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09:33: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人生活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人的生活范围基本上在家庭、社区、医疗或疗养机构内进行,在评定其生活活动能力时要全面、准确和细致。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是指老年人自理衣、食、住、行和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需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分为基本日常生活活动(basic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两种基本活动。
1.1 BADL评定量表 应用较广泛的评定量表有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①Barthel指数是Mahoney和Barthel于1955年开始使用,1965年首次发表并正式命名。评定内容共10项,每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或帮助程度分为0分、5分、10分、15分四个等级,共计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独立能力越好;可分为良、中、差3个级别。 大于 60分者为良,该组老年人有轻度功能障碍,但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需要部分帮助; 60~41分者为中,该组老年人有中等程度功能障碍,需要大量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小于或等于40分者为差,该组老年人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要他人服侍。Barthel指数是临床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评定方法,其可信度和有效性在临床上已得到证实;②FIM是1987年由美国纽约州功能评估中心提出,并列入美国医学康复统一资料系统之中。该方法不仅评定了躯体功能,而且还评定了语言、认知和社会功能,已经在我国等世界多个国家应用。评定内容共18项,其中躯体功能13项、语言功能2项、社会功能1项和认知功能2项。采取7分制评分,FIM评分最低为18分,最高为126分,共分8个级别。 126分为完全独立;108~125分为基本独立;90~107分为有条件的独立; 72~89分为轻度依赖; 54~71分为中度依赖; 36~53分为重度依赖;19~35分为极重度依赖; 18分为完全依赖。前两级可列为独立,最后3级可列为完全依赖,中间3级可列为有条件的依赖。
1.2 IADL评定量表 常用的IADL评定量表有快速残疾评定量表( a rapid disability rating scale,RDRS) 、功能活动问卷(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和我国IADL量表等[2]。①RDRS是Linn 于1967 年提出,可用于住院和社区中的老年患者。其评定内容包括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的程度、残疾的程度、特殊问题的严重程度3个方面,共18个评定项目,按其程度分0~3分4个级别打分,最高分54分,分数越高表示残疾越重,完全正常为0分;②FAQ是Pfefer于1982年提出,1984年进行了修订,可用于社区老年人和轻症老年性痴呆患者。共10项内容,各项内容按其能力分0~3分,分数越高障碍越重,正常标准为低于5分,大于或等于5分为异常;③我国IADL量表是陶寿熙等于1992年制定的供脑卒中患者使用的ADL量表,共20项考核内容。按1~4分评分,小于或等于20分为基本正常,21~59分为轻度障碍,60~79分为重度障碍,80分为能力丧失。单纯评定BADL 宜首先选用Barthel指数,除了解BADL情况外,还需要了解认知功能时,可选用FIM。若单纯了解IADL,应首选FAQ。需要了解BADL及IADL时,可采用我国IADL量表。
2 老年病康复治疗与护理
2.1 老年病患者康复治疗 目前适合于老年病康复的医疗机构有康复中心、综合医院和社区康复。急性期老年病患者可选择在综合医院中的进行早期康复,亚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患者可在专业化康复机构中进行综合性康复,恢复中后期患者在社区康复[3]。有些恢复的中后期老年病患者需要进入护理之家、日间医院或长期照顾单位,则在相应的康复医疗单位进行康复治疗。
2.2 老年病康复护理 老年病患者康复治疗应早期进行,老年病康复要与急诊抢救同步开始,并贯彻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因此,在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调动老年人的治疗欲望和积极性,向老年人宣传健康、疾病以及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康复医疗的目的和意义,把老年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治病、防病上来,主动配合和接受康复治疗;②配合康复治疗,选择合理的康复计划。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计划时要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和功能状态进行,治疗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从床上活动逐渐过度到离床活动[4];③进行规范康复训练,对病情较稳定者可让其进入康复俱乐部,根据病症和体力等安排训练科目。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有关的康复知识,指导、培训家属按规定辅助患者训练,康复治疗时间为1~2次/d。运动强度弱些,每次30~45 min,训练时注意劳逸结合,以心率不超过110~120 min为宜[5,6];④每隔1个月应进行1次康复评定,总结康复治疗全过程,为进一步训练提出指导性意见;⑤老年病患者要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调节饮食,摄入全面营养、科学搭配的谷物果蔬蛋奶,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控制油脂的摄入。同时要注意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尽量减少和避免感冒;⑥加强对老年人心理的调整,老年人由于社会、家庭、疾病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可发生情绪、性格、意志、认知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影响疾病的康复,应及时注意老年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宣传健康人生的道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曲镭.老年病的康复.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1):4 - 6.
[2]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48 - 352.
[3] 于普林.老年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1 - 277.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区380名老年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4例,女性156例;年龄60-91岁,平均(69.1±7.2)岁,其中60-69岁者218名,70-79岁者124名,80-89岁者38名;职业:农民23名,工人103名,教师52名,医务人员15名,企业职工91名,公务员67名,无业者12名,其它17名;文化程度:小学114名,中学及高中192名,大专及以上74名;婚姻状况:丧偶68名,夫妻健在305名,独身7名。
1.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①受试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②受试者的健康水平: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11种老年常见疾病史;③制定社区护理的需求问卷,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护理、健康促进三个方面,共23个条目;④采用GQOLI-74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量表[1],内容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共74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调查问卷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入户发放,使用统一指导用语向受试者讲解。调查表由受试者本人填写。本次共发放400份问卷调查表,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老年群体疾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80名老年人中,患病者273名(71.8%)。其中患1种疾病165名,2种及以上108名。患病率最高的的前五名疾病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
2.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表1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2.3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
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躯体功能平均(60.11±11.86)分,心理功能平均(67.31±12.62)分,社会功能平均(63.34±10.76)分,物质功能平均(55.76±13.52)分。
2.4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
表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r)
注:*表示P
3结论
3.1护理工作利用情况与影响因素
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的护理服务利用率较低。通过调查结果可知,380名社区老年人中273名患病,患病率高达71.8%。而患病率最高的前五位分别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此类疾病与老人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也说明老人对于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较高。社区老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这与国内外相关资料[2-3]的研究结果相近。该现象也说明老人有较高社区护理需求,但目前我区护理服务的状况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区护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服务站工作宣传不充分,老人对于社区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方法、意义等缺乏深入了解;而社区老人对社区护理不接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费用问题,老人对于费用考虑与平时经济收入和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同时也可反映出老人对于护理工作认识的缺乏[4]。
3.2增强护理服务工作
3.2.1全面了解社区老人护理需求,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 实施健康宣教工作,进一步提高社区老人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的能力,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主要患病为高血压、关节炎、心血管病、糖尿病及白内障,因此,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开展健康宣教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干预对策[5]。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psychological care.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23-01
0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人不断增加。老年病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的特点。表现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由于老年病人各脏器,形态,组织生理功能上发生退行性变,在住院期间,通过对老年病人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过度依赖等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进而提高病人对于自身治疗康复的信心,使老年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很快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月入住我科的老年病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既往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入组病人共5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5岁,平均72岁。
1.2方法
1.2.1 评定量表老年病人生活质量评定表,共11个项目,包括4个子量表,①身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社会适应;④环境适应。
1.2.2 老年病人在心理上主要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措施
1.2.2.1 焦虑不安,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第一周的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河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于这类病人,有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然后找出病人焦虑不安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放松训练。通常,病人可在较短时间内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2.2 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心理,他们形成了依赖性,这对康复十分有害,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以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完全适应了别人照料下生活,护理中,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帮助。
1.2.2.3 情绪不稳,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多见于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病人,此时医护人员要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改变其态度。同时要理解,宽容和忍让,适时地进行开导。
1.2.2.4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这种脆弱心理在患病后负性增强,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这种情绪状态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针对他们,我们要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怀,树立自己能早日康复的信心。
1.2.2.5 孤独寂寞,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主要是由于住院时间较长而缺少亲人陪护造成的,病人常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加之其他病人也不予其交往,很少有人探望,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我们要尽可能多增加与合作接触机会,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有针对的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他们,驱除寂寞情绪,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合作交流,鼓励多和别人接触,并向其讲述交往的好处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和病友建立了感情,最终在使病友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达到身心护理的最佳效果。
1.2.2.6 其他,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不回避矛盾,积极主动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人生观。如遇到患者入院后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饮食,不配合治疗,我们应主动与其谈心,向其家人了解其患病历史情况和家庭情况,有针对性的反复开导,劝其积极配合医护,服从治疗,敢于同命运抗争,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2老年病人的护理体会
通过心理护理,绝大多数病人、家属能和医护人员愉快的合作,对于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基本达到满意效果。
2.1 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
2.2 帮助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2.3 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还必须有扎实的了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获得病人信赖,达到最佳的信赖状态,愉快接受治疗,配合治疗,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卫生局编.医药科技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46-252.
[2]成蓓,曾尔元.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71-272.
[3]冯焱.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9-10.
[4]宋祥芳.几种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护理版),2009,13(1):44-45.
[5]孙巧玲.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护理版),2009,13(1):47.
[6]胡永凡,金泽验,王凡.社区护理干预预防老年抑郁障碍复发的体会.护理学杂志,1999,(02).
[7]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2002,(0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9-02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中,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也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老年人慢性病的滋生促使人们对老年人护理人才及护理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家庭访视护理对于老年慢性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旨在减轻老年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一、家庭访视护理的含义
家庭访视护理简称家访,主要是为了促进和维护个人以及家庭的健康,在服务对象家中进行有目的的交往活动,家庭访视护理是开展社区护理的重要工具,家庭访视护理可以通过访视的方法,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并展开有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指导等服务,由此可见,家庭访视护理有利于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保障老年人健康,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家庭访视护理能够有效的建立起老年人支持系统,并鼓励每个家庭充分利用各种健康资源,与此同时,家庭访视护理会为老年慢性病病人提供各种需要的保健和护理服务,从而降低老年人患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护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还会提供一定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健康知识,以此促进家庭成员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以及家人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家庭访视护理的有效开展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功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进而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二、家庭访视护理现状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我国老龄化进程却在不断加快?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26%,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为1.1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8.87%,相比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别上升2.93与1.9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由于年龄的原因,老年人群体属于慢性疾病高发人群,在当前独生子女时代背景下,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老人无人照顾,很多研究显示,未来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很多老年人的子女或外地打工?或因各种原因而死亡?或者远嫁他乡,种种原因致使很多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社区照顾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家庭访视护理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老年人具有相应的年龄特点,更加需要关爱与照顾,而倘若子女不在身边,则必然会使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少了精神慰藉,就极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因此关爱城市老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使命,开展积极并深入的研究在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老人的护理水平?
但是,关于老年服务与管理,目前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在实践与理论都不充分,院校中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专业项目,但是在社区以及养老院中还没有有效的实践,目前对于实践领域的老年服务与管理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基本上是对于养老问题方式方法的探讨,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老年服务与家庭访视护理的新视角出发,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同时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我国在上世纪末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老年人中患有老年慢性疾病的占到了65%,而且心血管?肿瘤等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成逐年上升趋势,所以,针对此种状况对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救治已经迫在眉睫,同时,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等特殊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他们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患有慢性疾病,对护理的依赖和需求都明显增强,所以,家庭访视护理对于老年人首先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其次,由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上更加脆弱,对于护理需求会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按时服药?控制饮食?体检,所以,家庭访视护理可以取代一部分的住院治疗,从而满足患慢性病老人对家庭的依赖,病人在自己家中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体会到家庭支持,细心的照顾和情感的呵护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得到家庭支持的老人情绪会相对稳定,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高,家庭方式护理可以使病人在家中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家庭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增加家人互相陪伴和照顾的时间,同时,家庭访视护理有利于老年人建立起一个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总而言之,家庭访视护理可以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老年人解决疾病带来的不安情绪,同时有利于慢性病的控制?预防复发?缓解症状,家庭访视护理使老年慢性病病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不仅可以起到预防和救治疾病的作用,同时还能帮助老年人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全面提高社区人群的整体生活质量相一致?家庭访视护理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对老年服务需求进行探讨?现阶段,我国在老年服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养老服务供给以及老年养老需求管理的研究上,其中对于老年养老需求的研究是重点?传统的老年需求认识是基于经济赡养的层面,注重经济的补贴给予,并不重视服务管理,而目前老年养老需求为“养?医?乐”等方面,需要生活的照料?经济的赡养?医疗以及娱乐方面的需求?家庭访视护理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强化对老年人的照顾和关注,以此促进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
结语: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慢性疾病也逐渐增多,基于此,要不断完善家庭访视护理在社区护理的功能,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支持和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COPD病人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1]。我们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80例老年COPD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80例老年COPD病人,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58岁,平均75岁。所有病人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诊断标准[2]。采用自身对照法由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症状缓解情况、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1.2护理干预
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坚持服药,避免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②合理调配饮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餐前及咳痰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餐后避免平卧,有利于消化;多饮温开水,但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饮水,以免出现饱胀感;忌食膨气类食物如冷水、啤酒、豆类、马铃薯及油煎食物、干果、坚果等,保持大便通畅。③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可使肌体利用氧的效率增加,动静脉氧差加大,提高肌体的能量储备。方法:以下肢为主的步行、踏车、上下楼、慢跑等,运动持续时间为20分钟-30分钟,至少每周3-4次,注意在运动训练开始时,先进行10分钟-15分钟的热身运动,如缓慢步行、肌肉伸展和关节活动。④呼吸肌功能锻炼:缩唇、腹式呼吸可延缓呼气流速,延长吸气、呼气时间,减慢呼吸频率,使支气管内压增加3-5CMH2O,便于肺泡内气体的排空,减少残气量,增加肺通气量。⑤氧疗:慢阻肺患者长期氧疗能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宜采取低流量(氧流量1-2L/MN或氧浓度25-29)吸氧,每日吸氧时间不少于10-15H,因夜间睡眠时,部分病人低氧血症更为明显,故夜间吸氧不宜间断,注意用氧安全,鼻导管每日更换,防止堵塞、感染,氧疗装置定期更换、清洁、消毒。⑥心态平和:病人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如放慢思维,控制呼吸,眺望远处,外出散步,听音乐,或培养养花种草爱好,以分散注意力,减少孤独感,缓解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干预前、后临床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对睡眠质量的比较采用检验。a=0.05。
2 结果
2.1护理干预前后临床症状对比 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病人临床症状情况比较(例)
n 卧位 睡眠质量
坐位 半卧 平卧 好 差
干预前 80 28 52 0 54 30
干预后 80 10 23 47 71 12
注: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比较,p
2.2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例
n 生活自理能力 在住院次数
完全
自理 在他人
协助下 完全
3次 2次 0次
干预前 80 0 18 62 34 18 3
干预后 80 26 36 18 3 39 9
注: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它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一般与有害气体或颗粒对肺部产生的异常炎症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慢阻肺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在我国,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期对我国7个地区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其患病率之高非常惊人。慢阻肺造成的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永久性损伤,会使人丧失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虽然慢阻肺发病率如此之高,但它却是全球最缺乏诊断和治疗的慢性疾病[3]。据估计,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此病,因为慢阻肺在早期阶段虽然已有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的破坏,但患者可能感觉不到明显的不适症状,这时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随着肺功能继续受损以及气流受限加剧,会发展成平时走路甚至坐着都气短和呼吸困难,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如果反复急性发作,会进一步导致肺功能加速下降,引起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但如果在疾病早期就及时诊断、治疗,将可大大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CO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COPD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在肺的不同部位有肺泡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尤其是CD)和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激活的炎症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包括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8(1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其他介质。这些介质能破坏肺的结构和(或)促进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除炎症外,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与抗氧化失衡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胆碱能神经受体分布异常)等也在CO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可导致肺部炎症;吸烟能诱导炎症并直接损害肺脏;COPD的各种危险因素都可产生类似的炎症过程,从而导致COPD的发生[4]。
对于慢阻肺的防治,首先,应加强控烟。在我国,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病因,约占慢阻肺病因构成的71.6%。有资料显示,15%至20%的吸烟者会发展为慢阻肺患者。慢阻肺患者中有80%-90%现在或曾经吸烟。据调查,吸烟可使成人慢阻肺的发病率增加10%-43%。因此,戒烟或不吸烟是防治慢阻肺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应减少不洁环境和职业的暴露。因为职业暴露以及燃料、油烟的空气污染也是引起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临床症状、活动耐力、睡眠质量、再住院率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潘伟平,林嘉璇,安静怡等.咳痰困难病人有效排痰方法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9,21(10):949.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168-02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病症之一,以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属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老年痴呆包括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及混合性痴呆。老年痴呆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已经处于老年人致死疾病的第4位[1],此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为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而目前临床还无完全治愈手段,因此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发展是治疗的关键。舒适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也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为探讨舒适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该次研究对该院2010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20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满足美国国立精神病学、语言技能障碍及中风研究所(NINCDS-ADRDA)《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有关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61~80岁,平均(75.10±8.12)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60例,且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监测、常规给药护理等。观察组基于舒适护理理念与认知障碍护理采取以下措施。
1.2.1 认知障碍舒适护理 记忆强化护理:护理中应该通过数字、图片、实物等不同的记忆方式让患者反复记忆,并鼓励患者定期看报纸、看电视,刺激其大脑皮层,进而提高记忆能力。老年痴呆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智力下降,因此必须加强脑部练习,必要时可给予增强认知功能的药物。思维障碍患者应该给予引导,以信息和语言进行刺激,同时给予充分的关心和鼓励,使其大脑兴奋。
1.2.2 心理舒适护理 尽管老年痴呆患者的脑功能明显下降,但仍对爱和关心充满渴望,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其对环境的陌生感与恐惧感。首先应该关心体贴患者的生活,对其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为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例如:打扑克、下象棋等,使患者在玩耍中保持乐观情绪,建立良好的心态,使其能够自主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和满足,这对改善患者认知能力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2.3 生活舒适护理 ①睡眠舒适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养成正常的生活作息,睡前控制饮食,必要时可服用少量镇静药,睡前应用温水泡脚,不应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用物及食物,睡眠时间保持在6~8 h,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②安全护理:保证病房的干净、整洁与舒适,同时考虑患者可能存在空间与时间的定向障碍,当患者活动时应专人陪护,避免跌倒或走失等护理风险出现。另外应该在病房内关键处设置醒目标志,例如床位、坐便器、防滑地面等,病床应维持原状,不可随意移动。病房内若有危险物品,例如绳索、刀具等应该收回。③饮食护理:患者应多摄入高蛋白食物以增加脑细胞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促进细胞功能的活跃,所以应该多食用豆制品、瘦肉、鱼类、蛋类、谷类等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同时食用果仁、花生等有益大脑功能的食物。④环境舒适护理:病区应保持整洁、舒适,注意采光与通风,温度维持在22~24°C,湿度60%。⑤身体舒适护理:在患者可承受范围内进行一定的体力锻炼,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包括穿衣、吃饭、上厕所等,并通过简单的智力游戏来刺激大脑,延缓疾病进程,长期卧床患者应采取气垫床或胶原蛋白泡沫敷料防止压疮发生。
1.2.4 社会舒适护理 观察患者社会角色的变化,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参与积极性,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应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定期让患者家属前来看望,维持患者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关系。闲暇时可通过谈话或物品来激发患者回忆过去,刺激其产生远期记忆。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MMSM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3]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与语言能力,总分30分,27~30为正常,低于27分为认知功能障碍。②家庭功能评分采用APGAR家庭功能评估表[4],包括家庭适应度、成长度、亲密度、情感度、合作度5个指标,分别对应0~2分,0分很少,1分为偶尔,2分为经常,0~3分为重度家庭障碍,4~6分为中度家庭障碍,7~10分为无障碍。③采取改编版老年痴呆生活质量评定量表(ADL量表)[5]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于护理3个月后进行评价,包括穿衣、卫生、营养、活动能力、安全性、居家生活共6个指标,每个指标分为5个等级,分别对应1~5分,1分为完全自理,2分为少量需协助,3分为部分需协助,4分为少量自理,5分为无法自理。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及家庭功能对比
2.2 两组护理前后ADL量表对比
3 讨论
舒适护理最早由台湾学者萧丰富提出,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创造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护理活动与患者舒适感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目的为了患者在生理、心理上获得舒适的状态,可缓解病症为患者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达到恢复认知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目前老年痴呆还无具有特异性的治疗方式,且此病进展缓慢,一般7个月~11年,平均4.7年[6]。患者需长期住院,且生活质量出现下降,并以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人格行为改变等为临床表现。后期会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外界事物无认知能力和应激反应,最终因身体多器官衰竭引发感染、压疮死亡。其具体发病及病情进展机制不明,但此阶段患者的认知能力仍有较大的可塑空间。胡竹芳[7]等人研究发现,采取迎合老年患者心理的干预方法能够提高对患者行为的控制能力,改善其认知能力,进而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难度较大,关键在于早期的护理干预,这是延缓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通过覆盖各个生活细节的舒适护理可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最终实现舒适护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8-9]。
该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认知障碍舒适护理、心理舒适护理、生活舒适护理、社会舒适护理,目的均是为了提高患者的脑功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疾病。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家庭功能指标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穿衣、卫生、营养、活动能力及安全性与护理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可证实优质护理在老年痴呆患者康复进程中的临床价值,与李华[10]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在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贺敏,曾俊.腹腔镜下胃转流术的手术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73-474.
[2] 李华,慕P萍,常亭玲,等.住院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3):28-31.
[3] 郑娜,沈军.养老院老年痴呆护理员压力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3):1491-1495.
[4] 江芳辉.应用整体护理干预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8):721-723.
[5] 郑红云,蔡叶佩.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12-13.
[6] 盛志娟,向梅,金雅君,等.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805-3806.
[7] 胡竹芳,吴慧群,邓乒翻,等.情感护理法对中度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52-1154.
[8] 王敏,刘宇,孙静,等.伴有行为问题住院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员的照顾体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8):9-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9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5.4±5.1)岁, 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3±1.2)年,合并症冠心病6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病10例;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62~76岁,平均年龄(64.3±1.4)岁, 病程2~13年,平均病程(5.9±1.4)年,合并症冠心病5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0例,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呼吸急促及水肿等。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入院指导、生活指导及出院指导等,观察组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心理疏导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及肺功能差而产生恐惧、焦虑、绝望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进而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及亲切的语气与患者有效沟通,取得患者信任,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进行细致、耐心的心理疏导,同时建议家属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消除患者思想包袱,增强患者治愈信心,使患者以良好的状态接受进一步治疗[3]。
1.2.2健康知识宣传及病房内护理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向患者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炎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采用发放知识宣传小卡片及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加强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知识的了解;向患者讲解长期氧疗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掌握训练呼吸肌方法及控制性咳嗽方法[4];定期开窗通风及清洗床单,保持病房空气清新,为患者营造温馨、整洁的住院环境,通过播放轻音乐舒缓患者紧张及焦虑情绪。
1.2.3饮食干预及并发症护理嘱患者合理进食,保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蛋白质,多食高热量食物,建议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尽量减少糖类的摄入,多食富含粗纤维食物,促进排泄,保持肠道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心肺功能负担;予以喘促困难患者平喘及吸氧治疗,协助患者定期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具体内容包括焦虑及抑郁症状、社会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5]。
1.4统计学方法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社会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积极采取解痉平喘、止咳祛痰、抗感染及氧疗等常规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同时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意义重大。人性化护理指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指导下为患者提供创造性、个体性及整体性护理服务,其内容包括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如患者痰多不易及时排出,应及时遵医嘱予以雾化吸入治疗;患者入院后热情介绍医院环境,使患者尽早熟悉周围环境,消除患者陌生感;协助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发作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对长期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并发症发生[6]。本研究得到采用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张杏.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3):174-175.
[2]王洪梅.心理护理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8(4):86-87.
[3]侯静淑,单守梅.人性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3,26(6):1126-1128.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83
慢性阻塞性肺炎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多发于老年人群, 患者临床症状为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及咳痰等,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该病病程长, 病情反复, 进而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为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院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进行护理,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与《西医内学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炎诊断标准相符[1]。按护理所用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4∶28, 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74.1±2.8)岁, 病程3~24年, 平均病程(9.2±4.9)年;对照组男女比例18:22,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74.4±4.0)岁, 病程3~26年, 平均病程(9.2±5.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与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按患者病情需要进行吸氧、抗感染及预防心律失常等对症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 包括:①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 介绍治疗与预防的方法, 同时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 改正不良生活方式;②心理护理:予以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 保持其良好心态, 帮助其树立治愈信心;③环境护理:保持房内卫生整洁, 通风良好, 做好保暖措施, 定期对病房消毒;④排痰护理:患者行半卧位, 帮助患者翻身, 对其拍背, 指导患者正确咳痰, 适当予以患者氨溴索治疗, 定期雾化吸入;⑤饮食护理:合理制定健康食谱, 营养均衡, 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食物, 少食糖类;⑥运动与呼吸训练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或腹式呼吸, 待患者病情稳定, 指导其运动训练, 如散步、慢跑及太极拳等运动, 适量运动。
1. 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2]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定两组生活质量, 从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角色功能4个方面评定, 每项总分100分, 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WHOQOL-BREF各指标评分均比对照组高, 差异均具统计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炎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此病治疗时间长, 且需长期护理才可达到较好预后。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通过人性化护理, 可针对性对患者进行个体与整体有机统一及创造性的有效护理干预, 且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情绪功能得分比对照组高(P
综上所述, 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红.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13):2039-2040.
[2] 孙立新.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5):1142-1144.
[中图分类号] R7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1(a)-0166-04
白内障为老年多发疾病,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视力障碍加剧、严重者甚至发生全盲。相关研究显示,白内障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下降及负面情绪,两者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降低生活质量[1-2]。滕光红[3]研究指出,对疾病及治疗方式的认知不足是导致老年白内障患者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恰当的认知干预有望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增加治疗依从性。国内外较多学者也认为,老年人群相较于年轻人知识面较窄、理解能力较弱,在疾病治疗中应加强认知方面的护理,而目前临床护理中对老年人认知干预方面的研究开展深度仍不足[4-5]。本研究以本院老年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认知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效能、生活质量三方面带来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WHO制订的白内障诊断标准;②具有白内障手术指征;③患者年龄≥60岁;④具有正常语言表达能力;⑤患者或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治疗前6个月内脑部疾病史;②伴原发性或者继发性智力障碍;③伴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④伴恶性肿瘤性疾病;⑤伴精神病史;⑥酒精依赖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8例患者被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62~84岁,平均(73.18±8.95)岁,白内障治疗时间3个月~4年,平均(11.72±2.85)个月,疾病类型:皮质性白内障20例、核性白内障28例、后囊下白内障1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61~85岁,平均(74.07±8.79)岁,白内障治疗时间2个月~5年,平均(11.97±3.53)个月,疾病类型:皮质性白内障18例、核性白内障29例、后囊下白内障1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时间、白内障类型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接受眼科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后早期口头健康宣教,告知住院期间注意事项等,主动给予恰当合理的生活指导。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并确认无手术禁忌证,做好术前谈话及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术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及康复训练要点,嘱患者遵医嘱服药。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针对性认知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白内障知识讲解:患者入院后及时了解其基本病情、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个体化的疾病讲解手段,包括宣传册、面谈、PPT、电影等等。患者及家属了解白内障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后,详细介绍具体治疗流程、治疗安全性、预期疗效等,在此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手段增强患者的理解与认知[6]。②合理的经验指导: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掌握眼球按摩正确手法、定时定量滴眼等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指导过程中注意倾听患者疑问,及时给予详细知识反馈。③情绪干预:患者及家属术前均伴有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在了解患者情绪变化的同时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并对手术树立信心,嘱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的情绪安抚工作。④术后认知干预:术后告知患者密切注意眼部不适感、疼痛感等,指导患者使用滴眼液的方法以及频率、等,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视力恢复期健康用眼的重要性。术后每周组织1次讲座,系统性的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可在现场训练患者在低视力情况下的基本生存能力及适应能力。讲座中预留30~60 min供病友间相互交流经验,起到互相启发、督促的作用。⑤出院指导:出院前1日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对存在不良心理的患者再次M行关怀式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病情、多与家属进行交流并合理宣泄情绪。出院当日留取患者住址及联系方式,告知定期随访及复查的重要性。告诫患者在院外规律使用滴眼液、健康用眼。
1.3 观察指标
入院后1 d、出院后1个月,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家访并完成各评估量表,具体如下:①心理状态:采用Zung焦虑状态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情况,分值20~80分,得分越高,焦虑越严重;采用Zung抑郁状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情况,≥53分存在抑郁,分值越高,抑郁越严重;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7]评价患者自尊感,分值0~20分,得分越高,自尊感越强。②自我效能及管理评估:采用Lorig制订的《自我管理效能测量表》[8]对患者的自我效能及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自我效能共11个条目,分值越高,自我效能越佳;自我管理包括疾病管理、认知症状管理、日常生活行为管理三个维度,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③生活质量:采用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LVQOL)[9]评价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包括调节能力、远视力、读及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四个维度,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录入软件SPSS 20.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入院后1 d,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自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入院后1 d,自尊评分高于入院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出院后1个月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自尊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自我效能
入院后1 d,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疾病管理、认知症状管理、日常生活行为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疾病管理、认知症状管理、日常生活行为管理评分均高于入院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出院后1个月自我效能、疾病管理、认知症状管理、日常生活行为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生活质量
入院后1 d,两组患者的调节能力、远视力、读及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调节能力、远视力、读及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入院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出院后1个月调节能力、远视力、读及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白内障是导致老年人群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首要原因,手术是提升患者视力、优化生活质量的最有效方式,但是多数患者对手术疗效、治疗风险等存在疑虑,导致围术期情绪障碍发生、自我效能下降,形成恶性循环[10]。老年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疾病群体,受年龄、文化背景、性格等影响,老年人对疾病知识的理解力较差、对手术风险的担忧更甚、对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存在缺陷,需要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情感疏导、手术注意事项告知、术后生活技能培训等[11]。目前眼科常规护理中并未包括对老年人群的针对性认知干预,这可能也是老年白内障患者住院满意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
老年患者因陌生的治疗环境而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对手术恢复期注意事项存在的认知盲区也可降低了患者对于手术成功、视力提升的信心,这将直接影响治疗预后[12-13]。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就开展积极的健康宣教,通过健康手册、面谈、PPT、电影等不同形式向患者传达白内障相关知识,同时充分告知患者围术期的注意事项,在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的同时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促使患者及家属的相关认知体系得到完善,使患者逐步接受治疗、消除恐惧及排斥心理[14-16]。住院期间的负性情绪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医疗行为,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及自尊情绪进行评价,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评分值较低,自尊评分值较高,提示认知护理干预可以舒缓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的自尊感,这是患者认知体系被优化、对疾病治疗及预后信心增强的必然结果,也是白内障治疗获得良好疗效的根本原因之一,充分肯定了临床认知护理干预的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是指患者对自身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能力,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水平与患者的行为积极性呈正相关,是目前众多疾病康复效果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17-18]。曾月玲[19]研究发现,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自信心多不足,自我效能感也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有约6%的患者处于较差水平。老年白内障患者较差的自我效能可能与视力下降后,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力下降,对自我产生否定及怀疑。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发现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疾病管理、认知症状管理、日常生活行为管理评分值均较高,提示患者在自信心提高的同时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本次认知护理干预除了加强患者对疾病概念、治疗过程等的理解,还注重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术后注意事项的重视程度、训练患者在低视力下的基本生存能力,最终减少了患者在视力恢复期内的生活不便利程度,增强了患者对于疾病康复、生活质量提升的信心[20]。
患者情绪状态、自信心、基本生活能力等均会影响最终的生活质量,故生活质量是对患者整体状态的一个评价,也是评估某种护理干预手段恰当、有效与否的最主要指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调节能力、远视力、读及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值均较高,直接说明认知护理干预应用后患者的各方面生活状态均得到优化。综上所述,认知护理干预可优化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自我效能,最终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⒖嘉南]
[1] 李.自拟清肝明目汤对白内障患者摘除术后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4):460-463.
[2] Mendon?sa PT,Mendon?sa LT,Rosa AA,et al. Life quality assessment of patient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or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J]. Arq Bras Oftalmol,2014, 77(1):12-16.
[3] 滕光红.认知护理对白内障患者自我效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1):1253-1256.
[4] Wei KC,Bee YS,Wang WH,et al. Incidence of Cataract Surgery in Pati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ardiac Intervention in Taiwan [J]. JAMA Intern Med,2016,176(5):710-711.
[5] Bouvet L,Calderon AL,Augris-Mathieu C,et al. Assessment of anesthesiologist intervention during cataract surgery under topical anesthesia [J]. J Fr Ophtalmol,2015,38(4):316-321.
[6] Ma Y,Huang J,Zhu B,et al. Cataract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advance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Measurement of visual acuity and quality of life [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5,41(6):1248-1255.
[7] Wang JJ,Hong T,Mitchell P. AUTHORS' REPLY to the Letter to the Editor Regarding "Patients' Short-term Satisfaction With Cataract Surgery and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Improved Visual-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ver 3 Postoperative Years" [J]. Asia Pac J Ophthalmol (Phila),2014,3(4):260.
[8] Chiquet C,Maurin M,Altayrac J,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data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species isolated from 68 patients with acute post-cataract endophthalmitis [J]. Clin Microbiol Infect,2015,21(6):592e1-592e8.
[9] 马新爱.疾病认知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心理状态和遵医行为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3):551-554.
[10] Chen A,Ye R,Liu Y,et al. Nursing care of the laryngeal mask airway in pediatric cataract surgery [J]. Eye Sci,2014, 29(2):121-124.
[11] Lara-Smalling A,Cakiner-Egilmez T. Diabetes and cataract surgery:preoperative risk factors and posi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J]. Insight,2014,39(2):18-20.
[12] 崔烨,铁愉,赵晓丹.不同术前访视方式对老年白内障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2):197-200.
[13] Karaman ?zlü Z,Tu ?, ?Tay Yayla A. Inevitable problems of older people:presurgery information effect on anxiety level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taract surgery [J]. J Clin Nurs,2016,25(9-10):1388-1394.
[14] Tipotsch-Maca SM,Varsits RM,Ginzel C,et al. Effect of a multimedia-assisted informed consent procedure on the information gain, satisfaction,andanxiety of cataract surgery patients [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6,42(1):110-116.
[15] 郭俊红,齐天梅,陈妍鹏.心理护理对老年人白内障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 25(23):3581-3584.
[16] Meuleners LB,Hendrie D,Fraser ML,et al. The impact of first eye cataract surgery on mental health contacts for depression and/or anxiety:a population-based study using linked data [J]. Acta Ophthalmol,2013,91(6):e445-e449.
[17] 凌红菊.自我管理综合技能训练影响白内障患者负性情绪自我管理效能及生活质量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1):1695-1698.
[18] Gibbons A. Use of a Toric Intraocular Lens and a Limbal-Relaxing Incis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Astigmatism in Combined Glaucoma and Cataract Surgery [J]. Case Rep Ophthalmol,2016,7(1):96-102.
慢阻肺合并糖尿病主要病发于慢性肺部疾病患者,且多数为老年患者,属于呼吸系统较为常见的一种合并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发作等特征[1]。现阶段,在对慢阻肺合并糖尿病患者予以临床治疗时,只有对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和护理,才能有效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早日恢复其健康[2]。对此,该文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该院9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重点研究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是以该院9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为主,全部患者均满足临床诊断的分型标准,同时无其他合并疾病。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48例。在对照组患者中,27例患者为男性,21例患者为女性,年龄49~62岁,其平均年龄(55.5±6.5)岁,发病时间为2.1~4.9 d,平均时间(3.5±1.4)d。实验组患者中,25例患者为男性,23例患者为女性,年龄50~62岁,其平均年龄(56±6)岁,发病时间为2.4~3.6 d,平均时间(3±0.6)d。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是以常规?o理为主,按照患者病情和性别等相关资料,对其床位进行相应安排和明确,认真做好注意事项的讲解,以便于向患者提供有效信息,为入院常规工作、床位护理的进行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应为患者制定健康档案,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特殊情况等,告知家属避免坠床和跌伤,需要特别注意相关防寒保暖工作,保证患者饮食具有丰富营养等[3]。
实验组患者是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方法包括:适当心理干预,向患者详细讲解该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注意事项,加大患者对于病情评估能力,使其紧张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引导患者及时发泄自身不良情绪,并告知患者维持良好情绪能够促进疾病的更好治疗,避免不良情绪对其治疗带来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针对患者血压、呼吸和心率等指标,适当予以雾化吸入,以达到湿化其呼吸道的目的,同时还能实现痰液稀释,以便于患者更好排除[4]。在进行氧气吸入的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氧气吸入作用进行说明,确保该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患者恢复健康提供保障。另外,对患者进行饮食起居护理时,需要将患者作为护理核心,通过饮食的科学搭配,降低糖摄入量,严禁饮酒和吸烟,避免患者病情的加重。适当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糖尿病知识宣教,使患者防护意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提高患者整体防范和疾病应对能力[5]。
1.3 观察指标
当2组患者进行分别护理后,需要对其进行6个月的研究和记录,同时向患者进行SF-36生活质量表的发放,向患者详细讲解相关内容,以便于掌握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SAS和SDS评分、护理满意度观察。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予以统计学处理,其中S-36生活质量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等计量资料,均对其进行(x±s)的表示,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选择[n(%)]表示,同时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
实验组SAS评分与SDS评分较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情况
实验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老年社区护理;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家庭逐渐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区护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规定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7%就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6%,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达到25.5%,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1]。
2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
寿命仅关注生命的时限,健康则重视生命的质量,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的运动,至此,健康老龄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切老龄问题基本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导致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够把生活自理的时间延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达到无疾而终,推迟老年人需要依赖他人的尴尬局面,就会大大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塑造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视为人生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让老龄化社会充满活力。
3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1 客观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颜君等[2]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总数也随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而患两种以上者的比例较高。范亚峰等[4]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约80%的老年人处于心理健康的临界点或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费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较低,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
老年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多年来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会给机体带来损伤;此外,预防保健知识的缺乏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损。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下降趋势,而其残疾的发生率则逐步上升。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的同时,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关怀。
3.2主观需求
主观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对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有数据表明,95%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护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导,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及定期到家随访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6];程俊华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区得到疾病护理。此外,孙菲[8]等对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的需求调查发现,城区老年人对社区照料需求依次为非医疗应急帮助(75.4%)、提供娱乐场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务照料(61.9%)、陪同看病(6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区护理主要侧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对老年人在家务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较少,不注重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我国早在1997年就对社区卫生服务开始了试点工作。现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许多形式的社区护理,而社区老年护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顾、疾病预防、健康促进3项职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临终护理、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社区心理卫生宣教等多种形式。此外,有些城市还设立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区护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社区护士严重短缺、社区卫生机构不健全、社区所提供的护理项目和老年人的实际利用间有巨大的反差等[9],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影响老年人对应得护理的需求。作为一个生理和社会功能处于下降时期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医学保障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对入住专科医疗护理机构,以及对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上门、入户护理服务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机构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5对策
5.1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
老年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疾病的护理,而且涵盖预防、照料看护、康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老年社区护理除考虑健康人、病人和残疾人外,还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滞疾病的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并为整个社区提供知识、鼓励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的护理服务列为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以照料看护、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主;服务目的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水平转变;服务方式由等病人上门转变为走出医院大门,深入社区和百姓家庭。
5.2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综合性的老年护理人才,因此,应建立健全护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途径。首先,要建立和发展高等全科护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此外,应加强现有社区护理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 。
5.3 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护理的目标有别于其他年龄段,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注重维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把延缓老年人发生失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治疗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加强护理干预防止因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
从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虑,导致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废用。对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加强推行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区护理应把预防放于首位,积极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复
老年人的残疾率远高于年轻人,因此,重视康复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另一特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残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独立性均有明显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区护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复护理是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4)心理保健是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区护理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可以借助社会、家庭、朋友的力量,关怀老年人,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咨询、聊天,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来自社会、人际、生活方面的各种关系,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丰富晚年生活,实现健康长寿。
(5)照料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老年护理的内容与其他年龄段相比,一个特殊之处是医疗照顾与生活照料常紧密相连,特别是高龄老人生理功能已经衰退,轻微的疾病就可能导致自理生活的困难,如果生活照料无法满足,必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
6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老年社区护理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并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郑翠红, 姜小鹰, 肖惠敏.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 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1): 33-35.
[2]颜君, 何红.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传来, 陶兴永等. 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及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 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1): 61-62.
[4]范亚峰, 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4, 19(17): 45-46.
[5]费立娟, 刑凤梅. 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华, 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 四川中医, 2004, 22(2): 32-33.
中图分类号:R339.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34-02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将急剧上升,同时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出发,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态下安度晚年,已成为我们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经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将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老年人心理表现
1.1 孤独感和失落感 离退休的老年人失去了与同事共同学习的机会,而儿女成家立业,没有时间陪伴在身边,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子女只注重对老人们生活上的照顾,忽视了情感上的交流,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与日俱增。
1.2 焦虑和抑郁症 老年人离退休后,过去长期习惯了的生活日程骤然改变,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自卑、无用感,甚至焦虑、抑郁,此外老年丧偶、亲友生死离别等,对老年人都是最强烈的生活事件,从而感到无限悲伤,以至于难以解脱,对生活失去兴趣。
1.3 自尊心强、固执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体会、事业上成功,公私、多疑、孤僻或像老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原始的幼稚的行为,自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住院后希望医护人员每天围绕他一个人,只关心他。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的性格的改变,同老年人的闹退化有密切关系,脑的各部分发生退化的程度不一致,如大脑额叶比其他区域退化,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故老年人性格已发生改变,出现控制下降,易发怒。
1.5 自私、多疑 人的行为受感知、思维、情感、性格、智能等影响。因此,有的老人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的减退,上述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致行为异常。
2 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并及时向老人及亲属详细介绍院内环境及各种护理措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出入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1]。
2.2 密切护患关系 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由于老人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是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他们,如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给他们过生日,是他们感受到亲切、温暖,犹如在家的感觉。
2.3 尊重、关心、体贴老人 老年人思维相对缓慢,语言表达较迟缓,记忆力也有所下降,又是一个问题要交代还几遍也听不清,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解释,不急不躁,态度和气,语速要放慢。遇到他们要主动打招呼,言语间要尊敬,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2.4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房间清洁幽静的基础上,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老人安排在一病室,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
2.5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做事得到同事们的尊敬,退休后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不能被采用和重视,易产生不被人尊重的想法,从而封闭自己,不再表达自己的意愿拒绝与他人交谈。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