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极值法范文

时间:2023-06-27 09:3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的极值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的极值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157-01

极值法是中学化学的重要解题方法,主要特征就是充分考虑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从而找出整体的运动规律,并分析达到目的的有效方法。该思维方法对于有关混合物化学问题的解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用极值法确定物质的成分

解答化学试题常遇到一些知识技能化、题目模糊化的综合性问题,如物质的组成明确,列方程却缺少关系。当学生面临此种问题无法解题时,他必须会进行分析,把它分解成一系列的简单问题,然后分而解之,即根据物质的组成采用极端假设得到有关极值,再结合平均值原则确定结果。

例1,今有某碱金属M和M2O组成的混合物10.8g,加足量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和干燥得固体16g,据此确定金属是( )。

A、LiB、NaC、K D、Rb

解析,此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极限思想即极值法,可知M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范围。

假如10.8g全部是金属M,则:

MMOH

MM+17

10.8g16g

列式得M/M+17=10.8g/16g,推出M=35。

假如10.8g全是M2O,则:

M2O 2MOH

2M+162M+34

10.8g16g

列式得2M+16/2M+34=10.8g/16g,推出M=10

推出10

二、用极值法确定杂质的成分

在分析混合物中杂质的成分时,可利用整体思维方法将化学问题看成一个整体,避开局部细节,从整体结构上进行分析、转化,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将主要成分与杂质成分极值化考虑,再与实际情况比较。

例2,将13.2g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收集到4.3LNH3(标准状况下)。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NH4HCO3NH4NO3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知能产生4.48LNH3,大于4.3L。因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中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故要求选项中的两种物质至少有一种物质中的NH4+的含量应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再将备选答案中的化学式加以变形,然后再计算:

NH4HCO3(NH4)2(HCO3)2

NH4NO3(NH4)2(NO3)2

NH4Cl(NH4)2(Cl)2

部分“式量”为:(HCO3-)2=122,(NO3-)2=124,(Cl-)2=71,(CO32-)=60,而(NH4)2SO4中SO42-=96,即正确选项为D。

三、用极值法确定反应时的过量问题

当已知反应混合物的总质量或总物质的量时可假设全部是某一反应物,再假设两者可恰好完全反应,从而确定解题方法。

例3,有18.4g由NaOH与Na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将它们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8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6.6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解析,这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可能的反应有:

NaOH+NaHCO3=Na2CO3+H2O①

2NaHCO3=Na2CO3+CO2+H2O ②

究竟按何种情况反应,必须判断出NaOH与NaHCO3在①中何者过量,才能进行计算。借助极值法可使判断方便、直观。

设18.4g固体全为NaOH,则受热时不减少,剩余18.4g固体;

设18.4g固体全为NaHCO3,则按②式反应后剩余18.4g×106/168=11.6g;

设18.4g固体恰好按①式完全反应,则剩余18.4g×106/(40+84)=15.7g固体。

现剩余16.6g固体,即介于15.7g和18.4g之间,应是NaOH过量。

NaOH+NaHCO3=Na2CO3+H2O Sm

4084106 18

x 18.4g-16.6g

则84/x=18/(18.4g-16.6g),x=8.4g。进而知:m(NaOH)=18.4g-8.4g=10g,NaOH的质量分数为(10g/18.4g)×100%=54.3%。

篇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初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开始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认真解决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气的还原性时,教师可以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立即停止通氢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红色的铜又变成了黑色?黑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阅读教材。其次,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再次,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在45分钟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设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用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比较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等等。

篇3

发展现状

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1年12月末,化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60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10%,高于全行业平均增幅4.7个百分点,占比67.13%。进出口总额3239.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0%,占全行业进出口总额的53.40%;其中,进口1838.28亿美元,增长21.20%,占行业进口总额的42.28%;出口1401.68亿美元,增长29.40%,占行业出口总额的81.33%。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达21908家,行业总资产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60%。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33.34%;实现利润总额达3978.19亿元,同比增长32.08%。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并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等五个行业的总和进行比较,以下简称“化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整个化工业里占主导地位,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都占超过50%以上。所以发展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相关经济对发展整个化工业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细分子行业收入利润概况

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细分子行业中的收入利润如下所示。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6586亿元,同比增长34.51%;实现利润总额达956.9亿元,同比增长37.60%。

肥料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7290.9亿元,同比增长38.22%;实现利润总额达444亿元,同比增长73.99%。

农药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945亿元,同比增长29.67%;实现利润总额达125.95亿元,同比增长21.44%。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488.88亿元,同比增长24.89%;实现利润总额达316.7亿元,同比增长13.04%。

合成材料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07l8.4亿元,同比增长33.50%;实现利润总额达582.16亿元,同比增长23.17%。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6155.9亿元,同比增长35.02%;实现利润总额达1260.9亿元,同比增长32.33%。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171亿元,同比增长23.38%;实现利润总额达291.47亿元,同比增长15.73%。

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总产值及发展趋势

由前文数据可知,我国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化学工业中占主导地位。2007~2011年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在稳步上升,虽然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但工业总产值还是使得有一定量的增长,直至2011年经济得到复苏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又有了巨大的增长。按照线性增长趋势,在接下来的2012~2015年,可预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应该分别在70000,75000、80000、85000亿元区域范围。

企业增加值及发展趋势

规模以上企业的增加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个行业增加值水平。在2005~2009年期间,中国化学工业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生产装置,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的和规模不经济的装置,使得生产更具效益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规模日渐扩大,在2009年,更是突破10000亿大关。按照线性趋势,可预见2010~2013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应为12000、14000、16000、18000亿元。

增长状况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较快。2008~2011年间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l0.00%、14.60%、15.50%和33.34%。

2008~2010年间增长速度比较低迷。主要是原因是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增长受到严重冲击。值得欣慰是在2011年中经济复苏,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增幅陡然升高。

大中型企业数量

一定集中度水平是产业开展有效竞争、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大中型企业数量及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化学工业集中度。我国化学工业企业数量在逐年的增加。2009年化学工业大中型企业数量为5578个,比2005年增加了1252个。而在整个化学工业企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又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主导地位。

从业人员数

篇4

化学跟别的学科不同的,它是以实验作为基础。通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升华到理性,这是化学实验课的一个重要特点。许多结论、定律和原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通过实验,不仅加深了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掌握了一些物质的化合生成及性质、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和保管等知识。而化学反应中的各种实验现象亦是丰富多彩的,使同学在兴趣中获取了知识,如焰色反应、银镜反应等,都会给同学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必须引起重视,为学生上好化学实验课。

二、尝试模块教学

教师在上课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实行启发研讨性的施教和学习。在教学目的中,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领,通过启发诱导,而不是靠生硬的灌输。由教师提出问题,各小组展开讨论和争辩,同学们各抒已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由老师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实践表明,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动脑思考开发智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尤其能使所获得的知识深刻而牢固。

三、采用梯式教学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把他们分成阶梯型的好中差不同层次进行组合。在发挥基础优良学生的引领作用的同时,强化对基础较差同学的施教,让这些同学从提升基础知识学起,多下气力,适当增加课时,强化学习训练,使他们能尽快赶上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然后再按学进度学习。这相当于给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补课,不让他们掉队;另一方面也是对学习优良的同学也是一种鼓舞和促进,有利于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拓展实习教学

所谓实习教学,就是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是造就实用型技术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校办实习车间的实习搞好,更要经常组织学生到有关企业和单位去开展实习活动。通过实习操作,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就能把理论变成活知识、真本领。同时,还可以聘请化工企业和有关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不定期来学校授课。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请他们参与教学和实习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强化记忆教学

在化学专业课教学中,应该把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作为重点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深化到他们的理解之中。因为该周期表是化学知识之本,是学好化学课的基础和入门的向导,许多化学知识均与它有关联或能从中获取答案。所以,必须强化对元素周期表的记忆教学。另外,对于一些重点化学知识,要采取巧妙的方法使学生加深记忆。笔者在初中读书时,化学教师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些金属的化合价编了顺口溜:

一价金属钾(k)钠(Na)银(Ag);二价金属钙(Ca)镁(Mg )钡(Ba)锌(Zn);三价金属不太多,先记老铝(Al)它一个。

这顺口溜押韵上口,好记好背,堪称是搞好化学教学的上乘之法。如今30多年过去了,笔者仍记忆犹新。

篇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1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1 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1.2 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1.3 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2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6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渗透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包括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人们的衣、食、住、都离不开化学,因此,通过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能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打下良好基础。

2.做好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养成先预习、后听课的习惯。预习方法很多,作用很重要:(1)能提高听课针对牲,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抓住重点重点,提高效率;(2)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和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可提高自学能力。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否掌握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强弱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学生在课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是重要一环。记笔记除了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帮助。一定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笔记类型如下:

(1)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我们要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2)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错误”,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记整体,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学生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做好实验,上好实验课,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学生若只看现象,不动脑筋,看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只有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重点。

其次,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认真做好实验内容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可以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反复读,边读边听老师的讲解,理解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做作业,一定要主动、独立地完成,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把做过的作业都记住,因为不记忆知识就不牢固,只有用心记忆,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记。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自然心中有数。

篇7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如何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质量,我有许多体会和反思。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我们常说的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指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我们要注重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实验现象一定要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放大。如视频展台的使用就可以起到这种作用。视频展台和培养皿的组合使用在放大实验效果上的应用是很广的。如:硫酸与石灰石的反应,放大后就可以看到“能反应,但反应不持续”的现象。对于课本实验,如果效果不理想,需要进行实验改进,这也是一名优秀化学教师必备的能力,许多改进实验都是针对课本实验的不足而设计的。对于一些有毒、不安全、不易做到的实验,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视频、动画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电解水实验,平时实验时,由于电极等诸多原因,反应速率慢,通过播放电解水视频,其效果是不错的;再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估计大多数学校都不做这个演示实验,原因是一氧化碳有毒,实验条件等的限制,也可以通过播放flas,实践表明效果不亚于实验。当然,对于微观世界的知识更有必要通过视频等电教手段实施教学。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α电子的散射实验等。 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因素还很多,如课堂设计是否流畅,是否合理,教师的语言、板书设计、当堂巩固练习等是否有效。对于课件,使用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要搞花架子,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用课件。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时还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

二、重点知识口诀化

对于重点知识或易混淆的知识,为了加深记忆,可以采取口诀化。像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注意事项可总结为:“先通氢,防爆炸;后停氢,防氧化”,既道出了操作的顺序,还说明这样操作的原因。量筒的使用:“量筒量液无别用,大小选准又端平,液面刻度加视点,三点一线成水平”。天平的使用:“托盘天平要放平,游码复位再调零;放药先将盘衬底,左物右码要记清;取码用镊手不拿,先大后小直到平”。玻璃仪器读数时:“俯视仰视两相反,读数大小看零点,零点若高俯视低,零点若低俯视高”。制氧操作:“制氧操作要记清,先验装置气密性;白药黑药三比一,混匀装入试管中;铁夹夹管中上部,管口略微斜下倾;加热要用灯外焰,移灯预热半分钟;排水装置准备好,气泡均匀导入瓶;实验完毕莫慌张,先移导管后撤灯”。还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配平方法、酸碱指示剂与酸碱的颜色变化等都可以用口诀记忆。熟记口诀,加上适当有针对性地练习,学生学起来也就倍感轻松。

三、精心选择,习题少而精

对于课堂训练,要提高选题的针对性,精心设计切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习题,要少而精,讲练结合,精讲精练,教师一言堂的方法是要摒弃的。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忘记了“贪多勿得”的道理,总以为做题越多越好。还说这是使学生开阔眼界,所以竭尽全力去搜索各种版本的复习资料、升学指导、名目繁多的自测题、模拟题、统考题、竞赛题等,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做,使学生陷入茫茫“题海”之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影响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要知道学生升学不能只靠化学这门课,即使他们做了,是对是错也不知道,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可谓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对资料、试题多收集一些是必要的,但让学生去做时,就要加以精心选择,一要典型,二要适量,不是越多越好,选择的习题还应与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老师在讲评时对有些典型题目要力求分析透彻,做到一题多变:变形式,使学生将知识学活;变角度,以扩展学生解题思路;变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变解法,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力求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只有精讲精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只采用一本《化学复习用书》和本地区的一套复习资料。资料上的所有习题都让学生认真去做,教师认真批改,认真评讲分析,然后要求学生认真更正。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就先作分析引导,然后再让学生去做。而其它复习资料一律不订,一律不做,学生在中考照样可以取得优异成绩。

篇8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如果要想实现中职教学一体化的高效率,那么就要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一体化的方式。教师一体化即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一体化即要根据中职学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宗旨,实施模块化的教材;课堂一体化即不仅要将教学场所设定在教室内,还应该将其延伸到实验室、机房、车间、生产厂房等实践基地。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的方法作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一、教师一体化

普通中学教师对于文化知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少专业领域的实战经验。如果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师体系来展开教学活动,那么不仅无法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无法培养出生产、服务、创新三位一体的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实施双师型的教师一体化。第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首先,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方面基础较差,无法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更无法采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那么学生就不会高效地学习,从而无法将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以计算机专业为实际教学案例,教师不仅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例如: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历程、用途等,还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编程、制图等技术知识。其次,如果教师只懂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实践技能方面的经验,那么会造成自身纸上谈兵的现象,这样就不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上机学习Flash时,学生不会利用软件创建帧、时间轴,这时就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以便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层次不同,这就导致他们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缺少较丰富的实战经历,那么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教材一体化

普通中学的教材是以文化知识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中职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知识。所以,如果还延续普通中学的教材就无法适应他们的学习情况。将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目的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是中职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教材要实行双向融合模式来编著。教材既要结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采取二位一体的思考方式来有方向性地制定模块化的教材内容。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模块,即计算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其次,有层次化地设定教材内容。根据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第一学年应该以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为主,包括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基本系统的理论等;第二学年应该以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能力为主,包括:3DMAX、FLASH动画、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等;第三学年应该以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知识为主,包括:网络设计、语言编程、数据库等。根据教材的布局特点,教师需要为学生重新分配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此来适应新的教材。

三、课堂一体化

传统的授课场所以教室为主,教师通过讲台上的讲解来为学生传播知识。但是,中职学生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培养目标,单纯将设施场所局限在教室内,不仅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特质,还无法让学生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这就需要将教学场所延伸到编程室、计算机机房、公司等实践基地。自然而然地也就要求教师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传授知识。首先,教师采取上机操作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FLASH为教学案例,笔者以具体的操作例子为内容,通过为学生演练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比如:需要创建一个动画帧,笔者就会先让学生观看自己的操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来重复笔者的步骤,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以便提高其职业能力。其次,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实战。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时,笔者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实践,然后配合学生的操作情况,与他们进行实时互动,及时地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上机操作PS时,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修复人物照片的方法,然后给出他们具体的人物图片,最后让其自行完成操作,对人物进行抠图、磨皮、美化等。而笔者在一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一体化教学体系是适合中职教育任务的科学模式。它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情况,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发现,以此来培养出更高层次水平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插画俗称为插图,在中国,它已经遍布平面和电子媒体、商业场馆、公共机构、商品包装、海报、影视演艺、企业广告甚至贺年卡片等领域,只要与美术有联系的绘画制作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其应用范围涉及各个领域。中职学生学好插画,这无疑对他们以后的就业有着极大的帮助。插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种是传统的文字插画,是一种表达文字内容的画种,不单独存在,而是与文字并排行走,具有说明、装饰、美观的作用,这是区别于其他画种最有特点的地方。而现代插画已不局限于此,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杂志上、CD盒、书籍封面甚至一些带有广告宣传作用的海报都是插画的范围,但它并不与文字段落一起出现,这些插画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宣传,这是第二种:具有宣传效果的插画。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它也分两大表现方式——手绘和电脑绘画。在懂得使用电脑绘制插画之前,学会手绘插画才是先决条件,这是重要而不可缺失的必经之路。中职生如何才能够系统地学好手绘插画呢?“领悟”不是教师所能给予或替代的,而是学生个人的努力及其艺术修养不断提高的结果。但是教师可以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与揣摩本质问题,抛掉那些使其头脑负担过重或容易被诱离要点的因素,引导学生逐渐进入艺术境界。插画教学也是如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去教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手绘插画的画法,获得手绘插画的知识。

一、打好基础是学好手绘插画的关键

(一)从造型、比例、透视开始学习

在美术绘画中,造型能力为基础,只有打好扎实的根基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美术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插画的表达形式多样,也和漫画有相似的地方,可以是写实的,又或者是简笔画、漫画的形式。学生在基础阶段使用简笔画或者漫画的表达形式会更加容易入门。插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背景、静物、风景等,需要样样精通,学好插画关键在于打好造型基础。打基础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几何素描造型训练。先从方体、圆形、结合体等几何体开始学,只有通过对几何形的理解才能把一些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更容易地描绘出来。学生在初学阶段对几何体的造型、比例、透视较难以掌握,容易画得变形,所以需要大量地练习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比学习,修改。

2.简笔画的学习。它与漫画相似,相对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布置学生画一张比较简单的人物插画,针对出现的问题,发一些五官、头部、脚、手的资料给学生参考。其次,绘画过程中学生发现手是比较难画的部分,笔者利用人体结构的知识讲解,用图片赏析和绘画示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关节的构造。

3.速写的训练。利用简单的线条对人物场景做出简单的概括训练,丰富自己的图库资料。

通过这些基础训练后,在人物画绘画中出现困难,特别是背景,或者表达内容方面的困难,笔者都一一做出示范和评讲,学生能更快地理解和接受,解决问题,在以后进行设计创作时就容易得多,从而打下扎实的手绘插画基础。

(二)临摹名作,吸取精华,建立风格

临摹是插画学习中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之一,当学生已经拥有基础造型能力时,在临摹过程中学生有能力理解每一张画的内容,学其精华,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把别人好的东西吸取后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插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论报纸、课本、杂志还是挂历、图书、广告等随处可见,可以随时随地学。笔者让学生准备一本大概16开大的笔记本,利用照相机、手机、电脑上网的收集方法,来收集粘贴自己喜欢或者有意义的插画,把插画都归好类别。

学生在写生的时候有两个地方比较难掌握,一是人物,另一个就是场景或者背景的描绘,通过临摹学习的方法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学习画人物的,他很喜欢报纸上刊登的漫画,其中有知名漫画家黄滨的作品。他学习黄滨的漫画,临摹人物的造型动态背景,通过模仿学习,特别是在处理线条效果时最有收获。从开始的断断续续、没有重细之分、罗罗嗦嗦,变得稳重有立体感、线条流畅、配色统一,学起来有自信心和自豪感。

场景表达一般都比人物简单,概括性强,不能抢了画面主角的地位,如果有人物时它只能充当配角,这是学习时要注意的。笔者同样采取发资料的形式,先让学生临摹,然后找一些比较简单的风景写生,如课室的空间或者校园的一景。临摹使学生学到别人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别人的风格慢慢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手绘插画进步很快。

二、学习宣传插画和文字插画两个主要类型

(一)培养学生运用夸张、变形、视觉冲击力强的绘画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要达到宣传人人皆知、过目不忘的效果,插画就必须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培养学生运用夸张、变形、视觉冲击力强的绘画表现手法来吸引观众成为重要而直接的手段。拟人法是常用的一种手法,惯用在动物或者静物、景物上等,具有幽默感。例如,一位学生在参加“校园控烟插画比赛”活动中,他把宣传的重点位置——“校园”紧紧扣住,对象是“学生”,打击的对象是“烟”,画面中地点是在教室门口,结合拟人手法,把烟和人结合在一起,表情动作夸张,一只大脚的视觉冲击力强,颜色简单统一,表达的意思清晰明了,再加上标语,整个插画起到了校园控烟宣传的效果,作品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图1)。内容与标题紧贴,视觉冲击力强、夸张的表现可以达到宣传的目的,插画在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二)读懂文字内容,提高理解能力,确保不偏题是学好传统文字插画的前提条件

插画,望文生义,它是用以增加刊物文字的趣味性,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动、更具象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所以学生必须很清晰地把重要的内容表现在画面中,如主角、地点、背景、做什么等内容。但从学生的大部分作业来看,作品大都出现内容偏题、主角不清晰、背景含糊等问题,这对于一幅插画来说是失败的,它失去了插画的本质作用。所以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抓住内容主次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文字内容讲述的是一位中学生看中了一部手机,由于自己没钱而偷了妈妈的钱去买手机,这种行为被妈妈发现后表示反对与他一起到商店退还手机的情形。学生在画面中表达了主要人物妈妈和儿子(图2),地点是商店的柜台,还有配角店员。人物造型和画面效果都比较清晰,但是气氛出现了错误,从画面表达来看,母亲不像是批评儿子表达不满,反而更多的是对店员的不满,这样就把文字原意表达错误了,出现偏题的现象。确保文字原意是先决条件,如果原意都偏题就背离了插画的性质,起不到说明的作用。笔者给学生修改后(图3),只是把母亲与儿子的位置互换一下,画面表达的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种情况,内容是8个抢劫犯抢劫两个少女的财物,一位年轻男子相救,与歹徒搏斗被刺多刀后不幸身亡的英雄故事。这个故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会出现两处错误,一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很多,包括公安、救护车也出现了,人物多达11个,导致画面凌乱,无法说清楚事情本意(图4)。另外一处是:画面表现两个女孩在回忆讲述故事,而不是直接表现男子英勇救人,表达变得婉转而不直接,使得事情的严重性减弱,让读者无法感受歹徒的凶残和男青年的英勇(图5)。这样只要内容稍有偏离插画就失去作用,经过修改,把女子回忆的内容全部放大直接表达歹徒和男青年的搏斗,删除原文没有提到的内容,显现事情严重性,画面内容变得明了易读。所以抓住文字重点,正确表达内容是插画的前提条件。

三、了解手绘插画的形式与风格,确定自己的风格发展方向

手绘插画的形式多样,有线描、黑白、水粉、水彩、丙烯等。中职生的插画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刚开始学的时候可以采用黑白线描,这两个形式掌握以后就可以采用水粉、水彩等去表现,其中水彩还可以采用水溶彩铅笔来作画,因为这种材料比较容易表达想要的效果,所以比较适用于初级阶段。黑白与彩色两个世界虽然各有风格,但一味地追求黑白而没有一点色彩,作品也会枯燥无味,所以设定彩色形式方向会比黑白画更有发展空间。现在流行的韩国、日本、美国等一些外国插画家一般都采用彩色绘画,而且使用非常广泛。

设定绘画风格发展方向同样至关重要,台湾漫画家几米的作品,无论青少年还是中年人都特别喜欢看,特别是人物风格过目不忘。大脑袋小眼睛的个人风格是后进漫画家的模仿对象,在许多杂志的插画中都能看到一些他画风的影子;还有蔡志忠、庸等漫画家,由于风格富有个性,人物设计幽默、让人难忘,这是大批年轻人喜欢他们的原因。要想在茫茫画海中有所突出,设定自己的风格是势在必行的,树立风格的成功,就是得到读者的肯定,慢慢成为历史中的辉煌和经典,这就是个性风格的魅力所在。

插画的重要性早已远远超过了“照亮文字”的陪衬地位,它不但能突出主题思想,而且还会增强艺术感染力。学生在通过掌握以上的学习方法后,把手绘插画与各行业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正是因为它的适应性强,中职学生学好这门技艺可以在以后的就业道路中拥有更多的选择,为自己的道路做好铺垫,强化基础,最终在这个行业里取得成就。

参考文献:

[1]甘正伦.基础素描[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

[2]丁一林,胡明哲.当代素描教程[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3]唐平,杨瑞洪.简笔画 [M].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4]徐海鸥.插画艺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育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互相影响,各自不能独立存在.教不能偏离学,学是教的最终目的.教师不能在脱离学生学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作出调整,使其更加完善.我国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好化学的前提

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化学课中,教师都片面重视教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不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研究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突出教师“教”的过程.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需要科学的指导,这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预习、听讲、做作业、复习、接受检测等多个环节,如果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处出现了问题,教学效果都不会良好,甚至削弱学生的自信心.长时间之后,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有甚者,会造成学生在高考中的失利.因此,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一处地方.教师要悉心教给学生每一处学习环节中的学习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就能够利用丙酮和乒乓球来制作粘合剂,也能够明白明矾在制作油条时的作用,这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进而会大大提升对化学的兴趣.

二、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教师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会学.当前情况下,很多学生其实并不懂得如何学习,他们往往在课堂上机械地抄写笔记,殊不知,这并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面对这样的情景,教师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绝对不等同于在课堂上听课、做笔记,课下做作业,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的前提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中所教授的知识是相同的,可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不同,对成绩出色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后进生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认识不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就连上课听讲也是漫无目的地“瞎听”.善于学习的学生能够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在听讲的时候能够随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所以提出问题对学生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学生一起合作探寻问题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逐一进行分析,力争使学生彻底搞懂.总而言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适时提出合理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教师基本素质

教师首先要设法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所以只有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才能够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但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来传授化学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学法指导,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基本素质,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笔者认为,关于化学中基本概念的记忆不能使用机械背诵的方法,而是首先要理解概念,然后还要弄懂概念的内涵,这样才能记得牢.当我们学习酸碱盐这节内容时,需要判断硫酸钡、硫酸、碳酸钙以及三氧化硫这几种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的范畴.这时候我们绝对不能死记硬背,而是用电解质的概念来衡量这些物质的特性.比如,尽管硫酸钡在水中呈溶解状态时不属于导体,可是它熔化成液体之后却能够导电,因此属于电解质;硫酸呈熔化状态时不属于导体,可是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却能导电,因此属于电解质;碳酸钙溶解在水中时不导电,可是碳酸钙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应该划入电解质的范围;三氧化硫呈熔化状态时不导电,在水中溶解时能够导电,但这是离子作用的结果,因此三氧化硫不属于电解质.化学中物质的基本属性与概念千万不能死记硬背,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记忆,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高中学生学习化学这一科目时,首先需要教师进行悉心指导,其次还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而教师也需要大胆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玉莲.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探析[J].才智,2011(21).

篇11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从高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高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根据多年工作实践,谈点滴体会。

一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高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高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6节里一下就出现了27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排列的含义及原因。

另外,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根据他们这些特点,我们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其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 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高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45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要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加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2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科技活动,特别是与当今世界极为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资源等问题紧密结合。而学生生源特殊性、教材内容与课时不匹配、无实验药品和实验室、学校不重视、学生偏科等问题摆在化学老师面前,教师怎样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给予解决呢?

一、教学中的困难

(一)民族地区学生生源的特殊性。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政府对西部地区政策的大力倾斜――招生数量扩大,招生门槛降低,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成了市场宠儿,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加之政府为了扶持西部地区中职教育,鼓励学生学习每月给予每生150元的补助金。我校身处大凉山,学生们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初中生组成,他们表现出学习习惯较差,基础薄弱,学习热情不高,懒惰,思维不活跃,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二)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在中职学校大多数人视化学课为“豆芽科”,课时安排及其不合理(周课时2节),学生们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课根本不学。在学校不重视基础课的大环境影响下,教师们也逐步忽视化学课课堂质量,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混日子,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即: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的局面。

(三)无实验药品和实验室。中职学校建设中出现资金投入失调,重专业、轻基础。学校实验室简陋不足为奇,而我校无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最基本的酒精灯、试管),更谈不上实验室的存在,教师们往往在教学中只能在黑板上绘出实验装置图,然后口头讲述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实验原理描述实验现象。

二、解决办法

(一)认真分析教材。首先,应说明化学课在学校里纯粹为豆芽科,老师们手中只有一本教材,因此分析教材尤为重要。我校所用教材是根据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化学教学大纲》,并根据中师教育改革的特点趋势编写的《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化学第一册(试用本)》。教材在编写中考虑到中等师范教育特点,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在教材内容上与小学自然常识、科普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还安排有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找出并归纳出与学生专业和将来发展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教学。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校为中等师范学校,专业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目前学生占学校总人数的85%左右),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学生们片面认为只要具备一些基本技能,比如:能跳几个舞、唱几首歌、会作几幅画就ok了。如何去探索开展适合自己地区的专业教学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爱好,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信心。要做到兴趣的提高,第一节课我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一步,在结合小学生和学前小朋友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与学生将来工作和学习相联系,从身边生活入手,从科学启蒙、自然常识教育入手,从中找出化学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或提出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来让学生们产生对化学学习的自觉性、责任感和兴趣。

精选教学内容,由于课时量少,如果按照教材内容依次上完,教师往往会形成“满堂灌”教学“走马观花”,造成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的被动局面,最终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双应付的结果。在教学中必须着重突出中职教学特点――必须和够用为度,选择对师范专业学习联系较强,应用较多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对本专业联系不是很紧密或应用不是太多的知识尽量少讲或不讲,将学生学习难度降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内容上增强其灵活性,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将目标划分为最低和最高目标,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精益求精,做到优生“吃饱”差生“吃好”,最终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三)借助网络资源,模拟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实验的成功会使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实验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实验过程,观察反应变化,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原理,从而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校既无实验设备又无化学药品的条件下,要达到上述目的那是不可能的,为了克服困难我将所有实验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成PPT教学幻灯片或下载教学视频,变相的将其制作成“演示实验”。为了实现教学目的,通常我会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每个实验,勾画出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的、观察什么、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然后结合PPT教学课件、视频播放进行分析、应证,最后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并强调它是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以及在实验中预料之外的现象达到探究的目的;并对实验记录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使得学生从不同形式认识实验,不同程度的将所学理论知识给予巩固认识和理解。化学实验的仿真,至少会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了化学课堂吸引力,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明,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实现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强调完成实验报告切记流于形式,将学生的创造思维观察能力得以发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