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音乐学科如何以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人的新要求,认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时成为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本文试从音乐学科在高中阶段存在的教学改革问题分析入手,结合关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运用,谈几点改进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关的对策。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识
谈到核心素养,目前众多国家将其作为深化课程,促进国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因,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等。日本学者恒吉宏典在《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核心素养与人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能力相关”。我国教育部在下发的相关意见中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表现为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以及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等。所以,理解核心素养,它应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其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
二、高中音乐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位”,课程要“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作出努力。所以,现行的音乐学科教学应该首先关注学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音乐素养教育。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音乐感受与体验兴趣能力,如学生在实现音乐感受与体验时能保持较高参与音乐活动的意愿、能发展个性化的音乐爱好、能逐步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等。
二是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如学生能熟唱百首知名歌曲,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创造性地改编音乐作品、能正确地表现熟悉的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表现形式等。
三是音乐交流与合作经验,如能熟悉并较好掌握数十首经典曲目、能用于与他人进行音乐交流合作、保持较高的参与意愿和合作意识,能掌握音乐合作规则与方法的经验、具有参与校内外音乐社团或综合性艺术活动的经验等。
四是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如能熟知数十首歌颂爱国、励志、勇敢、友善、忠贞的经典中外音乐作品、能够根据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能与所选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能够对复杂的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等。
五是音乐文化与社会理解,如对若干首中外名曲创作背景、公众影响、社会作用的深刻理解,对中国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的了解与感情,能感受与体验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彩,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以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鉴赏各民族音乐精华等。
三、高中音乐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1.改进音乐学科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要针对音乐学科对学生的美感体验及音乐学科的教化功能,促进学生人格与身心的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教学设计上首先要重视“以生为本的丰富而生动的音乐实践体验与感悟”,以及拥有不同人文语境和人文视野的宽度和高度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兴趣的培养的同时,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重视音乐学习中的学生与作品感情相互交融、涵养美感的过程指导,将音乐的鉴赏过程作为感情体验的深度与广度的体验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逐渐积淀和培养其音乐核心素养。
2.尊重音乐个性化发展的教学
普通高中学生音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而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的音乐潜能和人文修养最大化的挖掘和培养。具体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要关注学生间音乐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的个性化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流、表达等音乐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体验。如在感知与体验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的教学中,教师击鼓示范,让学生感受中国鼓通过敲击不同部位产生出音色及力度的变化,以此来塑造和表现作品内涵,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以用击鼓、跺脚、拍手等不同的方式,按照作品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从生动而惟妙惟肖的节奏合作练习中,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人们在丰收之时热烈欢喜的劳动场面,以及核桃晾晒中纷纷滚落的景象,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化差异,鼓励不同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做,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个性化音乐体验。
3.注重音乐实践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艺术的本质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体,音乐形式是作曲方面的节奏、旋律、和声及演奏方面的强弱、速度、音色等的复合体,音乐的内容则体现出观念、思想等知识性侧面,以及气氛、情绪等情感性的侧面。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音乐教学,应注重音乐实践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聆听构成音乐美感的各种音乐要素,以及诸要素的对比;另一方面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带着丰富的想象,品味音乐的气氛、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并将这种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逐渐促进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有效形成。
4.从合作与探究中培养表现能力
由于音乐是人类用于情感交流的媒介,高中音乐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做法上还应让学生自由徜徉和领略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采取多种音乐形式,如合唱、合奏、音乐戏剧或其他音乐形式,共同协作,广泛交流,尽兴表达,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表现能力。
5.把音乐审美态度作为教学评价关键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和认知热爱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同时更应以开放的心态理解音乐多元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本质,认识音乐的情感力量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充分发挥音乐“以美育人”的教化功能。把音乐审美态度为教学评价关键,就是通过唱奏和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直接体验爱国情感、道德情感、励志情感、友善情感和忠贞爱情等,逐步形成知美、懂美、爱美的正确审美价值观,同时也能对音乐活动与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选择,进而形成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学科综合化体现了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学科间学习领域的扩展,是素质教育理念在实施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图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变革来打破传统的课程缺乏内在联系、课程内容脱离实践、课程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少年儿童知识学习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音乐学科走向综合提供了指导方向与目标。
二、加强初中音乐学科综合化研究体现了音乐学科自身内在的规定性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艺术学科。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有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学科走向综合既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音乐学科本身内在品性的体现。
三、加强初中音乐学科综合化研究是音乐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诉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在实践中倡导音乐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其它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音乐与其它非艺术学科的综合,以期实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然而,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标准》的要求,如何实现学科的综合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国内目前区域之间初中音乐教材版本不一,又给初中音乐学科的综合化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加强综合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小学音乐1+X教学,希望基于国家《音乐》教材,通过对葫芦丝、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学,用整体的、系统的观念分析处理散落在各个年级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从而改善音乐课程的碎片化教学现状,让音乐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更具系统性,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具层次性。(下图)
一、 课程,促进文化生成
课程文化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精神产物,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对于音乐课程来说,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音乐的同时,要注重课程的文化建设,以文化影响自身,塑造学生,对于课程来说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音乐1+X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课程文化。
(一)具体化,好操作
目前来看,全国小学音乐教材以人音版、苏教版、湘教版、冀教版、花城版、人教版等为主,纵观这些教材,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即歌唱和欣赏。对于集体教学来说,歌唱和欣赏相对容易操作,它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公民对艺术的追求高度改变,在基础教育中,学生仅仅以教材为依托,很难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作为音乐老师,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上了9年的音乐课,形成的音乐素养,并没有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可以说相差甚远。即使有些音乐素养不错的孩子,大都是在校外的艺术培训机构或校内的社团中习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师生们努力9年而收效甚微呢?
笔者和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音乐素养只有建立在音乐技能习得的基础上才更为扎实、有效。所以,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某一项音乐技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1+X教学依据音乐学习的规律、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音乐项目的特点,经过论证与实践后,选择了3个音乐项目作为学生系统学习音乐的内容。其中,1~2年级为葫芦丝,3~4年级为葫芦丝、歌唱,5~6为葫芦丝、歌唱、非洲鼓。这些项目的学习在每节音乐课中约10~15分钟,每个年级每个项目有具体的目标和内容(如下图葫芦丝项目)。这些项目,结合音乐教材共同实施,相互促进,让音乐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化,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为得心应手。
(二)层次化,更系统
一位稍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很清楚某个年级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但,如果问一位音乐教师3/4拍在哪个年级教,可能绝大部分音乐老师并不清楚。歌曲《顽皮的杜鹃》在人音版中是三年级内容,在花城版中却是一年级内容,这说明,一首歌曲的习得往往不受年龄的限制,跟知识体系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音乐学科的这种特性,让音乐老师们忽略了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我们时常看到三年级的基础知识,被五六年级甚至中学的音乐老师讲得津津有味,这是导致音乐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音乐1+X教学,葫芦丝、歌唱、非洲鼓不但有具体的内容,而且是依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乐器本身的特点,由易到难编辑而成,使音乐学习更具层次性。音乐1+X教学,希望基于国家《音乐》教材,通过对葫芦丝、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学,用整体的、系統的观念分析处理散落在各个年级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从而改善音乐课程的碎片化教学现状。
(三)生态化,可持续
不论是低矮的灌木、高大的乔木,还是覆地的植被,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在群落中各有其独特的机能作用、地位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课程也是如此,歌唱、欣赏、乐器,体验、探究、合作,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作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都各有长短,让内容与方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学生博学有术,教师得心应手。如此,音乐教学势必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二、教师,提升设计能力
任何课程要想实现其价值,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来落实,教师对课程的设计能力,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教师的设计能力往往依赖于教师本人对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的认识。音乐1+X教学,课程组常年利用每周二第一、二节课的时间,通过同课异构、一课一谈、专题讲座、技能研修、教法研讨等常规活动,对教师在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指引,切实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设计能力。
(一)目标放眼学科核心素养,忌空、大、偏
教學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然而,我们时常看到老师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有所偏颇。比如,学习了一首简单民歌,目标就定位为培养热爱民族音乐之情,这种远大的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二)内容建立素材库,逐年丰富
音乐1+X教学,在课程组的统一规划下,通过多年针对性地积累,建立了丰富的素材库,并且逐年完善,从广度、深入上双重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更为开放,更易操作。(下图:为音乐1+X教学资源库部分文件夹)
(三)方式注重过程,贵在体验
要教会学生唱熟几首歌曲,对音乐老师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在如何通过歌曲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音乐1+X教学是这样做的。
老师在教《猫虎歌》的时候想让学生把歌曲重复唱一遍,这样诱导:同学的歌声真好听,如果你们的歌声能像这首歌歌词一样幽默的话,肯定更有趣。请你们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首先,一句歌声真好听肯定学生的努力,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其次,歌声能像这首歌歌词一样幽默的话,肯定更有趣给了明确的指向,让学生的歌声再富有童趣;最后,请你们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思考的余地。这样的诱导会让体验式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老师们在1+X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类似于这样的注重过程的体验已形成了常态,在1+X教学中,歌曲、欣赏、乐器、编创等等都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目标。
(四)评价关注成长,少点功利
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生成,合理的评价不但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学习树立导向,对当下和后继的学习产生指导作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用鼓励的眼神和语气对学生作出一些评价好的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种直截了当,随时随处可用的评价虽然也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但却没有针对性,听多了不具任何效果。从某程度上说教师没有细致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漠视了学生心理感受,是对学生的不尊重。音乐1+X教学倡导教师的点评要是客观的、合理的,是发自内心的,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最真诚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点评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导向性。比如:你的歌唱得很有感情,如果速度再稳定一点就更好了;谢谢你跟我们分享你的观点,老师还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样的评价不但能博得学生对教师及课堂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身学习行为的方向,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样除了拉近师生的距离让课堂更加生动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课堂更有效。
对于生生评价,如果教师长期引导得法,一样可以催化教学,提升教学效度。
三、 学生,改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的具体东西,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运算能力、听视知觉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学生的学习会更为有效,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欲望更为强烈,可以明显提升教学效果。音乐1+X教学,提倡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一)增强学科学习品质
音乐学习要遵循音乐的特性,音乐1+X教学注重下列学习品质的培养:聆听;体验;控制(速度、力度、音色等);合作;分享;应用。如上图。
(二)拓宽学科学习时空
音乐1+X教学,1~4年级采用自然班的形式进行教学,5~6年级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分别以葫芦丝、非洲鼓、歌唱为1的班,打散自然班,以走班的形式进行教学。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线上学习,利用下发资源课后学习。这些方式,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等方式中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音乐“品质课堂”建设的三要素是目标、教学模式与评价要点。对这三个方面的思考是:
1.音乐“品质课堂”课程目标。新课程实施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真正贯彻“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
2.音乐“品质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八种:一是参与、体验模式。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感受音乐。这中模式,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情境、陶冶模式。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模仿、练习模式。音乐学习有着很强的机能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丰富的操作行为。常用于歌唱教学、器乐教学,这种模式,学生执行活动量大,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只起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四是传授、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活动量大,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但是,同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尤其是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五是启发、诱导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正理解,使间接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六是讨论、探究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师生活动量大体相等,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学的控制作用应当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执行功能增强,但是如果课堂教学设计不佳会形成失控,易流于形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量减少。七是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师生处于协作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能开展积极能动的活动,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八是自学――指导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导”为主线,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实现从“讲”为主,向“导”为主过渡,这一模式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落实。
3.音乐“品质课堂”评价要点。一是专业性。教师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丰实(声乐演唱、乐器演奏、基本乐理、作品分析、合唱指挥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二是全面性。教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音乐学习的层次、需要和特点;促进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是趣乐性。教师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教学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对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的思考
1.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以人文、科学、民主的课堂氛围作为支撑。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主义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人文就是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所以,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应当是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的实践活动。尤其教育教学活动还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有交流有互动的实践行为,人文就更应该成为其核心的价值内涵。
2.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用书香、爱心、理性的课堂浸染搭建。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教育的内涵提升,内涵提升的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应该努力地提高自已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成为一个能够引领学生学习的、拥有乐观心态的榜样。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虽然很朴实,却蕴涵哲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用科学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用正直的行为去感化学生,用良好的习惯去影响学生,力争用我们的爱心和理性去塑造学生的品格。
3.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让公平、个性、卓越成为课堂特质。曾经看过一本萧斌臣老师的首部国内个性化教育全景报告《寻找失落的钥匙》。其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这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人才培养时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中的坚持全面发展同出一辙。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作序特别推荐:“当今教育的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就是千人一面的教育,就是缺乏个性的教育。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就是出人才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公平、个性、卓越的课堂特质是开启品质课堂的钥匙。
三、音乐“品质课堂”建设的建议
1.以“情”引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在音乐审美的良好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起,通过自主的音乐学习,在音乐课上获得了音乐的审美愉悦,丰富了情感体验,陶冶了高尚情操。
二、依托信息技术资源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依托信息技术资源,加强多角度训练,即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某个音乐知识通过多途径来寻求答案。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音乐资源,使音乐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而学生通过查找相关音乐文化资料,能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选择音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音乐学习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在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及艺术之外的学科的联系。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在音乐审美的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多媒体计算机音乐教学是指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图、文、声、像等内容综合起来,一般是做成音乐教学课件,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自己制作的音乐课件,以便辅助音乐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如果音乐教师对其作用的认识不正确或使用不适当,也会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部分音乐教师过多地依赖课件进行教学,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在课上则完全是照“本”宣科。(2)音乐教师将目光投向学生的机会少了。音乐学科教与学认为,在音乐课上,师生眼神的交流很重要,而一些音乐教师却把太多的目光给了那些计算机和幕布。(3)音乐教师的即兴发挥很少,部分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只是严格地遵照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计算机的不适当使用会影响那些高水平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发挥和学生音乐学习的实际效果。这其中主要有:①有的音乐教师更像电脑操作员;②人机共灌的“新填鸭式”教学;③音乐课堂缺少音乐学习氛围。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将多数时间用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讲授音乐方面,自己不唱歌、不弹琴;而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和观看大屏幕,学生也是不唱歌、不学习乐器、不学习识谱知识,音乐课中多了语言,多了现代信息技术,唯独少了音乐,少了情感。
音乐是通过音响结构及其运动节律形成的音乐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音乐艺术所采用的手段及其特征,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有很强的抽象性。初中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音乐学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不是以分数来衡量的,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改变音乐课的附庸地位,确立音乐课程的核心学科地位,是学校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
一、调整教学计划
(一)增加乐理知识的部分内容
基于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愿望以及他们对乐理知识不太了解的现状,应适当地增加部分乐理知识,如节奏,音的长短,音名和唱名,曲式结构等等。这些乐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唱歌曲、欣赏音乐、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等。
(二)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
我们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包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交响乐、合唱曲目、西洋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歌剧音乐等等,都是比较经典和严肃的音乐,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几乎是空白。因此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课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上课甚至不愿带着课本来,加入这部分内容也是时展的需要和学生求知的需要,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增加学生自己的演出欣赏
课本上往往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固然优美,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可是往往使学生觉得离他们的距离很远,有些学生很想学习音乐,但总觉得没有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增加部分本校学生的演出欣赏,通过欣赏、分析身边人的作品,缩小他们与音乐的距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
二、改进教学策略
(一)加强师生互动
学生最怕的是教师的“一言堂”,音乐课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乐理课上,加一些节奏练习让学生加上身体动作拍奏,通过身体的动作让每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对节奏的掌握;在声乐课上,加进一些有趣的练声方法,把深奥的声乐练声生动化,让学生觉得学习唱歌原来可以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在音乐欣赏课上,加进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身的表演体会作品的内涵。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初中音乐欣赏虽然有一些配套的音乐磁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为了让音乐欣赏更加吸引学生,教师可以加入很多多媒体手段,如寻找VCD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即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要,又增强了上课的效果。这样欣赏课的情境就会在优美的多媒体教学中建立,一些本来不爱上音乐课的学生也会被吸引,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也能越来越好。
(三)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
学校可以开展许多校园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合唱比赛,主持人大奖赛,十佳歌手比赛,器乐比赛,舞蹈比赛,才艺展示比赛,还有校园电视台等等。在课堂中,结合这些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动员,为参赛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三、改进教师管理策略
(一)加强在职音乐教师的培训,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面对城市现代化、信息技术发达的现状,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接受、多学习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对现有师资进行在岗培训。内容可包括:①音乐基础知识。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音乐审美能力。②音乐基本技能。让教师全面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功:歌唱能力、钢琴演奏能力、弹唱能力、即兴伴奏能力、器乐演奏能力等。③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教师的创造性。④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渗透,与舞蹈、影视、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学科相渗透,还包括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另外,坚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师德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以此加大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变目前我国音乐教师学历程度偏低,实际教学能力薄弱的现状。
(二)建立有效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6-02
在很多或者说绝大多数高校里,音乐专业的学科设置依旧采用比较传统的划分方法,即声乐、器乐、理论等几个方面,这样的课程设计虽然使得音乐师范生能够较为广阔的涉及音乐的几个方向,但是很多理论科目的设置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在之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专业素养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学习的应有之义。
培养师范类型音乐学生的目标是:使得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基本理论、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素养,把握好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以及规律,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基本能力。这些年以来,我国对素质教育以及德智体美并行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行深入,提高音乐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以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以现代音乐的教育思想去提高专业素养是每个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
1.专业核心知识方面
众所周知,专业核心知识是每个专业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教学。乐谱的熟识、歌唱技能的掌握、乐器的弹奏和简单的创作这三个方面是作为音乐师范生必须掌握好的三项专业技能:
1.1乐谱熟识方面:乐谱是一种用来记录音乐的符号,熟识乐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开阔视野,深化对音乐理解的必由之路。虽然在上大学之前或者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音乐,这样的学习经历可能会使很多同学忽视乐谱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名音乐师范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初识音乐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知道如何熟识乐谱。
如何才能增强熟识乐谱的能力呢?一是要经常抄写乐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乐谱有更细致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对它有更敏锐的感知力。二是要运用自己理性分析的能力,分析作曲家的作曲技巧,每个句子的高低起伏以及和声的设置。三则是要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加强整体上识别乐谱的能力。何谓整体识谱,即是在浏览一遍乐谱的时候就可以把握好整个谱面。虽然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细想来,既然我们可以一目十行的读中文小说,指挥家可以在舞台上非常快地读谱,钢琴演奏家可以挥洒自如地沉浸在音乐世界,我们就不会怀疑这一点了。
因此,在教学生学习音乐的时候,我们要有很高的耐性,帮助他们从最基本的乐谱开始入门,再根据以上的方法循序渐进,使他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入门条件。
1.2歌唱技能方面:歌唱技能是音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重要基本功,流畅自如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演唱是一个优秀的音乐类学生的基本条件。歌唱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远古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歌唱的方式为劳动加油打气,为祭神活动呐喊助威。作为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歌唱在今天的社会也依旧很重要。
正所谓"耳濡目染",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己听声辨识的能力,上课的时候多注意老师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并把自己理解的音乐唱出来,让老师可以纠正自己不好的地方。此外,在学习某一段或者某一个人的音乐时,一定要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他们要表达的情意,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在歌唱时情感的流露。
其次,依旧伴奏的不同和演唱情境的不同,要适当灵活的转变自己的演唱技能,而且演唱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大方,适合得体的肢体语言总会为音乐表演加分不少。
而在以后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互动,以身作则,自己要多听学生的演唱,及时纠正他们唱的不好的地方,如果是在中小学教学,更要细心观察,让学生自己示范,合唱之后,再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单独的教习。
1.3乐器演奏和简单的创作方面。一门乐器的掌握是音乐师范生的基本能力,单纯的唱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今后的音乐教学。音乐师范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曲风、情绪和旋律的不同选择正确的伴奏,为创造性地音乐学习和教学活动锦上添花。伴奏形式的不同可能会带来情绪表达上的不同,比如说《绿色的梦》这个曲子,它体现的是学生们单纯活泼、青春洋溢的天性,因此在为这首曲子伴奏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跳跃性的和弦来与整个曲子的氛围相匹配。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整首曲子体现的风格和情感。
在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学新课标里,涉及到了音乐创造方面的内容。这就对我们音乐师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音乐创造,就是在音乐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周围的音乐材料和情景进行即兴的创作,比如说简单的歌曲创作和音乐演奏。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呢?首先,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美好的东西,比如说放一些很优美的曲子给他们听,或者把摄影师镜头下的大自然放给他们看。二是要有良好的音乐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交给他们一些音调,押韵等方面的知识。三,有了美的体验和生活经历之后,语言的积累和创作是音乐创作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看多听一些优秀作词人创作的歌曲,或者欣赏一些中国的唐诗宋词,从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2.多学科知识素养方面
在上面的专业核心知识方面,具体谈到了音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在这一小节里,我将谈一下我们应该具有的多学科知识素养。音乐本来就是一门包容万象的复杂艺术。"综合性"已经成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新方向,所谓综合,就是音乐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和其他的人文学科密切相关,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文化相结合,使得学生有一个完整和谐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音乐教育过多地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这方面的职责。因此,在现代教育茁壮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把强化自己的艺术素养作为自己的目标。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整体艺术素养的三个方面。
2.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和较为偏远的地方,因为教师资源有限,或者说因为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会把音乐课看成是自己消遣休息的时间。由此,课堂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媒介。语言在这里并不仅仅指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而是更为宽泛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渠道。这对我们师范生就提出了要求:第一,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普通话标准。第二点,使用的语言要简单易懂,逻辑清楚,而且还要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根据教学年级的不同适当改变教学语言。第三点,身体语言得当,面部表情自然,运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者描述性语言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记忆深刻。
2.2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音乐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仅仅体现在对课内知识的把握上,而且还体现在对课外活动的积极参与和组织上。音乐需要创作,也需要分享,分享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音乐再创造的过程。在形形的活动中,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众口难调的困境需要我们用专业的学科知识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去调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想要得到学生良好的反馈自然需要自己有很好的工作能力,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晚会、开闭幕式,这些活动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音乐节目,我们都应该谨记于心,并能运筹帷幄地协助每一次课外活动的圆满开展。
在课外,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比如说,音乐接龙,我爱记歌词,小团队的合唱,歌曲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增强沟通。适当的小比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2.3教育教学能力方面。音乐师范生自然是音乐和师范的合体,学习音乐,懂得欣赏,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并不像很多人所说,是我们专业的,它不仅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而且还是以后工作的基石。
课堂上的专业性、幽默性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视听结合的趣味性可以较快的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和学生的融洽相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起好示范带头作用,给学生做好榜样。这些今后工作中的需要自然鞭挞着我们在大学中学好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而且,课件的制作能力也是衡量我们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师范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功能是适应新型教学的基本专业条件。教育教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和具有创新性的课堂环境。
在竞争日趋激烈,新教育日益提倡的今天,我们需要专业的核心知识,也需要完整的艺术素养,需要对音乐的敏锐感受,也需要传道授业的专业自觉。因此上述两大点――专业核心知识、整体艺术素养是我们每个师范生应该努力学好的专业素质。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实现自己在音乐上的追求以及作为师范生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康惠军.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音乐天地,2006,(7):4-6.
[2]刘寿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管理观察,2009,(3):106-108.
在音乐教学中即能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又能体现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科价值,使二者有机融合,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与文化品质是至关重要的,一名知识残缺、文化素养低下的音乐教师,是难以实现对学生音乐能力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综合目标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感受到新课改对我们音乐教师的呼唤:
一、树立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观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
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在音乐教学中主要体现在:
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人文教育,和人自身的弱点进行斗争,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是要依靠每位教育工作者自觉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饱含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观,才可以将此育人理念贯穿下去。
二、自我构建均衡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目标与方法决定了音乐教师的素养必须要扎实全面。主动性、创造性、音乐能力、文学能力,即兴创造天赋、幽默、机智、热情、具有童心、幻想力与理解力,自信与引导自信的能力等等,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均衡扎实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本体性知识
音乐教师应该具备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如声乐、器乐、键盘、视唱练耳、指挥、欣赏、戏曲、舞蹈、创作及音乐理论修养等,这是音乐课程教学要实现诸多目标的“基本保证”,但不是“唯一保证”,因为只有音乐学科知识并不能成为一名新型的教师。
2、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
文化素质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就必须博学众采,对文学、历史、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等学科都要深入学习,打破传统的重专业轻文化的错误思想,改变社会对音乐教师的偏见,认为音乐教师只需要一定专业特长,文化知识略知一二就足够了;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必须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更准确的把握,如果文化素质跟不上,就无法领悟作者的意图,无法表达音乐作品的真谛,只有具备“博”与“专”高度统一的合理均衡的知识结构,才能将学生引向宽广的未来之路。
3、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实践经验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知识和课堂调度能力,音乐教师要善于积淀这种教学实践经验,因势利导地去把握课堂教学,并且善于时刻以音乐的线索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积极性(如《春雨》)。
4、工具知识
它包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世界知识经济全球化所必要的外语知识,进行实验研究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教师的知识如同源头活水,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活水”,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清泉流淌”。
三、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音乐教师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地发展和完善,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与理解
四、发挥创新精神,实施音乐育人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音乐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素质。长期实践证明,只有能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音乐教师,才是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教师。
创新型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创造力教育观:
1、突破阻碍创造思维的“心理屏障”。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之花中最美的花朵。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非同一性的艺术,这决定了音乐教师应时时充满创造性,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机会,通过师生同唱、跳、奏、演等活动让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突破创造思维的“心理屏障”,音乐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提倡“鼓励——鼓励——再鼓励”的赏识教育观。
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铃木镇一认为,教孩子学音乐时应像父母教孩子说话一样,坚持不懈地赞赏他、鼓励他。创新型音乐教师也不要怕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上千次失败,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赏识,学生也会获得成功的欢乐,并提高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来时,万事俱成。”
3、树立迟播的创新种子也会发芽、结果的创新教育观。
创新型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员,因为没有像两滴水一样完全相似的儿童,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其创造性。
4、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音乐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被动关系,这关系势必影响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创新型音乐教师已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导航者,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5、树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观
我国目前具有国家计划招收音乐专业资质的音乐院校共计三百余所,各院校在音乐创编课程教学上传承了几十年来沿袭的做法。扩招后,各院校进行了一系列课改,但大都停留在课型的设计、技法的改善与语言情感表达等层面,而对音乐创编本质特点、课程教学目标和当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三者之间的交融思辨、研究鲜有触及。教育部推进实施的本科教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在改革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在探索人文发展的基础之上,找寻系列课程及相关特点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最佳契合点。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后,音乐创编课程教学也呈现出了一些崭新的变化。
一、音乐创编课程的建设背景
1、时代背景。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文凭工匠”型人才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背后,应用型和创意型人才需求的缺口正在不断地暴露和放大。作为一个原本由教育问题升级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根源肯定是在教育上。为此教育部、国内各大高校和不计其数的专家学者也正在不遗余力地寻找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从国内普通高校音乐类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就业现状不难看出,其也受到此瓶颈的困扰。
2、现实背景。传统音乐学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其学科特点及课程体系本身就先天重理论轻实践,加之受到以“应试型”、“教师主导型”和以理论技术研究为平台的“精英化”为主的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的影响,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片面的、孤立的对待学科各课程就已成定论。因此,学生在缺乏应用思维与应用训练的学习环境下,基本无法或很难具备音乐创编能力,学生音乐创编素质普遍低下。
3、研究现状。目前,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创编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关于音乐创编的本质与音乐教育。早在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就在《音乐创作的本质及其过程》一文中,对音乐创编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从某种程度上讲,音乐创作反映了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面貌。2009年,裘斐在《让音乐创作回归本质》一文中指出: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在目前的音乐专业课堂教学中,音乐创编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他们的分析研究为如何通过实训教学提升学生音乐创编能力,从音乐与音乐创编的本源角度为音乐学科教学指明了音乐的应用方向。②关于音乐创编技术理论课程的研究。当前,关于普通高校的音乐创编的教研研究,多集中在创编技术理论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改革上,许多措施与建议均停留在有关传统“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与配器)的“分与合”及教学内容等方面。③关于数字媒体技术介入音乐创编的研究。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介入音乐创编教学领域,对在数字媒体技术平台下为如何提升学生音乐创编多元化技术能力提供了有力参照。
二、加强大学生音乐创编能力的意义
1、音乐创编有助于提升音乐学科建设内涵。“音乐创作,是音乐艺术实践环节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音乐创编反映了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面貌”。传统的本体特征赋予了其音乐本体创作、基于音乐本体的表演技法创作和基于表演技法基础上对音乐本体的二度创作三层含义。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时代赋予了音乐创作以新的内涵――音乐创编,除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创作外,以应用为主的音乐编曲、编配、素材采集与合成等都已纳入到此范畴。
根据音乐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历年来国内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总结与分析,不论是技能课程(声乐、器乐、钢琴等)、理论课程(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还是历史人文类课程(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民族音乐概论等)都在基于音乐本质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音乐创编。可以说:音乐创编成就了音乐史;音乐史就是音乐创编史;而音乐创编更是推动音乐发展的核心动力。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或许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它至少说明了音乐创编在整个音乐艺术实践中所占的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把音乐学学科教育的核心目标等同于音乐创编能力的培养,是有利于学科的学习研究与发展建设的。
2、音乐创编有利于技术理论与技术应用课程的融合。探索音乐创编核心系列课程与实践应用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其重心就是在此平台下完成技术理论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创编实训过程。音乐创编技术理论类包括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音乐创编技术应用类包括练耳、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歌曲写作、电脑音乐、录音艺术等。
在此基础上,音乐创编课程有助于厘清“教与学”、“学与用”双向逆变交叉的辩证关系,调整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突出学科系列课程的应用性,改善课程的片面化、孤立化现状;提供为基于专业综合改革工作平台下的音乐创编系列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整合教学训练的实施方案。
3、音乐创编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是教育部正积极推进的一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该项目以实践育人和合作育人为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归宿,以期培养出社会急需且具有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一项系统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工程,是目前为止最为全面、最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教育改革工作平台。加强音乐创编课程建设,能够在多元实践模式中,为学生营造应用思维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开拓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学科内知识综合交叉应用意识;训练学生对学科内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创编欲望;通过相关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提升学生的数码影音设备操作能力,为学生实施音乐创编活动开拓思维和提供实现平台;加强学生音乐创编的整体操作性训练,提升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
三、专业综合改革背景下音乐创编课程建设思路
1、课程建设现实基础。2012年,随着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申报成功,将如何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改善当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作为改革工作的重心,通过如培养目标的调整、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创新平台的建立及校内外本科“双导师制”等改革内容与手段,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目标进行了全方位革新尝试。可以说,不仅为新时期的普通高校音乐学科教育和改革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大胆地从思想的根源上打破了长久以来束缚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学院派桎梏。尤其是其实践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改善学生音乐创编能力过低的现状提供了较佳的改善机遇与途径。
2、课程改革目标。音乐创编课程改革主要内容包括:①音乐创编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基于专业综合改革工作平台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②音乐创编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决定训练内容是关键);③音乐创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④音乐创编实践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最终评价(培养目标实现的表现)。
课程改革的目标:①在此课题的教改工作平台上,努力探索、创新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训练方案,以实现学生在实践实训中能主动将音乐技术理论的元认知转化为音乐创编的能力素质为教学训练目标,对音乐技术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②该课题能有效推进音乐学专业“音乐创编”系列课程的设计与构建;③该课题将针对目前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与音乐创编实践相脱节的现状,改革教学思路与教学体系;实现“学以致用”的素质教育训练目标,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创编应用操作热情。
随着教育科学的进步,音乐教育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现阶段处于“无政府状态”的音乐教学评价已严重阻碍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对音乐教学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除了关注情感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情况之外,还应注意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与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感情的形成等。”
“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一种具有音乐学科特点的发展性评价,它旨在通过“快乐参与”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其具有二层意义:一是将学业评价与快乐闲暇生活接轨,激励学生“快乐参与音乐”;二是通过“快乐参与音乐”,在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业评价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音乐学习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质并形成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态势,最终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快乐音乐”学业评价的操作策略。
拓展评价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对评价的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传统教学中提及评价或考试,一种由教师主宰、学生应付的紧张局面顿现面前。可见,在传统应试评价的背后,评价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中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如下心理导向。
1)倡导全面的过程评价认识,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个人才艺展示的机会,是学生间学习交流的机会;快乐音乐学业评价是一种比较与鞭策的过程,是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美的过程,是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
2)倡导健康、向上的过程表现认识。通过“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相信自己下次会更好!”“参与就是进步,就是收获!”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拓展评价开放度,倡导轻松、民主、公平的评价
1)开放学业评价内容。根据教材的知识与技能的特点、有些考核内容提前公布,由学生选择进行;在有些项目的评价中,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有备而来。
2)开放学业评价时机。根据中学音乐学科的技能性特点及发展性原则,允许学生在第一次考核(或表演)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评价反思及训练后,进行第二、第三、乃至第四次的考核。
3)开放学业评价过程。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即学生既是被试者同时又是评价者,评价是一个相互协商、探讨的过程。
接轨生活,激发亮点、倡导“快乐音乐我能行”评价中学生有着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不断创造生活,感受生活。有一点可以肯定,学生在创造自己课余生活的过程总是快乐的,其愉悦程度与影响深度远远超过任何课堂中的接受性学习。陶行知也曾说道: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学生的音乐学业评价中完全可以把课堂音乐教育与课外的音乐生活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生活化是在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将学校音乐教育与平时的音乐休闲相结合,使课外音乐的学习与课内的音乐评价相融合。
倡导“合作表演―分项评价”,促进全体参与,增强社会适应性《音乐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就是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等。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活动大都是音乐综合活动。可见、音乐教学中的综合为学生人际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中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中,若以班级音乐会等为载体,倡导合作表演分项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
以往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以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分,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习态度等综合评价;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纸笔考试和过于注重量化,忽视多元性;评价结果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全面性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更显得刻板、单一,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缺乏实效性,这样的评价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难发现和发展学生诸方面的潜能。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的理念要求是:“音乐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所以说,在中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鉴赏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享受到成功的欢愉。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在中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对策。
一、音乐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
1.缺乏对音乐学科的认识与重视
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考试来进行的,而对一般考生来说,音乐成绩对总成绩是不起太大作用的。所以,很多学生对音乐学科就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认为中学音乐课程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也经常占用音乐课的时间来进行普通课程的教学。正是在这种不受重视的氛围中,中学音乐教师的激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所以很多音乐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只是敷衍了事,通过音乐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了空谈。
2.用语言解释来阻断学生想象空间
受其他传统课程的影响,音乐教师总习惯于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给学生讲解音乐知识,用语言代替音乐来向学生传输各种音乐专业知识。可是音乐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听觉来获取音律,并产生联想的心理活动。音乐是一门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艺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而语言是具有确定性的,教师用具有确定性的语言来代替不确定性的音乐进行教学,无疑会影响到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误认为欣赏就是教学
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一些老师经常放一些音乐让学生来欣赏,而很少进行适当的讲解教学。教师这种完全用欣赏来代替教学的做法是很难让学生领悟到音乐中的精华的。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来进行音乐的学习,培养音乐素养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可是教师的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难有收获而使教学流于形式。
4.太偏重表演形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音乐与表演结合起来教学来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对音乐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一些中学音乐教师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经常将形式与内容混为一谈,甚至只注重形式。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太注重于表演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欣赏与学习。
5.太依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没有的教学优势。可是一些教师太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了。有时候他们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表面上学生是很认真的,但学生多数是被课件的画面所吸引,而不是课件中的教学内容。并且,太过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会让教师对多媒体产生依赖,不少教师就会产生多媒体课件可以代替教师音乐教学的错觉。
二、对困境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对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视
音乐教学活动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应该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国家的教育计划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能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学生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2.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音乐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有考试等外力推动学生学习。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习好音乐,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作为内在动力。音乐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魅力能够吸引到很多的学生群体,但是一些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授课用的方法不对,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积极性。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往往都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出现,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进去,只能被动地接受,所以学生没有兴趣、没有积极性是很正常的。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要把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3.融合音乐欣赏和教师的讲解
不论音乐教学在形式上怎么创新,教师适当的讲解都是少不了的。很多音乐知识通过教师的详细解说后,学生才会理解并吸收。但是要想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就必须从音乐本身出发,将教师的讲解和音乐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再适当地加上一些音乐肢体的表演,会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这种形式,就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创新的元素
音乐是源于创新的,也是最具有创新性的一门艺术。创新是音乐的生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注入创新的元素,会使音乐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对于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应该创造一个激励性很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自由地发挥潜能、发挥所长,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中学音乐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和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更加重视,相信中学音乐教学会越来越有趣,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越来越高,音乐这一学科的发展会越来越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