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

时间:2023-06-27 09:33: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课堂同步训练

篇1

一、前提测评,要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准确把握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

调控教学,及时补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布鲁姆提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认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学的质。他认为,这三个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别占50%、25%和25%。前提测评的目的,在于对学习新课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诊断性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新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学习,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训练结构,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复杂。其它学科,如数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单一,要么集中于一个知识点上,要么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的准备,而后一个知识点是前一个的发展,其前提测评集中进行比较好。

小学语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总是好几个,涉及的训练点多、面广,既有词句段篇训练,还有听说读写训练。训练过程是以课文中心思想为中心的环形训练内容的推进,而在各个阶段又各有所侧重。这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前提测评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往往不可能集中进行。因此,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前提测评,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进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学进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测评与随机测评相结合,及时进行补偿矫正。

二、认定目标,要分层认定,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

“认定目标”这个环节,我们过去称为“展标”。为了更加准确地体现目标教学的特点,改用了“认定目标”。“认定目标”指的是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学习的目标。这一环节,对学生自己来讲是一个认可的过程,是使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为自己学习定向的目标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认定目标对教与学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我们认为认定目标可以按照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1.起动认定,粗知目标

就是在新课开始前组织认定目标。此时认定目标,学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起定向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认定过程,激励学生为达标而学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数。

2.同步认定,细知目标

就是随着新课的进程,适时告诉学生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目标。这是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也可以根据同步进行的反馈活动,调控教学。这时的认定目标,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认识了。

3.小结认定,深知目标

就是在教学结束前,结合教学小结,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评价。这次认定目标,是从整体上对教学目标的概括,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再一次导向,又是对必要的矫正、补救活动的激励。小结认定应该实事求是,不走过场。

三、导学达标,一要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二要按学科特点构建学科达标模式,分段达标

前一点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讲的。当前小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严重影响了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扎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目标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要求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会,都能达标。只有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导学达标这一环节的出发点。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理论,适用于各个学科。在具体操作上,基本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主要体现在“导学达标”这个环节上构建的学科达标模式。

四、形成测评,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及时矫正补救,调控教学

与前提测评一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形成测评,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某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步进行的。因此,也就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94-01

新课改强调信息技术课堂教法整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教学原则,利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任务驱动法、同步教学法、分层合作法等,都是学法重要选项,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对教法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崭新教法应用体系,为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条件。

一、任务驱动,凸显学习主体意识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将学习新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在强烈问题动机驱动下,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行为。任务驱动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教学情境创设,促使学生带着真实任务进行实践性探索学习,让学生以任务为训练主线,以教师引导以主导,促使学生在规范学习规则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服务者,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督促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学习。教师与学生展开多元交流,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评价,能够从不同维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学习意识。

在学习《操作键盘》时,教师设计合作学习任务:掌握正确的指法,能够利用全拼输入法或其他输入法正确地输入简单汉字。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六人学习小组,让学生观看键盘操作指法练习视频,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任务驱动式操作训练。小组长负责指导、监督小组成员指法练习,掌握正确指法和输入汉字。全组完成学习任务后,由教师负责进行学习验收。教师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学习小组,让学生自我实施学习行为,集体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确保全班学生都能够获得有效实践操作训练,提升学习效果。任务驱动法的实践应用,不仅能让所有学生掌握学习认知,还能培养学生集体探索学习习惯,对全面塑造学生信息技术素质有决定性作用。

二、同步教学,强化实践操作技能

同步教学是指学生与教师进行同步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入同步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实践热情。教师上机操作时,要通过大屏幕展示操作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同步操作实践。信息技术操作步骤较为繁杂,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对操作过程进行优化处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操作要领。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观察学生操作实践,对于学生存在的操作问题,进行及时矫正。这种手把手式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学习《画方形和圆形》时,教师展示大熊猫图片,让学生观察大熊猫体型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此有了清晰认知。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绘画顺序,学生记忆绘画操作要领。教师在复制和粘贴命令使用时,边操作边讲解,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教师及时引导纠正学生学习偏差,促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教学任务得以完成。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为学生提供重要学习范式。学生通过模仿操作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技能。

三、分层合作,提升课堂互动水平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合作教学方法,也是现实教学需要。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学习基础有差异、学习悟性有差异,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呈现多样性。教师要正视现实,在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实施不同教学引导,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分层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基本要求,教师设计弹性学习目标,将学生按照同质分类,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学习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矫正、评价、激励,课堂教学互动水平逐步提升,课堂教学呈现开放性、高效性。

在学习《复制与粘贴图形》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文本上的操作演示内容,并利用“编辑”菜单中“复制”和“粘贴”命令,实际操作图形制作过程。教师按照同质分组标准,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针对不同小组设计不同操作学习任务:学困生小组只是进行“复制”“粘贴”操作练习;学优生需要对具体图形进行多种形式的“复制”“粘贴”操作,并总结相关知识,构建操作认知体系。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学习操作任务,体现的正是分层教学原则,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自然形成合作学习模式,提升课堂互动频度,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获得长足进步,对促进学生学习认知构建发挥重要作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迎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提升教法适合度,对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至关重要。教师对教法进行整合优化,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凸显学习主体意识。特别是强化课堂合作分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对全面塑造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

篇3

本学期,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相比上一学期,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有所进步。

鉴于上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出现的,书本知识不懂查找,或根本不知道相关知识点在哪里的情况,我在本学期采取了督划、助归纳、背诵、小测的形式。课堂上,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当场在课本上划下来,对于可能出现的问答题,要求学生在要点边上标注序号,并将可能出现的问法,要学生在旁边写明。并在课下,让组长检查学生书本的标注情况。而每一堂课上的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在下一节课之前要背诵下来,并且,在下一节课的课前几分钟,全班小测。小测的情况,当天公布,没过关的,隔天或下一节课之前,找组长背诵。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结构的了解,也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和组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方便学生在开卷考试时,能快速地查找到相关知识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边教边练的形式。本学期,学生人手一本《新课堂同步训练》。当我详细讲解完知识点,并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之后,便会引导大家看《新课堂同步训练》中相关知识点的题目,当场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还注重学生分析、组织的能力的培养。本学期的知识点,经常会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来考,而在平常的练习中,我会有意识地将分析的机会留给学生,并将该案例的处理权力交由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当一回法官。这既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而老师需要适时地引导、补充,纠正,在这一过程中,既是与学生一起解题,更是帮助学生又一次地复习知识。

完成了一学年的教学,在摸索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首先,我懂得了,要将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需要鲜活的事例;其次,要想课堂上学生有活力,需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再者,要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还需适时地引导和回归课本,等等。一年下来,我学习了,我进步了;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继续争取进步。

篇4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改革的引路灯。我们如何去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变化都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我们要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攻破业务上的道道难关,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先进教学理念,研究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清晰的教学思路,使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再上新台阶。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师生角色,实现同步发展

课堂是落实新课标的最直接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课上尽可能让多数学生发言,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客观的培养,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讲《循环小数》一节课时,课前安排好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自学有关循环小数的知识,理解其概念、特点、规律,掌握识别方法,学会自我总结。课上讲解时让学生回答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把这些新学知识说出来,这样教学体现新课标中自主学习的理念。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设题型,科学训练,综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