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零售业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中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平均规模为94人,而同期国内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20人。将中国的零售企业上海华联与沃尔玛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与之有相当的差距。从连锁经营看,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这种零售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规模经营优势的发挥。
出现快速膨胀式扩张
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快速膨胀式扩张,主要表现为在扩张布点的同时,轻视了单个店铺和单位面积经营的效益增长。比较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这表明在一个总的高速增长市场环境中,单店收入潜在的同步增长效应似乎已经完全被新开店潜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这样的盲目扩张将制约零售企业的成长。经济效益欠佳
在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1998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谷底,全行业净亏损0.3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有所回升,达到54.3亿元,但企业的盈利仍没有恢复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纵观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更为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业效益较好的1994年则为2.25%。效益欠佳的问题成为制约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区域差距扩大
受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为1748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占全国的比重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487.6亿元,比199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的比重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3329.1亿元,比1995年增长79.3%,年均增长率为8.7%,占全国的比重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地带零售企业的效益情况看,2002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为净亏损;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占全国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两个地区。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都是规模化发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
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是实现企业规模化的一条捷径。由于中国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上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新增店铺必然激化区域竞争,因此,兼并收购将成为中国零售市场重要的扩张方式。同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经营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虽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在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几年大型综合超市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地方产品较丰富的城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以销售生鲜商品、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有增加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店中,除家电专业店、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眼镜专业店外,办公用品专业店、家居饰品专业店、体育用品专业店等都将有大发展。折扣店业态,对一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企业等,是一种极有吸引的新型业态,尤其在新型零售业态不太发达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无店铺销售业态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中国营销技术的提高出现发展态势。
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流已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第三利润源泉”,特别对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影响更大。由于当前是以买方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环境,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个性化,使得新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并以较大优势占领市场,物流对零售业企业在当前的激烈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零售业物流的内涵
关于物流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通常可以理解为实体商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流通过程。零售业的物流是随着零售业产生的,承担着商品从生产者或批发业者到消费者的转移功能,消除生产地或批发地与消费地的空间间隔,弥补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差,并由部分的商品的简单加工。现代零售业物流是零售商在其购、存、销业务活动中,商品从供应商经零售商向消费者移动的物理过程,包括商品输送、搬运、保管、包装、配置和陈列、简单加工以及相关的信息流动等功能要素,创造商品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及商品的部分形质改变效果。
二、零售业物流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流对零售业的发展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的企业对现代物流高度重视,并认识到物流的发展必须依靠全球化、信息化和一体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的物流存在着很多问题:
1、物流成本高
据统计,国内零售商的物流成本占到社会总成本的20%以上,这个比率在国外是高得不可想象的。一件普通的商品其物流成本大概占成本价的30%至50%,一些对时间、空间要求苛刻的商品的物流成本都达到成本价的70%至90%,因此,国内零售商物流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物流的高成本。
2、物流规模有一定局限
2004年12月我国零售市场已对外开放,外国零售商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统一的高效采购系统和完善成熟的物流体系,迅速在华扩张。我国的零售企业很多,销售商品种类繁多,但没有实现全国性的经营,因此物流规模还有一定局限。
三、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针对我国零售业物流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对策研究。
1、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大多数企业惊异于物流成本在商品成本中的比例之高,并想方设法来深刻理解如何降低成本。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流作业被高度集成化,并定位成一种核心能力时,就能够对战略优势起到奠基石的作用,要降低物流的总成本,就要加强物流的供应链管理,即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自身所有的外部资源,就能在强大的竞争环境中保证市场优势。
2、采用现代物流技术,促进零售业物流发展
对于国内的一些零售企业如“人人乐”,要能更有效得加强物流管理,就要实现物流信息化,条形码技术应为更广泛应用。条码技术是在现代化生产和管理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实用的数据输入技术,条形码功能强大,输入方式具有速度快、准确率高、可靠性强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便利店、超市、商品流通等领域。之后,在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射频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克服了条码识别需要光学可视、识别距离短、信息不可更改等缺点,成为物流自动识别领域一亮点。沃尔玛公司采用条形码技术、自动补发货系统和激光识别技术,也为沃尔玛节省了很多成本。信息化是物流的灵魂,尽可能的将这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到零售业物流领域,将大大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3、改变物流观念,加强物流配送管理
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第三方物流,即将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具体含义第三方物流即专业物流企业指在整合各种资源后,为客户提供包括设计规划、解决方案及具体物流业务运作等全部物流服务的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搞好主业,增强其竞争力,同时也对企业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现冷链物流业务,促进零售业物流发展
我国零售业市场中,肉制品、乳制品、农产品、速冻食品占有相当大比例,而对于这类特殊商品,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冷链物流业务逐渐被实现,冷链物流是基于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由于一些企业不具备专业的冷链物流运作体系,也没有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而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是一项 冷链物流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的服务性工程,建立冷链物流中心显然不适合他们。这些企业可与社会性专业物流企业结成联盟,有效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冷链物流业务,进而促进零售业物流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零售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加强其物流管理,只有采取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措施,结合现代物流技术,借鉴国外成功的物流企业经验,改变物流观念,开拓新的物流模式,才能够使我国零售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占有优势。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魏修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5
[3]黎继子,杨卫丰.物流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
一、引言
零售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晴雨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结构转型期,零售业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国内的零售企业只有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中小零售企业的扶持力度, 优化管理结构并注重关系营销, 开辟小城镇和农村新市场, 才能与外资抗衡并取得长远的发展。
二、正文
1.中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1)经营规模偏小, 采购能力较低。我国现阶段的本土零售业巨头在经营规模上和国际零售业巨头相比, 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百联集团一年的零售额是720多亿人民币, 而沃尔玛一年的零售额是3 000多亿美元。截至2006年1月31日, 中国零售30强店铺总数为16 665个, 而沃尔玛一家的全球店铺数就相当于中国30强总和的二分之一, 而中国30强的销售额加起来, 却只有沃尔玛的五分之一。不仅企业整体的销售额有限, 而且单店的销售规模也有限。联华超市的单店平均销售额都在1 000万元多一点, 虽然沃尔玛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但单店的销售额都在1亿元左右。可见, 中国零售企业与跨国零售企业之间的规模差距仍然很大。
(2)零售业的业态多元,竞争加剧。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为了适应不同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和习惯,国内零售业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其业态基本俱全。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零售业态被划分为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型超市、仓储式商店、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家居建材店等17种业态。这些业态都各有优势,他们或以快取胜,或以创造便利为特色,或以低价位为法宝,分别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以此来占据各自市场份额,试图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也更加剧了整个零售业的竞争。
2.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1)零售业态布局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完善。
①零售业态布局不合理。零售业态是指针对消费者的特定需要, 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 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 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经营形态。业态的发展是零售业永恒的主题。现代的零售商业必须要研究好业态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才不至于落伍或被淘汰。而在我国, 现今已改变了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业态形式, 多种业态并存发展, 但业态布局不合理、结果失调的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大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 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 新型业态发展滞后, 网点数量不多, 规模普遍偏小, 超级市场的规模优势和低价特征难以体现。加上经营方式陈旧, 管理方式落后, 使得小型零售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②零售业态组织化程度低, 运作不规范, 各业态优势难以发挥。我国零售业态从超级市场、百货店向便利店、专业店、大型综合城市、家居市场发展。发展确实迅速, 数量猛增, 但大多数搞单点经营,即传统的“大而全, 小而全”的经营, 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 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在中小城市及农村, 零售业态组织化程度低, 运作不规范的表现尤为突出。有人认为超市就是开价售货, 几家商店统一了店名、服装、标识就是连锁, 许多地方的连锁店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 各自为政, 很少做到真正统一配送、核算、管理。
(2)品牌建设滞后, 配送水平较低。我国许多零售企业对自有品牌开发策略不重视, 宣传力度不到位, 导致使用自有品牌的商品品种太少。同时由于自有品牌大部分被应用到商品价值低、质量差异不明显的商品上, 使得自有品牌认知度很低, 无形中削弱了自有品牌的影响力。大多数零售企业选择商店名称作为自有品牌名称, 使自有品牌名称太过于单一, 一旦自有品牌产品出现问题时很容易损害企业的整体声誉, 同时种类不同的商品共用一个自有品牌名称容易使品牌定位模糊;使得投入的资金有限而利用不均衡。
我国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不仅面积小, 而且物流配送的信息管理不完善。很多企业仍采用手工操作, 即使有些引入了信息技术, 也都局限于内部存货管理和顾客结算, 没有上升到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
(3)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不仅没有商法,就连目前大力倡导的连锁、特许经营等都没有相关的法律,这给零售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致命性的。外资零售企业的雄厚实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中国使国内零售企业面临着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法律和政府的支持,但目前在零售业方面,中国并没有一部针对性比较强的法律。
3.发展中国零售业的对策
(1)“农村包围城市”,发挥本土企业的优势。沃尔玛在很多年前从美国一个小镇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向了全球。正是这样稳扎稳打地市场策略和决策,使得沃尔玛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零售王国。而目前我国零售业把主要对象一直放在城市,却无暇顾及相对来说还处在成长期的二三线城市和乡镇。国外零售巨头由于“水土不服”等环境因素,在一定阶段只能选择在大城市建立其销售商铺,难以深入下去。国内零售企业应该完善现有的战略和市场定位,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优势,树立长远的眼光,将未来的中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占得先机。
(2)发展连锁经营,走规模化之路。最早的连锁经营诞生在美国。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更新,连锁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一方面连锁经营因其进货量大,可以有效地增加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可以扩充网点,增大零售企业的销售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传统企业的扩张会有很大的风险,新建企业的存活率仅为20%,而以连锁经营方式新建企业的成功率在95%以上。
三、结语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可以用惊人两字来形容。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我国只用了10多年;西方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零售业态结构,这几年也悉数出现在我国。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国内的零售企业只有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中小零售企业的扶持力度, 优化管理结构并注重关系营销, 开辟小城镇和农村新市场, 才能与外资抗衡并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从小到大,市场日益繁荣活跃,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商品极大丰富,居民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零售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对经济和民生的贡献度提高。
(一)零售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政策力度加大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零售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行业规模快速扩大。
(二)新型零售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
近十余年来,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加快。连锁经营方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零售业态;电子商务、网上购物交易规模呈跳跃式扩张。
(三)开放规模稳步扩大,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商业零售领域累计使用外资583亿美元,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2697家。一批著名的国外零售商已在我国落地生根,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丹尼斯等。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资、民营等多种所有制有序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城乡与区域市场协调发展,市场体系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农村零售市场的建设,实施了“万村千乡”、“农超对接”等多项惠民工程,形成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促进了农民消费和增收,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五)各种零售业态发展变缓,竞争激烈
(1)超市行业整体发展缓慢,两极分化严重。行业整体增长放缓,两极分化加强。2013年百强中以超市为主营业态的企业销售额年增长率仅为8.7%。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企业问卷调查的83家样本超市企业的增速更低为6%。在这83家样本企业中,销售额增幅在20%以上的企业有10家,销售额呈负增长的有14家。
(2)百货行业增长乏力,企业加快转型寻求突破。新兴业态和网络/移动购物的兴起带来了分流效应,在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企业的平均毛利率较去年下降了0.08个百分点。百货企业重新定义其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在不动摇联营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从品类管理到数据化单品管理的过渡。
(3)购物中心发展不均衡。近年来,大型购物中心作为新型商业综合体,在全方位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实现“一站式服务”方面显示了优势,但是购物中心面临着投资过热的问题。
(4)专卖店发展势头良好。专卖店已成长为我国零售业态中的主力业态之一,其市场占有率、营业面积和就业人数均占20%左右,而且毛利率、净利率、平均效率和劳动效率在全部业态中为最好。
(5)专业店的增长显著放缓。专业店以其在某一大类商品中种类丰富,兼具商品的“宽度”和“深度”而广受消费者欢迎。近些年家电、化妆品、服装等专卖店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主要受网络零售的冲击,近两年实体专业店销售增速缓慢。
(6)便利店发展速度加快,成为新热点。据201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对26个大中型城市便利店发展的分析情况,便利店开店速度普遍高于百货和大型超市。与此同时,便利店与电商携手打造新商业模式,便利店以其销售网点分布广泛和贴近消费者成为电商最佳的合作伙伴。
二、我国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网络零销等渠道多元化冲击,客户要求分流严重
网络购物以及正在兴起的海外代购、出国旅游采购潮,使得中国百货、超市等实体零售业态的消费人群被分流,据不完全统计,实体零售业的销售额明显下滑三至四成。
(二)受传统经营模式约束,品牌建设滞后
据调查国外有不少大型零售商都经历了从一般品牌为主逐步发展为自有品牌的过程,有的大型零售商的自有品牌达到20%至25%。自有品牌无论淡季旺季,都充分满足市场供应,而且可以利用无形的附加值与形象创造品牌商品,与同类商品相比,更能激发顾客的忠诚度,并会给企业本身带来长足的发展空间。
(三)零售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有待优化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地区商业网点规划不合理或不到位,造成目前零售业网点在城乡之间、城市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首先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一线城市和新兴城市大型商业网点发展过快,而乡村网点不足,业态结构也不尽合理,新型业态发展滞后。其次是城市中区域发展不平衡。在热点地段往往有多家大型零售企业,而面向社区居民的中低端零售网点建设滞后,社区超市、便利店仍显不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三、我国零售业未来发展方向
(一)采取差异化战略,寻求电商无法触及的领域
一方面通过加强对消费者的了解与沟通,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喜好,针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培养与消费者的感情。另一方面消费体验和个性化服务是电商很难取代实体消费的关键,因此实体店需要加强电商的“短板”,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搭建“一站式”购物娱乐体验。
(二)实施品牌战略,树立企业形象,增强竞争力
创立自有品牌,能够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采购自有品牌的零售商在制造、质量控制和商品配送上也有更多的主动权,获得毛利润的机会也更大。
(三)进一步调整零售业态结构,大力提高零售市场档次
在当前零售业态多样化背景下,要结合市场需求认真研究零售业态发展变化规律。既要在区域内进行零售业态的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带来的业态之间的恶性竞争,又要用业态多元化满足消费需求多层次和差异化;要利用网络等新渠道的广域覆盖优势,创新定制产品规模化经营、商品快速化周转等新的模式。
一、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零售银行迅猛发展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中国的零售银行从落后的商业银行批发业务脱胎而来的种种隐患,尤其体现在营销方面,许多银行优先考虑的不是客户和零售,而是信用和风险。此外,他们和客户的接触通常是交易性的,因此,银行倾向于把精力集中在交易效率上,而不是服务和销售。在对国内外众多零售银行的研究和零售业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零售银行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 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二)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有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
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国际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经验借鉴
国际银行业零售业务以并购的方式加速开拓全球零售市场,力求金融服务全能化;加大创新力度,使金融产品多元化、个性化,金融零售服务网络化。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着缺乏科学分类,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渠道单一,限制发展等问题,应借鉴国际银行业零售业务发展的经验,树立创新意识,逐步优化银行的业务结构,以客户导向为理念,实行差异化服务,通过银行再造,塑造竞争优势。以花旗银行为例对国内银行发展启示:
(一)充分发挥本土优势
也许综合实力上,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还有很大一段差距,但是在华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的优势仍然明显。客户群基数以及银行网点广阔的范围是国外商业银行短时间只能望其项背的。因此,在客户群和渠道上,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牢牢抓紧已有的中低端客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高端客户。外资银行想要赶超网点数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只要在管理上及各网点服务特点多下功夫,我国商业银行对外资银行竞争力仍占优势。
(二)向国际化取经
在管理上体系成熟,进军中国的外资多为国际性大银行,多年的经验沉淀致使他们已拥有一套完整的高效的流程化管理系统。与花旗集团的H 型组织结构相比,国内商业银行数据直线职能型与地区事业部型的结合体结构,信息反馈成本大,难以充分调动地方资源,不利于零售银行业务的拓展。应在结合自身在华发展的特点上借鉴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组织结构模式,更好的开展零售业务。
在产品上彰显个性化,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简单,同质性高,但是相对于外资银行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可改和改进阻力较小。产品是一切业务的首要前提,我们在做到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意识是当前应摆在首位的。
三、促进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零售业务发展创新,就要要创新客户细分,实现财富管理差异化、综合化。充分了解客户,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细分客户,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需求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跟踪资产配置方案并适时调整,实现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满足客户安全、便利、增值、私密、鉴赏等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一)对零售业务产品进行细分
1.从客户效用角度分类。银行产品可分为核心功能、预期功能与提升功能,与之相对应,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层、形体产品层、延伸产品层。核心产品层是指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即产品的使用价值;形体产品层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物质实体外形,是核心产品得以实现的形式;延伸产品层是指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附加利益,是消费者接触到形体产品后,所接受或体验到的全部利益,包括寄送、安装、售后服务等,藉此以加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及续购机会。以信用卡产品为例,透支消费是信用卡的核心功能;积分免年费是信用卡的预期功能;白金、钻石信用卡为客户带来的尊贵身份象征则是信用卡的提升功能,是一种附加的价值。
2.从银行经营角度分类。从经营角度,银行产品可以分为关键产品、桥梁产品、品牌产品。关键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银行绑定客户,如多数银行都将住房按揭贷款作为核心产品,客户一旦办理,就与银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般而言,维系老客户成本要远低于拓展新客户的成本,因此,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等关键产品,即便是微利甚至亏损,银行也绝不会放弃。桥梁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银行了解客户。网银、现金管理、支付结算、代收付、综合管理服务等都属于典型的桥梁产品。品牌产品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银行获取高利润的产品。品牌产品一般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一家银行最有特色、着力发展的产品,如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就是品牌产品的典型例子。
(二)对客户深化细分,实现差异化服务
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趋势,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不断加快,客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推动着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创新发展。对于银行来说,充分了解客户,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细分客户,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需求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跟踪资产配置方案并适时调整,实现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满足客户安全、便利、增值、私密、鉴赏等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1]只有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把更好的资源投入到关键客户上,真正把“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针对客户的金融资产情况对全盘客户进行细分,细分出中高端客户、普通客户与潜在客户,并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服务和产品来保住这批客户,针对高端客户群体,打造出更好更尊贵的服务,提高中高端客户维护的深入度、细致度和持久度。
商业银行对客户细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要进行市场细分,实行客户分类管理,依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具体划分客户等级,针对各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金融产品开发、体系设计、金融服务与营销方式的创新。二是实行客户信息化管理,构建银行客户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客户质量、管理水平及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三是依照细分市场需求特点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经营战略,对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优质金融服务,并创造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对重点优质客户则专门配备个人客户经理,建立客户的个人信息档案,实行跟踪服务。根据“帕莱托定律” 银行的80%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因此优质的零售业务客户对银行来讲十分重要,银行应充分保持、维护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零售业务产品创新
1.进行差异化产品功能设计及应用。基于银行产品分层理论,我行在进行新产品的功能设计时,一是要突出产品的核心功能,一切开发和设计都应紧紧围绕客户现有、潜在、引导性的需求和欲望,并加以充分满足。二是尽可能增强产品的预期功能,在消费者认同和成本合理化的前提下,赋予产品更多的功能。三是重视产品的提升功能,如通过市场的细分化、差异化,增强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客户对产品的认同感。基于产品作用的差异化理论,我行在产品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做到以桥梁产品了解客户,以关键产品绑定客户,以品牌产品赢得客户。
(1)应注重通过对桥梁产品的使用,借助专业的数据挖掘工具,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及发展潜力,有针对性地发展重点客户,改善我行客户结构。
(2)对于关键产品,不应拘泥于关键产品本身的盈利能力,而要更多地看重其所发挥的客户粘合剂作用,以及提供交叉销售机会等带动其他业务发展的综合贡献能力。
(3)集中资源打造我行品牌产品。加大对拳头产品的资源投入,真正将其打造成享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能带来高额经济效益的品牌产品。
2.多角度激发创新源动力。根据产品创新源动力理论,应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创新动力:一是通过分析经济金融形势、加强市场调研、举办创意大赛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掘客户金融需求,以需求拉动型创新引领市场;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同业信息研究,密切跟踪国内外银行同业创新动态,以竞争推动型创新弥补差距;三是利用国家特殊政策优势以及区域金融创新特点,设立产品创新试验行,开展前沿性产品创新,以实验法产品创新抢占制高点。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
从我们前面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国际零售企业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加速零售业的国际化步伐,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营特色,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和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整合起来,以内部信息化的基础应对电子商务,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起连通企业内外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外联系。此外,建立商业信息系统(MIS)、商品供货系统(GO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根据准确商业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和预警预报,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零售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构成了电子商务推广的障碍。如何尽快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品牌化
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因此,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式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服务形象、环境和职工形象,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1.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零售企业应注重创新,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从而加深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2.提升现代零售企业声誉。为顾客开发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3.建立情感联系。企业应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因为顾客的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4.将服务品牌内部化。在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内部营销是实现服务品牌内部化的关键。
(三)集团化
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长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过有效验证。
商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建的企业联合体。实施零售集团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总量,消除业务重叠和较高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迅速发挥整体优势。
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规模已经由传统的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竞争方式也转向集约化,从而以规模化、连锁经营方式、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和自身实力,为与国际性零售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团化经营为降低成本寻求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组建零售企业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
加强与外商“联姻”,培植自己的产业集团。根据入世的有关条款,中国承诺:入世后,将立即允许外商拥有所注资公司49%的股份,两年后即可拥有50%的股份;中国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亦将被允许同中国企业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五年后允许中国私营企业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中国将给予部分外商分销权等等。凭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无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在这方面中国零售业有着与世界零售巨头合作的经验,但以后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种形式缓冲冲击力,并充分利用该渠道使我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
(四)国际化
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开设了1600多家分店。该集团2004年全球销售额就突破了2,852亿美元,沃尔玛至2005年已连续5年排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经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左右,国际化倾向明显。法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并收效显著。
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障碍逐渐减少,对于国际投资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宽,这有利于利用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以合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对众多的同行企业进行集中和战略性调整,组建一些零售业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结群而御,打造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以转守为攻,积极应对。
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得到满足。国际消费需求的趋同化发展也促使我国零售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
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状况,国际化经营投资方式一般采取合资经营。即我国的零售企业资本与当地国家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这种方式投入少,风险小,享受优惠多,而且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与国际零售业相比存在的业态层次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诸多问题,今后,要想有效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民族产业的综合实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元欣,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和战略选择,商业研究,1999年第9期.
[2]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商业研究,第266期.
1.业态发展多元化
传统上,英国的零售业态以小型零售店铺为主。经过19世纪、20世纪的几次流通革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百货公司和连锁超市这两种业态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多元化零售经营业态。英国零售业态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
(1)大型连锁超市
英国的连锁超市相当发达。赫赫有名的国际零售巨头TESCO就是以配送中心为基础的大型连锁超市,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零售销售总额英国排名第一,世界零售业排名仅次于沃尔玛和家乐福,TESCO成立于1919年,已有近90年的历史,其雇员超过25万,年营业额700多亿美元。在英国,英国人每8英镑的消费中,至少有1英镑花在TESCO的连锁店中。大约60%的英国公众每月至少都会进TESCO一次。TESCO在全世界有2800多家门店。可以说连锁经营是TESCO成功的秘诀之一。
(2)大型百货商店
英国许多的百货商店有上百年的经营历史。虽然近些年各种新型零售业态对百货店造成巨大的冲击,但它们在风雨飘摇中稳稳地立足于市场中。例如,成立于1884年的Marks&Spencer(马莎)百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明确市场定位,在商品结构上采用别具一格战略,提供优质但并不昂贵的商品,树立主力商品概念,这使其不断焕发青春。同样,具有近百年历史的T.J.Hughes百货店,以经营大众服装、鞋帽、家居用品为主,而John Lewis和NEXT百货店面对高收入顾客。总之,不同的百货商店以特色经营在市场中站稳了脚。
(3)大型购物中心
英国20%以上的购物中心位于郊区。据统计,英国的购物中心已超过1400个,总建筑面积为2090万平方米。最近几年,英国政府对新建购物中心开发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所有的开发必须证明在市镇中心或周边没有可供其开发的用地,且这项开发并不会影响邻近市镇的发展。因此几乎所有的开发计划无论是否有争议,在通过或否决开发案前,都需要经过政府审议与冗长昂贵的公听程序,增大了新建购物中心的难度。
当前,英国的购物中心的特点是:
①休闲与“餐饮、娱乐化”。 据统计, 25%的新建购物中心开发设计方案中都包括了主要的娱乐设施,如电影院、保龄球场、夜总会等。大部分新购物中心都设置了许多餐厅、咖啡厅,以及成规模的美食街、美食中心。购物中心呈现出一种向休闲、娱乐方面发展的趋势。
②扩张、整修更新为主流。为降低风险,许多购物中心的投资方案都不是建设新项目,而是以扩张、整修更新旧有的购物中心为开发方式。
③城市商业中心的复兴。由于政府对新开发计划的总量管制,许多大型项目规划在市镇商业区中――大部分都在大城市中,带动了大城市商业中心的复兴。这一点,我的感触颇深,无论是在利物浦、伯明翰、曼彻斯特还是在爱丁堡、普利茅斯,都有一条主要的商业街,即在每个城市的city center分布着不同的shopping center。
(4)仓储式商场
喜欢物美价廉是大家共同的需求,在富裕的英国,人们也热衷于购买廉价商品。集商品销售与商品储存于一身的仓储式商场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荷兰,70年代后迅速波及欧美,英国第一家仓储式商场CARGO CLUB,占地面积达100,000平方英尺以上,实行会员制。目前,英国的许多仓储式商场并不须办理复杂的会员手续,而是通过较低的地租、简陋的货架、低价的商品来吸引顾客。例如,Lidi店,虽然来自德国,但在英国的零售市场做得有声有色、可圈可点。Lidi店的营业面积一般在500~800平方米,只设两三个银台,营业人员仅为4~5人,人均服务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充分挖掘了员工的潜能。包括店长,每人都身兼数职。Lidi在经营中处处精打细算,为节省营业空间和理货时间,除少量日用品、食品设有货架、冷柜外,其他商品均按原包装的货物托盘在店内就地销售。腾空的纸盒顾客可随意自取,而且顾客需付费购买购物袋。这样,既节省了包装开支,又防止了因滥用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较低的运营成本使其经营的商品一般比其他超市便宜10%~20%,有些甚至便宜50%,我们做过对比,同样的一根黄瓜在TESCO是29便士(相当于人民币4元),而在Lidi只需11便士(约1.5元人民币)。Lidi以其低廉的价格吸引大众前来购物,尤其是留学生们常光顾的地方。另一家在利物浦的留学生中口碑较好的是homebargains店,虽然面积不大,但经营食品、洗涤用品、文具等,以其Top Brands -- Bottom Prices为招牌,客流量非常大。仓储式商场以其薄利多销对英国大型综合性商场构成一定威胁。
(5)专卖店
英国的专卖店多数设在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主要经营特色商品、品牌,专卖店的陈列、照明、包装、广告都非常讲究,服务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态度热情。例如,以经营医药、美容、保健品为主的Boots店和superdrug店,以经营电器为主的Dixons,经营化妆品的bodyshop店,服装专卖店Monsoon、 ZARA 、GEORGE店,barratts是鞋类专卖店等。这些专卖店虽然相对价格较高,但以其专业性、服务性和品牌的稳定性赢得了市场。
(6)无店铺经营
以邮购、直销、电话订货、电视销售为主的英国的无店铺经营方式起源于1950年,自此迅速发展,其成功典范是以经营综合性商品的邮购为主营业务的Littlewoods店,年销售额名列零售业销售总额前十名。同时,英国许多大型零售企业均以开设各种形式的无店铺经营为”副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TESCO 为例,其主营业务为连锁超市,但其专门设立了电话订购酒、花等小商品的 TESCO Direct这一营销形式,并利用网络进行无店铺经营,TESCO的网上商店每星期收到的订单高达15万份,需要出动1000辆卡车将这些货物送到订货人手中。
(7)其他业态
包括中小型超市、便民店、杂货店等等,例如,中小型超市WHsmith店遍布大街小巷、车站和机场。我们学生公寓下的便民店SPAR也常常能解决燃眉之需。还有街头巷尾有一些印巴人开的杂货店。当然,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唐人街是必去的地方,在利物浦HONDO店(中国人称为鸿图店)不但中国人光顾,大批东亚、南亚学生以及当地人都络绎不绝,我们在那里甚至可以买到酱豆腐。这些不同业态的商店极大满足不断细分的消费者需求。
2.经营连锁化、全球化
连锁经营是英国零售业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无论是在首都伦敦还是在其他任何城市,都有TESCO、Marks&Spencer、NEXT、boots、bodyshop、superdrug等店,充分展示了其连锁经营的特色。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英国,超市、百货商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各种不同业态均采取了连锁经营的形式,据统计,连锁经营在整个零售业的市场份额中超过三分之一。
英国的连锁经营模式不但在国内发展如火如荼、遍地开花,目前还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这主要因为:一方面由于英国国内市场的局限性和饱和性,只有实行国际化经营,才能实现销售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国际化,国际市场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如到目前为止,TESCO已经在英国之外的13个国家开展了业务,包括爱尔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和土耳其,以及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和泰国等。在2004年7月之前,TESCO在中国几乎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中国的消费者也很少听说过TESCO。但到今天,TESCO已经在中国拥有了39家大卖场。TESCO主要是通过收购台湾顶新集团旗下的乐购超市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借助乐购原有地销售网络,TESCO迅速完成了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市场的战略布局,预计2007年将在北京开店。TESCO的全球扩张战略不仅使其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成为英国零售业的龙头老大,而且迅速地占领了欧洲及亚洲市场,充分实现了市场占有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
3.组织机构规模化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需求不断上升,是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保证,规模化的发展策略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实现低成本经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零售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由于零售企业发展呈巨型化、规模化,中小型企业被迫进行兼并、重组或联盟,这使一些中小零售店举步维艰,有些地区为保护中小零售商的利益而抵制像TESCO等大型零售商进入本地市场。但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近几年,英国零售企业数量不断下降。
4.网点布局合理化
英国的零售网点布局注重结构、效益最大化。各商业网点之间,综合商店与专业商店之间,以及大中小商店之间,在发展中注重合理配比与有效构成。如TESCO、Marks&Spencer、NEXT、 boots、bodyshop、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citycenter),发挥零售的集聚效应。再如,Lidi店的选址与其定位相一致,由于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无固定收入居民及退休的老年人。因而,为适应这些人的需求,Lidi店往往设在市中心居民区和各个小城镇。这样,对低收入者、老年人和家庭主妇的采购十分便利。此外,Lidi店还特别关注大学生的需求。每个设有大学的城市都有许多学生,平日这些人群用餐多以方便食品为主。所以,大学生宿舍居住区附近也常常设有Lidi的分店。在城市的非中心地带,以各种类型的小型店为主。大型零售商也来分享不同的市场,TESCO在利物浦大学和约翰墨尔大学附近专门开设了小型连锁超市Metro Store,吸引大量学生,方便学生一族购买食品和生活日用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区面积和人口扩大,必然出现交通拥挤、地价昂贵等问题,英国的商业布局正由繁华地段向郊区渗透、延伸,TESCO适应这一趋势,在一些城市的郊区开设大型综合超市,并且24小时经营。
5.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
在英国,以消费者为本位的市场营销理念逐步完美并得到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围绕“满足顾客需要”,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稳固企业与顾客关系
Marks&Spencer以为“目标顾客提供他们有能力购买的高品质商品”为服务宗旨,一方面建立起自己的设计队伍,与供应商密切配合,一起设计各种产品,并严格实施品质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实行以顾客能接受的价格来确定生产成本的方法,这种倒退定价法大受欢迎;此外,还采取无理由的退货、退款政策,解决顾客后步之忧,提升消费者对Marks&Spencer的产品信赖度,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这些营销策略,Marks&Spencer已成为“物超所值”的品牌象征,留住一大批忠诚顾客。
对TESCO而言,顾客关系永远都是第一位重要的。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一直是TESCO业务成长的关键所在,TESCO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方便,也希望以此为理由来吸引每一位回头客,赢得顾客的终身信任。正如TESCO在宣传小册子中写道:“我们的核心理念就是为顾客创造足够的价值,从而赢得他们的终身信任。” 为此,TESCO引入“会员卡”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TESCO会员卡”当前已发行超过1200万张。每次顾客购买的信息被及时纪录。TESCO详细分析这些数据,对每张卡的购物模式进行的追踪调查,研究不同项目商品购买行为之间的关联,然后采取相应的营销行为。例如,TESCO对会员定期购买的商品,提供一定的折扣。每个持卡人在季度末的时候,都会收到从TESCO发来的一封信,信里面有代金券――代金券价值相当于他们已经在TESCO购物支出的1%。同时持卡人还将获得TESCO提供的对某些商品提供折扣的优惠券,建议他们可能会喜欢的东西等。详尽的数据资料为TESCO留住顾客,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创造了条件和可能。而这些都是基于TESCO的数据库和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2)创建自有品牌
近年来,零售商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在全球零售市场迅速崛起。所谓“自有品牌”产品,是指零售企业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需求特性的信息,提出新产品功能、价格和造型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要求,进而选择合适的生产企业进行开发生产,最终再由零售企业使用自己的商标对新产品注册并在本企业内销售的产品。
Marks&Spencer通过与制造商紧密合作,创造了”圣米高”这一自有品牌,包括服装、食品及酒类、鞋类、化妆品、书籍等,”圣米高”这一品牌已被公认为英国自有品牌商品的典范。Marks&Spencer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工厂的制造商”。由于制造商无需投入专门资金发展或推广品牌,所以可以降低供货价格,而Marks&Spencer则因进货价较低,又可以降低商品售价,从而大幅增加销售量。据业内人士估计,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一般比制造商品牌低15%以上,而利润率却能高达30%。
受Marks&Spencer成功实践的启发和鼓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国超市开始让制造商代为生产标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并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目前,据统计自有品牌产品已达英国各超市销售总额的45%左右,并且超市在自有品牌产品的市场细分方面也领先于竞争对手。如TESCO的“物有所值”食品,包括了高档的“最佳”产品系列、“绿色食品”、“健康饮食”系列以及普通的“自家品牌”系列等,这些商品不仅物美而且价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6.网络营销广泛应用
网络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多数人在网上买车票、订饭店,颇为方便快捷。现在更多的人开始在网上购物。根据英国互动媒体零售集团(Interactive Media in Retail Group,IMRG)统计,仅在2005年11月,英国消费者就在互联网上花费了20亿英镑购物,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50%以上。对零售企业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网络营销,这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信息化中的又一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英国的各种零售业态大量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科学化的管理系统,使商品的购、销、调、存全过程全面自动化,确保供应商与零售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高度配合与精密合作,方便快速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二、英国零售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从19世纪到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历经了100多年的零售业革命,在零售业的舞台上相继出现了百货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无店铺销售等业态形式。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使零售业在短短的时间就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各种业态相继粉墨登场。根据原国内贸易部《关于零售业态的分类意见》,我国的零售企业可以分为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八种类型。一方面,这对传统的以国有商业、百货商场为主导的零售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随着零售对外资的开放,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中国零售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入良性运行轨道,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自身的变革、创新进程,尽快形成新的零售格局和秩序。纵观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既有一国的特色,也有一些共同性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英国零售商发展的经验,找出我国的零售业发展之路。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提高零售业现代化程度
衡量一国零售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零售业态的发展水平。从英国零售的发展状况分析,连锁经营是零售业的主流,在很大程度地体现了零售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其现代化水平是极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连锁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等已成为国内连锁经营的龙头。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态的整体业态格局主要还是以单体规模扩大化的大型零售店和众多孤立的中小型零售店为主,专业化分工不明显,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效率低,未能有效实行规模化经营。综合英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现代零售业的发展经验,连锁经营是符合零售业现代化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推进我国零售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2.开展网络营销,深化零售业信息化革命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也使传统零售的环境设施、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借助网络这一工具,使传统的营销进入网络营销这一全新的领域。互联网为零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每个企业在这样的信息化社会,不进则退。网络营销突破了传统零售经营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了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实时互动交流,同时在强大的信息处理技术和全面的顾客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各个细分市场,甚至是每一个顾客的独特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产品。网络营销对许多零售企业来说是一种新型事物,正确地利用网络营销,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将使企业走上更高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一些零售企业开始进行网络营销,如,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宣传等。但在网站上的内容一般是企业动向、商品信息、促销宣传、联系方式等。真正开展网上订购商品、网上付款交易的企业并不多,其交易额也不大。主要原因:第一,缺乏安全方便的网络支付机制。网上交易方式基本上是网上订货、网下付款,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营销的效率。第二,消费者传统观念的束缚。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不能实际感受商品,而宁愿到商场购买,这种眼见为实的购买心态及对新事物的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营销向高一阶段的发展。第三,物流系统不配套。网络营销对零售企业的物流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状况使分销效率不高,在配送过程中出现偏差现象时有发生,这也限制了网络营销发展。另外,在许多零售企业由于缺乏具有网络技术、营销管理知识的人才,使网络营销难以真正发展。
3.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提高规模效益。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零售企业就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因此以资本运营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连锁、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组建大型商业集团,对集团内各子公司实施统一店名、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统一管理,发挥大型零售业的优势与影响,形成以集团核心层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大中型零售企业通过渗股、控股等形式,保证”主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向科技、生产、外贸、房地产、金融等领域拓展,形成科、工、贸一体化的流通产业,组成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大型商业集团,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获得规模效益,是我国零售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我国有些企业已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例如,上海百联集团通过合并上海一百、上海华联、上海友谊集团、上海物资集团等,现已成为拥有遍布全国23个省市5000多个网点,涵盖了百货店、标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专业卖场等多种业态。2005年,百联集团在我国连锁经营中,销售额名列首位。北京国美集团通过同业并购加快了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国美先后收购广州易好家、东北黑天鹅、武汉中商、江苏金太阳等区域电器零售品牌,整合了优势资源,2005年,国美门店数量已达到460家。
4.树立经营特色,适当发展自我品牌
从英国零售业的发展看,树立一定的经营特色,拥有自主品牌是许多大型零售商发展的共同规律。
我国的零售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不仅依赖于规模,而且依赖于特色,零售企业需要实行差异化经营,在目标顾客心目中树立一个独特的形象和地位。
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按照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零售业走完了三年的过渡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零售巨头可以不受限制的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对中国零售企业构成了强大的压力,竞争由东部发达地区逐渐向西部内陆地区渗透。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的零售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西部零售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进行,西部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零售行业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以兰州为分析基点,概述西部零售业的现状和问题。
1.总体规模小,连锁化程度低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领先是非常关键的。当年沃尔玛就是凭借运营成本始终比“凯马特”低2.5个百分点而最终打败了对手。兰州市除几家外来零售企业规模较大外,本地零售企业规模还都比较小。兰州市零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偏低。虽然从业态上看,超市、百货店、家电卖场、专卖店等大多数业态都已经实现了连锁化经营,但连锁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经营运作的不规范以及物流配送系统的不完善,很多连锁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规模效益。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对于规模扩张、连锁化经营方式的探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有些企业甚至安于现状。这些观念极大地限制了零售企业的发展。
2.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西部地区零售业普遍存在着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员缺乏,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技术应用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不仅如此,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店分散经营的方式,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益差。目前,兰州市的连锁零售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配送系统的不规范导致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3.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落后,缺乏经营特色
相当多的零售企业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指导营销活动,不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是跟着市场热点走,人云亦云,倾向于短期行为,不注重战略规划,营销方式简单粗放。许多零售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企业往往重视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然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4.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服务意识差
西部零售企业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落后。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仅仅停留在卖出商品的层次上。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顾客与商家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也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发展到今天的“个性购物”、“健康购物”、“快乐购物”以至于“享受购物”、“体验购物”、“感受购物”的高度。在这种形势下,零售企业如果不摒弃传统的销售观念,着重于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全过程的销售服务,努力使顾客在购物中得到让渡价值最大,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二、西部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
零售行业的特点是发展前景诱人、大有可为,同时又风险极大。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大量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在适应消费需求、发挥经营特长和保持销售活力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大型零售企业所不能代替的。我们既要看到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凸现的差距,也要看到中国零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当前,本土优势是中国零售企业,也是西部零售企业具有的最重要的基础优势。准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比较优势,将其发展为竞争优势是西部零售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较量中,西部零售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市场的适应性优势
本地消费者和企业对当地的文化有天然的适应性,而外来企业要适应消费者的特点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跨国零售企业是外来者,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与本地消费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容易形成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经济距离、政治距离、社会心理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些距离会妨碍其对市场的适应性。
2.本土化经营优势
西部零售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多年,在西部大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镇以及繁华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较好的商圈内,百货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的门店绝大部分为中国零售企业所有。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与消费者的交往中更容易被认同,这种认同主要表现在对零售服务特色的认同和对购买利益的认同。
三、加快发展西部零售企业的对策建议
1.继续推广和完善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已有近14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带来了我国零售业一场深刻变革。但在西部零售业连锁化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这种经营形式。
(1)在规范化经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连锁经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实行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在西部已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中,不少只是走走连锁经营的形式,运作的规范性较差。为此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连锁企业法,以保护连锁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详细规定连锁经营的基本条件和标准,规范连锁经营,真正体现起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核心,防止连而不锁。
(2)政府适当支持,给予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其迅速发展。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连锁企业的资金、税收、网点登记手续等现实问题,并调整商业网点规划和布局,使其更有利于连锁企业的发展壮大。
(3)根据具体条件,选择连锁经营的形式。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直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每种类型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也有其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包括行业特征、经营特色、企业规模、环境因素等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连锁形式。
2.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强供应链管理,完善物流配送系统
学习外资零售巨头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流通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人才进入零售企业,提高西部零售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引进一批先进的物流和信息设备,同时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技术培训,以提升西部零售企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零售行业应当充分利用与最终消费者接近,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巩固、发展与供应商、批发商的共生关系,最终实现共赢的目的。现代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需要从软、硬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要引进供应链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多功能、集约化的供应枢纽。企业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以扩大物流系统的规模。同时,通过先进的物流信息设备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控制,以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成本的科学控制,使企业在物流活动中真正实现利益最大化。
3.建立顾客满意的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少、规模有限,还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终身价值的研究尚未普及,对客户识别也缺乏科学全面客观的方法。目前主要以客户当前为银行创造的利润作为客户识别的主要依据,而没有以发展的、动态的、全面的角度来衡量客户价值。虽然通过现有价值的判断可以识别出银行现有的高价值客户,却缺失了对潜在高价值客户以及未来高价值客户的关注。在对高端客户资源的争夺越来越强烈的环境下,对于潜在高价值客户以及未来高价值客户的关注和培养对于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
2.高端客户难维系、多抱怨、缺乏忠诚度
在零售银行业务占整个银行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时候,谁掌握了高端客户,谁就掌握了零售银行业务。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高端客户端维系和发展也缺乏系统规范的知识,而认准所谓高端客户是一个难以伺候、个性迥然的群体。对于高端客户的差别化服务没有体现,直接造成了高端客户难维系、多抱怨、缺乏忠诚度的局面,银行认定的高端客户并没有心生感激,而是更有投机倾向,摇摆不定,银行根本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而其他银行具有雄厚实力,金融创新能力、优质服务、先进管理水平和人才意识,使他们凭借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经营模式,推出高端个人理财服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端客户的流失。在高端零售客户的竞争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一旦原有的高端客户流失,又没有后续认定的潜在高端客户补充,带给我国商业银行的损失将不只是存款的减少,而是意味着在整个零售银行业的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3.低端客户难拒绝、高投入、低效果
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尤其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从自身商业性出发只关注高端客户,而去淘汰甚至驱逐低端客户。对于低端客户,我国商业银行事实上花了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量的维护工作,这些只产生20%利润的客户却消耗了80%的银行资源,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利润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业务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必然要求银行树立起长期发展战略,整合内外资源,增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深刻理解客户终身价值并采取针对性的营销手段,对客户进行全面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对策如下:
1.经营理念的转变
零售银行业务的经营理念应从“产品中心型”转向“客户中心型”。银行同业竞争主要是服务水平上的竞争。1.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首先,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其次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结合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在开发新产品时要做好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随着金融改革深化,银行、保险、证券三者要密切合作,为银行提供更多的零售业品种,为推进理财业务的发展创造条件。2.不断推进理财业务的发展。将个人理财作为银行零售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同业竞争的要求。只有将时间和资源花在考虑如何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服务上的银行,才可能成为市场中的领先者。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研究挖掘市场的需求,量身定制理财产品与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银行与客户间的相互信赖关系,树立个人理财服务真正以客户利益为中心,服务功能强大,可充分信赖,具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品牌形象。个人理财进一步发展成为扩展银行零售业务功能的最主要内容,成为提供给目标客户的最主要渠道,成为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联动的一个重要支撑点。3.大力拓展零售银行业务新的渠道。当前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正影响着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自动柜员机(ATM)、零售终端机(POS)、自助银行、网上银行以及电话银行等大大提升了银行服务的功能,不仅能为客户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快捷、便利、安全的多样化服务,而且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加速信息传递,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进入市场的速度。网上银行的发展趋势非常强劲,网银的发展不仅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发展,也是一种全新的运作模式和全新的思想观念。随着手机用户的增长,客户通过手机直接进行账户查询、银行转账、自助缴费个人理财服务,手机银行业务会迅速发展。
2.客户价值关注的转变
零售银行业务的客户价值应从“关注显性价值”转向“关注终身价值”。对于一个客户的价值判断需要通过动态的、全面的视角深刻认识客户终身价值,客户终身价值包括客户显性价值、客户潜在价值和客户成长价值。对客户终身价值的认识和把握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成长的关键。按照客户终身价值分配营销资源能够大大节约银行的的营销费用。
中图分类号:F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67-02
零售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是反映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升位的助推器;批发和零售业又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处于流通领域中最活跃的环节,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反映敏感度要高于其他行业,因而观察研究其发展对全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与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黄岩区批发零售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黄岩区批发零售业企业数达1.60万个,比2004年增长14.9%,从业人员2.90万人,比2004年增长25.8%,在各行业中,企业数和吸纳从业人员数仅次于工业,位列第二,是安置城镇就业人员密集的行业。2008年全区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54.42亿元,比2004年增长69.2%;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6%,对GDP的贡献率为8.3%,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产业。从改革开放以来黄岩零售业的发展历程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个体、私营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批发零售业的主力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黄岩区大力推进个体、私营、外资及其他经济形式批发零售业的发展。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崛起,已发展成为批发零售业的主体。根据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从2004年-2008年这4年间,个体批发零售业企业个数从1.34万增加到1.51万个,增长12.5%,从业人员从1.78万人增加到2.20万人,私营企业单位数从204个增加到336个,从业人员从1326人增加到1670人,个体、私营企业单位数占批发零售业的比重由60.5%上升到96.5%,从业人数所占比重由38.7%上升到81.6%。另外,在200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企业实现零售额4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占全区零售额的比重达54.4%。
2.新兴流通业态及现代营销方式得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繁荣,商品供应丰富,市场供需态势逐渐由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在这种新形势下,大量产品要求流通领域有相应的能力和机构来大量销售,促成产品价值实现。连锁超市、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新兴流通业态以其灵活、快捷、大量销售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应运而生,且不断得到发展,据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区零售企业中有法人连锁企业8家;其中:限额以上连锁分店1家,专卖店8家,2008年实现零售额9.54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的12.4%。新兴流通业态不断发展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百货店模式,零售商业结构日趋合理。
3.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逐渐登陆黄岩区,且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黄岩区零售业的发展。自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后,国家逐步放开了对各种投资主体涉足零售业的限制,国际跨国公司逐渐进入黄岩区零售市场,同时,省内外的知名大型零售企业也不断进入黄岩区零售市场,且规模不断扩大。至2008年,已有宁波三江超市、杭州世纪联华超市、宁波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台州华联超市、肯德基快餐、多美丽、永和豆浆等等,其中:2008年三江超市、世纪联华超市、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三家大商场实现零售额合计比上年增长5.7%,占限额以上零售额8.4%。目前乐购超市又已登陆黄岩区,这些国内外有名的零售企业进入黄岩区,不但繁荣活跃了黄岩区的零售市场,改善了购物环境,促进了黄岩区零售业的发展,也使该区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二、存在问题
1.横向比较,零售额总量偏低,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通过企业改制、重组,引进外资,涌现了一批如黄岩百货公司、世纪联华超市、三江超市等零售商场,繁荣活跃了黄岩区的消费市场。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偏低。200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6.87亿元,在全市九个县市区中居第五位,仅高于三门、天台、仙居、玉环,低于椒江、路桥、温岭、临海。与路桥相比,低于路桥39.8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共有零售企业273家,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18家,占批零企业总量的6.6%,实现零售额12.57亿元,占全区批发零售企业(不含个体)零售额比重的74.0%,而占93.4%以上的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只占26.0%,结构不合理。
2.零售企业规模小,企业竞争力不强。黄岩区的商业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小、散、弱的问题,从业人员和经营面积偏小,十几平方米的店面占了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底批发零售业每个企业拥有从业人员8.4人,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拥有从业人员平均为47.1人,限额以下企业拥有从业人员平均为5.8人;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仅22家,97.2%的企业销售额都在亿元以下,而且经营方式以社区商店为主,业态单一。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底全区独立商店有265家,占零售业的97.1%。
黄岩区商业企业的这种小、散、弱的现状,必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商业竞争将日趋激烈,经营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做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3.企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手段落后。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底,黄岩区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毕业生占28.0%,高中以下毕业生占72.0%,可见,黄岩区批发零售业的从业人员中大学以上毕业生的人员比例还很低,同时,企业的通讯技术手段,电子化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员工的培训等方面还比较落后,据普查资料显示,商业企业拥有的电脑数量,平均每个企业为2.56台。
三、对策
1.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从商品批发零售业中挑选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企业为培育对象,一是引导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加快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特许经营等方式重组黄岩区的商贸流通企业,鼓励本地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实现规模扩张,大力支持和引导具备条件的部分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到外地开设销售网点。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在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建时,按照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以及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对大型商业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的规划,按照黄岩区城市商业总体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大型商业网点,避免大型商业设施过渡集中或过多过滥,造成不必要的商业资源浪费。
3.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盈利水平。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现在零售业已充分市场化,透明化的商品价格使零售企业惟有降低成本,才能争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空间。降低成本,并不是以牺牲产品品质和减少服务为代价的成本控制,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一、北京零售业态发展的主要特点
1.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零售企业已达3.25万个,零售业营业面积达到1811.57万平方米,按当年全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零售商业面积已达1.2平方米,与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均1.1~1.2平方米的水平相比,已处于较高的水平。2004年全市零售业态企业实现零售额为1624.3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到2005年底,营业面积万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店铺已达138家,全市连锁商业门店数达到5973个,比上年末增加541个,比2001年末增加3850个;实现零售额9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2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2、业态结构渐趋合理。目前,北京零售业已形成了以大中型百货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店为主体,以其他零售业态为补充,满足多方面、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格局,业态结构日益趋向完整、合理。传统的百货业态继续得到发展,2006年全市有12家以百货店为主要经营业态的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行列。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统计,全市20家大中型百货店2006年实现销售额189.98亿元,比2003年增长43.5%,年均递增20.5%。以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为主的新型零售业态,逐渐占据零售市场的主力地位。2004年,以上7种新型业态的经营企业数量占比为46.6%,经营面积占比为59.1%,零售额占比为67.2%。新业态经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专业店、无店铺销售、专卖店、便利店等行业,单位数量占比分别为20%、12.2%、7.9%、4.6%。新业态零售额占比最高的行业是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零售额占比分别为23.3%、20.5%、16.2%。
3.投资主体多元化。零售业所有制结构由原来单一公有制结构逐步趋向多元化,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大量涌现,成为零售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到2005年底,进驻北京的国际知名外商投资企业已达30多家,外资企业零售额达到22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6%。非公有制投资主体的参与,使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不仅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活跃,而且推进了零售业态现代化的进程。
4.现代化水平提高。零售业中的不少企业,无论是经营设施,还是组织化程度、管理方式、服务水平,都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连锁商业实现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2%提高到27.7%。电子商务迅速发展,2005年各类电子商务交易额887亿元,三年增长了94%。刷卡消费取得突破性进展,银行卡特约商户从不到6千户发展到3.8万户,刷卡消费额三年增长了10倍。
二、北京零售业态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决定了北京应大力发展包括商业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并以流通业作为主导产业。2005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69.1%,不仅大大高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而且达到了国际上发达城市的水平。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零售业态也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2.北京人口众多,属特大型消费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性消费比重日趋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零售业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
3.即将于2008年召开的北京奥运会,将对零售业改善经营环境、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北京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分析
百货店:面对新型零售业态竞争的压力,百货店将更加注重进行业态的改良和创新,即变传统百货为现代百货。百货业态细分趋势将更加明显,如细分为高档百货、时尚百货、生活百货、主题百货、折扣百货、精致超市百货等。在经营内容上,部分百货店将向精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些体量较大的百货店将向整合娱乐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区域购物中心方向发展。社区百货店,则将继续发挥其区域优势,在管理绩效提升和营销策略组合方面有所改善。在经营策略上,将进一步向连锁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同时一些新的营销模式将进入百货店竞争领域,如体验消费、顾客关系管理、网络促销等。
超市:在大型综合超市业态中,外资零售商在对大型店铺的综合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在中小型超市领域中,本土企业在标准超市和社区便利性超市方面,依然具有相对优势。在某些地区,这类中小型超市甚至能与大型综合超市对抗。如何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保证相关人力资源的适配及管理制度的完善,已成为超市业态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便利店:受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消费习惯等因素制约,我国大多数地区还不具备发展标准化城市性便利店的条件。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便利店的发展仍将集中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便利店的经营也将从店铺数量的竞争演变为个性化、差异化与企业品牌塑造的竞争。由于便利店的竞争是小型化多店铺的竞争,便利店的盈利模式最终将取决于特许加盟的模式,因此,企业品牌的塑造将是便利店竞争的重点。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
1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常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容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如果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2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管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