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古代诗歌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文学一直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都是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可以看作是个体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宣泄或表达,可以看作是代表某一群体发出的呼声或控诉,也可以看作是一时代的缩影或聚焦,它与人们和那一个时代一起存在着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从远古时代的最初萌芽到唐代的成长巅峰到近现代的改革创新再到当代艰难的发展,它不断变化自己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与大时代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坚守着固有的诗歌表达传统,这让一代代人们感受到诗歌精彩纷呈的表现力。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历程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曰:“讴歌自当久远,其名曰诗,未知何代。”这既可以看出诗歌产生年代的古老久远,又可以感受到作为具有审美功能的样式之一的诗歌与人类和时代紧密相连。
周王朝为制作礼乐,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这就是《诗经》,它被看作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后由西汉刘向编集《楚辞》,而它被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起源。秦汉朝,朝廷的音乐机构“乐府”把所有采集来的民歌进行集中编集,这就是《乐府诗》,多以五言为主,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如《十五从军行》、《东门行》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这被看作是早期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典范,汉朝末年的三曹、“竹林七贤”的创作风格等更是曾被后世当作诗风革新的一个榜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看作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诗派,陶渊明被作为田园诗派的开创祖师,谢灵运被作为山水诗派的鼻祖,南北朝的诗歌艺术集大成者庾信在声律、结构上更加接近律诗、绝句等近体诗,被作为唐诗发展的先锋。
唐代可谓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唐为分界线,以前称为古体诗,以后为近体诗。初唐四杰的斗志昂扬,并且在诗歌理论上也有所发展,盛唐被誉为“双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斐然文坛,中唐“韩孟”、“元白”、“刘柳”的诗歌创新和改革,晚唐“小李杜”的明丽清婉等都为诗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宋代与唐比起来,诗风更加的平时,这时期豪放派代表“苏辛”和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诗风各有自己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特征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作为语词简练、结构紧凑跳跃、富有韵律性和节奏感的能够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并表达思想情感的诗歌,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的,主要概括为: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凝练就是要用最少的字词表达出最全面的意义,这就需要诗人有功底,反复锤炼语言,如宋祁在《玉春楼》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极具斟酌,最终敲定“闹”字,使得简单的景物深化为满目的春色,顿时境界全盘而出。
跳跃性主要表现在诗歌的结构上,它没有严格遵守传统的思维模式、理性逻辑,经常会穿越时间和空间,造成一种朴素迷离、无法把握的神秘境界。如唐诗人李白在《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写到“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想象没有规律可循,变幻莫测,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节奏韵律性这是诗歌最为强调的一点,诗歌节奏性主要指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要有规律的起伏变化,使得诗歌能够抑扬顿挫,更加淋漓的表达感情。我国古代诗歌停顿有严格的限定,并且讲究平仄押韵。如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像杜甫的《旅夜书怀》就严格遵守平仄要求。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早期的诗歌的创作不难发现应该是人民性、集体性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给我们做的通俗化的解释,即那个叫“杭育杭育派”的诗派,这里诗歌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行动,减缓疲倦,交流情感和信息。当然,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真实而具体的写出了早期人们的农耕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诗歌做最早的记录,当代人依旧可以看到很久之前先民们的生产、生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既描绘了诗人登上楼的情感体验,同时也给读者平添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一个“更”子让人回味无穷,它可以是主观的希望自己在某一时刻再一次的登上鹳雀楼,可以是登楼的的动作从低向高的增加,也可以是无论从动作还是数量都要不断地向上攀登。这里有了很多可以挖掘的意义,让人们体味到诗歌的魅力。杜甫《江汉》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句仔细品读也可以有多重的理解,一句中的正反,意义可以相似却相反、完全相反或者本身只是在表一中存在的时空关系,总之也给读者多了多种解读,其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含蕴其中。
结语
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一种文化精神,它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的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的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黄涛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五)〔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涼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古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古代文论的辅助,因此教师在古代文论课上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写作技巧也是必要的。古代文论课上有关宏观的文学观点、文学思潮体现对于具体的文学研究有一定意义,但有关文章写作构思的方法更值得借鉴。《文心雕龙》在论写作方法和技巧时提出“三准”的原则: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为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设情: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硕士毕业论文为例。如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硕士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汉语诗歌里,句型构成节奏,声调和语调构成旋律,韵式相当于调式。古典诗歌正是将某种句型、声调平仄、韵脚等等作为不变量予以递推,形成了古典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力求诗句具有节拍感是诗歌有别于散文的基本要求,安排等长的音步是基础。音步是一种语音群,也有人称之为顿、音尺、音组等等,名称虽殊,其原则一;它是组织诗歌节奏的基本单元,其功能相当于音乐中的拍子。对于汉语诗歌而言,就是要安排等长或大致等长的音步。音步等长一直是我国古代成熟的诗体恪守的原则。古典诗歌的句型有两种:
1、以三字尾收句的吟咏句,如:“千寻铁锁沉江底”、“故垒萧萧芦荻秋”;
2、以两字步收句的朗诵句,如:“春风十里柔情”、“念柳外青骢别后”。成熟的五七言诗以及宋词长短句全部以两字步为主体,一字步只允许出现在句首或者句尾,上面的诗句则被吟咏成:“千寻|铁锁|沉江|底”、“故垒|萧萧|芦荻|秋”、“春风|十里|柔情”、“念|柳外|青骢|别后”。
古汉语单音词和双音词最多,加之古诗是用来吟咏的,类似于唱歌,可以有几分形式化节拍处理,如“千寻铁锁沉江底”并不根据语法关系吟咏成“千寻|铁锁|沉|江底”。本来,古诗也应当有比两字步长的音步,《诗经》已开其端,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楚辞》更是如此,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古风体中也可偶见,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按:《诗经》和《楚辞》没有明确的音步理论支撑,其音步真实结构缺乏资料证实。这里的音步分析,虽不一定与当时实际节奏完全吻合,可它们有三字步和四字步是肯定的;四字步有可能被形式化处理成两步了,如“胡|取禾|三百|廛兮”之类。〕但是,音步不整齐有损诗歌节奏美,是诗歌格律不成熟的体现,所以三字步四字步以及句中的一字步很快被成熟的古代诗律舍弃了。离骚体昙花一现,与此是有一定关系的。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中国最早的诗歌形式是四言诗,这是由它的音乐性质决定的。重章叠句、反复吟咏是显著的音乐特征,也就是作为乐歌而形成的《诗经》外在结构形式。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从全篇看是用复沓体制,辛志贤先生在《复沓是否是歌谣的突出艺术特点辩》一文中指出,“章节复沓,似是古今中外民歌的共同艺术特点。这样几章反复咏唱,可以充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突出诗的中心主题,增强‘一咏三叹’的韵味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美,起到很好的艺术作用。”《无衣》中的三章,各章仅有三处四个字的不同,意义上是有递进关系的。这种递进式的复沓,把士兵们那种共同御侮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动人,而且又富有一种音韵和谐之美。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
一、诵读是对小学生诗歌启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口头吟唱的,诗歌中的音乐因素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音乐性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音乐美又被称为韵律美、声韵美,表现为押韵、平仄、句数、字数、停顿节奏、双声、叠韵、叠字等语音特征的有规律的反复所形成的听觉上的审美感受。
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总结了诵读的种种好处,他说:“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方智范分析到:“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适当提倡。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用于优秀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象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位、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诵读的作用是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20世纪30年代初,夏丐尊等专家说:“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多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工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近来学生们大家虽说在学校里“读书”或“念书”,其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一般学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认为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和心,须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萧涤非说:“律诗本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诗体,诗人完成一首律诗,往往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口吟出来的。对于一首律诗特别是象《秋兴八首》这样的七律的鉴赏,更需要下一点吟咏的工夫。这倒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诗的音节的铿锵,而是为了通过抑扬亢堕的音节来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种沉雄勃郁的心情。前人评《秋兴八首》谓‘浑浑吟讽,佳趣当自得之’”这虽然是针对律诗的特点而言,其实何尝不可以看作诵读古代诗歌的共同特色。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到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对它们耳熟能详,而理解得十分透彻。
三、展开诵读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诗歌特点予以指导
1、诵读强调实践性,注重读的过程,遍数多是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从“过程和方法”的维度出发,强调古代诗歌的启蒙教育应突出实践性,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模仿、尝试诵读方法的不同变化,再积累诵读的经验。这个过程不同于以会背为目标的检测。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他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30-02
作者简介:李平贵(1977―),湖南长沙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长沙市优秀班主任、优秀语文教研工作者、邓志刚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当前诗歌教学较普遍存在目标模糊不清、教法老套、找不好切入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真进行反思,认为应该关注以下两大方面:
一、明确目标,纲举目张
高中诗歌教学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具体到每首诗重点教什么?笔者认为教高中诗歌时,教师要知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诗歌教学的要求除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外,还要求学生拥有完备的诗歌知识储备、较高的诵读水平和赏析能力。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的联系与区别:课程目标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的,是诗歌教学之“纲”;单元目标是从微观角度提出的,是诗歌教学之“目”。“纲举”方能“目张”!作为教师,在教学诗歌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具体学情制定相应的课时目标。目标明确,纲举目张,胸中有成竹,挥洒方自如。
下面结合笔者在选修课程中的诗歌教学实践加以解说:
《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部分对于选修课程中的诗歌教学提出了以下目标:
1.对鉴赏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
作为老师,心中一定要牢记这些宏观的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中,要认真去落实具体的单元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具体学情制定相应的课时目标。
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都”部分就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单元目标。三个单元都有李白的诗,但在教学时应该有所侧重,区别对待。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重点学习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教《行路难(其一)》时,就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对李白的人生经历、政治理想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此诗。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点学习通过把握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就要依据单元要求重点赏析梦游一段,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歌诗韵”,重在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教《将进酒》时,就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要让学生先掌握诗歌节拍、用韵等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韵脚转换的疏密,更要引导学生细心揣摩诗中词句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愤激之情。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教学,但还是要侧重单元目标进行教学。
二、找好切点,抛砖引玉
诗歌教学定好目标后,还需要找好切入点。诗歌教学的切入点不太易找,但找不好会让诗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切入点要根据课堂不同的需要来恰当地选择。课前导入、课中突破、课后拓展,目的不同,选择的切点也有所不同。下面以杜甫的《蜀相》为例具体分析。
在导入《蜀相》一诗时,既可以由评价诸葛亮的对联或成语导入,也可以由易中天的“品三国”导入,还可以从初中所学的《出师表》导入。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知道《蜀相》一诗是凭吊诸葛亮的。在课堂中突破单元目标和本诗难点时,要根据单元目标来确立切入点,本诗处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章,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杜甫为何在众多英雄之中独独钟情于诸葛亮,弄清写作目的。在突破时可以如此切入:诗人明明是在凭吊武侯祠,为什么不直接以“游武侯祠”为题而以“蜀相”为题?从此处切入,再联系杜甫的生平遭遇,最后引导学生从结句中“英雄”二字切入,就能让学生明白杜甫为何会对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就能明白杜甫的情感为何是深沉和悲伤的。
切入点也要根据诗词本身的特点来恰当地选择。
例如《归园田居》就可以从标题中最能够引人思考的字眼入手分析,抓住题目中的“归”字,以问引思,依次设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然后再层层释疑,就能够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了。
《书愤》一诗就要紧扣标题中的“愤” 字,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跌宕起伏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怀有豪情壮志;颔联沉痛伤感;尾联在悲怆之中又抱有期待,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全诗基调虽是写壮志未酬带来的悲愤,但并不是绝望。这样切入,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诗歌表面是写自己无用武之地的“愤”,实质上是表达作者对国家深沉不渝的爱。
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若能抓住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语句,就很容易理清词的脉络层次。词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既承上又启下,“江山如画”照应前面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壮阔之景;“一时多少豪杰”既回应了“千古风流人物”,又引出“遥想公瑾当年”,点怀古之题,抒豪迈之情。鉴赏时把握住了这一点,对诗词的脉络层次就理清楚了,从而能快速地掌握诗的内容与结构,便于背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须得法。“法”从学习中来!从摸索中来!从反思中来!身为教师,一定要养成勤奋学习、反复摸索、勤于反思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成功!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3—0069—01
学习古代诗歌是传承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北师大的初中语文课本,大量选入中国古代优秀的诗词,这充分体现了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古代诗歌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积累常识
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和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理解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诗歌内容。如,学习苏词时,如果学生不知道坡平生经历的命运打击与政治风浪,及其乐观坚韧的禀性,所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又怎么能理解他经常表现在诗词中的那一分性情与涵养以及领会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只有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品行性情才能真正懂得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诚挚祝愿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情志。
二、反复吟诵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和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吟诵应是贯穿始终的。在吟诵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古诗歌特殊字词的读音。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的读音;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思”字读音的变化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和深思。教师适当指导学生有节奏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感知内容
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为了弄清楚学生不同的基础层次,就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相应的也就需要教师分类解惑,因材施教。如,学生在学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遇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很容易产生疑惑,塞外的冬天怎么会有梨花挂满枝头呢?这时,教师就需要合理引导学生解疑了,这种四两拨千金的方法扫清了理解诗歌内容的障碍。
四、赏析意境
对诗歌的理解需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本身。但诗歌的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有尽的“言”就是诗人写出来的诗歌,而无穷的“意”则是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诗的意蕴。因其“意无穷”,所以在理解、赏析诗歌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五、背诵诗歌
二要读懂其标题。诗题多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或是点明了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了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明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点明了诗歌的类别等等,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地分析其题目。
三要读懂其注解。给了某个注解,就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阅读古诗时,注解万万不能忽视。它们或许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的缘由,某个关键字词的意思等等。
四要读懂其诗眼。“诗眼”是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它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美妙精彩之处。
五要读懂其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鉴赏古诗时,明白这些,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六要读懂其类别。古诗有多种类别,同类别的有许多共同的鉴赏方法,反之,其鉴赏方法是不一样的。如从内容上,有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而从抒发的情感来分,就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只有掌握了同类和不同类的诗歌特点,才能更好、更快、更准地鉴赏到其中的妙处。
七要读懂其风格。所谓风格,是作者的创作个性在思想与艺术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特色。从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而陶渊明的诗则淡雅恬静,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种特点。
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习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有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有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离骚》;有汉乐府的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也有文人五言诗的冠冕《古诗十九首》;有“唐诗”,有“宋词”,也有“元曲”。然而当这些诗歌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大家是否想过他们的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了解中国诗的特征。
(板书:谈中国诗 钱钟书)
(二)作者介绍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现代文学家,被誉为“文学大家”。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
(三)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后用原文填空,梳理文脉,抓中国诗的特征。
1.从诗的发展史上看,中国最好的( ),产生远在最完美的( )之后,其精髓和峰极出现得异常之早。
2.诗的外在形式上,艾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诗是( )。长诗也只是( )。
3.从诗的表达方式上,用一位中国诗人的话说,(“ ”)也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歌的特征。中国诗里也会用所谓“何处是”的公式,如( )。
4.中国诗的笔力( )、词气( )。我们也有( )的诗。
5.在内容上,中国诗跟西洋诗无甚差异:中国( )特别多,( )几乎没有。中国诗里有所谓( )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 )成分。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谈诗歌的特征,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喜欢的比喻,说说他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示例: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明确: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的说明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自主探究(学生有可能自主探究的比喻句)
(1)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3)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总结: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
(五)延伸拓展
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2.课外作业
了解了中国诗的特征,你怎样看作者的观点,课后请写300字的随笔。
(六)结束语
当我们轻轻合上文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由使我们惊叹,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我国的古代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板书设计:
一、 现代诗歌特点及教学目标
现代诗歌,首先是诗,因此它具备诗的一般特征,高度凝练,形象性强,饱含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并且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其次是新,“新”既是时间概念又有其特质,时间上兴起于“五四”时期,与传统古诗有区别;古诗多需押韵,部分需符合一定平仄和对仗之规范,而新诗完全不受押韵和对仗之规范,只保留意象精练的特性,创作方式极其自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必修课“阅读与鉴赏”部分的课程目标分解为12个要点,其中与现代诗歌教学直接相关的有: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将选修课“诗歌与散文”部分的课程目标分解为5个要点,与诗歌教学直接相关的有: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4、尝试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对现代诗歌课程目标的解读,我们可以对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可以进行一个具体的概括:①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音律,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因声求气”获取更深切的感受和体验,把握诗歌的情感。②掌握现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把握诗歌的基本意象、意蕴等,获得对诗歌审美评价的鉴赏和研究能力。③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吟味涵泳、赏析评价等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④掌握有关新诗主要流派及其诗歌特点的一般常识,新诗中有代表性的诗人创作风格的主要特点。
二、 现代诗歌课后习题分析
课后习题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都是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编排的,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是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的重要基点。《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课后习题应该成为课堂学习和检测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所以课后习题在语文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人教版2007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的课后习题进行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紧扣学法,突出重点
现代诗歌作为阅读鉴赏的中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其音律节奏特点,学会诵读,并把握其审美特点是诗歌学习的重点。
而作为诗歌本身,阅读背诵也是学习理解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情志的抒发,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古人就曾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歌虽与古代诗歌在特点上有区别,但在学习方法上还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的。因为阅读背诵是学习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在文本中选入的四首诗歌中,就有三首诗歌的课后习题是要求背诵诗歌的,但题目却不是单纯地要求背诵,而是结合诗歌本身的特点在其中提到相应的要求。譬如《沁园春・长沙》课后习题第一题是“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而第二课时的《诗两首》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则是“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这都体现出课后习题在设置的时候注意到诗歌本身音律性和节奏性的特点,而且结合了现代诗歌教学目标中的学会诵读,掌握音律的目标。
而且诗歌是一种美的艺术,情志的抒发,在诗歌的学习中,对诗歌的审美鉴赏以及对其感情的体会也是学习重点与目标之一。在诗歌单元的课后习题的设计同样也体现了这一点,《沁园春・长沙》课后习题第二题是“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诗歌的美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其意象的运用上,通过意象来提问,引起学生对诗歌意象的重视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诗歌的美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解读。而直接通过诗歌中情感集中表现的诗句来提问情感的体会,对学生在思考诗歌情感上也是一个提示与引导。《诗两首》则课后习题的第三题更是直接对体会诗歌美进行了提问,“《再别康桥》是一首含蓄的诗让人感到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而之后的提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则是通过对诗歌结构的提问,引导学生从诗歌结构上来揣摩诗歌的结构美。《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后的第二题“这首抒情长诗中有许多叙事成分和细节描述。试找出几例,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情感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角度上来体会诗歌情感。而第三题“这首诗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而且多个诗节中的首尾重复。反复朗读有关章节,揣摩表达效果”则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来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而体会诗歌的文学美。
2、 题型丰富,凸显层次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与韵律上。诗歌的节奏,就是一连串的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停顿,相当于音乐的节拍,没有节奏,就没有诗歌。格律诗的节奏形式,五言的主要是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的大多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现代诗也是有节奏的,它的音节也是有变化规律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然句子长短不一,字数多少不等,但节奏鲜明,基本上是以三字为一顿,与歌曲的3/4节拍颇为相似。
此外,诗歌的音乐美还体现为韵律和谐。诗歌讲究押韵,即每句或隔句的最末一个字用韵相同或相似。选韵的不同,可以造成不同的音乐气氛,传达不同的情感。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诗歌中的“你、己、曲、仪、雨、起、里、意、戟、离、息、依、里、躯、地”的韵脚为“ī”或“ǖ”,读音相似,发音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女性特有的柔和细腻的情感。一般来说,抒发高亢激昂感情的诗歌,常常使用响亮的阳韵(带鼻音的韵母),这种韵母洪厚响亮;抒发优美、细腻,或悲怆、凄楚的情感的诗歌,多用不太响亮的阴韵(不带鼻音的韵)。此外,诗歌常常运用章句重叠的手法,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的只换几个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章句重叠,回旋反复,犹如歌曲的旋律,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由于节奏和韵律,便形成了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朗朗上口。
因此,在诗歌的欣赏与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节奏与旋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与对偶,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格律诗的音乐美。现代诗歌没有这些要求,现代诗歌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节奏丰富,变化多端,很难找到统一的格式与规律。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呢?我们可以借用歌曲的元素与形式来体会这种音乐美。
歌曲有鲜明的节拍,诗歌也是如此。以下以《再别康桥》为例,找出这首诗歌的节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西天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歌的首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末章“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重章叠句,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这两个章节以双音词作为状语,诗句以六字句为主。其余各章节也多以双音词或三音节词作为定语或状语,如“轻轻的”“河畔的”“软泥上的”“榆荫下的”“悄悄的”,每一章节的诗句也是以六字句为主,因此可以以3字为一拍,套用歌曲的3/4节拍来吟诵,其中的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可以延长其中一个字的时长为一拍(在歌曲中用增值线“__”表示),或两个字合为一拍(在歌曲中用减值线“XX”表示),于是,这首诗歌的节奏可以用歌曲的简谱表示出来:
再如,诗歌《祖国・母语》: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我的母语/热血一般的黄河的波涛/我的母语/是群星一般的祖先的名字/我的母语/是春蚕口中吐出的丝绸古道/我的母语/是春鸟舌尖跳动的民歌中国/我的母语/是丁香凝结的雨巷/我的母语/是傲雪绽放的红梅/我的母语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我的母语/是划开天幕的雷电 /奏响黎明的号角/我的母语是一种链接/我的母语是一种文明/我的母语是一种财富/我的母语是一种骄傲……
在这首诗中,“我的母语”四字句回环往复,形成这首诗歌的主旋律,这个诗句可以2字为一拍,以2/4的节奏来演绎,或可以4字为一拍,以4/4的节奏来演绎。
由此可见,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句子成分特点的分析,借用歌曲的节拍,来确定诗歌的节奏。
古代诗歌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很遥远,以至于许多高中生在理解古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上出现不少偏颇,甚至是笑话。到底怎样的理解才算真正做到最好,笔者认为,我们不妨试试用解疑的方式来鉴赏古代诗歌,了解古人的心境和古诗的意境。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四步导疑的教学模式,希望借此能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自主先学――质疑
自主先学这个步骤是想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前而完成的一些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学生要认真读诗歌,达到朗读流畅和有初步感情,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最后学生还要重点对诗歌的主体进行翻译,当然,这个翻译不像文言文那样精准,只需要把大致的意思搞清楚即可,但也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对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可以在课本上做标记,以备下面小组学习时向同学或教师寻求帮助。
以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为例,这篇文章的内容不太难,学生很快就可以把诗歌读得很流畅,搞清楚诗人经历和写作背景,但在译文上还是需要关注一下重点词语,以免影响古诗的鉴赏。如“危樯”的“危”字,它是“高”的意思,而不是我们常理解的“危险”之意,这在高一的《蜀道难》一文中已学过,“危乎高哉”中的“危”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语不能出现错误。因为一字的错误理解,它对诗歌的意境和诗人心态的理解相差甚远。如果是“危险”之意,诗人不会能悠闲地观察“细草微风岸”这样的细节,更不可能有下句的“星垂平野阔”的阔大雄浑的意境。
二、小组互动――解疑
小组合作探究是鉴赏诗歌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解决这首诗歌的主要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对诗歌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的鉴赏,达到正确解答诗歌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为主,学生需要注意鉴赏诗歌的方法。
比如,我们高一学过的《蜀道难》一诗,这首诗歌篇幅长,内容相对理解起来比律诗和绝句有些难度。像这样长的诗歌,我们需要注意先给诗歌分层次,理解作者围绕“蜀道”主要分三个层次来写,诗歌重点从蜀道的“高”和“险”两方面来写;然后我们引导学生再根据层次的重点内容进行鉴赏。像第二层次写蜀道的“高”这个特点,作者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融想象和夸张于一体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四句作者用想象的手法,追溯古蜀国的开国之久远;作者又运用自己的招牌手法――夸张,“四万八千”这样的数字,极言蜀国的历史悠久,给诗歌的开头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像这样的问题探讨,我们都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解答课堂的重点内容,学会在合作中答疑解惑,既解决了课堂疑难问题,又锻炼了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精讲深化――释疑
“精讲”主要是指教师将学生在解析诗歌时遇到了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或理解不太深入的内容,放在一起集中讲授。以学生为主的小组学习不是说就没有了教师的讲授,学生会的坚决不讲,但学生难以理解的东西,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讲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从而达到消释学生疑问的目的。
比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一般来自苏轼的主要经历,知道苏轼因“乌台诗案”,经历了被抓、关押、受审、判刑,以及经人讲情而被贬黄州的悲惨过程。这个过程对谁来说都是很难想象的可怕。恐怕一般人要么一蹶不振,要么抑郁而终,很少有人能在这种政治打压下还能像苏轼那样,卸下心理的包袱,重获新生。所以对文本的主旨理解,学生一般都能从最后几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总结出诗人的人生伤感和豁达。但我们还不能仅仅认识到这里就可以了,教师还有义务引导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轼的心态,并借苏轼的个人情况,找出历史上和他相似的人物命运,从而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生存状况。
四、拓展延伸――馈疑
拓展延伸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学习的情况加以巩固,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考查,从而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从而完成对一堂课的学习反馈。
比如,学过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后,我们可以在怀古诗词上考查学生对这类诗词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结合作者的诗歌特色来考察诗人同时代的诗歌,了解作者一腔报国的热血以及无法施展的痛苦心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担忧……了解作者常用的用典手法,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几种用典方式等。
“古代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近些年,古代诗词鉴赏已成为高考的必考题,题型及分值相对稳定,而难度越来越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鉴赏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一、注意标题注释,挖掘隐含信息
1.标题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诗词的灵魂,对于大部分诗词,我们可以通过标题中所提供的信息来掌握诗词的体裁、题材、艺术手法,初步了解诗歌思想内容。
《春日秦国怀古》,通过标题我们可以得出,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作者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抒发心中的感慨;《含山店梦觉作》,通过标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是作者梦醒后所作,表达的是远在他乡的惆怅孤独之感,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咏素蝶》,通过标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对象为蝴蝶,而白色的蝴蝶象征着高洁脱俗的品行,作者托物言志,表达心中的追求。
对标题的分析解读,并不一定会得到具体明确的答案,但它却为我们的阅读和鉴赏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向,有助于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2.高考诗词大多会给出注释,对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或诗词中较难的字词作必要解释,重视对注释的解读,往往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诗后有两个注解,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通过诗歌标题,就可以把这首诗认定为送别诗,再结合注释,我们可初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即北宋都城汴梁遭到了金人铁蹄的践踏,诗人被迫南迁, 所以在江南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内心充满了忧国伤时、有家难回的愁苦。
二、合理调整语序,理解诗歌内容
古代诗词语言简洁凝练,具有内容上的跳跃性,即创作与欣赏都特别强调联想与想象,还具有韵律上的音乐美,即古典诗歌重视押韵、平仄、对仗等。这些使得诗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造成读者对诗词理解的困难。很多诗词中也会省略一些虚词甚至动词,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因此,我们指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就要让他们关注那些体现诗人语言功力和艺术匠心的诗句,关注那些在颠倒、跳跃、省略等方面显示了诗歌内在逻辑性的诗句。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发挥想象,添加省略,还原语序,连缀跳跃,让他们在不断地还原、体会、感悟中体会诗的境界。
三、紧扣关键词语,体悟语言魅力
古人作诗填词,是非常讲究炼字遣词的,可以说,千古流传的名家名篇,每一首诗词都是字斟句酌而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就是非常好的证明。有些诗词,作者往往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情感,抓住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掌握诗词情感的基调。如“新、碧、轻、晴、香”等常常与快乐愉悦的心情相关,而“孤、独、冷、寒、霜”等常常表现愁苦之情。在晏几道《思远人》中,通过“念”“行客”“归鸿”等词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抒发的是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朱淑真《秋夜》中,“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作者常常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通过杨柳、长亭等意象传达伤别情怀,通过梅花、幽兰、翠竹、、松柏等象征高洁的品格和隐逸的情怀,而青鸟、鸿雁、雁足、尺素象征书信,美人、神女、灵修代指国君等等,这些艺术形象经过多人的反复使用后,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学意象、文化符号。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种种意象连缀,将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创造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五、整体理解诗歌,分析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