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综合实践范文

时间:2023-06-26 10:1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生综合实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生综合实践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

长期以来,初中生物的教学中,要么忽视这门学科,要么因升学压力,强调知识忽视实践,导致这门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畸形发展。其实,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的课程类型确立并在全国各类实验区实施以来,人们对这一课程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这是解决生物学科教育矛盾的利器,为开拓生物教学新局面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一、生物学教学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存在着种种弊端

1.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授受式教学方式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学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传统的统一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因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活动机会,难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直接经验;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与答案的教材,很难提供学生学科以外的信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大的潜移默化功能。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2.重视书本知识的习得,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取。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也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强调了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尽管对于青少年来说,成才之路有千万条,但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通过“做中学”达到学以致用。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往往是一种体验性知识。由体验所获得的信息,在其后遇到类似的对象和情景时,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实际的问题,其体验成为经验,意识成为知识。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恢复知识的生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特点,也是致力于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的理想和愿望。因为体验是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主观性的感情和意识,它具有主观性、感觉性、感情性、个别性、全人性的特点。尤其是在直接经验的获得过程中,与之相伴随而产生的良好体验,对于人的成长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能解决初中生物教学的弊端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

生物课中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教材中生物学所辐射的绝大多数范围。

1.动植物标本制作。大型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标本可以制作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动物标本则主要选择节肢动物门中的动物,还可以制作例如用鱼、蛙、龟、蛇等脊椎动物的透明骨骼标本;微观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可以考虑“洋葱根尖的纵切面结构”、“叶的横切面结构”等永久切片,既教会了学生一定的制作技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通过观察更进一步掌握根、茎、叶的结构知识。

2.植物栽培。可以利用学校绿化和家庭、教室的美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利用嫁接、扦插等技术让学生进行多植株栽培和多品种单植株创新栽培,利用无土栽培技术来装扮教室或家庭等。

3.探究性实验。生物课本中的探究式实验非常多,由于上课时间限制,一些无法完成的探究性实验就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安排、落实和完成。

4.调查研究。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现在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不仅仅是能够学习,还需要有和社会交流、融入社会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到课堂外,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里,通过访问、座谈、问卷等手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5.作品展示。利用摄影作品、手抄报等展示知识和学生作品,体现了活动的科学性、知识性,还将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其他同学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和示范。

四、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意义深远

1.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由于兴趣主动参与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高。在老师的引导下参加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展示技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发展,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生物学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进而使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发生改变。

2.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自主设计活动主题、自主选择活动形式,体验活动的过程,检验活动的效果,能使主体性充分体现;活动中,同小组学生相互沟通、协商、合作,改善了同学间关系,增进了友谊;充分发挥特长和特殊技能,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增强了自信心,促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转变,智商、情商都得到发展。

3.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体验,增长了智慧。生物学科特点之一就是学习素材丰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经历、获取知识,并使一些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

篇2

一、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实践,是对知识的深化,然而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我们往往忽视了实践,使得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点,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深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往往对实践活动抱有非常大的热情,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通过这类活动,学生的学习面得到了拓展,再也不需要拼命去啃厚重的书本了。可想而知,如果在这类活动中融入语文综合知识,那么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效获得这些知识,这样自然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又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果。

(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实践能力一直都是初中生比较欠缺的一个能力,尤其是在新课标改革之前,学生的日常基本都是围绕在老师和书本之上,难以真正意义上接触社会,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频繁出现。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其最终价值就是让学生可以实践、愿意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此同时,实践又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学生之间的彼此配合,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三)累积生活素材,深化思想教育成果

语文,是涉及“听”“说”“读”“写”这一系列文字活动的课程,素材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在“写”这一方面 。以往学生累积素材的唯一途径便是书本,偶有机会读到好的读物,便是非常了不起的了,这样累积出来的素材,往往脱离生活,难以有什么实际价值,实践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用来搜集生活素材,对语文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同时,好的素材,对深化思想教育成果非常有意义,比如说,革命战士纪念堂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又能让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等。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从上面的讨论中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中语文教学意义重大,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该怎么在课堂中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发掘周边资源的实践价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

所谓实践,总是学生亲自参与到周边生活中去,然而,盲目的参与进去,只能说实在无意义的玩耍,不值得我们花时间。要真正深化实践的效果,我们首先应该发动学生群体或者亲自调查本地资源的实践价值,找出有价值的人文遗迹,如名人故居等;其次,就应该积极发动学生进行走访或者参观,深化调查得到的知识;最后,还应多听、多搜,从有经验的老人或者网络上,整合这些人文知识。

(二)总结学生实践成果,积极构建实践体系

通过前面的手段,我们已经对本地资源的实践价值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这时就应该积极组织综合实践,并整合实践成果,以备课堂教学之用,同时,还应构建一个实践体系,对不同的实践内容做出不同的教学引导,例如对山水名胜和抗战遗址的教学引导就绝不能混淆,从而深化学生的实践收获。

(三)强化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资料共享

每个学生通过实践,收获到的东西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建设一个平台,让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展示、演讲、教师的综合点评来达到这种效果,通过交流,实现了学生之间的资料共享,自然就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新课标改革的有效深化,既激发出了学生对语文这一门课程的兴趣,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又使得学生的团结精神、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教育的成果。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发掘周边资源的实践价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总结学生的实践成果,积极构建实践体系、强化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以此来深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使其能为初中语文教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静.洗净铅华. 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之探究[J].科教文汇,2011(32).

篇3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透析

虽然教育已经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但在现实教学中部分生物教师不愿意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1.部分生物教师仍旧持应试教育思维,没有真正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旧把学生的升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观念极度功利化。这样的教师肯定不愿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让给“综合实践活动课”,即便学校安排课时让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他也可能简单应付。

1.2.“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全新的课程形态,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者,而需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结合当地实际,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因时、因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活动课程内容。这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1.3.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仅仅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凭个人兴趣爱好,随意性极大。极大削弱了综合实践活动应有的作用。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关系

       生物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现有的知识体系来源于前人的实践总结。传统的生物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其科学课程的属性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生物学视野宽广,整个生命世界和生态环境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素材内容,如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可成为生物活动课关注的对象。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来源于学生对某一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在尝试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解释某种现象时遇到了困难或产生了矛盾冲突,就会产生问题。教师绝不能忙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应帮助学生通过筛选形成真问题,再指导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背景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效的行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开展活动前,必须制定严密的活动计划,并论证其可行性。再按照活动计划扎实有序的开展研究活动,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终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科学的结论。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有的基本程序。

本人结合所指导的初一学生开展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步骤。

3.1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单独提出,也可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一个新事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和当地实际,提出一个活动课题,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我校位于省会城市成都市郊区双流县,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发达,但环境矛盾突出。七年级上册学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我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家乡的环境好不好?有没有受到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呢?受到这一问题的启发,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环境污染的研究问题。本着便于学生开展研究的原则,通过讨论筛选和可行性论证,同学们最终决定调查县城周边河水污染及治理情况,从而提出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双流县白河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这一课题确定后,立即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2确定研究方向

初中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提出研究课题后,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把握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否则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上网查阅造成水体污染主要原因以及水体净化的主要方法,为开展研究活动做知识准备。再将学生带到双流白河河道上初步考察,丰富感性认识。学生走完整条白河后,发现不同河段水质状况相差很大;沿途水生动植物的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看到了政府聘请的治理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河水治理作业,见到了河面上的生物浮床和治污船。同时也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河水较浅、污染较重的上游河道出现了成片的“铁锈”般的东西,走近后才发现是些会动的小生物;下游河道长满了水草,水质状况明显比上游、中游好。初步考察使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后,立即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从而将“白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这一大课题最终细化为六个小问题: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现状调查、白河的污染源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调查。

3.3研究准备

        在确定课题和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而且要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课题选择恰当研究的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在全班开展讨论,论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中小组间可以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指正,取长补短,教师也参与其中,恰当指导,适当点拨。各个小组最终就能形成相对完善的活动方案。

各小组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确定如下:

全班共分6个小组,每组6~8人,根据男女比例、能力高低均衡搭配。

第一组,调查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主要通过走访双流县城市规划局,参观双流新城规划展览馆,以及实地深入考察等途径了解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情况,为破解白河污染的根源做准备。

第二组,调查白河的污染源。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居民等途径,进一步深入了解白河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河段具体的排污情况,如排污量,污染物的具体来源等。

第三组,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寻找影响水质状况的主要原因。学生主要通过从当地环保局借用的PH检测仪和自制的黑白盘等简易检测工具实地检测,以及自己的视觉、嗅觉等感观,定性判断各河段水质差异。

第四组,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主要通过进一步实地观察、统计、记录白河不同河段水生动植物的数量、种类,尝试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是否与水体污染有关?并用实验方法证明,如取不同水样做植物生长实验和金鱼毒性实验等。

第五组,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主要采用取样显微镜观察法、对比研究法等实验研究方法,弄清上游这一特殊底栖动物的种类名称、来源及生态作用,弄清其分布与水体污染的关系。

第六组,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主要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白河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了解生物浮床、污染治理船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及治理原理,评价其治理效果。

        各小组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完善的研究方案后,就应着手具体的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是有效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具体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及其艰辛的过程,学生需要准备用于开展研究活动的工具、器材;需要设计用于访问调查所需的问题清单和问卷调查表;需要设计数据记录表等等。

3.4活动实施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集中行动与分头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实施过程中尤其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坚决杜绝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主义。初一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对研究活动往往容易产生兴趣和热情,但缺乏耐心。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学会调查、学会研究。每一次重要的学生研讨活动和调查,教师都一起参加,并给予指导。教师多鼓励学生对每一个活动环节和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要加强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调查任务。

每一次集中外出调查回校后,都及时组织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各小组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所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3.5成果展示与交流

        活动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同学将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制作成PPT,面向全班乃至全校同学展示交流。一方面是对学生辛勤付出的肯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汇报促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在汇报课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虽然他们的成果从客观上来说还比较幼稚和不完善,但从研究的过程看,学生们的收获远远大于研究的成果,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4.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4.1 教师要学会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选题过程、研究过程、结题过程,都十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在先,研究在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才能对学生的课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指导工作。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做一个研究性的教师。

4.2教师要学会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的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涉及面广、学科之间相互知识渗透等特点,对此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只有教师亲自参与其中,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才能得到学生的承认和尊敬;只有教师敢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地与学生合作,才能从中积累经验,获得方法,完善自己。

篇4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教科书中设计的活动,同时又增加了适合本地区学生的一些数学活动。可喜的是,老师和学生们都在活动中重新认识了数学,开阔了眼界,培养了数学素养,建立了新的数学观,提升了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敢于质疑并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的能力。

在开展活动课之前,不放心学生,总害怕学生在活动中耽误时间,影响我校的教学成绩。但事实证明,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数学活动,我校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但没有下滑,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重新认识数学,建立正确数学观

什么是“数学”?有不少人认为数学就是算一算、会做题。在新课标(2011年版)中是这样解释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这个概念对十三、四的初中生来说是抽象的。虽然大家都知道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学生们总是认为,对繁琐的、蕴含大信息量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比如,去市场买菜可以用计算器,而且现在手机和电脑无所不能,为什么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学习数学?还有的孩子在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中,已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虽然有的孩子数学成绩不错,但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很主动,学生学数学都是围绕着考试展开,是为了将来能考取好学校而认真学习数学的。

针对上面的这种现状,我们从初一刚入校的学生入手,对初一的学生开展了《我知道的数学趣事》《历史上有名的数学问题》《我知道的古代数学问题》《我国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研究》《我所知道的数学名人》等活动。我们发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初一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知道数学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以抽象的形式,追求高度的精确。数学以不能比拟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在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不再认为数学只是聪明人才能学好的学科,对数学这门学科建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不再惧怕数学、讨厌数学。激发了初一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体现。那么,数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过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在初一、初二的数学活动课中开展了《制作漂亮的包装盒》《通过收集我们家一周使用的塑料袋来调查我们生活中白色污染问题》《节假日走访本地的各大超市了解产品的促销问题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学校新建成的教学楼的高度》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它是如此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对我们是如此重要,在内心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念。

首先,学生认识到数学除了是应用的工具,还教会了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学到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使我们的思考更有条理,表达更加清晰,提升了我们的数学素养,培养了我们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学生了解到数学确确实实的价值,那么学习数学就不再是一件被动的事,而是充满了乐趣、探究、挑战和有用的学习,学习数学就变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

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态度。比如,学生在制作漂亮的包装盒的活动中,学生制作的包装盒形状多样。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知道了不同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空间观念,并且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普遍认识到: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m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敢于质疑、乐于与人合作交流、能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些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在活动中的困难太多。殊不知,在我们一手包办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听着也确实学会了数学知识,能考一个很不错的成绩。可是这样的数学课还是会让学生乏味和疲惫的,尤其是当学生离开老师的教,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就会比较茫然。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古人的那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经典名句。当我们把更多是学生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他们的时候,不难发现,活动课的开展无疑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

在课堂上,在活动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和学生感受一起成功和挫折。这种角色的转变,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学习的课堂、探究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老师不仅“会讲授”,而且“会倾听”。这样的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地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数学。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成为展现思维的火花和智慧的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课堂。

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地、不间断地渗透数学思想。但是我们知道,一个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悟出数学知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在《商品的打折销售》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建模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中》学生初步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学习《函数》的活动中,学生学习了划归的思想等等。同时,针对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有了比较深厚的基础。他们在三年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不同的问题情境,在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会数学思想的作用,逐步理解到数学思想的精髓,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因此我们尝试让初三的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在这些活动中,关键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些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学会在读书中理解问题,在疑惑中提出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解决问题,在与同学、老师的合作交流中提升自我,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篇5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而是由于获得了该方面的知识或是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得到情绪体验中满足。课程改革旨在把学生从“填鸭式”“满堂灌”带来的沉重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实践活动和初中生物学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教师的一项首要 任务。

一、厘清综合实践活动和初中生物教学的关系

厘清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实践活动和生物学课堂教学。

1.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补充生物学教学内容

基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教学条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克服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开展“种植芽苗菜”实践活动时,根据芽苗菜发育特点,指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植物学知识,为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创造更多的机会,学到生物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

2.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果

生物学的许多探究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无法在课堂45分钟内完成。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完成生物学探究实验。例如,开展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时,将种植实验材料紫背天葵、暗处理和移到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等实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将实验结果、体会等在生物学课堂上展示、交流与总结,提高了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比如在芽苗菜种植中,种植盆是利用饮料瓶改装的,实现资源再利用,不让白色垃圾污染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境保护教育。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确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既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要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参与、合作、分享的快乐。这些举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综合实践活动题材的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的题材众多,如何选择使之切合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实际是整合的前提。根据初中生物学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例如,种植豌豆、小麦、蚕豆、花生等芽苗菜实践活动可以和“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的教学进行整合,指导学生探究水分、空气、温度以及光照等外界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也可以和“观察根毛的结构”整合,指导学生观察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毛的结构,了解它们的异同点。还可以和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无土栽培,以及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在实践中学,从实践中悟,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方式

1.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成为小老师

生物学实验时,教师难以指导每一位学生。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时,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培训一些骨干学生,实验课时,让他们充当老师的助教,担任实验小组的小老师,指导同学完成实验。这样既教会了同学,又锻炼了自己。

2.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成为课堂探究实验的材料

许多生物学实验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准备。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开发成实践活动的内容,随后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成为课堂探究实验的材料,使得在课堂上不可能开展的实验变成可能。例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把综合实践活动准备的材料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分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叶脉和根系的特点。提高学生参与生物学实验的积极性。

3.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学竞赛结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对生物学学习具有浓郁兴

趣的学生成为生物学竞赛的选手。在每年的校园科技节“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的竞赛活动,我们选送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和作品,都获得了很好的名次,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我们也推荐一些突出的成果,参加市级的生物学竞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让学生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四、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安全问题

初中学生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培训对实验操作规程并做好对学生的监控与指导。比如,挖土时要使用铲子,老师应在场,避免学生拿它开玩笑,出事故。收获芽苗菜时要用到剪刀,也要注意安全使用等等。

2.人员安排

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产生人选。根据学习程度、动手能力合理安排各小组人员。活动过程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自 信心。

篇6

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较丰富,按照《中学生物新课标》解析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按照这个解析,那生物科学素养就大概包涵了“知识方面的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技能、探究和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观点、具有积极的良好的意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目前的生物教材内容不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了,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人与生物圈,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的生活。所以在学科教材的编排上不再讲求深入和系统,而综合实践课却能从一个角度来教育学生,把某个知识课题的内容给它引向系统和深入,并符合新课标强调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社会的需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在实践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得到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再者,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有大量生物学科的资源和直接的生活、生产经验,这为开展综合实践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和资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直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决农村教育中出现的由于一些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学生和老师也能借助于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便利,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培养技能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现新课标目标并对新课标教材做有益的补充和开发的有效途径。

三、设计合理的计划,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科学素养

(一)课题计划和氛围的营造

我校自2008年新一届学校领导来后就有倡议并进行课题活动,特别是在2010年下半年,我校生物考研组还申报了汕头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生物教学课题——“在农村中学生物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这无疑给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吹来一股春风,全校领导师生都高度重视,所以有2010年下半年起,我们便在每班挑选较有兴趣、学习成绩好、纪律性强的3、4位同学(后来人数有所变动)来参加,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按审定的课题组活动计划来分段实施计划,然后根据分工负责、分组作业、共同完成、共享成果的原则,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村里或其他活动空间里开展活动,其间进行分工合作、交流和共享,并在每个双周下午第三节进行一次全组的活动。由于活动形式新颖多样,活泼自由,不占用太多学习时间,通过宣传发动下,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和学习自觉性好,氛围也很好。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通过这几年来的综合实践活动,笔者感觉到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作用很大,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下面这个几点:

1 促进了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澄海上都中学是汕头特区较边远的革命老区,是一个未达到省、市规范化学校的农村初级中学,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除了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还在行动上加以配合,同时也让一直以来想发挥生物学科自身特点的优势以及在农村地区具在丰富生物的资源和农村学生具在生活、生产经验的优势来进行生物素质教育的老师有用武之地,使生物教学不再因为是非统考科目和学校资金不足而束手束脚,难以开展一些活动或研究而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上。

2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实现生物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衔接,弥补课堂实验时间的不足,拓展和丰富了新生物教材的内涵和空间,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和掌握一些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如在综合实践《潮汕常见中草药之调查》活动中,学生就能走进田间地头的实地观察和对老农的访问、做笔记,提升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信息收集能力和探究能力,回来后又上网查阅资料,并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做实践总结,撰写调查报告等,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的能力,这样通过与各个学科的结合,不仅使生物课堂丰富多彩,而且使学生拥有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养得到提升。如在综合实践中的潮汕常见草药的采集和标本制作项目,学生通过对上一辈对草药的发现、发掘和草药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的作用,获得丰富中医中草药的知识,同时学生还了解了本地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科技发展的状况,培养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还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和创新精神,并养成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本、珍爱生命的情感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4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也能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兴趣,学到一点农业技术。通过调查、采访,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适当开设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综合实践课,例如一、二年前,我们开展的《经济作物圣女果》《潮汕草药的栽培技术》《经济动物观赏鱼的养殖技术》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一两项农村实践技术,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能力。同时,这种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促进科技兴农,推进生物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篇7

一 评价内容指标体系

在我国,素质教育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很多人在研究文献和日常对话中都经常使用“综合素质”一词。但是,学术界对综合素质的确切内涵及其构成成分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研究者从语义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视角对它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从起源上说,“综合素质”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提出的,它在外延上包括了传统纸笔考试所能够考察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但在通常的意义上,则指的是学科测验所不能体现的其他各种素质的总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是个体道德、情感、意识、智慧、身体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由多种复杂的成分构成。

基于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很多省、市和地区都构建了在各自辖区范围内使用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评价指标体系所包含的维度(出现较多的是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沟通、体育与健康、审美情趣、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操作等)和指标差异较大。笔者无意卷入某个维度或某个具体指标是否应该设置以及所占权重大小的争论之中,仅就以下几个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一,评价维度与指标选取的差异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综合素质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共识,特别是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的关系还没有厘清。有些地(市)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计了“体育与健康”、“普通话”、“英语口语交际”等维度或指标,但这些指标基本上属于学科教育目标范畴,可以在相应的学科测验或课程评价中加以测评。把它们从学科测验中分离出来并放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就使得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且难以区分。综合素质究竟是什么?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的综合素质应包括哪些重要成分?它们与学科素质的关系如何?这些都需要加以明确的界定。

其二,有些评价指标可能对中小学教育发挥不良的导向作用。在我国当前高中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原来的高中录取把分数作为唯一的依据,致使初中学生为分数而学,初中教师为分数而教,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改革之后的高中录取则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从多个维度或侧面评价学生。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本意在于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但是,如果选取的指标不合适,则可能导致学生庸俗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对学生发展产生误导。以“审美与表现”为例:有的地(市)规定在艺术比赛中获奖或参加艺术考级获得某一级别证书的学生,可以在“审美与表现”评价中加分。这无疑会促使(也可以说是迫使)大量学生涌入业余艺校或聘请家庭教师,学习自己未必真正感兴趣的声乐、器乐或美术。

其三,有些评价指标难以客观测评,缺乏可操作性。桑代克曾说:“凡物的存在必有其数量”;麦柯尔则声称:“凡有数量的现象都可以测量”。但这描述的都是理想状态。教育测量通常属于间接测量。就当前的测量与评价技术而言,我们还不能保证能够客观地测评综合素质的所有成分.如果不加区分地将一些难以客观测评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就必然影响整个评价的质量。例如:有些地(市)在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设置了学习动机、意志、个陛、心理健康等指标。但是,这些心理品质的评价难度很大,即便是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实施,在关系到能否毕业、升学的高利害情境下,也很难获得准确(效度好)、可靠(信度高)的评价结果。

应该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尚需要通过广泛的意见征询、深人的专家论证以及民主的决策机制加以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笔者认为:从理想的角度看,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导向性,即所选取的指标要符合新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反映新课程所倡导培养的各种素质或能力,能对正在实施中的课程改革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2)学科共通性,即所选取的指标应该是跨学科而不是某个学科所特有的。如果指标局限在某个学科范围内,那在学科测验中进行评价即可,不必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3)可测评性,即所选择的指标应该有操作性定义,可以进行既准确有效又可靠一致的测评。4)可比性,即收集来的反映某个指标的数据资料,可以在评价对象之间进行比较,能够区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5)可行性,即指标的选取或方案的设计要获得学生、教师、家长等各种利益相关群体的广泛认可,且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证。

二 评价主体

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让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多主体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已成为当前教育评价主体选择的重要发展趋势。很多地区实施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都十分重视多主体参与,要求不仅有教师或教师小组的评价,而且要有学生同伴互评或学生自我评价。但是,这些主体的评价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尚待深人的分析和讨论。

在多主体评价中,受到质疑最多的当属学生自我评价。应当说,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身素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或已完成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之从自身经验中发现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但在关涉毕业与升学大事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客观评价,这不仅仅是由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限,更深层的原因是学生身处的文化环境。即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在主观上也想这么做,但他们的家长或教师也可能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自评中给自己“贴金”。这种现象在某些已实施中考改革的地区日益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见通常文辞优美,充斥溢美之辞,给人以一种“雾里看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

学生同伴互评也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十分了解,而且由多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减少评价误差。‘翻但是,反对同伴互评的意见也很尖锐。首先,学生在同伴互评中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值得怀疑。同伴互评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同事评价很类似:当评价结果与某种高利害决策联系起来时,个体可能会知觉到某种利益的冲突,即给予别人高分可能会减少自己的机会,因而很多人会依据世俗惯例进行评价。其次,每个学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加之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最后,在高利害评价中采用同伴互评,可能会出现学生互相讨好、互相猜忌或互相贬抑等现象,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使学生变得虚伪。

较之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由教师或教师小组来评价其所教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似乎更为合理,但它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同时任教多个班级,所教学生数量较多,尽管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但对学生的了解却很有限,因而在评定时,教师往往较多地依据印象和学科测验成绩进行评价。有些教师反映,每个教师对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和指标理解差异较大,因而难以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还有的教师坦率承认自己在评价过程中无法克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人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校长或其他强势人物干涉评价时更是如此。教师实际上也是升学竞争的参与者——学生毕业与升学的结果与其奖金、职称评定以及声誉等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这种角色上的冲突,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无论是学生自评或是互评,以及教师或教师集体评价,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寄望于改进学生自评或互评,较为可行的途径是从改变制度和文化人手,尤其是改变以学生分数或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使教师能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和立场,在广泛收集有关学生综合表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较客观的评判;或者借鉴国内外高校招生制度,直接组织高中学校教师参考初中毕业生提供的某些关键资料以及自己通过面试等手段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价。

三 评价方法

如前文所述,综合素质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由许多复杂的成分构成,其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肯定地说,传统的纸笔考试由于难以评价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影响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无法评价新课程所倡导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已不能满足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为此,必须在纸笔考试之外寻找一些其他替代性的评价方法。

目前,各地(市)采用较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是主观评定法,也就是由某一评价主体(如学生同伴或教师)根据评价对象的平时表现及提交的有关资料,在若干个维度和指标上进行量化评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较简便,但难以获得理想的效度、评分者一致性信度和重评信度。有些地方参考国外大学招生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经验,尝试或建议尝试使用推荐信(1etters 0frecommendation)、成长记录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和面试(interview)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为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但需注意的是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合理使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推荐信是国外大学招生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推荐信通常由高中教师或其他社会人士撰写。推荐者要用具体(不能空洞且要用事例支持观点)、有说服力(必要时进行量化和比较)的语言,介绍学生在日常学习、课外活动、社会交往、个人特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预测学生在所选择领域的发展前景。这些信息有助于招生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候选高中生。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美国,推荐信为大学所提供信息的参考价值也很有限。G·西斯坎德(G.Siskind)曾分析了19所大学33名学生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一共包含958个评价观点。G·西斯坎德将这些观点分为4类:1)积极评价;2)认为自己不太了解被评价者;3)认为被评价者存在因年龄或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某方面问题;4)认为被评价者存在与年龄或经验无关的某方面问题。结果发现:推荐信中87%的评价观点属于积极评价;属于第四类的评价观点仅有6%,且主要来自少数几封推荐信。在我国,由于受教师评价制度、诚信文化以及教师撰写推荐信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采用教师撰写推荐信的方式来评价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恐怕更加难以保证。 成长记录袋评价,又称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它既可以用于形成性评价,又可以在高利害的终结性评价中使用。服务于毕业或升学的成长记录袋可以将初中毕业生的有关作品(如研究性学习报告)、证据(如社区服务记录)以及其他资料收集起来,用于反映他们的综合素质状况以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的成就,供高中学校在招生时参考。不过,如何克服成长记录袋评价中的评分主观性,如何保证成长记录袋所收集的东西具有真实性,如何将成长记录袋评价与招生联系起来,如何使相关利益群体(如家长)认可这种评价方式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国外在大规模、高利害评价中使用成长记录袋的经验来看,我们需要谨慎、稳妥地进行有关改革,经过试点研究后再考虑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面试在员工选拔实践中十分常用,在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校招生中也可以采用。面试使招生单位或部门有机会直接与候选人接触,对候选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操作表现能力及仪表、态度等综合素质做出评判,能更全面地了解候选人,避免录取高分低能的学生,为综合素质高而考分较低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量大,实施起来较困难。去年国内有大学通过以面试为主的方式选拔新生,但受到了较多的质疑和批评。能否保证面试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如何克服面试中的主观性和偏见,面试能否有效地选拔优秀学生,已成为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不难发现,所有的评价方法都有利有弊。使用得科学合理,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助于高中学校选拔新生;如果使用不当,则不仅耗费资源,还可能妨碍学生的发展乃至教育事业的进步。笔者建议:在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首先要选择和使用科学的方法,确保各种评价方法的实效性、效度、信度、公平以及区分度等指标合乎测量学要求。其次,不要把从国外借鉴来的新方法简单地“拿来”使用,要对我国的国情和新方法的使用条件有足够的认识,要在区域性实验和培训的基础上谨慎地选用。最后,综合素质的构成成分多而复杂,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和有效。在实践中,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防止“一叶障目”或“以偏概全”。

四 评价结果的表达与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表达形式是量化的等级还是传统的综合评语,这也是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毕业而言,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达到某个共同认可的最低标准,因而采用传统的综合评定方式即可;而就升学而言,招生人员需要比较不同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因而需要以量化的形式表达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该说,量化等级和综合评语这两种表达方式各有利弊。在目前公正、诚信、和谐等主题备受百姓关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实验区都采用了等级加综合评语的折衷方式,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篇8

《美术新课标》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学习、生活学习和活动联系起来,即生活化美术综合教学。

一、联系生活 激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美术生活化综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以初二《影子的联想》一课为例,浅析生活情境是怎样创设的:以前在教《影子的联想》一课时,我直接出示几幅画让学生观察、想象与临摹,没想到学生对此漠然置之,画出的作业太类同。于是我查找问题根源,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比如以手影游戏导入课堂,师生共同表演,并放映一段相声手影剧。学生在做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结果设计的影子新颖有创意。

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玩中学”的乐趣,作业富有想象等特色。(见图1、2)

(二)观察生活 触发兴趣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徒手画》一课教学中,一开始进行一场简单的简笔自由画比赛中,即花两分钟的时间画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不需要体现具体内容。很快,学生画出许多不同的图形。然后我提出这种又快又简练的方法就是徒手画。学生豁然大悟,兴趣提高了,再进行图片观察和交流,徒手画可用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徒手画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有了兴趣,有了动手的实践,就有了成功的生活体验,作业也妙趣横生。(见图3、4)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上《卡通角色》时,先让学生课前带一本卡通书或看卡通故事等,我也特意放映一段卡通录像并配上音乐,学生们虽然都很熟悉这些角色,但是在课堂上能看见这些熟悉的角色,又有另外一种享受的乐趣。他们都很兴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了,特别是角色中利用动画制作进行夸张变形的转变动画放映,学生真是异常激动,课堂上创作积极性很高,纷纷提笔作画。(见图5、6)

二、体验生活 实际感受

(一)体验性学习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标志设计》的教学,教师利用名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再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感受标志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激发多元创意。随后,观看一分钟图片,来进行默画几件标志,达到手、脑并用,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见图7、8)

(二)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用纸造型――线的立体构成”教学中,让学生先上台摸一摸纸造型的质感,通过手的触体验实物形态美,感受韵律美,了解线条在自然、生活中的美感,学生再用两分钟时间来表现图片中影响最深刻的线条形态;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立体的与生活中平面的差别。最后进行立体的折叠、弯曲等作品欣赏和构思制作。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题对知识客体融汇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用泥造型》一课,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时期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通过动手玩泥的体验,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见图9、10)

三、探究生活 综合学习

(一)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

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行想象、进行创新;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时,探讨徒手画有什么效果,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经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有助于使知识技能更加深刻,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学生的自主表现通过自主美术实践活动最终也就实现了。如《用纸造型》一课时,要求学生用纸折一个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整个过程的滋味。许多同学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塑造,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趣,有自己特点的纸立体作品。

(三)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如,上《水彩风景画――美丽西湖》一课,以提问进入教学,如,大家是否游览过西湖?游西湖有什么感受?然后放《西湖》的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然后,以学生作为杭州人生活式的导入,把自己家乡的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又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见图13、14)

(四)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美术课要与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注:此文获2007年萧山区学科专题论文一等奖;2008年杭州市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6

篇9

一、当前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实习生实践机会减少,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以前加强,而临床实习生本身的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就不够,临床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欠缺,离患者满意的要求当然相差甚远。因此带教老师不能也不敢把动手机会让给学生,实习生动手操作机会较以前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病人及其家属对医院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实习医生成了病人对医生不信任的代名词。有些病人对实习生缺乏信任感,拒绝实习生对他们进行临床操作。这样造成许多实习生对临床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2.教学医院和带教教师承担着巨大风险:医疗行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而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差无疑又加大了医疗行业的风险性,但社会对医疗服务高风险性和医疗技术有限性的认识不足,在医疗纠纷中媒体和社会往往偏向“弱势”(患者)一方,而对医生缺乏相对科学和公正的法律保护和保险保护。在现行体制下,优良的带教传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在不少情况下,临床实践教学被认为是医务人员的额外负担。更重要的是,医学生的实习是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出现纠纷和差错一律由医院和带教教师承担,因此,相当一部分带教教师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免给患者增加痛苦,引起纠纷和投诉,影响自己的声誉,给医院、科室和个人带来麻烦。

3.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 目前五年制本科医学院校都是第5学年进行临床实习,这恰好是就业及考研的关键阶段。随着医学院校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报考研究生。而我国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恰好安排在每年的春节前半个月左右,这就造成考研的同学一进入临床实习,正是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关键阶段。这部分学生有的是边实习边准备考研,一心二用,主要准备考研,实习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完全放弃实习,投入到考研复习之中,必然会影响到临床实习。另一方面,在实习期间,为毕业后找工作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实习生为了找工作,四处活动,如参加用人单位的考试,参加招聘会等等,无心临床实习。考研及择业使实习秩序和实习任务受到严重冲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面临严重下降的趋势[2]。

二、改革措施

1.教会学生先做人后行医 学生们在接触临床之前,大部分时间与书本打交道,忽视了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进入临床后,服务对象是人,需要与各种各样的患者及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背景的家长打交道,要尽可能获他们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临床见习才得以顺利进行。在见习开始阶段,教师应先教会学生先做人后行医的道理,培养学生树立善良、友好的心理和人道主义的情感,“关心病人比关心疾病本身更重要”,对患者及家长做到亲切、和蔼、同情和耐心,防范“生、冷、硬、顶”的不良态度和“粗、疏、懒、拖”的医疗工作作风。将人文关怀意识融入医患沟通中,妥善把握医医关系、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医疗与整个社会的关系,锻炼学生社交能力,懂得做人的艰难与重要,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3]。

2.培养学生临床多看、多思考的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结合,其高级阶段是临床创造性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所以临床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习的重点内容。临床工作实际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求实习生积极主动并且刻苦地学习。在进行临床带教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运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勤动手、勤观察、勤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思考,促进其通过事物表面现象对本质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问题,并进行反复推敲,最终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查阅文献、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临床与病理、生理、生化等基础知识进行结合,综合分析,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临床实习的真实意义,从中明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4]

3.试行书写见习日记方式并进行打分,客观考察每个学生的见习收获。见习日记综合反映了一个学生见习过程中的素质高低,即医德、组织纪律、科学文化及专业水平等,要求书写的见习日记内容包括患者常见的诊治:每组学生全程参加本科的日常学术活动,包括晨会、教学查房、抄写检查单、见习病例讨论会、见习专题讨论及观看教学光碟等。由带教老师指定适当的初诊病患,完成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并书写病历由带教老师修改和讲评。学生书写的见习日记交带教老师进行评价、打分,带教老师可从中发现平时无法发现的学生的见解与意见。学生的考核成绩以见习态度、见习日记和病历书写分数等综合评定。

4.改革实习考核方法,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具体实习考核方法仍由理论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及实习成绩三部分组成。理论考试以往更加严格,由学院教研室统一命题,并且由学院派老师监考,安排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各四轮考试,且最后一轮考试在返校后进行。每位同学必须每轮理论考试均及格,不及格者参加下一轮补考。如实习结束时仍不及格者,不予毕业。通过实行新的实习考核方法,使学校可以更加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问题,也给实习生一定的压力,督促其更加认真地实习,促进临床实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和平,郭彦琼,王秀芬,等.注重临床实习影响因素,切实保证临床实习质量[M]//陈化.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展.3版.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78.

[2]薄建华.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3):317

[3]潘红飞,李强.儿科临床见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右江医学,2008,36(3):357

篇10

省情教育内化在国情教育之中,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成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园、报效祖国的动力源泉。但是怎样将省情教育引入课堂中呢?尤其是语文学科,如何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渗透进省情教育的教学内容呢?美国教育家华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大胆依托教材,汲取社会资源创新生成教学内容,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省情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不失为一条可以进行有益尝试的途径。

一、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目标分析

正确把握省情教育的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实施省情教育的前提。省情包括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人文历史、经济状况等基本省情信息;还应该包括对青海现状、未来的清醒认识和展望,以及国家、青海两级政府的方针、政策状况。开展省情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这条主线上来,立足青海的实际,齐心协力参与建设新青海。

把握了省情教育的内容,还要依据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分析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它的目标应该涉及知识、能力、价值观这三个维度。

1.了解青海自然资源状况,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2.了解青海历史与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为青海建设添砖加瓦的参与热情。

3.了解青海民族构成和各民族风俗人情,增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意识。

4.了解青海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培养学生“人一之,我十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5.了解新青海建设中党的方针政策,树立在党的带领下奔向青海美好未来的意识。

而“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从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入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了解自己家乡——青海的活动中实现语文素养、思想品德素养双提高。

二、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原则

1.开展“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注意突显“语文性”。综合性学习活动归根到底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要着力避免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上成地理课、历史课,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应该是语文方面的策略和方法,学生的活动方式也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的结果也应该是与语文密切相关的。

2.开展“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所替代不了的,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只有学生真正对青海感兴趣,产生要了解青海的求知欲和为青海做点什么的想法,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挥特长,培养个性。在“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必须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形式,自己组织,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

3.开展“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要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确定和活动方式的选择,要在遵循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首先是走出一味依赖教材和网络的误区,让学生到社会上,从生活中去寻找课程资源。其次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活动中生成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法探究

“省情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语文课堂中则有它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拿来做“省情教育”的阵地,例如《感受自然》、《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世界》、《漫话探险》、《马的世界》、《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脚踏一方土》、《关注我们的社区》。下面选取几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例,谈谈我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通过自主活动,进行省情教育的一些初步尝试。

《戏曲大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演唱会的方式,先分小组布置向长辈学习青海传统曲艺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推举代表的方式展示,小组代表不但要撰写该曲艺项目的解说词在全班面前展示,还要表演该曲艺项目,由于我校生源有多民族、多地域的特点,表演的曲艺项目丰富多彩,有花儿,有贤孝,还有的同学表演了秦腔,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学生对青海传统曲艺的关注热潮。

《关注我们的社区》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故事大赛的形式,教师布置的主题是“说说社区里的新鲜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社区的变化,谈谈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社区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主题班会的形式,学生不仅展示了回族、撒拉族、藏族、蒙古族服饰的模特走秀,还宣讲了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最后表演了以“三个离不开”为主题的小品“藏族阿爸,你咋了?”,小品描述一位进城探亲的藏族阿爸在一位回族小伙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女儿的故事,赢得了现场观摩的学生代表的如潮掌声。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为人物做传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首先确定了三类人物对象,并搜集相关资料。

1.青海历史文化名人,如严宜、褚裕仁、杨兴霖、云蔚桐等。

2.革命英雄,包括历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牺牲的所有英雄,如焦桐琴、聂建青等。

篇11

风筝作为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文化,老少皆宜,颇有裨益。然而,在现代化的生活和忙碌的社会中,风筝工艺却逐渐离我们远去,已很少有人会自己动手制作风筝了。在我校劳动技术校本教材(七年级)中,有一个单元就是风筝教学,这课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学习做风筝、放风筝,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现代教学论很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辨析性、理解性。在风筝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制作风筝与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审美观和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针对在风筝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笔者的课堂实践就个人粗浅的认识与各同行商榷。

一、了解风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锻炼学生自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风筝的历史积淀了祖先的智慧与浓浓的情感,当我们回顾历史,不禁会为祖先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所震撼,因此笔者在上风筝基础课的教学之前,会设计一个让学生熟悉风筝历史的环节。一般课内了解是有限的,所以笔者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风筝的历史,为上课积蓄充分的知识与情感储备。通过课前的搜集和课间的整理交流,学生对风筝历史有了较清晰全面的了解。如,有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从两千多年前,哲学家墨子做成了木鸟(接近于木制的风筝);到清代,风筝盛行,曹雪芹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记录了43种风筝的具体做法,并附有图片;乃至在公元510年前后,风筝技术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等等。通过了解和讨论风筝的历史,锻炼了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查阅与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知道了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风筝,并为世界风筝发展做出了不凡的贡献。这样,学生就会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扎制风筝骨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

制作风筝,关键是扎骨架。按要求裁好竹条后,为了保证风筝左右的平衡,扎制风筝骨架时,要求两条膀条左右重量平衡。郑板桥有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处理膀条左右平衡就需要这种执着的精神。经常有学生在偏重一边的膀条上削了几下后,发现膀条左右还是有轻重,需要多次调整时,就显得耐心不够,到最后也不管膀条左右重量是否平衡,直接草草扎制骨架了事。殊不知,放飞时问题就出来了,由于膀条没处理平衡,风筝没法起飞,或一直侧飞直至一跌到底,根本没法调试,只能拆掉了重做。经过多次实践,学生看着自己的风筝终于平稳地飞翔在高空中,才体会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

在处理好膀条平衡后就是绑线了,风筝扎制过程中,绑线操作简单,但要求也很严格。笔者要求学生:只需左绕三圈右绕三圈,打好死结即可。看似这么简单的绑线,不会绑线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总是绑一堆线,绕了一圈又一圈,有的甚至结也不打,整个风筝骨架松松垮垮、摇摇晃晃的,根本不能用。一个就这么简单的绕线、打结动作,往往要花大半节课时间才能完成,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有待提高。

曾经看过一期“三星智力快车”节目,里面的选手都是国内名牌中学的拔尖学生,比赛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学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可最后一道操作题却难倒了所有学生。题目的要求是:每人用铅笔刀削一支铅笔,看谁削得又快又好。本以为这题出得过于简单,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中学生,竟然没有一个能够把铅笔削得像那么回事,甚至还有一个学生削到了手指!这引起了笔者的深思,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要想在21世纪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门必修课。而在风筝的扎制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处事习惯,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

三、绘制风筝面,陶冶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增强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风筝面的绘制,不仅涉及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还直接与学生的综合考虑问题能力紧密相连。风筝面的绘制需要学生在纸上画出大小合适、颜色鲜艳、健康美观的图案。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先画出风筝面大小,再综合考虑风筝飞上天的图案效果,画的图案颜色鲜艳,大小合适,内容健康,整体美观大方。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在绘制风筝面的时候敷衍了事,不考虑风筝面的大小限制,图案画得太大,到后来不得不把图案的下半部分裁掉,留了不完整的图案做风筝面。还有些学生不考虑风筝在天空中的图案效果,画一些很细小的图案,哪知风筝到天上后,根本看不出图案,只看到白纸上几个点点。也有颜色涂得太暗的、画面内容不健康等问题。当风筝放飞到天上时,才意识到原来绘制风筝面也是个学问。此时学生意识到,不应该拿到纸就开始画,而应先规划,再设计,最后才是行动。其实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要有计划地进行,要学会全面周到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四、裱糊风筝面,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裱糊风筝面时,要求学生用直尺和铅笔在风筝面上画出骨架的位置,并认真按照纸上画的线条裱糊风筝面。但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扎的骨架基本平整,就直接进行裱糊,结果发现骨架与纸上画的相距太多,做出来的风筝左右不平衡,放飞效果很差。经过重新裱糊后,才能正常放飞。通过风筝面裱糊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要认真踏实,做事要严谨细致,否则哪怕小事也做不好。

五、通过“装提线”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是教科书上讲到的、市场上买的或是自己做的风筝,一般都装有三根提线,学生也都非常认可三根提线。那么,到底可不可以装两根或一根提线?哪种更易操作又能平稳放飞呢?笔者在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自己去寻找答案。当教师提出问题:“风筝除了可以装三根提线,到底可不可以装两根或一根提线?哪种更易操作又能平稳放飞?”时,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说两根,也有说一根的。在老师的提示下,大家开始尝试给风筝装提线,有用一根的,有装两根的,也有装三根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放飞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装三根提线的优点:由于三点之间形成一个“三角稳定区”,刚起飞时会比较稳定,比较容易起飞。缺点:易翻跟斗,并往往“一跌到底”。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如果遇上旋风或风向不稳时,提线容易打绕,使风筝面与上提线所成的角度越来越小,降低了风筝的抬头能力,从而使风筝“一跌到底”。这时原本稳固的“三角稳定区”就变成了很难自行调节的、致命的“三角死区”。

装二根提线的优点:中心骨成“横侧稳定线”,调节风筝两边平衡,起飞时虽可能左右摇摆,但如果不是风筝左右很不平衡,它基本能自行调节平衡。它的缺点跟装三根提线的风筝差不多,遇上旋风或风向不稳时,易翻跟斗。

装一根提线的优点是,没有调节死角,整只风筝均在自由调节,而且风愈大,飞得愈高,愈稳。这样,弱不禁风的小风筝也能在大风中飞翔。所以,最后我们做得风筝基本都只装了一根提线。当然,一根提线的位置也是很关键的,学生经过多次放飞实践,终于找到了这个最佳点――距上膀条7厘米处。

学生在制作实践中改变了“大风只能飞大风筝,小风只能飞小风筝”的认识误区,认识到只要风筝制作精良,提线安装合理优化,小风也能飞大风筝。这样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在实践中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六、风筝调试环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在风筝的调试与放飞课上,笔者列举了一系列风筝放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实地放飞时,学生一开始一个个攥着风筝不肯试放,看着老师拿起他们的风筝轻松放飞时,才开始放飞。学生几人一组,边试飞边调试,有些女生的风筝自己放飞不上去,换男生一放就飞上天了,这时的男生就成放飞老师了,几次教下来女生也能自如地放飞了。男生那些摇摇摆摆的风筝,大多是女生帮着贴点胶带纸什么的,增加平衡性。风筝挂树上了,自有高个学生拿竹竿帮忙弄下来。因为增强了团结互助,后来几次课,基本上几个学生自己通过几次调整、放飞,就解决了风筝出现的问题。

七、放飞风筝,放飞梦想,增强自信,丰富体验

自己亲手扎制的骨架、亲手绘制的风筝面、亲手装的提线,甚至棉线也是自己亲手绕到饮料瓶上的,一切都是自己亲手做的风筝,飞在高高的蓝天上,学生能不自豪吗?一般第一次放飞时,难免会担心自己的风筝放不上去,会有羞愧感,所以一开始放飞风筝时,学生都不敢主动放风筝,为了让学生相信自己严格按照要求做的风筝一定能飞上天,笔者经常拿那些上课时很认真听课的学生做的风筝试飞,一看老师试飞成功了,他们才相信自己的风筝是好风筝,才会慢慢开始自己尝试着放放看,放飞成功后,他们还会几个同学一起比比谁的放得高,见其他同学不会放飞,主动充当小老师指导他们放飞,从那一张张充满自信的小脸上,不难看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他们有了自信,因为有了自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会更成功。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风筝设计、制作与风筝放飞比赛,很多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有些班级还进行后续的征文比赛,2010年6月7日的《每日商报》“快乐星期一”就有我们学生写班级风筝比赛的一批好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自信,风筝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想

象力。

有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原来扎风筝有那么多的讲究,做一个美观又飞得高的风筝真不容易!通过风筝课的学习,悟到了很多道理,做事要有规划、有头绪,不能冲动,盲目行事。在做风筝的过程中学会了做事要细心,注意细节的同时还要关注整体,这样放飞的风筝才漂亮。”放风筝有利于人的健康,经常放风筝可以防止近视眼或减轻症状。对于长期伏案学习的学生尤其有好处,可以缓解颈椎疲劳。作为娱乐活动,放风筝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风筝课的学习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生犹如制作风筝,美丽的人生总需要有规划、有目标,细心经营的人生会充满快乐与幸福感;放飞风筝犹如享受生活,自信乐观,勇于探索与尝试的人生会有很多惊喜。

参考文献:

篇12

目前,由于初中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同时音乐不是中考中的必考科目,所以初中生在初中音乐学习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较少。这样的现状导致初中音乐教学课堂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创新思维构建初中音乐教学课堂,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笔者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践,就如何以创新思维构建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进行重点探究。

1.以创新思维构建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音乐教学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1]。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初中生的音乐素养,让初中生理解音乐,在音乐中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音乐教学实际中,初中生不重视音乐教学,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教师只有以创新思维构建初中音乐教学课堂,才能激发初中生参与音乐教学的兴趣,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创新思维构建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下,初中音乐教学目标是“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倡导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实践中,激发初中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初中生的参与热情[2]。音乐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开拓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新课程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初中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创新策略来实施以创新思维构建初中音乐教学课堂。

2.1创新性的情境导入,激发初中生兴趣

初中生思想活跃,在课前休息时活泼好动,教师在音乐课堂开始时,就需要尽快的将初中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时,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前导入模式,创造性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激发初中生的音乐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初中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该注意几点重要的策略: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自由的、吸引人的环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以此来体验自尊和责任感;支持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新观念,即使是不适当的观念,也不要立即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它;当学生表现不佳时,要理解和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对讨论结果进行恰当的总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并且都能表现出创造性。

例如,在初中音乐课程《西风的话》。教师在课程开展开始,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初中生思考有关秋景的词语、学过的古诗,让初中生在脑海里形成秋景的画面,为学唱《西风的话》准备铺垫。教师通过创新性的以秋景设计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带着想象的画面去学习歌曲,不仅激发了初中的学习热情,而且让初中生在想象中更好的理解歌曲中的意境,提高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2.2革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教师在示范歌曲之后,学生跟着教师学唱。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发挥初中生的自我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以创兴思维构建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在开始教学实践时,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革新型的教法方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助学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中,多媒体集图像、视频、文本、声音等信息于一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由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生动,丰富了教学内容,形象了教学情境,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多渠道的信息传递,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新技术、新科技来辅助教学。以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初中生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当中。

比如在初中音乐教学《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互联网上不同的合唱播放给初中生学习。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听觉刺激,学习《黄河大合唱》的节奏和唱法。采用多媒体助学法,提高了初中生对于歌曲的直观感受,促进了初中生更快的掌握该首歌曲。

2.3创新型的课外实践,提高初中综合音乐素养

教师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时,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外时间里也要鼓励初中生参与音乐实践,让初中生大声的唱出自己的音乐,抒发心中的情感。音乐在众多艺术形式中被誉为最擅于抒感和引起共鸣的形式之一[3]。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音乐教学的更高要求是培养初中生音乐素养,提高初中生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在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以创新思维来组织音乐课外实践活动。

例如,教师在组织初中音乐课外实践时,可以借鉴电视媒体上比较流行的形式,鼓励所有的初中生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比如在初中音乐教学《青春的旋律》后,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开展音乐好声音。鼓励初中生自选曲目,唱出自己的音乐感受。以创新思维组织的创新型的课外实践,不仅提高了初中生的参与兴趣,更提高了初中生的整体音乐欣赏能力,抒发了内心情感。

3.结束语

教师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时,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创新思维来组织初中音乐教学,让初中生在音乐中放松身心,提高音乐综合素养。以创新思维构建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不仅有助于激发初中生对初中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助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