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255-02
近几年,东宁县人民检察院认真加强司法警察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有力地保障了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有效提高检察司法警察队伍的素质,该院从2006年开始,就组织全体司法警察进行文化“充电”,4名司法警察人员中两名取得了法律专业本科文凭,另两名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与此同时,该院还特别注意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的政治素质。2009年初,该院司法警察大队还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拓宽渠道促履职,突出管理抓规范,着眼素质建队伍”的目标,要求全体司法警察人员都必须做到“履行职责,树好形象,让领导满意;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让干警满意;维护稳定,构建和谐,让社会满意。”
健全和完善司法警察各项制度,强化训练,严格科学管理,全面推进司法警察正规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为人民检察院各项检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用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加强法警职业道德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司法警察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司法警察队伍,是关系到新世纪检察法警事业能否深入发展的重要问题。司法警察处在协助检察官查办职务犯罪和诉讼监督的第一线,接触犯罪等社会阴暗面多,受影响和腐蚀的危险性也较大,职业道德失范是一些法警发生违法违纪的重要原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指导司法警察在工作岗位上确立崇高的生活目标,选择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正确履行法警工作职责。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担负着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的特定的司法保障任务,保障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其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支队伍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思想,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近几年来,东宁县人民检察院紧紧围绕“政治合格、品德优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要求,抓好司法警察的思想作风建设。增强法律意识,牢固树立依法履行职责观念;增强人权意识,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观念;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观念。认真制定为民、便民、利民措施,依法执勤、文明执勤、热情高效、公正廉洁,以新作风展示新形象。
二、坚持科学的正规化管理标准,依法从严治警
一是警务工作正规化。为了使法警工作及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既能保证安全,又能展示法警的形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等各种制度和规则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尤其要严格坚持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的时,严禁发生犯罪嫌疑人脱逃、自杀、自残等事件。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补充和完善,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同时,根据最高检察院要求,凡属法警及各级法警部门职责和权限,要全部不折不扣地承担起来,并认真贯彻履行和实施,凡不属于法警工作范围的,则不能越权。
二是警务训练规范化。应认真贯彻实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训练大纲》和上级检察院的年度训练计划。要紧密结合本院和法警工作的实际搞好训练工作。坚持集中训练与岗位训练相结合,以岗位训练为主,同时重视集中训练。根据训练计划,坚持普遍训练与重点训练相结合,以重点训练为主,每两年组织一次法警系统专业技能大比武。坚持教材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每半年进行一次法警业务技能大检查,并进行考核和评比,不断提高训练质量和业务水平。
三是形象养成规范化。树立良好的司法警察职业形象,培养严谨的作风纪律,注重司法警察职业形象建设、职业礼仪建设。一要严格制度,制定司法警察着装管理制度,仪表礼仪规范到位;二要严格要求,注重口才能力的培养,做到语言礼仪常抓不懈;三要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从行为、举止、着装、礼节、礼貌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确保法警良好职业形象的养成。
四是警用装备现代化。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装备配备暂行规定》以及省检察院达标评分细则中规定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为法警队配备各种警用装备和通讯工具,使其逐步达到办公自动化。要重视办案工作区的建设,按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建造讯问室、监控室、值班室等,以适应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建立数字同步录音录像系统,配备警务车辆和必配的警用装备,为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正规文明、业务精通、装备精良、威武雄壮”的职业化的司法警察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五项有效措施,狠抓司法警察正规化建设
一是完善制度。近年来,东宁县人民检察院先后制定了《警务值班制度》、《警务训练培训制度》、《干警月报表制度》、《法警夜间执勤巡逻制度》、《警械具使用管理制度》等十几项制度,对法警值班、训练培训、工作实绩、执行职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司法警察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加强管理。启用备勤室,印制了《使用警务区讯(询)问室申请卡》、《进入警务区登记表》、《警务区暂扣物品登记表》、《法警执行看押交接登记表》,制定了《司法警察执行职务安全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司法警察的安全和管理意识,保证办案期间不发生任何事故。
三是加强监督。要采取考核考察、民主测评、通报反馈、明查暗访等多种方法对法警专业行为进行监督,广泛地动员社会群众和当事人积极参与监督。司法警察必须按章办事,按规定作为,一切有损于法警专业形象的行为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处罚。时刻牢记自己不仅代表着人民警察,还代表着人民检察院,自觉维护法警的公众形象。
[15] 赵进.南方有为论坛首论城市升级[N].南方日报,2012-05-22.
[16] 党运.兰州:220亿移山造城[N].中国青年报,2012-12-11.
[17] 张家振.神农架“削山填谷”[N].中国经营报,2013-06-22.
[18] 阳书新.贵州凯里削峰填谷问山要地两万亩[N].贵州日报,2013-06-17.
[19] 延安市长回应千亿削山建新城:保证不变“鬼城”[N].新京报,2013-08-25.
[20] 赖伟行.粤“三旧”改造节地6.1万亩[N].广州日报,2012-12-25.
[21] 李晓玲.三旧"改造6个"全国之最" 佛山都市三产崛起[N].南方日报,2011-06-03.
[22] 赵进.刘太格等四专家今日南海论道 2012南方有为论坛首论城市升级[N].南方日报,2012-05-22.
[23] 冯庆.城市更新“再造一个新罗湖”[N].深圳特区报,2013-10-30.
[24] 于今.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25] 吴丹,王卫城.从“政府规划师”到“社区规划师”:背景・实践・挑战――以深圳为例[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昆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9.
[26] 何晓蓉,张婷婷,李影.中法代表热议城市更新中的遗产保护[N].成都商报,2009-05-30.
[27] 单霁翔,童明康,弗朗切斯科・班德林,等.上海世博苏州论坛聚焦“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J].中国名城,2010,(07):47-54.
[28] 刘颖.中国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6.
[29] 陈娜.四川省城市化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30] 郭辛欣.城市更新中的遗产保护[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05):3-5,9.
[31] 刘浩.深圳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编制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2] 李连瑞.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改造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0.
[33] 戴学来.英国城市发展基金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J].城市,1998,(02):18-20.
[34] 汪汀.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部署2014年十方面重点工作[N].中国建设报,2013-12-25.
一、高水平策划联盟规划,制定年度发展计划
一是找准联盟产业定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是产业联盟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联盟健康发展的保障,找准联盟产业规划定位是规划编制的首要任务。联盟按照要求坚持高起点定位,立足当前扎实的产业基础,结合产业发展潜力、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依托骨干企业和技术支撑单位,努力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产业,搞好产业战略定位和目标。二是加快编制进度。由联盟理事长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牵头,组织联盟内企业、技术支撑单位,聘请国内最专业的咨询机构或顶尖高校,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进度,力争年底前完成产业技术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三是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各联盟结合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各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了各自的年度发展计划,明确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四是策划实施重点项目。围绕产业基础、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各联盟加强项目研究论证,以实施市创新发展重点项目计划为抓手,围绕共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联盟标准制定四个方面,积极组织策划实施重点项目,发挥联盟协同创新的载体作用,使联盟真正承担起协同创新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二、加强联盟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创新是联盟发展的战略支撑。利用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合作单位研发优势,依托理事长单位和相关企业聚集产业创新链科技资源,各联盟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利用淄博市与联盟产业相关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放性科研开发平台和产业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组织联盟内企业协同创新,为实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转化一批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成果,吸引培养一批顶尖科研人才和团队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是企业技术方向和路线的选择,更涉及到企业组织、文化、资源配置的全方位、深层次革命。在联盟制定年度活动计划时,鼓励联盟积极开拓思路,培养互联网思维,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目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商业活动和技术交流活动,在积极探索符合联盟发展实际的商业交流形式,改造提升传统营销模式方面迈出新的步伐。三是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工业设计是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必由之路,是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鼓励联盟内企业充分利用好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和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平台作用,重点支持以联盟为单位组织联合建立工业设计中心,联合制定联盟标准,注重与国际国内一流工业设计人才和团队合作,加快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抢占价值链高端,努力形成产业
12月8日,交通运输部组织召开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暨信息化工作会。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交通运输部设立主会场,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当地交通运输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代表,京外部属单位等在分会场参加会议。会议贯彻落实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部署推进“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部党组书记杨传堂主持会议,部长李小鹏作工作部署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合力务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建设世界交通强国强化支撑引领。
“十二五”期是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大踏步前进的五年。五年间,全行业紧紧围绕“四个交通”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重大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会议指出,科技兴则行业兴,科技强则行业强。全行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当好发展先行官的迫切要求,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力的迫切要求,是迈向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交通强国的迫切要求。要把握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行业创新和信息化工作的应有作为。
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支撑引领世界交通强国建设,“十三五”期,要把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工作提到战略高度,在战略定位上把科技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战略方向上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标国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有效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氛围,在高水平自主创新上努力实现重大突破。“十三五”期,做好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要以增进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为宗旨,重点抓紧“以信息化驱动交通运输现代化”这条主线,夯实“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两大基础,推动信息化与行业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交通运输”健康发展,推动交通运输大数据创新发展,努力实现“数据开放共享、网络安全可控”。
会议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围绕交通运输科技和信息化两个“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明确任务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开放合作、促进多元融合,拓宽投入渠道、发挥综合效益。要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创新人才,让创新成为全行业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不断开创交通运输创新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科技管理 现状与问题 改进措施
随着科技创新管理不断加强,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创新机构建设、对外课题申报及管理、内部科技立项费用成果一体化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标准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做好科技创新管理,值得重新认识和思考。
1 2012年公司科技管理现状
1.1 规划制定:制定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既有产品“绿色、智能、人文”的现有技术能力进行了分析,形成研发体系分析材料。
1.2 创新机构建设:组建了省级“轨道车辆绿色智能与安全河北省工程实验室”。完成了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绿色智能交通研究中心。策划了国家级高能效高速列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
1.3 课题申报:新承担河北省科技课题1项,唐山市科技课题1项,铁道部科技课题1项,集体科技课题2项;年度共获得项目资金支持3839万元。
1.4 课题验收:承担的科研课题,完成了国家863课题“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技术”验收,完成了2项河北省重大项目验收,完成了3项铁道部课题验收,完成了4项唐山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3项专利课题验收。
1.5 成果申报:与铁三院联合申报的京津城际铁路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集体科技成果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1.6 知识产权:申报专利126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57项,外观设计专利13项;申报软件著作权4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请的“客车救援通道”专利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1.7 标准制修订:制定铁路行业标准《铁道车辆水密性试验方法》。参与铁路行业标准制定52项。完成《铝合金自动弧焊焊接技术条件》等4项河北省地方标准制定。完成103项企业标准的制定与。
1.8 项目管理:制定了2012年科技研究开发计划,年度内计划完成结题评审31项,实际完成25项,项目节点计划兑现率81%。
2 当前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2.1 科技规划刚起步,引导作用不强。公司在2012年“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要进入绿色智能交通技术研发领域;快速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赶超国内主要竞争对手技术体系水平;完善和提升设计、仿真、试验手段,企业的研发平台等。虽然制定了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目标,但没有系统的市场需求收集和分析,也没有清晰的执行路线图,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并没有刚性的引导作用,开发过程中需求和规格不断变化,没有有效地进行控制。
2.2 技术品牌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公司提出了新产品开发要满足高品质、可持续、智能化、定制化的技术发展方向。但尚未做到针对不同系列的产品进行亮点、优势技术的自顶向下的策划,没有系统集成公司力量去突破,造成产品没有特色和品牌,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
2.3 外部技术资源利用不足,缺乏高端引领。公司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机构。但我们的合作更多的还停留在解决具体产品技术服务的层面上,缺乏前瞻技术的合作开发,与高端机构与人才的合作不够深入,借助高端机构与人才的品牌、人脉、技术进行公司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4 先进的研发理念落实不到位,系统协同作用未能发挥。目前,我们的研发初步具有明显的项目管理特征及满足客户的需要,而实现公司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目标需要先进的研发支撑。虽然我们也引入了先进的IPD研发理念,但是我们的研发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传统的部门墙意识严重的阻碍了新产品研发的一体化进程,导致公司产品研发的质量和效率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2.5 科技成果策划不够系统,核心知识产权匮乏。公司在标准、专利、论文、成果方面与以往相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成果数量、成果质量方面,虽然员工申报专利和标准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标准制定和专利申请方面缺乏顶层策划,导致支撑产品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非常缺乏、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
3 创新方法及措施
3.1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做好科技战略规划。科技战略规划要结合公司战略规划综合考虑市场和核心技术以及平台和人员能力提升以及资源配置策略,如何为公司高层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是科技创新管理要认真思考和必须要下力量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要充分利用公司的科技信息人员和外部资源,有针对性的做好科技信息的分类整理和分析,认真研究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南。要加强立项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在立项阶段由立项负责人组织团队做好科技项目的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风险分析等,策划项目的优势技术和亮点,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当前铁路的发展形势变化、市场变化以及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时修订公司的科技发展规划,完成产品研发路线图的制定,始终保持产品研发方向的市场符合与满足性。
3.2 打造产品品牌,形成唐车特点的产品。针对高速动车组产品要深入开展智能化、人性化和可靠性技术研究,并在降低成本方面下大力气,使我们的产品在先进性和人性化方面更胜一筹;针对城市轨道车辆产品,要在节能减排、减振降噪、符合城市人文景观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使产品具有节能、环保、经济等特点。以提升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坚持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和信息化原则,突出自主性、成熟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持续推进产品平台建设,形成唐车特点的产品系列。
3.3 新业务与前瞻技术方面进行高端合作。目前公司在轨道交通一体化解决方案业务方面才刚刚起步,在开展一体化建设业务方面还缺乏技术和经验,因此需要紧密围绕企业战略转型的重大需求,搭建我国首个基于“政、产、学、研、用、金、介”要素集合的创新型技术平台,联合一批世界顶级产业资源和技术资源,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
组成国内领先的产业技术联盟。在前瞻技术研究方面坚
持以我为主,外部资源为我所用的合作模式,进行高端合作。
3.4 有效的整合资源,做好协同研发工作。首先,要推行一体化项目研发。需进一步理顺产品研发、产品技术研究、科技管理、制造技术、市场、质量、采购、售后等部门在科技创新体系的职能,为后续的产品研发提供充分和必要的信息;在项目研发策划、概念设计、方案设计直到项目结题验收的各阶段,要推行一体化的研发模式,各部门及时为项目提供必要的资源,实现各部门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高效协同。第二,要明确项目的目标,推行项目计划、费用、质量的一体化管理。在新产品立项前,就要组织策划确定项目的范围、进度、成本,要明确项目的特点、能够形成哪些核心技术、核心知识产权、产生哪些标准等等。项目立项后,要及时移交给项目经理,明确项目经理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要求项目经理对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和最终成果负责。第三,要加强与外部的协同,充分利用好合作方的资源。为确保供应商的研发进度和质量能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确保实现利益的共享,为加强对合作的科研院所的管控要将公司的工程研发与高校的优势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更加顺畅的沟通。
3.5 要强化员工培训,提升员工能力素质。为了保证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产品研发,必须下大力气对员工进行流程方面的培训,提高研发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减少“幼稚病”的发生。要培养一批能够组织制定项目方案、编制项目预算的主管工程师队伍,针对队伍年轻化的特点,要做好年轻人的车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相关知识和软件使用方面的能力。要着力培养RAMS/LCC等新技术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培养能够开展标准策划的技术标准人才,开展专利策划的专利技术人才等,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3.6 要做好科技人员的考核,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目前的拔尖专家管理办法在专利、论文和标准制定已经发挥了作用,需要加强科技人员的导向和考核,引导技术人员将经验积累下来,实现隐形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织化,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对专家型人才,重点项目技术方案的策划与评审、高水平的专利策划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企业标准的评审等等,充分发挥评审把关作用;对年轻人员要重点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关键技术难题,更加重视对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要将公司的设计、工艺、质量等各方面的基础技术工作做好做实。
4 结束语
面向公司的发展与未来,我们将凝心聚力,以更加有为的姿态投入到公司创新发展的征程中,进一步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发挥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为公司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梁转琴.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内动力[J].价值工程,2012(30).
[2]刘晓英.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价值工程,2011(07).
自2009年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推进步伐,并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纵观世界各国及我国智能发展进程,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1)要求高。智能电网旨在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建设目标决定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度。(2)技术难度大。从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智能电网研究来看,要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攻克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3)试点推进。由于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采取试点推进的原则,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团队是否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决定该团队创新研发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次,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目标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就是无头苍蝇。智能电网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综合体,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攻关课题。
再次,要有健全的统筹推进机制。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电子、信息化等多个专业知识,需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跨专业、跨层面的统筹推进机制是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关键。
然后,要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特别是作为试点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以指导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发展。
最后,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新具有试验性,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现有的5家国家级孵化器之一,其目标定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智库”、浙江省海洋经济带的“枢纽”、杭州市产业升级的“触媒”、临安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代表全国科研高新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浙江省两家智能电网综合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首家由县级供电企业牵头实施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工程建设周期为2011-2013年,由清洁能源接入、储能系统、优质电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内的16个子项目组成。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临安市供电局,结合企业实际和项目定位,不断探索智能电网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重点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课题管理、机制建设、基础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创新团队管理方面
(1)严把准入关。在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上,打破了指定团队成员的做法,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积极性高的成员,实现了科技创新由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到全局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转变。成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科研技术小组,组建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团队、技术监督团队、QC团队、状态检修团队、ERP/PMS团队等科技团队,全局39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青年骨干力量通过应聘加入到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团队中,充分挖掘了企业内部员工科技创新优势,调动了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保证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2)严把培养关。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上,一方面通过举办临电大讲堂、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积极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攻关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培训中心”和“劳模工作室”两个培训平台,建立“周期学习制”和“交叉学习制”两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获取先进专业知识和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渠道,助推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在科技攻关中,切实挖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新人,在项目攻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后备军或主力军,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3)严把考核关。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上,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团队项目激励”和“团队成员激励”两种激励办法,对获得较高荣誉的科技成果和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分别实施奖励。建立了团队成员“淘汰更新”机制,对在科技团队中无贡献的成员进行淘汰,并及时吸纳新生力量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保证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先进性。
创新课题选择方面
一是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上,不设定课题的范围、大小、专业、主题等要素,完全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由科技创新团队自主提出攻关课题,自行设定创新方向,自行组织实施课题,保证了课题选择来自工作、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QC、合理化建议、群创项目等渠道,广泛搜集员工意见建议,丰富创新实施平台。
二是竞争性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实行课题年初申报、过程指导和年终评比,对年初各攻关小组上报的课题进行统一评审和筛选,评定重点课题,调整淘汰无关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每月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督办和指导,对毫无进展或进展困难的课题进行适当调整;在年终评比中,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统筹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省公司、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建立了由局领导、项目负责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广泛参与的月度例会和技术协调会机制,建立项目联络月报制度与上级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和沟通,开发智能电网网络交流平台,编制智能电网周刊,及时沟通协调系统上下、专业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2)建立学习调研机制。由各科技创新团队提出各子项目年度调研需求,智能电网协调组对需求进行统一协调并排定年度调研计划,统一监督调研进展。2012年临安市供电局各科技创新团队共外出调研12次,累计90余人次,拓宽了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3)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思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主动借脑,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英大传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智能电网研究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拨、课题管理上采取开放竞争的方式,还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团队之间横向对比、团队自身纵向对比的竞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比学敢拼,促进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干部选拨、技能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有效提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与中国电科院合作编制我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智能电网规划和青山湖科技城电力专项规划,成为指引临安电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引领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2)建立完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估常态机制,对于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先进实用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制定《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适合县局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建立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由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负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验收投产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和过程资料台账管理,确保各项目实施规范有序、资料详实;同时,加强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课题均有立项、有实施、有成果、有应用、有评估、有反馈、有完善。
资金来源保障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与省公司、市局的沟通,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项目列入省公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公司投资8600余万元。
(2)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免税收工作,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财税政策支持,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通过获得200万元免税;深入理解浙江省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近两年获得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类奖励近200万元;积极争取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临安市政府投资的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已建成投产。
(3)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积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主动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融入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已有近3000万元的企业用户资金投资智能小区、储能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等项目。
成效分析
自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落户临安以来,临安市供电局即开始谋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并积极研究探索科技团队管理的新模式。至今,科技团队创新管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历时三年有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在科技人才管理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融合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去年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我国广播影视行业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新格局正在逐步显现,但我国广播影视依然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要实现广播电视融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融合创新、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全球科技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期和增长周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制高点。党的十七大也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中关村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高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区。中关村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走在前列,在推动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规划纲要》基于国际国内宏观背景,提出了“率先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要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支撑经济持续创新发展。这一目标不仅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要求,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首都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围绕以“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首都经济发展需求,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做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推动首都经济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
率先在全国探索有利于
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关村20多年发展经验表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发展历程中,中关村率先开展了企业产权改革、股权激励、信用体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但当前,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区域创新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局面尚未真正形成,国家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仍需进一步深化,创新资源的效能未能最大程度释放等。
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是要发挥中关村试点改革经验,继续在全国先行先试,率先探索适宜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在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目前,中关村已经开始实施“1+6”系列政策。“1”就是成立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一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6”就是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六项政策,即推进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开展完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研究制订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细则、开展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先行开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1+6”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统筹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从而推动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纲要》提出要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中关村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资源,包括30多所国家高等院校、200多个科研院所、6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0多家国家工程中心、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以及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已产生了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关村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了TD-SCDMA、闪联等76项国际标准。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
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战略选择。新阶段,北京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确定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北京”发展战略,就是要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着力聚集整合创新要素,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
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发挥中关村创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先行先试,着力突破自主创新的瓶颈约束,大幅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技术交易、跨区域投资、研发服务支持等方式将创新成果辐射到全国其他区域,带动全国整体自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需求拉动、机制创新、重点突破、开放合作”的原则,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若干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聚集一批国际国内高端创新人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打造全国战略性
新兴产业策源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规划纲要》立足中关村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良好的基础,提出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我国乃至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中关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瞄准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开展研发创新,支持中关村企业、科研机构、新兴产业组织等积极承接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显著提升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快实施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
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
《规划纲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提出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国家级人才特区,以支撑中关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诚然,制造型经济发展模式不是支撑中国取得飞速发展的唯一条件,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完成从制造型国家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坚持不懈地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创新型发展道路初探
国际学术界将创新型国家定义为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2006年2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纲要提出要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2011年3月,《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提出要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由此可见,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将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重要战略决策。
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需要依靠科技力量,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获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2006年以来,我国已在此取得了初步成绩:第一,自2006以来,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加16.8%,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010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高达39.1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29万件,从世界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国内创新活动日渐活跃,2010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了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74.9%,其中职务发明申请占76.3%。第二,自2010年以来,中国科技论文被SCI数据库收录约13万篇,收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数位居世界第八位。第三,2010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接近7000亿元,进入世界前三位;R&D与GDP比值约1.75%;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R&D人员接近260万人年,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位居世界首位。第四,2010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7.6万亿元,占GDP的19.1%;软件产业产值达到1.3万亿元,占GDP的3.3%;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近31.2%。第五,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改善极大提高了国外投资者的信心。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70多家在中国落户;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类研发中心已超过1200家,而外商投资企业也已成为中国研发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好政策广促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国家有关部门为支持创新型发展道路在国内的稳健发展,积极组织实施科技计划,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相继出台了若干税收、金融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基地与平台建设,广泛围绕优势领域和重大需求促进我国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国家科技计划为创新发展奠基。据了解,我国于1986年先后启动实施了星火计划、“863”计划;1988年启动实施了火炬计划;1997年启动实施了“973”计划;2006年启动实施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启动实施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2010年10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通过对以上科技计划的全面部署,已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及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科技、税收、金融政策支持创新发展。在科技投入方面,《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为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各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在税收政策方面,一是允许企业按照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的所得额;二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可采取加速折旧的政策;三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四是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25%减至15%。
再次,加强金融政策对创新的支持。一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融资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贷款;二是对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金融服务;三是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扶持企业创新创业;四是建立支持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支持创新。
最后,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带动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91年以来,我国已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先后建立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目前已有83家上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类开发区在聚集科技资源、促进技术创新转化、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有56个(未包括2009年新升级的27个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8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0%;产品出口额达230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5%。“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2010年达到7.6万亿元;二是加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我国已在新兴交叉前沿的战略空白领域建成了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及研究开发中心;目前共建成15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8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三是扩大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向全社会的开放幅度,建立和完善国家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和制度,全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专项服务。
知识产权护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励创新的有效机制,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创新者的合法利益,而且在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合理有效扩散、推动创新发展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08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决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要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可以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制度,提升了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调动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而知识产权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促进了中国的创新发展历程。
第二,完善专利法律制度,鼓励发明,促进创新。1984年3月国家颁布并实施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经过1992年、2000年和2008年三次修订和完善,不断加大了对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立法的根本目的之一,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实施职务发明奖励报酬制度,对发明人或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鼓励非职务发明创造,并给予其一定的费用减免;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创新者安于创新、消除顾虑。
第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我国一直采取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当发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时,当事人既可请求行政管理机关处理,也可以通过法院以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其中,行政执法由于具有行动迅速、程序简便、结案快捷的特点,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和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具体做法为:完善行政执法相关配套规章;建立健全地方知识产权执法和管理体系;建立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和督办机制;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开展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工作;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
第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通过开展企事业单位试点示范工作,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事业单位的建立、完善和实施;二是通过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使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数量明显增长;三是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产的有效融合,有效推动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不断提升企业加强研发和创新工作的动力;四是通过资助中小企业向国外申请专利,对中小企业及事业单位通过PCT途径向国外申请专利给予资助,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帮扶。
一是组织领导不断加强。江苏省、南京市高度重视江北新区建设,新区获批后,省委罗志军书记第一时间专题调研,省委常委会集体调研专题研究指导新区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省委省政府今年年初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在推动成立省新区工作领导小组,省长将亲自担任组长。根据去年12月中央编办批复,省委正式批准设立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职能机构设置。南京市江北新区领导小组已经进行充实优化,相关会议制度、调研制度、督查制度等规章制度已基本确定。这些,为新区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规划工作加快推进。坚持规划先行,会同省、市发改委,积极探索多规融合,密集研究并确定了新区规划编制计划。《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上报省政府,《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正在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审批流程。新区“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保规划以及50余项总规以下层面各类规划完成编制。制定实施新区“规划提升行动计划”,在优化各类专项规划的同时,重点梳理“两区两园”重大项目建设土地需求,努力破解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不足的矛盾。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及时组织相关控详规划、设计方案编制报批,确保规划落到项目、落到实处。积极推动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建立关于江北新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商领导小组和定期会议机制,共同探索在多规融合、土地节约集约等方面先行先试。
三是创新发展特色初显。紧紧围绕全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加强顶层谋划,打造创新优势。全力引进海外高端创新资源,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合作的中德智能制造(江苏)研究合作平台在两国总理见证下已经签约。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重要平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签约落户,积极争取东南大学集成电路研究所和新设的微电子学院落户新区,加快建设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大力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携手高校合作共建,与南京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强化新区高校联盟的支撑作用。加快推动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同步推进政策设计和招商引资,确保今年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6%以上、占新区对外贸易比重提高2%左右。
四是产业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认真谋划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4+2”现代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方面,以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千方百计抓要素保障、抓项目开工。台积电12季г补こ项目今年3月顺利签约,上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在抓紧做好年底前试产准备,六合国轩动力电池二期预计6月开工。南京中瑞健康共生城项目已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现代服务业方面,围绕总部经济发展,梳理出中心区可出让地块17个、总面积约1100亩,并加大与葛洲坝集团、江苏国信等中央、省属企业对接力度。
五是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坚持把16.1平方公里的中心区作为新区形象的承载区和标志区,切实加大规划建设力度。新区城市馆(规划展览馆和市民中心)、南京美术馆新馆等标志性、功能性项目,已完成设计方案审计评审;江北国际医疗中心、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等国际健康服务社区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加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和建设工程论证,计划建设地下空间480万平方米、综合管廊140公里。强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三纵三横”交通工程为重点,加快推动快速路网建设。强化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今年新开工保障房项目12个,市一中、雅居乐一中分校、鼓楼幼儿园等教育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六是对外开放合作逐步加强。抢抓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即将开通的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交流,探索建立与浦东新区、舟山群岛新区、上海自贸区合作共建机制。加大招商工作力度,去年赴上海、北京、台湾、欧洲等地开展6场招商活动。今年3月,赴德国、瑞典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有力推进了巴斯夫精细化工等项目。6月初,赴香港开展了现代服务业招商活动,举办了南京江北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场活动。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创新资源,筹建剑桥大学中国(南京)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创建“南京高新―美国劳伦斯伯克利生命科学研发中心”,成立欧洲(南京)创意设计中心。
七是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积极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推动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通知》要求,积极承接市级下放规划、国土管理权限,建立完善新区统筹和行政区统分结合的规划国土管理体制;认真梳理行政审批制度,积极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完善投融资体系,与省政府投资基金共同出资20亿元,成立省市共建江北新区发展基金;与复星集团合作设立新区星景健康产业基金18亿元;支持浦口大江北国资集团等7家平台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短融、中票等融资工具,拟发行额247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指导下,认真学习借鉴其他新区工作经验,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多措并举抓产业发展。牢牢锁定新区经济增速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以上的奋斗目标,攻坚克难、主动作为,重点加强经济运行组织,强化监测分析,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未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已开工的尽快投产,已投产的不断提高产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落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加快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江北海港枢纽等服务贸易集聚区建设,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政策,今年确保扶持服务贸易龙头企业10家,力争新引进服务贸易中小企业100家。
二是千方百计抓科技创新。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基地为目标,多管齐下,狠抓推进。重点加快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动与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IPK研究所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的合作,集聚一批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知识产权领军型企业等高端资源,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中心落户,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依托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基地,打造全市生物医药创业训练营等特色品牌。加快建设北斗产业研究院等,努力打造创新型企业生态链。积极推动新区高校联盟发展,探索建立人才改革试验区,尽快出台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具体政策;加快推进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知识产权法庭设立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259-02
0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成了时代的主题,无论在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创新都成为发展和生存的必要条件。狭义上的创新侧重于经济上的创新,由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了新思想、新发现、新的组织形式、政治体系、决策机制等一系列具有首创性的活动。创新,《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是首创、创始之义;新是初次出现,与旧相对[1]。基于此解释,创新可以理解为有三层涵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创新学引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人们能动的进行的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首创性活动。”[2]
曾经指出:“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突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它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和知识创新的主体,更是国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要求。
1 依托科技创新团队,打牢研究生创新能力根基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已形成了由个人科学创造向团队科学创新转化的新局面,现代科技的创新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团队协作精神[4]。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在促进团队精神形成和团队整体竞争能力形成的同时,才能更有效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成员作用,提升个体成员素质和竞争能力。同时,在科研领域,竞争已成为团体行为,团队协作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因素。为应对科研领域的这种变化,作为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的研究生,其创新能力发展必须适应这一转变,紧紧依托科技创新团队,打牢个人创新能力根基。那些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研究生能够在融洽的学术氛围中更快的获得创造性科研成果。
依托科技创新团队,打牢研究生创新能力根基,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依托科研团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科研创新条件。科研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参与研究学科前沿课题,团队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帮助研究生较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团队内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员可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拓宽研究思路。二是依托科技创新团队精神,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团队精神主要体现为团队凝聚力,即团队对其成员的吸引程度以及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表现为团队成员的强烈归属感和团队的一体性。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和塑造力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素养的培养。团队内创新理念、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创新人格能不断鞭策和鼓励研究生开拓创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三依托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团队开放的学术氛围,易于在团队内形成学术争论和学术批评的浓厚氛围,利于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和协作,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激励研究生敢于突破和尝试,勇于挑战和超越,促进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提高。
“十二五”期间将着重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引导和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认真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引导,提出对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宏观引导出台七个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规划体系,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国家相继出台了新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高技术服务业指导意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编制工作,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加大要素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
2011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需求激励、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扶持方式,以组织实施参股创投基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等为载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形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24个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实施规模,新批复了41只创投基金的设立方案,吸引社会资本70多亿元。出台了《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指引》等一系列政策,促进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
在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试点政策,加快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储备。
加快体制改革 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启动
在三网融合方面,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城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试点地区的IPTV试商用业务用户达到350万户,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宽带接入用户超过100万户,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业已启动。在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新能源配额制方面,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由每千瓦时4厘调整为8厘,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在天津、河北等10省市启动了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军民融合、空域管制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强化科技创新 重点部署新能源等领域
“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高性能中央处理器(CPU)、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快速成像测井技术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瓶颈技术。
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组织实施了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云计算等重大产业专项和深圳国家基因库、卫星及应用等重大项目,增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环节。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了北京音视频、重庆超声治疗医疗器械、深圳新能源等8个产业专利联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积极培育市场电动汽车等标准已进入试点
组织实施了节能惠民、十城万盏、十城千辆、金太阳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广节能空调3000多万台、节能汽车360多万辆、高效节能电机400多万千瓦、节能灯1.6亿只、160万盏以上LED灯,试点运行各类电动汽车1.4万辆,建设光伏发电项目343个。
组织建设云计算及信息安全示范专项,在北京、深圳等5个城市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促进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2011年共批准了90余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三网融合、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标准已进入标准化试点阶段。
加强相关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新建成通航支线机场4个,着力改善了支线机场助航灯光和仪表着陆系统等基础设施,加快阿拉善盟通勤航空试点工作进度。加快建设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定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安全大科学工程,为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条件。
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了第二批、第三批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名单。进一步扩大废旧商品回收体系试点城市范围。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和注册管理体制,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全国各省份纷纷出台实施采购机制的基本办法。
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高端研发服务外包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