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1运输规模经济概念
规模经济的概念有很多种解释,其中有几种代表性的认为:
(1)规模经济概念最初是从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的角度提出的,这种个别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称为工厂规模经济(或生产技术性的规模经济)。它是指大批量生产能够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更专业化的设备,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操作,从而使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另一种规模经济是企业规模经济。它是指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或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若干企业联合在一个经济实体中形成的经营规模的扩张。
(2)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规模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也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其中: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多个同行企业共享当地的辅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
运输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随着运输规模的扩大运输成本呈下降趋势的经济现象。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概念与一般工商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既相通又有不同:相通在于规模经济都是指产量增加会引起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都是指共同生产多种产品比分别生产时的成本要低;不同主要是由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引起的,将多产品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概念直接引入运输业将导致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互包含,使得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几乎无法分开。运输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共同作用,构成了运输网络经济。
2运输规模经济理论概论
与运输活动有关的规模经济可以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即:运输网络幅员经济、线路通过密度经济、港站( 或枢纽)处理能力经济、车( 船、机)队规模经济、载运工具能力经济和运输距离经济等。运输业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各种运输方式都既可分成基础设施与客货运营两部分,而且根据客货流或服务对象的特点( 如远途或近途,整车或零担,定点定线服务与否等)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运输类别,这使得讨论运输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平添了很大的难度,不可以简单地一概而论。可以在运输业中找到很多存在规模经济的例子(例如公路零担运输需要组织较大的车队和在较大的网络内通过沿途接卸和轴辐式中转的结合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找到大量不具有规模经济的例证( 如个体运货卡车和船户、个体出租车等)。
西方经济学家利用成本函数对运输企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进行过测算,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卡福斯等将运输成本函数应用于铁路企业规模的研究上,得出铁路企业不存在规模经济效益的结论。但自各国执行放松管制政策以来的这些年,运输行业却在不断地进行企业组织规模的调整,企业平均规模和行业集中程度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然而兼并现象的出现诱发了经济学家对规模经济的重新考察,近年西方学者开始用多维向量模型替代单纯的绝对数量指标模型,也得到一些新的结论。例如欧姆对美国航空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推知航空业具有一定的网络规模效应;欧姆同时也对铁路业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是OECD国家铁路的规模经济系数为1.02,略大于1,因此规模效益还是存在的。
在所有的运输企业中,由铁路自身的经营特点决定其经营规模一般都很大。运输成本的投入也较大,所以对现有的铁路运输规模经济与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3总结
本文通过对运输规模经济的理论进行综述,得出可以利用一般运输业规模经济的计量方法,将运输经济理论模型可以推广到各个运输行业的运输企业中,用以计算其运输规模经济与不经济。当S>1时具有规模经济,表明平均单位成本是一条逐渐降低的曲线;当S=1时规模经济不变;S
参考文献
[1] 徐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M].中国铁路出版社,1995.
[2] 荣朝和,高宏伟.运输业规模经济计量方法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
一、新技术革命影响企业规模经济的新途径、新效应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其中对企业规模经济的影响力和影响途径也产生了如下重要变化:
1.新技术装备之“柔性”淡化了规模经济效应。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传统技术之最大区别在于:新技术之“新”主要体现在大量取代和大幅度扩充了人脑的功能,形成了具有人工智能和自适应能力的柔性生产系统。基于刚性的、固化的技术系统而得出的影响规模经济的原因,如生产规模的大导致组织协调成本上升,品种的频繁更换导致生产准备、结束费用提高等,在柔性生产系统中已变得微不足道。由于现代技术中“软技术”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技术含量的高低、技术贡献的大小不能简单地与技术装备的数量、价格挂钩;新技术革命使企业平均规模变小、使许多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之间成本差异变小已呈明显趋势。
2.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直接影响成本的作用强化。技术影响成本的渠道,分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两类,其直接渠道通常是指由于采用了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而导致的成本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重点领域就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这些领域每次产生的新成果都会导致一次“成本革命”,即大幅度、迅速地降低成本,不断涌现的新成果导致生产成本呈现“阶梯状跌落”现象频繁发生。相比之下,技术影响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这种间接渠道对成本的影响幅度和影响速度远远小于直接渠道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新技术革命的环境下考虑“技术一一成本”关系时应将直接的“跌落成本”放在首位。
3.人际交流手段和管理技术的空前进步导致交易成本和组织协调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他们在讨论规模经济问题时都基于一个假设,就是信息不完全,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导致企业发生大量的外部交易费用和内部组织协调费用,当这两部分费用在总成本中占到一定比重时,就会对企业的“规模——成本”特性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假设在工业经济时代是基本符合实际的,但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就逐渐站不住脚了,这是因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空前进步,每个人都有可能以足够快的速度获得足够完备的信息,并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和利用非常便捷的工具与他人交流,使交易费用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交易内容多么复杂都能降到极低水平,使内部管理费用在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大幅度降低。信息经济的这种“零成本、低物耗、高收益”特征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用以分析企业规模经济现象的基础。
4.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空间观念,使孤立的讨论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变得毫无意义。新技术革命最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成果就是智能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它使得人类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从而产生了所谓的“网络经济”。这种网络经济既是一种全天候运作的经济,也是一种全球化经济,它把地理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程度;网络经济又是一种“虚拟经济”,它把一部分经济活动转移到以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进行;网络经济还是一种“直接经济”,它使得处于网络两个端点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联系,使社会经济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由于上述“网络经济效应”越来越强烈,故处于网络时代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将自己孤立于网络之外,必须把自己看作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将企业规模经济问题放在网络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研究。
5.新技术的快速多变特征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效应改变了传统的时间观念,使讨论静态经济规模变得毫无意义。由新技术支撑的新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它的经济节奏大大加快,其典型表现是技术创新和开发周期缩短、技术淘汰率提高、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且每一次较大的技术更迭都会迅速打破原有的竞争格局,对经济形成一定的“技术冲击效应”。因此,我们再也无法孤立、静止地去研究某种技术关系或技术条件下的规模经济现象,只能将技术看作一种时间效应,将技术在一定时段内变化趋势的预测结果作为研究规模经济的基础。
二、高科技企业规模经济的新概念、新特点
新技术革命催生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企业(在我国也称“高新技术企业”)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新技术革命的时代特点,上述关于新技术影响企业规模经济的新途径、新效应,在高科技企业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导致在高科技企业里的规模经济现象与采用传统技术的企业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笔者将关于高科技企业规模经济的新概念、新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小就是好”的新型规模价值观。在工业经济时代,大型企业是最高效的企业组织模式,企业规模大就能使产品成本低、产品质量好,使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强,于是,“大就是好”成为了一种占主流地位的规模价值观。然而,当社会跨人知识经济时代后,大型企业易患的“大企业病”将变得更加突出且危害更大,如反应迟钝和决策效率低使企业不能适应多变快变的市场环境,多层次金字塔型组织和庞大的官僚机构扼杀技术创新。相比之下,规模较小的高科技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却越来越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如市场适应能力强、生产经营惯性小、内部机制有利于创新,特别是技术进步缩小了规模对成本的影响,由先进的小型设备组成的柔性制造系统同样能以极低的生产成本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企业规模价值观应由“大就是好”向“小就是好”转变,企业的组织规模“为了强大而变小”可能成为一种流行的工作思路。
2.规模经济的虚拟性。当企业组织规模缩小以后,如果遇到超出自身规模实力的市场机会时,企业是否需要通过扩充组织规模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呢?答案是:大可不必。在网络经济时代,小型企业照样可以经营大项目,其办法很简单,就是利用国际互联网来放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同时“变小”又“变大”——组织实体变小为适度规模,同时通过网络整合外部资源以形成较大的经营规模,于是出现了诸如“网络企业”“电子空间企业”“虚拟企业”等新名词。这种跳出物质实体空间到网络虚拟空间来放大企业经营规模的思路和做法,笔者将其称之为规模经济的虚拟性,其实质是给规模经济现象赋予一种全新的空间概念。
3.规模经济的动态性。在新古典经济学所构建的规模经济分析模型中,假定技术因素和其它经济变量在足够长的时间跨度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考虑它们的时间效应和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在技术变动速度不快的环境下,其分析结果与实际活动的差距是不大的。但是,这种静态假设用在高科技企业就行不通了,其原因在于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变化速度很快,很难分清技术的边界。因此,必须以一种动态性概念来理解高科技企业的规模经济问题:高新技术的快速多变特征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效应,不能保证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处于静态或“线状”变化特征,企业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的选择范围不是一条“线”,而是具有一定“弹性带宽”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规模——成本”特性既可能产生“阶梯状突变”,也可能产生“连续状渐变”。按照此种动态性概念,高科技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必须具备较高的“柔性”和“自适应”能力,应尽量采用“软手段”来调整规模,而不是依赖新建、改建、扩建等“硬手段”来调整规模。
4.规模经济的开放性。在传统规模经济理论中,是将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这两个本来紧密联系的复杂问题按封闭性假设作一个简化处理,割裂两者的联系并将它们分别放在相对封闭的空间来讨论各自的特点。此种做法用在开放程度较低的市场环境中是可行的。然而,高科技企业目前所处的市场环境,不但其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十分复杂,而且它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这种开放性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开放性相比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一是开放的空间范围更大,是一种全球化的开放;二是开放的深度和关联度更大,是一种涉及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全方位、高关联度的开放。当经济空间的开放程度达到这种高度时,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割裂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去讨论内部规模经济问题是毫无价值的,必须跳出企业这个小圈子来认识规模经济现象,用“聚集经济”“企业集群规模经济”等新概念来指导自己的规模决策。
一、房地产规模经济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包括各种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的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资源贮备、开发建设、资金、人才规模。它表明开发建设诸要素以及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这种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划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划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标准,既可用劳动力、资金来划分;也可用其完成的开发量或正在开发的数量划分;也可用其中两个以上的要素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
二、房地产规模经济要求
1.房地产企业初始规模的确定。为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适宜规模,必须首先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起始规模。起始规模是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开发建设规模,是确定房地产企业最适宜规模的基础。起始规模应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各环节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设备等,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规模的合理确定,是决定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依据。当房地产项目的最小规模低于起始规模时,不宜投入开发,而开发规模大于起始规模时,则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按不同的规模,组成开发建设的合理性方案,并选择最优规模。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加上东部与西部差异,城市与县镇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具体的初始规模。原则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为适当;在小型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以小型较为适合。
2.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确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产企业规模,并非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还必须根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而定。为了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最适应开发规模,需要以企业最适宜规模为核算评价的标准,企业最适宜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开发建设过程,管理组织最为合理,各种生产要素能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了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界限,投资和劳动力消耗的增加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呈递减趋势。由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各种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顾问策划公司、工程有招投标的公司、监理公司、宣传有广告策划公司、销售有营销中介公司。企业从人员数量上考虑,大型企业人才数量只需要中型企业人数,中型企业人数只需要小型企业人员,没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确定企业最适宜规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选择。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消耗类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同规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企业最佳开发建设规模。当前企业最适宜规模应当以所拥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作为衡量标准。
3.企业最优规模的选择。企业最适宜规模是计算企业规模的依据,但并不是选定的企业实际规模。在选择企业的实际规模时,要根据社会需求量的大小,在企业起始规模和最适宜规模之间,经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比较企业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计算同一年开发建设成本与基建投资额之和来进行。总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房地产规模经济实现途径
1.房地产企业购并是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价收购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使购并企业获得的资产大大超过购并成本和购并价格,或超过新建企业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实施购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获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动机。企业购并可能以直接实现规模经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内部扩张,逐步增扩股,增大股本结构,实现扩张,并以实现滚动开发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横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横向购并是同一产业中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购并,具有直接的规模经济效果;(3)纵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企业纵向购并的规模经济实现也必须首先具备上述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条件,否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4)混合购并中的规模经济要获得混合购并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果,构成企业规模经济的各种支撑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政府统一运作下完成。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规模开发。然后通过土地招投标市场,按照规划片区由各开发企业在竞标所得的地块上进行组团式或居住小区式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就是南京市开发建设的“月牙湖小区”。它由建委、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统一进行布局,综合配套,由十几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组团式、居住小区规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战略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称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联盟在西方和日本企业界得到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是一种关系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具有传统企业那样明确的层级和边界,对于联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机动灵活。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践中,这优势互补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很强,因此战略联盟中的各方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网络进入对方的地区市场。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外地市场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战略同盟可以克服较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招投标大型土地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在大型国有土地招投标中避免残酷竞争,哄抬地价,提高土地投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战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产规模经济的支撑要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支撑条件是:
1.拥有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直接开发和经营的对象,同时也是各类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础载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却可以作为未被开发的原始形态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万源之本,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地产企业仅能依据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的不同,购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权(依用地性质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周期长达40~70年,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在其可预见的预见期里,充分贮备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土地只能是空谈规模经济。
2.资金支撑。资金是房地产血液,房地产规模经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通过资金参与控制更多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开发项目,即房地产规模经济离不开庞大的资本投入。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积聚能力,以及进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就其成为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
3.企业家能力的支撑。当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规模以算术级数或几何级数增长时,特别是当房地产企业通过横向、纵向及混合购并若干企业,实现房地产企业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其管理的复杂程度、组织协调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的外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主要支撑条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由政府政策高度垄断性行业,是一个受政府政策影响,对政策敏感性极大的产业。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一级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得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它决定了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位置,决定了价格走向。作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场规模支撑。市场规模即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规模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明显趋势。但由于其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即受开发建设地区人口因素影响。因此,并非开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房地产开发实践,提出如下规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100万人)一般不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300万人)一般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一般宜进行特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发规格以居住区为宜(建筑面积为50万m2~150万m2),资金筹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标准。
上述仅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本着经营城市考虑,其开发规模应适当地提高一个档次,以利于城市综合布局。
3.市场范围支撑。市场范围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市场范围大,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市场范围小,市场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市场范围,即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是一个市场空间概念。由于房地产所特有的地域性强,使用权得其开发建设的商品房一般不会超出以地级市、县级市销售的范畴。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随该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化的进程而市场范围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无限扩大,也会陷入规模不经济。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产市场范围不尽相同。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强,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强,市场范围就越大。
4.产业及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并非是适用于所有产业与产品的概念。在房地产产业经济运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有些商品房的规模经济效益则不十分明显,甚至不存在规模经济性。
参考文献:
1.乔梁.规模经济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一、房地产规模经济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包括各种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的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资源贮备、开发建设、资金、人才规模。它表明开发建设诸要素以及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这种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划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划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标准,既可用劳动力、资金来划分;也可用其完成的开发量或正在开发的数量划分;也可用其中两个以上的要素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
二、房地产规模经济要求
1.房地产企业初始规模的确定。为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适宜规模,必须首先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起始规模。起始规模是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开发建设规模,是确定房地产企业最适宜规模的基础。起始规模应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各环节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设备等,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规模的合理确定,是决定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依据。当房地产项目的最小规模低于起始规模时,不宜投入开发,而开发规模大于起始规模时,则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按不同的规模,组成开发建设的合理性方案,并选择最优规模。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加上东部与西部差异,城市与县镇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具体的初始规模。原则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为适当;在小型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以小型较为适合。
2.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确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产企业规模,并非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还必须根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而定。为了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最适应开发规模,需要以企业最适宜规模为核算评价的标准,企业最适宜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开发建设过程,管理组织最为合理,各种生产要素能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了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界限,投资和劳动力消耗的增加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呈递减趋势。由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各种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顾问策划公司、工程有招投标的公司、监理公司、宣传有广告策划公司、销售有营销中介公司。企业从人员数量上考虑,大型企业人才数量只需要中型企业人数,中型企业人数只需要小型企业人员,没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确定企业最适宜规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选择。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消耗类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同规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企业最佳开发建设规模。当前企业最适宜规模应当以所拥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作为衡量标准。
3.企业最优规模的选择。企业最适宜规模是计算企业规模的依据,但并不是选定的企业实际规模。在选择企业的实际规模时,要根据社会需求量的大小,在企业起始规模和最适宜规模之间,经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比较企业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计算同一年开发建设成本与基建投资额之和来进行。总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房地产规模经济实现途径
1.房地产企业购并是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价收购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使购并企业获得的资产大大超过购并成本和购并价格,或超过新建企业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实施购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获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动机。企业购并可能以直接实现规模经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内部扩张,逐步增扩股,增大股本结构,实现扩张,并以实现滚动开发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横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横向购并是同一产业中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购并,具有直接的规模经济效果;(3)纵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企业纵向购并的规模经济实现也必须首先具备上述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条件,否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4)混合购并中的规模经济要获得混合购并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果,构成企业规模经济的各种支撑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政府统一运作下完成。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规模开发。然后通过土地招投标市场,按照规划片区由各开发企业在竞标所得的地块上进行组团式或居住小区式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就是南京市开发建设的“月牙湖小区”。它由建委、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统一进行布局,综合配套,由十几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组团式、居住小区规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战略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称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联盟在西方和日本企业界得到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是一种关系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具有传统企业那样明确的层级和边界,对于联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机动灵活。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践中,这优势互补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很强,因此战略联盟中的各方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网络进入对方的地区市场。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外地市场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战略同盟可以克服较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招投标大型土地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在大型国有土地招投标中避免残酷竞争,哄抬地价,提高土地投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战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产规模经济的支撑要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支撑条件是:
1.拥有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直接开发和经营的对象,同时也是各类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础载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却可以作为未被开发的原始形态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万源之本,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地产企业仅能依据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的不同,购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权(依用地性质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周期长达40~70年,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在其可预见的预见期里,充分贮备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土地只能是空谈规模经济。
2.资金支撑。资金是房地产血液,房地产规模经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通过资金参与控制更多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开发项目,即房地产规模经济离不开庞大的资本投入。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积聚能力,以及进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就其成为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
3.企业家能力的支撑。当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规模以算术级数或几何级数增长时,特别是当房地产企业通过横向、纵向及混合购并若干企业,实现房地产企业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其管理的复杂程度、组织协调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的外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主要支撑条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由政府政策高度垄断性行业,是一个受政府政策影响,对政策敏感性极大的产业。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一级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得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它决定了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位置,决定了价格走向。作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场规模支撑。市场规模即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规模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明显趋势。但由于其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即受开发建设地区人口因素影响。因此,并非开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房地产开发实践,提出如下规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100万人)一般不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300万人)一般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一般宜进行特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发规格以居住区为宜(建筑面积为50万m2~150万m2),资金筹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标准。
上述仅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本着经营城市考虑,其开发规模应适当地提高一个档次,以利于城市综合布局。
3.市场范围支撑。市场范围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市场范围大,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市场范围小,市场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市场范围,即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是一个市场空间概念。由于房地产所特有的地域性强,使用权得其开发建设的商品房一般不会超出以地级市、县级市销售的范畴。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随该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化的进程而市场范围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无限扩大,也会陷入规模不经济。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产市场范围不尽相同。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强,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强,市场范围就越大。
4.产业及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并非是适用于所有产业与产品的概念。在房地产产业经济运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有些商品房的规模经济效益则不十分明显,甚至不存在规模经济性。
参考文献:
1.乔梁.规模经济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