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7 09:3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世界经济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世界经济研究

篇1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6964

国内刊号:31-1048/F

邮发代号:4-544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篇2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058-07

引言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的运行陷入低谷。IMF在2008年10月 份的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估计由此前3月份的3.9%调到3.7 %,调低了0.2个百分点。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大的经济体经济低 迷已经影响到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前三季度,从国别看,我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上年同期 回落4.6个百分点;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12.7个百分点; 8月、9月份对欧盟出口增速也由前7个月累计27.1%分别回落到22%和20.8%。从产品看,部 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8%,玩具增长3.7%, 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21.2和16.3个百分点。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额却还 是上升的,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尽 管有多种原 因可以说明中国与主要经济低迷的贸易伙伴国贸易额增速减少而总体贸易额增速势头良好的 情况,但中国与新兴国家贸易快速增长所起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我国对东盟国家 进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3.9%,其中出口增长了20.7%,高于同期对欧盟的19.5%的增长。在 中 国对外贸易中表现出愈来愈重要地位的新兴国家经济波动通过贸易渠道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理 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拟以东盟六国(缅甸、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 加坡和泰国)为观察对象,以1985―2006年中国实际GDP、六国实际GDP和中国与六国双边贸 易 额数据为基础,构建变量,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六国经济波动的贸易传导机制给 予分析。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变量建构和模型建立,第四 部分是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及其扩展。

文献综述

对世界经济波动的贸易传导机制分析较少且往往局限于大国或重要的区域经济体内。 欧元区统一货币的实施,更加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因为换来成员国之间贸易增加的 统一货币的实施是以牺牲成员国独立的货币政策为代价的,这在经济周期波动协动性很差的 成员国表现得更是明显。对什么在决定着这种经济波动协动性的探讨也更多地是从贸易的视 角分析。如Frankel和Rose(1997)在理论上分析认为货币统一创造贸易,而贸易反过来又提 高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1]Fatás(1997)、Frankel和Rose(1998)、Clark和W incoop(2 001)以工业国家为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较高的贸易结合度确实导致较高的经济波动协动 。 但是有学者对以工业国家得出的结果是否适合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质疑。早些时候,Krugman( 1991)就认为经济周期协动对贸易结合程度的反应可能取决于不同国家间生产结构的差异等 因素,[2]后来Fidrmuc(2002)、[3]Gruben et al(2002)[4]和Im bs(2004)[5]认为产业内贸 易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César Calderón(2007)最近的研究发现,经济波动协动分别对 工 业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结合程度的不同反应是可以从专业分工模式和双边贸易得到 解释的。[6]

尽管国外关于中国与地区经济体之间贸易对双边经济协动的考察较少,但在临近研究领域内 已有国内学者给予关注,但这是一个逐步切入正题的过程。起初的研究主要是在考察区 域经济周期存在性的同时力图立足于区域体内给出形成周期的原因,如薛敬孝(2001)发现20 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经济周期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同期性和离散的倾向并进而给 出了解释。[7]张兵(2002)考察发现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具有同期性,并把同期性原 因归为域 内成员国之间相互投资等因素。[8]杜群阳等(2005)以东亚十国为样本,利用聚类 分析发现 在1970―2004年间东亚经济周期存在,NIEs、ASEANs等次区域经济周期也存在,并发现中国 与东亚经济周期关联度逐渐加强等结论,在分析经济周期存在原因时已把产业内贸易作为一 个因素考虑进去。[9]王悦(2007)则完全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分析东亚经济周期同步 性,不仅 验证了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存在,还证明了东亚地区对外贸易变动对该地区经济周期 同步性有明显的影响。[10]喻旭兰(2008)运用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理论,以1994― 2005年中 国与东盟的GDP季度数据,建立多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后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周 期具有同步性,[11]但喻旭兰主要是以中国与东盟总量GDP数据来考察协动性,体 现不出中 国与东盟主要成员之间经济周期协动情况,更没有考察贸易对这种协动性的影响。因此检索 相关文献发现,基于面板数据模型从贸易角度实证考察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间双边贸易与 双边经济波动协动的分析几乎没有,因此本文的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模型建立

1.关于变量的建构和数据描述

我们实证分析核心是测度双边贸易强度(bilateral trade intensity)对双边经济 波动相关度(bilateral correlations of economy)的影响。取t时间段内i和j两国经济周 期协动度(用相关系数表示),即p(i,j)为因变量,其值为利用Hodrick.Prescott(HP) 方法从i和j两国以本币表示的真实经济总量中提取的周期成分数据相关系数。我们沿袭César Calderón等人(2007)的方法,取t时间段内双边贸易强度为自变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实证分析

1.中国与东盟六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通过HP技术从七国实际GDP中提取到周期成分数据走势如图1(由于各国GDP数据大小不 一及货币单位不同导致周期成分数据大小差别较大,为便于在同一图中观察,图中显示的是 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走势图)所示。图1显示在1985―2006年东盟六国存在1985―1996、1 9 96―2000和2000―2006三次比较明显的经济周期,即有两次平均长度为12年的朱格拉周期( 1985―1996,1996―2006),一次长度为4年的基钦周期(1996―2000)。中国经济在1985 年开始下滑在1991年打到谷底,1996年到达谷峰,此后开始下降并在2001年再次抵达谷底, 此后开始上扬。中国经济周期表现出与六国经济周期明显的协动性。

2.变量数值的获得和平稳性检验

在对1985―2006年相关贸易和GDP数据处理的基础上,依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到相关变量 数据如表1所示。

表3清楚显示中国与东盟六国双边贸易对中国与六国双边经济协动促进作用的大小。 首 先中国与六国双边贸易对中国与六国双边经济协动是有促进作用的,中国与东盟诸国日益密 切 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上的联系。其次,双边贸易往来对双边经济协动促进作用的大小是一 样的,双边贸易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双边经济协动程度提高3.848个百分点。但是个体 固定效应的存在表明,东盟六国各自具有的差异因素导致与中国已有的双边贸易存量对双边 经济协动的影响的固定效应是不同的,分别为2.636、.0.833、.0.541、0.0 51、.0.723和.0.560。

4.双边贸易程度与双边经济协动的Granger检验

经济时间序列常出现伪相关问题,即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出现较大的 相关系数,为表明双边贸易是否对产业结构有促进作用,还需Granger因果检验的进一步证 实。由前面分析已知两个变量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做Granger检验。至于检验模型 选定,需要进行协方差分析,首先做两个变量的因果模型。对模型考虑基于如下两个架设:

假设1: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同

由表4可知,P(c,j)和I(c,j)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I(c,j)是P(c,j)的Gr anger原因,表明中国与东盟六国的双边贸易程度起到了促进双边经济协动的作用,同时双 边经济的协动反过来也促进了双边贸易程度的加强。

结论及扩展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在样本观察期内,东盟六国经济走势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出现了明显的区域 经济周期,而中国与东盟六国经济波动表现出高度的协动性。

第二,中国与东盟六国的双边贸易对双边经济协动是有积极影响的,且影响的大小一 样。但是个体固定效应的存在表明,东盟六国各自具有的差异因素导致与中国已有的双边贸 易存量对双边经济协动的影响的固定效应是不同的,影响大小依次是缅甸、菲律宾、马来西 亚、泰国、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

第三,中国与东盟六国双边贸易程度和双边经济协动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双 边贸易程度加强促进了双边经济的协动,而双边经济协动反过来也促进了双边贸易程度的提 高,二者显现出了互动效应。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国家出现了愈加明显的区域经济周期,同时 地缘关系、贸易互补性使得中国与邻近区域经济贸易联系在加强,贸易成为中国经济与区 域经济产生互动的重要传导渠道之一。因此我们在防范世界大国经济波动通过贸易影响中国 经济波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邻近区域经济体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影响的贸易传导机 制的研究。

注释:

[1]Franke J A, Rose A K. Is EMU Justifiable Expost Than Exant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

[2]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irdge MA.: The MIT Press, 1991

[3]Fidrmuc,J.The Endogeneit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Intra.in dustry Trade and EUM Enlargement. Oesterreiche National Bank,Mineo(February), 2002

[4]Gruben W C, Koo J, Millis E. How Much Does International Trade Affect Businesss Cycle Synchironiza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Research Depa rtment Working Paper,2002

[5]Imbs J. Trade, Finance, Specializ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The Revie w of Economics and Statictics,2004

[6]César Calderón, Albrto Chong, Ernesto Stein.Trade Intensity and Busi 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y Differ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

[7]薛敬孝,张兵.论东亚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南开经济研究,2001

[8]张兵.论东亚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期性. 亚太经济,2002

篇3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提出了约束性碳减排目标。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及减排措施所有不同,有必要深入分析区域碳排放特征,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低碳发展路径,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碳减排整体目标的实现。陕西省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陕西省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产值占到80%以上,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大。同时,第三产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陕西是中国的能源大省,随着陕西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迅速上升,离不开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在推动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致了大量的碳排放。深入研究陕西省经济的发展状况,对陕西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陕西省各产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近年来,陕西省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促进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着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环境中CO2的排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2000-2014年陕西省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碳排放量总体逐步上升。2000-2014年陕西省GDP平均增长率为17.55%,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为10.62%,碳排放呈现出“高速增长—波动—逐步下降”的特点,其中2000-2005年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18.45%,2006-2009年期间碳排放增速波动较大,2010-2014年碳排放量逐步下降,平均增速7.83%。陕西省能源消费主要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组成。煤炭消费比例在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占主导地位。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改变。有研究表明:天然气能源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比煤炭高23%。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近年来陕西省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2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随着陕西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温室气体总量的持续增长,环境质量与产业结构协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兴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都会崛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陕西省作为国家首批五个低碳试点省份之一,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新增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能够避免陕西省进入资源诅咒的怪圈,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2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支撑陕西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势必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陕西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尤其是煤炭。陕西能源生产企业大多具有生产规模小、能源加工转换率低等特点,增加了陕西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使得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陕西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经济低碳发展围绕能源企业如何应对新技术、新能源的挑战,实现从传统的高碳低增长方式向低碳高增长模式转变。陕西目前所处的工业化具体发展阶段,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2.3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陕西省能源化工高碳排放的产业特征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导致陕西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面对资源开发强度大和环境容量小的矛盾,要求企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促进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减少“三废”排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因此,作为国家低碳示范省,发展低碳经济是将其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以低碳理念引领省域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培育低碳竞争力、倡导低碳生活,对陕西省实现低碳转型刻不容缓。

3低碳经济下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

陕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突破原有发展路径。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推进陕西的低碳化进程。

3.1从政策上制订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依赖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提倡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产业,明确重点发展行业或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将资源有序地引导向低碳经济方向,坚持走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二是从陕西目前发展来看,应结合其经济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新路径的另一重要着力点就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平衡全省工业的整体碳排放量。

3.2从机制上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陕西省从机制上完善技术支撑,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创新的支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也正在进行,推进高耗能企业的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减排。一方面,应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预算制度,逐步形成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产了联合技术系统开发及利用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建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鼓励校企联合进行“产学研结合”,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研发机构。陕西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3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促进低碳化发展

陕西已经进入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结构碳排放占很大比例。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考虑是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规划为契机,加快陕西省经济增长转变方式,关中地区要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陕南、陕北利用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围绕各类产业园区,推进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可持续性,能够解决陕西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达到减少碳排放的发展目标,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不会导致产业高碳化,反而会进一步增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碳优势。

4结论

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陕西省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必要性。提出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从政策上制订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从机制上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促进陕西省低碳化发展。

作者:吴昌熙 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内外经济形势凸显经济发展方式和贸易结构升级的迫切性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的统计(见表1)可看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低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一直小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呈现一种不稳定的态势。2009年作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一揽子刺激政策实施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和出口。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致使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信贷规模过大、银行体系资金流动性过剩,但这是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经济内外失衡的外在表现。

(二)产业结构失衡

从我国近二十年来的三次产业贡献(见表2)发现,第一产业比重呈减小趋势并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10%以内;第二产业比重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09年达52.5%;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达42.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9%,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54.6%。

(三)能源消耗过度且利用效率低下

早在2002年,我国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超过美国的世界最大排放国,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1%。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能耗强度有所降低,但仍然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201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但日本当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是6.6亿吨标准煤,利用效率是我国的5倍;我国出口在2010年超过德国,而德国当年消费4.4亿吨标准煤。

(四) 内外需结构失衡且对外依存度过高

2008年前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较大,2006-2010年分别为65.2%、62.8%、57.3%、

44.2%和49.2%。入世以来,我国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2%,出口需求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表1显示,危机前的2007年出口去求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危机初期的2008年也拉动了0.8个百分点,2009年危机蔓延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3.7个百分点。危机前后的比照,出口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其超过了4个百分点。

对外能源依存度过大。在石油方面的依存度大,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是在1993年,以后净进口量逐年增多。2009年我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首超50%的警戒线。2010年全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比上年增长17.5%,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55%。我国原油进口总量60%来自原中东和非洲,中东局势不稳造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使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剧。

对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贸易结构升级

(一)重视并加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投资增长一直是支撑我国GDP增长主要源泉,这导致了大范围的重复建设问题,2009年上半年六大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货币供应量超多,M2 与GDP比重一度达到了1.8,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信贷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通货膨胀,使市场上物价开始上升,同时,资产价格泡沫的迹象开始显现。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着重提高城镇居民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能力,而收入水平越高的人,其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反倒越低即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对内需的拉动就极为有限。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释放居民消费能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第三,加大政策引导消费的力度,净化消费环境。政府应制定和出台鼓励消费的相关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合理调整消费税、购置税等与消费直接相关的税种。拓宽消费领域,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增长,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休闲等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41.0%上升到2009的52.5%,提高了11.5个百分点(见表2)。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从1990年的17.3%提高到2009年的42.9%,提高了25.6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经济粗放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我国必须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积极引导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提升第二产业层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正确处理新型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

(三)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创新激励体制,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税收的优惠和信贷支持,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服务,为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必须强化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人力资本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载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各领域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等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的积极作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四) 健全资本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必然需要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顺畅的资本投资渠道。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关键是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发展股票主板市场,改善上市公司质量结构。积极稳定的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满足不同规模的企业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投机行为,使得社会资本真正高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贸易结构升级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注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以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努力增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扭转过大的贸易顺差。

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加工深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注重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和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增值链条,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推动我国的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上游研发设计延伸,提高我国加工装配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大力对外发展服务贸易。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鼓励素质较高、竞争力较强的服务行业出口,巩固并加快发展旅游、运输、建筑等具有比较优势服务行业的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扩大引进外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要在扩大外资引进规模的同时提高外资引进质量,坚持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紧密结合,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引导外资的产业投资趋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引导外资的区域投资趋向,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鼓励我国企业通过并购等形式积极拓展海外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外研发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资源型企业积极走向海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基础。适当降低资源性产品的关税,鼓励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建立健全资源的进口机制和储备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自贸区的合作优势,稳步推进双边贸易,服务双边经济发展;在WTO框架内,妥善处理中美、中欧贸易争端;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适度、渐进性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升值以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晓,熊金超.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J].发展论坛,2009(12)

2.汪斌锋.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及出路[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

3.张艳.我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大国[N].京华时报,2011-2-26

4.王一鸣.当前经济运行的政策取向[J],望.2007(21)

5.刘伟.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J].大连干部学刊,2010(5)

6.李岚红.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7)

7.白雪飞,温凤媛.基于技术创新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8.赵凌云.中国发展过大关—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与路径[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9.黄海燕,黄振奇.“十二五”中国经济开始第三次转型[N].中国经济导报.2011-1-11

10.金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的唯一选择[J].经济研究,2010(6)

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相关性逐渐增强。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呈现了明显的世界经济协同性。因此,回顾和理清世界经济周期的脉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并从中寻找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进行界定。从定性的角度,Canova和Dellas(1993)给出了世界经济周期定义的简单描述,即世界经济周期是在国别总量经济的跨国周期性行为中存在的共同特征。而对这种共同特征,宋玉华(2004)加以进一步的明确,她认为世界经济周期就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主要国家的实际经济活动呈现同步的扩张、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行形态,这种运行形态会重复发生,最终形成持续时间不同的世界经济周期运动。从定量的角度,Gerlach(1988)用波谱分析研究经济周期的跨国行为,发现大量国家的产出运动在经济周期频带上是相互联系的,世界经济周期是多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动在一定的周期频带上的高度相关性存在;Gregory等(1997)则用时间序列相关性来界定世界经济周期,即全世界(国家)的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表现出一个序列相关的共同特征。

二、世界经济周期是否存在

(一)世界经济周期存在的研究

很多实例证明国家之间的确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和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如,Dellas(1986)发现在英、美、德、日四国间,几乎存在长久的同一的经济周期。Backus,Kehoe,Kydland(1992)扩展了RBC(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模型,建立了包含跨国经济协动现象的I—RBC模型,在这个扩展的开放经济理论里,国家之间的消费是高度相关的,由此说明国家之间的协同性是存在的。Sarkissian(2001)也认为国家之间的消费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高度相关,特别是在萧条时期更是如此。而Canova,Dellas(1993)发现显著增强的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和全世界面临着的共同的外部或内部经济扰动是生成跨国的经济周期行为的共同因素。Baxter,Kouparitsas(2004)的研究发现,如果两国之间有较高的双边贸易相关度,那么这两国之间的经济周期相关度就会提高;同时,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周期相关度一般会比较高。Ravn(1997)的研究表明,除OECD国家政府支出显示了较弱的正相关性外,其他经济变量(包括产出、消费、总投资、出口和进口)都显示了很强的正相关性,并表现出良好的跨国协同运动性。Kouparitsas(2001)研究发现,七国集团的经济周期存在着极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以后更是如此,他认为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世界经济周期)的确是存在的。

(二)世界经济周期不存在的研究

Hickman,Filatov(1983)的研究发现,经济波动的国际传导通常表现得相当微弱,这种微弱的传导很易于被国内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所控制而失去扩散能力。唐海燕(1999)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初期或以前时期,各国经济周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间错位,同一时期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抵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世界经济周期性特征。Kollmann(1996)通过与完全资产市场的对比,发现在不完全资产市场(即国际金融市场只能买卖债券合约)的两个国家实际经济周期模型里,国家之间消费的相关关系比完全资产市场情况要明显弱得多。Selover(1997)在研究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互动关系时,进一步发现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因为相互驱动而导致同步波动的假说并不成立,两国经济趋向同步波动是因为低水平的或者弱的冲击所致。

(三)区域性经济周期增强而世界性经济周期减弱的研究

四、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

篇6

【关键词】经济周期;协同性;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越加密切,也使得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加剧,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也在对世界经济产生着不小的波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其实就是一种经济波动的现象,它是把整个世界经济作为一个个具有理性的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个体之间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整体也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共振与传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发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也在增强,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协同性进行计量分析。这种计量分析可以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协同性与差异性进行准确的掌握,同时也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征进行准确的预估,为整个经济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经过了几大特殊时期,有计划经济时期也有时期,一直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时期,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的振动与影响,经济是随着国情而调整发展的,因此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现状其实也是对那个时期中国国情的一种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发的紧密,这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那就是与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协同性特征联系更加密切。

(一)协同性与差异性研究的背景

经济发展的特征离不开协同性与差异性,这也就是说经济并不是单独无依靠而存在的,它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可以说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以此来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是人类动态性概念,可以说单有物资而没有人们的管理是不能称之为经济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既是财富的代表也是一种管理的体现,因此国家想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以此来进行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让经济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减弱,而与发展中国家周期协同性则在增强,与世界经济的周期协同性却越发紧密。世界经济的共同周期是一种经济波动的现象,它把整个世界经济活动看作一个个理性个体所组合成的整体,在表现上具有阶段性特征以及协同性的特征。世界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就刺激着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产生着共振,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传播。虽有共振但在国家之间经济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的,这样的差异是与整个国家的体制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因此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中是存在协同性与差异性的。

(二)研究意义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经济的作用于影响的,为了使中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对其经济发展规律与特征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研究,在掌握好其发展规律才能制定有预见性的经济发展策略,让整个经济都能在宏观调控中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不过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说还是以微调为主,在调整的手段上以多样的形式展现,渗透的层次更加深入,调整重点从总量的调整向结构方向发展,为了使经济结构更加的完善成熟,就需要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这样在进行微调整时才能有明确的方向,也能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研究。

(三)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经济现在发展的现状就是发展潜力巨大,需求量巨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羁梢源恿礁龇矫胬纯矗积极面与矛盾问题,这样来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比较客观也比较全面。

1.积极面

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还能实现8%左右的增长,靠的就是内需的拉动,这样的情况足以证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比重所占超过10%,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所占比重正在下降,而中国经济则是总量同比上升。根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呈平稳状态,不但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在逐步减缓,很多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影响下积极的转型,增强创新意识使产品产业化结构更加的合理完善,在市场竞争力中适应更强。经济结构调整的脚步在加快,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应该是来源于科技的创新、劳动则素质的提高以及管理的创新等附加值与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让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向自主创新的科技大国发展。

2.矛盾与问题

经济的发展体现着许多优势与积极的现状,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这些问题与矛盾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与环保意识不强,过去的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就是依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发展过后遗留下的问题又是比较严重的,比如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资源的极度浪费,利用率比较低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城市发展中贫富差距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矛盾。我们不仅要重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用一种发展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与矛盾,并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与改进。

二、世界经济的协同性影响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经济波动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在加快,影响力也在加深,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也在逐步的提升,影响力也在加强,因此受到世界经济协同性的影响就比较深。

(一)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家之间经济交往也越加的频繁与紧密,这就使得经济周期协同性与同步性都在不断的提升。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体现着不同的表现,在工业国家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上是在不断的增强,不过这种协同性在发达国家中会表现的比较明显,比如说欧盟中各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的发展就不是都具备协同性的,尤其是一些新加入的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都比较低,甚至会出现不协同性。这说明欧盟经济在对成员国的经济周期影响方面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尤其是在经济周期的一致与同步性上,这样可以带动哪些经济周期协同性比较弱的国家能够在发展中得到益处。不过也有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加深了成员国之间的协同性的同时也加深了与周边国家经济不平衡性。

(二)经济周期数据方法

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早期就只是针对发达国家而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则很少体现,不过随着经济危机依赖,经济周期协同性则向发展中国家延伸,研究也就更加的广泛,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只要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停,那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不但不会下降反而还会呈现上升。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主要就是靠数据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也就说经济自有一套自身的计算公式,以此来作为一个衡量经济发展与协同性的标准。中国与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比较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协同性研究也不多,虽如此还是能发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周期协同性在下降,而与发展中国家的周期协同性却在增强。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还存在着分歧与争论,但是并不影响经济周期协同性作为国际宏观调控政策中对于货币优化处理的基础,在整个国际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位置。既然经济周期协同是作为衡量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波动一致性和同步性的方法,那它就有一套属于自己检验的方法。在这其中相关系数检验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早使用的方法,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检验的方法也在发生着改变。

(三)世界经济协同性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可以说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在整个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就会比较多,只有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征才能使得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避免产生大的波动。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联系也越发的紧密,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三、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研究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协同性发展特征,针对这种特征我们就有专门的研究计算方法,用这些方法得出的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协同性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也以此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让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加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滚动相关系数法和交叉相关分析法。这是最常用也最普遍的计算方法。

(一)协同性研究计算方法

1.滚动相关系数法

滚动相关系数法是指对于固定样本长度的滚动相关系数法来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它的计算公式如图1所示。

在这个公式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用这样的公式碇惫鄣谋硎境龉瘫局械亩态变化,使其能有比较形象的对比性。

2.交叉相关分析法

交叉相关分析法则是用来对两组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的研究,一般使用时我们都是把中国与其他样本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相关的系数进行计算,然后交叉相关的系数来进行排序,以此来分析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经济交叉的系数关系来判定其相关度的高低。交叉相关分析法系数标准范围为:交叉相关系数大于0.7的为高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至0.7之间的为中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以下的为低相关度国家。计算方法公式如图2所示。

在这个公式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R为变量间转化的常数。通过此公式来对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经济相关度进行计算研究。

(二)协同性研究分析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最大的特征就是协同性,也就是这一特征使得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深。协同性就是指在世界各国中的经济周期由于相互之间的交往、相互作用,使其经济进行同步性的发展,也就是说这种协同性的体现在国家经济体系的波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的共振以及经济的传播行为。这种经济现象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表现的越发明显,也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联系更加紧密。为了使得能更准确的了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协同性就需要使用到我们的协同性计算方法,综合两种方法得出的数据来用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从数据的表象看到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滚动相关系数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是不同的,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相关度还是很高的,也就是如此才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经历了由强到弱,又由弱到逐步转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的持续性比世界经济强,但是中国经济的波动幅度却比世界经济大,且有比较严重的滞后性,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比较强。在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波动协同性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这其中贸易的密度和经济协同性的影响为正,也就是说经济波动性程度越强对于贸易密度的作用不会被高估。这样的协同性研究可以避免出现经济大波动现象。

四、总结

因此,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影响的,而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为了实现我们的伟大复兴就需要对我们的经济发展特征与规律有一个准确的掌握,在与世界经济保持协同性的同时,吸收其中优秀的经济因素与自身经济相结合,同时也能对世界经济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有效的规避,有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的发展,以此来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子晖,田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研究[J].世界经济,2013,01:81102

[2]王海红.基于共同周期的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特征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2,11:1114

[3]袁吉伟.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417

篇7

一、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

在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比较上,Jorgenson(2005)、Fromlet(2005)、黄亚生(2003,2005)、张勇(2008)等从储蓄率、投资率、资本存量、经济效率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者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依靠高储蓄、高投资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并没有伴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印度的经济增长则依靠科技创新及内在禀赋带来的服务业出口与内需拉动,而不是中国模式的“资本驱动式”发展,并且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二、中国与印度――典型银行信贷行为研究

1、银行信贷的案例研究:中国工商银行及印度国家银行

(1)中国工商银行信贷行为。从中国工商银行2009年年报来看,在信贷结构上,公司贷款上,工行主要投向项目贷款和房地产贷款。所谓项目贷款,其一般用于基础建设,占公司类贷款57%,表明大量公司类贷款用于国家基础建设投资。另外,有11%的公司贷款投向房地产行业。而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的流动资金贷款仅有32%。个人类贷款也有同样倾向,其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仅有11.4%的个人贷款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将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中用于企业(个体户)的资金合并,发现其总量仅为14037亿元,占全部信贷量的24%(假设流动资金贷款全部都是投入到实体企业发展,真正的数据应该要小于这个比例)。具体到行业,2009年末,该行贷款投放最多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电力、水利、房地产以及制造业五个行业。前四个行业均为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占公司类贷款比重为57.2%;从创新型领域来说,科教文卫所占贷款仅为1.7%,通讯设备所占贷款仅1%。2008年之前,工行信贷投放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2)印度国家银行信贷行为。2009―2010年度,印度国家银行总贷款量约为1800亿美元。信贷结构上,21%进入中型企业,14%的贷款投放到集团企业,17%进入小微企业,10%为农业贷款,21%为零售贷款,另有15%为其他贷款。按行业划分,18%进入基础设施领域,3%进入工程建筑领域,3%为珠宝首饰领域,7%为机械工程,11%流入钢铁行业,3%为其他金属和金属制品,4%进入化工行业,10%为石油行业,11%进入纺织行业,7%为食品加工业,1%为造纸业,另有21%为其他行业。可见,印度国家银行信贷投放更为均匀,仅有14%的贷款流入到集团客户,余下都是中小型企业、个人客户。从行业分布来看,仅有21%的公司贷款进入基础设施以及建设领域,其余均进入各类实业企业。也可以发现,这种比例在近些年是常态。

2、两者的对比及问题的提出

通过上述比较,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两个同为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相似,中小企业为最庞大的市场主体,为何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有如此大差距(下面的两个差异在中国和印度的中小型银行中也可以发现):第一,基础实施投资上,中国银行明显高于印度银行;第二,中小企业贷款比率上,中国的银行明显低于印度银行。这两个差异直接导致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真实作用效果的差距。对这样一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增进我们对于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模式的了解。本文接下来试图解释这一难题。

三、假说: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模式

从目前研究来看,有关银行体系与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较少。主流经济学家,如林毅夫等人尽管对银行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对经济增长模式几乎没有涉及。而对不同国家银行信贷行为的差异,目前的研究也几乎空白。针对中印两国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的差异,本文提出自己的假说,即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导致国内资金资源分配的差异,从而影响银行行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重视投资,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因而资金集中在大项目或企业上。作为追求利益的银行,其更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从而表现出信贷投放到大项目或企业,并通过这种信贷投入进而获得相关存款回报,银行自身也得以发展;而印度则没有此种经济增长模式,社会资金分配集中度低于中国,不存在大项目或者企业聚集大量资金的现象,信贷投放因而比较平均。

为了支持上面的假说,本文将首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银行行为模型,分析中印两国银行体系的表现。

1、一个简单的银行行为模型

一个银行的行为主要是经营存款和贷款,其以获得最大存贷款利差为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本出以下假设:假设一,两国的信贷资金都是供不应求,即在合适的价格下,民众对资金的需求无限大。假设二,由于监管对存贷比率的限制,假设两国贷款为存款的一个比率,记为a,并假设两国比率相同。假设三,贷款行为与存款行为紧密联系。一个客户存款时,往往会寻求金融机构在适当时候能提供融资支持;而其在贷款时,也相应会在适当时机向金融机构提供存款,以强化银企合作关系。这在实践中是常见的。假设四,相对存贷利差而言,交易成本较少,忽略交易成本,以D表示存款,L表示贷款,rD表示存款利率,rL表示贷款利率。

在上述四个假设下,两国典型银行的利润函数为(忽略其他成本,t表示时间):

R(t)=Lt*rL-Dt*rD (1)

进行整体考虑,忽略银行微观上存贷款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设Lt=a*Dt,代入可得:

R(t)=a*Dt*rL-Dt*rD (2)

对(2)式求最大化可以得知,只要a*rL-rD>0,就有R(t)/Dt>0。而对于资金短缺的中印两国而言,a*rL-rD>0的条件是可以满足的。因而,在两国的银行体系中,寻求利润的最大化与寻求存款最大化是一回事情,“存款立行”仍然是一个真理。

上述模型实际上是不完善的,它可以在几个不同的方向上扩展。然而,从这一简单的模型可以引申出以下几点含义,足以揭示两国信贷产生差异的缘由:一是在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的利润是该银行获得存款的增函数。二是存款和贷款不可分,商业银行所能获得大的存款回报的客户,必定也是信贷投入较大的客户。

2、经济增长模式、资金分布与银行行为

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决定社会资金分布的形态:在一个依靠强力政府,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中,大量的资源势必集中在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身上;而在一个相对弱势政府下,依靠内需和企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形态中,资源配置必定是分散的,主要资源集中在中小企业。中国是强力政府,政府集中大量的资源,并且近年来依靠土地升值集聚大量的社会资源,用于基础实施建设以及其他资本投入型行业;而印度则是更注重市场化作用,依靠自身私营企业发展,因此资源主要分布在个人和中小企业。黄亚生(2009)的研究表明,中印两国的存款分布迥然不同,印度是家庭、小企业所占的存款居多,而大型企业和政府的存款比例较少;而中国则是相反,国家机构、大型企业所占的存款较多,而居民储蓄存款则较少。如果继续从两国典型银行来看,2009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公司存款4.78万亿元,是个人存款的1.02倍;而印度国家银行在2009年末,其公司(大额)定期存款77.22亿卢比,占全部存款比重仅为10%,公司活期存款也仅占全部存款的20%,余下全部为个人及零售型存款。

根据前面模型的假说,在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寻求存款资金最大化成为两国银行体系极力追求的目标。所以,商业银行必定密切关注社会资金分布情况,作为理性人,其必定追求资金回报最大的领域。另外,需要关注的一点,在银行的实际运营中,存贷款是关联的。这也是假设三的内容。出于两国资金分布的特点,理性的商业银行会有不同的行为。在印度,一个理性的银行,其必然主要服务于这些中小企业,从这些企业中获得存款资金,并将大量资金投放到这些企业。而转向中国,商业银行最有效率的行为是追逐大的项目工程或企业,追逐政府行为,因为这种大项目意味着国家几十亿乃至百亿的投入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不会像过去迫于行政压力进行信贷投放,而是更乐意为之。因为这些项目往往都有政府财政担保,目前政府的信用仍然足够强,并且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政府的还款能力强劲。因此,银行自然有动机去对这些领域进行投入。一个随之而来的结果是,银行体系对实业的信贷投入会比较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也比较少。实际上,这种结构特征的差异将深刻地影响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从经济增长模式这个层面研究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地影响了银行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发现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结构。本文的一个政策意义是,政策制定者应该从根本层面改变银行业作用的经济增长环境,而不应该仅仅拘泥于银行系统本身的功能发挥,或者是银行机构的特定形式。只有在有效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银行体系才会将信贷投放到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上,才能真正对经济增长施加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Feb).

[2] Jorgenson and K.V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orld Growth Resurgence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2005,107,No.4.

[3] Fromlet,H.:India versus China ―Who will be the Winner in the Long Run?[J].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Vol.2005,12,No.3.

篇8

引 言: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逐渐恢复,但是存在的威胁还是不容忽视的。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仍不稳定,但应该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仍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则相对宽松。在内忧外患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大,外需也严重紧缺,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经济形势令人担忧。

一、世界经济呈现出复苏的态势,但是仍将长期处于低速增长的态势

截至2012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再度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美国经济复苏的后劲严重不足,日本经济出现停滞现象,欧元区经济严重受制于世界形势,连续出现负增长,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都放慢了增长的步伐。2010年世界经济在政策的支持和刺激下快速回升,但是自2012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相较于以前,投资和私人消费在经济中的推动力不断增强,这些都表明经济增长对政策的依赖作用减弱,经济复苏的根基较为稳固。

目前,美国经济增长态势喜人,房地产市场打破市场泡沫,呈现回升态势,就业率增加,失业率不断下降,国内就业形势趋于乐观,美联储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不断朝着好的态势发展。日本经济复苏仍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但是由于国内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扩大政府的公共投资,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政府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日元适度贬值,增加了经济增长的砝码。欧元区经济复苏仍存在相当难度,目前欧元区的债务危机逐渐缓解,金融市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加强,但是欧元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仍不稳定,失业率逐渐增加,负资产状况严重,经济发展瓶颈难以突破。新兴经济增长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外贸出口严重不足、国内市场疲软,这些都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主要国家已经加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向,采取积极政策扩大内需,希望借此改变经济增长颓势,促进经济快速增长。[1]

纵观全球,世界经济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较多,下行风险仍不容忽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小幅增长,发达国家的增长幅度约为1.4%,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增幅将达5.5%。

二、世界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年初以来,在世界经济出现回暖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形势明显好转。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连创历史新高,日经指数刷新4年半高位纪录,欧洲股市亦温和上涨,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上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小幅上涨,西班牙、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去年7月份高点大幅下跌,与德国国债收益率之差分别缩小2.9和2.2个百分点。虽然近期塞浦路斯爆发银行业危机,但欧洲金融市场抗冲击能力明显增强,金融形势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国际汇市总体平稳,虽然近期日元贬值和美元汇率趋于走强,但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有升有贬,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和墨西哥比索分别升值0.8%、3%和4%,韩元和俄罗斯卢布则贬值5%和1%。

同时,应当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金融市场缺乏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美国财政悬崖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欧元区重债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仍存在债务违约风险,塞浦路斯危机的后续影响有待观察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金融市场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再度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三、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震荡,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供求关系仍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在世界经济总体趋向复苏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原油、铜、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供求关系总体上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大宗商品价格将处于高位;另一方面,美国页岩气革命导致其原油进口需求增速明显下降,新兴经济体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铁矿石、铜、铝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但总体看,今年原油等能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个别产品价格甚至可能出现小幅回落。世界银行预测,在不考虑地缘政治冲突、严重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2013年原油价格指数将下降2.6%,金属类产品价格指数上升1.3%,农产品价格指数则下降0.1%。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金融属性不断增强,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美元汇率走势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引发的市场投机趋向,将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在短期出现大幅震荡。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金融市场仍有可能出现波动,一方面,发达国家继续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东、东亚等热点地区局势依然不稳,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难以排除。[2]

四、发达国家财政政策总体仍将趋紧,货币政策可望继续宽松

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率仍在上升。欧盟最新统计,2012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27国政府债务相当于GDP的比率较上年同期分别从86.8%和81.5%升至90%和85.1%。据IMF数据,2012年美国和日本政府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07倍和2.36倍。为降低公共债务负担、维持财政的可持续性,美欧仍将继续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日本虽然继续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但在中长期仍将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等方式稳固财政。

在经济复苏总体乏力、财政政策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只能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根据目前形势判断,美联储仍将继续实施低利率政策,近期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欧央行在继续承诺无限量购债的同时,可能再度降息以支持经济增长。日央行也会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以努力摆脱通货紧缩的状况。

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和生产能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面临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出路,因此相互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同时为了保护贸易,也会出现相应的维护和引导的组织。[3]

1.各国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增加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程度。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强技术交流与创新,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外向型,小国依存度大;自主型,大国依存度小。

2.区域经济一体化

出现了诸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一体化组织。在确保平等与合作的基础上互利互惠,在很多领域上相互合作和支援,成员国之间共同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的主渠道

在国际贸易中,传统的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而今,由于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跨国公司通过高质量和性能的产品以及优良的售后服务将更能争取到国家市场地位。

4.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一个新的行业――国际服务贸易迅速成长起来。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际间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一种贸易方式。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服务出口或服务输出,购买他人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或服务输入。

5.电子商务应用广泛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的各种商业和贸易活动。电子商务减少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电子商务的全球性和开放性,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商机。

六、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我国出口增长仍将受到外需不足的制约;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还将层出不穷,对相关产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发达国家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全球流动性充裕,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可能吸引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跨境资本流向也可能出现反复,对我国跨境资本管理带来较大压力。[4]

在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既要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要努力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继续扩大我国出口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当前,一是要继续稳定促进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经营环境。二是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和”走出去”步伐,通过深化区域合作和扩大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和工程承包,积极促进出口。三是要完善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应对贸易摩擦机制,维护我国企业正当权益。四是要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妥善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继续做好控制物价上涨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玉成,童光荣.世界经济失衡与资本失衡:基于《资本论》的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04)

篇9

1、新问题的提出

我国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社会50%以上的固定资产都是通过物质形式,由施工企业转化和完成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科技进步进程和“四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运用水平,在很大程序上影响并决定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速度。国家和建设系统所确定的建筑业的“四新”、“四节”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也是施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2、项目施工现场的浪费目前现状和突出表现

2.1电能利用效率低机械设备机况差器材选用不当施工现场整体看仍然存在超期服役耗能型施工机械设备,正在服役的机械设备不认真执行按时按期的保养、保修、检验制度,不建立设备档案。施工周期内投入使用超时、超负荷运转,闲置时横卧露天,不遮挡、不养护、任由风吹雨打,日晒灰积,加快了陈旧、老化,造成传动系统锈蚀变形,增大耗能,有的机械动力系统还在使用耗能大淘汰型J系列电动机,其使用效率值N=0.6-0.75.施工照明方式落后。施工照明主要分作业照明、夜间照明、管理照明三种形式、普通采用源漫射光源,不善合理搭配聚光光源和漫射光源灯具,灯泡采用能耗大,发光效率低易损坏的白炽灯泡。工地电工只管通电,不管用电,使用者只管用电,不管控电、节电,这样形成了办公照明有人没人灯长明,作业点照明上班、下班长明灯,夜间作业和平安保卫照明,整个工地是昼夜银花不夜天。

施工用电线网布置不规范,凭经验不计算,配线选材不合理。非凡是动力线路线材造型应根据机械设备安装容量Ps、计算容量P30、计算电流Iis、需要系数Kx、线材电压损失C值等因素确定线网类型和线材的型号和规格。然而,现场普通存在全部施工用电线材均为热阻途损值大、易老化、回收重复利用率差的铝芯线材,仅管同规格每元/100m价格铝芯低于铜芯线材,但从回收利用次数和用电节能上看是拣芝麻丢西瓜之愚事。

2.2施工用水无节制跑滴漏情况依然在目前水资源保障和利用很差,城市用水紧张的情况下,施工现场均安装有施工用水计量装置,但只反映了施工周期内发生的实际用水量。根据水费发票对几类结构建筑竣工工程的生产成本和预算定额耗水指标探析表明,施工生产实际用水成本大大超过施工定额用水量的160%,中、小类工程甚至超过200%以上。究其原因,除施工管理因素外,主要存在施工用水管网布网不规范,硬管埋地深度不合理,时常遭遇现场车辆碾压和人为因素造成裂管。有的作业人员在管网上随意乱接临时用水胶管,接口处绑扎密闭性差,胶管出水口不安控制开关,用水后随意拆卡造成胶管裂缝、砂眼漏滴。非凡是在淋砖、润墙作业的工艺上由于对淋、洒、润、浇的概念把握不准,任由水管冲淌,造成多余水四处流淌。露天砼结构构件养护不做保湿、保水办法,使用旋压式闸阀和水龙头,用水后不拧紧或无人理会形成长流水,总之,整个施工周期施工用水无生产用水控制计划,用水无度实报实销。

2.3施工原材料保管不善使用超耗严重造成无畏损失施工原材料超耗主要反映在采购当中的缺斤少两,运输工具选择不当造成洒落和丢失,严重的出现车祸损失,现场保管不善造成降质、失效、回收利用差。有的施工项目即推行金属罐装散装水泥不力,仍大量使用袋装水泥,而现场简易水泥库保管不善,防潮,防水性能差,雨季造成大量报废固结水泥,有的将钢筋加工车间设在现场,大量钢材堆放在露天任其锈蚀,钢筋加工中造成的短节碎料回收困难,碎屑锈末不能回收,污染严重。

2.4“三化”处理不力建筑垃圾增量项目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目前有上升趋向,造成如此局面除上述诸方面原因外,还有现场的管理方式、管理力度、工种协调、设计临变、二次装修、野蛮作业等因素促成了建筑垃圾的增量。仅管许多施工企业相继建立了ISO9001/14000/18000质量、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并在建筑垃圾的“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上和城市环保、卫生、再生资源回收等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看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回收再生利用方面,施工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三化”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熟悉不足,目光短浅,愿罚不愿投入,信息不畅,技术空白,只维持在传统回收利用的低层面上。

3、解决的途径

3.1提高熟悉转变观念建立项目“四新、四节”激励和奖惩机制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切实加强“四新、四节”的宣传力度,使推行“双四”的重要意义深入每个员工之心,积极制订、修订施工企业科技进步规划和年度推广运用“双四”计划。制订项目“双四”奖罚目标、指标、落实责任制、形成员工讲节约、项目讲节约,企业讲节约的良好局面,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双四”工作的健康有序的进行。

3.2大力提升项目施工科技含量,促进节约增效。

施工企业的科技进步,其具体工作任务就是在项目施工中推广运用“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建设行业推广的新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当然,推广运用中要讲实用性,结合性,成效性,要讲解决新问题,其目的就是要求施工企业节约、增效。就当前情况看如:成品钢筋专业化加工配送技术、高效保温隔热层技术和构造工艺、热桥阻断构造施工工艺、高效节能长寿命施工照明灯具、智能化控制开关、环保高效节能施工机械、利用Y系列节能电机彻底改造现有施工机械动力源、高效功率补偿器技术、节水型闸阀开关、电子水表等,推广运用上述成熟的技术和工艺,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节约增效,将起到很好的促进功效。

3.3重视建筑施工垃圾“三化”处理和再生利用环保节能,变废为宝。实际上60、70年代有的老施工企业有很好的传统节约经验可供借鉴,如今在有的项目施工现场没有专门拓均和专职人员负责对施工垃圾进行收集,分类,回收加工,利用,如对钢筋头,废元丝,旧铁行集中中售给废品站回收练钢,废木屑,锯木集中售给当地木屑板厂作为原料,如落地砂浆过筛后经成型机加工成砌块,对不可回收有害的施工垃圾打包封袋,按照城市环保部门规定要求送往指定处理中心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等,不要在施工生产中注重按照自然生态环保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组织施工,项目施工社会逐渐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资源”的良性局面。

参考文献:

1、苏荔兴;曾志兴;高掺量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抗压性能的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0年03期

2、王磊;赵勇;国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年12期

篇10

随着钻井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平井在开采低渗、特低渗储层油藏效果比较明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水平测井解释在理论成果、解释方法和应用软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个思路是仪器响应的计算机模拟研究为基础,通过制定理论版图来寻找合理的解释方法,另一个思路是借助岩石各项异性为研究基础,认为地层的各向异性决定着水平井中的相应异常。近年来由于一直未能形成一种既可信又可行的解释方法与应用软件,而逐渐处于低潮期。一种消极的观点认为水平井没有必要进行精细解释,只要钻遇预定目的层,射孔采油就行, 不必研究它的响应, 更不要说校正和处理。这种观点是将水平井采油成功与否完全归结于井位及井眼轨迹的设计。从理论上讲这种观点基本上正确,即地质设计是水平井能否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 而测井及测井解释只是开采过程中监督和测量的一种手段。一旦井位定错或井眼轨迹设计未达到预期目标,测井及测井解释无疑是无济于事的。但实际井眼钻取并非十分理想地按照设计进行, 钻井过程中需要了解目的层的物性参数、井眼轨迹、井内泥浆特性及井眼几何形状等参数以确定射孔井段。目前,国外斯仑贝谢公司依然在开展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 但还没有推出具体的应用成果本文分析我国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对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计算机模拟研究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困难

在实际水平井测井解释的研究中用计算机进行理论模型的计算工作,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能够求出解析解的边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定解问题进行求解,只有等待三维有限元素法全面过关,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就是说,计算机模拟研究在这一个研究领域已经遇到了困难,进入了发展的瓶颈阶段。

2.水平测井解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

我们的所有的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成果对于水平井感应测井和侧向井的解释工作有很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这些数据是在理想的状态下通过解析解和数值解计算出来的,还不能客观的反应井下实际测量曲线的形状。我们在分析感应测井仪器的围岩的影响的时候,没有考虑井眼、仪器芯棒对水平井的影响,也没有充分考虑侵入的影响;在考虑井眼影响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围岩的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在考虑侵入影响的时候也没有充分考虑井眼和围岩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这就说明我们的计算结果仅仅具有定性说明问题的作用,不具备进行说服力的定量矫正的作用。我们如果不进行近似的直接模拟地下情况,就会导致大家都不能求出解析解的现象。当前的三维有限元素法还没能完全过关,计算复杂边界条件下的定解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有关侧向测井的模拟研究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没有一家国内的测井公司在水平测井中使用测双侧向曲线,主要是因为这种仪器的屏蔽电极比较长,不容易下井,并且钻井杆在充当回路电极的时候存在干扰的现象,还与仪器电缆连接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校正图版实用性差

翔等人对制作的感应测井围岩校正图版、侵入校正图版及侧向测井的井眼、围岩和侵入图版运用正交多项式拟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拟合工作,并编制了环境校正程序库。每张图版的拟合精度都很高(误差小于1‰) ,但在处理实际井的资料时却无法很好的运用。原因是测井曲线数字化后是一个采样点一个数据, 而解释图版是针对一个目的层的,即一组采样点的集合,图版中所用的各个参数是该目的层各采样点的平均特性。所以在进行校正时首先必须分层,求出层厚, 然后求该目的层电阻率的平均值及围岩电阻率的平均值。通过环境校正后给出的校正系数又是整个层段的平均校正系数, 其结果是将目的层的电阻率平均抬高或降低一个相同的比例。这与测井曲线特有的连续性和非均匀性相违背。可以肯定地讲, 环境校正图版只具有理论上定性解释和提供参考的价值,无法运用到测井资料数字处理中的逐点解释中。

4.各向异性研究的校正方法具有局限性

各向异性研究是通过研究地层的电学和声学特性的各向异性来解决大斜度井曲线的校正问题的。这种方法通过弄清电学和声学特性在平行于地层层理面时的响应和垂直于地层层理面时的响应,来尝试解决任意角度情况下的影响校正。比如当电流平行于地层层理面流动时,阻力较小,所以横向电阻率较小;当电流垂直于地层层理面流动时,阻力较大,故纵向电阻率较大。

二、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的发展方向

1.进行模拟井中的仿真实验

模型井的建立及以此为基础的各项实验将会十分真实而又有说服力地解决水平井大斜度井的响应特性问题,虽然它的造价及难度都很高。只要我们有办法制作一套既能仿真又能让倾角可调的地层组合,并在已知的地层组合中按设计要求自行钻出一口缩微的水平井,制造出各种微型测井仪器去下“井”测量,获取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实验资料,并从中总结其规律,相信水平井的测井解释研究一定能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2.加强地质设计研究, 降低水平井资料解释的难度

水平井的地质设计是指根据待开发储层的具体地质特征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水平井位置确定的一种设计方法。加强水平井的地质设计研究综合利用地质资料、三维地震资料, 充分把握油层的空间展布和物性的三维变化情况,才能使水平井轨迹位于油层的最佳位置, 使水平井测井资料的解释转变成近似均匀介质的厚层时的资料处理程度,这样就可以极大的简化解释的复杂性和技术上的难度。

三、结论

总之,当前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弄清楚水平井和大斜井的仪器响应和垂直井时的相应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点最好是用定量来表达的,不能再定性解释的时候才使用的。计算机的模拟和图版解释不能够实际解决现场中的实际问题,各种异性的研究是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但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证明,在模拟井中进行仿真实验室当前解决问题繁荣根本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灿灿,王昌学. 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综述[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01).

篇11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097-01

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技术精确度的提高,对于高含水油田剩余油位置的分布和指导性的加密新井射孔试油和确定老井封堵等措施特别重要。在过去几十年的技术经验基础之上,建立一套直观的、快速的水淹层定性定量的测井解释技术体系,可以改善应用效果。

1 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技术

1.1 定性的解释方法

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中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老油田加密的、经过长时间的调整过程中的油田现场解释中运用的重要技术方法。定性分析时识别水淹层的一种专门化技术,根据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技术的曲线判断油层的水淹程度。水淹层的机理特征了解到,油层的水淹处的基本变化主要是地层水的电阻率,以及地层含水的饱和度变化,其中孔隙度的泥质含量与渗透率的性质变化一般不如Rw、Sw变化的范围显著。所以,如果使用常规的最基本的识别水淹层技术方法就是判断Rw、Sw的变化程度,以及电阻率的SP曲线变化。

1.1.1 自然电位的基线偏移方法

油层的内部呈现非均匀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水淹层会出现局部水淹或者是水淹程度不均匀现象,其中局部被水淹就会出现自然电位基线的偏移。原因是原始的地层水矿化度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当地层水与注入水矿化度不同时,油层水淹部位即自然状态下的电位基线偏移的部位。

1.1.2 自然电位的幅度对比方法

油层刚进入水淹阶段,注入水没有充分与围岩束缚水进行离子交换,这时候注入水代替部分原装的地层水,并且砂岩的自然电位的幅度会降低,逐渐沿着岩泥的基线方向定性偏移。自然电位的基线无任何变化,这种方式不具有水淹显示特征。

1.1.3 自然电位和电阻率对比方法

利用盐水进行水淹,会在进行水淹的部分产生一层具有导电性的产层,其电阻率被认为下降,当自然电位的幅度在水淹的部分下降时,自燃电位的基线也会发生偏移,并且,电阻率曲线和自然电位的曲线不相符。

除以上技术方法之外,在老油田还需要的资料有碳氧的比能谱测井资料、模糊判方法、中子伽马的测井资与模式识别技术方法用来判别水淹层。

1.2 定量的解释技术方法

R4相对值法判断水淹层,单井的水淹层的定量评价方式,是一种通过计算剩余油的饱和度为技术核心的水淹层产层的参数完成评价的。参数涉及地层含水的饱和度Sw;油相渗透率Kro;束缚水饱和度Swi,驱油效率η;孔隙度φ;产水率Fw;残余油饱和度Sor和水相渗透率Krw。

水淹层的测井技术中的数据归一化,解释技术准确性的前提是测井数据的归一化。但是测井技术的数据误差影响因素不但能包括环境,还有就是仪器本身所产生的系统误差。主要原因是测井过程的数据的准确度难以保证,并且测井仪器是同一型号、统一标准的刻度装置,在操作方式上也比较相近。

2 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的综合评价

水淹具有复杂性,所以当油层被水淹后,需要相应的测井仪器或者是测井相应组合特征与原装地层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存在很多差异。水淹层的测井机理,水淹层的特征和测井响应的特征,以及测井响应的组合关系,根据沉淀特征与油田的生产的动态资料分析出相关措施,即采用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将各类水淹信息进行整合,之后进一步确定水淹层状态。

但是在做评价之前,首先对地区进行地质勘测,这对地质的特点及水淹特征和测井相应的组合特点进行详细的研究,探索水淹变化规律,目的是获得高质量的水淹层评价结果。

3 案例应用分析

3.1 水淹测井技术应用分析

根据油田的开发时期的不同,所注入水矿化程度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在注水的开发时期,水质属于淡水,中后期使用的是污水进行回注,这样导致了水淹层地层水的电阻率呈现不稳定的变化趋势,地层电阻率和孔隙结构、泥质的含量也发生相应地变化。由以上相关测试数据建立与之对应的测井解释技术模型,在解释中产水率的评价所建立的水淹级别具体如下(产水率为F)。

(1)≤10%:油层。

(2)10%

(3)40%

(4)80%

(5)>98%:水层。

判定分析时通过干层与低产油层,以及相应的资料进行的。

3.2 实例

本次实例分析中的研究中沈检3井是解释模型处理的一口井,在解释技术实施的过程中采用解释标准,以此进行具体计算的参数和解释结果的判定。

由于本井为一口检查井,所以在试采方式上基本采取单层测试,并可以用来很好地检验一下计算与解释结果。具体试油试采的结果如表1。

第50层处理的含水饱和度(S)平均值为65%,产水率(F)平均值约为90%,解释结论为油水同层,与试采结果基本相符。

第48层处理的含水饱和度(S)平均值为59%,产水率(F)平均值约为82%,第49层是根据该层的物性较差且它又在油层之间而定,其产能小,解释结论为低产油层,与试采结果含水率基本相符。

以此类推进行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试采工作,得出油田的水淹层的状态效果。

4 结语

地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如果使用传统的测井技术或者是解释方法,很难进行动态形式的水淹层测井解释相关工作。所以,在实际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开展中,需要技术人员的高水平技术和优化的测井系列相结合使用,打好坚实的测井基础工作,来保障油田的采收率,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技术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篇12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拥有,拥有的观念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然而拥有不是目的,通过拥有满足需求才是最终目的。只是由于很多情况下只有拥有才能够满足需求,拥有的行为才如此普遍且毋庸置疑。

经济学中,一个经济个体与外界的交易成本太高,通常通过内部化来克服。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展业务的交易成本太高,就通过自己发展相关业务或者并购来解决。个人搭乘或租借车辆的交易成本太高,就通过内部化――购买车量来解决。

拥有车辆是为了满足出行的目的,如果不需要拥有也能够满足,甚至能够满足的更好,那,还需要拥有么?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降低了信息传递、信任建立、物资流动等一直困扰传统经济的交易成本。人们突然发现,许多事情可以“外包”解决,不再需要拥有,不强调拥有而强调“按需使用”的共享成了更优的选择。拥有是有成本的,基于使用权同样可以满足需求,拥有变得既不必要,也不经济。

再一次,交易成本发挥了它神奇的魔力,带来经济秩序的改变。与所有权相比,使用权更加灵活。基于使用权的经济模式中,要素更加流动,经济更加有效率。许多领域因此调整商业模式、重新分工,资源重新配置,经济个体变得更加精简、更加专注、更加专业化。

一直以来人类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资源配置,即资源的分配(所有权)和利用(使用权)。各种社会制度的变迁其本质就是资源配置模式的进化,配置效率高的组织(企业、民族、国家等)更有竞争力。

共享,这种让渡权利的行为,一直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比较边缘的角色。因此,长期以来,并没有基于共享的大规模且高效率的商业行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让共享的渠道更加实时准确,使得一些资源的大规模共享成为可能,涌现出了以Uber、Airbnb、WeWork为代表的、以共享为商业模式的企业。

而且,这不仅仅是更有效率的经济模式,其影响远超经济层面,冲击比经济模式更加稳定的、经年不变的社会观念。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对所有权观念发起挑战,这一次试图用使用权,或者用更加互联网化的说法---“访问权”,来代替。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中说,“当所有数据、信息都汇聚到云中,传统基于所有权的模式就会被基于访问权的模式所取代。这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和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之最大不同。”

搭陌生人的车、住进陌生人的家、将宠物寄养给陌生人、去陌生人家吃饭… 这些曾经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方面让生活更加经济、方便和有趣,另一方面也在构建社会的信任机制,在冷冰冰的商业行为之外,增加了信任的元素和社交的选项。

共享经济是基于使用权的经济,通过信息技术调动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核心不是免费,而是不需要拥有;是一种经济组织模式的调整,进而影响到所有权、信任和社交等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共享经济将对传统经济带来多大的变革?在占有观念极为强烈、信任机制较为薄弱的中国,共享经济将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根深蒂固的所有权观念将受到多大的冲击?我们拭目以待。

拥有是有成本的,基于使用权同样可以满足需求,拥有变得既不必要,也不经济。

信息时代的共享经济

共享和占有可以说是人性中的一对矛盾体,是情感需要和生存需要的体现。百万年以来,共享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但只到最近几年,借助着信息技术,共享行为能够成规模到成为一种改变既有经济秩序的经济现象---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

狭义的共享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不转移所有权,仅让渡一定期限的使用权;二是免费,或者收费至多覆盖成本,没有盈利;三是共享的对象是闲置资源,而不是“专业资源”。这种共享是社会个体顺便而为的分享与帮忙,更多是伴生行为。

目前实践中的共享经济已对此作了很大的扩展。首先,免费依然存在,但更多的共享资源需要付费,而且不仅覆盖成本,还要盈利,这是为了激励更大的供给,也是确保共享不仅仅是个体无规律的随机行为而是群体稳定的、可预期的商业行为。其次,由于更多地需要付费,且有利可图,供给端的行为因此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闲置资源,出现了更多的专业资源,如Uber上的专职司机、Airbnb上的专职房东,甚至B端的专业资源等。其三,在一些情景也涉及到所有权的转移,如闲置物品交易。

共享经济与众包、P2P、C2C、O2O、合作经济等多个热门的互联网概念均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众包(Crowdsourcing)是借助众人的力量完成相应的任务,战国时期吕不韦悬赏黄金千两修改《吕氏春秋》可以说是典型的众包行为。众包的关键是将信息传递给众人,信息时代之前依靠公告栏、报纸、广播、电视或口耳相传等方式,互联网让众包的组织更加有效率。共享经济中,用户是将需求外包给众人实现,调动外部的社会资源,而非自己购买资源。又如P2P/C2C,向朋友借钱是熟人之间的共享,向陌生人借钱,对方共享的资源是资金,并获取收益,这就是P2P借贷。再如O2O,共享经济多数是借助线上手段实现供需匹配,进而完成线下的服务与交易,很大一部分可以纳入O2O的范畴。

共享经济的关键

共享经济的关键是流动,信息在流动,实物在流动和交易,进而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一方面无缝的满足需方,另一方面提高供方资源的利用率,带来福利和效率提升。

调动闲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生活中闲置的资源随处可见,空置的房间、停着的汽车,以及闲置的时间、资金、物品等等。尽管共享经济的壮大带来了不少“专业资源”,但依然调动了社会上沉淀的、不创造价值的大量闲置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带来巨大的福利提升。

反对共享经济的人引用经济学的“破窗理论”说,打破了窗户,破窗人更换玻璃,使得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反对者称,共享经济使得汽车制造商减少生产、出租车司机下岗。然而,资源是稀缺的,闲置意味着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意味着巨大的浪费,被打破的窗户和共享经济节省下来的资源可以投入到其他领域。

基于信任实现共享,又进一步促进信任构建

共享经济中,市场的供需双方基于信任达成交易,必须建立互信关系,共享的行为才会产生。信任让陌生人住进自己的家是安全的,信任住进陌生人的家是安全的。

信任是经济中的一个大问题,本身就是交易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经济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较低效或扭曲都和缺少信任环境有直接关系。信任问题产生于信息不对称,传统经济模式解决信任问题的成本很高,如品牌、政府重度监管、第三方制衡、重复博弈等,这些较高的门槛使得许多可信的资源由于无法发出让人信任的信号而不能进入市场。共享经济依托互联网,有很多种低成本的方法建立信任环境,如社交网络信息、供需双方互评、推荐、举报、个人展示等。

解决了信任问题即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市场更加流动、竞争更加充分。同时,众多微观的信任行为带来社会的整体增信,使得共享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还带来观念的改变,提升社会信任程度。

基于信息技术,降低交易成本

闲置资源的调度,需要众多点对点供给与需求的实时匹配,还有信任的建立,都基于一个必要条件:信息技术。这里的关键是信息的传递和数据的积累,包括供给信息、需求信息、供需双方的背景信息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使信息的分发和信息的获取更及时、更容易,实现线下资源的中心调度和按需提供服务。

共享经济的优劣势

共享经济在商业模式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可以快速扩大规模。由于利用社会资源,而且资源管理成本较低,在既有市场拓展或进入新市场时可以快速扩张规模。扩展新兴市场时,由于线上平台已经较为成熟,甚至可以不需要地面人员,成本低、部署快。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遇到市场形势、监管环境、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快速调整。三、资本效率高。由于利用社会资源,共享经济多数是轻资产运营,对资本要求低,资本回报率高。四、供方的进入门槛低。技术创新降低了人们共享的成本,使得个人可以方便的分享其资产、时间、技能等闲置资源,并获取收益。

共享经济的劣势体现在:一、市场的冷启动,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像传统经济只需要寻找需方,共享经济需要同时寻找供方和需方,而双方又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面对冷启动,共享经济除了传统的市场推广手段之外,较为常见的方式是同时对供方和需方提供补贴,创造市场。二、较难对供方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由于供方不是企业的自有资源,而是外包的社会资源,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分散的个体,较难推进统一的规范。三、易受既得利益和监管的阻碍。共享经济冲击市场上既有的供给方,同时现有与传统经济一起成长起来的法律框架无法适用在共享经济上,容易碰到法律和监管问题。

共享经济不是万能的,尽管有“Uber for Everything”和“Airbnb for Everything”的说法,但共享经济发挥作用需要一些条件,包括:首先,C端要能够形成有效供给;其次,线下的配对成本要足够低。满足这些条件,C端的供给才能对B端供给形成有效替代。大规模、复杂的、需要流程生产和集体协作的工业制造显而易见不是C端和共享经济的强项。

C端拥有的资源包括房屋、车辆、资金、时间、技能等,目前共享经济只在交通(车辆)、住宿/短租(房屋)、任务众包与创意(时间/技能)等服务行业,以及闲置物品利用(物品)、P2P借贷(资金)等领域发挥作用,在农业、制造业、医疗、教育等其他领域尚无法替代传统经济中的专业机构供方。

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目前,共享经济在交通和住宿领域最为强大,同时也渗透到办公空间、餐饮、宠物寄养,以及闲置物品交易、任务众包、知识分享、旅游等领域。共享经济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花结果,但最为繁荣的依然是美国。美国是共享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输出国,几乎目前全球的共享经济模式都诞生在美国。

金融危机和移动互联网是美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008年的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失业人口直线上升,许多人失去固定工作,不得不寻找更多的灵活就业机会。而同期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一方面让许多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寻找灵活就业机会的成本。

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和极大的经济自由度也是美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关键。尽管共享经济在美国也碰到政府监管的问题,但许多地方政府普遍抱以较为宽容的态度,特别是硅谷所在地加州。同时,美国经济自由度非常高,市场应对新经济模式冲击的能力较强,资源配置可以快速调整。

由于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共享经济领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进入。根据S&P Capital IQ的数据,去年全球投资机构在共享经济领域投资了49.3亿美金,共计71笔交易,较上一年增长了5倍;2009年以来已累计达成250笔交易、投资金额超70亿美元。

市场中的赢家开始出现,投资主要向几家企业集中。2009年以来,Uber、Airbnb、LendingClub、Lyft、Instacart等前5家企业获得了52亿美元投资,占共享经济领域全部风险投资的73%。

共享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在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和深刻变革,在提高消费者福利的同时,推动经济组织模式调整,改变许多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销售方式,并对所有权观念带来冲击。

便利生活,提高效率和福利。共享经济在交通、住宿、办公空间、闲置物品利用、宠物寄养等领域带来极大灵活性和便利,减少不必要开支,提高消费者福利。同时,不仅为已经存在的兼职就业机会提供强大的工具,更是降低了就业门槛,创造了许多全职和兼职就业机会,为普通人就业提供更灵活的选择。

冲击出租车、酒店、专业服务等行业,带来生产资源再配置。在交通、住宿等领域,由于价格、便利性、可选择余地等原因,在共享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消费者大面积转向C端的供给,对既有经济秩序中的B端造成严重冲击。据统计,全球酒店行业规模约7170亿美元,出租车行业规模约1000亿美元,在许多城市,这些行业B端的投入将减少,资源将配置到其他领域,行业将经历重新分工和中介化。如在Uber们盛行的城市,出租车受到的影响有目共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