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市场监管行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食品行业存在的乱象
一是糯福乡处于云南与缅甸佤邦的交界处,各种食品走私活动频繁,主要涉及大米、功能饮料、白糖等食品走私,而群众对走私食品的辨别能力较弱,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二是百货店、超市对食品保质期重视程度不够。如米干生产小作坊,生产车间及周边卫生不达标、操作人员不佩戴专用衣帽、小作坊周围饲养家禽等情况时有发生。
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部分商家在利益面前诚信经营缺失见利忘义;二是食品生产者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足;三是监管不细致不到位。
整改措施:
作者简介:胡荣尚,男,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债券市场监管研究;张强,女,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金融监管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标准研究”,项目编号:75122400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课题“系统论视角下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00161110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项目编号:71221001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5-0071-07
企业类债券1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债券市场的重要部分之一。近年来,我国企业类债券市场在发行规模、市场运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由于我国受市场体制的约束,重股轻债现象严重,使得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而且债券市场内部发展极不均衡,严重影响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就我国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而言,监管主体不明确、多头监管、行政化监管色彩浓重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影响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我国企业类债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十二五”规划中对金融市场发展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结构的金融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进一步提高直接投融资比例,把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高度。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强调“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在2012年度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认为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刻不容缓。为了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积极推进债券市场改革,必须对准入条件、信息披露、资信要求和投资者保护等做严格的要求,故改革债券市场迫在眉睫。因此,根据2012年金融工作会议指引,要积极创造条件,统一准入和监管标准,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完善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监管现状
在发行市场监管方面,企业类债券需要履行不同的程序,根据债券类型不同,由不同监管部门按照不同要求进行监管。而企业类债券主要包括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因此,本文从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非金融企业融资债务工具三方面研究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监管现状。
(一)企业债券发行市场监管现状
企业债券是最早的企业类债券品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资本市场之时,全民所有制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发行企业债券。按照《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1998年之前企业债券的发行审批是分开的,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负责审批中央企业债券的发行,人民银行总行及各级分行与同级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地方企业债券的发行。1998年之后,人民银行退出了企业债券发行监管,由国家发改委监管发行。
为了防范风险,监管当局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一直实行严格的行政监管。2008年以前,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一般都在国有经济部门,发行规模较小,而且有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等进行担保。这种管理方式使得企业融资规模有限,企业债券发展较为缓慢。为了能够使企业债券快速发展,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财金〔2008〕7号),改变了企业债券发行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企业债券不再进行强制担保,可以发行无担保债券;减少企业债券发行核准程序环节,将先核定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一个环节;发行审批权部分下放到地方发改委;加快企业债券的审批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融资效率。
2008年改革后,企业债券市场得到较快发展,相对于2007年1096.3亿元的发债规模,2009年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达到3247.18亿元1,但规模还是相对偏小。国家发改委对企业债券审批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债券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企业债券的核准环节比较烦琐。申报程序比较复杂;核准时间还是比较长;企业债券在获取发行批文前,需要就发行利率区间、承销机构资格等分别会签人民银行和证监会。
(二)公司债券发行市场监管现状
与企业债券相比,公司债券起步要晚得多,虽然1993年《公司法》就规定公司可以发行公司债券进行融资,不过到2007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才正式《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因试点初期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只能在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发行债券进行融资,故此类债券实质为上市公司债,简称“公司债券”。2007年9月,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了40亿元公司债券(即07长电债)。
公司债券的发行有以下几个优点:准许一次核准,多次发行,发行公司应在证监会核准之日起半年内首期发行,剩余的数量在一年内发行完毕;取消利率限制,债券发行价格由保荐人和发行人通过市场询价确定;放宽资金用途限制,不需要与特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挂钩;取消强制性担保要求,准许公司债券无担保发行;推出受托管理人制度,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公司债券的推出为上市公司打开了一条相对快捷的融资新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交易所公司债券的发展,从2010年到2013年第一季度,交易所公司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为4493亿元。但还是远小于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原因可能是公司债券发行由证监会负责核准,但是未明确受理申请后的核准时间,导致公司债券核准周期相对较长。
(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市场监管现状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是指非金融企业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主要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本部分以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为例分析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的发行市场监管标准。
短期融资券是人民银行在1989年推出的,准许各地可以发行短期融资券,规定由人民银行总行设定各地短期融资券发行额度。1993年,社会开始出现了乱集资、乱拆借和乱提高利率的“三乱”现象,人民银行不再审批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直到2005年人民银行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重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短期融资券市场得以迅速发展。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要有以下特点: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的方式进行发行市场监管,无须审批;发行人根据需要确定每期发行期限和数量,每期发行只需在人民银行备案;短期融资券募集的资金不局限于企业债券的投资项目,可用于生产经营有关的用途。为了规范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人民银行指定了各种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
中期票据是由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于2008年4月推出的,其发行采用注册的方式。可以一次注册,在一定期限内多次发行,并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每次发行价格、发行规模和发行时间等。这种特有的发行制度使得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大大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而且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发行效率。到2009年底,不到一年的时间,中期票据的发行规模已经超过了有二十多年历史的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截止到2013年3月底,中期票据的累计发行规模为3万多亿元,占整个债券市场份额的11%。
二、企业类债券市场发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监管(沈炳熙、曹媛媛,2010)[1]。多部门的监管体制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以往一定时期对债券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债券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多头监管、高度分散的监管格局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类债券市场的发展,长期以来受观念和体制等方面的束缚,也是现阶段推进企业类债券市场规范统一面临的主要障碍。这些障碍使得企业类债券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既不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更制约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企业类债券市场的有效发展消除障碍。目前,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监管主体不明确,多头监管问题严重
我国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监管体制存在多头监管、高度分散的问题。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和证监会三家监管机构对企业类债券市场发行进行监管。人民银行负责对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进行监管;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对城投债、企业债券和非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进行监管;证监会主要对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进行监管(时文朝、杨农,2011)[2]。对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来说,是面向同一类型的投资者群体发行,属于同一类型的债券。同一类型的债券由三家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就会导致监管标准不一、监管套利、监管重复等问题。
一方面,监管依据和标准不同导致监管套利。政出多门,监管标准不统一是债券市场多头监管的弊端。由于不同债券的监管主体不一致,加上监管主体之间理念不同,在监管债券时制定的监管标准和规则也会不同,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很容易引发监管套利的情况。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属于同种性质的债券,但是如果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和证监会对它们实施不同的监管准则时,有能力发债的公司或企业就会倾向于发行监管较为宽松的债券,不利于债券市场合理、正常发展,也不利于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多头监管影响债券市场的统一。多部门监管的背景下,各个监管部门都希望自己负责的区域能够做大做强,更有甚者通过降低监管标准谋求更大的市场资源(宋逢明、金鹏辉,2010)[3]。
(二)行政化监管色彩浓重,自律管理不足
企业类债券发行主要有核准制和注册制两类审批方式。核准制和注册制都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核准制是指企业只有经过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才能发行债券。注册制不须经过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批,只须依照法定程序向相应部门申请发行债券时公布企业的信息,通过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信息,并且企业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实行核准制,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的方式进行发行监管,实行注册制。从监管的强度看,核准制到注册制行政色彩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从市场的自由化看,正好相反(洪艳蓉,2010)[4]。债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处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因此在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监管方面,政府监管具有浓厚的行政特色。
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问世前,相关监管部门实行行政核准制审批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行政化使得监管部门具有相当大的权力,可以主导和分割债券市场。行政化监管色彩浓重导致监管标准门槛过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行政核准制使得债券市场难以市场化,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效率下降。其次,核准制使得投资者利益保障机制低效运作。另外,债券发行核准人为地限制了市场的发展规模,扭曲了市场化机制,不利于债券市场的高效发展。债券发行成为稀缺资源,导致“寻租行为”和腐败的产生。近年来,在监管竞争的背景下,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采取了注册制,并加强了市场自律监管,但行政核准制度仍然在相当范围内继续实行。
目前,由于我国企业类债券市场相对于美国、英国等国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监管过程中政府监管超越边界、行业自律缺位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虽然我国资本市场确立了市场化改革方向,要求重树管理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审批轻监管、以审批代监管、以主管代监管的现象,突出监管部门主管权,虚化功能监管,过度介入机构治理与决策,忽视自律组织在市场发展中所发挥的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积极作用。究其原因,还是我国自计划经济体制以来根深蒂固的行政主导思想造成的,对自律管理缺乏认识与信任。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监管重复
企业类债券由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导致适用的法律法规的依据也不相同:人民银行监管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适用《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企业债券的定义,在名义上适用《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而在实践中则仅适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公司法》和《证券法》变得有名无实;由证监会监管的公司债券适用《公司法》及《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企业类债券适用不同的法律导致债券发行条件有着显著的不同,容易导致市场混乱和监管套利。
企业类债券适用于上述的法律法规,导致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管辖范围不清、监管规则重复等问题。例如,《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关于企业债券的规定中没有理清“企业”的概念,没有明确发行企业债券的主体资格。国家发改委这几年批准的企业债券大部分都是公司制的企业发行的(朱小川,2011)[5]。而《公司法》和《证券法》中对公司债券进行了相关规定,使得《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与其相关规定有交叉。《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也采取与《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不同的管理办法,在内容上不一致导致这些法律法规的管辖范围不明确。我国《证券法》中规定,证监会负责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的监管,但是《证券法》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对企业债券进行监管,并且《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的企业债券并不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非金融债务企业融资工具(陆文山,2010)[6]。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不一导致监管规则重复。随着我国企业类债券市场的发展,原有的企业类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有必要修正完善企业类债券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完善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监管的政策建议
企业类债券市场发行监管体系框架应该包括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手段和监管内容等(何德旭、王卉彤,2004)[7]。因此,为了能够完善和补充现有的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的监管体系,本文从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手段和监管内容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监管的措施,使得企业类债券市场以立法为支撑,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效率,也能保证监管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统一企业类债券发行监管主体
企业类债券市场的监管主体指的是依据法律法规对债券市场交易进行约束和规定,维护债券市场稳定运行的机构或组织的统称。综观世界各国,出于国家文化、市场环境等因素的考虑,债券市场的监管主体一般包括集中监管和多头监管两种。美国对债券市场实行的是集中监管体制,强调立法管理的重要性,并设立独立性很强的证券交易委员会来监管债券市场;英国对债券市场实行的是典型的自律型监管,证券交易所协会对全国范围内的证券市场活动进行监管,英国债券市场发行监管是一种程序性监管,金融服务局的监管集中在债券发行的核准上;日本是由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负责对证券的监管,并借鉴美英的监管经验对债券发行实行注册制。
借鉴美英日对债券市场的监管经验,并考虑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程度、阶段,在对企业类债券市场中监管主体进行权力配置时,本文认为应该参考国际上对债券市场的政府集中监管模式,集中对债券市场进行监管,提高企业类债券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因此,参考美英日等国对债券市场的监管模式,我国应该将监管权集中到证监会手中,明确证监会对企业类债券监管的责任,由证监会对企业类债券市场的集中统一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目前企业类债券市场中存在的多头监管、监管分散、监管重复造成的种种问题,有利于企业类债券市场向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讲,证监会应该专门成立企业类债券监管部门1,负责对企业类债券市场的发行、交易、结算进行监管。在集中统一监管的前提下,可以解决原先多头监管、重复审批等问题,不过,在证监会对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进行监管的同时,在监管部门之间建立协调机制,与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监管部门经常沟通,缩小在债券市场监管方面认识的差距,能够更加有效地监管企业类债券的风险。
(二)统一企业类债券监管内涵
基于现行的发行监管机关的不同,可将企业类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企业债券,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其中企业债券包括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是非上市公司发行的中长期债券;第二类是公司债券,由证监会核准发行,公司债券一般期限在1年以上,只由上市公司发行;第三类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现阶段我国企业类债券发行市场监管体制存在多头监管、高度分散的问题。这些债券的种类性质相差不大,只是被不同的监管主体分割为不同的债券类型。而现阶段企业类发行市场的分割现实,使得不同债券市场中企业类债券品种之间的交互联系不明显,相同类型的企业债券差别性很大。
虽然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实际上是同种类型的债券,但是《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企业债券进行了定义,对“企业”这一概念没有解释清楚,《公司法》中出现了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定义相似。之后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也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进行了定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定义为:“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定义相似,只是主体为企业或者公司。从各个法规对这三种债券进行的定义看,三者存在明显的联系,都是针对企业来说的。许多学者对这三种类型债券的定义感到困惑,不能很好理解这三种类型债券的本质,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企业类债券由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导致适用的法律法规的依据也不相同,使得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管辖范围不清、监管规则重复等问题,为了能够方便对这三种类型的债券进行管理和监管,以及便于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关键就是要统一企业类债券的内涵。本文把这三种类型的债券统一称为企业类债券。对企业类债券的定义为:企业类债券指的是以非金融企业为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证券交易所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债券。总的来讲,现在市场上发行的企业类债券之间并无太大差别,本质上都代表一个企业主体的负债,主要差别只是体现在发行期限和募集资金用途上。
(三)逐步统一企业类债券发行审核制度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制约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行政作用过度。因此,要继续发展我国债券市场,首要任务就是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逐步统一企业类债券发行审核制度。
鉴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外债券市场发行都是采取注册制形式,目前人民银行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审批上,也采取备案注册的方式,人民银行坚持市场化理念发展我国债券市场。从近几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快速发展的情况看,实行注册制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市场化的进程。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都是实行核准制,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从发行支数上看,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在2012年中约占企业类债券的23%;从发行规模情况看,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在2012年中占企业类债券的21%。发行支数和规模相对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太少,原因之一主要是企业债券核准环节烦琐,如就会签部门而言,企业债券在获取发行批文前,需要就发行利率区间、承销机构资格等分别会签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公司债券发行由证监会负责核准,但是未明确受理申请后的核准时间,导致公司债券核准周期相对较长。因此,从长远看,我国应该逐步统一企业类债券发行审核制度,加大企业类债券品种创新,如高收益债券、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鼓励中小企业发行各种类型的债券,才能高效、快速地发展我国企业类债券市场。
(四)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
自律组织是各国企业类债券市场监管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监管部门进行发行市场的管理工作。美国的企业类债券市场监管体系是由政府监管和自律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构成的,两者相互协助,对债券市场进行监管和管理;英国是自律组织管理意识较强的国家,自律组织在英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力极大,作为带有自律性质的特殊监管机构,FSA负责债券市场的监管;日本和韩国的监管体系类似,为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两个层次的监管体系。
可见,在各国成熟的债券市场监管体系中,自律组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企业类债券市场发展目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债券市场的改革和又好又快发展。经验证明,完善的债券市场监管体系需要政府监管和自律监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完善我国企业类债券市场的监管体系。
(五)修订完善企业类债券发行监管法律法规
只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法律框架,才能为我国企业类债券市场发行统一监管标准提供支撑。关于企业类债券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1,为了能够使得企业类债券市场快速、高效发展,必须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统一企业类债券的界定和内容,对企业类债券进行统一的监管,使得企业类债券具有统一的法规约束。应该加大相关监管部门的协调,尽快出台新的企业类债券管理条例,这个条例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类债券市场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方向,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公开发行债券,净资产方面,股份有限公司不能低于3000万,有限责任公司不能低于6000万。债券余额方面,累计发行债券不能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盈利方面,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债券风险应由投资者根据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自行判断与独立承担,不宜按政府预设的标准对号入座。以上发行条件与企业偿债能力高低并无必然联系,未来均可取消。可优先考虑撤除对企业类债券市场发展束缚最大且与企业信用风险关系不大的债券余额限制。企业债券发行利率限制始于1987年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是为了避免企业债券与国债争夺有限的社会资金。如今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常态,国债投资者群体已经非常成熟,再用压抑企业债券发展的方式来保障国债市场已经没有必要了。因此,有必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促进企业类债券的发展。这种规定主要着眼于信用风险的控制,而机构投资者一般具备较为专业的信用风险判定能力,因而,这种规定对于机构投资者其实并无必要,特别是在信息披露和评级机构管理完善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因此,建议对面向机构发债的发行人放宽或者取消该规定。
参 考 文 献
[1] 沈炳熙, 曹媛媛. 中国债券市场:30年改革与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时文朝, 杨农.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创新[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 宋逢明, 金鹏辉. 企业类债券市场解构及其监管理念创新[J]. 改革,2010,(6).
[4] 洪艳蓉. 公司债券的多头监管、路径依赖与未来发展框架[J]. 证券市场导报.2010,(4).
我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2003年,特别是2008年,宜昌市被确定为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50个新增城市之一后,我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以原建设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为依据,以努力实现宜昌“数字房产”为目标,建立了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集商品房合同网上备案、存量房合同网上备案、房屋登记管理等七大子系统为一体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为全面提升房地产管理业务水平和丰富市场监管手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七大子系统,行业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
1.新建商品房网上备案系统。该系统包含开发企业预售许可证申请、办理、商品房预(销)售合同签订、合同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可满足预售许可业务的管理要求。楼盘表的状态可根据预售业务与合同备案业务进行动态更新,能够实现网上合同签订、打印和备案管理,对已经签订的合同可实现撤销与跟踪管理。目前我市所有新增商品房的销售与备案均己纳入该系统,入网率100%。
2.存量房网上备案系统。该系统以房地产髓记信息系统为依托,将网上合同签订与内部转移登记办证等业务进行衔接,通过内外网数据和业务联动,相关数据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了存量房信息、经纪机构及人员管理、存量房合同备案和存量房资金监管四位一体的功能格局,降低了存量房交易风险。
3.从业主体管理系统。我们自2003年开始着手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系统后,又建立了网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管理系统,涵盖了对企业的资质管理、信用管理、变更管理,以及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登记管理等。
4.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了包括企业信息、项目信息、统计报表、项目手册、综合验收备案管理等系统模块。通过申报、审核、更新、维护等功能,实现对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监控。
5.登记管理系统。我市较早开始了对市区内所有房地产进行权属调查的工作,通过引入GIS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楼盘表,实现了测绘数据、产权数据与档案数据的全面共享及房地产登记业务受理、审核、质检、缮证、收费、发证、归档的一体化管理。
6.测绘与成果管理系统。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购买了全市120平方公里地形图,利用GPS、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完成了地籍图的修补测及全市的房屋普查及图档对应工作,编制完成了产籍图,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楼盘表GIS基础数据平台。
7.统计分析与信息系统。系统将各个楼盘项目的信息以项目一幢一户(楼盘表)的方式对物理属性和销售状态、权属状态进行实时,购房用户可以查询到目前可售的房屋分布、房屋的物理信息,并确保购房过程的权属属性准确。同时,系统提供一系列的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各种数据分析,通过各类统计图表、走势图、排行榜以及指数,对房屋供应和交易情况进行。可以按城区和项目对房地产成交、可售、价格变化情况通过走势图方式进行直观表现。统计指标包括套数、面积、价格。统计周期可以按照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依托该系统,我们定期形成宜昌市房地产市场监测报告,对全市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房地产市场供应和交易情况、房地产市场结构、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等,通过宜昌房产交易网、宜昌房地产网向社会。
(二)系统功能日益完善,行业管理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强,管理手段迈向现代化
1.登记业务一体化。通过房屋登记系统,工作人员在受理环节将实物档案数码成像,后续环节直接审核电子资料而不用传递和翻阅实物档案。受理、审批、质检、缮证、收费、发证、归档的各业务流程均在网上在线办理,实现了登记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真正做到了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办件效率。
2.图档管理一体化。通过对城区房屋的分户图、分层图、分幅图等基础数据的采集、更新工作,将数据按楼盘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建立楼盘表,以楼盘表为基础,进行图档对应,实现了测绘数据、产权数据与档案数据的全面关联,借助房产GIs系统,在地图上可直接查询到与所选房屋相关的产权档案信息,实现了“以图管房、图属档一体化”。
3.市场监管规范化。新建商品房网上备案系统建立后,实现了对全市所有房地产项目开盘前后、销售过程的监控和适时信息,有效解决了市场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捂盘惜售、一房多卖等问题。存量房网上备案系统的建立,可及时二手房源信息和交易数据,增强二手房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实现了从交易合同、经纪机构、从业人员、资金监管的规范化管理,有效防范了交易风险的发生。
4.数据统计自动化、信息定期化。通过统计分析与信息系统,可自动对各种房地产交易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各类统计图表、走势图及指数等;同时,依托该系统,对房地产市场总体情况、市场供应、市场结构、价格走势等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形成市场监测报告并定期,为市民购房和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5.档案管理数字化。基于图档对应和数字化录入工作的完成,我们可利用系统的档案管理模块,根据用户提供的产权人、产权证号等有效信息查询到相关的档案。对需要查阅或复制档案的,可以直接打开与实物档案相对应的电子档案资料并打印,不需翻阅实物档案。
6.网络安全制度化。信息系统建设之初,我们就把场地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放到首位。机房建设防盗、防火、电源保护等措施完备。在网络安全方面,实行公共区、内、外网络隔离区、内部办公安全区分离。在数据安全方面,对各类数据实行定期异地备份,数据备份采取每日凌晨服务器自动互备的方式完成,同时每月把澄积数据(主要是数码照片)拷贝到外部硬盘备份存档,将存档数据异地存放。在信息安全方面,采用趋势网络防护系统,在每台设备上安装防火墙和防毒软件,并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和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定期对网络的系统及环境进行安全维护,确保了网络安全。
(三)房地产市场信息建设步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经过近7年的努力,2009年,作为建设部确定的全国新增50个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城市之一、湖北省房地产市场信息技术考核两个试点单位之一,宜昌市顺利通过住建部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验收,被住建部通报表彰为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优秀城市。在2010年10月住建部组织的“全国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先进单位”复检过程中,我市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也赢得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
在系统建设之初,我们就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亲自抓,产权部门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2008年5月,我们又根据建设部《关于扩大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城市范围的通知》要求,建立了以房管局牵头负责,房地产权监理处实施,市住建委、市规划局参与的宜昌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协调机制;成立了以市房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宜昌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全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工作机制上,在产权处设立了专门的信息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室,配有专职的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方面的技术人员5名,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保证了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如期建设。
(二)明确目标,合理规划
我们制定了《宜昌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方案》,明确了宜昌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中心、搭建两个平台”。即建立一个完善的、高质量的房产综合信息基础数据中心,搭建一个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房产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综合服务平台。与此同时,我们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和规划,对照《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要求,逐步建立了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以图文管理为切入点,以房产市场交易、权属登记、档案管理为核心的房地产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三)加大投入,保障有力
为保证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实施,我们不断加大对硬件及网络建设的投入,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2003年至今,累计直接投入建设资金500多万元。目前,每年的运行维护、设备更新费用均在70万元以上,采取纳入部门财政预算或其他渠道综合协调的办法解决,对经费予以保障。在技术力量上,我们采取引进人才和与软件开发商相结合的模式,在先期依赖软件开发商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自主研发,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几点体会
(一)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系统建成后,通过调阅房地产数字档案以及开通行政审批业务远程查档服务功能,实现了“一条龙”办证服务。同时,信息系统和审批流程增添了超时提醒功能和办件质量检验监督环节,变事后监督为全程监督,大幅度提高了办件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市房地产转移登记由法定办件时间30天缩减为10天,部分业务实现了立等可取。
(二)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市场信息的高度透明,保障了交易安全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和行业监管更是因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而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与普通的公司不同,银行财务杠杆非常高,公司治理不能只讲保护股东利益。债权融资在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银行财务杠杆非常高,债权人的利益也需要在公司治理中得到体现。
其次,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外部性,商业银行一旦出现风险情况,通常需要政府救援,这就决定了政府也需要以一定的方式介入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且随着新的市场化形势的变化,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在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架构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运营能够符合股东、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而为了继续推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监管部门应该以培育Shibor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我国金融机构定价机制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建立总利润目标统领的利率定价架构,建立健全市场化产品定价机制、贷款定价管理机制、内部转移定价管理机制,逐步开发支持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风险定价水平。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历史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固然与当时宏观经济环境的周期变化有关,但归根到底是国有银行约束机制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的反映。在前期的改革过程中,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建立了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但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产等表层上进行,尚未触及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加之当时支持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和改革攻坚的需要,先后实施了债转股、技改贷款贴息以及国企上市等措施,使整个经济改革的转轨成本向金融领域集中,这是当时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的深层次体制因素。因此,国有银行需要全面深刻的改革。
以2003年底设立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为标志,我国银行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进,必然催生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业监管的新课题。
1.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正式运行,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和培育工作逐步展开。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16家商业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每个交易日对社会公布的Shibor品种包括隔夜至1年共八个关键品种。三年来,Shibor基准性地位逐步提高,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指标性利率,在浮动利率债券以及衍生产品方面发挥了定价基准的作用,并且为拆借及回购交易、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定价参考。
Shibor的发展和完善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从长远看,Shibor最终要替代基准利率成为市场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准;其次,Shibor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一头连接着市场,一头连接着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经济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再次,Shibor还是其他许多产品和制度安排的基准;最后,Shibor的发展和完善还关系到中国货币、债券市场的纵深化发展,从而成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建立中央银行利率间接调控体系的前提条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Shibor的定价及应用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利率市场化必然带来利率层次和结构复杂化,这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包括利率工具、利率衍生产品和利率相关产品(如债券)的交易创新。此外,利率市场化将带来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远期市场等相关市场的深化发展,这些都为银行进行利率衍生工具和金融交易创新创造了条件。从国外实践来看,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以及新的金融交易(如回购、证券化),都是为适应利率自由化而产生的。
结合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现实环境,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次序推进应遵循“先规范,后发展;先基础,后高级;先场内,后场外”。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所要求的初始条件,从基础到高级依次发展,对四种基本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应优先发展远期和期货交易,待条件逐步成熟时,再发展期权和互换交易;其次,要坚持“先规范,后发展”的原则,根据“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建立金融衍生市场的规章制度框架,给其以制度化约束;最后,对金融衍生市场的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而言,应重点发展场内交易试点,适度利用场外交易。
3.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据讯宜视觉产品事业群总经理闻剑介绍,服务将成为拓展行业市场进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对于网吧来说,主要还是看服务。比如合作网吧,我们将会给他们3年质保、本地上门服务等优化服务。如果网吧觉得服务到位了,销售自然就会好。另外,厂家都是直接支持,因为都是厂家上门服务,不用我们经销商自己费心,所以我们也比较省心。
另外,从NESO相关工作人员那里得知,NESO的最大股东宝成集团所投资的液晶面板厂将会在今年二季度量产,它将会给NESO最大程度的面板资源支持。众所周知,液晶面板的成本在整个LCD显示器生产成本中占据了近85%的份额,是直接影响LCD显示器销售价格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宝成在面板资源上对NESO的支持将使得其产品在成本上具有突出的优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厂商对于领先技术的核心零组件资源的掌控才是竞争制胜的关键。NESO在上游核心资源的鼎立支持下,乘借着讯宜的快速通路,必然在2006年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曹)
企业动态
中国博客推出“博文e印”平台
近日,中国博客网与北京方正印捷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推出“博文e印”业务。“博文e印”基于互联网博客内容,作为扩展到离线领域的一项“e-publish”服务,借助方正印捷公司100余家的数码印刷连锁体系,倡导个性化数码印刷,为博客用户提供个性化博客文集的设计、排版、按需打印和装订,让每个博客都能享受到“个人出版”体验。
华胜天成与F5期待共赢
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国际智能化应用网络流量管理领先厂商F5公司,日前在北京举行了“F5中国授权服务中心”揭牌仪式。F5中国授权服务中心(Authorized Service Center简称ASC)由F5亚太区和华胜天成共同筹办,依托于华胜天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包括800热线中心、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点、经验丰富的认证工程师、充足的备品备件库和实验室设备及快速物流管理服务,为中国客户带来更完善、更规范的售后服务,从而满足中国客户的长期利益及服务需求。
旅之星升级质保方案
日前,移动存储专业厂商旅之星宣布:旗下移动硬盘系列存储产品由原来的一年质保提升至两年,此次提升保修服务范围涉及全国。旅之星优质、全面、可靠的售后服务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消费者购买时的后顾之忧。
“以服务致胜,创造优秀民族品牌”是旅之星这两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此次质保期限延长更是体现了旅之星这一理念。据旅之星营销总监沈宏锐先生介绍:“随着移动存储产品的迅速普及,国内消费者对移动存储产品认识的不断加深,消费理念逐渐趋于理性,消费者在选择品牌移动硬盘时更注重售后服务及产品技术含量。旅之星此次提出升级移动硬盘质保服务的承诺:一是为了促进移动存储业的良性发展,给消费者购买产品提供更多保证;二是为了同产品质量无保证的组装硬盘做斗争。”
和勤软件牵手花旗银行
日前,和勤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透露,其控股公司Viador公司海外BI市场再开新花――花旗银行商业智能项目已经顺利实施。鉴于Viador以往在金融行业中的专业经验,在众多的BI产品中,花旗选择牵手和勤,选择了Viador BI 7.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运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道路运输运力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对驾驶员的大量需求,使驾驶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这项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道路运输生产效率和安全,还涉及千家万户,已成为道路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完善和发展驾驶员培训市场体系,促进道路运输市场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和迫切的任务。那么,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呢?就此问题结合驾驶员培训行业现状作一浅谈。
一、汽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的现状及特点
汽车驾驶员培训行业自1996年被纳入行业管理以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行业管理力度的加强,正朝着规范经营、竞争有序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无证培训、擅自设立报名点、擅自扩大经营范围、降低培训费用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干扰了驾驶员培训市场秩序,阻碍了驾驶员培训业的健康发展,分析这些不良现象得以生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潜在的市场需求使无证“黑驾校”得以生存。目前汽车正进入千家万户,拥有一本驾照和一项娴熟的驾驶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所必需的,因此有了需求,就有了一个潜在的市场,无证经营的现象就有了进一步扩大和蔓延的趋势。
2.驾驶员培训企业素质不高。驾驶员培训企业随意简化教学内容,缩短培训时间,超过人车训练配备比例等违法现象,使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社会上有些人为了拿到驾照,不去好好练车而是托关系、走门子,这些人的存在也正迎合了某些驾驶员培训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肯让学员多练车,这就导致了马路上“二把刀”的出现,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3.盲目办学、盲目招生,出现供过于求,引发了不正当竞争,部分驾驶员培训企业教学条件差、设施简陋、教练车技术状况差,使市场秩序十分混乱;造成原有符合资质条件驾校的大量设施、设备、教员等资源闲置浪费。
4.汽车陪练企业从事练车、代办驾照业务扰乱了驾驶员培训市场,由于汽车陪练还未纳入行业管理,从业人员不具备教学资格,素质更是参差不齐,练车质量很难保证。
二、科学管理,规范经营
1.整顿驾驶员培训市场,为驾驶员培训行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依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通过全面彻底的清理、整顿和规范,理顺汽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打击取缔非法培训,规范培训行为,建立一个培训秩序井然,竞争公平,收费合理,教学规范,培训质量可靠的市场体系。首先要集中清理和取缔非法培训业户,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未经批准,非法从事驾驶员培训的业户进行清理,依法予以取缔。其次要对那些只能从事学科或术科单科培训、不具备完整、系统的全科培训教学的业户进行全面清理。
2.重新审核培训业户的资质条件。对各类业户和教练场重新登记,对照交通部标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户开业条件》和《汽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开业条件》,严格审查核定驾驶员培训业户性质、规模、设施、设备、师资、教材以及管理状况、培训质量等基本情况,凡符合条件的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不符合条件但能在限定期间完善条件后达到资质要求的,按程序申报资质;没有能力完善和重组的,要依法关闭。通过资质评审全面推行培训市场的“七统一”管理制度,即要统一学校资质条件;统一学员招生条件;统一使用交通部审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训教材和结业证书;统一学科、术科完整系统教学;练车技术标准和标志牌;统一培训结业考核标准;统一“先培训、后考证”的培训考试程序,以确保培训质量。
3.实施质量排行榜制度,为进一步加强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规范驾培市场经营秩序,提高培训质量,对辖区所有驾校进行质量信誉信息采集,将培训质量信誉划分为几个等级,把培训质量信誉等级好的驾校评选出来,并予以通报表扬。对培训质量差,考试秩序混乱,甚至出现替考,舞弊等情况的,对培训单位、教练员及相关责任人要采取通报批评、停考、取消考试人考试资格等措施。根据驾驶员的事故率,违章率,设立驾校培训质量排行榜,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对一年内连续两次排名最后的驾校以及考试合格率低的培训单位,建议交通部门对其进行整顿,整顿期间车管部门暂停受理考试。
4.运用科技化手段,实施驾培指纹IC卡,这样因学车时间不足而学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各类驾校之间的恶性压价竞争将得到扼制,“黑车”、“黑教练”也将失去市场。驾培指纹IC卡系统,就是通过个人指纹识别的方式,对教练员身份、工作情况、学员身份、上车训练时间及里程信息等多方面信息进行记录的一种管理方法。教练员上岗、学员开始训练、结束训练都要使用IC卡验证指纹,以有效保障学员培训质量。驾培指纹IC卡包括教练卡和学员卡两种,要求教练和学员人手一卡,分别对教练和学员信息进行管理。实施IC卡后学员持卡可以在驾校的任何教练车上使用,随到随学,改变了以前那种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学习方式,给了学员更大的空间。
市场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概念,它藏身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小到菜场买菜,大到亿万工程,它们都是市场的一种表现形式。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也最有潜力的市场,国外的商品、技术还有各种理念等等都蜂拥而至,在一个封闭了将近百年的国度里,亿万之众饥渴的消费群体立刻撑起了这个巨大的市场。GDP也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飞速增长,哪怕是在几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的经济也一直处于上升地位,市场繁荣,消费旺盛。巨大的市场有着它自己的游戏规则,熟知规则并能娴熟运用的人就能在游戏中处于常胜的地位,反之就会经常失败。对于不同种类和形式的市场,它们只不过是整个大市场的分支,在固有共用的大规则后面加上了一些针对性更强、专业性更强的小规则。建筑市场就是市场中的一部分,它与建筑知识息息相关,与工程造价、工程施工密不可分,它同样更与其它市场一样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影响与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
我国建筑行业中工程造价与市场的关系
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建筑市场的兴盛,更为先进、更完善的工程造价体系也随之应运而生。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需求也日益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再仅仅关注劳动成本和劳动成果,而更加关注了劳动过程以及随之而带来的环境和资源的消耗问题,市场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由工程造价中的几个主要部分的变化可见一斑。
(一)人工费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处于经济腾飞的顶峰时期,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大批新兴企业大兴土木,农村处于向城市化的过渡,我国的建筑市场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因此大量人口从农民变成工人、大批的工人由农村转向城市,也正因为此人工费用变得格外低廉,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最大廉价劳动力市场之一,人工费相对低廉大幅降低了工程建设的成本。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建筑市场进步的动力。今天,人民生活趋于安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上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等,使得国内建筑需求量相对减少,而工人们却因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而要求的劳动报酬也有所增加,当年的“廉价劳动力”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廉价”,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工程造价预算,增加了建设的成本。
(二)材料费
在上个世界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相对淡薄,因此国内大量自行开采自然资源,大量的木材、钢材、石材、五金皆由我国自行制造,虽然技术相对粗糙、质量相对不高但成本十分低廉,大大满足了当时建筑市场的材料需求,材料费低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市场的发展,间接推动了整个经济。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发达的国家皆保留本国自然资源选择进口落后国家的自然资源,我国也不例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再加上全球资源的日益稀少,使得木材、钢材等建筑重要材料或其原料价格不断攀升、建筑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也增加了工程造价的材料费预算。
(三)施工机械使用费
随着科技的进步,几十年来施工的机械也是越来越先进,从最早的人力到后来简陋的木质起重机到现在的各种高科技施工设备,施工机械的效率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先进的施工机械需要更多的高技术人员才能操作,也需要更高额的养护费用才能维持机械的正常工作,因此施工机械使用费日后必定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继续不断增长,在工程技术含量日益增加的未来也将成为工程造价预算中的主要费用。
(四)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安全施工费等其它费用
这些工程预算中的费用都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对施工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增加的。随着人类多年来对大自然的贪婪索取,导致了近年来环境的日益恶劣,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人类为了建造、扩张城市与发展文明而进行的各类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中建设所需的材料、用剩的废料和排放的建筑垃圾都是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提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为人类不能再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进行发展,倡议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进行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76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烟草行业的存在时间较长,而且每天的政策也不在少数。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国家的政策如果能够良好执行,应该会得到一个较为积极的结果。但是目前的烟草行业在市场方面有一套自己的“政策”,不仅仅与国家的政策相冲突,同时还在地下执行。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强化烟草行业市场的管理方法,本文就此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加强内部监管工作
对于烟草行业来说,很多的问题都源自于内部监管不够,无论是有人从内部流出一些重要信息,还是通过内部人员向上级求情,都严重影响了烟草行业的市场管理工作。所以,要想让烟草市场重新回到正轨上,首先要从内部监管入手。
(一)注重细节,是做好内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
监管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大同小异的,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内部监管。但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加强细节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严格的遵守相关规定,比方说《烟草行业内部管理监督规定》一类的行政文件。其次要加强宣传力度,很多人认为烟草比原来贵一两块钱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每增加一块钱,烟草的相关制造商就能够获得上千万的利润,这些都是从国家的口袋里在拿钱。这些细节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往往被监管部门忽略的工作,就容易成为烟草制造商和销售商牟取暴利的渠道。
(二)强化管理、是加强内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烟草行业的内部监管当中,经常发生的情况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情况导致各个工作和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漏洞,部分不法制造商和销售商利用其中的漏洞,开始“打球”,一旦发生问题,就采用一系列的手段开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长期以来,这种情况在我国是非常普遍的。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杜绝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加强各个部门和工作之间的配合,达到“无死角”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我国是一个烟草大国,相关的监管部门和工作类型不在少数,如果能够结合互相之间的优势,相信能够帮助烟草行业恢复以前的繁荣。
(三)科学工作
有些地区的烟草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垄断的情况,有些地区则是违法犯罪情况非常的猖獗。因此,这些地区在市场管理的方法上采用了“宁可杀错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方法,针对所有的烟草制造商和销售商严厉的进行打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的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而且取缔和破获了一系列的恶性案件和加工场所,但是当地的烟草行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不敢轻易的去购买,生产商和销售商也要战战兢兢的去工作,大家都陷入了一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中。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采用科学工作来对烟草市场进行管理,避免上述的“一刀切”情况。只有科学的工作才能保证烟草行业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并且切实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二、提高卷烟打假工作水平
打假工作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非常的红火,无论是电视报道还是纸质媒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但是,如果从实际的情况来分析,我们会发现打假工作流于表面,往往的情况都是为了安抚民心,真正的大型恶势力依然存在,很多的大型企业依然在打着正品行货的标语,在贩卖劣质的烟草。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日后的发展中,必须提高卷烟打假的工作水平,切实的为市民谋取福利。
(一)更新理念,实现深挖卷烟售假网络案件工作新突破
在最近几年的烟草行业中,人们发现实体销售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因为存在固定的地点和工作时间,因此不容易进行造假工作。所以,他们从实体转向了虚拟,开始了一系列的网络造假、售假活动,不仅风险较低,而且利润很高。为了在日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突破,必须针对网络虚拟造假、售假进行一定的打击。本文认为,不仅仅要健全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在技术上进行一定的努力,找出其中的破绽,例如编码、销售方式等等。从这些根源入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二)强化措施,探索专卖监管工作新机制
为了充分提高烟草行业的市场管理水平,今后要在“专卖”方面进行一定的努力。有些专卖店虽然门面较好,而且商品较多,但是很难保证一定是正品行货。为了百姓的利益考虑,必须对专卖店进行一定的整治,避免在专卖店这样的权威场所出现一定的问题。另外,还应该加强民间走访,老百姓的消费是切实的花钱买东西,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具有很大的价值。
总结
本文对强化烟草行业市场的管理方法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烟草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其市场管理方式并不能一直采用传统的方法,我们需要利用最有效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同时要在获得一定的积极成果以后,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巩固,避免复发的情况。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烟草行业的市场管理工作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JEL分类号:E42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0-0061-06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思路
Bliss and nannery(2000)认为市场约束由监督和影响两个环节构成。监督主要体现于投资者观测银行风险.并将判断结果体现于证券价格上。影响主要体现为银行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采取调整行为以扭转不利局面。这是Flannery等(1996)提出的识别和控制两个部分观点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张强、余桂荣(2006)提出市场约束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市场监控存在,即利益相关者能正确理解银行风险特征的变化并将这些评价考虑进银行的债券价格或存贷款利率等因素中去;二是市场影响存在,即债券价格及存贷款利率变化使银行管理者做出反应,采取措施来减轻和改善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本文主要从“监控”机制和“影响”机制两个角度来分析市场约束力。
国外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研究银行风险与存款利息率的关系。Martinez Pefia andSchrnuklerf2001)发现存款人从冒险的银行中提款或要求更高的利率。Hannan and Hanweck(1988)等人发现,未受保险的大额存单利率反映了银行风险z。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因而本文未对此分析。二是研究银行风险与存款增长之间的关系,存款利率固定时,存款人将存款从风险高的银行转移到风险低的银行。Manfinez Pefa和Schmucler(20011发现银行存款与滞后风险变量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Demirguc―Kunt and Huizinga(2004)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国家的利率对风险的敏感性显著,而存款增长率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却不显著。。该分析方法可判知我国存款人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因而作为本文重点之一。三是研究银行风险与其次级债券定价之间的关系。Flannery和Sorescu(1996),Jagtiani,Kaufman,andLemieuxfl9991,Morgan和Sironi(2000,).De Young etal.(20011等的实证研究,都发现了次级债券收益与银行风险有较强相关性。由于我国银行的次级债券品种较为单一,交易和流通不够活跃,缺乏实证分析的数据基础,因而本文不展开分析。
同内有关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何问陶和邓可斌(2004)用计量模型估算了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对我国上市银行收益率的影响,认为这种影响力不明显。张正平、何文广(2005)分别从银行存款的实际利息支出和银行存款增长两个方面测算银行对风险的敏感性,经实证分析我国14家银行市场约束力的情况,得出我国银行的市场约束力非常微弱的研究结论。
本文认为.市场约束的监督和影响的机制分别侧重于微观和宏观层面。存款人和次级债持有人的市场约束机制反映了“监控”机制,这些更多地体现于微观层面。而银行对市场作出的反应机制则更加复杂,除非在挤兑等极端情形下,一般在大多数条件下,银行面对的是广大的市场参与者,所采取的行动往往也基于综合权衡评价市场的整体反应,而非对单一相关利益者的评价做出反应。因此,“影响”机制更多体现于宏观层面。国内外学者对“影响”机制的研究大多从银行的公司治理角度人手.根据银行公司治理状况来判断银行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这一分析思路的优点是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问题,以及是否存在敏锐反应市场信号的可能性。但缺点是难以从整体上以实证研究证据来判断银行对市场的反应程度。这大概是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有关实证分析银行反应程度的原因。
若从宏观角度评估市场约束的“影响”机制,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银行面对众多纷纭复杂的市场参与者或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又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后者与经济周期波动、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有关,特别是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动荡,市场情况变化很快。因此,在分析银行的证券价格波动因素时,很难区分银行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度”和市场环境因素的“贡献度”究竟各占多大比重。换言之,很难判断银行对市场的反应是出于对利益相关者的考量还是对市场变动因素的考虑。
本文认为,由于银行利益相关者和市场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从单一角度分析“影响”机制会存在片面性。况且,银行利益相关者的行动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市场环境因素影响的,而非单纯出于对银行风险状况的判断。同时,从另一角度看,银行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和举措本身也是市场综合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市场约束的“影响”机制更应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因而还首次尝试从宏观视角实证分析市场约束的“影响”机制。
二、我国存款人市场约束情况分析
(一)模型设计
本研究基于Demirguc―Kunt and Huizinga(2004)的研究方法,通过检验银行存款增长率与银行风险变量间的关联度来考察我国银行业存款人市场约束力情况,即选择存款增速作为代表性指标。基本思路是通过计算模型中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关程度来描述市场约束状况。初步设立的基本模型为:
根据一般理论,市场约束导致高风险的银行吸收的存款相对较少。本文采取滞后一期的风险变量,选取了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风险资产利润率、资产流动性比例、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款比例、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定期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账面投资收益/亏损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等共9个指标,来衡量上期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信贷风险等存量风险,分别对应的系数为β1-β9。根据金融理论,一般认为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股权人权益受保障程度越高:不良率越高,银行的信贷风险越高;风险资产利润率越高,银行风险资产的回报越高;资产流动性越高,银行流动性状况越好;超额备付金率越高,反映银行主动愿意控制流动性风险的意愿更强烈:存贷比越高,会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定期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高,反映银行存款集中度风险较高;账面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银行市场风险越低;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越高,银行贷款集中度风险越大。据上述分析,若市场约束发挥作用,β2、β6、β7、β9的系数符号应当为负,β1、β3、β4、β5、β8的
符号应当为正。
共分3种情形分别进行回归,第一种情形是将全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第二种情形是对5家大型银行的数据进行回归,第三种情形是对12家中小银行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
(二)数据分析和检验结果
选取样本银行17家,其中:大型银行5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小银行12家(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具体数据的样本期限为2007年一2009年各季度,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数据系统,凡是存在调整情况的数据均以调整后的数据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样本不同于国内其他学者,选取了三四年内的季度数据,而非采用8-10年的银行年度数据,其主要理由:一是国内学者选取年度数据主要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一般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相应的各期,但笔者认为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股权改革和上市流通(目前已有16家银行上市),对银行经营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信息披露管理等都产生巨大影响,况且市场条件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用年份跨度过长的数据作分析难以真实反映银行业市场约束力的近况,从贴近描述银行业市场约束的最新、最真实状况角度出发,本文选择了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二是数据的可比性非常重要。张正平、何文广(2005)研究中说明“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导致我们的数据在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也许问题更大的是关于流动资产项目中所包括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我国银行监管的非现场监管指标近10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源于国际银行监管理念的快速发展和国内银行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测量水平的不断提高。若采取不同统计口径的数据,对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信度产生很大影响,为此,笔者考虑选取2007年-2009年的季度数据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这个区间的数据统计口径完全一致。因此.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比性、容量够大、更反映银行市场约束的现状等因素,笔者选取了近四年的季度数据.同时,样本银行数据明显增多,达17家。
现将各家银行用数字代号表示,1-5为大型银行,6-17为中小银行。依据样本,建立PANEL DATA,并使用statal0进行回归参数估计。
估计结果显示,模型在情形l、情形3下拟合程度良好,方程整体回归较为显著;在情形2下拟合程度较差,整体明显逊色。表明中小银行的存款增长率对风险变量较为敏感,而大型银行存款增长率对风险变量的反应大都不够显著。
在情形1下,资本充足率变量、不良贷款率变量、风险资产利润率变量、资产流动性比例变量、存贷款比例变量都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资产流动性比例变量在3种情形下都取得了与预期符号相同的估计系数,且在情形1和情形3下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存款人比较重视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比例指标反映的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率变量在情形1和情形3下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在情形2中估计系数符号为负,表明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具备风险信号甄别作用,这与现实中,国家对大型银行注资、控股、隐性担保,削弱了存款人对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关注度的情况是吻合的。但不良贷款率变量、风险资产利润率变量、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定期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表明这些指标难以成为风险信号。一方面可能因为贷款五级分类在具体操作上还是存在主观因素,降低了银行之间的可比性,风险资产的计算存在类似问题;另一方面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定期存款比例变量在三种情形下,估计系数符号均与预期相反,且不显著,可能因为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定期存款对于一家银行存款增速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既可能作为风险指标降低存款增速,也可能由于最大十家定期存款对银行存款影响较大,该占比变量指标上升是因为这十家存款增长快形成的,由此导致两者同向变动。此外,超额备付金率变量、账面投资收益率变量、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变量都取得了预期的系数符号,且估计系数均不显著,说明这三个指标对存款人有一定的风险信号甄别作用,但可能指标仍存在局限性。超额备付金率可能随着近些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较为频繁的调整而削弱了其观测价值:银行的市场投资收益受金融市场大幅波动而存在不确定性,且不是银行的主营业务,因而指标的关注度有限: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随着近些年中国银监会力推银团贷款,以及一些贷款转让交易的大量出现,削弱了该指标的参考价值。
在情形2下,所有变量系数都不显著,说明大型银行的存款增长率对其风险变量指标的敏感性较差,这与大型银行因拥有较多的隐性存款担保而削弱了市场约束机制作用有关。
在情形3下,方程的拟合程度和解释能力均高于情形2.说明中小银行存款增长率受市场约束影响较大,这与中小银行拥有较少的国家隐性存款担保有关。资本充足率变量、资产流动性比例变量都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风险资产利润率变量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不过,不良贷款率变量、超额备付金率变量、存贷款比例变量、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定期存款比例变量、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变量等指标的估计系数与预期相反。由于中小银行网点较少.吸收存款能力远逊于大型银行,因而其存贷比普遍大于大型银行存贷比,况且,该变量偏离监管要求(75%)的幅度一般不大,不像一些外资银行大幅偏离现象,该指标对于中小银行风险甄别功能弱化。其他几项指标局限性同上,不再赘述。
(三)主要结论
(1)在多数情形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虽然较弱。但还是显著存在的,特别是资产流动性比例变量指标,风险甄别功能较强,这与张正平、何广文(2005)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本文在样本选取、风险变量选取上均有较大差异。本文的样本银行数量更多、数据更新、数据可比性强、样本容量更大,方程的拟合程度和变量系数显著性更高,因而结论的可信度更高。
(2)理论观点认为我国大型银行由国家注资、股改上市,受隐性担保影响,其市场约束要比中小银行差,实证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3)在风险变量中,资产流动性比例变量的估计结果最为理想,说明存款人较为关心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这与银行的高负债特性、流动性风险变化快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该指标较容易获取和观测有关。资本充足率变量在情形1和情形3下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在情形2中符号与预期相反,表明该指标可用来显著区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市场约束力的差异,这与何问陶和邓可斌(2004)的实证结果也存在差异。
三、宏观视角的市场约束机制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计
我们建立以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考察“影响”机制。
式中,Y1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向量,t代
表不同时期,Xt是宏观经济变量的向量,ε1为残差项。
根据一般理论,基础货币的扩张效应来自于银行放贷的贷款乘数,若经济形势趋好,社会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银行会放松银根,倾向于大量投放贷款,以取得较好的收益回报。若经济形势走坏,全社会将缩小投资规模,企业缩小生产规模或投资难以收回形成坏账,银行将收紧银根,收缩贷款规模,否则将面临不良贷款大幅上升,市场约束机制对银行产生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较快变化,银行能否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主动控制贷款规模和增长速度,就反映了银行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因此,本模型的被解释变量,选取全社会金融机构汇总的贷款增长速度;解释变量选取了CPI环比、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1年定期存款利率、MO/存款余额等5个指标,来衡量市场宏观经济形势,分别对应的系数为β1-β5。一般认为,前三个指标能反映宏观经济走势;定期1年存款利率反映了政策对中长期宏观经济形势的态度;M腑款余额反映了公众相对于存款而持有现金的偏好。如果存款人认为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上升了,那么就可能在根本不考虑具体某家银行基本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的情况下取出存款,流通中现金相对银行体系存款的比值会相应上升。经济持续增长一般伴随温和的通货膨胀,为此1年定期存款利率应上调,以避免实际利率为负数。根据上述分析,若市场约束发挥作用,良的系数符号应当为负,β1、β2、β3、β4的符号应当为正。变量的具体解释及其作用方向,见表4
我们共分3种模型分别进行回归。第一种情形是将全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第二种情形是对1997
2006年的数据进行回归,第三种情形是对2007年――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这样分期的原因在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对全球金融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形成全球金融危机。这两次重大金融危机对于国际金融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银行而言,这意味着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我们有机会来考察银行在特殊市场条件下的反应程度。
(二)数据分析和检验结果
选取样本为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具体数据的样本选定为1997年1月-2010年10月各月份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期和wind资讯。依据样本,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并使用StatalO进行回归参数估计。
估计结果显示(见表5),在情形1、情形3下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方程整体回归系数较为显著。在情形2下,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差。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在2007-2010年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较为显著.整体上银行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呈现加强的趋势。而1997年-200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不够显著。
在情形1下,M0/存款余额的变量(dep)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变量(pro)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CPI环比变量(epi)接近通过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变量(pr0)在情形1和情形3下都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但其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这可能与数据选择的时期有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企业家判断危机很快能够结束,经济探底回升,因而预期向好。这导致该变量上升。但银行作为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最直接的机构,对经济形势的预期要比企业家悲观得多,因而该指标变量对银行业贷款增长率解释呈现负相关,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银行经营管理的审慎态度趋强。M0/款余额的变量(dep)在情形1和情形3分别通过了1%和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在情形1.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同,但情形3与预期相反。这可能是由于Mo受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很大,特别在金融危机后我国为刺激低迷的经济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指标反映公众对银行体系风险判断的作用,况且在政府隐性担保的作用下,可能公众预期银行业发生全面危机的概率很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变量(exp)的估计系数在情形1和情形3下其符号都与预期相反,且不显著。这可能与我国特定的消费需求结构有关联。由于医疗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以及受住房消费的挤出效应.我国现有的居民消费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因而这种消费存在较大的刚性。因此,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变量指标或许不能很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形势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态度的影响。
在情形2下,模型的所有变量系数都不显著,说明1997年一2006年期间银行的贷款增长率对其宏观经济变量指标的敏感性较差,这可能与当时银行市场化程度不强有关。
在情形3下,方程的拟合程度和解释能力均高于情形2,说明近些年我国银行监管的深化和股改上市等举措,提高了银行对宏观经济数据和风险因素的敏感性。但各变量估计系数与预期差异较大,可能因为变量主要反映公众消费领域物价、消费量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等情况,缺少企业因素变量情况的考量,同时,我国银行贷款增长受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较大。
(三)主要结论
(1)近些年,我国银行业对市场信号的敏感性和反应程度趋强,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审慎态度趋强,这与现实中随着我国风险监管和审慎监管的加强,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的情况是一致的。市场约束的“影响”机制还是弱性存在的。
(2)从宏观变量的估计系数情况看,我国银行业贷款增长率受选取的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影响可能较大,包括受国家对经济的刺激力度、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因而选取的宏观变量在解释性方面仍显不足。
(3)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采取了不同时期区间分段估算,优点在于可以对银行市场约束的“影响”机制效果对比分析,缺点是数据的收集和变量选择受到一些限制,如GDP即使采用季度数据也只有较少的观察值,因而未采用。这些缺憾,有待于在今后完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市场约束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
本文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银行业具有一定市场约束力,存款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银行风险,银行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和风险意识趋于增强,表明我国银行监管“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已见成效。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约束对银行监管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我国市场约束力整体上还是较弱,对监管有效性产生一些影响。
(1)我国市场约束力弱,银行机构规模的扩张受到其经营状况等因素制约较少,容易诱发粗放式经营,且难以为监管当局提供充分有效的市场信号来监管决策参考。如在城市商业银行异地设立分支机构问
题上,有关市场竞争和风险变化等市场信号仍不明确。
(2)银行的整体反应程度较弱,表明银行体系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银行往往过于关注抢占市场份额、追求利润增长而忽视风险,容易造成与监管的目标背离。
(3)存款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可能会把资金投向违规吸储的银行,给各种非法吸储活动以机会。存款人市场约束力较弱,表明存款人对违规银行的揽储行为缺乏鉴别力,因相信政府会保护存款人利益,在选择存款机构时产生道德风险。
(4)市场约束弱导致过度依赖官方监管来控制风险,这必然带来监管成本的上升,也会增加银行的执行成本。
(二)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增强监管有效性,有必要提高银行业的市场约束力。
(1)审慎建立金融安全网。应缩小国家隐性担保的范围,审慎运用央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和设计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因为这可能会增加银行的道德风险、降低市场约束力。国外有研究表明,设计不当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增大一国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因此有必要谨慎设计和看待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等有关金融安全网的制度建设。
(2)在银行监管指标上除了关注资本充足率,还应当重点监测资产流动性比率,市场之所以关注该指标,可能与资本难以测算而流动性问题则难以隐瞒有关,后者能够更好地反映银行的清偿能力。这对于我国中小型银行,尤其是村镇银行等监管具有参考意义。
(3)加强信息披露,应在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加大对银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合规性检查;此外,还应将市场信息与监管机构掌握的监管信息结合起来,以缩短监管认识和行动的时滞,对银行风险状况和条件的变化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预测。
(4)正确看待官方监管和市场约束的关系,加强两者的协调和互补作用。官方监管应考虑加强有关市场制度的建设,为市场约束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并关注有关银行创新业务的市场反应和市场信号,发挥市场对其风险的约束作用。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中涉及市场准入监管的一共有四条原则,即原则2、原则3、原则4和原则5。《核心原则》原则2首先强调,监管机构应明确界定被监管对象,界定对银行机构的发照安排和执照允许的业务范围,即银行允许从事哪些业务活动、禁止从事哪些业务活动。只有持有营业执照并接受银行监管的机构才能办理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未经批准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均属于非法行为。
《核心原则》原则3具体规定了五个方面的银行发照标准,包括银行所有权结构,经营计划、控制制度和内部组织结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财务预测以及对外资银行的审批。《核心原则》要求,监管机构应当能控制银行准入,制定准入标准,确保新的银行机构所有权结构和经营计划合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合格、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完善、包括资本金在内的预计财务状况良好。如果认定申请人达不到标准,监管机构有权拒绝审批。当某家已成立的银行机构不能达到上述标准时,可以据此吊销其执照。
除审批新银行外,《核心原则》原则4明确了对银行股权变动的准入管理。它要求监管机构全面掌握银行股权的变化情况,对于超过一定持股比例的银行股权的变动,应当经过监管机构批准或备案同意;对于低于该持股比例的银行股权的变动,监管机构也要关注其对银行控制权和管理结构的任何不利影响。如果投资者不能满足相关的监管规定,或者其资格条件与新设银行股东的各项标准不相一致,监管机构应当有权制止这种投资,以此防止不符合条件的投资者或者恶意经营者规避市场准入监管,以投资方式间接进入银行业。
由于银行的收购与投资活动会影响银行的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因此,《核心原则》原则5中要求,为保持与发照标准的一致性,监管机构应当有权制定关于银行重大收购、投资活动的审查标准,明确哪类收购或者投资需要事先批准、哪些需要事先报告。
我国市场准入监管的进展
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对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管主要包括机构审批、业务审查、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三个方面的。我国和法规明确规定了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管标准,如银行机构的设立需要符合国民的客观需要,符合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和方向,符合最低资本金及股权结构和股东资格、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等要求;银行开办新业务需要根据业务风险特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并建立严格的业务操作规程和安全保障。总体上看,我国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法律法规基本健全,监管机构对银行市场准入和资格的监管比较严格。
银监会成立以后,明确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增强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和促进金融的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等六项良好监管标准,通过宣传和实施《银行业监管管理法》,增强了依法监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市场准入监管方面,中国银监会具体开展的工作包括:明确新设商业银行的六条标准,将风险评级结果作为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重要依据,鼓励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愿和市场原则实施兼并重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入股现有商业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加强对投资人及其关联方入股金融机构的管理。此外,中国银监会还了《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方式和程序的公告》、《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办新业务有关审批事项的通知》等部门规章,通过对银行业务行政审批事项的规范和清理,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银行市场准入监管与《核心原则》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例如,市场准入审批还不够规范、高效和透明;对银行股东资格和股权结构的监管还有待完善,如对关联股东没有明确的界定,致使有些投资者通过关联投资入股商业银行,使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准入设限不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有效监管;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银行大额收购和投资行为以禁止性规定为主,与市场发展需求也不相适应;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审核不够全面,不能对拟任人的品行、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进行有效考核,未能建立起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黑名单”制度。另外,市场准入与持续监管存在脱节现象,如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偏重于任职资格核准,未能对履行职责的情况定期作出评价。
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是如何较好地把握支持创新与审慎监管的关系。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够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有些银行在开展新业务之前,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论证,甚至对该项业务及其风险缺乏了解,没有制定成型的规章制度,也缺乏对业务风险进行监控的能力,因此,监管部门从我国银行业实际出发,对商业银行开办的一些风险较高的新业务实行审批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对商业银行开办新业务的准入设限怎样算是和合理,在政策和法规上并不十分明确。例如,在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大框架之下,对银行业务范围的内涵和外延缺乏详尽的解释和说明,对“新业务”的认定标准并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在审批商业银行推出的部分具有混业经营倾向的创新产品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这就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带来不利。又如,按照现有文件的规定,对商业银行开办新业务既有审慎性监管要求,也涉及许多具体规定,由于业务准入管理适用的部分规章是在过去若干年中由人民银行、外汇局等部门分别、陆续的,客观上存在本外币业务之间、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间、中外资银行之间业务准入标准和程序不统一的问题,对不同类别银行开展同类业务形成了不同待遇。
进一步改进市场准入监管
面对我国银行业改革和的新形势,银监会已经制定了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中长期规划,并正在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具体包括:
一是通过树立良好的监管理念,明确监管事权和责任,完善市场准入监管审核机制,保证独立、客观和公正地履行审批职责,提高准入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相关要求,制定公开、透明的机构审批标准和程序,公示市场准入监管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二是结合对银行业发展战略、整体布局的,加强机构审批中对经营策略和业务计划、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财务状况、资本金来源和补充能力等方面的审查。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阶段就是将设计图纸以及原材料和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其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质量以及工程成本和工期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施工企业都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其中诸多企业均以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为重点。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做到统筹兼顾,同时也能很好的保证建筑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出现严重的失误甚至错误,从而保证整个施工项目有着较高的验收质量。当然,科学合理的现场管理模式对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当然,科学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案对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二、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原则
如今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都在注重施工管理理论以及施工管理原则,希望能使企业现场施工管理有章可循,笔者根据对一些理论知识资料的查阅以及施工现场管理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场管理原则:其一,科学合理原则。科技在进步,建筑施工管理的原则也要基于科学合理,这就需要使企业既定的工程成本以及工程进度和质量等,还有施工现场的所有对应的管理措施都应当符合科学合理的原则;其二,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每个企业以及每个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都制定出了标准以及规范化的相关原则,当然,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这些规范化、标准化是对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最基本的管理要求;其三,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通过笔者自身的经验了解到,由于施工现场平面图设计不合理,导致钢筋加工场以及木料加工场等场地的二次搬运费的产生,同时还有施工中的材料等浪费也严重。当然,为使施工现场管理得到优化,还需要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施工场地总平面的合理布置,以及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等等。
三、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现场管理的策略
3.1 加强技术管理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由于施工工艺复杂以及施工过程中材料以及工种繁多,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做好相关的技术准备。首先,熟悉施工图纸,同时在施工合同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优化每道施工工序,还需要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计划,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分项都在施工管理的控制范围之内。其次,做好施工技术的储备。特别是在施工项目中高新技术的应用,这时需要充分准备好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的施工规范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技术施工人员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每个步骤都能顺利进行。另外,还要注重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对一些高难或者高新施工工艺时,在拥有相应的质量检查制度的前提下,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含量要高。
3.2 强化施工环节和施工人员的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也在于其施工环节以及工艺的繁多,因此,强化施工环节的管理也是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施工进度来说,一般是要按照施工组织计划来执行的,但是施工现场的情况千变万化,施工进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和调整。当然,施工质量只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范制度才能得以保证。另外,在工程项目中,人是决定因素,则在施工现场有必要营造出一种职责分明和团结的施工团队组织,也可以采取像奖罚分明这样的政策制度来培养施工人员的凝聚力。同时,必须明确施工现场的管理体制,保证施工人员各司其职。当然,在必要时候也可采用一些非常手段,如利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会有很有效的作用。做好人员管理,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
3.3 加强施工的安全管理
对于加强施工的安全管理,首先应转变原有观念。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的因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将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形象,进而影响企业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由此,施工企业必须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其次,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文明施工,同时细化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利用抓好施工过程中的文明工地建设,来保证施工安全达标。为确保文明施工,则施工企业就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责任体系,以及相关的复杂人以及管理人员要不定期的对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情况进行检测督促。同时,还要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3.4 加强材料以及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管理
对于施工场地材料的管理,要从材料的供应、采购以及堆放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材料的堆放,这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材料的进场,以及材料的整理分类。从而,有效避免材料的丢失或者是浪费。另外,就是加强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特别是现场施工机械配置的合理化以及经济化。这就要取决于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的施工方案,当然,在选择施工机械设备时,最好选用一些综合型的设备,从而有效的减少设备的配套环节,提高施工的效率以及可靠性。同时,还要保证施工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当然,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种种方案策略都是为保证施工质量和工程质量,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当今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发展企业的根本保证。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及时注意加强检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且及时得到改正。更重要的是做到科学管理,其包括基本的现场调查工作,科学的组织施工,以及做好有关质量监督和控制的工作,从而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及可靠性。
四、结束语
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作为施工管理人员不仅要认识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其必要性,而且还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加强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以及施工人员和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与管理程度,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强调施工人才的重要性。当然,施工企业要在不断的作业实践过程中,逐渐加强对施工现场管理的认识以及对企业自身施工技术指标的重视,以及严控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施工项目的成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也要特别注重安全生产以及文明施工,在提高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打造企业自身的企业品牌,以优质的工程项目质量和高效的施工作业模式及施工管理模式,塑造企业自身在社会以及行业市场中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杰.论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J].四川建材,2009,(3).
无锡市场监管局约谈星巴克 “无锡市场监管”12月13日晚消息,针对媒体曝光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有“更换配料标签使用过期食材”的问题,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当日立即组织工作专班全面开展核查处置工作。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的星巴克震泽路店、昌兴大厦店进行了重点检查,初步核实相关企业有更改食品原料内控期限标识、使用超过内控期限原料的行为,已责成2家涉事门店停业整改。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对全市其他82家星巴克门店开展排查,发现从业人员未戴工作帽、加工区物品摆放零乱、消毒记录不全等15处问题,均已责令整改。市市场监管局对星巴克(中国)华东北区进行了行政约谈,要求公司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自查、落实整改。下阶段,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组织市、区两级力量,对2家涉事星巴克门店进行深入调查,依法严肃查处。从即日起,在全市部署开展以打击虚假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为重点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力保障市民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