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27 09:33: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创新与发展

篇1

1.1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以人性化管理为本,适应市场的变化,目的是追求企业效率,提升经营绩效,增强竞争力。企业文化由观念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现象形态文化三部分组成,简单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成的具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保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具体情况,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领导体制,形成策略型领导风格。其次要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使之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再次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使广大员工能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良好企业文化树立的关键,企业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营造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组织竞赛,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形式,激励员工。要做好员工在职培训的工作,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管理中,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岗位竞争,激发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兄弟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外部特征,是企业被消费者认可的印象总和。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可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广告、宣传手册、媒体等,使企业被消费者所熟悉,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2 企业文化创新。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着。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的创新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决定。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创立、成长和成熟时期这三个阶段。不同时期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同,领导和员工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也不同。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不太健全,这个时期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和品质服务的竞争,不管是领导层和普通员工都会积极地开拓市场,为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市场份额比较合理,这个时期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思进取、官僚保守的企业文化的滋生,将会使企业逐渐失去活力,走向僵化,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企业只有扬弃过去,超越自我,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外部企业的环境变化也要求企业及时进行文化创新。目前企业逐步走向相互竞争的形势中,未来还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企业的文化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匹配,要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根据调查显示,世界 500 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切又是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基石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2 企业文化创新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作用

2.1 企业文化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的要求日趋人性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提供科技含量高和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挖掘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员工认可了企业文化就会自觉的以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为企业带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消费者和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会被企业的文化形象所吸引,信任企业。

2.2 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形成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创新的员工队伍、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失去社会价值,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的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以现代新型管理思想为基础,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逐步把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文化创新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结合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创新、提高。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3 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3.1 启发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建立和谐的文化环境。对于任何一位企业管理者来说,创造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管理者要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企业文化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持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财产”,企业管理者是这笔财产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准确洞察市场动态,紧盯市场需求,提高素质。

篇2

一、制度创新――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经济学角度讲,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指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和产权关系的变化。传统的国有企业往往是单一的产权主体,模糊的产权关系,条块分割的产权占有方式、行政干预的产权运行机制,其表现 形式就是“工厂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把国有企业由原来计划经济的"工厂制"改变为市场经济下规范的公司制以及其他股份制形式.这就是企业制度创新。其重点是明晰企业产权,保证和实现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也就是说,要按照市场规范化的要求,来实现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二、技术创新――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靠一种完善的企业制度,同时也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而技术创新正是新产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有关的商业活动,其要义在于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在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对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日益广泛和深刻的推动作用。

从我国国有企业总体上看,尽管一些基础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明显的成绩,但多数国有企业尚未形成积极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使国有企业获得新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实现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而驱动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三、管理创新――固有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所谓管理创新是指将新的管理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系统,从而使企业管理系统具有创新活动。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必然面临相应的组织管理问题。没有不断的管理创新,大规模的企业技术创新和成功的企业制度创新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仅仅实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还不够,还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保证企业的经营事业不断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强调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忽视了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中外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管理创新对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保证作用是十分必要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制度创新只是为企业转换机制,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不能代替管理创新(也不能代替技术创新)。 同样,技术创新也需要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如果有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缺乏先进的经营和管理运作,新技术所应有的效力也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出现创新的技术大量闲置和开发出的产品无法上市等怪现象。为什么有的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同时也引进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还是出现了经营亏损的局面。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依然用传统的思想指导企业经营活动,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组织制度,这样, 企业很难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管理创新对搞好国有企业显得更为重要。

四、单项创新的融合――系统创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最佳)模式

近来,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状况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几种带有普遍性的情况。一是一些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也明晰了,实现了制度创新,但由于没有新的技术开发、改造(技术创新),又缺少现代科学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管理创新),难以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甚至有的股票(内部)上市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现已陷入经营困境之中。二是一些企业近年来大搞技术改造,推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实现了技术创新,但由于没有进行制度创新,机制没有转换,致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虽然注意加强管理,引进并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实施了管理创新,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确立,加之技术老化,设备陈旧,只能依靠管理降低成本,维持现状,无法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竞争力不强。

篇3

可从三个视角分析:

一是从资源禀赋特征和市场供求看。过去,生产什么都能盈利,生产多少都能销出去的供给状况已不复存在;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缩小,后发优势也在减弱。这些变化要求企业发展的增长动力必须来自创新。

二是从空间角度看,在三十多年前我国改革开放期间,正值国际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量制造业产品有旺盛需求,我国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尤其是2001年12月我国入世后。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贸易保护,海外需求瘫软,使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冲击,需要更多依靠创新和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从消费水平发展阶段看。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近8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中位数,与20年前人均GDP1000美元相比消费需求已大不相同,经历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件”和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的排浪式消费后,消费热点已转为轿车、住房、旅游,反映了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近年每年出境游1亿人次,在境外“爆买”逾1万亿元,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供给质量、档次尚不能适应升级了的消费需求,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企业创新发展必须遵循的大逻辑。

二、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微观主体

供给侧改革的取向是减少过剩的低端供给,增加有效的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这些目标,除政府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外,离不开企业发挥五个主体的基础作用。

1. 质量主体。企业是产品、服务供给者,提高供给质量、档次,提供高质量产品、服务,离不开企业这一经济实体的积极参与。

2. 效率主体。企业是资源转换体,投入资源、资本、劳动力,产出系列产品和服务,企业每单位产出所消耗资源、能源、劳动力和排出温室气体、污染物的多少都与企业的转换效率息息相关。提高供给系统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3. 创新主体。企业处于生产经营第一线,掌握市场脉搏,最了解消费需求特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有效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与消费需求紧密结合。

4. 投入主体。创新是企业提高供给质量、档次,满足中高端需求,重塑发展动力的战略举措,R&D投入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关键举措,通过投入才能拥有创新成果、专利技术,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和话语权。

5. 成果应用主体。企业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关键环节,科技成果只有被企业所接受,从工程化到产业化才能最终产生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经济效益,创造出GDP。企业也因而提升产品服务技术能级、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而成为应用主体。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视域中企业新发展若干取向

供给侧改革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重塑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在新阶段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给人们以更多获得感。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新改革促进新发展,满足新需求。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时期企业创新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为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供给侧改革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大逻辑,应该循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

(二)高端创新和中低端创新并举

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分别打造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

1. 高端创新

由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关建技术瓶颈,为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十多年来,我国在自主创新上取得很大进步。在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中,连续5届位居第一,今年6月获得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芯片,浮点运算速度是9.3亿亿次/秒,比第二名的天河二号(采用英特尔芯片)快2倍,效率高3倍,入榜超级计算机167台;超过美国的165台,运算速度和入围台数2个维度双双超越美国,是为“中国速度”;神舟十一和天宫二号空间交会对接可谓是“中国精度”;蛟龙深潜万米可谓“中国深度”。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后,卫星上532纳米绿色激光束与地面671纳米红色激光束成功实现天地“握手”,从而为通信和物理学领域的突破性实验铺平道路,开启了量子通讯新纪元,开辟了安全通信新时代,获得了引领型的先发优势。

2. 中低端创新

考虑到我国量大面广的小企业80%以上没有自主创新的专利,在发展进程中,可充分利用国际专利规则的益出效应――失效无效专利,助力自身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有“时效性和地域性”两个时空游戏或规则。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诞生的专利85%没有申请中国专利,而在国内专利中失效专利约占二分之一,这些都是含金量很高的资源。创新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可以积极使用无效和失效专利。这样做短期内就可让这些企业跳出跨国集团的专利约束,获得喘息机会,长期则有利提升企业实力,并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台阶。

(三)整合资源,发挥创新产业链协同推进效应

在创新中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是研究环节资源整合。将组织中研究资源集中于组织的核心领域,以保证组织能够通过内部研发持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二是开发环节资源整合。力求在提供新产品价值的同时,加强自身核心领域市场地位。三是专利资源整合。旨在提高组织专利活动效率和准确性、针对性。四是生产资源整合。着眼于建立全球生产体系,进而考虑中国创造、全球制造。实施战略性外包。协助其改进质量保障体系和生产技术,构建柔性生产体系。五 是市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品牌资源的标杆作用,构建全球销售和线上销售系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进互补产品,组成和完善系列产品,使企业在该领域建立优势。

在对单项资源进行整合的同时,注意各类资源之间的协同整合,主要有五方面协同。

一是研究资源与开发资源的协同;二是R&D资源与知识产权资源的协同;三是生产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整合;四是R&D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五是R&D资源与生产资源的整合。通过各类资源的协同整合,减少各类资源的负面效应,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进程。

(四)建立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建立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强化研发创新的协同性、针对性、实用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组建联盟,搭建平台,服务企业,平等互利,资源整合,优势互外,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愿景。可考虑以行业中各企业的研发机构、情报信息机构为基础吸收相关科研院所参加,组建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1.协同创新遵循三原则。一是市场化原则。坚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活动。二是协同推进原则。从研发到产业化各方面均应协同推进,力求创新成果无缝衔接地实施商业化。三是合体共赢原则。成果产业化后,双方共享创新成果所创收益。

2.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一是协同型创新。由企业和研究机构协同投入开发所需要的软资源和硬资源,(各有侧重),研发成果归双方共有,科研机构(或研发人员)可在产业化收益中占有合理的比例。二是订单型开发。由企业向科研机构(或联盟)提出具体开发要求,由科研机构(或联盟组织力量)按需求研发。三是转移型合作。研究机构已有成熟科研成果,企业有此需要,可采用有偿转让方式或作价入股,将成果转移至企业产业化,但研究机构应参与(负有一定责任)产业化进程。

3.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功能。一是科技研发平台;二是信息情报平台;三是咨询服务平台;四是专业培训平台。

(五)转变考核理念,从R&D向RCB引进

很长时间,世界将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Research And.Development)作为衡量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然而,在跨国公司中,真正决定命运的创新,却是另一种指标―R&B(Research And Business)――科技研发和市场转化投入。这一转变显示创新理念的进步,反映出“创新离市场有多近,离成功就有多近”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思维。

(六)着力构建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营造尊重科学,崇尚技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有识之士充分发挥智慧和创新活力,使科技人员敢于创新,放心创新,着力提升二次创新的技术能力,提高研发质量。日本花费190美元引进技术,会花700美元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绩效。我国花100美元引进技术和设备平均只花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因而出现不断重复引进的局面。美国硅谷已形成创新的生态系统,因而高含金量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值得借鉴。

(七)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二个市场,加快“走出去”发展

抓住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新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全球经济尚未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复苏,欧洲投资饥渴的机遇,大踏步“走出去”兼并收购发达国家资源类和高科技企业,获得其技术、管理、渠道网络、品牌等资源。广东美的家电控股德国塞卡是成功一例;中广核集团投资60亿英镑与法国电力集团共同承接英国欣克利角核电项目(180亿英镑)是国际产能合作成功案例;中巴经济走廊开工建设也显示“一带一路”战略开局良好。

(八)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企业面对工业3.0、工业4.0接踵而来的新形势,应着力弯道超车提高新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能化,提升供给能力和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同行业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创新发展战略。

(九)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并举

中高端消费的特征之一就是品牌消费,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必须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历史上上海拥有二千多个知名品牌,但经过市场经济浪潮后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1998年若贝尔经济奖得主、“欧元论”罗伯特・蒙代尔教授说:“品牌是世界交流的语言,企业需要品牌、国家也需要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 2013年6月的《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排行榜中,上海入选45个,住居北京(92个)、广东(84个)之后,名列第三,浙江省、福建省有入选品牌分别为44个和38个,显示上海尽管位列第三,但与第一、二名差距甚大,约为其1/2,而与第四、五名十分接近。从品牌价值看,上海入选品牌的平均价值为116.39亿元,仅为入选的500个品牌平均值131.68亿元的88.39%。从入选品牌数量和每个品牌平均价值低于500个品牌平均价值两个维度分析,可以认为上海品牌建设已跌入第二梯队,应引起上海企业的警觉,坚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并举。

(十)创新应以科技、经济伦理自律,做“负责任”的创新者

科技伦理涉及科技与人、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生态、科技与动物等几对伦理关系,其中维护好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在科技的“功利效应”和伦理的“道德效应”两者价值的冲突与博弈、调适与坚守中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技伦理,解决好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协调好高科技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发展,是当代科技创新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必须正确面对的课题。三十多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空气、水的质量已对人们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就是未能处理好、调适好科技与生态环境的伦理关系,进而影响到科技与人的伦理关系,要让科技创新造福人类,促进人――自然――社会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

从经济伦理看,中国自古重视经济伦理,历来的晋商、微商也称作儒商,说明孔子的儒家文化,处理社会关系(包括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影响了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做商业要诚信,世世代代用诚信的理念经商,才能把生意做成全世界扬名的生意。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后,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未能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商家恶性竞争,假冒伪劣屡屡出现,皮革奶、有毒姜、注水肉等屡禁不止,需要企业在新阶段创新发展中坚守诚信经商的经济论理道德,说道底是企业应从“经济人”转变为“经济人+社会人”。

(十一)着力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新工匠精神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抓企业领军人才。领军人才是企业的预言家、领航员、压舱石,什么样的企业家就会带出什么样的企业。马云带出的阿里巴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阿里巴巴加快了中国国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网络全球化的进程;任正非带出的华为手机已进入美国市场,成为苹果、三星的主要竞争对手;马化腾带出的腾讯由于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竞争出成果,在微博基础上开发出微信。据说,马化腾正准备在企业内部保持竞争,期望复制产生“第二个微信”的神话。

篇4

2011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天津隆重召开之际,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办“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论坛。天津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促进企业创新专委会委员出席论坛;来自科技创新一线的企业家代表,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获奖代表,部分地方科协和高新区、经开区科协以及天津市有关部门和企业科技人员150余人参加论坛。

中国科协副主席、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主任刘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副主任张勤和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大宁分别代表中国科协和天津市致词,向出席论坛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经济建设一线的企业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张勤书记说,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就是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能够发挥各自作用,形成产学研的优势。科协作为科技团体,肩负着党和国家联系科技工作者的重任。近年来,中国科协把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提高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安排。“十二五”规划强调各级科协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任务。中国科协促进企业创新专门委员会就是要研究、探索科协组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位和目标,把聚集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为企业服务作为本职和任务。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企业“讲理想、比贡献”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赋予了促进企业创新活力、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培育企业创新文化的时代特色;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企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是服务企业的重要措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有政府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有来自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贴近企业,关注企业发展。

论坛以“企业创新文化与企业发展”为主题,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中国科协副主席、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主任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刘艳荣,围绕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考虑等内容作主题报告。论坛真正搭建了科学家与企业家、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互动平台。

论坛期间,秉承“为举办地服务”的年会宗旨,举行了天津市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为天津市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两个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授牌。

篇5

1、引言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IT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更是成为了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早已确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技术型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缺乏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根据对我国传统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都是采取简单的仿造进行产品的研发,然而,这种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针对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是企业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发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同时对于企业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的贯彻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模式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日本企业选择将技术创新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技术融合的创新思路,其在对欧美技术产品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本国的元素,使得其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这些技术创新思路都为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目前的智能手机研发为例,智能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给手机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然而,在智能机的研发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智能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而且对于外观和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创新的模式在智能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研究发展,虽然我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但是其在整体性能和技术创新层面与国外大品牌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智能机在整个国际化竞争中获取优势,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创新的模式建设,要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2)企业发展发作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需要对其他企业的率先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导致了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无论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一种创新模式,对其技术能力研发能力都有着很大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在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估,要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选择较为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企业研发能力判断不准确往往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第二,要根据企业的资金能力进行选择。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然而这部分资金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金投入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第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技术创新同样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小型企业中容易产生一些技术层面的新思路和构想,然而在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技术创新能力被无情剥夺,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发展,其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企业进行率先的技术创新,在一种缺乏技术引导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其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和研讨,并且最终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生产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泄密风险,然而资金和技术实力是自主创新面临的重要难题,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企业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技术实力,还包括后期的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门槛。

(2)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与自主创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采取的是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跟踪和,然后企业通过引进整套的技术设备,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本企业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结合实际的需要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再次创新。通常情况下,模仿创新对于中小型企业较为适合,这主要是由于其较低的技术创新危险和成本决定的,然而,模仿技术创新模式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企业需要被动的接受技术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目前模仿创新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许多大型的技术创新性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与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采用合作创新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4、结束语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实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永红.中小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年10月

篇6

一、企业导向与创新环境

任何一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都会与外界的各种各样的因素进行交换,而这些既定因素如资金、技术、信息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企业的发展又离不开与外界的各种交流,企业需要通过这些交流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创新的优势去与一些机构组织构建要素之间新的联系,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互通的网络。伯拉曼提学者(1997)曾就创新问题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能催生优秀的创新环境,反之则产生阻碍。创新主体的变化会作用于创新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变化。企业为了创新战略的成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具备优良的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可以从无到有,慢慢培养提升,进而达到一个平稳运行的状态。而有关技术创新网络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企业在一定技术层面上的不稳定性和资源信息共享的有限性。为了提升整体的网络技术竞争力,使得所有成员都受益,必须在各个企业和各种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确立新的目标,提升整体的抗风险性。以往大多经济学家对技术创新大多囿于市场、企业、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关注创新技术网络这一结构的构造对于整体的重要性,这既不同于市场与企业的供求关系,也不同于企业与技术的提升关系,而是协调与各个层级之间构造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任何企业的创新驱动都需要动力源泉,而这些因素的作用关系,就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力量之源。

二、治理意愿与网络发展的联系

当下,创业环境变幻莫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外部追求高效的资源。但是如何利用创新网络技术整合行业内外部的各种资源,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是近来学者专家们关注的重点。治理的本质就是对权力的运用,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网络中权力的来源以及技术特征的演化来解决这一方面的治理问题,企业各方面技术能力的演化、更新、完善其实是一种自我吸收再进行创新的过程,技术能力与创新环境互相匹配,才能推进创新能力不断更新演进。网络技术化的企业结构是一个动态运动的过程,因此企业和整个市场的参与者都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治理倾向,因为这一个运作过程涉及多方利益,囊括了各方面的结构、管理、技术等问题,并且最好是由整个利益共同体来共同参与这方面问题的治理,深入到各层面去,通过协调维护整体的效用,来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从而构建创新网络技术治理联动长效机制。企业作为参与者从始至终贯穿创新网络技术的各个阶段,这是一个在合作基础上,整合各方技术优势和特点而形成的一个网络,并对各自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专有性投资。一般核心企业在技术网络创新中更具领导地位,这种企业一般与处于网络结构中的其他企业有着频繁的强联系,且引领着此结构中所有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网络形成的初期阶段尤为重要,企业之间由于掌握的信息和资源的差异性,导致企业之间存在着各种竞争和博弈,企业成员关系治理在这个阶段无外乎竞争和合作两种方式。每个企业都想从这种竞争关系中胜出,这是其本身想成为网络构造中的核心领导者这一目的所决定的,由此来看企业会自发地形成治理模式,在整体竞争中取得先机,从而达到统领全局的目的。Linux(1991)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Linux最早是由芬兰人LinusTorvalds为尝试在英特尔x86架构上提供自由免费的类Unix操作系统而开发的。虽然几经迭代更新,市场上流通着许多不同的Linux版本,但它们都使用了Linux内核。该操作体统从研发初期到推向市场,经过了全球数以万计的开发商和用户的共同努力,这就说明在其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基于此目标创新主体之间很容易就形成联系,达到互相信任。用户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反馈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给开发商,开发商可以将这些作为Linux操作系统调整的宝贵资料和信息,对其进行有利于市场效益和用户体验的改进。这里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类似于各个组织之间进行各种活动所涉及的过程,其能够完整准确地表现这种创新关系的动态运作性和多元性。

三、市场配置下网络创新关系与企业发展的协同

篇7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3)03-0102-04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及其本质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是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任何重大的技术创新都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J·A·Schumpeter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4)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给的定义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S.myers&D.G.Marquis(1 969)在其《成功的工业创新》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缪尔塞(R.Mues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搜集的3008篇相关论文中,对于技术创新约有四分之三接近如下表述:当一个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应用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表达了两方面的特殊涵义:(1)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2)活动必须实现最后成功。综上所述,将技术发明所阐明的技术新思想转变成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功能、结构、市场三方面的分析,将技术原理上的可行性转变成产品和工艺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的可行性,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

席酉民(2001)认为,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扩散(市场认可),这样一系列活动,其本质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吴敬琏(2009)提出,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模式。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徐睁、权衡(2006)认为,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

(二)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经济转型是指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的转变。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支柱产业的转换,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转型包括社会经济综合转型,集中表现为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狭义的经济转型仅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以狭义的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

技术创新是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和源泉,也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技术创新催生经济转型的路径主要有: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要素投入并使要素得到优化组合;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新流程、新工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通过技术创新,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及资源利用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

经济转型对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一方面,经济转型使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成果有效地转化。总之,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二、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小企业转型的内涵是指围绕增强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企业从主要依靠粗放经营、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集约经营、结构优化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等实物型资本投入向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等知识型要素支撑转变;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与市场的内源发展向更加注重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外向拓展转变;从主要依靠船小好调头的灵活经营机制驱动向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转变;从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向更加兼顾社会整体效益转变。

(一)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来自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中小企业有4225.42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8%以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可以说,民营经济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成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力军和扩大社会就业、繁荣城乡市场的主体力量。然而,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其面临的挑战,从根本上讲,是传统发展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多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了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实现了企业市场空间的拓展。但这条路已越走越窄,唯有创新发展,中小企业方能开辟新的发展大地。

其次,来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粗放型发展模式一方面成就了民营经济30多年的辉煌,另一方面也使得自身走入了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局。尤其是那种不计成本、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因而追求经济总量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一些地方的经济资源趋于枯竭,环境资源趋于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当尖锐。随着劳动力成本与其它生产要素价格的快速上升,特别是人民币不断升值,低成本发展优势正在快速消散,以廉价劳动力与资源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考验。即使是一些属于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范畴的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承担的也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同样相当严峻。30多年来,中小企业逐步形成的一大批以物质资源消耗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企业,正在面临全球能源价格上升、矿产资源短缺的严重冲击。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唯有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里解放出来,通过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才能最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后,中小企业转型也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如果说中小企业在短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还能凭借粗放型增长打一个发展的时间差,那么今天绝不允许再走这样一条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首先就是为了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最后,也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成长壮大发展,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期间,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快速成长,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从资金规模看,2005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总额为5809.5亿元,户均注册资金2.36万元.到了2010年9月达1.27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3.09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118.61%和58.05%。私营企业2005年底注册资金总计为6.13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142.6万元,到2010年9月,注册资金达17.73万亿元,户均达21654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189.09%和51.85%。民营经济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加,而且在向大型化、高级化发展。“十一五”期间,私营经济中迅速成长出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和装备先进、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已有足够的实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其次,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竞争性行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竞争,获得政策扶持较少,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条件下,他们有可能,也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三、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大规模的、长期性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潮流中,中国的中小企业应积极主动地顺应调整、变革的大趋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加快战略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技术创新决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之路。它将引领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从低成本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的产业转变。毋庸置疑,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使之成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要围绕既定核心业务、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的发展,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日益成熟和转化,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价值创造转变,由低端产业领域向高端产业领域迈进,由传统的科技创新向高端的科技创新升级,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一)技术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走内生发展之路

中国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主要是“设备靠拆旧,技术靠退休,产品靠模仿”,即使到今天也大多尚未形成独立研发能力,以致只能压价销售、恶性竞争,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当前,要强化企业创新动力机制培育,特别是鼓励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同时,把握国际技术转移的机遇,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有效地从外部获取先进技术,这是企业克服成长过程中“技术瓶颈”的一条有效途径。这里既包括企业有步骤地引进成熟技术或标准技术,也包括通过与外商签订‘技术协议形成国际技术战略联盟模式,还包括通过跨国购并将国外研发机构内部化等途径实现。

(二)技术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篇8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031-02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的GDP和社会销售额的50%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0%以上、税收的40%以上以及出口总额的6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超过75%以上。发改委的数据还显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可见中小型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之大,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亟待进行改良。在两会提案中,有《关于扶持、鼓励中小型企业创新的建议》在建议中提到了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创新存在的问题来分析创新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各界人士对企业创新的关注程度。

一、企业人员素质

兰格力士等调查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中小企业创新成功的经验。调查表明有7个因素对创新成功很重要,其中就包括对某种市场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创新组织内的良好合作等内容。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创新的延迟或失败。因此我也就以上的方而来进行此次调研的分析。在人员的素质的分析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人员的年龄有74%的人年龄集中在25到40岁之间,80%在大专以上的学历,从这些方而可以看出公司员工的素质上属于高素质,也就是说人员的配备是过关的。只要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与技能训练这些员工都有可能成为技术高手。曾有很多的学者和企业家认为:我们中国的企业大多是兔子,不能像西方那些大企业所进行的营销与管理。毕竟骆驼的生活方式与兔子大不相同。所以,我们要充分的激活我们现有的员工。让员工感知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人员的创新意识的分析中,认为自己有创新意识入得占到了86%。在认为主动学习能力很强的几乎没有。也就是说明,企业员工对自己的创新是普遍持怀疑态度的,这就充分的说明了企业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激活员工。我们只有真正的给员工松绑,企业才会得到真正的大发展。让企业员工进行再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这就需要企业高层的鼓励与引导。就像一个长松咨询公司老总贾长松调侃的说:“在没有系统的企业里,会让员工变成猪。”此话虽然不乐人耳目,但却道出了企业组织系统的存在的意义。只有建立真正的系统才会激活员工,是整个企业真正的活起来。

二、企业环境和行业环境

在企业环境方而,企业并没有一些相关关于创新的激励。从本企业对技术创新有激励机制的问题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其中有86%的比例认为没有创新机制。虽然各工作层的人员比例不明晰,但仍能看出一定的端倪。只有真正的激活企业员工,才能让企业活起来。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行业环境方而,通过随机性的调研活动,充分曝露出企业人员对于本企业所处的环境不明晰,此问题导致企业的创新缺乏一定的动力,将有极大的可能导致企业停滞不前,最终在很短的生命周期内消亡。在对行业环境的分析中,主要以客户和竞争者为导向来分析企业当前对局势的把握。在客户方而,客户群体之间的区别上有92%的比例认为区别不大,即证明企业有固定的服务群体。但在竞争者的认识上一般的员工并没有认识到竞争者的威胁,从新活动受到竞争对手的影响的题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只占13%。这也极大的证明了我先前的论断。但论及企业所而临的困难。缺乏管理人才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成为企业而临的最大问题。基于以上的分析,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企业的高层要进一步塑造企业愿景,让每一个员工都清楚的知道奋斗的目标与方向。方向的确立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生机。

中小型企业大多是从家庭企业或合伙企业发展起来的,而且普遍人数少规模小基础差,产品单一,管理简单,技术手平低,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原有的管理方式,专业技术和员工队伍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的创新的发展。这些现实是我们不得不接受。

三、人力资源

员工队伍不壮大,企业组织不改变,企业发展就会有很大的阻力。熊彼特强调和重视“企业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产业创新是企业家创新的最高层次,大凡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家都是全新产业的开拓者。大多数新兴产业的诞生基本上是由少数几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所为。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在《竞争大未来》一书中直言,“凡是享受过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物质成就者,都不得不承认他或她领受到这些产业先驱极大的恩惠”。密执安州迪尔伯恩的格林菲尔德村的亨利・福特博物馆记载了美国历史上产业创新的伟大先驱,如迪尔、伊斯曼、查尔斯通、贝尔、爱迪生、沃森、莱特兄弟、福特等。

企业家创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就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形势,激活员工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以下解决问题一些小思路,一方而,增强危机感,构建学习型组织己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经营者不仅自身要具有危机感,还要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以保持产品与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历史悠久的保洁公司实行“人本资源”策略,运用新科技思想,平均每年申请创新产品与技术专利月2万项,这些都得益于组织的强大。企业的机制让员工真正的动起来。另外一方而,建立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企业创建知识创新能力的员工开发系统的一个重要点就是人力资源的培训,认识生产要素中最重要和活跃的组成部分。员工素质的提高,不仅与自身在工作中的积累有关,更重要的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们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要求。企业要想发展,就要去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

四、技术创新与信息化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来讲,中小企业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而临着比较严峻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信息化发展还不够平衡。在企业中,大企业的信息化应该说取得的成绩更加显著一些,大企业信息化的意识,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包括在信息化的实验等方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些大企业逐渐成为了跨国公司.这和他们用信息化水平的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推广是分不开的,如联想集团、海尔集团己实现了全球采购、全球销售,信息化运用是非常的好。

篇9

民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民营股份有限公司、民营合伙企业和民营独资企业。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平均以每天诞生809家的速度不断壮大。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民营已达到334万户,从业人员超过4 700万人。民营注册资本增长了52倍,年均增长48.41%;从业人员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27.72%。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社会供给,方便了群众,繁荣了市场,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市场竞争,强化了市场调节作用,促进了市场发育和多元经济的形成,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但是,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来自于国家在制定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政策上的不完善和民营企业内部自身与生俱来及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若干缺陷两大方面的因素。民营经济至今在具体法律上仍没有明确其地位,因而无法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私企发展在宏观上面临着若干障碍。民营企业内部也存在很大的缺陷。战略决定企业的成败。没有正确的企业战略,企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战略管理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如果不能让全体员工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战略管理上来,企业是不可能获得圆满成功的。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探索不应再停留在产品、技术、市场等业务层面,还应深入到谋求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包括经营机制、经营模式、企业组织等多个层面,这就构成了企业的“战略选择”;战略选择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应结合社会经济背景,从自身定位和资源基础出发,综合对比各种力量,做出理性的选择。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考察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和影响力,确定企业经营机制

民营企业由于在所有权上已经明晰,因而在战略层面上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是经营机制的问题。经营机制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层次的民营企业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大型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常是其发展的必然,因为只有以现代公司制为主的企业制度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其经营机制在于现代公司制度和家族式管理之间。当企业上下对改革的意识和准备尚未成熟时,强行变革会引发种种矛盾,适得其反。这时候,可维持其家族所有或合伙经营,但可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改善组织机构和管理水平,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做好变革的部署。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较高层次的时候,才转向股权结构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对于广大小企业,不能因为家族经营的种种弊端而否定家族经营,相反家族经营有其必然性。但有着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应将加强企业组织建设、改善管理作为重要的经营策略。

(二)定位产业链价值链,确定经营策略

结合当前全球化、区域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其在产业链中的经营地位及发展空间。区域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是进行战略选择的两个方面。从区域来看,我国经济布局导向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对产业培育和支持的力度亦有不同,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空间因素,明确空间价值链。例如在发达地区,国家倾向于借助民间资本的强大实力,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在中西部地区,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大力鼓励生产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广大山区,重点是通过培育和发展民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加工增值。从行业选择来看,过去我国的民营企业多分布在制造业、服务业、餐饮业,随着市场的放开、行业准入规则的放松,新兴服务业(房地产、咨询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能源、电信产业都为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行业价值链的定位在于选择某一行业的一段生产或服务的片断作为经营内容。

(三)挖掘和培育企业竞争优势,确立经营内容

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其实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上做策略考虑,它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围绕产品技术、服务、价格及市场空间、渠道、竞争态势等内容展开,形成不同的战略选择组合。关于企业采取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采用横向一体化还是纵向一体化的战略发展模式争论由来已久,决策的关键除了考虑市场的需求,还需要从企业自身能力和资源供给水平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出合理安排。

三、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

战略选择成功的保障就是企业能够围绕其选择目标进行能力创新建设。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创新培育其竞争力,可以通过强化制造、技术、营销等价值链环节的能力,也可以强化管理,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越来越以全球化的视角参与竞争。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上,企业的国别已经成为日趋淡化的要素,竞争是激烈的,全方位的。我国民营企业应该立足于自己独特的优势去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切忌盲目追求研发的高投入和技术的高精尖等与本土优势脱节的能力。比如同样是汽车的OEM厂商,在全球汽车制造领域中是利润比较薄的价值环节,但在中国,基于优质劳动力的低廉成本,却可以做成利润很丰厚的环节。

(二)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企业来讲,技术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不同种类的技术处于不同地位,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形式。按其地位,技术可以分为核心技术、支持型技术、技术和经营能力、基础型知识、重要技能。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技术来源,一般来讲,越是重要的技术(如核心技术、支持型技术、技术和经营能力)应该掌握在企业自己的手中,而非核心的技术一般可以通过协作或外购来获得。

(三)加强战略管理,提升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提升战略管理水平,对于培育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战略管理的概念似乎无所不包,但重要的一点是综合考虑企业远景、现金流等要素的基础上,确立不同的业务群组合,并利用合适的组织架构加以巩固。另一方面,战略管理更重要的是一种机制,所以企业需要调动内部所有资源参与战略管理。提升战略管理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四)参与全球外包体系,在协作中培育核心竞争力

业务外包,被认为是一种企业引进和利用外部技术与人才,帮助企业管理最终用户环境的有效手段。外包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放弃”,“放弃”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具备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将非企业所长外包出去,更有利于集中资源和精力。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既要有“高手的放弃”的气魄,也要有主动参与承包方的精神。商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就中国目前企业来讲,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跨国公司做配套服务。不管是发包,还是承包,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好合作伙伴。

战略的制定需要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战略选择需要科学性和艺术性,尤其需要专业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的发展不再是企业主的灵感和冲动,必要时企业家可以借助专业咨询机构的指导,并以此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2充分理解技术创新的几个重要因素

2.1观念创新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是前提条件。超前的观念意识才能孕育出新技术,观念是存在于人脑中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时刻影响着人的活动,因此,观念创新是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企业家才能的具体体现。实施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领导者切合实际的分配人、财、物等资源,需要领导者参与决策管理及进行组织。因此,这就是首先要求企业领导要有积极的创新观念。

2.2市场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是占领市场和实现企业产品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企业营销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充分掌握市场需求;二是要研究企业满足市场需求所需具备的条件;三是要充分了解市场特点及竞争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这就要求营销和技术有机结合。2.3.3企业管理创新起着技术创新的保障作用。管理决策者的任务是解决技术创新的步骤、目的和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而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和激发主观能动性则是管理决策者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管理决策者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素为核心,建立有效机制:一是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二是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三是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只有在完善的机制作用下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3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分析任何企业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均会对创新行为进行可行性、风险性及是否能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增长进行预测和评估。只有成功率较大、收益较高、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创新,才能对企业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离不开经济利益、企业家才能、企业文化、市场竞争及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企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3我国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已处在深水区域,每前进一步都举步维艰。如何使我国经济既快又好的转型和发展,国有企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骨干企业,排名在50位之前的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虽在战略规划、技术储备、人才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国际相关企业相比总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依然很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观念的滞后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落后致使创新效率低;三是创新激励制度及高级技工的缺乏导致创新基础薄弱。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等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已刻不容缓[4]。企业改革再次处于攻坚阶段及关键期。工业发展近百年的历史证明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力度才能加快技术创新的前进步伐,加快推动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才能使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得以增强。由于我国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片面追求企业规模,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环境较为落后等因素导致高端人才的流失,致使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无法完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再大的企业也因此居于从属地位。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决策要点

4.1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相适应

企业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满足顾客需要和应付竞争情况。技术创新只有在满足企业战略需要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企业要完全掌握主动权,实现其战略目的,技术创新需要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正确的战略对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这种支撑的源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

4.2创造技术创新所需的良好环境

由于我国的现阶段国情所决定,技术创新的环境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正是技术创新环境相对落后,致使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创新能力的不足。人力资源亦是技术创新所需的最为核心的资源。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有好的技术创新。良好的环境应包含经济、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只有环境改善了,技术创新的效率才能大幅提高。

4.3加大技术创新所需的基础研究投入

企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和建树,形成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技术特点及优势。基础研究的成果在市场需求不明的情况下不必急于把新技术投入产品市场,可以做为技术储备,在必要时投放市场,以保证企业的领先地位。

4.4加强基础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

不是所有创新的技术都能转化为市场所需商品,实验室技术理论的成熟并不能代表市场技术的成熟。技术孵化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有限,更为缺失的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试验室技术一旦成熟就急于投放到市场,就会出现边生产边改进,使企业陷于被动地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脱节,从基础研究出的成果应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专注于新技术的孵化,使新技术能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

篇11

居然之家是1999年3月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一家经营家具和建材产品的市场,已经成为拥有遍布全国69家连锁店,营业面积300万平米,年营业额近300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十大商业品牌”称号;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可以说,营销策略的不断创新始终伴随着居然之家发展的各个阶段,成为企业迅速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商场化管理”实现了居然之家的经营定位

众所周知,家居建材行业是与房地产关联最为密切的产业。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为家居建材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居然之家从企业创建初始就非常注重营销策略。最先在业内提出“家居建材市场实行商场化规范管理”的营销策略。将家装公司、摊位制市场、专卖店和五金建材超市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站式服务”的家具建材卖场,并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收银,统一退换货”的商业管理模式。市场向商场化转移的过程,也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改善了购物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端品牌纷至而来。实现了居然之家定位在中高端市场的经营目标。

二、“先行赔付”深入人心,为企业赢得信誉

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在中国的家居建材行业,提起“先行赔付”,必然就联想到居然之家,“先行赔付”已经成为居然之家的金字招牌。2000年开始,居然之家率先在家居行业对消费者承诺了“先行赔付”。十多年来,居然之家在市场营销策略中,不断创新完善这一服务理念。2001年在北京市消协的支持下,居然之家设立了200万元“先行赔付”保证金,只要消费者在居然之家购物受到损害,北京市消协无需事先征得居然之家同意,就可以直接赔钱给消费者。一旦保证金余额低于150万元,居然之家必须在一周内补足到200万元。在出现的北京“福乐暖气漏水事件”、“东方一品装饰公司事件”和山东泰安“红木老板卷款逃匿”等突发事件后,居然之家都很好的履行了“先行赔付”的承诺。既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为企业赢得了诚信的好口碑。随后推出的“绿色环保”、“一个月内无理由退换货”、“同一品牌同一价”、送货“零延迟”服务等,进一步完善了营销策略创新的内容,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确立了居然之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三、明星代言,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居然之家在北京成功开设多家分店后,迅速向外阜扩张。以直营和特许加盟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开连锁家居建材市场。为了提升居然之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加大了对品牌营销策略的创新和力度。从2005年开始,聘请知名影视明星陈宝国作为居然之家的形象代言人。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网络和各种公共媒体进行品牌宣传。“装房子,买家具,我只来居然之家”的广告语家喻户晓,陈宝国和居然之家的形象广告宣传随处可见,吸引着无数的消费者到居然之家选购家居建材产品。聘请明星做形象代言人和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手段,是居然之家营销策略创新的一大亮点,迅速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品牌效应显著。

篇12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国家对取暖费用有相关规定,居民取暖费用属于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而学校、工厂、企业、车库、商店等单位取暖费用为应税销售收入。而在部分供暖企业发展中,违规将免税收入人为性增加,而减少应税收入,或者直接将应税收入合并到免税收入中,从而使纳税的比例降低。还有一些供热企业为了能够降低纳税额度,在免税产品材料采购中,计入到应税采购行列中,抵扣应税销售收入税款。此类违规操作行为虽然在短期内使企业的效益增加,降低了企业税负,但在上级部门的监督管理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存在未申请合并征税或不享受免税政策的情况,势必会被发现,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二)供热供求双方在集中供热后无法在统一体制下交易

自福利取暖取消以后,取暖用户需要自己缴纳取暖费,用户往往会在供热质量、房屋面积及取暖价格等方面计较。但是对于供热企业来说,供热方式没有变化,虽然企业自负盈亏,但在供热硬件配套设施及运营方式方面,仍然采用传统模式,在短期内对固有问题及新问题难以解决。导致了取暖用户与供热企业之间的矛盾增大,这主要是由于两种体制、两种规则下,难以协调导致的。

(三)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

企业发展中,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如果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经营者会出现对利润最大化的单纯追求,而导致对隐藏成本的忽视,产生隐形成本。对于供热企业而言,其产品以“热”为主。热能作为特殊的商品,需要在冬季供热中收费热费,但由于热费收缴中存在拖欠、少交、不交等情况,导致热费收缴的难度非常大。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认为财务部门主要针对企业成本进行核算与分析,而其其它部门无关,所以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也没有引起重?。甚至部分底层供热部门没有成本核算人员,存在核算资料混乱现象,导致企业成本核算真实性与准确性不足。

二、创新经营管理,促使供热企业长远发展

(一)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将竞争机制与先进的管理网络引入供热企业经营管理中。首先,人性化经营方式的引入。在办公条件及职工生活的改善方面,对人性化经营理念的应用,能够让企业氛围更温馨,员工更具归属感,自愿为企业投入更多的智慧和时间,为企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将竞争机制与计算机管理平台进入企业经营管理中,保证企业经营更加规范、标准与科学。利用微机监测网络,实现省时省力、快速方便的管理,对供热运营情况,才做人员通过监测网络能够及时了解,对发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解决;安装取暖费收缴管理系统,将降低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使收费更加透明;安装材料供应、机器设备、指纹签到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使人事、财务及生产等管理更加的规范科学。在竞争机制引入方面,从人事制度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对生产岗位及科室工作进行改革,采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第二,全员逐级聘用制度的实施,按照不同管理层次,由上层对下层进行聘用,实现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第三,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将绩效与薪酬挂钩,对岗位薪酬实现动态管理。

(二)积极开拓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城市供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的趋势相适应,关注城镇化建设动态,尤其是主业务范围外的周边城市发展,要适时扩张市场份额,抓住发展机遇,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开,构建起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供热系统。在市场份额的抢占中,企业应该成立自己的调查小组,对城市供热资源、客户需求及可替代能源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系统的分析,对制定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科学的进入市场策略。同时要和相关政府部分进行协调,对周边城市的业务资源实现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占有。

(三)加强集中供热管理,促使经济效益提升

目前,区域锅炉供热与热电联产供热是集中供热的主要形式,区域锅炉供热的优势在于建设周期短、方法灵活、管理方面且投资低,但在能源利用率、热能质量及供热运行效率方面存在不足;而热电联产供热也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其不足表现为热力设计与供热运行脱节、供热系统与理论数据不匹配、成本高、能耗大等。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需要构建一个可行、科学的节能增效平台。首先,供热企业要制定节能增效方案。按照供热总面积、当地气候条件、采暖方式及供热治疗对供热系统状况进行了解,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方案,实现供热企业对经营的规范管理。其次,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节能技术应用。在经济节能方案实施中,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懂技术的员工来实施,对这部分员工要进行岗前培训,并积极借鉴同行业先进经验,聘请专家到现场指导作业,实现节能增效的目的。

(四)加强供热成本管理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