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院科室物品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院物品集中大量的病原体,进行杀灭、消毒、无菌化处理是抑制病原体扩散、医院感染的必要措施,卫生部明确提出医院需严格控制物品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并做到无菌物品可追溯[1]。可追溯管理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在发生质量问题时,可由此查找原因、追究责任人,起到持续改进工作质量的目的。某院自2012年1月实施无菌物品追溯信息化管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总机数据库服务器,无菌物品发放处、灭菌处、存放处配置打印机、清单、计算机、掌上电脑、红外线条形码扫描仪、PVC条码打印机、PVC条码设置终端,医院局域网络。
1.2管理
1.2.1工作流程 ①再生物品可追溯:执行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发放、接收、使用;②一次性无菌物品可追溯:接收、发放、使用、处理;③外来物品可追溯:接收、发放、使用、回收、清洗、包装、灭菌。
1.2.2工作内容 ①接收,若为外来物品,登录管理系统PAD总库"接收新入库"界面,对物品的类型、编号、来源、时间等信息进行统计,按照新入库标准,利用PVC系统设置、打印新二维条形码,贴于物品上,完成接收;若为可再生物品回收而来,接收部门登录PAD部门"接收"界面,利用红外线条形码扫描仪将物品信息录入至终端,并传输至数据库服务器,完成接收。②发放,发放部管理人员输入工号、密码登录PAD"发放"界面,选择接收部门配备的扫描仪、终端,扫描、录入二维码,检查接收信息与发放指令,据发放指令,按照类别、数量,逐一扫描物品的二维条形码,完成备货后由专人发放或交由领取人员,并录入领取人员信息,保证信息录入的真实、有效性。③使用:接收部门完成接收后,若需使用,由使用人员登录PAD"使用"界面,扫描无菌包贴覆的二维条形码,录入使用信息,对照检查无菌包,确认无误后,扫描、录入患者信息,确认使用,若扫描物品出现异常,如已超出有效时间而失效,系统提示异常,不能完成使用;使用完成后,接收部门库存及总库存相应减少,使用完成后将物品及二维码集中送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回收人员,后者送至消毒供应中心。④回收:回收处工作人员凭个人信息、密码登录"回收界面",检查已使用物品,扫描二维条形码,对照检查无误后确认回收,系统检录无误后录入库存,记作"待消毒"。⑤清洗:卫生消毒中心,消毒人员登录PAD"清洗"界面,确认消毒物品无误后,选择扫描录入消毒设备信息,输入消毒流程、时间、控制等,消毒结束后,确认消毒质量,并录入至消毒质量备注中。⑥包装:包装人员登录PAD"包装"界面,据清洗者录入的正确信息,核对物品信息、消毒信息无误后,打印新的二维条形码,包装完成后,将二维码粘贴于制定位置,确认"包装"完毕,库中显示"已包装"。
2 结果
医院自2012年1月实施无菌物品可追溯管理以来,至2013年12月,消毒供应中心可累及发放消毒物品123445件,发生不合格事件1锅次,涉及物品60件,经发放部门检查发现,及时召回,未出现安全事故;医院累计接收外来灭菌物品571件,其中发现不合格1批次;科室日均库存1205为件,科室间调配2000余次;所有物品均在有效期前使用,未见1例浪费现象;使用中,共造成物品污损3次,均成功追责。
3 讨论
可追溯管理是通过标识,对物品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进行全程追溯的过程,能有效保障物品质量,多应用于与人们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对质量要求较高的行业领域,如食品制造、医疗卫生[2]。消毒物品在医院实际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重要的诊疗工具,消毒质量直接关系诊疗效果,关系患者生命健康。
研究中,某院利用当下应用广泛的二维条形码作为识别标志,通过红外线扫描仪完成标识的识别、信息的获取,并通过局域网络完成信息录入、获取、交换、反馈,具有实时性、可追溯性、效率高等优点,通过追溯,明确责任,有效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自主能动性,进而持续提高无菌物品的质量[3]。值得注意的是,消毒卫生中心作为可回收物品循环核心承担了大部分的质量检验任务,因后者有追责的能力,不得不加强对质量的控制。此外,对于外来消毒物品,未经过消毒卫生中心消毒区,但进入存放处,录入库存,可能存在物品已有产品二维条形码的情况,与循环消毒物品存在冲突,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旧标识,以防混淆。对于一次性物品,经使用后,也需要经过消毒中心杀菌消毒,以减少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医院无菌物品可追溯管理是保障无菌物品使用流程顺利完成的关键,应积极吸取有益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15-0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控制越来越引起管理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量加大,供应物品种类繁多,需要由计算机管理的现代物流系统才能适应这一模式的转变。目前国内多家综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注明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库房管理、物流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我科从2006年开始与医院网络办一起探索计算机管理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经过不断实践与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介绍如下。
1方法
1.1前期准备: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特点,结合实际工作,组织全科人员共同探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专门一位护士与网络办的专职人员沟通,由网络办设计出消毒供应中心物品供应管理系统。根据设计的系统在一两个科室实行试运行,把存在的问题反馈网络办修改设计,最后全院推广使用。
1.2设备安装:在污染区,检查包装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一次性物品存放区安装电脑,除污染区外,其它三区安装打印机。网络系统与全院各使用科室联网。
2操作管理
2.1出入库管理
2.1.1一次性无菌物品入库由消毒供应中心固定护士统一管理。一次性无菌物品按规范验收合格后进入消毒供应中心,进行计算机的入库管理。使用科室根据需要录入向消毒供应中心申请,申请数应≤库存总数。
2.1.2重复使用的无菌物品由使用科室按‘换’,‘借’,‘还’需求申请录入,消毒供应中心污染区护士清点回收物品数量核对确认出库。‘换’的物品由无菌间护士根据出库量发放;‘还’的物品科室借用总数中会自动减去还的数量,换+还的物品数量应等于回收的物品数量;‘借’的物品由无菌间护士直接出库发放,建议科室借用物品与对换物品分开申请。
2.2免费物品管理: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需要备有基础库存量,使用棉纺织品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7天。临床科室不愿接收临近过期的物品,消毒供应中心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鼓励使用科室使用临近过期的无菌包,建立失效期免费物品管理,既使用有效期内无菌包收费,基础备用包过期失效不收费,妥善解决临床科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使用无菌包存在的矛盾,这样,临床科室愿意接受,不用担心无菌物品是否快过期,满意度调查中再也没有反应这一问题。
2.3库存管理:使用科室可以从库存查询中查询物品品名,规格,生产厂家,库存数量,价格,拼音码。若物品无法录入,可从库存查询库存量。库存查询还可进行各科室固定基数管理。
2.4报表查询:使用科室可以随时查询每天、每月领用无菌物品及一次性无菌物品数量,科室领用财务报表。还可以随时了解领用物品的品名、数量、价格、总价,及时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
2.5物品字典:只有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长和一次性物品库房管理护士才有这一权限。物品更改或新增录入物品代码,名称,规格,单位,类别,使用单价,拼音码、还有生产厂家录,使用科室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情况选择不同厂家的物品。
3体会
3.1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消毒供应中心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后,每天物品的配送速度大大提高。减少在科室清点的时间,污染区护士边清点边分类摆放,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前科室借用物品,后勤人员要先到科室拿借条,再到供应中心领取物品。现在只需电脑录入借用物品,通知后勤服务直接到消毒供应中心无菌间领取,急需的抢救物品消毒供应中心在第一时间内下送,节省时间和人力。报表人工统计费时又费力,容易出现差错。而计算机统计及时准确,解决消毒供应中心的一大难题。
3.2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通过使用物品交换网络化,在消毒供应中心内,物品交换单不会在各室间进行传递。[2]使用科室申请单在消毒供应中心各个区域都可查询,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污染物清单进入无菌区,在配物发放中成为无菌区污染源的问题,无纸化的区域管理,避免由于污染的清点单、借条在临床科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中造成的交叉污染。由于是按科室计划数量准备物品,无菌物品未用返回率与工作人员返回供应中心提取物品的问题得到解决。将无菌包消毒信息输入计算机储存,便于追踪检查及特殊查询,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3.3提高了满意度:由于能及时准确满足临床需要,方便病区无菌物品的管理和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在科室的满意度调查中,得到肯定与赞赏。
3. 4信息数据共享:统计数据迅速准确系统实现了同一数据一次录入后,信息可共享。即信息可被各临床科、职能科室、财务科室等共同使用,满足了及时、准确、通畅的信息要求。存入计算机的所有资料,只要提供一项相关条件,即可迅速查出并打印出来。把工作人员从手工记录、统计的繁锁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克服了人为计算造成的差错,为各科室的成本核算及医院经济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3. 5科学管理:提高了消毒供应室的管理质量计算机管理可全方位对供应室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简化了供应中心库房管理工作,可随时快速查询消毒供应中心的库存数量及消耗量,动态了解全院物品的需求量,增强了物品管理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可避免不必要的物品积压及浪费。以往供应中心人员每天到各科室下收物品,无论科室是否需要,均要去每个科室巡视一次,浪费了时间及人力,使用该系统后,可根据科室电脑填单的信息有针对性地下收,避免时间及人力的浪费。通过打印的无菌包标签减少了手工书写的错误,不但节省了工作时间,也使标签的灭菌时间和失效时间清晰易辩,方便工作。使用该管理系统后,物品管理、质量控制、人员管理,均可依据客观数据进行,使管理者对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由凭感觉、凭经验转变为依赖动态的、量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避免了管理中的盲目性,提高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科室治疗室是存放药品、无菌物品和治疗前配置药物的场所。加强治疗室管理,既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1。目前,护士对治疗室管理意识逐步提高,但治疗室管理制度不健全,治疗室的管理不规范,还有一些环境因素对治疗室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为此,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制度并全员培训,对治疗室管理不利的环境因素进行干预,确保药品质量及用药安全。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 、护理、科研、预防和教学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我科室内治疗室干燥,光线充足,安装了紫外线灯,密闭性不好。
2 方法
2.1.培训内容:制度及病房药品相关知识培训
2.1.1治疗室管理制度
2.1.2高危药品的临床使用管理规定
2.1.3病房药品管理制度
2.1.4住院患者自备药品使用管理规定
2.1.5冰箱药品管理制度
2.1.6医用冰箱管理制度
2.1.7急救车封车管理暂行规定
2.1.8相似药品管理制度
2.1.9品、第一类管理制度
2.1.10病房药品相关知识
2.2整改措施
2.2.1对护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 ,组织学习治疗室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增强责任意识, 让护士明确治疗室管理不善将会给医疗安全留下极大隐患, 可能造成医院内感染病例发生。
2.2.2 治疗室护士相对固定 选择年龄 40 岁左右、 工作作风严谨、 细致、 认真的护士担任治疗室工作并相对固定,有利于对治疗室管理制度的理解、 掌握和严格执行。
2.2.3加强药物的保管及存放 缩短药物的存放时间,药剂科每月对科室内存放的药物进行清点、核对,减少药品在治疗室的存放时间,对于常用液体提前配送贮备一天使用量,这样既保证临床科室各项治疗能及时完成 ,又有效地防止了药品过期 ,减少了药品损耗 ,保证了药品质量。
2.2.4 高危药品的管理及存放 对于科室内备用的高危药品如氯化钾、浓氯化钠等药品,要求专柜、单独存放,并且要有醒目的警示标志(黑底白字),并且这类药品实习护士、进修护士、试用期护士及有护士执业证书但不能独立值班的护士不能使用,使用时要双人核对才能使用。
2.2.5冰箱药品管理 每次药剂科将长期医嘱用药送到科室后,要根据说明书将药物放入冰箱内存放并保管好2,此类药物放在常温保存影响疗效,并且要建立冰箱药品登记本,每班每日清点药品数量登记并签名,防止药品数量不对。
2.2.6自备药品管理 住院期间患者使用本人或家属带入医院内而非本院药剂科供应的药品,使用前要患者先填写“住院患者自备药品使用责任书”并签名,护士在接收时要先核对医嘱及查对有无“住院患者自备药品使用责任书”,查对后接受药物并在建立的自备药品登记本上写明床号、姓名、药名、数量,接收护士及患者或家属签名,可以很好的解决患者的用药需求。
2.2.7避免温度 湿度对药品的影响 安装监测温湿度的设备,设置在距离地面1.4-1.5m处,不靠近门窗,出风口附近或墙角,其挂放位置能正确反映治疗室平均温、 湿度,为掌握治疗室的温湿度,建立了温湿度登记表以便记录,分别用墨兰、红色笔“.”代表温湿度,每日上午10:00下午2:00分别记录一次,并用墨兰及红笔连起来,记录一个月。
2.2.8配备冰箱 某些药品如生物制品、 胰岛素等需要特定的低温贮存环境为确保药品质量科室内要配备一台冰箱,每日要监测冰箱温度两次,早8:00晚20:00分别用蓝红笔绘制并签名,冰箱内物品放置应根据物品种类与性质(如针剂、内服药、外用药等)分类存放,并有醒目标识。如有科研用品,应置于清洁容器内放入冰箱并标识清楚,冰箱内低温保存的公用药品须帐物相符,每班交接;冰箱内严禁存放私人物品及食物,每月清理冰箱及除霜一次并签名。
2.2.9抢救车的管理 治疗室护士每月与护士长一起核查抢救物品及药品的数量、质量、有效期并双人签名,核查完后封车,封条上填写科室名称、编码、近效期物品及药品、责任人、核对者、封车日期、有效期,封条最长有效期为1个月,每月必须开封总检查一次,保证急救车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每班交接急救车封条的完好性、封存有效期、封条编码等,做好交接记录并签名。封条一旦破损、脱落,编码不清,需双人核对后进行重新封存。开封使用时,应做好抢救记录,使用后及时补充所用物品及药品,双人核对后再次封存,对近效期药品提前7个月用红笔登记近效期进行预警,提前6个月联系药剂科更换,无菌物品近效期1个月内调换,急救车表面设有清晰的布局图,护士熟悉车内物品放置位置。科内定期组织培训,护士熟练掌握车内药品、物品相关知识及使用。必要时阶段性取消封车,强化培训。
2.2.10相似药品的存放及保管 对于相似药品定期进行清点并建立记录,保证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对于品名相似的药品,如药效相同、品名相似的药品,在药品柜中分开放置并留置醒目标志特别注意;如药效不同,品名相似的药品,要分柜放置并留置醒目标志作为提醒;胰岛素类药品种类繁多,为了区分不同类型的胰岛素,需要把不同种类的胰岛素在冰箱内分区放置。
2.2.11品、第一类的存放及保管 品、第一类的储存:备有品、第一类的病区(科室)配有专用保险柜,有防盗设施,双人双锁,有全院统一的存放区域及标识。品、第一类不得与其它药品混放;专人管理:备有品、第一类的病区(科室)须在护士长统一领导下、指定专人负责品、第一类的账物管理;建立“品、第一类使用和管理登记表”,交班时账物须核准并双签名,确保账物相符。
2.3.管理人员督导
护理部每月定期检查一次、药剂科每月派专人与科室治疗护士清点核查一次并签名,科室护士长每周与治疗护士进行清点核查并签名。
3 结果:三甲评审前后治疗室管理效果(见表1)
4 体会 通过三甲评审加强对治疗室管理,根据三甲检查细则要求,完善药品、物品、人员、环境等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与督导,减少环境对药品的影响。治疗室管理符合三甲标准要求。既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到院后发生的感染,患者本身无感染或无潜伏期感染。医院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本身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住院费用,严重时甚至可引起患者残疾或者发生死亡。手术室是院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疾病的场所,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最重要科室,一个医院手术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直接影响医院社会效益及患者的预后[1]。为了加强手术室感染的管理与预防控制,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有效地降低手术室院内感染发生率。手术室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实施到工作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手术的安全。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以及患者术后愈后的重要保障,针对手术室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如。
1手术室感染因素
1.1环境因素手术室空气消毒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手术间的物体表面未及时定期消毒,手术室内空气为消毒,手术间内的人员的流动过大、手术台接台时消毒未完善,手术次数过多,手术结束时回收废物品时护理人员为注意,将污染物品再次暴露或将其他物品污染,可使手术室内的细菌总数上升,对下位手术的患者产生污染的机率增大。甚至出现清洁区及无菌区分区标志明,在进行无菌手术和有菌手术时未严格隔离。
1.2物品管理因素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清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的发生机率。由于各种一次性手术用品以及器械和敷料为进行严格消毒或者出现质量不合格等均会导致手术感染的发生,器械护士在手术过程中未及时清除器械上残留的污物或者血迹等,以上物品和操作均使院内感染无形的增高。甚至出现未消毒的器械或重复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将会引起严重后果[2]。
1.3人员自身因素由于学习,进修的人员较多,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增加,工作人员自身的感染意识和无菌观念不同,有些人员甚至对无菌观念不了解、违反科室的规章制度。由于实习进修的人员未经岗前培训,在手术间内频繁走动或离手术台距离过近,均可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2护理对策
2.1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规章制度,首先要做到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根据我院的院感染科室的规章制度,并由感染科室的人员定期到手术室进行物品、器械以及环境的感染检测与感染评估,对潜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手术室主任、护士长汇报,并详细分析讨论,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终止感染的发生可能性。科室内专门派合适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消毒隔离制度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定期对手术室的物品、器械以及环境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发现有关感染的因素及问题应向领导汇报,采取有效地纠正的护理措施,并定期进行评价预防感染的临床效果。
2.2环境管理①手术室的合理布局:手术间合理的应分为感染间、洁净间和污染间,洁净间放在污染手术前做。具有感染性的手术必须在指定的感染手术间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后严格按照感染手术的常规处理将房间内一切物品处理妥当。②严格手术室消毒管理:手术后手术间地面和空气必须严密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每天常规空气消毒两次。在每台手术结束和两台手术接台间期必须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处理,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仪室内消毒30min,此时减少人员流动。③手术室微生物的监测结果:对每一项物品、器械和环境监测指标的详细评估,如果出现监测指标超标的现象,应汇报科室领导及感染科室,给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超标的原因,总结经验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有效的处理,使微生物的菌落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在对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分析可能诱发感染的各种因素,强化无菌操作的观念,进行相关诱发感染的因素进行预防和处理,可以减少手术发生的感染机率,消除和降低手术室内的感染风险,无形中使手术成功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科室内建立关于消毒隔离的各项制度,每个人严格执行,并建立详细的消毒登记本。感染科室随机抽样,每月对手术室和无菌物品贮存间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无菌物品、手术前刷手、消毒液等进行一次细菌培养,结果必须在合格以内。
2.3加强手术室内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学习院内派专门感染科的人员定期为手术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手术室内工作人员加强感染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对于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和重要性进行告知,可以那一些真实的有关院内感染的严重病例进行讲解分析,使医护人员深刻的认识到医院感染将会为患者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医院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慎独修养的行为,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工作的警惕性,严格执行手术室内规章制度及手术室对的感染内容。对于手术室的医务人员进行限制人数,严格执行感染制度穿工作服、戴口罩以及帽子等,针对手术室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严格根据感染科的手消毒流程进行手消毒,参加手术人员必须进行手消毒。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无菌观念以及无菌意识要强,对于污染及怀疑污染的物品及器械不能再次使用。
2.4手术的物品管理在手术室内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应定期进行查对有效期、灭菌日期和包装是否完好等,如有疑义的应及时进行处理。针对手术后的医疗废物要严格按照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理。手术器械应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消毒灭菌,对不能使用高压灭菌的物品,采取低温等离子进行灭菌,使用前注意观察无菌包的有效期、潮湿、破损现象。
3总结
手术室应严格制定规范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都应执行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措施以及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能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能有效的提高手术质量。经过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人员培训、操作流程的规范、加强物品管理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控制手术室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使经验性管理逐渐转向科学化的管理是提高手术室质量控制管理水平的关键。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简称品管圈,指的是由同一部门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应用品管各种统计手法作工具,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对自己工作场所的质量管理品项进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达到不断对自己的工作现场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1]。起初,品管圈活动起始于1950年Deming的统计方法课程和1954年Juran的质量管理课程,由日本石川馨博士1962年所创,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医院管理领域。200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在全国医疗系统引入QCC活动。2011年卫计委医管司将其引入质量管理中。我科为了降低手术室不计价耗材的浪费率,从2014年3月开始开展了品管圈活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有无菌层流手术间25间,现开放16间,现工作人员50人,男1人,女49人,年龄跨度为18~50岁,平均年龄29.5岁。医护人员的学历状况,其中本科生12人,专科生25人,中专12人。我院2013年每日的手术量平均为(40.2±0.54)台每个手术间日平均约2.3台;2014年平均日手术量为(52.3±0.73)台每个手术间日平均约3.07台,随着手术量增加,手术周转快,不计价耗材的浪费率也随着增加。
1.2方法
1.2.1我科于2014年3月成立品管圈小组,由12名护士自愿组成,推选圈长一名,辅导员一名(由副护士长担任),确定小组名称为光影圈,口号:生命之托,光影相伴,圈徽的意义:无影灯是手术室的象征,灯下的剪影代表手术室护士、医生携手相助,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胸前的红十字表达了对患者的爱心,代表和平的橄榄叶将两者包容在一起;将2013年3月~9月科室不计价耗材使用量作为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9月实行品管圈后使用不计价耗材数作为实验组。
1.2.2采取品管圈的头脑风暴法提出多个可实行的主题,结合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最后综合大家意见,以投票计分方式筛选出主题:"降低手术室不计价耗材浪费率"[2]。
1.2.3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每天早上将自制的不计价耗材调查表发放到各手术间,由该手术间巡回护士登记当天不计价耗材的使用情况,然后由专人负责统计并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如图1。
1.2.4制定并实施整改措施 由品管圈成员进行分工,明确责任人,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1.2.4.1加强培训制定本科室各种手术配合常规,定期修订,定期培训,了解手术所需准备的不计价耗材物品。
1.2.4.2制定医生喜好卡,让护士都能更加了解各专科医生习惯能无间隙准备医生所需要的不计价耗材。
1.2.4.3首先从我们自己做好,管理好台上的用物,向医生宣传节约意识,节约医疗物品不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有利于实现医疗资源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建设节约性社会具体体现。
1.2.4.4由专人管理所有不计价耗材的物品,制定领用登记本,并定期清理不计价耗材有无过期。
1.2.4.5制作回收箱放于每个手术间手术结束后将未用完的物品放于回收箱内并进行登记,再将未用完的物品进行回收利用如棉签可以打包在所需手术的包内,小纱布可以用于做耳鼻喉科纱球,慕丝线可以做带线纱球等。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改进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统计学的描述完成统计学的分析比较。当P
2 结果
手术室在开展品管圈后不仅降低了不计价耗材浪费率,由2013通过1个月的不计价耗材统计,棉签降低了18%;纱布降低了16%;手套降低了19.3%;慕丝线降低了22.5%。见表1。
3 讨论
QCC又称"质量控制圈",是一项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手段,它的核心是PDCA的循环管理,符合卫计委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中要求医院领导阶层与各科室部门能将管理工具运用于日常管理活动,并有案例说明,在管理中要充分体现PDCA的要求[3]。
近年来,品管圈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逐渐被引入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其工作方式比较灵活,针对所选定工作中的问题,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强调的是工作人员的有效结合,利用少量的人员,发挥最大的功效,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777手法),探求有效对策,改善工作流程,实现操作规范化,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4],以激发成员的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使成员因解决了问题而体验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4 结论
品管圈打破了传统的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科室人员的团队精神,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满足感,充分发挥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群体智慧提高了现场问题意识、改善意识[5]。通过品管圈活动,使不计价耗材浪费率明显降低,不仅节约了手术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因耗材准备不当造成的手术时间延长,从而医师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秋香.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室一次性物品使用率应用[J].医学信息,2015,1(3):275.
[2]汪继斌.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器械准备完善率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431-1432.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手术室布类敷料物品流失管控办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布类敷料物品流失率较高的一组进行原因分析、问卷调查、研究解决措施、小范围前期试行、监测结果、改进后全面推行。结果:通过品管圈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对散落在其他区域敷料大量回收并有效控制再次流失,布类敷料物品流失率有所下降。与未实施品管圈活动的常规护理管理相比,效果显著。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降低布类敷料物品的流失,节约科室成本,减少经济支出。实践结果证明,品管圈在降低布类敷料物品流失率的应用是有效的。
关键词 敷料类物品;流失率;品管圈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医护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改革完善,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是保证临床护理工作效益和护理质量的关键。科室当前的管理模式也已经从护士长带头,护理人员听从的“无思维执行”时代逐步发展成为护理人员自主管理的“思考能动”时代。所以针对科室目前存在的问题,特成立以降低敷料类物品流失为目标的“布布为赢”圈;了解手术室布类敷料清洗、消毒、灭菌、使用的周转流程,查找其大量流失的人文因素、环境因素、管控因素等,从而将布类敷料物品的流失率降低,从而进行有效的管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科内46 名护理人员。包括主管护师7 人,护师18 人,护士2 人。工作年限1-5 年人,5-10 年人,10 年以上人。
(2)科内所有循环使用布类敷料。调查内容涵盖2013 年7 月~ 2013 年12 月手术室所有布类敷料,包括术中使用布类敷料、洗手衣裤、擦手毛巾等。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取品管圈的头脑风暴方法提出多个可实施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科室目前状况,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导致敷料流失可能发生原因②工作中哪个阶段或环节易致敷料流失③敷料流失后用于哪些用途。问卷形式为开放式问答。由圈内成全负责问卷的制定、发放及收回。共发放问卷46 份, 收回46 份, 回收率100%。
1.2.2 统计学方法
问卷调查表使用统计描述的方法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敷料类物品流失原因分析
通过鱼骨图分析原因,发现敷料类物
品流失主要由本身因素、人文因素、环境因素、方法因素四大因素构成。
2.2 品管圈的实施效果
2013 年7 月-2013 年12 月布类敷料物品流失率有所下降(见表1)。
3 讨论
敷料类物品流失相关原因的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文因素在这次统计结果中显得尤为突出,原因相对集中。其次为方法因素,环境因素和本身因素都属于客观因素,在调查中也并没有明显针对这两项,说明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人员能够客观的反应事实。
4 措施
4.1 本身因素
将种类过于繁多的布类敷料按其功能进行清晰、明确的分类,以求使用用途最大化;敷料的明确分类亦可避免使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
4.2 人文因素
严格控制布类敷料用于其他用途,完善有可能使用到布类敷料的相关物品;控制非相关人员使用布类敷料,降低有可能流失的相关因素;加强医护人员责任心,改变思想观念,以正确的思维积极维护科室财产。
4.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为客观不可逆因素,所以使用前要进行正确评估,降低重复使用率,以减少布类敷料物品周转次数。
4.4 方法因素
与相关科室建立良好沟通,在交接时细致、严谨,避免出错;手术后由专人及时清点手术间使用过后的布类敷料,如有差异及时沟通并解决。
本组选取本科室自主报名的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确定了目的明确的活动主题,制定了合理有效的活动方案。通过品管圈活动的顺利开展及结果反馈,护理管理的质量显著提高。实践结果表明, 我们的品管圈活动有效可行,不仅有效降低了布类敷料物品的流失率,同时使护理管理真正的使其从被动变为自主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思路。拥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管理意识,应用有效合理护理对策解来决各种问题,进而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真正实现全员积极参与和质量持续改进,对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也具有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38-01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职能部门,也是医院感染重点部门之一,担负着对患者进行手术和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在保障医疗安全中起到重要作用〔1〕。因此,手术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我院在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中取得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健全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是开展医院感染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我院有独立医院感染管理科,手术室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和护士长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另外有院感控制医师和护士,制定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由院感专职人员和科室院感小组成员定期不定期检查科室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动态掌握科室消毒隔离工作和无菌观念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做出整改,保证感染管理监控措施的落实。
2、加强院感相关知识培训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专业性较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因此经常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不断更新医院感染知识,使科室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得到了提高。
3、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3.1手术室布局流程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功能流程合理、洁污区域分开。
3.2加强进入手术室人员管理,为了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以下人员不能进入手术 :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患有皮肤病,面部、颈部、手部等有感染者、患有其他对手术室可能有不良影响的疾病或伤口的人员、与手术无关的人员,如厂家、公司人员、留取解剖标本的研究人员、未按规定穿好洁净工作服,未洗去化妆品者,未纠正不良个人卫生习惯者(如搔头、挖鼻、搓皮肤等)不可以进入洁净手术室。
3.4、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3.4.1.在手术部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4.2.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更换手术室专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
3.4.3在无菌区内只允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其为污染;
3.4.4医务人员不能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用物,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3.4.5.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
3.4.6.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
3.4.7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3.4.8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应当限制进入手术部工作;
3.4.9.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入指定位置后,方能离开手术间。
3.5、严格执行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3.5.1感染手术用品用后单独处理,进行双消毒。
3.5.2手术器械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正确执行无菌技术及有关操作规程。
3.5.3麻醉用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应一间一消毒,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范。
3.5.4洗手刷一用一灭菌。
3.5.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清洁卫生制度,坚持湿式打扫,每周对科室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卫生,保持科室环境卫生清洁。
3.5.6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尽量避免非手术人员进入
3.6、加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
我院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规范标准制定了一整套科室预防控制感染措施落实的考核标准,每月定期对手术室使用的各种物品、空气、物表和手卫生进行监测,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进行考核,针对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4.小结
手术室:“征・雁”圈
手术室开展的首个“征・雁”圈在2008年,活动主题是病理标本管理的“零宽容”制度,目的在于分析病理标本管理中已经发生和可能存在的风险,采用“零缺陷”管理,做到标本管理“零风险”。
手术室人员采取容器改进、专人管理、环境改善等措施。根据项目效果追踪数据,2007~2012年,标本送检总量不断增加,从2007年的5548例增加至2012年的10024例,缺陷次数大大减少,从2007年的69例减少至2012年的6例,尤其是在项目实施期间,缺陷次数从2007年的69例大幅减少至2008年的14例。
2012年,手术室开展了第二个“征・雁”圈,此次的主题是“心”型手术“无声配合”模式。由于心内直视手术必须在体外循环、低温、停跳的情况下进行,这虽然方便了医生进行心内操作,但容易引起患者脑、肾、肺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明显减少。这一项目旨在缩短医护配合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圈员设计了与各种手术器械对接手势,做到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无声沟通,传递精准,为此还专门制定了“心脏手术指引手册”。
神经外科:“百分百”圈
神经外科的“百分百”圈开展于2012年6~8月,由护士长张和妹任圈长,还包括4名医师与两名护士,共7名成员。圈员之一何萌护士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百分百”作为圈名,是因为他们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这意味着百分之百的责任心、爱心、细心、真心和精心。
圈员采用531评分法,选定了活动主题:提高瞳孔测量准确率。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变化的早期主要表现在于瞳孔的改变,但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判断同一位患者也会存在差异;而且临床上,瞳孔测量工具多样且不实用,医务人员也经常凭借自己的个人经验来目测判断瞳孔大小。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患者抢救时机延误。
根据鱼骨图、冰山图和柏拉图的分析,项目将问题确定为测量工具不实用和无瞳孔测量指引,并作为本期改善的重点。圈子运用5W1H拟定对策,运用PDCA来解决这两个问题。针对测量工具不适用的问题,他们制作出的瞳孔测量尺在2012年6月27日~7月18日短短不足一月的期间,已经过了4次更新换代,最终达到了测量快速而又准确、使用方便而又便捷的要求。不过,张和妹告诉记者,他们依然在不断改善测量尺。针对无瞳孔测量指引问题,神经外科制定了“近距瞳孔测量指引”的小册子,并对医务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
项目实施之后,根据统计,2012年7月29日~8月4日,瞳孔测量224次,差异次数从60次降低16次。根据计算,针对测量工具不实用这个问题,目标达成率高达266%,进步率高达92.3%。针对无瞳孔测量指引问题,目标达成率为140%,进步率为91.3%。及时准确发现患者瞳孔的改变,不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平均住院日从早先的18.2天降低至实施后的16.5天,平均住院费用也减少了5000元/人。对本科室30名护士进行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护士的满意度提高了54.82%。除此之外,圈员对科学工具的应用、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责任感等也大大提升。
提高瞳孔测量准确率的活动已经圆满落幕,“百分百”圈却将持续前进,他们已经将下一步活动的主题选定为降低压疮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消毒供应中心:“壹圆”圈
消毒供应中心的“壹圆”圈成立于2011年7月,活动时间为6个月。核心团队成员共9人,圈长由副主任护师周淑萍担任,护理部主任许晨耘任辅导员。之所以选择“壹圆”作为全名,是因为成员希望将合作、微笑、安全、探索汇聚在一起,四个关键词的英文首字母合起来就是CSSD,又恰合消毒供应中心之名。
圈员通过531评分法将活动主题确认为减少临床护士对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时间。“将临床护士从物品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减少临床护士的‘非护理时间’,把护士的时间还给患者,同时为患者的诊疗提供安全保障。”该活动的申请表如此陈述。
主题确定之后,圈子成员拟定了从2011年7月~12月为期6个月的计划表,并按照PDCA确定不同时间段的计划进度,每个成员都有各自负责的部分。在2011年7月18日~7月31日期间,圈子共调查328个案例,其中122例不合理。根据现场调查,圈子发现物品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包括领用不合理、存放不合理、不按批次使用、CSSD不易宏观调配物资和物品积压过期,其中最大的问题为领用不合理,出现了58例。根据分析,圈子将重点解决的问题确定为领用不合理和存放不合理。
【中图分类号】R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10-01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疗过程,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促进了诊疗技术的发展,有效地预防、控制了医院感染发生。但是,因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等不完善而导致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不能达到无菌、无热源等标准也为临床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同时医疗机构也存在着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不完善,违反使用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存在感染控制意识不强,这些引发医院感染的潜在隐患,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由此可见,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具从生产、经营到临床使用,用后处理等环节必须建立严格的标准和监督管理机制[1]。
为保证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安全使用,为临床提供重要保障,我院有关职能部门、设备部门和消毒供应中心加强了对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各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了质量监测覆盖率及执行力。从进货、验收、贮存、发放,到临床使用,回收处理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有效监管,做到了购进制度化,验收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现将我院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规范化管理实施措施介绍如下。
1 提高认识规范管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质量及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不仅关系到病人的健康、生命安全和感染控制。同时对社会及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医疗机构有责任、有义务不断加强其管理的规范化,并将其列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一环,并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加强管理[1]。在进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和使用中,我们应牢固树立“零缺陷”观念,防患于未然。安全工程科学研究中的“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掌握与遵循这一法则,对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为规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具的生产和确保产品的安全使用,卫生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了有关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输血管等产品的国家标准,分别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规定了强制性要求。专门对医疗机构采购、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及其用后处理等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我院在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中,职能部门首先加强全院医护人员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安全管理和使用知识培训,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加大监管力度。设备科和消毒供应中心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完善并落实相关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流程:统一采购,索证检验,质量验收,建立帐册登记,规范贮存保管、发放、用前安全检查、发生不良反应追查问责、无害化回收处理。
2 规范化培训
所有员工都应该接受培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严谨、慎独,保障临床需求。其次,要加强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一次性无菌物品规范化管理、消毒灭菌,预防医院感染等理论知识。质检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全面熟练掌握各项检测技术和操作规程,以便肩负质量检测及带教指导工作。由于一次性医疗用品在诊疗过程中涉及的科室及人员多,所以应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用后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危害性的认识,应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培训工作。
3 控制环节质量的管理对策
3.1 严格控制产品采购采购是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第一环节,也是管理的最重要的环节,我院所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设备部门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对购入物品首先进行索证检查,核验证件,要具有三证或质检中心出示的质量检测报告,这是决定物品是否符合资质要求能否购入的首要条件及关键步骤,若证件不全或过期,则说明生产企业或经营单位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故应严格把关,对证件齐全的无菌物品应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生产和灭菌批号及灭菌标识和失效期等,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无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医院。
3.2规范库房物品管理消毒供应中心应确保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验收、贮存保管、发放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应有专人负责并建立登记帐册,认真登记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型号、批号,做好出入库、发放、回收登记,随时掌握各科室物品使用动态需求,设置合理的库存量,避免超量贮存,按照有效日期顺序摆放并合理安排发放,防止物品过期。质检人员应进行质量验收,对不同批号,不同生产批次抽样做生物监测,理化监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并记录备案。按照管理规范要求,库房环境应阴凉干燥,通风良好,洁净整齐,温度保持在200C-250C,湿度保持在50%--60%,物品放置距地面20cm,距墙面10 cm,距天花板50 cm。有资料统计,一次性无菌物品领取后在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间拆开外包装,其空气微生物含量可以从原来平均165.38cfu/m3降至88.46 cfu/m3〔3〕。因此,应根据每日使用量拆除外包装后由一次性无菌物品库房送入一次性无菌物品发放间,按一次性无菌物品存放要求分类有序存放,更有效的避免无菌物品二次污染。
3.3 完善科室使用制度按照领取-使用-医疗废物处置环节进行细节管理,完善一次性无菌物品科室使用环节管理制度。临床、医技科室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应确保物品在使用环节中的安全,禁止使用非正常途径提供的物品,严格按照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管理规范,做到使用前认真检查产品质量,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领取存放后定人定期清查治疗室无菌柜中备用物品,并注意按有效期顺序存放和使用,禁止使用过期物品,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后一次性无菌物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处置要求,确保使用安全和无害化处理。应建立热源反应追查制度,如有输液反应,应留取标本送检,并填写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情况反馈单,上报院感科和设备科。设备科、供应中心应与使用科室充分沟通,及时听取反馈,满足其使用要求。
3.4 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医院感染管理科室应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采购、贮存保管、发放管理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能,与护理部共同负责监管全院医护人员对一次性无菌用品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并规范操作使用,促使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和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随时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收集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及有关情况,并将其向设备科、消毒供应中心反馈,及时避免因不规范操作行为给患者造成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钟秀玲,郭燕红,黄虹,等.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72,7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口腔科门诊于2017年5月开始实施安全护理管理,科室护理人员共20名,其中男性2名,女性18名;年龄22~40岁,平均(31.2±1.8)岁;护士15名,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
1.2方法
2017年5月以前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5月后开始在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①护士安全教育。口腔科门诊护士要集体接受护理安全、防护意识及感染控制等教育,加强护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动自觉执行安全管理规定。护士操作时要注意严格穿戴工作服与口罩、手套、眼镜等防护措施,以脚对治疗椅开关进行调节,防止污染手与无菌物品的接触。②医疗器械管理。护士要认真分类诊疗台物品和器械,将无菌用品、一次性用品进行分类管理,外用药与注射药物要分类贴好标签,根据清单清点器械。③设置器械间。口腔科门诊要设置专门的器械间,对污染后的器械要分门别类的放置,被污染器械分类时要及时将拔髓针和根管扩大针、洁牙机头等器械挑出来,单独由护士消毒。而高速涡轮手机由于使用频率高,也是受污染最严重器械。根据一人一用一灭菌基本原则使用,用后要根据规定步骤进行消毒。④管理培训。要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消毒技术和感染管理规范,根据生化监测规范监测受污染医疗器械,器械包要贴好灭菌提示卡,护理人员使用前要观察提示卡是否发生改变,以耐热菌定期对器械进行灭菌处理。⑤规范包标。医疗器械要加强管理,对每个灭菌包都要认真注明包标,写明消毒日期,避免发生漏标。⑥环境安全管理。对诊疗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减少空气内病原菌的数量。定期消毒诊室内物品,选择酒精(75%)对物体进行擦拭,以紫外线对物品照射进行消毒[1]。⑦护理配合安全管理。治疗时患者因疾病容易出现心跳骤停或血压过低、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所以,口腔科门诊的护理人员要加强急救培训,可以在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时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急救,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017年5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口腔科各项(消毒隔离、区域管控、器械管理、物品管理)质量进行评分,由口腔科护士长对各项质量评分,每项总分设定为100分,以得分高表示质量高,以得分低表示质量低。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强化内涵建设,实行科学管理科室安全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管理手段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必须强化内涵建设,坚持科学管理。科室为危重症抢救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核心制度,如抢救制度、查对制度、转送危重症制度、抢救物品管理制度等,要求科室护士严格遵守,并随着工作中发生的问题随时修订以持续改进。规章制度带有强制性,是提高各级人员事业心、责任心,增强团队凝聚力,预防各种事故、差错、矛盾发生的保障。制度建设内涵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是护理抢救工作的安全设计。科室团队组成安全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教育全体护士既要遵守制度,更要尊重制度。我们通过制度来规范抢救工作,也通过制度文化保障全体护士对制度的自觉遵守,以双重作用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力。
强化管理功能,实施系统管理急诊抢救是多人协作的群体劳动,科室医护之间、护护之间、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与交流互动是护理安全文化的重要环节,这种良性互动交流应该是经常的、自觉的、坦率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急诊抢救中高风险服务还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如单位时间内来多个抢救患者造成急诊环境拥堵,使抢救资源严重缺乏带来的安全隐患;成批伤员造成的患者身份识别困难等。需要当班护士对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各项制度的统一性、抢救安排的科学性、抢救过程的严肃性做到系统实施,才可取得安全管理的主动权。如患者身份识别我们采取至少两种以上方式进行核对;对昏迷患者、有沟通障碍的患者及老人、小孩均由陪伴家属参与核对等。其他方面如患者防跌倒的醒目标识、各种管道的清晰标记、复苏设施及药品的完好与便利、急救技术的灵活应用、紧急及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医院感染的预防等每个环节均有系统的制度流程及防范措施。从环境设施的规范及完备、护理技能、问题的妥善处理和解决,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从而保证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安全。
科室成立了安全生产工作小组,明确了科主任郑倩为本科室安全生产责任人,各药房、药库都选出了一名安全员,明确了各小组成员职责,制定了本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并进行了应急演练。
二、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科室建立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药剂科根据责任区域大(有药库、门诊药房、中药房、免煎药房、住院药房、药剂科办公室)、易燃易氧化物品多(库房药房内有纸板、泡沫箱、双氧水等)、防火难度大的特点,经科室集体讨论后决定,确定各小组负责人具体负责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确定了每个部门每天最后离开人员再次检查水、电等关闭情况,并在记录表上签字,形成了“专人负责”“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有效促进了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三、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设备管理
科室定期对职工进行灭火器和室内消火栓使用方法的培训,让每一个职工都熟悉本科室的消防设施、设备,做到了本科室人员人人会使用灭火器、消火栓,会启动应急疏散程序,能够利用消防设施设备扑救初起火灾及组织人员疏散逃生。
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科室利用晨会组织学习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及消防安全知识,加强防火安全教育,增加自救能力,使每一名职工都认识到医院是火灾隐患高风险单位,切不可麻痹大意。科室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医院开展的“消防安全灭火演练”及“消防安全灭火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增强职工实战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火情,每一名职工能临危不乱,正确处置。
五、加强毒麻药品安全管理
经常检查特殊药品室门加固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及时维修;严格执行毒麻药品计帐制度,出入库认真登记;每周对毒麻药品药品、帐目核对一次,做到帐目准确,帐物相符;加强毒麻药品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毒麻药品管理人员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认真开展业务学习,鼓励职工刻苦学习药学专业知识,提高毒麻药品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开展安全防范知识,提高毒麻药品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使全体药剂员工消防安全“三懂三会”内容;开展安全“四级检查”制度。管理人员每日对安全情况进行检查;班组长每周检一次安全;科主任每月检查一次安全;毒麻药品管理委员会每季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报有关科室整改。安全检查内容包括核对帐目,保证帐物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