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7 09:3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世界经济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世界经济研究

篇1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6964

国内刊号:31-1048/F

邮发代号:4-544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篇2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058-07

引言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的运行陷入低谷。IMF在2008年10月 份的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估计由此前3月份的3.9%调到3.7 %,调低了0.2个百分点。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大的经济体经济低 迷已经影响到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前三季度,从国别看,我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上年同期 回落4.6个百分点;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12.7个百分点; 8月、9月份对欧盟出口增速也由前7个月累计27.1%分别回落到22%和20.8%。从产品看,部 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8%,玩具增长3.7%, 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21.2和16.3个百分点。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额却还 是上升的,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尽 管有多种原 因可以说明中国与主要经济低迷的贸易伙伴国贸易额增速减少而总体贸易额增速势头良好的 情况,但中国与新兴国家贸易快速增长所起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我国对东盟国家 进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3.9%,其中出口增长了20.7%,高于同期对欧盟的19.5%的增长。在 中 国对外贸易中表现出愈来愈重要地位的新兴国家经济波动通过贸易渠道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理 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拟以东盟六国(缅甸、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 加坡和泰国)为观察对象,以1985―2006年中国实际GDP、六国实际GDP和中国与六国双边贸 易 额数据为基础,构建变量,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六国经济波动的贸易传导机制给 予分析。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变量建构和模型建立,第四 部分是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及其扩展。

文献综述

对世界经济波动的贸易传导机制分析较少且往往局限于大国或重要的区域经济体内。 欧元区统一货币的实施,更加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因为换来成员国之间贸易增加的 统一货币的实施是以牺牲成员国独立的货币政策为代价的,这在经济周期波动协动性很差的 成员国表现得更是明显。对什么在决定着这种经济波动协动性的探讨也更多地是从贸易的视 角分析。如Frankel和Rose(1997)在理论上分析认为货币统一创造贸易,而贸易反过来又提 高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1]Fatás(1997)、Frankel和Rose(1998)、Clark和W incoop(2 001)以工业国家为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较高的贸易结合度确实导致较高的经济波动协动 。 但是有学者对以工业国家得出的结果是否适合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质疑。早些时候,Krugman( 1991)就认为经济周期协动对贸易结合程度的反应可能取决于不同国家间生产结构的差异等 因素,[2]后来Fidrmuc(2002)、[3]Gruben et al(2002)[4]和Im bs(2004)[5]认为产业内贸 易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César Calderón(2007)最近的研究发现,经济波动协动分别对 工 业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结合程度的不同反应是可以从专业分工模式和双边贸易得到 解释的。[6]

尽管国外关于中国与地区经济体之间贸易对双边经济协动的考察较少,但在临近研究领域内 已有国内学者给予关注,但这是一个逐步切入正题的过程。起初的研究主要是在考察区 域经济周期存在性的同时力图立足于区域体内给出形成周期的原因,如薛敬孝(2001)发现20 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经济周期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同期性和离散的倾向并进而给 出了解释。[7]张兵(2002)考察发现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具有同期性,并把同期性原 因归为域 内成员国之间相互投资等因素。[8]杜群阳等(2005)以东亚十国为样本,利用聚类 分析发现 在1970―2004年间东亚经济周期存在,NIEs、ASEANs等次区域经济周期也存在,并发现中国 与东亚经济周期关联度逐渐加强等结论,在分析经济周期存在原因时已把产业内贸易作为一 个因素考虑进去。[9]王悦(2007)则完全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分析东亚经济周期同步 性,不仅 验证了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存在,还证明了东亚地区对外贸易变动对该地区经济周期 同步性有明显的影响。[10]喻旭兰(2008)运用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理论,以1994― 2005年中 国与东盟的GDP季度数据,建立多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后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周 期具有同步性,[11]但喻旭兰主要是以中国与东盟总量GDP数据来考察协动性,体 现不出中 国与东盟主要成员之间经济周期协动情况,更没有考察贸易对这种协动性的影响。因此检索 相关文献发现,基于面板数据模型从贸易角度实证考察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间双边贸易与 双边经济波动协动的分析几乎没有,因此本文的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模型建立

1.关于变量的建构和数据描述

我们实证分析核心是测度双边贸易强度(bilateral trade intensity)对双边经济 波动相关度(bilateral correlations of economy)的影响。取t时间段内i和j两国经济周 期协动度(用相关系数表示),即p(i,j)为因变量,其值为利用Hodrick.Prescott(HP) 方法从i和j两国以本币表示的真实经济总量中提取的周期成分数据相关系数。我们沿袭César Calderón等人(2007)的方法,取t时间段内双边贸易强度为自变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实证分析

1.中国与东盟六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通过HP技术从七国实际GDP中提取到周期成分数据走势如图1(由于各国GDP数据大小不 一及货币单位不同导致周期成分数据大小差别较大,为便于在同一图中观察,图中显示的是 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走势图)所示。图1显示在1985―2006年东盟六国存在1985―1996、1 9 96―2000和2000―2006三次比较明显的经济周期,即有两次平均长度为12年的朱格拉周期( 1985―1996,1996―2006),一次长度为4年的基钦周期(1996―2000)。中国经济在1985 年开始下滑在1991年打到谷底,1996年到达谷峰,此后开始下降并在2001年再次抵达谷底, 此后开始上扬。中国经济周期表现出与六国经济周期明显的协动性。

2.变量数值的获得和平稳性检验

在对1985―2006年相关贸易和GDP数据处理的基础上,依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到相关变量 数据如表1所示。

表3清楚显示中国与东盟六国双边贸易对中国与六国双边经济协动促进作用的大小。 首 先中国与六国双边贸易对中国与六国双边经济协动是有促进作用的,中国与东盟诸国日益密 切 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上的联系。其次,双边贸易往来对双边经济协动促进作用的大小是一 样的,双边贸易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双边经济协动程度提高3.848个百分点。但是个体 固定效应的存在表明,东盟六国各自具有的差异因素导致与中国已有的双边贸易存量对双边 经济协动的影响的固定效应是不同的,分别为2.636、.0.833、.0.541、0.0 51、.0.723和.0.560。

4.双边贸易程度与双边经济协动的Granger检验

经济时间序列常出现伪相关问题,即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出现较大的 相关系数,为表明双边贸易是否对产业结构有促进作用,还需Granger因果检验的进一步证 实。由前面分析已知两个变量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做Granger检验。至于检验模型 选定,需要进行协方差分析,首先做两个变量的因果模型。对模型考虑基于如下两个架设:

假设1: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同

由表4可知,P(c,j)和I(c,j)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I(c,j)是P(c,j)的Gr anger原因,表明中国与东盟六国的双边贸易程度起到了促进双边经济协动的作用,同时双 边经济的协动反过来也促进了双边贸易程度的加强。

结论及扩展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在样本观察期内,东盟六国经济走势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出现了明显的区域 经济周期,而中国与东盟六国经济波动表现出高度的协动性。

第二,中国与东盟六国的双边贸易对双边经济协动是有积极影响的,且影响的大小一 样。但是个体固定效应的存在表明,东盟六国各自具有的差异因素导致与中国已有的双边贸 易存量对双边经济协动的影响的固定效应是不同的,影响大小依次是缅甸、菲律宾、马来西 亚、泰国、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

第三,中国与东盟六国双边贸易程度和双边经济协动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双 边贸易程度加强促进了双边经济的协动,而双边经济协动反过来也促进了双边贸易程度的提 高,二者显现出了互动效应。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国家出现了愈加明显的区域经济周期,同时 地缘关系、贸易互补性使得中国与邻近区域经济贸易联系在加强,贸易成为中国经济与区 域经济产生互动的重要传导渠道之一。因此我们在防范世界大国经济波动通过贸易影响中国 经济波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邻近区域经济体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影响的贸易传导机 制的研究。

注释:

[1]Franke J A, Rose A K. Is EMU Justifiable Expost Than Exant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

[2]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irdge MA.: The MIT Press, 1991

[3]Fidrmuc,J.The Endogeneit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Intra.in dustry Trade and EUM Enlargement. Oesterreiche National Bank,Mineo(February), 2002

[4]Gruben W C, Koo J, Millis E. How Much Does International Trade Affect Businesss Cycle Synchironiza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Research Depa rtment Working Paper,2002

[5]Imbs J. Trade, Finance, Specializ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The Revie w of Economics and Statictics,2004

[6]César Calderón, Albrto Chong, Ernesto Stein.Trade Intensity and Busi 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y Differ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

[7]薛敬孝,张兵.论东亚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南开经济研究,2001

[8]张兵.论东亚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期性. 亚太经济,2002

篇3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提出了约束性碳减排目标。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及减排措施所有不同,有必要深入分析区域碳排放特征,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低碳发展路径,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碳减排整体目标的实现。陕西省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陕西省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产值占到80%以上,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大。同时,第三产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陕西是中国的能源大省,随着陕西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迅速上升,离不开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在推动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致了大量的碳排放。深入研究陕西省经济的发展状况,对陕西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陕西省各产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近年来,陕西省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促进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着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环境中CO2的排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2000-2014年陕西省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碳排放量总体逐步上升。2000-2014年陕西省GDP平均增长率为17.55%,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为10.62%,碳排放呈现出“高速增长—波动—逐步下降”的特点,其中2000-2005年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18.45%,2006-2009年期间碳排放增速波动较大,2010-2014年碳排放量逐步下降,平均增速7.83%。陕西省能源消费主要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组成。煤炭消费比例在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占主导地位。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改变。有研究表明:天然气能源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比煤炭高23%。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近年来陕西省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2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随着陕西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温室气体总量的持续增长,环境质量与产业结构协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兴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都会崛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陕西省作为国家首批五个低碳试点省份之一,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新增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能够避免陕西省进入资源诅咒的怪圈,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2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支撑陕西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势必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陕西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尤其是煤炭。陕西能源生产企业大多具有生产规模小、能源加工转换率低等特点,增加了陕西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使得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陕西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经济低碳发展围绕能源企业如何应对新技术、新能源的挑战,实现从传统的高碳低增长方式向低碳高增长模式转变。陕西目前所处的工业化具体发展阶段,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2.3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陕西省能源化工高碳排放的产业特征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导致陕西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面对资源开发强度大和环境容量小的矛盾,要求企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促进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减少“三废”排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因此,作为国家低碳示范省,发展低碳经济是将其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以低碳理念引领省域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培育低碳竞争力、倡导低碳生活,对陕西省实现低碳转型刻不容缓。

3低碳经济下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

陕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突破原有发展路径。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推进陕西的低碳化进程。

3.1从政策上制订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依赖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提倡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产业,明确重点发展行业或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将资源有序地引导向低碳经济方向,坚持走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二是从陕西目前发展来看,应结合其经济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新路径的另一重要着力点就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平衡全省工业的整体碳排放量。

3.2从机制上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陕西省从机制上完善技术支撑,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创新的支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也正在进行,推进高耗能企业的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减排。一方面,应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预算制度,逐步形成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产了联合技术系统开发及利用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建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鼓励校企联合进行“产学研结合”,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研发机构。陕西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3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促进低碳化发展

陕西已经进入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结构碳排放占很大比例。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考虑是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规划为契机,加快陕西省经济增长转变方式,关中地区要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陕南、陕北利用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围绕各类产业园区,推进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可持续性,能够解决陕西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达到减少碳排放的发展目标,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不会导致产业高碳化,反而会进一步增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碳优势。

4结论

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陕西省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必要性。提出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从政策上制订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从机制上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促进陕西省低碳化发展。

作者:吴昌熙 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内外经济形势凸显经济发展方式和贸易结构升级的迫切性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的统计(见表1)可看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低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一直小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呈现一种不稳定的态势。2009年作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一揽子刺激政策实施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和出口。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致使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信贷规模过大、银行体系资金流动性过剩,但这是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经济内外失衡的外在表现。

(二)产业结构失衡

从我国近二十年来的三次产业贡献(见表2)发现,第一产业比重呈减小趋势并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10%以内;第二产业比重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09年达52.5%;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达42.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9%,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54.6%。

(三)能源消耗过度且利用效率低下

早在2002年,我国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超过美国的世界最大排放国,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1%。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能耗强度有所降低,但仍然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201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但日本当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是6.6亿吨标准煤,利用效率是我国的5倍;我国出口在2010年超过德国,而德国当年消费4.4亿吨标准煤。

(四) 内外需结构失衡且对外依存度过高

2008年前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较大,2006-2010年分别为65.2%、62.8%、57.3%、

44.2%和49.2%。入世以来,我国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2%,出口需求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表1显示,危机前的2007年出口去求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危机初期的2008年也拉动了0.8个百分点,2009年危机蔓延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3.7个百分点。危机前后的比照,出口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其超过了4个百分点。

对外能源依存度过大。在石油方面的依存度大,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是在1993年,以后净进口量逐年增多。2009年我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首超50%的警戒线。2010年全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比上年增长17.5%,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55%。我国原油进口总量60%来自原中东和非洲,中东局势不稳造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使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剧。

对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贸易结构升级

(一)重视并加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投资增长一直是支撑我国GDP增长主要源泉,这导致了大范围的重复建设问题,2009年上半年六大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货币供应量超多,M2 与GDP比重一度达到了1.8,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信贷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通货膨胀,使市场上物价开始上升,同时,资产价格泡沫的迹象开始显现。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着重提高城镇居民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能力,而收入水平越高的人,其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反倒越低即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对内需的拉动就极为有限。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释放居民消费能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第三,加大政策引导消费的力度,净化消费环境。政府应制定和出台鼓励消费的相关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合理调整消费税、购置税等与消费直接相关的税种。拓宽消费领域,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增长,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休闲等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41.0%上升到2009的52.5%,提高了11.5个百分点(见表2)。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从1990年的17.3%提高到2009年的42.9%,提高了25.6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经济粗放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我国必须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积极引导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提升第二产业层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正确处理新型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

(三)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创新激励体制,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税收的优惠和信贷支持,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服务,为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必须强化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人力资本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载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各领域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等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的积极作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四) 健全资本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必然需要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顺畅的资本投资渠道。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关键是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发展股票主板市场,改善上市公司质量结构。积极稳定的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满足不同规模的企业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投机行为,使得社会资本真正高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贸易结构升级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注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以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努力增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扭转过大的贸易顺差。

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加工深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注重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和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增值链条,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推动我国的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上游研发设计延伸,提高我国加工装配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大力对外发展服务贸易。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鼓励素质较高、竞争力较强的服务行业出口,巩固并加快发展旅游、运输、建筑等具有比较优势服务行业的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扩大引进外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在扩大外资引进规模的同时提高外资引进质量,坚持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紧密结合,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引导外资的产业投资趋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引导外资的区域投资趋向,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鼓励我国企业通过并购等形式积极拓展海外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外研发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资源型企业积极走向海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基础。适当降低资源性产品的关税,鼓励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建立健全资源的进口机制和储备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自贸区的合作优势,稳步推进双边贸易,服务双边经济发展;在WTO框架内,妥善处理中美、中欧贸易争端;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适度、渐进性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升值以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晓,熊金超.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J].发展论坛,2009(12)

2.汪斌锋.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及出路[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

3.张艳.我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大国[N].京华时报,2011-2-26

4.王一鸣.当前经济运行的政策取向[J],望.2007(21)

5.刘伟.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J].大连干部学刊,2010(5)

6.李岚红.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7)

7.白雪飞,温凤媛.基于技术创新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8.赵凌云.中国发展过大关—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与路径[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9.黄海燕,黄振奇.“十二五”中国经济开始第三次转型[N].中国经济导报.2011-1-11

10.金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的唯一选择[J].经济研究,2010(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