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09:32: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供应链金融本质是金融机构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依托发生在某个产业链或者供应链上下游商业交易的真实背景,为链条中的部分甚至全部商业交易参与方提供融资服务,并借助交易中产生的交易信息、物流信息以及资金流转情况,监测并把控融资方信用风险。这种金融服务主要以商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围绕采购、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展开。
三、供应链金融特点
(一)核心企业作用
核心企业通常来说在一条供应链中享有最大的话语权,其往往能够掌握整个链条中的信息流、物流以及现金流。核心企业在日常生产中会通过一系列选择标准去主动选择供应商与经销商或下游生产客户,对供应链的组成通常具有决定权。在供应链的环节中,由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掌控能力较强,往往会对其上下游有比较多的资金占用。
例如,核心企业向供应商购买原料进行商务条件谈判时,会要求较长的账期,而供应商基于获得大订单的急迫以及??核心企业还款能力的信任,往往会同意对向核心企业的供货款附加一个较长的还款周期,这样就降低了其日常的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在生产与采购的生产活动中它就需要动用流动资金进行支撑。此时,供应商对核心企业享有的应收账款可以被转让给金融机构从而为企业融得资金,可以是应收账款保理的形式,也可以是应收票据贴现的形式。
又例如,经销商向核心企业进货,核心企业往往会要求经销商预付较大一部分订金,以加速其自身的资金周转。这就要求经销商先行垫付进货订金,如果经销商是中小型企业,其资金实力有限,金融机构授信额度也较小,即使支付了进货款也有可能造成整个企业资金链断裂。这时候,金融机构向经销商提供资金时,可以要求核心企业为经销商向其采购的货物提供回购承诺,即倘若经销商无力偿还金融机构借款时,核心企业将经销商所进货物进行回购。在实际操作中,也有金融机构通过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向经销商提供资金。
(二)供应链金融实质:高主体风险与低偿债风险的错配
根据上文所述,金融机构在通过供应链金融产品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提供融资服务时,其实是基于对核心企业资信状况的判断,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看重的是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有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甚至会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而核心企业由于其上下游享受供应链金融服务后,能够进一步延长期账期,提高其资金周转率,变相达到了融资目的,因此往往乐于为金融机构向融资人提供的资金或信用提供信用兜底。这样,偿债风险就从融资人单独承担转移为融资人与核心企业共同承担,金融机构实现了“1+N”的业务拓展,扩大了业务范围。
然而,供应链金融不能仅仅理解为金融机构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开拓业务并巩固核心企业授信的一种产品。金融机构单单按照“1+N”的模式对核心企业授信去开展业务,将会带来过度授信的集中风险、核心企业行业周期风险、操作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如果仅仅把供应链金融的本质理解为转移风险,则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的主体授信流贷的传统业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目的是选取企业优质的资产设计融资方案,帮助企业盘活“资产”。这里的优质资产不单单局限于会计意义上的资产(例如对核心企业的债权),也包括融资人在未来大概率能够收取稳定现金流的一种业务(例如融资人与核心企业签署了长期的供销合同)。即使是主体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如果其与核心企业发生业务关系,则其就很有可能拥有优质资产。因为其对于核心企业的债权或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入通常取决于核心企业。换句话说,一个中小企业不太可能是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但是其可能会有一些现金流入较为稳定的优质业务,供应链金融产品就是要为中小企业的优质业务提供资金或信用。因此,金融机构往往会利用核心企业掌握的“三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通过“三流合一”来进行优质业务的识别以及贸易真实性的判断,并实现业务与现金流的监管。
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在中小企业的高主体风险与其低偿债风险的错配。也就是说,金融机构针对拥有高主体风险的中小企业融资人,通过介入其业务流程识别选取出低风险的业务(取决于融资人与核心企业的业务稳定性以及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设计融资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其实在于有效锁定融资企业的优质资产或业务对应的现金流入,从而实现风险隔离,达到现金流特定化的目的,有效降低融资人资金混同风险。
四、供应链金融模式
按照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特点,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被分为三类:预付款融资、应收款融资和存货融资。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往往会配合提供其上下游历史经营数据、物流信息以及财务信息,金融机构以此来进行贷前审批以及贷后管理,并与核心企业配合进行受托支付等资金流转业务。
(一)预付款融资
前文提到,经销商或生产商向核心企业采购原材料或者产成品时,核心企业往往会要求经销商预付较大一部分订金,以加速其自身的资金周转。因此,经销商或生产商往往需要融资以支付预付款。此类供应链金融产品普遍的做法是由金融机构以受托支付的形式向核心企业支付采购款,而后核心企业发货。按照核心企业履行的职责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储管理企业发货,而后仓储管理企业按照金融机构的指令逐步向融资人发货;另一种模式是核心企业自身承担仓储管理职能,按照金融机构的指令逐步向融资人发货。无论何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发送货物到达指定地点后,金融机构往往会将货物设定质押或抵押担保,作为一种偿债风险控制措施。同时,金融机构在这种业务模式下的核心是控制提货权,一旦融资人出现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能够立即控制仓库中待发货的货物,并要求核心企业回购,以降低损失。在预付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配合至关重要,如果其因生产等原因出现发货不足的情况,核心企业需要就不足部分退还收到的采购款。
预付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其下游以及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对于经销商或者原材料采购商来说,大批量的采购可以获得更高的价格优惠,同时淡季打款、旺季提货能够锁定价格、规避提价风险。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大量的预收款及有助于增加其流动资金,也有助于其锁定未来销售、提前安排生产、降低产能闲置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核心企业提供回购承诺实际上解决了货物抵押变现的问题,降低其自身信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此种模式下核心企业介入较深,金融机构能够藉此进一步挖掘核心企业的业务资源。
(二)存货抵质押融资
生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拥有大量的存货,经营资金被大幅占用。存货抵质押可以盘活存货所占用的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存货抵质押融资主要包括现货融资和仓单融资两大类。两种业务模式下,融资企业皆将货物交由金融机构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仓储监管。按照接触质押的方式,现货质押又可分为静态抵质押和动态抵质押。静态抵质押通常适合分批进货、分批销售的企业,金融机构收取企业上一批产品的销售回款后会解除下一批产品的抵质押,企业得以将下一批产品进行销售,并将另一批产品进行抵质押,以此企业能?蚴迪只?压存货的滚动抵质押,从而盘活资金。动态抵质押适合库存稳定、货值稳定且产品品类较为单一的企业,此种模式下企业能够以新生产的存货替代拟销售的存货,以解除拟销售存货的抵质押,实现以货易货。
(三)应收款融资
应收款模融资常见于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即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前文提到,核心企业向供应商购买原料进行商务条件谈判时,往往会要求赊账,并会要求较长的账期。在该种模式下,供应商通常会以其对核心企业的债权进行融资,通常以保理的形式或者是票据贴现的形式进行融资,按照金融机构是否享有追索权又可以分为附追索权的贴现或保理与不附追索权的贴现或保理。
(四)各模式比较
2012年发生的上海钢贸事件对国内供应链金融行业震动极大,由于存货监管专业化需求较高、难度较大,仓储监管企业承担的风险又往往与预期收益不匹配,国内金融机构对存货质押业务心有余悸。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企业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由此进行担保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存货、应收款等抵押或质押,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提供贷款,并通过对供应链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管理或服务,降低贷款风险的间接资金融通。供应链金融本质上是贷款服务,对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管理或服务目的是为了降低贷款风险,确保贷款本息能够回收。
供应链金融源起于银行在争夺优势企业贷款资源进入饱和状态后,为了继续扩大银行贷款规模与企业专业化分工合作,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建立稳固的供应链关系,协助解决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型企业融资,向银行申请或银行创造的基于供应链管理与风险控制的贷款模式。供应链理论发展及20世纪70年代中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发展与80年代末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信息技术发展,使供应链管理与控制成为可能,供应链金融才得以大力发展。截止到2008年,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46家向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金融模式,按照提供抵押物的不同,分为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及保税仓融资模式(也称“厂商银”)。按照提供贷款主体方不同,分为物流商主导、综合企业集团主导及银行主导三种模式。物流商主导与企业集团主导都是由物流商或企业集团控股的金融部门实施。 中国供应链金融的进化
中国供应链金融的起步自银行始。2003年平安银行率先提出“1+N”模式,形成供应链金融最原始的1.0时代。“1+N”模式中的“1”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N”是指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之后,多家银行相继跟进,并推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如中国银行的“融货达”、“融信达”、“TSU”、“供应商融资项目”,兴业银行“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等。
2012年,平安银行又了其供应链金融2.0版本,媒体称之为供应链金融2.0时代,即银行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提供线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较之线下供应链融资方案,供应链金融2.0的核心优势是银行、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三者之间的互动、协同与多方信息的可视化。
2014年7月10日,平安银行在深圳推出橙e平台,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全面升级为“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集成服务,媒体称之为供应链金融3.0时代,即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时代,也称“N+N”模式(N个核心企业与N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除银行外,其他企业从2013年开始也纷纷突入供应链金融领域。其中,有电子商务企业,如京东白条、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有P2P企业转型;有行业门户网站转型,如上海钢联、365网;有部分上市公司及部分供应链管理软件提供商等。除了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金融发展较好外,其他企业仍在尝试,处于概念或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除了银行、电子商务企业做了部分供应链金融业务外,由于我国信用环境、供应链稳定性、供应链信息系统管理、供应链金融参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及银行偏好不动产抵押的风险控制意识,供应链金融发展并不理想,未能真正实现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2.0版本及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对电子商务平台商家或消费者提供的贷款,都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预示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开始出现,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仍属间接融资,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无实质差别。
笔者将这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定义为狭义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供应链提供间接融资,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控制风险的金融业务。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相比,狭义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更注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创建供应链或将成熟的供应链引入到电子商务平台;风险控制强调大数据、云计算,不关注仓单、存货或应收、预收款抵押。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长期以来,传统供应链金融在风险控制中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核心企业及担保。如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即制造商实力不强,销售或资产规模不大,财务状况不良好,即使有核心企业或核心企业愿意提供担保,传统供应链金融提供方都不会提供融资。
二是动产抵押或应收/预付款质押。传统供应链金融强调,取得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必须提供传统供应链金融资金提供方接受的仓单、存货、应收款或预付款抵押或质押,否则,即使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实力强大,在该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都不会获得融资。2015年10月8日,华为、中兴一级供应商深圳福昌电子因欠款人民币2.7亿元宣布破产即是此情况。
三是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跟踪。即使供应链各企业采用了ERP软件,但传统供应链金融资金提供方管理信息系统与供应链企业ERP系统及物流公司的管理系统未联网,因此,在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后,传统供应链金融提供方派人了解与跟踪该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以确保不出现异常,确保融出的资金安全。
与传统供应链金融不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必须通过以下方式实施风险管控: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作用
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同传统贸易融资相同,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服务体系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资金。但是,供应链融资突破了买卖双方由于贸易形成的贸易关系的局限,使融资活动形成一条贯穿供货商、核心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高速公路,从而使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供应链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一种多赢的高效融资解决方案。物流企业参与了供应链交易的整个过程,掌握较多供应链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参与主体带来多赢的局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业务范围,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集群;其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来获取融资,缓解流动资金压力,继续扩大生产,节省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而核心企业只要提供信用担保,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成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这条供应链。
当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点对全国、属地化办理和集中处理模式。“一点”是指以某一核心主体为中心,“全国”是指位于核心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上小游的中小企业。这种模式主要是核心企业提供其供应链企业名单,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然后以核心企业为起点,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展到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属地化办理模式强调供应链企业营销的营销主体是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属地行。其特点是总行统筹,属地行办理,核心企业所在地行配合营销。集中办理模式是由属地行发起,核心企业所在行配合,有统一的中心部门处理。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统一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部门,如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部,统筹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业务的运营和拓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中一种特殊的产品,因此供应链金融同样具有传统的金融风险特征,仍然具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监管方的管理风险。关于信用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供应链金融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供应链金融是以贸易的自偿性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授信的,能够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但是仍然有其他风险因素可能造成借款企业违约,给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由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对于市场预测缺乏一定的分析,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有时候会出现盲目生产、盲目投资的现象。一旦市场风向发生转变,那么中小微企业可能会出现破产的状况,有些中小微企业主会选择逃债,留给银行的是空壳的公司。对于市场风险,一旦发生逾期未还贷款的情况时,企业资产的变现价格就可能和当初作为抵押、担保时的价格不等,若是此时价格处于低谷期,就无法弥补银行的损失了,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可能引发动产变现价值的缩水,无法足额偿还或者不能偿还债务,形成坏账。而对于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的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授信审批、出账、贷后管理和贷款回收等,每一个操作环节上发生偏差,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供应链融资的核心部分就是有效控制授信支持型资产,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实质上这一做法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转移,降低了信用风险的发生,增大了操作风险的概率,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供应链金融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要是资产支持型信贷业务,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过程中,动产担保物权的归属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开展这类业务的安全性,但我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关于动产担保物权的方面内容模糊,可操作性差,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确定性。而对于监管风险,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也只有近二十年,物流市场上以民营企业居多,存在着公司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监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监管公司对抵质押物的审核不严、管理不善等行为,易导致存货价值低于融资金额,一旦发生贷款企业逾期不还的状况,存货价值难以弥补银行的损失。因此,监管公司的管理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之一。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首先应当营造适宜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完善关于动产的保护法律,我国应尽快修订原有法律中不适宜实际操作的条款,根据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制定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行业规范,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准入系统,对于金融机构、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行业规范,这样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杜绝一些商业银行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加快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建设,提升供应链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的服务水平。其次应当优化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核心企业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一方面,核心企业不应该凭借自己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在交易价格、付款方式、销售指标等方面挤压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将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转移到自己企业中来。并且核心企业还应该积极发挥供应链中核心地位的作用,可以给与供应链成员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涨跌价补偿、品牌支持、订单保证等等,来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降低供应链融资的授信风险。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应该严格管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并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为商业银行筛选出良好的合作对象,并在贷款定期向商业银行有关授信人的相关信息。最后应当选择良好的合作监管方式,应建立物流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严格筛选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强、合作意愿强、具有一定偿付能力的合作监管方,商业银行可以将固定经营场所、经营规模、商誉、责任意识、硬件设施等因素纳入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以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一、加快金融科技建设。我们做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依托核心企业来服务核心企业产业链上的客户,解决产业链上企业的融资需求,共同推动产业链上企业的发展共赢。要做好、做大供应链金融,我们必须要构建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动态把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与实体企业之间更加稳定紧密的关系。要想搭建这样稳定紧密的关系,我们必须依靠金融科技。然而,技术上的突破需要长时间的布局搭建,非一朝一夕,更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且无法在短时间收获成效。因此,建议公司通过股权合作、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平台的搭建,抢抓业务发展机遇。
二、搭建开放的平台。供应链金融要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建立一种金融生态,这个生态里面有核心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这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生态越繁荣,对我们越有利。因此,我们的平台不应仅限于内部业务操作使用,而应该是对外开放的。当前,公司面临着客户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冲击等危机,公司急需要通过自建平台来融入互联网发展的大潮,公司搭建的平台不仅仅是服务于供应链金融,也服务于公司全局,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搭建开放的平台,一是可以扩大线上获客渠道,提高公司知名度,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可以充分深挖存量客户资源,增加客户粘性;三是可以和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合作,掌握同行发展状况,提高战略研判能力;四是可以更好发挥公司金融牌照优势,提升客户质量,实现协同发展。
三、平台业务方向探究。根据目前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可以探索开展以下三类业务。
(一)区块链供应链债权融资服务。该类业务是市场最广阔,最有发展潜力的业务,公司应当重点推进。该业务是将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运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识等特点,把企业贸易过程中的赊销行为产生的应收账款,转换为一种可拆分、可流转、可持有到期、可融资的数字债权凭证,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及管理的服务。目前,国内区块链供应链债权融资知名平台有中企云链“云信”、众安科技“众企安链”、联易融科技等。北京金控集团依托旗下“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小微金服平台),联合海淀区政府、微芯研究院等单位,于2020年2月7日正式上线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可以从两个方向拓展该业务:一是围绕公航旅集团上下游客户、公司战略客户开展业务,将原有的业务迁移到平台上,进而达到批量化操作;二是和省政府相关部门、各市州政府对接,推动建立政府确权中心,构建政企合作共赢的关系,进一步稳固公司覆盖全省的金融服务体系基础。
一、引言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实际上构成了供应链金融尤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将金融活动参与主体融入外部环境中,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一般而言,供应链金融是指利用供应链交易结构进行自偿性融资的信贷模式,通过引入核心企业、设计不同节点的风险控制变量,供应链金融提供一定的授信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体系涵盖了三大主体:一是资金需求主体,即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类企业,有上下游企业之分。二是资金的供给方,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代表。三是物流企业等支持型机构。这些主体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基础。此外,供应链金融体系还包括一定的外部环境,比如法律、技术环境等。当前,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担负了供应链金融的资金供给和支付结算主体的角色,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加之外部制度环境的不完善,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手段都有待创新。鉴于此,本文将回顾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代表模式,并选取商业银行的视角对其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
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其模式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多为中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作用。不过,限于规模等问题,中小企业往往存在和融资困难的问题,缺乏信贷融资优势。在此背景下,供应链模式被引入信贷市场中,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化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通过协同运营,往往能够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在供应链这一分工合作体系上,不同企业能够分享提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对信息的要求,供应链金融也应运而生。
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出了供应链融资模式,通过某个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分工合作,利用供应链的伴生网络关系,将大企业的信用融入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授信服务之中,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最初模式。实际上,此时的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自偿性贸易融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形成了相应稳定的企业客户。从本质上说,这也是一种物流金融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能够有效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形成条较为稳定的信誉链。
在运作模式上,供应链金融有这样几种模式,一是动产质押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以贷款人的自有货物为质押向其授信。它将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给银行,从而可以取得银行的信用贷款。这种模式使得物资或权利凭证转化成了企业的可流动资产,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提高了其运营能力。二是保兑仓融资,这种模式通过生产商、银行、销售者和仓库签订协议,由银行开具承兑汇票,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大批量销售,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全额购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有效控制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三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即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单据作为担保物申请短期贷款融资。在该模式下,核心大企业是债务主体,其资信实力及其与银行稳定的信贷关系可以在中小企业发生危机时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三、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
当前,供应链金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道德风险,但由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自身的弱势,比如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产业和技术瓶颈等,此类融资模式的运作存在各种风险。具体而言,一是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各种风险。比如,由于参与者众多,供应链中隐藏着各种不确定风险。同时,需求波动与产品技术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也使得供应链存在大量混乱。二是运营风险。由于客户需求的多样性,银行的金融服务具有一定的个性,尤其在供应链融资服务过程中,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需要适时更新,这也使得银行面临一定的挑战。三是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在采购、生产和销售方面存在不实信息,银行往往无法获得真实数据,资金的使用风险加大。基于这些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要采取以下的措施应对风险:
首先,要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一是要时刻关注供应链运作状况,掌握供应链的薄弱节点,建立风险发展趋势预警系统。二是要建立完善的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减少意外资金周转,确保供应链的有效循环。三是选择具有良好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链群。通过不断优选,重点考察行业秩序、与银行合作程度水平进行优选,及时淘汰不良成员,保证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进行订单化金融产品设计,提供优质服务。在服务方案设计中,要积极从核心企业入手,对其上游的供货商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等产品,对下游则要提供动产和仓单质押产品。同时,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努力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再次,要建立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一是要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封闭运行,一方面要实现银行控制货权,另一方面要积极订立各项契约,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实施规则,实现契约交易,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在线供应链金融引领信息化条件下产融创新共赢
大会首先对在线供应链金融进行了宏观介绍,强调“争取使2014年成为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元年”。
在线供应链金融引领信息化条件下的产能创新。金融和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双核驱动”,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面对面,必须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才能达到二者的融合发展、共赢发展。而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金融全面开放、信息化发展普及、金融与信息服务业的本质趋同,再加上互联网业和金融业企业家们的共同推进,使得2013年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对金融业创新带来了金融电子化、跨界融合、创新引领三个层次上的影响。其中,在线供应链金融属于第三个层次,推动向信息主导、按需金融、甚至智慧金融的方向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是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大变革和创新,它优于原有的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特征有九个:总架构上从1+N走到了N1NM的状态、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金融、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在线供应链金融也是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蓝海和制高点,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金翅膀。
在线供应链金融推动产业产融共赢。“在线”二字使得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了一个质和量的变化。互联网冲击着金融业传统的思维理念、服务模式、业务模式;互联网的创新彻底改变了风险领域和风险控制的级数,使得供应链金融能够真正的在线上有一个可以实现的风险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正在进行增速扩大,任何企业或者都要寻求在新的经济增长常态中如何更好地发展,对采购、仓储、物流、分销等上下游企业分销链条进行有效的整合管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建立敏捷的供应链,降低内部的供应链成本,毫无疑问是更好的、必然选择的路径。然而,技术条件不具备难以满足企业和银行迅速增长的动力。需要完善的地方至少有三个:进一步的拓展应用的领域、进一步升级服务模式、进一步的丰富参与的整体。
在线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升级
在线供应链金融促进服务商整合创新,助力跨界电商加海外仓创新模式的形成。在打造跨界电商和海外仓业务模式的时候,供应商融资难的问题是一大难题。通过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跨境电商联合多家银行为国内的生产工厂提供应收帐款在线保底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为会员提供在线融资服务,助力企业的发展。跨境电商与银行合作,进行电子信息的交互,让上游供应商供货,为全国的产品供应商提供全国共享的全国承保保底服务。它的特点是低成本的底价无担保,快速高效,24小时及时,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的供应商都可以在易单网说申请贷款;对内支持供应商,对外支持海外买家卖家,此外会员就获得更加优惠的信保汇率,同时在线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和高效,借助客户咨讯渠道,可以评估它的咨讯状况,保证产品出口的安全。在线信保助推了跨境电商加海外创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与跨境电商的结合,推动了跨境电商在海外仓储的形成。
[DOI]10.13939/ki.zgsc.2015.25.103
1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1 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个人或者实行交易的人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违约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排在首位。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于加强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在传统授信中银行实施的担保业务包括抵押授信、信用授信以及保证担保授信三种。而要求存在第三方的是保证担保授信,而信用担保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和大量资金。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无法轻易得到这两种形式的授信,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面向中小企业,所以银行必须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无法充分披露信息,这样就增加了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难度。第二,没有根据比例对授信成本收益进行分配。第三,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数,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结构,决策带有随意性,非常依赖个别客户,造成他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
1.2 操作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政策、人为失误或者内部失控等原因而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问题,这些损失包括与风险相关的全部支出费用。在对授信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的交易信息是关键根据,控制风险中的目标便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现金流。所以,调查授信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疏漏和误判。 在设计操作模式时,最关键的是对设计流程积极完善,避免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授信支持资产严格控制。
在审批融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操作风险有效提防,具体包括人员形成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流程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对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控制的中心是授信后管理和出账管理,尤其是预付业务和存货业务,频繁进行操作也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融资产品中,操作风险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表现,银行一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质押要求三方比例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对应的也会增加操作风险。
1.3 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利率、股票、汇率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改变,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收款风险具体是由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导致的。而供应链金融将控制货物权作为基础,这样就极易造成市场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以控制货物权作为担保,所以货物的市场价值极容易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标准仓单抵押的东西通常是农产品,而季节、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将会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所以,企业频繁变化的价格,进一步对授信额度与质押率造成了影响。
2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以及明确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
通过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科学建立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以及供应链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变现担保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在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线的评估人员应当联系现场调查、历史资料数据,并且尽可能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工作实施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些能够采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则尽可能进行定量评估。通过数据计算这些定量指标之后,就能够设置合理的规则明确不同评分相应的范围。之后在具体评分上映射指标的定量数值。而无法定量的则利用打分方法。在这我们可以利用7级评分方法,就是每一个需要衡量评估的指标,最终按照其风险情况划分为7个等级:风险很大1分、大2分、较大3分、一般4分、较小5分、小6分、很小7分。之后,可以联系事前确定的每一指标的权重加强平均分值,获得具体业务最后的评分结果,这一结构可以在标准的评级上映射。
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现出的过程性与典型动态性,评估融资分值也必须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监管方与评估人在贷款期间,联系业务的变化动态对评估分值积极调整,以便准确对风险进行警示。
2.2 明确评估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德尔裴法实行专家打分,也就是邀请专家分别估计出各个因素的权重,之后平均求出不同专家的估计并且得到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见下: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计上一层指标A是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是B1,B2,…,Bn,各个元素对于准则A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斡能够利用标准法赋值。针对准则A,比较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获得一个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
C=(bij)mun
第二,计算相对权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元素B1,B2,…,Bn,针对准则A的相对权重w1,w2,…,wn,可以得到向量形式W=(B1,B2,…,Bn)T。对于设计权重,通常利用几何平均法,先按列相乘A元素得到新向量,之后把其每个分量开n次方,再把得到的向量归一化之后就能够得到向量公式:
i=l,2,…,n。也可以利用和法,特征根法等。
第三,一致性检验。要想判断上述矩阵与权重是否科学,需要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过程:相乘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获得矩阵CW;再求出矩阵最大特征根;之后带人公式 获得一致性检验指标 ;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出R.I数值;最后采用公式C.R=C.I/R.L获得一致性比例C.R的数值。当C.R
3 案例分析
前言:
近年来,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创新型业务,逐渐形成并兴起。其业务主旨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行业特点和交易中形成的链条关系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稳的问题,整体提升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群体竞争力。[1]
1. 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及产生原因分析
1.1我国供应链融资的产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这之后,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以及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2]
1.2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存在着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呈现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差、变现能力弱等特点。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其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 人的小微型企业流动资金只有2.3%来自于银行贷款。
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实践表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深度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帮助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商业银行更好的融资支持,同时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2. 我国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全球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主旋律,但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却逆势而上,发展迅速。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8年深圳发展银行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2009年该系统正式投产。2010年9月9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该行推出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正式突破1000家用户,并协助40多家核心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协同战略。2011年8月10日该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联对接上线,首批78家企业在线成功办理了业务。
可以说,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企业运营的三大核心环节:采购、经营及销售主要有三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1采购环节——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销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购货方)以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收益。[3]
2.2经营环节——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信贷款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物流、金融、仓储三种产业进行结合,有效的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合、互动与综合管理,降低了在动产质押中所蕴涵的风险。
2.3销售环节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商业银行损失的责任。
3.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3.1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既要对授信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又要对授信企业进行甄选和协调。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具有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的特点。这些复杂的业务环节都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营产品特点及经营规模等要素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此项业务会加大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3.2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3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其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情况,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所以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3.4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型业务,现有的监管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有效地约束此金融创新产品。而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又包含了商业银行、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多种主体。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尚需完善,以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机构全面监管的目的。
4. 中国供应链融资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4.1应稳健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完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所以应该稳健的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盲目扩大运营范围,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4.2应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其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4.3应完善相关政策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对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供应链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求规范此种业务中的各种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 罗元辉 等 供应链融资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
[2] 龙志云 等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一、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生成的主要因素
农产品生产代表农业生产领域,它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互交融的特殊再生产方式。相比于工业再生产,农业再生产的风险因素更多,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的培育生成不但具有严谨的系统性也具有诸多不确定性。考虑到农产品种类繁多且与粮食农产品具有替代效应,因此,农产品的市场经济波动也肯定会影响到它的价格波动,进而造成价格风险因素,这也是本文所提出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因素,即农产品供应链的价格风险。作为再生产物质,农产品的价格风险来源于宏观经济变量,它也是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系统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来自于宏观的农产品市场金融价格风险主要生成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类:
第一类,即宏观经济因素。它就包括利率、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货币供应链以及消费指数等等因素。
第二类,生产资料价格因素。它就涵盖种子、肥料、饲料、油料等围绕养殖需要所存在的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因素。
第三类,国内市场及国际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因素。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时刻变动的,其中粮食价格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农产品品种,所以它们彼此之间的价格变化影响因素会很大。
第四类,自然灾害与疫病。这两种因素对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影响最大,当旱涝灾害或疫病来临时,蔬菜农产品与肉禽农产品都会受到其直接影响。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价格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首先,要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相互协同效益。农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实体资产使用效率,从成本节约角度来有效增加销售总量目标,形成互补效应。虽然说互补效应是非常具有经济价值的,但也要注意它易于被其它企业所模仿,让企业自身失去核心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应该在农产品供应与流通方面突出隐形资产作用,即发挥本企业独有的资源及技术优势,让其成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源动力,进而让其它企业所无法模仿复制,确保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相互协同效应。
其次,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满足农产品供求关系,围绕市场探清农产品价格波动现象本质原因,并寻求价格稳定方法,避免由于其价格风险过大而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危害。因为它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民及居民生活收入支出,一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所以应该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及物价,确保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价格风险的波动趋势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经济在社会中地位非常关键,这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是社会安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据我国农业部及商务部近五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尽管不断经历重大自然灾害、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实际上其价格波动于供求环境在本质上并未发生过多改变,供需量基本维持平衡稳定状态,且略有盈余,如表。
在我国,农产品是国民日常需求中占比重最大的消费品,也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有效管理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满足多方需求,稳定社会金融经济整体健康稳定有序运转,促进国家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我国农业部与商务部在过去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在鲜水产、鲜蛋、鲜奶、粮食方面价格波动变化不大,鲜肉、蔬菜与水果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且它们的年增长量趋势也更加明显,呈现典型的价格周期性波动。这不但是因为水果、蔬菜与鲜肉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也因为国民普遍对这3种农产品的需求导致生产性更为突出,以下给出2011年~2015年度我国粮食与鲜肉两种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曲线图,如图。
如上图中虚线部分为我国粮食在6年间的价格波动趋势曲线,它相比于实线部分的鲜肉价格波动更加稳定,没有特别起伏部分,这充分证明了我国鲜肉的供需量变化更加突出,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优化途径
1.基于订单融资封闭流转制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融资呈现特殊的抵押融资模式,考虑到其订单契约是无法交易的,所以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需要通过订单金融融资的方式来实现信用贷款目的。考虑到农产品的自利性适应因素诱惑极大,有可能导致经销商违约,造成农产品流通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要巧妙利用农产品现代化电子批发市场,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监控融资行为,主要来说本文给出两种金融融资资金封闭流转制度做法。
首先,可以采用“一单一贷”做法,该做法通过某个订单来实现一次金融机构融资,但它并不能在同一个金融机构或不同金融机构实现两次或以上次数的融资。所以为此应该首先从电子批发市场发出公告,并与其签约合作协议,通过银行来提供订单融资,以便于直接从电子批发市场获取直接信息与融资申请贷前风险评估报告。对现代农产品流通而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相关制度安排是有必要的,即“一单一贷”技术,因为它能够大幅度提升金融机构的贷前风险评估效率,使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波动降低,确保市场农产品价格稳定,降低供应链大风险概率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是“回款锁定”,该做法通过融资者质押订单所涉及的一切农产品,在产品交割以后再获取现金,但现金并非进入融资者所存取交易账户,而是进入只能存入不能提取的保证金账户。这种做法的原因就在于电子批发市场必须用融资者的资金进行金融机构还款付息,然后再将剩余资金汇入融资者交易账户。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保险机制,它能够几乎完全杜绝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的扩大,逐渐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协同风险管理效率。
2.基于不守信惩罚制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与一般独立组织不同,它的内部行政约束手段与制度不够充分,许多契约也不够完备。所以应该根据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分散且经营规模小的特点来构建基于不守信惩罚制度的风险管理机制,强制提高交易流通信任制度,确保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种契约的正确顺利履行。
五、总结
从2003年~2015年间的农贸市场价格指数描述统计就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方差高达8.34400,而肉类产品的波动方差为8.683346,相比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更剧烈。它们都严重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供应链金融稳定运行,最终导致供应链利益分配与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频发。所以,政府目前应该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力度,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市场主导角色出现,主动参与农产品生产行业流通交易活动,做好规则制定者与服务者之间的角色转变,同时在制度、税收、财政与信息方面给予农产品供应链以足够、可靠的后盾支持。
参考文献:
[1]赵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189-191.
[2]黄寒.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机理探索[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30-31.
一、金融业与物流业的理论联系
金融业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从广义上讲,就是充分运用各种金融产品或服务,实施对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种高效率的整合,通过对供应链中的货币资金运动进行合理调节,促使资金运行得以提高的一系列相关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银行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整个供应链提供的结算、融资等金融服务。物流商、目标客户、金融机构是金融支持物流产业中的三个主体,物流商、金融机构共同为资金需求企业提供融资。金融业支持物流产业发展这一现状对这三个主体都非常有益。
1.狭义的物流和货币流联系
对于一个健全的商品经济来说,物流和现金流是伴随着商品交易而平行发生的。这里的物流简单是指商品或者说物品的地理位置的转移,现金流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的流动。我国民间有句俗语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是对一种商品交易行为极其简单的描述,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物流和现金流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物流和现金流的平行关系只存在于商品经济中,在物物交换的古代是不存在现金流的,这非常容易理解,物物交换中是没有一般等价物的,既然连一般等价物都没有,就更不用说现金流的发生。
2.广义的物流和金融联系
以上讨论的是简单的商品交易行为中所发生的物流和现金流,随着商品交易范围、交易规模等的不断扩大,交易的频率不断加快。这就变相地促使了一部分的社会资源开始向中间环节分配,这就形成了物流业和金融业的产生。随着信用创造机制的出现,物流和现金流在时间上的平行关系被打破,也就是说当商品发生转移的时候现金流并没有发生或者商品流和现金流的规模并不相等,这样的交易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如:赊账交易,分期付款,金融租赁等等。
一方面,金融业信用机制的产生促进了物流业发展,对于商品交易者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在不存在信用机制的前提下,根本不能占有该商品,也就不会发生商品的流动;然而在金融业信用机制下,商品交易的参与者就可以利用自身信用,在不兑付同量现金的前提下获得该商品的使用,这样使得原来不会发生的商品流动,在信用机制下也会发生一定的流动。
另一方面,物流需求的不断变化迫使金融业不断创新其发展方式;政府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银行业为主要参与者的供应链金融已经初露端倪;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于核心企业的财务,信誉分析,在坚持风险第一位的原则上,为处在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提供一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产物。
二、金融业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
金融业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中心环节,与经济体中的各行各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金融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业越来越强大;金融业信用创造机制可以扩大经济增长规模,也可以刺激经济活力,相当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物流业是商品使用权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即商品由卖方在空间上成功转移到买方,买方才能够使用该商品;发展物流业则可以降低商品交易的成本,提高物流业效率可以节约经济成本。金融业对物流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如下分析。
1.物流金融扩大了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
物流金融,指的是物流业务中含有金融服务,两者相互渗透。也有学者认为物流金融贷款是指: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或是物流相关业务发生时,为降低风险、减少成本,企业利用物流商获取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并且物流商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物流监管等服务。
物流金融其本质就是物流商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而为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过程。合作前物流公司的一些传统业务包括:运输、仓储、保管、包装、配送等,与金融机构合作后就增加了结算、资金融通、保险、监管等衍生业务。物流金融是一对一的服务,所以不存在关联担保,且业务流程简单,参与主体特定,因此备受广大企业主的欢迎。
2.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稳定物流企业赢利
供应链金融指在商品交易发生过程中根据预收、应付、应收、预付账款及存货融资衍生的各种组合投资,金融机构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实现资信良好的关联方的责任捆绑。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切入点,并与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形成合作联盟,从而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或是核心企业提供贷款。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有: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目前,供应链金融在能源、汽车、钢铁等领域已经泛得到广应用。
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图
上图中实线表示的是信息流和物流,虚线表示的是资金流。我们可以假定一种情况,如果是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即供应商有融资需求,则可采用下列融资方式:存货融资、原材料融资、池融资;池融资指的是融资企业不需要提供任何的抵押或者质押物,只需将日常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集成后,形成相对稳定的资金流动池,通过一揽子应收账款进行融资的资金融通方式。为保证供应链资金平衡,金融机构可以牵头,由核心企业作为上游企业融资的连带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监管服务,而上游企业则通过自有资产抵押或者质押获得贷款。
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不再是该业务的主要参与者,然而物流企业的作用却是无法替代的。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做出的物流运行情况报告,对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方向及未来的规模都有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可以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业务体系,为物流行业业务的稳定性提供了保证;再有供应链金融可使金融机构扩大盈利。然而,供应链金融同样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一旦供应链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供应链的融资体系的风险就会扩散。
3.金融业可以提升物流业技术水平
物流业转型期已经开始,现代物流业的建设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金融业可以做的有很多,包括:为物流企业的技术升级提供资金支持,通过金融创新工具实现物流企业的风险分散,通过金融租赁等手段可以帮助物流企业迅速更换基础设备。(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曹丽霞. 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F274;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69-02
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供应链出发,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通过综合授信,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同时,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随着全球步入信息经济时代,以信息高科技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为特征的电子商务正在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基于电商的供应链体系相较于传统供应链有更强的融资需求。根据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的截至2009年3月31日的第一季报显示,阿里巴巴国内国际两个交易市场已经在全球拥有了4 025万名注册用户,80%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融资需求客户,由于规模小,资产少,其往往无法通过传统的资产抵押方式获得商业银行融资,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流动资金不足,大大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传统供应链金融虽然是为帮助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而诞生,但面对拥有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的电商供应链系统,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本文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将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应用于电商供应链系统中,从一个新视角出发,以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为依据,将电子商务供应链系统分为两类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与非纯交易平台供应链,根据两种不同生态体系的供应链系统,提出两种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两种融资模式的特点与运作机理,以期为未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一、非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
非纯交易平台电商在供应链系统除了提供交易平台,还自营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仓储和物流系统,电商向上游供应商提出订单需求,供应商向电商发货,电商向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并产生应收账款。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有亚马逊、京东商城。
非纯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与传统供应链金融“1+N”模式本质相同,电商作为供应链系统的核心企业,利用自身良好的信誉和掌握的大量交易信息,以每笔交易为周期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授信,通过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供应商委托贷款融资等融资方式,与商业银行合作,融资给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为自己带来了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黏性和节点企业对自己的依赖性,并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互利的合作关系,确保以自身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稳健发展。
非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是将传统供应链金融理论延伸至电商供应链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绩效和经营风险的评估为链中企业提供贷款,改变传统的以单个企业的不动产质押为主的授信模式,不仅有利于拓展了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而且有利于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往往处于不同的行业环境中且相互影响,银行通过核心企业加强了对供应链和各节点企业的经营状况评估和监管,降低了非专业性因素引起的信心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风险和成本。
以京东商城“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模式为例分析,可知非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融资服务模式是:结合电商自身的供应商评价系统、结算系统、票据处理系统、网上银行及银企互联等电子渠道,面向全部供应商开展金融服务。电商根据不同对象提供的融资服务,包括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供应商委托贷款融资、应收账款资产包计划等。在这些融资中,电商自身扮演供应商与银行之间的授信角色,供应商可根据与电商的销售合同、货物单据、应收账款以及京东的确认文件,在第三方保险机构投保后,获得来自与有合作关系的银行的贷款,此运作模式中,借贷方是银行,因此,电商本身并不从中获得收益。
其中,应收账款融资与订单融资为电商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模式。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是指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供应商从发货至电商到收款需要一定的账期,因此产生应收账款。为了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可以通过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加速货款的回收,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具体模式:电商平台上的供应商向电商发货、开票;电商向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此时产生应收账款;供应商将承兑汇票通过背书的形式质押给银行,申请贷款融资,银行与电商平台服务商核实相关信息,并让其做出担保承诺后,开设专项账户,向供应商授信;银行收到电商平台的支付指令后,向供应商专项账户里发放贷款,到期时,供应商向银行偿还贷款。订单融资为了获得资金购买履行订单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等资源,电商通过质押订单获得融资的过程如下:电商交易平台服务商利用自身优势,将平台上众多业务状况良好的企业的小额订单整合成一个大订单,向银行申请融资授信,并获得一定的授信额度;当卖方通过交易平台签订订单后,凭订货合同等单证向银行质押申请贷款; 银行收到质押融资申请后,与交易平台服务商核实相关信息,平台服务商根据电商以往的交易信息行业和产品前景等信息,做出担保或回购承诺,银行开设专用账户用于贷款的发放与回收; 银行按照订单金额的一定比例将平台服务商的授信额度分配给电商; 电商获得贷款后购买生产资料,生产产品,并通过平台服务商制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货; 买方将货款支付到专用账户; 银行收到货款后,一部分扣留用于偿还贷款并恢复平台服务商的授信额度,剩下部分作为企业收益汇入企业账户。
二、基于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纯交易平台电商供应链系统中,电商本身只为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交易平台,其自身不经营仓储和物流系统,与上游供应商之间不存在应收账款等现金交易,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B2B电商阿里巴巴、C2C淘宝、B2C天猫。该电商供应链系统中,电子商务平台对物流和资金流的掌控没有非纯交易平台的程度大,但是电商对信息流拥有控制权,所有供应链系统的交易都在电商平台上进行,电商可基于大量交易数据分析进行融资风险控制。
纯交易平台供应链融资是更具创新性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电商代替银行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中提供融资服务的地位,并以数据与互联网为核心,建立丰富的供应商数据库和信用记录,利用庞大的客户资源、海量的客户交易行为数据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处理手段,为其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电商通过整合电子商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和信用,解决传统金融行业对个人和小企业贷款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流程复杂的问题,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和资本回报。
纯交易平台供应链融资创新模式特点体现在技术实现与风险控制。技术实现是指:电商的融资风险控制需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向这些通常无法通过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中小供应商批量发放贷款。通过技术创新,利用数据分析而非担保或者抵押对融资方进行信用评级。风险控制是指:电商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微贷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将贷前、贷中以及贷后三个环节紧密联系,利用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等手段,根据小微供应商在电商平台上积累的信用及行为数据,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较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贷后监控和网络店铺/帐号关停机制,提高了客户违约成本,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
在国内,率先实践纯交易平台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是阿里金融。阿里金融利用自身平台积累下的庞大交易数据对申请贷款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无抵押贷款,实现与供应商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捆绑,同时又能通过这些金融服务获得收益。
结语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仅是IT时代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趋势所在,同时,它还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创造另一种途径。目前我国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和文献较少。本文根据电子商务平台在供应链中的功能特点,提出两种互联网供应链融资模式,对两种融资模式的运作机理进行详细描述。通过对企业实践的研究和成果数据分析可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提高以电商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中资金的流动性,也有利于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与优化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价值,有利于电子商务企业经营运作创新的协同管理,达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194-206.
据《2013―2017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行业内主要经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工行、平安、中信、民生几家银行2012年贷款规模占银行贷款规模的28.4%。由中瑞财富和网贷天眼联合的《2016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报告》称,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15万亿左右。供应链融资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企业融资渠道,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供应链融资的研究越来越多。Berger(2002)等人根据中小型企业融资的一些框架及设想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Guillen(2007)认为传统供应链研究大多忽视供应链融资方面而多关注于流程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包含财务和供应链运营的优化模型。闫俊宏、许祥泰(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开展综合授信,并将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成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田正启(2010)将供应链融资分为预付款、动产质押和应收账款三种模式,并以一个处于供应链中游的企业作为对象,分析其通过供应链融资解决了融资的难题。申晨(2011)基于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详细分析了其开展的供应链融资案例,对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中国银行供应链融资服务存在的问题及主要风险控制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夏立明、边亚男、宗恒恒(2013)构建了基于时间维的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融资的模式及风险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梳理供应链融资的模式,分析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供应链融资的含义
供应链融资是银行通过对信息、资金和物流的有效控制,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总体评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资信水平、实力状况,并提供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
与传统融资手段相比较,供应链融资在行业宏观把控、企业信用信息以及平台数据上都具备优势。它整合了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商流,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供应链融资有助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它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可以降低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还可以促使物流企业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模式
供应链融资模式本质上是O2O模式的演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依此划分的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也是常见的三种融资模式,即:采购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销售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生产阶段的存货融资模式。
(一)采购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将货物出售给下游核心企业,作为销售商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债权,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贷款,通常是短期贷款,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流的需求。在这种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至关重要,在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时,由核心企业承担还款的责任。这类模式是国外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模式,因为不需要承担企业的销售风险。
(二)销售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也叫保兑仓融资,是在采购阶段发生的融资。企业将其预付账款作为质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银行在得到核心企业的回购承诺后,要求中小企I把货物存放在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监管机构,并要求转移提货权到其手中,同时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这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这类模式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模式,因为下游融资是为核心企业的销售渠道融资,促进了其销售。
(三)生产阶段的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又叫融通仓融资,是企业在运营阶段的融资。在企业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可采用存货融资方式。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的需要都存储着一定的存货,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中小企业将其持有的存货作为质押物抵押给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监管机构做监管,从而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如果中小企业发生违约,核心企业将偿还损失或回购质押的存货。
四、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一)道德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因其规模大、实力雄厚,成为整个供应链金融发展和壮大的支柱。另一方面,由于其在供应链金融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核心企业一旦违约,整个供应链金融也会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核心企业如果在交货、价格、账期等方面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而忽略中小企业的利益,以实现其短期利益,则会使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向银行寻求融资。中小企业如果能从银行顺利获得融资,其紧张的资金状况得到缓解后,核心企业就可能会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的资金,如此,会使供应链出现不稳定,供应链中各方的发展处于非良性的状态。
(二)物流企业渎职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由于物流企业是连接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等多方的纽带,所以其地位非常重要。物流企业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并且其专业化的服务能帮助金融机构降低监管成本;另一方面,目前市场对物流企业的监管不够全面,如果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合谋欺骗核心企业等,则必然影响供应链融资的有序循环,严重时将破坏供应链融资中各方的合作关系,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操作风险在诸多环节都有体现。通常银行需要依据供应链中各方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供应链融资服务,用以协调各参与方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业务操作过程中一旦存在不规范、不严密,就会有风险存在。而供应链本身参与主体多,结构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发生错误的概率也会提高,其风险也随之加大。
(四)管理风险
目前,供应链中的管理机制不成熟,信息流、资金流、单证流、物流无法做到有效合理配置,成员企业还没有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水平仍然偏低,广大的中小企业仍然处于供应链的边缘地带,金融机构对整条供应链的控制能力欠佳。
总之,供应链融资虽然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风险,这些风险如果控制不当,不但会影响供应链融资的健康持续发展,更会给中小企业、银行、核心企业、物流公司等参与主体带来利益的损失。
五、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控制建议
为了使供应链融资稳定有序发展,有必要建立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措施,用以控制供应链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规范供应链上各方主体的操作和管理。
(一)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
在供应链融资市场中,有必要建立健全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对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银行、中小企业和物流公司等各方主体的监督和管理,规范供应链融资的秩序,对于发现和投诉的违规行为及时进行相应的惩处,使供应链融资中的各方利益得以顺利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供应链融资管理机构和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对供应链融资业务进行操作和管理。物流仓储公司,必须设立相关的部门,将供应链融资业务和其他传统业务相分离,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银行必须设立专门的处理机构和处理通道、建立债项标准评级体系来处理供应链融资业务,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实施专业化操作。
(三)建立供应链合作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有必要建立标准化的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核心企业、银行、中小企业和物流公司之间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共享性,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保持供应链上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
六、结论
目前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是采购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销售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生产阶段的存货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业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内外部风险,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措施,可以有效防范和降低风险,促进供应链融资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BERGER N A.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6,(11):2945-2966.
[2]GUILLEN G,BADELL M,PUIGJANER L.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J].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6):288-306.
[3]闫俊宏,许祥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4]田正启.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0,(4).
[5]申晨.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10).
[6]夏立明,边亚男,宗恒恒.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