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乡村旅游模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乡村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农村发展的重点方向。从“农家乐”、“乡村游”到“乡村度假”,再到正在形成的“乡村生活”,湖州模式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乡村旅游产业和经营的新路。
改革突破体制瓶颈
湖州地处浙江北部,没有名山大川,传统意义上的优质旅游资源匮乏,旅游业在浙江11个地市中长期徘徊在后3名。然而近年来,当地旅游产业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而乡村旅游,就是湖州“无中生有”的突破口。
湖州是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距离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仅为1―2小时车程,且自然环境美,文化底蕴深厚,完全有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010年前后,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湖州市拿出大量资金整治乡村环境,但百姓却不买账。很多人认为,政府是做形象工程;还有人认为,墙是政府刷白的,路是政府修的,所以并不珍惜。
要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将“绿水青山”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而乡村旅游就是最好的载体,能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并且让百姓真正受益。
然而,发展乡村旅游涉及城乡管理体制、配套政策、招商引资等多方面问题,很多地方因而遭遇瓶颈制约。因此,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的前提。
2012年,浙江省将湖州市列为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2013年,湖州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专项改革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区均设立了独立的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从而构建四级行政管理、部门联动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和管理的“大体制”。
2014年,湖州市组建了旅游委员会,明确由旅委统筹管理全市休闲旅游产业,增设了乡村旅游处和产业促进处。建立了市旅委代表市政府对36个部门和7个县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形成“统筹规划、统筹产业、统筹执法、统筹考核、统筹营销”的大旅委体制,为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湖州又先后出台政策文件,致力在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用地许可、业态引导、金融投资、管理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在用地上,湖州市正在编制《湖州市旅游用地专项规划》;在证照许可上,正在积极探索联合审批机制;在资金保障上,湖州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已达2.2亿元,其中80%用于乡村旅游发展。
为了防止乡村旅游无序发展,制定科学规范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尤为重要。湖州市先后编制了《湖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湖州市乡村旅游集聚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规划。制定了《湖州市乡村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了乡村旅游集聚区、示范村、示范农庄、示范农家和示范洋家五项认定标准,形成乡村旅游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三位一体”的标准化体系。
差异化发展四大模式
有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湖州开始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利用不同的地域特色和生态优势,构建差异化和地域特色的完整乡村旅游业态,从而有效避免其他地方出现的“低、小、散”问题。
湖州市安吉县的地域特色为竹文化、茶文化,借助一系列的特色文化,安吉建成安吉生态博物馆及地域文化展示馆39个,推出安吉竹叶龙等一批文化游精品产品,先后启动了10个示范村的建设,形成以美丽乡村带动的“生态+文化”模式。
而在旅游景区景点的周边,则有“景区+农家”模式,湖州鼓励农民包装农家庭院建筑,发展一些休闲观光农业和体验项目等,以此使景区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这两种模式,与以休闲农庄带动的“农庄+游购”模式和以洋家乐带动的“洋式+中式”模式,成为了湖州乡村旅游的四大模式。
“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期待。2007年,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南非小伙,骑着自行车来到湖州德清县莫干山镇的劳岭村,发现村里只有二十多个留守的老人,空留下一些老式的泥坯房、西洋楼。满眼皆绿的环境让他感受到了熟悉的乡愁味道。于是,他以每栋每年8000元左右的价格,租下几套闲置房屋,通过重新设计装修,改建成度假屋。这些度假屋在建成的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即便每间房要价上千元,还是挡不住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外国人和国内一些高端顾客前来消费。
原本偏僻的小山村成了“洋家乐”的集聚地。目前,这个小山村共有民宿28家,其中洋家乐14家,2014年共接待中外游客8万余人次,每年可为村民带来各类收入近千万元。
以莫干山脚下“洋家乐”为龙头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也在湖州兴起,直接与国际接轨,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韩国等国投资者相继而来。如今,德清共有农家乐、洋家乐350多家。
在绿水青山乡愁中,各有特异性风格的民宿设计,管家式的服务,这些都非常符合国际“口味”,德清县莫干山也被美国《纽约时报》推荐位“全球45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2014年,德清乡村旅游直接营业收入5.37亿元,其中民宿产业实现直接营业收入2.36亿元,实现税收1800余万元。
湖州乡村旅游的四大模式定位各不相同,受众也各有不同,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从“千人一面”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为湖州乡村旅游带来“金山银山”。
培育乡村旅游大品牌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湖州市近年来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产业规模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迫切寻求产业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湖州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差异化定位,至关重要。
湖州市依托其优质的生态气候环境、历史文化资源、轻松休闲的乡村氛围,打造长三角地区的都市后花园,在区域经济中实现独特现代化发展之路,并以周末休闲、异地养老、养生度假等为核心功能,发展了一批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成为长三角都市圈首选的消费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
为了强化“乡村旅游第一市”大品牌,湖州市牵头成立了“长三角乡村旅游联盟”,开设了“中国乡村旅游网”,推行了“长三角乡村旅游推介会”、“长三角乡村旅游营销月”等活动,积极融入长三角都市圈并实现区域合作互动发展。2015年9月,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在湖州举办,同时湖州成为国际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容易出现乱排污水、破坏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对此,湖州市专门成立了旅游标准化委员会,由旅游、质检、农业、林业四家单位共同牵头,制定了包括示范洋家、示范农家、示范农庄、示范村和集聚示范区五大标准化体系,对安全标准、服务标准、配套标准、食品卫生等进行了详尽规范。
2014年,湖州市率先成立了旅游行政执法支队,以贯彻落实《旅游法》为契机,加大了乡村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的力度,形成了市县区部门联合执法的大体系,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消费环境提供了法制保障。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5.43.195
随着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人们希望走出城市,回归自然,乡村旅游能使城镇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极大地满足了城市人群回归自然的渴望。乡村旅游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带动了第三产业。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新增收入400亿元,新增就业约20万人,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新增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6个,新增5A级旅游景区9家,目前全国5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184家。
1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农业和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城市化水平高、客源市场潜力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随着辽宁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广大乡野寻求新的休闲空间悄然成为时尚,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近年来,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乡镇、旅游专业村等在辽宁陆续兴起。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从2010年开始每年评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到目前为止,辽宁省有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连市金州新区、宽甸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辽中县、本溪满族自治县、大连市庄河市7个县(区、市)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凤城市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盘锦鼎翔农工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市沈北新区紫烟薰衣草庄园、丹东东港市北井子镇獐岛村、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等20个景区(点)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乡村旅游已成为河北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2.29亿人次,总收入813.6亿元;2011年,乡村旅游收入实现436.98亿元,增长绝对值达到171.3亿元,乡村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3.1%;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
2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虽然辽宁乡村旅游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仍存在诸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特色旅游项目、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人才匮乏、服务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2.1 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投资拓宽观赏区道路、修建观赏平台、移动卫生间、停车场、指示牌等基础设施。盖州市大力发展山庄旅游,万福镇投资1亿多元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贵赤线拓宽工程、高标准木栈道、砌石栈道、凿岩石台阶工程、人工湖、鹅卵石护坡工程等,建设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提升。同时要不断提升产品品位和档次,改善卫生环境,提升环境品质,“食、住、行、游、购、娱”一体,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消费群体需求。但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传统的、原貌的乡村场景和氛围,凸显乡村本真特色,防止农村城市化。
2.2 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和产品
在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体现差异性,避免仿效跟风、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深入挖掘文化特质,充分利用本地区历史文化、民间非物质文化等资源,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和乡村旅游精品。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辽宁省多个县市已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东北地区第一家国家级生态县辽中县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捷等优势率先在辽宁开展“庄园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普兰店市以北部安波温泉、老帽山、鸡冠山等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温泉养生、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以中部清泉寺、望海寺以及设施农业、农业示范基地为切入点,打造文化访古、农事体验、采摘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以南部平岛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打造海滨休闲娱乐乡村旅游。叫响“洗温泉、登帽山、访古迹、享农事”的乡村旅游品牌。鞍山市紧紧抓住春节、“五一”和“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打造出“春节文化庙会”、“梨花文化赏花会”、“南果梨文化旅游节”等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并举行“祭南果祖树开梨仪式”,以传统形式、新的寓意进一步将百年南果梨文化与旅游元素相融合,打造出鞍山市又一张城市旅游靓丽名片。
2.3 进行资源整合,强化乡村旅游
一是以知名景区景点带动乡村旅游。鞍山市具备世界最大玉佛、亚洲著名温泉、中国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都、祖国钢铁之都、乒乓球冠军摇篮等旅游元素,可将这些元素与健康养生、沟域乡村文化等乡村旅游元素结合,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以知名旅游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是与旅行社合作,增大客源。铁岭去年在吸引域外游客来铁岭旅游方面,重点与沈阳中青旅、海外旅行社等开展合作,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组织沈阳及周边城市万余游客来旅游。
三是整合当地资源,统一管理。改变农民独门独户的经营方式,将他们集中起来,促进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紧邻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台头子村成立了辽宁省首家“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利用农家院发展旅游接待业,组建农家乐旅游接待一条街,统一制定标识,统一卫生及收费标准。有着17年油菜种植历史,种植面积达2000亩的兴城市刘台子乡成立了油菜花种植合作社,统一组织种植经营和管理,规范服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但在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造性,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其根本利益,才能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具备源源不断的动力。
2.4 做好旅游宣传,扩大知名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营销手段,提升宣传营销水平;加大网络营销力度,与知名旅游网站合作,扩大影响力;通过微信、微博和短信等新形式进行旅游产品推广。如兴城市刘台子在举办油菜花观赏节前召开推介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台子油菜花,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赏。桓仁县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五女山米兰酒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北甸子乡为特色乡村旅游新干线试点乡,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亮点对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大力宣传。
2.5 培养引进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的景点基本都是由区域内的农户自主经营管理,他们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文化水平不高,必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局限。可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水平;向旅游企业学习先进的服务标准和管理经验,应用到本地区乡村旅游的服务和管理中来;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地区取经,进一步提升市场意识、旅游致富意识;引进相关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到辽宁省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势必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3 结 论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致富工作。认真抓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实施,切实帮助做好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开展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乡村发展特色旅游,带动广大农民致富。河北省应借助国家利好政策的东风,在现有基础上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形成“以旅促农”的发展新格局,为把辽宁省建设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示范省而继续努力。
(一)坑口村基本情况
三仁畲族乡坑口村是遂昌县民族村之一,位于遂昌县城西部,地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白马山西麓,距县城10公里。全村共332户,总人口1072人,其中少数民族(畲族)256人,占总人口的23%。村域面积12.5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6346亩,耕地面积1016亩。
(二)坑口村旅游资源
1、生态资源。坑口村位于遂昌白马山脚,风景秀美,百丈坑中的“百丈瀑”是遂昌县最高瀑布之一;“三尖岩”则有“三?o剑影落樽前”之喻,而白马山国家森林公园则是我县开发最早的旅游景区之一,山中森林覆盖率达到96%,绝对最高气温29.5℃,绝对最低气温零下17.3℃,年平均温度11.6℃。
2、农村文化资源。坑口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村中的“坑口寺精进院”文天祥曾在此留下诗词,“叶氏宗祠”、“邓氏宗祠”、“周氏宗祠”等古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杭州灵隐寺文献都有记载。明朝万历年汤显祖曾在坑口为民除虎的美谈流传至今。同时,依托着浓厚的畲族风俗文化,村中还建立了畲族文体休闲公园,开展畲族风情展演,介绍畲族特有的嫁娶文化、畲族对歌。
3、田园风光资源。坑口村有原生态水田1185亩,无任何工业污染,初春一片油菜花花海,夏季是绿油油的禾苗,秋季是金黄色的稻穗,冬天又是一片碧绿的麦苗,一年四季演变,万物生生不息,可提供都市旅客认识农业,了解农村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耕生活。
4、竹产业资源。村建有3000亩竹林体验基地。是全国最高笋竹产量示范区,年度亩产超万元。园区建有竹林喷灌、视频监控溯源体系、竹林游步道等设施。
二、发展乡村旅游对坑口村经济的影响
(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的解决坑口村多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坑口村有劳动人口458人,其中外出务工273人,在家闲置劳动力53人。自从2012年坑口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以后,随着村内农家乐和农业体验园的投入使用, 50多人闲置劳动力已实现就业。
(二)旅游对经济影响
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发展旅游最重要动力,也是评判旅游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坑口村在发展旅游这个过程中,政府、村集体都做了不少的工作,聘请筑设计研究院制定了整体规划,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卫生设施改善等方面,在政策上鼓励村民参与旅游业、经营农家乐和旅游特色产品销售。[2]
(三)对个人收入影响
在坑口村,现已有农家乐5家,有意向新开的农家乐的农民有10余人。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村带来经济效益,农民生产的土特产品销售给游客后获得的收入,村民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劳务所得的收益,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经营及从业者的收入都会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坑口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发展了现代农业体验园、现代农业观光园,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截止2015年坑口村已经完成了整村脱贫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开发单一化
目前,浙江省内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为主,主要还是停留在餐饮的初级阶段。而其它乡村旅游产品,如民俗风情体验游、心理调节体验游、民间艺术探访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还未起步。
分析乡村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除“食”以外的其他要素均由旅游目的地以外的企业承担,势必造成目的地旅游收入较低。这也是现在大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的现状:游客很多,但是收入不多。[3]
(二)缺少资金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经济的支撑,乡村 GDP 的预测是衡量乡村经济为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提供的发展空间大小的重要内容。
坑口村种植粮食相对较少,以经济作物、水果等为主要种植产业。相对于以粮食市场为主体的乡村而言,以经济作物、水果等市场为基础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好的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较大。我国较为贫困的地区多为边远山区,缺少发展第一、二产业的自然条件,受工业发展的辐射较小。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传统的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条件,但前期投入若得不到保,给乡村旅游发展造成困难,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3]
(三)产权关系不明确
在浙江省内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区情各不相同,经营的模式也是五花八门,主要有“农户+农户”、“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游协会+旅游社”、“股份制”和“个体农庄”等模式。
坑口村的产权问题也很突出,2013年成立的坑口村烧烤园,以村集体为主管,村支书为经理,所得部分返还给农民,部分上交村里,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得该烧烤园一直在寻求解决各种矛盾的手段和方法。
四、解决方法
(一)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品
针对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的单一化,以坑口村为例,针对不同的乡村旅游类型可开发不同的产品:一是以乡村田园为依托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有品味、多类型的度假型目的地;
二是以名人故里和水乡山寨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品,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
三是以发掘红色旅游产品,重点设计红色旅游线路;
四是以户外运动为拓展的体育极限产品,定向越野、攀岩、户外拓展、乡村狩猎、真人CS等冒险旅游和体育旅游。
(二)建立利益反馈机制,形成多元投资体系
乡村旅游村民不但是乡村旅游对村镇影响的主要承担者,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参与者与支持者,同时还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村民的态度与参与度对于乡村旅游健康顺利地发展至关重。在对坑口村民的态度与具体需求分析中了解到,村民在经济收入问题、分配问题、房屋问题、村道交通问题上有较强烈的意见,认为自身基本利益受损。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重点应关注景区周边的农民,采用一定的土地置换、利益回馈机制,将分散在外围的农民相对集中,让他们也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样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的辐射作用,节省基础设施投入。
乡村可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国家、企业、个人一起上的投资格局,同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可采用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集资、吸引外资、私营投资等多元投资体系。
(三)形成可持?m发展的观念
对旅游业而言,“可持续旅游”是指现在和将来的旅游设施及相关基础设施的经营要在自然承载力许可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承载力是指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以供未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