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15-04
一、引言
数字故事是故事的数字化表达,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将故事视觉化,以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的数字形式呈献出来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主要区别于传统故事形式。
针对数字故事本身的特点,本文将其与各个学科相结合,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等项融合,主要致力学生对数字故事的制作和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借助于故事的数字化、视觉化表达,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氛围和环境里进行视觉化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故事中的一个个情节,采用形象的数字化表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自主能动地积极思考和发问,学习知识的能力。让数字故事与课程整合更加生动自然、更有效,让数字故事成为生活中视觉化表达的一部分。
二、“数字故事拓展课”开设背景
上海市某小学是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学校之一。基于对信息技术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实践教育创新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十余年来,她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探索的路上。随着电子书包项目的逐步推进,丽英小学开始关注拓展型课程,追求新的突破。为了运用信息技术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实现新的突破,充分依托数字化环境开发拓展型课程创造属于学生们自己的课堂,学校启动了拓展型课程领域的重构和再设计。如何依托数字化课程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成为学校思考的新命题。
数字故事协会在2002年,对数字故事有这样的定义:一个古老的讲故事艺术的现代化表达。丽英小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把 “数字故事拓展课”定为18个拓展型科目之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1)培养学生学会讲故事
(2)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3)视觉化思维的培养
所谓的视觉化思维是指视觉形式的感受能力,借助于形象语言进行思考的能力,运用图形语言及绘画媒体对所见与所思进行描述的能力。所以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就是视觉化思维形成的过程。
(4)数字故事与语文作文的整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小学生心理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故事所具有的故事性、艺术性、创造性等特征,使学生经历了整个故事的发生、体验、感受和创作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5)信息素养的培养
数字故事的创作要用到很多信息化的手段,比如:如何得到一张精美合适的图片,如何剪辑音乐,如何收集字体等一系列的信息工具和资源。数字故事的制作,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必然的。
三、“数字故事拓展课”具体实现
“数字故事拓展课”项目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启动,通过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本项目进行实施。本文讲述的是笔者教授的五年级数字故事拓展班,一共有20位学生参与,每周五进行一个小时的学习、交流和分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生具有制作数字故事的基础知识,熟悉制作数字故事的基本过程。
(2) 学生能在原有的故事范本中,进行创编、模仿、制作,用简单的技巧丰富故事内容。
(3)通过数字故事的鉴赏,培养学生对色彩、音乐、图片的鉴赏能力。
(4)学生会在生活的情节和体会中寻找写作材料,经过构思、写作和修改形成一个2-3分钟的精彩的文本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颠倒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爱班网络平台,采用课堂交流、互动、分享的教学过程达到课堂内容的讲授。
(2) 掌握图片、音乐的搜集方式,以及常用的处理技巧,进而掌握制作数字故事的步骤。
(3) 课堂教学中,采取分组协作的教学形式,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
(4) 通过模仿、鉴赏、讲述、创作数字故事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对数字故事的形成过程有完整的理解并能够进行完整的创作式操作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提高学生对故事、图片、音乐等事物的美的鉴赏力。
(2) 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协作能力。
(3) 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形成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二)教学策略
本项目的实施策略是结合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位一体的全面开展。
教师方面:通过接触和了解,参与项目的老师对数字故事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所以对教师的数字故事制作的指导和教授是由作者团队完成的,双方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学生方面: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教授,一是教授数字故事的制作技巧,最后是以数字故事呈现成果。二是学生在数字故事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故事的脚本写作和数字故事的制作,把故事用视觉化的数字故事来表达。课下老师通过建立qq群,爱班网等,用线上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百度云盘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字故事微课程的发送,使学生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有效的学习和分享。
家长方面:考虑到孩子的学习或创作如果有家长的参与,更加能增强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希望能邀请家长参与,笔者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qq群,方便家长之间和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并设想把优秀的作品上传在qq群共享,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习单,让更多地家长去分享和学习,家长也可以参与学生作品的点评。针对家长作者团队还录制了数字故事制作技巧的微课程,在“微型家长培训班(百度云盘)”上供家长学习提升。
(三)教学方法
根据选题的内容,每节课都会有一个3-5分钟的ppt技术小技巧的教授,然后针对每个小技巧,会有一个相对应的课外小练习,这样学生可以对每个技巧能够熟练的掌握,在大作品的制作过程就会得心应手,最后针对大的作品会教授一些ppt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按照这样的流程螺旋上升,每节课的上课方式都不尽相同,内容也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历,数字化讲故事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个人学习体验,让学生有感所发,有话所说。
(四)具体过程
数字故事拓展课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是采用颠倒课堂的方式,但是这里所谓的颠倒的课堂,是经过了“本土化的改良”,笔者将其称之为“呼唤自主学习的课堂”,又为“三个三分之一”,也就是:老师讲、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各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同时我们还采用可汗学院的方式把整个学习活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先学后教,问题引领、合作互动和自适应评价的理念进行项目的实施。
那么针对一个学期14周的数字故事拓展课的具体实施方案(参见下表),笔者详细的设计和策划了在接下来的13次课中,通过13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数字故事拓展课的实践。
四、最后成果
本次项目最后成果是以数字故事的形式呈现的,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题材和故事进行数字故事的创作,也可以对散文、电影、歌曲等进行改编,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最后把作品在网络平台,让其老师、家长、同学评价,也可以自评。汇集所有的评价,最终选出本次项目的冠军、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和最佳表现奖,以此来鼓励学生。
五、教学效果
数字故事拓展课使原本不相识的孩子,因为共同喜欢的课程走在了一起,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变成好朋友。在为期的14周里,每个周五,笔者都会和孩子们在一起共度他们的数字故事之旅,看着孩子们一天的快乐成长,这是最值得纪念的事情。孩子们从对数字故事的惊叹和羡慕,到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经历课堂上即兴创作、非语言活动等过程,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数字故事背后的故事。记得曾经黎老师说过一句话“数字故事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其实并不是数字故事本身,应该是数字故事背后的故事”。通过学生的数字故事,可以看到很多属于学生自己的故事,只有深入地了解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让笔者感动的是五年级一班学生王悦在她的一次课后感悟中这样写到:当你走在丽英小学,如果你听到从三楼传来的音乐,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在上音乐课,你肯定想不到我们是在学习数字故事,这个课堂让我难以忘怀,不仅让我发挥了自己的才艺,更加发挥了想象力,我情不自禁的感慨,原来上课可以这么有趣和快乐,在数字故事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即兴创作,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还有一位学生的家长也通过新浪微博给笔者留言,告诉笔者她女儿特别喜欢数字故事拓展课,希望能多教给学生一些东西。
在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笔者又做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数字故事课前后学生、老师和家长状态的变化。
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字故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接触到数字故事这种新形式之后,学生都想制作属于自己的数字故事。数字故事给学生直观感受,令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学生经常在下课后对课堂上的故事进行回味,并和身边的人复述,或者和同学讨论。这个过程,教师会辅导、帮助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提高更快。从以下数据中可以看出(参见图5),学生更愿意和身边的人分享故事,增强其表达能力。
六、总结和展望
教学要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学会自己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获取所需的知识。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正确的讨论和交流,如何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如何安全地完成一项任务等等。
至于其他,我们应该更相信孩子学习的潜能。数字故事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方式,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对象。所以,应该探究把数字故事开发成一个“数字故事拓展课”课程体系,使其他学科也融去其中,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数字化的学习才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4).
[2]国际数字故事中心网站[DB/OL]. http:// 2012,2.
[3]教师数字故事资源[DB/OL]http:///digitalstorytelling.htm2012,2.
[4]黎加厚.教育叙事的可视化,数字故事的新发展[EB/OL].
[5]周洁. 数字故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3).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笔者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点心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其他更多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子“变魔术”,一开始是大的,一会儿变成方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椭圆形,慢慢地就变小了。这样,在“吃饼”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和不讲卫生的现象出现。
如何教幼儿学数学呢?绝大多数幼儿对玩具、食品、游戏等很感兴趣,但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比如在教孩子认读数字时,可以用棋子、饼干、糖块、葡萄玩具等作教具,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一次教一个数字,解释数字的形状,帮助孩子记忆。通过举例,帮助孩子理解;当教到5以后,也可以用钱币(硬币、纸钞)作教具,孩子们都喜欢做动手操作,做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进行数学的学习。如许多孩子喜欢将东西弄倒,也喜欢拿物体拍水。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动作融合在互动游戏中。玩水时,你可以将三个玩具动物或人物卡通在水池边一字排开。然后,你数它们的个数,并依次将它们推入水池。当一个卡通潜入水中时,和你的孩子一起做减法:“一个潜水后,还剩两个。”第二次做该游戏时,你可以向小孩儿指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谁是第三,并增加个数。这些游戏将增加小孩儿在数字、数数、数量、序数排列和减法方面的经验。
另外,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所以,掌握了方法也是可以设计出新颖的活动来。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大小物体排排队时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种图片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
小朋友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有的游戏是百玩不厌。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小班数学教学的时候,我创设娃娃家的环境,让小朋友以角色的身份给生活用品进行匹配,如茶杯和牙刷、笤帚和畚箕等,小朋友在游戏中进行匹配玩得非常开心,同时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三、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幼儿在操作中认知得比较快,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新《纲要》在科学部分特别提出一点要求,即“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国内外众多的研究也表明:幼儿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动手操作材料时,能引起其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因此,数学活动应尽量地从幼儿操作开始,活动的整个过程亦应以幼儿操作为主,在教师明确语言的启发引导下,让幼儿通过操作,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并获得经验,然后教师在幼儿操作探索的基础上,再引导讨论操作的结果,达到帮助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当遇到问题时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的能力很低,数学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最近我们在某个小学做了这样的数学测试题,现在有两个塑料桶,一个能盛水5千克,另一个能盛水3千克,问:如何利用这两个桶测量出7千克的水,针对这个测试,我们在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自选择一个班来解答,在最后的测试中,我们发现了在二年级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做对,四年级有25%的学生做对,六年级有一半的学生解答出来,其实这道题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在这之后我们又出了一道题,现在有两个数字,3和5,(这两个数字可以重复使用)运用加减法怎么得出结果7,在换一种说法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都解答出来,这就是典型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一、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解答出数字题,但是若把这个数学题融入到应用题中,很多学生就不会解答,在测试中,很多学生在解答第一题的时候写的不会,但是在第二题的解答中,写着5-3+5=7或5+5-3=7,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这两个题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习惯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在进行数学计算训练时,只片面的训练学生的解答数字能力,几乎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没有注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往往是先从背数开始,然后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背诵九九乘法表,这让数学过于的符号化和高度化。让学生以为数学就是单纯的计算数字。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的真正含义,并进行适当的计算技能训练,在进行计算技能训练时除了具体的答案背诵,还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并主动去挖掘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独特的教学
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特点就是自我约束能力差,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独特的数学教学。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思考,这样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发现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老师可以在讲述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开展“拼积木”的活动。让学生们把相同的正方体拼凑成不同的长方体,再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凑成不同的正方体,这样不断地转换不仅仅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题,对于一些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设计新颖、与众不同的例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的教学中,老师使用不同的进行教学方法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让学生保持一个最佳的状态去学习数学。比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除法后,让学生对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的运算进行比较。若就让学生按照平时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趣,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来进行讲解,比如用水果糖的分发为例,总数是多少,有多少个学生,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颗糖,以及每个学生手上有多少颗糖总共就有多少颗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比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计算出家里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测量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面积后。让学生计算出自己文具盒的体积。将数学学习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明白数学其实并不神秘,它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围绕,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和思考。这样就能让那个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上的有效教学,除了对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进行培养,准确把握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加强之外,还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问题提出
一提起欧拉、欧几里德、费马等著名的大数学家,人们往往在仰慕之余还有一丝敬畏,仿佛数学是阳春白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我也曾经对周围的成人进行过一个小调查:“你喜欢数学吗?”结果回答喜欢的人寥寥无几,问及原因,大多是觉得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下来,数学是越来越抽象、枯燥和乏味,慢慢地也就不喜欢甚至是有点害怕了。所幸的是我了解到我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还是喜欢数学的,我也很希望他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继续保有这种对数学的喜爱,长大后做一个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而对于如何培养并保持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教师更多关注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赏识化等,而对于通过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不多。而我认为,要使学生真正迷上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渐拥有一双能发现数学美的眼睛,用这双眼睛去寻找、体会数学由外至内的美,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并引领自己步入数学的瑰丽殿堂。
二、概念界定
美是指由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完美性、和谐性、最佳状态等审美属性所引起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数学美的内涵和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不仅包括符号美、数字美、简单美、构图美、格式美、对称美和统一美、静态美和动态美等这样外延,更包容了知识的严谨美、逻辑美和思想美等内涵。我们的数学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这些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更加浓厚和由内而外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实践
数学的美就蕴藏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隐藏在看似繁多的各知识点的后面。我们的孩子也许最初还无法将数学和美联系在一起,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渗透,我发现他们还是有这个能力,有这样的眼睛去发现数学的美的。因此,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数学中的各种美。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数字教室的出现对于传统教室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颠覆了传统教室的固有模式。数字教室里,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内容随时可以调用,并保存下来。其强大的互动、生成、资源库等功能改变了师生原有的上课模式,电脑储存着教师教学档案、学生网络浏览记录、全班学生学习记录等。那么数字教室的出现,对教师和学生意味着什么呢?教师和学生需要拥有哪些技能,做好怎样的准备才能应对数字教室的挑战?
数字教室里的学生
从学习角度而言,学生需要用平板电脑,浏览教师为他们提供的电子课堂资源。平板电脑可以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网络互动情况、作业完成速度和准确度等。学生们在整体知识规划的学习氛围里,观赏剪辑的精彩短片、概念转化、主题讨论和科普阅读,学习如何运用信息科技来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21世纪的学生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和设备,尽管对数字教室里的设备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数字素养仍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于信息科技的应用有了正确的理解,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建议在开始使用电子书包和数字教室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包括对学生使用软硬件知识的培训、电子教材使用方法的培训和数字教室里的规则培训等。尽快帮助学生克服从传统教材过渡到数字教材的不适应,使他们尽快适应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数字教室里的教师
在21世纪,由于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更新,教师是一位教学者,也是一位学习者。教师需要终身持续地学习,因为数字教室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知识来源打破教科书的局限。如何将平板电脑融入教学之中?如何将平板电脑正确地运用于日常生活的问题解决与学校课业的学习活动中?数字教室里的教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职前教育渗透信息技术,或是在职后教育进行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培养。鼓励教师多参与校内外或网络提升课程。当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科技时,才能发挥其教育专业优势,将信息科技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展现信息科技投资效益与课程教学成效最大化,实现教育梦想。
其次,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改变孩子科技应用方式前,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先改变想法,才能改变教学行为,改变科技的运用方式,创新信息科技融入学习的新思维。教师可以运用信息科技来引发孩子的学习创意,促进团队合作以及学习资源整合等。
最后,教师要具备转化与整合教学的能力。让教师学习如何整合教学网站、研究书籍、评量工具、阅读书籍、工作坊等丰富内容,将之融入课程规划、教学策略、班级管理与课程行动研究等,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使用数字课堂之前,应该先规划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评量等,搭配完整的教学配套方案,让学生透过信息科技来转化抽象概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数字教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重“硬”建设,忽视“软”提升
对策一:我国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国家了支持和鼓励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数字教室目前在海淀区已经开始建设,并会考虑全面铺开。有了数字化的设备和教室,更多的是需要拥有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教师队伍。教师可能会因为不同的专业背景、学习兴趣与教学专长,而扮演着单一且独特的教学角色。从管理的角度,不能只考虑硬件建设,更多的需要考虑软件的功能开发、数字资源的建设、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训。对于电子书包、教材的选用、数字资源的建设,我们应该举整个区域之力来整合各方资源,不搞重复建设,避免浪费。对教师队伍,应该及时进行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内外的学习社群,打破单一学科知识、学校地理位置与自我专业的局限,开始多角度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思维。当教师知道如何使用技术、演示技术、指导和监控学生使用,并利用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有效沟通时,信息技术才会在课堂上发挥作用。
问题二:谨防“电子书”变成“翻页书”
对策二:当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时,也就不自觉地“复制”了科技应用方式,教室内的电子书成为“翻页书”。在教室内的信息科技将成为单一教师教学活动的照本宣科工具,无法让学生充分运用科技融入多元学习活动中。教师在设计学习单元和学习游戏时,要避免出现表面热闹而知识浅化的现象,这样的学习单元和学习游戏,无法引领孩子进行深度阅读和主题探究的深层次学习。教师应该在设计数字课堂时,考虑让孩子学习如何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经验中,学习通过信息科技来展现抽象的学习概念,给学生更多探索空间与思考时间,运用不同的阅读与问题解决策略。问题三:数字教材一定胜过其他形式的教材对策三:数字教室里,没有了传统的纸笔,不一定就意味着电子教材一定比传统的纸质教材高级。教师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材形式。例如,在培养学生空间感,或者是对物质的认识、化学反应的实验时,实物教具能让学生动手亲历学习过程,这远比电子教材上模拟的3D模型或者多媒体素材更有趣。数字教室中的电子教材与其他形式的教材应该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问题四: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培养提出建议。以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规范、细致、科学,有很强的指向性,而且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其满足幼儿生活、学习、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它更符合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如果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针对幼儿“数学认知”按照幼儿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数”是最为常见的一个概念,它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通,任何人、任何事都离不开“数”。但数学是一门深奥、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对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会感到很枯燥、没兴趣。如何能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喜欢数学。
在我们蒙特梭利班幼儿面对“数学”这个概念的时候,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的,以丰富色彩、构形、图案引起孩子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并将数学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孩子由易到难进行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通过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蒙氏数学教具,自然而然地联想出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蒙特梭利数学教育,是蒙氏教育的经典部分。它是通过日常生活练习,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使幼儿对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能熟悉数字,并对数字产生敏感。蒙特梭利根据科学教育原理,设计的有一定数学原理的数学工作材料,如数棒、纺锤帮与箱、砂数字版、100板、数字与筹码、塞根板、长棒、1——100连续数板、加法板、减法板、乘法板、除法板、邮票游戏等等教具,把抽象的数学变成了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和具体的教具。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教具,教师对幼儿实施了“三阶段教学法”,这样既能达到启发教学的目的,又能扩大幼儿的词汇量。因此,当孩子在操作教具时,需要给他们展示不同的物体加以比较。“三阶段教学法”是指:
第一阶段——实物与名称一致:“这是XX”;
第二阶段——找出与名称对等的实物:“哪个是XX ?”;
第三阶段——记忆实物与名称:“这是XX。”
《指南》中指出,发展孩子的数学认知,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如:引导幼儿丰富空间方位的识别,让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等等。针对此教学目标,在蒙氏教学中,重点是“图形和空间”两部分。
空间智能突出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认路记人的能力强,有很好的方向感、空间感、色彩感,对视觉元素的把握较好,在绘画、建造、图形记忆方面表现更出色,这样的幼儿将来数学会比较出色。相对来说,空间智能较弱的幼儿对空间方位,距离、高低等因素上掌握相对比较低。因此,需注重幼儿空间只能的训练。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与心智,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例如:
让孩子在认识自己中学数学。有关孩子自己的年龄、属相、身高、体重、家庭住址、爸妈的电话号码等的一些常规知识,应该让早些熟知,对与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将抽象的数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活动化及游戏化,已形成对数学的初步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在游乐场里,有意识地考考孩子玩了几样玩具;在动物园里,看了多少中动物等等。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对孩子进行数、量、时间、空间的教育,使孩子形成初步的数数能力,在游戏中应用10以内的分解与组合。让孩子知道“过去、现在、明天、后天”的含义;让孩子比较卧室、客厅及厨房的大小等等。还可以有目的地让孩子掌握基本的排列、分类、一一对应等常识。
为孩子及时提供接触数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经历到学习时间、钱币等的有关数字的东西,可以通过这些小的活动,让孩子在不断扩大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孩子玩搭积木时会学到数数、几何图形、空间概念等。同时还可以认识颜色。
在生活中快乐的感知数学――
这包括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相互衔接与配合,共同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的有趣
在家庭中进行随机教育――
孩子喜欢外面的世界,作为家长不妨多领孩子到外面转转瞧瞧,有意识的让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孩子认识事物的颜色、个数、形状等,多看看、多数数、多认认。在这样的随机教育中,孩子不仅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在不经意间了解几何图形,认识颜色、感受数字的有趣。在社区里还可以让孩子数数汽车的个数,让孩子记记车牌号,记记门牌号等等熟悉数字。这一切都为孩子们数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孩子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有关数学的经验。
在幼儿园中进行随机教育――
孩子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常常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每天的生活中孩子提出的问题很多都会和数学有关如:看到钢琴上新放置的台历会问:老师哪些画面上有那么多的数字是什么意思?今天是星期几,什么时候可以看动画片呢?其实让孩子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数学也是引导孩子学习数学的一个好办法。因此利用餐前我在引导孩子欣赏各种质地的日历时让他们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几月几日,在带孩子在园内散步时关注幼稚园每天安排的食谱并从中了解星期并分清上、下午。在分享孩子们的旅游经历时带他们共同关注景区门票上的各种数字并引导其知道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在上下楼梯时和孩子们一起唱数,在收玩具时带他们一起点数。
在游戏中快乐的玩数学――
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后,孩子掌握起来不但很快而且有趣。好玩的游戏情节能让孩子记忆深刻。如在让孩子了解形状、颜色对应这一数学概念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变成了大马路、停车场、动物园等孩子喜欢并常见的场景。孩子们扮演小司机自己从停车场开出一辆自己喜欢的车(车是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停车场用KT板制作,车辆镶嵌在KT板上)开过大马路时认识了红绿灯,在到达动物园时把自己的车再停回停车场。这时就提出了形状颜色对应的活动目标,要求孩子观察自己手中的车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应该停在停车场的什么位置。孩子们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掌握了对应这一概念。因此
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快乐的数学――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但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地进行探索操作活动,它能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每个孩子学习数学的方式、速度是不同的,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速度学习,孩子就会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给幼儿的操作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尝试、发现、寻找不同答案。当然,教师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持肯定、鼓励、建议、启发的态度。
二、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陈鹤琴先生指出:“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活泼好动,探索欲望强烈,在班级设立数学角是完全必要的,幼儿可以在数学角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自己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用自己的感观去感知发现数现象。因此在数学角应按近期教育目标设置各种可用于幼儿进行数活动的各种材料,诸如:教师自制的环保教具、骰子式题游戏盒、接龙卡片、“大风车”等物品,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应用。幼儿在无任何压力的情景中,百玩不厌,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发现有关数现象,掌握数知识。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是活动中幼儿操作、摆弄的实物性、图片性、符号性的材料,它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促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幼儿在适当的正规途径与非正规途径中,通过不断的摆弄操作,逐渐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三、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要遵循趣味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上,这种兴趣越浓,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
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难易要适合幼儿认知和思维特点。在选择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依据上次活动的评价结果,投放的内容含有一定的知识难点、智力难度,并符合且稍高于幼儿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能激起幼儿旧有知识和新的认识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作为操作客体的材料,其性质及特点如何,直接关系着操作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选择操作材料时,不仅选择适合于幼儿观察,更选择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的感知,有利于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发现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及简单原理的操作材料,促进思维发展。另外,保证幼儿每次的操作活动时间,让幼儿感知、发现、概括、推理,来达到教学目的。
我们以小步递进的形式选择与投放由易到难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小组与小组之间幼儿操作材料的有序性要因人而异,为不同能力的幼儿学习同一内容而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如“图形接龙”游戏,我们提供了三组图形、颜色、数字标记,要求幼儿:(a)按图形相同接龙,(b)按图形、颜色相同接龙,(c)按图形、颜色、算式题答案相同接龙。这三种材料一组比一组难,就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操作。
四、紧扣教育目标,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提供既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丰富多彩、形式各异。例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活动的目的是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依据这一目标,我们提供了几种材料:(a)小棍(用来拼搭梯形,帮助幼儿体验梯形的外部特征,体验变梯形的多种途径);(b)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感受各种几何图形如何变梯形);(c)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房子、树等形象,让幼儿给其中的梯形画轮廓(帮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种变化)。虽然这几种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及作用也不完全一样,但都是紧紧扣住活动目标。这样既可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的习得。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98-001
实施教学游戏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目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的状况,教学游戏化实质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主动学习的一种过程,是教师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一种活动,是孩子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有趣、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一种活动。
一、设计与编制各类数学教学游戏
1.富有情节性的数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班游戏《小兔学本领》,幼儿扮演兔宝宝,跟随兔妈妈学拔萝卜、采蘑菇,从中学习“1和许多”、“点数5以内的数”等知识。有的游戏是单情节的,如中班游戏《鸭妹妹找蛋》,大班游戏《母鸡下蛋》等。
2.具有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如小班幼儿学习按大小、颜色分类的《图形宝宝找家》游戏;中班幼儿感知数量,认识数字的《盖印章》等游戏,大班幼儿练习加减的《掷骰子列算式》游戏等等。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不同内容的学具,在探索中获得数学经验。
3.可以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如认识球的各种形状,我设计了《图形塞塞塞》的游戏,让幼儿边玩边通过触摸、观察感知掌握物体的特点,并把图形放进对应的箱子里去。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不需要直观教具,只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如游戏《碰球》《敲铃》等等。这类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
二、把数学游戏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非常好的界定。
在刚刚踏上岗位不久的时候,我去西湾幼儿园听过一节优秀展示课――《值日生》。整节课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把数学巧妙的融入了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在分发餐具的情景中,尝试不受物体排列位置的影响正确计数,并初步感受对应与集合。教师先让幼儿们回忆已有经验,每天开饭前值日生都会帮大家准备餐具,他们是如何分发的。让幼儿沉浸生活,情景感染。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此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何分发勺子和小碗”,既融入了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又侧重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个过程帮助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语言的表征中使幼儿对活动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再次梳理。一段完美的活动“旅途”中,孩子是不喜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为此把数学游戏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以游戏的方式呈现给幼儿,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将幼儿数学教育融入到角色游戏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他们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
1.我们可以创设与数学有关的各类角色游戏,以增强幼儿对数学的初步感知和认识。在区域中,比如银行的设置,我们可以运用点、线条等来代替钱,引导幼儿用多少点来做物品的等价兑换。在其他区域的价目表上,我们也可以用点、线条来表示物体的价值,这样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充分的运用这些,并逐渐认识和了解,但这也只是角色游戏中最基础的。
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一门学科,在活动中幼儿对学习数学不是很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让幼儿能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体现数学活动的快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知识。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教育现状,可见,如何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如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动手、动脑去探索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将数学活动游戏化,能充分激发幼儿参与的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自主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幼儿园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引导儿童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探索、感受和体验,获得主动的发展”,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幼儿好奇、好玩、好动的年龄特性完全符合。因此,我们可以将数学课程游戏化,在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且让幼儿在不断探索中,去解决问题获得自信。”因此,我们要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既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又掌握了数学的知识。
例如在游戏“接龙游戏”中,幼儿能通过数字接龙的过程,知道了数字的排列顺序。如在进行数学活动《图形的分类》中,我们以“小熊分饼干”的游戏为切入点,首先让“小熊”给幼儿带来许多图形的饼干,让幼儿看一看,进行感知,然后再让幼儿说一说,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再以“小熊要分饼干”的游戏形式,进行图形的分类。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了不同图形的特征,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如何将科学教育活动游戏化
数学教育游戏化是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活动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新颖、实用的操作材料,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巧妙地渗透于游戏中,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各项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
1.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
幼儿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因此教师需要为孩子创设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对活动产生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
2.操作活动中的数学游戏化
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排序、空间方位辨别和等分这三个知识。如在学习“排序”时,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彩旗飘飘”的游戏情境,并提供各种色彩的旗,以“彩旗飘飘”的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有规律的彩旗”与“无规律的彩旗”放在一起对比,让幼儿自主发现,并尝试运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验进行排序。
3.寓数学教学于各种游戏之中
幼儿园的教育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数学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也可以融汇到其他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各种数学信息设置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愉快地游戏,开心地学习,积累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例如,积木游戏可使幼儿对平面和立体的图形有所认识;超市游戏使幼儿学习将各种物品分类摆放,学习记数、认识钱币和数的运算等。而各种体育、音乐、语言和民间游戏中,也都蕴含着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因素。
游戏化了的数学活动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学习,在与材料的接触中,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取真实的经验,帮助幼儿理解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的概念,让其在玩中学数学。
幼儿通过参加数学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数学的优良情感,产生渴望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为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活动中数学游戏的成功,可给幼儿带来愉、满足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进而成为幼儿渴望再游戏的动力。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游戏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游戏内容。幼儿的心理水平和智力水平与年龄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游戏内容。
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我们人类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十分惊奇的口吻告诉幼儿: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再如带孩子观赏生活中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中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 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玩玩具时,引导幼儿按颜色规律拼插,拼完后边欣赏边说说:你拼的物体美吗?为什么你觉得它美?数一数拼了几个?引导幼儿看看时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说说自己什么时候生日,如果要在日历上找出来,会是在哪一月的哪一日呢?让他们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户外活动时,引导他们通过滚、拍、摸球,感知球体的特征,增添玩的乐趣;利用一切时间,如散步、劳动、散游等,随机引导幼儿数数、感知图形……幼儿发现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着这么多的有趣的数学,从而萌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体验中激发兴趣
《纲要》指出,应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和有趣……”。教师可通过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生活。因此,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及手段。
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揪尾巴》等,让幼儿练习数数、比较谁揪的尾巴最多,如果不懂得数数就体验不到比赛的乐趣;在角色游戏(超市)中的买卖游戏,让幼儿通过买卖、找钱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关系、复习加减运算;在结构游戏玩沙、玩水中,幼儿用不同形状、容量的杯子、碗等容器装水装沙,通过探索感知量的守恒,也体验了其中的乐趣;在“过生日”的活动中,引导幼儿等分蛋糕、等分苹果等食品,并把等分好的食品与同伴分享,每人一份,需要怎么分呢?在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等分的作用,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活动因有了数学而变得有趣、新奇,也使幼儿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体验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体验到了数、形、量在活动中的乐趣。转贴于
三、在操作中培养数学兴趣
1、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有趣才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我们应努力挖掘材料的趣味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提供击球玩具,让幼儿与同伴比赛击球,比一比谁击得比较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幼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材料的可操作性
材料在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所准备的材料应让幼儿有可创造性地发挥玩法的余地,引发幼儿自主、自发、自由地活动。
如在区域活动的数学区,投放自制手(每个手指上有数字,并按次序排列)及小套圈,让幼儿根据“手指”的数字套相应数量的套圈,让幼儿在玩中感受数量关系及数字的递进关系等;投放各种形状、颜色的珠子,让幼儿按颜色或形状的一定规律串珠子;运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提供标有数字的小动物,让幼儿摆放其相邻的两位数,如果摆对了,即可相吸,如果摆错了,则会掉下来,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3、教师语言指导的有效性
我以此《纲要》精神为指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寓教于玩乐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运用各类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生活中快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发现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好的活动方式。”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在结构游戏中进行计算活动
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建构”各种形象时,必须选择不同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的积木或积塑。同时,幼儿在“建构”的过程中,也必须辨认空间方位,如把长方形的积木放在下面,把圆柱体的积木放在上面等。所以说,幼儿在玩结构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的过程。
2.在角色游戏中进行计算活动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必然会接触到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如在“贝贝超市”游戏中,让幼儿将物品分类摆放,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商品和收回钱的数量,在“收钱”和“找钱”时还需要进行加减运算等。在这些角色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不仅玩得开心,而且也轻松愉快地复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等数学知识,培养了幼儿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3.在体育游戏中进行计算活动
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可通过让幼儿数和计算动作的次数,如游戏“跳图形”时,可算算共跳了几个图形,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等反复和巩固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计算,加深对数的含义的了解,提高计算能力。
4.在智力游戏中进行计算活动
例如:在“辨认图形、颜色、比较大小”时,可采用“看图形盖瓶盖”大家游戏,让幼儿先把有一样形状、一样颜色、一样大小图形的瓶盖和瓶子挑出来,再把瓶盖盖在瓶子上等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可以看出智力游戏将学习的因素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幼儿学习计算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在其它各领域中联系数学教学
《纲要》指出各领域应有机的结合。所以在各个领域中可渗透数学知识,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如在语言活动中和数有机结合,数学活动学习10的组成,教师可以把它编成儿歌:10只鸭子水中游,9和1,1和9;十只鸭子嘎嘎嘎,8和2,2和8;十只鸭子笑嘻嘻,7和3,3和7;十只鸭子来跳舞,最后一组5和5。让幼儿对数概念更加清晰,数数歌、倒数歌等,儿歌朗朗上口,幼儿喜欢念,又觉得有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数概念;在绘画活动中,准备许多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拼贴各种图案,幼儿在过程中体验了拼贴的乐趣,又有了探究图形结合的动力……
三、在操作活动中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活动离不开让幼儿动手操作。如何让操作也变得有趣?
1.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有趣才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我们应努力挖掘材料的趣味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提供击球玩具,让幼儿与同伴比赛击球,比一比谁击得比较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幼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材料的可操作性
材料在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所准备的材料应让幼儿有可创造性发挥玩法的余地,引发幼儿自主、自发、自由地活动。如在区域活动的数学区,投放自制手(每个手指上有数字,并按次序排列)及小套圈,让幼儿根据“手指”的数字套相应数量的套圈,让幼儿在玩中感受数量关系及数字递进关系等;投放各种形状、颜色的珠子,让幼儿按颜色或形状的一定规律串珠子;运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提供标有数字的小动物,让幼儿摆放其相邻的两位数,如果摆对了,即可相吸,如果摆错了,则会掉下来,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四、创设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