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09:32: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43-01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尽管很勤奋,但地理成绩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没能养成很好的学习综合能力。因为误解,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其实考试成绩已证明此法不行;因为误解,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要想学好地理,具备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何为地理综合能力?又该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地理综合能力就是对地理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智能和技能综合的结果。其中智能方面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空间能力等要素;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图像技能、计算技能、实验技能和实习技能要素。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依据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一、扎实地理双基与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相结合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扎实的地理基础是培养地理综合能力的前提。如何获取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呢?如果采用与地理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则可达到“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之效果。
二、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成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先天条件。比如,目前人地关系整体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和开采利用不合理;人口的激增带来粮食短缺、资源贫乏、空间紧张等严重问题;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带来环境质量恶化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有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去深入分析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归纳、演绎等综合思维能力,学会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全面、发展、辩证地看问题。
地理学的地域性决定了“空间综合分析法”成为地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求培养学生必须建立正确的区域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既能运用全球性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具体地区的空间位置,认识和分析该地区地理特征的能力,又能将同类地区的共同特点归纳、概括成一般规律的地理综合能力。这是在中学区域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最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的教学过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地理学科的能力因素比较丰富而全面的学科天然优势进行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必然要求,才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地理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
三、以地理图表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学习工具。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图文结合原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在掌握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换的训练。如复习“美国”这一章节时,我充分利用美国地图,引导同学们运用初高中知识,分析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河湖、城市、资源、工业中心的分布和特点,五大湖地区工业发展的条件,工业区扩散、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农业带分布其粮食生产区位因素评价,环境问题等知识内容。并要求同学们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日本图”、“德国图”、“俄罗斯图”等进行单图概括、双图比较。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34-0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的这种目标和理念,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地理学习能力最集中的体现则是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地理学科特点和高考新动向,注重从以下角度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一、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过程实质上是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它包含三个不同水平层次。第一层次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第二层次是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第三层次是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重视区域地理学习,重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的教学不要纠缠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地理特征,而是要重视将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作为问题的情景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其中的信息、归纳信息中所蕴含的地理特点、地理规律等,并利用已经学过的高中地理原理知识去分析这些特点或规律形成的原因。
2、 要加强课堂实战训练,提升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教学中必须将实践的机会还给学生,课堂中必须通过课堂典型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主动养成获取信息的习惯,并及时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题干是做选择题的第一步;解答综合题要认真阅读提供的资料,不遗漏点滴信息;平时要改变“单纯做题、只对答案、不加分析”的做法,并注意跟据近年试题总结不同的答题模式,如空间定位—描述特征---分析人地关系---提出建议对策等;要让学生多看新题,获取解决新问题的体验,形成答题策略。
二、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地理学科的特色是图,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地理模型、教学挂图、 地图册、版图及填充图册等,简化课文的长篇叙述,以图代文,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通常,教学中通过地图的分析练习,能让学生掌握好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把文字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的习惯,促进其在地理学习中读图、析图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非常注重立足地图,加强地图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熟练读图、填图、绘图和运用地图信息,从中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例如,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点,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等这些都离不开地图。对于教学中遇到的所有地图,注意从引导识图、析图的方法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引向深入。读图的程序:读图名、读图列、读坐标、读数值等。读图的方法从构图要素(点、线、面)的形态,分布、疏密、递变等看比重、看联系、看结构、看规律、看变化,无不要通过阅读地图来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自由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并且能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呈现方式)和内容(考核重点)建立正确的联系。例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点的考查,呈现方式有数据表格、地形图等,考核重点是自然带的名称及分布规律。只要引导学生把握三大地域分异规律的特征,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并能将试题形式与所学知识快速联系起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另外,“认识”和“说明”是试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它决定了应用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角度、广度和深度。如设问中有:“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是什么”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的掌握,而“为什么”则强调如何运用知识,所以在认识和说明问题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准确的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都离不开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
四、培养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4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92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知识讲授者,而是融入到了学生中,和他们共同探究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把教师当成了自己学习的榜样,通过努力探究和深入思考来提高自己的地理综合素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较高的效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在探究教材内容时,能从图片和地图中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促进他们探究效率的提高。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重难点时,教师对这些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在缺乏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的都是死知识,他们不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地理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能灵活地调取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时,教师的指导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能拓宽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使地理教学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下高效进行。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和生活相联系,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现象,能有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把理论知识和生活相结合,能拉近学生和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摆脱了学习死知识的被动学习状态,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通过思考和探究来促进他们地理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地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常发生地震区域的地质情况,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世界各地与我国地震地带相似地质情况的区域。通过引导和拓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他们通过探究,深刻地掌握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课堂知识容量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丰富的知识,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观等。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仅仅靠他们的自主探究很难实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把这些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转化成直观的影像,在让学生探究过程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
在设计教学课件时,教师要灵活地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素材,通过精心设计,把这些内容集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图片、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让他们跟随多媒体的引导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多媒体具有知识再现的功能,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重复播放,使学生有效掌握这些内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他们根据新知识来调取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探究、分析、运用知识、理解、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进行主动思考和分析,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不断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究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通过思维的深入和发散,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问题引导下的探究学习方式中,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这些知识,还能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31-01
地理学是“文科教学”与“理科教学”的中间学科,兼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与特征,从本质上来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必须始终关注地理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地理教学师资力量,提升学校与教师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意识与能力,实现高中地理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一 思维的概念与内涵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况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完整的思维过程应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必须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相关概念的理解,判断力与推理能力的增强,实现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提升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对地理综合学科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包含概念议论与逻辑分析,体现着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双重性质,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必须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才能确保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与建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地理被归类于文科教育,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基本理论与课本内容的机械介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地理知识,忽视了对地理知识的逻辑分析与规律研究,无法为学生提供思维发散与思维创新的机会与平台,因而与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2.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思维意识不强
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便利生产生活服务的,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用于实践生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方式与教学用例的选用,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树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把地理学习看成是高考考核与义务教育的“必需品”,忽视了学生构架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 培养与提升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式
1.科学选择教学实例,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调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逻辑辨析与联系实际等能力,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实例,以引导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联想与合理想象,全面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在辅助与推动学生地理学习的比重。如在讲到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问题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地理知识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地理思维能力,并且在脑海中将所学知识简单梳理并将相关知识一一调出,通过提出假设,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完成教学任务,收获地理学习的乐趣。
2.增强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归纳推理就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是以某个地理因素出发探究其对地理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如大气的热力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形式: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理论去分析一天中温度的不同变化,正是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与太阳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影响了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程度而产生的结果。学生在综合分析地理章节知识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简化为逻辑因果形式,以减少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与失误。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强作为地理教学的重点与目标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越发关注现代科技在推动教学发展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科技,让地理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并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地理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总结地理特征,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强作为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与课堂教学的重点来选择教学媒介,设计教学环节。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形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科学、全面地分析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试听技术,调动学生逻辑思维与辨析能力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运用地理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向更现代化、科学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4
核心素养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深入认识地理学科,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有重要帮助。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实在每一节地理教学活动中来。由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笔者同样有心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出力,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目标之中
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地理课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与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殊途同归,因此,教师可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来。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的指向,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离不开对教学大纲的参照、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要想在地理教学中真正落实对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责无旁贷地需要精心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性的目标,在教学中都应该得到体现和落实。但是并不是在每一课中都需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逐步达成。
例如,“关于人地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比较从现象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并运用抽象的地理知识对现象做出科学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关心环境,热爱环境。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该三维目标指向的就是高中生地理的人文素养、地理技能和地理科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力争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由此可知,明确并实现教学目标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应在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该同时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
由于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长期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更突显,学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导致教与学失调。新课程改革较好地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正力图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调和,实现教学相长。其实,新课程标准给教与学作出了较好的诠释,教师的教旨在引导学生学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优化学生的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先搞清楚二者之关系,在教学中才会更加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有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相比,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总结学习经验。而教师则应该着重于引导组织,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搭把手”“使点力”。
比如,笔者考虑到《大气的运动》这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比较枯燥,因此,首先是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接着,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出教学的重难点。毕竟只有将教学重难点解决好,课堂教学才算成功。笔者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过教学反思,经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效应,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总体而言,实现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创新化教学
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该注重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的创新。新形势下,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甚为重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考试对学生的考查越来越高。比如,高考地理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以纯粹的地理知识为主,而是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性能力,也就是在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考的压力导致教师“越俎代庖”,做了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工作,教师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又将其生硬地接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少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较难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和素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实际运用。而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和启发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将理论实践化,推动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学环节都是按照直接灌输的方式开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跃程度明显低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影响了地理教学整体成效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也应当秉承这一理念,立足课堂强化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打造素质化的地理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前延阵地”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前预习环节不够重视,这是教学的一大误区。课前预习环节既是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教材、解决常规难点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这一方面的要求,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在地理新课程学习之前开展必要的预习,逐步形成习惯并坚持下去。其次,笔者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提出了明确目标,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前,要求学生从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上搜集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与自然灾害形成之间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资料,课堂上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进行,既能够获得详实的学习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优化载体”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应当为学生创设与此相对应的学习载体,让学生在这样的载体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依靠自己的深入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学习目标任务。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载体进行了优化设置,将班级学生按照6-8人一组的规模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小组,小组的成员之中涵盖了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实现了均衡分布。在每个小组里面都安排一名地理学习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总牵头,组织本小组学生开展深入思考以及相互研究分析活动。这样的学习载体打破了学生单打独斗的地理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活跃起来,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问题,并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分析研究,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总结,对学生地理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设置线索”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应当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正确的方向与轨道之中,为教学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针对教学目标任务进行了提炼,以一组探究题或者思考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作为驱动任务交给学生去自主合作完成。如教学《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时,笔者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产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怎样?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为何明显加快?二战后人口“爆炸性”增长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模式由哪些指标构成?四个人口增长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有何特点?是何成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有何异同?这样的增长带来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具有了明确的线索,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对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互动促进”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与地位,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兼顾学生的自主地位,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与机会,这一过程中还应当体现教师启发引导作用的促进功能,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与自主能力的提高。首先,在学生对照思考题进行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深入到学生之中检查学生的学习开展情况,重点了解学生在小组自主学习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给予技巧与思维方式的点拨,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深入性,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开展交流与辩论活动,每一个小组都需要在全班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还要进一步探究与辨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好“主持人”的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细致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充当“裁判员”,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深入进行。
五、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换位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6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03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趣味性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积极的探究中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使地理教学高效进行。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就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对地理知识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了探究欲望,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想,主动对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采用能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高效地掌握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的好习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使学习在有依据、有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温室效应”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了解教材中的内容,然后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温室效应的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探究和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并针对不同的见解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加深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了“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使其思维不断深入,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教室中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和地理风貌,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地理知识。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枯燥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对地理知识不感兴趣,不能主动进行探究和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还要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地理创新教学开创了新的局面,为地理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多媒体构建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结合多种感官对知识进行了分析,有助于他们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他们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教材内容的阅读,使他们在有限的地理课堂上掌握了更多的地理知识。在主动获得知识的途径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探究效率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使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提取的地理信息构建联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进行地理教材的内容探究时,能通过阅读最大化地提取有用的信息。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对他们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习惯不同,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选择适合的指导策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得较大的收获,通过总结和思考来强化阅读效果。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具有较大的区别,在地理教材中不仅包括大量的知识点,还包括很多地图。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地理教学中的文字,还要让他们学会阅读地图,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形象反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掌握所学知识,就需要让学生结合地图进行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地图从中得到地理信息,通过分析获得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在探究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培养学生认知阅读的好习惯。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从地理资料中提取有用的知识,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在地理课堂上阅读的作用,使他们学会学习,并乐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让学生进行自学时,教师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是在他们对知识进行阅读时,对他们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进行深入探究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拨,使学生通过阅读能提取有效的信息,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使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地理综合能力。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过程中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深入探究地理知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喜欢上地理学科,并努力发展自己的地理能力,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二、加强地理实践教学
在地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上,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枯燥的课堂学习和压抑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死知识,他们在遇到地理问题时不能有效调取地理知识进行解决。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者,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投入的精力和学习效果不成正比,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需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真正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学生把已有地理知识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使他们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知识形成了整体的认知,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把地理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程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现象都包含着地理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把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带入到地理课堂中,促进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地理教学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时,通过播放南北地区明显差异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知识探究中,并掌握更多南北自然差异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树立起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四、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地理创新思维在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去解决地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观念创新,需要贯彻一系列新的理念,如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节约型社会、数字地球、经济全球化等。地理教学中,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例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镇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四、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27
一、地理高考试题的研究背景
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试题质量高,特色鲜明。文综新课标全国卷首次出现在2010年高考中,当年有6个省份采用该卷,到2016年高考已增加到25个省份。2016年高考中,广东、安徽、河北、河南、山西、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山东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Ⅰ,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Ⅱ,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使用的省份多,影响力大,因此研究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2016年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分析统计
(一)地理试题题型与分值
从试卷题型结构来看,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第Ⅰ卷的1-11题为地理选择题,满分44分;第Ⅱ卷的36-37题为主观题,其中一题24分,另一题22分,两题分值总计46分;第Ⅱ卷还有地理选考题3题,每题10分,选做1题。地理试题满分总计为100分。2016年3套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的题号、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结构相同。
(二)地理试题考查知识统计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考查的内容有以下几部分:高中地理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的《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同时还涉及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从高考卷可看出,高考对地理知识的考核内容丰富,涵盖范围较广。笔者利用表格的形式(表1-表3),对2016年的三份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从题型、题号、试题形式、考查的知识点等角度入手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归纳。
三、文综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特点
根据以上对试题考查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可以看出试题重点考查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与区域地理联系紧密,同时考查注重多个地理要素的结合,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具体特点如下:
(一)注重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
重点考查的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等值线;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③地理空间定位;④工业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⑤区域可持续发展;⑥社会热点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每套试卷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侧重。
(二)图表众多,信息丰富
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近年来,在新课标卷中,常见的图表类型有等高线图、统计图、经纬线图。要求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和分析。
(三)高考命题的立意已经由重视知识的考查向重视学习能力的考查转变
地理试题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有迁移应用的能力。能力立意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高考中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侧重其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分析、判断、评价、论证的水平。
四、基于试题分析的教学建议
(一)夯实基础,抓主干知识
虽然高考逐渐从重地理知识考查转向重地理思维能力考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地理知识基础不扎实,想提高能力是不可能的。这要求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注重教材知识,重视基本原理、规律的教学。
(二)加强读图训练,增强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是高考题的信息载体,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高考重点考说募寄苤一。我们在复习时要加强读图训练,提高学生对各种地理图表的判断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去绘制地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宏观的学习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教学的基础要求是培养学生获取和解释信息、传递和使用知识、描述和解释事物、展示和讨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周顺彬,胡伟英,施美彬,等.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四省区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对高中教学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710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综合型、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这对肩负着培养人才使命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个学校的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作为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高中地理学科,在教育改革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新任务和新问题,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典型问题。对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教学发展。
一、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高中地理教学知识大部分是以讲述的形式呈现,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但从教学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智力因素、基础知识、性格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使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只会拉大学生的差异。在学生整体素质不一的情况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以此培养创新能力。(2)教学缺乏互动,内容更新慢。更新教学内容,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必须结合教学大纲,做好更新工作,补充地理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索,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会约束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挖掘创造力与学习潜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互动,主动放低姿态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思想与见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授课中,应适当使用多媒体,和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二、解决高中地理教学难题的策略
(1)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活地理与综合地理教学,不能刻意分割人文与自然的关系,而是要结合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整合人文主线进行处理。比如,在自然地理的基础章节中,先删除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内容,重点理解自然要素和人类的交互功能。在人文地理为主的章节中,删除和人地关系不密切的内容,重点展现地理的综合特征,最大程度地展现地理综合本质,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为了体现其实践性、地域性与综合性,必须将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例如,计算“二分二至”日在北京、学校与南北回归线间某所著名城市的太阳高度角时,先引导学生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规律,正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和欲求点之间的距离,确立某城市经纬度,并指定4或5位学生上台计算。然后再评价结果,对同一天的不同地点或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正午太阳高度进行总结,最后再举例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这样学生在计算中就能准确把握地平面与太阳光线、楼间距之间的夹角,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整合教学部署,正确处理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间的关系,避免将所有功课都放在课内教学中。具体做法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及时开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对于地质地貌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分析不同地貌、地质的特征与形成规律。对于工业区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参观工厂,分组分析对工业区构成影响的因素,同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3)落实三维发展目标。随着新课改的渗透,三维目标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理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与认知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思维推导,为学生留有足够的发问时间,并结合实情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讲解国内资源情况时,可对辽中南区域发展方向与模式进行分析,还可以分析国内西部地区畜牧业等。(4)优化评价机制。传统的卷面评价并不符合当下人才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各种片面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做好语言、智力、情感、品德与动机等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典型问题是在高考重压下地理教学更注重知识培养,过分注重应试,忽略了素质教育。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地理教师必须重点思索的问题。在现代教育中,必须主动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整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朱赛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
(一)在与生活联系中进行案例教学
地理学科在其本质上来说,地理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所以针对地理学科的这种特殊属性,教师要引导地理教学案例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把学生们的思维引向生活,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在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前提下提升学生们的地理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城市化》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因为本课教学内容和“城市发展”有关系,所以主要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们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过程和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去分析城市化对我们地理环境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在教师多媒体设备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景观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教学视频,使学生们在认真欣赏的过程中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思考“我国农村的人口为什么要大批地涌向城市呢?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之后,城市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呢?城市化的重要指标有哪些呢?”使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学生们回答出一些要点,如“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给城市带来的主要现象有:住房、交通、就业、医疗等”。因为学生们在实际生活当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所以理解会更清晰。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城市化进程当中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时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在地理情境中进行案例教学
地理情境的设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某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地理问题,教师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或者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地理实验,从而使学生们理解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而可以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用于生活当中,提升学生们的地理综合学习能力。
比如,在?v述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时候,因为本课的整体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可以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说出黄道面与赤道面和地轴之间的特殊关系,理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提升学生们的地理认知。在本课实践当中,由于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教师提前拿来各种教学道具“透明地球仪模型、发光太阳模型、手电筒”等,在教室里面现场给学生们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这个教学情境当中观察黄赤交角、地轴与赤道面之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等,对地球公转的知识有一个宏观了解。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导致的季节变化特点,并从深层次上分析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们对本课的地理知识进行一个深层次地感知,培养学生们的地理实践水平。
(三)在合作探究中进行案例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现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模式,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的地理问题或者地理案例,给学生们引出一些思考性的地理问题,指导小组内部成员进行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从而在最大限度发挥集体力量的基础上,合作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提升学生们地理理解能力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水平。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先具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形成学科技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才可能实现。“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如何获取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呢?如果采用与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则可达到“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之效果。对地理概念的学习要运用分析比较方法,辨析学习易混淆的概念;要学会抓关键词对概念加以剖析,掌握其内涵。对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要理清知识体系,类比地理规律;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纲要信号图示,展示知识体系;运用范例解析归纳,促进融会贯通;应用因果关系推理,认识本质属性。多数文科生的地理基本技能比较差,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尽量运用逻辑推理、地理图像分析等方法让其理解透彻。可见,在夯实地理“双基”的过程中渗透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可能是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三、以地理图表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高考试题中,它是试题的理想切人口,同时也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逐步理解地图上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和相互联系,由看懂地图到熟悉地图(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表象),由熟悉地图到能分析、运用地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这一过程对于地理形象思维和地理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地图本身是形象的,而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各种地理事物的抽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区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发展地理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发展地理逻辑思维。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