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全球经济走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经济增长“前高后低”
纵观2010年,世界经济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上半年世界经济折年率增长5%以上。下半年,受短期利好因素逐渐消失、财政巩固计划对增长的抑制效应逐步显现以及债务危机等不确定性上升的综合影响,全球经济未能延续上半年超预期反弹的势头,复苏动能有所减弱。IMF在10月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4.8%的年度增长,鉴于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高达5.25%,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水平将较上半年显著回落。
发达国家GDP环比增长呈“逐季放缓”之势。第三季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总体GDP环比增速为0.6%,比第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美国环比折年率增长2.5%,回落1.2个百分点;日本环比增长0.9%,回落0.7个百分点。欧元区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4%,与第一季度持平,但比第二季度放缓0.6个百分点;英国增长0.8%,比第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但比第二季度放缓0.4个百分点。
主要发展中经济体GDP同比增速大多回落。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6%,比第一季度放缓2.3个百分点;巴西同比增速预计为5.8%,放缓3.2个百分点;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GDP同比分别增长4.5%、5.8%、9.8%和5.3%,分别放缓2.7、1.2、3.8和4.8个百分点。此外,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第三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8.9%和5.8%,比第一季度小幅加快0.3个和0.1个百分点。
(二)复苏差异性不断加大
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复苏渐进性与曲折性进一步显现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复苏差异性也进一步扩大,逐渐走向分化:
第一,新兴市场复苏动力强于发达市场。2010年期间,代表全球GDP三分之一的新兴经济体,推动了三分之二的全球经济增长。据IMF预测,新兴经济体2010年增长率将达到7.1%,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2010年增长速度为2.7%。与上世纪70年代以来3次世界性危机之后的复苏相比,发达经济体本次复苏势头尤显缓慢。
第二,新兴市场复苏稳健性强于发达市场。从近来公布的经济指标看,部分发达市场下半年的复苏动能大幅弱于上半年,而新兴市场经济的复苏动能并未出现明显下降。
第三,全球经济增速分化也表现在发达市场内部和新兴市场体内部。中国、印度、印尼和巴西等国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发达经济体内部,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等中等规模发达经济体增速快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而在欧盟内部,复苏也极不平衡,预计德国2010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而欧元区部分国家2010年仍将为负增长或零增长。
(三)国际间政策协调问题凸显
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冷热不均。通货紧缩对发达国家短期经济的风险更大,通货膨胀则是新兴经济国家的当务之急,因此国际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变得越发困难。
为刺激疲弱的经济实现增长,三大经济体陆续采取了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传统货币政策方面。2010年以来,美国和欧元区分别将政策利率维持在0―0.25%以及1%的历史最低水平不变,而日本则在10月5日将政策利率从0.1%降至0―0.1%;非传统货币政策方面,三大经济体货币政策继续扩大流动性,美国和日本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扩大流动性,发达国家普遍进入“量化宽松时代”。
为管理通胀及通胀预期,主要新兴经济体已经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以“量化紧缩”对抗“量化宽松”。截至目前,印度2010年经过7次加息,已累计将回购利率上调1.75个百分点,达到6.5%。巴西央行从2010年4月起已累计加息200个基点,目前基准利率已高达10.75%,中国也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在四季度让加息的“靴子”落地,然而政策的分道扬镳将造成与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差异扩大,导致新兴经济体更多的跨境资本流入,本币升值压力增加,给宏观决策带来新的纷扰和两难。
二、周期性与结构性问题交织增大了全球经济的复杂性
纵观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美国货币政策“外部性”问题、发达国家债务风险、新兴市场通胀趋势等,都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看来,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弭,对未来全球经济影响依旧难料。
(一)严重依赖政策刺激凸显全球内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
金融危机时期,各国出台规模空前的救援措施,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政府担保的金融业救援行动的资金估计为20万亿美元左右,相当于世界GDP的30%。为应对经济衰退,2008―2010年期间全球财政刺激措施总规模达2.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4.3%,然而,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短暂的,这些政策性的外生因素并没有转换成持续的、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全球实体经济的复苏之路依旧曲折和艰难。尽管全球范围内将有“二次政策刺激”来对冲“二次衰退风险”,但真正走出危机将一个漫长的过程,反映经济自主增长动力的个人消费及企业投资尽管略有恢复,然而依然薄弱,一旦刺激性政策效应减弱,经济增长很可能再次放缓。
(二)债务问题和财政状况恶化是发达国家的普遍难题
欧盟的金融救助以及严厉的财政紧缩计划并未延缓希腊债务危机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的脚步,欧元区的债务问题显示出“扩散性”特征。希腊、爱尔兰不会是倒下的两个壮士,西班牙、葡萄牙……欧债危机很可能再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拖垮欧元区核心国家的经济。
更为严峻的是,当前债务问题和财政状况恶化在发达国家同样具有“普遍性”,并成为二战后发达经济体政府负债率上升最快、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IMF的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中鲜有达标者:美、英、德、法、日5国2010年预算赤字分别达到GDP的11.0%、11.4%、5.7%、8.2%、9.8%;而5国截至2009年年底的公债余额占GDP比例分别为83.2%、68.2%、72.5%、77.4%、217.7%,财政赤字水平较危机前都大幅提高,负债水平普遍比危机前的2007年提高了15―20%。
美国债务问题更需高度警惕。美国财政部12月21日在年度财政报告中表示,美国政府2010财年赤字为13.5万亿美元,高于2009财年的11.5万亿美元和2008财年的10.2万亿美元。随着美国8580亿美元减税计划的实施,还将不断加大联邦赤字水平,预计2011财年预算赤字可能再破万亿。而美国债务余额突破14万亿美元,占全球债务余额的24%左右。近期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穆迪已经发出警告,有可能下调美国长期债务评级。
(三)全球通胀趋势的整体上行将对复苏形成负向冲击
美联储重启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的贬值压力,致使全球流动性进一步泛滥。以M2口径衡量,2000年,发达国家M2为4.5万亿美元,2008年升至9万亿美元,而今发达国家M2已升至10万亿美元,全球流动性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粮价、油价、金价等大宗商品价格均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达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高点。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该组织的农产品价格基准指数大幅上涨,创下名义新高,超过了2007―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在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的推动下,去年12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增幅创下自2009年6月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欧元区通胀年率也升至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未来无论是新兴经济体还是发大国经济体都难免受到通胀的威胁,如果这样的话,世界经济很可能出现“滞涨”的风险。
(四)房价深陷低迷,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大底部区域
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投资崩溃,房价未来五年将处低位。发达国家过去十年的房地产周期与历史上的经济周期明显不同,因为房地产周期变动被银行的信贷强化了。宽松的货币条件和不受约束的金融创新使家庭融资变得更加容易,进而放大了家庭的投资杠杆。去杠杆化使本轮房地产衰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史无前例”,家庭去杠杆化的过程比公司或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缓慢得多,因为家庭资产负债表中的房地产价值占绝对比重,而出售房屋比出售股票和债券更加困难。因此,房地产市场复苏比由公司资产负债表相关问题触发的衰退复苏更加艰难。美国房地产咨询公司Zillow预计,2010年美国住房价值预计将会缩水1.7万亿美元以上,超出2009年的下滑1.05万亿美元,这将使美国房产总价值比2006年6月的高峰值时总共减少了9万亿美元。全美地产经济协会(NAR)报告称,考虑到美国正面临的止赎、就业不振和债务去杠杆化等诸多不利因素,10-15%的下跌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预期,美国房地产市场很可能面临长期停滞。
(五)发达国家结构性失业问题难解,就业复苏严重滞后于经济复苏
发达国家高失业率问题制约经济复苏。目前欧元区失业率维持在10%左右,日本也高于5%,美国失业率更是连续18个月处于9%以上,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时期。此次经济衰退与金融危机相伴,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挫,加上大量结构性失业的存在,使得就业复苏明显滞后于二战以来的历次经济周期。失业率居高不下,不仅会影响到当期居民可支配收入,还会通过预期收入因素降低消费倾向,使得占发达国家总需求70%左右的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全球经济复苏的就业创造能力较危机前显著下降,进而限制了内需的恢复力度。
(六)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经历阵痛风险
全球经济正步入一个增速放缓、调整转型、竞争加剧的新时期。由于各国也着眼于长期结构调整,全球失衡格局正在发生着积极变化,而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再平衡已经开始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通过降低过度消费来提升储蓄率,并大力推动本国出口发展,力图改变高负债下的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此外,虽然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已开始着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但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转变,出口贸易可能会由于经济转型而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从而经历外需停滞不前而内需尚未培育成熟的转型镇痛,据IMF预测,预计在后危机时代贸易盈余对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维持在低位,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将可能会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趋势进一步强化的重大考验。
三、2011年:短期复苏力度下降,长期复苏趋势不改
2012比2011是否更美好
对2012年会更好表示赞成的中国公民中,其中28%的中国公民表示“非常赞成”,略低于全球(30%)和亚太(31%)、低于金砖四国(46%)的比例;48%中国的公民“有些赞成”,高于全球(42%)、亚太(45%)及金砖四国(38%)的表现。在中国,比起男士(70%)而言,有更多的女士(82%)对2012会更美好表示乐观,整体上35-49岁人群(79%)比例最高;家庭收入和学历越高的人群,表示赞成的比例也越高。
生活在法国和印度尼西亚的绝大多数公民持乐观态度,两国各有91%的人“赞成”他们对2012年将更美好充满了乐观。紧随其后的是巴西(90%)、印度(89%)和墨西哥(85%)。另一方面,意大利(45%)、日本(46%)、瑞典(55%)、匈牙利(56%)和英国(58%)选择“赞成”的比例较低。
2012经济走势是否更强
综合考虑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各种因素,我们继续维持之前的判断,预计二季度及未来六个月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变化将更多地受欧美经济形势与政策左右,很可能继续围绕100美元/桶震荡,短期内大幅上升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都不高。
国际能源署下调全球原油需求
高油价正抑制原油需求增长。5月12日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月度原油报告将全球原油需求的平均增速从2010年3.3%的年化增长率(相当于87.9百万桶/日)下调至2011年1.5%(相当于89.2百万桶/日)。
利比亚战事导致原油供给下滑。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4月份全球石油供应减少5万桶/天,至87.5万桶/天。受利比亚战事持续的影响,4月OPEC原油供应下滑23.5万桶/日,至28.75百万桶/日。IEA希望产油方增加原油供应,避免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全球失衡加重,影响经济复苏进程等消极后果。
通胀压力增大 美国货币政策面临转向
美国4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3.2%,环比上升0.4%。核心CPI环比上升0.2%,符合市场预期。受能源价格走高推动,美国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升0.8%,核心PPI同比上升2.1%,是继2009年8月同比上升2.3%以来的最大同比升幅。
6月份,美国QE2计划到期,根据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美国进一步实施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较小,货币政策将逐步正常化。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基于通胀压力不断增大,美联储自次贷危机以来第一次将货币正常化问题摆上议程,这将助推美元重拾升势。
欧元区短期无意继续加息 欧元对美元走弱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4月份欧元区通胀率较今年3月份的2.7%进一步上升至2.8%,是自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值。也是欧元区通胀率连续第五个月高于欧洲中央银行为维持物价稳定所设定的2%的警戒线,并且有持续上升的势头。
鉴于4月7日欧洲央行启动了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加息,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1.25%,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表示无意在6月份加息,导致欧元汇率大幅下挫。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欧猪五国先后爆发债务危机。5月20日,惠誉、标普再次在欧元区成员国负面评级,将希腊评级下调至“B+”,前景展望为“负面”,将意大利评级展望自“稳定”调降至“负面”。西班牙执政党工人社会党在地方选举中遭遇惨败,西班牙政党的更替让政治风险凸显,给西班牙经济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数据显示,西班牙经济体规模超过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的总和,欧债危机有扩大和波及欧盟核心国家的趋势。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货币正常化日益临近,助推美元重拾升势。5月份以来,美元指数上升已经超过4%,突破76点整数关口,强势美元给以美元计价的原油市场造成重压。
1.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
2.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渗透,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上的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化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上。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的国际直接投资,60%的世界贸易。
4.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物质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资本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
5.高度的风险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可是鉴于全球化经济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中国政府采取如下几策略:
1.立足国本,面向世界: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努力地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努力推进建立公正、合理、持续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
2.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快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国民经济,并操持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对内,即设计稳健的产业结构,清除经济泡沫,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即合理利用外资,控制债务规模,保持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倡导世界各国提高国际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建议各国货币当局彼此间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监管信息系统。
3.坚持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的,经济越是成熟,政府干预就应当适时收回,让市场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不断加大制度建设方面调整和改革力度,促使政府的角度由直接引导改变为间接诱导型转化。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机制的前提下,加速各种形式市场机制、制度工具的培育工作,特别是要健全各种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职能并规范其运行。加强民主监管机制,防止和克服出现官商不分和政治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公平。大力搞好经济建设,提高物质文明的程度,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步伐,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循序渐进地扩大对外开放,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迅速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争得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要注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作用,规避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当前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年代,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远去,因此只有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与此同时,一向被认为是大宗商品“领头羊”的原油,今年走势则相对独立。2011年2月,突尼斯和埃及政局动荡后,国际原油价格迅速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利比亚战乱又将国际油价推升至近三年高点。此后虽然有涨有跌,但布伦特油价迄今仍保持在每桶110美元上下。
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将取决于两股力量的较量:全球经济疲弱、需求不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力量和全球央行联手释放流动性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力量。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已成不争的事实,而全球央行开始联手释放流动性,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将刺激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宽幅震荡的格局。
具体来看:行情趋势上,由于流动性仍显宽裕,其外溢效应将持续发生作用,大幅下行空间并不存在,然而中长期的多头行情也很难见。各品种方面,农产品及油、糖等食品价格将较工业品价格坚挺,而工业品中金属价格可能较为疲弱,原油走势可能相对独立。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跟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由于全球极端天气增加影响产量预期,而人口增长带来了需求增长预期,再加上最低限价的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大幅走低的可能性不大。此外,由于工业品进入去库存化的周期令投机资金更加看好农产品及食品,2012年国际粮油价格很可能震荡走高。
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导致需求预期减少,工业品价格仍将疲弱,但自2011年二季度以来工业品,尤其是金属已经历了一轮快速大幅的下跌,继续大幅下挫的可能性不大,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缓慢下行。
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规划里,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等都纳入淘汰目标。由此看出金属冶炼供过于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问题,2012年随着国际需求放缓,国内房地产投资和建设继续缩减,供应过剩和需求不振将进一步打压金属价格。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价的历史数据分析看,金价整体走势与经济衰退的关系并不一致。1979~1981年这段经济衰退期,成为二战以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黄金牛市,当时的金价从205美元/盎司冲至850美元/盎司,涨幅高达315%。但是在此之后的1989~1991年和2000~2001年的两次经济衰退期中,金价并没有呈现出大幅上扬的态势,这两个时期的金价分别维持在360~420美元/盎司区间和205~350美元/盎司区间宽幅震荡。
经济衰退 黄金需求会下降
从黄金的商品属性来看,在经济衰退期中,随着收入的减少或者收入增速的下降,金饰需求会有所下降(金饰需求是黄金需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对金价产生向下的压力。
对比全球经济变化与全球黄金饰品需求,从中可以看到,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引发的两次全球经济衰退中,金饰需求明显下降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单纯从金饰需求的角度,无法支持经济衰退导致黄金牛市的论断。
经济滞胀 金融属性凸现
从黄金对冲通胀的金融属性来看,经济衰退如果伴随着严重的通胀水平,即经济出现“滞胀”时,黄金的避险功能将会推动金价上扬。
在结合美国的通胀数据考察经济衰退与金价的关系时,笔者发现,上世纪80年代初起的黄金牛市是在经济衰退与高通胀并存的“滞胀”背景下出现的。由此可见,经济衰退并不必然导致黄金牛市。
另外,经济衰退如果引发美元币值的下跌,那么对冲美元贬值的需求,也会使得以美元标价的黄金价格具有向上的动能,美元指数与黄金基本处于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经济衰退下的金价走势评估,必须结合通胀水平预期和美元走势的判断才具有合理性,简单地将经济衰退与黄金牛市联系起来的观点并不全面。相反,它取决于金饰需求、对冲通胀需求和对冲美元贬值需求三种力量的相互影响。
当前经济危机下的黄金走势
那么,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现状,是否满足上述条件并以此支撑黄金价格呢?不妨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求证:
第一,美国经济面临负增长。欧元、英镑及日元所占美元指数的权重较大,尤其是欧元权重达到了近57.6%,可见欧元的波动情况对美元指数走势影响程度相对较大。而目前由于欧元区主要国家经济纷纷步入衰退,占比美元指数权重较多的德国和英国所面临的衰退风险,已经导致两国货币持续贬值,这是造成美元相对走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全球商品价格齐跌,原油走势相当疲软。影响黄金价格主要的因素不仅包括商品的供需问题,而且还包含了通胀问题。随着以原油为首的全球商品价格的齐跌,令市场担心的全球通胀问题正逐渐淡出视野,意味着对抗通胀的黄金暂时回归于它的商品属性,而金融属性则暂时弱化。
展望2015年,鉴于全球需求疲软、供应充足、美元升值态势仍将持续,笔者判断,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仍将保持熊市,寒冬才刚开始。 需求疲软拖累
表现最明显的是需求疲软,供给充足的经济基本面将决定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疲态。从历史角度来看,供需变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十分显著。20世纪70年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多与供给驱动有关,如持续不断的石油价格冲击。
进入90年代,伴随着新兴经济体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宗商品需求增长迅速并引发价格大幅上涨的出现。
然而,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影响,全球经济,特别是一度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下降,CRB现货指数在2008年7月2日至11月25日短短四个半月时间下降了34%,直至美国第一轮量化放松出台,形势才有所逆转。 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即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跌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价格回落。
从需求端分析着手,今年全球经济走势十分不乐观,将对大宗商品需求造成负面影响。不难发现,相比于危机之前(2006年-2007年)全球经济5.5%以上的增速水平,当前经济虽然已经有所好转,但比危机前增长仍下降约2个百分点左右,呈弱增长的格局。
实际上,IMF在1月20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再次将2015年-2016年全球增长预期较去年10月时双双下调0.3个百分点,分别至3.5%及3.7%,原因在于其对中国、俄罗斯、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前景的重新评估,以及一些其他主要产油国的经济活动将因油价大跌而减弱。
与IMF等国际机构类似,笔者对今年全球经济的判断同样保持谨慎。其中,发达国家方面,美国经济复苏确实是一个重大利好因素。可以看到,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与就业市场的恢复,美国劳动力市场与消费之间似乎已进入了一个相对良性的循环。
但是,与稳健的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相比,欧洲与日本面临更大挑战,其中,欧洲问题更为严峻,面临的不仅是经济问题,其内部政治因素更存在较大风险,一旦陷入长期通缩,恐将比日本更难走出困境。
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速放缓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影响将体现的更为直接,不难看到,当前新兴市场整体增速已比危机前8%以上的增速明显放缓,预计今年增速回落至原增速的一半将是大概率事件。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走势也将进一步分化,中国步入新常态阶段,面临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诸多挑战,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相比之下,仍然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 大宗商品或延续跌势
而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进口国印度表现抢眼,去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5.3%。相反,危机之后一度表现卓越的俄罗斯与巴西经济如今着实令人担忧,能源出口拖累经济增长,两国均已经陷入衰退。
而从供给端分析来看,当前也未看到有可能出现供给收缩的灰天鹅事件。特别是原油作为大宗商品之王,美国加大页岩油的开发,且欧佩克宣布不减产,均将使得今年石油供给保持充裕。
一方面,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的快速发展导致美国天然气和原油产量快速增长,美国能源署(EIA)数据显示,当前美国原油日产量已增至900余万桶,创1983年1月以来新高,预计今年将增加1000万桶,这也导致了美国对原油和天然气进口的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主要石油输出国沙特宣布不减产也将保持石油供给相对充足。 标题
当然,除了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以外,美元走势与大宗商品价格的联系同样紧密。由于美元是大部分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定价和结算货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美元币值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国际大宗商品标价变动。
不难发现,自美国量化放松以来,美元呈现了长期的弱势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根据最新数据分析,本轮美元走强与大宗商品走弱也高度相关。回归分析显示,2014年6月美元上涨至今,美元指数与WTI原油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8,而美元指数与CRB综合指数相关系数高达-0.99,意味着本轮美元上涨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几乎是实时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未来美元走势可以作为预判大宗商品走势的重要参考。在笔者看来,鉴于当前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且美国退出QE以后,全球避险资金加速回流美国,导致美元呈现走强态势,预计今年美元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而在此基础上,大宗商品价格有望继续下跌。
实际上,从近一个阶段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这一趋势已然发生。
总之,考虑到全球需求疲软,非常规的原油产量增长、OPEC拒绝减产、美元走强等原因,今年石油价格仍将保持下降态势,而上述供需基本面与美元态势的分析对于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都有类似影响。
另外,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即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跌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价格回落,且石油等化石能源价格相对低位运行会降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的需求,继而压低农产品价格,并对金属等商品价格走势产生负面冲击,因此,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延续去年同步下滑的趋势,再创新低。
更进一步,笔者认为,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对于中国的影响可能是双向的,但整体利大于弊。以原油为例,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全球油价下跌或将直接减少商品的购进成本与降低运输成本,并对非食品价格的下滑、企业利润和居民消费都会带来一定好处。
[关键词]
国债收益率;格兰杰因果检验
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波及全球,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中国超越了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对象,并于2009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经历了衰退,目前正在缓慢复苏。2013年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市场对美国经济向好的预期不断发酵。2015年12月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加息25个基点,新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将维持在0.25%~0.50%,标志着美国自2006年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式划下句点[1]。然而美国国债收益率并没有像市场预测那样随着美元指数的走强而大幅上行,美国国债收益率上行动力匮乏,目前美国国债收益率仍处于历史上偏低位置。
一、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分析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这2个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往往可以从长期国债收益率中反映出来。影响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中美两国并非处于同一个经济周期内,美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缓慢复苏,而中国经济走出高速增长的周期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中美两国虽然不在同一个经济周期内,但是两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却又有一定的联动性。将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代表,选取2002-2015年中美两国10年期国债周平均收益率作为实证检验对象,中国的债券数据来源于中国债券信息网,美国的债券数据来源于美联储公布数据。由图1可知,自2007年起中美国债收益率联动性开始明显提升,因此2015年12月美联储加息,是否会影响中国国债收益率,是否会成为中国国债收益率浮动的原因都值得探讨。根据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将中美2002-2015年经济联动分成4个阶段:2002-2007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相对独立期,2008-2009年中美危机同步期,2010-2012年中美经济分化期,以及2013-2015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趋同期。
2002-2007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相对独立期:2002-2007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联动走势,更多出现相对独立走势。2002-2003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徘徊低位,2003-2004年国债收益率一路走高,2004年底到2005年有一轮明显的“熊市转牛”行情,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出现了先抑后扬再回落的行情,这与我国当时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分不开[2]。2004-2006年美国连续加息425个基点,促使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波动上行,与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并没有明显相关性。这段时间,导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分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两国货币政策的不同步。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通过汇率改革、经常项目可兑换等一系列金融改革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改革初见成效,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资本市场价格影响力增大。2007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程度开始提高。2008-2009年中美危机同步期: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受拖累下滑,危机蔓延之后,各国都进行政策调控缓解危机,中国在此期间多次降息降准,美国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两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共同面对危机的经济基本面是造成2008-2009年两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同步下行的最主要原因。2010-2012年中美经济分化期:此期间,美国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并进行扭曲操作(OT)增长持有国债的加权期限,以此压低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刺激内需、重振国内经济,引导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不断下行。中国在4万亿投资的刺激下,加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其经济增速恢复到两位数,经济持续向好,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相对高位徘徊[3]。2013-2015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趋同期:2013年美联储加息预期首次发酵,中国受到影响,出现了“钱荒”等一系列事件,全球主要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也受影响大幅上行[4]。这段时间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与美国走势高度趋同,2013年出现大幅上行之后,2014年同步出现大幅下降,2015年又同步震荡下行。全球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趋同性明显。
二、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关系实证分析
中国10年期国债周平均收益率序列设为C,美国10年期国债周平均收益率序列设为U。时间序列通常都有非平稳的问题,为避免造成伪回归,先对C和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方法是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C和U都是一阶单整过程(表1)。为避免损失有效信息,本文并不对中美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周平均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因此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确定两个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确定的均衡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的滞后阶数为4,结果如表2。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中美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长期存在惟一的均衡关系。因此,可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确定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可知,在10%显著性水平下,只能接受C不是U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并且拒绝了U不是C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因此U是C的原因。根据检验结果可得知,在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中,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是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浮动的Granger原因,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随着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而变动,而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并不是美国国债收益率的Granger原因。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确定了中美10年期国债周平均收益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在两国收益率的长期均衡关系中,C是因变量,U是自变量。这也符合传统观点和市场的经济学逻辑,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变动影响着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因此,随着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程度的明显提高,投资人也更加关注美国国债市场对中国国债市场的影响,以及今后中国债券市场的收益率走向。
三、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原因分析
自2013年起美联储首度预期加息,全球经济体出现巨大波动,各国为了降低杠杆、防止流动性风险,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均作出反应。2014年中国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并从2014年11月起通过连续降息降准支持经济发展。而美国经济虽然并未完全恢复,但是总体向好,美联储不断提高加息预期。在此期间,中美经济基本面出现分化,但是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反而进一步趋同,这说明除了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周期这两个关键因素之外,还存在其他因素对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产生影响。1.影响中美两国长期债券收益率趋同的第一因素是两国的经济基本面。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频繁,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也使中美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消费能力减弱,经济进入衰退期,中国受到外需减弱的影响,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也急需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5]。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中美两大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受世界经济走势影响。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增长率大幅下跌,需求减弱,直接影响其他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速。各国需求不足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传染,国际石油价格大跌,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等。2.货币政策联动是造成中美两国长期债券收益率趋同的主要原因。中国开启降息降准周期虽然晚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但是全球经济下滑导致全球市场都处于低利率时代,并且从2015年3月起,欧洲央行开启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6],日本央行也于2016年1月宣布降息至-0.1%,负利率适用于超额准备金[7]。在海外零利率的货币环境下,中国和美国迫于外汇压力和自身经济发展需求,长期国债收益率没有上行的动力,两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联动得到解释。3.国际投资者的参与也增加了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联动性。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美国国债逐渐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定价的重要标准。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不同国家的国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价格趋势会使国债价格变化趋于一致,这种债券投资的可替代性,也会使各国债券收益率走势出现联动性。
一、国际黄金价格走势
回顾自2010年8月以来的一年时间,黄金价格从1250美元/盎司逐步上升,最高突破1900美元/盎司。其中,用了8个月的时间从1250美元/盎司升至1500美元/盎司,又花了3个月的时间上升到每盎司1600美元。但此后一路冲高,从每盎司1600美元到每盎司1700美元花了半个月时间,而从每盎司1700美元到每盎司1800美元只用了4天时间,冲击到每盎司1900美元也仅用8天时间;不过从1900美元回到1700美元也只用了3天时间。(见图1)
二、这一轮金价上扬的主要因素分析
作为贵金属,黄金既有商品属性,受供求基本面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作为市场上投资者避险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强金融属性。最近由于市场信心明显不足,投资者避险需求强烈,加之投机炒作气氛主导市场,令黄金的金融属性表现的愈加强烈,价格因此出现大幅起落。
首先从基本面上看,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央行增加黄金储备意愿增强,直接导致供需紧张,成为支持金价上扬的基础因素。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达到919.8吨,合445亿美元,仅略低于2010年四季度447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其中,全球央行对黄金储备的需求对金价构成强烈利好。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二季度全球央行分别净购买黄金129吨和69.4吨,其中一季度购买吨数远超过2010年全年净购买的76吨。8月份,哥伦比亚央行还买入了2.3吨的黄金,俄罗斯央行也增持了4.4吨黄金储备。此外,经济低迷令投资者对货币信用信心降低,对黄金投资需求明显高于首饰需求和工业需求,加之季节性因素等都令黄金需求有增无减。
相比之下,全球黄金储量和可供交易量已非常有限。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球已确认的总存金量仅为16.3万吨左右。与此同时,过去20年来传统产金大国的产量有明显放缓迹象。不过创纪录的金价(以及保证金)推动了澳大利亚的矿商们更加不遗余力地开采更多的黄金。全球第二大黄金生产国澳大利亚的黄金出口量在2010/2011财年上涨了10%,达到270吨。
其次,投资者普遍信心缺失是导致7月以来金价猛烈上涨的核心因素。(见图2)
比较一年以来黄金与其它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可以看出,在去年9月至今年6月期间,金价的上升走势并不显著,但是自7月以来,金价走势一路上扬,明显独立于其它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对此我们认为只有一种解释,就是7月份以来,投资者普遍信心缺失。
美国去年推出的QE2就像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股市、大宗商品共同走出了上涨行情。鉴于对未来经济复苏的乐观判断以及市场上宽松的流动性,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这时候黄金与其它大宗商品走势相当,甚至在很多时候还由于炒作题材有限而弱于其它大宗商品。
但是QE2带来了市场信心,却并未带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有效复苏。9月初,白宫最新的年中经济报告中,大幅下调了美国经济前景预期,将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2月份预测的2.7%下调至1.7%;将2012年GDP增长率从2月份预测的3.6%下调至2.6%。而美国劳工部9月2日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美国8月新增非农岗位就业人数为零,远低于经济学家此前曾预计的新增非农岗位7.4万人。失业率依然高企(8月为9.1%)、债务沉重(总额已高达14.7万亿)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成为了美国经济低迷的三大标签。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情况也不容乐观,德国和法国二季度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而日本二季度GDP更是大幅下滑3.2%。
在美国债务问题受到市场普遍诟病的同时,欧债危机则暗流涌动,并最终蔓延至意大利和法国等核心国家。最新数据显示2年期希腊国债收益率攀升至47.14%的欧元时代新高,而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创纪录地连升十天,再次达到5.3%的高位,逼近此前达到的6%水平。未来如果希腊债务违约,法国银行业将首当其冲遭遇大量坏账,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因财政恶化将更加依赖欧洲央行。欧洲经济正在陷入债危机与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
欧、美的经济困境严重挫伤了QE2以来市场对于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而标普下调美国债务评级的事件成为压破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全球市场进入了无信心时代。大宗商品、股市都纷纷滑落,资金纷纷流向黄金、美债等避险产品市场。最终令黄金走势明显独立于其它大宗商品。
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离不开“联动、合作、共赢”的理念,这也是本届论坛中与会者所关注的重点。现将论坛上的精彩发言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近期,国内主流旅游研究机构和研究专家在预测我国旅游经济走势时认为,“2001年大起,2008年大落,2009年大-调,2010年大进”,“2009年将是旅游需求的恢复与振兴之年”。
本人认为面对我国旅游经济未来之走势,应该持审慎乐观之态度,谋长期应对之策略。当前市场呈现的诸多数据表明,中国旅游市场今后走势大致是今年继续下滑,未来两三年调整、转型,未来三、五年方有可能步入上升期。
世界旅游市场走势:继续5滑。未见谷底。更难测复苏
今后几年世界旅游经济走势取决于两个因素,人祸(全球经济危机)与天灾(全球甲流)。
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与1998年金融危机比较中,可以看出1998年的金融危机一是局部性,仅在亚洲,主要是东南亚;二是短暂性,1997~1999年。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世界旅游业迅速回暖,2000年世界入境游客增长率达7.4%。2008年由美国肇祸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是全球性,二是实体性(由虚拟的金融危机转为产业实体经济危机),三是持续性,2008年爆发,至今未见谷底。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是主导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的结构性危机,其调整、转型、升级,不是几个大国首脑开几次会能解决的,它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化解。
从2008年甲型H1N1流感与2003年SARS比较中,可以看出,2D03年的SARS一是短暂性,发生于该年初,止于该年7月,来得猛、退得快;二是局部性,主要爆发地在亚洲华人为主地区。此次甲型H1N1流感,一是全球性,二是渐发性,三是持续性。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全球甲型H1N1流感病例,7月13日为9.45万例。7月24增加到13.5万人,8月6日为17.7万人,可谓与日俱增。2009年6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将流感大流行预警级别从5级升为6级,同时,它继续建议暂不要限制旅行,不要关闭边界。可以想见,一旦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限制旅行、关闭边界,对世界旅游将是灾难性的打击。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的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4月份全球国际旅游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该机构调整了今年全年预期,预计2009年全球国际旅游幅度在6%至4%之间。12004至2007年间,国际旅游业曾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长,远高于4%的长期均值。因此,可以预见,国际旅游将进入一个较长的衰退期,尔后是一个缓慢的复苏期,然后才是振兴期。
今年我国旅游市场态势:“一降、一平、一增”
根据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和农村司联合开展的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季度抽样调查结果,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保持增势,但人均旅游花费有所下降。国内旅游10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54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4979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2个百分点。可见,旅游人次虽同比增长,但旅游收入增幅低于人次增幅,2008年人均消费511元,今年上半年人均消费477.9元,人均消费下降6.5%,表明旅游经济效益下滑。
与此同时,入境旅游6206万人次,同比下降4.4%。其中外国人1021万人次。同比下降19.3%。今年上半年,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2亿美元,同比下降12 3%。入境旅游人次及外汇收入同比下降幅度均比2008年高得多,2008年人均消费314.1元,今年上半年人均消费293.2元,人均消费6.7%下降,也表明旅游经济效益下滑。
上半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22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较2008年同比增长的11.9%。减少近11个百分点。
本人预测,今年下半年国内旅游人次同比保持平稳增长,但环比增幅下降、人均消费下降,经济效益下滑,入境旅游继续、大幅下降;出境旅游同比持平,全年可能呈“一大降(入境)、~持平(出境)、一缓增(国内)”的态势。
中国旅游市场今后走势:2009年继续下滑,未来两三年调整、转型,未来三、五年方有可能步入上升期。
今后几年中国旅游经济走势取决于全球经济危机、甲流与我国经济形势。入境游主要取决于全球经济走势,但近来美国个人储蓄率有所上升,欧盟一些国家也出现类似征兆,表明发达国家对现行消费模式的调整,可能影响全球贸易规模扩大,更使入境市场萎缩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出境游主要取决于全球甲流与国内经济形势,因担心甲流而暂缓报名或取消出境游的不在少数。国内游主要取决于我国经济形势,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最近数据称,二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感受下降,当季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一季度大幅下降19.9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当前的我国经济困难(包括旅游经济),国际金融危机是外因,而内因在于30年延续的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出口、投资、国内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的经济结构与速度型、规模型、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即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困难也会到来,只是时间不是那么早、程度不是那么重。
目前,出口这匹“马”继续疲弱。投资这匹“马”主要靠政府投入而仍缺乏民资投入。人们津津乐道的“4万亿元”的投入是“兴奋剂”,而不是“强心针”,其中虽不乏有长效投资,但更多的是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的投资、少持续发展能力的短视投资,可能隐伏着更大的结构性风险。
国内消费这匹“马”依然乏力,根本原因是30年积累下来的“国富、民穷”、“少数人暴富、多数人康饱”的国民财富结构性失衡造成的。“金字塔”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向“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型路艰道远,新一轮的改革将会遇到既得利益的杈贵群体的顽强抵制。民众消费能力不是用政府呼吁花钱、商家忙乎打折能“刺激”起来的。
流动性推高整体价格
2010年,主要商品价格走势整体经历了先弱势震荡,后单边上扬走势。上半年经济数据方面显示全球经济企稳,但欧洲债务危机升温却吸引了市场大部分目光。美元因为危机升温而被动上涨;以铜、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维持弱势震荡格局;黄金由于避险魅力凸显而脱颖而出,随着危机的深化再次刷新历史高价。
进入下半年,随着欧债危机降温,以及全球紧缩政策缩水带来的流动性恢复,金融资产价格开始走出了一波凌厉上涨攻势,直至去年10月末以中国加息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紧缩政策重提,以及美国推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利多兑现,商品和股市才迎来调整。
2011年,发达经济体的去杠杆化进程仍将延续,内部复苏陷入困境;由于库存周期对许多新兴经济体的提振已经进入尾声,货币、财政政策组合的宽松度也在降低,加之发达经济体的拖累,我们预计全球经济体整体复苏仍将步履蹒跚。发达经济体为了保证经济环境不再度恶化乃至崩溃,仍将推行史无前例的超低利率水平和超宽松的货币环境。全球汇率和贸易领域将逐步形成一种不稳定的弱势均衡。
对于商品市场而言,发达经济体推行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其货币本身的贬值,是2011年最重要的主题;新兴国家的紧缩政策或会产生阶段性阻力,但难改总体向上趋势;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外部博弈也将是商品上行的利好。因此我们判断商品价格整体上仍将延续2010年下半年渐行渐高的走势,形成价格总体上涨与局部高企的格局。
估值泡沫全面形成
展望2011年,全球经济整体复苏仍将步履蹒跚。不确定性较大的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依靠内需的复苏难有起色。而新兴市场国家在整体上并没有受到再次衰退的压力。不但经济数据呈现整体上升趋势,而且民间信贷增长更会出现全面的复苏。
这将造成一系列影响。首先,会将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推向贬值。换句话说,由于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低下,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无论是作为一种单纯的金融资产,还是作为发行国生产能力的象征,都是无利可图的,而这些货币恰恰是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那么其贬值也就直接等同于商品价格的上涨。
其次,导致投资行为变异。金融领域充裕的流动性和廉价的资金成本,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货币环境,导致投资行为变异。一方面央行透过购买债券(尤其是国债),将国债利率人为地拉低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另一方面央行释放给银行的银根,也因银行惜贷而无法周转到有需要的企业和个人手中,资金被银行反手投入国债市场,进一步拉低国债收益率。同时,由于无风险资产的零回报和借贷炒作的低成本,民间资产被诱导,甚至被逼迫向高风险标的集体转移,从而使商品价格估值泡沫全面形成。
寻求外部新均衡的博弈
一、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回顾
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相比于2008年呈现直线上升态势,在2010年,国际油价的变动曲线更加复杂,原油价格在65美元/桶到92美元/桶价格区间波动。对于2010年的国际油价走势可以大体分成三阶段:
1.2010年初油价较以往相比呈现上涨趋势
在2010年年初,国际原油的价格受欧美燃油刺激,油价飙升为80美元/桶,虽然投机热情的缩减和美元的攀升使油价出现短时期的回调,但是,从整体的价格趋势来看,油价仍处于在高位持续震荡的态势,国际原油价格在4月6号创近两年新高,出现86.84美元/桶的高价位。
2.原油价格受债务危机等影响呈现低位徘徊态势
欧洲债务危机的大规模爆发给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了沉重打击,投机行为迅速减弱,市场上避险情绪大面积蔓延,使得原油市场上的投机资金大范围回撤,国际原油价格迅速下跌,曾经一度跌破80美元和70美元大关。
3.年末原油价格在美国经济的助推下将突破90美元/桶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渐渐减弱,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人们对于原油的良好预期,国际原油的价格开始由低位徘徊转为缓慢的上升,在年末原油价格开始突破90美元/桶,呈现上升的态势。
二、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与预判
通过对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国际原油的价格将会出现缓慢的上升状态,整体油价的上升是不可逆转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全球的经济状态、供求关系、原油库存等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复苏对原油价格走势的影响
全球整体经济发展态势的好转是国际原油价格上升的有力支撑。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的减缓,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和中印等国经济的不断增温,都推进了国际原油价格的稳步增长。全球经济的良好发展将推动国际市场对于原油以及原油副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原油价格的上升。
2.对原油需求增加的影响
截止2010年年底,国际能源机构(IEA)连续三个月对国际原油的需求量预期进行上调。国际能源机构认为,伴随全球经济的回暖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将呈现大幅攀升的状态。美国能源署(EIA)也上调国际原油的需求量预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必将拉动对于国际原油的需求。
3.供给因素的影响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10年国际原油产量同比上涨1.98%,已经突破40亿吨的大关。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上调了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原油供给预期,预计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原油供给增速将达到100万桶/日。总的看来,在2011年国际原油的供给量会出现大幅上升的供给态势。
4.原油库存量变动的影响
美国原油及石油的库存量相比往年也呈现上升的状态,但是,随着欧美等对取暖原油需求量的上升,库存量过剩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对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压制力量也开始变小。OPEC预计201 1年原油的库存量将会有所下降,这势必对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造成影响,使之出现供求相对偏紧的状态,国际原油的价格也不会出现下调。
三、建议与总结
1.加强与国外原油的合作力度,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综合来看,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远远不足,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加强,所以,我国要提高建立和完善石油战屡储备的力度,认识到其紧迫性和重要性。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经验,建立起配备设施齐全、形式各异、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同时,要加大对于我国石油勘探和开发的力度,积极开发我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在增加石油的储备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加自产能力,减少对国外原油的依赖程度。
2.对原油定价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