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最有效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26 10:19: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最有效的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最有效的途径

篇1

1.企业价值概述

“价值”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多重的含义,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都有着尤其自身相符合的解释,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判断个人或企业价值的大小不是通过其自身获得的收入或利益多少,而是通过个人或企业对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大小来评判的。对于企业价值而言,其内容与体系也是广义的、复杂的,对于不同的企业关系人来讲,价值判断的标准就不同。在顾客看来,企业的价值就是能够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为人们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作为社会对于企业的价值判断就着重体现在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多少。由此可见,企业价值的评判有着多重的维度,从不同的角度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判断,这就决定了企业价值的系统性。

从宏观层面来讲企业的价值可以大致分为企业经济价值与企业社会价值,两者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的经济价值是企业管理者价值、企业员工价值与股东价值的内在体现,企业的经济价值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的经济价值决定着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的地位,对于企业的整体形象与实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浪潮中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实现企业经济价值。

企业的社会价值指企业在社会的发展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多少,这是社会评价企业发展的主要方面,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的实现,最终的目标仍是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企业长远利益的根本保障。

2.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

2.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企业在发展中出于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中,因此,影响企业价值的外部因素就较为的广泛,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因素都对企业价值的外部环境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政治环境是企业发展存在的根本载体,政治环境的优劣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总是处在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国家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政府的决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定与约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家在不同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下会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我国各项事务的正常发展,这些政策与决策的制定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就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社会发展的日益不确定,政治因素对于企业价值的发展不影响也日渐不确定。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也对企业价值的实现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几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出各种保护政策,这大大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公平性,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发展日益混乱的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影响日益增大。

最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总是处在社会信息、社会价值与社会动态中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利益团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不断的勾心斗角的发生利益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因此,社会环境的优劣对于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

2.2影响企业价值的内部因素

企业价值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受到现金流与资金成本的影响,而现金流则受到价值增长期、销售增长利润税率与营运资本的制约。企业为增加其价值,可以采取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增加新增资本的边际收益和新上项目的效益、提高新增资本投资回报率、在新增资本回报率超过单位资本成本有资本溢价的情况下,提高投资资本增长率、降低筹集资本成本等手段。这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与最大化有着重要意义。

3.企业价值最大化内涵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在科学的政策指导下,不断加强自身的政策建设,完善财务管理的手段与措施,提高财务管理的效果,将企业的长期发展作为企业追求的核心要素,将企业的价值实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强自身的各项制度建设,使企业的总价值实现最大化。

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应更加关注现金流,将现金流的管理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当中。现金流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现金力量做基础,企业的各项发展才能顺利的进行,没有现金流量做后盾,任何发展的策略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应将现金管理全面的灌输到每个环节、每名员工当中,实现全面现金管理的理念,做到在企业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控制现金的管理,不断加强现金管理重要性的教育,使全员、全程形成现金管理至上的理念,增强现金管理的效果。

企业价值最大化还应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理解不断加深,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大多数的国家所认可,这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发展当中,只有建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才有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使企业的发展从整体系统的方面考虑得失。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使上市公司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满足当前竞争的需要,从而在更长的时期内保持持久的发展潜力。

4.实现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途径

4.1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就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监督体制,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只有完善的制度作保证才能使监督的各项措施有章可循,才能使各项措施有指导的纲领。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将其放入到整个经济活动中进行研究才能有良好的效果。要重视监督企业的诚信建设,将诚信纳入监督体系,增强企业诚信观念,树立诚信的发展理念。诚信的发展理念对于良好的企业竞争氛围的营造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企业的价值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中,还应注意对监督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不断强化监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增强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使监督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4.2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当前,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较快,社会的更多目光都集中在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于债券市场的重视明显不足,尤其是企业的债券市场,长期以来都受到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的渠道,严重影响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由于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还不够健全,债券市场还缺乏相应完善的措施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上市公司的筹资渠道较为单一,这就造成了市场资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增加上市公司的债务比重,这对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4.3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激励机制

上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与上市公司内部激励制度的完善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利于自身价值的正确判断。上市公司应通过管理者增持股票、股票期权等方式促使公司的管理者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其更具发展的动力,更大限度的调动公司管理者的积极性。但应注意,这种激励措施不应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还应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鼓励,避免激励的功利性,充分发挥激励的正面作用。这种激励机制一旦成熟,这对于上市公司良好企业文化的构建,形成积极向上的奋斗局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4完善法律制度和法律环境

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上市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实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优良的法律环境对于良好氛围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发展来看,完善立法工作是构建和谐法律环境的基础,只有健全的相关法律作保障才能保证各项措施有章可循。这就要加强与上市公司价值实现的相关法律建设,使其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上市公司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规范,限制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有效地促进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5.小结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建设对于上市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与进步,上市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得到了各方面日益广泛的关注,探索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发展之路对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作者单位:中国联通新疆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邵正林,林云刚.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J],金融观察,2004,(3):45―47.

篇2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但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却存在时间上的制约,高职的学制大多是三年的,也有两年的,其中至少有半年要到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在校上课时间最多两年半,两年半的时间要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再挤出时间,利用正课时间开设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是不现实的。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高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一、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特别重要。如果学校有一种良好的科技、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条件。校园环境在人文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它时刻影响着人的思想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所以,高职应注重校园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学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即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创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举办系列人文学科讲座,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举办各种人文讲座、艺术节、科技节,各类竞赛、影展、文艺演出等,吸引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开放性,同时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人文论坛”,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其人文现状。同时,教师要利用校园网进行人文方面的网上教学,引导社团设立自己的网站,锻炼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其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同时,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化学习空间。若有可能,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作报告。他们的治学态度、精神风貌、对人生事业的追求,都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有时这种报告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这不仅会增加学校的学术氛围,也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培育优良的学风、校风。一旦一个学校的氛围形成了,它对每个人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

高职社团活动是学生为了共同的兴趣与爱好、需要与目标而自发组成的活动团体,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新闻、社会热点等方面,或开展有关人生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演讲、辩论等。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弥补教学计划不足,感受人文与科学教育,培养人文素质,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学生组织社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其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自豪感、成就感和自信心。

篇3

学校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做好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水涨船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的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阵地。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侧重了学科知识的灌输,常常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被边缘化了。学生没有健康心理、良好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和公民意识,更是失去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没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少了重视和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是事倍功半。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高速发展变化、日益全球化的社会。时事新闻热点必然会对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初中学生道德、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那种“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不符合现实,也与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相违背。巧用时事新闻热点,能上活思想品德课,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从而促进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地收集时事新闻热点,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等原则,甑选出最有效的时事新闻热点是上思想品德课、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1、收集时事新闻热点的途径

 

时事新闻是指国内外最近发生或正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件。时事新闻中对社会和生活影响比较大,人们较为关心和关注的事件就是时事新闻热点,时事热点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收集时事新闻热点是上活思想品德课的准备工作之一。

 

时事新闻热点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但应当以老师的收集为主。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培养敏锐的新闻触角,养成关心时事、关注新闻、收集时事新闻热点并做好分类的习惯。收集时事新闻的算什么很多,可以通过上主流网站,例如腾讯网、新浪网、易网、凤凰网等;可以收看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新闻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一套19点新闻联播、新闻频道各时段的新闻报道、珠江频道21点今日关注、南方卫视2台20点今日最新闻、广州台18点新闻以及相关的新闻专题栏目如焦点访谈、道德观察等;还可以通过收听新闻广播、订阅报纸和手机微信等方式了解时事新闻,把握新闻焦点。在网上看到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时事新闻都可以直接收藏和保存;在报纸上看到的时事新闻可以复印收存或直接收藏;如果通过收看和收听电视广播方式了解到的时事新闻资讯则可以先上网查找再保存。

 

2、甄选时事新闻热点的原则

 

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后,要对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时事新闻热点做好分类收藏和保存,以便能在教学需要时能高效采用。分类时可以依据初中思想品德科三年教学的内容设置和细化。在教学备课时,需要对收集的时事新闻焦点进行甄选,但要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要注意正面导向、不漠视负面思考。基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我们要尽可能选择积极向上的时事新闻热点,甄选的时事新闻热点要能弘扬社会主旋律,转递社会正能量,引领学生把握正确方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例如“感动中国”、最美教师等。喜剧让人兴奋,悲剧却能让人清醒。学生会接触和面对大量的社会新闻,我们不能漠视一些存在两面性或负面的新闻,例如扶老人之类的;而应当适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坚定正确的信念和方向。

 

第二要注意紧密联系教材和学生,服务教学。时事新闻热点的运用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与教学内容最紧密、最接符合学生特点的时事新闻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在甄选时事新闻热点时要根据大纲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并整合热点材料和教材,让时事新闻热点与思想品德教材有效融合,切忌生搬硬套。

 

第三要注意宜新宜近。时事新闻热点的生命力之一在于特具时效性。在甄选时事新闻热点时的,时间上要尽量选择最新的,空间上要尽量选择最接近学生心理和地域的。只有选用时空都最贴近学生的时事新闻热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否则,学生会觉得这些都与自己无关,都不符合当前社会,自然不会接受,课程德育功能被大大削弱。

 

篇4

课堂教学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德育完全依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而展开,完全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一、德育呈现于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便是在课堂,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充分体现学科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使德育寓于学科教学的始终,与学科教学相伴相随。通过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促成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德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1.地方课教学中的德育

地方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为了依据各地区的不同需要,由各个地方依据我国课程管理政策及要求自行开发的一门课程,也就是地方对国家所制定的课程所做的必要补充。地方课由《成功训练》《家乡》等构成。

在《成功训练》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之中充分体验和感悟成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了解追求成功的方式方法,懂得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给自己将来的成功奠定一个坚实稳固的根基。如六年级《成功训练》下册中《承诺》单元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没有任何承诺比自我承诺更有力量的道理。

《家乡》课程的内容均为小学生所熟知的内容,大多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易于领悟和掌握,非常适合小学生开展较为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着手,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融爱祖国、爱家乡于各种活动之中去,对学生进行德育。

2.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语文教师要将德育放于首位,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德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钻研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性,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德育。

篇5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新时期的德育思维也相应发生了转折。第一,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向人的发展。第二,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第三,从德育思维的价值尺度来看,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本次会议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如何估计当前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学校德育存在着“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德”——“育”生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也不仅仅是“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还是道德精神与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就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德育生态”的理念强调:第一,德育的具体性。它强调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的适应性,强调“育”的特性与“德”的品质一致性,认为只有在二者匹配时,才会产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态性。它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德育生态”的理念提醒我们注意德育环境建设,注意德育的文化环境。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何去何从?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是确立新时期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加以观照的四个基本点。

关于德育的规律,有学者认为应该研究进行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应该以什么样的人性观为基础?性善论?向善论还是反映论?现在一讲德育,就是说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开课。那么,儿童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学校起多大的作用?课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儿童不上学难道其道德就不发展,就没有道德吗?有学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有道德需要,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层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以管住学生和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关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列入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三个模式。

篇6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新时期的德育思维也相应发生了转折。第一,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向人的发展。第二,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第三,从德育思维的价值尺度来看,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本次会议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如何估计当前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学校德育存在着“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德”——“育”生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也不仅仅是“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还是道德精神与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就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德育生态”的理念强调:第一,德育的具体性。它强调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的适应性,强调“育”的特性与“德”的品质一致性,认为只有在二者匹配时,才会产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态性。它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德育生态”的理念提醒我们注意德育环境建设,注意德育的文化环境。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何去何从?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是确立新时期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加以观照的四个基本点。

关于德育的规律,有学者认为应该研究进行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应该以什么样的人性观为基础?性善论?向善论还是反映论?现在一讲德育,就是说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开课。那么,儿童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学校起多大的作用?课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儿童不上学难道其道德就不发展,就没有道德吗?有学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有道德需要,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层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以管住学生和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关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列入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三个模式。

篇7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新时期的德育思维也相应发生了转折。第一,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向人的发展。第二,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第三,从德育思维的价值尺度来看,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本次会议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如何估计当前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学校德育存在着“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德”——“育”生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也不仅仅是“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还是道德精神与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就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德育生态”的理念强调:第一,德育的具体性。它强调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的适应性,强调“育”的特性与“德”的品质一致性,认为只有在二者匹配时,才会产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态性。它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德育生态”的理念提醒我们注意德育环境建设,注意德育的文化环境。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何去何从?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是确立新时期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加以观照的四个基本点。

关于德育的规律,有学者认为应该研究进行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应该以什么样的人性观为基础?性善论?向善论还是反映论?现在一讲德育,就是说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开课。那么,儿童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学校起多大的作用?课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儿童不上学难道其道德就不发展,就没有道德吗?有学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有道德需要,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层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以管住学生和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关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列入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三个模式。

篇8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又是其他各育的归宿和保证,在素质教育中要突出德育的功能,强化德育的效应。而发挥德育教育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因此要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因此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会学生做人。而思想品德课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简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手段,是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的精华。

其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要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任务之一的德育教育,必须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怎样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根据几年来担任思品课教学,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初中生刚刚认识社会又缺乏社会经验,有些事自以为是,实际上对人对事有时缺乏正确判断力;他们模仿性强,同时又有很大可塑性,易于接受外界影响,正是“嫩枝易弯也易直”。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学生思想教育要做到抓早抓小。抓早就是要思品课教师认真上好每年级的思品课,要从初一年级抓起,时刻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教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各方面能力,忽视思品课教学,为考试而教学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抓小就是结合思品课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使学生明白对错,分清荣辱,使学生心灵不受侵蚀,保持纯洁健康的品质。

2.目的要求要切合实际。这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确定教学目的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单元、每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比如,初一学生思想开始活跃,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教学中可多采用讨论法、辩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从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形成的,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课题太大,涵义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4.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教学要点是为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所必须讲清的几个主要之点,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5.材料要生动形象。思想品德课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生动、形象、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

篇9

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又多种选择)

3.实行饥饿纪律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4.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5.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

6.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句明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教育法)

8.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法

9.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1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辨析题

1.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2.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错误。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3."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

错误。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错误。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又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2.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3.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篇10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为小学生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为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然而,网络还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天堂,还可以让学生进入不能自拔的玩乐的地狱。一句话,网络在给小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情感、心理和对事物的认知,还容易使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产生偏颇。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情况,必须通过科学的态度、有效的措施来净化网络环境,将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问题解决好、处理好,还小学生一片干净、文明、科学的网络环境。

1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质

1.1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家长应该做好对孩子的监督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面对网络,小学生往往会迷恋,这时候就要求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做好监督工作。比如,电脑尽量不安装在孩子的寝室内;要在电脑上安装一些反黄软件,避免网上不良信息的出现;努力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学会正确上网,文明上网,不去看一些未成年不应看到的图片和文字;不间断地检查孩子的上网记录,了解孩子的网上踪迹;还可以通过和孩子网上聊天等渠道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从而实行有效的监督。

1.2家长要多和孩子做情感上的沟通,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以引导为主,用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孩子多在情感上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心理上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和制止。在使用网络的问题上,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表率,提高自身素养,这样进行家庭教育时孩子才会容易接受。让孩子清楚网络其实就是一种工具,可以利用它学习知识,加强交际和沟通能力,可以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游戏和娱乐。

2学校加强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行为

如今,网络给予人们的自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今社会的道德约束,基于此,学校应格外重视对互联网的管理。比如可以设定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实现对网络信息的适时管理和限制;还可以制定相应合理的管理制度,从刚性上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另外,要设置一些关于净化网络、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课程,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一些文明上网、利用网络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用树立正面典型感染学生,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认识,从而增强他们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2.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品德课和班会,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阶段,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加强小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意志做铺垫。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课、品德课和班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把网络看作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平台,而不是娱乐和游戏的工具,让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2.2借助学校的网络资源,有效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少先队网站,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少先队网站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愿望,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实际,找到真正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更好地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总之,要有效结合小学生特点,在尊重小学生的基础之上抓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搞好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篇11

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常规正是培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良好行为规范训练的最普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小学生年龄小,思想纯,可塑性大,每天学校的引导,无疑都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我们加强常规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常规管理中注重“三导”。

1.校会导向。

每周一次的校会,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之一,每周一次的校会可让师生不断明确方向,形成共识,导之行动。

国旗下专题讲话让我们“有机结合,宣传激励,形成系列,注重实效,正面引导。”

2.制度导训。

健全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不仅是落实德育到位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的需要,是明理导行的保证。

我们以查带训,以查促进,健全完善了“热爱祖国每日升降旗制”,全面发展“班级评优制”和“个人学分制”“一日常规六查制”;“每周活动八查制”;“红领中监督岗制”等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德育渗透学校全面育人的管理体系,强化了对学生的训练。

3.竞赛导行。

我们每天公布各班全面发展情况,周周小结,月月发流动红旗,期末评优发奖,总结表彰,形成学校不断地竞赛激励机制。每个同学在竞赛中进步。每个班级在竞赛中奋发向上。

二、德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我们从管理入手,要求各科教学德育渗透入格。

一写:各学科必须把德育目标写进教案;二看:课堂教学看德育渗透的措施落实;三导:以育人意识检查指导德育渗透到位。

我们用“两全”指向,为各种教学渗透德育引路。

(一)全面贯彻方针:全面育人意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习惯,发展学生思维,重视能力训练,关心学生身体,培养意志的品格,支持学生活动,减轻学生负担等。

(二)面向全体学生:厚爱中下生,提高优等生,关心帮助每个学生成长。

培优补差有效果,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

三、德育渗透在丰富彩的活动之中

活动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的好形式。活动只是途径,育人才是目的。

我们特别注意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强调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养习惯、启智慧,练本领,长才干。

开展活动,我们力求“两让”:让一次活动使学生得到多种效益,一举多得,让每次活动都能令学生终生难忘,留下金色童年的美好记忆。在活动中,我仍还特别注意了“三结合三训练”。

(一)结合各种活动渗透养成教育,强化行为规范训练;

(二)结合各种活动渗透"五爱"教育,强化意志品格训练;

(三)结合各种活动渗透艰苦奋斗的教育,强化自主自理能力的训练;

四、德育渗透在评比之中

篇12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借助生动的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讲“四川”时,我先播放《神奇的九寨》,从这首歌的MV中突出秀美画面和多山险峻的景色,又从李白的《蜀道难》来突出四川的地形特征。在让学生欣赏美丽四川的同时,又插入了一些关于汶川地震及救援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渗透德育要有艺术性

初中生正处在成长期,逆反心理很强,正确的德育观正在逐渐形成时期。我们在进行德育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脑,讲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易于接受,潜移默化地达到我们的预期教育效果。换句话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具有艺术性,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德育目的。

例如,在讲解“新疆的气候”时,一开始我这样讲述:“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的俗语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这时几十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起望着我,迫切地想知道下文,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俗语。我问道:“为什么早晨穿着皮袄,到了中午就穿纱,而且晚上还吃西瓜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由于新疆的气候决定的,新疆的气候具有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干旱的特点。”接着我就给学生介绍《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我人民在新疆那种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与残余部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激励着学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这样,我就间接地把舞台艺术的场面搬到讲台上来了。

三、谈话是渗透德育最直接的方式

在德育中,谈话是与学生最基本的、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谈话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如我在讲“森林资源”时说:“美丽的长白山是我们的家乡,更是我们的骄傲。她是全国乃至世界都非常著名的旅游景区,大家说说国内外游客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到我们的家乡呀?”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因为我们这里有美丽的天池;有的说这里能看到一年中四季的风景;还有的说这里有天然茫茫的原始森林;等等。最后我加以总结:“我们的家乡之所以能吸引四海宾客,是因为这里有美在天然、贵在原始的独特风光,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热爱家乡,同学们就应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我话锋一转说:“我们的家乡虽然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我国人均森林资源还很不足,和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日本森林覆盖率达到70%,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就应从保护环境、爱护树木开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