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5 09:23: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

篇1

实验教学设计是实验教师为将要进行的实验教学勾画的计划书、课堂的路线图,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前奏,它要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虽然实验过程中有一定的偏差,但正常情况下没有多大的变化,这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优质的保证。但在很多情况下,实验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是由教师对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造成的,同时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约束了其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并给我们带来许多无法预料的“麻烦”,直接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准备实验教学设计前,必须仔细钻研课本,全面了解设计的内容,理清课本的知识脉络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以适应学生的实验课堂,随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九年级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教学课前设计,本节的主要任务是:(1)了解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关。(2)学习如何寻找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学的一个转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点很简单,但学生很难理解,需要我们按照教材的思路,让学生一步一步去理解。因此,我们在准备实验前,就需要对上下知识点有很深的理解。首先让学生去猜想,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实验步骤及表格;其次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实验期间,教师巡视点拨,提示学生注意器材上的铭牌及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电压;为了归纳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每次实验的数据不能少于三组);最后分析与讨论得出实验结论,评估本组实验设计与操作有无失误与不妥,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达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在实验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器材上的铭牌含义和为什么每次实验的数据不能少于三组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用事实和原因来帮助学生理解。总之,各个实验器材都需要教师在课前作精心准备,以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二、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验兴趣的激发和实验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真正对物理实验感兴趣,感觉物理学科很有用的话,就会主动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掘物理学科尤其是实验资源,让学生感到物理的新奇与魅力,这样,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具备了内在的动机,再加上适当的方法指导,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了几个小实验。由于学生平时做实验少之又少,他们对这几个小实验感到很新奇、很有吸引力,且所做的实验都是和课本有紧密联系的,使他们通过实验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满足了好奇心。另外,初中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所以在课堂上我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竞赛中,我及时巡查并给予每组适当的点拨,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实力强,并在课后给冠军小组发获奖标志。比如在做压强实验时,本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各个小组在激烈的讨论中积极寻求结论,然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并急切等待正确结论的公布,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实验教师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并勇于创新

篇2

分析:一个物理量可能要受到多个物理量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在讨论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需要先控制其它的另几个因素不变,来确定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即“控制变量法”。

二、转换法

分析: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的方法叫“转换法”。

三、等效法

分析:所谓“等效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的一种方法。

四、类比法

分析: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某种关系上的相似叫类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叫类比。借助类比,常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难的问题,在物理学中,现象、属性、概念、规律、理论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种种关系,都可以是类比的对象。

五、假想模型法

分析: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模型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可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又可使具体问题普遍化,便于学生发挥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如“磁感线”并不存在,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假想引入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这种方法是“假想模型法”。光是客观存在的,“光线”并不存在,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而假想引入的,也是“假想模型法”。

篇3

(一)基础设施落后,实验设备缺失

中学的物理教材中,编写有大量的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有教师演示的实验内容,也有学生分组合作实验内容,还有课后动手实验内容,但是从农村物理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容看来,却很少有真正做到或者是做好的实验。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薄弱,并不是教育制度的问题,也不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受制于实验设备缺失、基础设施落后的窘况。很多的物理实验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电子器材甚至需要用到远程教育设备,但是由于学校地处农村,交通及通讯都有诸多不便,这些基础的实验设施就很少能够落实到位。物理实验设施设备是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最基本要素,但对于农村的中学而言,这正是致命的短板,对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无疑是最致命的影响。

(二)学生基础不牢,动手能力较弱

农村的教学模式相对封闭,不像城区的学校,可以通过校地共建、多校互动等宽泛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增加学生的阅历和实践能力,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农村的中学由于不具备此类基本条件,且与其他优质教育的通讯不便,就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对于很多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由于知识面不够宽,基础知识不牢固,所以学起来会相对困难。多数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双重问题。加之物理实验器材的匮乏,更是使得绝大部分实验仅靠教师口头描述,由立体的动手操作转化为平面的书面教材。一方面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是实验器材的稀缺,这对学生物理实验教学无疑是两个巨大的制约条件。

(三)管理维护不善,设备损坏严重

农村的中学,本就奇缺的物理实验器材还存在另一个致命的问题――维护与更新困难。对于实验器材而言,定期的维护和更新有助于延长器材的使用寿命,从而助推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是对于农村的中学而言,对物理器材的维护和更新几乎是不现实的事情。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的人事力量去维护所有的实验器材;另一方面,长期超负荷的使用?ξ锢硎笛槠鞑牡乃鸹堤乇鹧现亍U馐怯捎谂宓闹醒?实验器材十分有限,但是为了尽可能满足物理实验教学的需要,所有的器材几乎都处在超负荷使用的行列里,加之缺乏维护,实验器材损坏情况十分严重。

(四)实验内容老旧,教学方法落后

基于农村中学实验器材极其有限的状况,大多数物理实验都得不到实践,学生真正能够亲自动手体验的物理实验,仅限于器材支持的实验内容,老旧的实验内容逐渐磨蚀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物理实验教学增效。由于缺乏对外的交流学习,农村教师大多数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空间,由于缺乏交流与学习,老旧落后的教学方法逐步吞噬着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二、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增效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可用资源

农村的中学,实验器材稀缺但并不是没有,要科学地、充分地开发实验室的资源,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提高实验器材的利用率。首先应该做到科学地管理和维护实验器材,定期对实验器材进行保养和修复;其次,要充分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器材,除了物理课程上的实验教学时段,要充分将实验器材提供给需要的学生,以供其完成物理实验课堂外的物理实验。只有通过彻底改变封闭式的实验室管理方式,才能够充分发掘实验器材的教学功用,促进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课余实验实践在学生物理学习中的比重。

(二)打破常规,努力建立互动教学关系

基于农村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农村的初级中学应努力打破常规的办学模式,努力探索与城区学校的互动教学关系。依托有限的通讯和交流机制,尽可能全面化地建立远程互动教学机制,努力为学生创建“走出去”的学习机制,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解和实践,从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三)自制教具,尽力弥补实验器材短板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短板在于实验器材的缺乏,但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制教具,或综合利用其它学科的教具。如,在学习声音、音调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试管,引导学生向空试管中吹气、加少量的水再吹气等,以此让学生体会声音和音调的差异。实际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瓶瓶罐罐都可以做成实验的教具,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尽力弥补实验器材短板。

(四)创新教法,积极探寻全新教学模式

篇4

实验教学法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但是目前初中的生物教学现状存在很多的问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更是让人堪忧,试验方法不合理,实验材料不完备,实验设施不齐全,实验教学不重视等等问题,都是造成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很差的主要原因①。

一、改进实验材料

1.外界溶液浓度影响细胞吸水的实验

实验存在问题:该实验主要材料为两对豆类幼苗,将其分别放置在清水和浓度为10%的盐水中,然后观察幼苗吸水挺直、缺水萎缩的现象,观察时间为20分钟左右,培养幼苗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几天,不利于及时观察到实验现象,制约教学的有效开展。

实验改进方法:材料选用黄豆芽或者绿豆芽代替两对以上叶的豆类幼苗,将材料放在清水和浓度为10%的盐水中,等待2分钟,放在清水中的豆芽就会保持挺直状态,而盐水中的豆芽就会出现萎缩。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另外黄豆芽和绿豆芽随处可以买到,实验非常方便。

2.观察茎输导功能实验

实验存在问题:在该实验中,选用的是杨树的枝条进行实验,但是教材规划的实验实践基本上是在秋天,这时的杨树树皮非常难剥,树的韧皮和木质部分难以分离,不利于实验。

改进方法:用大叶黄杨代替杨树。大叶黄杨是一种常绿型植物,一年四季其树枝都在生长,树皮和木质很容易分离②,可以将它作为实验材料。把大叶黄杨带叶子的枝条浸泡在稀释的红墨水中,放在阳光下一昼夜,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红墨水已经上升到叶脉位置,剥掉树皮,观察出木质部分已经变红但是韧皮位置不变红。通过此现象可以说明红墨水是从木质部向上渗透的。

3.观察叶片的结构

实验存在问题:该实验主要选用菠菜叶片叶横切,然后观察叶片的结构。但是菠菜叶比较容易缺水萎缩,不方便作叶横切,而且用水泡过的菠菜叶子会变得很脆,切出来的叶片非常不完整,不是缺少上表皮就是缺失下表皮。

实验改进方法:用绿萝的叶片代替菠菜,绿萝的叶片很容易切且完整,绿萝叶不容易萎缩发蔫,存放时间长,易于实验;另外绿萝作为花卉植物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为实验提供了很多方便。

二、改进实验方法

1.不同物体表面对于蚯蚓移动速度的影响

实验存在问题:将一只粗壮的蚯蚓分别放置在玻璃和纸板上,观察其移动速度,分析哪种物体表面更适合蚯蚓移动?通过实验得知,蚯蚓在玻璃的表面上移动速度快于在纸板上的移动速度,分析原因有可能是纸板吸收了蚯蚓身上的黏液,增加了蚯蚓移动时的阻力,影响了蚯蚓的移动速度,也有可能是当蚯蚓身上黏液减少之后,呼吸变弱,活动力降低。

实验改进方法:准备两块玻璃板,一块打磨,一块光滑,将两根玻璃棒引导蚯蚓移动的轨迹,观察蚯蚓的移动速度。

2.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实验存在问题:将相同数量的新鲜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置在封闭的锥形瓶中,然后将它们放在阴暗的环境中一昼夜;一昼夜之后将燃烧的火柴棒放入装有新鲜植物的锥形瓶中,火柴棒会马上熄灭;而放置在烫过的锥形瓶中的火柴棒依旧在燃烧。

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鲜的植物在密封的锥形瓶内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瓶中的氧气,而火柴棒在无氧的环境下不能燃烧,但是新鲜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的时候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时,燃烧的火柴棒就会熄灭,所以该实验设计不严谨,应该排除掉二氧化碳的实验干扰。

实验改进方法:在两个小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20%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把两个小试管分别放在两个锥形瓶中,在阴暗的环境下防止一昼夜,然后用燃烧的火柴观察其实验结果。该实验中很好的用氢氧化钠溶液稀释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排出了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③。

3.观察草履虫的身体结构

实验存在问题:草履虫天生好动,全身透明,观察起来非常不方便,不利于实验。

实验改进方法:(1)在载玻片中的草履虫培养液中铺上几条棉花纤维,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增加草履虫活动的难度;(2)在载玻片上滴几滴蛋清液,增加培养液的粘稠度,降低草履虫的移动速度;然后在载玻片一侧滴上少许的红墨水,将草履虫的食物泡上色,再用2%的冰醋酸将草履虫的细胞核上色,观察草履虫的身体结构。

结束语

对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和创新利于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水平。

【注释】

① 刘薇. 探究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1.

篇5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264-01

DLJ地区的馆三段河流相储层紧邻临南生油洼陷,是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区,由于临邑断层的长期活动,中浅层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成为惠民地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该区域河流相储层砂体横向变化快,平面展布不清晰,受到多种岩性弹性特征相似和复杂构造的影响,单靠一般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多解性高,给下一步的勘探开发造成一定困难。

2015年DLJ地区进行了地震资料的目标处理,进一步精细刻画了构造,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为后续的储层预测工作提供了好的资料基础。但是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的难点,仍需要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多个与储层相关的敏感弹性参数的组合应用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储层描述的精度的目的。叠前反演是目前较成熟可靠的地层弹性参数求取方法,而工区内却没有相关的横波速度数据。基于此,本文采用以岩石物理建模为基础的横波速度估算方法和叠前反演泊松比等敏感弹性阻抗数据体对储层进行了精细描述。

1 横波速度估算的方法原理

目前,单一弹性参数已不能满足岩性油藏的勘探需要,因此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等多种弹性参数的参数组合在储层岩性、物性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在DLJ工区内没有横波速度测井资料,因而准确估算求取横波速度是敏感参数分析、构建叠前反演弹性参数与油藏参数关系以及准确储层预测的关键。

基于Gassmann岩石物理模型及数学方程的转换推导,正、反演计算得到横波速度的原理与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储层矿物成分主要以石英、长石、粘土矿物为主,根据Voigt-Reuss-Hill平均模型,对于任意己知各矿物组分体积含量和弹性模量的岩石,计算其等效模量的平均公式为:

(1)

式中,M为岩石矿物的等效弹性模量,为各组成成分的弹性模量,为第i个组成成分的体积含量,a为常数,在-1和+1之间。

Hill(1952)提出了将Voigt上限和Reuss下限取算术平均值的办法,即Voigt-Reuss-Hill(V.R.H)平均模型,V-R-H模型可用于根据岩石的孔隙度和各组分矿物的体积模量及体积含量,进而用来估算基质矿物(颗粒)部分的有效体积模量。②基于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等测井信息,应用流体混合理论,得到混合流体弹性模量。③反演获得岩石矿物组分的弹性模量后,在给出初始参数后,可用K-T方程来估算初始干岩石骨架弹性模量。④利用岩石物理理论Gassmann模型正演模拟,公式为:

(2)

其中,为介质总体积模量,为骨架体积模量,为基质(颗粒)体积模量,为孔隙流体体积模量,为介质总剪切模量,为骨架剪切模量。

最终用岩石弹性模量(砂岩、泥岩、流体弹性模量)与岩石物性参数(密度、纵波速度)关系迭代计算出岩石横波速度。

计算过程中要用实测纵波、密度与估算纵波速度和密度进行对比,如果不同则修改岩石物理模型及参数,多次反复最终确保得到弹性参数与实测参数接近。

2 敏感弹性参数分析

据测井资料和岩石物理理论,再考虑工区覆盖广、测井曲线全和探井关注程度估算了L93、L12、L981、L99、T10、LX111、TX19等10余口井横波速度、纵波阻抗、横波阻抗、拉梅参数*密度、剪切模量*密度、泊松比、纵横比等常用的弹性参数,为分析储层与油藏相关性好的敏感参数和叠前反演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利用数据交汇分析技术对纵波速度、横波速度、泊松比、纵横波速度比等弹性参数岩性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如图1(a)所示,对单参数来说,只依靠纵波阻抗区分岩性的能力有限,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有大范围的叠置。图1(c)泊松比相比其他弹性参数对岩性更敏感,储层岩性区分要别其他参数图1(b)更好。双参数交汇要比单参数对储层识别效果更好,其中纵波速度和泊松比交汇对于储层与围岩区分效果更好。

3 敏感弹性参数反演与应用效果

叠前反演是以测井数据为约束信息,利用地震多入射角度的分角度叠加数据为基础,以平面波非垂直入射理论为指导的地层多弹性参数求取技术。采用了高精度反演方法对Zoeppritz方程直接求解建立反射系数与纵、横波速度、介质密度关系,导出Zoeppritz方程和与储层有效弹性参数有关的Jacobi偏导数矩阵方程,实现基于Zoeppritz方程反射系数梯度矩阵的精确计算。

在储层识别中利用泊松比参数可以将储层和非储层进行很好的区分,本次通过叠前反演得到泊松比反演数据体,比纵波速度以及纵波阻抗单参数更有利于储层的识别,从而提高了河流相储层的描述能力。

相比地震资料,叠前反演分辨率更高,图2(左)是过L94井-L93-L12井的地震剖面,L93井钻遇的两个砂体无法分辨,如图2(右)所示,通过叠前反演以后分辨率提高,L93井两个砂体能够区分,而且地震在横向上反映为一个连续的同向轴,无法识别在L12井处的尖灭点,通过叠前反演以后,薄层识别能力提高,砂体尖灭点更清楚。

4 认识与结论

(1)岩石物理是地震弹性参数与岩石储层参数的桥梁。建立合理的岩石物理模型和合适的参数选取才能精确估算横波速度。通过DLJ地区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多种弹性参数联合应用能更好的对河流相储层的岩性进行识别。

(2)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砂体薄,垂向叠置,叠前反演泊松比数据可以将储层与非储层进行较好的区分,并且纵向分辨率更高,储层尖灭点清晰,储层预测能力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勇.辫状河心滩特征及其与河道填充的识别[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10):25-29.

篇6

1.1演示实验要做到目标明确

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和素养的教学环节所在.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初期,教师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积极教学功能,要透过演示过程来帮助学生构建较为牢固的实验基础,让学生对于各种常规实验器材的一些正确操作方法,实验的基本技能等都有所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让演示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并且要具备较好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演示实验的教学指导作用,并且让学生的实验基础更加牢固.

如果是要引入新课,演示大气压存在,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让小试管沿着大试管上升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用一根较细的试管放在一根粗细适当的装满水的试管内,将试管翻转过来,口向下.学生意外发现:水向下流,小试管不是落下而是上升了.这个现象出乎学生意料,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不用教师多讲,他们就立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接下来大气压概念的引入起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一定要目标明确,这样,实验的感染力才会更强,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实验仪器结构简单,现象明显

演示实验是让学生透过观察来捕捉相应的实验现象,进而分析探究出相应的物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当尽可能做到实验仪器简单化,并且让实验的现象更为明显.这会让学生观察起来更加方便,实验过程带给学生的触动也会更为直接.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感受才会更加直观,演示实验所要收获的预期的教学效果才会更为理想.

例如在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中,用小锤敲击音叉,虽然能听到声音,但振幅比较小,难以观察到振动现象.教师为了让实验现象能够更加明显,让学生观察起来更为方便,可以借助一些器材来证明音叉在振动,即把泡沫小球放在发声音叉上,看见小球在跳动不停,由此就证明了音叉在振动.只有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学生才能观察到更多的事物,学生对于物理学原理的感受才会更加直观,这也会加深学生对于实验中包含的知识点的认识.

2自主探究实验的优化

2.1给予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自主探究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实验教学类型,这种实验模式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都能够发挥非常显著的效果.在进行这类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几个相应的原则.首先,有的物理实验是要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获取大量实验数据,在对于数据的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来获取实验结果的.对于这样的实验过程,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探究时间,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操作中来获取大量的实验结果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在充裕的数据的支撑下整理出来的实验结果才会更加准确.因此,对于那些比较费时的实验教师要让学生耐心地将实验进行到底,这样才能够保障最后获得准确的实验结论.

以“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为例,实验过程可归结如下:

(1)如图1所示连接电路,将导体甲连入M、N两点,电键处于断开状态.

(2)闭合电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3)改变电池的节数,再记下两组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4)用乙导体替换甲导体,重复上述实验.

要从此实验最后归纳出实验结果,必须对于上述的实验流程反复操作,只有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后总结出的实验结果才能够符合规律.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实验探究的时间,让学生首先充分积累实验数据,这样才能够最后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2.2注重探究实验的可操作性

探究性实验本来就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一种全方位考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一定要对于实验的可操作性进行合理的把握.实验难度要适中,要让学生有较为充裕的探究空间.且实验的操作过程大部分学生都有能力完成,对于结果的分析探究也要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实验内容学生才能够自主完成,这种实验过程也是学生间通过有效的自主探究所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

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为例.这个实验在操作上并不难,但是却需要学生对于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良好的把控.学生要仔细记录下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这些都会为后续的结果分析带来辅助.如图2所示,实验过程可归结如下: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置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被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其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

(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学生要对于实验展开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有良好的把握,对于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也要记录清楚.这个实验在操作上并不复杂,实验过程也是绝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的.这样的实验就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素养,并且能够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深化带来有效的促进作用.

3学生分组实验的优化

篇7

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人的一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深刻理解物理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实验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从细节抓起,加大习惯养成的培养力度,要求学生只要进入实验室就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实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齐抓共管,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2 精心策划,创新教学,实现高效

2.1 巧妙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必须演示的实验,教师在做这些实验时,往往会有一些学生因看不清教师的操作而议论纷纷,或交流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内容,从而影响课堂的效率。而我们如果在实物展台上进行演示,就不可能出现此类现象,减少课堂效率的客观干扰。另外,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实验后师生共同总结往往占据较长的时间,致使学生分组实验时间有时候明显不足,往往出现老师让停止操作,要求共同总结时,学生们仍旧偷偷操作,最后造成学生实验做不好,总结没参加,实验课的效率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把共同总结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一定会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课堂节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一些难度较大,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经过多媒体的处理,更有利于全班同学一起观察、分析、讨论、总结。这样就会为学生的实验操作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使实验课的效率大大提高。

2.2 开展趣味实验和改进实验,激发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实验的欲望

有目的设计趣味性、改进性实验的课堂必定是高效的课堂。比如:小孔成像,人造彩色喷泉实验等。这些实验可以和学校的一些文艺活动一起搞,这样学生就会将闲散时间或双休日时间变成了实验课堂,并能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来完成预定的任务。

2.3 优化教学流程,总结实验课教学经验,提高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感到课课有惊喜,堂堂有收获。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内练自身的素质,通过培训、自学等不断提升自己,学习先进的实验课教育教学理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还要总结每一次实验课教学的经验,使之发扬扩大。当然,也要剔除自己的一些不足,最后,要不断地优化教学流程,不断提升实验课堂组织教学的创新能力。

3 发挥实验桌长的作用,以点带面,打造高效实验课堂

由于小组长一词对初中学生已经毫无吸引力了,在学生的心目中远不及小学时代神圣。但小组长在实验课上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小组长积极性发挥的好坏,对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深远的。刚任教物理时,我因经验不足,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草草的任命了各组组长,结果由于准备不足,让这些组长草草上任,整个实验课堂乱成一团,学生乱喊乱叫,我只得不停地敲桌子打板凳,让学生静下来,但好不容易静下来不到几分钟,实验室内又如开锅一样,几乎每节实验课我都疲于奔命,喊破嗓子,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来,我精心地把学生分好组,并在每小组中挑一个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不过这次,我接受了前面的教训,把小组长改名为桌长,名称的改变使学生不仅新奇,又激发了他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然后,我宣布每一位桌长是每个实验小组的核心,实验组一切事务,由桌长负责,桌长要为同桌的实验伙伴做出表率,起着模范带头作用。这样,由于各组有了核心,从而保证了实验课教学的正常、有序的进行,大大提高[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了课堂效率,为了更好地发挥桌长的核心作用,使他在本组同学面前有权威感,课前,我总是先对各位桌长进行提前进行实验操作培训,并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交待。到了实验时,每位桌长就成了一个个小老师,成了一个个得力助手,他们负责分发、补充实验仪器,进行本组实验的演示,现场指导本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对本组同学做的实验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友情提示,最后还要检查汇报每组实验仪器的整理情况等。这样,整个实验课堂由于一个个“小老师”的参与变得井然有序,老师也显得游刃有余,学生也显得配合的非常到位,学生的积极性、各方面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实现了实验课堂的高效性。

4 在平时的学业评价中,将实验考核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4.1 实验操作考核成绩纳入总分,提升了实验课教学的高效性

目前,中考招生考试,将实验成绩加入总分,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验课的教学。但我认为仅仅这样对实验课的高效性的促进远远不够的。我在日常教学中实行实验课堂,堂堂有考核,每次实验我都让各位桌长担任本小组的监考老师,在帮助同组同学完成实验的同时,还要根据每位同学操作过程进行打分,而我进行整体遥控 。当然,由于“监考小老师”都是事先培训好的,并且都通过了考核,这样就保证了他们有很强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为了不产生学 生之间的矛盾,我要求桌长打分要公平、公正,每处扣分要写出说明原因,并向同学当场说明,让其他同学心悦诚服。人们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由于我把实验考核成绩占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按3:3:4的比例计算学生的总体评价,所以学生也都十分重视,实验成绩的好坏对学生来说也就变成了一种学习的动力。通过这种考核,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也起着一定的约束性,让学生逐渐明白只有保证课堂的高效性,最终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此外,通过物理实验考核,既弥补了以往只重视笔试成绩的不足,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物理实验课的自主性,使实验的高效性充分体现。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01-01

初中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学,对他们来说,物理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虽然课程中讲到的知识在小学、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但物理学绝不仅仅是这些小常识、小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学呢?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而探究是摄取知识的精髓。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乐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这样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大量的事实证明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二、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

1、讲明探索规律的设计型实验原理和方法。如: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研究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得出“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实验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拟出实验方案,在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实验准确程度过程中不断修正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确定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再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得出实验数据,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发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学好物理的信心。

2、指导学生运用基本的思想方法,改进原有实验和开设设计性实验。当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这里提出两个有效的办法,一是让学生对现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改进。二是开设设计性实验,由实验室提出实验题目,学生自行制定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独立完成实验。如在复册力学部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力学知识,设计几种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案,经过约一个周的准备后,我利用专门的时间,与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不少同学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讲明自己的方法,全班同学分别设计了无天平、无量筒、无天平和量筒等情况下,测出固体或液体密度的方法十几种,用到的知识牵扯到密度、压强、浮力、杠杆等多个知识点,虽然有些同学方法类似,都是学生们根据平日资料积累、经过积极思考,大胆创设出来的,有一定的独创性。

3、不定期组织物理实验研讨会,运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对学过的物理实验进行反思、研讨,增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被称为物理孪生实验的“伏安法测电阻”与“测小灯泡电功率”这两个不同物理实验之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师生共同讨论同一器材如铅笔的不同实验功效:可用来演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一端削尖可用来演示“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铅笔芯是导体,木头是绝缘体”,削铅笔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思维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善于从观察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从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表明观察者的观察已很细致全面,并能勤于思考,这正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因此作为教师,在观察实验探究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变化条件后?还会怎样?如在“研究冰的熔化”实验探究中,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是什么?观察冰在熔化前,熔化时、熔化后是否吸热?状态如何?温度如何变化等,通过观察获得冰熔化的特点,使学生对冰熔化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篇9

例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2.引入生动有趣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周围出现的新奇事物或事例都想探知是什么、为什么。因此在讲课的时候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入,可尽量将一些枯燥的内容变为惹人探求、希望解决的有趣问题中去,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难题于趣味之中,寓知于乐,以趣激学。

例如在讲磁现象时,事先在袖筒里放一块磁铁,然后对学生故弄玄虚的运气练功做“臂吸铁球”表演,学生看过惊愕不已,当拿出磁铁以后,全班同学都捧腹大笑,由此导入新课。又如学过反射定律之后,向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枪口正对着观察者,子弹刚出膛的镜头是摄影师实地拍摄的吗?显然不会有哪一位摄影师会愚蠢到站到枪口前去拍摄这样的镜头。熟悉的现象,陌生的问题,这就必然驱使着学生另辟思路,开动脑筋去探个究竟,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3.恰当处理教材,力求教学内容新颖别致。

在教学中,教者既要深挖教材,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学生基础为参照组织教学,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被教材所奴役,仅仅为完成教材内容而教学。教者应学会对教材内容的优化处理,充分显示物理的趣味性、实用性。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例如学习运动与相对静止时,教材中以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的图为例,引导学生认识相对静止。这个例子对于有些山区来说,离学生的生活太远,非常陌生,无任何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笔者在教学时,找了一位同学,进行现场演示。首先笔者与这位同学以不同的速度向着不同的方向行走;然后以不同的速度向着相同的方向行走;再以相同的速度向着相同的方向行走。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让其比较笔者与该学生的位置有无变化,再通过分析归纳,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简单的处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

4.创造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厚的。此时,如果有了成功的收获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进而强化学习物理的动力,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抵消原来的兴趣。因此,教师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往往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篇10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所谓实验教学指的是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它是新课标实施以后的重重之重,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规范而有趣的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实验之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才能学的快而牢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现举例说明,与同行们讨论。

一、什么要改革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从18世纪德国、法国建立了学校的演示实验室,教师经常用昂贵的仪器演示生动的现象,从此便开始了世界上的物理实验教学,成为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形式。

近年来中考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已从简单的背诵实验知识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原理、方法的理解上,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实验题的得分率都不高,反映了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许多物理教师都不同地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少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简陋,地方陕小拥挤,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对于大纲规定的实验,不仅开出率低,而且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地位还在低水平下徘徊,使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低。近几年我国中学生实验素质较差。又如1990~1995年期间,国家教委仪器研究所对一万余名学生进行实验能力测试,结果是我国中小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几乎都不及格。说明了我国中小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激发他们树立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实验教学的差距,我们应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教学,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二、怎样改革物理实验教学

    1、重视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

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让学生用实验探索和理论探研两种方法自我进行推证,在推证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核定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得一清二楚。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3、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生们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这对物理的各种题型的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前景。

篇11

一直以来,师道尊严束缚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营造融洽的氛围。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使学生由喜欢物理老师到喜爱物理学科。在教学物理的过程中,必须转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把以和物理老师交往为乐迁移到以学习物理为乐,即“亲其师,信其道”。

二、投其所好,使学生得到快乐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不够,学好物理的另一点是教师必须投学生所好。在平时教学中,我了解到以下的课学生都不愿听,导致课堂的学习效果很差:(1)老调重弹的复习课、试卷分析课;(2)是新课,但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的内容;(3)实验课,教师课前喋喋不休地交代。鉴于此,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在复习课、试卷分析课的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因为每考完试学生都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题。每个学生都会分析自己的错题。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留空间,能使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课堂效果显著。至于新课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这样可以将简单的内容学得更透,当然,有学生讲解,也有学生为老师进行评价,教师只是做适当的点拨,从而不仅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做教师的辛苦,课下要查资料,写教案,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节课都要倾注老师的心血。实验课是物理的重点,所以实验课前老师总不放心孩子,怕弄坏这碰坏那,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还能进行一些合理的探索,如此学生不仅玩得高兴有趣,而且学到知识。

三、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快乐

物理,即从自然现象中悟出道理。也就是说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自然规律都由实验归纳得出。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他们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物理实验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否定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到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又如学习摩擦时,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1)师生共同探讨。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仅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如学习分子运动、磁感线、电流、电压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的,初中学生更难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可凭借科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模拟这些物理学情景,或上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下载,播放给学生观看,师生共同讨论,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2)学生分组讨论。在学习压强一章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拿一根一端削尖而另一端较平的铅笔,左右手挤压笔的两端,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手挤压,受到的压力相等,但受力面积不同,靠笔尖的那只手受力面积小,受到的压强大,所以要痛一些。学生自己感受实验效果,比教师演示实验时看到现象的印象要深得多。又如讲授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时,可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各种猜想、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用实验验证,并对他们的探究进行交流评估。让学生尝试初步的科学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与探究中体验物理学习内在的快乐。

篇12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理科教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探究性教学对于课堂关系有着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定义,即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课堂交回到学生手中,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出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过程进行适当的把握,引导课堂走向,并在课堂结尾对探究性学习后的难点进行讲解。而物理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上的学科,也十分鼓励学生就物理知识、实验、难题进行探讨,通过这种探讨的过程,最终加深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理论的认识。

一、教师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找到教材与探究性教学的结合点

在笔者看来,新课改的进步之处在于认清了过去那种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在,鼓励初中物理教师采用更多元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物理的学科功能性体现出来。同时,我们教师应该看到,新课标在各项要求上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具有弹性,这也考验着教师对于物理教材的理解,广大初中物理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材,分析教材,找到教材和探究性教学相结合的地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探究性教学模式。

比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中,笔者发现,这一课中所进行的实验几乎囊括了控制变量法在内的很多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刚好符合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因此,笔者直接将课堂教学改在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凸透镜等实验必备器材,然后让学生抛开书本,根据焦距等关系,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实验,找到物距,焦距等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关系。教师通过分析教材,找到课本内容和探究性教学的切入点,适时地采用探究性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学理念,并在探究中锻炼各项能力。

二、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激趣和引导

回顾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想要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都需要有着一定的兴趣作为引导,同样的,探究教学模式虽然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空间,可是仍旧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认识到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较为叛逆,做事不会完全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在物理探究能力上还有着很大的不足,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反而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此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时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学的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时,需要提前给学生构建一定的探究学习氛围,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适时地给予学生引导,来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比如,《电与磁》一章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磁场与电场的关系,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个小实验,利用铁粉在磁场下会按磁场线方向扭曲排列,第一次见到这种实验现象,学生们自然会被吸引,再让他们进行探究学习时。然后笔者将连有电灯泡的线路移至铁粉周围,然后通电,发现铁粉的排列和分布立即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种现象。学生探究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自然在后续的探究性教学中会更加主动。

三、初中的探究性教学要更多的以实验为基础

笔者在上文已经提到,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受到一定的制约,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能力水平的限制。在高中乃至大学的物理探究教学中,很多都是给学生一些公式,让学生进行探究来计算和推导公式,检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的怎杨控制其中的变量。然而,初中生无论是计算能力还是知识水平都相去甚远,想要探究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唯有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在课堂知识理论的引导下,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来提高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则可以对实验进行一定的改进,来考验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把握。然后以实验的误差分析为重点,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浮力》一章中,笔者就给学生准备了一个探究性实验,分别准备了几个烧杯,里面装有油、酒精、水、乙酸乙酯,然后是给学生准备一些体积相同重量材质不同的砝码,让学生通过观察砝码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来探究几种液体的浮力。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初中物理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改后的课程标准,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以新课标为指导,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找到探究性教学的合适切入点,构建一定的探究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参与谈及的兴趣,最后将探究性教学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最终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