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3: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已经进入到城市化大规模发展的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保设施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是其重要保障。这里所述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设施建设、燃气设施建设、环境绿化等五个主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个体系发展得如何呢?
一、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
中国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遍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并且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个体系与其他市政规划基本能够做到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为城市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在一些现代化不是那么发达、市政规划不是那么完善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中,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化的进程。在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中小城市的一些“非黄金区域”以及一些刚刚规划成立的“新城市”,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触角并未能触及到。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就进入循环,集中供暖和供气未能做到,城市的整体绿化更是无从谈起。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只是为那些居住在大城市的“天之骄子”服务的吗?生活在小城市、小城镇的人们难道就没有享受干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的权利?
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现状的原因分析
其实,并不是环保“偏爱”大城市,而是小城镇对建设城市环保体系“有心无力”。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环保设施体系都是由当地政府出资建立的,无利可图,完全是“赔本儿的买卖”。对于那些财力不是特别雄厚的城市来说,建设和维护一个庞大的城市环保系统无疑是一项无力挑起的重担。这种单一僵化的投资和运营模式,一方面减缓了大中城市随着城市发展而更新城市环保系统的步伐,一方面使一些小城市和城镇根本无力建设自己的城市环保体系。
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前景
变更现有的城市环保体系投资和运营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手段。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现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
1 政府仍旧是主要的投资者,这是由城市环保的公益本质决定的。
2 要加快推进企业成为主体,这是因为:首先,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和推广,能够更快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要。其次,企业的天职就是盈利,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盈利。再次,企业的参与使得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进入到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使竞争机制融人到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中来,使其永葆活力,不会应为懈怠而停止发展。
企业应主要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比较具有竞争性和盈利性的领域开展投资和经营。在政府指导下。综合应用两种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投资方式,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投资模式如B07(建设一运营,移交)模式、受让资产和特许经营权,模式、TOT(移交,运营一移交)模式等,实现资本的高效应用。
3 尝试吸引外资加入城市环保投资行列。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基金、跨国企业、外国政府专项资金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等都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对象。在欧洲普遍陷入国家财政危机、全球仍未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恢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以其雄厚的外汇储备、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尊重,上述机构因而都有非常强烈的进人中国的意愿。这种尝试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二)政府为主构建市场配套机制
构建城市环保的市场体制就是要建立一个有竞争、有盈利、在价格规律支配下运行的市场环境,这主要需要的是法律体系的建立和政府的指导,而后者的作用更加重要。政府应该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从“参与者”逐渐转变为“指导者”和“服务者”。
首先,饯行“服务型政府”的定位,制定优惠政策、协调各方利益,鼓励良性竞争,在税收上给予投资者一定的优惠,并争取获得银行业的支持,为投资者开启贷款的方便之门,并且采取一定的利率优惠和还贷期限宽缓措施。
其次,将城市环保体系划分为纯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两类,将“有利可图”的经营性项目交给企业投资。
第三,健全城市环保的市场准入和产权转让机制,并要花大力气建立一个既能满足投资者资金收益需求又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的价格体系。
(三)开动全国城市环保模板工程
前言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于建筑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建筑室内的装修是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措施,现代建筑装修的形式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丰富,满足了现代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但是,如果装饰不合理,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也逐渐增强,这种理念也逐渐引入到室内装修设计中,下面主要就绿色环保设计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一、建筑工程装饰装修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当前,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而建筑工程的装饰装修工程更加注重环保节能,但我国的建筑环保理念发展较晚,且不是很成熟,缺乏建筑环保概念,装饰材料的环保标准与国外先进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在我国的环保装饰过程中,装饰装修产业的状况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市场模式,很多装饰装修环保技术无法被很好地运用,对我国的建筑工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在建筑装饰装修环保技术上停留在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技术和建材上还是处于研究阶段,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加大了对装饰装修环保产业的管理力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在该领域的软实力还有待加强,环保产业设计与社会建设之间相互冲突,且在装饰装修的环保规定上与实际环保装饰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很多环保指标都无法满足装饰装修工程。比如在建筑材料中,有害指标与国家相应指标没有统一,需要我们对技术和材料进行相应的创新。
二、建筑装饰装修中绿色节能环保设计的必要性
伴随人们对于住宅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被不断应用于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目前人们对室内装修设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就需要采用一些化工材料,像油漆、涂料等等,这些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给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其次,一些建筑物本身的材料也具有一定危害性,如家用电器、卫生器具等,都可能会产生噪声污染或者放射性污染,也会给人体带来极大的损害。但是建筑室内环境又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人们长期呆在这样的环境下,肯定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室内装修中,应该积极采用绿色环保的建筑装饰材料,不断改善室内装修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够给人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间和学习工作空间。
三、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加强环保设计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装饰装修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落实节能环保设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践行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设计理念
现如今,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就必须更好地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践行节能环保理念,必须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并以节能环保理念作为根本指导方针,不断促进设计策略在工程中的实现,以便能更好地开展相应工作,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同时,只有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加强对资源的重视程度,可有效降低高耗能的装饰装修,而在设计方案中,设计人员必须有效依托建筑工程结构,尽量避免拆散墙体,以免出现不必要麻烦,最大程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从而为人们提供最舒适的居住环境。
2室内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践行节能环保理念,必须选用经济、节能环保的材料,不仅要求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和耐久性,还必须关注材质问题,选用各种节能环保型材料,避免其对人体带来各种不利影响。同时,还应防止室内环境出现污染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下 2 个方面入手,才能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实现环保:①选择少加工的材料,且材料材质一定要保持天然或可长期使用,且可回收利用。②建筑工程的装饰装修材料不仅应具有全新、独到的材质,还应具备节能环保、经济的特征。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在建筑装饰装修设计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家装墙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尽量不要选用木制板进行装饰,最好是选用刷水性涂料或者新一代无污染环保型墙纸,或者是采用棉麻、丝织作为天然墙纸。
3装饰设计中的灯光设计
灯光设计也是室内装饰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 LED灯的运用,这样不仅可起到节电的作用,还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从而实现室内灯光设计的环保模式。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灯光设计,这是因为灯光设计是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设计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建筑室内的特点进行设计,注重自然灯光,可进行直接照明,并选用节能灯具,淘汰现有的白炽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
4室内绿色植物的科学选择
适于室内种植的植物: 月季、玫瑰吸收二氧化硫;桂花有吸尘作用;薄荷有杀菌作用;长青藤和铁树吸收苯;万年青和雏菊清除三氯乙烯;银苞芋吊兰、 芦荟、 虎尾兰吸收甲醛。不适于室内种植的植物: 兰花的香气会令人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紫荆花所散发出来的花粉如与人接触过久,会诱发哮喘症或使咳嗽症状加重;含羞草体内的含羞草碱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人体过多接触后会使毛发脱落;月季花所散发的浓郁香味,会使一些人产生胸闷不适、憋气与呼吸困难;百合花的香味也会使人的中枢神经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
四、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方法
1.预防
在房屋建筑装饰中应尽量使用天然环保的装饰材料,对于家具的选用同等重要。一定要注意,在购买家具时,首先要看好其构成成分的污染含量证明,并对新的家具要等到有害气体释放完之后才能使用。在迁入新装修的住宅之前,首先应找专业检测人员对室内环境进行安全检测,等做好安全评估之后才能入住。
2.治理
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最关键的还是经常通风换气,尽量采用全面通风和定时通风策略,一般新家居室内,要等装修完半年才能达到符合标准。后期治理可以用植物吸收室内的有害物质和气体。另外还可以采用新技术、新型机器来净化室内空气,使有害物质或气体变成无害物质。建筑装饰装修设计行业只要把节能环保落到实处,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室内装饰装修整体水平的发展,减少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装修效益,不仅对装饰企业效益有利,还对整个社会的节能环保政策的落实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房屋建筑装饰装修环保设计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论到什么时候,节能环保的室内装修都不会过时。
结语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就目前来看,我国建筑给排水的节能环保设计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必须引起广大设计人员的反思,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现代建筑给排水节能新工艺的应用,才能促进环保事业的长足发展。以下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当前我国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节能发展制约的因素入手,就节能环保理念下的新时期建筑给排水设计策略作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一、浅谈影响我国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事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当前,我国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事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影响我国建筑给排水环保事业的发展的因素较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导致很多城市供水能力尤为缺乏,尤其是城市污水回收、处理、利用的一体化速度远不及城市建筑发展的速度,城市供水管道严重老化,给水能力极其有限,对城市给水管网规划严重不足,尤其管道给水能力没有随着城市供水的需要相应的增加,虽然近年来很多地方下大力气改造城市管道,但收效甚微。这系列的问题直接对建筑给排水的节能环保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建筑物自身的节水功效低下,各种中水资源的利用极其有限,加上很多建筑的给排水设备具有较高的能耗,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尤其是排水设备的噪音大、功耗大、舒适度低等问题一直是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老大难问题,即使现代修建的新型建筑中设计了节能环保的给排水系统,但由于民众知识的缺乏和节能环保意识的低下,尤其是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导致很多节能环保设备空置化。此外,维护和管理不当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节能环保理念下的新时期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原则
做事讲一定的原则是确保事情成功的必备条件。因而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更应如此。那么在日常的节能环保设计工作中,应该坚持哪些设计原则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人性化原则
节能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首先就应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在人性化的原则中,又分为了实用性和舒适性的基本原则,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只有切实做好设计的人性化,才能更加体现设计的水平。切勿因节能导致二次污染可能出现,也不能因为节能而影响居民的生活。然而一些设计设计人员往往是顾此失彼,例如为了减少给水能耗而将水压增大,但这就导致噪音问题的出现,还增加了电力供应负荷。(二)兼容性
节能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其次就应坚持兼顾性的原则,在兼顾性的原则中,又分为了整体性和局部性兼顾的基本原则,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只有切实做好设计的兼容性,才能更加体现设计的水平。换言之,就是应结合本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应尽可能地与城市的整体供水能力和能源的供应能力以及建筑自身的节能性。一些设计人员过程中,虽然采取了节能环保措施,但往往这些措施的环保节能性较低甚至没有节能环保反而浪费污染的情况出现,而究其根源主要的没有从整体性进行考虑,设计的节能环保措施再好,没有相应的能源支持,往往是得不偿失。此外,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设计不能为节能环保而降低建筑正常功能发挥的效果。(三)节约环保性
在坚持上述两点大的原则之后,作为设计人员,应对给排水的节能环保设计进行充分的考虑,从建筑给排水工程建设开始,就应尽可能地选用节能环保的设备和材料,虽然能增加工程的投资,但从长远的效益来分析,如果能通过短期的节能达到回收节能环保的资金就不失为一件好事。例如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融入中水系统、污水回收处理和应用系统的,做到有张有弛,才能更好的体现设计的节约环保性。
三、基于节能环保理念下的新时期建筑给排水设计策略的初探
(一)科学有效的利用城市给水管网的余压
当前,在我国城市中,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给水管网压力严重不足,大都只能供给五层左右的建筑,但现在的建筑大都为高层建筑,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基础这一现状。利用二次加压对建筑进行供水,并科学有效的利用城市管网余压,例如可以采取分区供水的方式将二次加压导致的能量的消耗量大大降低,从而消除传统设计的低层管网压力高而给居民造成的生活的不便和水资源的浪费,弥补高层用水的缺陷。
(二)精心设计和选用蓄水池的位置与装置
通过精心设计蓄水池位置,能降低由于深度和距离导致多余能源的消耗。因而在建筑蓄水池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在确保其能减少用水距离和方便居民用水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在蓄水装置选择时,应避免设计传统的钢蓄水池,尤其是应尽可能地不适用砖混结构的砌筑池,其时间越久对水造成的污染越大,因而应在结合实际需要的前提下,选用相应的节能环保蓄水装置,如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由有机树脂和玻璃纤维一次成型的耐酸性较强的玻璃钢蓄水池,不仅质量轻,而且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尤其是防渗性能和节水环保性较强,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科学设计建筑中水回收处理和应用系统
首先考虑经济性,中水系统的设置的经济取决于建筑规模的大小;其次科学选址,建筑中水回用系统处理站一般设在裙房或地下室收集杂排水;再次是中水资源的收集,建筑中水水源可以是雨水、冷却水、排放的生活污水等;最后是中水的处理和应用。考虑到处理费用和处理的难易程度,对其选用的先后顺序一般为: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厕所排水,并应用处理好的水进行绿化、灌溉、洗车、冲厕等达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四)给排水节能中科学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在给排水节能环保设计方面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制备生活热水,减少了大量传统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对环境污染。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有平板型和真空管型,且均具有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等系列优点,且热水系统可安装在屋顶、墙壁及阳台等位置,十分方便建筑设计。
四、结语
我国是现今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国,实践创新能力是工程师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在如今高等院校工科教育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利用当前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及教学技术手段培养具有现代工程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是我国所有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1]
我校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开设已三年,一直致力于培养在环境领域能够从事环保工程机械设备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型人才。[2]新增设环保设备维修技术课程,该课程是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设置目的在于教授学生如何运用通用机械设备维修技术对环保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与处置。由于开设时间较短、国内相关教材极度缺乏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引起了诸多问题,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维修技术的阐述,而忽略了维修操作的实践;过于注重传统机械设备的维修技术,忽略了与实际环保设备损坏问题的结合。[3]针对上述问题和当前社会环境工程领域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综合素质环保设备专业学生的强烈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验教学4个环节提出相关课程改革意见,与各位同行互相探讨。
1 优化教学内容,将维修技术与环保设备相结合
目前,环保设备维修技术在全国未见相关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选用机械设备维修技术作为教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通用机械设备维修中的维护、检查和修理三部分,其中维护主要讲述设备的;检查是指设备的监测及故障诊断;修理包括修理前准备、修复方法(机加工修复、焊修、金属热喷涂修复、粘接修复等)选择、零部件修复、零部件安装四个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环保设备工程学生所学对象――环保设备的故障分析、日常维护以及维修的讲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环保设备维修案例的分析。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教研室结合环保设备工程R堤厣对该课程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拟对环保设备维修技术24理论教学课时进行重新分配,具体教学项目及教学内容设置见表1。
与之前课程教学内容相比,此次改革最大特点在于:(1)加强通用环保设备常见故障原因分析的讲述;(2)加强环保设备易发生故障的典型部位测绘、分析的讲述;(3)加强环保设备领域特殊工作部位(高载荷、强腐蚀环境、难区域)维修方法选择的讲述;(4)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案例分析,紧密贴合实际,较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工程能力。
2 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动性
环保设备维修技术传统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传授、学生被接受”,教师通过上课在黑板上板书或PPT展示设备维修知识,学生一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枯燥,而且,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缺陷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未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知识(实践能力差),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本教研室拟从以下两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
(1)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老师讲述的问题,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辩解及问答,这样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对知识的深化了解。
(2)问题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每个知识点讲述完成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如污水处理过程中格栅发生卡滞、腐蚀该如何维护与修理。在下一节课就主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并在课堂中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温故,提高课后查阅资料能力,同时能加强其实践创新能力。
(3)传统教学与前沿科学相结合。突破现今死板教学模式,开阔学生视野,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之前应该查阅大量书籍及文献,在讲述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对前沿科学发展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兴趣及创新意识。
3 深化考核方式,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指标
当前该课程考核方式仍采用传统卷面笔试成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虽然教师也将考虑学生平时成绩,但是影响平时成绩的主观因素过多且复杂,因此很难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4]这种考核方式会直接使学生形成“平时学习敷衍了事,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状态,考试结束后会立马忘记所学知识,更无须谈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环保设备维修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课程性质和特点,深化考核内容、方式、方法以及采用的手段。拟构建立体化的考核方式,摒弃一次期末考试决定该课程成绩的弊端,考核应该分为学习效果的考核、实践环节的考核与学生讨论讲解环节考核。具体做法如下:
(1)考核内容更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课本所述基本概念知识,应将考核内容拓展到实际工程应用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考核方式更多样化。针对环保设备维修技术这种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不应仅局限于试卷考核方式,应该更多添加实际环保设备维修操作能力的考核,这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同时也可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重构学习知识,熟悉和掌握各类典型零部件维修技能的操作技巧,以实现全面、综合地对学生基础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
4 开设环保设备维修技术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我校尚未开设环保设备维修技术实验,因此,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对维修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仍然无法很直观地感受到维修的重要性,在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对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略显不足。教研室拟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购置部分环保设备模型,开设相关环保设备维修技术实验。如传动轴的测绘与维修,主要包括零件测绘步骤、传动轴零件图的绘制、传动轴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方法(讲述与现场演示)。通过此类实验,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加强了典型零部件实践修复工程能力的培养。
5 结束语
针对环保设备维修技术课程教学效果与当前环保领域对环保设备工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本教研室拟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创新、考核方式的深化和环保设备维修实验开设等4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环保设备工程学生在学习维修技术基础理论同时,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其创新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提供基础。通过该课程相关改革,推进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改革与优化,从而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应用型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鸣,熊光晶.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9-113.
土木建筑学院
姓名:
班级:
工程管理班
学号:
BOT融资模式在我国基础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中,中国遇到了资金不足和效率不高两个严重问题,它是造成中国相关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和处理效果不好的关键原因。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BOT融资模式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引言
在许多亚洲城市中,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发展,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废物管理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亚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目前还处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左右的水平。巨大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已对中国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形成了“瓶颈”障碍。因此,中国急需大力建设和发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快速城市化和滞后的处理设施,使中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突出。
2.设施短缺和处理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和运营效率不高。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打破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多元投资主体模式,实行建设与运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BOT是一种以私营力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在提高政府部门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方式。
二、BOT融资方式概述
1.BOT的概念及特点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即“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方式,是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形式。这一投资方式是指政府以契约方式将通常由政府部门或国内单位承担的为某重大项目进行设计、施工、融资经营和维修的责任让渡给国外投资者,该企业在负责建成此项目后,在协议期内拥有、营运、维护该项目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和服务费来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特许权期满后则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当地政府[1\2]。BOT模式主要用于收费公路、电厂、废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BOT模式将是我国今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
2.BOT融资模式的优点与风险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对政府而言,BOT项目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融通社会资金来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政府对项目的支付不再是一次性巨额财政投入,而是通过出让“特许经营权”,用污水和垃圾费(以及少量财政预算)分期支付给投资者。
对企业而言,由于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做担保,所以BOT项目具有风险低,投资回报稳定的优势。表面上,BOT项目由于民营企业介入后需要有一定的利润回报而使项目的总成本增加,加大居民和政府的负担,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民营企业的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与政府建设和运营的项目相比,BOT项目实际成本增加与否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OT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
政府面临的主要风险有:①当政府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市场潜力和价格趋势把握不清时,可能对投资者盲目承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加大居民和政府负担;②如果政府管制不佳,容易造成民营企业的不规范参与和竞争,甚至造成私人的垄断经营,将损害社会公平,并使得政府丧失控制权。
项目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政府不讲信誉和政策不稳定,它是民营企业介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最大障碍和风险;②项目设计和建设中的风险,包括项目设计缺陷、建设延误、超支和贷款利率的变动;③项目投产后的经营风险,包括项目特有技术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3.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发展BOT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通过BOT社会融资模式,利用社会资本直接投资和经营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可以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主要问题,大大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利用BOT融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私人资金增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减少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使政府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上马一些基建项目。
(3)有利于改善投资结构,加快环境公用事业的制度创新。目前我国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资体制格局单一,政府指令性投资比重大,资金缺口较大。采用BOT方式,利用国际和国内商业资本直接投资和经营环保基础设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我国环保产业的生机和活力。
(4)有利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环境基础设施管理水平。采用BOT方式,把私营企业的效率引入公用项目,可以极大地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我国应用BOT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已有的BOT实践项目来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还远落后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环境设施建设领域中还存在一些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成为BOT是否适用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应用速度的基本前提。
1.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正确定位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对二者在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定位问题,仍缺乏正确理解。目前,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
(1)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对公共物品理论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政府直接提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作用。这一认识在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
(2)没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清楚市场机制的实质和风险,片面夸大市场化的作用。
2.现有政策还不能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1)现有有关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政策仅为部门指导意见,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政策的权威性和力度不够。我国当前还没对BOT项目专门立法,现有的相关法规各部门之间不协调、权威性差、操作不规范、透明度低,严重制约了BOT模式的应用。
(2)现有政策只是框架性的指导政策,对一些关键问题如企业改制和优惠政策,既缺乏可供操作的实施办法,也没有明确地方政府实施的权限,给地方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带来较大困难,往往造成有政策无作为的局面。
(3)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和法规的关系未完全理顺,影响了标准的效力。
3.地方政府应用市场化模式的能力严重不足
(1)缺乏统一有效的环保监管体制,横向部门责权交叉多,职能配置不明晰;缺少有效机制和监督力量,宏观调控能力薄弱,对一些跨区域重大问题协调困难。缺乏环境与发展议事协商机制。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基层环保执法监管手法落后,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问题。处罚力度弱,强制手段缺乏,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难以到位。
四、稳步推进我国环境基础设施BOT融资模式的几点建议
1.在推进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过程中,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建立较完善的法律规范,提高BOT投资保障制度,降低投资风险和价格要求水平。
3.切实加强在融资、收益等方面政策调控的力度,提供赢利的政策保障,创造BOT模式应用的基础条件。
4.政府要准确定位,发挥创建市场、规范市场和扶持市场的作用
五、BOT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高效策略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率的内涵
投资效率是指企业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企业投资活动所得与所费、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关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核心是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使用效率。
2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
(1)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周期长、资金系数高,直接提供的附加值比较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挤占产业资本的投资,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则又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匈牙利经济学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三种类型,即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超前型和同步型的发展模式都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不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投资效率相对较高,但是超前型的发展模式由于存在大量的、非正常的设备闲置和能力的多余问题,且挤占了产业投资,其投资效率不如同步型。在滞后型的发展模式下,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在一定时期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只有经济社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其投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
(2)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投入的力度大小,包括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全部投入;相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绝对规模的增长能否得到保障,相对规模能否保持合适的比例,都将影响到经济发展所需城市基础设施产品服务的资金保障程度以及对支持宏观经济产出持续增长效率的发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和GDP的3%~5%。世界银行所作的调查也表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占GDP的2%~8%。因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小是决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决定了投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这也是投资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部分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对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的逐步开放,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提高,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也是决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既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是向社会提供城市基础设施产品,那么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就不仅从宏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有利于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品供给总量优化,具体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要有利于资源宏观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还要在中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要与社会成员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并在不同部门、产品、地区或项目之间合理配置。
(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建设、运营、评价、监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既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者提供博弈规则,也可以为资金的使用者提供激励和约束的机制,进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监督机制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等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直接关系到项目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低,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均投资仅占同期城市GDP总量的2.5%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均低于联合国计划署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应占GDP的3—5%和固定资产投资的10%的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不足,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且由于后续投资的滞后阻碍了已完成的项目效益的发挥,又影响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再投入。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单一,缺乏竞争机制。在传统的投资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其重要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普遍由国有投资、国有企业经营,民营资本和外资难以进入,行业垄断现象尤其突出,政企不分,缺乏竞争机制,效率低下。近年来虽已逐步开放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但是目前政府仍占据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对主导地位,效率依旧是被广为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陈旧,管理效率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计划色彩浓重,政府既担当了管理者又担当了经营者,双重的身份常常使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而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虚位、权力滥用现象经常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机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我国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决策,建设部门实施,但是因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又往往受到地方行政长官的干预,无法做到独立行政,而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又加剧了这种现象。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才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弊病,解决这个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忽视环境保护,引致恶性循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恶化这一我国先天薄弱的环节愈来愈成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致命一环。许多城市政府只管一味追求“短、平、快项目的投资发展,将一切可控资金用在各项近期建设上,漠然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大量外部负效应行为的产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另外,单纯依靠政府运用计划政策来引导和推动环保工作的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它既调动不了企业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形成环保工作发展的内在机制;而地方政府同建设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系,也是环保工作不能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4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城市政府作为城市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主要职能是做好宏观调控、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其权力的行使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当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充当投资经营者时,政府同其他经营者之间以横向联系为主,经济地位是平等的,按照自愿协商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不能混合使用行政权力。行政管理权和投资经营权的性质截然不同,两种权力的行使在许多方面是互斥的;两种权力混杂使用必然造成政府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2)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管理理念。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先决条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常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人们对其消费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因而被政府赋予特权的基础设施市场经营企业常常凭借取得的“特许权”垄断生产。打破垄断,通过增强激励机制,吸引政府以外的各种企业和组织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与政府相关经营企业一起在竞争中生存,这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和保守意识,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满足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中多样化的需求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企业性运营性质,树立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观念,使人们(尤其政府官员)转变公共设施“福利型”、“供给制”的观念,破除基础事业只能独家垄断投资和经营的观念,鼓励各类经济部门、任何经济成分参与投资、经营。
(3)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管理,逐步改革现有的多部门管理体制,强化建设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使城市基础设施利用政府资金的投资管理权相对集中,形成专业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并且合理设置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逐步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决策应综合政府、技术专家、用户和有关利益群体等四方面的意见,并经过专家意见会、公众听证会、城市群众讨论会、项目公示、书面意见等多种形式,增加投资项目决策、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减少决策失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投资决策程序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推进建设责任制度,项目代建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资金直接支付制、跟踪审计制等,确保项目合理规范、节约投资、提高政府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4)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公有制目前仍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产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包括社会个人资金、社会非国有单位的资金以及国外资金等非公有制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难度很大,市场化程度不高,而民营资本具有的活力是公有制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应逐步开放民间资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筹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分依赖国家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适度、有序竞争的局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效率。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84-02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率的内涵
投资效率是指企业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企业投资活动所得与所费、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关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核心是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使用效率。
2 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
(1)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周期长、资金系数高,直接提供的附加值比较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挤占产业资本的投资,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则又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匈牙利经济学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三种类型,即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超前型和同步型的发展模式都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不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投资效率相对较高,但是超前型的发展模式由于存在大量的、非正常的设备闲置和能力的多余问题,且挤占了产业投资,其投资效率不如同步型。在滞后型的发展模式下,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在一定时期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只有经济社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其投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
(2)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投入的力度大小,包括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全部投入;相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绝对规模的增长能否得到保障,相对规模能否保持合适的比例,都将影响到经济发展所需城市基础设施产品服务的资金保障程度以及对支持宏观经济产出持续增长效率的发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和GDP的3%~5%。世界银行所作的调查也表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占GDP的2%~8%。因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小是决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决定了投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这也是投资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部分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对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的逐步开放,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提高,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也是决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既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是向社会提供城市基础设施产品,那么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就不仅从宏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有利于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品供给总量优化,具体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要有利于资源宏观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还要在中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要与社会成员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并在不同部门、产品、地区或项目之间合理配置。
(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建设、运营、评价、监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既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者提供博弈规则,也可以为资金的使用者提供激励和约束的机制,进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监督机制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等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直接关系到项目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3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低,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均投资仅占同期城市GDP总量的2.5%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均低于联合国计划署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应占GDP的3―5%和固定资产投资的10%的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不足,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且由于后续投资的滞后阻碍了已完成的项目效益的发挥,又影响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再投入。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单一,缺乏竞争机制。在传统的投资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其重要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普遍由国有投资、国有企业经营,民营资本和外资难以进入,行业垄断现象尤其突出,政企不分,缺乏竞争机制,效率低下。近年来虽已逐步开放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但是目前政府仍占据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对主导地位,效率依旧是被广为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陈旧,管理效率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计划色彩浓重,政府既担当了管理者又担当了经营者,双重的身份常常使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而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虚位、权力滥用现象经常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机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我国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决策,建设部门实施,但是因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又往往受到地方行政长官的干预,无法做到独立行政,而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又加剧了这种现象。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才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弊病,解决这个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忽视环境保护,引致恶性循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恶化这一我国先天薄弱的环节愈来愈成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致命一环。许多城市政府只管一味追求“短、平、快项目的投资发展,将一切可控资金用在各项近期建设上,漠然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大量外部负效应行为的产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另外,单纯依靠政府运用计划政策来引导和推动环保工作的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它既调动不了企业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形成环保工作发展的内在机制;而地方政府同建设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系,也是环保工作不能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4 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城市政府作为城市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主要职能是做好宏观调控、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其权力的行使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当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充当投资经营者时,政府同其他经营者之间以横向联系为主,经济地位是平等的,按照自愿协商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不能混合使用行政权力。行政管理权和投资经营权的性质截然不同,两种权力的行使在许多方面是互斥的;两种权力混杂使用必然造成政府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2)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管理理念。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先决条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常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人们对其消费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因而被政府赋予特权的基础设施市场经营企业常常凭借取得的“特许权”垄断生产。打破垄断,通过增强激励机制,吸引政府以外的各种企业和组织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与政府相关经营企业一起在竞争中生存,这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和保守意识,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满足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中多样化的需求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企业性运营性质,树立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观念,使人们(尤其政府官员)转变公共设施“福利型”、“供给制”的观念,破除基础事业只能独家垄断投资和经营的观念,鼓励各类经济部门、任何经济成分参与投资、经营。
(3)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管理,逐步改革现有的多部门管理体制,强化建设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使城市基础设施利用政府资金的投资管理权相对集中,形成专业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并且合理设置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逐步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决策应综合政府、技术专家、用户和有关利益群体等四方面的意见,并经过专家意见会、公众听证会、城市群众讨论会、项目公示、书面意见等多种形式,增加投资项目决策、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减少决策失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投资决策程序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推进建设责任制度,项目代建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资金直接支付制、跟踪审计制等,确保项目合理规范、节约投资、提高政府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4)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公有制目前仍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产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包括社会个人资金、社会非国有单位的资金以及国外资金等非公有制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难度很大,市场化程度不高,而民营资本具有的活力是公有制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应逐步开放民间资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筹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分依赖国家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适度、有序竞争的局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效率。
(5)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瓶颈行业。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各地城市应分析自身当前所处的阶段,制订适合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重点,集中财力建设,优先保障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提高基础设施的产出效率。
(6)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合理减少投入,最大程度节约投资,而且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可能使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7)积极推进污染少的环保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合理规划,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而浪费有限的资金和土地资源,同时尽量少建,不建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用环保的基础设施代替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基础设施,减少项目建成后的治理和维护,不仅提高长期的投资效率,而且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015年建成的泛亚铁路、越南的矿产开发、横跨马来西亚的输油管道……未来五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超过一万亿美元投资修建道路、供水、通讯、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以满足城市迅速扩大、人口增加和私营部门日益旺盛的需要。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和世界银行3月的报告,目前东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基础设施融资的巨大挑战。参与《连接东亚:基础设施的新框架》研究的21个国家预计每年将需要2000多亿美元投资兴建和维护道路、电厂、通讯设施、供水和卫生系统。
对于东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兴起,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东亚投资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了长足发展,但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邻国,基础设施建设却非常落后,而那里恰恰存在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的投资合作,将实现互惠互利。”
眼下,包括被预计将需要全部投资80%的中国也在积极介入东南亚的建设。
越南媒体日前透露,该国铁路局正在制定兴建2条连接越南与老挝和柬埔寨的铁路计划。目的是与泛亚铁路相连。后者连通亚洲大多数国家的铁路网计划,10年投资20亿美元。而中国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正对越南的铁路投资计划进行研究。
不过根据报告,东亚以及其他地区投资基础设施的企业都表示,他们迫切希望在政府政策和法规比较容易预测的地方投资。在投资制约因素方面,被调查企业列举了执行合同不力、法规和司法缺乏连贯性以及腐败等问题。
来自马来西亚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投资专家告诉记者,新型的东南亚国家需要外部支持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但他们需要处理一些“回报率”的问题。她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率比较低,但如果长期投资,回报率还是比较高的”。
服务业有互补性
“第二大热点领域就是服务业。”吴建民说,中国经济增长目前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服务业发展尚有巨大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服务业增长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据估计,中国服务业每增长1%,便能减少2000多万吨标准煤的消耗。
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农业和工业相比只不过是“第三产业”。近年来,服务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接近13%;外商投资中国服务业领域,也已由最早开始的旅游饭店业,逐渐发展到目前的涉外写字楼、旅游设施景点、中介咨询、商业、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
“在服务业领域,东亚区域内的日本比较发达,可以借鉴和交流。”吴建民认为在服务业方面,东亚区域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
包括金融服务外包、劳工输出等合作正依赖各省市的自有资源和特色开展。由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陆续取消,这些行业的外资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包括工业部门在内的其他行业。初步估计,同时期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可能达到10~15%的平均水平,新增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事实上,包括港商在内的海外客商对中国内地服务业的热衷早已显露端倪。据统计,仅在北京市,去年服务业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就达737家,合同外资32.82亿美元,占合同外资总额的七成多,服务业吸引外资是第一、二产业合同外资总额的三倍多。
环保能源潜力巨大
第三大投资热点则被认为是环保和能源领域。
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说:东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在环保领域,发展会带来环境恶化。
“与环保同等重要的是能源。能源对于区域的发展非常重要,很多国家取得了非常快速的经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却面临着能源的短缺,除了油之外,需要很多电力,电力成为重要的能源不仅是必要的,也需要我们及时开始做。”
可替代性能源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趋势,中国政府也积极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在这一领域内,中国潜力巨大。例如,中国有广阔的沙漠地区,据估计,如果这些沙漠地区有6%的面积可用于太阳能采集和生产,就可以基本解决中国的能源需求。
秦亚青表示,东亚国家需要开发扩展新的节能和清洁的能源技术,但同时,技术成为创造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瓶颈。而日本等国家拥有不错的环保技术,有最好的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类似中国和越南,区内的很多国家,能源消费国急需这样的技术,因此在这方面有很多投资机遇。
1.落实项目主管部门。县环保局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对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全面履行监管责任:一是督促施工单位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如期完成项目建设;二是加强项目工程建设监管,定期不定期检查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及时拨付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四是督促项目单位做好已建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确保正常运行。
2.县2013年市级环境保护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项目是根据市财政局、市环保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市市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发[]187号)文件精神和市环保局《关于2013年省、市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行项目立项、申报,共申报项目3个,其中农村乡镇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项目1个、自然生态保护设施建设项目1个、畜禽养殖场污染源治理项目1个。
3.专项资金支持条件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县严格按照市环保局《关于2013年省、市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的通知》规定的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条件和范围要求,确定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管理专项资金。
(二)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乡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污水净化池abr池1个,共计300立方米,排污管网建设800米,建设氧化塘生态湿地1个。
(2)镇飞泉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完成植被修复500亩、珍稀植物挂牌建档和设立保护标志牌等、开展生态保护、科普知识宣传和新技术推广,新建垃圾转运站1个,购置垃圾桶60个、密封式垃圾转运车1台,新建农村沼气池和小型湿地40户。
(3)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沼气净化池2口共180m3,建排污管道400m,兔粪堆放场1处。采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艺。
2.项目绩效目标。
项目建设按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工程质量达到质量要求,工程建设按时完成;项目建成后,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出水水质达到规定要求,设施管护到位,运行正常,切实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态乡镇创建水平。
3.分析评价。
县环保局深入到该3个项目进行实地查看,并认真对项目的申报内容和申报目标进行审核,其申报内容与实际相符,申报目标合理可行。
(三)项目自评步骤及方法
按照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13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财发〔2013〕156号)的要求,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召集项目单位安排部署绩效评估工作;项目单位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对项目的实施程序、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管理运行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以及项目资料归档完善情况等进行自查自评,并撰写自评报告上报县级主管部门;县级主管部门深入实地,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查看,检查工程建设程序是否规范、建设内容是否完成、建设质量是否达到要求、资金使用管理是否规范、项目资料是否完善等,并按照要求撰写绩效自评报告。
二、项目资金的申报及使用情况
(一)项目资金申报及批复情况
县财政局和环保局按照市环保局《关于2013年省、市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的通知》的要求,及时将《通知》转发到各单位,由各单位拟报项目,经县财政局和县环保局会商,确定拟申报5个项目,并按照项目申报要求完善相关申报材料,上报到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审核后同意县申报3个项目,即:乡白虎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镇飞泉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
(二)资金计划、到位及使用情况
1、资金安排情况。2013年6月,市财政局、市环保局下达县2013年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31万元,县财政局、环保局将此专项资金计划安排到市局已同意的3个项目,其中:乡白虎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安排专项资金16万元(项目总投资60万元,其中县乡财政自筹22万元、争取专项资金38万元);镇飞泉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项目总投资58.4万元,其中县乡财政自筹24.4万元、争取专项资金34万元);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5万元,(项目总投资32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4.8万元、争取专项资金7.2万元)。
2、资金到位情况。县财政局于2013年12月31日将31万元专项资金追加到县环保局,县环保局根据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已拨付到位资金31万元,其中:乡白虎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安排专项资金16万元,镇飞泉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5万元。
3、资金使用情况。截止至2013年6月,已拨付到位的31万元资金严格按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专款专用,其支付范围、支付标准、支付进度、支付依据合规合法,与预算和计划相符,没有发现违规问题。
(三)项目财务管理情况。通过检查,项目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账务处理及时,会计核算规范。
三、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
(一)项目组织架构及实施流程
3个项目单位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健全,有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具体负责人。
项目按照以下程序实施:项目可研—发改立项—项目申报—项目下达—项目工程设计及审查—项目投资财政预审—发改下达投资计划—施工单位选择—项目施工—竣工验收—项目绩效评估。
(二)项目管理情况
乡镇场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自然生态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县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
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是按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规定和技术设计施工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
(三)项目监管情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对工程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其项目工程监督管理到位,效果较好。
四、项目完成情况
虎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已完成污水净化池abr池1个,共计300立方米,排污管网建设800米,建设氧化塘生态湿地1个。已按进度、保质保量全部完成了建设内容,并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镇飞泉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退耕还林800亩、新造竹林1000亩、小区森林覆盖率达75%,完成23种珍稀植物挂牌建档30多个和设立保护标志牌2个等、开展生态保护、科普知识宣传和新技术推广,新建垃圾池15口,购置垃圾桶66个,新建垃圾转运站1个,密封式垃圾转运车1台,新建农村沼气池和小型湿地43户,完成小区内水泥路建设5.5公里。
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新建沼气净化池2口共180m3,建排污管道400m,兔粪堆放场1处,租用空闲土地4亩作为湿地对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
五、项目效果情况
乡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成后,设施管理到位,运行正常,污水达标排放,彻底解决解决新村场镇生活污水直排的历史问题,确保了人畜饮用水安全,切实改善乡镇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生态乡镇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镇自然生态小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自觉参与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更好地保护了飞泉自然生态小区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带动第三产业,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发展。
县绿草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净化池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项目的的改造,改善了养殖场及周边的环境污染,达到了预期治理和整改的目标。
六、评价结论及建议
(一)评价结论
县2013年3个市级环境保护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项目总体评价是:项目科学合理,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监管到位,项目完成较好,项目质量较高,运行保障有力,污染排放达标,各项效益明显,群众反响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二)存在问题
1、项目建设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2、项目资料有待进一步完善。
3、项目后续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坚持规划引领 促进科学发展
海东开发,规划是龙头。在海东开发中,明确了城市新区的发展选择依山而建,尽量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向荒山要空间、向荒山要发展的思路,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指标,充分预留海东开发建设用地,使海东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区,为城市拓展提供发展空间,减轻海西坝区农田保护的压力。同时,调整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完善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和相关片区规划,促进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促进了海东山地城市建设的科学有序推进。
优先环保设施 打造生态城市
把保护洱海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东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全力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约8亿元,完成了环洱海截污干渠(管)、东城区排水(排污)二期工程、庆中科技污水处理厂、大理市海东污水厂及中水回用工程、金梭岛面源污染治理和“三退三还”等工程。目前,正加紧实施垃圾综合处理、排水排污、河道综合治理和湿地公园建设等一大批生态环保工程,为保护洱海和开发建设构筑了一道生态环保屏障。
实施项目带动 强化产业支撑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切实强化发展意识
“十五”的五年,是我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五年,我县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样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建设主要表现为这样三方面:第一,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明显增强。我们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的编制,完成了仕林苑等县城居委部分小区建设详规的编制,完成了7镇2乡15村的建设规划编制,并且严格开展了城建执法检查,建设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显著增强,这为县城建设和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第二,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五年来,我们把县城建设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牢牢抓在手上,切实加以落实,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道路改造、广场修建、路灯架设、绿化配套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极大提升了县城的综合功能。据统计,五年来,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了2875万元,县城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拓展到5平方公里,县城的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和增强。第三,县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尤其是近两来,我们在广泛吸收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进行了县城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出台了《*县城市环境综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推行了街道分片负责管理等办法措施,县城的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有序化轨道。环保方面表现在,一是生态保护取得重大进展。20*年我县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年《*县生态示范区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现在,我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基本达标,20*年争取通过国家考核验收。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建立了环境监测站,购置了各种监测设备,全面改善了环境监测条件,并且开展了空气质量周报工作,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三是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坚持不间断开展了环保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排污行为,五年来,共关闭检查各类土小企业70余家,有效改善了全县环境质量,20*年全县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10天以上。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大家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凝聚了广大城建、环保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各乡镇、各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参与和支持城建、环保事业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全县城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的城建、环保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城建、环保工作同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很不协调,同周边其它县区的差距还很大,离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很远。在城建方面突出表现为: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县城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极不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县城建设速度不快,城市承载能力不够,乡镇城镇化水平偏低,城市建设靠财政支持的单一投资体制没有改变,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尚未形成。三是县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环保方面表现为:一是以小型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式造成全县污染源多而分散,治理难度很大,污染物排放有增长趋势,环保形势严竣。二是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造成对土小企业的关停存在一定困难,土小企业反弹现象严重。三是全县乱采滥挖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破坏现象日趋严重。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我县县域经济还不够发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的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工作措施不够到位有关,同时也有我们领导重视不够,执法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的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古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我们大家一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勇于正视困难,善于研究困难,敢于克服困难,扑下身子,认真地研究、探索、解决好这些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城建、环保事业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做出自已的贡献。
大家下午好!
我叫,是XX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负责人。
前不久,我镇组织干部职工外出华东五市学习考察,这次考察既使我兴奋又让我担忧,兴奋的是我在中国比较发达的华东片区学习到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感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镇的落后,担忧着我镇能否快速的发展,实现xx的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