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5: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教育责任与担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即使有品德教育课,不少教师也只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造成知与行的脱节。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实际上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一些学生自私任性缺乏担当,妄自尊大欺凌他人,或者弄虚作假欺骗别人、怯懦自卑缺乏自信等等。这些表现,与教师是否重视品德教育,尤其是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应当把树立自信和责任担当作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让学生付诸实践,历练品性。
首先,教师要把“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学会做人,而且要“学做真人”:诚实坦荡,做事担当责任;严格自律,常作自我警醒;积极进取,勇敢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文明友好相处等等。这既是品德教材里的内容,也是我们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教学工作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更加重要。
其次,教师要通过多种措施,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通过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自信,才有勇气去担当某份责任。赏识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教师布置适当的学习或工作任务,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给予赏识性的语言奖励,学生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学生如果遇到困难,也要鼓励他们认清自己潜在的能力,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大多数学生,特别是自卑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同样,适度的挫折教育也必不可少,让学生经历一些失败,经受一些磨练,他们的意志才会更加坚强,才会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农村牧区学校是当地文化教育的基地,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人才聚集的架构,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学校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实为关键。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学校层面要组织全体教职工领会中央和各级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文件的重要精神,认真学习扶贫政策。笔者在扶贫工作实际及讲座、辅导中了解到,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脱贫攻坚战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显然也很难有效参与扶贫工作。学校领导应主动对接当地政府,了解政府脱贫工作特别是教育扶贫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等,研究和部署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力度,才能让贫困地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教育扶贫要保证教育资源质量,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校方应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学交流,提高本校教学质量。可以主动联系周边地区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启发和引导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学校的教师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如兴安盟扎赉特旗胡尔勒中心学校,通过通辽市教育局邀请到了通辽市蒙校的四位名师到学校讲课,对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之后,两个学校成为了友好学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机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农村牧区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照搬照抄城镇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自己的特色。且农村牧区学校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会给教学带来极大危害。农村牧区学校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均有其特殊性,城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并不完全符合农牧区实际。照搬城镇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所谓“教育模式的现代化”,不一定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真正成功的教育,应在教学内容设计、素质培养、提高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调研,分类指导,不能完全按照对城镇学校的要求来检查和规划农村牧区学校。要注重挖掘潜力、发挥特色、突出优势,真正做到让教师们用心、用情和用力投入到教学中、投入到培养孩子身上,这样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二、突出素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目前,农村牧区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招收本乡镇的学龄儿童,他们的教育对象是没有选择性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显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农牧区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在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力求做到科学、有效、实事求是。要坚持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原则,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意志力锤炼和职业素养培养。事实上,农村牧区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比例不是很高,有一部分学生,限于条件,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往往选择了务农或自主择业。那么,学校所给予的能力和素质教育,必然会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如果素质和能力低下,极有可能成为潜在的贫困户。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应结合实际,逐步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农村牧区学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简单化、评价制度单一化的现象,只注重教师的出勤考核,忽视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出勤不出力”的现象普遍存在。鉴于此,学校应该着力于教学氛围的建设,给予教师们更多深入农村牧区社区、接触家长和农村社会大环境的机会。此外,学校可以协调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动员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地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政教部门应关注如何发现特殊家庭孩子、如何与贫困家庭孩子进行对接、如何对有辍学危险的孩子进行引导教育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主动性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成绩卓著,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应用学科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人文学科则要将学生培养为具有高尚品德的精神成人,它们共同担当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高职技能人才的光荣任务。外国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总结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理想精神探索的历史,显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并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起着思想教育和道德陶冶的作用。外国文学作为高职教育人文学科一门重要课程,在重塑学生健全的人生品格,提升人生境界,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担当。
众所周知,外国文学课不仅是文学课,更是一堂完整的人生教育课。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作家或作品的简单分析上,应充分挖掘作品深层意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生品格。例如,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人物俄狄浦斯虽遭命运网罗,却与之坚强抗争,即使未能改变命运的发展轨迹,却彰显了人的独立意志的高贵;(1)但丁《神曲》指出依靠理性和信仰的引导,经过苦难的考验可以到达至善至美的境地,强调了知识和信念的重要性;堂吉诃德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一位具有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的斗士,为实现理想,他不顾恶势力的强大和周围人的嘲笑,单枪匹马去“锄强扶弱,匡扶正义”;浮士德身上表现出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他的积极实践,不懈追求的精神给人类重要的人生启示;(2)桑提亚哥提供给学生一种面对厄运可以被消灭却不能被打败的精神永胜的信念;萨特的存在哲学告诉学生,人生虽然是痛苦的,但应积极行动,并为自己的行动负责,其哲学可以看成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行动哲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总结人物的宝贵人生经验,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引导学生努力进取,乐观坚强的对待挫折具有重要意义。
外国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道德完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受社会环境熏染,功利主义,道德失范已出现日益加剧的趋势,人们对他人同情心,对社会的责任心也日益丧失,道德伦理丧失势必影响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思考对疗救社会弊病起着重要作用。但丁强调了信仰的高贵,只有依靠信仰、精神之爱,不断进行道德净化才能抵达天堂;浮士德揭示了人的“先人的灵境”的崇高道德美;雨果塑造了一个严刑峻法后仍不知悔改却被善感化的典型形象冉阿让;托尔斯泰勇于自剖,通过行为达到自我拯救,从而完成人类精神的复活;艾略特提供了一套救治现代人道德陷落,精神缺失的方法:同情、克制、舍予。(3)作家在作品中提出的这些方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救治目前出现的社会问题不无作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加强这一内容的开掘,充分发挥生动形象的“道德模范”的道德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破除社会环境的不利熏染,勇敢担当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提升高职学生道德素养。
外国文学凝聚着人类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外国文学教学本质就是审美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责任。德国思想家、文学家席勒明确提出文学的审美作用,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才能变成审美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充分注重文学的美学意蕴的阐释,把握作品独特的审美意义,在外国文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完美人性的发展。教学中可以从文本出发,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通过阅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把外国文学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享受。外国文学课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应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蕴美、意境美、艺术美等,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自觉地追求美、创造美。西方文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已将追求美作为一种人生的理想,以致追求美始终贯穿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人类美的高贵典范:希腊神话的神奇与瑰丽;古希腊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展现了英雄人物的悲壮美;雨果笔下的爱斯梅哈达、加西莫多的人性之美等等。这些美可以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审美滋养,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将学生引入作品的审美殿堂,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审美的人有着重要意义。
外国文学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勇敢担当起重塑学生人生健康品格,提高人文素养,完善道德,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责任。高职外国文学教师可以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怀的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33-02
古往今来,重责任、勇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曾子曾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切实肩负立德树人职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是同龄人中有理想信念、有知识、有希望的群体,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生力军的重任,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责任意识,国家、民族就有希望、有前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会迈上另一个新时期、就一定会后继有人。
第二,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自我责任意识较弱,家庭责任极其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意识不强,这与其扮演的角色要求不相称。有的大学生不仅不对自己负责任,甚至还对他人造成伤害,肆意践踏他人和自己的健康与生命。前有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后有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四川师范大学的杀人案等,都凸显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的紧迫性。
第三,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关键作用。大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责任担当意识。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确保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同龄人群中极具知识和远见的一群人,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会在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过程中变为现实。他们明确地认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他们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的未来。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淡化,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担当能力不强、个人责任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意识淡漠。
(一)社会责任担当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和个人目标,部分大学生追求实用的技能,为达目的誓不罢休,很少关心和顾及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逐渐变得自私、冷漠和缺乏同情心。在社会公德方面,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持观望态度,对于那些是否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不敢相信和不愿相信,当年南京的“彭宇案”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二)个人责任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群体,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r代。在家庭,许多家长采取的是“包办式”的培养方式。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变成什么样,仅仅是“唯分数论成败”,从而忽视其他德育方面的培养,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后,认为其他人也应理所当然对自己负责,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不能自己化解,以致于高校中经常发生大学生自杀和杀害其他同学的事件。
(三)家庭责任意识淡漠。当代的大学生由于是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长大,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享受着家庭亲人们的关爱。进人大学之后,由于受到身边同学和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了与社会主流不符的情况,特别是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和家庭实际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时,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的索取意识高于责任意识。许多大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负责是理所当然,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向父母索要。而部分大学生在找到工作之后,便忽略家人的存在,甚至不管不问。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大学生只有真正悦纳,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效开展。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我们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有关指导思想,借助有效的教育手段,才能增强责任担当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重视传统道德文化在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我国,责任伦理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个人在社会中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一定的义务和相应的责任。在大学生责任担当培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责任伦理观念鼓励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使学生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树立起坚不可摧的责任担当意识。“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警句正是责任伦理的具体体现。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与自身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新式教育所取代,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老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解,但是对德育教育有所忽视,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目的性。所以说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所以说老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形成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总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高高在上,不关心学生,不了解学生,导致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完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没有对症下药,让德育教育成为空谈。因此要深化德育教学,教师就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懂得爱自己的学生。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理解他们、爱护他们、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赞扬和鼓励,真心诚意地与学生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老师还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二、深挖教材,确定目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是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发现有很多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功能。因此,老师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深挖教材,确定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改变教学模式,首先老师要将教材内容吃透、把准,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并且能够在每次的教学中都能很好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为德育教学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还可以为初中思想品德深化德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九年级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学备课中,老师要注意到这个部分的教学中所含有的“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等教学内容。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备课的时候老师就需要从中挖掘出“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两个德育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在深化教材内涵、确定德育目标的同时,注重将与德育教学目标相关的德育素材导入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前准备阶段保障德育教学的深化实施。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要对象,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主要对象。所以说,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德育教育并且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深化德育教育,老师就要将学生作为主体来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不断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比如,老师在讲解《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一课时,其中有一个课时叫“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假期的时候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去福利院献爱心等,去当一个小小志愿者,在担当志愿者的过程中老师要通过学生的行为举止来引导学生,告诉他们怎样做事好,怎样做不好。在整个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这样一种积极的引导下和行动刺激下,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继而更好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的德育教学的深化实施。
所以说,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深化德育教育,老师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加入实践中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从而通过行动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加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实现德育教学的深化、有效实施。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科目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科目,所以说,在整个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开展德育教育,对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从而在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教学的深化发展,使我们的学生都能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二、改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举措的探讨
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在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完善德育教育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高中班主任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方案,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障。
2、制订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通过制订人性化的班级规章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管理制度的制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要遵循“人无完人”“知错能改就是好学生”的原则,从人性化角度来拟定班级管理制度。以班级量化考核为例,在扣分后,可制订出相应的辅助措施,如某学生逃学后被扣分,可通过对该学生一周内的表现进行处理,当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再没有出现类似错误,则可放弃追究,也可通过其他好人好事来抵消其逃学的“过错”。如此,学生会犯错,也有改正的机会,积极性会增强。
3、加快“后进生”的转化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数量的“后进生”,但是无论任何原因形成的“后进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阻碍德育教育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侧重点转移到“后进生”上面来,首先就要适量增加“后进生”学习的时间,可以在先进生和后进生之间设置帮扶小组,在班级里营造一种“你争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加强同学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班主任要作为他们的倾诉对象,要时刻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情感方面拉近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后进生多鼓励,多赞美,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后,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提高,学习成绩的提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班主任应树立自身责任感责任感作为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容忽视,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灵魂人物,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领航者,首先要树立自身的责任感,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是现代班主任所具备的必要条件,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国家,学校,学生负责,在德育教育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牢固树立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以后做一个有责任的,有担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劳动可以增强人的体魄,“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已经深入广大中国人民心中,而学生们的主要时间是用来学习,劳动的观念相对淡薄,不能有了成绩,丢了身体,首先班主任可以在学校日常的劳动活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做表率,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劳动竞技,努力营造火热的劳动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劳动观念就会逐步增强,身体素质也会提高。
6、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在高中德育教育的工作中,班主任处于怎样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还是让学生容易接近的“大哥哥,大姐姐”,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后者角色才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班主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以此为基础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样班主任可以成为学生最信任的“朋友”,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强调“高职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形成融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育人格局。”可见高职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目前高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仅仅是利用思想政治课,通过思政老师的讲解来进行德育渗透的,其实高职德育教育仅依靠思政课的渗透是不够的,因为德育教育是全方位的,因此,高职学校内所有的教师都有责任、义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尤其是专业教师,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长,可以在开展专业教学时,有意识的将德育渗透到技能训练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德育水平。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下面我以《产品印刷》课程为例介绍德育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体现。
一、专业教学的渗透
1、深挖专业教材。专业教材看似与德育无关,但深挖下去可以挖掘出很多的德育素材。高职院校要从“教书育人,育人为先”的角度出发,结合高职专业需要开发自己的课程以及编写符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专业教材。比如印刷技术专业编写了《书刊印前制作》、《产品印刷》等教材,都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2、挖掘教学内容。专业教师要有“立德树人”意识,在备课时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教学内容上挖掘出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爱国主义、勤劳勇敢、遵守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等德育内容。比如在《产品印刷》课程中“印刷发展史”教学单元,会讲到毕N的活字印刷术。教师在讲授此内容时不能一言带过,要进一步讲解毕N在雕版印刷的艰难条件下,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印刷发展史的同时也会受到毕N的影响,在今后工作中学习毕N吃苦耐劳、用自己的劳动服务社会等精神。
二、教学方法的挖掘
专业课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可以渗透德育。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去体验、感受,从中实现德育目标。比如小组合作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互相启发、互相鼓励、相互协作,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现代道德规范、职业价值观、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另外还采用了现场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教学课堂的挖掘
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仅局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专业教师还要注重课堂的德育教育,比如课堂卫生、纪律等。
1、教室或实训室卫生。教室或实训室是学习的地方,每个学生有责任保持学习环境的卫生,但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劳动能力和自觉意识很淡薄,这样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担当起监督日常行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护环境卫生、主动劳动的习惯。我在《产品印刷》教学时,第一次课都会对实训室卫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进入和离开实训室时保持地面、机器设备干净。学生刚开始都不太愿意,但只要在老师的要求下坚持这么做,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成爱护环境、主动劳动的习惯。
2、上课纪律。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每位教师都要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早退,课上不能玩手机、睡觉等,进而培养学生有时间观念,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开学初,第一次的《产品印刷》课,我都会强调上课的纪律,并宣读学校的《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学生管理条例》,要求每位同学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我经常找迟到、旷课次数多的学生谈话,尽量让每位学生遵守上课纪律,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
四、课余时间的渗透
课余时间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很好的时间。辅导员可以有计划的找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生活、家庭等。当了解到学生哪方面有困难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帮助或引导,进而进行德育教育。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实行了“学生的第二父母”制度,学院每位教师挑选本系两名学生作为学生的第二父母,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真正从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五、教师一言一行的渗透
教师的德育素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细致认真、一丝不苟、表里如一,对业务精益求精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声的美德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在教室里看到纸屑要主动捡起来;在操作类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不怕脏不怕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在教学中体现敢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而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
总而言之,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去,尤其是专业教师,跟学生接触时间较长,要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让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周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几点体会[J].
科技信息,2009,(33).
[2]施俊波.法律课程渗透德育教学的途径及效果评估[J],
高教高职教育,2011,(06).
[3]杨明.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与探索[J],德育园
地,2011,(09).
[4]方桐清.试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J].煤
炭高等教育,2007,(05).
一、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塑造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加强德育教育能为中职学校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使学校发展实现合理化、规范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有助于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塑造良好品行打下基础
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即步入工作岗位,因此,中职学校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道德观念,能够辨明是非,在学习生活中具备理性思维。而德育教育恰恰注重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和培养,注重学生良好道德意志和理念的形成,最终将为学生塑造良好品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顺应我国人才培养新趋势,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中职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避免他们遭受不良思想的侵蚀。中职学校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3.有助于与法制建设实现同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我国在实施依法治国重大战略的同时,提倡以德治国,加强公民精神文明建设,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中职学校努力实现学生的道德素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唯有如此,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得以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才能得以树立和稳固,也才能使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
在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但在寻求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班主任老师还应客观认识到德育教育在主客观方面面临的困境,深刻剖析原因,不断推动德育教育走向深入。
1.班主任队伍德育素质欠缺,阻碍德育教育发展
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数量不少,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一方面在年轻班主任中,大多数都是非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没有接受过就职前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集中培训,他们在工作中显得较为自我,随意性大,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提升和巩固;年龄较长的班主任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不愿和学生进行理性沟通,对工作缺乏热情,有懈怠之态。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学习纪律较差,并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教师自身的素质还有待加强,课堂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2.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条件有限,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
目前,中职学校教学条件还较为有限,班主任老师无法或怠于及时获取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信息,无法及时获取相关的教育材料。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学校,由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不重视,德育教育培训机会少,德育教育资源无法得到保障,也限制了班主任教师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创新,从而影响了学生德育教育质量。
3.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陈旧
目前,很多学生家长已逐步认识到学习对于子女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孩子继续深造,即使不能进大学,也要进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职学校班级学生数量有所增加,给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造成了一定障碍。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今天,班主任无法与每个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平时的坏习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班主任只是简单地进行德育观念理论的灌输,却不能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只是等问题严重时才去被动地处理问题,而面对问题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难以妥善解决问题。
4.在课堂教学中过分看重技能培训,忽视德育教育工作
当前,中职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最关注学生的技能发展,认为有好的技能才有好的就业前景,好的就业前景可以创造财富,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从科目的设置到课程的安排以及课时分配,都把专业课放在重中之重。除了每周例行的班会课外,其他课对德育教育的施教或置之不理,或若蜻蜓点水。这样的施教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高技能、低素质,一旦走入社会,一部分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危及社会和谐的行为。
三、有效开展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对策
目前,中职学校班主任在落实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未收到预想的效果,反而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执行者,班主任应当认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总结教训,认准形势,结合工作实际,并注重对外部环境的观察,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1.夯实班主任的德育理念基础,确保学生德育教育顺利开展
中职班主任应当适时充电,时刻关注教育动态,收集相关信息,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将最好的德育教育素材及时传达给学生。中职学校班主任应在德育教育方面逐渐转变思想,革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到德育教育中。
2.对班主任适时进行培训,树立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全新认识
学校应当根据德育教育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深度培训学习。通过培训,班主任会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发展前景有全新的认识,从而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意识到德育教育对于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抓好德育教育的落实。
3.提升班主任人格魅力,把握德育教育的方向
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烙印。因此,教师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并努力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只有教师做得到、做得好,才能要求学生去做到,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尤其是班主任的高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学生是一种鞭策,能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朝更高的方向发展,这就是高素质班主任人格魅力的体现。
4.班主任要注重总结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热情
中职学校班主任应当注重不断归纳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热情。另外,班主任应当充分注重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督促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班主任还可以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满足,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享受成功的喜悦,巩固德育意识。
5.彰显民主色彩,为学生德育教育搭建平台
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班级管理及建设,彰显民主色彩。尽管中职学生年龄不大,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他们习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因此,班主任应当合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懂得征求学生的意见,才能使责任意识散发应有的光芒,最终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此外,在某种意义上讲,班干部是连接班主任老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格外注重发挥班干部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才能通过班干部传达给班主任,学生也能够从班干部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推动班级的整体管理,这也是增强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6.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开展德育教育
班主任的阅历比学生要多、要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德育教育。如可利用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新闻,以视频的形式来施教;可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讲述亲身经历和体会;还可利用国庆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真实的生活事例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染,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心态、品质及人格,完成学生德育方面的再学习、再教育,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四、结语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因此,抓好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班主任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面对现阶段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班主任更应发挥勇于担当的教学精神,认清形势,结合自身实际和教学情况综合考虑外界因素,切实增强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推动中职学校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海成.德育教育融入班主任老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1(10).
[2]胡和显.中学德育教育的困惑及对策[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46-02
高校,是学生迈出校门、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高校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学生可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所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具有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奔涌而来。这固然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类信息中负面影响的冲击,造成心理取向扭曲、责任感淡薄、个人主义增强、集体意识薄弱、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极差等问题。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并且体育学科也贯彻了一个学生从接受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段学习生活的始终。体育,可谓是对学生在学生生涯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过多地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些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也没有充分认识,认为体育活动只是强身健体而己,却不知体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关乎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针。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上海市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育课程中德育要素探究实验,了解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所能习得的德育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
2.研究方法。①文献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网站与数据库上对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相关文献数据进行阅读和整理,为本文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②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上海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对不同体育课程项目中不同层面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③深度访谈法,通过邮件沟通,面谈,召开体育与德育一体化学术会议等方式,对体育学科及德育方面的专家、常年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以及上海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征求其对于体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想法和意见。
二、研究结果
1.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研究现状。①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以中小学为重点,高校体育德育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意义、特点、途径和方法,均是从微观视角进行研究。给予当前学校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多,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实证研究的报导甚少。②国内文献中,重复性研究较多,文章论述较简单,并且多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视角较狭窄。③相关研究成果多发表于《职业学院学报》、《音体美》、《教书育》等杂志,体育类刊物集中在《体育教》、《体育师友》等刊物上,核心期刊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可见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④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有关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还没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长期、系统地研究。并且,致力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学者们通常关注体育课程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相对重视不足。⑤国外目前对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开展,着力点在于推进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个人社会责任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通过TPSR模式课程设计与实施,除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与表现能力,也借此发展青少年的团结、努力、尊重、关怀他人等德育方面的能力,并期望学生能够将此类能力转移至体育课堂之外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2.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德育要素。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数据,及对境内外多位专家、教师访谈后的评价和意见,借鉴TPSR个人社会责任模式,确定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德育要素,即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觉;努力参与;自我导向;帮助他人;领导行为。
3.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德育要素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①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有多位资深专家与教师提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具体体现在,课堂中没有人是被排除在外的。教师公平分组,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篮球课堂中,适当改变篮球规则,在投篮前每一位组员都要先触到球后才能投篮,从而让一些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其中。而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也会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比赛中礼貌谦让,队友失误也不会去指责他人;而当自己发生失误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并道歉,与队友、裁判、老师理性沟通等,这些都是学生达到了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这一层面德育要求的体系。②努力参与,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了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断努力练习,才会有收获。努力参与即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能够努力探索、积极面对新的挑战。课前积极准备;练习时坚持不懈、态度积极,即使技术不佳也不会放弃,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打混摸鱼;有提高自己技术水准的欲望,内心积极主动要求学习;课堂中难度较大的素质练习也认真完成。能够做到这些层面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困境时,同样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坚持到底的毅力,迎难而上,挑战自我;遇到问题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指令,会主动说明他人,注重团队的合作与个人参与度;并且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勇于面对新挑战。③自我导向,自我导向即学生能做到教师监督与否无差别。在没有教师监督、督促的情况下,自发自主地练习,最初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安排和指导,学生掌握后可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和内容。并且,学生要能够自发抵抗来自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达到这一德育层级的学生,能在课前自发积极做准备;按老师要求做练习,不受他人影响;给自己设立合适的目标确实执行;课下也会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坚持练习;会主动寻找高水平的同学学习;与同学之间有良性的竞争;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④帮助他人,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关怀、帮助同伴,与同伴分析心得体会。例如,学生在进行长跑、身体素质训练等难度较大的练习时会给他人鼓励,会主动指导帮助其他同学;会主动给予内心的同学帮助。这些学生普遍具有敏锐的视察力,较强的体育模仿能力;队友的动作不规范会提示;在比赛中,无论优势劣势,都会激励队友,给队友信心,比如眼神的鼓励、肯定的动作、言语激励等,会给予同学安慰。⑤领导行为,具有领导行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团队合作,具有一定的威信与内在的号召力。他们通常有着较高的自我要求;能够在老师下达指令后主动召集同学;尊重老师,恪守课堂常规,遵守课堂礼仪;有负责担当的心、能主动承担责任;会主动带队做操,喊口令;与同学、队友之间关系良好;课堂比赛中了解队员情况,能指挥队员,安排队员位置,致力于团队合作;能够在无形中带动其他人,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赛中出现逆境时能出面担负起带动大家的责任;课下同样会主动练习,参与社团活动等,主动为别人服务;以身作则,能服众;能够与同学、队友良好地沟通。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技能教学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教育为完成体育技能教学,增强体质提供了保证;反过来,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前最后的成长阶段,是人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是许多高校正在全力推进的,旨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正确摆正它的位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中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选择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期不懈地渗透德育教育,切不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赵方.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1.2是高校的历史使命首先,高校是先进思想、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为社会发展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传播孝道,和学生一起参加孝道方面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展孝道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其次,通过对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德育实践的研究,还可以丰富我国高校关于德育的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另外,将孝道教育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将孝道传承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相融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增添新内容、新视角和新途径,这不仅会大大丰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内涵,而且对大学生的生命感、责任感缺失等现实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做好“孝”这篇文章。
1.3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1)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都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规范人伦秩序,要求人们做到长幼有序,促进家庭和睦的同时心怀爱心,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公益心、回报社会。在校大学生经济没有独立,生活花费仍然靠父母支持,所以还谈不上赡养父母,现在能做到的就是从精神层面去敬爱父母,对父母有孝敬之心,有尊重的行为。有些大学生因为学业、工作、人际交往等压力无法释放而不思进取、自甘堕落、违法乱纪,甚至不珍惜自己身体乃至生命,这不仅让父母担心焦虑,甚至受辱。对自己的父母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所以,大学生应做好当下,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体贴关心父母,态度温和地和父母交流,这就是在尽孝道。所以,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更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因此,立足时代需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做好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研究工作,以期获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长远性,是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道德因素,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
2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分析
2.1充分调研,广泛宣传开展以“孝”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常州科教城6所高校1800名学生就“孝经知多少”、“新时期如何孝敬父母?”“、你孝敬父母吗?”“、社区居民如何养老?”等问题开展抽样调研活动,以此来调查大学生对孝道认知及实践状况。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各团支部、各班开展“尊老、敬老、爱老”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演讲、讨论、访谈等活动,要求他们能了解父母的生日、职业、工作量、业绩和收入;讲述父母的艰辛和父母对自己的爱;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讲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讲述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谈自己的体会;号召大学生通过给父母及长辈写一封感恩信、制作一份感恩贺卡等形式,表达对长辈尊敬之心、感恩之情,争当尊老敬老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2.2构建平台,讲求实效自2011年开始,我院组织教师编印孝文化方面的校本教材,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至今学生受众达3000余人。模具技术系的许西惠老师因此被常州市永宁书院“弟子规”、“孝道”夏令营聘请为讲师,也成为常州市文明办的“道德讲堂”的成员。此外,利用校园网络、闭路电视、校园广播等媒介,组织学生收听收看与孝道有关的亲情教育片;通过“孝道”专题墙报、橱窗、手抄报;悬挂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孝道文化的魅力。
2.3言传身教,模范引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教育的“活水”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院师生志愿者组成“孝道宣讲团”,引导师生阅读研究《孝经》、《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自2012年开始,在常州市南大街安阳花园社区、戚墅堰区花苑社区、河海社区、永宁书院及江苏伟业等社区或企业开设“孝经”、“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讲座30余场,这些活动深受社区、企业的欢迎。我们力求通过孝道宣讲、模范引领、社团推动等各种形式,从思想深处变革理念,真正将“孝道”作为实践准则,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旨在立足时代需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做好高职院校孝道传承在德育教育中的研究工作,以期获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对有关学生德育工作、社区教育、企业培训的做法、经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分析、归纳等,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整合讲课内容,开拓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融入的新载体。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之间的互相取长补短,并且与校内外的教师、学生及社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道德讲堂开展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吸取新的教育理念,传递文明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职学校由于受招生环境的制约,所招学生大多是成绩差上不了高中,年龄偏小又不能在社会上独立谋生,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他们中的不少人有自卑心理,缺少自信心,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他们没有责任感,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甚至一再突破道德底线。在学校里抱着混日子的想法,整天无所事事,对自己要求低、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不强。其中不少学生又是独生子女,平时家长对他们娇生惯养,使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他们不懂得感恩、追求上进、自以为是。另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则常常会产生失落感,有时还会依附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甘愿受他们控制干坏事,更有甚者会产生心灵扭曲,极力想获取好的经济条件,但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面对这样的现状,学校德育工作该怎么办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受当地经济的制约,许多学生成了留守少年、问题少年。长期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祖父母大多没文化,对孩子更加溺爱,在物质上千方百计满足孩子,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思想动向不管不问,不加约束,更有甚者当孩子有问题时不仅不加以教育,使其纠正错误,走上正道,反而偏袒护短,以至于学生的不良习惯难以得到纠正,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有一些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对于上中职的子女倍感失望,要么不管不问,要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打骂多沟通少,造成子女对家长的恐惧感,有事不和父母说,有问题不是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解决,往往靠哥儿们义气,以至于最终酿成可怕的后果。
除过家庭因素外,毋庸置疑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片面的追求物质享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精神世界空虚、是非观念模糊也成为学生的通病。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他们年轻,精力旺盛,自由支配时间多,部分学生甚至和社会的上一些不良人员混在一起,抽烟喝酒、打架闹事、拉帮结派、泡网吧玩游戏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常常透支家里给的生活费,欺骗家长甚至干违法违纪的事情。他们中有些人受社会的影响缺乏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精神世界空虚,只对时尚潮流、娱乐动向感兴趣,对家长和老师的辛勤劳动视而不见,对校纪校规,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置若罔闻,对公民道德素养、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风气等问题无动于衷。社会不良风气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重重困难,难怪人们常说五减二等于零。
三、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复旦大学的一位校长就提出了无德学生知识越多对社会危害越大的观点。中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而德育就是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呢?
“学高为师,德正为范”,老师要让学生信你,让你的德育教育有成效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我们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让他们懂得知识的力量,从而激发起学习知识的热情,调动起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他们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内心就会充实。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俗话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打铁尚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只有教师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政治素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担当起德育教育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学习心理学、教育理论,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会为德育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教育学生时才会得心应手。同时,我们更应是学生德育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自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的品德高尚、理想远大,堪当学生的表率,学生才会学有目标,学有榜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还要搞好课堂教学,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践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多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多分析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课堂,实现成功的课堂教学,使德育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做好德育教育的根本还在于学生,学生是德育目标实现的主体。这就注定了我们必须发挥好学生主体作用,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开始,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节目中的那些工人典型人物就是很好的的榜样教材,那些工人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但凭借自己高超精湛的技艺同样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实现了人生价值。可以用他们的事迹来教育、感染学生,让他们懂得当工人照样可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同样有成就感。同时针对性的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建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
2、强化学生人生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对自我信心的塑造以及自律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讲与人生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明确了今后的奋斗方向,体悟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责任时才可能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潜力,激发出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在动力,从而客观地明确地为自己定位。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收听中央新闻时事,联系实际讨论人生等问题,适时调整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状态。在实施赏识教育的同时对于特殊的学生个体也要采取灵活、合适、有效的惩戒教育方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70-02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师生的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为切入点,在学校大力实施责任教育,确立“责立金小,担当未来”的办学理念,提出“生命因责任而精彩”的校训,把“培养不给社会和别人添麻烦的人”作为育人目标,大力倡导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身边的事。那么,为什么学校要实施责任教育,又该怎样实施责任教育,会取得哪些成效呢?
一、为何实施责任教育?
1.历史呈现责任,学生成长需要责任教育。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做人要有责任心,青少年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阶段,进行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有责任心,以国家、民族的前途为己任的名人,他们传递着责任精神的思想标杆,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食粮。
2.现实呼唤责任,学校发展必须进行责任教育。目前,社会处于大的变革时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状态,许多不良思潮冲击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冲击着老师的教育教学,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现状给学校的发展造成阻力,迫切要求学校实施责任教育,要求学校从师生的思想上入手,从师生责任入手,在学习和生活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
3.未来需要责任,社会进步渴求责任教育。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然而这些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和素养,那就是有责任心,做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而责任心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正应该从小学生抓起,逐步培养,这就需要学校在日常德育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教育教学等活动中逐渐渗透责任教育,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做好自己的事,尽到小学生的责任。
二、如何实施责任教育?
1.构建责任文化,营造责任氛围,让师生幸福地生活在责任文化的环境中。学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责任教育的氛围,宣传责任教育的理论知识,让责任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1)在办公室、教室张贴《教师宣言》、《学生宣言》及实施责任教育的方法和管理制度,让教师学生清楚自己的职责和完成责任应遵循的制度。(2)在教学楼、学生公寓的走廊上悬挂责任名言警句,张贴各年级段责任教育的目标和训练重点,让全体师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都能用责任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尽到责任。(3)在校园文化墙上面定期展示“责任”有关的故事、散文及规章制度,让师生明白“小学教师的责任”、“小学生的责任”是些什么,让师生明白怎样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2.宣讲责任故事,学习责任名言,让师生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责任的力量。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向教师、学生宣讲责任故事,学习责任的名言警句,对师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这些优秀人物身上和包含哲理的言语中受到启迪,逐渐培养责任心。(1)以历史名人、一代文宗陈子昂为榜样,激励师生以国家的发展为己任,敢于担当,敢于展示自我。(2)以学校杰出校友李言荣、刘长秀为榜样,激励师生做到勤奋上进,做好本职工作。(3)以学校优秀教师、学生中的“校园责任之星”为榜样,激励师生尽职尽责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3.弘扬责任精神,强化责任岗位,以考核考评为契机抓实抓好师生的责任教育。
(1)考评教师履职尽责与教师常规工作考核相结合,培养“负责任、勇担当”的教师队伍。学校从教师业务学习、备课、改本、上课、批改作业、测试和实验等教师的日常工作入手,形成教师责任考核细则,以考查教师履职尽责情况,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学校把每月对教师履职尽责考核情况,纳入期末绩效考核里面,同时作为评选先进和优秀的重要依据。责任教育和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考评密切结合,更好地督促教师工作的责任心。(2)学校实施班级岗位分工管理制度,以“责任银行”模式在学生中评选“责任之星”,树立履职尽责的典型,在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①学校将班级日常事务设为60个固定岗位,这些岗位涉及到礼仪、卫生、学习、安全等方面,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履行其中的一个岗位。责任银行就是为了考核学生履职尽责情况,帮助和督促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而设立的。②“责任银行”以少先队大队部为总行,大队辅导员任总行长,负责各年级支行工作统筹、安排,负责每学月“校园责任之星”的表彰、宣传;各年级组长为支行行长,负责指导和监督各班储蓄所正常运转,负责每学两周“年级责任之星”的评选和每月学校“责任之星”的推荐;各班为单位成立储蓄所,各班主任为储蓄所所长,负责班级储蓄所工作正常运转,负责每周“班级责任之星”评选和“年级责任之星”的推荐。③学校责任银行总行一月一总结,每个年级一月评出1名“校园责任之星”,张示他们的履职事迹,并要求老师和家长举行颁奖授章仪式。“责任银行”这种训练和督促学生责任意识的活动,贴近生活地培养了学生遇事敢于担当,做事细心认真、讲究质量的习惯。
三、实施责任教育有何效果?
1.师德师风明显好转,“三静”教师大量涌现。通过责任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教师进一步明白工作职责,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明显改观。责任教育真正让学校教师做到“三静”,即:“干净为师作表率、清静育人提质量、平静生活乐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