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8 10:0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6902

1引言

近几年来,在社会经济的大力推动下,高职教育也开始逐步普遍化,随着大学生的与日增多也造成了就业的困难。相对与最初“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则给面临就业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所以,在社会经济新形势的推动下,自主创业则成为了大学生的又一新选择。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具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比例高达70%以上,但是实际创业者才不足1%,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成效。我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困难重重,创业心理障碍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的信念与决心。本文结合旅游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分析,进行及时的疏导与化解,培养他们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的精神理念。

2旅游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心理品质

2.1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开始首先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好,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否则就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只有不断地鼓舞自己,相信自己,具备这样坚持下去的理念,才能不断地战胜在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2.2清晰的创业思路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的,都会影响到创业者的心态。所以,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来引导自己,时刻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善于思考分析各种问题。

2.3坚强的意志力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吃得苦,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为,在创业过程中,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动手亲自去完成,比如收拾办公室、搬运桌椅、打扫卫生、整理文件。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必须要有很强的意志力与坚持下去的勇气,最后才能获得成功。

2.4勿嫉妒、匆猜疑

现在的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都较强,同时还有较强的嫉妒心理,以致于心胸狭窄,爱斤斤计较,做事不踏实认真。而多疑则是很不好的心理情绪,它很容易造成创业者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创业大学生一定要克服这些心理因素,拥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这样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创业的成功。

3旅游类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3.1情感障碍

就现在的高职大学生而言,很多都是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创业意志不坚定,没有足够大的信心与勇气去应对挑战。在创业上还是存在着一定恐慌、焦急、压抑的心理,没能真真正正地投入到创业实践的活动中去。为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现在的大学生在情感上过于依赖他人,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思维情感也没能脱离群体的存在,所以在接受领导的任务时往往会措手不及。

(2)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问题,由于现在大学生的抗压能力都比较薄弱,心理适应能力也不强,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丧失原有的激情与信心,从而影响积极性。

(3)随着现代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因为就业的压力,把它当成一个不会成为失业人员的无奈之举,这就丧失了创业本身所具有的激情与挑战性。

3.2认知障碍

从认知障碍的角度来看,旅游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度的自我贬低。由于大部分的高职生认为自己是被高考淘汰下来的,总是认为自己学习、沟通、组织的能力都比不上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从而低估、轻视自己本身的能力,为自己躲避创业的机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与借口,不愿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2)夸大创业的风险。现在很多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惧怕创业的风险。创业风险大,成功率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挑战性、风险性的过程,需要累积不同的经验与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取得成功。面对这种高风险、低成功率的自主创业,很多大学生选择知难而退。

3.3行为障碍

虽然现在很多高职学院都提倡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真正付出行动的学生则少之又少,就行为障碍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盲目创业。创业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既充满新鲜感也充满刺激感,同时在各大媒体就大学生创业的造势下,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幻觉心理,觉得创业是名利双收的捷径,既体现了自我能力,又创造了金银财富。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没有考察市场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与总结的前提下,就盲目投身到创业的思潮中去。

(2)逃避创业。那些真正具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因为担心创业带来的风险与难题,找寻出各种各样的客观理由来堵塞自己的想法,以资金不足、能力不够、经验缺乏、家庭反对等各种借口来逃避创业。

2013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李伟:旅游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分析文化与教育

4正确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本身就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良好的思想素质,为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提高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在创业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给学生认真讲解当下市场经济的情况、最新国情、市场营销、竞争分析、价值利益、企业战略、公司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丰富自身的创业基础知识,提高创业的心理品质与心理适应能力,以达到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比赛,使他们在创业竞赛中激发自我创业的激情。

4.2政府鼓励支持学生创业

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政府应该加大对创业成功事例的宣传力度,在政策发面鼓励支持他们创业,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他们的斗志,勇敢地进行创业实践。还要积极开展创业技能的相关培训,使他们了解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同时,政府在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提供小额低息贷款、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大学生的权益,为他们的自主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健康良好的环境。

4.3家庭、物质与精神的支持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大约有7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是受到家庭创业成功的影响,因为家庭成员的创业成功经验不仅在大学生最初构建创业理念的时候树立良好的信心与决策,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大学生的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在创业过程中一些不必要风险的发生。

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时候,获得家庭物质与精神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创业开始的初期,物质条件是首要解决的难题,没有物质方面的保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获得家庭物质方面的支持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动力源泉。同时,得到家庭精神方面的支持,也是鼓励大学生坚持创业的有利因素,家庭精神的支持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有力保障,是激励大学生不言放弃的重要理念。

4.4坚定自身的信念,培养创业的心理品质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而言,“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不管遇到怎样的难题,都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下去的勇气,要不断鼓舞自己,激励自己,在困难中吸取教训,不断寻求经验,这样才能在创业过程中战胜种种困难,克制种种心理障碍,以巩固自己内心对创业的定位,来消除对创业的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大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创业经验与创业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创业的心理品质,尤其是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将创业的理念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业的实践当中去,与此同时还要自觉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当今的国情与就业形势的严峻,正确分析自己对于创业理念的理解,端正自己自主创业的科学态度与实际动机,从而树立正确的自主创业意识,坚定自己在创业过程中不放弃不抛弃的理念。

5结语

对旅游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进行了正确分析与指导,通过在院校、政府、家庭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相应有效的积极措施,得到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支持,使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能拥有更多的资本与最优化的资源。在各种有利条件的帮助下,正确有效地消除他们对创业的心理障碍,从而提高他们对创业的激情,消除他们对创业的恐惧,培养优良的创业心理品质,为他们能成功创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建花.大学生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09(14):142~143.

[2]崔永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及其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77~80.

[3]王一海.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心理分析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0(14):200~202.

[4]唐海波,李赛兰.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干预方法[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5):31~33.

[5]柴华.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8):88~89.

篇2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100−03

大学生要成功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素质,尤其是创业心理品质,它对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认为,创业者对创业的心理认知过程是从人们的创新信念或识别新机会开始的,创业个体的创业意志越高,对创业机会的感知越积极,对创业知识了解越多,创业意向越强烈,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1]。因此,了解大学生创业信念、创业意志、创业知识等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据报道,浙江省已有50多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2],其中,多所院校已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专门开设了创业实验班(简称创业班),让其得到系统的培训。针对浙江省近几年高校纷纷成立的创业班同学创业心理品质现状的调查,创业班同学是否具有比其他同学更适合创业的心理品质,如何对同学们的创业心理品质进行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对浙江省创业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同学进行了创业心理品质方面的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大学等三所院校创业班的172名同学以及非创业班308名同学随机发放的4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通过对有效问卷的人口学资料进行初步统计,得到此次研究样本详细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管理人员、创业教育课程教师、部分企业成功人士和部分近3-5年创业成功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以及成功企业家资料的研究,在韩力争已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3]基础上自行修订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调查问卷》,共64道题目,其中问卷采用5点自评方式计分,依次为“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基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1分、2分、3分、4分、5分。本问卷将创业心理品质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创业信念、创业意志、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创业知识。通过对修订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信度0.92,效度0.88),确定正式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统计方法

为降低被调查学生的敏感性,此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即时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全部数据经筛选后使用SPSS16.0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主要使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等。

二、结果

(一)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差异检验

T检验显示,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各维度上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t值:创业能力8.389,创业知识8.253,创业信念7.975,创业人格5.176,创业意志4.765,P

(二)年级间差异检验

非创业班样本群体不同年级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创业班样本群体不同年级间,除了创业意志维度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四个维度上(F值:创业信念2.683,创业能力4.481,创业人格3.756,创业知识5.904,P

(三)性别差异检验

T检验显示,创业班男大学生在创业信念(t=2.210,P

(四)专业类别间差异检验

创业班文科学生在创业意志(t=2.090,P

(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创业班和非创业班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之间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一)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笔者认为创业班同学创业心理品质明显好于非创业班同学的原因主要为:创业班同学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层层筛选后进入的。其中温州大学第二届“创业管理”双专业、双学位班招生简章就明确规定,申报条件之一为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浙江农林大学第二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试验班招生简章的申报条件要求: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理解,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投身创业的热情和愿望;具有创新创业经历或曾参与过该方面工作的人员将优先考虑。浙江工业大学面试时的提问包括:有没有自己创业的想法,是否有相关的实践经历,为什么认为自己适合创业。所以,选拔时虽然没有经过具体的创业心理品质的测试,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创业心理品质做了要求。

(二)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不同年级之间的对比分析

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各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意味着创业班学生的培训对创业心理品质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创业班学生除了创业意志以外,大一到大四创业心理品质存在差异,尤其以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差异最为显著,而非创业班同学年级间没有区别。在三所高校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均提到:对创业班的学生进行全程式的专业化辅导和规范化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创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业能力的创业者。创业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学习,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非创业班同学没有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平时安排的课程对创业心理品质的影响不大。创业班能培养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但非创业班的同学不代表其以后不会走上创业的道路,所以,对非创业班同学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三)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不同性别之间的对比分析

无论是创业班还是非创业班,在创业信念、创业人格等维度上,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这有可能是因为女性进行职业选择时,性别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受性别职业的刻板印象以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的影响较大。社会普遍认为,在创业方面,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女性应该选择稳定、轻松的工作,而且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好家庭,所以不适合从事风险大的创业。另外,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男生较少些,因此对社会、对生活压力的了解相对也少些,承受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女大学生依赖心理较强,闯劲不够,宁可盲目的寻求帮助也不愿追求自身的成就,很大程度寄希望于学校、家长帮自己找份好工作而不愿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奋斗,因此,需要承担较大风险和坚强意志力的创业被排在了他们的选择之外[4]。当今社会一些享乐主义的观点如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女生创业的激情。

(四)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不同专业类别之间的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创业班文科学生在创业意志上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非创业班文科学生在创业信念、创业能力上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为了便于统计,在本次调查中将经管类的学生专业都划归文科,经管类的学生占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而这部分学生创业信念、创业意志和创业能力等方面要比理工科学生更高,因此,无论是创业班还是非创业班,文科类大学生在某些维度上,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这个结果比较符合本研究的调查预期,经管类学生开设的课程中包含了创业相关知识,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比较符合。

(五)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的对比分析

调查中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于创业心理心理品质的各个维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1)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的各项指标差异显著。创业班学生在各项指标上都显著高于非创业班学生,其中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差异最显著,其次是创业意志和创业信念,然后是创业人格。建议在创业班开设专门的心理学方面的课程,特别加强创业意志和创业人格方面的培养[5],提升创业心理品质。

(2)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针对创业班学生的专门培训对创业心理品质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对非创业班同学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待加强,学校在平时对其培养的过程中,可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地增加一些创业方面的内容,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3)男大学生群体各项创业心理品质明显高于女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创业班还是非创业班,应重视培养女生的创业观念,加强女生追求自身价值的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创业形成的心理障碍,紧密结合时展的需求,充分认识到自身创业的优势,解放思想,大胆行动。学校尽量营造有利于激发女生创业愿望的校园文化氛围[6],政府也可出台一些鼓励女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女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提升其自信心。

(4)无论在创业班还是非创业班,文科类学生在创业心理品质某些维度上要普遍高于理工科类学生。建议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专业差别,有针对性地引导理工科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认识到其所学专业在创业方面的优势。

(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之间创业心理品质各项指标没有差异。

参考文献:

[1]董红燕,徐双俊.创业心理品质开发的理论资源与实践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86-88.

[2]沈清清.未毕业先创业,大学有无开设创业课程的必要[EB/OL]. 省略/05edu/system/2009/04/ 10/015418773.shtml,2009-04-10.

[3]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54-156.

篇3

[摘要] 面对近几年我国每年有700 余万高校毕业生的现状,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通过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在分析研究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选了观察判断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10 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对其进行验证,以期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73?03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基金项目] 2013 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2013GG015)[作者简介] 郑晓燕(1963-),女,山东乳山人,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长期以来,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作为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目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许多高校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开始注重培养有国际视野、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大家知道,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是以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评价形式过于单一。虽然近几年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一些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我国高校也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但仍然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等问题[1]。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由于具备经济及管理基础知识而具有创新创业的先天优势,如何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科学地评价,如何使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使其服务于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经济管理类学科是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而与单纯的理工科和文史类学科的学生相比,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还是创新实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1)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可以通过严格遵照公式、定理来进行推理,从而来寻求标准答案;而文科生则偏重感性思维,往往是抓住问题主旨后进行发散式思维[2]。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则是综合了以上两者的特点,既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能够发散延伸。因此,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会更仔细、透彻,具有独到的见解,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潜力。

(2)从所学知识的角度来看,经管类学科的学习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实时关注经济动态,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但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仅靠课堂的讲授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因此,就需要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3)从创新创业要素的角度来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并不能像理科生那样通过不断的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难拿出实实在在的甚至是看得见的科研成果,因而往往会忽视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经管类学生来讲,只要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经济管理领域进行开拓性思考,特别是在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时,都会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经管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成果与理工科和文科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通过有针对性的与专家、经管类专业教师的深入探讨和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座谈,初步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全面考虑了影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各个因素,主要由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指标组成(见表1)。

可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根据分数将创新能力划分为四级,分别为I 级,得分≥85 分,创新能力很强;II 级,得分为70~85分,创新能力较强;III 级,得分为60~70 分,创新能力一般;IV 级,得分为<60 分,则认为创新能力很差。

三、经管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实例

本文以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实例进行评价研究。

(一)构造判断矩阵

针对上一层次的某因素,选取本院相关专家、领导、教师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重要性程度按1-9 赋值(重要性标度值见表2)。

通过对两两比较结果的汇总分析,得到如下判断矩阵(见表3 至表7)。

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于CI=0.0511 ,CR=0.0511/0.90=0.0568<0.1,所以此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二)确定评价体系各单层次指标权重利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向量代表该层次各因素对上一层次某因素影响大小的权重。

(三)进行一致性检验

例如,可以由学校的院系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分别依据10 个指标的评分标准对某学生进行打分,分数分别为:x =(80,76,90,82,75,80,85,84,80,72)则由公式(1)可得S=80.5572,则该学生的创新能力属于II 级,创新能力比较强。

四、小结

本文从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四个方面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具体计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可操作性强。通过应用此模型,能避免评价者个人主观臆断的缺点,较好地保证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适用性和操作的便利性,也能较好地发现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较为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从所得的指标体系权重可以看出,观察判断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在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对今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培养着力点的把握上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汪芝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31-132.

篇4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大学生数量的与日俱增,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鼓励。作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方式,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将就业问题转变成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育人模式转变的现实动力,也是大学生报效祖国、促进社会和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

尽管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但是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仍低于1%[1],大学生创业企业存活率仅有1%[2]。创业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由潜在创业者转化为现实创业者的主观前提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学生创业心理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于推进大学生积极创业、提高个体创业心理素质、高校就业创业培养模式的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鉴于现有以大学生创业者为对象而展开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大学生创业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他们创业的心理因素的分析,为创业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对陕西省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对有效问卷中有创业经验的29份进行深入研究。对研究工具的设计,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结果,自编《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问卷》,经测试专家修改后用于正式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人口学特点、创业动机、创业素质等方面,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析方法为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创业者的人口学特点

在有效问卷476份中,创业大学生有29人,占全部被试的6.1%。29位创业者中男性16人,女性13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8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21人,分别占27.6%和72.4%;独生子女10人,非独生子女19人,分别占34.5%和65.5%;父母有经商经验的有11人,父母没有经商经验的有18 人,分别占37.9%和62.1%;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有12人,非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有17人,分别占41.4%和58.6%;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12人,一般的12人,较差的5人。

为了进一步验证个人背景资料与创业的关系,对数据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与大学生创业者创业相关的因素有年级、性别、家庭子女数、生源地、父母职业、家庭收入。高年级、男生、非独生子女、来自城镇、家庭收入较高、父母有经商经验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创业。

2、创业大学生创业动机分析

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创业活动,并导致创业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Olson和 Bosserman指出创业动机是创业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促进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个体进行创业 [3]。对创业者创业动机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大学生创业的驱动力,以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创业行为,激励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研究结果表明,29名创业大学生的首要创业动机如下:以赚钱为首要创业动机的学生占大学生创业者的41.4%,其次是以生存为创业动机的学生,占31.0%,再次是以积累社会经验为创业动机的学生占17.2%,认为创业符合自身兴趣的学生仅占6.9%,选择其他创业动机的学生占3.4%。可见,获取经济回报是首要的驱动力。这与龚丽、谢丽芸[4]及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一致,王玉帅,尹继东等学者[5]认为,这主要和我国近几年来私有产权得到较为完善的法律保护,社会富翁的效应正在刺激年轻人走向创业,当然也和网络、电视等媒体对财富的渲染有关系。

3、大学生创业素质分析

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可以指人的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心理素质潜能,又指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心理素质;既可指人的个体创业心理素质,也可指人的群体创业心理素质[6]。对比不愿选择创业的大学生问卷,发现不愿选择创业的大学生的首要原因是认为自我经验不足,占30.7%,资金不足占25%,认为风险较大的占22.2%,其他原因的占22.2%。创业素质部分采用5点量表记分,依次为很不符合1 分、不太符合2分、无法确定3分、有点符合4分、非常符合5分。创业与未创业大学生在对自我素质及认识方面的差异见表1。

结果表明,创业与未创业大学生在对自身相关素质及其认识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创业大学生认为自己年轻、专业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应变、创新能力强;人际关系好,易于与他人合作;社会环境好,提供的创业条件好。

四、结论和建议

从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创业大学生29人,占有效问卷的6.1%;

2、大学生是否创业与性别、年级、家庭子女数、生源地、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相关。男生、高年级、非独生子女、来自城镇、家庭收入较高、父母有经商经验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创业;

3、大学生创业者创业的首要动机是赚钱,其余依次是生存、积累社会经验,符合自身兴趣、其他;

篇5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其首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与成功比例。而现实是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滞后于急需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现实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创业主动性差,创业带有“被迫”的因素。因为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找工作难”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迈向社会生活的一道艰难屏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才将目光投向了创业,在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下“被迫”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因为本身热爱创业,并向往创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因此得到的理想满足。其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的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搞搞经营活动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而创新创业中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单凭一腔热血与各种的异想天开的创业点子,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最后,创业意识强化不够还体现在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创业期间产生的内心矛盾和焦虑现象上。

2、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指导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就是有教有学,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接受教师引导的过程。既然创新创业教育当下被视为高校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创新点,教育要紧随时代要求的步伐,那么引导学生思维开化的主体―教师,正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之一。教师队伍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从现代高校整体师资力量来看,对传统教育形式得心应手的教师占大多数,而擅长培养学生发挥个性特点和擅长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的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还是偏低。整体的大学教育观念至少当下还停留在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导的阶段,老师们多是在应试教育体质中培养出来的,虽然学术水平整体很高,但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能力还远远不够。现在不少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趋于陈旧,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强。甚至很多大学中年纪较长的教师对计算机、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现代新新事物的掌控力还不及年轻人,这就使许多现代工具不能在其教学和引导学生开发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理想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虽然部分当代大学生有创业欲望,但是在自我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使其心存压力,甚至感到前途迷惘。大学生除了迫切需要高校在创新创业的知识培训、实践活动和能力训练方面多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外,还需要认识到自身因素的不足给创新创业带来的问题。下面主要说明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1)欠缺社会经验。大学生创新创业常凭一时激情,比较冲动,很多人想法还不够成熟和系统化就着手去做了,不但缺乏沉浮于社会多年之人行事的生思熟虑,还欠缺坚持的韧性。多过于急功近利,想快速创业,迅速盈利,对风险和困难的预估也不足,在遇到挫败时容易气馁,无法领悟到商场之上既要看得到成功也要经得起失败的道理。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实战经验缺乏,理想主义比较严重,在社会经验欠缺的情况下盲目创业,必定会以失败告终。

(2)容易纸上谈兵。跟普通创业者相比,大学生有着知识方面的优势,但这点却更可能导致他们在创业中容易纸上谈兵。纸上谈兵会让大学生出现创业设想大而无当,市场预测过于乐观、欠缺合理性等问题。现在有许多创业大学生试图用一两个新奇的创业观点来吸引投资完成创业,但投资人往往看重的是创业计划中真正的技术含量和能达到的市场盈利程度。市场调研、制定周密可行的实施计划等正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创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而且创业设想过于空泛难落到实处,就显得创业者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以为有一个创新创业的设想,就可以借此走上人生的巅峰,显然不切实际。

(3)缺少创业的决心。部分大学生创业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真心希望通过创业实现理想,而是迫于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就业压力。在找不到工作或是没有办法继续深造学习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创业,一旦面临较好的工作机会,随时都可能放弃创业。这种带有被迫意味的创业举动必定会增加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

(4)创业热情来得快,走得也快,没有长远的创业规划。空有创新创业热情,却很难持续是现在大学生创业的通病。有些创业者往往刚迸发出一个创新点子时就一股脑儿的投入创业了,问题考虑不全面,更没有做认真的市场调研和长远的创业规划。遇到实际挑战和困难,就很容易泄气和退缩,创业热情很快会被现实问题浇灭。

2、应试教育负面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抛弃学生的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与培养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学校教育必然、事实上也的确造成了如下诸多问题:

(1)泯灭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逐渐丧失了追求知识的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由于每个人的生长、学习和生活环境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性格、心态爱好兴趣也大相径庭。在高等教育阶段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所选择的专业、职业是否是他感兴趣,是否能够发挥他最大的潜能,最大的创造力。这些都需要时间去试验、碰撞、选择之后才有可能挖掘出来。

(2)思维能力不强。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老师只要求学生对需要掌握的东西死记硬背,忽略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不喜欢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学生的理解能力差,思维能力不强,脑子死板不灵活。这就造成了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所必不可少的理论思维能力的问题。

(3)知识面窄。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而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引下,从小学到中学,从开学到放假,从课内到课外,学生被各种作业、辅导、补习、兴趣班、特长班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还是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并未真正的理解消化,时间稍一长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篇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1156)

【摘要】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不断加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应该具备何种能力素质,有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通过理论及调查研究,旨在探求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 创新转型;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影响因素

0前言

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面临全球产业革命的浪潮,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以及其他产业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的知识密集特征日渐显著。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原有的产业会因为技术和管理上的进步,对劳动力需求在产业技术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需要的是高学历、高创造力的大学生群体。如果社会不能提供相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其发展必将失去基础性支撑条件。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权威Yorke和Knight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概括为:个人特质、核心技能、过程技能。

国内学者郑晓明在其“就业能力论”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

1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为了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以及了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对南航金城学院的准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共回收问卷207份,回收率达95%。此部分调查包括四大项:基本情况、能力素质调查、就业意向、不同因素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程度。

在“能力素质调查”中有四个选项,分别是专业能力、个人素质、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分析与思考能力。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人的思想及心理素质在就业选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就业,大多是刚刚步入社会,首先得摆正自己的态度,脚踏实地,对自己的岗位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责任心和进取心,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分析思考能力”处于第二位,反映出个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在就业方面也十分重要,目前企业需要的是会思考,敢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专业能力”反映出在就业能力方面,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是较为重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所学领域的掌握程度,能从一定方面考察学生对自己岗位的熟悉程度。“人际关系处理”反映出人际关系中沟通与执行能力对就业也能产生一定影响。按照各选项的排序结果不难发现,在就业时,个人的素质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在大学生的就业中比较重要。

我们还针对已经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他们分布在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回收问卷50份。其中66%的人工作经验丰富,68%是本科生;72%在民营企业工作,54%从事普通职位,74%的人工作的工作单位规模都在500人以上。

在“能力素质调查”中四个选项中,个人素质累计得分是最多的,即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中个人素质是最重要的,用人单位比起欣赏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多高,更关注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度,以及责任感和进取心,其次是人际关系选项,良好的沟通技能、团队的协作能力通常会给职场能力加分。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在困难面前能够沉着冷静面对,并能想出积极的对策也为用人单位所看重。

将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相结合,得出以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

1.1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专业能力要素

在创新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其获得职业、维持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成功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产业不断更新升级、工作环境和性质不断变化促使大学生必须拥有就业能力,才能满足当今职业的复杂需求。

不管大学毕业生进入职业系统后,其从事的职业是否与其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关,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1.2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通用技能要素

通用技能都是指适用于任何专业的学习,而且是能够在不同的情境(context)中转移的技能,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通用技能维度而言,就是指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转移能力。对于雇主而言,对大学生的这种通用技能也是非常关注。

因此,根据对通用技能的内涵的理解和国内外学者对通用技能的维度的研究,本研究认为通用技能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开发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独立识别问题的能力等。

1.3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个人品质要素

个人品质,在很多文献中也叫个人特征与态度,个人属性等。对于个人品质这一维度,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情商、有些学者将其界定为个人性格特征。有研究证明了具有高情商的毕业生在获得工作和职业发展中具有更好的前景,毕业生的内驱力强,自我效能感强能使其更容易获得工作和顺利度过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个人的特质或情商是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对学生未来获得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成功是必须的也是很有帮助的。作为专注于本科生培养的大学,不仅需要给学生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帮助学生提升其情商。

1.4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职业规划能力要素

对于大部分毕业生来说,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工作任务的持续改变将成为一种常态,职业角色的变化是必须的,因此毕业生要想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中适应这种变化,并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需要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定规划,拥有自身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因此毕业生要能够抓住最好的职业机会,并且能够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大学接受职业选择与发展管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较好地识别自身的职业目标、管理自身职业选择和发展的人,往往比没有职业管理能力的人具有更好地职业发展情景和更高的职业绩效职业管理能力是指发现和运用职业信息、劳动力巿场信息,从而能够定位、获取和维持职业机会,进而能够进一步拓展职业发展机会来获取更大的进步或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职业管理能力贯穿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大学毕业生获得、维持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本项目进行期间,通过问卷调查以及面对面的访谈,运用解读式内容分析法归纳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见表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就是指高校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各要素的各种因素。综合已有的文献所得出的结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依赖于以下四个层次的影响因素:第一是个人层次的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即大学本科生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就业能力开发,包括自己的职业意识、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锻炼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第二是组织层次,即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策略,包括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创新教育理念,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协调,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等;第三层次是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支持,即产业界对高校的支持,包括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课程制定,与高校合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与学校签订就业契约,保障毕业生就业等等;第四层次是宏观层次的影响因素,即政府支持或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过程,主要是政府应该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和就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等。上述四个层次的共同点看,其实都可以通过高校组织建立各种机制来实现。

3总结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缩短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使得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从而加速推进产业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只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才能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中取得竞争优势。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便在就业时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景德,陈东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策略[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5):99-103.

[2]陈灿煌,刘凤根.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设置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3(4):118-121.

篇7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主要任务及措施。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高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此次调研旨在了解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创业的情况,为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引导、服务及解决研究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调查背景与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于网络平台,最终回收386份有效调查问卷,涉及文、理、农、工各类专业,其中,男生153人(占39.64%),女生233人(占60.36%);硕士研究生共328人(占84.97%),博士研究生58人(占15.03%)。

二、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情势严峻的事实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规模的逐步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随之加剧,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65万人,就业形式依然严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研究生达2180人。研究生总就业率为95.55%略低于本科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以企业就业、事业单位就业、升学和出国(境)为主。

2016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200万人,研究生教育规模位很大。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除去升学、出国毕业生,有86.56%的毕业生正常就业,其中有36.48%的毕业生进入党政、事业单位工作,47.14%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且以教育,农、林、牧、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为主,而所有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不到1%。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可以看出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选择还是倾向于相对稳定、创新性低的党政、事业单位工作,这也解释了当前公务员考试持续火爆的社会现象,由此不难看出,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研究生数量饱和,而是研究生的择业观念有待转变,更加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

三、研究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与态度

本次调查中,19.17%的调查对象认为创办一个企业或公司即为创业10.88%的调查对象认为创业是指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而多达61.92%的调查对象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称为创业。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仍然较为片面、较为狭隘。

而在创新创业涉足领域方面,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会优先考虑在自己研究相关领域或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创业,也有部分调查对象选择在当今热门领域或启动资金少的领域中开始创业。对于不同的群体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根据调查显示,男性认为创业过程中个人的魄力和创业头脑比较重要,而更多的女性认为创业过程中一个优秀的团队相对重要。而我校作为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更愿意选择与自己研究相关的领域。由此可见,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时,应注意个体化差异,分类指导帮扶,提升服务质量。

四、研究生创新创业的现状与思考

1.研究生创新创业现状。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普遍赞成创新创业的尝试,认为创新创业将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此外,62.05%的调查对象虽未参与创业,但仍对创业抱有浓厚兴趣,30.77%的调查对象也同样对创业抱有一定兴趣。然而,真正已经参与到创业团队中的调查对象比例仅占3.85%,且有少数调查对象对创业没有兴趣。

2.研究生对自主创业缺乏兴趣的原因。当前,研究生对创新创业主动性不高,缺少创业热情,原因何在呢?第一,研究生过度追求稳定的心态。当前,多数研究生对自身定位较高,对工作单位的性质、稳定度、薪酬福利要求较高,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表明,选择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比例则高达36.48%,也说明了这一点。第二,研究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次调查中,超过三成的调查对象认为个人魄力和创业头脑是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而也有部分调查对象认为适合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创业导师及学校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以及一个优秀的团队也是创业中的重要条件。第三,对创新创业时机的选择。本次调查中,大多数调查对象将最适合创业的时间段放在了工作一段时间后,而选择在毕业之后立即投身创新创业的调查对象仅占21.77%。而这也与调查对象认为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障碍有关。第四,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障碍。大部分的学生都对创业的兴趣极高,但各种各样问题的产生阻碍其创业的进展,甚至创业还没有开始就遭到了放弃。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在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多数集中在资金不足和经验不足的问题上,也有一定比例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良好的创业项目、缺乏科学性指导、缺乏创业平台以及由于要完成试验、论文而导致精力不足是阻碍其参与创业的主要问题。

五、对高等院校在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中的建议

1.要健全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完善的教育制度保障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关键。通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规范、完善和丰富相关教育制度,确保研究生教育活动的有力执行。只有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才能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网络化转型,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质量。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老套,往往局限在开展相关讲座、培训班等形式,调查现实学生往往对这些传统手段兴趣不高。

3.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经调查显示,多数研究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淡薄。而高等院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做好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专题培训等活动,组织开展研究生创业成功案例经验分享、创业沙龙等活动。

篇8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通过个人及政府、高校等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知识、技术和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求机会,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从全球来看,大学生自主创业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创业计划竞赛开始,许多大学生都积极投身于创业行列。据统计,目前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比重达20%―30%。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之一。

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者占大学毕业生生总数的比例很小,在一般高校真正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2%,与美国等欧美国家相距甚远。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其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组成课题组,以杭州为样本,开展了一次关于在杭大学生自主创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据此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

二、在杭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证研究

(一)调查说明

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和借助网络调查等手段,对杭州6所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34份,有效问卷201份,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有效问卷170份,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有效问卷31份,有效问卷占实际收回问卷的86%。

在选取调查对象时,考虑到在校生的专业、年级和本专科层次等主要情况,我们采用了分层整群按比例抽样的办法,主要在大学四年级的人群中发放。在实地采访中也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初步了解了在杭大学生自主创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样本见下表1。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对创业的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自主创业呈现“关注者多,参与者少”的特点。虽然目前政府在税收、补贴、房租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学生优惠,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态度还是以“围观”为主,真正参与者不多。调查中当被问及“是否赞成自主创业”时,有70%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并且表示对创业感兴趣。但当被问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时大部分人却表示并不打算自主创业,并且表示在他们所认识的同学中也很少有自主创业的。

第二,对政策较少了解。在调查中有大约45%的大学生表示平时很少关注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在交流中也反映出不少学生对创业的概念不太清晰,对政策也一知半解。

第三,缺少启动资金。打算自主创业的学生中其从事的行业比较分散,其中从事零售业和餐饮业的相对集中,其次是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其普遍特点是初期投入资金少,起步容易。调查中有60%的大学生表示若要自主创业,将会选择餐饮、咨询或零售等小项目。如此低起点的创业,与国外相比也有着不小的差距。

第四,就业率高的学校创业学生少。调查显示,自主创业尚未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而且越是知名高校,其自主创业的学生就越少。在访谈交流中,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表示已经找到工作,并且对这份工作比较满意,没有想要创业。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表示如果找不到工作会考虑创业,有些学生在校已经开始创业。如此看来,自主创业成了不少学生找不到工作后“无奈的选择”,其主动性程度显然不高。

第五,创业成功率低。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机率很低,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创业过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以失败告终,能够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三)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45%的学生认为制约其创业的主要因素是启动资金不足;30%的学生认为是创业经验不足;15%的学生认为是对市场了解不够;8%的学生认为是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还有2%的学生表示从没想过创业。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还是资金的制约和经验的缺乏。本课题组从全面考量,把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概括为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三大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政府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软硬件环境;二是社会舆论环境。其中“硬”环境主要指风险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扶持;“软”环境是指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而整个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识与态度,不但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选择,还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目前,一些风险投资机构已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较为关注,不少创业基金也专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这些关注和资金毕竟有限,我们需要更多的风险投资支持,而在我国风险投资还远未普及。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法律环境等方面,目前一些不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和措施也在逐渐改进。社会舆论也给予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更多客观的认知和评价,不再是一味地责怪和批评,但这些改变程度还很有限。

2.家庭因素

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创业者家庭、亲友的认知和态度。很多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创业,往往是受了父母、亲友等关系亲密者的创业行为及其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缺乏创业所需的资金、信息等各种资源,较依赖于家庭、同学、亲友等群体的鼓励和帮助,这些群体不仅会帮助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从中寻求创业项目和创业伙伴,还可以筹集资金。而其对大学生精神上的支持更是其他因素所难以替代的。因此,家庭因素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创业的选择和创业的发展。

3.自身因素

大学生能否成功创业与其个人素质、知识和能力等相辅相成。创业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包括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国内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校生未能接受较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导致其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创业实践的需要。这些因素主要有:

一是知识限制。大学生由于受专业所限,其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往往较窄,而创业需要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像文科类学生,在市场分析预测、经济核算等涉及数理计算等方面缺乏知识;而理工类学生,往往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心理分析也缺少知识准备,在人际沟通中往往处于被动。

二是管理经验欠缺。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阅历,对社会了解甚少,对商务活动中的处事方式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此外,大学生尽管有理想和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中易于“纸上谈兵”,缺乏具体的市场开拓经验与相关的知识,也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实行管理的能力。

三是心理不成熟。创业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冲动,在创业热潮中,许多大学生不顾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仅凭着一股热情去创业,对创业的认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对社会的需求缺乏深刻的认知,对可能遭遇到的风险和失败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视野狭窄,盲目创业,最终经不起市场考验,以失败告终。

三、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基于对在杭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证分析,本文从政府、学校、个人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政府应优化创业环境

近年来,政府加大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国家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3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等等。这些政策明确表示要把大学生创业培训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项目开发、专家指导、小额贷款、减免税收等服务,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创业。目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已覆盖到准备创业、实施创业和推进创业的全过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如图2所示。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应从资金支持、创业培训、创业平台搭建等方面不断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在更大层面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1.加大资金支持。资金缺乏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争取资金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入风险投资,同时要募集社会资本,本着双赢的方针,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2.设立创业培训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屡创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身缺乏创业素质和技能。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对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政策法规培训。同时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还可以在高校设立培训机构,政府定期邀请创业成功者走进高校,和在校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解答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可实施的建议。

3.构建创业平台。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构建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提供政策支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并紧密结合实际,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和落实新的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二是提供项目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推荐可供选择的项目,加强创业指导,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定期出版大学生创业学习刊物,为大学生讲解市场发展状况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创业项目。

(二)高校应重视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开创性个性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高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系,推行素质教育,汲取欧美国家成熟的创业教育体制,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高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应将创业学、市场营销、金融财务、经营管理、人力资源、数量控制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但不必过分追求理论,而应注重实践,像美国许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就是围绕一份创业计划展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例如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等,也可以让创业名人走进课堂,从名人的创业经历中了解创业,在名人指引下添加对创业的信心。

2.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教学环境。转变教育理念,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创新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既要注重就业更要注重创业的观念;将创业教育融入教育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国际国内创业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

3.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管理和指导,同时高校要划拨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参加创业活动,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

(三)大学生应提升个人素质

在受到社会、政府、学校的重视之外,创业的成功还需创业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丰富自身经验,多渠道提高自身的创业综合素质。

首先要明确创业动机。创业并非一件易事,大学生在选择创业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创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明确自己的创业动机是清晰、明确的。这些有助于指导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从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最终取得创业的成功。

其次是平时多做市场调研,积累经验。加强对创业内外环境的了解,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充分进行PEST(政治或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因素)等方法对市场进行客观分析,寻找较好的创业时机与项目。

再次还要利用机会,克服劣势。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应该清醒认识到自己优劣势,认真分析市场供需情况,利用政府的有利政策,选择在对自己有利的行业进行自主创业;或者先到相关企业锻炼自己、完善自我,增长经验和知识,为下一步的创业做好扎实的准备。

最后要看准机会,一触即发。在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和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并且前景看好的项目,大胆尝试。即使有时遭遇失败,但是从中学到的创业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只有一次次积累经验,才会领悟创业的真谛,最终获得成功。

篇9

[2]杨文娟,冯倚珊,叶思诗,等.大学生炫耀性消费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6,(6):173-174.

[3彭小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及其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The Influence of Non - rational Consump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aking a University "Double 11"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Win" as an Exmple

CHEN Su-yan

篇10

自1999年我国各大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地方职业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但地方职业院校受当地区域经济和经济周期性影响,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出现了择业难和就业难,许多大学生出现焦虑情绪,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这已经成为政府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4〕22号)明确规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只靠政府,更重要的是自己该如何找准出路,摆脱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反思出现就业压力的原因,也要探索出一条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即创业途径的探索,以此来为地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理论借鉴。

一、创业前的分析

(一)摆正创业心态

1.存在心理问题

部分地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存在着五大心理问题:自卑,逃避,观望,焦虑,依赖。地方职业院校毕业生相比其他本科大学学生而言没有优越感,从而导致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就业形势严峻使得一些学生不敢于面对现实,不知所措,消极逃避。一部分学生不清楚就业前景,自我认知不准确,容易徘徊观望。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没有积极进取心,过多的依靠学校和家长为其推荐工作。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受挫后,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对就业产生恐惧因而否定自己。

2 解决思想对策

职业院校方面开展就业创业知识教育辅导,让学生了解现实,充分认知自己。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让学生充分学会就业基本技能;社会方面,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让同学们多多参观新型工厂,了解社会动态;自身方面,需要充分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树立自信心。

(二)增加创业形式

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经调查显示,在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中,有61.29%的人表示愿意选择合伙创业;有30.65%则表示选择自主创业;另有8.06%的大学生表示家庭创业或其他创业方向。

在选择创业领域时,我们需要考虑的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调查中显示,约30.40%的大学生会优先考虑市场的需求,约6.35%的大学生会首先考虑与个人兴趣是否相关,约16.28%的会考虑对创业的行业是否熟悉,约45.62%的会首先考虑到创业门槛的高低,如启动资金是否充裕,承担风险的问题,仅有1.35%会首先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地方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技能,应当深度挖掘个人兴趣,如可以将课外辅导培训、公司讲师等纳入未来职业规划,尽量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

如下图3-3所示,大学生可能选择的创业途径是多元化的,据调查显示,智力服务(22.01%),经营店面(22.31%),高科技创业(9.38%),加盟(40.30%),无疑加盟是最受同学欢迎的。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大学生也将目光投向这一行业,通过加盟品牌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二、创业途径的探索

(一)加盟创业

对于没有经验的创业者,尤其是缺乏创业经验的职业类大学生来说,加盟创业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也是一种双赢的方式。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消费者享受低廉的价格,更多的服务;也使得投资者充分使用一次有力的资源,发挥最大是收益。

加盟创业有着相对较高的成功机会。研究表明,在同一经营模式下,个人自主创业的成功机会一般不会高于20%,加盟创业的成功机会一般不会低于80%D90%。加盟连锁店是创业者更能取得成功的一条捷径。加盟创业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商标牌子、连锁操作、经营技术,而且可以向加盟总部咨询以便得到指导和帮助。当面临竞争压力时,加盟总部则可作为其坚强的后盾和后援。通过分享授权者经过长期经营努力形成的品牌效益和信誉,能够使自己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其他创业者的宝贵经验,避免多走弯路。在这过程中加盟总部实质上起着培训的作用,引导创业者。一般来讲,创业者加盟连锁店会签订合同,合同内容中会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所以加盟创业的话不会有自己太多的创意,这也恰恰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传统思维。

(二)网络创业

随着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面前有许多机遇,网络技术的发达,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经济利益。互联网使得每个人的都有了平等的创业机会。

网络创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其运营成本较为低廉,所需要的资金并不是非常多。只要有一台pc机能够上网,基本就就可以了。这些只是,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嗅觉和睿智的大脑,果敢的心。抓住机遇,就有希望成功。在没有正式注册公司之前,不需要过多的支出。创业初期基本上算是白手起家,一个人承担业务,不需要为员工的费用而操心。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不需要为办理证件而东奔西走,风险系数也相当较低。即使创业失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毕竟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东山再起,对学生而言是最合适的。网络创业的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开设网络商店,网络购物,网络商店门槛低,自由度大,没有时间职业的限制。也可以开设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开设网络论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网络论坛提供在闲聊天,专业知识服务,可以共同学习进步。网络游戏在网络中也占据一席重要的地位,网络游戏的利润也是很客观的。

(三)兼职创业

兼职创业即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行二次工作。兼职创业也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商业项目来起步、操作,采用边打工边创业的方式,但项目是独立运作的,需要操作者具有一定的商业头脑。此项创业方式比较适合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他们空余时间相对较多,同时兼职可以增强专业知识的理解,锻炼操作技能。

在一个正规企业里,只有业务部门和市场部门的人员可以名正言顺的每天出来活动,从而趁机处理各类自己业务方面的事情。能摊销掉多少费用开支资源除去基本的进货资金及必备固定费用外,商业运行还要涉及到各式各样的维护性开支成本,而创业初期,资金本身比较有限,短期内见不到利润,各类开支成本完全要自己承担,一个人就显得很吃力。在这个问题上,准备时就得考虑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给自己的创业能提供那些费用开支的摊销,不然的话,所有的费用开支都得自己承担,估计赚的钱在初期很可能连支付这些费用成本都成问题。接触人的条件做生意就是和人打交道,与这些人打交道是要有前提条件和成本的,这些前提要求大多是得通过本职工作来解决的。选择此种创业途径的毕业生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四)大赛创业

在大学中参加一些大赛不仅充实自己的校园生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会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就业机遇。大学中的赛事很多,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增加了人数阅历,获得荣誉,了解一些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通过大赛,能够了解到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有了丰富知识经验的积累,也为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创业奠定了基石。通过大赛可以吸引商机,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以后的创业添砖加瓦。同时它也是零投资创业,没有负担。艺术类学生的服装设计大赛,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比如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可以了解的更为前沿的电子信息,拓宽电子系学生的知识,积累项目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比赛也可以收获一些资源,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前进的方向,学习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参赛学生还将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将来创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投入实际运作项目的参赛小组将受到新闻媒体界的关注,获得充分向社会推荐自己和产品的良好机遇,有机会加入一个充满智慧和活力的小组,与小组伙伴共同携起手,迎接挑战。通过比赛,参赛者会懂得团体合作和凝聚力的重要性,具有激励作用,让参赛者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通过比赛,学生能够全局把握和体会对产品、服务从构想到现实的转变过程,提高和培养参赛者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增强参赛者创业的勇气、信心和能力。这也是人生的财富,是大学生创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概念创业

概念创业是指凭借创意、点子、想法创业,用自己的思想理念实现创业。当然,这些创业理念必须独具一格,推陈出新。我们职业院校大学生需要这种异想天开的精神,正是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有更多的发明创造。而这些发明创造或许就是一种创业财富,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所在,并且发挥聪明机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把握商机。概念创业未必都是产生在新领域或新行业中,也可以是成熟领域中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创新,会举一反三,联想思维。所以职业院校学生可以试着把一个行业的原创概念复制到另一个行业,充分将自身的耐心和毅力在不同行业的经营模式中成功移植。当然这需要创业者对这些原创进行冷静而细致的分析,了解清楚自己的创意是否独具匠心,有没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任何梦想的实现都需要实实在在的实施,并且需要依靠许多外部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大学生行动前最好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结论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企业技能要求和大学毕业生技能的矛盾加大的情况下,不少专家对地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这样的思路:当你为找不到称心的“饭碗”而发愁时,是否想到自己也能造个“饭碗”?在这一“找”一“造”之间,把减法变成了加法,甚至乘法。地方职业院校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途径这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对策,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因而对当代大学生来讲,自主创业是一条充满光明希望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4〕22号) 2014年5月9日

[2] 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1):408-410.

[3] 刘道玉.大学生自我设计与创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 胡礼祥.大学生创业导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619―625

[5] 肖红伟.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研究――以宜春学院为例[D],江西:宜春师范学院,2006

篇1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除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环境、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家庭影响等外在客观因素外,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等内在主观因素对职业的选择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的队伍中,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很多岗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的要求,使得高职院校在校期间对学生灌输的择业就业观念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去适应岗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从高职学生的角度出发,高职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想法,虽然现阶段就业难,但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还是有很大的需求量的,在一些发达地区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教育学生转变就业态度,调整心理。首先来看看,毕业生的心理存在哪些偏差。

1.1择业目标与现实有偏差

在大学毕业生择业观上,首先,部分学生忽视当前严峻的就业现实,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在择业中,常常自视甚高,不甘从事基层、常规的工作。在就业之前设立预期的底线,在就业过程中在很多时候体现出过于理想化、依赖性、盲目性等特点,期望“终身一次就业”。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主观设定的理想工作,从而不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还跟不上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其择业心理预期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错位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择业心态方面,高职生奔着就业目标放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国企、外企和政府机关,他们向往着办公室,追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这种心态和实际环境形成的偏差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

1.2自卑自负、怕吃苦的心理

现在的家庭模式是“2+2+2+1”,即六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到了大学这种环境下,不再是所有人宠着,所有人为中心,大学生的心理总会有种失落。渗透到就业心理中也是,觉得自己总也不能上大学三年,出来干脏、苦、累的活。但是从来不结合自身条件来看待就业,有的大学生,刚就业,就不堪客户的刁难和刻薄,受不了委屈,怕吃苦,放弃基层工作,不断跳槽。

有的学生在大学里默默无闻,很少参加课外活动,与陌生人交往存在障碍,出来工作就会遇到交流上的问题,又不和他人诉说,久而久之自卑心理严重,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1.3浮躁依靠依赖托关系的心理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主要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的双向选择。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转变观念,要依靠自身的实力,并敢于大胆推销自己。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是凭自己的实力去竞争,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挖门子找关系上,有些学生甚至依赖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针对以上就业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我们高职教育要把握时机,在学生一踏进大学校门就开始就业知识教育,调整就业心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基础工作。

2.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良好就业观的途径

2.1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会直接面对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而且会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因此,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仅要求专业才能,而且更注重考核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访谈得知,在当今以物质为主导的社会里,不做作、踏实、良好的工作态度与道德素质已经能够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重要条件。 用人单位认为正确的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尤为重要。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贯彻职业教育目标,按照行业、企业、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充分认识道德教育对学生成才、成长的作用,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2.2重视对毕业生心理的调控

2.2.1要读懂自我

自我, 也称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身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 有了这种认知, 就会在求职过程中能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潜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 首先要对自我进行评估。自我评估主要内容有: 所学专业、专业发展的可能性、职业兴趣、职业内容、个体气质类型、个体爱好、个体的价值取向、就业区域、人际关系能力等。

2.2.2职业选择要避免自负心理

高职生在选择职业时, 可能有得有失。社会绝不是一个人的, 也不是你认为“应该”如何,结果就“必须”如何。高职生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选择”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没有必要因一两次选择失败而自我指责, 或者由暂时没有工作而感到空虚、压抑, 继而导致抑郁情绪的形成。对于因求职失败而有抑郁情绪时, 不妨再学习、再谦虚一点。因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缺少谦虚的人就是缺少见识”。当今社会, 竞争日趋激烈, 需要不断地学习, 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要用真诚去感化他人,善待他人, 只有远离自负, 求职才有成功的可能。

2.3培养积极全面素质,加强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教育,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有创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开展创业能力培训或创业实训,并辅之以创业项目推荐和专家指导,树立毕业生“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科学就业观和创业观。

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20%或者30%,而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并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据教育部2004 年的一项报告,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中,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大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种种优惠条件,但是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仍不是很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创业教育》等课程,其次,可以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科]

【参考文献】

[1]刘涛.以创业教育开拓大学生就业渠道[J].教育与职业,2008(36):97.

篇12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历程的计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据来看,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环节。但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校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知识殿堂,结果导致了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出现了偏差,追求的不是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是学习成绩的提高。“职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汇。学校在这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大学只在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大多没受过专业训练.或是缺乏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或是缺少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意识,或是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就不了解,只是空谈理论,致使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就业指导课“信息量小”、“内容陈旧”,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二)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指导、社会经验不足,在整个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使一些毕业生产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的情绪,而且不利于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不敢参与竞争,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自负心理。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和锻炼,又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期.大学生希望把自己的未来同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一方面就工作和事业而言,当代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充满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另一方面,大学生又自以为经过大学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满腹经纶,自命不凡,存在脱离实际的盲目自大的心理。表现在择业中,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不能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作出正确判断,由此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被动局面。

3.重视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时.越来越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不愿碌碌无为,但又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不愿深入基层,到急需人才而又能发挥作用的农村等地方去。他们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创业、去基层做具体工作的心理准备,一旦事与愿违,就导致上进心和事业心受到挫折,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4.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务实化,但存在比较明显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心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务实主义。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但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型”逐渐转变为“经济价值型”.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目标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职业的定位上,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5.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勇气的保守心理。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的择业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大学生已意识到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通过竞争,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在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面前表现为胆怯和束手无策,不敢大胆应聘,积极择业。因此,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精神不振、脆弱等心理现象。

另外,毕业生在择业时,还存在观望心理、懒散心理、虚荣心理、狭隘心理等,这不仅影响他们正常的择业。而且对自身的人格培养、道德修养、身心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加以纠正和克服,帮助其顺利毕业、积极择业还是很必要的。

二、调适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确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和引导。

1.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自愿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使个人价值在与社会价值的交融中得到升华。

2.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在求职择业时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去求职,要树立自信心。在正确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勇于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自信而不自负。另外,还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做到逆境不气馁。顺境不骄傲,面对现实,勤于思考,百折不挠。

3.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化解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学校应主动通过就业指导,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规律,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宣传各级政府和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二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就业教育工作,就业教育应当从大学生入校时做起,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业与就业的关系。

(二)通过成功素质训练,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指导其实现人生目标。

1.实施成功素质训练

成功素质训练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对个人成功素质进行训练的技术,是由拿破仑.希尔在卡耐基的提议下历时25年,对2万人进行调研后提出来的。成功素质训练是以培养和训练个人的成功素质为目标,通过心理分析、心理训练和行为训练等一整套科学方法,在强化积极心态、规划成功目标、勇于成功实践等方 面对受训者进行成功素质训练。

(1)开设成功素质训练选修课。采取朗读、辩论、目标训练、自我暗示、网上交流、跟踪培养和调查等训练方式,针对性地开展团队训练、信任感训练、意志力训练、破除心理障碍训练、发散思维训练和打破常规思维训练及领导素质和行销能力训练,等等。

(2)重点在“强化积极心态、规划成功目标、勇于成功实践、掌握思维方法、控制自我情绪、提高领导素质、坚定成功信心、培养个性品质、挖掘创新潜能、训练专注毅力、强化成功意识、超越失败困境、科学利用时间、养成良好习惯、保持身心健康”等方面对受训者进行成功素质训练。

(3)建立成功素质咨询机构。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选择地建立学生成功素质训练的跟踪档案。记录并监控学生在明确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跟踪辅导,及时纠正其偏差,不断激发其创造、创新精神,培养职业成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帮助其实现人生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1)将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  就业辅导应纳入必修课,从入学至毕业,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除开设必修课之外.就业指导还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门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其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原则。

(2)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①价值观的确定。要让学生明确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价值观的确定是规划职业生涯的根本。

②自我条件分析。且的是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

③外界环境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具有实际意义。

④职业生涯的选择。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相适应。良好的职业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进行的。

⑤职业生涯策略。职业选择一般由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组成。确定职业选择目标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这里所指的行动主要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三、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与管理.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

(一)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

(二)高校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开发与管理。

1.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专业权利,条件许可的学校尽可能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不仅可以选专业。同时还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2.在导师指导下,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加强引导和管理,不断修正和更新大学生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只有建立自主的选课制,才能真正保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现。

3.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必须实行学习年限的弹性管理。一方面,学生要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到社会上了解自己职业锚所在以及市场需求。另外,一部分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创业的优势。当机遇降l临时,“机不待我.时不予待”,学校可提供方便,在标准学业年限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某些刚性的规定。笔者认为,如果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大学生就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前进,提高学习动机和质量,为学校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本贤.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3,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