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教育学重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的教学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志向,学习读、写、听、说,学习数学的各种基础运算和简单的公式模型,同时也能使我国的少年从小就接触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以后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现在大多数小学来说,语文课占教学比重相对较大,因为语文能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够增加汉字储备,学习句式语法等知识。小学的语文教学为小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学生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汉字,更多的诗词文章,了解语法句型,增强其表达、阅读和背诵能力。我们中国人讲究说汉语,写汉字,这两样都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小学语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并且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给学生们。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课前备课,再把书本上新出现的文字讲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记忆或者背诵文章段落,通过作业和课前考查等形式让小学生完成课堂所布置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大纲都有所改善和调整,教学的工具也有了时代的特点。但是总体上看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压力过大。小学生,大书包是现在小学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的压力过大。虽然现在一直提倡“小学生减负”,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作业量一直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多写、多背诵,所以课堂上讲完教学内容,老师会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如,新学的汉字、词汇每个写十遍,文章背诵段落抄写,诗句抄写等等。很多小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写到很晚,而学习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这种“填鸭式”作业教学,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使小学生为作业而苦恼,小小的肩膀背着大大的装满作业本的书包,有着很大的压力。
2.课堂气氛沉闷。语文往往是被认为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生原本应该是天真快乐的,在语文课上也应该是积极踊跃、欢声笑语的状态。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孩子们很少有轻松愉快的感觉,有的只是冰冷的文字,严格的考试,老师的督促和检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是在维持好课堂纪律的同时照本宣科的讲授课本内容。小学生没有课堂的自由,不能够与老师形成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二、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1.减轻学生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小学生本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负担,作业的数量在慢慢地侵蚀着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天真快乐,学习能力强。如果只是一味的用枯燥的课堂和繁多的作业来对其进行语文教学,那么必然会使小学生的天性很快泯灭,沦为作业和考试的奴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只有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样老师也就没有必要留很多的家庭作业来填补课上的不足。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上文提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小学生又怎么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应该就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老师开心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课上,老师与学生融洽相处,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课下,小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这样学习才不会疲惫,教学也不会显得机械僵硬。
3.鼓励式教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还不懂事,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更愿意听到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应该包括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的鼓励式教学。这种鼓励不是一味的赞扬和夸奖,而是在孩子学习比较出色的时候,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给他们学习下去的精神动力。这样比一味的惩罚效果要好的多,也能使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三、结束语
教学的重点除了课本的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都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但是关于教学的形式和课堂的氛围却常常被忽略。少儿是祖国的花朵,教育需要从少儿抓起。只有健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快乐学习,开心成长。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很重要的帮助,只有抓住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6).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8-01
多年来,中小学衔接教育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今天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这个问题,深感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认为,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衔接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又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我们每个教育人都应该找准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种"衔接"进行研究探索,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对引导小学生实现顺利过渡,使他们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促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以及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等,都是很有意义的。
1.面对学生现状,做好中小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实践表明,许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后成绩却很快落了下来,可以说,这是多年来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小学课程教研交流,注重教师衔接意识培养。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但却同是义务教育阶段。同为基础教育,其间必然有很多地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011版的新课标把一年级到九年级的课标编写在一块儿;不难想象,那就是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学习、了解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然而,我们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甚少,小学教师不管初中培养目标,中学教师也不读小学教材及课程标准,出现了一些教学脱节现象。各类教学活动,中小学之间少有联系。小学教师不知中学课堂教学形式,中学教师也对小学课堂也没有观察和体验。加强中小学教师衔接意识培养,既要从小学的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加强中小学之间教研交流,是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做好中小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2.面对学生现状,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
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各学科《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知识、能力、在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要使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理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状的知识,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因此我们说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
3.面对学生现状,根据中小学课程的变化,为衔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与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承的,作为教师为学生进行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做好知识的相辅相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小学教师应该多了解初中教科书内容。事先做到有的放矢,为以后的知识衔接打下伏笔。初中教师应该研究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了解小学所学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小学教学和中学教学课程之间的联系。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扩展和深化,让学生掌握更丰富更灵活的知识。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性和冲突性。也能使小学知识与初中知识很自然地融合、衔接在一起。尤其是初一年级老师更需要比较系统地钻研小学教材,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学生在小学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掌握小学毕业生在知识上应达到的标准;同时了解小学毕业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实际掌握了哪些知识,以达到自然衔接。以便在初一年级着力推进课改,提倡已学定教,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选择和研制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以达到课堂上的高效。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搞好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保姆式地扶着走。作业不但要老师逼着做,而且还要老师再三地追讨才肯上交,学习很被动。而进入初中,这种被动式将很快被自觉主动性所代替,所学知识也从课内延深到课外,因此引起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就逐渐与优生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这个时候的学生处在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的十字路口,学生会用心琢磨所有任课老师,对任课老师存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
5.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衔接
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表现为知识相对孤立,方法理解较肤浅,使用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缺少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指导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总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主观上虽然都存在着一种求知的良好愿望,但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不注意采用根据由小学到中学这个过渡期的特点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来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成绩就会大大退步。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衔接尤为重要,对搞好中小学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减轻学生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小学生本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负担,作业的数量在慢慢地侵蚀着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天真快乐,学习能力强。如果只是一味的用枯燥的课堂和繁多的作业来对其进行语文教学,那么必然会使小学生的天性很快泯灭,沦为作业和考试的奴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只有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样老师也就没有必要留很多的家庭作业来填补课上的不足。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上文提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小学生又怎么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应该就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老师开心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课上,老师与学生融洽相处,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课下,小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这样学习才不会疲惫,教学也不会显得机械僵硬。
鼓励式教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还不懂事,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更愿意听到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应该包括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的鼓励式教学。这种鼓励不是一味的赞扬和夸奖,而是在孩子学习比较出色的时候,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给他们学习下去的精神动力。这样比一味的惩罚效果要好的多,也能使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现实中有着很强的必要性。首先,初中毕业生的年龄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学生基本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体系中,不仅有专业知识的教学,也有基本素质教育,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音乐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广大小学提供高素质的音乐师资力量,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使自己胜任小学音乐教师的职责,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而且其自身的素养、爱心以及职业认同感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实际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培养显得较为盲目,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方向感,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2.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的课程的设置较为笼统,基础课程较多,而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学力度不够,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培养的音乐教师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要求。3.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高校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的设置没有针对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教学方法落后,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音乐灵感的激发,教学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出热爱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和音乐专业水平都较高、教学能力较强以及对音乐教学有颇深研究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从而为小学音乐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小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首先,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师德修养和求真务实精神都是对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其次,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有较高水平的音乐表演、音乐鉴赏和音乐创造能力。第三,能够胜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是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其课程体系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由于六年制学校的学生是以初中生招生为主,学生没有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需要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改革。课程的优化要把握几项原则:首先,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有针对性,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之上。第三,教学课程要讲究实用性,六年制日程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取消或减少不必要课程的开设,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音乐专业技能课程方面的开设,比如音乐演唱、舞蹈表演、钢琴表演和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开设。除此之外,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和付出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教学任务。教师的培养不能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 明确的教学任务能够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其音乐实践能力。
2.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日常教学才会有所依据,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教学内容的具体化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编制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规范课堂教学,优化教学体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二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逐步提高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各种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教学应用与研究。
第四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扶持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将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列入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
第二章机构与职能
第五条中小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电化教育。其名称可根据学校的规模称为电化教育室(中心)或电化教育组,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校也可在教学管理部门设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第六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要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与校内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电化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
拟定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协调学校各部门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并承担其中一部分教学任务。
收集、购置、编制、管理电化教育教材和资料。
维护、管理电化教育器材、设备、设施。
组织教师参加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组织并参与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
第七条中小学从事电化教育的人员编制,由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教职工总编制内确定,按学校规模和电化教育开展的实际配备专职或兼职电教人员。
第八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熟悉电教业务,有较强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章电教专职人员与学科教师
第九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专职人员是教学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熟悉教学业务,掌握电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中小学校电教专职人员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电化教育水平。
第十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按国家规定评聘。在评审与聘任时,要充分考虑电化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第十一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要组织、指导学科教师开展电化教学。
中小学校应聘请优秀教师作为电化教育机构的兼职人员开展工作。教师担任电教机构的工作或编制教材、资料应计算教学工作量。优秀的电教教材、电教研究成果,应与相应的科研、教学研究成果同等对待。教师开展电化教学的实绩,应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
第十二条学科教师要增强现代教育意识,学习并掌握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学;研究电教教材教法;总结电化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四章经费与设备
第十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要有必要的经费保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对中小学电化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应确定一定的经费比例开展电化教育。
第十四条电化教育的设备是开展电化教育的基础。学校要按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统筹配备电化教育设备。要加强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利用率。
第十五条学校电化教育设备、设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不得挪作它用。
第五章电教教材与资料
第十六条开展电化教育的中小学校要加强电教教材(音像、多媒体)、资料建设,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配备电教教材、资料,做到与电教设备、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第十七条中上学校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和配备由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所列入的全国或地方通用的电教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补充性电教教材供学校教学使用,要做好学校电教教材的管理和应用工作。
第十八条中小学校电教教材、资料的编辑、出版不得违反《著作权法》;中小学校不得使用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的音像制品。
第六章管理与领导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电化教育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并检查、评估和督导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协调电教、教研、装备、师训部门保障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电化教育馆(中心)是当地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教材(资料)中心、研究中心、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第二十一条中小学校要贯彻上级关于电化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对电化教育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并要有一名校级领导主管电化教育工作。
第二十二条中小学校要重视对学科教师开展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师培训活动,推动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
第七章附则
体育游戏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特点备受学生喜爱;又因在开发学生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深受体育教师喜爱。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坚毅、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和集体主义观念等优良品质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教师也常常喜欢将所教内容换成游戏形式传授给学生。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游戏教学时应注意些什么呢?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安全性
体育游戏不仅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但在教学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到“安全”警钟常敲。
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器材的选择还是游戏的组织,都必须注意安全,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措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尽量避免危险性大的游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得到锻炼的同时,受到教育。
二、实用性
体育课上的游戏一定要简单、实用,易操作。一节课总共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有很多内容,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也很多,这样一来,做游戏的时间就很有限,而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过复杂的游戏学生不易弄明白,做起来就比较困难,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这样的话,就会给老师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把时间白白地浪费了,学生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而且失去了做游戏的初衷。所以说游戏应简单、实用、易操作。
另外,教师在讲解游戏方法时,应做到语言精练、通俗易懂,使学生一听就明白,必要时可以边讲解边示范,这样学生理解得就更明白、更透彻。
三、趣味性
游戏的趣味性就像一块磁铁,有极大的吸引力,牢牢地吸引学生,使学生自始至终、全力以赴地参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尽可能挑选一些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的游戏内容,学生能广泛地参与。还可以把原本枯燥无味、学生不喜欢的内容换成学生喜欢的游戏进行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长跑项目是令学生头痛的一个项目,如果教师始终采用一种练习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单调,学习情绪和意志品质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影响,把它变成游戏“穿越大森林”,在游戏时再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前面有一条小沟,快,我们跨过去……这边有个小山洞,我们蹲下来,钻过去……嘘,小声点,前面有一群梅花鹿,我们轻点,别惊动它们……快点,太阳要下山了……这样就把原本单调、枯燥的长跑变成各种形式的跑。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目的性
我们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目的,教学中的每个内容、每个环节有都有它的目的性,那么在体育游戏的运用上,不能盲目选择,应从体育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不能为游戏而游戏。例如课的开始部分,应安排一些用时少、见效快的简单趣味游戏,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上,快速投入到课堂中;课的基本部分应选择活动性游戏和竞争性游戏;课的结束部分,应选择放松性游戏,使学生的身体较快地进入安静状态,并且能以饱满的情绪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教师也可根据课的主教材,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渗透,如主教材是“双手胸前传球”。在准备部分,可以安排“头上、跨下传接球”、“运球接力”等球类小游戏,使学生在竞赛中既活动了身体,又掌握了球性,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创编一些游戏。
在教学中,切忌采用盲目的、无目的性的应用体育游戏,这样不仅会削弱体育游戏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
五、拓展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师喜欢把游戏规则定得死死的,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规定统一行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呆板、缺乏生动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游戏时应考虑到游戏的可开发性。如“搬运接力”是一则古老的游戏,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素质及团结协作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防护衣”、“担架”等设计新游戏“紧急救援”,从而达到相同的锻炼目的。我们也可以事先规定一定的器材和小组人数让学生自己创编,下节课进行展示、交流,选择一些学生练习。
六、全面性
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让学生领悟语文中所蕴涵的纯真、善良和美好。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造出情感教学的浓厚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更灵活、自然、贴切地把血丝带入课本中感悟其中的情感呢?以下是我结合几点说说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要准确找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正确实施
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 教材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美丽的景色、生动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操的情操。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当然,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创造情境,以境生情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积极思维、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情点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传递给学生,并且要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教师在备课中要下功夫。在讲课时,要饱含激情,用各种手段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要主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
三、延伸拓展,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语文借助语言文字创造了形象,体现了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这些美离开了情感是行不通的。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与学生们的理想追求同在。
此外,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总结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键是教师,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加强经典文章的朗读与分享
老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典教育的方式达到经典教育的目的,主要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比如通过朗诵经典的方式。朗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带入感情,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内涵,随着文章的情感变化,学生不自觉地被带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中去,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就是朗诵,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现在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语文,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语文的基本素养比较淡化,所以很少采取朗读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做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变差,对作者的意图和文章传递的情感把握不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朗读的过程,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基本的朗读技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的书籍可以给一个人无穷的力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所以让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每一本经典,都是可以受益匪浅的。这些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经典文章,并通过朗诵这些文章来和大家共同学习、进步。比如,老师可以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固定抽出10分钟的时间来让大家进行经典文章的朗诵,培养学生朗诵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在课下和学生相互探讨,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和体会。
二、模拟经典场景,加强经典教育
因为学生接触经典比较少,所以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方式是不行的。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和指正,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经典。比如可以通过朗诵和情景表演等形式。比如老师在讲授《论语》的时候,就可以在课下先找好相关的资料,比如古典和中国风的音乐,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朗诵的时候可以将其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一些特定的文章来说,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绎和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让大家对文章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在表演之后,老师要进行分析和指导,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问题,并对每一个表演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嘉奖。
一、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阅读文本,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1.总结预习方法。二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教师要先和学生一起总结预习方法步骤,作为学生预习的“指南针”。对于预习各学段要求预习的方法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二年级预习方法步骤具体如下:(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可以查看课下的注释,也可查阅字典、词典和电脑,或者求助于父母。(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勾划生词好词。(3)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4)默读课文,了解大意。(5)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预习的步骤,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而且也为教师省去了许多引导时间,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2.加强家校联系。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的用心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家庭的协助和配合,因为预习方法步骤里有多项是需要家长的帮忙。老师要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预习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方法步骤,指导家长做孩子学习的伙伴和导师,成为学生预习路上的引路人和督促者。
3.定期检查预习。检查预习不但可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还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抽查,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还要着重检查预习的质量,防止预习走过场、流于形式,切实发挥预习的真正功效。可以采用课上反馈,也可利用课余检查。
习惯有了,那么怎样的预习才算是最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预习指导就应因人因文而异。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阅读能力好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预习的方法按预习的要求去做,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连读句子都结结巴巴。根据现状,要改变“一刀切”的方法,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低一点,对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要求要高一点。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时,要激起学生预习的兴趣。作好准备工作之后,上课时的交流就不再是老师一个人唱主角了,而是成了学生们的世界,教师只需辅导学生选材、组织题材。
(3)启发性原则。预习过程要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使预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在拟预习题时要注意有的放矢,在循序渐进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开启心智、激活思维。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启发、引导,教一点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可以培养预习能力的。
二、学生课堂中常规习惯的培养
1.培养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前,我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文具盒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小憩收心。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坐、立和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站如松,坐如钟”,写字做到“三个一”。
3.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的习惯。我时常对学生说:“老师总是喜欢和勇于展示自我、大胆发言的同学交朋友。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行,你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老师爱你,你能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安全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体育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授课环境基本都是在室外操场开展,不可控性增大,这就往往造成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出现。因此做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凸显的尤为重要。
一、小学体育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1.小学生的特定特点
小学生一般的入学年龄在7-11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天真活泼,比较好动,并且身体发育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但在力量方面还比较弱;肌肉和骨骼由于生长期比较容易拉伤和变形;爱动,好奇性强,自律能力较差。
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现状
第一,体育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运动、器械)或其它各种因素,伤害事故(尤其是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成为了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由于安全的可控性较差,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因此,有不少学校、教师取消了应有的体育活动、禁止了一些器械性的运动项目,导致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情况普遍存在。
第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社会未来的发展,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学校体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体育活动的增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频率。
第三,体育项目风险及赔付率高,目前我国还没一家专营体育保险的机构,目前也只有保险公司兼营体育保险业务,而其工作重点多集中在竞技体育保险方面,学校体育保险并没纳入重要环节,这将不利于学校体育保险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原因
1.学生缺乏安全性意识
一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不成熟,因此对于安全的意思并不可能完全的理解。二是,在训练准备阶段,小学生出于好奇都会不按照要求来做,最终导致器械操作错误,或者准备不充分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三是,很多体育老师采取“放羊”式管理,这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教学场地安全性不足
小学的体育课程开展教学往往是在室外的操场进行,需要场地和器材的支持,但很多学校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城市中的小学1/3不达标,而农村小学1/2以上都不能达到标准要求,这样的不规范,只会导致危险性的增加。
三、关于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安全性的思考
1.加强学生安全意识
一是,要将安全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上;在每一节课上,都要重点讲解安全问题,给学生奠定安全意识。二是,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好事故案例讲解,让学生真实看到影响安全的因素,形成立体的感受,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安全意识。三是教师必须强调体育课的纪律,让学生树立良好意识,服从指挥及安排,要做到“安全”警钟长鸣。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课上的第一负责人,需要给学生提供安全保护,但人数上的差距使安全保护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方面,要强调课堂纪律,做好学生表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体育委员及班组干部的作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充当教学的帮手。
3.做好安全隐患排查
一是,体育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要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维护、使用和安全情况,至少每周一次按学校器材、设备列表记录检查结,还必须要做好课前检查安全工作。三是,要及时保养、维修与拆除。定期保养,注意器材、设备的防锈、防腐蚀、上油、上防锈漆,保证教学设备的安全性。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及组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安全系数较大的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田径方面及球类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样的,比赛、分组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的单双杠、爬杆等运动安全系数就比较低。可以说,合理、科学的教学安排及教学方法是防范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5.加强安全技能培训
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体育老师安全技能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日常业务素质学习时间,安排体育教师在校医的指导下,加强学校体育安全技能培训与学习,对常见的学校体育安全问题能熟练处理,具有本能行的反应。三是,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体育安全意识和处理突发体育安全事件的能力,形成校园内部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
6.做好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工作管理,提高防控体育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应急处置突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体育安全事故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安全事故知识和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增强师生的应急能力和安全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体育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预案可以随时启用,并能保证有效运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安全作为基础,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做好“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80-01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在启蒙学生传承文化、领会语言魅力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学生年龄过小,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明确教学主体的特殊性,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解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1、语言具有规范性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爱模仿的阶段,教师的行为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是非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规范,通过自身的行为、品德去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所以,教学的语言要规范,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示范,使学生信之服之。语文教师用规范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以模仿示范,让学生明白语言交流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发音的准确和语言交流的流畅等,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规范基础。
2、语言具有可接受性
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针对小学生能力不足的特点,运用一些简单、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首先,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言进行详细地解释,可以运用生活化实例加以分析。另外,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效进行教学语言之间的变换,恰当地运用适合该学习阶段学生的语言词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语言具有生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如果教师纯以客观视角去分析教材内容,就会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情感交流,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小学语文多以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为教材主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童话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体验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课文,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师在讲授寓言故事时,可以利用教材例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巩固自身的语言能力。例如学习寓言《掩耳盗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摇动教师带来的铃铛,让他观察同学们能否听到铃铛声。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就能在具有生动的语言环境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4、语言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过程受心理和思维的共同影响,相互促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过分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引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带领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愉快学习,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感受,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
5、语言具有艺术性
教学语言艺术首先是教师的语言技术。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语言的艺术特点,利用艺术特性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才能构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使用一些生动的表达语言,带给学生艺术上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并用于日常的语言表达中。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探究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法,从而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6.语言具有情感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以创新的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率。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许多英语教师的广泛应用和尊重,这一方式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策略可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以及相互沟通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每一个英语教师仔细琢磨。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气氛过于活跃,重氛围,轻质量,知识得不到有效的传承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气氛活跃。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带来了更多的噪音,过于注重课堂气氛,却忽视了学生实际接受课堂知识的效果。这是很多小学英语课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英语课上,有时可以看到教师还没有分配好合作事项和内容,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脑力激荡,根本接受不到知识,也妨碍了其他学生接受知识。
2.分组缺乏科学性,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进行就近分组,比如,前后两排、左右两列这样简单的分组,很节省时间,可以让浪费的时间降到最低。但这个群组,有一个隐藏的问题:教师忽略了该团体成员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群体的学生相同的水平,非常方便,提前完成任务,而一些团体却沉默了,没有地方可以达到协同效应。
二、有效实施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1.适当调整和优化分组的人员
教师对于这些新兴的科学组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团队的重中之重就是合作,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必须有他的位置,同时合作学习组成员之间必须建立一个“团结与合作”的荣誉关系,并且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作用和重要性。教师必须对学生强调团体之间的稳定性,从而使学生专注于小组的工作,而不是推卸责任。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赢得的团队给予一定的额外奖励,这将继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没有完成的团队给予相应的惩罚,但惩罚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能凝聚团队精神的、能提高团队合作效果的。
2.把握原则
(1)任务难度适中。如果任务太简单了,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他们失去了小组合作相互学习的必要性。任务太复杂了,超过了学生的基础和认知,即使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也不可能被解决或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它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设计任务难度适中能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需求,是指那些个别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通过学习组,大家各取所长,共同探讨,最后将知识融会贯通以完成任务。
(2)科学性的任务。设计必要的任务,以满足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认知规律,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接触。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只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需要出发设计相应的任务,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积极推动学生交流。
(3)演示任务的多样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兴趣是最活跃的非智力因素。长期单一任务演示将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会抑制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因此,我们要注意任务的多样性、任务介绍的图片、模拟的生活情境,如,呈现多媒体任务,增强直观的任务和形象,让学生参与学习,充分调动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全体教师明确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他们看到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合作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满足新课程英语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