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各个方面的总体面貌,包括人的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应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程度、态度信仰体系、道德价值特征等。这些内容既有观念、思想、品格等心理和精神特征,又有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生理、社会和物资特征。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思想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培养健康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准确把握健康人格的内涵
(一)人格的形成
人格特质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更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在人的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方面,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的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的形成更多地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童年经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由此可见,不同的人由于其后天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按照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实施教育,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
(二)人格的内涵
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非常复杂,所以对人格内涵的研究形成了很多派别。①心理学派别认为,人格是由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等方面构成的,人格的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系统。②弗洛伊德派别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善。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③卡特尔派别认为,人格有16种特质,这些特质有积极与消极、健康与病态、成熟与幼稚之分,每种特质的构成与比例不一样,就使得每个人的人格存在着区别和差异,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人的积极、健康、成熟的人格。
(三)健康人格
从一般的意义看健康人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能有意识地控制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力量所驱使;第二,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正确地对待;第三,能立足于现实,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能较快地摆脱其带来的阴影,在现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第四,具有紧张而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渴望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历;第五,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热爱学习和工作,生活充满了活力;第六,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乐于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二、充分认识健康人格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一)健康人格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
认知过程是受人格控制和影响的。同时学习某个专业、某门课程,不同的学生由于其人格特征的不同,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学习的效果就不同。有着健康人格的学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所学的专业和开设的课程,进行积极的记忆、想象和思维,刻苦学习和钻研,这样的学生必然学习成绩优秀。而那些人格不健康的学生,由于有着心理障碍,在认知的过程中,以消极的被动的态度对待所学专业和所开设的课程,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效果不会好。
同时,健康人格还可以促进人的思维和想象。学生解决每天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凭借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健康人格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促使认识的不断深化,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健康人格对学生的情绪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
情绪和动机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即引起的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健康人格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使人锐意进取,胜不骄,败不馁,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消极情感会使人消沉、沮丧,窒息认识与创造的热情,使人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
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或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来源于人的各种需要。人有物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等。正是在人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不同动机。健康人格可以产生正确的、合理的、可行的动机,反之亦然。
(三)健康人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
每个人的能力和人格是不同的,正是由于人的能力和人格的差异,将人与人区别开来。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正是这些人格的差异,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使得不同人的能力大小和范围不同。健康人格可以增强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等。
三、切实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面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需要人们有健康人格来应对时代的变化,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因此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就学校教育来说,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即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努力实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身心素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同时强调人的社会化发展。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是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赖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构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来展开的。
从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分析教育的功能,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以及变革社会、改造社会的创新能力。知识必然是一种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也意味着人格的力量在支撑着,形成精神本身内在的动力源。健康人格不仅来源于社会环境的熏陶,更来源于知识积累、技能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因此,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人格特质的。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健康的人格实质上是和谐的人格,从伦理学角度讲即道德的人格。如何培养学员健康的人格,进而把学员培养成家长放心,企业欢迎,社会需求的合格技能人才是摆在职教教育者和管理者面前的头等大事,也是职教的核心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员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尽管大多数职教学员都具有较高的人格素养,都能积极向上、与人为善,既具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也具有追求卓越的崇高理想;既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也具有长期拼搏的干劲与动力。但是,由于一部分学员的成长环境、文化层次、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导致这部分学员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以致有一定数量的学员明显存在着不健康人格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的迹象。针对这些情况,加强和塑造学员的健康人格也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培养健康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培养学员的健康人格也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学员健康人格的方法
1.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员健康人格的培养,必须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在学员面前具有较高的威信,使学员乐于听他的话、接受他的教育。而且必须注意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充分相信每个学员的发展潜能,教师要一切为了学员,为了学员的一切,为了一切学员,这样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和谐的班集体
学员健康人格的培养,必须有一个具有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班集体,几乎随时都在熏陶感染集体中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每个班级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合理的规章制度,只有健全的班级管理体制,才能使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相互督促,取长补短,每个人的正能量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3.优秀的教师人格
一、聋哑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
聋哑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认知方面,能坦然接受客观存在的生理缺陷,并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而不是整天自怨自艾。2.在情感方面,聋哑学生对信息感知不完整,常引发猜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常情绪失控。因此必须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和情绪。3.在意志和行为方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开放的,能充分发挥潜能,逐渐提升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对自身能够有效地管理。
二、培养聋哑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1.晓之以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第一,要根据聋哑学生的认知特点系统性地安排内容,讲解海伦・凯勒、张海迪、唐英、邰丽华、周婷婷等一批国内外自强不息的典范。同时,善于抓住现实生活及身边的典型人格素材,比如本校的毕业生,找出自己同他们的差距,奋起直追。第二,要拓宽学生的接触面,把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注重挖掘校内外聋人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橱窗、请进来作报告、走出去访问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为聋哑学生树立同类的榜样。第三,平常的小事也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蕴藏着育人的契机,因此日常的德育工作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以巩固和加深聋哑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聋哑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动之以情,产生良好的感情基础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情感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媒介和粘合剂。从教育的实施者来说,教师自身的情感活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因而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浓厚的真挚的爱,把用情感育人当作成自己从教的一大乐事,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每个学生都给予期待、给予信任、给予厚望。其次,教师要通过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或智慧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籍和情感上的满足。
3.导之以行,建立明确的行为目标
第一,要为人格障碍聋哑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明确前进的方向,培养自信心。第二,要经常反馈调节。针对人格障碍聋哑学生的教育训练要坚持“小步子”为原则,注重他们的行为过程,肯定在操作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同时也要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从而促使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为塑造健全人格打好基础。
4.持之以恒,调适健康的心态
持之以恒可以培养和锻炼顽强的意志,对聋哑学生的行为矫正具有积极意义。要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持之以恒,不要因为某一次教育的成功而认为已经矫正了不良行为。首先,针对聋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在学习、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及时地进行预防和辅导。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地消除聋哑学生猜疑、不安和焦虑的心理,让他们产生信任,才能够敞开心扉。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励学生进行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激发他们的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我们所需要的是学生以整个身体和整个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尤其是对于聋哑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教育、引导、强化中,才能逐步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高玉祥 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朴永馨 等 聋童教育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8。
[3]杨眉 健康人格心理学.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4孙云晓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197-03
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与确定的又一关键期,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集训营,以后人格发展的许多问题都取决于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德才兼备,德为先”要求大学德育把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人格教育使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促进良性道德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1 健全人格的培养
人格培养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健全人格的培养,需整合德育内容,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充分促进人格的发展与成熟。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入手,实现德育过程中真正的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是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关键。
1.1 健全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应用比较广泛的概念,不同学科使用的人格概念虽然有相当的关联,但无论其内涵与外延都有其互为区别的特定指向。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人格的定义,是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并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对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观、价值取向及方法论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健康健全人格的人应为自我实现的人,而奥尔波特则认为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等。本文认为健全人格者首先要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体现在三方面:①有自我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全面的、丰富的;②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③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为、体验缘何而起。积极的自我态度与自我认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二者结合到同一个体身上则表现为:“尽管认识到自己有长有短、有好有坏,但仍然从总体上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 的态度。
其次,人格健全的人有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且自己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此外,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
再次,健康人格者有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应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同时要具有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能力。
最后,健康人格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人格健全者应具有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的各部分(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之间应该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而且自己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也应该有协调性。
这些特征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形成健康、健全人格。
此外,人格与人的先天禀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的统一。人格的养成是个人健康、全面、协调成长的标志。大学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是一个有一定人格特质的生命个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格的塑造过程。塑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首先要塑造健康的人格。所以说大学德育的重心就是塑造教育主体健全、健康的人格。
1.2 大学生健全、健康人格的界定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过程是与心理发展趋向成熟并行的。一般来说,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健全人格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对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做人应具有的基本精神的价值判断,其中道德价值判断是做人的基本标准。大学德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倾善之智慧、向善之情感、行善之意志。人性中的善端是人类文明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人之所以高尚的特殊标识。善良天性包括同情、怜悯、良心、慈善、亲情、仁爱等。德育的目的就是播撒善的种子,培养人性中的善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个体形成倾善之智慧、向善之情感、行善之意志。③心理倾向适当。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应当是个体认识并努力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服从”意志结合起来,学会坚持,也要懂得妥协。④既要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这是基本人际态度的要求,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影响极大。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帮助大学生努力克服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以及片面的“竞争意识”,消除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他们达到做一个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⑤发扬协作精神、学会合作。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必须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协作意识,善于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结构中,以上五个方面相互融会贯通,共同构成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2 人格教育的建构
人格教育应以人格心理结构为基础。人格心理结构包括:自我意识、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其中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的中心,人格倾向性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动力,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形成的稳定器。
人格教育应从人格发展顺序的不同层面来进行。首先,对个体进行自我意识教育。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及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没有自我意识,便没有人格。自我意识教育第一是教育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我是谁”;第二是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接纳自我的态度,建立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情感体验,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最终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独立性、自觉性、自律性、坚定性等意志品质。
其次,从深层结构进行教育。需要、动机、认知、情绪、意志倾向等构成了人格的深层结构,其中需要是个性的基本动力成分,它使人产生活动的内驱力。因此人格深层次结构教育首先是使学生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以需要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知、情、意等其他成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与行为动机,使学生对人、对事有正确的认识,能根据环境变化调节自己的情绪,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力。总之,使深层结构整体协同发展。
再次,表层结构教育。表层结构教育包括对理想、信念的培养,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精神面貌的塑造。其中价值观教育是基础,价值观反映了个体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调节和支配人的决策和行为,是人的理想、道德规范的内在依据,是人的个性倾向性的核心;精神面貌是人格心理、意志、情感、能力、气质等综合表现,因此精神面貌塑造是人格教育的最高目标。表层结构教育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并能按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学生具有朝气蓬勃、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独立创新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
3 健全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人格塑造是教育者针对大学生的素质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促使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要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3.1 坚持客观合理对待自我、他人及社会的态度和自我价值观的统一
价值引导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在学校就是德育教化的过程。德育的本质是道德学习主体在教育工作者创设的特定价值情景中不断主动和自主地改造自己的品德心理状态,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自省的情况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不断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做到了解自己及自己的能力,树立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合理价值观念,客观评价自己,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接纳别人,学会宽容。在对待社会的态度上要接纳社会、相信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社会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2 进行人格教育应重视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人格教育是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提供人格成长的方向与人生价值判断的尺度,而不是替代成长,更不是漠视发展中的个体作为潜在的或显在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德育中“个体”人的道德尊严和人格尊严的忽视,必然使得道德教育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沉的感召力。
3.3 进行人格教育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吸收
人的自觉的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如果只有外部的灌输和引导,而缺乏个体内化,人格培养就不能实现。人格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道德的养成也应如此。外部的强制灌输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规律,教育会流于表面化。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重视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面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这些都值得在大学的人格教育上引起重视,即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养成人格,从细微处滋润人格。
3.4 教师人格的榜样作用
智慧要用智慧来培养,人格要靠人格来熏陶。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进取的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教师对教学业务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呕心沥血的敬业精神和炉火纯青的学问境界,会油然而生发出一种由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糅合而成的人格力量,学生将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师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因此,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师高度的素质修养,这是大学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为之的。
3.5 重视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鉴别标准有:①人与环境的关系和谐;②自我认识正确;③人格健全。其中人格健全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目标与环境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内在协调,表现为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三方面协调,需要、欲望与目标协调,动机与行为协调,行为与环境协调。人格结构的内在不协调,即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称为缺陷人格。学校应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完善人格,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
3.6 实行人格教育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起来
如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标准不统一,学生将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尽可能地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效协调,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曾欣然.德性培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康的灵魂。来自老师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获得情感满足,进而转化为要求进步的动力。
我们班有一名男同学,他在课堂上总是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好像被什么事情所困扰。课下,我找到他谈话,开始时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对我的问题总是报以沉默。我感到他的家庭一定存在什么问题,于是我进行了一次家访,从中我了解到他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妈妈,父亲在外打工也很少回家,他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生活上比较困难,所以他很自卑,无心学习。我从他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找他谈心,我们渐渐成了朋友。我发现他的字写得很好,于是我开始鼓励他努力写好字,通过他的不断努力,在校书法比赛上取得了好成绩。此后,他的字不仅越写越好,而且学习上也不断进步。看到他的转变,我由衷地感到欣慰。现在,他在学习方面有了明显进步,数学成绩还达到了优秀的水平。事实证明,一个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赞许、表扬和鼓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幸福,进而感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激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他们和困难斗争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二、尊重、理解和信任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
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应有一颗慈母般的心,相信每个学生在教师和集体的关心下,都会成为有用的人,尤其是对待一些好胜但不能取胜、有上进心但无法战胜惰性的学生,更应该理解他们的苦恼,同情他们的处境,引导他们消除与集体、教师的距离感,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和战胜自我的勇气。
在一次学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一位班主任讲了一个学生成长进步的事情,我觉得她做得很好:她的班级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的,课下也是一个人默默地坐着,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好。班主任发现他的基础实在太差了,通过交谈,了解到这名同学也在努力地学,但总学不好,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玩。慢慢地,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了解了这些情况,班主任立刻将他的位置调到第一排,安排了一个各科成绩优秀的同学和他同桌,课堂上加倍留意他,还要求班干部在课余或双休日轮流帮助他,并教育同学有好游戏多让他参加,让他当上了劳动委员(他的同桌)的小助手,以树立他克服自我的信心。班主任对他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慢慢地,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学习满腔热情,在学习上有了很大进步。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能帮助学生战胜自我,不断产生成功感,从而培养学习兴趣,进而培养起自信、乐观的情绪,最终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
三、加强沟通和合作可以使学生的健康人格稳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1-0040-03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的人格结构及其对社会的反应方式主要受儿童早期生活的家庭环境影响。“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牢,那健康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1〕儿童的早期经验不仅制约着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对儿童今后在青少年期乃至整个成年期的性格、智能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均有重大影响。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亲子关系的影响作用尤其巨大。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通过她的神经症理论全面论述家庭环境和早期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对现代家庭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霍妮神经症理论的基本内容
霍妮认为,一个人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如果家庭环境不顺遂,父母对待儿童不公平,或父母本人身心不健康,都会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压抑,形成一种基本的焦虑,从而导致变态人格的形成。与基本的焦虑密不可分的是一种基本的敌意态度。儿童越焦虑,也就越敌意地看待这个世界,两者相互交织,就成了形成神经症的温床,虽说尚不构成神经症,却是一块沃土,今后任何时候都可能形成神经症。〔2〕
和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不同,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认为个体的生活环境是导致神经症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在霍妮看来,个体的生活环境实际上就是个体的人际关系,而神经症源于个体人际关系的失调。童年期亲子关系的失调是神经症人格结构萌发的根源。众所周知,儿童出生后有两种最基本的需要,即满足和安全。霍妮认为,父母是否给予儿童真正的温暖和爱,能否让儿童感到满足和安全,是关系到儿童的人格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如果儿童体验到了温暖和爱,就有可能得到正常的心理发展,甚至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很少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如果儿童缺乏真正的温暖和爱,会失去安全感,从而埋下发展出神经症人格的种子。〔3〕
霍妮把父母未能给予儿童温暖和爱或给予儿童虚假的温暖和爱称之为“基本罪恶”,这可以通过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体现出来。而父母的不良行为和态度又会使儿童产生敌对心理,霍妮称之为“基本敌意”。霍妮认为,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真正产生威胁的主要还不是儿童感受或表示自己的敌意,而是他对内心敌意的压抑。儿童为什么会压抑自己的敌意呢?霍妮认为主要源于儿童的无能感、恐惧感、亲情感和愧疚感。儿童的无能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事实,即儿童在能够独立生活之前必须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而且,父母的溺爱、娇惯等不良教养方式,又人为地强化了儿童的无能感,从而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态度变成“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必须压抑我对你的敌意”。〔4〕而儿童的恐惧感也通常因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而产生。处于强势地位的父母如果用恐吓、威胁、禁止、惩罚或大发雷霆等方式教育儿童,可使儿童整天担惊受怕、忧心忡忡,从而导致儿童产生“因为我怕你,所以我必须压抑我对你的敌意”这样的恐惧感。〔5〕另一方面霍妮认为,如果父母缺乏对孩子真诚的爱,他们往往会在口头上更加强调自己是爱孩子的,自己愿意为孩子沤心沥血。儿童会因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敌意。此外,儿童常常被教育得为自己任何的敌对心理和任何的反抗行为感到愧疚或产生罪恶感,以至于必须压抑自己的敌意,否则他会以为自己真是一个“坏孩子”而深感不安。在霍妮看来,孩子对“基本敌意”的压抑导致“基本焦虑”,并将“基本敌意”泛化到所有人,甚至觉得整个世界充满着危险和潜在的敌对,而自己又深感无能为力。为对抗这种基本焦虑,儿童便采取各种防御措施,从而形成种种神经症倾向――为了克服无能感,刻意去亲近他人;为了克服敌对感,故意对抗他人;为了克服孤独感,一味逃避他人。若神经症倾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最终将侵蚀儿童的整个人格。
总之,霍妮认为,亲子关系的失调会使儿童产生并压抑内心的敌意,从而导致焦虑,最终可能形成各种“神经症人格”。
三、从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看如何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实施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
霍妮认为,儿童无能感的产生除了是一种生物学事实之外,还取决于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是倾向于让子女强壮、勇敢、自立、能够应付各种环境,还是倾向于保护他们,让子女乖巧、顺从、远离现实生活环境。在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他们的孤独无援、无能为力感通常是由父母的恐吓或溺爱所致,而且这种感觉由于父母始终让儿童处于感情上需要依赖的状态而被人为地强化了。〔6〕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很多父母充分利用儿童的无能感、恐惧感、亲情感和愧疚感,让儿童认为父母的“教诲”不容置疑,如:“宝宝听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好玩的。”“下次再惹祸,看我怎么收拾你!”“为了你,妈妈都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你怎么还不好好练琴?”“看人家的小孩多乖,我怎么会养了你这样不争气的孩子呢!”于是,在父母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之下,儿童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敌对心理,从而威胁到自身人格的健全。
溺爱式的爱和暴君式的爱都是盲目的爱,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7〕溺爱式的爱由于爱得过分,对儿童没有明确的教育要求,对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行为表现听之任之,因此根本谈不上能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结果必然导致儿童的脆弱和无能。暴君式的爱既表现了父母不正确的儿童观,即将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又表现了家长极不文明的过火行为。这样的爱会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扭曲儿童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父母“爱”的牺牲品,从而极大可能地潜藏着产生人格障碍的威胁。可见,对待儿童的不良行为,父母不应只简单追求其能否改过,更应关注其心理能否得以健康发展。父母应创设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与儿童开展积极的情感交流,让儿童敞开心扉,使儿童在民主和平等的气氛中,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教诲,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千万不要让孩子只是迫于压力,口是心非地接受父母的教诲。否则,儿童持续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最终要付出人格扭曲的代价。
(二)提高自身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庭心理氛围是指家庭成员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家庭成员心理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心理环境。它可分为融洽型和对抗型两种。家庭心理氛围是由全体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但主要由夫妻关系决定。霍妮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本人的心理不健康,例如怪异的行为、多变的情绪、畸形的爱以及对子女的不理解。〔8〕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父母关系的不融洽都会导致儿童产生焦虑和压抑。如果父母关系和谐,儿童的安全感就强,反之,儿童就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感,这些消极情感将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因此提高家长的素质对于现代家庭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至关重要。这里所说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文化素质高的家长往往对子女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同时在子女的学业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往往本身不思进取,对子女的要求也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子女的学习。父母对子女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地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的。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儿童的心灵上。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子女身上的某些缺陷,就应该先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总之家长要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儿童具有发展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家庭环境。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儿童的耐挫折能力
霍妮认为,挫折会导致儿童产生焦虑心态和压抑行为,儿童不当的行为表现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当他们内心积存了过多的自身承受不了的压力,又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发泄时,才会选择那些极其不当的方式来处理问题。〔9〕因此,适时的心理疏导是至关重要的。儿童的诸如胆怯、妒忌、自卑、孤独、恐惧等不良人格倾向很容易形成,且常常以较隐秘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家长要悉心观察孩子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异常,究其根源,因势利导,以引导孩子形成自我激励、不怕挫折的健康心态,并使孩子在不断的磨练中逐渐形成坚韧、顽强、知难而上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就容易表现得不知所措、意志薄弱,从而产生忧郁、焦虑、沮丧、痛苦等情绪,甚至变得自暴自弃,产生极端性格,影响一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自序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83.
〔2〕〔8〕HORNEY K.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M〕.New York: Norton ,1937:89,96.
〔3〕〔4〕〔5〕葛鲁嘉, 陈若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8-69,71,71.
〔6〕HORNEY K.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 〔M〕.New York:Norton,1939:79.
〔7〕马卡连柯.家庭与学校的儿童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90.
〔9〕HORNEY K.Our inner conflict 〔M〕.New York:Norton, 1945:66.
A New Perspective f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und Personality:
In View of Horney K’s Nerve Disease Theory
Zhou Yange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一、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在学科教学中,情感目标是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盲校生物教师,怎么讲感情教育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生物教学对盲生知识面的延伸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他们了解生物构成,能够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盲校教育中,生物教材和情感教育的结合对盲童健全人格的成立有显著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实现盲生的感情教育。
1.激发盲生生物学习兴趣
生物各种令人惊叹的生命现象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盲童也不例外,他们对生命运动的本质也有着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盲生的实际知识容量,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有趣又别有深意的问题,通过设置悬念,培养盲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一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个世界上种类繁多的花花果果,然后开始创设问题,“为什么一朵梨花就能够成为香甜的梨子呢?”“果子都是长在花凋谢的位置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再如,在讲到显性基因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问盲生,“小明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为什么小明确实单眼皮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好奇并运转他们的脑袋思考,教师再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想法,积极举手发言,让盲生快速进入生物学习氛围。
2.讲故事刺激盲生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有趣的故事,在故事中设置一些疑点,盲生为了寻求答案,就很有可能会更有学习生物的动力了。比如说,在学习遗传相关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盲生将一些小故事:从前有个美丽的女子,她跳舞非常棒,很多英俊的男子向她求爱都被拒绝了,最后她却主动向一个长相一般、不爱打扮但是非常聪明的的男子表白。别人问起来的时候她说:“我想让我的后代向我一样漂亮,像他一样聪明。”教师这时候可以及时的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人结婚过后真的能生出聪明又漂亮的宝宝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积极讨论,教师趁着这个活跃的气氛,慢慢地将问题一层一层地分析,实现教学成果。这样不仅能够让课堂丰富起来,让盲生的眼界更宽,有利于形成他们健康、乐观的性格。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即便教材内容再好,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盲童健康人格教育是无法在生物课堂上实现的。在健康人格的表现形式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当教师组织盲生分组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旁边指导,仔细倾听他们的需求,对整个课堂要有全局把控。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多多鼓励盲童,比如说“非常棒,继续保持!”“这样很不错哦!”等等,另外还可以给出一些建议,“这里可以这样想……然后这样做……”等等,通过增强盲童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活跃,更富有学习热情,体会互动、合作带来的满足。有利于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三、结合实际,让学生保持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让盲童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是很简单的,比较困难的是让他们长期对生物保持热情。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盲童极有可能在某个时候就不再对生物感兴趣,那么生物课堂教学中盲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就没有办法正常开展下去。因此,在培养盲童生物学习兴趣的时候,将生物课堂与盲童实际生活接轨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的。
在盲校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理论回归生活,这样让盲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更加具体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学习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时候,大分子是不能透过细胞膜的,这是非常抽象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妈妈在腌制姜的时候加醋和糖,我们吃的时候是不是带有点甜味儿,这说明糖是进入到了姜里面对吗?同学们可以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要种一颗小树苗,有人告诉老师,施肥之前要先松松土,同学们知道问什么么?”等等,教师通过询问并解答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对生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所以,要在盲校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盲童健康人格的培养,让盲童始终对生物学系保持热情,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情感目标。
总之,要在盲校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盲童的健康人格,还要进行更多的实践,如怎么利用课余时间培养盲童的自学能力、怎么让盲童正确的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以及怎么开设具有多层次的课内外生物教学活动,等等,将这些手段实施在盲校生物教学课堂中,能够有效地实施盲童健康人格教育,为盲童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让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祝晓娟.用好“问题”,优化盲校生物课堂教学.现代特殊教育,2015,(1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为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应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补,学校与社会互补。”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现代体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产物,是高校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是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是贯彻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体育俱乐部
在和学生谈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对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很感兴趣”、“感兴趣”的学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男生表示“很感兴趣”、“感兴趣”的人数合计占男生总数的近75%,女生表示“很感兴趣”、“感兴趣”的人数合计占女生总数的近72%。这表明学生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有较高的主观认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观念发生了积极的改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通过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活动可以促进健康的心理目标形成。高校体育俱乐部所开设的内容采取自主式选择的方法,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就会始终伴有愉悦心情,可以说对身心都会达到放松的目的。由于身体的练习再加上心理情绪的调节,让学生既了解了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又会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基本达到能够调控自己情绪和心理变化。
通过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活动可以促进良好健康的社会适应目标形成:在体育活动中,要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体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互助品质和体育道德,能够基本掌握如何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等。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在学生交往上也会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由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内容多样,基本目标是把育人与发展学生个性结合起来,采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又特别灵活,既要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还要把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能力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体系,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通过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活动可以促进和谐人文氛围的形成。体育俱乐部以项目为核心,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组织起来,大家共同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交流,俱乐部就成为了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教师进行教学时,要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贯穿其中,对于学生和谐向上的团队建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尽早融入校园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广泛的交往使学生之间原来的班级概念被打破,在交流中让他们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感受和体验那种合作精神,并从中学会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判断和分析的能力,从而能够从小集体做起促进整个校园的团结与和谐。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有效应对措施
1.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新时期的大学生在课余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方面的需求有了新的高度,原来的那种比较传统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已逐渐满足不了他们了。许多学校在学校体育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竞赛活动只停留在表面上,而其它有益的课外体育活动难于开展。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把原来的那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变。要从好的高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和交流,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体育选项课的基础上成立学生单项体育俱乐部,大力发展符合本校大学生乐于参加的健身娱乐项日,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参与健身活动的学生人数。
2.俱乐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要想扎扎实实地在学校范围内推广俱乐部活动,困难是肯定会有的。建议成立由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体育部和各部门的学生干部参与组成体育俱乐部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活动的规章制度,对俱乐部项目的设置、组织、日程、经费、场地等实行全面的规范化管理,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确保体育俱乐部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3.体育俱乐部实行分层次辅导。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体质也会大有不同,因此要对不同运动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教师要精心地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还要制定出科学的考评方法。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出科学的运动处方,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个体差异性与不同需求”,使每位体育俱乐部的成员都能够受益。
4.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发挥教师的潜能。我国体育专业人才教育大多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虽然高校体育中的学习体育教育的毕业生也比较多,但也都在项目上有所局限性,其所学的专业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对高校中现有的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增加培训的项目数量,解决专项教师不足的需要。
在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即教育思想由知识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转移,学校体育也向强调个性能力发展和向终身体育过度的观念。体育俱乐部的实施恰好是符合了这一特点和要求,尤其在教育思想上强调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统一,特别是对学生在培养其人格的良性发展,增加适应当今社会生活的能力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在协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健康人格的完善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要时刻牢记承载着育人目标的使命,并不断地用其来指导自己的工作,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尝试,去努力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而作为体育俱乐部这一行之有效的途径,应该让其开展的更加具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中,体现以学生为本,加强合作的团队精神,构筑新时期的和谐课堂,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道纲要.2002.
一、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缺失的具体表现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原本素质就偏低,不管是学习基础还是行为习惯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中招生不减、高职扩招,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更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来学校不是为了学好知识和掌握技能,而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意愿混考工证书、拿文凭。因此,学习不认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上课心不在焉,课后作业不做,考试时却千方百计想蒙混过关。这种学生大多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内心偏执、狭隘,不懂得互相谦让和分享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中职学生在职期间(含实习期)职业素质低下、健康人格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差
有些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的经常迟到、上课打瞌睡、调儿郎当、我行我素的坏习惯,在进入企业之后依然如故,不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2、惰性心理严重
有的学生不能甚至害怕向企业的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请教,还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惯性思维,坐等师傅像学校老师那样手把手教导,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和钻研精神。
3、眼高手低
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狂妄自大,虚荣心强,自以为了不起;但是进入企业后工作时却“拿也拿不起”、“放也放不下”,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4、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信,一受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在学校时有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指导,在企业却要靠自己学习钻研,掌握技能就显得相对困难些。有的学生不能掌握操作要领,又不愿意虚心请教,难免会遭到管理人员的批评指责,因此自卑自弃。
5、不能吃苦耐劳
现在的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失当,在家中娇生惯养,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来到企业后,在工作中嫌脏、嫌累,嫌工资低,没有吃苦耐劳的品性,却好高骛远,坐等“幸福生活”从天而降。
显然,学生在企业的种种不良表现,和我们学校的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必须引起学校、教师及相关部门的关注。
二、培养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策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一项复杂而长久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1、构建师生民主教育体系,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师生民主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给学生自由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学生平等地讨论、交谈,允许学生讲错,能承认自己的不足,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克服被动的现象。在集体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他们独立思考,鼓励他们为搞好班集体建设献计献策。
民主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需要我们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意去感化学生,耐心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
2、重视学生专业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针对社会上“职校无用”的悖论,我们应及早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懂得中职与普高是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次讲明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懂得读职高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再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以便及时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并激发其专业兴趣;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和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把思维面和认识面拓宽到课堂之外。
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应该把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积极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活动,引导学生思想意识、动手能力与企业“无缝对接”,加强校企合作,感悟企业精神,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转换,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4、注重常规教育,进行强化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班级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班主任要学习科学的管理思想,将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通过管理促进教育,又通过教育促进管理。同时要利用科学的规章制度,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准则,组织学生制定和具体实施班风、班标、班规;狠抓学生行为生活习惯,文明语言、举止行为,校内外学习行为、纪律道德,使之常规化、制度化。班主任可以依靠班级组织的力量,建立监督机制,及时了解情况,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常规管理落到实处,使班级常规管理更具科学性。
5、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针对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及在学习、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及时地进行预防和辅导。首先,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心理常识,锻炼、提高心理素质。适当融入必要的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挫折的不可避免以及对人生成长的意义,从而能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同时协助学生进行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激发他们的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结束语
当今的时代,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具有远见,具有前瞻意识,努力培养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健康人格的优秀劳动者,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辛勤耕耘,铸造出这个时代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杨登山,王立明.高职学生思想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0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19岁,正值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实际情况看,后进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特别是在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尤为突出。如何培养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克服弱点、发挥优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良好精神状态,是教师在教学中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中职生源状况及特征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源主要分为3个类别,一是以藏族学生为主,生源主要分布于牧区和边远半农半牧区,其授课为以藏语为主加授汉语文的形式;二是以汉族学生为主,生源主要分布于边远农区,其授课为以汉为主加授藏语文的形式;三是普通类,生源主要分布于城镇农区和城镇。
在民族地区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职生源减少,且生源的质量每况愈下,大部分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普遍较差,而且个体差异很大。同时,他们的人格在形成和发展中受到环境、生理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抱有放弃心理。同时,学习习惯不良,导致不会学而学不好,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2.情绪不稳定,情感冷漠、压抑、消极。不少学生情绪躁动不安,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面对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对生活逆境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产生厌世心理,发生出走、打架、斗殴等现象。
3.缺乏应有的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4.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突出自我的存在。部分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很少关心他人和集体。
5.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社会往萎缩,网络交往失度失范。与父母交流困难,矛盾冲突不断。对老师有疏离感或压抑感,怀疑老师与自己有意过不去。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往,希望自己与世隔绝。一些学生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违背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
6.择业依赖性强,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学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体面轻松、收入高、待遇好的就业岗位,却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或去向,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二、对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建议
1.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帮助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解决他们的恐慌与顾虑,使他们获取他人的信任,将自己融入融洽的集体氛围之中。
宽松自由的环境是放飞学生心灵的广阔天空,是适宜人格形成的气候和土壤。因而教师要全面改变角色,从居高临下转换到真心实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融洽中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减少清规戒律,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教学中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短处与过失,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通过交往,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信心,这对于中小学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教师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使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不良性格发生改变,从冷漠到热情,从懦弱到坚强,从虚荣到朴实。
此外,开辟第二课堂也可以改变性格。如组织学生参加讲座、竞赛、文娱活动、参观访问等,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大胆尝试的精神和勇气,这对于发展大有益处。
3.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健康的人格总是建立在一个人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上,它决定着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不良的人格特征往往会改变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产生心理障碍的基础。因此,需正确的评价自己,知优点,也知自己的不足。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支点。
首先,教给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的方法。一个人的认识和评价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形成的,因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会有实际的进步。若一味地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只能从自信滋长骄傲的心理。
学生时代是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心理上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另外随着信息化趋势的加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与途径日益增多,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身心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学生的心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学生要学会面对成功、失败、挫折等,就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也需要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方法。因此首先要了解目前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问题的因素有哪些,然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做到标本兼治。总的来说,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来自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信息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其中一些盲目的偶像崇拜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消极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极大地腐蚀着学生纯洁的心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健康成长。
第二,来自家庭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长辈所有的爱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满足孩子一切的物质需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环境和学校教育,把所有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是却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和家长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也有一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也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三,来自学校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来说,大部分学校还是看重成绩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比生源、比升学率,设置实验班、重点班、奥数班等,无形中给学生许多的压力。
综上所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我们应该积极实践探索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配合的方法,快速有效地遏制学生心理和人格障碍的上升势头。
首先,针对来自社会的影响,我们要找到一个很好的着手点,加大中国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弘扬社会主旋律,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学生树立精神标杆。同时规范网络等媒体的使用,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的同时剔除一些消极不健康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其次,针对来自家庭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多学习,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平时要多抽出点时间陪伴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也可以多向老师了解孩子的有关的情况,这样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缩小与孩子的心里差距。在满足孩子一切物质需要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要能细心、热心地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经常要心平气和地和自己的孩子谈谈心,说说悄悄话,及时为心理上处在孤独、迷惑、彷徨之中的脆弱的心田降下绵绵细雨来滋润他们,使孩子能及时避开心理上的盲区。
第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课程种类越来越多,但是心理健康课却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心理咨询、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在学校更是很少见。在学校,应该安排心理老师这一职位,心理老师要想办法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成为朋友,让他们放下心里的包袱。通过和学生谈心聊天,心理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思想上的顾虑,使他们能主动找老师、同学、家长等交流沟通。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另外,心理老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早日得到缓解,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学说的理论主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则和终极理想。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人格发展的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场域,也存在着培养内容空洞化、形式刻板化、方法陈旧化等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格教育更显薄弱。人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意义深远。
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和培养是影响人格的重要方面,人格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知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现在和未来以及困难与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1]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整合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是人格人格塑形定性的关键时期。因而,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的多元价值取向亦趋明显,在此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暴露出来,大学生群体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高校人身伤害事件的频发便是这种矛盾的表现形式。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人格教育远远达不到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少数矛盾的尖锐与激化事件恰恰说明必须加强对人格教育的关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健康人格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健康人格对学生的情绪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健康人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2]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的必要之举,是开展现代素质教育必然要求。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一般来说,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文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3]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健康人格应该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二者的内在联系蕴含在人的现代性主题内。二者关于人的现代性的关联之一,是健康人格通过素质教育形式来实现。二者关于人的现代性的关联之二,是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作为现代性后果的一个文化矫治手段。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关系可概括如下:
第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确认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价值标准。从微观角度看,人格或个性本来就意味着差异,差异会造成健康人格的不确定性。健康人格与不健康人格有差异性,健康人格之间、不健康人格之间也有差异性。问题是各种差异说明了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对大学生而言,确定健康人格标准才能形成和塑造健康人格。人文素质教育应确立起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人的全面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构成健康人格的直观参照体系或曰标准,大学生依此就可以去分析、评价和选择。从宏观视角看,尽管大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大学教育的价值导向、评价源于社会而不是其自身。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要求主要是一种社会期望或社会认同,其蕴含的某些价值也首先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评价来有效实现的,社会其他确认都是间接的、潜在的。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赋予大学生健康人格丰富的实践意义,它实现着价值标准的调整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