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09:33: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首先,农村中学高中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虽然高中学生都有初中三年的学习英语的经历,但普遍基础词汇量小,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句子成分还不清楚。第二,农村中学的学生竞争意识不强,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不感兴趣。第三,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但积累太少,对某些作文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从何处着手。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
写是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英语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之一,它属于学习者语言输出过程。因此现行的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中,每个模块都有一个围绕着单元的话题的写作任务,我们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任务,充分地利用成果教学法和写作资源上好每一堂写作课。
现以新课标(外研社)教材必修五Module 2 A job worth doing中的写作任务为例,来阐释成果教学法对农村中学英语写作课的指导作用。
Module 2的写作任务是要求学生按照书中的招聘启事,仿照教材18页的范文,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位写一封求职信。
首先,教师给予刺激,让学生熟悉范文――让学生读书中的求职信,并给出一封经过修改、适合学生水平的求职信;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范文的结构模式和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篇范文:一是书信的格式;二是求职信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解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熟悉求职信的结构模式);讨论过程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格式:Paragagh1 信息的来源以及要申请得到这份工作。Paragragh2 介绍自己。 Paragragh3结束段:表明被录用后的决心。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之前就对求职信的组织结构,大的框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不会再下笔写作文的时候无从下手。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知道第二段要写的内容(介绍自己),这是讨论的成功之处;但作为一封求职信,在现实中要在其他的求职者中占优势,脱颖而出;教师要特别强调让他们在做自我介绍的写作中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在介绍自己写作时,可以加入表递进关系的词或词组如:What's more; besides或also, further more,especially等,这样学生自我介绍的行文更紧凑。这是学生所没有注意并引起重视的地方,成果教学法要求教师对求职信中自我介绍要突出自己的优势这一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重视。
第二,学生把范文中体现与求职的相关句式划出,再根据求职信的要求进行替换。如:Para 1利用课本中的句子I'm writing in response to your advertisement for a temporary position as a/an ...;还可以使用相同的表达方法:I have learned the news from the newspaper that you are in need of/need a/an... I'm writing to apply for the job. Para2 Introduce yourself and express your advantage over other applicants.学生除了范文中的句子,可以应用下面的句型:I'm a student from…I graduated from...university/college. I'm good at...或者 I'm skilled/experienced in...或I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Para 3结束语: 学生使用用固定的表达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offer me the opportunity(if I am offered the chance /opportunity) . I would be thankful if I…If I work as a/an... , I would work hard or I will try/do my best to …最后加上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your early reply.
学生可以模仿以上固定的句式,选取自己熟悉且容易记住的把整个求职信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来,再选取适当的词汇(学生讨论得到关于这个职位所需要的技巧、技能的词汇)根据职位的要求加到句子中;书信从开头到结尾框架结构固定。
第三,学生分组,模仿范文,把事先准备好的词汇,连词成句,连句成篇。成果教学法注重语言知识的运用,强调文章中要使用适当的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Pincas,1982)它鼓励对输入信息(input)的模仿和再创造。写作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词汇和句子练习;在一个小组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能很快连词成句,有的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小组成员要相互帮助,这时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鼓励他们尽量的应用之前讨论时求职所需要的词汇,尽量使用已有的句式,避免犯错误。
[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7)12(a)-0109-02
内科护理在护理专业中属于核心的基础课程[1],是临床护理学中的基础学科。内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等内容多且杂[2],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对于内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十分重要。传统教学法的填鸭式教学导致护理专业学生对学习内科护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3],因此该研究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性改善,将《内科护理学》教学作为重点,选取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104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旨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为护理专业学生适应内科护理工作打下基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校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104名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班男5名,女47名;对照班男1名,女51名。实验班(n=52)年龄范围:下限值为14岁,上限值为23岁,年龄平均值(17.47±0.32)岁。对照班(n=52)年龄范围:下限值为15岁,上限值为21岁,年龄平均值(17.53±0.41)岁。两班学生之间对比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班方法:传统教学法主体为老师,以老师讲授《内科护理学》方法进行教学。
1.2.2实验班方法:以健康教育为导向情境教学法该组实施的具体教学操作如下:(1)教学准备:①教师准备:课前将内科疾病相关内容的病例进行收集,将病例、任务概要、教学目的和任务主要内容等发放给学生。在教学前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充分构思,在设计相关问题后总结学生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做好指导工作。②学生准备:在上课前将每班学生进行分组,3~5人1组,选出1人作为组长,组织并实施该组所有的教学活动。课前要求各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内容对上课内容进行预习,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和浏览网络等方法,根据病例的不同制定情境,要求情境设计需包括主要知识点、沟通技巧、语言表达等内容,且情境设计需与临床实际相符合。
(2)情景教学法的实施:将课堂时间的1/3将内科疾病的病因、诱因、身体状况评估、辅助检查、护理措施、饮食指导及疾病预防等疾病相关知识向学生进行讲授,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系统疾病设计情境展示相应的侧重点,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情境展示。每个小组通过抽签选择1~2个模块健康教育的情境进行展示,由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情境展示,教师在每个小组进行情境展示时要求其余小组认真观摩。在情境展示中,指导学生增加图片和视频进行案例分析,以健康教育为主进行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直观了解内科疾病的病因和护理方法。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选择情境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作为考试范围,通过考试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并考察两组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总分均为100分。
②组织两个班学生采用本校的讨论课评价表对教学方法进行评分,评价内容包括主题明确、激发学习兴趣、语言表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角色模拟等,每一项内容的总分均为100分,评价表由学生当场填写后进行回收,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1.4统计方法
将数据运用SPP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知识考核成绩
实验班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同对照班学生进行比较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健康教育知识得分
实验班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得分为(93.88±3.64)分,对照班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得分为(84.75±2.96)分,数据对比明显是实验班学生的得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1)。
2.3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明显比对照班更高,各项评价内容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发生率持续增高,人们增加了对健康教育的需求[4-5],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还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实践能力科目考察的內容,内科护理学内容丰富且知识性强,理论知识多且杂,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内科各种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提高[6],有助于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
传统教学法传授内科护理知识单纯以“教”为主[7],教学过程存在单一性和枯燥性且内容空洞,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不同疾病之间健康教育内容存在差异,学生难以掌握,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降低,而在内科护理教学中采用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的立体性和直观性增加,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
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便于学生对内科护理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通过设立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便于学生更容易和更轻松地掌握内科护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8]。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还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通过课前预习、设立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9],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沟通技巧的提高,通过分组设计健康教育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情境展示过程中根据临床实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10]。同时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通过为学生提供情境模拟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与“临床”进行接触,通过角色对换及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提问,可使学生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促进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升。
该文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健康教育知识得分、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同对照班相比均更优(P<0.05)。
综上所述,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适用于内科护理教学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惠群.情境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健康指导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17(1):27-28.
[2] 李常秋.基于案例的工作情境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J].蛇志,2016,28(2):245-247.
[3] 杨茜,杨晓玲,李雨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29):2974-2975.
[4] 杨玲,张新华,李建树,等.临床案例结合健康教育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3):99-100.
[5] 董陶静.健康教育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4,3(6):50.
[6] 吳慧.优化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26(5):75-77.
[7] 常爱琴.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4):518-519.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基础理论多、政策性强,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基础理论知识,再画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还不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虽然当前阶段在教育整体中已经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而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教学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原本地再读给学生听,以此来帮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这种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教学手段十分的单一,同时也相对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离。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学过程。但是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互脱离的情况。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学生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时间不多。由于初中课堂所开设的科目众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便会对科目进行主次轻重的排序,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学生对待该课堂的态度便是考前突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学习。第二,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由于课堂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上提不起兴趣,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需要以“讲读”作为核心,这样一来,完全忽视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吸收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发挥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我国新课改明确“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诚然,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创建出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课堂,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进一步地引导出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思考活动,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获得发挥,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媒体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与以往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形式优势明显,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相关视频教学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强教学感染力,进一步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师往往精选较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四、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一)具有明确的是非立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的观念。因此,在选择相关法治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教学案例还需要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慢慢地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准确地判断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对的。只有拥有清晰是非立场的法治教学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日常的行为,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案例当中涉及的情景,应当和初中生周边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案例教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熟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和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更快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来自日常生活,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运用到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适应时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日常生活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从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基于此,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备好教学的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真实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地做出来相应的调整。教师随时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提炼,与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作为新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运用注意点
(一)精选案例,紧扣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效运用到案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能够与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导入的案例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探讨,但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容能够内化,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指导行为的实践。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初中生实际学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来讲,案例主要分成综合性、描述性、专题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按照相关知识做出来适当调整。譬如在上文当中提及,案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够仅仅表现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径也具有多种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地引入到社会热点的话题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我国现代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选择法治案例的路径非常多,可以结合到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也能够融入央视法治频道进行筛选,譬如《庭审现场》《普法栏目》以及《今日说法》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电视的频道,进一步地选择出来适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师在精选教学案例过程当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则,譬如,启发性以及典型性等,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铺垫一定的基础。基于此,使用好教学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紧扣主题的案例。
(二)授课实施案例教学法
1.通过教学案例,设置相关问题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烘托气氛,创造教学的情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把教学案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结合其本身与课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来思考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应该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即“谁是店长,谁是店员”,小闽、小芳在逛街,他们进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欢上一双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员帮她拿下来,想要试一试,之后她感觉小了,就问店员能不能换大一点的吗,店员小华看了小芳一眼,态度不好,说道“没有”,这时小闽说“可以找一找吗”,店员小菊却说“没有就是没有,不买就算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非常不高兴,于是找到店员评理,这时一旁站着的店员小梅朝这边走过来,并且端来两杯茶水,询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本店已经没有货了,其他分店还有这双鞋,说道“为表达歉意,为您打六折,请您稍等片刻,这边会派店员送来”,于是两人等一会,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师在讲述完此案例后,说到这三名店员,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长,于是问学生问题,“他们几个谁是店长,谁又是店员呢?”学生经过激烈探讨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长”,紧接着老师又会提出,“为什么小梅就是店长?”然后他们经过讨论之后,有的学生答道“小华待顾客不够礼貌”,有的学生答道“小梅能够以礼待人,才能够有顾客买鞋子”,老师笑着夸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家都对,非常棒”。这样一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以疑问形式,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通过案例,树立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需要运用到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民警侦破一个盗窃犯罪案,犯罪团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为十三岁,他们一共犯案四回,总计盗窃八千元,案发的原因是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馋想吃东西,然而没有钱,商店老板又不卖,他们就商量去偷一些东西。被民警带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一会看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会相互打闹。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出示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做具有责任心的人。
(三)关注反馈,及时评价
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思辨过程当中可以达成基础知识的习得。在学生能够思考某一个案例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能够比较清楚地感知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所反馈的法治案例,在他们对教学案例本身产生疑惑时,教师应该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最重要的是应当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变化,当学生对教学案例产生错误理解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的演进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及时而积极地引导。因此,“关注反馈,及时评价”是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必经之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应该根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地选择出能够贴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法治案例,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9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项贤聪.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11):62.
[5]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7(10):70.
[7]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6):24-25.
[8]李学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147.
中图分类号:C975
一、 高职高专教育中职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发展本义是指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末前及将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做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使其不仅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而且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变化适应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重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强调的职业发展不仅关心学生在校期间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还要着眼于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并且他们以后在工作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要立足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不但关注他们的现在,还要考虑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公共英语,也应积极地探索和改善末前教学模式,遵循“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实践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很好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错位,高职教育的特点未能充分表现出来。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普遍以语言知识讲解为主,目标为英语等级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写译能力不足,偏离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性。这样学生学得英语对于学生职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小,难怪有些学生毕业后抱怨:学英语对工作没啥用。其实,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磨边英语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突出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
2. 过分注重基础,未能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英语基础差,学英语信心和动力不足。多说英语教师弥补学生基础,教学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这并为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学生在大学内就业后用不上,慢慢就被淡忘。事实上,高职英语教学理应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行业英语为基础英语升华阶段,与所学专业相联系,给学生职业发展增加了动力,因为学生就业后在工作上面能够用到所学知识。
3. 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把英语作为必修课程,但英语课程并未受到重视。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二学期明显减少,在第二学年有些系部甚至就不开设英语课了。这就让英语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改革的效果并未体现出来。
4. 考评制度不合理,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考试主要有三种:校内期末考试,公共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能够通过这三种考试中的一种,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工作中能够灵活应用英语,学生掌握的仍然是“哑巴英语”。这种考试就如指挥棒,学生得到的就是一考试合格证。这种考试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将英语与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
三、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对策
1. 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高职教育的半血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技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道济技能人才的目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公共英语,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重点提高听说写等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将所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有效地结合恰里。同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学生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真正将英语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有事优势显现出来。
2. 高职英语教材应突出“职业性”。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托,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新教材的编写要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邀请知名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参与编写。
3. 改进目前考评制度,以应用为主要考评模式。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反之则阻碍教学的进步,考试就如指挥棒,一直对教学发挥着直接影响。在教学要求方面《基本要求》规定:“本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将“应用”为主的考核模式引入,必将引领高职英语朝着“实践性、职业性和应用性”方向发展。这种考核应该是多元化的能力考评办法,做到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和终期考试(或考查)相结合,对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活动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
总之,如果高职教育要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我们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未来就业市场对职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职业教育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我们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要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学生就业后,英语对于学生而言不是无用,而是其工作中的一种必要技能,从而让学生拥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度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2004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9(b)-0089-03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应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方向指导,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颇。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所肩负职责,促使学生持续性、长远化发展。特别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教师有必要提高责任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使学生的日后发展更加明晰、更为稳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成长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方可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接下来该文将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如下建议。
1做好课堂延伸,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化能力
小学校内教研工作者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环节,需要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可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1]。
建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明确自身所肩负重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特点,针对性地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在参与同时深切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与发展方面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提升自我,更能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应优化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革命烈士缅怀实践活动中,或是观看红色影片,影片观看后及时写下观后感,使得体会进一步深化,进而内化为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或是与学校领导沟通,在组织升旗仪式等活动时,引导部分表现优越的学生上台讲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宣传,提高实践力度,为更多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打下铺垫[2]。
2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小學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等,参照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课堂内容,拓展教学路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建议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仅要彰显自身的专业优势,强化学科教育,同时要加强指导,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念融于课堂,使得课堂内容更具深度、教学措施更加宽泛,帮助学生形成核心价值理念。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法治、爱国等元素融入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内化为综合素质,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受之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3]。
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目标,那么就要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范围,而其中情景创设教学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学生在参与情景创设活动的同时将加深理解、高效学习,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趣味性,潜在地消化了相关的知识,并理解了其中难点。而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生活中的场景呈现于课堂,与相关知识点有效结合,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参与情景实践的过程中也将提高对于部分社会现象的认知,理解其中的道理,使学习全过程更具深度与广度[4]。
比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基于部分教材内容,设置针对性的情景活动,尽可能地使活动内容紧密衔接,并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参与情景活动时加强思考,深入探究,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成长及发展方面的影响。
3体现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那么就要从多个环节入手把控其中细节,使得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落实更加高效,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动力源。
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不仅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同时要基于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妥善处理。比如,部分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或存在自卑心理,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加强与这部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避免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相反的,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内心世界,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加强认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强化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5]。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2
随着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已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小学生虽然难以对法治有深入的认识,但其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都不难感知身边的规则与法治。基于此,我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了诸多尝试。
一、链接家庭生活,感受规则与法治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家庭是其最熟悉也最生动的生活场域。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架起家庭生活与法律常识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不断感知规则与法治。
“我的全家福”是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八课“幸福一家人”的学习内容。本课旨在让儿童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感受家庭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幸福,培养儿童爱父母长辈、爱家庭的情感;以具体行动创造家庭幸福,养成孝亲敬长的良好习惯;同时,初步形成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知。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基于婚姻法的规定“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护幼,互相帮助”提供剧本,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
剧情提要:奶奶不慎划伤了手,贴上胶布后忍痛给孩子洗菜做饭。由于手疼,奶奶一时手抖,盐放太多了。孩子在饭桌上抱怨:“奶奶做的饭菜太咸了,很难吃。”奶奶不说话,表现得非常难过。
学生A饰演奶奶,学生B饰演孩子,学生C念旁白。扮演完毕后,分别请小演员和观众说说自己的感受。由此,让学生懂得要善于观察家庭成员的情况,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不仅要理解他们,也要帮助他们。随后,出示婚姻法的规定“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护幼,互相帮助”,引导学生说一说,打算如何帮助家庭成员。借此让孩子们领悟到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我们要敬老护幼,互相帮助。
之后,进行“我是家里的开心果”环节。课前,教师请学生准备家庭相册,在背景音乐中分享亲情故事。同时,通过课件呈现以下问题:“从我是什么时候出生的?那时全家人都来了吗?”“这张照片什么时候拍的?我多少岁?”“我的第一张照片是谁拍的?”“我们全家旅游拍的照片哪张最满意?”“以后我们家多久拍一次全家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孩子们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孩子们通过回答问题和谈感受,明白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而自己也要学会陪伴父母变老。即使没有法律规定,在道德上,我们也应该敬老护幼。此时,冷冰冰的法律被赋予了暖心的温度,孩子们在亲情的包围中感受着规则和法治。
二、评析生活案例,体验法治社会生活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在必要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提供了许多基于儿童视角的相关素材,它们来源于真实生活,经过了编写者的精心筛选和加工处理。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生活案例的评析,从而初步形成法治意识。
例如,“到户外去”是一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我是小学生”的内容之一。教材提醒孩子们,旅游法规定:“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城市的孩子们多数都有家庭旅游经历,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孩子讲述旅游故事,列举自己知道的旅游方式;之后,让孩子们评价哪些是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借此,引导学生立足旅游法的规定,展开辨析,从而认识和体验生活中的法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收获了许多意外的惊喜。在教学“不一样的冬天”(第三单元第十课“冬爷爷来了”)一课时,教师问道:“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有什么不一样呢?”经过小组讨论,让孩子总结调查结论。在讨论中,有孩子谈到北方冬天暖气供应的法律问题,并涉及一些地方政府的相关管理办法,引发了孩子们的热议。
这告诉我们,生活处处存在着规则与法治。小学低年级儿童对法治案例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儿童的视角,对生活中的规则与法治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以丰富儿童对法治社会生活的体验。
三、模拟生活情境,践行规则与法治
践行重于言说,过程重于结果。规则与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求我们从儿童生活出发,使儿童在体验中感受规则和法治,而且要让儿童加以应用,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儿童法治意识和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低年级儿童难以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可采用模拟情境的方式,为儿童提供实践机会。
例如,在教学“放学路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一课时,课前,教师请学生收集身边的交通案例。可以拍照展示,也可以口述。课堂上,结合孩子们的观察汇报,教师相机展示典型案例,让大家展开讨论。比如,针对家长抱着幼儿坐在副驾驶位上的行为,引导学生从情与法两方面进行讨论;再如,如果学生违反交通规则(未成年,未造成严重后果),该如何处罚?如此,让学生懂得要严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如下情境,鼓励孩子们在行动中践行规则与法治。教师在教室中贴上相关的交通标志,布置马路、红绿灯的场景,请两位学生分别饰演闯红灯的行人和其朋友。之后,提问:“如果你是这个朋友,遇到如下情形,你会怎么做?”并提供5个选择。选择一:毫不犹豫跟着他。选择二:提议等人多一点时再通过。选择三:很犹豫,因为你知道这样做不太好。选择四:拒绝他,并且把他拉住。选择五:建议等绿灯亮了再过马路,跟他讲违反交通规则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1]
接着,教师请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头脑风暴,设想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写在卡纸上。孩子们在卡纸上写道:选择一的后果有可能出现撞车意外。选择二的后果,不论是一个人还是多人闯红灯,只要违反交通规则,都很危险。选择三的后果是不想闯红灯,因为知道不安全,但又不好意思拒绝,还是试着说服同学一起等绿灯比较好。选择四则需要告诉他,违反交通规则可能有生命危险。选择五是最合适的选择。通过辨析具有一定价值冲突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明辨是非,躬行规则的意识。教师顺势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守法小公民。
此外,为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我们还可创建灵活的激励机制。如根据不同表现,学生可获得学法守法小公民、维权小卫士、小律师、小法官、法学小博士等表扬卡。以激励促践行,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内化和践行规则与法治,促进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知行统一
小学生法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学生法治意识和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生活这一沃土。我们唯有立足儿童生活,不断丰富儿童对规则、法治的感知和体验,才能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模仿能力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走上违法的道路。所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对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
这个阶段错误或者产生误导,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隐患。另一个角度来看,普法、用法是法治社会的必须条件,学生懂法,社会的法律氛围和法律的威慑力都会逐渐提高。
但是中学生的优点也是他们的薄弱之处,初中生认识水平、能力都比较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实问题的发生都是有长期隐患的,等待问题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后就为时已晚了。这与中学生法律意的培养没有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有着直接关系。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当前在课程中出现的法治意识问题
第一,时代性不强。我国中学教育中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都是穿插在《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当中的,由于升学压力没有专门的法治教育课,专职的法律老师也没有,学生、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决定着法律知识的传授效果。一系列因素导致中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学法氛围不够浓厚等现状,还好目前新更改的教材已经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进,许多法律知识不仅明确而且实用。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有待改进,目前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对法律的需求,更没有了解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这久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跟进教材的变化,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让法治意识培育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过于单一的培育途径。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还是停留在理论灌输为主,形式化的东西过多,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简单的普法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告诉学生有哪些法、哪种法,没有办法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参与到某种法的运用。真正的了解到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知识。学校的应试考试使得《道德与法治》中法律知识的传授比较零碎,缺乏实践的检验途径,学生单纯的背会某个法律条例,并不会在乎他有没有深入理解并且知道在哪可以运用的到。内心有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第三,应试化教育影响严重。新课程改革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在教c学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一切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感受到。教学应当回归学生活,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今学校教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一味地关注升学率,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法律常识,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掌握法律运用能力,忽略了中学生的法律修养。法治教育本身在应试教育中的地位不高,有些法律常识不是必考点就被忽略。许多学校不管这些内容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么的重要,完全毫无道理的放松了对学生法治观念方面的培养,认为学生当前在学校学习,法律的应用、法律意识的培养都是大学之后的事情,目前还顾不上这些知识的学习。
另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法学专业出身。入职之前的专业把控不严格,没有特殊专业要求,许多初中教师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只是凭借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进行授课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概念、原则、制度等基本知识的解读就会略显浅薄。这样有着很大的风险,如果教师本人法律知识丰富,那还可以弥补,如果教师自身就对初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没有重视起来,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差。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法治教育不容小觑,但自身水平有限,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教学时,品德课教师描述案件本身浪费太多时间,反而将违法者所承担的法律惩罚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一带而过,教师自己对法律知识却是一知半解,更无法对学生引起深刻的自我反省。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建议
首先,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浪潮下,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适当选择法学专业,一方面弥补法律人才的确实,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之前不是法学专业的教师,一举两得。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承担者,是第一责任人和直接推动者。只有紧跟时代要求,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法律教学进修,从教师内心重视法律的作用,让教师认识到法律意识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提升师生共同的法治文化意识努力创造为校园中每位教职员工学习法律规章制度的机会并贯穿教师学习培训始终,帮助教师知法、懂法,树立高尚的师德与法治意识相结合。每年的新晋教师中一定要有法学专业方面的毕业生,使学校教师队伍更专业化。
再次,建设高素质的法治教师队伍。法治意识培育是一项集理论与实践以及必要的政治、法律学知识于一体的涵盖范围广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工程。所以从教学承担者上下功夫是关键。第一,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在教师招聘入职环节就应当从源头上做好把关,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法治意识考核的内容;第二,加强培训。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拥有一支规模相匹配的以法学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能够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外界相应的法律规定变化和案例情况,对于其他教师和学生学习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强化持续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法律知识,研究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策略,加强自身法学素养,从而更好地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左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08).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要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法律说法律,就要求说要求,课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构建还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1]。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2],并内化于心,生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结论,涵养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识,促进行为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儿童立场,涵案例以法治意蕴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的选择要力求突出儿童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正面引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儿童主体性、生活真实性、社会典型性、教学针对性,并力求语言简洁、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指向明确。例如在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关于维权领域的认知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事例1和事例2进行了补充,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议题。案例1:张彤的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吕慧娴建议张彤爸爸依据《劳动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于这个案例,补充了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以及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时间等关键要素。因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人遇到类似纠纷都不知道去哪里维权,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劳动仲裁的有效期。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仲裁”这一维权方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晓蒙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没有拴狗链的狗咬伤,吕慧娴建议他和家长依据《侵权责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赔。这一案例牵涉到维权当中的“私力救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是这种维权的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理性的态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活呈现了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被宠物狗咬伤后,协商不成,物业、派出所出面调解,达成协议。律师解说,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诉讼。这样的案例选择,将维权的协商及调解、诉讼等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两个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现实困惑,只有选择恰当、针对性强、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厘清脉络,定案例之使用时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及法律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结合新课改研究提高“基础”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对于适应形势发展,增强“基础”课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基础”课实效性是指依据教学活动规律,结合学生思想发展变化情况,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要传授的内容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教学投入与教学结果产出的最佳比例。从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课实效性的提高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研究提高“基础”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将激励教师摆脱“基础”课教学照本宣科的模式,有助于教师根据“基础”课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的特点构建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而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有人。
一、影响“基础”课实效性提高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授课内容枯燥
目前许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上仍将灌输教育与填鸭式教学方法混为一谈。目前许多教师仍受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听命配合的固有教学模式束缚。这种生硬灌输的教学方式,无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片面、狭隘的理解为对人意识行为的限制,这易使“基础”课教学变得乏味,形成教师在台上讲的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基础”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很强,但绝不是只对概念、原理、原则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结合大学生实际,研究大学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强调概念与概念的联系,理论到理论的演绎推理,忽视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种枯燥的内容讲授,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融合程度不够
众所周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两门课合一产生的。我们在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底线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或者放大了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的重合度,将法律规范要求与道德要求完全等同,或者过于强调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忽视了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的一脉相承性。这种情况易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不能很好结合法律与道德的要求全面提升自己法律道德素质。
(三)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一些高校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在教学计划、实践形式、经费保障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
加之,“基础”课实践教学涉及场地、经费、后勤保障等多方面问题,协调难度大,相比课堂授课要复杂得多。因此,许多高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仅停留在号召和书面要求上,或者流于形式未见实效。这易使学生产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脱节,造成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P.41)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达到提高大学生“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按章节讲授转为按专题讲授。专题可以从爱国主义、道德领域、法治观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切入,结合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小见大的引导学生树立伟大人生目标,坚定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使“基础”课达到说理而不说教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对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案例加以筛选,选取那些大学生关心程度高、时代感强、涉及人物与大学生契合度大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观点,教师给予适时引导,这既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潜能,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有利于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提升“基础”课的时代感。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结合授课实际单独和综合应用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教师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超越,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的主旨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做好教学内容的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避免对理论知识的误解或教条式的搬用;要加强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的研究,及时将这些理论成果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与时俱进性;要按照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运用理论知识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基础”课的实在感,使“基础”课论理而不空洞,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基础”课的吸引力。
(二)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融合
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融合,整合二者的教育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基础”课教学。
首先,要坚持理论在法学教育中的指导地位。要在法律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的基本理论。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法律基础课的讲授,渗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使学生懂得虽然政治、哲学、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与发展也有作用,但追根溯源,“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P.82);要渗透阶级理论,使学生明白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与以往法律不同,社会主义法制,是真正反映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学生理解法并不是超历史的,既不是永恒存在,也不是永久不变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先进性、科学性,使其自觉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成为一名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其次,要在法律教育中强化道德意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再完善、法律条文在繁多,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关系。同时,法律调整的滞后性也容易给别有企图的人产生可乘之机。因此,人们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日常行为的善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基础”课教学仅局限于法律知识的单一传授上,而应结合实际,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将“法”与“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向学生阐明有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解析其立法用意及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深层次联系,使大学生既树立起法律权威意识,又克服“法律万能”的观念,推动学生追求法与德的双重规范。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实践双重提高
“基础”课价值体现方式就是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取得的成效。同时,实践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厌倦情绪,为“基础”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教师应充分挖掘校内实践教学潜力,通过聘请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等开展主题讲座,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聘请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紧跟理论发展步伐;支持学生成立理论研究小组,主题社团等学生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鼓励学生开展校园调查,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充分重视网络新兴媒体的作用,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展开网上讨论,交流实践经验,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让其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其自发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
最后,高校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应紧密配合指定中长期“基础”课实践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在时间要求、工作量核算、业绩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完善的规定,使“基础”课实践教学长期化、制度化、可操作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85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热点话题。恰逢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的教材于2016年秋季在七年级开始使用。到底如何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实现高效课堂的转变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笔者使用新教材近一年,总结出“三步六法”教学思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阶梯一:提倡自主阅读,提升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本课知识,掌握基本逻辑思路,让后续的新课学习提供指引,通过有效阅读避免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畏惧,觉得它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通过自主阅读还学生宁静的课堂、真实的思维阵地。
1. 方法一:制定阅读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找到方向
在教师讲授新课前,教师应该创设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提纲,帮助学生有步骤、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总量要适度,不能过多,而且问题要有梯度,从简单的是什么到为什么最后到如何做,逐层递进。让学生边阅读边用笔把相关的课本观点进行归纳。带着问题来阅读比起漫无目标的阅读收到更明显的效果。例如,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中,笔者在开篇就设计了几个阅读提纲:(1)美好情感对我们的意义?(2)获得美好情感的途径?(3)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成长的意义?(4)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方法?(5)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意义?以问题引领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用不同的符号和下划线标注问题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这一方法笔者从上学开学一直沿用至今,发现刚开始学生无从下笔不知所云分不清层次到现在习惯了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能够从问题中掌握本课的关键点,中间经历了师生之间的不断磨合,尽管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但是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2. 方法二:善用课本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新教材中有许多辅助教学性质的环节,如分为“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等, 教师可以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直面困惑甚至是质疑,将冲突、碰撞视为值得展开探讨与对话的重要议题,以及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思考、辩理和体验、感悟。让他们带着问题,展开新课的学习之旅。例如,在《青春有格》一课中出现的“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等文言文,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掌握它的含义。
二、阶梯二:主张情境化教学,提高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有了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认知,下一步就应该创设具体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带动新课学习。新教材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展现自己真实的矛盾、困惑与情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自我生命的成长。因此,在解决教学核心内容时,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单向的知识传递,相反要发挥好新教材的“脚手架”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直面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困惑、矛盾、冲突,从教授“道理”转向探寻“方法”转变,通过对话的方式吸引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课堂互动的生命热情。
1. 方法三:挖掘教材“探究与分享”环节,读透课本
因为它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形式,在呈现材料后进行提问或者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分享、探讨、碰撞。新教材创设的探究问题具有思考性,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教材正文内容。因此,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舍本逐末过分追求材料吸引眼球而忽视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优秀“资源库”,相反,我们要充分利用“探究与分享”的环节,真正落实该环节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变式。充分让学生领悟正文的核心思想价值。例如,《青春的情绪》一课中其探究环节,教材选取了以“陈玲”这一角色的一系列情绪变化事例为模版,并且创设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从浅入深地讨论青春期情绪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到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为什么)最后到假设你也遇到陈玲的情况如何应对(怎么样)。笔者通过落实笔头和口头表达,让学生确立正确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其后教师还可以引用我国古代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理论,说明不良情绪往往是健康的大敌,椭学生确立良好、乐观的情绪,这样既是对课本的落实,同时又拓展了课本内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 方法四:以“热点”话题引领,读活课本
新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环节提供的材料具有一般性参考作用,教师有时可以适当运用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不同班级他们的实际水平不相同,要达到高效的课堂就必须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找准他们的“刺激点”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中,笔者节选了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小别离》中的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很多都看过这部连续剧,并且对主人公“方朵朵”认识较深,对其在电影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十分熟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方朵朵在网上写小说俘虏几十万粉丝说明网络交往的什么特点?”“方朵朵妈妈为什么采用QQ与女儿交往,它与现实交往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让学生掌握网络交往的特点以及网络交往的利弊等知识。他们随着教师在课堂上节选的视频,很快就进入的讨论气氛并且有些优秀学生能够自觉整理出与本课“网络交往”的一系列观点,构建起“网络交往”的立体知识架构,极大地推进课堂教学节奏。
三、阶梯三:推崇实践探索,增强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倡导“学科素养”的今天,学是为了用,政治课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后,能够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政治课堂的基础理论多是从人们的生活而恚且又回归生活对人们的实践予以指导。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展开实践探究,对培养其核心素养更为有利。一节政治课成败的关键是学生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此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适当点拨,还学生总结提升的机会。而我们政治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这种探究可以对某一现象,某一观点总结出研究方法或提出策略建议,对某些结论提出新的假设。这一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能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政治问题,而且能够综合运用政治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政治问题,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1. 方法五:相信学生,提供研究学习机会
当讲授完课本内容后,教师要给课堂“留白”,给予学生对话、探讨、磋商空间。尊重学生既有的认知与经验,搭建充分的“支架”帮助学生分享。例如《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特意创设PPT专题展示“寻找身边正能量”环节,通过完成研究性学习,实地调查,制作PPT,介绍我们广州的好人好事,其中一小组他们研究的“如何治理‘共享单车’”赢得全班同学的赞赏,该小组在向全班同学展示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克服胆怯畏惧的心理,在班集体起到榜样的积极引领作用。
2. 方法六:鼓励学生,延伸课堂探索空间
打造立体课堂政治课的教学并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政治课所倡导的德育功能目标应该从课堂延展到真实的生活。从感知、理解走向行动。笔者利用家长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进银行,学会正确的理财观念;利用我校优秀毕业生的资源组织学生聆听学长的“青春历程”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图书义卖等活动学会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等。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开展“专题时政课”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结论
对于新教材,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三步六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三步”是逐层递进的三步,由浅入深的“三步”,“六法”是综合交叉的六法,由教材资源的开发运用到实际问题的探索反思构建立体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于笔者教学经验有限,对于某些问题考虑亦未够充分,希望在今后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2016(11).
[2] 李美文.初中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2016(18).
【关键词】
阅读;游戏;收集资料、观察、调查、访问、交流;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学习。
【正文】
与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课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在活动中领悟”作为教材的主要道德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建议我们“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活动性”是德育课程的第二大特点,经过多年实施,“在活动中明理导行”已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识。课标中还详细列出了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如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阅读、辩论、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活动的形式可以说是丰富多样,但究竟选择何种活动形式,除考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呈现出的活动效果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活动能否有效地体现出这节课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就常用的几种教学活动浅谈我在设计和使用中的点滴体会。
一、阅读
现在很多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课堂活动也是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又唱又跳,又说又演,却连书都没翻过一下。诚然,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教材中提供的活动也不是非用不可,老师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但我们的课程内容中,还有一些常识性内容需要学生学习,还有的地方需要学生静心思索才能消化吸收,我认为,阅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仍不可少。比如,在教学《我的邻里乡亲》一课时,很多老师会找来《六尺巷的故事》的动画让学生观看,学生的注意力在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上,对其中蕴含的“宽容、礼让”这一邻里相处之道会关注多少呢?此时,不如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边读边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它对我们今天处理邻里矛盾有什么启发呢?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这是一个关于“退让”的故事,“明理”的活动目的也达到了。在执教《祖国的宝岛台湾》时,同样可以采用“阅读”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学课本P59的内容,并填写表格,理清三次台湾开发史,使学生对之前交流的台湾美丽富饶的原因是千百年来人们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也为后面教学“根脉相连,不可分割”进行了铺垫。
二、游戏
学生都喜欢游戏,听到做游戏再调皮的孩子也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老师们却担心课堂上一做游戏学生就“散”了,“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其实,只要设计巧妙,组织教学得当,游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起到教育效果。我在执教《规则有什么用》时,就和学生玩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课前我让学生调查了学校有哪些规则,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按照“课堂”“课间活动”和“放学”对这些规则进行了分类,这其实就是一个汇报、交流的活动。但我将传统的汇报形式改成了“击鼓传花”,鼓声停时花传到谁就由谁来代表本组汇总一种学校规则。而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在代表汇报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强调的“遵守规则”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规则意识渗透进了每个学生的心里,并规范着他们玩游戏、发言和聆听的行为。
三、收集资料、观察、调查、访问、交流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它的教学不仅仅在于课堂上的40分钟,很多时候,学生需要在课前课后进行大量的收集、观察、调查、访问等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课堂交流。而这需要教师对活动内容的精心设计,对学生进行明确细致的指导。在《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为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衣、食、用、行都离不开交通”,我设计并使用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查找。同时,我给每个四人小组分配了各不相同的调查任务,有的组调查服装,有的组调查日用品,调查食品类的有不限食品种类的,也有专门调查江西特产的,还有的组只调查一样物品——水笔。我还设计了一张汇总表,并规范了学生的交流流程:先每个人分别说明自己调查的商品及产地,再小组进行汇总,并谈谈各自的感受。学生说:“我在南昌就能吃到新疆的哈密瓜,山东的苹果,海南的香蕉,这些全国各地的水果都是交通运来的。”“我的衣服是上海生产的,裤子是浙江生产的,鞋子是妈妈在网上买的外国货,它们也是交通带来的。”“我们组发现我们用的水笔,有的产地是北京,有的是河北,有的是福建,它们都是我们在学校门口的小商店里买到的,是交通把它们集中到南昌的。”……实现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衣、食、用、行、购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活动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的细致指导,只简单布置一句“调查XX的情况”只能是使活动流于形式。
四、体验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这是课标中对于体验活动的详细解释。它告诉我们,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的活动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方式,是对具体的社会事物或情境的亲身经历,在体验背后,往往有某种模仿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说,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德育课程以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核心,明理是为了导行,而体验活动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践行”的机会。在教学《家人的爱》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保护鸡蛋”的活动,在教学《伸出爱的手》时,我让学生单手收拾书包、蒙眼走上讲台,这都属于直接体验。在执教《我是谁》时,在学生明确了“不论在什么场合,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后,我设计并使用了一个模拟体验活动,设置了家庭、公园、超市、剧院(电影院)、公交车五个场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各组抽选一个场景,分工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演出各自对“怎样做才是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体验活动往往与角色扮演分不开,如果要求不明确,情境创设不到位,学生就会仅仅将其当作一种游戏来看待,无法很好地达成体验的目标。比如前面讲到的残疾人生活体验,设计的本意是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更深刻地了解残疾人的疾苦,引发他们对残疾人的尊重、友爱和同情。可我就曾亲历过课堂上蒙着眼睛的同学磕磕绊绊地走向讲台时,台下的学生并不是报之以理解和同情,而是爆发出阵阵笑声,究其原因,学生以游戏心态对待体验,关注到的只是同学笨拙的样子,并没能真正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痛苦与不便,当然也就不可能激起他们内心的同情和关爱。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学中,在体验活动之前,先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课前让学生对残疾人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看视频,了解残疾人的不便;听故事,走进残疾人的内心世界;用音乐渲染温情的氛围等,用情境激发起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由知生情后,再进行体验,而且,是全体参与的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真实感受,才能触发他们的关爱情感和助残行为。再如《我是谁》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模拟体验活动,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了一份详细的表演提示,对角色、场景设置及表演要求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学生有了设计和表演的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模拟体验。在表演展示时,我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再次转换的新角色(演员或观众)进行自评和互评——有没有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使模拟体验和真实体验相结合,再次强化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色,遵守要求,当好自己的角色”的认识。
还有一种体验活动,不是角色扮演,也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受。在《小水滴的述说》一课中,我设计了“切苹果”的体验活动,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切苹果,直至最后只剩下一丁点的苹果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学生从资料、调查中得来的,只是一个个抽象的数字和比例,对淡水资源的匮乏状况缺少直观的认识。而“切苹果”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淡水资源的匮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1“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党的十八提出以后,俨然已成为我国新形势下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真言。每个国家都崇尚法治,都期待形成全面系统的法制国家。从古至今,各个朝代关于规范性的法律条文都是以当时的具体形势而提出并成文。立法为执法,为政府的行政行为或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利益作保障,出不得差错,更少不得关注度。
立法的科学化是防止不切合发展实际从而造成法制产生的执行标准,怎么样的立法程序是科学的,形成的法律法规是契合发展需要的?反腐力度的逐渐加强,对法律执行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对于反腐倡廉及党内法规中制度的建设更提出了新层次的要求,必须要确保对反腐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力度。
执法的严格性更是对法律实施过程的保障。任何法令的形成都必须要扎实可行的予以实施,并且确保执法的过程无偏差,不给群众造成生活和生产上的难题,这是其一;执法过程必须要公正严格,秉持公正,不凸显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这是其二。
司法的公正性是每一个涉及司法案件的人民迫切需求的,这需要司法机关必须要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行动准则,将犯罪治理法律化,公正化,容不得一丝错漏。要禁止司法行为中出现权钱交易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给我国法制的执行平添败笔,更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其首要的行为准则当是知法懂法守法,以法律约束行为,以法律认知行为,以法律辨别是非。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少不了全民的参与,需要全民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和谐健康水平。
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2法制,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法制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法制教育不仅要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
不少同学会认为,安全只是指身体的安全甚至是肢体的健壮和不受杀害。认为只要自己的肢体健全、行动自如那就叫安全。诚然,这确实叫安全,但这决不是安全的全部。我认为,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的体格的人,如果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糊里糊涂攀兄弟、结姐妹,既有拉帮结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义气、惹事端,不但喜好随波逐流,而且希望出点乱子;这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问题。
有了这样不安全的思想,要平平安安地一辈子做好人,那是很难的。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体格的人,如果他沉溺于不良书刊和网络游戏的精神鸦片,天天吸、处处吸,甚至课堂上忍不住要走神思之想之;深夜里忍不住要越墙泡吧熬个通宵;如果他过早地迷失于少男少女的缠绵悱恻,无端寻愁觅恨、疯疯傻傻、痴痴狂狂,甚至争风吃醋结恩怨,冲冠一怒为红颜。这表现出来的就是行为上的安全问题。有了这样不安全的行为,要踏踏实实地读好书,一帆风顺地读到头,那也是很难的。
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为安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果的残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课间游戏追逐打闹偶发事故轻者可以伤及体格,重者能够危及生命;它们造成的后果是残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残缺、行为方式的越轨比体格不健全更可怕,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想,那些失去健康的精神追求、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空有一架活着的躯体行尸走肉的人不就是思想残缺的产物吗?这种“产物”充其量只能是没完没了地吸取消化父母亲血汗的机器,只能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废物,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危险物。生命如此,何其残酷。
大学生,已经是一个基本成熟的一类人群,有自己的想法,有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学会做人是的学问,也是做人处事的基础,提高思想到德修养关系到自己成长为怎样的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下意识地努力。多涉猎一些名人传记等优秀书籍,学习别人的优良品德。每日三省吾身,总结反思自己在处理事情或者与人交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每天都这样强化,定能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建立优秀的道德品质。
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3法律就是秩序,没有了法律,那么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样肮脏。《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就是法律赐予我们的武器,用来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使用这个武器来保护我们,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严肃的惩罚!
据报道:去年7月至9月,安徽当涂县城几十家居民及企业单位被盗,每起盗窃案数额不大,但作案手段高明,案发现场几乎不留痕迹,搞得当地人心惶惶。办案人员奔波数月破案后发现,作案者竟是14个8至13岁的小女孩。其中的“大姐大”13岁,组织“团伙”入室盗窃,是其“心血来潮”的招数。每次作案由她安排,一个暑假,她一人就获取赃款近万元,还制定了开学后每周末偷一次的计划。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偷盗来的金银首饰等赃物竟坦然“笑纳”,不加追问。那些犯罪孩子的父母有的只是一昧的责怪孩子,却没有想过自己所犯下的一点点错,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犯罪原因。还有的竟是对孩子所给的赃物不加追问,就坦然“笑纳”。促使孩子的'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我们小学生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法律知识,如果知道了法律知识也就有可能不会犯罪,可就是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孩子所犯下的可能就是弥天大罪。就如同给自己色彩斑斓的生命,增添了一笔污黑的颜色。
法律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能有些学生认为“只是违反一下学校纪律而已,没问题的,以后我就不违法了。”请你快点打消这个念头。因为现在一次小小的放松就很有可能驻成一次大错。我们作为学生,总是要离开校园,来到这个社会打拼。才真正的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就要从小培养我们的法律知识,预防犯罪。
总而言之,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中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不能让别人来代替自己。
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4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以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认真抓好大学生法制教育素质,切实做好高校安全工作,是高校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切身感受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符合型人才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合作的需要;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文化合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使大学生法制教育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降低大学生犯罪率,使大学生认识守法的必要性和犯法的危害性。
法制教育不仅向我们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效武器。法制教育给我们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并有一个良性发展。
社会,它的含义是先进发达,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却存在违法犯罪的污点。在这其中,大学生的犯罪率也在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犯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一次又一次的犯罪事实让人们痛心,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入的纪念,这些高素质且高智商的特殊群体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进犯罪的深渊,这让同样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我们不禁扪心自问。
人生会面临多次选择,当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时,我们将作出如何的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面对那些选择了不归路的人们来说,又是如何的后悔与失去自由的无奈和悲哀。他们用自己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这些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由的可贵的我们,告诉我们应该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学法、懂法、守法。这次法制教育课,我学到了有关法律的基本知识,也提高了法律意识,更明白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用智慧的头脑武装自己。总之,法律教育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社会发展到今天,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要求我们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教育本事是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法制教育,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素质,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生活又要有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
通过这次法制教育课程,不仅让我对于法律知识和犯罪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更使我心灵上得到了法律的洗礼。教育和引导我们面对纷纭的社会,应保持法律,不可逾越之心;权益,务必维护之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家园。
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5七月七日参加了由涪陵区教委组织的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时间两天,上午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各一节,并观看了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的讲话视频,下午听了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县小学教研室钟晓菊老师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详细解读。这一天的培训,总体感觉是严谨且高效,受益匪浅。
伍才英老师上的一年级《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感受校园里的各种铃声,通过听一听、辨一辨、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校各种铃声的含义,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乐生活”的“法治”教育。这节课在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组织教学,针对刚入学的孩子,采用对口令、小组竞赛、表扬激励等方式,行之有效,课堂井然有序,彰显了教师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园童谣”,学生对“铃声下的规范”学得快,记得牢。
罗英老师上的二年级《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巧妙地把对中秋的学习,用找中秋、知中秋、过中秋、品中秋、迎中秋等系列活动贯穿其中,并紧密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既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又得到了“珍爱亲情、友情,积极、愉快地生活”的情感体验。
听了朱之文副部长的讲话,我们懂得了,这次中央统编三科教材一方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解决教材存在问题和不足的需要,我们要从落实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等高度充分认识新编教材的意义。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科统编教材的思想和内容,从理念层面,一是要突出德育为魂,二是要突出能力为重,三是要突出基础为先,四是要突出创新为上。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内容。对统编教材的使用一要高度重视,二要强化培训,三要加强教研,四要落实保障措施,五要加强舆论引导。我们对新教材有了更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