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7 09:33: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的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的教学方法

篇1

1 课程的专业定位

从模拟时代进入数字时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信息应用也从传统的模拟及相对孤立的状态,实现“载体是数字的,信息是共享的,网络是连通的,传递是实时的,应用是可视的,决策是智能的”更高层次状态转变。空间信息技术主要解决具有地理定位特征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在信息化建设初期,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共享集成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一些国土、规划、防灾减灾等与空间信息应用关系密切的企事业单位,建设了大量部门级应用工程。但是,由于建设过程中一些标准、规范都不太完善,技术方法、基础平台软件也千差万别,导致这些应用工程存在孤立性。在目前信息化应用需求背景下,这些工程已不能符合应用需求,需要对已有的空间信息应用相关的软件平台、数据平台、网络平台等进行整合、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借助软件工程技术,结合空间信息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对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形成数字工程技术的核心内容,见图1。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需要培养基础牢固、知识面广、有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在理论、技术、方法、工程管理等方面讲述了数字工程建设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是专业培养的纲领性课程,为后续课程的深入教学提供了索引[3]。该课程从数字工程产生的背景入手,以实现数字地球为目标框架,全面介绍数字工程技术中的基本概念、总体框架、支撑技术和实施方法,重点教授数字工程建设中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实时化传输、可视化表达与智能化应用,充分反映出本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色。但该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容面广且部分概念抽象,如果教学设计及教学配套设施不到位,会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

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包括核心内容和扩展内容两方面,其中核心内容以教材为基础,是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扩展内容从现有技术发展的要求出发,教师可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讲授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最新前沿技术。

在核心内容的教学上,需要讲解清楚数字工程的基本概念,从数字工程产生的背景入手,让学生掌握数字工程的总体框架,并结合软件工程技术,理解数字工程技术支撑体系中3类技术方法(计算机、网络通讯及空间信息处理)的集成应用;从“建立平台、搭建应用”的基本原理出发,讲解数字工程基础平台的概念与内容;从数字工程领域应用角度,学习数字工程可视化方法、智能化方法的原理及其在数字工程中的作用;熟悉数字工程建设的组织过程,学习其实施过程,了解数字工程的应用领域;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形成数字工程应用软件项目的设计、实施、控制等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应密切结合专业的培养方案,体现交叉学科的特色,把分散在多学科中与数字工程技术相关的共同知识点提炼出来,作系统化分析与处理,使其转换为教学内容,见表1。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要突出课程的专业特点,在课程与相关专业知识之间实现统一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有牢固的基础。

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讲授核心教学内容基础上,课程教学也应紧跟相关技术发展,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为了实现课程内容的新颖性、现势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新技术、新应用补充进来,将最新的数字工程应用项目的技术细节、实施过程更新到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中,作为教学上的扩展内容。例如,最近几年来,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是解决时空信息存储、管理、分析与应用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在核心教学内容中,这些方面均未涉及,而随着信息获取手段、硬件存储和网络传输能力的快速发展,这些新设施、新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数字工程的项目实施中。因此,在新的教学内容上,引入大数据(大数据应用背景、大数据应用目标、大数应用特点、大数据应用原则、大数据应用途径)、云计算(云计算互操作和集成标准、云计算服务目录管理、云计算安全和隐私、MapReduce计算框架)内容作为扩展层次的教学知识点,既满足了?n程教学的需求,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现势性。

3 配套教学条件

配套的教学条件是数字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该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包括实践教材)、特色(专业)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及实践案例库建设4个方面。

3.1 教材建设

作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学校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非常重视,而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我们课程的教材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2006年,课程组就主持编著了《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并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及教育部精品教材;2011年我们对该教材进行了改版(第二版),突出了新技术的发展,为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配套的实验讲义《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实验指导》也已成型,为理论教学的实践指导提供了关键的素材,目前,实践教学教材也纳入国家规划教材。总体上,通过课程的理论、实践教材建设,保证了学生使用该教材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字工程的实施技术与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课程实践基地与特色(专业)实验室

通?^多年的课程建设,结合不断的科学研究活动,我们为课程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直接向课程教学与实践开放。在课程教学中,国家地理信息局数字工程研究中心为本课程的实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设施基础。此外,武汉大学智能可视化和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等特色实验室,也专门针对教学中的智能化和可视化技术、数字工程平台建设等主要教学主题,提供了现实的项目应用蓝本,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课程实践,亲身体会到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展示的数字工程应用效果。此外,数字考古研究室的最新成果也为数字工程应用(数字考古)提供了直观的范例,很好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

3.3 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为快速、高效地实现师生互动、展示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为促进课程教学,学校建立了开放式的课程网站(湖北省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交流平台。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利用即时通讯工具为学生在线答疑,例如每届学生都建立了师生课程学习群(QQ群),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音与学生实时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除了针对每个年级的通用交流平台以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品课程网站,针对学生提问较多的知识点,设置了专门的讨论空间作为答疑、学习以及其他交流通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提高了问题解答的效率。

3.4 教学案例库

案例库对于促进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果[4],本课程教学中建立了教学案例库,并给学生提供实际项目的全套需求、设计文档及源代码。在10多年数字工程项目开发实践基础上,我们针对“数字工程”理论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开发配套的案例库系统,选取的应用领域均来自多年来项目建设的实例,主要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农业等重点数字行业应用,从行业应用的背景介绍、支撑技术(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服务架构等)、应用需求、设计、维护等各个方面,对案例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部分大型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招、投标信息,也进行了针对性的编辑和精简处理,提取与理论教学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库,较真实地还原数字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理论知识、关键技术、流程和内容,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点深入学习和实践项目建设参考[2]。

案例教学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的实践内容都来源于历年来的实际工程项目,实践内容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通过参观项目的演示,学生了解了项目的大致内容及实际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索技术细节方面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作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对于某些优秀的成果,可以应用在实际项目中,或参与国内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其动手能力,不少学生的课程实践作品多次获得业内顶级公司或教育部组织的顶级行业技能大赛奖,该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优秀实践成果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案例建设。

4 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本专业校级精品课程网站的丰富资源,教师在主讲的单模式中,逐渐渗入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利用各种工具重构知识,将视听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5-6];采用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合作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个性化培养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教并重、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模式,重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学观念,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为“互动”式教学,以提示、引导、启发、讨论的方式激发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支持和肯定,帮助学生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2)融合实践与案例教学。在掌握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特色实验室和课程实践基地的功能,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采用知识体系概论(总体)―知识点强化训练―分组项目实践集成(总体)的“总分总”教学设计,兼顾理论讲解和实践过程的系统化。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环节中,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详细分析,采用“案例导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案例讨论和理论归纳”五步教学流程,用实际案例辅助纯理论教学的不足,进行案例实证刺激,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便于学生掌握。

(3)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采用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的渐进式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针对重、难点知识点,设计了“教师预讲―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学生课堂发言―教师点评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数字工程“可视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是两个教学难点,在教学时除理论教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观相关项目成果,鼓励学生搜集相关领域项目信息,对可视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反映的设计思路、功能表达以及面向的业务领域进行讨论分析。

篇2

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数学学科特点有的方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授"鱼"为授"渔",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只注重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做法,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生"的教学理念。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自主性

自主性是自主学习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学习前的自我设计,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以及学习任务完成后的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总之,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所有活动都是学习者自主的。

2.能动性

能动性指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能动性在人的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是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需要是原动力,它引发人的期待欲望、选择倾向和占有要求,推动主体去探寻和发现新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

3.选择性

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特点和其它一些主客观条件积极能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使教育由外层的强制力量内化为学生主体自身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能力体验的过程,从而实现自身主体性的发展。

4.开放性

在自主性学习中,学习的目标和过程都是动态开放的,它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更着眼于学生能力与态度的提高;就主体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来说,不仅要考虑结果,而且应更注重过程。自主性学习中,教师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爱好,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法,给学生得以施展个性的空间。

自主学了上述主要特征外,还具有独特性、创造性、探究性和情感性等特征。

三、自主学习培养的途径

通过上述对自主学习内涵及特征的阐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在兴趣中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中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多学、多练、多用,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越学越爱学。比如在"导数"这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实际例子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先描述好一个实际例子:直线运动的速度,让学生思考,整理例子中有关数学量的变化,再换另外的一个例子切线问题,再让学生继续思考,学生整理其中的数学量的变化,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然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两个不同的例子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由直接观察思考分析例子人手,由兴趣引入,自主探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2.创设情景,在质疑中实现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品质,开启创新思维之门,激发理智感,使学生在探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生疑、质疑,有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3.归纳总结,在系统知识中实现自主学习

将学生实验、观察、探究发现得到的个别的、具体的结论,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总结,纳入知识结构体系的框架,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条理化,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得到真"经"。

4.互相交流,在讨论中实现自主学习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见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数学要把握时机,选择有价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人人参与,各抒已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扩大了学生交往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比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讨论求,先看问题适合应用的方法?通过几分钟的交流和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再总结,答案就很明显。同时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5)05-

The Innovation on Digital Teaching Method of Anatomy

HU Hengwu LI Songtao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 China)

Abstract: Anatom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medical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he shortag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equipment, 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anatomy by computer technology, which could provide for students the experiments real-timely, multi-dimensionally and interactivel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given fruits could easily train the skills.

Keywords:Anatomy ; Digitalization ; Teaching System ; Teaching Method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智能控制已经渗透到现代医疗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新的数字医疗,促使医疗技术向专业化、精准化、微创化和远程化方面快速发展[1-2],导致传统教学模式与数字医疗现实脱节,在校医学生与当前应用实际脱轨。基于此,如何在实物标本不足[3]的情况下,通过探索其他途径和方法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满足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的相应需求,即已成为时下的焦点研究课题。为此,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解剖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也就是通过数字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实时、交互、多维的解剖学学习环境,医学生不再受任何时间、地点所限地开展学习和实践训练,这就势将使得解剖学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现状获得圆满解决,同时强势促进理想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下面即对这一研究实现展开全面论述。

1 解剖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解剖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停留在“看”与“摸”的层面上。医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专业老师的“填注式”[4]教学方式教授,即通过教师讲授和“看”教学模具的方式学习知识。由于教学进度安排所致,每个章节要指定学时来完成讲授,在这个过程中,讲课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都是老师用教学模具实施讲解,学生只能努力“看”和“听”而未能将实践操作与理论密切联系,致使所讲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抽象、晦涩又枯燥的文字堆叠。而在实践操作时却又由于理论讲授时有些内容本来疏于理解,或因即时记忆而涉及遗忘,因此就很难使“看”、“听”的与“摸”实物标本建立生动、统一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践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解剖学也概莫能外,既可将多媒体技术用于理论教学,也可以用于实践操作教学。在整个教学周期中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标本示教,利用二维的画面直观展示出组织器官解剖结构,同时附以传统的讲解。这一联合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提升了教与学的活跃性。但是,仍需看到,通过多媒体可将标本的组织器官结构真实、清晰地显示出来,教师再利用标本讲解,却只是丰富了“看”的内容,学生依然无法在讲解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实现无缝连接,强化学生所学。另外一点则是采用实物标本进行实践教学,现阶段实物标本却仍处于紧缺状态,难以满足医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

2 数字化实验室建设

针对解剖学传统教学中的如上情境问题,研究分析可知,即需利用数字化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一个解剖学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这样的一个数字化教学环境主要依托数字化实验室的出现和形成。数字化实验室创建包括用于理论教学的讲授环境、实践操作的训练环境及辅助管理环境,需要将已有的解剖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改造成数字化综合实验室。通过购买大数据、高负载服务器处置学生计算机端发送的请求,并升级学生计算机,使其具有高性能运行速度、数据处理能力和专业级图形图像处理显卡等,由服务器和计算机构成离散的图形图像数据处理场地,为数字化教学提供硬件环境;数字人体[5]和仿真手术刀[6]已有高校和公司构建完成,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有数字化教学系统软件,为数字化教学提供基础环境,同时更要在系统中设计教学管理工具对医学生操作训练进行管理,保证教学的效果;建立虚拟标本考核模块,依据教学进度安排虚拟标本考试,及时考察学生所学内容。

数字化教学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数字人体、虚拟手术刀、三维重建系统、虚拟标本考核系统、教学管理工具五大部分和扩展功能。其中,数字人体包含了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结构,医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人体结构,在其上模拟人体生命循环,而且这一部分也是数字化教学系统的核心部件;虚拟手术刀由带力反馈装置的仿真手术刀和数字化的手术刀组成,用仿真手术刀控制数字手术刀进行组织器官解剖,产生碰撞、变形等数据信息,其后将由三维重建系统进行重建、并获得解剖结果;三维重建系统主要采用绘制算法对虚拟手术刀产生的碰撞、变形等数据信息进行三维重建,也可以对医疗设备产生的图形图像数据进行立体重建,旨在实现多维度、多层次观察;虚拟标本考核系统主要通过三维重建系统生成虚拟标本,用虚拟手术刀进行实践操作,为医学生提供训练和考核所用;教学管理工具主要是对教学进度、解剖训练、阶段考核、教学资源、数字化实验室开放情况等执行和实施管理。综上所述,整个系统的核心是数字人体、虚拟手术刀和三维重建,可为医学生构建了数字化、可视化的解剖标本,而医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系统达到学习解剖课程和锻炼技能的目的。

系统软件在Windows操作环境下采用C#、OpenGL、 VTK和Openhaptic开发实现,并为使用者设计了B/S模式的用户界面,使其与日常用计算机习惯相一致。该系统软件界面是标准式的菜单操作选项,一般包括“文件”、“数字人体”、“虚拟手术刀”、“三维重建”、“教学管理工具”、“扩展”和“帮助”等。

3 数字化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首先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环境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一般包括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标本等,用“看”、“听”和“摸”的手段教授解剖学知识。但教学用具、实物标本和多媒体展现的都是单独、分立的,不能揭示人体的多维层次结构,另外也没有充分的实物标本来保障实践操作训练,理论指导对技能训练仍未臻至一体或满意。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建立实时、交互、多维的数字人或虚拟标本,医学生可以反复观察人体结构及其解剖关系,并通过仿真手术刀对感兴趣的组织器官进行解剖。这就突破了传统教学条件的限制,完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实时连接,强化了知识理解程度,使难学、难懂的科目也充满了系列美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其次,将数字化实验室和数字化教学系统开放。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到数字化实验室,又或者通过个人计算机登录WEB进入数字化教学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医学生还可通过管理工具中的微信、QQ语音、留言、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给老师发送信息,老师通过教师端回复问题,方便了学生与老师沟通。用上述方式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学生成了教学的核心,所有教学资源都是学生以其学习目的为轴心发生的特征选择性配置,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

最后,依据教学进度通过虚拟标本考核系统安排标本考试。标本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手段。由于实物标本的紧缺,缩减标本考核内容,严重阻碍了教学的推进。在数字化教学系统中,医学生可以反复使用数字人体或三维重建的组织器官,也可以反复使用虚拟手术刀解剖,进而依据需求安排虚拟标本考核,及时考核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4 结束语

数字化教学改善了传统解剖教学,紧跟当前医疗节奏,缓解实验教学用具的紧缺,用多样的数字化的教学方法拉近与解剖学的距离,促进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尤其是对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 雷,刘 谦,钟世镇.数字解剖学额-数字医学的基础[J].科学(上海),2009,61(2):27-31.

[2] 黎健伟. 数字化组织瓣的虚拟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初步应用[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3] 司道文,张廷才,张宇新,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9(19):1426-1427.

篇4

1. 确立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并非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因此,选择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课题时要考虑:课题的难度是否适合于自主性学习?学生是否具备了自主学习课题的知识和能力?用于解决问题的时间安排与所要求的结果是否对称?等等。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6.1函数 (第一课时)”需要很强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其难度就不太适合于自主性学习。

2. 恰当安排进行自主性学习的环节

开展自主性学习是否有效与对学习课题的恰当安排密切相关。这需要考虑下列问题:在教学时间的哪一阶段运用自主性学习活动特别有效?是否运用自主性学习来开始教学?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是否适宜?是全班学生学习同一课题还是分组学习不同的课题?假如是分组学习,那么是让所有小组解决同一课题,还是让各组学生解决不同的课题?依据什么来编组?等等。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3.2 圆的对称性”,第一课时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就可以理解,由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有效。而第二课时运用圆的对称性构建垂径定理以及推论适宜前半部分由教师引导,后半部分交给全班学生自主学习。

3. 充分估计学生在进行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师在组织自主性学习时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针对这些困难所可能提供的帮助。这需要考虑下列问题:是否准备了必要的学习手段?一切必要的作业步骤是否周密考虑过?是否制定了周详的作业计划?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可能性如何?能否组织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启发?能否正确引出结论?能否抓住本质的东西?等等。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3.2结识抛物线”,通过构建二次函数模型解决生活问题(即隧道问题),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要求分三个层次:(1)当填空题一样能求出结果;(2)当小解答题型简单写出几个步骤;(3)完完整整写出所有解题步骤。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鼓励学生学会提问

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环境气氛: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出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会得到正确对待。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加以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无所顾忌地各抒己见。

2. 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会提问之后,关键还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因为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和借鉴开始,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在课堂上分析问题时,做到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表述准确。解决问题时按系统序列分解成为切入角度准确、梯度合理、深度适宜的一个个问题,然后分析解决。

3. 组织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36-01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学校布局日趋合理,事业规模迅速扩大,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当前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在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技能训练的元素,在教材的编写上,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统一,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刘美玲,2008.5版为例,此教材在每一章后,都增加了技能训练章节,充分说明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并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的方法与实例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并注意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例如数据选择器的扩展应用中,用4片8选1数据选择器和1片2线-4线译码器构成的32选1数据选择器,当A4A3=00时,由A2A1A0从D0-D7中选1路输出,当A4A3=01时,由A2A1A0从D8-D15中选1路输出,当A4A3=10时,由A2A1A0从D16-D23中选1路输出,当A4A3=11时,由A2A1A0从D24-D31中选1路输出。本例的教学方法与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中,存储器扩展的地址分配法类似,都是通过对现在芯片的功能和要扩展电路的使能端的综合分析应用来实现的,教学时应注意问题分析方法的解决,及线路设计思想和线路设计步骤的统一,从芯片的有效性选择入手,分析数据的选择路径,从而完成电路的设计,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

2 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从灌输式方法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多媒体、远程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以往黑板加粉笔的说教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让学生变得更活更实。

例如在进行集成A/D转换器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以及网络教育的手段,扩展学生的视野,常用典型集成A/D转换器有ADC0808/0809、ADC7705、ADC7714、ADC7888、ADC5320、ADC0824、TLC548/549、TLV5616、TLV5880等,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应先找到对应芯片,以及芯片在电子、机电一体化、通信等专业的应用实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某一块芯片作为分析实例时,应具体讲解引脚定义及工作原理,在安排学生作业时,要求学生应用网络等手段,找到ADC芯片实际应用的例子,并作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研究、检索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的典型应用。

(二)学习方式转变方法与实例

1 互动式学习方式

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主体转为主导,进而创造出教学中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步骤式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出设计思想的步骤,以学生为主体,紧紧抓住逻辑电路设计步骤,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根据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分析每个步骤完成后要达到的结果,并为下一个步骤做好准备,并以实际设计案例为教学规范,与学生共同进入到逻辑电路设计的规范步骤之中,将教师放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上,共同完成互动式的教学过程。

2 适应性学习方式

当学生在学习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心理上的不适感,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的心态调整到能正常学习的一种心理活动。

篇6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否掌握扎实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也关系到学习成绩的进步和学习素质的提升。因此,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之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应该成为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职责。

一、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最好路径。当小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就会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如果小学生对于数学感到厌倦甚至排斥,那么想要让他们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简直是不可能的。归根结底,要引导小学生的自学,其前提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和爱好,才能在课外和生活中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不断提升数学能力。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数学的有趣性和实用性通过课堂展示给小学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魔力和魅力,让他们深深的爱上数学、爱上数学知识。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将数学变成更为具体和形象的知识,要让学生排除压力和干扰,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要对学生传达这样一种观念:数学的学习和进步仅仅在课堂中是不够,一定要开展必要的自主学习。

当这一切都具备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引导他们开展真正的自学就“水到渠成”了。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自学方法的引导和示范,让学生们既要理解自学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又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切勿陷入到“死学、滥学”的误区。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开展交流、互动,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疑难,并针对这些问题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例如,在某些学生开展家庭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布置定期任务来增强学生们自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适时的为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要帮助学生们收获到自学的成果。总之,开展自学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坚持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体现,自学的方法要得以推广,自学的效果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方法

引导小学生开展的一切自学活动,都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这一点应该成为广大小学师生们的共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学习的主要内容都是在学校和课堂展开的。脱离了课堂的数学教学和学习活动,必然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方法,要以课堂为主体,要以各类自学活动和学习实践为依托。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大纲和备课方案的要求,将40分钟的课堂分割为“30+10”的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的结构,实现课堂学习活动的变化。具体的,前面的35分钟可以按照既定的授课方案进行,而后面的10分钟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开展自学,并力求达成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是一道题目的解答,也可以是一项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可以是某类数学游戏的开展……总之,课堂为主体的自学性活动,是推动自学深化的最有效办法。

三、注重生活与实践,引导学生们培养自主学习的创新精神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理论,即“生活是最好的学习,实践是最重要的知识,社会是最大的课堂;教学做三者统一,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引导小学生建立自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自学的能力和方法,就必须结合生活与实践。前文已经说过,学生自学的开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的阵地是课堂,但是课堂绝不是唯一的阵地。要知道,倘若学生自学只是在课堂中、在老师和同学的注视下完成,那这样的自学一定是不成功、不完整的。因此,让学生们弘扬实践精神,培育生活化的自学方法,是自学的核心要义之一。何为生活中的自学,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要用自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生活化自学的好处就是,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水平。

所以,要根据小学数学的课程特点和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他们投入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活动中,这种活动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到验证,得以提升。从另一个角度看,数学的算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小学生明白了自学的道理,就了解到了自学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恰恰是小学数学培养的基本目标。因此,引导小学生开展更具时效性和实践性的自主学习,是对小学生天性的尊重,也是对他们个性的培育,更是对数学基本精神的弘扬。数学的精神即创新、多变和灵活,这正是自学希望达到的目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诉求。

篇7

我们倡导教师充分显示条件开发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完成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在高中美术课堂中,地方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它为高中美术课堂提供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资源,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地方特色和地方的优秀传统,在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同时又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1]我们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对地方资源的开发需要将地方资源与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完美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下快速实现教学目的。

一、课程资源开发内涵

美术课堂的课程资源开发是西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旨在通过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之中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使得学习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教学目的能够完全实现。

我国教育部规定的对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以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通过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上的文化背景讲解、事物欣赏、模仿创作等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背景、蕴含的丰富韵味等,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从而了解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最后做到自觉传播传统文化。通过充分地将地方资源与高中美术课堂相结合,最后实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的目的,促使学生美育水平的提高。[2]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方资源开发的意义

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方资源开发的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对此进行一一梳理,希望能够借此提高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方资源的开发程度,加大地方资源的比例。

1.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地方资源开发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够丰富高中美术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中教学中各个学科都加强了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课堂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在美术课堂中,由于课件制作难度较高,要求较大等,所以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较少,使得高中课堂美术课堂难免流于枯燥。我们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给同学们讲述传统地方资源例如西北民间油画等背后蕴含的人文知识,精妙之处等,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

2.传播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

高中美术课堂应该注重让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多加欣赏,并且提高高中美术欣赏课堂的基础知识,让同学们能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充分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我们通过将地方资源例如民间画等,开发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当中,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地方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我们通过让同学们欣赏经典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具体讲述传统美术作品例如民族服饰等的制作方法等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智慧和伟大,同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美术的创造之中。[3]最后,让同学们对自己领略到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自我加工创造,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促进特色课程建设,完善学校课程结构

我们提倡通过开发地方资源来丰富高中美术课堂的内容,通过将地方资源与高中美术课堂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即符合高中美术课堂发展又带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美术教学道路。我们通过将高中美术课堂与传统的地方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设出一门充满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学科先进知识的课程,并且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课程,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使得学校课程从以往的死板、不重视人文知识、不注重传统中解脱出来,开创出一条新的以人为本的教学道路。

三、将地方资源融入到高中美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原则

1.需要以传统文化为重点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例如在对华山壁画进行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华山壁画背后的故事,创作的难度以及创作的意境。让同学们充分地感受到古人的伟大,并且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传统表达手法的独到之处,使得学生都能够热爱传统文化,自主传播传统文化。

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对地方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将其融入到高中美术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资源的纳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推动下完成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手段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升。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方传统文化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通过教师讲解传统文化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来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最后,通过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作品的制作中来实现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继承和发展。[4]

小结

综上所述,地方资源的开发对于高中美术教学的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需要在高中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传统地方资源的开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地方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进去,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大幅提高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英] 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篇8

1 背景介绍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后续课程的基础,主要学习数字逻辑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常用数字逻辑电路和数字系统的分析及设计方法。

本课程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很抽象、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鉴于此种情况,如何让学生掌握该学科,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当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和关注的焦点。充满个性的“90后”具有着鲜明的特点――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和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乐观自信、自主意识强、勇于竞争。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配合激励考核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2 措施实施

2.1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在学时安排上,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连续、系统地掌握较多的知识点,是进行教学设计时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针对我院学生的特点,为使学生更好掌握本门课程,我们采用自编教材,合理安排学时,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如:逻辑代数部分贯穿整门课程的学习,是后续章节的基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逻辑电路(涉及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讲解;此外,对于逻辑门电路的内部电气特性以及存储器及可编程器件等内容安排学时相对较少,使学生做定性了解即可。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原来偏重于电路的原理分析,现在更多地转向电路的组成原则、构思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实际的电路示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掌握对数字系统硬件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创新的能力。此外,在授课时,还应注意与后续课程进行联系,使学生能够有整体的认识,最后能够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

通过优化整合,既可保证原有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够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主攻方向,从课堂反映情况来看,收效较为明显。

2.2 教学方法的改进 数字逻辑电路课程主要研究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在授课中必须杜绝“填鸭式”的照本宣科,通过实际电路示例进行教授,培养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1 学习兴趣的激发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的知识点,以此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譬如:竞赛场上的抢答器、广告牌上的流水灯等。可由这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电路的设计方法。在掌握电路的设计方法后,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电路的改进和功能的扩展。

2.2.2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灌输转变为了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减少了课堂板书时的时间浪费,增强了授课内容的连续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应注意的是,传统的黑板教学也必不可少,对于重点难点问题,适当的板书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2.2.3 习题课与讨论课的开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死记硬背,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但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该情况,在一阶段学习结束后,我们安排有习题课或讨论课,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换位,讲台是学生的主场。对于同一题目,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看法首先应该肯定,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分析,对不足的方案进行改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2.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科学的考核体系和灵活的考试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正确的考试观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渠道之一,我们需要全面地进行考察,不能仅凭期末考试卷“一锤定音”。为了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特别突出平时考核和实验考核,另外还增加了课堂小测验,通过“考核成绩”组成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较好的解决了考前“突击式”学习的问题。

2.3 实践教学的加强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延伸。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在更好地消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任课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和弥补理论上未顾及到的内容,强化理论授课效果。在实验内容的实施上,应立足现有条件,多开设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完成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完成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实验结束时,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对相关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实验数据的来源及其他相关问题等。采取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积极求问,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考核的结果来看,起到了明显效果。

3 结束语

授课内容的整合,较好地拓展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缓解了教学内容的膨胀与教学课时压缩之间的矛盾,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实验教学的加强,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动手能力。采用以上措施,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冯钧.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科技风,2009年20期.

篇9

电子技术作为一项比较特殊的技能,在学习和教学方法上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不能等同于其他的文化课教学,一定要注意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较好地学习到知识和技术。

一、注意知识联系

在电子技术课堂上,如果能够做到及时地对所学的旧知识进行复习,又可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掌握,还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电子技术的教学是先以电工原理、数学和物理等一些基础学科作为铺垫,然后再进行电子技术的专业学习,教师要向学生讲明白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对旧知识加以运用,同时也可以学习新知识。

二、注重能力培养

在电子技术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是教授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而忽视其他课程的教学。固然学习电子技术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教师也要教授学生其他的有关知识,学校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像电子技术这种课程,更加需要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独立的应变能力,学会对于所学知识的组织和运用。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他们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向前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强自立。教师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教会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逐渐获取新的知识。要做到的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树立好的榜样,要不断探求新知识。

2.教师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要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不能只靠单一的教师讲解,只有让学生多动手,才能使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要注意发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可以利用以下渠道:

(1)结合实际。电子产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也都比较简单。教师可以寻找一些比较常见的电子产品,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实际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另一方面,也比较贴近生活。

(2)实验室的有效利用。在学校内,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因此,一定要注意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将实验室进行充分的利用。

(3)注意利用先进教学设施。在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上,要注意现代教学仪器的使用,较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仪器,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电教化以及多媒体的使用,能使教学速度更快捷,课堂教学更直观,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为现在社会的一项重要科技――电子技术,在现在社会中有着重要地位,电子技术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创造一个有效的、高质量的电子技术教学课堂十分必要。我希望广大电子技术教师能不断探索,找出更加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国俊.对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下,2011(11).

篇10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专业课程,是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等特点。本门课的理论性强,较抽象,难理解;而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特点出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构件新的教学模式。

一、 从自身出发,提高专业能力,与时俱进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教师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专业学习、深造,多掌握新知识,新理念,适时提高动手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的内容应从职业来,教育的成果要到职业中去并直接接受实践检验。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应具备普通教师的职业素质,而且需要具备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一部分职业素质,主要是相关行业(职业)基本知识的了解和相关行业(职业)基本能力的掌握。所以,作为电子专业教师不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专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实践的引导者。如今电子行业发展迅速,新型电子设备不断的更新,电子技术也不断向深层次、高技术含量领域发展。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电子专业教师应积极投身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多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要经常阅读专业杂志,了解一些最新电子技术动态;另一方面,要寻找机会主动参加一些相关的业务培训,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组织专业课的教学,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教学相长。

二、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景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材,适当增减、调整教学内容,注意去繁化简,深入浅出。例如在进行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应用的教学时,可以用一个二极管接入白炽灯调光电路,效果非常明显而且生动有趣,因这个电路非常简单实用学生观察后可主动动手制作,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所阐述的电路理论都是建立在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很少涉及实际问题。这就使学生难以将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也不清楚所学的各部分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各种工程实际或生活用电方面的电路问题,穿插到各章相应的内容中去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电路理论的重要实用价值。如在讲基本放大电路可让学生观察电视机,音响功放等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对这些电路的应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同时,我们要注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要明确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如在讲完二极管及整流滤波电路时,没有接着讲三极管及放大电路知识,而是把后面的直流稳压电源这一课程调过来讲解,紧接着做实验,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这样就避免了过多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就知道并掌握了我们身边的随身听电源是有哪些电路组成的,并知道是怎么做成的,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上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先通过启发引导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与教师一起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提高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解桥式整流电路时,可以从一个全波整流电路入手,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形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使一个原本简单、熟悉的电路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新功能和新特点的新电路。授课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在以后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声、像、动画等效果,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的感知。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元器件结构和电子设备操作原理直观的展示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形象。例如在模拟电子中讲到杂质半导体的形成时,只是单纯的讲述形成过程及载流子的运动学生们很难理解,如果老师能够将我们看不到的这些组成半导体的原子做成简单的幻灯片,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一目了然,轻松掌握学习内容。

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电路、新器件不断涌现,EWB是一种优秀的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被誉为“计算机里的电子实验室”。 EwB采用仿真方法在计算机上虚拟出一个测试仪器先进、元器件品种齐全的电子工作平台。例如单管放大电路的放大原理,就可以利用该软件做一个放大电路,让同学们能够真正看到信号的放大过程。学生一旦掌握了EwB的基本操作,便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自学,做开放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完成课外作业。EwB对元器件既提供了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又可以对它设置不同的故障。这种“以虚代实”、“以软代硬”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一,它在大幅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排除故障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术性人才,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关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简单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能够一看就懂、一想就通、一做就会,利用他们好奇心把电子技术一般基础知识介绍给他们,把他们领到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新的学习领域。

篇11

一、敢于创新

就目前我院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情况,一“灌”到底的做法已经不可行,所以要求我们找到一条符合我院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觉得采用实际案例法,改变课堂模式,增加师生的互动。

对于专业课教学,可以引用工程实例,变抽象难懂的理论为学生可以想象到的或者亲眼目睹过的实物案例。这样可以把学生从抽象的理论中适当的解放出来,既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又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知识。比如:在讲交流发电机的结构的时候,尽管这部分内容并不是课程的重点,但是我还是把它作为工作原理的背景知识讲解了一下。联系到当停电的时候,各大银行、商业网点等地方实际使用的的小型交流发电机。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转子在外力的作用下旋转,形成旋转磁场。在这个磁场下,定子绕组切割磁力线,产生三相感应电动势。那这个外力在实际的发电机中,怎么来施加的呢,我们经常看到起动发电机的时候,有人会拉一根绳子,当绳子打动的时候会带动里面的飞轮,飞轮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会带动转子开始转动。这样的举例,让学生一方面明白了工作原理,一方面也使他更好的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记忆更加深刻。并且学生能感觉到现在所学的知识还能解释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兴趣油然而生。 对于结论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这时也可以引入相关软件,对整个过程进行模拟,以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

二、善于聚焦

“沃土才能孕芳,明灯才能引航” 我始终觉得,教师的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就像种子的发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每个人的学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采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是学习之路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课堂教学要善于聚焦。每位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恨不得一堂课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讲给学生,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非常不好,信息量太大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说更是大忌。这就需要我们能对所讲的课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总结归纳,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思路。在此之前,我们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基础,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方面我想应该多去听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课。从他们那里多多学习自己的不足之处。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波斯纳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因此今天的我越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应该是一个行动中的思考者。以思考引领行动,在行动中引发新的思考。如此循环着一路走过教学生活的每一天,且行且思,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前行的足迹,听到自己拔节的声音。正如肖川博士在著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后记里写到的那样: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

三、勤于总结

一方面每次授课下来总有好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做好授课记录,下一轮上课前拿出来做个参照非常有利于教学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对上课内容和表达上出现的问题,也应有个记录。对内容上的问题,在教案或者电子教案上及时作出修改,使教案能够不断完善。对于表达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整理出新的表达方式,以便于下次课能有更好的效果。

除了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外,还应该为学生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对课程内容中知识点较琐碎零散的内容做一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比如:在学习单相交流电路这一章时,知识点比较多且零散。我将这一章的内容总结为一张表,这样就把学生原来凌乱的,无处下手的内容条理化,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篇12

模拟电子技术是高职电子、通信、信息、自控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学好它是学好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前提,所以它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在长期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模式,偏重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对实验课的兴趣不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实验模式势在必行。

1、引言

实验教学应根据电子类学科发展的规律,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我校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来开设。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主要任务为:第一,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和认识众多的自然现象及其内在规律,验证或再发现某些已知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使学生学会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所需的一般或特殊的实验方法,熟练掌握常规或特殊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课堂理论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验课程内容的特色

在模拟电路实验课程的改革中,力求推陈出新。所谓“新”,是根据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特点,尽可能反映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及时补充理论教学内容。采用电子系统EDA实验教学,可以弥补传统硬件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3、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时压缩、内容增加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院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探索: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以往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的内容,大多是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加强理论学习的认识性而设置的验证性的实验。对于此类实验,往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从而难以提高学生的技能。

通常实验箱上有一些便于学生实验的功能。但使用实验箱会带来接线不能太复杂、支持芯片不多、实验范围有限和部分复杂功能无法实现等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对静态工作点的测试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掌握了测试方法的同时也强化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促进了理论教学,激发了实践兴趣。

4、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实验室考虑到在指定的教学时间内,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有些学生需要用课后的时间来继续课堂上未完成的实验。开放实验室是将实验室为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研究、科学研究所能提供的必要条件(时间、仪器设备、房间场地、必要经费、各种资料、指导人员等),要部分或全部向实验者有目的地开放。开放实验室可以变学生“被动式”实验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增加学生进入实验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实验室开放初期,在学生没有习惯开放性实验方式时,实验室的全天开放并没有什么效果,大部分学生都拖到最后时间完成,甚至是在最后一下午来完成实验。实验室拥挤不堪,实验效果不但不好,反而达不到原来的目的。开放式实验教学虽然作出具体的实验日程安排,但这种安排应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既可在实验课内完成实验任务,又可在实验课外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完成实验任务。

5、结语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实现知识一能力一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共同开创高校实验教学的新局面。钟对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研室各位老师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结合大家多年来的教学与科研实践的体会,我们提出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思路,具体如下。

(1)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在电子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实验教学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制订实验教学大纲时,对每门实验,除了要优化选题外,要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并规定每一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一定要有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要独立设课。这有利于改变以往实验课主要依附理论课,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的弊端,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每门课程内容的水平,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2)加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首先要改变以往的“老师做,学生看”或按实验指导书要求接好线路,然后简单地填写测量数据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实验教学目标出发,先在课外完成实验的设计与准备,再进实验室实现设计。实验教学的工作流程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①根据实验指导书获得实验任务;

②查找有关资料、实验方案确定、书写预习报告:

③指导教师审阅批改预习报告:

④用仿真软件完成实验线路模拟,得出结果:

⑤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方案硬件实施;

⑥根据实验测试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我校模拟电路实验课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由承担相应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因此,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断对实验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以达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蕾,王松武,谢红,模拟电路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高天星.高职高专开放实验教学与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薛英.《模拟电路》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0):95-97.

[4]张坤,张子才,陈义.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 (1):58-60.

[5]王敏.模拟电子实验教学新理念[J].实验室科学,2008(4):28-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