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28 10:05: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类型,根据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是人类在劳动协作和语言交往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借助于语言、符号与形象作为载体,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人的思维,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后天的开发、教育、训练与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美丽的花朵不仅需要阳光、土壤和水,还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呵护,一般思维如此,创造性思维更是如此。

许多学者都对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根据创造性活动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专指那些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它能够创造出新的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即必须是“独创的”并且是“恰当的”。这是较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如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政治家的新的治国理念等等。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突破固定逻辑通道,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都称为创造性思维。只要对于个体经验来说是新颖的独创的即可,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创造性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水平与科学家艺术家相比是具有很大差别的,只要学生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提出一些新的东西,就可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至少具有创新的成分。

2.创造性思维的形态

(1) 发散思维

这个概念是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的,后来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三维模型”中作了进一步阐释,而且认为创造思维或者说主要是发散思维,这在国内的影响很大。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和创造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原始信息出发,朝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寻求各种不同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点,运用这种思维方式,首先在思维速度上,思维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念头,在思维表达上反应敏捷少有阻滞;从跨越度上来说,它能够改变思维的方向,可在不同的领域内表达不同的概念;从独特性上来讲,能产生新颖和不同寻常的念头,以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认识事物,这是最高层次的发散指标,在发散思维中起到核心作用,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外,发散思维虽为创造活动提供了许多创新的观点,但创造性成果的实现往往也离不开收敛思维。收敛思维为解决问题寻找最佳答案,并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答案。当代科学史家和哲学家库恩指出:发散思维是自由奔放的思考,收敛思维则受到一定传统的约束。在创造性思维中人们总是从已有的信息出发,经过重新的联想、加工、组合得到许多新的方案和信息,然后经过收敛思维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获得唯一的最佳结果。

(2) 反向思维

又称逆向思维,它要求思维者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是与传统的习惯的逻辑的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习惯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创新。”反向思维就是与常理背道而驰,在突破传统的过程中标新立异,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它要求思维者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想常人不敢想之事。如牛顿见到苹果落地,就问自己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由此诞生了引力定律。反向思维为创造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3)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基于有限的信息数据,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和逻辑推理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有学者认为它是思维的洞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感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有可能实行跳跃、越级和采取捷径。前苏联的凯德也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创造能离开直觉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往往不存在一种凝固不不变的逻辑通道,它往往并存着多种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借助直觉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进行选择,在各种不确定的空间条件下敏感地捕捉有效信息,在有限的证据下直接快速地做出预见和决策。

(4)灵感思维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达到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灵感,既不是从天而降,也非心血来潮的产物。柴可夫斯基说得好,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灵感状态的特点是,创造性想像极为活跃,创造性思维极为敏锐。它具有瞬间突发性的特点,不期而遇转瞬即逝,同时灵感往往是在思考者高度入迷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景下,忽然产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因此它是对人们艰苦劳动的一种奖赏。是以创造者对解决任务的方法的不断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为前提的。灵感状态是思维的顶峰状态,使问题迎刃而解,往往能够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1.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渗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特点。

首先要求教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大学生的思维状况,专业要求等设计教学计划,课堂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安排好现场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猜测、分析、讨论。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运用一些独特的思维训练方法,如运用一题多解、头脑风暴法、列举法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能力,引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或运用反证法、逆向推理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

再次,帮助学生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美国的许多研究性大学中专门开设了创造学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只要提出自己以前没听过、没见过、没接触过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等,都应视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并应当予以尊重、鼓励和奖赏。

2.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保持一颗“童心”,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了好奇心。好奇心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质疑。中国的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应试教育,普遍缺乏善于质疑的态度,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无论在课堂上、在实验中还是在课外科技活动时,都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提问,教学不能满足于使学生听懂会用的水平上,要善于提出新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转移到发展智力的广阔天地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渗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科研活动。

3.重视研读原创性著作

大学生拥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量研读相关领域优秀的原创性著作是锻炼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捷径,它使大学生获得了与伟大思想交流的机会,使我们能够在原创性思想的高度上思考,从伟人的思维中不断地检验和启发自己的思维。在谈起哲学学习时,有人这样形容哲人康德:“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1]可见,要有所创新,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减少我们犯错的机会,节省我们创新工作的时间。此外,是怎么读的问题,我们既不能一般的阅读也不能漫无目的读,应是有目标有秩序的研读。陶志琼等人提出了研读原创性著作的三个步骤[2]:求真,把握原著是什么?还所读之书以本来面目;求善,批判性的阅读,加入自己的主观评判;求美,从批判中显露读者的希望,创造性的思考并回答同一问题。

4.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古今中外的成功事例无不在告诉我们,优秀的创造活动离不开创造者优良的心理品质。

(1)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原动力,如果缺乏兴趣,要在本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活动是几乎不可能的。正如猫抓下的夜莺会失去自己的唱歌能力一样,不是发自内心自愿的、强制性的思维活动也难以结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3]。

(2)顽强的意志力:天才出于勤奋,创新人才更需要坚韧性、自制力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因为不管一个人的天赋多高,对自己的思维对象怀着多么热烈的兴趣,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毅品质,要想创新也是很难的。所以要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地对学生提出任务,严格要求,使他们锲而不舍的关注于自己学习研究的事物。

(3)乐观向上的个性: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懒惰、骄傲、安于现状等消极个性,鼓励学生的勤劳、勇敢、乐观、豁达、谨慎、探究等积极的个性。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对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的培养我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最终创造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正如高尔基所说: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又是一切奇迹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篇2

一、将直观性的动作感知作为基础

(一)形

形是指动作、姿势、形态等,也就是外在表现形式。形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多,如速度、肌肉控制、重心、动作弧度等[2]。有些学生接触舞蹈的时间较短,其舞蹈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高难度的花哨动作;有些学生对待舞蹈训练的态度不认真,导致一些动作细节不到位,进而影响舞蹈表演的整体美感。因此,在关于形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基本动作入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舞蹈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高校舞蹈教学。

(二)气

气是指气息的把握。对于气的运用,西方与东方的舞蹈有着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如跳、起、伸、张要吸气,蹲、沉、缩、松要吐气[3]。在舞蹈表演中,气息的把握直接关系着整体的舞蹈效果。比如,在芭蕾舞中,“阿拉贝斯”这个动作对于气息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舞者在表演过程中上身的前倾不能过度,这需要舞者的动作与气息之间形成熟练的配合。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舞蹈知识要领,还要进行标准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神

神是指情感的表达。在舞蹈表演中,舞者要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优雅、自信的精神,还要注重对情绪的表达[4]。比如,中国各民族的民俗舞蹈就非常注重对情绪的表达,使观众能够通过舞者的动作感受到喜庆和欢乐。

二、将启发性的教学模式作为核心

在启发性的舞蹈教学中,高校舞蹈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舞蹈基础、舞蹈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正常开展。

(一)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人如果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而在这种情况下,其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加强。大部分人对于舞蹈都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学习舞蹈需要长期的训练,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过程相当枯燥、乏味,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努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高校舞蹈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反复观看舞蹈动作,通过真实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只是传统、单一的口头讲述和动作示范。此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当学生沮丧时,教师要予以及时的鼓励和引导,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关怀,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训练.

(二)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过于注重传道、授业,往往忽略了解惑,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只知道要这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高校舞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如果教学氛围比较严肃,那么学生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问就会存在种种顾虑,不敢向老师提出疑问。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团队的力量,共同编排、改编一些舞蹈,并让学生总结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高校舞蹈教师要对学生予以足够的关注,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三)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由于部分舞蹈教师较为陈旧的教学技能和理念,未能及时进行自我知识体系更新,进而导致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去创新舞蹈动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学习、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如音乐、美术、文学、历史等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想象空间。

三、将情感性的思想渗透作为手段

在情感性的舞蹈教学中,高校舞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客观、正确的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逐渐融入自身的情感,并通过舞蹈表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眼神中情感的流露

眼睛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人们通过眼神能够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舞者在舞蹈表演中运用眼神,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自身的情感,还能通过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5]。艺术家在构造人物的特征和性格时,特别注重用眼神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而将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好地展示出来。比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在这幅画中,达芬奇对蒙娜丽莎眼睛的描绘手法非常特别。观众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欣赏,都会感觉蒙娜丽莎在看着自己。舞蹈表演也是如此,有些舞者之所以会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支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眼睛,运用眼神与观众沟通和交流[6]。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眼神的运用,通过眼神去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姿态中情感的表达

姿态主要包括肢体动作和手势。肢体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表达出舞者的内心情感,如高兴可以通过模仿捧腹大笑的动作来表达,紧张可以通过模仿坐立不安的动作来表达,恐惧可以用浑身颤抖的动作来表达等。而手势也就是手的动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身体表达的不足,通过手势还可以表现出反对、赞同、厌恶、喜欢等想法[7]。在舞蹈表演中,不论是肢体还是手势的运用,都是舞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所以,舞者要注重姿态的练习,通过姿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言语中情感的宣泄

篇3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知识的传播和知识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内容医学教育的职业化特征明显,一方面从医者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另一方面,一旦接受医学专业训练,学习者往往较少离开这个领域,对创造性的发挥会形成一定的限制本文通过对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学学习的特殊性,探讨医学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医学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15-03

高等医学教育是按照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医学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是与生命质量直接相关的,其研究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医学教育具有与其他高等教育学科不同的特点,对创造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及学生学习中的鲜明特点,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准确把握医学教育特点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之间的规律,对未来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1 医学教育特点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客观限制

特点一:医学教育职业化特征鲜明

医学是专业技能型的学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综合了各医学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专门化的内容。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内容包括7大领域和60条具体的标准。该要求认为医学人才必须具备医学知识、职业道德、技能、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有“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医学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和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1]。从该标准可以看到,医学教育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为医生这一职业而设,高度的职业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专业的学习,对其他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创造性思维需要有较丰富的经验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学生能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医学教育的专门化和知识内容的繁重,使学生无暇顾及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医生这一职业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生命,需要对人和人的生命健康负责。在高等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医学伦理和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贯穿高等医学教育的始终,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但同时也让大学生感受到职业的“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创造性的追求。现代社会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大学生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产生疑惑。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发现许多医生对医学知识的运用多数是靠自身积累的经验开展,治疗的方案较为保守。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个体具有用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和自我超越的愿望等心理品质,医学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大学生这一方面的发展。

特点二:医学教育基础知识繁杂、更新迅速

首先,医学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是研究人体的科学。医学的复杂性对医学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作为临床运用和对疾病病理分析的基础。医学基础知识就像是医生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机械化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思路僵化。

其次,医学教育的内容及教育对象都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在医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生物学方面的专业内容,而且要融入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经济、法律、道德、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并根据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断更新和发展学科内容。知识的更新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同时,繁重的知识学习任务阻碍了大学生对创新的追求,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再次,医学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十分复杂。医学的各门课程即独立又相关,在组织教学时,对课程的主次、先后次序、教学方式等都有要求。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医学进步,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持续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知识与能力的更新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最后,医学教育的实践性需要医院的支持,对医院的管理是医学教育管理中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资源还是医疗资源,是否属于高校管理,在现实情况下尚难以厘清。因为医学教育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管理者往往着眼于具体问题,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特点三:医学教育周期长、实践强

首先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作为医生必须要充分的掌握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病人;其次,医学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其分科越来越细,知识量越来越多;最后,医学是与多学科想融合的,是随着科学进步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研究的发现,让医学也不得不更新自身的内容,这种更新要求医生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量大、学制也较长。例如在美国,学生必须先完成理工科4年大学本科学习后,才能通过考试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学制为4年,通过完成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的考试后获得行医执照,但从业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资格还需要在毕业以后参加学习,当住院医师通过医学专业委员会的考试。国内医学学制一般为3-8年,本科教育一般为五年,高于其他专业。而高中毕业以后就可以报读医学专业,使得学生就业后仍需接受长时间的继续教育。长期的专业化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对医学以外的领域涉及的内容较少,缺乏创造性培养的环境。

医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治疗疾病,医学技能操作对病人十分重要,影响生命的生存和生存的质量。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医学教育的课程分为基础和临床两个阶段,但实践技能的学习是贯穿整个过程。基础阶段学生以实验为辅助手段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学习,通过模拟器材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临床阶段学生直接与病人接触,根据自己学习掌握的程度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在我国,多数院校把临床阶段分为见习和实习,占整个医学学习的二分之一时间。医学教育的实践性本身是可以促进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但是当前大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多数以旁观者参与临床的诊疗,实际动手或参与病例讨论的机会较少,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受到打击,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医学院学生特点对创造力发展的主观限制

本人通过对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调查发现,样本总体水平一般,未能达到其学科要求的理想标准。从文献查阅也可以看到,已有的对大学生创造性的调查研究多数显示我国大学生创造力水平普遍不高。如:武义对陕西省大学新生进行的心理调查发现,学生创造力总体一般[2];高珊等对湖南省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创造力表现总体不佳[3]。特别要指出的是,周治金等通过对随机抽取武汉四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创造性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得分在六个学科的学生中是最低的[4]。此外,柴守霞等调查发现,医学本科生的创造性倾向总分相对偏低[5]。

2.1 大学生学习目的性强,就业目标明确

如前所述,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一情况使得大学生一旦选择了这个专业,基本就明确了以后职业选择的方向。笔者在工作中与学生的接触可以明显发现,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多得多。经过医学专业的教育培训后,大学生掌握了医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经验相对薄弱。医学学习的艰苦性和局限性,以及医学人才的稀缺性,使大学生毕业之后,基本都是在从事与医疗相关的工作,而且多数是从事临床医生的工作,只有少数人从事医药器械销售等与医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工作。学习目的明确地以就业为目标,使大学生只注重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医学技能的训练,无暇顾及自身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2 大学生学习量大,学习任务重

医学是与生命相关的学科,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大学生的课程数和课时数比其他专业要多,学制也比较长。根据现在医学的特点和职业需要,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掌握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的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要多,课时数长。以某医学院校为例,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五年制)毕业之前需修满40门课程,总时数为3041学时,课程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程(7门)、人文社科课程(6门)、系统模块(12门)、技能模块(4门)、临床核心课程(11)门。繁重的学习任务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学生没有宽裕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而且现在的医学院校普遍采取“大班”教学,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3 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高,实习时间长

医学的实践性要求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低年级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基本掌握了相关疾病的发生原理和治疗原则,但医学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个体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而临床基本操作是实操性的训练,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因此,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加强操作训练和学会分析不同的疾病现象,这使得大学生要进入临床实习,而且需要多个科室轮转,强化基本的临床技能。学生的见习时间为半年,实习时间为一年,另外还有两个月的强化实习,学生在医院学习的时间总共约为两年。在实习阶段,大学生作为学习者,实际参与医学诊疗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观察医生的诊疗过程,作为自己知识经验的累积,在学习过程缺乏参与讨论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医院实习使学生真是感受到医疗环境给医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实习阶段本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对疾病复杂性、表现多样性的了解机会,有助于促进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是由于对实习阶段这些不利因素认识的不足,没有采取对应措施,使得实习阶段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4 大学生心理压力大,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现代医学的课程多数以学科为主分别进行学习,例如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某些内容交叉、反复,学生感到繁琐、零散,多数学生采取机械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加重学习负担。由于学业负担重,学生将时间和精力基本用在学习上,较少参与学校的活动,特别是高年级阶段,实习、就业、毕业考试的压力使得他们心理压力大。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院一年级的学生有相对多的时间去参加学校举行的活动,但是由于刚上大学,环境和身份的突然转变,也给他们带来一些迷茫,特别是原来对专业方向不是特别了解,心理压力也比较大。三年级的学生下学期开始就进入医院见习,然后就是实习、考研、就业,他们根本就没时间去参与学校的活动,现在就业形势的压力在他们身上特别明显。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忽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2.5 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薄弱

现行的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基本是以学科为中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明显看出,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较小,有关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平均为8%左右,而美国的比例为20%,前苏联为22%,德国为26%”[6]。但是医生这个职业是需要与病人直接互动的,而且服务对象是生命,这需要医生有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大学生在校阶段基本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时间上不足以让他们去参加较多的活动,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和对事物分析的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需要个体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能够全面分析事物,人文社科知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视野,无法为创造性思维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医学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对当前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医学院校可以通过系统整合,更新医学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采取PBL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当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李凤。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刍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46-648.

(2)武义。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及影响创造力的主要人格因素[J]。雁北师范学院报,2002,18(6):36-39.

(3)高珊,曾晖。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38-139,153.

(4)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5):78-82.

(5)柴守霞,韩世范。护理本科生创造性倾向与学习风格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5):1129-1153,1169.

(6)李卓成。改进医学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柳州医学,2009,22(2):129-130.

(7)许崇波,韩美君,刘为国,等。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12,33(3):110-114.

(8)杨秀兰,赵晓春,陈发俊。医学创新的跨学科特征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4):64-65.

篇4

一、教师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军事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员军事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积极使用电教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军事思维发展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军事思维。教学民主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善于根据大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运用自己的人格、形象、情感以及语言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各种教育影响,努力创设积极、让人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师生合作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军事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并付出加倍的爱心,以唤醒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那么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无穷无尽地发挥出来了。

二、启发积极的军事思维,学会质疑、释疑,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基础

军校大学生军事思维的活跃,离不开问题,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尤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保护和发扬学生勇于发问的积极性,为他们的丰富想像插上翅膀,为他们的积极军事思维创造空间,并不断加以引导,学生的质疑水平就会稳步提高。至于释疑水平,因有大学生的积极军事思维做基础,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精神,是同他们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并存的,质疑和释疑可以相互促进,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的军事思维才会被充分激活。教员形成以启发为主的民主、宽松、灵活的教学风格时,学生也会倍加自信、自尊,这是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因素。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关键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利于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对一门知识只有产生了兴趣,才可能对其加以探究,促成对某种知识的研究与记忆的动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例如,发散思维法、视角转化法、设疑激趣法、联想法、双边讨论法等等。这些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意加以引导,综合运用。

四、引入激励机制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为了鼓励军校大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军事思维能力,在教学和考察中引入激励机制是必要的,并要构建一个评估体系。例如,在课堂上积极发表有关军事方面的新观点,可在平时成绩中适当加分;平时布置的有关小论文,能在学校或校外刊物上发表,可在总评成绩中加分。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动手、动脑习惯的培养,又有利于军事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军校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自主性大大增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和复合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这是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基础

大学生全面发展,知识、能力过硬,才有实力去进行军事创新实践。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的出现,使许多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是创造性解决军事问题的有力支撑。

(二)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也是军队进步的灵魂,一支没有创新的军队,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创新也是军人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生存于激烈的竞争中,很难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要成为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只有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去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同时具备这些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军事思维的过程。

(三)创造性军事思维要从创造性的学习抓起。

军队院校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身要有创新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思维,掌握创新性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性学习能力。不仅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更要重视寻找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方法。大学生要善于在已有的知识和实践上通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新的思路设计、新的意图方法,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

(四)形成有利于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的文化范氛围

1.拿掉条条框框,进行独立思考。遇到军事问题和难题,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经验,不独信书本,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想,按自己的思路、意图去创造性进行军事思维,创新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的一个物质载体,但书本不能给我们全部,很多知识是我们无法从书本了解到的,况且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因此,“信”书,要有选择地信,有目的地信,同时要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善于借鉴和吸收前人的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借鉴不是模仿,一味地机械模仿只能导致思维定势。还要不迷信传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要有敢于质疑和释疑的精神,敢于说“不”的勇气,放宽眼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大胆求异,寻求新解。分析和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自己如何去发现和探求新解。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要使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这就给了自己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动力和压力,探索出与往常不一样的方式,结果也往往出乎人的意料。

3.善于想像,拓宽思想。这与创造性军事思维紧密相连的,很多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来自人的灵感。例如,“万有引力”、“环苯图”、“破缸救人”等等。大学生要善于想像,调动和激发大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思路、全面审视,不断研究与创新。

4.敢于超越,争创先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就是要不断进行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篇5

当今社会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挑战,产生了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激烈的变革。在今天,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人们要求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此人类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人才应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具有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人才具有创造性,这是人才与一般人最本质的区别。而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创造的核心。它是创造性成果的花朵。其表现形式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展。若离开它,人类的生活也就没有朝气了。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人才,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规律,对于开发人才的创造潜力,提高人才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1.概念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活动中,提供独特的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开拓人类认是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特殊表现,是探索未知、勇于开拓、富有新成果的进取性思维。所以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创造性特点。“新颖”是指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独特”是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待征。它除新颖性这一特点之外,还必须富有效用性。它是指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成果,而这种成果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创造性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比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它在认识和实践中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面广,量大,是经常可见的普遍的和有实效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绝不是仅少数天才具有的东西。

2.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待征和品质

(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素

有的学者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以下观点:①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这个特征贯穿于创造性活动的始终。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着力于发掘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对常见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分析的、怀疑的、批判的态度。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②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和已知的知识或假说联系思考,分析相似性、待异性、重复现象,发现其必然联系、本质待征。此外,还有十分注意意外现象和新线索,独具慧眼、敏锐观察、洞识其潜在意义,抓住机遇,作出创造。③创造性的想象,创造性思维自始自终伴随着创造想象。高度的抽象和准确的判断是思维深化的标志,创造性想象在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类比联想也是创造性想像的一种形式。④独特的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的知识,科技发展新成就的知识。⑤活跃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突破的心理现象,是创造性思维和其他心理因素协同活动中,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⑥新颖的表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在表述上必然表现出来新颖性:一是要提出一套新的概念、范畴、原理:二是要形成表现新的思维形式的结构体系;三是要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和文字,赋予表述以优美的形式等。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思维究竟具有哪些基本特点或基本心理特征?对此目前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一般来说,很多学者们共认的特点有:①具有非常新颖性和独特创造性;②具有待别生动性和主动性;③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④具有极其深刻性、全面性和广阔性;⑤具有明显发散性和聚合性,亦具有高度抗压性和反向性等,还有实践性、开放性、飞跃性等特点。

二、创造性思维与成才

1.发展创造思维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第一,现状要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呆读死记,必然窒息人的智慧,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不了具有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来。没有一大批具有科学思维方法的勇于创新的人才,我们无法在经济上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智力革命是要开发人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大学生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把思维训练贯彻到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

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学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参与,人的学习活动很难顺利进行。

2.青年期是开发创造思维的最佳时期。所谓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指优秀人才出创造性成果最多的年龄阶段。创造活动需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技能训练。大学阶段属于求学期或创造的准备时期,可属于创造的最佳年龄时期。然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一生的创造活动有极其重要意义。事实表明,不少杰出的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动在大学阶段已初露端倪,已有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奠定坚实基础的条件下,尽早让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是有很大好处的。

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来看,进入大学深造的青年,经过了中小学教育,学习过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观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及学习理论揭示各种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这时期正是培养分析和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好时光,大学生思维日愈活跃,想象更加丰富,正处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大好时期。

参考文献:

[1]高鸽.如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2]徐云生.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2(12).

[3]刘道玉.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21).

[4]张楚,朱洁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2011(2).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05-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也成了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大国之一。正如说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为什么总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等问题已经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上,进入新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不是资本和土地,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国际经济竞争将变成创新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能否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大量创造创新性人才。林崇德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创造性人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过。他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事实上,人的创造力最终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要研究大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必须研究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规律做了初步探讨。

二、高校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的提出

学生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没有规律?传统的理论在此问题上表现出三种趋向:一是不重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系统研究;二是不重视乃至否认思维发展存在阶段性;三是仅用掌握的知识多少作为衡量学生智力水平发展的高低。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存在着许多误区,尤其是仅用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大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的高低,没有看到大学生思维发展量变中的质变,这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提出了他独特的见解。他吸取了康德“图式”概念的合理性,而又否定了他的先天性,经过长期研究,创立他的思维发生与发展理论。在其理论中,他首次将人的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本质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四个阶段:一是感知运算阶段;二是前运算阶段;三是具体运算阶段;四是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人思维发展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思维特征,既密切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皮亚杰理论的独特之处,一是既具有深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验基础;二是他首次将生物发生学中的“同化”“顺应”“平衡”“自我调节”等四个概念引入理论之中,同时借助于“同化”与“顺应”的概念,比较科学地论证了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提出了人的思维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原理”。他的理论表明:人的思维发展变化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再到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过程,同化引起量变,而顺应引起质变,每一次质变都是一次否定,也是一次“扬弃”,这无疑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一致,这也是皮亚杰理论近年来在全世界受到推崇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然而,皮亚杰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缺陷。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研究表明:“他们(指16-18岁的中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高中这种转变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说明我国中学生(高中毕业生)思维发展基本上完成了皮亚杰所说的第四阶段,也就是说,我国中学生已基本上完成了由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按照皮亚杰理论,思维达到形式运算后‘智力质的发展就结束了’。”果真如此,那么,对于像爱因斯坦、牛顿、狄拉克等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如果他们的思维仅仅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而无质的飞跃,那么,如何解释他们在科学上创造性的发现?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到皮亚杰所述的第四个阶段后,对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还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_第五阶段。学生进入大学后,其思维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在第四阶段量变的持续,而面临着从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质的飞跃。

三、大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的基本特征

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呈现一种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思维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特征而区别于其他阶段。笔者认为,大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有不同于第四阶段的特征标志:第一,思维主体在第五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了辩证思维的许多特征,在思维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不盲从别人,也不排除别人的观点,而在第四阶段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理论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这说明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适应的思维结构与解决问题相适应的思维结构有着质的区别。第二,思维主体在第五阶段的思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也就是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具备某种创造性。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思维发展有着其独特的特征。祖振铨教授曾就这一问题做过一些实验测试,他指出:“我和我的同事曾对一批大学生做过抽样调查,用一套无固定的答案的题目请不同年纪的学生作答。这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行优化分析。从答卷中可看出,刚进大学的学生,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就认为完成了答案,再也不去想别的可能性了,而高年级学生却从较多的方面去考虑问题。”这从不同角度都说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同刚进大学的低年级学生有质的区别,也表明大学生的思维不仅存在着量的积累,而且存在着质的飞跃。第三,第五阶段思维主体的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主体在对思维活动各方面和各环节进行自我调节和校正的前提下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比较大胆,能够对现成的结论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而大学低年级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比较谨慎,很少对教材的结论提出异议。

篇7

1.引 言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中国科学院院长、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度奖学金、奖教金颁奖典礼暨“中国科学院学子论坛”上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中科院人的追求”.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维,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它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它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突破性、针对性、灵活性、综合性等特点,也体现了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数学思维品质.

2.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是涉及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键问题.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潜力,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不同而已.所以对每名学生而言,都是在从事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创新教育的过程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过程,也是挖掘创造潜能的过程.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总是强调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及其对数学创新能力的影响,强调数学教学的技术能力,忽视数学教学的智力价值和文化价值.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创造性的人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我们同时还要强化双基教学,加强创新的基础,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3.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培养成知识、能力、人格的完整统一的人.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创新认知过程,这就要创设宽松的育人环境.宽松的环境是创新的重要外因.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在获奖大会上致答谢词时说:“我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工作在一个博学而宽容的圈子中……”这说明环境因素对创新的重要性.校园文化体现出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它反映大学师生共同的利益和心愿,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学术氛围,形成竞争的环境,营造一种在学术上大胆创新的浓郁气氛.在校园自然环境方面,要营造一个能够激发人们聪明才智和潜能的校园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大学校园建成树木葱茏、小桥流水、精美别致的园林模式,让学生在这样一种优雅的校园环境中潜心研究,激发灵感,宁静致远.

4.改进考试方法,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考试是无形的指挥棒,它指向哪里,学生就奔向哪里.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死记硬背只能潜移默化地造成学生的模仿性和盲目性.教学旨在发展智力思维,考试旨在测验素质,考核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创新思维更多的只能在“过程”中才能得到提升,单纯的考试是难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因此考试评分中要避免由一次笔试定分数的做法.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打破传统的评价方法,将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

5.实施实践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要求高校教学必须坚持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实践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又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开设创新实践项目,设立创新实验基金,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创新学分等给大学生创新实践以组织制度保障,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建立模型的方式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实施创造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在数学上实施 “合格+拓展”的培养模式,它就是对所有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结束语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主题为“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创新”也是一大重要议题,这都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予当代青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数学思维教育的主攻目标应该放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上,数学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让每名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不失时机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使得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大学生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张耀峰,沈卉卉,王玉宝.依托数学建模竞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6).

[2]黄尔烈,安宪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2).

[3]陈玉科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国高等教育,2000(4).

[4]宗河.国家创新体系(大学)框架基本形成.中国教育报,2006-01-09.

篇8

1 大学生创造愿望不强烈。创造性源于创造愿望,没有创造愿望也就没有创造的激情和动力,内心深处没想到要创新点什么,也就不会长时间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的灵感也无从谈起。当代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创新不够重视,无强烈的创造愿望。这些同学要么为就业作准备,不得不去参加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和实习,以得到尽量多的证书和工作经验,要么为考研做准备,整天深埋于自习教室,要么视大学为放浪形骸的天堂,吃喝玩乐,荒废宝贵的大学时光,因此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不可能考虑创造发明的事情。

2 大学生创造信心不足。很多大学生害怕与人竞争,对自己信心不足,更有甚的逃避群体、自我否定,使自己更加自卑和缺乏信心。既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他们做起事情来就缺乏积极性,并怀疑起自己的能力。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他们的想象力,在思考问题时无法做到“异想天开”,在行动上就畏首畏尾、小心谨慎,不主动接受挑战,更不会别出心裁,这样就失去了许多尝试创新并成功的机会,创造理想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自卑心理还抑制了欲望,没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就不会有克服困难、奋力进取的坚强意志,因而这部分学生为人处事喜欢随大流,长时间便造成了自身消极、殆荡,缺乏创造激情,潜在的创造力也就难以激发出来。

3 大学生创造意志力不强。许多大学生意志不够坚定,与他们对事业成功过程缺乏理解也不无关系。爱因斯坦生前多次讲过他的思维能力只是中等,他所做的工作成就完全是长时间专心致志的结果。而我们许多大学生在未行动时就考虑会不会白付出了辛苦,这种想法更使他们意志不够坚定,做事不够主动和果断,不能将计划、想法付诸实践,或做事有头无尾,从而创造力的发挥受到抑制。

4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欠缺。大部分大学生习惯于一种正向的思维定势,而不喜欢从反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他们大都在乎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在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知识,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只注意接受正、误分明的概念,比如他们会准确无误地掌握课本中的概念,而不喜欢接纳任何模棱两可的概念和事物,更舍不得花时间对其进行分析。总之,对事物的态度显得非常缺乏灵活性,这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呆板,这种创造性思维欠缺显然抑制了许多新颖想法的产生。

二、造成我国大学生创造力不足的体制性原因

1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对学生的个性重视不足。尽管我们致力于提倡素质教育、发展个性,但实际上难以付诸实践,大学教师中大部分依然执行着简便的大众化教育方式,即“课堂教学+课本”,课堂上只向全班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所谓的“满堂灌”。而把学生的个体需求置之度外。教师布置作业也不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而是布置统一的作业,更糟的是大部分教师只以死板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而不对学生标新立异的解答予以肯定和鼓励。目前高校对教师评估的主要指标是教师的科研、论文和成果的数量,因此,许多教师不得不埋头搞科研写论文,而很少有时间研究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学方法等。现行的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大学生在创新行为上得不到引导和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泯灭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针对大学生创新的激励措施不够。文化课成绩至上的教育指导思想几乎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参与创新竞争的心情和条件。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必要的刺激措施和制度支持,奖励制度便是刺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重要方法之一,目前许多高校中的各项奖励制度虽不少,但针对大学生发明创造的奖项却不多,也不够重视,特别是不够重视大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很多学生尽管文化课成绩略为逊色,但是具有自己的特长,也常常是这些学生标新立异,搞出小发明、小创造,或提出奇怪的想法,但他们无法被现有群体尊重和认可,这些学生的创造性很有可能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而渐渐的逝去。

3 大学生缺少培养创造力的时间和条件。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便包括占用大量的个人时间。另外,虽然每个人对创造性思考的环境的要求不尽一致,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具备,就是现实的环境要能够使之静心思考,并能使之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和思维的兴奋状态。但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显得特别拥挤和不随意,一间学生宿舍,往往要安排七八个人,相互干扰太大,图书馆要定时开放和关门,教室更迭使用频繁,不便于学生连续性思考复杂问题,至于实验室、制作室则管得更死,本科生很难自由进出,学生的智慧苦于无法发挥,被局限的客观条件无情地埋没了。除此之外,经济条件、引导资源、转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约束也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我国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1 提倡人本思想,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塑造大学生独立完善的个性,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一是树立人人都有创造性的意识。创造力是人普遍具有的才能,教师应该认识到创造潜能的普遍性,创造性人才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让创造性教育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大学生。二是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整齐划一,注重集体活动,讲究正规有序。这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压抑大学生的个性。承认大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速率、发展方向上存在的种种差异,以促进大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展为目标,发挥大学生的专长和潜力,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三是接纳大学生的某些非常规反应。创造性人才总有一些与众不同、有违常规之举,有的甚至不听招呼,不守规矩。因此,对于大学生某些出于创造性人才心理特点的违反常规之举,高校要以平常心对待,要有宽容包涵之心,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清规戒律”。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大学生要成长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造力的内涵及特征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创造力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什么是创造力尚未有定论。一般认为,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或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运用一切自身掌握的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发明新设备、新技术,创作新作品等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它的构成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任何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是创造力的基础。二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具有开放性和扩散性,这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要素。三是创造人格,它是创造活动所需要的人格品质。优良的人格品质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总之,知识、思维和人格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三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创造力水平的形成与发展。

创造力人人都有,具有普遍性。正如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所指出的:创造力是人类生命本身的属性,对尚未形成稳定的创造力外在表现的人来说,它只不过是还处于一种潜在状态罢了。[1]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充分肯定了创造力的普遍性,并进一步指出了创造力的层次性。他把人的创造力分为原初创造力、次级创造力和整合创造力等三种能力,认为原初创造力(创造性的灵感阶段)具有非理性的特征,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和共同的东西,而次级创造力是在原初创造力的基础上,运用理性、逻辑、控制和秩序等形成的、具有理性特征的创造力,能以良好融合或交替的方式运用上述两种过程的创造力则是整合创造力。[2]创造力是人的天赋,但是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创造力有高有低,表现出不同的外在创造力水平。

二、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是一个比较有活力的潜在的创造群体。但是,大学生创造力水平普遍不高,创造力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1.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的恒心和毅力。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造力的发展必须以创新意识作为前提,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起点。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对未知的专业充满了好奇,也产生了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动机,但是创新活动的实现仅有创新的兴趣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作为动力,在智力和情感的共同作用中,在长期的毅力的支配下才得以完成。[3]对于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都有着明确的认识,但是具体到创造兴趣的稳定性的保持,以及创造兴趣的深度和广度的发掘时,却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专注或坚持到底。

2.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创造性思维有待提高。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能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其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因此具有开放性、扩散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目前,大学生思考问题的面不断扩大,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有很大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活性增强。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尝试创造新的知识,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但是,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来看,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有一定的创新体验,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人的创造力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亲身体验和尝试进行创作、发明和创造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高校和社会有关机构为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举办了各种活动,许多大学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有些大学生甚至亲身体验、参与到其中,但是大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比率较低,亲身体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更低,究其原因,大学生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的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新信息的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与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和物化能力。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形成了很强的应试能力,但动手实践和创新创造上的能力则远远不够。

三、大学生提高自身创造力的方法探索

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潜在的自然属性,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创造力的形成、发展与后天环境的培养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密切相关。近年来,各高校都日益重视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力的训练与开发,通过努力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1.优化知识结构,夯实知识基础。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创造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便无法进行创造。学愈博则思愈远,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有广度和深度,从而也就越有助于创造潜力的发挥和创造水平的提高。正如泰勒博士所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4]因此,大学生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大学生学习知识不应只是被动接受,而应主动探索;所掌握的知识不应该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系统全面的。一个人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和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导致许多大学生的知识面出现断层,极大地阻碍了创造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善于创新的往往是兴趣广泛、知识丰富的人,而许多新知识、新创造正是在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碰撞与融合中产生的。因此,大学生要注意知识结构的优化,文科学生要加强自然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理工科学生应该广泛涉猎人文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2.培养创造兴趣,训练创造性思维。创造兴趣是个体从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没有创造兴趣的推动就没有创造活动的进行。除此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也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灵魂。因此,大学生不仅要保持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兴趣,而且要大力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为创造活动的开展准备必要的条件。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而且需要具备直接理解和判定的直接思维能力(包括直觉、灵感、形象、情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发散性思维,养成多视点、多角度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善于逆向思维,培养直觉,并及时保存思维的灵感火花,使之成为研究的新发现。

3.增强创新自信,培养创造人格。创造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创新不仅是能力的开发,而且是特质的培养。要培养一个人的创造力,就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如意志力、观察力、想象力和乐观独立、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特别是创新自信这一心理人格。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敢为人先,敢于质疑经验,勇于挑战权威,不怕风险、不惧失败,在创新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执著追求。

4.参与创造实践,提升创造技能。实践与创造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造力培养的最终目标体现为为社会实践服务,创造成果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其成效,同时创造实践也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及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把理论学习和创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创造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创造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并产生新方法、新理论。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创新团体活动,如成立各种科技小组或兴趣小组,参加一些科技、创新或创业类的比赛等,并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主动参加科学研究。目前我国大学生只“学”不“研”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网络等资源,通过查资料、做实验、参与课题研究等一系列实践,在思考与探索中锻炼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研,多看、多问、多想,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提高创造力。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积极努力、开拓创新,培养创造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振寰等.潜能与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美]马斯洛著.李文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篇10

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主要的工作在于开发和发展大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一些思维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阻碍。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素质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机遇,受到了更大的重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对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1、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

艺术与科学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科学家在艺术方面也都有着较高的造诣。两者在创造性上具有一定的共同语言,这也是两者能够联姻的坚实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则是艺术与科学发生联系的重要纽带。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除了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还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审美来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除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之外,其小提琴水平也非常高;而达芬奇除了在绘画上具有巨大的成就之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对数学、力学、光学等方面也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其设计的蒙娜丽沙桥手稿在500年后被证实是可行的,这也说明达芬奇在建筑设计上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通过诸多示例,我们能够看到艺术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多年的教育经验正面,一所学校如果较为重视艺术教育,其培养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也较一般的学校更强。

2、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因子,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与知识教育不同,其丰富性能够成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动力源泉,能够焕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使其对艺术产生执着的追求并最终成为精神伴侣。另外,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情感性,这能够成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驱动力,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向着更深的层次前进。

3、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3.1转变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

观念的创新,是实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传统的艺术教育当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在艺术技巧方面的教育,例如在音乐上较多让学生练习声乐、乐器,在绘画上让学生将更多的投入到技法的练习上面等等,这种人为的将“艺”与“术”割裂的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全面的保障。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很多学生在经过长久的练习之后,也难以再对艺术学习提起兴趣,很多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转入其他行业就是最直观的反映,最终其艺术学习只能作为一种兴趣存在了。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桎梏,确立现代的艺术教育理念,一方面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之前将艺术教育孤立起来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将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教育目标,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主体。

3.2、构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队伍

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最大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其不拘泥于规范。过于规范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原则。所以艺术教育更加适合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具体教学来看,有的学生在绘画当中只是一味地临摹,及时临摹的再像,这也难以说是自己的作品,因此在临摹当中也要不断的创新,寻求可以突破的点,从而使作品真正成为自己的作品,带上自己的印记,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在艺术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大师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作品才能够在众多作品当中脱颖而出。高校艺术教育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自己就要做到在教学方法上面的创新。在具体操作当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体验,并且对学生的个性化予以尊重。然后在教学中要实现教与学的转换,除了自己寻找学习的机会之外,学生也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通过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也能够培养创新性思维。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主动学习,从学习当中学会思考,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来想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過程当中,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创造,并适时提出意见,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3.3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篇11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 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篇12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在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创新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是21世纪对当今世界的呼唤。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强调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因此,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创造性的内涵及其构成

创造性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通常也称为创造力,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特性。人的创造性通常是由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因素组成,所谓创造力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多种认知能力的综合。一般来说创造力与智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智力偏重于认知方面的能力,而创造力偏重于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并呈正相关趋势。

创造力主要由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组成,其中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创造力的核心。它主要是指在创造活动中或在需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的思维,具有主动积极性、深刻性、发散性、求异性和独创性的特色。它是一种可以开发人类求知领域的思维,包括一切发明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创作新产品、研制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在人的创造性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一个人是否能作出创造,其创造性的程度如何,这不仅仅是创造力的问题,还与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创造者应具有以下人格特征:1、甘冒风险,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怕超出常规的界限,并随时准备付诸实施。2、求知欲强,这种人对于探索未知事物有着特殊和旺盛的兴趣。3、独立性强,这种人在对事物认知风格上是独立自主、审慎思考、不轻易接受现成结论。4、具有幽默感,幽默感反映出人的思想上内在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可能进行创造。而这种内在自由的基础则是自信和自尊。5、坚韧不拨。创造活动常常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因此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作保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是创造者共有品质。

二、我国大学生创造性培养的现状

建国50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学生,但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并不多见。应该看到,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有三方面:即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和个体的素质。这些因素既可能对促进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可能阻碍或抑制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大学生创造性较低的现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模式、教育思想的影响应是主要原因。

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和支配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我们的学生一直处在教师的羽翼保护下,学生如同关在笼子里的小动物。其创造性就慢慢地流失。有一些教师缺乏民主作风,不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他们对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不够重视,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受到损害,其创造性由于缺乏个体独立性的支撑而受到压抑。

思维方式在人的创造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我国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标准化”倾向严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的是按部就班式的教育方式,提倡的是教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这种方式虽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态度严谨逻辑性强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再加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实施,凡是都要追求“标准答案”,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模型化、规范化,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一问一答”、“一题一解”的思维惯性,缺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总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创造性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实践中尚未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实施大学生创造性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引导大学生发挥创造性的途径

根据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观因素,我国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应以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因素为具体目标,从人的个体主观因素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客观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做法可归纳为:

1.以发展创造性思维为核心

加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应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作法如下:(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者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变为独立提出问题;在解答作业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可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它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组织多种多样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与表现。

2.以具备创造性的人格为前提

创造性人格是富有创造性人物实现其愿望的推进器,是促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以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意志、世界观、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内容,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3.以转变教育思想为纲领

学校和社会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教育思想应着重实现四个转主,即教育质量观从偏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观从培养专才转变为注重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观从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转变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学习的主体,专业设置观从过窄的专业口径转变为宽专业口径。(2)构建“立体培养模式”。综合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经验,构建以教学活动、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从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3)增强创新意识,坚持开放教育。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善于接受新信息、新观念、新事物,做到勤于思考,勇于开拓。(4)创设民主氛围,提高教育艺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作为学习动力和诱因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生动活泼地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同时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都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讲究教育艺术,通过巧妙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使其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高等教育改革和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才能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华山、程刚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湖北出版社,2006年版。

[2]方建强、张健、夏侃《中国科技信息》,2007(7),P273-27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