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9: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政审计对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审计。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审计机关应充分履行监督职责:①检查股份制改造或拍卖等产权改革过程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②检查国有资产价值包括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是否经过了权威评估机构的评估审核,其价值是否体现了市场公允价值以及是否存在借企业改制之机损公肥私的情况;③检查有关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是否有效;④检查是否存在借企业改制之机偷逃税款或银行债务的情况。
2.对财税改革中新管理模式的审计。国家审计要根据财政管理模式的变化,选择新的审计重点:①加强对政府采购的审计,检查政府采购制度是否有效,评标委员会成员是否真正独立,招投标过程是否流于形式,是否存在串标等行为,是否存在地方或行业保护现象;②检查转移支付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管理是否完善,执行是否严格,专项补助资金是否严格按照指定用途使用;③检查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是否合法,是否存在挪用社会保障资金的情况;④检查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的过程,评估预算编制办法是否科学,检查预算约束是否具有刚性,国库集中收付金额及科目是否与预算一致;⑤加强对收支两条线的审计,检查各项基金和收费项目的设立是否合法,征收使用是否符合规定,应纳入预算的是否全部纳入预算,是否存在乱收费、对收费实行全部或按比例返还、将收费与财政拨款挂钩等情况。
3.对财政风险的审计。财政风险有四种来源:显性直接负债、显性或有负债、隐性直接负债和隐性或有负债。①显性直接负债是指建立在某一法律或者合同基础之上,到期即应偿还的政府债务,例如对内和对外的政府借款等。②显性或有负债是指在某一特定事项发生时,政府需要承担的一项法定责任,它与现存的预算项目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政府担保和社会保障体系。③隐性直接负债是指不以某一法律或者合同为基础,通常来自中期公共支出政策预先确定的责任,例如公共投资未来所需要的支出承诺。④隐性或有负债是指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而是产生于公众预期、政治压力和社会理解意义上的应由政府承担的债务,政府仅仅在公共部门或市场失灵等情况下才会承担这些债务。在新时期,国家审计应重点审计财政风险,加强对政府的各种债务尤其是隐性直接负债和隐性或有负债的审计,对财政风险水平进行评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4.对财政政策运行环境的审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公共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将通过制定一系列财政经济方针、政策来实现。因此,国家审计不仅仅要着眼于查处财政预算收支中的违规违纪问题,更要着眼于地方政府、财税部门执行国家既定的财政经济方针、政策的情况。其中的重点是监督地方政府及财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财政经济方针、政策的情况,正确处理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保证国家统一政令的顺利施行。监督地方财政预算分配中对支农支出、教育、科技等重点项目的投入及增长情况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监督财税部门对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税收执行情况。监督地方政府运用财税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
二、审计对象进一步拓展
1.财政预算审计的对象从传统的只重视对财政、地税等部门的审计,逐步拓展到组织预算执行的政府各个部门,以一、二、三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为审计重点。随着财政支出改革及部门预算的实施,要掌握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审计工作必须做好延伸跟踪的后续工作,在原来只注重审计本级预算单位的基础上,将审计本级与审计二、三级单位相结合,保证财政预算审计的深度与广度,加大执法力度。部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一般指审计机关依法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部门年度预算及相关财经法规,对政府部门年度预算的执行及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情况进行的审核督查。审计范围不能仅局限于部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而应当扩展到部门全部财政收支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范围。为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要求扩展当前预算执行审计对象,对政府部门全部财政收支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检查,督促政府部门遵循《会计法》、《预算法》和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制度的规定,真实完整地记录和反映其预算执行情况,促进财政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2.国家审计的对象扩展到对本级预算内外资金、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政府重点建设资金以及政府采购资金等各项财政资金的审计。为规范预算管理,必须抓好对各项财政资金的审计。要扩展审计那些使用财政资金的重点项目、重点单位,要以财政预算安排为龙头,将审计延伸到项目单位及用款单位,审查专项资金的安排是否合理、分配是否规范,主管部门是否按照预算管理级次和用款进度检查财政资金使用是否经济、是否有效率,重点查处虚报项目和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三、审计重点及方式进一步调整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和环节
政府审计在当前已经成为社会研究的特点和重点之一,引起社会大众的注意。财政专项资金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一个行业或者其他而拨付的资金,在资金拨付过程中政府对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成为关键,这充分反映了政府的绩效审计的水平。
财政专项资金在进行绩效审计之前有几个重要的环节,包括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下拨、分配、使用和流通以及后续监管等环节。首先,在财政专项资金设立环节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财政资金的设立环节存在立项不合理,存在虚假立项和不合理的财政资金立项,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重复申报问题也很严重;其次在财政资金的下拨环节中政府对财政资金下拨的去向监管机制不合理,在下拨的单位中资金的流向和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导致在资金下拨环节中存在着贪污现象;同理在财政资金的分配流通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比如说资金分配的效率较低,时间冗长,流程复杂等,资金的流通不畅还有就是资金下拨不到位等等。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使用的资金针对性不强,使用的方向不明确,存在诸多违规使用资金的案例,此外资金在使用的期间会存在浪费,资金的使用效果也没有明确的计算方法。最后在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环节中,政府审计机构对其监督力度小,监管的内容少,监管的样本缺失,有的甚至隐瞒不上报等等,项目设立存在着混乱、重复等问题,同时,资金在使用时候没有合理的统一的程序约束,只是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具体的监管。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特点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就是指政府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是否经济可行是否具有高效率,经济性是最基本的特点,主要是对拨付资金的成本进行计算和分析以确定在最小的成本内得到最大的效果;效率性是最关键的特点,主要是对资金使用环节中的高效性进行考察,效率越高,环节流通越快;效果性就是指政府对资金的使用结果进行绩效审计。因此绩效目标的制定要有可行性和科学合理性。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内容单一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内容很单一,仅仅包括几个方面,根据上述内容可知财政专项资金首先是对各个环节的内容进行审计,主要是侧重于分配和使用环节,其次专项资金是对合理性和真实性进行考察,没有对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和合规性进行监督,我国当前并没有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强有力度的监督和治理。
(二)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到位
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需要各个地方的审计机构加以配合辅助,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审计机构对其重视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没有围绕具体的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监督审计也没有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逐一的评价和反馈,专项资金在使用环节效率低,环节冗长,传递较慢,而在效果性方面又仅仅追求快而忽视好,因此审计机构缺乏配合。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模式不合理
政府审计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链条加长,审计模式仍停留在过去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模式,当前的新型模式是以社会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导向来进行审计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政府的职能不仅仅是看着资金而是要找出资金流动和配置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四)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不明显
政府绩效本身就是近年来新研究的课题,政府绩效的研究范围还比较狭窄,每个地方开展绩效审计的项目仅仅为几项,样本基数太小审计的比例偏小,这样会导致对问题的研究不全面;而另外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不明显,我国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不公开,使得有些财政数据无处查询,这样政府审计的意义就很小,审计结果和结论不便于利用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不明确。
四、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财政资金的目标、特点和问题来看,文章对其提出几点建议,主要如下:
(一)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全面审计
在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分配环环节应该加大重视,从上级到下级政府构建一条合理科学的审计关系链条,及时汇报和沟通,推进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其次审计项目的面窄,应该加宽对项目更多内容的审计而不仅仅局限于此,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推进绩效审计。
(二)加强政府各级审计部门之间的配合,提高监管力度
政府各级审计部门之间应该进行强有力的配合,及时的汇报和沟通所监管的专项资金;首先对专项资金设立具体的绩效目标,其次对在实施过程中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和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衡量,最后对报告中的财务数据进行合理的评价。此外,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完善监督机制,制定合理的措施提高监督管理力度,进行相互之间反馈并将反馈结果沟通互换,层层监督,使得横向和纵向的监督机制完善。
(三)扩大社会的影响力
财政专项结果除了对政府内部公布外,还应该对社会进行公开,并且要进行定期汇报和汇总;此外可以借助相关社会媒介进行公开审计内容,以便于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熟知;进行特殊的宣传等等加深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
(四)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强有力的结合
政府审计是一个方面,既然财政专项资金的社会影响力大,我们就需要加强社会审计,辅助政府审计的进行,政府审计对特殊的行业和地方很难进行全面和合理的审计,因此就很有必要与社会审计进行结合,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保证在审计过程中完全独立存在,这样就可以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各个环节进行高效的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14
[中图分类号]F812.7;F23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2
0 引 言
财政专项资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地方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资金的流动。具体来说,根据审计过程,县级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在审计的不同阶段,所需要关注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事前审计时,需要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书等进行相关审计工作,以确保项目的可完成性。而在事后审计时,则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社会满意度进行审计,以保证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1 县级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现状
1.1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效率较低
目前,我国县级财政专项资金普遍存在审计效率较低等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相关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性、专业水平较低,在审计过程中,因缺乏足够的专业素质,无法对专项资金进行高效率的审计工作,再加之其缺乏对实际资金审计工作的分析及处理能力,审计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存在一定风险。其次,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传统查阅账册单据凭证、手工复核分析的审计方法,已经难以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计算机使用效率较低也是造成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效率较低的关键。
1.2 审计人员不足,审计工作量过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县级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不仅增加了财政专项资金的数量,还对增加了财政专项资金的覆盖面,而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因此,审计工作量迅速增加,审计人员负担过重,在这种高压下,审计人员很难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很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1.3 财政专项资金结果缺少透明性
对于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来说,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完善地方的基础设施,为地方民众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同时,为了保证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公正性、高效性,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需要受到公众的监督。但就目前来说,地方政府在使用财政资金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有些仅在官方网站中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公示甚至是不公示,群众监督的有效性无法保证。
1.4 事后跟踪审计工作相对缺乏
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审计往往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以及事后审计这三个部分,在实际上操作过程中,审计部门往往会重视事前审计以及事中审计,而忽视了事后审计工作,在项目完成之后,相关单位只关注了项目是否正常完成,而并未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审计,更忽视了后续的项目管理问题、责任归属问题,因为事后审计工作被忽略,审计评估的效果被大大降低。
2 加强县级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策略
2.1 合理设置审计人员,注重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不同地方的经济状况、经济发展需求、居民的要求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因如此,各地的财政专项资金也会存在差异。所以,当地部门在处理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时,应该根据审计种类的多样性和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合理分配审计人员,例如,单位可以根据当地财政专项资金的比例、当地审计人员数量以及专业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当面对审计人员不足时,部门可以通过校园招聘或者是直接聘请外来专家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审计水平,并鼓励老员工和新员工多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新人员的加入提高老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以老员工的经验提升新员工的专业能力。同时,对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面对审计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其应该注重自身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水平能力的提高,提高自身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熟练度,例如:针对目前新增的生猪补贴、村级一事一议补贴等政策,审计人员应该尽快熟悉相应的审计方式,并尽可能地采用相对灵活的审计方法。除此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审计小组,强化与邻近地区审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
2.2 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强化审计工作
对于县级公共财政专项资金来说,国家之所以会投入这些资金主要是为了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扶持当地经济发展,从而提升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而面对众多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为了更好放入加强审计工作,就需要对其重点专项资金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突出、强化。同时,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参考现有的国家政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强化相关的审计工作。例如,我国目前对民生较为关注,因此,在审计工作中,相关人员可重视与民生相关的审计项目,除此以外,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专资金的审计工作也应该提高对涉及此类项目的重视程度,以保证引导的正确性、有效性,从而提高项目完工的质量与水平。
2.3 强化审计监督,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的透明性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政府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监督不足、透明度较低等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进行调节。例如,在审计结果出来后,政府除了可以通过官方网站进行公示外,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广播、公告栏等方式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从而保证群众监督的有效性。而对某些乡镇来说,为了帮助居民更好地监督审计结果,政府可以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在村委会或者村口、村广场等显眼的地方设置相应的政府业务栏,并指派专业的管理人员,根据审计工作的进程对公示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处理,并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居民进行辅导培训,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居民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以及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财政监督的能力与水平,保证审计结果的透明度,保证监督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以外,对政府来说,为了进一步提升政府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内部监督水平,政府要做到权责明确,提高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以体制外监督和体制内监督二者相互结合的方法,保证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更新审计观念,提高对后续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来说,审计工作除了需要做好事前审计和事中之外,还需要做好事后审计工作,这三者缺一不可,换言之,事后审计工作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水平,因此,根据现有审计工作的不足,政府应该更新自身的审计观念,加强事后审计工作,同时,针对审计工作的不同阶段,政府也应该根据其审计工作的特点,对相关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具体来说,在进行事前审计工作时,政府要对所申报项目的合法性、可行性进行考察,例如,该项目是否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否具有发展的科学性等。而在进行事中审计时,政府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该项目是否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同时,要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工程报账资料、报账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将项目成本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避免出现资金被截留、被挪用等问题。而在事后审计时,审计部门要以当地财政专项资金具有的运行特征为基础,以多样的审计方法,对物资是否统一采购、建设单位是否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审计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等进行严格监督。同时,做好事后调研工作,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组织适量人员对当地居民进行调研,了解居民对该项目的满意度,以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真正实现其价值。
3 结 语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财政资金的审计难度也随之提高,因此,审计工作的开展难度也越来越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在这样的现状下,审计部门应该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努力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和水平,并不断引进新的审计方法,以水平更高、更多样的审计方法及时解决新问题,从而保证财政专项资金可以达到预期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财务预警产生的基础性理论是风险管理理论,而这同时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设立的基础。风险管理理论完成了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可以此为出发点分析财务预警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风险管理理论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下属的COSO组织对风险管理作出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该定义直接关注企业目标的实现,并且为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另外,在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中把全面风险管理分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相互联系的要素。
全面风险管理是在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营风险管理需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流程等各个环节,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层可获取有助于有效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和提高资本配置的重要风险信息。帮助管理层实现业绩和盈利目标,并防止资源流失。
(二)财务预警: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的机制安排评价企业风险大小就可以评估其潜在的危机,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减轻或抑制财务危机的出现。为了防范和规避这种危机,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机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衡量,并详细剖析根源,寻找治理对策,而财务预警正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财务危机风险进行监测、诊断、控制与报警的一种技术。所以从此种意义上来说财务预警是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而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
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所订立的一系列契约的结合,这些利益主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等。现代企业更加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果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尤其是破产,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及时的财务预警会让利益相关者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损失,财务预警维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财务预警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同时也成为了保护和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控制机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财务预警中不可或缺的提高预警效果的监控机制
在当今竞争激烈、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样化的经营风险。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组织治理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审计范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对内部审计实务产生持续性影响。这种新范式的特征是:内部审计关注整个企业的风险;内部审计的回应是协同的、实时的、持续性的监控,并成为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内部审计在组织中还要发挥整合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作用。可见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审查于一体的综合性审计,这种综合性审计更强调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及其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和治理风险。
财务危机产生于企业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等各个环节,对财务危机的预警即是着眼于对企业各个财务环节可能风险的监控、分析、诊断和控制,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机制如果仅仅通过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模型来预测,而缺乏合理的内部审计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将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而在财务预警机制中需要运用内部审计机制,对预警系统及其环境进行监控评价并发现其中的缺陷,以保证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进行。
在财务预警系统中融入内部审计机制,提高预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财务预警过程进行审计,为治理层、管理层提供财务预警系统合理性、高效性的客观鉴证。第二,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帮助管理层不断加强和改进整个财务预警系统。第三,帮助管理层完善财务预警系统的风险识别、衡量、管理和报警程序。
二、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整合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风险管理理论是连接财务危机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之间的桥梁。除了各自内部的发展变化外,在风险的作用下,两者正在逐渐走向整合,组成一个系统。根据系统整体性的原理,要使整体系统发挥“1+1>2”的放大功能,必须使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协同关系,而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协同效应。
(一)协同的前提:两者具有统一的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注重与企业目标直接相连,在创造价值的企业目标作用下,内部审计的目标转向了改善组织的经营并增加企业的价值。而财务预警的目标是关注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风险,在及时发出警报的同时对这种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将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范围内,这不仅可以降低发生财务危机所导致的成本,还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和公司的税负,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可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财务预警目标相同,两者具备协同的基本条件,共同协作配合,以减少不确定的环境,特别是风险对整合系统的影响,实现整合系统的目标――增加企业价值。
(二)协同的内在动力:两者是有机关联、相互促进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要使系统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的功能,每个要素之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对于内部审计对财务预警的
促进而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企业目标为基本标准来衡量预警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是否遗漏了对企业目标实现有影响的风险,是否及时向利益相关者发出警示,并且能否提出应对措施将所监测到的风险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从而使预警效果可以得到强化。财务预警系统则又为内部审计探索到企业高风险领域,使内部审计所选择领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预警系统通过对风险的管理减少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量。所以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协同效应的不断增强。
(三)协同的外部效应:风险在严峻外部形势下,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随时都可能会遭遇生存和发展危机,而风险是造成危机的导火索,所以如果企业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监控和对付风险。风险的力量作用于财务危机预警和内部审计,使两者在各自的轨迹上发展变化,以寻求与环境的契合。于是两者关注的焦点都转向了对风险的管理:第一,风险理念推动着管理层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以此来确保企业的稳定。而财务预警就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在事前对潜在有损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及时的监测、分析和控制。并及时向管理当局发出警示信号,以提示企业财务状况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从理论上讲,财务预警系统是最全面的风险预警体系;第二,在风险的作用下,内部审计的理念转向了风险导向,通过了解企业经营环境和过程去识别风险,然后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程序,对风险管理的恰当性作出保证。因此,在这两个子要素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成为共同要面对的环境,两者在应对风险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依赖,共同组成应对风险的机制。因此,风险成为促进两者协同的重要力量。
虽然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属于不同的领域,前者属于企业管理领域,后者属于审计领域,但共同的理论基础将两者连接在了一起。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共同目的,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动态中发展,其链接点在于企业的风险。在财务预警中融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机制,提高了财务危机预警的效果,而财务预警又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反作用,从而两者具有协同效应,将两者整合为一个大系统,可以体现出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所以最终的目标是在两者各自的发展变化中实现整合。
参考文献:
[1]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审计研究》2003年第6期。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23-01
作为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脑卒中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使患者预后获得有效改善,本次研究特就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卒中重症监护对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45例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行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MRI或者 CT检查确诊,罹患精神病和神经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5例,其中,对照组女性占8例,男性占12例,年龄范围居于42至89周岁,年龄平均值为(71.4±6.7)岁,病程持续时间为1至13天,4例脑出血患者,16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女性占10例,男性占15例,年龄范围居于44至87周岁,年龄平均值为(70.6±6.3)岁,病程持续时间为1至13天,6例脑出血患者,19例脑梗死患者,两组患者病情、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患者对自身病情以及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容易出现恐惧、绝望、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对其治疗积极性和护理配合度造成影响,不利于治疗和康复进程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认知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卒中相关知识,同时使患者明确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禁忌和注意事项,避免不良行为对治疗和康复效果造成不良影响[1]。
1.2.2生命体征监测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同时监视其血氧饱和度、体温、心电以及血压和呼吸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通知临床医生以便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1.2.3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监测,一旦生理参数出现异常需要立即进行控制和纠正,同时采取有效的神经系统以及内科并发症预防措施,降低褥疮、关节僵硬以及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循环功能获得有效维持,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2]。
1.2.4早期康复护理 待患者入院后即可指导其进行床上康复护理,帮助患者翻身、拍背等,促进有效咳痰,协助患者行躯干、头、四肢被动运动,定时帮助患者更换,避免患者发生坠床等不良事件[3]。
1.3观察指标 于治疗和护理期间,分别应用卒中量表(NIHSS)和昏迷量表(GC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意识障碍程度进行评分,前者测评频率为1次/周,后者为1次/日,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分析[4]。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前后NIHSS、GC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前NIHSS、GC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和护理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患者发病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几率较高,当前发病机制以及病因尚未得到临床证实,据推断原因在于脑卒中患者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脑细胞出现萎缩、软化和变性等改变,从而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3至4周内恢复进展较快,采用卒中重症监护能够提高诊疗效率,可为临床医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此外,还能够为脑室引流、减压手术以及急性期溶栓治疗进行监护,从而推动治疗和康复进程的顺利进行。卒中重症监护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早期康复等护理,可为患者提供整体全面的全程护理,能够及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治疗方案的修改和纠正[5]。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死亡率为2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死亡率为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治疗护理前后NIHSS、GC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卢菊清,沈群芳,夏荷秀,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0):1372-1373.
[2]解静.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改善脑卒中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94-95.
一、引言
大量专业承包合同在签订前并未履行民主程序,有的履行了民主程序但没有书面文字记载或者村民签字,有的没有形成书面决定。这既与当时历史背景相关,更与村委干部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淡薄有关。后由于国家城镇化进展加快,农民法律意识提高,加之土地价值与日俱增,以未履行强制性规定为由要求确认专业承包合同效力的纠纷大量涌入法院。
二、农村土地专业承包合同效力司法判决现状分歧
(一)违反民主议决程序的,绝大多数判例认定合同无效
对于事前未经民主议决程序的专业承包合同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判例认定合同无效。其主要理由为,“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属于强制性法律规定,违反该规定的,承包合同应当无效。
(二)符合民主议决程序,未进行行政批准的合同效力认定出现分歧
1.仅以民主程序为由要求确认无效的,不予支持;需结合个案情形确认无效。
2.对于民主议决程序进行变通解释,即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的承包,因其采取的方式是公开公平的,属于民主程序的表现形式,故不应认定违反民主程序,应予排除。
3.对于确实违反民主议决程序,且严重损害村集体成员利益的承包合同,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确认合同无效。
三、确认无效后的利益衡量
村民以未履行民主程序要求确认承包合同无效的原因不仅在于农民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更是由于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加大,农民从土地上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而出现农民个体与村集体、原承包方之间的利益不平衡。诉讼仅为一个端口,实际上是一个农村社会利益平衡的问题。确认合同无效后,应对原承包方的合理投入及预期利益予以保护。
四、关于未履行民主议决和行政审批程序后农村土地专业承包合同是否有效的再思考
(一)具有行政法色彩的民主议决程序及政府批准行为姓公还是姓私
1.民主议决程序公私厘定。村民委员会是依据村民自治组织法选举产生的机关法人。其既是公法法人,同时也是私法法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的议决程序,应当具有公私法双重属性。在村集体对外从事经济交往活动中,其主体属性应当属于私法人。
2.行政审批属于政府管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单位和个人的,是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该事项由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具体承办。实际上经管站的盖章并不是审批而只是为了备案,乡镇政府的批准更属于一种政府管理行为。
3.民主议决程序和行政审批的规定应当属于管理性规范而非效力性规范。在《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第二款和《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并未明确规定违反民主议决程序和行政审批将导致合同无效。 行政审批仅为一种管理性质行为,未履行审批行为并不构成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
(二)基于历史原因、商事交易安全等考虑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1.特定时期的历史原因。民主议决程序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并未被严格履行,村集体未履行民主议决程序和行政审批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遗留问题,民商事审判的前提应当是尊重历史。
2.出于维护合同的稳定性,保障商事交易安全。合同双方已经履行合同数年,承包人经营性投入巨大,作为村民和村集体对于承包事实早已明知,仅以未履行民主议决程序和行政审批动辄认定合同无效,则不利于对外发包合同的稳定。
专业承包的土地多为四荒地或未利用地,属于村集体中无人愿意耕种的土地。承包人和村集体签订合同后,承包人基于对合同的信赖,在承包土地上投资进行生产经营,土地使用效能被大大提升,投入成本和预期收益巨大。若只要事先未经民主议决程序,或者未履行批准手续,则认定合同无效,会大大打击非集体成员承包和提升土地生产能力的积极性,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效能利用。大多数承包人承包土地多用于养殖、生态旅游等农业性生产经营,是基于商业营利目的而承包该地。维护交易安全是商法的核心理念,合同无效不利于合同的稳定和商事交易安全的保护。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在主张优先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场合下,明确关注了“实际经营一年以上”这样一个事实,说明承包人对土地投入的情况应当成为一个重要情形予以司法考虑。
3.不利于农民利益的保护。如仅以未履行民主程序就确认合同无效,从过错责任来区分,承包人是没有过错的。履行民主程序的责任完全在发包方,即村民委员会或村经济合作社。据此,造成合同无效的过错就要由村委会承担。承包方在承包期间的投入和预期利益数额是很大的,最终也要由村民承担。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民利益的保护。
(三)司法的滞后性与实际需要的磨合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6-041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kidney safety of short-term intensive stat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Methods A total of 199 ACS patients admitted in Ha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to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atorvastatin 80mg/night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40mg/night after discharge for one month (intensive group, n=99); or receive atorvastatin 20 mg/night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20 mg/night after discharge for one month (control group, n=100). The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on the admission and after one-month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one-month treatment, the total cholesterol (TC), triglycerides (TG) and LDL cholesterol (LDL-C) of intens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aseline values (P
[Key word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tilipemic agents;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CHD)所导致的急性心血管事件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其死亡风险约是正常肾功能患者的3倍[1]。本文通过对照观察研究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排除标准:随访期间换用其他他汀类药物以及未能坚持长期定量服用的患者,临床资料丢失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共入选199例患者。将患者按单双号随机分为强化组与常规组。其中强化阿托伐他汀组99例,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100例。
1.2 方法:两组患者无论有无他汀类药物口服史、基线血脂水平如何,入院即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公司生产)治疗。强化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80mg,常规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两组入院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保守治疗,或择日、或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或PCI手术,根据病情均接受冠心病规范化药物治疗以及相应疾病的对症治疗。术后及住院均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常规组20mg每晚口服,平均住院8.1天,出院后予以20mg每晚;强化组80mg每晚口服,平均住院8.3天,出院后予40mg每晚。两组患者于入院当时及出院1个月后进行生化检查,记录结果。
1.3 观察项目: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率、体质指数(BMI)、基础疾病、吸烟史、既往服用他汀史及入院后基础用药情况。监测指标: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Cr)、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1.4 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复查生化指标并与入院时相比较。若肝酶指标升高大于3倍者,阿托伐他汀钙片剂量减半;大于5倍者,暂停用药。CK或CK-MB大于5倍或出现肌痛者,剂量减半;大于10倍者停药。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时以(x -±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基础疾病及用药:强化组患者除有吸烟史者比例大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两组患者TC、TG、LDL-C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HDL-C水平均有所上升;但强化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强化组与常规组LDL-C下降到70mg/dl以下的患者分别为34例(34.34%)、19例(1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依从性良好,无自行退出者,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肌痛、肝区不适、大小便性状及次数改变、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中均有转氨酶的轻度升高者,未超过标准值3倍以上,治疗16周时复查转氨酶恢复正常,两组患者CK,CK-MB及CR水平均较前有所下降。治疗后,两组患者Cr,eGFR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HD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长期的高脂血症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TC,LDL-C指标的升高。临床上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有效的降低TC、LDL-C,从而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3]。而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人数的逐年上升,慢性肾脏病在冠心病中的发生、发展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两种疾病的关系错综复杂。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已得到共识。研究表明,轻度慢性肾功能异常患者,即使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疾病、左心室肥厚、慢性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4]。肾功能不全因素参与的冠心病患者病变复杂,钙化明显,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比例低;心肌缺血及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但症状不典型[5]。近期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其抗氧化、抗炎症、抗血栓、保护内皮细胞、诱导血管紧张素受体下调、较少内皮素合成等独立于降脂之外的作用,而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国内周霞等[7]研究发现,术前短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80mg)可有效减少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风险。纪芳杰等[8]均证明强化阿托伐他汀(40mg)对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PCI术后CIN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由此发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并未造成肾功能的损伤,相反,强化他汀能有效的保护肾功能,改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
本研究随访中,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不仅对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有较大的改善作用,更加较常规组明显降低TC,LDL-C,TG等(P
总之,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不仅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还能改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可以有效改善肾功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egall L, Nistor I, Covic A.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integrative review[J]. Biomed Res Int,2014,2014(8):937398.
[2]Dietz R, Rauch B.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sued by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German Society of Cardiology-Heart Circulation Research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German Society fo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Cardiac Diseases and the German Society for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J]. Z Kardiol,2003,92(6):501-521.
[3]Kastelein JJP, Akdim F, Stroes ESC, et al. Simvastatin with or without ezetimibe in familial hyperchosterolemia[J]. N Engl J Med,2008,58:(6)1431-1443.
[4]Prichara S.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renal failure[J]. AM J Med Sci,2003,325(4):209-213.
[5]苗冬梅,曹瑞华,刘源,等.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9(2);127-130.
[6]陈光铃,苏津自.阿托伐他汀改善对比剂对肾功能的短期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5):389-393.
[7]周霞,金元哲,王琦.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5):394-396.
[8]纪芳杰,丛洪良,杨世诚,等.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作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6):577-581.
[9]Dohi T, Miyauchi K, Okazaki S, et al. Early intensive statin treatment for six mouths improves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Extended-ESTABLISH trial): afollow-up study[J]. Atherosclerosis,2010,210(2):497-502.
1.2财政联网审计条件下审计风险增大一是财政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成为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客观上增加了审计的风险。二是财政联网审计要求适时获取电子数据的方式,也必然带来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数据安全的风险,计算机病毒侵袭、不合理操作以及硬件损坏等问题带来的显性或隐性的审计风险。
2构建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信息化模式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要建立起以地方财政审计数据中心为基础,覆盖全部财政资金和跟踪财政资金运行流程,以审计管理系统为管理决策平台,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联网审计系统为高效实施系统,辅之以效益评价指标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应用体系,实现对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适时、远程检查监督的目标。
2.1建立地方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数据中心建立数据中心是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利用数据中心平台,对采集转换的各类电子数据进行集市管理,能够为财政审计业务管理和实施提供全面的应用支撑基础。当前,一是要实现财政审计数据采集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地方审计机关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沟通,促进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对联网审计条件下被审计对象电子数据提供的具体内容、频率和形式等进行规范,着力解决“取数据难”、“联网难”等困难。二是要完善和推广审计数据接口标准、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和审计数据库建设规范,统一各类电子数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电子数据的存储和利用。三是要逐步扩大联网审计的覆盖面和电子数据的涵盖范围,除财政部门业务数据外,要逐步将专项资金,如社保资金、公积金、建设资金等,以及各预算单位电子数据等纳网审计和集中管理的范围。
2.2建设集中统一的审计决策管理系统依托财政审计数据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以审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决策管理系统。一是充分利用与各级党委、政府、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优势,有效开展审计决策。二是建设审计机关的数字化审计指挥系统,实现统一组织、上下联动、业务协同、项目管理的工作方式,提高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集约化水平。三是加强和完善审计实施过程控制。通过审计管理系统对审计实施系统适时上传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加强审计过程控制和指导。
2.3完善现场和联网审计实施系统功能一是建立对财政资金运行流程的过程跟踪。设计从“预算—指标—支付—总预算会计核算-预算单位”的一体化正向穿透查询功能,从源头把握预算资金的支出方向,并通过与各预算单位的联网审计,掌握资金的最终支出情况,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流程的跟踪。二是完善审计实施系统的技术功能。加强多维分析、数据挖掘、模拟仿真、智能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在审计实施系统中的应用。三是在审计方法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审计模型。立足地方审计机关的工作实践,加强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建立满足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业务发展需求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库。在此基础上,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性质或数量关系,建立审计分析的公式和模型,实现自动核查问题、筛选线索的目的。四是完善实时监测与预警功能。按照财政数据的逻辑关系,设定相应模型指标的预警“阀值”、数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值域”范围等,根据预设条件抓取结果,并将疑点以一定格式提供给审计人员,实现对被审计对象和有关经济事项的实时监测和快速预警。
2.4构建效益评价指标系统效益审计是财政审计和财政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在财政审计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地方审计机关要在实施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效益评价指标系统,建立对财政、税收征收管理、社会保险征收管理、部门预算执行等方面效益审计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对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建立起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可操作性的计算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2.5建立数据安全管理系统为了避免适时了解数据信息带来的保密风险以及因网络连接带来的技术安全风险等,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财政审计信息化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跟踪作业制度、日常监控报告制度、审计人员权限管理制度等,同时开发相应电子监控系统,对审计人员的操作进行全程监控,防范审计风险。
一、公共财政的责任与公共财政审计
财政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它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活动行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为政府对公共活动的介入和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财政作为政府行使职能和进行社会公共活动的一种财力保障,代表国家支配和管理公共经济资源。在此过程中,国家的经济责任也转移到财政部门的预算行为和公共资金的分配使用;在现行体制下,财政活动主要应定位于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建立相应的公共财政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不断规范用财财政行为,维护国家公共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财政部门和政府其他的预算执行部门,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执行着国家的各项财政收支计划,其对公共资源行政作为的有效性,直接体现了政府的公共经济责任的履行。由此而言,公共财政的执行部门,不仅需要按照政府的公共职能使用财政资金,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还有责任对公共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社会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有限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增加公共的益,这就产生了外部的评价问题。公共财政的支出,责任在于效率和效益,其根据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公共财政的责任行为,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为国家公共财政的体制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导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的框架,是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财政改革的重点应转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职能。使财政行为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增强社会公共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财政的社会公共属性将更加明确。
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也给公共财政的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财政审计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对政府财政及其他预算执行部门分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履行公共经济责任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报告的独立控制活动,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相联系的一种财政审计形式。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正促使审计机关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审计理念,关注体制变化,从宏观的、全局的、辩证的、跨专业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公共财政审计的发展问题。根据政府财政的工作重点和资金流向,更加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更加关注财政公共资金的使用与绩效,更加顾及社会发展目标和民生的公共利益,即财政审计需要树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理念。
二、关于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实践与讨论
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公共财政的走向,审计机关应重视对财政审计一体化的认识和目标把握。财政审计一体化在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集中配置审计资源,对公共财政资金从收入组织、预算编制、拨付执行、管理使用等过程环节的审计;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运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其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最终以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的形式反映审计成果,影响和提供对政府公共财政行为的决策评价。
财政审计一体化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在认识上更为深入,定位上更为灵活,组织上应更为周密。
首先认识上,传统的财政审计是针对本级财政(或者说对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收支审计,侧重于预算审查、数据核审、批复程序、内部控制等环节的审查;而财政审计一体化更关注年度预算执行的一个系统性,从预算的编制、收入的组织,资金的拨付,预算的执行,使用的绩效加以检查和评价,沿着财政资金的走向进行重点沿伸和审计,因此,对公共财政资金运行一体化的认识和评价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其次,在定位上,传统财政审计的目标定位,主要侧重于收入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取向目标,更应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在资金的界定上,不仅要看财政预算资金,而且应该关注其他非税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运行;在审计项目上,不仅要看本级预算执行,而且应该关注财政性投资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主要预算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在一个大的公共财政资金和资产运行框架内,来审视本地区财政综合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反映和揭示宏观层面的情况,结合党委政府科学执政的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来提升审计的运用成果。
其三,在组织上,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审计对象、人员配备、装备手段、审计组织程度条件下,对审计资源的一种整合和配置,以求在规定的时期内,能最大效能地实现审计目标,提升审计成果。这种资源整合,不仅有审计对象的配置,还有审计力量的配置,包括社会审计力量、内部审计力量的配合。在审计对象、审计力量、审计信息、审计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审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十分清晰,审计职能的履行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针对性,这对审计组织者来讲,是一种考验,需要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驾驭意识,以便能生产出更好的“审计产品”。
有学者提出:“国家审计的产品就是审计信息”,这个观点十分形象和恰当,如果审计最终产品-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最终只是会计数据的确认和罗列,而不能经常地适时地从财政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提示分析,为党委政府的科学执政的领导和公共财政的分配导向,提供有益的审计评价和监督,审计的公共性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必将弱化。
近几年来,在浙江省审计厅和杭州市审计局的领导下,杭州市下城区审计局在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方面作了如下的审计实践:
实践A: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以促进预算管理的规范性,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性为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为党委政府决策管理和人大常委会财经监督服务,推进公共财政审计制度的深入。连续三年来,审计机关对本地区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客观反映和提示问题的同时,对预算执行中16项重要事项提出审计建议,引起了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财政部门和有关政府部门有效执行审计意见,落实审计结论,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随之形成一批政策性的规定,极大的丰富了财政审计的内涵,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
实践B:区审计机关连续二年推行了六个预算执行部门的决算审计,围绕预算执行,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收支的合规性进行检查,拓宽和增强了区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使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和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统一起来,为人大常委会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供了审计依据。
实践C: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结合部门决算、财政绩效、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关联问题,拓展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内容,探索对财政重要的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在本地区已建立了对工业技改、商贸发展、农业开发、科技进步、外贸支助等五项政府贴息资金的年度定期审计制度,开始形成主管部门立项、财政部门分配、审计部门监督的工作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性。
实践D:根据近年来,财政公共性建设投入增多的特点,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我区落实和建立国家建设投资项目的审计制度,推进国家建设项目的必审制,审计机关全面介入国家建设投资的审计监督,并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控制流程,二年半来,先后实施投资审计项目202个,核减和节约财政性建设投资5584万,为提高财政投资的绩效,筑起一条新的监督防线。
实践E:按照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资金、国有资产一体化运营的特点,在财政审计一体化中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关注,二年来,审计机关组织了对八个部门(街镇)的国有资产资金审计,取得巨大的监督成效。为政府掌握本地区重要的公共资源、国有资金、土地存量、公有房产、或有债务提供了审计依据,使公共财政在资金和资产二种形态上的资源配置基础更加清晰,为党委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统一调控和运营奠定了决策基础。
浙江审计厅根据全省的审计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公共财政审计体制发展的趋势,对财政审计一体化已经作出新的定位,提出:财政审计一体化,除有关原有财政审计内容为基础外,还应包括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的审计、其它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上级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一体化范围和内容的涵盖,结合审计的实践来认识,我们认为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带来很大的启示,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导向,值得引起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思考。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科学发展理念的更新,标志着我们正步入构建公共财政建设新框架的阶段,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也必然会激发审计环境和审计观念的全方位变革。在审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关键,要靠审计工作理念的转变,审计监督职能的调整,并善于把握工作的取舍,以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财政审计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更好地把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内涵。
三、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实现财政审计一体化,要树立财政审计“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审计各专业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大于分兵出击,最终为社会公众和党委政府提供更加丰富的审计产品,使审计的成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利用。
(一)重视审前计划提高组织管理
审计一体化可以看作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点多,需要加强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思考,做好审前调查方案的形成,按照财政资金的走向和资金运动的规律,确定本地区的计划目标。审计一体化工作,既是一个系统,就具备一定的网络和层次,具备一定的时段和对应。审计的组织需要跨越时空和项目的单一观察,从年度审计的重点和关注的倾向性问题,进行串联和分析,分而不乱,合而为一,以提高年度财政审计项目的组织化程度。财政审计一体化,对审计机关内部来讲,首先要做到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一体化,提高项目指挥协调、项目质量控制、项目问题综合、项目成果提炼的一体化。
(二)综合审计内容做到“六个结合”
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有着自己的特性和优势,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目标下,各专业审计都承担着为终极目标提供服务的责任。局部项目与整体工作目标是一个统一体,局部的问题不能局部看,应连贯看,综合看。从中得出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加强各单项审计项目的综合性、宏观性。
因此,在财政审计一体化中,应努力做到“六个结合”:(1)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2)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3)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4)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5)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6)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三)整合信息资源构筑信息平台
我们说,从本质上讲,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可以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收支体现了政府与其它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实施,使这种“分配活动”和“利益关系”在一个新的统一体方面得到观察和思考。比如说一笔“财政专项资金”在预算执行审查中,观察的要点是程序和合规。但在审计一体化的组织中,将沿着资金的流向,一直跟踪到受益单位(企业)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到的信息又反馈出该项财政支出的绩效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财政审计一体化条件下,各类审计资源的整合尤为必要。这既包括审计机关内部的审计资源整合,也包括外部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这些纵横交错的审计信息,同置于一个公共的审计信息平台,通过各审计组信息的共享,使财政审计信息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客观上,审计信息的一体化,信息的完备性,传导的流畅性,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的项目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在审计计算机管理系统(OA)和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AO)条件下,使信息的搜索、传递、处理和反馈机制成为可能,审计信息的共享机制,将有助于财政审计一体化项目的有效推行。
(四)确定终极目标提高审计成效
推行审计一体化,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提升财政审计的质量,综合反映财政经济的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价值的“两个报告”,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供评价,为人大常委员会审议财政的预算执行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机关年度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要求立意高、力度强、容量大,具备全局性和宏观性,这是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反映的最重要的载体,需要认真的把握。
一、抓宣传,增认识
1.抓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工具,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邀请从事审计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广泛、深入、细致、持久地向社会宣传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审计监督的重点、程序、方法和经验。通过宣传要创造一个自觉、协调、文明、高效的审计监督工作环境,既增强财政工作的透明度,也可以消除彼此误会,增进了解,以取得各方面的重视、支持和协作,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各企业单位、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领导要自觉树立财政审计监督的意识,要讲政治、讲大局,要支持、配合审计监督,使其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以便提供一流的服务,创造一流的效益。
3.审计监督部门要对被审计监督部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针对审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纠错防弊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制定加强经营管理的措施,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二、抓规范,改方法,尽快使财政审计监督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
1.抓规范。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统一的财政审计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便正确而有效地实施审计监督,彻底改变财政审计监督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
二是要建立健全各级财政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择同深化改革与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密切的重点项目,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监督,将财政资金的日常管理与专项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管理之中有监督,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
三是制定一套科学完整、先进合理的审计监督业务技术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其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监督的范围、时间、程序、方法、考核标准、评价原则等。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必须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的发展,必须符合实际且简便易行,必须在审计监督实践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
2.改方法。要采用高科技、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还可以采取抓住一个侧面或项目审深、审细、审透的方法。改进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决算审计的方法,积极探索围绕国家宏观经济目标而实施的积极财政决策的审计方法。
三、抓管理,重落实,运用现代化手段强化财政审计监督
1.要建立健全财政审计监督指标体系,量化财政审计监督对象,直至与被审计单位联网,及时考核和评价财政审计监督工作。在制定财政审计监督指标时,要从制止和纠正违法违纪问题发生、参与财政收支管理以及达到的效果等方面来量化财政审计监督工作。
2.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武装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积极开发财政审计监督的实用软件,最大限度地扩大财政审计监督的计算机监控范围,将财政审计监督机构的计算机与财政业务部门、国库、征收机关等实现联网,以便及时发现财政运行中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努力提高财政审计监督的效率。
3.必须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努力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年终突击性审查向全年日常性审查转变,由侧重于企业财务收支向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转变,由常规性的三项审查向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重点审查转变。只有这样,财政审计监督的职能和作用才能更全面充分地得到发挥。
四、抓培训,严考核,尽快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素质
1.要迅速扭转目前财政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人员青黄不接且素质较低的被动局面,建设一支忠诚党的审计监督事业、熟悉国家方针政策、懂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精通会计和审计业务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要采取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聘用人员相结合的办法组成,以专职人员为主。审计监督人员应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考试或考核,合格后发给审计监督资格证书,持证从事财政审计监督工作。
2.要把培养审计监督人员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在审计监督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不弄虚作假、谋取私利、、违法乱纪。同时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纯洁、壮大审计监督队伍,为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服务。
五、抓整顿,重治理,不断提高审计监督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1.审计监督机关要协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配备合格的财会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把财政资金真正管好用好。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国家有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而自筹资金,则应置于财政部门的监督之下,要明确政府同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资金上缴的办法,并且将自筹资金纳入预算外资金统一管理和核算。这样做既有利于加强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也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工作。
2.各被审计单位必须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账簿,正确运用会计科目,认真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及时记账和对账。严格遵守有关法规制度,合理开支费用,正确计算成本,依据定期结账结果编制会计报表,切实做到证证相符、证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工作,却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和核心。
3.加强外部监督力度,尽快把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轨道,可成立会计监督的统一协调组织,使审计、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行政管理等监督形成一个统一体,若发现被审计单位故意造假,税务部门不得售予税票、发票,工商管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或不予年检,银行不予贷款,财政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其会计资料进行抽查审核等。只有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一个审计监督的完整体系,才能使会计信息造假没有可乘之机,真正提高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六、抓典型,严法纪,彻底纠正审计监督中处罚不严的错误行为
1.国家有关宏观调控部门,要根据近年来进行财政审计监督总结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改革开放、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法规制度,以便进行审计监督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于财政审计监督中查出的混淆资金性质、化预算内资金为预算外“小金库”、以及胡支乱用的问题,对于个别单位的领导、以物谋私、公款私存、贪污受贿、损失浪费、挤占成本、截留税利、营私舞弊等问题,要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既要坚决处罚违纪违法的单位,又要严厉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搞下不为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真正发挥财政审计监督的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决定了我国财政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取向。随着财政监督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基本完善,使我国的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对财政监督的理解
对财政监督的理解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经济运行全过程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孙家琪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概念辞典》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指的是通过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对有关经济活动和各项事业进行的检查和督促。另一种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对财政监督的含义进行归纳,以顾超滨主编《财政监督概论》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专门职能机构对国家财政管理对象的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与建议反映活动。还有一种观点是从财政业务的角度来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李武好、韩精诚、刘红艺著的《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专门监督机构尤其是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为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依法对财政性资金运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检查,处理与意见反馈的一种过程,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对财政审计的理解
财政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及财政部门组织执行财政预算的活动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审计逐步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收支审计并重转向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二是由主要审计中央本级支出转向中央本级与补助地方支出审计并重;三是财政审计范围已由传统的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税收和海关征管审计,扩展到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决算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和海关收入审计、政府采购审计、财政绩效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逐步形成了“大财政审计”的概念。大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的扩展,也是财政审计的补充。
三、财政监督中对财政审计的监督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整套重大改革。会计准则的重要作用不仅得到实践工作者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认可。与此同时,中国又全面地推进了新税制改革,税收的刚性通过立法途径得到了保证。新税制规定,当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国家财经规章制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时。税收征管机关在征税时,应以国家财经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准。这一规定对于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配秩序有积极的作用。自实施财会制度和税制改革以来,理论界围绕税收原则的刚性内涵与会计准则的公允内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逻辑来看。税收原则体系同会计准则体系是一致的,二者都应体现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运行的客观要求。但从某一特定的时期看,税收原则体系与会计原则体系又是有区别的。首先,税收原则由于阶级性要求可能会做出某种强制规定,
但会计准则体系的阶级性要求相对而言并不十分鲜明,审计的准则无疑应是以各项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其实我国早已有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合一之实。其次。财政监督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一财政资金言,财政实体还应包括国有资本部分;而审计则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财政管理的目的应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益;而审计则只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审计的阶级性并不突出,国家统治的代表――各级政府需要审计,对于微观经济单位――公司、企业来说。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公司的内部审计功能。也是它们管理的重要职能。再者,财政监督包括人事监督和财经监督两方面内容,而审计监督只有财经监督之责,并无人事监督之权。从法律角度看,一级或上级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所依据的法律准绳也只能是由立法部门或财政部门所制定的各项财经法规。我国现行的一级审计机关对同级财政的审计也只能在预算法等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当然在这里也可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从长期来看,税收刚性原则不会脱离会计准则而孤立发展,税收在它的立法时,会不断地吸收会计准则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东西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简言之,税收刚性既是立法的要求,也会体现会计准则演进中的精华。由于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在我们今后的财政活动中将会出现更多的交叉,而且审计监督也有由政府内部监督模式往人大的独立审计模式过渡的趋势。探索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各自的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监督效率等也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四、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都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个目标努力推进。从内容上讲,公共财政体系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八个方面。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在2008年财税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2009年将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由此可见,将对我国财政审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财政审计面临着“五新”:一是面临着新的财税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二是面临着要确定新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三是面临着要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刻不容缓;四是面临着要确立新的审计的目标,更注重绩效审计;五是面临着要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要实行阳光审计。由此可见,在公共财政制度重构过程中,要解决制度缺陷,堵塞各方面的漏洞,不仅需要财政内部的检查监督,更重要的还要借助于财政审计的作用。通过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促进各项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魏长生,查勇.浅谈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5).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7.002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7-0006-02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财务财政审计工作对象也在改变,正从以往的单一对象的各级政府向各阶层进行渗透。但是国的财政财务审计工作在现实中的运行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同时也表现出我国财务财政审计人才的稀少情况比较严重。本文将通过对财务审计工作的运行进行分析,探讨一下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财政财务工作的重要性
1.1防止职务犯罪的作用
对于一些单位和公司来说,只有经过审计机构对其财务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才能继续进行工作。这样可以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约束,进而提醒财务工作人员以及上级领导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重视。对于出现违纪违法以及财务造假等行为的公司或是单位,审计机关都要根据法律给予一定的惩罚。在这种形式的压力下,各公司与单位为了避免触犯法律,也会提高财务制度管理的严格性,从而加强对我国公共财产的保护。
1.2审查监督的作用
审查机关主要是对公司或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会计资料等进行严格的审查,看其是否根据法律进行运行和管理的。还有就是对公司或单位的会计相关工作情况、缴纳的利润税、财产的真实情况等进行严格的审查,然后进行严格公正的评判。审计机构通过这些工作提出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合理的解决办法。
1.3促进制度改善的作用
在一些公司或单位,对于会计体系的建立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而且很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并不是很高,对于财务制度的监督也不是很严格。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公司的经济收益不是很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出现一些财务漏洞等情况,这些都会阻碍公司以及单位的发展。而审计机构通过对公司或是单位进行财务审查,然后给予建设性的意见,进而促进公司以及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2财政财务工作的现状
2.1审计工作的不完善
审计机关对于财政方面的审查涉及范围较小,这样会导致一些财政资金的使用被忽略到审查工作之外。目前很多审计机构都只是注重预算审计方面,对于地方财政的运行以及中央资金转移情况的审查都不够完善,还有就是对政府相关的非税收入、地方政府财务、社保预算、国企经营状况等方面的资金流动情况的监管较少。对于这些关乎民生财政资金的问题都没有在审计机构监管范围内,而且由于财政审计工作的监管范围的有限性,造成审计工作不全面性,进而出现了工作上的各种问题。
2.2目标定位和技术手段有待提高
对于财政审计工作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进和关注,造成很多审计工作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对于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合理的改进,进而对财政财务工作也提不出合理的建议。还有就是财政审计工作对建设信息化不够重视,造成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而且审计工作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同样造成财政审计工作质量不够、效率也不高的情况。
3完善财政财务工作
3.1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对于企业内部的运作管理应建立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性,还有就是为了避免会计工作中出现错误、模糊以及�假的现象。完善会计控制制度,能够提高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并且能够将工作进行分散管理,这样能够促进工作人员相互监督的作用。
3.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对于各阶层出现相关财政财务专业人才短缺现象,要加强培养财政财务审计人才,并且注意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首先,是要建立科学的审计人才编制,在选择审计人才的时候要有严格的挑选条件和程序;其次,就是要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设备配置制度,对于较为落后的审计办公方式要及时进行改进;最后,就是要对财政财务人员实施定期培训的工作,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为目的,进而使每一个财务审计人员都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够熟练的掌握财务审计的工作,同时还能够做到严格遵守企业相关制度和规章。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须让各级工作人员加强对财政财务审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如果财政审计工作人员对财政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合理性。对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审查,不仅可以提出财务工作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职务犯罪行为的出现。
3.3建立科学的财政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