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5 09:23: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

篇1

一、研究目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高中生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本文选择了“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旨在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广州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广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共发放问卷2009份,回收1968份,回收率达98%。去除无效问卷32份,有效问卷1936份,内容效度为8.43,问卷调查效度较高。为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通过对136位学生像个两星期的反复测验,r=0.957,(P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期刊以得到丰富文献资料及理论依据。

3.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4.测试对象。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6-19岁的学生,广州地区的969名16-19岁的学生,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

三、结果与分析

1.京广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1.家庭,2.学业/功课,3.考试,4.同学关系,5.师生关系,6.朋友关系,7.生理问题,8.金钱/经济,9.个人前途,10.情感问题,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按地区来看,北京和广州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表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广州之外,其余项均是广州学生得分高于北京。两地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表1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

2.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表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2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表3是广州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表3 广州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北京和广州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广州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

2.建议。(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应适当增强青少年体育运动锻炼,促使其身体和心理能够正常、健康地发展;(3)学校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梁燕:《青少年心理健康蓝皮书》[J].检察风云,2006(8);

[3]欧阳霞:《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1);

篇2

体育锻炼对于每一个正在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学生特别是女同学对体育课的上课热情不高,甚至还出现逃避体育课的现象。对于这一现状,作为体育教师,应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学方法多样化,适当、适时的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养成自主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人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游戏教学、体育教育以及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书籍、刊物,更是关注了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这些专业书籍和刊物,让自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活动,更加清楚在实施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正确把握教学手段,同时掌握现今体育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对这些进行归纳分析,为本课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在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初期,对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定了关于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调查表,随后分发给了每个班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随后再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正确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所在。

1.2.3 游戏教学法

本人在体育课中重点使用一些难度适中、容易接受的游戏进行教学,增加了体育课的趣味性、快乐性、互动性,同时也让老师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生中,消除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1.2.4 观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课堂情况,对学生的上课表现、精神状态、态度等进行了解,及时的针对学生的上课表现因人而异的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然后对教学前后的学生进行评定并得出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体育课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因素

2.1.1 参与动机

学生在体育课中对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明确,缺乏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是利用体育课相对宽松的气氛来放松自己,而在体育课中没有参与也就没有切身体会运动的乐趣,无法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爱好。

2.1.2 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体育教师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课,上课内容单一重复、枯燥乏味,片面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忽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造成很多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在课上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

2.1.3 学习负担

现在高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学生多数把时间重点放在了学习和作业上,在思想上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只要文化成绩好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即使参与了体育课的教学安排,但是很多都是被强迫性的,这样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就比较小了,无法利用体育课达到强身健体,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2.1.4 体育设施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缺乏,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充分的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在进行一个体育项目的练习中,因为设施问题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练习,这样既难以掌握技能要求,也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 结论

从问卷调查中分析得出,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上体育课的,但是在体育课中对待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和态度不正确,因此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基础所在,教师实施教学时要提前备课,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重点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体育课中因人而异的安排体育活动,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从教学方式上主要以娱乐游戏的教学内容,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懂得如何评价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从而产生再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篇4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篇5

1.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体育锻炼意识是真正开始体育锻炼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就不能认真对待体育运动。但通过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下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第一,高中生缺少坚持体育锻炼的恒心。许多高中生都认为体育锻炼较为辛苦,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被动接受体育锻炼时也不能好好配合训练的内容;第二,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学业为重,对于体育这种“副科”给予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从小就不爱进行体育锻炼,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时间。无论在哪个教育阶段,中国的学生都比较“忙”,忙着学习,导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第一,在学校期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课下作业任务重,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学生放学回家,一方面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其它特长,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

3.高中生心理变化较为复杂。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身体变化较大,心理也变得复杂,在体育锻炼时的顾虑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不敢尝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另一方面,在上体育课时也会表现出懒惰的一面,不愿意跟着老师做一些运动,怕累怕脏情绪严重。最终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策

1.加强理论教学工作。高中生经过多年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了解。第一,应向学生明确的阐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师应将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清楚,学生掌握了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锻炼;第三,在做具体的体育训练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教师还应重复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专项训练能真正理解理论讲解部分的意义。

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是导致其不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高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第一,在课上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知识讲解过程对讲解人的自身专业素养水平和教学经验有严格的限制。体育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第三,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比较轻松自在氛围下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多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第一,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小组竞赛或个人比赛等形式,检查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多组织一些大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运动会、拔河比赛,并对于获胜的一方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一成不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与本土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学理念。

3.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形成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开始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社会各方都应为学生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体育锻炼不一定就要在体育课上、在专门的体育训练场上进行,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只是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强度不同而已。有了体育锻炼的氛围自然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后,教师还应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指导评价。了解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进而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通过表扬学生的运动成果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高中生而言,单凭体育课上短暂的体育锻炼是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的。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体育锻炼对学生未来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学生和家长也应重新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篇6

1.研究对象

陕西省咸阳市陕西科技大学附中303名高中学生,其中男生153名,女生150名。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在陕西科技大学附中,对高中各年级男女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当场收卷。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91%,其中有效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91.8%。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锻炼态度情况

在受访的学生中,喜欢运动的占57%,不喜欢运动的占27%。由此可以看来,咸阳市高中生还是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的。可从男女生对比来看,女生在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主动程度方面却明显低于男生,这也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体育锻炼行为情况

(1)频度。在受访的学生中,一个星期不运动的占27%,一个星期运动2~3次的占55%,一个星期运动4~5次的仅占8%,一星期运动5次以上的占10%。由于学习压力大,大部分学生时间都用来学习,很少有时间有规律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但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学生都能保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2~3次,这说明多数学生还能在紧张学习的情况下,抽出时间来进行锻炼。(2)时间。在受访的学生中,每次运动半小时的占52%,每次运动1小时的占了18%,每次运动1~2小时的占了25%,每次运动大于2小时的占了5%。由此可以看来,中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少,且多集中于半小时内的锻炼,超过两小时的寥寥无几,这与高中生课业负担较重有很大关系。(3)项目选择。在所有受访的学生中,常做球类运动的高达53%,而常做田径的与体操(单双杠)的分别仅占了10%与9%。据观察,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球类项目作为锻炼项目,各有一成的学生分别选择了田径和体操来进行锻炼。另有近三成的学生没有相对固定的锻炼项目,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略显盲目。

3.影响因素

在所有受访的学生中,40%的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强身健体,而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中,30%的人是怕影响学习,30%的人是因为体育锻炼太苦太累或其他原因。

(1)主观因素。调查显示,意志薄弱、怕苦怕累以及体育锻炼功利化是咸阳市高中生不愿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主观原因。①意志薄弱,怕苦怕累。高中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表现得懒惰、脆弱,缺乏毅力,没有恒心,不愿意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另外,生活水平提高,长期的营养过剩造成身体肥胖,使学生不愿意多运动;交通的发达给学生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减少了学生步行的机会;电视、网络日趋普及,诱惑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些因素致使学生在面对体育锻炼时怕苦怕累。②体育锻炼功利化。调查显示,学生平时很少运动,快体育考试的时候,才练习800米立定跳远等考试项目。学生坦言,参加体育锻炼也只是为了分数。这样体育锻炼就被功利化,活动内容也受到了限制。(2)客观因素。根据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得知,时间被学习占用是咸阳市高中生不愿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客观原因。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身体锻炼;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而疲于学习,以致没有时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篇7

随着高中生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和高考压力的不断增加,高中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教育背景下,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改善高中生的心理状态刻不容缓。教育部2004年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改善高中生的心理情况作出明确指导。

体育运动主要是通过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产生高于平时的能量从而促进身体新陈代谢。而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亚健康问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相应的证实。本研究着眼于高中生体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与影响,重点对高中生体育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出论述分析。

一、高中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极大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体育运动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1.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极好地调节情绪。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中生通过体育运动,精力得到释放,压力得到发泄,这样给自身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喜悦感能够有效地调控高中生的情绪,对改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点阶段。但是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都很少关注高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而只把精力投向了学生的成绩。通过参加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人际关系能够得到更好地协调和发展。

3.高中生体育锻炼还可以有效促进认知水平的进步。所谓认知水平指的是学生的反应速度、精力集中度和思维活跃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在反应速度和集中精力上都相比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表现更好。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同时放松身心和大脑,让高中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

4.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还可以有效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意识的形成。在对600多名高中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在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上得到稳步提升,同时还可以使得性格更加开朗,由于高强度学习带来的疲劳感也能有效消除。同时,在体育运动中高中生能对自我表现做出一个评价,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建立。

5.高中生的体育运动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运动中经常会出现困难和挫折,有时会出现挫败感,甚至还会受到伤病感到疲劳。但是这些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缓解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加强和提升。

二、案例分析

1.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生体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与影响研究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是无锡市四星级高中,本研究选取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运动情况观察后再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试,最终形成结论。

在体育运动干预前对该校学生心理情况进行的测试时,我们发现有8%左右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28.58%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抑郁、烦躁、强迫症、偏执以及人际关系冷漠等。

在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的体育运动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此外还有在保持体形、愉悦身心、放松压力等方面的诉求。而学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则主要集中在跑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健美操等项目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该校通过体育运动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学生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心理疾病也都有效缓解。同时,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还发现,经常性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心理情况要远远好于不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

篇8

1.、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1.1教学目标特殊

高中体育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高高中生参与各项运动的能力,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高中体育课的授课重点为田径运动,因为这种运动形式能够较快提升学生体质、教给学生基础性的田径知识和技巧,同时增强高中生的身体耐力和敏捷性程度。除了田径运动之外,体操等也是授课体系的重要成分,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反应能力、灵活程度等,对于完善体育教学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依据高中体育课的特殊目标,综合考虑增强高中生体质的要求,可以设置如下的课程体系:低年级的体育课以田径内容为基础,重点是强化高中生的健康素质培育;中高年级的体育课以体操等内容为基础,重点是培育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1.2结合专业课程

高中生面临着沉重的考试与升学压力,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在整个高中教学系统中,体育科目也常常受到忽视,教师和学生都重点关注专业课程的成绩,努力提高这些科目的学习水平,而认为体育课是与升学任务无关的课程,并对其进行弱化处理。

要纠正这种偏差的观念,就应当将体育教学与高中其他专业科目的教学相融合。高中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不可能要求学生将很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体育知识,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就应当创新体育课的授课方式,在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间歇时间内,适当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这种结合性的授课方法,能够培养起高中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形成特色鲜明的体育授课模式,也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地位。

1.3授课时间有限

高中教学的侧重点,是文化课的课堂教学,这部分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准。长期以来,由于高中生的课业时间十分紧张,体育课无法得到教师和高中生的关注,许多教师授课的任务,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验。同时,高中生需要经常参加一些专业课程的模拟测验、应对学期的阶段考试等,这就会导致体育课中断,影响到教学的规划性和程序性。体育教学的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一系列外部的干扰,导致体育课的基本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2、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特点提升体育教学水平的方法

2.1丰富课外活动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稳定性不够,因此,开展形式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适当弥补体育课授课时间的局限。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体育锻炼爱好,组织学生参与跑步比赛、跳绳、表演健美操等集体性的体育锻炼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带来体育运动的乐趣。开展适当的课余体育运动,还可以增进师生的沟通,开阔学生的视野,调节枯燥的高中生活。

例如:学校可以在上下午的中间休息时间内,组织学生做广播体操;体育教师可以在研究学生爱好的基础上,创造一些韵律感强的健美操和其他类型体操等。在年级或学校范围内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也会收到锻炼学生体育素质的良好效果。

2.2激发参与兴趣

高中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通常十分淡薄,他们只能学习那些教师传授的基本体育知识,然而,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有些并不是学生爱好的内容。这种学习兴趣的缺失,造成不少高中生厌倦体育课程,这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增强体质的观念,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参与爱好。

为了提高体育课程的实效,教师要将高中生作为体育课的主体,确保他们有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有效整合授课指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教师在传授体操运动的基础性知识之前,可以预备几套体操教学的方案,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体操方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小型比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的做法,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又能够启发高中生自主探究,保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

2.3调整授课策略

良好的体育课授课方法,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改进课堂实际效果的双重性作用。目前,很多高中体育教师仍然延续简单灌输知识的教学手段,导致体育课堂的气氛压抑,没有展现出课程的独特优势;学生也感觉到体育课堂十分单调,因而失去了了解体育知识的兴趣。要转变这样的状态,就应当调整体育授课的策略,多利用先进的授课方式,如多媒体等,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为高中体育课注入活力。

2.4注意个体差异,避免漏洞

高中生的健康素质存在差异,这是由学生在先天身体条件、生活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所决定的。因此,不同的高中生,无法适用同样的体育学习标准。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个体性差别,创造难度阶梯不同的授课体系,对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授课进度,让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尝试,获得良好的体育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需要改变单一化的体育考察方式,推行与学生特征相吻合的考察指标。要善于观察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展现出的优势,及时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体育技能的提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课表现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并互相给出建议。这样的体育课考察体系,更具有科学性,能够让学生准确认识体育锻炼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结论:

与其他阶段的教学不同,高中体育教学的对象为高中生,体育课的宗旨目标,应当是帮助高中生缓解课业压力、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水平,并增强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在内容和授课方式上,高中体育课都应当区别于其他阶段的体育课。教师要善于研究高中生的体育锻炼特点,抓住教学特征,逐步探索有助于发挥体育课功能的授课方式,实现体育教学的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所谓的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能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而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然而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高中体育教育的现状

(1)体育锻炼意识淡漠。体育锻炼意识是真正开始体育锻炼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就不能认真对待体育运动。但通过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下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第一,高中生缺少坚持体育锻炼的恒心。许多高中生都认为体育锻炼较为辛苦,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被动接受体育锻炼时也不能好好配合训练的内容;第二,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学业为重,对于体育这种“副科”给予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从小就不爱进行体育锻炼,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时间。无论在哪个教育阶段,中国的学生都比较“忙”,忙着学习,导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第一,在学校期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文化课学习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课下作业任务重,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学生放学回家,一方面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其它特长,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

(3)高中生心理变化较为复杂。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身体变化较大,心理也变得复杂,在体育锻炼时的顾虑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不敢尝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另一方面,在上体育课时也会表现出懒惰的一面,不愿意跟着老师做一些运动,怕累怕脏情绪严重。最终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加强体育教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中生经过多年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了解。第一,应向学生明确的阐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师应将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清楚,学生掌握了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锻炼;第三,在做具体的体育训练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教师还应重复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专项训练能真正理解理论讲解部分的意义。

篇10

学校体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完成体育课程教学任务和促进学校体育整体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有助于终身体育基础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学习;有助于丰富课外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本文通过对萍乡市6所高中的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了解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活动时间、运动项目及场地器材等的状况,分析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为萍乡市各高中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和不断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萍中、二中、七中、八中、芦溪高中和大安中学,共6所高中的120名学生(每个学校2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生各60人。

1.2研究方法

1.2.1 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3份(其中男57人、女生56人),回收率达94.17%。其中有效问卷109份(其中男生54人、女生55人),有效率为90.83%。并将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处理。

1.2.2 文献法

查阅了国内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20多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综述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萍乡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

2.1.1 萍乡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认知

根据统计萍乡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很大的占57.8%,兴趣一般的占29.36%,没有兴趣的仅占12.84%。

2.1.2萍乡市高中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的次数

萍乡市高中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的总人数109人,三次以上的人数为19人,2-3次为28人,1-2次为52人,从不参加的有10人。

2.1.3萍乡市高中生每次课外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数据显示,萍乡市高中生一周参加体育活动1-2次的占调查总数的47.71%,从不参加的占调查总数的9.17%,两项合计达56.88%,可见大多数萍乡市高中生体育活动频度较小。每次参加体育活动(不包括体育课)15-30min的占调查总数的35.77%,15min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28.44%,两项合计达64.21%,可见大多数萍乡市高中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较少,距每人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锻炼时间不足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1.4萍乡市高中生课外活动项目的选择

数据显示,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排序为:篮球56人(51.38%),羽毛球26人(39.45%),乒乓球38人(34.86%),足球33人(30.28%),跑步29人(26.61%),排球26人(23.85%),健身操19(17.43%),武术17(15.6%)。球类项目被优先选择,表明球类项目以其特有的趣味性、游戏性、竞争性和良好的健身价值深受他们的喜欢。

2.1.5萍乡市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地点的选择

体育生活空间是影响体育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体育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学校公共体育场所为主,占被调查总数的76人69.72%,这比较符合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特点。除学校外,选择社区、公园、空地等其它场所进行锻炼的高中生也较多。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体育空间资源,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通过与部分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访问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领导、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一半以上高中生认为文化课负担过重是影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其次就是缺少适宜运动项目和场地器材、学生身体差等因素。尽管我们国家早已倡导给学生减负,但是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时间搜给大量的作业占去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不足。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萍乡市高中生大部分萍乡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较明确的认识,大多数肯定了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体育活动项目选择具有多元化趋势。

(3)对体育场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4)多数学生已形成终身体育观。

3.2 建议

3.2.1加强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政策的投入

(1)加大学校场地资源投入。

(2)完善学校体育设施。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3.2.2加强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意识的培养

(1)加强由体育认知向体育行为转化的培养。

(2)推行素质教育,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篇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学校高一至高三男、女高中生1 000人,进行问卷测评。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法,进行常规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及统计

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期。体育课外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显示出其重要性的同时,被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深入分析、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外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上升到一种自觉锻炼的新高度。就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笔者设计了学生自觉锻炼情况调查表,对1 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3个方面了解学生对自觉锻炼的认识。

从表1可知,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从主观上来说,是非常喜爱的,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对于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以及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分别进行进一步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男生锻炼目的集中在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发展个性及提高竞技水平等方面,占总数的89%。女生锻炼的目的则集中在强身健体、塑造体型、丰富业余生活及发展个性等方面,占84%。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多集中强身健体、塑造体型、丰富业余生活及发展个性等方面。这些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

对结果的分析

粗看数据表面从回收的1 000份调查表中得知,大多数学生是很喜欢体育课外锻炼的(88%),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94%)。学生中以强身健体作为锻炼目的的占很大比例(41%),特别是男生,所占男生中的比例更大(49.3%),而女生则更多是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塑身修形的手段(35.8%)。从不喜欢或者说不能经常进行体育课外锻炼学生的原因统计中,觉得自己没有活动能力和在活动中找不到乐趣的占了大多数(73.5%)。

细析数据内涵从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还是有一定的认识,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健身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体育观念得到更新,开始认识到健身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健身的主体意识。

2)健美的需要。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提高,健美活动很快就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时尚。健美操、形体训练及各种发展肌肉的练习,受到广大学生的厚爱,特别是女生,如今健美已成为她们追求的体育目标。

3)娱乐的需要。高中生不仅把参加体育活动作为余暇体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为了追求终身的享受,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身体娱乐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

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和目的富有明显的针对性。强身健体,为了更好地生活,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体育教师在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的同时,还应辅导那些对体育不太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体验成功,展示自我,从而获得体育活动的乐趣。

当然,学校还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和卫生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目的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要围绕健康第一,完成增加学生体质的目标,仅靠每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高中生一入学,教师就借着初中时期体育教学的惯性,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抓住课堂这个立足点,把消除和避免学生对运动厌倦心理放在第一位体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往往会拓展和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课堂中,教学手段的新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直接兴趣,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生也容易接受。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高中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就能获得快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获得参与的满足感,使学生把文化课的压力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

强调培养兴趣这个中心点,将兴趣的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强调学习兴趣。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时也存在一定的兴趣差异,而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又决定着知觉和选择。学生会把不感兴趣的事情排列到知觉的对象之外,而集中感兴趣的事情。通过兴趣的培养来达到学生有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能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自我锻炼成为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找准学生参加锻炼的切入点,促进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也受锻炼目的的影响。高中生上课或者参加课外活动,不同于初中生,参加活动有明显的目的性。有的学生渴望参加韵律操的活动,有的学生希望打球等等。他们希望自己多实践,对不合口味的活动,不愿付出努力去认识和尝试。因此,针对高中生的这一特点,找准切入点,因势利导,引导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入手,投身到体育课外活动中去。采用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间的交流能力。课外,由任课教师与授课班学生订出具体辅导时间,学生到时自觉出来锻炼,教师进行辅导,解答练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安排一些小型比赛让学生担任裁判,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对于少数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中未能解决的技术动作,在课外活动辅导中得到了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自觉锻炼的信心和决心。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77

高中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优化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课程。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效率偏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洗礼,他们希望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复习,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可学生并没有做到劳逸结合,缺乏体育锻炼容易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时期,体育课程标准的提出为高中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体育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积极创新教学策略,逐步实现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造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原因,进而提出构建高效高中体育课堂的具体策略,希望对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一、造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原因

(一)体育教学手段单一,教师责任心不强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往往是体育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造成高中生在体育课堂无法展示自己的优势,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同时,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也是造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的体育课堂必然无法吸引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对待工作并不认真,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课堂上只是象征性地教给学生一些体育知识和技能,然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提升,对体育课堂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即使学生有体育天赋,体育教师也没有及时地挖掘和打造。

(二)学生参与程度偏低,对体育课不重视

高中生受到父母和教师观念的约束,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到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希望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对于体育课并不重视,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反正以后也不想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很多高中生在体育课上不能集中精力,而当体育教师给学生自由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时,他们则回到教室去学习,使体育课无法有效地开展。由于高中生对于高考过于紧张,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跟不上学习的节奏,经常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反而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还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完全忽视了体育课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缺乏技巧的指导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体育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方案,总是教师想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学生没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完全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使高中生在体育课堂混混沌沌,找不到学习体育的动力和兴趣。还有的体育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与新课程改革却格格不入,不能接受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去组织课堂教学,没有对高中生的体育技巧进行有效的指导和锻炼,造成高中生无法掌握体育运动规律和技巧,容易在体育锻炼中受到伤害。体育教师与学生没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多时候都是教师霸占课堂的主体地位。

二、构建高效高中体育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创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打造多元化的体育课堂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体育教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机遇。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强健体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终身体育意识。同时还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积极创建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体现高中体育教学的时代意义。我在体育教学中,会继承传统体育教学的优秀经验,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人新兴运动项目,教授有利于高中生发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且改变单一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打造多元化的高中体育课堂,让高中生能够乐于参与,勇于实践。

(二)激发高中生的体育兴趣,进行个性化的体育锻炼

高效的体育课堂需要体育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发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愉悦、轻松的高中体育课堂氛围,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情境,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锻炼内容,做到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统筹兼顾。为了鼓励高中生发挥潜力,形成爱运动的好习惯,我对不同层次的高中生设计的锻炼内容也不同。比如对于体育尖子生,我要求他们在掌握体育运动技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优势,学习更多的体育技能和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体育素养;对于体育后进生,我要求他们能够做到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工作,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对体育教学内容能做到熟练掌握。

(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加强体育技能的综合指导

在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选择高中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加强对体育技能的综合指导和评估。高中体育教学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把握体育教学的任务,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争取促进高中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每一个体育动作都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比如学习挺身式跳远动作的时候,我会在体操垫上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去模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腹肌和背肌力量,提高身体协调能力,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就必须得到体育教师和高中生的共同努力,让高中体育课堂真正地焕发生机和活力。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课堂教学的主人地位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高中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还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养,为把高中生培育成为新时期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