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音乐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都在不断地深化与提升。范唱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富有情感的范唱是通过人声传递的审美情感,它比采用其他的艺术手段更加直观和具体,更能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范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唱歌曲,还能有效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怎样恰当地运用范唱,发挥范唱最佳的效果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利用录音范唱来激发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运用教师的范唱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歌的积极性外,运用录音磁带进行范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境,更能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旋律,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唱《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时,就充分地用运用了录音磁带进行范唱。上课一开始,我就面带微笑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大家想不想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感受它的美”,说完以后,马上开始了录音范唱。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一下就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孩子们不由自主动了起来。我接着问学生:“你们能感受出这首歌曲是几拍子吗?”部分学生回答:“2/4拍。”“那么,歌曲中又唱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听吧。”紧接着,开始了第二遍、第三遍的录音播放。学生通过反复的聆听,较好地说出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也初步掌握了歌曲的旋律,从而达到了提高音乐课堂效果的目的。
2.利用教师的范唱感染学生
教师范唱得好与否,不仅决定了一堂音乐课的成败,还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歌曲的感受。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歌曲,首先自己必须投入地去演唱。
例如:我在教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时,就非常注意自己的范唱。在范唱之前,为了让学生对歌曲有正确、深刻的理解,我先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了本歌曲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形象地描绘了歌词表达的内容。紧接着,伴随着优美、欢快的录音伴奏,我脸上洋溢着欢快、喜悦之情,并且还根据歌词内容自编了简短、明快的舞蹈动作,再现了田野的美。虽然这时学生还不会唱这首歌,但学生已被老师的歌声所打动,部份学生情不自尽随着老师的歌声有节奏地拍手或点头,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因此,这节课中范唱的运用成为了这一堂课中的一个亮点。又如:在教唱,《快乐的泼水节》这首歌时,课堂上充满了热烈、活跃的气氛。其他学生也都表现出想快点学唱这首歌曲的急切心情。在这节课中,通过教师饱满、热情的范唱,引起了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了对音乐的热爱,从而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轻松地学会这首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艺术家情感的产物,它通过艺术家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忧伤或欢快或悲壮,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白居易曾说过:“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维唱声。”真挚、确切的情感往往更盛于老师的嗓音。范唱时,老师要尽可能把歌曲所包含的美好思想、内在情趣用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力求唱得准确、清晰而富有感情,这样能给学生唱歌前的艺术感染,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范唱发挥立体作用
范唱应根据歌曲的需要,有的放矢、灵活巧妙与新歌教学融为一体,发挥它立体的作用。具体说来,可以有以下几种:
3.1 新歌教学前进行范唱,学生最容易接受也是其效果。
在学习新歌教学之前,一般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些与新歌教学有关的课前训练,再通过一些巧妙的导入方法和作品介绍,使学生对新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可能在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什么歌曲呢?这首歌曲是否好听?在这个时候,教师富有感情的歌曲范唱给学生全身心投入欣赏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我在教唱《小雨沙沙沙》这一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把《小雨沙沙沙》这幅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再配上动听乐曲、优美的诵读,让学生在静静地欣赏中,初步了解了这首乐曲的表达的内容。紧接着,我一边深情地表演小雨落下的情形,一边用舒缓、悠扬的歌声范唱着《小雨沙沙沙》,这样的一幅柔美、自然的画面,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了境界中。
3.2 巧妙的方法来导入,或是运用不同的方法聆听歌曲。
当有一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不理解,或者唱歌技能与演唱的要求不相适应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单独指出歌曲的内容情节以及旋律上的各种特点,启发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再对歌曲作片段性的亲自示范,以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如:在教唱《小鸟请到这里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学习,已基本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但在情感的处理上和声音的演唱技能方面还不能很好地到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运用分段演唱法,把这首歌曲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范唱。在歌曲的前部分我用亲切、明朗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的后部分用深情、悠长的声音演唱。范唱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区别这两种唱法的不同。再问学生:“你能像老师一样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吗?让我们比一比,看谁唱得最深情。”最后,通过分段范唱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了解了这一教学重点。
总之,作为一个音乐教教师,在音乐歌曲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范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诱发学生兴趣,引起美感,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在审美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提高素质。
那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哪里来呢?我认为:
一、从学生游戏中来
作为教师,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可就将此运 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学生的爱好中来
儿歌是小学很喜欢的一种形式,可以让他们在儿歌声中游戏,在儿歌声中学习,在儿歌声中长大 。那些难记的音乐概念,那些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便变的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掌握。
三、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小学生的生活与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特征,是能将其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 来的。
四、从学生的“已知”中来
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所以可以运用他们对直观形式的感受,比如用画来代替词来引导他们,这样他们很快就会掌握老师所教的技能。
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 抽象思维。让学生自己在头脑里展 开了丰富的联想,睁开眼睛后就有了生动的体味,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六、从生产劳动中来
小学生虽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他们往往很喜欢观察大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并能记住一些劳动场景。 这个方式可以运用在视唱教学中。
七、从另一事物中迁移过来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许多难题。
八、从教学难点中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难点中,运用“重复讲解,反复示范”的方法,有时未必能解决问题。而创造一种巧妙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口琴教学中,学生吹奏一段乐曲,往往需要一会儿吹,一会儿吸。 有时摸准了音位,又搞错了吹吸。怎么办?为了让学生摸准音位,我让学生在口琴上贴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图 ”,然后照着镜子吹,“照镜子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音位问题。为了解决吹吸问题,我创造了“手势
转贴于
视唱法” ,把右手握拳向前,推当作“吹”,把右手变“鸭嘴形”向后拉当作吸,让学生边打手势边视唱,手势唱准了曲谱再上琴吹,这样“化陡坡为缓坡”,一下子解决了这一难点。
九、从教材中挖掘出来
我们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大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材。许多教学方法,都应从 教材中挖掘出来,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务,我们就应创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务的教学方法来 。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往往是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的重要前提。
十、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中来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 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应 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1.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为它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 学方法来。
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浮想联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创造,要学习出新、出奇、出 绝招。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新的教学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良好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上巨大的推动力。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是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既要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
音乐教师要随时捕捉到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我九年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几种音乐教学方法,以抛砖引玉,与同行分享。
一、在爱好中体会
小学生的爱好是很多的,例如,他们爱念儿歌。他们在儿歌中游戏,在儿歌中学习,在儿歌中成长。于是,我就常常运用“儿歌法”教学生记难记的概念性知识,学那些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
二、在游戏中受教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能够在游戏中受教。
如:课堂常规的调动我们用“对口诀”的方法进行:“问:小腰板。答:挺起来。问:小嘴巴。答:笑起来。问:两只小脚。答:踩地上……”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便于记忆等功能。我就将此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来。如:与学生对唱记住歌词、音乐知识教学时用口诀进行,学生既喜欢又容易记忆。
三、在生活中感受
小学生的生活与成年人不同,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特征就能够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来。例如一些乐理知识能够用小言语识记,一些背唱的歌曲能够用动作辅助记忆等。
四、在思维特点中寻找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如:在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拍篮球的方法,让他们细心体会篮球落地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的,学生再演唱就不难掌握了。又如:在教授《春天举行音乐会》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看来一个小雨蒙蒙的动画,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着看过的动画听歌曲范唱,展开丰富的联想,睁开眼睛后就有了生动的体味,再唱时感情就不同了。
五、在另一事物中迁移
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迁移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的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许多难题。如:在视唱和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音高,我就先教学生吹竖笛。竖笛有固定的指法,这指法,看得见,摸得着,吹出音来听得清,吹准比唱准简单。于是我让学生先吹再唱。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再合唱,让学生再另一种事物中去感受和体会,再迁移到自己的演唱中来。
六、在教学难点在解决
在小学音乐教学难点中,运用“示范、讲解”的方法,有时未必能够解决问题,而创造一些巧妙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够使难点迎刃而解。如:在竖笛教学中,学生吹奏一段稍快的乐曲时往往掌握不了指法,容易出错却又无法及时改正,我就让学生对着镜子吹,看着自己的指法,找位置,找手势,让学生自己体会解决难点。
七、在教材中挖掘
我们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大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材。许多教学方法,都应从教材中挖掘主来,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务,我们就应创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务的教学方法来。几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往往是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八、在教师素质中提高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就是有了很多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够运用自如。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教学方法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群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一线的老师们就要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热爱了才会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更好更多的方法。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学生学习弹琴与绘画时,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这些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出来,处于“兴奋”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器乐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其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
二、音乐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的性质。
在我国,小学与初中阶段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必须接受的教育,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普及教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器乐教学部份指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音乐的体验,在学习器乐的进程中学习音乐,提高素养,以至受益终生,这就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的性质。由于器乐教学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一部份,同音乐教育一样具有“审美性”、“教育性””。器乐教学同唱歌、欣赏、唱游等教学内容一样,都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宗旨的。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我认为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同样是通过学习器乐,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重在培养审美的情趣、能力,丰富发展学生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质。
三、器乐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的选择与应用。
器乐教学内容包括选择乐器和传授乐器演奏的正确姿势和方法两个方面。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合中小学器乐教学常用的乐器主要有儿童打击乐、简易的民族乐器等,对所选乐器应注意音准和音色,鼓励师生自制简易打击乐器。教师对所教的学生使用哪种乐器,应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大纲中器乐教学的内容要求、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及学校场所、师资、经济等条件选择教学用乐器。当教师确定了学生使用的器乐后,应根据其性能选择适当的教材,可以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进行选择、改编,也可选择适应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简单易学的器乐教材。器乐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器乐教学方法是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师要善于结合器乐教学的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实际演奏水平,来选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选用恰当,运用熟练,可以加速器乐教学的进程,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特别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器乐教学法,不仅能采用各种有效的器乐教学形式与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对器乐的综合表现力和创作能力。近年来,我国一些器乐教学工作开展的较好的地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加以推广使用。器乐讲解示范法。这是器乐教学新授课中常用的基本教法之一,是教果。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演奏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既方便、灵巧、有趣,又能立竿见影获得器乐教学实效。器乐综合训练法。这是在以器乐为主的综合课中常选用的基本教法之一,能将各种器乐教学手段与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独奏与合奏能力。能集中优势,用时短,收效快,便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器乐合奏指导法。此法又称器乐合奏综合教学法,通常是指教师在个别辅导学生的基础上,将不同的乐器集中进行合奏练习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与合奏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的协作精神。器乐趣味游戏法。此法亦系常用的器乐教学方法之一、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玩玩唱唱,吹吹打打,使学生获益于趣味游戏之中。三、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认识事物的倾向和需求的原动力。少年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一般是从“有趣”至“乐趣”最后为“志趣”三个层次。“有趣”是少年儿童对学习音乐直接产生兴趣的“幼芽”,表现在一旦学生看到某种乐器独特外形和奇妙音响时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过过瘾,这种好奇心理是有限度的,不稳定又容易自我转移或消失。“乐趣”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兴趣发展、形成的中层次,他们在“乐趣”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对事物的本质内容产生求知欲望。根据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性质,“有趣”和“乐趣”是器乐教学中所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乐趣”的心理培养并非是借助一招一式就可以形成的,教师要掌握学生这一心理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对策。在“器乐进课堂”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努力使学生对所学乐器有“乐趣”,并引导学生将这项”有趣”的学习内容视作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大乐事来做。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创设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有趣”教学形式、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四、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认真听的习惯。听教师介绍乐器,听教师范奏,听所学乐器演奏的乐曲,听讲授器乐演奏方法。(2)认真看的习惯。看教师演奏,严格跟着模仿,严格按要求演奏。(3)积极投入的习惯。音乐实践必须全身心投入,融自我于器乐演奏的音乐表现之中。(4)自我复习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巩固提高。(5)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一切服从教师指挥,保持课堂动、静结合的合理状态。
关键词:新媒体;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创新
新媒体视野下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拟运用最新的新媒体科技发展成果和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特点,与社会、时代的最新发展紧密接轨,将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法与新媒体相结合,依据当今社会的“新”、当代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的“新”、利用新媒体、新科技的“新”,及时创新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借鉴慕课(MOOC) 、翻转课堂、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等形式,开展定位签到、微信或QQ课堂交流、课后反馈,利用互联网大容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等方式创新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再受限于教室,促进教学方法“高效化”、“时代化”。通过网络调查数据来看,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对于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显示近28%的学生及20%的教师都表述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因此,为使教学效果更为高效,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需在教学方法上及时的进行调整与完善。
一、讲授法的创新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用语言对于教学内容及概念所进行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对知识的分析、论证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具有教学效率高、通用性强等优点。然而,在新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与日益高科技化的现代课堂所适应,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新颖性、生动性等呼声也逐渐高涨。尤其以微信、QQ、微博以及一些新兴的AAP软件为主,早已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也对中小学生的认知及其思维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媒体视野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创新的特点主要需体现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目的,通过对新媒体的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积极的学习。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收发文字、图片、视频、语音并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这款软件是腾讯公司继QQ之后的有一款受到人们热捧的聊天软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它的也逐渐的逐渐垄断了中国的聊天软件市场。
微信公众平台的巨大潜力是新媒体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工作所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合理运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还能强化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参与性和教学内容的共享性。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工作者可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各个板块来创新讲授式教学方式。首先,根据微信公众号特点,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公众平台来进行签到与答题,使出勤情况与答题情况都会即时的同步在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其次,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各个教学板块,将教学内容巧妙的融入进微信公众平台之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公众平台中选择自己所需要了解的板块进行学习,与学生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教师可在微信公众号中及时的推广各类音乐课程视频,通过不同课程视频之间的对比,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感知力,从形式上创新讲授方法,让讲授更为出彩。
二、演示法的创新
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示范性演唱或演奏来引导学生把握掌握乐曲的难点和重点,从而达到加深学生音乐理解能力的目的。其优点在于能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音乐的表现形式,从实践中得出经验。然而,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运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时,多为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演唱和演奏来向学生传递学习的要点及音乐的风格,相应的在教师自身水平及音乐风格的把握上就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研发和4G网络的到来,智能手机已经与学生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而智能手机的第三方程序――APP(Application)也逐渐走入了中小学生的视野,并且深受欢迎。面对APP市场的火热程度和使用度不断提升的现象,开发全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APP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来学习知识已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同时,它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新式教学方式。目前在APP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学习程序主要有:网易公开课(APP)、腾讯课堂(APP)、扇贝英语(APP)等,其特点都是教师通过第三方软件,运用远程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法也可根据这些APP程序的成功案例取长补短,效仿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是高师学生成为专业的音乐教师阶段所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这也是其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重点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探究,包括教师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该如何学习以及影响音乐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因素和规律等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音乐专业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中小学教学的一般规律,明确教学的具体过程、内容、原则和方法等,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另外,在新课标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中小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这需要教师彻底并且当前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因此,改革高师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革现有音乐教学论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转变教学观念、充实课程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完善课程结构,转变教学观念是改革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基础和前提,这与“思想改革为先导”观点不谋而合。只有拥有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各方面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需要重视音乐教学论课程的重要性,并要科学合理设计和规划该门课程的结构、教学进度、内容以及形式等内容,不断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彻底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从而逐渐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综合能力。而就具体的措施而言,可以增加课程开展的课时和学分,也可以多开展以该课程为学习内容的试讲、讨论和见习联系等,从而逐渐完善课程结构。
(二)充实课程内容。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的内容、观念和目标也发生了变化,音乐课程的具体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乐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已成为初等高师音乐教育的必修科目;音乐课程价值得到提升,同时发生了创造性的变化,其逐渐侧重课程创新性的作用;音乐课程的特征已经成为音乐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且充分结合了情感价值目标;音乐课程内容除了基本的学习领域内容外,也增加了“创造”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等,这也预示着音乐教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所以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知识的可行性、有效性、具体性和明确性等均会对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可以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则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谈话法和欣赏法等等,但是实际应用的时候则主要采用讲授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提高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合理的音乐教育实习模式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方面的研究比较晚,实际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也各有差异,同时实际运作过程中所用的而各种实习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教育实习时间比较充裕、教育实习方式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实习内容丰富、功能多元化以及实习过程全程化等,并且实习的目的不再局限于中小学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在新课标下,音乐教师实习模式需要坚持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路,确保其理论知识从理论逐渐过渡到实践认识,而又归还于理论应用中,这也是教师职业构筑的关键。通过实习模式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实习生实际应用能力,促使他们逐步组向职业化、自主化,进而可以使他们从容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基于上述所述,我们需要建立有利于高师持久发展的教育模式,尤其是解决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实习安排难等重点问题,从而使各个音乐实习生可以尽快明确自己的教学职责,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来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从而实现由实习向音乐教师的转变。
三、完善音乐教育实习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实习的评价是影响音乐教育实习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具有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功能: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其中导向功能是指评价对象在实习评价下按照预定的目标来前进,从而为实习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引导音乐教育实习生更好地开展实习教育;鉴定功能则是对评价对象的能力进行诊断和判定。通过搜集音乐教育实习生的各种信息来对其是否满足实习要求等资格进行鉴定;激励功能则是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来激发音乐教育实习生内在的动力,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增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加他们工作的动力,使他们认真工作;而调控功能则是对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进行监控,并做好相应的评价功能的反馈和服务等。因此,为了提高实习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需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实习情况来完善音乐教育实习评价机制,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某门课程的关键是他们是否对这门课程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使学生对合唱教学产生足够的兴趣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首先,努力提升任课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和教学能力。小学生本身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在学校就是对教师的依赖,所以学生喜欢上音乐合唱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本身对学生是否具有吸引力,教师通过教学的合理组织以及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来开展音乐教学,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鼓励和引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热情。简言之,要想使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合唱这门课程,就必须要使学生在音乐合唱教学的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必须要提升学生对于合唱歌曲的欣赏力。与独唱歌曲相比,合唱歌曲的旋律更加繁杂,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也更大。例如,在讲解《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歌曲的时候,由于其旋律比较优美,所以被广大师生所喜欢。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合唱的兴趣,音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下这首歌曲的单唱版本,然后再让他们听一听这首歌曲的合唱版本,从而通过这种不同演唱形式的对比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合唱歌曲音域的宽广性、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对于合唱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合唱的活力。
二、配合音乐律动,培养乐感把握
声音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听和唱是学生们对于音乐的第一直觉,却没有充分调动全部的感官。通过完善感官的感知能力,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把握音乐乐感,而学生只有正确把握了音乐的乐感,才可以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投入到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因此,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充分调集学生的乐感,确保其可以与合唱歌曲的乐律达到一致性和和谐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合唱的整体效果,而音乐律动则是触动感官的关键。通常而言,律动实际上就是学生对音乐在肢体层次的反映,有着随情绪和本能而动的特点。基于此,在音乐合唱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配合着音乐律动来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音乐要素,从而使学生可以形成统一的乐律,不断提高合唱的效果。
三、开展情景教学,增强合唱效果
理论上来讲,音乐合唱教学本身是一项具有很强综合性的艺术教学形式。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均具有一定的演唱技巧和艺术素养,所以他们之间配合的紧密性直接决定着合唱教学的效果,同时这也决定着合唱魅力能否有效地展现。因此,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整合合唱教学资源,加强学生与乐器之间配合的紧密性,并要合理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升合唱的教学效果。而情境创设教学则是提升合唱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可以为学生的合唱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合唱的默契程度,进而可以有效地增强合唱的效果。
在情景创设氛围下,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自身的情感来进行合唱,从而增强音乐合唱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避免合唱变得枯燥乏味,空洞无趣。例如,在讲解《让世界充满和平》这首合唱歌曲的时候,由于其是全英文曲目,所以难度比较大,为了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延长节奏,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来共同赏析这首歌曲,可以将世界“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以及中东国家的动荡和战争等人文信息灌输给学生,还可以借助图片来展示战争国家儿童对和平的强烈渴求,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和平的期待感。这样一来,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会饱含感情地投入到合唱中来,大大增强合唱的效果。
四、注重方法指导,提升合唱能力
合唱是一门集体表演艺术,为了提升合唱的效果,就必须要整合不同的音乐声部。因此,为了充分展现歌曲的最佳演唱效果,就必须要使合唱者做到声音上的平衡、协调和统一。首先,使学生把握好演唱过程中呼吸的节奏感。音乐教师要将演唱过程中常用的快呼缓吸、缓呼缓吸以及快呼快吸等常用的基本呼吸方法,借助音乐教师的规范化示范方法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呼吸方法;其次,要使学生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使全体学生身体保持直立状态,面部放松,使气息由腹部排出,接着用收腹的方式来进行自然的呼气和吸气,而不可强行吸入气流。在学生逐步掌握呼吸气的节奏后,教师可以逐步增加呼吸气的强度和次数,同时要保持腹部的弹性和灵活性。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能力
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继承性和完整性,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这些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教师专业化和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音乐教师运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1.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2.从单纯追求音乐学科知识水准,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3.从音乐教育与社会脱节,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转变;4.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5.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音乐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转变;6.从注重音乐教学结果,向注重音乐教学过程转变,等等。
二、专业教学实践能力
音乐教师应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需求,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特点,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扎实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包括熟悉教材与掌握教材。熟悉教材是指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理解教材在音乐审美及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对教材的音乐要素、表现手段能正确地阐释。掌握教材首先是指从音乐上掌握,能示范、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筛选、补充适当的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2.教学设计能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也是体现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时间的分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用等。
3.选取和运用教学方法及策略的能力。音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选取时应当遵循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并依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年龄特征灵活运用。
4.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是指音乐教师具有的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元、连续、注重表现的评价体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能力。包括选择或编制评价工具的能力、实施评价的能力、获取反馈信息的能力等。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充分赋予了教师自主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权利,激发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结合实际,重点开展地方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社会、自然景观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学习,从而培养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世纪,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在音乐教育领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不断丰富的音乐教学媒体资源,给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使抽象的音乐教学变得更加感性、活泼生动,开阔了学习者的音乐视野,从而促进了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新时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以适应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1.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音乐电脑、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数码乐器等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音乐教学多媒体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众多学校的音乐电化教室从过去的幻灯机、录音机、脚踏风琴、手风琴发展到了多媒体音响系统、实物投影仪、数码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电脑投影仪、钢琴、电子琴。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培养和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综合应用能力。
2.乐谱和MIDI制作能力。近年来,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在音乐界已然兴起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用电脑制作音乐及乐谱,因此,学会使用一些音乐制作和乐谱制作软件,如“贝音”、“TT作曲软件”、“CAKEWALK”、“ENCORE”等,使之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是完全必要的。
3.音频剪辑处理能力。音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音频剪辑处理的问题。合理地利用一些设备及软件,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或剪辑音频素材,可以加强音乐教学的独立自主性。因此,具备基本的音频剪辑处理能力是必要的。
4.音乐课件制作能力。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课件已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课件制作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之一。因此,音乐教师要熟悉一些常用的课件制作的工具,了解一些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学会收集并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思路制作音乐课件。
四、教育科研能力
科研促进教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高现代社会,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因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音乐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郁正民.中学音乐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好教师的培养极大地依赖于教师教育。①因此,审视高师音乐教育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改革对策,对于培养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合格音乐教师至关重要。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过于重视音乐技能技巧训练
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深受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方式影响,过于重视音乐技能技巧训练,教育理论与从教能力的培养成了不起眼的教学内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本质被忽视。例如,一些声乐和钢琴等专业课教师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把培养能获奖的尖子生作为目标,对于资质一般的学生的教学却毫无兴趣、敷衍了事,使教学成为一种精英教育。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不是表演型人才,而是能胜任中小学教学的音乐教师,高、精、深的专业训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以钢琴教学为例,一些学生能完美地演奏肖邦练习曲,却不能熟练地即兴伴奏,对于一些适合农村经济状况的键盘乐器如电子琴的使用也不甚了解,这样的学生就不算是合格的音乐教师。声乐教学的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盲目追求学生的演唱功力,忽视了让学生掌握与声乐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导致一些学生声乐专业技能虽好,却不懂得中小学生生理发展规律,因而不能很好地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因材施教。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部分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第一,教育学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重过小,约占总课时的21%,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因此难以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第二,忽略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缺乏交叉性的学科课程及跨专业的选修课程,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学科综合的新要求。第三,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我国高师多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钢琴、声乐等与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相同的课程,缺乏适合中小学教学实际的课程如小型乐队(民族乐队)编配、少儿舞蹈创编、竖笛(口琴、电子琴)演奏与教学等,因此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对音乐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教师满足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死板、缺乏新意,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学生在课堂里被动地接受知识。以钢琴教学为例,一些教师上课时多采用讲解曲目――学生练习――回课模式,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相关背景知识与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处理手法思考甚少,作品的处理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多年后才能独立对钢琴作品做出“艺术处理”。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他们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出的对教学方法多样性的要求。
4.教育体系封闭,不利于造就优秀音乐教师
高师教育体系封闭,“宽进宽出”制度是导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不愿意从教的学生除了重新参加高考,很难换到其他专业,导致他们勉强毕业进入教师队伍,难以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教育事业中,而一些综合性大学有一定音乐专业基础、想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也很难进入音乐教育专业中进行学习。这种封闭的教育体系不利于优化高师毕业生队伍。另外,高师的“宽进宽出”制度让学生缺乏紧迫感,一些“混日子”的学生只要修满学分就能顺利毕业,他们从教后很难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师。这种体制不利于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优秀的教育人才。
二、问题的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应紧密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来进行改革。
1.音乐技能技巧专业课教学应突出师范性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为目的的,中小学需要的是善于教学的音乐教师,而不是只会表演不会教学的艺术家。高师音乐教育的音乐技能技巧专业课的教学应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例如,钢琴课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处理乐曲的能力和教学能力,使他们从教后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因此,一些相关理论知识如钢琴音乐史、钢琴教学法、与钢琴演奏相关的生理理论等都应渗透在钢琴课的教学中。
2.优化课程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高师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为准则。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是专业好、能力强、多面手型的教师。因此,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应是会弹会唱的多能人才。例如,主攻钢琴的学生不仅不能放松声乐的学习,还需要掌握其他键盘乐器的演奏,如电子琴、手风琴、口琴、竖笛等中小学常用的简单乐器。声乐学生也不应只会一种演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都应掌握。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以钢琴与声乐为主的同时,还应加开中小学常用的简单乐器如口琴、竖笛等选修课程。
另外,基础教育对新型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人文教育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多开设一些人文课程,如中国通史、世界史、中西方美学、中西文化史等,为学生构建坚实的人文知识基础。
3.教师需改进教学方法,起到示范作用
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师,要树立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心,随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打破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开创生机勃勃的高师音乐教学课堂,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未来的教师展示具有吸引力的、别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并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起到示范作用。
4.完善选拔与淘汰机制,建立开放性的教育体系
设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让一些有一定音乐专业基础、想从事教师职业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考核进入音乐教育专业中进行学习,同时让一些混日子的学生有被淘汰的紧迫感,也让一些学习刻苦的优秀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的奖励,激发他们提高专业素养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优秀的教育人才。
注释:
①袁贵仁.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C].教师教育论坛论文集,2005.
小学生都是8到14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对音乐有天生的好感,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当前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发展他们眼、耳、脑、口、手、脚并用能力,从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以得到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音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2、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音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音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音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音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三、音乐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应融进教学之中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小学生起着巨大的作用。要想成功地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味地用“填鸭式”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办不到的。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1、通过卡拉OK提高演唱能力
学唱歌曲,相对其它音乐教学内容而言,可以说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喜欢。当集体歌唱时,能看到同学们有表情的演唱,而单独歌唱时,就显得局促不安,自信心不足,缺乏演唱歌曲的经验和勇气。为此,我在歌唱教学中经常用“卡拉OK”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卡拉OK”在演唱方式中有着突出的优点:可随意升降调,具有优美动听的伴奏音乐,可随时在轻松、自然之中体会演唱的感觉。先让学生集体演唱,一是熟悉伴奏音乐,二是寻找适合自己的调。接着让学生上台表演,听着欢快的适合自己音域的伴奏音乐,上台的学生不再紧张,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然后,我又让学生分组进行卡拉OK比赛,有的小组还进行即兴伴舞。不同的表演动作,不同的演唱风格使此时的气氛达到了。
2、通过影视欣赏,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在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欣赏,以其直观性和娱乐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精彩的讲解与演唱交替进行,再加上乐队优美动人的伴奏,使学生看得真切,听得入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了艺术家们的风采。此外,影视欣赏还不仅是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可经常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如《音乐之声》等一些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3、通过文艺演出,体会音乐之美
在小学音乐教育当中,歌唱教学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小学歌唱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及积极性。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在教育界广泛地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门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如果能将兴趣有效地转化为学习动机,那么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地唱歌,体会音乐的魅力。所以,音乐教师一定要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们的歌唱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1.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
自从课堂引入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音乐课堂的气氛得到了很好的调节,有效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丰富了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手段,使得音乐教学从传统的听觉艺术发展为视听艺术。在音乐活动当中,学生们能够自觉地运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习歌唱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鼓励学生,培养学生歌唱的兴趣
一些学生因为音唱不准、嗓音不佳、害羞等原因不敢唱歌,这时候教师就要对这些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行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节奏感很好,我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你一定会唱得非常好。”“你的长笛是我们班吹得最好的。”“你的声音非常甜美,放开胆子,没人比得上你。”等等。利用这些鼓励性的话语,能够激发学生尽自身最大的潜能,从而取得较大的进步。要让这些学生真正能够放开自己,享受音乐。
3.欣赏学生,强化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
学习音乐的时候两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感受和鉴赏,所以,音乐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渐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例如,在教授《哦,十分钟》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们安静,专心地听一遍这首歌,然后问学生:“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希望、悲伤、欢乐等情绪,在这首歌当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再放一次这首歌,学生们就会沉浸到音乐当中,认真感受歌中表达的情绪。这首歌曲的第一乐段有着明快的节奏,第二乐段的节奏比较舒展,有着较强的叙述性,在情绪上同第一乐段有很强的对比性。最后一段是对第一段的变化再现,形成了良好的首尾呼应。随着节奏的变化,学生们的情绪也会有不同的变化。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学生唱这首歌,就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
1.教授学生呼吸法
刚开始学歌唱的学生不会正确地使用气息,所以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当中的例子,例如打哈欠、吹蜡烛、闻气味等,使学生体会呼吸对身体造成的变化,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生动易懂地为学生解释呼吸原理。
例如,快吸慢呼是歌唱中最常用的呼吸法,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们进行练习。快吸慢呼的要求是快速吸气,略作停顿后缓慢呼出。慢吸慢呼的要求是慢慢吸入空气,略作停顿后慢慢呼出。如果学生可以准确掌握这两种呼吸方法,就会受益匪浅。
2.练习咬文吐字
无论是说话还是歌唱,都要咬字清晰,而歌唱的时候一定要运用歌唱语言方式进行咬字和吐字。少儿歌曲通常分为欢快的和抒情的这两种。唱欢快的歌曲的时候,学生要准确地唱出歌曲中的每一个字,声母必须咬的快速、准确,咬完声母之后,立即同韵母结合,然后唱出每个字的韵母。
3.练习喉部打开
歌唱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喉部的打开状态,教师同样可以举一些生活当中的例子让学生来找到这种感觉。例如,在嘴里含口水想说话的时候,喉咙就是打开的;人们边打哈欠边说话的时候,喉头也是打开的,等等。只要让学生自己做一做,就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这种感觉。
4.练习共鸣
小学生在唱歌的时候,通常使用的都是童声唱法。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哼鸣法”进行教学:吸一口气,闭上嘴巴,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这时候咽腔共鸣及头腔共鸣就会形成有机整体,气流主要通过鼻腔哼出去。告诉学生哼鸣的时候,头部一定要保持放松的状态,不能加力,否则声音就会太靠前,太尖利。
音乐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不仅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人们的情感,更能陶冶人们的情操。音乐教师一定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训练其基本的歌唱技能,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误区一 目标不明要求过高
音乐创作历来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领域,包括曲式、和声、复调、配器等诸多各成体系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教学与其有着本质区别。后者除了包括最基础的音乐创作外,还包含音响模拟探索、简单乐器制作等许多内容,并不要求创造(创作)出多大多好的成果,而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着重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不能过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尽量降低难度,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误区二 重视个别忽略全体
由于有些学生参加校外辅导或特长训练等多方面的原因,相对于其他学科,学生之间音乐素质的差别更大一些。在音乐创造教学活动中,会有一部分学生表现活跃,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如果教师缺乏“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加之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往往只关注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忽略其他更多的学生。久而久之,未被关注的学生就会变得消极,甚至抵触、反感音乐教学活动。
误区三 缺乏指导随意创造
传统的音乐教学较多采用“传授式”、“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创造教学常用的“探索性”、“即兴性”等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可能不太熟悉,加上观念转变不够,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缺乏指导,甚至任由学生随意“创造”,有的还误解为这才是“开放性”的教学。殊不知,就算是即兴创作也应该在符合一定艺术规律的条件下进行,只是对中小学生降低要求罢了。因此,实施音乐创造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切勿使创造活动随意化。
误区四 注重理性忽视感性
与“缺乏指导”相反,有些教师生怕学生“走得太远”、“太离谱”,为学生的创造(创作)设定过多的条条框框,名为指导,实则限制了学生的表现自由。有的教师甚至故作高深,先灌输一大堆创作理论,再让学生开展活动,原想以“神秘感”吸引学生,可似懂非懂的孩子面对“清规戒律”望而却步。其实,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应当从感性出发,教师只需稍加点拨,他们就能凭借自己独特的理解、敏捷的思维,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音响探索也好,即兴创作也罢,只要是学生内心世界自由真实的表达,就是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误区五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有限,他们创造的成果、创作的作品还很幼稚,不可能达到成年人心目中的“完美”要求,况且创造(创作)出好作品也不是音乐创造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不能以“成果”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以此为依据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相对于结果,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才是评价创造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误区六 设置标准束缚思维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对音乐的理解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音乐的评价也没有标准答案,音乐创造教学更不需要“统一标准”。如果一切按教师标准进行“专项训练”,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创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去探索最佳表现手段,不用或少用统一标准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
误区七 内容单一形式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