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28 10:0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日语语言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日语语言特征

篇1

语言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内成员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的语言表达习惯。具体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世、价值观以及交流中的被认同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语言方式。由于文化差异,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语言,这可能对对方的语言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判断,因而产生冲突和矛盾,最终导致异文化间交际受阻或失败。

1 日语语言文化的背景

汉字在中国的隋唐时代开始大量进入。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和先进的中华文化,从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欲望。日本人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开创了用日本本国文字书写的历史。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当时的日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大。

近代以来,日本大量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为日本的语言又带来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和外来词汇。后来,日本人为了与本土词汇相区分,又把外来词汇全部由汉字书写改为片假名书写,即现在的外来语。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即语言文化,对于理解掌握一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2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择,其语言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寒暄问候与丰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和敬语的广泛使用等方面。

(一)寒暄问候语丰富

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勤于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重要的基本礼节。日本自古是农耕民族,所以长久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与天气、气候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日本社会中,制约人们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自然条件中,天气是左右甚至主导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日本人每天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外,必定会围绕天气寒暄一番。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令人烦恼!”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多是“吃饭了吗?”“去哪儿啊?”等等。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同的交际语言特点。

(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

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到日本人的“和”意识及“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与日本人聊天时,最常听到的词汇就是「ね,例如「今日はいい天荬扦工汀!梗今天真是个好天啊!)等,日本人不管说什么,总是习惯在句尾处加上这个「ね。那么这个「ね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只是起到调节语气的作用,即「今日はいい天荬坤人激盲皮ります。あなたも同じでしょう。(我觉得今天真是个好天,你也有同样的感受吧?)这种表示我和你是同样的想法或心情的语气。日语中的“和”精神是表示“以和为贵”,所以他们在对话中尽量寻求意见一致,保持和谐的关系。日本人在于周围人相处时,这种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得他们在选择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以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拒绝、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断定与承诺、巧妙迂回地暗示等模糊的表达方式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也成为了日语非常鲜明的语言特征。

(三)广泛地使用敬语

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为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礼貌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敬语在日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典型表现,最能体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流艺术。同时,也是日本传统纵向型社会结构――“上下关系”在日本人语言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正确地使用敬语被视为一个日本人必备的教养,也是日本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日本人普遍将能正确地使用敬语看作是高雅、有教养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在日本,敬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传统上一般把日Z的敬语分为三大类,即尊敬语、自谦语和礼貌语。

3 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

(一)敬意表达

日本民族注重礼节,日本人的谦恭、拘谨、抑制、附和和保守等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交际时特别地谨慎。

自谦。日本人对自己所做出的的成绩不喜欢张扬,多予以轻描淡写,以表示谦虚。

比如,当日本人问你“你曾经学过日本文学古典语法吗?”(「君は古典文法を勉し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か。),如果你直接回答说:“学过。”(「あります。),他会很认真地问你:“真的吗?”(「本当ですか。)。这并非这位日本人不相信你的话,而是异文化差异造成的。汉语中的“学过”是对事实的确定与陈述,没有任何高傲自大的成分。但是日本人在这种场合下,习惯用自谦表达方式“只学过一点点。(「少し勉しただけです。)”来显示自己的谦恭和不会令对方觉得自己过于高傲自大的礼貌。这就是差异所在。

2.自责。日本人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的语言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其自责程度往往会令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日本人经常说「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中国人听了会感到有些意外和吃惊,不禁会在心里暗想“的确前几天见过这个人,但是那是他并没有对我做出什么失利的事情,难道是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吗?”。事实上,日本人说「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这句话时,是要表达“前几天见到你,我本人虽然不觉得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但我是个粗心的人,那时也可能有什么令你觉得不周之处。如果有的话,我表示歉意。”。注重面子,害怕出丑是日本社会共同心理的一大特点,也是维护日本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力量。这即是日本人说的“知耻文化”。

3.替他人着想。日本人在语言行动方面处处谨小慎微,往往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尤其在向对方打听与对方有关的信息时非常在意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生怕因为自己考虑不周使对方难堪不满。他们会根据对方的状况选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示敬意。其中使用较多的「すみませんが、「申しUございますが、「恐れ入りますが、「失礼ですが等,都用于对交际对方心情、感受及面子的顾及。如乘车途中上来了一位行动不便的人,当有人为他(她)让座时,中国人一般会说“谢谢!”,而日本人则会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因为如果我不上来的话,你就能坐着了。正是因为我上来了,你却只得站着,真是对不起。在日本,用这种语言方式来表示谢意的现象有很多。

(二)随声附和

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眼神及相关的身体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态度。凡与日本人交谈过的中国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日本人在聆听对方的讲话时,往往频繁地点头哈腰并随声附和道「そう、「はい等词语。这是中国人常会误解为对方同意或接受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其实则不然。中国人在交谈时,只有在自己同意对方意见或主张时,采点头并伴有“对”、“是的”的语言表达。而日本人是严格区分感情与逻辑的。所以说「あいづち(随声附和)是日本人作为听者或动作接受者时的谦和,是他们不张扬在身体语言上的反应而已。日本人这种融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于一体的“随声附和”与中国人完全不同。

语言时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人们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和困惑。仅靠语法正确的日语不一定能虺晒Φ赜肴毡救舜蚪坏馈R虼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有意识地、适当地进行日本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介绍日本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其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领悟,避免因为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影响对日语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57-02

漫画中的语言和正统的日语是有所区别的。在漫画创作过程中,由于漫画表现丰满和生动性的需要,漫画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的漫画语言,有缩略语、合成语等。但在个人的漫画翻译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日译中的难点之一,就是拟声词和拟态词的翻译,大量的拟声词和拟态词是日漫的一个特点。中文的拟声词也十分丰富,但是较日语量还是要少一些,有许多的日语拟声词和拟态词无法找到完全吻合的中文词来对应。本文将结合个人阅读和翻译经验,对日本漫画中的日语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

一 词汇:大量特殊词汇诞生

在日本漫画在成长过程中,酝酿出了丰富的特殊词汇,这些词汇成为年轻人的喜爱用语,并通过网络等方式不断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便是大量接受这些词汇的国家之一。这些特殊词汇主要以合成、缩略、意义延伸、意义特殊化等方式出现。

2010年4月有一部开播的动画标题为「ぼく、オタリーマン。「ぼく、オタリーマン中的「オタリーマン便是一个合成词,即由「お宅和「サラリーマン这两词构成。主人公是一个上班族,下班之后大部分时间喜欢待在家里,这是主人公最大的两个特征。在「花丸幼稚園中,小土老师也是这样的一个角色。这个词汇的出现反映了日本社会的某些特征。当然,构成这个词汇当中的「お宅原本也是因漫画而来的。

漫画中,特别是少女漫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是「萌える,经常以「萌え萌え等方式出现。「萌える的本意是发芽萌芽,但是在漫画中,「萌える形容的一般是人,而非植物等,能够「萌える的要素很多,可以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者事物的极端喜爱热爱之情,也可以表示人或动物的可爱等。至于它的来源,一般认为,这里的「萌える的原词即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和其同音的「燃える,但由于在日语输入法中,「萌える排在前面,所以在惯性中「萌える将「燃える给代替了。

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汉字「腐,它的基本意义为“腐烂、变质”,但这里的「腐代表的是一个群体,即喜欢耽美或BL的女性。耽美文化起源于日本,即在男男无生殖的单纯恋爱中寻求美的文化,而沉迷于这种文化的女性便称为「腐女子。正因为「腐女子的存在,现在日本的耽美漫画、小说及广播剧的产量源源不断,并且已经定型,这里的

“耽美”也是来自日语的「耽美。在耽美文化中,还包含许多本来意思出入较大或者重组的词汇。例如「ドS(超级S或性格比较强势的人)、「受ける(耽美中处于女性位置的男性)、「攻める(处于男性位置的男性)等。

在漫画领域中有许多缩略语,虽然很多时候它们并非以日语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形式出现,但是属于漫画日语的范畴。比如「BL,是指Boys’ love,同耽美意思相近。「GL即Girls’ love,同「BL相反。「ACG则是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对于动漫爱好者来说,这三者是一体的。

二 语言表达:语言特别、夸张,感彩鲜明

漫画作为一种区别一般生活的表现方式,为了更好地凸显人物个性,使情节更加引人注目,使用的语言方式也是多元化的。总的来说,比较夸张,比较具有凝聚力,但遵循了日语的大致特征,如上下关系中用到的敬语自谦语、男女用语差别等,但与平常生活中说的日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传统日语中是不存在感叹号的,但是漫画中为了丰富气氛和人物性格,经常会使用感叹号,而且有时会不理会语法规则来完善人物性格。例如在「るろうに剣心中,主人公剑心每说一句话后面都会跟一个「ござる。如:「はいでござる、「大丈夫でござったか、「家の仕事は拙者の役目でござるからな、「開けてよいでござるか……普通人不会采取这种说话方式,但是剑心是明治时代一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剑术高强且带有贵族气质的没落武士,这种说话方式,丰富了人物形象,也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此漫画中,后来有人企图冒充剑心,便学他说话语句后必带「ござる,说明这种说话方式已经成为了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与此相似的还有一种喜欢在句末加上「です和「ございます的说话方式,这些说法就出现得要稍微多一些,而且多是比较可爱而有礼貌的女性在使用。比较典型是「ひぐらしのなく顷に中的古手梨花和龙宫礼奈,「面白いと思いますですよ、「許すのです、「今日は絶好調でございますわね、「おほほほ、実は鷹野さんに耳よりな情報がございますよ,这些语句有些从语法角度来说都是不规范的,日常交流中并不会出现此种表达方式,但是,在这里却显出了角色的可爱和特别。

三 语言构成

从表面和整体来看,漫画用语当中的汉字明显地比较少,而且片假名相对较多。一般来说,漫画是用来娱乐和消遣的,汉字较少片假名较多比较方便日本人阅读。由于漫画用语很口语化,而且需要强调的地方也比较多,片假名的运用自然也就增多了。漫画用语中使用片假名的除了大量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之外,还有一些经常使用、表示转折、强调等的词语。如「ケド、「カワイイ、「バカ、「ホント、「ソレ、「アレ、「コレ等,使用片假名,即表示了强调,也容易让读者想象人物抑扬顿挫的说话语调。

在具体的语言构成上,经常会出现约音、促音以及变音「ら抜き等现象。如:「それは、「これは、「あれは经常会表现为「そりゃ、「こりゃ、「ありゃ,「うるさい则为「うるせえ,「している为「してん,「食べられる为「食べれる,「です为「でーす等等。这些现象自然和漫画的口语化分不开,也更容易将说话者的语气和情绪用文字表现出来。「ほんっと何様ってカンジだよねーー中的促音和后面的长音都传达了一种无奈的心情。「馬鹿!いい…一人で…っ,这里的促音表示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对方抢先一步的情形,如果没有后面的促音,想必表示当时那个慌张状况的效果会差一些。

四 拟声词和拟态词

虽然觉得拟声词和拟态词也属于语言构成的一部分,但是在漫画当中拟声词和拟态词占了比较重要且特殊的地位,就单独列了出来。

在日本漫画翻译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拟声词和拟态词的日中翻译,因为许多日语当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没有办法找到完全相对应的中文象声词和拟态词。而且国漫和日漫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国漫中使用的拟声词和拟态词较少,而日漫中则是非常多。当然,含有大量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也是日漫的特征之一。

拟声词和拟态词本来就比较主观,在使用时比较自由,在漫画中这种特性就更加明显了。因此出现了这样一个词「音喩(为夏目房之介所造),音喻在漫画领域专指漫画中用文字表现出来的拟声词和拟态词。在音喻中,很多词很难比较形象地转换为其他语言。比如「どよんど表示阴郁的心情,「ドッギャーン是人物登场时的样子,「むずんぱ表示抓住他人手腕时的情态,「くわんま゛っ则表示受有压迫力的样子,这些词在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象声词。再如,「カっ表示脸一下子红了的样子,在中文中要翻译就只能将其转换为“脸红了”这样描述;「ポイ则是把物体轻轻扔掉的样子,也难以找到形象的说法。

当然,由于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是表音文字,出现丰富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也似乎是理所当然,只是在语言转换时会出现困难,所以也出现“对日本外的漫迷来说,拟声词和拟态词究竟要不要翻译”的问题。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可以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人们视野宽阔,接受能力强,信息传递迅速,语言文化之间的渗透来得非常之快。

篇3

强调学生自学的能力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向来一直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为研究生上课时,日本的教授大都数不会直接采用授课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更多的是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术知识的指导。讨论课一般是每门课每星期安排上一次,一次约莫两小时到三小时,同个专业的研究生及其导师都要按时参与讨论课。每节讨论课都会由一名到两名研究生来进行对他对本课程研究内容的讲解,讲完后,其余的研究生则参与解答与提问的环节中,而导师则对于相应的问题作出一定的专业的学术指导。在上讨论课之前,老师会安排所有的学生去阅读与课程相关的教材或教学指导书籍,并且在课堂上讲解其观点的学生进行先后的排序,把排序名单贴在学校的公示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讲解次序后,就在课下先将课程的教材全部自学完,并且写下教材每个章节学完后的思想总结,并且将在阅览中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记录,以便在讨论课上将自己没弄懂的问题与其他的研究生与导师进行探讨。所以在日本,导师在研究生教学中扮演的是问题的回答者,而不是课堂上的讲解者,而对于教材的学习全是由学生在课堂下自学完成的。对于日本的博士研究生而言,课程的设置显得更加的灵活自由,博士研究生只要求修完一定课程的学分即可,而课程全部是由学生们自行选择的,能选择的课程非常丰富多彩,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是博士学位论文的方向来选择所修的课程,完全不需要由学校与导师来指定他们所学的课程。博士研究生们可以选择的课程数量有很多,几乎包含了他们所学专业的各科知识,范围包含极为广泛。上课的方式依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

对于研究生来讲,没有在课程中设置单独的外语课,然而外语的学习对于研究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的。对于理工科的研究生,都会开设用英文来教学的专业讨论课,在课堂上,导师给每位同学发放最新发表的用英文书写的理工科论文,学生们要能够翻译整篇学术论文。学校会安排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研究生们参与这些研讨会中,在听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的同时,不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更增强了英语的听说表达能力。日本大学的国家化程度极其高,随着日本“30万留学生”计划的实施,使得全球各国的学生都会在日本求学,所以在一些学术研究或实验室中除了说日语,还会用到英语来与外国人交流,从而导致日本的研究生英语的实际应用交流水平很强。日本的研究生们往往能在国际的学术会议上用全英文进行学术的报告演说,在全球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英语论文,这些都是日本的大学注重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成果。虽然没有特设的英语课程,却在学校为其营造的良好国际氛围中,学生们能更好地自学英语的实际交流表达。

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学而言,日本更加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每位研究生都会安排相应的课题进行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年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第二年就完全进行课题的研究了,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基础理论课的设置更是灵活自由,所有的课程都由学生们自己来选,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此外,研究生们的导师都会安排学生们参加大型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以此来激励学生们关注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更好地把握住专业发展的风向标,使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并且选取自己未来愿意潜心研究的课题。一般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导师们就会让他们开始撰写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以此来明确其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在研究生的第二学年开始,导师们就要求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中期报告的答辩,只有通过了答辩,学生才能按照自己的原有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否则只有在自己已经研究所的基础上做不断地修改与更新,直到他的答辩让所有的评审导师们满意为止。在中期报告答辩时,同一专业的研究生与导师都会聚在一起,大家一起来听答辩,来分析学生课题研究进行的情况与其是否可以继续按照原有的研究思路开展下去。在中期答辩结束后,许多学生都会对原来的研究计划与结果进行重新的审核与更改,使自己的研究更为的完善。在答辩过程中,导师会选取十分优秀的学生研究成果,鼓励并且指导他完成学术论文,并且在国际的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其研究成果,并且还能获得在国际学术报告会上进行演说。在研究生学习生涯的最后半年,研究生除了在忙于撰写学位论文与自己研究的课题外,并且将自己研究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来,与同一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学术的交流与分享,在大家的热烈探讨中,来知道自己研究内容中的不足与缺点,从而根据其他研究生与导师对自己研究内容的点评中修改自己的学位论文,并最终完成学位论文,进行毕业答辩。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导师对他们的要求就更加高,他们每年都必须参加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十分重要,如果他们未能达到学校对他们的要求,比热他们没有达到的数量,或者是他们发表的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不够高,那么他们将不能按时获得博士学位证书,只能向学校申请延期毕业,继续在学校进行研究,撰写更高质量或更多数量的学术论文了。所以说,日本对研究生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们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其教学的目的也是建立在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基础之上的,是为了研究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其研究课题而设置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01-03

“日语视听说课程”是日语教学的核心基础课,在日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非母语语境下,以听为先是外语学习者遵循的准则。对于初、中、高级日语学习者来说,教师的正确听力方法的指导会对他们听力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对听力素材反应快慢不一、听解目的不明确、无法长时间记忆所听到的信息内容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有碰触,可对于解决之法时常感到困惑。

针对这种教学上的困惑,我们查找了大量文献资

料,发现在听解过程中外语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类型和记忆特征是影响其听力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认知风格是人在信息加工(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风格,其中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功能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关于人类认知特性的相关理论恰好可以解释这些外语视听说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出发点,以认知心理学的“多储存记忆系统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及记忆特点,根据学生对信息接收过程的分析,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日语学习者的特点,结合认知记忆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听力材料内容。

一、人的记忆系统特点

人的记忆系统通常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

时记忆三大类,Atkinson和Shiffrin建立了“多储存记忆

系统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为:外部输入通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在这里做短暂整合后,有的进入短时记忆,有的马上丧失,有些则可能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作用是一个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在这里以复述的方式进入长时记忆,得不到加工的信息很快会丧失,它还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把信息提取出来进行加工,如图1所示。

图1多储存记忆系统模型

多储存记忆系统模型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关系整合为一个整体。首先环境将各种刺激提供给人的感觉器官(本文主要指视觉和听觉),形成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即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图像记忆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但信息保存时间短暂。声像记忆的特征是信息容量少于图像记忆,但持续时间比图像记忆长。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通过注意的选择过滤过程形成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过程中,信息是以特征来表征的,而短时记忆的储存空间有限,每个刺激的平均特征数量越多,短时记忆能够储存的刺激数量就越小。

短时记忆信息可以保持15―30秒,如果得不到复述,那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将会迅速被遗忘。经过加工的信息形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类型。情景记忆是接受和储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具有以个人经历为参照和具体性的特征。语义记忆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与指代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作引起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关组织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在以上环节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起着信息过滤器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受到注意的信息被传送下去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没被主体注意的信息则不被传送,因此注意具有选择性特征,注意的分配容易受到主体对信息需要的评价和当前意愿以及记忆信息量的限制。

二、研究设计

基于上述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系统理论,笔者尝试了解学生的记忆、认知类型,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便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本科二年级47名日语系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学生日语学习时间在1000小时以上,具备初中级的日语视听说能力。

(二)研究目的

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系统理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尝试了解学生的记忆特征和认知类型,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学生认知风格和记忆特征的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策略。

(三)调查内容

侧重考察学生的记忆、认知类型。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是”或“否”。

上表中,第2、3、4、7、12、13、14、15、16题若回答为“是”得0分,若回答“不是”得2分。其他问题回答“是”得1分,回答“不是”得0分。奇数序号问题与偶数序号问题的得分各自相加,其中奇数序号问题测试认知型学习

法,偶数序号问题主要测试记忆型学习法。

偶数问题得0―4分:使用这种记忆型学习法的学

生依靠听觉的记忆能力强,属于听比看更容易记忆的听觉类型。

偶数问题得5―8分:使用这种记忆型学习法的学

生是处于听觉型和视觉型之间的中间类型。

偶数问题得9―13分:使用这种记忆型学习法的学生依靠视觉的记忆能力强,属于看比听更容易记住的视觉类型。

奇数问题得0―3分:使用这种认知型学习法的学

生解决问题时属于深思熟虑型,即在充分考虑的基础上采取行动。

奇数问题得4―8分:使用这种认知型学习法的学

生是处于深思熟虑型和冲动型之间的中间类型。

奇数问题得9―12分:使用@种认知型学习法的学生解决问题时属于反应敏捷,但不注重细节,容易产生错误的冲动型。

(四)调查结果

我们根据上述评分标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记忆类型中,听觉类型的学生为18人,中间类型的学生为

26人,视觉类型的学生为3人;认知类型中,熟虑型为8人,中间型为36人,冲动型为3人。

考察47人的平时学习成绩,发现兼具听觉型和熟

虑型特征的学生听力成绩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状态较稳定;具有听觉型和冲动型特征的学生反应敏捷,但稳定性不够,对细节处掌握得不太准确。视觉型学生数量较少。中间型学生居多,特征不明显,成绩好坏者均有。

三、基于学生认知风格和记忆特征的日语

视听说课程教学策略

日语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认知记忆风格以及性格特征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要想取得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必须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在听力材料对听者产生刺激而形成感觉记忆阶段,由于听觉型学生对声音反应较敏感,比中间型和视觉型学生能更知信息并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形成短时记忆。这也就是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反应快慢不一的原因。对此,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针对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加强加大对中间型和视觉型学习者的听力刺激,促使他们提高对听力材料的敏感程度和反应速度。比如着重训练学生区分相似读音、清浊音、长短音、有无促音等发音特征,加强他们的感觉记忆能力。

在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过渡阶段,在日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注意力分配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第一,播放听力材料之前简单讲解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方面来;第二,以提问的方式将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有意识地听,自动筛选有用信息形成短时记忆,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有些学生不知听什么的盲目心理。注意引导策略对有图题的指导作用尤为明显,体现了视觉注意比起听觉注意具有优先性。我们通过指导学生注意图片或文字信息,使他们在头脑中产生预设,将注意的范围根据有效信息自动设定,使学生实施具有强烈目的性的听解过程,有

效排除无用信息,提取有用信息,以便做出正确选择。但是人的注意系统具有局限性,当注意的区域范围正确

时,能够发生正启动,可以激活人的头脑内部相关经验知识,做出与听力材料逻辑、内容、概念等相符的选择;反之,如果注意的区域范围偏离,就会屏蔽掉有用的信息,发生负启动,阻碍听者对目标事件的信息加工,使听者做出错误选择。因此,加强学生听解过程中注意力的正确引导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策略。

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换过程中,要想使信息保持相当长时间必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我们引导学生将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记录下来,关键词里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在学生复述所听内容时看到关键词便能激活与其相关联的内容,从而重现听力内容。此外,我们还以图式的方式将内容概括形成抽象的符号及图形,比如指路等听力素材,将路线画出,注明方向和关键地点信息。同时,我们利用情景模式对听力素材进行加工,比如各种不同情景均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此处具有共通性,不同点在于不同情景的设置。为了提高学生听力的反应速度,我们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听力模型,比如就时间提问的模型、就地点提问的模型、就人物提问的模型、就事件提问的模型、就原因提问的模型、就方位提问的模型、就新闻报道提问的模型等,并针对这些听力模型,我们搜集整理了与之配套的题集,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性训练,使这些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以便学生可以随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帮助加工短时记忆的信息。我们还指导学生使用联想法、对比法、归纳法等记忆技巧来强化长时记忆,有效调动学生大脑内部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将已有的旧知识和听解过程中获取的新知识有机结合,形成长时记忆。

在听解能力中,预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听力模型有利于加强引导学生在听解过程中的预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预测引导,引领学生预测录音中可能出现的内容。在听音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与预测的事项相关的信息,同时根据录音中出现的关键性词语及句子训练学生对下面的内容进行预测,为全面透彻地理解听力材料做好心理准备。意群是句子构成意义的最重要的单位。在听解过程中,要想理解意群与意群之间的连接关系需要培养学生很强的预测能力,通过前句群的语义暗示推测后句群的语义,这对听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训练学生预测能力的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由词组的搭配到句子的结构再到句群,即由小的语法单位到大的句子单位掌握预测能力的技巧和方法。听句子时,在句子的任何一个地方暂停下来,让学生预测句子的其他部分的构成及语义关系,指导学生前部分句子的结构常与何种词性或语义的词语搭配,从语义构造上预测句子的后半部分。此外,可以通过前句群中出现的具有暗示意义的词语来推测后句群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的答案。此外,通过语音语调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加强对说话人感情及语气的理解,通过会话中的语调暗示,可以推测说话的真实想法,达到有效的听力理解的效果。由于人的大脑在单位时间内记忆容量有限(据统计大脑能记住的有意义组块为七加二或七减二之间),预测能力相当于通过

已知信息将未知的可推测信息形成组块,有利于信息的过滤与记忆。预测能力也与人们头脑内部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知识结构全面丰富,则预测能力强,反之则弱。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预测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头脑内部的知识结构的构建也下了很大功夫,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预测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听解能力的培养,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涉及语法、读解、速度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一方面的教学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摸索和探讨。

本文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出发点,以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及记忆特点,根据学生对信息接收过程的分析结果,提出以学生为主导的个性化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型。具体来说,针对人的认知记忆过程的不同阶段建立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听力材料内容。比如建立各种类型的听力素材模型:就时间提问的模型、就地点提问的模型、就人物提问的模型、就事件提问的模型、就原因提问的模型、就方位提问的模型、新闻报道提问的模型等,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性训练,使这些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以便学生可以随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帮助加工短时记忆的信息,同时有利于加强学生预测能力的引导。

由于实践性较强,同时受学生认知类型与知识积累等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归类并提出个性化的教学对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此外,考证提出的新型教学策略的效果及其评价标准也是我们以后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哲.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 学,2000,(3).

[2]何华.新视野下的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70.

[3]Robert L.Solso,M.Kimberly Maclin,Otto H.Maclin; 邵志芳,李林,徐媛等译.认知心理学(第7版)[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5-81.

[4]刘先清,范金艳.语言注意系统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 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5]刘晓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听中预测技能的培养[J].教 学研究,2003,(2).

[6]吕建娜.对听力教学中预测训练的调查及思考[J].外语 电化教学,2001,(1).

篇5

日本浮世绘美人画与中国传统仕女画的题材比较(享乐与现实)

浮世绘美人画,意指日本江户时代描绘女性形象的风俗画。江户市民的“浮世”意识,反应了他们感叹人生短促、世事无定、需及时行乐的世界观。美人画就是在这种思想下成长的市民绘画。纵观日本浮世绘两百多年的历史,题材以娱乐圈为主,多描绘美人、歌舞伎、当红演员等。可以说浮世绘美人画是一种带有享乐色彩的绘画。然而生活的世俗化和性的放纵与江户时代严苛的封建制度格格不入,也与儒学的禁欲主义存在着较大的隔阂,浮世绘画师们就把这种儒家的现世精神转化为独特的享乐主义,描绘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这使美人画摆脱了严格的社会思想的束缚,以一种更加富于创造和开放的姿态来进行创作,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点。喜多川歌磨的《妇人相学十体》、铃木春信的《艺伎演出 八景》等都是描绘歌舞伎表演的充满享乐之风的作品。鸟居派代表画家鸟居清长,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有意识地拉长女性躯体比例,使女性拥有更为纤长秀丽的体态,并借助她们文雅的举止使浮世绘美人画中的风尘女子也有了淡雅的书卷气。他的作品《美南见使二候 七月 夜送》就表现了江户吉原娱乐区中夜店歌女们送客的情景。在象征黑夜的墨底上,浅色调的女性形象异常醒目,虽然人物的丰富表情与频频回首的姿态暗示了刚刚结束的晚宴,但却没有卖弄的脂粉气。这些绘画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艺术充满享乐主义的审美情趣。

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在选择题材上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仕女画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女性美的描绘总是以现实社会的世俗化审美要求为转移,人们常常借助社会的力量为仕女画形象戴上社会伦理经义的桂冠。魏晋时期的仕女画主要描绘的是文学作品中贤德的女子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唐代画家热衷描绘现实中的贵族妇女,反映封建社会繁荣时期文化艺术蓬勃向上的一种精神面貌。我们可以从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领略到世俗文化的丰硕之美。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社会生活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联系,描绘世俗女子的题材范围也日益扩大,画家们热衷于在艺术创作中描绘贴近生活的场景,如织布、摘花、骑马等社会中下层女性朴实的生活劳作。进入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萌芽,宽松的创作环境使仕女画的绘画题材范围更为广泛,不仅小家碧玉被竞相传写,一些市井劳作妇女、女伶、姬妾甚至民间喜闻乐见的小说戏曲中的美女、佳人传奇也十分流行。如《西厢记》、《红楼梦》等极大的丰富了女性绘画中的文化内涵,更加贴近生活,形成雅俗共赏的新格局。

总之浮世绘美人画的享乐趣味与中国仕女画题材的现实趣味有着明显不同的审美特征。

日本浮世绘美人画与中国传统仕女画的人物形象(悲艳之美与秀隽婉丽)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艺术”。中国的艺术长河孕育了仕女画追求质朴、柔静、内敛的特征,而日本美人画则追求华丽、浮艳。中日两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两者在艺术风格上的显著差异。

日本美术的审美情趣包括――幽(深奥)、玄(神秘)、佗(清淡)、寂(静谧)。使人在凝神静察中品味最深层次的美感――物哀,也就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忧愁和淡淡伤感。浮世绘画家正是在这种美学基础上,将自己的同情、哀怜融化在描绘对象伤感的朦胧意识中,以浮艳的色彩掩饰宿命之悲,美人画所表现的正是悲与艳的结合。女性形象都是粗眉细眼,身材高挑,极具变形美意味,夸张的肢体语言也富有戏剧性的张力美。美人艺妓虽看起来幽玄妖艳风情万种,为了生计或虚荣不得不浓妆艳抹,强作轻浮,但内心却孤寂凄苦,忧伤悲凉。人物内外的精神分裂和冲突正是美人画中悲艳艺术发生的渊源。喜多川歌磨所绘的《北国艺妓》,描绘的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标准美人。她双鬓横梳,头饰精美,华丽绚烂的和服罩不住她风情的肌肤。从她那人偶般的造型,精心的装束及弥漫于画面的浮华艳丽之美,或许很难想象她内心深处的悲哀,但她专注的神情和念念有词的双唇似乎在诉说对命运的难以把握。在他的画中,朝迎夕送的妓游女融合在雅致的氛围中演绎得如同女神一般高贵纯情。纵观浮世绘大师们的作品,可援引“浮世多梦人若狂”来统之。现实中得不到的,在虚幻中兑现,在花街柳巷中寻求慰藉,以忘却痛苦的现世生活。悲的极致便是艳,日本文化特有的悲剧精神与艺妓的特殊身份紧密结合,这正是浮世绘人物形象所呈现出悲艳美的源泉和依据。

与日本美人艺伎浮艳之美不同的是,中国仕女画的人物形象则表现的多为秀隽婉丽之美。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论及美的内涵时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带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审美标准和优劣定义着中国仕女画中的人物形象。这些女性大多高贵典雅、端庄娟秀与浮世绘画师们热衷表现的放荡不羁的歌舞伎截然不同。仕女画中的女性总体上给人一种“柔静,平和”之感,力图表现出某种品质和形象美的和谐。在仕女画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那些贤良淑德有仁义品质的女性。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烈女图》中所表现的内容就清晰地渗透着封建伦理道德精神。在中国仕女画发展的高峰期唐代,以表现贵族妇女生活而著称的张萱、周为代表。张萱的的《捣炼图》中仕女们神态心平气和,安详柔静,气质雍容华贵。这种神态和体态的表现同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对妇女长期束缚有极大的关系。而周对贵族妇女精神上的苦闷抑郁和空虚进行深入挖掘,他的画深刻地揭示出唐代后期审美意趣由宏丽转向婉约的变化现实,反映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理性思考。《簪花仕女图》中强调女性优雅的举止和秀丽典雅的身姿,画中女性丰腮、樱桃小口、柳眉凤眼、步伐优雅,典型的东方女性美洋溢在画面中。宋代的仕女画迎合了普通百姓对女性审美的品味和需求。仕女造型已由唐代的丰腴富态变得更为接近生活中的形态,人物形象追求细腻微妙的趣味,如牟益的《捣衣图》等。明代的仕女画造型上大都纤细瘦弱,温文尔雅。代表作有唐寅的《秋风纨扇图》、仇英的《汉宫春晓》等。清代,仕女画的造型更趋于柔弱媛婉,以“弱不禁风”的削肩、柳腰、瓜子脸为时尚,呈现出无病的一种病态美。改琦的《红楼梦仕女》、闵贞的《采桑图》中的人物形象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大众对女性美的审美要求。

篇6

【关键词】 女性主义;中年女性;日常行为;文化传统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合作内容的不断加深,入世十几年来,我国与世界金融体系的融合程度日益紧密,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也因此大幅提升,联合国《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调查组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14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已经从1990年的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跻身至高人类发展水平组别,[1]其卓越的发展成就令专家学者惊叹。尽管在此背景下我国国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2]平权思想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父权统治意识有所松动,[3]但受到绵延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影响和束缚,当前我国社会的性别歧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改善女性的弱势状态仍然是一个艰巨且长远的工作。

依据已有的研究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我国受益程度最高的是城市青年女性群体,[4]该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独立、思想开放,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出于社会阶层分异的考虑,青年女性群体是社会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中年女性成为研究主体的几率较低,笔者认为,研究中年女性群体的日常行为特征能够丰富当前社会学领域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基此,详细客观描述中年女性日常生活内容、出行轨迹、内心活动成为了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

1、数据获取

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走访、蹲点观察、电话采访等方式获得,部分数据是在加微信和QQ好友后聊天所得,采访地点不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如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作出了新的规定:44岁以下为青年;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依据该标准,在调研发放的220份调查问卷中有效样本为171份,有效率77.7%,有效样本中的23名女性接受过深度访谈。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包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受教育程度、日均时间分配、出行距离等。

2、有效样本社会属性统计

本次调研里中年女性居民的有效样本为171人,平均年龄为53.3岁,按照世卫组织中年群体划分标准分布在45-59岁来看,本次调研的女性群体的平均年龄处于该划分区间的中段。从客观统计看,已婚人员占73.1%,离异人员占20.5%,丧偶人员占5.3%,未婚人员1.2%;无工作者(截至调研日从未参加过工作)占22.2%,退休人员占28.7%,企业职员占15.2%,行政人员占10.5%,专技人员占6.4%;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员占39.2%,2000-4000元占29.8%,4000-6000元占21.6%,6000元以上人员占9.4%;不与子女同住的中年女性占54.4%,有孙辈的人员占69.0%。从笔者主观感受来说,行政人员和专技人员群体不同程度出现了精神状态佳、有幽默感等特征,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女性语言组织能力均较强。

三、行为特征描述

1、时间行为特征描述

为了解中年女性居民日常生活状态,笔者在问卷2中将一天中的6:00-22:00时间段内分割成若干小时间段,要求受访对象填写自己的生活习惯,包括起床时间、午休时间、晚休时间以及早餐、午餐、晚餐时间,在五个生活内容分类中填写自己的时间分配,五个生活分类分别为:①购物:包括采购食材、生活用品、为自己购买物品;②家务:包括带孙辈、做饭、打扫、洗衣服;③睡觉;④娱乐:包括喝下午茶、看电视、听歌、与朋友聊天;⑤锻炼:包括散步、跑步、跳广场舞等。

本次调研中受访对象平均起床时刻为早晨6:22,平均午睡时刻为12:53,晚休时刻为23:11,可见中年女性居民群体每天花费时间最多的生活内容是家务劳动和外出购物,娱乐休闲时间较少,除了两名受访对象表示家务由家政人员专门打扫外,其他女性均表示家务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笔者选取一名较典型代表黄阿姨的日常访谈记录可印证以上行为。

黄阿姨现年58岁,居住在地理节点B藏龙福地小区,经常带孙子去地理节点D希望绿洲小区散步,黄阿姨年轻时负责照顾丈夫、儿子,一直无工作。现与丈夫、儿子、儿媳同住,儿子为建材商人,收入丰厚,有两个孙女、一个孙子。

笔者问(以下简称问):“家里的事情一般都是谁打理呢?”黄阿姨(以下简称黄):“当然是俺们做,难道让男人来做?他们可做不了,他们要做我还不放心呢。”

问:“那您丈夫会帮您一起带孙子吗?”黄:“才指望不上他呢,就知道打麻将聊天啥的,孩子都是俺跟俺儿媳妇儿一起带,偶尔孙子需要接了让他接一下,俺儿子生意忙,家里的事情就得俺们做。”

中年女性有着牢固的“主内”思想,为了下一代操持家务和带孩子的意识强烈,在中年女性群体影响下,“主内”思想不同程度地向下一代女性群移。

2、空间行为特征描述

在调查受访对象日常出行距离时,为避免地理数据过于抽象,笔者将调研地点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名称显示在问卷中,并依据地理距离的等级进行了划分,要求受访对象选择一周之内必去的地点并说明原因,统计如下:在小于1.0km的地理范围内占57.3%,1.0-3.0地理范围内占27.5%,3.0-10.0km地理范围内占10.5%,10.0km以上占4.7%。选择动机排名前三名的是:①日常果蔬采购;②陪孙辈出行;③与家人出游。掣肘出行行为的原因排名前三名的是:①]时间;②不会开车;③不知道怎么到达目的地。

受访女性总体出行距离较短,出行目的以家庭成员日常衣食住行需要以及陪伴家人一起吃饭、游玩为主,极少有女性表示出行购物是单独为自己购买物品。中年女性群体以家庭为核心的意识强烈,日常出行距离和目的始终围绕家庭需要这一核心概念。受访对象的出行目的统计与笔者在地理节点日常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试举两例,如:

2016年3月7日(工作日)16:02调研地点某公园,婴幼儿随家长出行的样本为29例,其中中年女性+孩子的组合11例,中年女性+青年女性+孩子的组合7例,青年女性+孩子的组合为5例,中年女性+中年男性+孩子的组合2例,青年女性+青年男性+孩子的组合2例,中年男性+孩子的M合1例,青年男性+孩子的组合1例。

以2016年3月19日(休息日)10:55在调研地点某小区,笔者在小区门口进行了60分钟的观测调查,在332例出行样本中,符合“手中拎着大量蔬菜”和“日用品”要件的有效样本为144例,其中中年女性+中年男性组合55例,中年女性独自出行21例,中年女性+青年女性组合25例,青年女性+青年男性组合22例,青年男性独自出行13例,中年男性独自出行8例。

四、中年女性日常行为特征形成原因的思考

我国是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国家,理论上说,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加入世贸组织已十余年,我国民众的生活方式早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逐渐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性别平等意识应作为普世价值的一部分成为我国各阶层民众的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绵延千年的封建文化中的大量“糟粕”仍深入且广泛的影响着我国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5]该文化指导下对妇德的考量依据女性在“内”领域的礼仪是否得体,这构成了中国女性的独特气质。内外之分是男女性别不平等的开始,这种分别并非生理之别,而是仪式化、规范化的性别角色区分。“内外有别”便是儒教建构性别角色区分的模式,始终将女性放在附属、卑下的位置,女性仅在围墙与门窗分隔出的“内”空间也就是家庭中行动,并始终要具备“谦卑”、“顺从”、“克己”等素质。[6]本次受访的多位女性在言谈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受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尽管表示日常生活十分辛苦,但比较接受“女人应该为家庭奉献”这一观念。当然,也有少数女性对性别角色被差别对待这一社会现象表示不满。

同时需看到,我国奉行以“孝”为核心的尊长文化,受父权话语遮蔽下的女性虽然是被压迫的对象,但推崇“孝当先”文化的中国,在实际生活中母亲却拥有不可小觑的权力。[7]母亲拥有权力不是出自性别自觉和性别优待,而是代替父亲行使权力。在访谈中笔者也发现,中年女性在家庭内部事务中有较高的发言权,受访对象对这一状态比较满意,对于得到话语权的文化背景也无意深究,这应是俗语“多年媳妇儿熬成婆”的内涵。

五、结论

本次受访的中年女性大量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生活经历较丰富,吃苦耐劳的意识较强,同时也应看到这个群体的女性接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程度略低,对新兴事物的接收速度偏慢。受访女性价值观的形成时间大多在改革开放开始之前,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意识较浓烈,日常行为仍然父权文化所统治和束缚。同时必须看到,中年女性出于维护自身在家庭事务中话语权的目的,有意将“主内”思想传递给下一代女性,这是学者们需要警惕的。

【参考文献】

[1] 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编写小组.2014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M].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

[2] 李楠方,路紫.入世以来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影响评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 范若兰.父权制类型与女性政治参与模式分析:一个理论思考[J].思想战线,2015.5.

[4] 李楠方,谭思,路紫.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女性网络行为特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6.1.

[5] 贝淡宁.中国新儒家[M].上海三联书店,2010.11.

[6] 任继愈.中国哲学八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7] 楚爱华.父权遮蔽下的母亲生存景观和应对策略[J].齐鲁学刊,2007.2.

篇7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色彩。白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存在其民俗传统节日中;且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白族的社会历史、民俗文化和。

云南大理白族的发展是中国白族文化发展的缩影,根据2000年中国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全国有白族185806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105644人),其中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占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其主要聚居地区[1]。对云南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能揭示传统体育活动与民俗节日的关系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对白族民俗节日进行保护和开发。

一、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一)“绕三灵”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的白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来到苍山洱海之间,参加狂欢节日“绕三灵”。白族“绕三灵”又称“绕山林”、“绕桑林”、“祈雨会”,意思是游逛山林或园林,“三灵”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相传“绕三灵”起源于南诏国[2]。

在“绕三灵”过程中始终贯穿“霸王鞭舞”这项最具白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活动中女性使用霸王鞭,男性则用八角鼓,男女人数均为偶数。活动行进过程中,队形可随意变化,人们有时单个表演,有时男女对舞或集体表演,还有的人则边唱边舞。活动时舞姿既柔和轻盈又刚劲有力,带有鲜明的节奏感,能表达欢快的情感。表演中夹有屈膝和双方仰俯屈伸、辗转反侧,按各种规律在肩、胸、腿、脚上进行敲击,节奏鲜明而欢快,节拍由慢到快,形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绕三灵”形成热烈、欢快的气氛。

(二)“三月街”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三月街”也称“观音街”,是白族的盛大节日;是白族传统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盛会。赛马是“三月街”期间最吸引人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赛马会”为期4天,比赛形式分为速度赛马、走马和马术表演,近年来,大理政府以“大理三月街赛马会”为品牌,邀请国内外马术高手参加,力求将“三月街”赛马办成闻名国内外的民族体育项目,使其成为大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2009年“三月街”民族节的赛马会上,不但开展了白族原有的赛马项目,还增设了民族组速度赛马比赛。由此,三月街赛马活动项目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项目相同。

(三)“耍海会”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耍海会”又叫“捞尸会”,每年农历八月初八,大理洱海沿岸白族人民要在洱海东岸的洱海神祠(龙王庙)祭拜斩蟒英雄段赤诚。在“耍海会”中除举行“耍海”、“对歌”活动外,还要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龙舟赛一般以村为单位,在赛前参赛的各村都要在舷上画有黄龙、黑龙或青龙图来装饰龙船,龙船挂着用彩绸扎成的绣球花,船的四周插着各色彩旗,吊着响铃,十分漂亮。白族的龙舟赛在当地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耍海会”这一天白族人民为了祭祀“本主”,都会自发的来到洱海边,进行烧香、“耍海”和观看龙舟比赛。使得整个赛龙船场面,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四)“火把节”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火把节”是白族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当天,白族人民聚集在一起祭祖,通过竖火把、点火把、拜火把、打歌、耍火把等活动祈求早日生育、祛病消灾,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同时,“耍火把”是白族火把节中一种特殊的娱乐祭祀活动。人们会手持“小火把”在田间、旷野、自家院子里奔跑玩耍,一般由“照穗”、绕火把、跳火把等活动组成,一直以来“耍火把”在白族火把节中都有广泛的开展。

(五)“谢水节”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白族人民都要举行“谢水节”。“谢水节”又叫“送龙船”,节日这天白族人民要举行传统的祭龙王、送龙船、舞龙等活动。舞龙是“谢水节”中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白族舞龙又叫“耍龙”,顾名思义就是娱乐玩耍的意思,它是白族一种传统的祭祀仪式,现在在春节和各种喜庆节日中也会举行舞龙,而以“谢水节”求雨仪式中的舞龙最为隆重,规模也最大。

二、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一)宗教性

民族体育文化以一种依附的、不独立的状态存在于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社会活动之中,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也不能够明显地呈现出来,而是依赖其他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如祭祀、娱神中的舞蹈和竞赛活动,没有宗教文化显然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载体和基础[4]。白族民俗节日中的传统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从这些传统体育的起源和开展情况来看,它们大都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并体现出严肃的宗教特性。

首先,体现“本主崇拜”。本主是白族“本境福主”的简称,白族认为本主是村社的保护神。人们认为“本主”保佑风调雨顺,以白族人民通过在“绕三灵”中开展“霸王鞭舞”,来“娱神”祭祀,祈求“本主”赐予全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表达白族人民对“本主”极高的崇拜之情。

其次,体现了“图腾崇拜”。大理白族地区主要以龙为对象的图腾崇拜,《九隆神话》是云南最古老的关于龙的神话之一,也是现知云南古老神话最早见于文献记录者之一。白族人很早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

最后,体现了“自然崇拜”。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先民与自然界的抗争能力有限,各种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给白族先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人们无力控制和应对这些自然现象,于是就归咎于自然神秘力量,就产生了崇拜自然的观念。在白族的火把节看到,白族人通过在“大火把”中举行“打歌”活动来祈求生育;在“小火把”中通过“耍火把”活动来祈求祛病消灾、人畜平安;通过用火把“照穗”来驱赶虫害,以祈求来年的粮食丰收,这些现象表明白族人强烈的对火的崇拜。大理白族民居的特点是“家家门前有流水”,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的喜爱之情。从白族“谢水节”中舞龙运动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有极高的崇拜之情,白族龙文化是白族水文化的另一种展现。

(二)具有独特的民俗性

白族民俗节日所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不同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对应的民俗节日中举行。如赛马活动在“三月街”;赛龙舟在“耍海会”中举行。白族的“打歌”、“耍火把”在“火把节”中举行。由此可见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有明显的民俗性和独特的民俗指向性。

(三)娱乐性

史料记载,民族娱乐先于民族体育,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白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原始的祭祀活动中这种娱乐性体现在“娱神”上,就是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使白族人民所崇拜的“本主”开心,就因这目的形成了白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娱乐性。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看:“绕三灵”中的“霸王鞭舞”、“火把节”中的“打歌”,“谢水节”中的“舞龙”等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明显的娱乐性,参加者、观众都被活动浓浓的娱乐气氛所感染。人们用自己身体的语言表达出内心激情而达娱乐消遣之目的。由此白族民俗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今天看到的这技巧性和艺术性相互交织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三、结语

篇8

1.商务日语的概念

所谓的商务日语,目前业内还没有对其内容体系进行明显的界定,也没有对这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一般来说,按照传统对商务英语的理解来看,那么商务日语也就是贸易日语。现在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在加快,我们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真多,在这种的多元化经济活动和经营环境喜爱,商务已经成为所有涉及到经济活动的统称,那么按照商务一词的理解和定义来看,商务日语就可以被看做是只要是在商务场合中所用到的日语。因此,要想全面充分研究商务日语,就可以分别从商务遣词和商务用语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商务日语中的商务遣词特点

通过分析我们商务日语中的一些遣词特点,可以看出商务日语用词中包含三个方面的语用特点:

2.1商务日语用词十分专业。在商务场合中,商务日语用词一般而言都是相对经济活动和业务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专业词汇,在很多行业领域都有相关专业名词、专业用词词组等等,因此在商业场合中为了避免出现一些货物名称混淆或者是意义不清的状况,对于各种商务专业用词都会有十分明确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商务日语用词必须具备强烈的专业性。例如,小李:弊社客先に御社制品xxやxxをおめしたく、サンプルを二三お送りいただけないかと存じております。这里面就包含了专业日语词汇。

2.2商务日语用语中外来词汇多,且使用频繁。由于日本是一个受到其他文化影响深刻的国家,从最初的五十音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到后来受到欧洲影响的外来音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由于现在国家彼此之间的交流频繁,很多新鲜商品都涌入了市场,对于日本而言,这些外来贸易的物品大大丰富了日本商务用语,尤其是日本很多物品都是外来进口,因此不可避免在日常商务活动中会频繁使用这些外来词汇。

2.3最后日语商务用语中也会广泛使用缩略词。一般来说,每个国家都有其相关的缩略词,而在使用缩略词时,也通常会有约定俗成的原则和规律。对于日语中的商务用词而言,也是如此。商务日语主要是为了便于商务经济业务的往来沟通和理解,而妥善使用缩略词能够有效的减少交流时间,同时也通俗易懂,容易让贸易双方都了解对方含义,也不容易造成误会。在商务日语缩略词的使用中,日语也对此有着相关规定和要求,主要都是根据WTO和国际用语惯例来规定的,因此学习商务日语的朋友们就要注意这些语用特征。

3.商务日语中的商务造句特点

在商务日语中,一般商务造句也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3.1商务日语造句一般十分郑重。由于商务场合都是十分注重礼节和礼仪的场合,再加上日本也是一个比较注重辈分礼节的国家,因此在商务日语中就体现出了双重的礼貌性和郑重性,基本表现在商务日语造句中的敬语上和等级层次鲜明上。在日本企业中,对于管理等次纵向划分尤为严格和明显,而且敬语已经成为日本企业市场中的必要用语,并且在日企中大多数都是家族企业,其排外十分明显,这也是造成日语商务敬语的另一个因素。

3.2商务日语造句也很委婉。在商务日语造句中,很多商务语句都体现出了一定的委婉特征,也就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然而没有直接说出来的一种隐晦含义。这主要是由于商业外来过程中,很多业务无法当即给出很明确的答应或者拒绝的回答,这时就会用委婉语,主要是为了确保双方之间良好关系的保持和友好气氛,使得商务活动能够顺利友好进行,这同时也是避免给对方难堪,导致商务关系破裂的关键举措。

3.3商务日语造句具备省略特征。一般来说,在商务日语用语中,通常使用省略词较多,而在造句中,基本上会针对句子的人称主语和谓语中某部分进行省略,这种省略方法一般会使用在请求、辩析自己或者是拒绝别人中使用较为广泛,这也是日本本土公认的的处事道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被称为是一种模糊性的表达,通常能够给人一种委婉、谦虚的感觉,同时也能够更加简化,使得其交流过程更加口语化和普通化、也有利于提高交流效率。

3.4商务日语造句中也会注重礼节性。目前商务日语中不仅包含书面用语交流、日常口语交流,还有非语言性的商务交流,也就是商务用语的礼节特征。众所周知,日语中的各种词汇是比较少的,主要是因为日本人更热爱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沟通,这种方式更直观、间接、明了,比各种书面用语或者话语透露出的信息更为真实。例如,在商务场合中,一般日企基本的见面礼不是拥抱、握手,而是鞠躬,这就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通过上文对商务日语中的一些遣词造句中的一些语用特点的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出商务 日语的语用特征基本表现为这两个方面,而商务用词和商务用语之间虽然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很多用词方面是比较专业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差异,商务用词较为普遍化和一般化,而这种差异主要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在学习商务日语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首先就必须要在了解相关日本背景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商务日语教学效果和水平,这对我国商务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师生来说也有极大的好处。参考文献:

[1]宋长营.关于《外贸日语函电》教学模式的探讨[J].跨世纪(学术版),2008(4).

篇9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210-03

随着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外来词这一语言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所谓外来词,指的就是从国外流入到国内的语言的统称。当国外语言引进到本族语言中时,会出现一系列本族化特征。对于日语也不例外。比如发音本族化、词形本族化、含义本族化等。该文主要依据音系学有关理论研究日语外来词的发音本族化特征。

根据Silverman,发音本族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感知阶段和操作阶段。在感知阶段,本族语使用者根据本族语音段系统来解释所感知的外来形式,即外国语言;在操作阶段,本族语使用者根据本族语的语音结构规则来对前面感知到的外来形式进行调整。日语的外来词也是经过这两个阶段使外国语言本族化。该文从元音和辅音两方面对日语吸收英语作为外来词的方式和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1 元音的本族化

我们知道,英语一共二十个元音,其中包括单元音和双元音,单元音中又分为长元音和短元音。与英语相比,日语元音很少,共有五个。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通常把日语的元音分成短音和长音两种,为了能更清楚地总结出日语中外来词发音本族化的特点,这里涉及到的外来词主要是指从英语中引进借用的词语。该文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律,将从三个方面即英语的短元音、长元音和双元音对日语外来词元音的本族化进行研究。

1.1 英语短元音的转换

英语共有七个短元音,其中包括// /e/ // // // // //。而日语只有五个元音,所以当把英语当作外来语引进到日语中时,需要对英语的短元音进行一系列的转换。见表1。

然而我们发现,英语中的//在日语的发音中没有相对应的元音,所以通常转换成与之发音最相近的/a/。比如バッグ(bag)、バット(bat)等。此外,与辅音/t/和/d/发音最接近的是[チ]和[ジ],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与这两个辅音组合时,相对应的日语发音就转换成了[チャ]和[ジャ]。比如チャレンジ(challenge),ジャム(jam)等。同样,当//与辅音/k/和/g/组合发音时,相应的日语发音转换成为[キャ]和[ギャ]。比如ギャッチ(catch),ギャップ(gap)等。

根据表1还可以发现,英语中的//在日语中也没有相对应的元音,在不同词中可能转换成不同的日语元音,但是在英语和日语外来词的转换中,[ア]与//的对应关系占大多数。表2列出了与//相对应的日语元音的一些例子。

1.2 英语长元音的转换

正如我们所知,英语有五个长元音:/i:/ /:/ /唬/ /:/ /u:/。然而在日语中没有长元音,通常表示长音时在假名后面加长音符号[`]。表3是英语长元音以及和它相对应的日语发音。

对于长元音/i:/、/唬/、/:/、/u:/,都能在日语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发音,然而在日语中不存在/:/这个长元音,因此,需要转换成与其发音最接近的/唬/。由表3可以得出,日语与英语一样,长元音就是短元音发音的延长。

1.3 英语双元音的转换

英语中的双元音有/a/ /e/ /a/ // // // /e/ //八个,然而日语中没有双元音。大多数情况下,日语是将两个单元音组合起来构成双元音。但是也有特殊的,比如ラジオ(radio),ゼロ(zero)等。日语中,与其相对应的外来词发音可根据英语双元音前的辅音做出一定改变。比如英语native被引入日语中时,由于元音/e/前是辅音/n/,所以此外来词将辅音与元音结合就变成[ネイティフ]。该文总结出了一般情况下英语双元音转换成日语元音的规律(见表4)。

2 辅音的本族化

英语辅音根据其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可分为双唇塞音/p/和/b/、齿龈塞音/t/和/d/、软腭塞音/k/和/g/、齿龈塞擦音/t/和/d/、唇齿擦音/f/和/v/、齿间擦音/θ/和//、齿龈擦音/s/和/z/、齿龈后擦音//和//、鼻音/m/、/n/和//、齿龈边音/l/、齿龈无擦通音/r/、声门擦音/h/、半元音/w/和/j/等。当把英语作为外来词引入进日语时,这些辅音有些会根据日语发音规则做相应的转换和改变,而有些辅音在日语中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音,因此不需要改变。该文针对不需要发生变化的辅音和需要发生变化的辅音分开进行了研究。

2.1 无变化的辅音

在日语中有许多辅音与英语辅音发音相同,因此当含有这些辅音的英语外来词引入到日语中时,不需要做任何改变。表5总结出了在日语中与英语辅音相对应的辅音。

表5中的日语辅音与英语辅音基本相同,然而还有一些英语辅音在日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发音,因此就需要变换成与其发音最接近的辅音。

2.2 发生变化的辅音

在英语中有的辅音发音是日语没有的,因此当英语作为外来语引入日语时,那些辅音就会按照日语发音规律发生相应的变化。/t/引入到日语中一般用[チ]代替,如チャレンジ(challenge)。/d/一般用[ジ]代替,如ジ`プ(jeep)。//一般用[シ]代替,如ショ`(show)。由于日语中没有/r/这个发音,因此通常情况下用[ラ]行的音代替/r/,如ル`ム(room)。/f/通常用[フ]加上相应的元音组合而成,比如ファイト(fight)。/v/通常用[バ]段代替,比如ライブ(live)。/θ/和//变成其相应的清音[サ]段和浊音[ザ]段。

在英语中,齿龈边音/l/有两种发音:清晰舌边音和含糊舌边音。清晰音通常出现在词首,比如London、left,含糊音通常出现在辅音前或者词尾,比如milk、girl等。根据不同的发音方式,/l/被日语本族化的方式也不一样。当/l/发的是清晰音时,通常会被转换成日语的[ラ]段,如ロンドン(London);当/l/发的是含糊音时,由[ル]代替,如ミルク(milk)等。

3 结语

外来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中必然会产生。总之,日语中外来词很早就已经存在,特别是在明治时期之后,外来词数量迅速增加。这种语言现象不仅在日本,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中也普遍存在。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国语言中的外来词数量也随之增长。然而,外来词的本族化使其有些发音与原词并不相同。该文就英语转换成日语外来词的发音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元音变化和辅音变化两个方面。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要想有效地掌握日语外来词,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其次要了解并运用以上转换规律更快地掌握大量的日语外来词的发音。

参考文献

[1] 陈宏恩.日语外来语的发音规律浅析[J].日语知识,2002(11):9-11.

[2] 李衡.关于外来词吸收的日汉对比研究―以与原词发音的差异为中心[D].杭州:浙江大学,2013.

篇10

随着中日两国往来的日益频繁,日语在中国被越来越广泛地学习和应用。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也是困扰学习者的一大难题。如果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得到正确认识,无疑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总结出几点误用的原因,期望对广大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1.语系不同

世界上的语言大约有2500―3000种。根据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特征的共同之处与起源关系,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各个语系。每个语系包括数量不等的语种。这些语系与语种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很多文化特征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世界上的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可以分为十几个或二十几个语系,其中比较知名的分类总结如下:

(1)非洲语系(非洲)

(2)闪米特语系(阿拉伯、埃及、北非)

(3)印度支那语系(亚洲东部(中国语、泰语、藏语、缅甸语))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亚洲一部分、欧洲一部分)

(5)日语、朝鲜语、阿伊努语

(6)印欧语系(中亚、欧洲)

(7)南岛语系(太平洋中南部诸岛)

(8)印第安语系(北非)

(9)印第安语系(南非)

从以上语系分类来看,中国语和日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也就是说,两种语言在发音、单词、语法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所以,语系不同是中国日语学习者产生误用的原因之一。

2.词类划分有所不同

语言里有许许多多的词,它们是构造句子的“建筑材料”。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它们“建造”而成的。各种不同的构造在句子中的作用并不相同,正如钢筋、水泥、木料、砖瓦、铁钉这些不同的建筑材料在盖房子中的功用各不相同一样。为了更好地了解词是怎么构成句子的,我们需要给词分类。词类的分类标准有多种,但现在一般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称作词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14小类。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拟声词、叹词等10小类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4小类是虚词。日语的词可以分为两大类,12小类。大类即独立词和附属词。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名词、代名词、数词、副词、连体词、接续词、感叹词等10小类是独立词,助动词、助词等两小类是附属词。而且,一部分词汇(尤其是汉语词)在语法上可以进行词性转换,这使中国日语学习者学习起来更加困难。以汉语的“彻底”一词为例,与日语对应比较。

例如:汉语的“彻底”是形容词,有如下用法:(1)作谓语;(2)连用修饰;(3)连体修饰。

(1)这次清理图书比较彻底。(今度のの整理は比的底している。)

(2)彻底改正了错误。(底的にちを改めた。)

(3)对错误做了彻底的检查。(ちにして底的なをした。)

如上所述,日语的「底只有「底をはかる这样的名词用法和「方が底する这样的动词用法,不存在「底な「底に「底だ这样的形容词用法。在「底后面添加「に才能作为形容词使用。汉语的形容词“彻底”与日语的动词「底する对应,例2、例3中的连用修饰和连体修饰与日语形容词「底的~对应。

由此可见,汉语和日语中形式相同的单词,在语法特征上既有共通点,又有差异。语法上不同特征的表现正是由于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不同造成的。所以,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日语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容易产生误用。

3.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不同

日语词汇包括和语词(日本固有词汇)、汉语词、外来语和混种语(和语词和汉语词、和语词和外来语、汉语词和外来语等混合构成的词汇)。与和语词相比较,汉语词更简洁优雅,给人感觉更精练。另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词的使用几乎占所有词汇中的一半。因为中国语和日语使用相同汉字的缘故,产生了很多同形异义词,这也是中国日语学习者经常误用的原因之一。

例如:今、Novel1の士の①に(格を取得するために)努力しています。

如今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考证热”。汉语中的证书是指由机关学校团体等发的证明资格或权力的文件。为取得证书而参加考试称为“考证”。但在日语中「一词并没有此意。日语中经常出现的是「卒。汉语的“证书”翻译成日语会有不同的说法。例如:荣誉证书「誉、执业证书「可、全权证书「全委、导游证「ガイド格等。在日语中,表示证明资格的文件,通常用「格或「格来表示。

4.汉语中敬语的使用不如日语多

日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就是敬语的使用极其复杂。日语敬语一般可分为丁宁语、尊敬语和谦逊语三大类。有时也可以再另分为郑重语和美化语两类敬语。日语敬语是日语中用于表达敬意的词语,用来表示说话者、说话对象、话中人物之间的社会阶级、亲疏等关系。出席使用日语的许多社交场合必须使用敬语,以表达适当的身份关系和礼貌。例如:汉语中“我”在日语中有「わたし「わたくし「あたし「わし「ぼく「おれ等,“你”在日语中有「あなた「殿「あんた「きみ「おまえ等多种说法。动词“来”有「来る「参る「いらっしゃる「おいでになる等说法。另外,在日语中,可以根据「おご~になる「おご~なさる「おご~くださる「~てください「おご~です「~れるられる「おご~する「おご~申し上げる「おご~いただく「~ていただく「~て差し上げる等形式将一般动词变形为敬语动词。日本人在无意识中使用着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敬语系统。

不可否认汉语中敬语的存在,但是与日语中的敬语表现相比,数量甚少,使用频度远远低于日语。而且,由于上下关系或亲疏关系带来的语言使用差异不如日语精细明了。

5.文化差异

受稻作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于是,日本人的言语观受这种自然观的直接影响,相比意志、他动、能动的表达方式,更多采用自发、自动、被动的言语表现方式。这是因为自发、自动、被动的表达方式表示自然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对,意志、他动、能动的表达方式表现人为的结果。这就是日本人的自然观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与日语相比,中国人更多的时候使用意志、他动、能动的表达方式,喜欢强调动作主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对象。所以,中国日语学习者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造成误用的情况较多。

综上所述,语系的不同、词类划分的差异、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不同、敬语和文化差异等都容易造成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误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这些方面多加注意,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减少误用率,提高学习效率。

注释:

①画线部分为误用表述,括号内为正确表述。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の特.日本放送出版会,昭和56.

[2]平井昌夫.何でもわかる ことばの百科事典.三省堂,昭和53.

篇11

这种影视剧中常见的奇怪汉语并非没有来头,期间,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一种叫作“协和语”的中介语言。

汉语和日语发音相差较大,互通性极低。自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到1945年结束,其间大量日本人来华,不可避免要和中国人打交道。高级官员有翻译,但普通日本军民显然没有这个条件。

为了与中国人交流,日本人在占领区往往推行所谓的“皇民化教育”,日语教育是重点内容。台湾就在几十年的日语教育后培养了大批会说日语的民众。但日军在中国大陆活动的时间不是很长,且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语言教育效果十分有限。

教中国人学日语不好办,让日本人学汉语是否可行呢?NO!当时的侵华日军相当自大,觉得中国文化是劣等的“支那文化”,不值得学习。而且在中国的日本军民绝大多数都是第一代移民,相对集中地居住在军营、开垦团等地,无法有效学习汉语。

在双方都不谙对方语言的情况下,说一种不中不日、又中又日的语言,就成了历史的选择,此即所谓的协和语。

作为一种两类人群临时的交流工具,协和语与一般语言相比特点十分鲜明。

首先是较低的词汇量。协和语前身是侵华日军所谓的“大兵中国语”,即临时用语,表达上不会追求语言的丰富精确,对方能听懂就行。词汇往往局限于简单交流,句式上也比较固定,方便在不同场合机械套用。

作为汉语和日语混合的产物,协和语也会引入一些通俗易懂的日语词汇。中国人熟知的“哟西”、“咪西”、“哈依”等日语词,很大程度上就是协和语。而诸如用“料理”表示“菜”、“便所”表示“厕所”、“料金”表示“费”、“出荷”表示“交公粮”之类的日语汉字词就更常见了。

此外,协和语受日语影响,出现了谓语后置等一般在汉语中不会出现的语法特征。而由于词汇和表达上的局限性,协和语中语词重复就有了重要的语法功能,如表示强调等等。

篇12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0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3-03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因子

(一)尊重对方和积极应对能力

众所周知,人与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公平、公正、平等性显得至关重要,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正常交流和互动的前提。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存在跨地域性的语言差异,所以交流双方必须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层次了解和掌握对方的语言特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做出积极应对行为。如此一来,一场对话圆满的开端已经形成。所以说,尊重对方和积极应对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因子,只有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得到满意的交际结果。

(二)尽可能多的使用描述,切记不可盲目界定

由于跨文化语言本身存在一定的交流沟通困难,所以双方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如果对对方的语言意思了解不透、掌握不深,那么需要多采取揣摩、推测和描述的方式,使用试探性口吻,向对方表明自己所理解到的意思,切记不可以盲目做出肯定性的答复和判断评估性的语言,这样只能对双方语言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产生负面作用和不利影响,导致交流沟通过程产生误会,给彼此留下不好的印象,最终影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深入了解和掌握交际对象的本质特征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其主要意思为:在与对方切磋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和掌握对方的基础特征,唯有此,方可攻其不备,击中要害,占据有利地形。因此,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对方的国别情况、地域风情、自然特征、生活喜好、性格特征、民俗习惯、语言特色等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融入跨区域语言文化特征,学习和借鉴对方文化的先进经验,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交际对象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方能与对方进行友好交流和互动,最终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四)洞察别人的移情水平

所谓的移情水平,实质上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行为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通常来讲,移情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综合素养存在巨大关联。移情水平较高的人,更通情达理,能够时时刻刻站在他人角度上,为他人着想;反之,移情水平较低的人,思维更为局限,并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从来不从别人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显然是行为比较自私,心胸较为狭窄。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洞察别人的移情水平,进而根据别人移情水平的高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交际方法。

(五)环境应对和变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其文化特征存在本质差异,所以在交际中需要了解和掌握谈话对象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变化能力。通常情况下,思维较为敏捷、思想较为活跃的人,其环境适应能力越强,随机应变水平越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交际对象的环境应对能力,而且需要充分了解交际对象的随机应变能力。

(六)轮流交换交际方式

一般来讲,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流沟通双方会相互配合,当一方在阐述意见的时候,另一方通常保持安静,仔细聆听对方的意见,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必须利用轮流交换交际方式,让双方均有表达阐述和聆听的机会,一方面确保了语言文化交际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维护和稳定。所以说,轮流交换交际方式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因子。

(七)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双方在交互中,难免会出现意外的突况,这个时候,为了缓解尴尬局面,双方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缓解情绪,打破尴尬局面,让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所以说,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跨文化双方的交际能力和交际水平。

二、当前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大多数日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日语之前,均没有任何基础,也就是从零开始,在大学短暂的几年时间里,要想掌握日语中的所有词汇、语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仅仅向学生讲述考试要点,根据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这样的应试教育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求,从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日语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机会去参与实践,学习到的知识仅仅为理论知识,与实际交际运用过程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希望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最有用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考试知识的讲授,从而忽视了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系统、全面的概述和总结,认为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理念和模式过于传统

目前,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要存在教学思维理念和模式过于传统、落后的问题。在传统日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核心位置,在知识内容阐述中,并不需要学生参与问答和实践,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听讲,做好笔记即可。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只做好理论知识的深挖细嚼,以此来应对各类资格类认证考试。日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多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只要安全过级即可,并没有重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部分日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水平普遍较低。

(二)教材内容设计不尽合理

笔者通过对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教材、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院校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主要进行日语基础词汇、语法等内容的教育,从大三开始,主要进行日语文学作品阅读,相关课题研讨和实践写作。整个日语教学过程与日本经济、政治、文化毫无关联。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由于教材内容设计方面并没有涉及到日本文化,同时缺少专业的跨文化交流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导致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效果并不明显。

(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在日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高等院校尽管开设了日语专业课程,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在人力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导致师资力量过于匮乏,对日语教学形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部分日语教师能力、水平十分有限,对日本文化了解掌握程度不深,导致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教学成效不显著、不突出的问题。

(四)实践内容较少,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实践内容较少、层次较低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认为,在日常日语学习过程中,仅仅进行一些简单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没有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同时,大量的理论教学代替了实践运用教学环节,根本无法满足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高等院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日语教师要充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强自身业务水平,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要深入、全面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通过文化引导教学,进而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

(二)调整教材内容结构

当前,我国日语教材内容结构设计普遍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现象,这也是影响和制约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升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日语教材基本上都涉及到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听力等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日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涉及。如此一来,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日语教材需要将日本文化方面的内容有机融合进去,并且定期进行日语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进而来达到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由于多数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十分匮乏,导致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水平不高,甚至存在零投入的现象。特别是在日语教师引进和培养过程中,由于经费投入过少,很难吸引到技能型、专业化、高素质的日语教学人才,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在日语专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引入日语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度,充分提升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