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09:33: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上音乐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50-01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一份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95%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却不喜欢音乐课,这个数据是令人震惊的,这种现象更是值得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去反思。新课改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目标。如果学生连音乐课都不喜欢,还谈什么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呢?是他们缺乏天赋吗?当然不是!他们模仿歌星的演唱惟妙惟肖,他们无师自通的街舞,极具创意。可是一提到音乐课,他们就会立刻吐出两个字“没劲”。我觉得其原因,还是我们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要么教师按照备课本按部就班地落实教学内容,走过场式的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就是简单的一唱到底,使音乐课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学生自然不会有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下面就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1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知识。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过于严肃和拘谨,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发展个性少,把学生好学好问的积极性压抑下去了,使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单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大胆地进行尝试,一改过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2、尽量少给学生讲声乐的发声方法,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3、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使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新景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中完成了质的飞跃。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基石。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在课改的今天,我觉得教师的新课导入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给低年级学生上课时,我抓住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的特点。我往往采用故事导入、猜谜导入、游戏导入、悦耳动听的范唱导入等,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再把教学内容分层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去,巧设疑问,环环相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堂中。在给中高年级学生上课时,我抓住中高年级的学生,心理成熟,知识面广,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的特点。我通常采用律动,舞蹈的形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教唱《新疆是个好地方》时,我首先运用CAI课件播放新疆的音乐风光片,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土特产品,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冲击,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学唱新歌结束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分给学生和他们一起创编新疆舞,在欢快活泼的舞曲中,女生扭动脖子,男生单腿跪地,作演奏冬不拉状,课堂气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直到下课很长时间,学生们也浑然不觉,久久不愿离去。总之,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活的。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内涵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音乐欣赏课《水上音乐》,任课教师首先介绍了作者、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接下来是初听全曲,建立整体印象,然后教唱主题音乐,在教唱的过程中教师反复纠正学生出现的音准和节奏问题,最后是曲式结构分析,整节课上都在高频率地使用着一个词汇“再听一遍”。在课堂小结中,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没有一个学生可以回答,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直接体验,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正是以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音乐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应当以聆听为主,更应该结合其它音乐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魅力。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能最大限度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动机,活动即实际参与体验。”所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是音乐教学的根本。我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是:
3.1 节奏参与感受主题。
如:我在上《乒乓变奏曲》一课时,先让学生初听全曲,然后指导学生用拍手或拍肩,拍腿,跺脚等方式边听音乐边合着节奏击拍,哼唱主题音乐。在节奏参与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以便使自己的节拍和乐曲的节奏相配合,同时学生还能准确的感受到乐曲的速度和情绪。
3.2 器乐参与演奏主题。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如:我在上《欢乐颂》一课时,在学生对乐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整体印象以后,让学生用竖笛演奏乐曲主题音乐。当主题音乐旋律用竖笛吹出来的时候,学生们立刻感觉到音乐形象,并陶醉在自己创设的情境当中,对乐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既符合学生们认知规律,又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3 舞蹈参与表现主题。
(1)增强文化兴校的规划意识 王继华
(4)教育与社会的改造——知识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叙事 毕世响
理论探索
(10)儒家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的相关言论探析 王灿
(15)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特色 魏登云
(19)道尔顿制在中国的文化反思 陈祥龙
(23)文化发展繁荣基本诉求与内容管见 曾铁
(28)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植凤英
(32)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旭东 钟福祖
(37)“根”之教育——谈乡土文化教育与地方民俗传承 郑伟斌
(40)新时期农村教育资源现状的剖析与对策 顾丽敏
(43)思政教育与古代文学无缝衔接的探讨 杨丽彦
(46)多彩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透视 曹蔚
(50)“黎从榕”地区侗族音乐整体性保护探索 龙佑铭
(54)成长小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蒋红霞
(57)环境色彩、嗅觉、免疫反应物与运动员心理研究——以贵州省红枫湖水上基地皮划艇运动员为例 刘郁
(63)从民俗文化视野中透视民族个性的哲学意义 杨庆黎
(66)论西南地区阳戏的传播途径 吴电雷
(72)triz理论视域下新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 谢泳涓 潘中田
(76)影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表达的认知因素先导研究 李炳林 王景洁
(81)高校档案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探讨——以贵州大学为例 刘敏 张家玲
学术争鸣
(84)高校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理论解析与选择原则 张海钟
(90)“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周建新
教学教改天地
(95)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臧胜楠
(100)《普通昆虫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廖启荣 郭建军 宋琼章
(103)“国培计划”与贵州农村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廖光珍 刘莲芬
无
(107)重特色强学科,科学发展结硕果——前进中的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无
区域教育文化纵横
(110)清末民国时期梅县新式教育的办学主体 夏远鸣
(114)现代化进程中的梅州客家教育文化 刘达志
(118)重入“祖荫”:客家宗祠助推教育的文化资本探析 周云水
(125)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 钟晋兰
(131)“声教南暨”——新加坡客属应新小学史略 罗爱花
&n
bsp; 文摘之窗
(135)继往开来,迎接汉语国际教育的新阶段 许嘉璐
(135)“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 袁祖社
(135)美国工程教育的政策动向及其启示 姚威 邹晓东 胡珏
(135)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索 杨德广
(135)光明时评:教育机会平等须改革招生指标 胡乐乐
(136)教育部出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办法 无
(136)教育部团中央发通知部署高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无
(136)上海今年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将实现远程联网管理 无
(136)南京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家教将被解除聘用关系 无
(136)奖学金怎变“抽大奖”? 无
无
初中阶段是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而初中语文所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一味地“填鸭式”照本宣科,并没有创新,长久下去,就会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厌恶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十分不利。而我们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以便有效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与理解,强化语文学科的学习,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一、将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
将教材生活化处理,即科任教师要深刻掌握教材的深层次内容,寻找与学生的共鸣点,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方说,在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课程时,虽说学生根本不能体会贝多芬以残疾之身而坚持音乐创作的艰辛,但我们通过仔细阅读,仍然能在文章中找出跟自己生活经历比较类似的内容,比如怎样通过生活信念的坚守,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在文章中寻找这些隐含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借此来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更好地自我反思,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二、营造生活化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让语文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并且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转变之前教师讲解、学生单纯听课的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用生活化的情景方式开展教学,以便更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学习方面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具体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角色扮演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方说,在教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展现青海湖的图片,使学生产生更加生动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时再配上舒缓动听的轻音乐,就能让学生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迷人景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切身地体验到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比方说在教授《巨人和孩子》一课时,应指引学生扮演课文改编后的角色,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准备的时候充分发挥主体性,强化语文课程的趣味性,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再者,应注重设置一些必要的相关提问,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中,指导学生开展畅所欲言的探讨,实现生活化教学。
三、加强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都应做好课程的准备工作,注重把课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再运用学到的知识有效处理生活中的难题。
比方说,在教授《死海不死》一课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开展课堂实验,具体做法如下:在两个模样相同的杯子中倒进同等容量的水,再在一个杯子里添加适量的食盐,等食盐真正溶化后,再将两个大小一样的鸡蛋分别放进两个杯子中,然后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盐水杯中的鸡蛋是漂浮在水上的,而没有放盐水的杯中的鸡蛋已经沉在了杯底。这就说明了盐水的浮力远远超过清水的浮力。完成实验后,再组织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生活小常识,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阶段所使用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具有较高程度的生活性,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实际生活;且近些年语文课本都在逐渐更新进步,以便跟生活更加贴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能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快速地转变成自身的一种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兴趣不高,就会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教师应该把语文中的最实用之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用心去观察和体会,以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语文之美,更好地将其与生活紧紧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再者,教师可以把很多实际生活当中的语文问题搬到课堂上讲解。比方说,中央电视台的优秀节目很多,有《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主持人进行体验;还可将交通警察执勤的情景搬到课堂上,让课堂变成交通法规的真实宣传阵地。要想使课堂具有更多的活力与生机,就要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五、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生活化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我们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能生动地将课本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与理解。
比方说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图片或短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特色之美;并且也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于课文所描绘风景的兴趣与想象,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勤于开动脑筋,锻炼动手能力。再如,在教授《三峡》一课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播放三峡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三峡的磅礴之美,了解三峡的山水人家。
综上所述,让语文教学课堂更加生活化,才能让语文课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求知欲,学会将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会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观察社会和生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阶段是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而初中语文所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一味地“填鸭式”照本宣科,并没有创新,长久下去,就会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厌恶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十分不利。而我们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以便有效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与理解,强化语文学科的学习,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一、将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
将教材生活化处理,即科任教师要深刻掌握教材的深层次内容,寻找与学生的共鸣点,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方说,在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课程时,虽说学生根本不能体会贝多芬以残疾之身而坚持音乐创作的艰辛,但我们通过仔细阅读,仍然能在文章中找出跟自己生活经历比较类似的内容,比如怎样通过生活信念的坚守,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在文章中寻找这些隐含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借此来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更好地自我反思,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二、营造生活化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让语文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并且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转变之前教师讲解、学生单纯听课的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用生活化的情景方式开展教学,以便更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学习方面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具体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角色扮演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方说,在教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展现青海湖的图片,使学生产生更加生动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时再配上舒缓动听的轻音乐,就能让学生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迷人景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切身地体验到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比方说在教授《巨人和孩子》一课时,应指引学生扮演课文改编后的角色,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准备的时候充分发挥主体性,强化语文课程的趣味性,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再者,应注重设置一些必要的相关提问,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中,指导学生开展畅所欲言的探讨,实现生活化
教学。
三、加强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都应做好课程的准备工作,注重把课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再运用学到的知识有效处理生活中的难题。
比方说,在教授《死海不死》一课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开展课堂实验,具体做法如下:在两个模样相同的杯子中倒进同等容量的水,再在一个杯子里添加适量的食盐,等食盐真正溶化后,再将两个大小一样的鸡蛋分别放进两个杯子中,然后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盐水杯中的鸡蛋是漂浮在水上的,而没有放盐水的杯中的鸡蛋已经沉在了杯底。这就说明了盐水的浮力远远超过清水的浮力。完成实验后,再组织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生活小常识,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阶段所使用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具有较高程度的生活性,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实际生活;且近些年语文课本都在逐渐更新进步,以便跟生活更加贴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能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快速地转变成自身的一种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兴趣不高,就会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教师应该把语文中的最实用之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用心去观察和体会,以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语文之美,更好地将其与生活紧紧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再者,教师可以把很多实际生活当中的语文问题搬到课堂上讲解。比方说,中央电视台的优秀节目很多,有《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主持人进行体验;还可将交通警察执勤的情景搬到课堂上,让课堂变成交通法规的真实宣传阵地。要想使课堂具有更多的活力与生机,就要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五、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生活化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一《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并通过了解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二《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三《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186-01
生态课堂努力目标就是理想当中的语文教学。有人说:“生态课堂不就是一种有着小组学习形式的课堂吗?其实不然,生态课堂提倡给学生创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如沐浴春风,如身临其境于大自然当中,怀着一颗轻轻松松的心去质疑,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最终在课堂当中生成,心灵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完美的绽放;情感在课堂中得到最大的释放。
我们的生态课堂就语文课而言,一定要充满浓浓的语文意识。如果实现不了对语言文字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必然是劳而无功.生态课堂如何更好地向理想语文教学靠近?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诠释:
一、生态课堂里的读,教师与孩子要努力成为母语的化身
法国的蒙田说过:“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一直以来,觉得教师的语言就是应该在课堂上亲切一点,或者是充满感染力一点,却忽略掉小学语文教师是母语的代言人这一身份。生态课堂上,我们与学生同在,跟孩子们一起晨读,跟孩子们一起分离阅读的乐趣,跟孩子们一起表演诗歌,一起去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
1.让晨读更美,更厚!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比如,我们在提倡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与书为友的时候,与孩子一起手捧书籍,在轻缓柔美的音乐当中,让文字轻轻地划过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起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好文章,在交流与互动中,学生不再是只读到了篇文章,而是在同时时间里,收获到五篇或者六篇好文章,好句子,好段落。此外,还有,让小组成员比赛读,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你读给我听,我来评一评你的朗读,久而久之,学生读书的自信心心强了,学生的对文学的积累更丰富了,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在阅读兴趣上自然而然得到最大的熏陶。例如:我经常给学生们推荐的阅读书籍:《爱怕什么》、《天上的星星》、《雨之调》等等。
2.阅读教学,读无处不在
阅读教学读是基础,读得流利,读得入情入境,才能更好地走过作者的心灵,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低年级在读课文时提倡加上动作读,孩子们的天真可爱给朗读增添不少的色彩。中年级,我们力求读出文字的画面感,比如在读《长城》时,先让小组成员讨论,从哪些句子当中你能感受到长城的雄伟?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边读边想像长成的雄伟,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自然就能想像到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高年级的孩子我们希望能读出文字的情感,在读《只有一个地球》时,先让小组孩子们介绍课外的查阅资料,再去读文本,让学生从心底里面树立了对环保的重视,在最后一段文字时,从心底里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情感得到爆发,对课文的理解自然达成。
二、生态课堂的构建,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绿色生态语文课堂是对学生兴趣个性的尊重,充满审美情趣的课堂;绿色生态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与心灵对话,激情与激情碰撞,智慧与智慧交锋,价值与价值共享的课堂。绿色生态语文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意志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应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
“构建生态课堂,实现生命对话。”这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体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笔者认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1)精选合作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内涵空间宽泛的、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需要学生在争论思辩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讨论商议中逐步掌握的。恰当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2)明确合作分工。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始终均有清晰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的完成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高低。(3)细化合作组织。以一句“请四人小组合作……”的简单指令来代替合作学习的程序组织,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笔者认为,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4)重视合作指导。“合作学习”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主导。教师的适度指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是推动主体合作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
三、生态课堂的形成, 努力打造充满阳光的课堂
学生在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应该是快乐的,他们会时时为自己点点滴滴进步而高兴,处处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而喜悦。微笑是教室内灿烂的阳光, 笑脸是课堂上不凋谢的花朵。如何给孩子们一个阳光的课堂呢?
1.发言――快乐的源泉
“快乐”是一种情绪,课之所以令学生快乐,除了学习的内容、环境、手段让学生感到愉悦以外,主要的还是来自老师传递的言语(体态语)信息给学生带来的快乐感受。 言语的魅力是无穷的,它给学生带来的快乐也是多滋多味的。正因如此,语文课堂要多少一些师生对话,多一些生生对话,比如;学生在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梳理,就可以让学生小组汇报的形式,“我来带领大家学习本课的生字。”“我认为这个词语的解释应该掌握。 ”“我提醒大家这个字的写法。”等等。这样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互动当中来,更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源泉。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21-2
一、观察缘由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即日常的观察,后者是个体在实践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然习得的一种能力,因此个体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而课堂观察则是在一般观察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运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于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观察前有明确的目的并经过精心的组织与设计,从而使其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对事物洞察的深度和广度。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山西省临汾市临师附小的一位语文教师,讲授课题为《威尼斯的小艇》,参与观察的人员为该校部分教师,山西师大2011级教育学原理班的全体学生以及带队老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确定观察目的:课堂教师行为观察;2.设计观察量表:见附表;3.确定观察工具:耳,眼,观察量表,课堂记录等;4.选择观察方法:定性观察(书面记录为主)。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记录。本次研究观察,笔者基本上记录了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及教师的互动,尤其是教师的提问及对学生的反应,以便课后做出更准确客观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根据观察目的及观察量表的提纲,对所观察到的课堂记录进行了整理分析,以客观的态度对所出现的问题做了分析总结。
三、整理分析(课堂情景再现)
(一)课题导入
根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了解各国的民族风情与风俗特点),回顾前一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的风俗民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用世界地图展现威尼斯的地理位置,补充介绍威尼斯的自然风貌及概况及特点(水上城市),自然导入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
此环节,教师教学态度沉稳,愉快,教学语言浅显易懂,且能打破学科间的限制,补充英尺的概念及其换算方式。
(二)精彩段落分析
承接课题威尼斯的小艇,引导学生思考小艇的特点。进而重点分析课文相关段落。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欣赏,体味,标出中心句,夸张句,比喻句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背诵的程度。
此环节,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并且抽取学生阅读注重男女,优差比例协调,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控学习气氛,能够全面掌控教学进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课文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船夫和游客),从对话中体现小艇的特点。然后分别请几个小组上台表演。参加表演的有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的船夫很稳健,思维敏捷,学生的自由提问涉及很多生活常识,如救生衣,安全带等;第二个小组的船夫表演风趣幽默,用方言表演,很有特点;第三个小组的船夫自然真实,见识很广。在表演过程中,教师提醒座位上的学生要做文明游客,用委婉的方式维持课堂秩序,同时又不影响当时活跃的课堂氛围。
此环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并且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反馈,并能合理解决课堂突况。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有学生自由提问,有足够自由发挥空间,并在表演过程中参与指导,依次给予点评。并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有效地维持整个课堂秩序。
(四)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句式及表达,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威尼斯生活。强调在威尼斯的工作,学习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小艇,足见其重要性。
此环节,教师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同时达到巩固教学内容的目的。
(五)课堂发散
对比白天的繁华,夜晚的小艇都停靠在码头,回归寂静的威尼斯更能让学生体会古老威尼斯的魅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此环节,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体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
(六)欣赏与回味
在引导学生对威尼斯进行过想象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用直观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柔和缓的音乐中充分感受威尼斯的美,回味威尼斯的生活,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此环节,教师能够将美感教育与课文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异国风情的同时,学会欣赏美。
四、总结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56-02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来实现,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少年宫作为校外艺术教育的基地,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1校外艺术教育的应有之意
校外教育活动有诸多原则,而有效性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有效性原则是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的、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积极进取、勇于表达的原则。"因此,校外教育活动与有效性思维是互相融合的。再者在当前教育状况下,课外教育没有应试压力,没有功利性,更适合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更能发挥个人特长,发扬个人的表达能力。
2校外艺术教育的优势所在
艺术教学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表现活动的源泉,因为有效思维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独创性、跳跃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艺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自我个性和表达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先天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3校外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做法
在欧美国家,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自我表达式能力是全民都参与其中,在校内校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他们有类似儿童馆和儿童博物馆的艺术教育,围绕着培养创造性,个性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适应现代社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绘画为例,他们重视的不是个别能夺得绘画大赛名次的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而且并不注重他们绘画表现的结果,而是注重整个创作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的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同时更多的是课外活动,在社会和大自然中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比较国内外艺术教学差距,愈发认识到跟上时展的节奏,加强艺术类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对于我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和工作者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效教育应是校外艺术教育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反思和改变,这种反思和改变体现在:重新树立对教育对象的认识,重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立精神和自我表达意识;把艺术教育从过去重知识、技能教育,转变为重素质、重能力、重审美教育;教学方法由过去单一教学规模变为开放的、综合的教学活动,更加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我作为一名校外艺术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结合平时工作实际,谈谈注重有效教育的思考:
3.1立足本土,潜移默化。
艺术的创新来源于每个人的经验,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艺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作灵感。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传授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倡导有效教育教学。
美术教学中,我们注重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写生。结合我市美术课题《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的研究》的推广成果,带领学生对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进行研究、揣摩和学习;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对四牌楼、八字桥、金东方、菜花地、水上森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进行写生活动。同时开展优秀作品点评,邀请当地书画名家进行教学和交流。
音乐舞蹈教学中,结合本地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学习家喻户晓、耳濡目染的戏曲,如京剧、淮剧等;开展茅山号子、板桥道情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快板书创作,让学生参与节目排练,在校园艺术节中登台亮相,一展风采,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艺术的表现离不开生活,只有立足自身的生活、身边熟悉的环境资源,才能创造出真实而优秀的作品。本土的就是世界的,立足本土立足生活,让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体验成功。
3.2改变观念,重视老师。
教师"有效地教"是学生"有效地学"的重要前提。好的学生要有好的教师去教育,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有具有"有效教学"观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
首先是树立新型教学理念。老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教师创新就是要使教师建立新型的理念,把真诚的微笑洒向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师必须明确艺术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是怡情养性的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教师应把新的教学观贯彻到平时教学中,应用有效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表达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次坚持"育人为本"教学方针。教师须做到:摒弃"以本为本"理念,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逐步建立起"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结合艺术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作灵感。
第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及时充电,积极参加培训,扩大知识面,增加专业技能,提升基本功;积极参与艺术比赛、艺术创作类交流与展评。学习如逆水行舟,教学亦是。为了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充实新的知识,我们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们外出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给自己充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项艺术类比赛,以赛代练,磨砺自身,提升能力。我们的老师们在江苏省和泰州市多项活动中多次夺魁,取得累累硕果。
第四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具有个性品德学生,必须具有有效性的方法。好的理念必须要有好的方法来实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创新自己教学方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将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到教学之中,并在教学之中不断完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着重主体,学生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性的人,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审美过程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寓教于乐。正视学生的潜能,承认学生能主动发展,视教学过程为学生发现、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获得过程。在平常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效地学。
第一诱发学生表达的意识。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从好奇开始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激励手段,精心创设情境,在吸引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愿望,从而有利于个性张扬的形成。
认识哲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摸索、体会和心理概括等环节。怎样才能让哲学感性起来呢?我认为应当在课堂上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情感、经验与观念的交流中激活、碰撞,从而获得灵感。我选择了两句与哲学有关的话,以此来牵住学生的手,一起走进哲学殿堂。
第一句是“诗歌是哲学的近邻”。这堂哲学课,是从余光中先生的《天问》开始的。
水上的霞光呵
一条接一条,何以
都没入了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
一盏接一盏,何以
都没入了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颗接一颗,何以
都没入了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呵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当这首《天问》伴着略带凝重的音乐,在课堂上缓缓流淌的时候,它那些对宇宙、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以一种最感性的方式,进入到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瞬间沉静了下来。诗歌是用感性抒发理性的表达方式,我希望哲学的理性能通过诗歌的这种感性力量,传递给学生。
第二句是“哲学的祖国是天空”。曾经有人说过,当人们从繁琐世俗的事务中抽出身来仰望星空时,哲学就产生了。我在阅读中经常遇到那些影响世界的重要人物,他们独自面对孤独和壮丽的人生,其中尤以哲学家见多。我向学生们介绍了黑格尔,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又向他们介绍了苏格拉底,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的人。
通过这两句话,我告诉学生:思考,是哲学的源头,也是接触哲学、认识哲学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看到的哲学就不是灰色的,而是五彩斑斓,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无论是“临近”诗歌还是仰望星空,都是我们对生活、生命和万物的思考。
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对哲学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一是哲学离我们很近,甚至和诗歌肩并肩,关注的是宇宙、自然和生命;二是哲学是思考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抬起头来,透过纷繁的现象,关注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二、感性地了解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什么?授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任务――“捕捉我们心灵上的飞鸟”。内容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高二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最敏感、最多思的阶段,对这个话题自然有话可说。看他们交上来的文字我感受颇多。平时,他们可能让我们觉得逆反、幼稚、不谙世事。但在这些表象下面,他们的内心真诚、热情,有对自然和社会现状沉重的忧虑和反思,有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抨击,有对人生的茫然和追求,有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构造和审视,这些恰是他们真实的世界观。我从中选取了一些精彩、典型的表述,仿照泰戈尔的《飞鸟集》编写了一个集子,做成PPT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思考,甚至因为这些最心底的东西而一起流泪。我对学生说,你们的这些思考就是世界观的雏形。
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思维点拨: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等整体世界的认识,而不是对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的思考和认识。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只是有的是分散的、零乱的、不自觉的,而有的是理论化的、系统化的。
三、感性地厘清关系
如何说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呢?我设置了“仰望星空”这一环节,介绍了几位哲学家在哲学上的一些典型观点。然后,请大家比较“飞鸟集”的观点和哲学家观点的区别。很显然,一个是自发的、零散的、感性的;一个是抽象的、系统的、理性的。学生在这样的讨论和比较中,轻松地发现了两种形态世界观的区别,这其实就是帮助他们区分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松散的世界观不是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那么,又如何理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呢?在“飞鸟集”中,很多学生阐述了自己对自然生态的忧虑,对人类科学发展的反思。我让大家欣赏了迈克尔・杰克逊的MV《地球之歌》,歌声如泣如诉,画面惊心动魄地表现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行为。然后问:为什么自然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不断地恶化,在这种状况下,是继续依靠科学进一步发展,还是要寻找其他的途径呢?学生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认为应当通过道德、法律、哲学等手段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约束。最后,我在归纳中提升:科学技术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则有赖于哲学精神的引导,换言之,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在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看电影《阿凡达》的片断,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叹为观止的自然之美、神奇的物种、土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唯利是图、一心要开掘超导矿石的经济掠夺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片中人物充满了世界观的对立与碰撞。我让学生分析电影中呈现的世界观,以及这些世界观导致了怎样的行为方式。最后学生们发现,通过对影片角色部分行为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人物的的世界观,而人物的世界观,又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自然得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的结论。
四、感性地总结与回顾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多,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理解哲学,激发起他们学习哲学的兴趣和欲望。在总结、回顾这节课时,我把哲学简称为“一棵树的学说”,示图如下:
1.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
《威尼斯》在朱自清的笔下,如同一幅颇具西洋风格的油画,她别致的妩媚,耐人寻味,百看不厌。开头“别致”二字就把读者牢牢吸引住了,画中充满了浓浓的北欧情调和作者对威尼斯古老文明的咏叹。浓墨重彩描绘出来的威尼斯风光,又仿佛一组组油画,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啧啧称赞,流连忘返。
威尼斯城四周环海,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请看:大街是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小胡同四百十八条。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哪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城市。在圣马克广场的钟楼上看,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风光之美,令人陶醉。
威尼斯水景细致玲珑,颜色,总是蓝的,透明的蓝,反射欧洲的纯净蓝天。水面微微泛着点点金色,那是地中海的春天阳光,优雅地散在威尼斯。蓝色薄薄地漂浮在威尼斯每一条水道,那么轻,像一袭丝绸,刻意收敛的华贵,随悠悠水流铺进小城。蓝色轻而薄,舒心也难免压不住阵脚。威尼斯还有黑,厚重的黑,漂移在小水道里,“刚多拉”是黑色的,只有黑色。曾经贵族们喜欢精心装饰这唯一的交通工具,雕金镂银,饰以绫罗绸缎,华美丰瞻。后来政府下令以黑色制止,质朴延续至今。一条条黑色小船,承载这个城市的辉煌,像揽过乌云的残月。“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了”。“江南的水乡”是什么景象?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浓艳,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澄清。红得热烈,绿得醉人,作者以此来比喻威尼斯的风光,不仅使人们领略到威尼斯的明媚亮丽,而且使人们领略到这座古城焕发的勃勃生机。
2.美轮美奂的建筑让人流连忘返
威尼斯的建筑堪称一绝,全城有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博物馆等艺术及历史名胜450多处。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继佛罗伦萨和罗马之后的第三个中心。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可广场走走就知道。它是最美丽最气势恢宏的广场。广场南北两侧重重复重重,是数不清柱子的长廊,广场的东边,是高高的钟楼,华丽的大教堂,充满东方色彩的总督府。临海的那一面,威尼斯的象征,那只长着双翼的狮子高高地雄踞在圆柱顶上,仿佛在缅怀威尼斯共和国昔日的荣光。广场南临大运河,东边居中是圣马克教堂,右首矗立着一座钟楼。紧挨教堂,建在运河边上的是公爷府,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圣马克教堂建于十一世纪,已有八九百年历史,拜赞廷式的中央圆顶式结构融进了线条轻快、造型挺秀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东西方艺术交融在一起,庄严而华美。堂内屋顶与墙壁在黄金色的质地上嵌满碎玻璃制成的画,耀眼夺目,金碧辉煌。圣母像的颜色或蓝或红,显得异常肃穆。用各种颜色和花形的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在空阔阴暗的氛围里,更觉伟丽森严。教堂左右有两溜儿三层楼房,式样别致,并不对称。白石造的拱门恰与教堂的门面与圆顶相称,越发衬托出教堂的超凡脱俗,气宇轩昂。教堂的右首有个空阔的小广场,钟楼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以偏取势。整个方场的建筑,既有节奏起伏,又很匀称和谐,真可谓意大利建筑史上的精品。
3.精妙绝伦的文化艺术耐人品味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名城。意大利作为欧洲文化的摇篮,在音乐、绘画、工艺制造上都有其绝顶之处。你看,圣马克广场是“伟丽”的,公爷府的墙面上用白色和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的方纹,“在阳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而威尼斯唱夜曲的歌女们“微微摇摆在红绿灯球下,颤动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的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威尼斯的美丽风光和文化特色,浓抹重彩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看到威尼斯“华妙庄严兼而有之”的特点。
威尼斯画派作为后起之秀,在欧洲艺术中享有盛名,影响很大。威尼斯在歌剧艺术发展上也作出过重要贡献,《茶花女》等世界著名歌剧就是在这里首演并获得成功的。1932年,威尼斯又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作者描绘了威尼斯最诱人的夜景,大运河上回荡着的抒情小夜曲。文章先铺叙出夜曲的序曲:家家窗下飘着歌声。随后便推出主要乐章。在运河上,有用花花绿绿的纸球灯装点的专门用来唱夜曲的船,两旁排着“刚朵拉”,唱曲的围桌而坐,有男有女,轮到便站起来唱,旁边还有配乐,颇像今天流行的“卡拉OK”。歌词自然是最纯粹、最清朗的意大利语音。当然乐章的主旋律还要由意大利的歌女们一展歌喉,她们才是饮誉世界的歌手。唱完几曲,船上就跨过人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民风淳朴。不想听了,“刚朵拉”就摇向别处。很像江南名胜秦淮河的光景。只是秦淮河的笙歌彻夜,更具迷人色彩。
每隔两年在威尼斯举办的国际艺术展览会,聚集了欧美各国绘画雕刻的精品,种类繁多的现代派作品随处可见,新奇得教人眼睛发亮,却说不出数路。还有诸如玻璃器皿,刻花皮件,大理石小雕像,等等,皆为威尼斯的名产。
威尼斯独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艺术积淀名闻于世,它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还是一座文化艺术名城,人们尽情领略意大利的异国风情,赞叹威尼斯的精妙绝伦,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多少年来,一直把欣赏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如今,威尼斯命运更令人担忧
有人在游玩威尼斯后这样写道:轻盈的刚多拉在威尼斯穿街走巷,两岸长满绿色青苔的墙根,散发出浓重水气,幽幽的,威尼斯是亚得里亚海上最灿烂的一颗明珠,水为威尼斯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同时,潮水与波浪也给威尼斯造成了数不尽的烦恼和困惑。虽说威尼斯人不厌其烦地修补着一栋又一栋长久伫立在水中任由潮汐侵蚀的老房子,但每年冬季持续的降雨加上海水的倒灌,使得威尼斯城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下沉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使我们为它担心,若干年后威尼斯是否会成为一座沉睡于海底的城市。这里的居民成群地搬走。海水和水位高涨侵扰威尼斯的安逸,工业没有大的进展,城区居民们只能在服务业方面求生存。这座被水浸泡的城,貌似安逸,焦灼像城外海浪,时时卷起。威尼斯是被全世界游客撑满的,去威尼斯旅游的梦想,不会随着城市下沉,甚至反而更高涨。所以威尼斯的商店很多。大的服装品牌在这里登陆,都是卖给游客的;精致的玻璃器皿是它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卖给游客的。威尼斯剔透的玻璃里面藏着两个人的尸体,古时候他俩因为把制作玻璃的商业机密透露给法国人而被毒杀。就是因为那么重视,所以威尼斯的玻璃很美,透明纯净,比托举威尼斯的水更凉,凉到最心底。《威尼斯之死》唯美伤感,原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衰老的作家独自到威尼斯寻找平静,意外邂逅一位美少年,作家迷恋沉醉不能自己,霍乱流行了,作家始终关注少年,最后死在威尼斯的海滩上。“影片始终,两个人没有一句对话,没有一次身体的接触,只是作家的目光铺天盖地地捕捉着少年绝伦的身影,等待不知哪一刻回转身来唇边的那缕微笑。”《威尼斯之死》关乎生命与死亡、艺术与美,似乎在说死去的作家,又是在说威尼斯,或者,在说整个世界,所有的人生。不时有汽水瓶和杂物在水上漂浮,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令人心生遗憾。
威尼斯虽然很美,也有它的忧虑,它正面临洪水的侵袭、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威胁,近年来圣马可广场曾被洪水所淹没。除了1966年那次可怕的洪峰,30多年来,已经发生过99次超过80多厘米的海水侵蚀。每次水淹,都对威尼斯造成一次危害。目前威尼斯仍面临洪水侵袭、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威胁。据有关专家统计,水灾、潮湿及盐分的腐蚀,已使一些建筑的大理石毁坏,5%的油画、板画和壁画受损。看到这么美丽的城市,正在遭受因生态失衡所导致的破坏,随时有被潮水吞没的危险,我们的心沉甸甸的。专家警告,30年内这里可能变为空城。威尼斯因水而蜚声全球,也将因水酿成大患,一些临水的大门,可以从陈旧古老的装饰上看出往日的华贵,还有不少曲线优美的窗户却紧紧关闭着,可能主人早已搬迁,近水的墙壁外皮大片脱落,斑斑驳驳,尽显古老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令人深感时间之幽深也。近年来,当地政府多次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能给予经济援助,排除环境污染,对日益脆弱的水地质给予保护。意大利政府和威尼斯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呼吁拯救威尼斯。
三、借鉴反思,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定为本课的主题
1.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也是世界的,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人类要更好地保护它。
保护好祖先和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这些为数不多的珍贵遗产,以使“子子孙孙永远享用”,人类没有保护好环境的教训其实自古就有。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区,由于不合理地开垦和灌溉,后来成了不毛之地。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滥伐森林,水土严重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1998年的洪水肆虐,使多少人失去家园,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在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中详细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造成的生态破坏: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并在几小时内死去,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奄奄一息……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已经在向我们敲了警钟。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环保行为。
翻开历史,再看现实,人类的每一次发展,每一个进步,几乎都要自然给予的。从刀耕火种的草与木,再到工业革命的煤与铁,再到今天石油成为了人类的血液。一个又一个世纪,一个又一个千年,在这不知是不是两厢情愿的联姻中,得益的总是人类,付出的总是自然。高度文明的人类,应该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保护环境都很重要。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无不遵守规则,破坏环境的行为:游览世界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随意刻字留名不文明的现象;诸如食堂里倒掉的剩饭菜,教室里的长明灯,拧不住的水龙头,随处扔的食品袋,草坪上的打闹,随意摘花折枝,等等。
3.启发学生环境意识从我做起。
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正是应时代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目标体系,也使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再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我们在开学前夕,组织学科骨干8人及二年级4名教师参加了处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培训,并责成靳淑英、陈肖琳、耿晓娟3人于学期初在校内分学段进行了二次培训,使老师们明确《语文课程标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是对修订大纲的新发展,明确所教学段的阶段目标及教材修订的意图,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本学期,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落实上各教研组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低年级的课前5分钟演讲交流、新闻快递、儿歌擂台赛、 课文故事续编;中年级的课外阅读反馈、每日成语接轮、定词编讲故事以及高年级的循环日记竞赛、想象作文阅读等均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方面也迈出了新的步子,在多次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实验教师——钟青、靳淑英、王丽荣、陈肖琳、耿晓娟、孙晓静等,组织了实验课题的评审论证,并于10月中旬举办了开题报告,通过交流,大家更加明确了各自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更加完善了实验方案。12月初,举办探究性学习中期小结,实验教师人人编写案例,并将活动成果进行阶段展示。现已选送优秀案例3篇——陈肖琳的《了解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诗作》 耿晓娟的《给废旧电池找条出路》孙晓静的《乱花钱对小学生的危害》参加省级评比。学期末了,我们又召开了结题大会,各课题实验教师认真撰写出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就各自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研究探讨的过程,展示了研究的成果,有的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课题研究中的小插曲,充满自信地提出了对已有现象的思考及建议,并谈了活动的收获及切身感受。我们的探究性学习实验还在起步、摸索阶段,但它已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学生是课题研究中最活跃的小主人,更是研究性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年龄虽小,但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动口、动脑,他们录音采访、跟踪调查、图片展览、宣传接力、利用课余时间在家中、阅览室、图书室、书店、网上搜集资料,对生活中的事情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思考,远远突破了预期设想的效果,拓宽了活动的主题,使之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智慧与潜能是无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氛围、一个情景,使其如鱼得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转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为其在未来的时光热心服务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善思——教学节展示为契机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为使大家对更多的模式教学课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学宗旨,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我们组织了第六届教研组课题共研活动,各教研组在组长带领下,凭借教材,紧扣新的课程标准及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模式,精心设计,公开轮讲,认真听评,反复修改,提炼推敲出一个个独具年段特色的精彩案例。在11月中旬举办的第六届教学节活动中, 8位教师代表教研组进行了展示,一、五、六年级组共4人被评为优质课。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市陶研会上观摩,六年级《草原》一课在省第五届示范小学课堂教学展示中获一等奖。执教者客观的自评介绍,看课人真切的评价交流,热烈的讨论争议,学生家长由衷的赞许,都使我们欣慰地感受到本届教学节所体现出的我校语文课堂教改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1、更加重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把阅读教学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其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如《草原》一课,教师运用电脑课件出示中国地图伴着悠扬的旋律向学生简介内蒙古大草原的位置,并请他们同老舍一起走进草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方法,学习和探讨自己喜欢的知识和内容,自由读、大胆想、尽情说、登台表演小品,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转贴于
欣赏草原如诗如画般绮丽的风光,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深刻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及作者老舍先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组织学生赏读、感悟圆明园当年集建筑、园林艺术于一体的辉煌景观之后,利用大屏幕播放出优美的古筝乐曲伴奏下圆明园的一幅幅复旧图,播放出如今残垣断壁的遗址图及再现侵略者的贪婪野蛮的电影剪辑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自主探究课文第二部分学生对伟大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由衷的热爱及对帝国侵略者强盗行径切齿的仇恨溢于言表,真正达到与作者心灵的相通,从而产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接着自读赏析威尼斯小艇艇形的奇特美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其感受艇舱的舒适,驾艇人技术的高超,乘艇人生活、工作、娱乐全靠它,感悟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_____此地有此物,此物有其主,有主能迎客,客奔主而来,此主拥此物,此物属此地,从而体会作者马克吐温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对小艇的喜爱、对艇舱的满意,对驾艇人技术的惊叹以及对小艇作用“如此重要”的赞赏,实际上是在向世人介绍世界著名水上城市威尼斯独特的风光。
2、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对学习规律的尊重和对学习方法的重视,体现了从单纯注重结果到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一年级《 汉语拼音13课》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和经验,在刚开课时,就很快总结出“un”和“yun”读音相同,字形有差异,用法不相同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认真练写阶段。接着,各自按声母排列顺序与un练拼,试试哪些声母与un可组成音节,组内与伙伴达成共识,推荐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将正确的拼音过程写在黑板上。最后看着儿歌所配的画面——两名登山的小朋友具体生动有趣地口述画面之外的内容并努力规范正确流利地拼读,最终进入“拼音乐园”。屏幕上出现了五个按钮,里面锁定着不同的拼读练习,五个大组分别选定一个按钮,打开练习,以组进行友谊赛,看谁们拼得准、拼得快。课堂始终,在电脑设计的富有童话色彩的“云博士”鼓励下,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层层递进的互动环节,促进教与学两类活动间、学生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个学生自觉能动地感知新内容,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培养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精彩的马戏》《高大的皂荚树》《威尼斯的小艇》《圆明园的毁灭》等多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均注重引导学生在细读中理解语言、品读中体会语境、诵读中培养语感、揣摩作者表达方法,从而积累佳词丽句,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浩渺无穷。
4、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围绕 “是否有必要恢复圆明园的旧貌”这一问题,各抒己见,自由辩论,使他们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走向网络资源,独立思考,将课内学习延伸发展为课外自主自觉地学习,扩大了视野。
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努力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课件与内容揉不到一起,两张皮;学生仅被课件的色彩、形象所吸引,乐而不学;少数课件制作只求新,不求实,影响教学效率。只有将教材把握准,课件才能显神威);文字训练与课文分析的关系(淡化分析并不是不要分析,把握字、词、句教学是小语课堂永恒的主题早讲,学生早明白,早受益);学生质疑与读书思考的关系(学生只读书、不思考,提问漫无边际,不假思索,没有讨论、探究的价值。读书应有目标,读前有要求,读后要落实,教师应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其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创新意识与发展健康个性的关系(与其让学生重复地学习,真不如留出一些时间,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异想天开)。我们坚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力争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王丽荣老师以五册《灰雀》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称号; 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赵玉文老师《五单元汇总复习》被评为特优课,另外3名教师均获优质课;12月中旬,6位教师还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张钧篪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转贴于
教学的一次次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备课也好,教案设计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把课上活,上好!
实干——常规教学持之以恒
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11-02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与人交流、交往中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也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尤其是"合作学习"更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一起探究,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下面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
成功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教材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但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对书上的素材大胆挖掘,尽情延伸,创设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去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活动资源。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分别搜集一个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观察、触摸、感知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引导他们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长、顶点,接着我让同桌的两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你发现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最后全班交流,很快得出结论。我趁热追问: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正方体有吗?学生再次对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观察、对比,立刻,你一言,我一语,既有补充,又有纠正,集体参与,找到了正方体的特征,还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寻找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已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观察、触摸、感知实物,进一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全体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氛围中,轻松、快乐地 获得了新知。
再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我首先动画再现所有学生最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动画再现中还配有轻松优美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完动画故事后,我提问:"你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怎么喝到水的吗?"大家争先恐后回答:因为瓶子中放入石子后,水位上升,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为什么瓶子中放入石子,水位会上升?"这时大部分学生似乎明白却又说不出所以然,带着学生的疑惑,我导入新课。优美的动画情境、水位上升的疑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学习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一定探究价值、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同时对所选内容要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因为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不能因其时髦而滥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并不全部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凡是遇到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提出的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成效比较大。
如在教学《找因数》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此问题一出,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立刻动手操作,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成果,通过交流,得出用12个小正方形可拼出"12=1×12"、"12=2×6"、"12=3×4"三种长方形,同时根据这些算式还知道了12的全部因数有哪些。接着,我再次让小组合作讨论:你觉得怎样能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有人说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有人说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更简单,有的说从1到12一个一个地找。通过这些独立操作、合作交流,大家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很快达成共识。
再如学习了正方体特征后,学生在练习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有学生向老师请教时,立刻有几个学生冒出答案4个,这时我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解决,用学具拼一拼,通过动手实践,同学间立刻交流自己的发现,解决了难题,此时我继续追问:"如果拼一个再大一点的正方体又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呢?"同学们热情高涨,继续操作,找到了答案,还通过交流,发现了规律,且记忆深刻。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合作学习在独立探索前提下进行
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有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就将难以独挡一面,就会有负社会的重托。因此,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或在多种方法、观点中找出优化策略,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自主学习的充分、没有自己观点的学生,在合作中充其量只能做个看客,那不是有意义的合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合作交流的活动,在合作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的认知方式。这就是我们实施合作学习的初衷,更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