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

时间:2023-06-27 09:3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生德育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生德育活动

篇1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88-02

在我国,小学生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小到调皮捣蛋、骂人、说谎、不尊敬老人,大到打架斗殴、偷窃、赌博、抽烟等,反映出当前一部分小学生的道德现状存在着不良现象。这些事实不仅表明当前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忽视,而且也反映出我国小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或是一些班会、校会等活动,而这些方式只是将德育学科知识一味地灌输,只是停留在表面,完全忽视了小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自然缺乏对道德情感的认同,这种道德教育看似离“道德”很近,却离学生“很远”。近年来,游戏和游戏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是自己所参与或所组织的游戏活动的主体,游戏与道德教育活动都是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的活动,我们在学校道德教育的道路上应培养游戏精神。不过,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强调实际成效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游戏精神。因此,我们要明确游戏精神与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联系,并尝试通过游戏活动去改进小学生道德教育。

一 游戏与游戏精神的概述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对游戏的描述性界定:“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愿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游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更是小学生展现其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另一方面游戏精神与德育实质有惊人的契合。游戏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游戏不仅是学生的自由天性和完整人格充分体现的方式与路径,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在潜移默化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游戏世界是一个神圣的领域,游戏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说明游戏精神能够实现自主参与、平等和谐的价值观,不仅在工作中得以体现,而且游戏精神在道德教育中也可以充分展现,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种愉悦的体验。

二 游戏精神与小学生道德教育

1.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强调实践性对于游戏和德育活动来说非常重要。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主动组织与参与游戏。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创造某些生活场景与细节,积极地、能动性地体验生活。当然,德育活动也注重实践性。通过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与锻炼,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增长经验,获得道德成长,从而培养实践精神并锻炼了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游戏活动正是一种恰当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在道德游戏活动中体现实践性,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自由性

“儿童参加游戏都是完全主动自愿的,是发自内心的渴望,而并非是迫于外部压力或要求。这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标志。”没有自由的学习是不快乐的,而游戏化的学习则能改变这一点。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他们共同创造一种自由自在地游戏的氛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全身心地投入到道德教育的游戏之中,共同享受当下的愉悦心境,感受着德育活动中的轻松活泼、自由自在。德育活动的实质,就在于活动主体积极自由地活动,培养主体自由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

3.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平等性

当道德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游戏时,只要进入游戏中,教师和学生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游戏者的角色,表明道德教育活动也是一个平等和谐的过程,这是学生最热衷的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游戏性质和游戏精神的德育活动是一种平等性的活动。这种游戏精神,有助于维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游戏活动中积极投入、交流互动,共同培养游戏精神。

4.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生活性

道德游戏活动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现状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源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道德游戏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小学生的特征,体现了生活

德育的原则,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在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保留学生天生的游戏权利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释放游戏精神,让学生在道德游戏活动中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真正地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5.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探究性

游戏是一个探究未知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游戏的魅力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这种好奇心是游戏对游戏者的一种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高度热情。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教育过程作为一种“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究性,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新的认识,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教育过程中。

6.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竞争性

“竞争”意味着压力和动力,而在道德游戏活动中这种压力和动力的完美转化,使得学生在游戏中的“竞争”呈现出兴奋的状态,它激发了学生在德育游戏中的成就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游戏具有一种不断竞争、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种游戏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成就感。

7.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合作性

“合作”也是游戏的重要手段,合作的游戏比独自打斗的游戏有更好的成绩,不仅是因为合作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而且合作能激发人的智慧。在游戏中,学生能进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能在轻松活泼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配合与合作,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完善学生的品格与个性,并能通过在游戏中的得失,意识到合作、团队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成穷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4~35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1身教重于言教

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教师要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2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要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3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作为班主任,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班主任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地纵容他们。

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坏的学生身上。笔者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一直以来教过他的教师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后来教师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开始接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4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学生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教师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

篇3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整合;国学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6-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不分割的一个重要的纽带,而国学经典又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同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中有机整合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学生品德行为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近两年来,笔者在西湖文化研究会和第二课堂名人纪念馆的支持下创办并发展了 “国学鉴赏社”,充分利用社团力量跟品社课堂有机整合,收集国学经典中名言警句用于课前准备、辅助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以习惯养成为目标,拓展教材资源,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整合国学经典诵读的源起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整合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原因主要有:

1.充实教材,使教材既富有生活气息,又有利于学生继承祖国优良传统。

2.目前的现状摆在眼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差。在品活、品社课堂中整合经典诵读,使之成为学生的一项必修作业,有利于修补偏差,培养德智兼修的祖国传统文化的新一代。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整合国学经典诵读的形式

适应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主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这些国学经典中一些思想精髓,很容易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找到相应的教育契合点。

在日常《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让这些国学经典与课堂进行有机整合,我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与课前准备进行整合;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社团活动进行整合。

2.1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课前准备进行整合。

通常,课前准备也会是学科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例如在语文课读课文和词语,数学就是背口诀。因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可以诵读的现成教材资源不多,所以在成立国学鉴赏社团之后,笔者就开始尝试在课前准备时间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通过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2.2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在尝试了与课前准备整合后,笔者开始致力于发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的整合点。以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仁爱教育为主线,拓展教材资源,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2.2.1整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与国学经典相辅相成的诚信教育内容。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也有许多关于“诚信”的内容,如三年级的《诚实是金》、四年级的《当冲突发生后》、五年级的《诚信真可贵》等教学中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理念显现无疑,根据需要让诚信名言进入课堂,用于指导学生的做人准则。

2.2.2整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与国学经典相辅相成的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笔者积极发掘教材与国学经典在感恩方面的相通之处,使感恩教育得到了有效落实。如学习现在四年级上册的《孝心献老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等内容时,把《弟子规》、《孟子》、《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穿插其中。重点章节,力求达到熟能成诵,并体现到实际生活中。

2.3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社团活动进行整合。

针对部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而无奈又无动力,容易满足的现象,笔者充分发掘教材与国学经典中有关勤奋学习的内容,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努力学习。在“国学鉴赏社”系列活动中,笔者邀请到了潘天寿的后人朱仁民大师来校给学生讲授勤奋学习。

2010年6月9日社团请到的是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院院长朱仁民先生来讲述他的外祖父潘天寿的故事。(名人后代讲名人)

在教材中三年级上册的《我要向你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寸金难买寸光阴》和四年级上册的《失败怕什么》等都是关于学习的。邀请朱仁民来讲座,也是想让学生能从名人的角度来了解学习和生活的关联,了解名人、贴近名人,引用名人效应,树立榜样来真真正正的体验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品德与生活(社会)》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整合后的研究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尝试与探索,本班学生的品德面貌确有较大提升,无论是行为习惯表现还是学习意志品质都有了重大改善。杭州名人纪念馆徐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弟子规》的内容与含义,使学生很快就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背诵《弟子规》的全文;名人纪念馆的陈老师结合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具体行动上把所学习到的《弟子规》的条文、道理和精神一一落到实处;西湖文化研究会的李伟老师的软笔和硬笔书法教学、俞老师的古琴演奏与古曲欣赏、梅心老师的中华古体诗词的鉴赏和朗诵,都起到了极好的启蒙作用,不仅使学生增加了诸多门类的课外知识,更使得大家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朱仁民大师的现身说法,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学教育”示范课,再现艺术大师、大画家潘天寿的伟人风范,使孩子们受到一次极有意义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现实教育,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艺术的种子……

在进行课程与国学整合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心情愉悦,乐学、会学,在国学经典的了解上,在思想品德的规范上,在精神意志的激励上,都有了稳步的提升。例如,在社团举办了“名人后代讲名人”的活动后很多学生和家长都纷纷感言,以下是笔者收集到的部分节选:

3.1对学生来说。

朱仁民大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朱大师曾在作画过程中从30米高空摔下来,造成了瘫痪。在医生断定他永远站不起来的时候,他绝望了,但学生给他做的轮椅画板却重新让他对生活燃起了希望,他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一定要站起来!经过不懈的锻炼,奇迹发生了,朱大师不仅可以正常走路了,更在艺术领域有了巨大的成就。朱大师对生活的热爱、面对困难的不畏惧、为艺术而勇于付出的精神都使我一生受用。(社团社员 韩昳歆)

3.2对家长来说。

国学——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

“国学鉴赏社”是孩子们学习国学文化的一个平台。此次的“名人后代讲名人”犹如一座桥梁,拉近了孩子们与名人之间的距离。从细微处领略一代大师的风采;从小节上感知其人格的魅力;从生活中学习其平凡中的伟大。(国学鉴赏社侯邦垒妈妈)

3.3对自己来说。

这一年多来,我一直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想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事、学习和生活习惯。苦于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我不曾放弃,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我终于见到阳光唤得彩虹!在这次“名人后代讲名人”的活动里,没有诗词没有歌赋,但是却有意想不到的意外收获,可能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真谛。就像我小时候练习书法一样,时时写,刻刻练,但苦于没有任何进步性的变化,但就会在某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上得到启示,瞬间就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学生的人生之塔不是一砖一瓦构建的,需要从现在起日积月累,奠基丰厚的智力背景和人生底蕴。真心的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的加强国学经典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传统素养,真正的品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长盛不衰。(笔者)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课程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通过研究和实践,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找到国学教育的相应教育契合点,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财贵.寻回古典智慧,开拓中华未来.参考消息[N].2000年4月21日.

[3]傅根跃,陈昌凯,胡优君. 小学儿童集体主义意识研究[J].心理科学,2002(5).

[4]郭齐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整合国学经典诵读的源起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整合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原因主要有:

1.充实教材,使教材既富有生活气息,又有利于学生继承祖国优良传统。

2.目前的现状摆在眼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差。在品活、品社课堂中整合经典诵读,使之成为学生的一项必修作业,有利于修补偏差,培养德智兼修的祖国传统文化的新一代。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整合国学经典诵读的形式

适应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主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这些国学经典中一些思想精髓,很容易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找到相应的教育契合点。

在日常《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让这些国学经典与课堂进行有机整合,我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与课前准备进行整合;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社团活动进行整合。

2.1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课前准备进行整合。

通常,课前准备也会是学科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例如在语文课读课文和词语,数学就是背口诀。因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可以诵读的现成教材资源不多,所以在成立国学鉴赏社团之后,笔者就开始尝试在课前准备时间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通过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2.2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在尝试了与课前准备整合后,笔者开始致力于发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的整合点。以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仁爱教育为主线,拓展教材资源,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2.2.1整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与国学经典相辅相成的诚信教育内容。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也有许多关于“诚信”的内容,如三年级的《诚实是金》、四年级的《当冲突发生后》、五年级的《诚信真可贵》等教学中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理念显现无疑,根据需要让诚信名言进入课堂,用于指导学生的做人准则。

2.2.2整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与国学经典相辅相成的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笔者积极发掘教材与国学经典在感恩方面的相通之处,使感恩教育得到了有效落实。如学习现在四年级上册的《孝心献老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等内容时,把《弟子规》、《孟子》、《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穿插其中。重点章节,力求达到熟能成诵,并体现到实际生活中。

2.3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社团活动进行整合。

针对部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而无奈又无动力,容易满足的现象,笔者充分发掘教材与国学经典中有关勤奋学习的内容,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努力学习。在“国学鉴赏社”系列活动中,笔者邀请到了潘天寿的后人朱仁民大师来校给学生讲授勤奋学习。

2010年6月9日社团请到的是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院院长朱仁民先生来讲述他的外祖父潘天寿的故事。(名人后代讲名人)

在教材中三年级上册的《我要向你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寸金难买寸光阴》和四年级上册的《失败怕什么》等都是关于学习的。邀请朱仁民来讲座,也是想让学生能从名人的角度来了解学习和生活的关联,了解名人、贴近名人,引用名人效应,树立榜样来真真正正的体验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品德与生活(社会)》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整合后的研究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尝试与探索,本班学生的品德面貌确有较大提升,无论是行为习惯表现还是学习意志品质都有了重大改善。杭州名人纪念馆徐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弟子规》的内容与含义,使学生很快就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背诵《弟子规》的全文;名人纪念馆的陈老师结合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具体行动上把所学习到的《弟子规》的条文、道理和精神一一落到实处;西湖文化研究会的李伟老师的软笔和硬笔书法教学、俞老师的古琴演奏与古曲欣赏、梅心老师的中华古体诗词的鉴赏和朗诵,都起到了极好的启蒙作用,不仅使学生增加了诸多门类的课外知识,更使得大家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朱仁民大师的现身说法,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学教育”示范课,再现艺术大师、大画家潘天寿的伟人风范,使孩子们受到一次极有意义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现实教育,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艺术的种子……

转贴于

在进行课程与国学整合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心情愉悦,乐学、会学,在国学经典的了解上,在思想品德的规范上,在精神意志的激励上,都有了稳步的提升。例如,在社团举办了“名人后代讲名人”的活动后很多学生和家长都纷纷感言,以下是笔者收集到的部分节选:

3.1对学生来说。

朱仁民大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朱大师曾在作画过程中从30米高空摔下来,造成了瘫痪。在医生断定他永远站不起来的时候,他绝望了,但学生给他做的轮椅画板却重新让他对生活燃起了希望,他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一定要站起来!经过不懈的锻炼,奇迹发生了,朱大师不仅可以正常走路了,更在艺术领域有了巨大的成就。朱大师对生活的热爱、面对困难的不畏惧、为艺术而勇于付出的精神都使我一生受用。(社团社员 韩昳歆)

3.2对家长来说。

国学——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

“国学鉴赏社”是孩子们学习国学文化的一个平台。此次的“名人后代讲名人”犹如一座桥梁,拉近了孩子们与名人之间的距离。从细微处领略一代大师的风采;从小节上感知其人格的魅力;从生活中学习其平凡中的伟大。(国学鉴赏社侯邦垒妈妈)

篇5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切实保证,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其学习和工作。下面就影响我市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力求从多方位多角度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结论和对策,同时也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今后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我市10所小学的部分五年级、六年级学生,其中包括乡镇小学、普通小学和寄宿制小学。此次调查的总人数为5327人,随机抽取10所小学的部分班级,向学生发放问卷624份,实际收回597份,回收率为95.67%。

2.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与回收,并统计问卷情况。(2)文献资料法:对近几年《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进行翻阅与搜索,查阅中国期刊网和电子期刊网。(3)访谈法:通过聊天访问和实际走访的形式了解情况。(4)统计法:对问卷进行统计。(5)归纳分析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详细的归纳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1.社会因素。目前,许多学校为了争创升学率,到了六年级时基本停了综合实践课程(音乐、美术、劳技、信息技术),许多任课教师为了抓分数,再三强调主课与副课之间的区别,并且以升学考分数来衡量一门课的重要性。调查中还发现,许多班主任限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包括午间休息时间、放学后等,取而代替的是一大堆的作业。

2.家庭因素。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待遇显赫,长辈往往寄予较高的期望。长辈们一般只看到结果不看过程,通常以一场考试来论定胜负。因此,回家后如果不及时完成作业而参加体育活动,会遭到他们的责备。

3.自身因素。93%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利;88.5%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对心理调节有积极作用;68.13%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促进文化课学习;72.14%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提高自我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重庆市万州市上海小学的校长邹世平如是说:“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生气与生机。”[2]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也曾说过:“不懂体育的校长不是好校长。”同志曾经在《体育之研究》中有这么一段话:体,乃载德智之车也。德育不好是次品,智育不好是处理品,体育不好则是废品。由此可见,体育的重要性远胜于一切教育。

1.加强社会对学生体育活动的支持力度。政府、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校体育工作纲要》为依据,带领全市教职工以学校体育特色为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上好课就等于完成任务,切忌在体育课堂上“放羊”,要精心设计每一堂体育课,改变以教师说课为主的单调的课堂教学,争取在有限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既能学到新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3.合理安排课务,确保“每天活动一小时”的方针实施。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大局为重,认真贯彻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合理安排课程,排除一切干扰,确保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

综上所述,在强调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广大学生丰富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运动水平等有其特殊的作用。每个学校均可根据自己的师资条件、场地、器材、设备和学生的爱好,选择一两项运动长期开展,使之形成传统。因此,学校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必须积极认真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做到课内外密切结合,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我们应清醒地分析现阶段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展望学校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的新的发展前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小伟《体育: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习惯》[J](《中国学校体育》2006.11)

篇6

二、活动设计要周全

1.活动目标要明确

首先活动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意图、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其次,活动形式要为达成目标服务。只要能有效达成活动目标,就不在乎活动数量的多与少,不在乎活动形式的新奇与简朴。

2.活动兴趣要激发

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说、去看、去想,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心动”。

(1)故事唤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最爱听故事,给学生讲故事,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道德认识迁移。例如:在教学《邻居家的小伙伴》时,先讲《雅各布的故事》,然后提出: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好伙伴吗?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成为好伙伴?这样以故事唤起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

(2)音像引趣。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形象的情绪体验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渲染气氛,可使学生“耳悦”、“心悦”,兴趣浓烈;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反复品味,使学生在品味中进入意境,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教《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时,老师先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顷刻间,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中……教师问同学听了歌曲后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我感觉到了各族人民都爱我们的祖国。”有的质疑:“56个民族到底有哪些?”教师此时借机导入新课,自然地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3)设疑激趣。教学要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以“疑”为线索,使学生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明理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待人热情有礼貌》一课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平时你们如何接待陌生人?”、“长辈来了,怎么说?怎么做?”、“你认为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供群体表现的机会,还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活动情境要创设

(1)利用突境,激发真挚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如有一次上品德课,班里一名同学由于身体不适呕吐了,她难受地趴在桌子上,脚下的呕吐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看到同学生病了,学生们不但无动于衷,反而埋怨声不断,却没有一个人帮她。看到这种情况,我决定抛开原来备好的课,在黑板上写下了《当我生病时……》。那节课,同学们谈了许多……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后来有好几位同学主动提出来愿意帮她。从这以后,我发现班上学生稍有不适,就会有学生向我汇报,表现出关切之情,这可喜的变化,着实让我惊喜不已。

(2)抓住冲突情境,破解矛盾争议。我们的孩子想法多,变化很快,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此时,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

(3)巧设表演情境,感受真切情感。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索发现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如教学《开心十分钟》一课时,小组编排“我游戏,他捣乱”的小短剧,从学生的生动表演中,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概括,从中明理:玩游戏要遵守规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也受到了真切的礼貌教育。

(4)巧设问题情境,探究真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学懂道理,达到乐学、善思,用生活教育生活。

4.活动内容要贴近生活

篇7

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教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一、思想品德为首,扎根到心里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教育的有关领导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素质教育提高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注重实践活动, 强化品德的养成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的教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1、扩大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 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机遇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设计开放的实践教学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29-01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家庭贫困、就业竞争和人际关系淡薄等因素的递增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逐渐增大。作为学校的学生管理人员来说,不仅工作内容增加,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更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仅仅依靠老师和少部分学生的力量来管理学生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对学生有效而全面的管理,才能使学校管理制度和决策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参与式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成功实践

参与式管理作为一种工作手段,有别于传统权威式的管理形式和风格。其基本观念是“赋予部属决策参与权,并让下属在自己的职责上拥有较多的选择权和较大控制参与式管理,而不是采用监督命令的控制方式。它让下层的部属有机会参与高层的决策制定,增加人员对组织的隶属感,提高工作士气与工作满意度,同时群体决策的方式可改善决策品质,帮助决策顺利进行。根据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的统计,实施参与式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可以提高50%以上,有的甚至提高一倍至几倍。可以推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参与式管理理论,能使这一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参与式管理的途径

1.有效激励学生,培养主体参与意识。“激励能使人更上进,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正确对待学生积极参与的行为,还应善于使用激励技巧。“在工作的环境中,最能够激励人心的做法,莫过于照顾学生的感觉,考虑学生的情绪,关爱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重的态度,让每个人都能以每天的学习为荣,感受到努力学习的意义。”因此,最好的激励一定是最能满足学生潜在需要的。现在的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学生参与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过程,并为学生参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传统的激励机制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但笔者认为,激励学生真正参与,显现其主体意识,才是效用最大的激励方式。在参与观念下,学生被视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当事者”,而不是“客体”和“旁观者”。学生参与的一切活动,都是主体参与的活动,一种由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联合“介入创造”的活动。学生自愿、主动、直接地参与到校内外各种活动、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以及执行当中,从而主动地选择吸收各种活动所寓含的教育思想,以及自身发展的参与意识、参与责任感和其他各方面的品性与素质。这是一种发自学生内部的、由内向外的主动参与的过程,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动。

2.有效放权,给予学生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的空间。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在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上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给予学生信任,有效放权,给予他们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的空间,是实施学生参与式管理的先决基础。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描述期望,让学生了解情况,容许他们失败,支持他们的努力。由于信任与放权,每一个参与主体都获得了较大的自由,拥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教师只需要扮演好“放手不放眼”的主导者角色,只需付出更少的精力和监督。而对于学生,在受到尊重、信任和比较自主的环境中,他们对于感兴趣的和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往往乐意倾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潜心学习,深入研究。所以,在明示决策参与的范围、程度及权责所在的前提下,有效地放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学生管理层的工作负担。

篇9

同样的游戏由于运用的时、地、人的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地设计活动,使其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科学地选择活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

活动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紧密联系。如果采用的活动偏离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是无效的。有了明确的活动目的,教师才能制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使课堂始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活动要符合学生特点

不同类型的活动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所产生的趣味性是有区别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观察及感知的情绪性和无意性还很强,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好动,可以设计一些简单并且趣味性强的活动,比如:模仿、学和做、歌曲表演,猜物品等。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已初步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思维以及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把时间更多地放在交际性的语言运用上,或者是也可以将Let’s do进行改编,比如:改成听指令选择图片等。

3.活动要适时、适度

教师安排活动的时间要恰当。如果教师在新知呈现后过早地安排活动,学生因为没有对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感知,容易在活动中遇到困难,致使丧失信心。相反,如果安排的时间太迟,则有似画蛇添足,这点是很多年轻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另外,每堂课安排的活动要适度,要杜绝“花枝招展”,贪多求全,应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切忌为活动而活动。

二、趣味性原则

在英语课堂上开展活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和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选择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的活动,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了,教师只有不断设计、不断翻新,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猎奇的欲望。而且,要尽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具有信息差距的交流,从而体验语言的交际功能,增强成功。另外,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比赛、小组抗衡等形式去评价活动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建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的观点,确定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成功开展活动教学的首要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作为建构者,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都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活动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组和整合,进而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因为独立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学生独立的兴趣爱好,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同时,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给他们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想学;培养能力,使之会学。

四、教师主导性原则

篇10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一些日常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一个轻松、愉快而又紧张有序的课堂教学环境会让英语教学有着双倍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当我们回想起在我们传统的教育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英语教学当中主要是以老师教授和学生听讲为主,但是时间久了以后,这种课堂环境就变得枯燥和单一,同时也降低了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了课标对现代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在以后的英语学习当中打下坚实的基础。照这样说来在英语课上的教学活动和其有效性以及师生之间的英语互动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其实我们都知道,在语言的教学当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不仅仅是单纯的教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了解西方国家的特殊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样可以引起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更能够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挥孩子们学习英语的自主性!然而又有一个问题摆上了桌面,怎样才能够提高孩子们在英语课上活动的有效性呢?在此我发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一、在英语课堂的教学当中以孩子们为中心

大家都知道在现在的课堂上孩子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充分的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并且以鼓励的语言和和蔼态度来鼓励孩子们,让学生们大胆地说,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和创造性,让他们超越自己迈向成功!

二、在英语教学中师生集体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英语知识的交流,更是心灵和心灵的交流。所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当我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总会抛给孩子们很多的问题,教孩子们回答。“仍给”集体的也有。“扔给”学生个体的也有。然后我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这样我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热身的目的。当然每个问题都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比如孩子们都很累了,我就会问一些“How are you today ? Are you busy ? Do you want play the computer game ?”等。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那份热情。同时也唤起了他们活泼开朗的个性,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三、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其实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在英语课进行的期间开展孩子们之间的讨论,有同桌之间的讨论,也有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学会集思广益,学会讨论,学会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学会团结合作,同时也给孩子们一个“发泄的舞台”。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生生互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

篇11

情绪是动机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的激活要素。饱满的情绪能够激励人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一个情绪饱满的学生在英语课堂活动中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作为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教于乐,启发思维。例如,笔者在教闽教版英语第一册Lesson 13 Colors时,在巩固本课难点句型the light is red 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猜色彩游戏。笔者利用一个玩具风车,并在风车叶片上贴上各色的灯(留一个叶片不贴),转动风车让学生猜风车的指针会指向哪一种颜色,猜对者就会获得积分;如果风车的指针指向没有灯的叶片,本次所有参与的学生不管对错,都会获得幸运积分。这样学生的热情与动力被激发出来了。“The light is red ,The light is green,The light is … ”学生跃跃欲试,他们没有羞涩与自卑,只想用英语来说出自己的答案。一个教学的难点在风车的旋转中轻松地化解了。笔者在设计本次活动时,不仅从学生的兴趣深处入手,还从兴趣的广度入手,关注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设置了幸运积分,让中下层的学生也来参与,从而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让每一个学生有同样的参与机会

五个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其中之一,就是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应面向每一个学生,活动形式应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可选择的机会,让他们享有平等参与的权利。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保证每一学生都可以参与,而且都能够表现自我。但是我们的平常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有些活动往往成为优等生的独唱的舞台,班级中那些中下层的学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为无所事事的看客。如笔者曾执教闽教版三年级上册Lesson3 Number一课认读并巩固数字读音的环节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活动进行练习、巩固。

Read,think and say.

1.one, five ,one, five, one , ( )

2.three, two ,four , three, two ,four , three, two, ( )

3. one, three, three, one, three, ( ), one ,three, three

4.( ),two ,five, three, one, four, two, five, three, one, ( )

在三(1)班上课时,笔者通过课件将数字投射到屏幕上让全班一起来做,但是有几个学生反应比较快,马上就说出那个数字,这样其他学生就失去了一个参与的机会了,有的反应稍慢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或者他想去参与但他还没看明白,别人都给出答案了。而在三(2)班上课时,笔者变换了学生的参与形式。要求全班学生先独立轻声朗读,后独立思考,再四个人一组共同商量做,接着在小组内轮流朗读,最后抽组在全班汇报。这样不同反应程度的学生在相互的帮助与合作中各得其乐、共同发展。同一个活动,学生不同的参与形式,产生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第一次上课时笔者通过课件将数字投射到屏幕上让全班一起来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由于班上每个学生反应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反应速度一样,每个人说的速度也不一样,观察的速度也不一样,就导致有些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优秀生就已经说出了答案。这样就没有给中下层的学生留出足够活动的时间,学生参与的机会是极为不均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考虑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考虑不同反应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参与的平台形式。活动的设计要让优秀的学生乐于表现,又让中下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积极参与,从而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同样的参与机会。

篇12

一、前言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特点,在小学英语课堂上会时常出现迟到、看课外书、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搞小动作、讲小话等不专心学习的行为。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的组织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上一节英语课容易,上好一节英语课难,特别是对与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自从我从事小学教学以来,我一直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的一节课才能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体现英语的独特之处,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在以后的英语学习当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英语课上的教学活动和其有效性以及师生之间的英语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于提高孩子们在英语课上活动的有效性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语言的教学当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不仅仅是单纯的教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了解西方国家的特殊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样可以引起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更能够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挥孩子们学习英语的自主性!然而又有一个问题摆上了桌面,怎样才能够提高孩子们在英语课上活动的有效性呢?在此我发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一)在英语教学中师生集体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英语知识的交流,更是心灵和心灵的交流,所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当我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总会抛给孩子们很多的问题,教孩子们回答。“仍给”集体的也有,“扔给”学生个体的也有,然后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这样我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热身的目的。当然每个问题都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比如孩子们都很累了,我就会问一些“How are you today ? Are you busy ? Do you want play the computer game ?”等,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那份热情和活泼开朗的个性,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二)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其实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在英语课进行的期间开展孩子们之间的讨论,有同桌之间的讨论,也有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学会集思广益,学会讨论,学会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学会团结合作,同时也给孩子们一个“发泄的舞台”。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生生互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

(三)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个体的互动。也许我把个体和集体的分开是因为我觉得一个集体是有很多个个体来组成,而且是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定是有许多优秀的孩子来构成的,在我的课堂中我总要在一个时段占据很多的时间,而这个时间便是和孩子们单独的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一些简单的对话,每次我都会请一些不同的孩子进行“互动”,给他们提一些比较常用甚至是较简单的问题,让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回答来来给他们增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如果他们不能够回答,我也一定会慢慢的鼓励他们,通过循循善诱让他们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能够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虽然可能是因为成绩暂时的不够理想而有点信心不足,但是作为老师我们绝不会放弃他,在我的心里每个学生都是很棒的。共同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

(四)在英语课堂的教学当中以孩子们为中心。大家都知道在现在的课堂上孩子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充分的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并且以鼓励的语言和和蔼态度来鼓励孩子们,让学生们大胆地说,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和创造性,让他们勇敢快乐的学习。

三、英语课堂的有效活动性

(一)要以一种新颖有趣的问候形式让学生很快让进入课堂,例如我们英语组老师会戴着各种头饰走进教室向孩子们打招呼:Hi, boys and girls .他们感到非常高兴,这正好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快激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利于展开课堂教学。

(二)课堂导入要有新意,良好的新课导入能有效地引导小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是完成整体教学内容、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保证。比如我在上六年级的一节英语课时,教学中我利用已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想像进行猜测导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如:教“运动项目”时,我戴着猴子、兔子、青蛙的头饰做跳高、跳远、骑自行车等运动项目的动作,让学生观察动作,猜一猜是什么运动,再出现单词:jump high、jump far、ride fast。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