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5: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德育教育责任与担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即使有品德教育课,不少教师也只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造成知与行的脱节。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实际上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一些学生自私任性缺乏担当,妄自尊大欺凌他人,或者弄虚作假欺骗别人、怯懦自卑缺乏自信等等。这些表现,与教师是否重视品德教育,尤其是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应当把树立自信和责任担当作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让学生付诸实践,历练品性。
首先,教师要把“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学会做人,而且要“学做真人”:诚实坦荡,做事担当责任;严格自律,常作自我警醒;积极进取,勇敢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文明友好相处等等。这既是品德教材里的内容,也是我们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教学工作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更加重要。
其次,教师要通过多种措施,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通过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自信,才有勇气去担当某份责任。赏识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教师布置适当的学习或工作任务,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给予赏识性的语言奖励,学生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学生如果遇到困难,也要鼓励他们认清自己潜在的能力,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大多数学生,特别是自卑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同样,适度的挫折教育也必不可少,让学生经历一些失败,经受一些磨练,他们的意志才会更加坚强,才会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艰苦的广大农村教学点,有一群农村教师,他们远离城镇,远离繁华。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能够安于职守、尽职尽责、抗拒诱惑,牢记使命,这就是农村教师勇于担当的精神,我们不能不为这一群体的担当精神而深深感动。
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担当就是农村教育工作需要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山区的教育;担当就是他们能够抵御各种“金钱至上”腐朽思想的侵蚀,加强师风师德修养,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去赢得社会的敬仰;担当就是他们甘当农村留守儿童的“保姆”角色,放学了为孩子们下厨做饭,学生生病了,自掏腰包为学生抓药看病等等。担当是一盏灯,用责任去点亮它,梦想之帆就能远航!担当是一扇窗,用责任打开它,就能透进绚烂的阳光!
二、责任的担当,就是对留守儿童的爱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造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留守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影响。而广大农村教师的坚守给予了留守儿童一种特别的爱,这种特别的爱主要体现为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提供一些关爱与照顾。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就产生了亲情离散的孤独感,以至于情绪低落,学习的注意力受到严重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与他们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这些儿童在学校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从而调整心理状态,积极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坚守在农村的教师无论课内外,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温暖的关爱。如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作业,帮低年级的学生洗头发,剪头发等等。替他们保管和计划使用生活费,带他们购买各种生活用品。留守儿童生病了,老师带他们到医院看病治疗,甚至还帮他们垫支治疗费用,就像他们的父母亲那样关心和照顾他们。由此,留守儿童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和幸福。
三、担当就是一种坚守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而再给这个职业加一个注脚――坚守,就更显出它的伟大――一种担当和责任。王炳杰就是这样一名坚守在田林县偏远山区里的人民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成绩卓著,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应用学科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人文学科则要将学生培养为具有高尚品德的精神成人,它们共同担当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高职技能人才的光荣任务。外国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总结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理想精神探索的历史,显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并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起着思想教育和道德陶冶的作用。外国文学作为高职教育人文学科一门重要课程,在重塑学生健全的人生品格,提升人生境界,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担当。
众所周知,外国文学课不仅是文学课,更是一堂完整的人生教育课。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作家或作品的简单分析上,应充分挖掘作品深层意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生品格。例如,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人物俄狄浦斯虽遭命运网罗,却与之坚强抗争,即使未能改变命运的发展轨迹,却彰显了人的独立意志的高贵;(1)但丁《神曲》指出依靠理性和信仰的引导,经过苦难的考验可以到达至善至美的境地,强调了知识和信念的重要性;堂吉诃德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一位具有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的斗士,为实现理想,他不顾恶势力的强大和周围人的嘲笑,单枪匹马去“锄强扶弱,匡扶正义”;浮士德身上表现出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他的积极实践,不懈追求的精神给人类重要的人生启示;(2)桑提亚哥提供给学生一种面对厄运可以被消灭却不能被打败的精神永胜的信念;萨特的存在哲学告诉学生,人生虽然是痛苦的,但应积极行动,并为自己的行动负责,其哲学可以看成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行动哲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总结人物的宝贵人生经验,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引导学生努力进取,乐观坚强的对待挫折具有重要意义。
外国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道德完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受社会环境熏染,功利主义,道德失范已出现日益加剧的趋势,人们对他人同情心,对社会的责任心也日益丧失,道德伦理丧失势必影响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思考对疗救社会弊病起着重要作用。但丁强调了信仰的高贵,只有依靠信仰、精神之爱,不断进行道德净化才能抵达天堂;浮士德揭示了人的“先人的灵境”的崇高道德美;雨果塑造了一个严刑峻法后仍不知悔改却被善感化的典型形象冉阿让;托尔斯泰勇于自剖,通过行为达到自我拯救,从而完成人类精神的复活;艾略特提供了一套救治现代人道德陷落,精神缺失的方法:同情、克制、舍予。(3)作家在作品中提出的这些方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救治目前出现的社会问题不无作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加强这一内容的开掘,充分发挥生动形象的“道德模范”的道德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破除社会环境的不利熏染,勇敢担当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提升高职学生道德素养。
外国文学凝聚着人类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外国文学教学本质就是审美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责任。德国思想家、文学家席勒明确提出文学的审美作用,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才能变成审美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充分注重文学的美学意蕴的阐释,把握作品独特的审美意义,在外国文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完美人性的发展。教学中可以从文本出发,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通过阅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把外国文学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享受。外国文学课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应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蕴美、意境美、艺术美等,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自觉地追求美、创造美。西方文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已将追求美作为一种人生的理想,以致追求美始终贯穿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人类美的高贵典范:希腊神话的神奇与瑰丽;古希腊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展现了英雄人物的悲壮美;雨果笔下的爱斯梅哈达、加西莫多的人性之美等等。这些美可以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审美滋养,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将学生引入作品的审美殿堂,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审美的人有着重要意义。
外国文学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勇敢担当起重塑学生人生健康品格,提高人文素养,完善道德,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责任。高职外国文学教师可以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怀的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33-02
古往今来,重责任、勇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曾子曾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切实肩负立德树人职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是同龄人中有理想信念、有知识、有希望的群体,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生力军的重任,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责任意识,国家、民族就有希望、有前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会迈上另一个新时期、就一定会后继有人。
第二,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自我责任意识较弱,家庭责任极其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意识不强,这与其扮演的角色要求不相称。有的大学生不仅不对自己负责任,甚至还对他人造成伤害,肆意践踏他人和自己的健康与生命。前有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后有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四川师范大学的杀人案等,都凸显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的紧迫性。
第三,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关键作用。大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责任担当意识。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确保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同龄人群中极具知识和远见的一群人,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会在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过程中变为现实。他们明确地认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他们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的未来。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淡化,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担当能力不强、个人责任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意识淡漠。
(一)社会责任担当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和个人目标,部分大学生追求实用的技能,为达目的誓不罢休,很少关心和顾及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逐渐变得自私、冷漠和缺乏同情心。在社会公德方面,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持观望态度,对于那些是否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不敢相信和不愿相信,当年南京的“彭宇案”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二)个人责任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群体,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r代。在家庭,许多家长采取的是“包办式”的培养方式。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变成什么样,仅仅是“唯分数论成败”,从而忽视其他德育方面的培养,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后,认为其他人也应理所当然对自己负责,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不能自己化解,以致于高校中经常发生大学生自杀和杀害其他同学的事件。
(三)家庭责任意识淡漠。当代的大学生由于是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长大,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享受着家庭亲人们的关爱。进人大学之后,由于受到身边同学和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了与社会主流不符的情况,特别是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和家庭实际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时,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的索取意识高于责任意识。许多大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负责是理所当然,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向父母索要。而部分大学生在找到工作之后,便忽略家人的存在,甚至不管不问。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大学生只有真正悦纳,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效开展。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我们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有关指导思想,借助有效的教育手段,才能增强责任担当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重视传统道德文化在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我国,责任伦理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个人在社会中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一定的义务和相应的责任。在大学生责任担当培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责任伦理观念鼓励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使学生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树立起坚不可摧的责任担当意识。“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警句正是责任伦理的具体体现。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与自身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