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09:33: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延伸服务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6月~2014年2月监测并收治的150例孕产妇,按医学伦理学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自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5例,年龄22~32岁,平均(27.0±4.5)岁;对照组75例,年龄23~33岁,平均(28.0±4.2)岁。孕妇均为孕周14~40w,产妇均为单胎,活产,无产科并发症及内科合并症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施予系统的传统常规护理,孕期常规建档、产前检查、产后出院前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新生儿护理和喂养方面的知识,指导产妇进行乳房护理,说明复查时间。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产妇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延伸护理服务。①孕期个性化护理:基于人文关怀的理念,给予孕期延伸护理服务,进行孕期生活指导、营养指导、婴儿胎教辅导等等;②产后康复:这阶段主要针对产褥期产妇的产后护理服务,通常产妇在生产时会损伤盆底或阴道,康复治疗则是利用现代医疗科技手段修复产妇子宫、阴道等生殖器官,一定程度上还可解决产后尿潴留、泌乳不足等问题;③心理疏导;本文研究的150例产妇中,有147例为初产妇,缺乏育儿方面的经验,常常会表现出抑郁、焦虑等产后负面心理症状,所以,应对产妇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加强与产妇沟通,联合家属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安慰,纠正产妇的负面心理;④建立电子档案;根据产妇入院信息来建立个人档案,其中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出入院诊断、分娩方式、术后诊断及出院日期等,采取孕期电话指导,以此及时更新产妇信息,便于后续正确知道;⑤健康宣教;对孕妇及家属及时补充关于产后护理及新生儿保健知识,有利于康复。第二阶段是新生儿护理;在新生儿出生后24h由智力训练师根据新生儿大脑发育各方面的潜能及病理特点进行智力训练,早期以医院专业护理和训练,出院后以家庭护理为主,护士定期回访情况。最后实施产后家庭访视;主要目的帮助产妇解决现有问题以及对新生儿护理回馈情况。
1.3观察指标 采取出院后家庭回访或电话回访方式了解产妇及新生儿情况,并在最后一次回访时让产妇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产褥期感染情况和母婴保健知识掌握程度[1]。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P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满意度、产妇对产褥期保健及母婴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护理;以人为本;神经内科
以人为本的护理是一种人性化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护理人员在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指导下,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极大提高了护理水平。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护理模式,2011年6月到12月期间,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对康复期患者出院前1 d或当天由总务护士或护士长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140份,收回140份,有效率 100%。调查内容包括:护士能否关心您的饮食、睡眠,护士能否经常巡视病房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等十几个条目进行调查。
2 方法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随着神经内科护理范围的扩展,护理人员的角色与功能也越来越多。神经内科护士的角色与功能是由神经内科护士工作的性质、任务以及工作范畴所决定的。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患者。护士首先要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保持患者内外环境的稳定性。具体护理活动包括照顾患者日常生活,执行常规护理操作,如打针、送药、输液等;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是患者的主要倾诉对象。护士需精通沟通技巧,懂得各种患者的特点,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懂得尊重、接纳各种患者,倾听患者的诉说,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关怀、信任和尊重患者
这是对患者的态度问题。关怀指护士能真正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经历,即理解患者的躯体痛苦和因病面临的困难和忧虑。在护理过程中要让患者知道护士是理解他们的,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精神支持。病护间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护士对患者的反应、态度和自我了解基础之上的,信任基于言行一致。因此护理人员之间或医疗小组之间对患者要坚持一致的基本态度和方式,否则患者会产生不确定性、疑惑、紧张、担心,从而带来不信任感。此外,护士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使患者建立自信心。
2.3 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
神经内科病房的各种设备和结构必须适合和满足患者的住院需要,方便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护理人员应注意为患者创造优雅、舒适的休养环境。公寓化病房应设有电视、空调、淋浴室等,但要确保使用安全,让患者有如到家的感觉,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病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床褥要干燥、清洁、平整,被褥的长宽、软硬、冷暖适度,让患者感觉舒适。就寝时,可让患者听轻柔的催眠乐曲,有利于安定情绪。工作人员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保持病室内安静。要合理安排患者的作息。
2 .4 加强健康教育
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地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和健康人群进行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是神经内科护理人员一项很重要的技能。护理人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满足基本需要的能力和日常生活的能力,对治疗的态度及信心,家属是否关心患者等资料,从而确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需求。以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为导向,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种列出护理人员应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并加以认真执行。护理人员作为组织者和决策者,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及其家属的接受情况,充分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注重激发患者及其家属的求知欲望,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精神紧张和烦躁。告诉家属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患者,关心、体贴、照顾患者,从而使患者心情舒畅,防止疾病复发。同时,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如何保证患者的正常睡眠、休息、饮食及活动。
3 .结果
通过在神经内科病房实施以人为本护理的举措,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修养氛围,追求人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展示人性关爱的踪迹已成为医院发展的主旋律。科室整体服务质量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 100%,病人对护理质量满意率有了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从 96.4%上升到 99%。总之,我们通过在神经内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充分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护士的素质,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构建起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在整个住院过程中经历了入院时、入院后和出院前三个关键环节。作为护理人员,在牢固掌握基础护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将这些基本技能充分运用于各个环节。多数患者在入院时,对疾病本身缺乏自知力,常是比较害怕、急躁。因此,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接触方式,运用恰当的沟通方式,态度亲切和蔼,耐心细致,积极主动,护理周到,努力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病护关系。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经常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和心理活动,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特点、治疗措施和药物反应等,按照基础护理操作规程,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及时修改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即将出院的患者,护理人员不仅要了解患者的最后诊断及治疗效果,而且要注意观察病情有无变化,了解患者对出院的态度,有哪些顾虑和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以便与医生一起通过心理治疗及护理使出院前患者情绪稳定,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出院。
人性化护理给病人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治疗环境 。以人为本护理的实施,符合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对护理工作者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护士本身的人文素质,还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083-02
产后42 d内是妇幼保健的关键阶段,关系着初产妇能否顺利调整心理适应角色变化、能否实现产后康复、能否掌握好产后母婴保健知识以及成功进行母乳喂养等关键环节[1]。因此探索延伸服务在促进母婴产后身心健康的作用,为产褥期妇女提供多种帮助和支持,促进妇女和婴儿的身心健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2]。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的20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的200例初产妇,所有产妇均为初次分娩,年龄21~32岁,平均(27.5±4.23)岁,根据住院病历号的奇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试验组产妇住院病历号全为奇数,对照组100例产妇住院病历号均为偶数。试验组平均年龄(27.21±4.56)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41例(早产5例),剖宫产分娩59例(早产4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7.62±4.06)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43例(早产4例),剖宫产分娩57例(早产4例)。两组产妇均活产、单胎。两组初产妇在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产妇接受延伸护理服务,对照组产妇接受传统护理服务。
1.2.1 试验组 延伸护理服务参考文献[3-6],对产妇提供的服务内容有:(1)为产妇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入院诊断、分娩方式、手术方法、术后诊断、出院日期等建立电子档案,并通过回访,及时更新信息,以便于对产妇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指导。(2)针对产妇产后生殖器官形态变化进行康复治疗,即应用现代医疗修复技术进行子宫复旧,帮助体型修复,协助产妇解决泌乳不足的问题以及尿潴留等并发症。(3)对初产妇产后容易出现焦虑以及抑郁等产后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经常随访产妇,与产妇积极沟通,给予产妇安慰和关怀,并且嘱咐产妇家属对产妇的心理变化予以重视,关怀初产妇,并解决产妇困惑。(4)组织孕妇和家属集体学习婴儿的护理知识,并对关键内容进行演示。(5)新生儿护理服务指导,早期医院进行专业的护理并指导家长学习,住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家长护理情况并给予指导。护理内容主要有:为婴儿建立电子档案;婴儿抚触;婴儿沐浴;婴儿游泳。每周定期随访一次,连续6周,共42 d。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增加随访次数,其余时间可电话随访,了解初产妇及新生儿具体情况,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一次家庭随访对初产妇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母婴保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母婴健康状况;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7]。
1.2.2 对照组 住院期间接受传统护理服务,42 d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同试验组。
1.3 评价指标
(1)产妇母婴保健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的评价:问卷调查结合随访情况,对产妇母婴保健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打分,同时调查产妇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并进行评分,满分均为100分。(2)母婴健康情况:包括母乳喂养情况、初产妇心理、辅食添加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产妇母婴保健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评价
试验组产妇母婴保健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评价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母婴健康情况比较
试验组母婴在母乳喂养情况、母亲心理状态、新生儿护理及辅食添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例数少于对照组,整体健康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经济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产妇产后保健需求快速增长同时也对相关医疗保健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虽然相关医疗保健机构不断拓展服务内容,积极服务,但由于医院与家庭脱节,导致产后母婴健康保健服务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些新妈妈和新生儿在产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存在着身心健康问题[9]。因此探索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有良好的实践意义。目前而言,延伸护理尚处于探索阶段。护理人员直接上门为新妈妈提供包括心理安抚喂乳喂养技能指导及辅食添加知识培训、婴儿护理技巧等在内的护理服务,能通过促进新妈妈尽早适应母亲角色、掌握好护理技能、提高母乳喂养比例、迅速排出恶露等方面促进产妇康复并切实提高新妈妈对新生儿的照顾水平[10]。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产妇母婴保健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评价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母婴在母乳喂养情况、母亲心理状态、新生儿护理及辅食添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例数较少,整体健康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延伸护理服务,切实促进了产妇知晓母婴保健知识并掌握相关技能,促使产妇尽早调试心理,尽早适应母亲角色,既促进产妇产后康复也提高了新生儿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产后延伸护理切实提高了母婴身心健康水平,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回.60例产后延伸护理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14-115.
[2]范桂红,王秀清,方淑彩,等.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73-74.
[3]王小雨.产后入户随访对母婴保健影响100例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2012,11(5):301.
[4]王娴娴.产后延伸护理服务的方式与途径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2):353.
[5]李日清,施月秋.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81-1982.
[6]周丽娅.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35-36.
[7]焦蕤.产后延伸服务在产科的临床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9):799-800.
[8]陆少霞,粱燕华,吴秀娥,等.对产妇实施延伸的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2):107-110.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80
脑卒中为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症, 其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 且病情恢复较慢, 康复周期较长, 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脑卒中康复治疗是一个持久、连续的过程, 需要专业医师治疗与指导的同时, 还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偏瘫为脑卒中主要临床症状, 因患者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 易产生悲观、抗拒等负面情绪, 治疗配合度不高, 不利于康复治疗。因此, 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护理方式对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康复指导尤为重要[2]。本研究在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开展延伸护理服务, 取得效果颇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出院的56例脑卒中伴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 各28例。常规组男15例, 女13例, 年龄43~82岁, 平均年龄(61.89±8.65)岁;研究组男16例, 女12例, 年龄44~83岁, 平均年龄(61.96±8.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予以常规护理、康复指导, 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康复训练知识、并发症预防、饮食指导及服药指导等。常规组出院后由患者家属进行疾病护理及康复训练。研究组出院后开展延伸护理服务, 包括:①建立护理档案, 于患者出院前, 收集其临床资料, 包含姓名、年龄、性别、地址、联系方式、家庭情况、文化程度、诊断结果、出院时间、责任医师等。②建立延伸护理服务小组, 由专科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及考核。③制定服务计划, 依据患者出院时自我护理能力及功能障碍评估情况, 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及个体化锻炼目标。④随访与心理指导, 随访3个月, 第1个月电话随访1次/周, 第2个月短信健康教育1次/周。偏瘫患者多存在较大心理压力, 易情绪激动, 此时应及时予以患者人性化关怀, 尽量满足其提出的合理需求, 随访中, 应用沟通技巧,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服务中, 消除患者负面情绪, 使其以积极心态面对治疗及护理。护理人员通过电话随访, 及时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宣传, 并指导、纠正患者康复训练, 讲解正规康复训练方法, 要求家属从旁监督, 定期提醒患者实施正规化训练, 并被动活动肢体关节, 促进其功能恢复。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由责任护士于患者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收集数据, 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DL、FMA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其中ADL由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表和躯体生活自理量表组成, 得分越低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FMA评分越高, 说明患者恢复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延伸护理服务开展3个月后, 比较两组患者ADL、FMA评分, 出院时两组患者ADL、FMA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27, t2=0.038, P>0.05);出院后3个月, 研究组ADL、FMA评分均优于常规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63, t2=3.134, P
3 讨论
脑卒中为神经系统常见、多发病, 可引起失语、偏瘫等功能, 其中偏瘫对患者危害较大。脑卒中伴偏瘫经过临床治疗后, 可一定程度的提高其生存率, 但部分患者仍存在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目前, 多数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后, 回到家中无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指导, 且康复过程漫长, 康复任务艰巨, 易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失去信心[3]。
延伸护理服务由康复护理人员执行, 其在住院期间已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保证患者康复指导连续、完整, 不受环境转换的影响。在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开展延伸护理服务, 可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消除其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在专业护理人员的康复指导下, 患者始终保持正规化康复训练, 避免训练错误, 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及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 延伸护理服务可保证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得到系统康复指导, 可保持其住院期间取得康复治疗的同时, 进一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1] 彭立伟, 谢仁明, 曹红桂, 等.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8): 2040-2041.
【Abstract】 Objective: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s and approaches for clinical effective overall quality of pediatric care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clinical prognosis.Method:88 pediatric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from Decem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chosen.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tended care service group and 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 group.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taken 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the extended care service group was taken the extended care service on the basis of usual care intervention.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were compared.Result:(1)The health knowledge excellent level of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extended care servic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字2=4.7679,P=0.0290).(2)The total satisfaction level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level of the total satisfaction level of the extended care servic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 group,the differences was significant(字2=6.0647,P=0.0138).Conclusion:In the practice of pediatric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care,the use of extended care service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grasp the situa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care of clinical knowledge for the families of children,to help children recover soon.
【Key words】 Pediatrics; Discharge care; Extended care services
First-author’s address: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Luzhou 6460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3.035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旺盛,对于健康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激增[1]。相关患儿以及患儿家属所关注的重点从仅注重医院治疗和护理,已经发展成为同时希望在家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健康指导。尤其是针对儿科患儿来说,如何能够在出院后给予患儿更加全面的护理已经成为患儿家属的关注焦点问题之一。
既往文献[2-3]报道中显示,护理延伸服务在儿科出院保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有效提升儿科护理工作整体质量,改善患儿临床预后的可靠干预措施和方法,以便为儿科出院保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依据,笔者所在医院在积极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对儿科出院保健的护理干预方案进行了尝试,提出了采用护理延伸服务的干预措施和方法。通过临床病例的验证,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科治疗的儿科患儿88例,对其临床相关经验资料进行了如下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涉及的病例均为2013年12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科临床收治的儿科患儿。入选本次研究的病例对象共计88例,男58例,女30例;平均年龄(7.34±2.41)岁,最大13岁,最小2岁;平均住院时间(10.23±4.32)d,最长15 d,最短5 d。88例儿科患儿被随机分成了常规护理干预组和护理延伸服务组,均44例。常规护理干预组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7.77±2.67)岁,最大13岁,最小2岁;平均住院时间(10.76±4.76)d,最长15 d,最短5 d。护理延伸服务组男31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1±2.11)岁,最大13岁,最小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0.11±4.11)d,最长15 d,最短5 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 常规护理干预组 本组患儿在出院以后均第一时间建立回访制度,统一采用回访登记本,在其中详细记录个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具体的回访情况。通常情况下,回访资料中都包括:回访人姓名、联系方式、疾病类型、出院具体时间以及药物治疗等信息。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出院前均对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给予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并要求其仔细填写回访登记,并定期查看[4-5]。
1.2.2 护理延伸服务组 本组患儿在给予上述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护理延伸服务,一般每7天就采用电话的方式对家长以及进行一次集中沟通交流,这对患儿的个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患儿个体的状态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积极解答患儿家属的相关疑虑,确保患儿早日康复。
对于护理延伸服务的相关工作者,一般而言均从业务骨干中选择,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从事护理延伸服务的相关医护工作人员,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为专业的知识功底,在沟通与表达能力上表现优秀[6-7]。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属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 3.1 for Windows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护理延伸服务组相关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为84.09%;常规护理干预组相关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为63.64%。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水平组间比较,护理延伸服务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679,P=0.0290),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护理延伸服务组总满意度为97.73%,常规护理干预组总满意度为97.73%,总满意度组间比较,护理延伸服务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647,P=0.0138),见表2。
3 讨论
在护理工作和相关观念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全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于出院护理保健的健康需求也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儿科患儿家长对患儿出院后的保健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关注。对于出院后的健康指导需求不断增强。因此,相关的护理工作者不断改善护理工作模式和方法,护理延伸服务的观念和方法逐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被提出和发展起来[8]。
2006年10月~2007年3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随机抽取200例,其中剖宫产63例(3例为双胎妊娠),顺产137例,新生儿203例接受产后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同期产妇200例,其中剖宫产70例(1例为双胎妊娠),顺产130例,新生儿101例为对照组,出院前同样接受病区责任护士有关母婴保健知识的常规教育;对实验组产妇在出院前讲解延伸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怎样根据自己的意愿获得母婴保健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并做好详细的登记以便联系。
方法:①设立产后“亲情服务”中心小组 :在产科门诊及病房的护理队伍中选出资历较深、临床经验丰富、语言沟通能力较强、富有爱心、有人文关怀理念的护理人员6人,组成产后“亲情服务”中心小组,其中由产房的护士长为组长,“亲情服务”中心根据产妇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母婴保健延伸服务,在产褥期为母婴提供充满“人情味”的多样化的保健服务及连续性的、专业性的帮助和支持。②亲情服务“中心小组上门服务:
产妇出院后,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保健问题,如母乳喂养困难、新生儿皮肤及脐部感染、新生儿护理问题、产妇心理适应问题等,需要护理人员指导及帮助解决时。由产妇提出或产妇家属提出建议,有亲情服务”中心的人员进行有偿的家庭访视服务,上门服务前电话联系,了解情况及需求,上门时必须穿上医院专门为“亲情服务”配置的粉红温馨色调的服装,同时佩戴胸卡,服务后征求产妇及家属意见,并跟踪服务。 ③电话咨询:在产科设“亲情服务”咨询电话,通过咨询电话,指导新妈妈解决在产后母婴自我照护中的常见的问题,产妇在家遇到困难时可随时电话咨询,护理人员会给予咨询者满意的指导。 ④组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在产科门诊设“新妈妈”课堂,产妇满月后,新爸爸妈妈们自愿参加,进行互动式的小教学班,每次15~20人,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宝宝养育及自我康复经历相互交流,育儿技能比赛、产后疑难问题咨询,育儿专家授课或解答疑问,技能示范;寓教于乐,以人性化服务,巩固产妇及丈夫为人父母的技能,增添信心,使产褥期成为幸福快乐的过程。
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两组产妇均在产后42天回院复查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参照文献自行设计[1],结合互动活动中产妇经常提出的问题,设立问卷的项目。问卷项目的内容包括:①孕妇的基本情况、分娩及喂养方式等;②接受医院延伸服务情况以及产妇对母婴保健知识的需求;③产后母婴健康状况、产妇角色适应及心理状况、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技巧的掌握等。由产妇自愿填写调查表,根据自己的感受或问题产生的程度不同,按5分制评分,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价。
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文化程度、营养状况、产前及产后的教育方面相似;年龄在22~36岁,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母婴健康评价及保健知识需求的项目都有较高的反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新生儿腹泻、脐部及皮肤感染发生率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两组的差异显著(P<0.05)。在母乳喂养成功率实验组为91%,对照组为63%(P<0.01)。在产褥期皲裂、乳汁分泌不足、乳汁淤积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
讨论
医院的延伸服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我院开展延伸服务的形式特点是:产妇根据需要选择服务形式,产妇的家属可以参与有关的活动,在家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得到保健人员的帮助,或根据自己的需要请服务中心的人员上门服务;产后“亲情服务”中心人员处处为产妇着想,耐心热情的服务,不仅为产褥期的母婴提供了连续性的帮助支持,以及充满“人情味”的关爱,还能与产妇成为好朋友,成为产妇的精神支柱;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有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人员走向家庭,提供优质的母婴保健服务,扩大了服务领域,是临床整体护理的延伸[2],通过延伸服务,能及时得到医疗质量的信息反馈,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也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了社区的服务力量,解决了产妇出院支持不足的问题,拓展了医院的服务领域,促进了医院自身的发展,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需求是现代医院的发展方向。
母婴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繁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产褥期妇女和新生儿及早期婴儿属社会的高危人群,此期,母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均处于不稳定时期,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必然存在着诸多健康的问题。需要给母婴提供有效的、连续的母婴保健支持[3]。
社区母婴保健服务由于其职责、作用权限,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家庭对母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医院是高水平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与职责及服务理念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架起从医院到家庭的桥梁,避免从医院过渡到家庭出现的脱节,解决产妇出院后母婴保健服务、护理、支持不足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产褥期母婴健康的需求,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恶性肿瘤患者的患病人数随社会压力增加与环境恶化而日渐增加,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还增加了患者因化疗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1]。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手段目前尚不完善,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化疗。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性治疗方法,虽对肿瘤局部病灶、经血液及淋巴途径转移的病灶存在一定作用,但对人体内正常细胞缺乏选择性,会增加对患者正常细胞及组织的影响,给患者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重大影响[2-3]。日间化疗是指患者在1~3 d完成入院、治疗及出院的治疗,是一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的治疗方式[4]。实施日间化疗患者,均采取白天接受住院化疗,晚上回家休息,这种护理方式已广泛流行于欧美国家[5]。对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化疗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甚至存在消极心理,对化疗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干扰作用[6]。因此,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对缓解患者症状与情绪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接受日间化疗患者82例,给予延伸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该科室接受日间化疗患者中选出82例进行研究,行常规护理与延伸护理的两组患者分别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1例)。对照组(n=41)患者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7.3±3.6)岁;病程2~28个月,平均病程(16.8±2.3)个月;体重45~73 kg,平均体重(54.6±6.4)kg。观察组(n=41),男19例,女22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2.5±3.4)岁;病程3~36个月,平均病程(18.7±3.6)个月;体重48~78 kg,平均体重(56.8±5.7)kg。观察患者病程、体重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比较价值。经患者知情同意的该次研究,已由伦理委员会批准与同意。
纳入标准:患者均满足化疗治疗标准;排除标准:患有沟通障碍、精神疾病及化疗期间暂停治疗患者。
1.2 方法
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在患者接受化疗时,按流程实施护理操作,开展教育宣传、加强心理疏导、制定合理饮食方案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护理干预手段,采取延伸护理措施。
1.2.1 组建延伸护理小组,评估患者病情
组建由医师、营养师、护士等人员组成的延伸护理小组,在患者化疗过程中,综合性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有效的化疗方案。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同时,为确保患者肢体性能,有效固定患者用药部位,及时查看血管情况,一旦发生渗药等危险情况,给予局部封闭或冰袋冷敷。
1.2.2 有效把握用药剂量与单位时间,密切关注患者胃肠道反应
遵医嘱调节患者用药速度,将输液速度快慢效果与危害告知患者及家属,让患者在单位时间内保持准确用药,留意患者情绪,确保药物使用不会耽误患者休息。在滴注紫衫醇或多西他赛等药物时,观察患者病情进展,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
密切关注患者化疗阶段发生的恶心、腹胀及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为达到患者的舒适度,在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同时,还将意向控制、放松等掌控技术介绍给患者。为减轻患者因呕吐、恶心带来的不良反应情况,选择个别与集中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并与化疗同时进行,促进患者全身肌肉张力的缓解。部分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时,当看到输液颜色时,会产生预期性恶心与呕吐情况,为缓解患者不适,护理人员可给予有效遮挡。对部分存在不适感患者给予密切关注,为改善其不适情况,让患者掌握深呼吸方法,或给予握手、拍肩等安慰。借助播放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压力反应,放松心情,实现胃肠道反应的有效降低。
1.2.3 增加恢复期患者的疏导,给予精神鼓舞
嘱咐患者化疗1周后,注意卧床休息,为防止发生感冒,应尽量减少外出。在化疗期间,对患者肾脏、肝脏及血常规进行定期检查;为防止患者发生口腔溃疡或疖肿,嘱咐患者保持皮肤与口腔洁净。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增加牛奶与蛋白质的摄入,从而增强患者机体免疫能力与抵抗能力。
部分因反复接受化疗治疗患者,易因病痛折磨与经济负担,产生消极治疗的心理,为增加患者化疗信心,给予患者有效的安慰与鼓励,借助沟通与交流等手段,做好患者精神鼓舞工作,增加患者的家庭支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其时刻保持心情舒畅。
1.2.4 在患者出院前,为患者制定科学饮食计划
在患者出院前,通过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延伸护理方案,结合患者自身营养状况,由营养师为患者制定科学饮食计划。患者经化疗治疗,身体较为虚弱,应选择易消化及易吸收食物,建议患者多食高热量、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食物,尽量减少盐分摄入。嘱咐患者每日有效记录饮食量、饮食时间,食物名称及制作方法。与患者家属联合监督患者饮食计划执行情况。
1.2.5 定期随访出院患者
在患者出院后,由护士以电话、微信APP或上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询问患者每日饮食量、饮食时间、食物名称、食物搭配及制作方法。如患者未按预期目标执行,在询问患者原因的同时,将未按饮食计划执行的后果告知患者,增强患者对饮食计划的重视。针对患者心中存在的疑问,给予耐心解答。
1.2.6 让患者定期参与文娱活动
在有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后,得到医生允许后,随患者一同参与由医院举办的文娱及社交活动,改善患者心情,增加患者社会参与感。活动项目的选择应结合患者们的年龄、性格、兴趣及爱好,如开展讲座、看电影、病友交流会、郊游及体能训练等。活动举办时间应尽量选择温度与气候适宜的春秋两季。为降低风险发生,活动现场应安排医护人员值班,并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做好患者的急救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采取QLQ-C30生活质量核心问卷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躯体、角色、认知、情感及社会等功能,共30个项目。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红细胞、白细胞等血常规指标,无异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经护理,红细胞、白细胞等血常规指标,相比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2.2 生活质量评分
对照组患者护理前,QLQ-C30评分(53.12±7.64)分,无异于观察组的(54.97±8.6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6,P>0.05);对照组患者经护理,QLQ-C30评分(73.96±12.43)分,低于观察组的(81.34±9.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3,P<0.05)。
3 讨论
日间化疗在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化疗,因此增加了患者出院后的不安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对护理的需求[7]。为确保日间化疗患者的安全,患者出院后不能视为护理工作的结束,需增加患者出院后的护理服务,以提升患者化疗效果及护理效果[8]。因此,加强日间化疗出院患者的护理,采取延伸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护理人员借助电话、上门及微信等方式,实现对患者的随访,既能解答患者心中疑问,对患者实施健康医疗指导,又能有效安慰与鼓励患者,让患者感受来自医护人员的关怀,确保日间化疗的安全性。在对患者随访时,积极解答患者问题,有效讲解疾病知识,加深了患者对疾病的重视,通过嘱咐或询问的方式,增强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日间化疗效果的提升[9-10]。借助交流与沟通方式,适时掌控患者的心理情绪,通过给予健康指导与心理疏导,增强了患者治疗决心与勇气。在对患者每日饮食量、饮食时间、食物名称、食物搭配等问题的记录,可有效保持患者营养均衡,促进化疗效果的改善。定期组织文娱、社交活动,丰富了化疗患者的业余文化生活,将消极等不良情绪一扫而光,使患者时刻保持良好心情;增加病友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升患者们对疾病的战胜信心[11-12]。
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红细胞、白细胞等血常规指标,无异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护理,红细胞(4.56±1.68)×1012/L、白细胞(3.86±1.24)×109/L等血常规指标,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廖君等[13]的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红细胞(4.02±0.71)×1012/L、白细胞(3.74±0.95)×109/L等血常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一致。对照组患者护理前,QLQ-C30评分(53.12±7.64)分,无异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经护理,QLQ-C30评分(73.96±12.43)分,低于观察组(P<0.05)。这与黄芳芳[14]的研究结果“干预前,观察组QLQ-C30评分(55.48±9.35)分,无异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QLQ-C30评分(80.39±10.43)分,高于对照组(P<0.05)”相符合。
综上所述,日间化疗患者给予延伸护理,对患者血常规指标与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 Carolyn C Foster,Michelle L Macy,Norma-Jean Simon,et al. Emergency Care Connect:Extending Pediatric Emergency Care Expertise to General Emergency Departments through Telemedicine[J].Academic Pediatrics,2020,20(5):577-584.
[2] Phillips Jane,Johnston Bridget,McIlfatrick Sonja. Valuing palliative care nursing and extending the reach[J].Palliative medicine,2020,34(2):157-159.
[3]鲁晓莉.延伸护理用于癌症化疗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1):101.
[4]陈佳贤.院内延伸护理对肿瘤放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A0):288,295.
[5]张永华,李燕.院外延伸护理对肿瘤放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6):72-74.
[6]鞠秀波.延伸护理对癌症患者化疗依从性的影响[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7:108.
[7]郝慧孜.院内延伸护理对肿瘤放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6):217-218.
[8]刘芳静,宋佶芳.分析院内延伸护理对肿瘤放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S2):191-192.
[9]冯勤,高荣娟,吴翠华.院内延伸护理对肿瘤放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6):162-163.
[10]徐燕,王林兰.优化院外延伸服务模式对日间化疗患者健康教育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2):1772-1775.
[11]李冬,王蓓,朱小民,等.一站式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乳癌日间化疗患者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7):611-6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选择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50例,将患者在入院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男132例,女93例,年龄16~70岁,平均(43± 8)岁,1型糖尿病64例,2型161例;延伸服务组:男136例,女8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7) 岁,1型糖尿病患者66例,2型1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分型、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接诊,进行床边健康教育,定期集中讲课,出院时行出院指导;延伸服务组患者除接受上述指导外,出院后1周内电话或上门随访,以后每2周一次,1个月后每月一次,并建立随访档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状况、是否执行了出院时的健康指导、是否遇到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并征询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两组患者均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血糖检测。血糖控制标准及疗效判断:空腹血糖在4.4~6.1mmol/L之间、餐后2h血糖在4.4~8.0mmol/L之间为控制佳,8.0mmol/L以上为控制不佳。医院从保健服务中心和病区责任护士中选定资深护师6人组成保健服务小组,其中管理者2人固定,其余4人兼职,她们临床经验丰富,态度和蔼,富有爱心,沟通能力强,具有人文关怀理念,随访工作,由病区责任护士具体执行,护士长全面监督,建立专册登记随访方式、次数、和基本情况。
2 结果
对照组225例,血糖控制佳144例,不佳81 例,血糖控制率64.00%;延伸服务组225例,血糖控制佳198例,不佳27 例,血糖控制率88.00%。两组比较,χ2=3.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除遗传因素外,糖尿病是一种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的并发症已是公认的事实,饮食不合理、缺乏锻炼、吸烟、缺乏依从性……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因此,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服务,是医院临床整体护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转贴于
3.1 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延伸服务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易致人死亡疾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医护服务。实施社区医疗保健制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其职责、作用有限,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家庭对健康保健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医院是高水平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与职责及服务理念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医院把服务延伸到院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
3.2 对糖尿病患者延伸服务可提高健康指导的依从性
患者的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生医瞩、指导的服从或遵守[2],表现在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患者的依从是治疗有效的基础。依从性低是当前出院患者的较普遍现象和保健重点,有人认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3]。随着时间的推移,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对医生护士的嘱咐会逐步淡忘,依从性降低。延伸服务能监督患者遵从健康指导的内容,维持其依从性,继续认真遵守医嘱。有报道约84%的患者愿意接受随访和健康教育[4]。患者与医护人员保持长期联系,不仅增加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也给患者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平时电话随访中可以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的干预,及时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行为。
3.3 延伸服务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评价护理服务质量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患者满意延伸服务的这种形式和内容,说明这种护理工作的扩展形式,将服务延伸到院外,避免了从医院过渡到家庭出现的脱节,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不足的问题[5],拉近了护患间的距离,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状态,且不断征求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护理工作,它不仅是一种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而且能体现出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 张缨,洪水玲,裘佳清,等.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499.
2 刘琳,岳淑英,李金丽,等.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制力恢复、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30~332.
延续性护理服务是为有医疗护理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的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服务,是住院护理服务的延伸,主要针对在出院后仍然存在较高护理需求的患者,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现场咨询等措施将医院高质量、专业水平的医护服务延伸到社区与家庭,使护理服务方式变得更为现代,既能满足患者需求,促进了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也更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也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二胎”的全面开放,出现产妇的年龄日趋高龄化的现象,随之带来的是对产科护理工作更高的需求。出院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是对孕期保健和住院分娩护理服务的延伸和拓展,也将是产后护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结合近年来我院产科与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续护理服务的做法,建立高龄产妇出院后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对40例高龄产妇采取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观察其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80例高龄产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1)年龄均≥35岁;(2)均为单胎分娩;(3)顺产;(4)未合并内科疾病的并发症;(5)均无交流障碍,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6)均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两组产妇均为单胎,其中观察组年龄35~44岁,平均(38.3±1.8)岁;妊娠周期36~42周;产后住院时间为2~7d,平均(4.2±1.5)d;剖宫产13例,自然分娩27例。对照组年龄35~45岁,平均年龄(39.1±1.7)岁;妊娠周期36~43周;产后住院时间为2~7d,平均(4.2±1.5)d;剖宫产14例,自然分娩26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妊娠周期、产后住院时间以及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具体方法为住院期间按产后护理常规落实相应工作,如:子宫复旧、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以及有效的母乳喂养指导等至出院。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查阅、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和延续性护理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近年来我院产科与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续护理服务的做法,为建立高龄产妇出院后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拟定高龄产妇产后康复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方式包括电话随访、上门访视、微信咨询等,由经过正规培训的产科护理人员或社区护理人员对符合条件出院后的高龄产妇进行护理服务。具体方法:(1)电话随访:健康服务中心专职护理人员每周按随访的内容进行一次的电话回访,内容包括:睡眠、饮食、心理状态、情况、泌乳情况、子宫复旧情况、恶露、会阴伤口等情况,并针对产妇的问题进行指导。(2)上门访视:由社区专职护士定期上门访视,访视内容见产后访视评估记录表。(3)微信咨询:将观察组建立一个微信群,在微信群里将母乳喂养技巧、产后注意事项、盆底肌功能训练方法、饮食指导、心理减压技巧、育婴知识等放群里共享,并设专职护士24h负责指导与答疑。(4)产后保健操的训练:根据产妇的情况,运动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循环渐进行练习,直至产后6周。出院后由专职护士每周对观察组进行评估与指导。保健操训练方法如下:①深呼吸运动:仰卧位,双腿伸直,全身放松,慢慢地吸气扩张胸部,腰部紧贴着床,然后慢慢地呼气。目的:锻炼新妈妈的膈肌和胸腹部肌肉,提高肺活量。②缩肛运动:仰卧位,双膝分开,并放松,双膝用力向内合拢,同时收缩,然后双膝分开。目的:锻炼盆底肌肉,用助于预防产后尿道松弛而引发的溢尿及子宫脱垂。③伸腿运动:仰卧,两臂伸直放于身旁,两腿轮流上举和并举,举时须与身体保持直角,该运动有利于腹肌力量的加强。目的:锻炼腰部、臀部、腿部肌肉,有助于身形的恢复。④腹背运动:仰卧位,双膝屈起,双足平放床上,抬高臀部,使身体重量由肩及双足支持。目的:锻炼腰部、腹部、腿部的肌肉,锻炼身体的平衡性,并防止子宫脱垂。⑤仰卧起坐:仰卧位,双手叉腰坐起。⑥腰部运动:跪姿,双膝分开,肩肘垂直,双手平放于床上,腰部进行左右摇摆运动。⑦全身运动:跪姿,双手支撑于床上,左右替向背后高举。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产后42d的泌乳量、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子宫入骨盆时间以及恶露平均消失时间,并采用问卷调查表格评估产妇的产后抑郁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泌乳量评价标准,以婴儿满足进行评价:(1)乳量多,除能满足婴儿每天所需母乳量外仍有部分剩余;(2)乳量适中,满足婴儿每日所需母乳量;(3)乳量少,无法满足婴儿每日所需母乳量。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产后抑郁调查,总分30分,分值≥10分为抑郁筛查阳性。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态度、效果等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产妇身体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子宫入骨盆时间(7.2±2.5)d、血性恶露消失时间(18.8±8.6)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9.2±2.5)d,(21.7±5.9)d,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37.5%),泌乳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妇产后抑郁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产后抑郁评分(6.8±1.6)明显低于对照组(93±2.4),护理满意度评分(98.2±1.7)明显高于对照组(91.4±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产褥期指胎儿娩出后产妇身体、心理等调适复原所经历的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需要6~8w甚至更长的时间。产褥期保健是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对于产妇产后恢复、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的需求量也持续增长,许多医院都在开展母婴保健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大部分产褥期母婴保健都限于医院范围内,家庭保健严重脱节,因此,产褥期母婴保健的延伸服务也成为各大医院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2]。本文为进一步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实际效果,总结延伸服务的有效途径,为产妇提供更多的产褥期保健服务,本文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2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2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入选产妇按照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4例,产妇年龄在21~36岁,平均年龄(26.63±3.41)岁,分娩方式:顺产48例,剖宫产16例;对照组64例,产妇年龄在22~35岁,平均年龄(25.41±3.90)岁,分娩方式:顺产50例,剖宫产14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包括:院内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行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母婴保健服务中心 从门诊与产科临床挑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成立专门的母婴保健服务中心,中心人员数量在8~10人,由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担任管理人员。由母婴保健服务中心根据产妇产褥期心理和身体特点开展各种母婴保健延伸服务,提供持续、专业、正规的母婴保健服务。
1.2.2设立电话咨询热线 母婴保健服务中心需设立专门的电话咨询热线,为出院的产妇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将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到院外。
1.2.3上门随访 由母婴保健服务中心人员对出院产妇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上门随访,针对母乳喂养困难、新生儿脐带感染等常见产褥期问题给予面对面指导服务,需要注意的是,上门随访前需要通过电话联系征求产妇及其家属的意见,同时还要根据随访情况制定一对一的跟踪服务计划。
1.2.4开设网络论坛 为了进一步拓展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范围,完善服务体系,医院应当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开设专门的网络论坛,为产妇提供网络咨询服务,使产妇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向专家学者求助,工作人员需要在24h内予以详细的解答,并将所收到的咨询问题分门别类放置在论坛上供其他产妇借鉴参考。
1.2.5组织产妇交流学习 医院可以将新生儿已经满月的产妇组织起来,为产妇之间的交流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此外,还可以根据产妇需求开设小班教学,教学内容以宝宝养育、产后疑难问题解答为主,由专业的讲师进行现场授课。
1.3评价方法 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结束后由母婴保健专家对两组产妇及新生儿进行健康评估,统计每项指标发生率[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涉及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产妇健康状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乳汁分泌不足、母乳喂养困难、皲裂等各项指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新生儿健康状况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便秘、腹泻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母婴健康对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褥期妇女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均处于不稳定时期,而且新生儿的患病风险也显著增高,因此需要针对此特点给予连续、专业的母婴保健服务[4,5]。以往医院在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方面仅限于院内干预,受到职责、作用范围等的限制,保健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满足产褥期母婴的多方位保健需求。随着医院功能及服务理念的不断转变,各大医院都在积极借助自身的医疗优势拓展服务范围,因此,将母婴保健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将成为必然趋势。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及新生儿经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后,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不良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的医疗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不断扩大母婴保健服务范围,拓展保健服务层次,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并使其作为医院工作的一部分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沈卫英,陈伟红,瞿红,等.网络信息平台在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杂志,2014,31(4):15-17.
[2]周丽娅.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35-36.
工作措施
规范护理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抓住“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主题,着眼于现代化医院建设和护理质量管理效益,着眼于新理论、新技术发展,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积极探索护理质量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告知程序、护理文件书写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使用权进一步具体化;制定突发事件的护理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了主要护理制度,护理缺陷管理等,使护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护患沟通:病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护理工作就应给他们什么帮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提高护理人员自主服务的主动性、自我质控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1]。在诊疗过程中要自觉养成沟通意识,主动与患者开展有效的沟通。由于护理人员面对患者的时间最长,接触最多,因而也最能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脉搏[2]。
深化整体护理:以整体的患者为单位,深化整体护理。围绕质控流程,通过倾听、询问、现场查看,能促使护士转变护理理念,全方位关心患者身体的、心理的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给患者 提供基础的、专科的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措施。
延伸人性化服务:①延伸门诊服务:为方便患者就诊,门诊开展一条龙导医、咨询服务工作,引导患者咨询就诊、做各项检查、办理入院手续、送入住院等。②延伸儿科服务:儿科结合儿童心理改造儿科病房,病房中贴满了各种小卡通图,配置了VCD影像系统,随时为患儿播放少儿喜爱的卡通片,病床改用有卡通图的被服,就连工作人员白大挂也改成粉红色的,通过种种改进使患儿不再惧怕,轻松接受治疗。在临时输液室设置了电动车、卡通摇椅,减轻了父母“抱、哄”孩子的负担。③延伸妇产科服务:孕期服务:为了让怀孕的准妈妈健康愉快地度过整个妊娠期间,院产科除了对准妈妈进行医疗上的常规检查外,门诊产科还设了专职健康宣教护士、护士长,配合医生为孕产妇提供宣教、指导、咨询、建立联系卡,随时为她们解决疑难问题。分娩期服务:在待产室门前设置了等候大厅,随时播放轻快音乐或电视喜剧,让家属们的等候不再难熬;对产妇开展了“无痛分娩”服务,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医师和助产士会根据产妇个体情况给予指导、帮助、安慰和鼓励,为其提供生理、心理、体力、精神等全方位的支持。④延伸内科服务:开展了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患者进行肢体、语言训练,一个个语言、肢体障碍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精心训导下,功能逐步恢复,等等。⑤延伸外科服务:开设了功能锻炼,帮助病人捶足按腿,翻身拍背,床上洗头、擦浴,床上肢体运动等,既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促进了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效果评价
建立健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长效机制,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对深化整体护理,拓展护理业务,保持护理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严格的质控管理,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及服务观念得到不断的更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在护理工作中逐步得以体现,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
临床研究证实,血糖水平高于脑卒中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联性[1]。有人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最终得出引起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糖,且高血糖患者合并脑卒中的发生率是血糖水平正常人的两倍以上[2]。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远期死亡率显著升高,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增加,极易导致残疾的发生,康复过程变得十分漫长,且临床治疗疗效不够理想。当前,我国医疗水平相对低下、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患者自身家庭经济方面相对低下等现状,使得大多数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便即刻出院,因此应该强化自我护理,以持续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控制病情。该研究主要探讨了延续护理服务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自护行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入住该院的98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9例。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49~77岁,平均(65.45±10.21)岁;学历分布情况:文盲11例,初中19例,高中及以上19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3例,脑出血16例;日常生活无法自理12例,部分自理37例。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1~76岁,平均(65.13±10.19)岁;学历分布情况:文盲12例,初中20例,高中及以上17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2例,脑出血17例;日常生活无法自理11例,部分自理38例。两组患者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很好地履行告知义,均于入院后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实施护理服务模式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康复训练 对存在运动性障碍的患者实施四肢关节运动,促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此外,还对患者进行ADL能力训练:穿衣脱裤、独立进食、上厕所以及上下楼梯等活动训练;对于失语的患者,则给予图形识别、书写以及发音等练习;对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积极指导其进行吞咽训练。在实际康复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不宜操之过急,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功能训练的方式、方法。
1.2.2 饮食干预 营养师应该按照患者的实际活动状况以及体重等指标,来对每位患者每日的总热量进行计算,并据此对三餐进行合理化地安排。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出食谱,根据患者的饮食偏好情况,确保营养物质的均衡性,强调多食用高纤维蔬菜、水果等,防止便秘症状的产生。
1.2.3 心理护理 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在遭遇痛苦的同时,还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存在焦虑以及抑郁等方面的不良心理情绪反应,对疾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极为不利。护士应该注意与患者之间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并清楚地为患者答疑,对其心理实施全面地疏导。
1.2.4 分阶段讨论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日常活动的日志进行详细地记录,并注意对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以及血压水平等指标进行监测、记录。随访小组成员每隔15 d对患者的康复训练的具体情况分阶段进行讨论,并根据患者个体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讨论的话题及方案进行一定程度地调整。
1.3 观察指标
①自护行为能力评价方法[3]:采用自护行为量表对其进行评价,主要维度包括:总体饮食、具体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以及吸烟等方面的?热荨6悦课换颊呒捌浼沂舨捎玫鞑槲示淼男问浇?行调查,注意在调查时不要做任何提示,问卷填写完毕则立刻收回。②生活质量评价方法:对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价问卷(GQOLI-74)”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躯体功能、生活能力、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佳[4]。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由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结果中的计量资料均采用(x±s)的形式进行表示,对比均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护行为评分对比
根据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评分方法,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各项维度(总体饮食、具体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吸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上述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及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后GQOLI-74量表各维度(躯体功能、生活能力、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护理前(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