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审计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8 10:05: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跟踪审计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跟踪审计的特点

篇1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工程计价方式也完成了由定额计价方式到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方式的转变,人们不在满足于传统的事后审计的方法。

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的本质是:在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背景下,除了保持传统的事后审计之外,把FIDIC合同条件下监理三大控制内容(质量、进度、成本)之一的成本控制,交由专业的造价咨询机构负责。这样一来,建设单位或委托方从原先仅满足传统审计中的设计图纸与设计变更与工程造价之间造价是否准确,而演变成为依据建筑设计所建造的工程实物与工程造价的正确关系。这也给工程造价的过程控制创造了条件。

工程造价专项的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具有如下的特点和区别:

(1)注重动态管理,注重经济扛杆在工程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在跟踪审计中,由于造价工程师同监理工程师一样,是采用入驻现场的方式通过对工程进行动态管理或审核,有着事前或事中控制工程造价的特点,这样就能够通过委托方或配合监理方,对工程质量或进度发生的影响,真正起到了工程造价的在建设中的经济扛杆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事后审计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跟踪审计现代建筑经济活动中能很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2)需要具有精通理论,也具有实践性的工程造价人才:传统审计其实是从设计、技术变更直接推演工程造价的过程,但跟踪审计不同,工程的开工就意味着审计工作的展开。如同监理一样,跟踪审计也要组成一套项目班子,既然入驻现场,审计人员除了精通工程造价理论外,还应懂得施工方法,熟悉国家技术规范,并以施工理论与经验作为现场工作的基础,通过造价对比的方法,满足委托方对各类施工方案成本测算的需要,达到委托方所需要的最大程度的缩短工期、降低造价的要求。

(3)在管理模式上,具有系统性的特点:既然组成了现场管理的班子,就存在一个系统管理的要求。传统审计,通常是各专业审计配备一个造价编审,采用的是各人审计各专业的,最终汇总,形成审核总价,这就如同一个松散的平面结构。而跟踪审计不同,它的项目管理班子是立体的,较大的工程除了配备专业造价工程师外,有的还有另配有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在审计项目经理统一安排下,负责参与委托方授予的合同洽谈及市场询价的任务。

(4)造价咨询的范畴,有了很大的扩展:现在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往往成了跟踪审计项目编制投标文件的难点。由于跟踪审计属于工程管理的新事物,各地区造价主管部门还没有出台如同建筑施工合同、监理合同那样的规范文本格式,一些跟踪审计单位的投标文件编写的很厚,有时却没有把本质的内容纳入。当然,每周开现场例会是必须的,但如果每日清点进场建材来料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因为造价管理,若超出涉及造价专业本身的管理内容,其效果并不见得好。

跟踪审计咨询的主要内容有:工程合同造价的确定、隐蔽工程的测量与计量、项目资金的计划与安排、施工形象进度的量价款编制、相关施工方案的造价分析比较、设计变更与签证的计量与核价、建筑新工艺的清单价的测定、施工图的补充预算编制、人材机报价单的询价与签价、竣工结算的审核等多项咨询工作内容。

(5)在信息化时代,电算与互联网运用:随着因特网的使用,算量和套价软件的普及,它给跟踪审计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管理平台。咨询机构的总部其实就是一个网络终端平台,好的跟踪审计管理,需要有造价管理人员入驻现场,但如果造价咨询机构人员全部投入一个项目现场却并不经济,效果也并不见得是最佳的。对于一些复杂的现场造价问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录象传送的方式远程管理。这样咨询机构总技术负责人,有条件可以及时查阅国内外技术资料,同时解决多个跟踪审计现场的问题,这也是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审计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6)注重从设计到施工,通过实物确定工程造价:一般而言,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设计图示与施工的差异相对少一些,而对地基基础工程以及装饰工程的所涉及的隐蔽项目而言,采取跟踪审计效果会更好一些。过去,由于一些承建单位在施工指导与取得经济效益方法上存在问题,有的承建单位对隐蔽工程项目没有按设计规范要求施工到位,而到结算时,就产生工程造价上的纠纷,重新取证又很困难。现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人员主动在现场抽样拍照取证。其实,除达到核减造价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手段保证了工程质量,减少了结算争议。

(7)审核及时,减少审计周期,工完帐清:早年一些施工单位经常瞒怨,有时,结工程帐的时间比工程建设周期还长。一些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已经投入使用,建设方还没有找到工程审价单位,有些建设单位以审代拖。近些年,司法部加大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矛盾的执法力度,这从客观上迫使人们反思传统审计时效较慢这一客观现实。而采用跟踪审计,效果则完全不同,由于采用预审预核的方式,对于在被审核资料存在疑问的情况下,审价人员能及时找到现场当事人让其解释答复,而不是等到项目结束,各方机构已经撤离施工现场,再去答疑解惑。当然,对审价机构而言,由于已经预审预核,最终结算所需的时间也比较短。

(8)有利于掌握新的施工工艺,并及时核价:建筑业虽然是劳动密积型产业,但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材料科学的运用也会极大影响到建筑业的发展。在传统上,由于审计人员属于事后审价,当拿到送审单位采用新型材料组价时的子目时,常常不知其所以然,组价审价难度增大。现在,跟踪审计是施工前先报价审核,造价工程人员还能在就地观摩整个新工艺的流程,组价测定换算人机材料清楚。通过价值理论分析,也能迅速给委托方提供各项经济参数。

(9)从审计费支出来看,并不比传统审计收费用高:传统审计时常是这样的,结算的施工单位与审计单位并不沟通,一些施工单位的预结算人员心理上总是要超报,造成核减额增大,一个项目运作下来,仅审计费委托方就支出不少,而因为审计人员缺乏对现场的了解,即使核减值很高,也会造成因忽略某种造价因素,而产生价格偏离的倾向。由于在跟踪审计中一切都公开透明的,虽然委托方也通过对跟踪审计复审的方式,来解决工程造价的精度问题,可对于做得好的跟踪审计机构,由于是事前、事中控制,结算核减额并不高,复审时的核减额就更少,相对而言,委托单位并没有多支出审计成本。

综上比较分析,跟踪审计确实拥有与传统事后审计的许多优点。但跟踪审计目前还存在一些如下问题:首先,是跟踪审计的范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缺少一个如同工程监理那样的清晰的咨询合同的范畴,这对于咨询机构与委托单位签订跟踪审计合同、以及该合同本身的执行管理造成问题。其次,对于跟踪审计项目,传统只认定图纸设计加签证资料与造价的一致性,而跟踪审计是在认定图纸设计与签证资料加上实物工程与造价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好设计与实体工程量价的增减误差,就迫切需要审计人员即要懂得造价专业知识,也要熟悉施工工艺与国家规范。

发展与进步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主题,我们从传统的事后审计方法,正逐渐过渡到现代跟踪审计的方法,让工程审价更符合当今建筑产业动态管理的需要。但最后值得提出的是,本文所涉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虽然有别于传统的事后审计,却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立项、设计、施工直到整个项目竣工决算的全过程造价控制,但工程造价专项的跟踪审计无疑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FIDIC合同条件

篇2

关键词:

工程;跟踪审计

近年来,为满足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发展对能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各电网企业加大了电网建设投资,2013-2015年分别达到3894亿元、4118亿元和4603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电网投资仍将保持高位。电网企业加强了电网项目工程审计工作,在规范管理、增收节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工程审计一般为事后审计,其所发现的问题大多既成事实,难以整改或整改成本大。笔者所在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根据电网项目特点,探索开展了电网项目跟踪审计,取得了较好地审计成效。

1定义与定位

跟踪审计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均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但是,由于时间相对较短,理论界对跟踪审计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定义,相关的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审计监督方面。笔者根据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将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定义如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审计对象实时开展的持续审计监督和及时有效反馈;审计范围可以是项目从前期、建设、后评估等全过程,也可以是部分重点过程。它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在于将事后审计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审计,在问题事项未发生或未产生严重后果前,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将事后补救为主改变为事前预警、事中纠偏为主,实现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成本最小化、综合效益最大化。实践中跟踪审计的定位,应当遵循“独立监督、客观评价”的原则,实行监督与执行、服务分离,审计监督流程平行于项目管理流程,确保既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又能保持客观公正。一是跟踪审计流程与项目管理流程应处于平行位置,使审计信息流简洁明了、中间环节少,确保审计的时效性和有序性。二是应将参与项目管理和咨询服务的审计人员(机构)与开展跟踪审计的人员分离,保持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三是跟踪审计业务与项目管理流程间的关联点是项目建设部门(单位);审计机构不应直接对其他参建单位指令,不打断正常的项目进程,确保项目建设部门(单位)对项目进程的主导性,避免“多头指挥”。四是应将微观跟踪审计与宏观跟踪审计相结合,审计流程的定位不局限于单一项目,可针对一类工程或某一管理行为,甚至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审计流程对于单一项目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具有举一反三的功能。

2主要做法

电网项目造价差异较大,大到以亿计的输变电项目,小到万元以下的修理和配网项目;而在数量上又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即造价大的项目数量少、造价小的项目数量多。同时,电网企业审计人员编制相对较少,但是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如东部某省级电网企业本部及所属单位审计人员共175人,约占员工总数的2‰,与电网投资总额相比,人员相对较少。因此,跟踪审计必须依据项目特点和审计资源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才能保证审计效果。

2.1审计资源

电网项目的跟踪审计资源安排适合“以内部审计为主导、多种资源互为补充”,即:同级部门之间协同横向协同监督、上下级单位之间纵向联动监督、内外部审计资源统筹使用。一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审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审前准备及审计方案研讨,避免了方案实施中的无效工作,增加职能部门急需了解的事项,改变以往“审”与“被审”的对立关系,为共同开展项目管理风险防控和协同监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职能部门自觉自我监督并及时自查自纠专业管理的偏差。二是按照审计资源分布和管理权限,明确各层级审计分工;上级审计部门分项目类型建立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统一工作标准和要求;下级单位依据自身特点细化审计实施方案,上级审计部门应做好对下级审计部门的督导检查。三是通过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选择部分优秀社会中介机构作为自有审计资源的有益补充,可以将部分审计业务进行委托,也可以从社会中介机构择优聘请资深注册造价师和注册会计师,以外部专家的身份加入审计组,协助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程造价等事项审计,提升内部审计专业化水平。

2.2审计方式

一是要根据项目特点和管理需求设置跟踪审计模式。对于重点项目,可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对于一般项目,可采用关键节点跟踪审计模式。二是关键节点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采用关键节点跟踪审计模式的项目,根据项目管理特点,将关键节点划分为必选关键节点和可选关键节点。所有工程项目必须经过对必选关键节点的跟踪审计,体现出“全覆盖”的目标;但在此基础上,可根据项目特点和以往发现的问题,自行选取其他关键节点,使跟踪审计目标更明确、大幅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同时使“全过程”跟踪审计概念得到较为灵活的应用。三是要碎片化审计方案,增强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各流程的关键节点,制定出各关键节点跟踪审计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采用这种碎片化的各关键节点的具体实施方案统一跟踪审计工作标准和内容,加强对跟踪审计人员(机构)的指导,提高跟踪审计的工作质量;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跟踪的关键节点快速的组合跟踪审计的审计方案,便于提高跟踪审计效率。四是充分运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提高审计效率。当前,建设单位广泛上线了ERP、建设流程管控以及建设现场视频监控等信息系统。跟踪审计时应熟悉和运用这些信息化工具,建立数据模型实时进行数据比对,全面、深入、快捷的发现问题。

2.3审计重点

审计署京沪高铁跟踪审计等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公告,提出当前建设领域一些较为严重的共性问题,结合电网项目特点,应将建设程序、资金管理、工程质量、招投标等作为审计监督重点。一是沿着资金流向,跟踪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对征地费、青苗赔偿、进度款等资金支付环节,设置前置审计流程,事前审计;对审计权限内施工、监理等单位项目成本支出进行延伸审计,防范“小金库”和资产损失。二是沿着基建程序,跟踪投资控制情况。按照里程碑进度,重点审计开工、重要节点验收等事项,确保程序合法、计量准确;重点关注招标程序、变更、签证、涉及价款的工作联系单等对投资有重大影响的管理事项。三是沿着质量形成过程,跟踪质量控制系统运行情况。重点审计施工图纸的规范性、建设和监理单位履职情况,促进参建单位强化质量基础管控;重点关注施工分包管理,减少转包和违规分包行为的发生,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四是沿着物资交接过程,跟踪物资实物出入库情况。重点关注甲供物资(特别甲供材料)的采购量、入账量和实际使用量的差异,跟踪结余物资、废旧物资的退库管理。

2.4成果运用

跟踪审计报告要体现跟踪审计的特点,第一是要及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及时督促整改;也要定期或根据需要进行综合性分析,将问题整改与管理提升相结合,建立防范风险产生的长效机制。一是审计成果运用也要“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体现及时性。在事前,审计要结合建设环境和内外部审计在建设领域其他项目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审计对象提示风险,督促其在制定工程实施方案时考虑可能产生的管理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在事中,要及时发现苗头,及时纠正失误,做到“边实施,边审计,边整改”;在事后,及时进行评估补救,确保不出现重大问题。二是要将问题整改与管理提升相结合。对重大问题、普遍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立足顶层设计,从制度、流程查找不足,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督促其整改与完善,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防止老问题反复、新问题滋生。三是要定期形成发出“综合报告”和“重大问题专项报告”,将项目管理主体履职情况的总体评价、发展趋势以及涉及领导层决策等方面的问题,报告领导层、服务科学决策。四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审计要通过各类媒体、会议、培训等平台,宣传监管形势和管理要求,剖析典型案例,提示风险事项,传输依法治企理念,培育合规文化。

3风险控制审计风险

伴随着所有的审计业务,面对跟踪审计这样一个新兴事物,审计风险控制尤为重要。

3.1跟踪审计制度不健全。目前,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鲜有成熟的跟踪审计制度。跟踪审计方式、方法、工作定位以及审计人员的权利、义务等,均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我们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广泛实践并总结固化成果,建立、健全理论体系,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准则,保障跟踪审计工作有序开展。

3.2审计人员素质还需要提升。电网项目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多数项目在野外、现场突发事件多,跟踪审计的实时参与,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工作能力。

4结束语

开展电网项目跟踪审计非常必要,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不过,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实践和创新,不断提升工作成效。

篇3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68-02

传统的基建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在工程项目竣工后对项目结算进行事后监督,往往造成“于事无补”,反而落得“秋后算帐”的尴尬局面,因而从源头上防止建设资金的虚报冒领和挥霍浪费,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成为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基建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的首要选择。怎样完成这一重任呢?在高校自身审计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跟踪审计模式,规避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的审计风险,控制工程造价,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面临的难点问题。

1 目前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主要模式及缺陷

建立何种跟踪审计模式,一般需考虑以下三点因素:

(1)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内部控制由5个部分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控制环境包括态度、能力、意识以及管理者的行为;风险评估是管理层确认、分析及管理那些对目标达成有影响的风险的过程;控制活动是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他们确保企业执行必要的措施,以监控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信息和沟通包含企业内部信息的鉴别和流动,它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员工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并承担他们的责任;监督与管理层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过程有关;内部控制的5个组成部分是紧密联系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这对选择什么样的跟踪审计形式很重要。如果一个建设单位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有一支扎实的基建管理队伍和过硬的内部审计力量,可以选择松散型的跟踪审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关节点进行介入取证。否则,就要实行紧密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2)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重视程度。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建设项目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控制风险与内部控制相关,这两种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法消除的。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只有降低检查风险,采取更加严格的检查措施,通过选择紧密型跟踪审计,对建设项目进行“贴身”式监督,随着建设项目的深入而一步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审计成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与以往的事后审计在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和环境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广泛性、全程性决定了开展跟踪审计的成本要比以往的审计模式高得多。同时,紧密型的跟踪审计要求人员几乎时刻在现场,其成本也比松散型的跟踪审计要高一些。在目前跟踪审计效益还不能有效计量的情况下,对跟踪审计形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审计成本。

目前,在高校工程建设中广泛开展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紧密型跟踪审计模式,即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从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合同、施工等各环节直到最后竣工结算,都进行审计监督。审计人员吃住都在施工现场,时刻监督。这样审计成本较高。

另一种是松散型跟踪审计模式,即重点环节跟踪审计方式。审计人员从工程的某个关键点作为切入点,在每个关键环节,审计人员进行跟踪审计,而不需要时刻在现场。这种审计模式往往由于跟踪的不及时或“过于紧密”,会造成审计风险较大。

由于跟踪审计的类型不同,劳动和技术手段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跟踪审计模式的收费标准就不同。目前,在武汉地区松散型的跟踪审计计费一般不支付基本费用,仅按审减额的5%-10%收费;紧密型跟踪审计模式一般参照《关于调整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收费标准的通知》(鄂价房地字[2000]51号文)的标准,跟踪审计基本费用按文件标准计算金额的50%-100%计费,也有的按工程施工合同金额的0.1%计取,结算审计费用按审减额的5%-8%计取。

同时,这两种跟踪审计模式都是建立在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审计模式。相比较于传统的事后结算审计而言,无论哪种跟踪审计模式都有明显的进步之处。但高校作为这两种审计模式的行为主体,当学校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执行有效时,其发挥的作用就明显,一旦学校内部控制设计不当,执行有漏洞时,其效果就会打折扣。

高校的国有事业单位性质和资金来源以国家拔款为主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最终应由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否则会造成国家审计的缺位。因此,在高校建设领域,建设项目审计还需要高校主体外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介入,这样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也有助于防范建设项目中的风险。

2 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设计

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经历了传统的事后结算审计,正在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但是,由于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缺陷以及国有资金的大量集中使用,需要国家审计的参与。因此,在实施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应建立以学校内部审计人员为主,以社会审计为补充,通过国家审计的最终介入,建立起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结合的新的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

以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为主体进行紧密型跟踪,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辅之以松散型跟踪,国家审计机关在高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基础上,对工程造价进行事后检查式的复审,从而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工程造价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详细审计和抽查审计相结合的高校建设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模式。

这样筑起了跟踪审计的“三道防线”,即由内部审计机构对建设过程实施跟踪审计,在结算审计时,对建设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编制、审查通过的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把第一道关。当内部审计力量较弱时,可以聘请相关的社会专门人才参与到工程跟踪审计中,共同把好第一道关。由社会审计人员参与工程跟踪审计过程中,结算审核时,在内审机构审核的基础上审计,把第二道关。最后由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把第三道关。

3 新的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1)该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特点。

①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结合。内部审计人员始终站在第一线,社会审计人员按节点情况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国家审计人员在前二者的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②紧密型跟踪和松散型跟踪相结合。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紧密型跟踪审计,有利于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社会审计人员通过松散型的跟踪审计掌握工程状况,提高审计效率。

③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国家审计人员是事后审计,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在一起。

④详细审计和抽查审计相结合。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详细审计,社会审计人员根据工程特点有重点的详细审计,和国家审计人员在前两者审计基础上的抽查审计,体现了详细审计和抽查审计相结合的特点。

⑤财务审计和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相结合。国家审计机关事后以财政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财务审计,并附带对工程造价的确定、结算情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则以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为主,对建设工程过程中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

(2)该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优势。

①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国家审计的职能。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目标、规章制度、职能分工、业务流程、经营情况都非常了解,熟悉学校的内部情况和管理状况,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无法独立开展跟踪审计活动。而社会审计人员具备专业技术力量,但对学校的内部状况不了解,无法高效的开展项目审计工作;国家审计人员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同时各个高校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使国家审计人员更加显得缺乏,对高校审计项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国家审计部门通过对学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的跟踪审计结果进行监督与复审,提高了工作效率,发挥了国家审计的威力,而又不用面面俱到。这样就充分发挥了三者的职能。

②优势互补确保审计质量。学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都有优势,社会审计拥有各种工程审计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借助社会审计的力量可以弥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力量的不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好的实现总体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实施紧密型的跟踪审计,整天在现场实时监督学校建设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工程施工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跟踪审计记录,提供管理建议;但由于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都在跟踪审计第一线,有时提供咨询建议,甚至参与到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容易导致角色混淆。国家审计人员通过事后的复审,可以起到监督检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作用,对跟踪审计工作和审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必要时可以将社会审计纳入“黑名单”。这样,可促使跟踪审计人员有效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又由国家审计起到最后把关者的作用。

③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节约审计资源。社会审计进行松散型的跟踪审计,不必派人24小时跟踪审计在现场,可以将节约出来的审计人员安排其他的审计任务,避免了审计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始终在工作现场,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学校也相应节约了审计费用,降低了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尹维吉力.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篇4

【中图分类号】F239.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5)07-0107-01

前言

跟踪审计具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程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提前介入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方式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秋后算账”的审计方式,有效避免了传统审计的滞后性和间接性,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这是跟踪审计最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工程建设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持续性的综合性活动,怎样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审计方案,改进审计方法,有效实施跟踪审计,最大限度的发挥跟踪审计的积极效用,这就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仔细研究探索,提出更多科学有效、切合实际需要的跟踪审计模式,推动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1跟踪审计的含义与特点

1.1跟踪审计的含义

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对特定事项、特殊资金和物质审计采取提前介入,全过程跟踪,以预防性和建设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契合了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特点,进行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控制,旨在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防范建设过程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对工程建设项目活动进行适时评价、持续监督和及时反馈。必要时审计机关可以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也可有重点地选择在工程实施的某些阶段实行跟踪审计,如仅在施工阶段进行跟踪审计。从实践效果看,跟踪审计在监督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防止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审计理念和审计模式的转变,推进政府完善制度、改进机制,有效发挥了审计部门保障和促进作用。

1.2跟踪审计的特点

在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中,跟踪审计与最终竣工后结算审计相比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首先,跟踪审计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可以促进建设项目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审计风险,其本质来源于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双方博弈或者利益相关者多方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传统的审计方式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审计机关根据建设、施工及监理单位提供的结算资料进行审计,对工程中大量的隐蔽工程及施工变更,仅仅依靠书面的结算资料是很难如实精确地计算出来,一些不规范不完整的结算资料更是加剧了审计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跟踪审计将审计的着力点提前到事前,事中,强调过程控制,对于施工过程发生的重大变更、隐蔽工程、签证项目、非实体费用等可提前计量、记录、取证。相比传统审计方式而言,跟踪审计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得到信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避免事后发生争议。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管理活动,可以有效防范超预算和多付现象发生,增加了审计的透明度。跟踪审计将审计分为各个时段和不同的内容,进行动态审计,使得整个工程在审核过程中思路简洁明了,减少了后期审计工作量,也提高了审计的准确性。另外,跟踪审计还有咨询建议性的特点。审计人员在跟踪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通过实际建设管理与审计目标的对比,可以及早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操作、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问题所在,促进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行为具有合法合规性,从而促进科学管理。

2当前我国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1对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有更高的要求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复杂,跟踪审计对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它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性都特别强的审计业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工程管理、造价,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有高度的掌握与理解,还需要他们对涉及工程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全面广泛深入的掌握。由于建设项目各方利益诉求不同,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业务往来工作能力。而就目前人才培养状况来讲,既懂工程又懂财务、法律的人才较少,另外传统审计工作重点放在事后对数据和文字资料的审核上,较少深入施工现场,可能对施工新工艺和新材料缺乏必要的了解,思维模式可能停留在传统审计模式。全面型审计人才的缺失,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经验不足,传统审计模式的惯性影响,对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的应用和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2各利益主体对跟踪审计要求的多样性

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建设水平,而且要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而施工单位则要追求他们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行业监管部门的目标则是工程建设项目要达到最好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监理及设计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建设项目各方对跟踪审计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相比传统审计模式,跟踪审计的审计外环境风险呈增长状态。

3解决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所出现问题的措施

3.1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要真正有效地开展跟踪审计工作,首先要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树立崇高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其次,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审计程序,让审计人员充分了解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制定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程序和实施细则,保证跟踪审计有效实施;最后,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注重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跟踪审计工作质量。

3.2跟踪审计必须保持客观性、独立性和公正性

跟踪审计必须保持其特有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在开展跟踪审计过程中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应正确处理好与工程管理,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保持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二是将跟踪审计工作等同于传统的事后审计,将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与工程建设的其他工作隔离开,只关注工程造价,不能动态地监督全寿命过程各阶段运作是否正常,也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合理、有效的审计建议。

3.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每个工程建设项目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审计方案的制定必须与工程项目相适应,切忌生搬硬套,否则非但不能起到指导性作用,反而让被审单位认为跟踪审计只是走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降低了审计的权威性。因此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项目特征,不同施工方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跟踪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切实可行。

4结语

跟踪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必将对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产生重大影响。虽然跟踪审计在实践应用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中广泛地应用,这些问题终会被解决,并且会将跟踪审计方式更好地完善。

篇5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审计方法,是我国审计机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探索出的一种审计模式。跟踪审计起步于1990年,2005年以后随着南水北调项目、西气东输项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等审计的接踵而来,政策执行跟踪审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一)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涵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相关资金筹措过程、使用过程、绩效情况、相关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它需要的时间较长,主要涉及经济、教育、社会、资源、文化、环境等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本质是审计,且是国家审计机关的专门性审计监督活动。它不同于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且与这些部门没有利害关系。所以,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能够独立、客观地进行审计;第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能从整体上较系统的反映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的问题。因为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涉及不同层次、多个部门,很多是上下级关系,容易产生利益纠纷和矛盾。而审计部门本身的性质使其能够独善其身,所以,能够完整的进行监督和提出问题。第三,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需按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和职责进行审计,同时,对发现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特点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有其显著特点。首先,时效性。它从细微处入手,主要关注政策的潜在风险、薄弱环节,使问题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小问题演化成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大问题。其次,过程性。它主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审计,不是事后审计,也不是事前审计,所以,审计时间的跨度很长。最后,预防性。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有两方面的预防效果:①对制度的缺陷、重大体制有免疫功能;②能有效预防腐败,保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现状

(一)目前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现状使审计目标的完成大打折扣。正常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在政策执行前、执行中、执行后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审计人员不断提出建议,政策执行单位予以纠正调整。然而,由于尺度把握不准,审计人员往往介入太深,变成了深层次的发现问题,忽视了保障被审计单位政策顺利执行的目的。

(二)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来看,审计介入的合理时间点没有定论。完整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要经过决策阶段、研究讨论阶段、试点正式实施阶段。不同阶段介入审计的效果不同。在现实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中,往往偏重于政策执行的效果,很少关注政策制定的前赡性、科学性。

(三)从审计人数和审计人员能力方面来看,很难有效的完成审计任务。目前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覆盖面广,需要不同的部门协助进行,同时,要求审计人员既要了解此项政策的来龙去脉,又要多角度、多方位的开展工作,不光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所以,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

三、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常用方法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可以借鉴绩效审计的使用方法,如使用调查统计或建立指标体系作为主要的审计手段。而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一)建立常用审计指标库

指标库的建立要易于日常维护,所以,要充分考虑时间的连续性。数据库数据的获取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常用指标,可向当地部门咨询当地的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②各类审计指标,可定期向各类审计部门获取,如社保审计部门关注的社保指标、财政审计部门关注的财政指标、环保审计部门关注的环保指标;③根据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中,有技术条件的审计部门可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更新和维护。

(二)循序渐进的进行审计实践

在当前条件下,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执行范围不是很广,特别是地市一级的国家审计部门难以承担宏观的经济社会政策的审计。所以,审计部门可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扎实推进新型审计类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选择合适的行业,行业历史数据获取比较方便,评估指标具有广泛的认可度,比如环保行业;②选择合适的政策审计,最好是涉及的部门较少、利益部门相对单纯、内容单一、政策边界清晰,如各级财政专项资金的补贴政策等。

四、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有消极态度。认为审计就是得罪人,出力不讨好,往往避重就轻,不敢深入调查,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经常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争取到项目资金不容易,只要不违反大原则、大政策就可以,往往睁一眼、闭一眼,使有限的项目资金不能用到刀刃上。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方面的法规规制度很不完善。既没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原则、实施步骤,也没有惩罚制度。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权利、义务也不清晰,很多基层审计机关摸着石头过河,操作不规范,使审计质量、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三)审计力量与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的高要求存在差距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经济事物不断涌现,传统的审计方法己不能满足审计要求。基层的一线审计人员往往具有精湛的财务审计专业技术,但知识面较窄,没有很好的政治敏锐性和对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复合型人才大量缺乏。同时,一线审计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工作压力大,继续教育跟不上。所以,对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很难有效把握,审计效果流于形式。

(四)审计目标不易实现

由于各级审计机关受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难以保证。一旦政府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政策存在问题,审计纠偏问责机制运行不力,会出现上级政府干预审计报告真实性的现象,达不到审计的监督作用。

五、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尽快完善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制度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巳形成一定的模式。但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相较于发达国家仍不够系统完善。所以,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在法律制度、政策执行上要更上一层楼。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积极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审计组织模式。加快与之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使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有规则可判断。

(二)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

审计人员评价审计往往注重资本效益的执行情况,大局观不强。有时对国家的政策理解不到位,不注重换位思考。审计人员需结合审计的过程性、广泛性、全面性的特点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工作流程,降低审计风险。在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多方考虑政策执行的偏差、政策执行力度打折扣等问题。并在审计实践中验证,使政策有理有据的落实到位。

(三)合理定位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的介入深度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参与政策执行的过程,而不能作为执行者从事政策制定和决策。在审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及语言沟通,不应直接干预被审计单位的工作。

(四)准确把握政策执行情况

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首先,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要确定是从制定阶段介入还是从实施阶段介入。其次,对跨度时间较长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根据审计资源的多少及项目的特点,最少每年安排一次审计。最后,对短期的政策项目,审计机关要在充分了解政策背景的情况下,抓住重点的控制环节,进行不定期地跟踪审计。

(五)注重审前准备,充分进行审前调查

首先,在审计前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是扩容被审计单位的专业背景知识、行业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增强专业胜任能力。其次,进驻被审计单位全方位、多角度的收集资料,充分了解与政策相关的情况,找出审计重点。最后,在前期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群策群力,制定明确可行、重点突出、容易操作、周密完善的审计方案。

(六)创新审计方式

一是在审计方式的选择上要科学合理,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审计目标要分清,是专项审计还是普通审计,是单独审计还是与其他审计结合。同时,审计人员的配备要考虑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年龄层次等因素。二是审计方法要集思广义、拓宽思路,在原来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寻找新思路。比如,采用比较分析法、反证分析法、个别访谈法等,激发出审计人员的智慧火花。三是扩大审计领域,尤其在预算、专项资金、经济责任等项目中涉及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冯树武.《审计月刊》.“三维”视角下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分析,2012.

[2]侯全明.淄博市审计局课题组.《审计研究》.关于开展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思考,2016.

[3]郭卫兵-《理财:市场版》.着力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2015.

[4]陈聪聪.《理财》.关于防范政策执行跟踪审计风险的几点思考,2015.

[5]荣志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浅议构建和谐审计行为,2013.

篇6

随着我国民生工程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政府投资项目日渐增多。作为国家资金使用管理的关键,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是保障国有资金安全使用的重点。在传统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多采用竣工结算审计方式对投资项目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方式极易造成审计内容的遗漏及资金流失,影响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为了保障国有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障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及施工质量,现代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应采用跟踪审计方式开展审计工作。以跟踪审计优势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立项及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保障投资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障经济活动真实合法,维护政府投资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意义

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以项目竣工后的事后决算审计为主,这样的审计方式造成了审计人员脱离了具体的建设过程,影响了审计人员对问题的发现。即使在决算审计时发现了问题,其实损失已经造成。由于政府项目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问题发生后极难改变,进而造成了、资金流失等问题,影响了国有资金的使用安全、影响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现状,运用跟踪审计方式能够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保障国有资金安全、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管理中应加快跟踪审计方法的运用,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减少项目损失、监督项目的实施,实现民生工程投资建设目标。

二、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

(一)明确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方式

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主要通过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实现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应明确跟踪审计方式及要点,以提前介入的审计、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及时发现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施工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利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规范、监督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促进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目的的达成。通过明确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方式,使审计单位能够根据跟踪审计方式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与评测。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审计需求开展审计工作,促进跟踪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根据跟踪审计需求建立审计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跟踪审计目的、提高跟踪审计工作效率、规范跟踪审计工作,在实施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前应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审计管理体系。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跟踪审计工作内容及重点。以针对性、适用性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指导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在审计管理体系的建立中,还应将审计管理工作目标、内容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以此指导审计人员的具体工作,实现跟踪审计管理目标。

(三)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内容与重点

1、投资阶段的审计重点

投资阶段的审计工作是对项目资金、项目法人、招投标工作以及合同管理等工作的审计。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对资金落实情况、法人确定机制、资金筹集与责任制度等进行审计。同时,针对项目勘察、设计、建立以及招投标活动中的审计需求开展审计工作,避免暗箱操作等情况损害国家利益、避免串通舞弊影响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开展。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项目投资阶段审计目标,并确保项目施工前准备活动满足施工需求,保障政府投资项目施工管理基础工作的落实。

2、建设施工阶段的审计分析

政府投资项目施工阶段的审计工作是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管理、施工进度、使用材料以及变更等事项的审计。通过对内容控制体系建立与执行情况的监督审计、通过施工过程中进度及资金情况的审计、通过对造价执行情况的审计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障投资资金的安全与使用。在施工阶段的审计中,跟踪审计人员应着重对项目资金的拨付、管理及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并根据工程造价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监督审查。通过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管审计保障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满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需求。

3、竣工结算审计的分析

由于投资阶段审计与施工阶段审计工作的执行为竣工结算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竣工结算审计工作量也较传统竣工结算审计有着较大的减少。通过结算编制依据、各项定格套用情况饿审计、标底及工程量计价清单执行审计、工程款项审计等工作,实现跟踪审计目的,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满足审计工作需求。

(四)注重跟踪审计评价,提高审计能力及审计质量

在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执行中,建立有效的评价体制是保障审计效果、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在审计工作开始前应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审计工作管理体系及管理目标建立绩效评价与审计工作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对跟踪审计管理体系、审计工作执行情况进行评测与评价,了解跟踪审计工作开展中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评价结论及跟踪评价及时发现跟踪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跟踪审计管理体系改进、审计能力提高的目标,预防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造成的资金安全隐患。

三、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附加作用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保障政府投资资金的安全、保障投资项目施工质量,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科学开展还能够促进施工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监理工作职能的有效发挥。通过跟踪审计工作提高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对质量、资金管理人士,促进施工单位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跟踪审计使施工单位财务管理与施工管理更加 协调的开展工作,为保障项目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通过审计内容、审计工作能够提高建立单位对施工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强化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关注,进而保障项目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通过动态的跟踪审计对工程项目分时段、分内容的开展动态化审计工作,提高施工数据的审计质量,避免短时间处理大量数据造成的误差及漏洞,保障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结论

针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建设项目管理需求,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管理中必须强化审计工作的开展。利用跟踪审计方法提高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管理能力,保障国家资金的有效使用。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多样性特点,审计部门还应强化自身审计能力。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特点加快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培养,通过科学的跟踪审计与管理保障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在跟踪审计活动中,审计单位还应建立评价评测体系,通过评价评测体系对跟踪审计活动进行实时评价,及时发现审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

篇7

一、跟踪审计概述

我国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始于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领域。跟踪审计不是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我国原称为效益审计,后改称“绩效审计”)并列的一种审计类型,而是一种新的审计组织方式。从审计方式看,跟踪审计将关口前移,在被审计事项发展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监督。从审计内容看,跟踪审计在审查被审计事项财政财务收支合规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被审计事项的管理和绩效情况。从审计项目管理看,跟踪审计可以较好的融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种审计方式,而在进行绩效审计的方式选择上却更加灵活。

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跟踪审计项目有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奥组委财务收支及奥运工程审计、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审计等。地方审计机关也积极开展和探索跟踪审计,如江苏省审计厅先后实施南京奥体中心、沪宁高速公路扩建等项目,上海市审计局实施了上海世博会跟踪审计。几年来的跟踪审计实践表明,我国在跟踪审计的组织方式、审计质量控制和扩大审计影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跟踪审计发挥的效果看,跟踪审计有利于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完善监督体制、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有利于促进相关单位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和资金的效益。《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由此可见,跟踪审计将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织方式,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跟踪审计正在探索阶段,审计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在审计实施中,还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管理不科学、审计方法不统一、审计规范化不高等问题。因此,在总结我国跟踪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审计理论及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对跟踪审计予以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绩效审计可以借鉴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英国绩效审计发展简介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之一,1983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审计法》,赋予主计审计长开展绩效审计的职责,确保了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有法可依。英国国家审计署在1997年制定了绩效审计准则和绩效审计手册,2003年颁布了新版《绩效审计手册》(以下简称新版手册)。近年来,英国绩效审计在方法上和内容上都日趋成熟,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绩效审计在提高政府及公共部门服务质量、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绩效审计提出的一些详细建议帮助公共机构实施有益的变革,促使公共事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总体管理水平。目前,绩效审计报告现已成为英国议会责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二)英国绩效审计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介绍

在英国审计中并没有提出跟踪审计的概念,但英国绩效审计在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绩效审计在规划审计工作、简化审计程序、缩短审计周期和审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本文希望从英国绩效审计中加强管理与创新相结合,倡导保持灵活性和创造力的审计理念,以及在风险评估和控制、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扩大审计影响等几个方面加以介绍,以期对完善我国跟踪审计,进一步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规范管理、倡导创新的理念

制度化和规范化是英国绩效审计的首要特点,保持灵活性和创造力是其审计工作要求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强调审计人员在实施绩效审计时要树立创新意识,灵活开展工作,努力满足议会、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在多年的实践中,英国国家审计法规体系逐渐完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建立了适用于所有绩效审计项目的“绩效审计循环”,提出“质量环节”概念,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与方法,如质量控制法、调查法、问题解析法、碰头会、统计分析法等,以保证绩效审计顺利开展。

2、重视风险管理,防范审计风险

评估项目风险,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是英国实施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英国国家审计署认为绩效审计项目存在审计风险,尽可能早地确认风险,有助于审计组设法加以控制,防范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因此在绩效审计项目要求采用风险基础法制定绩效审计计划和方案。新版手册提出为了控制风险,必须按风险分析(识别各种风险,在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基础上确定各种风险的重要性,并判断这样的风险是否可接受)和风险管理(处理已知风险有关的计划、监测和控制活动)的程序来处理风险。

3、强化审计质量管理

英国绩效审计提出了“质量环节”(Quality Thresholds)概念,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分为审计准备工作、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和总结经验教训五个质量环节;列出了“质量环节”和与之对应的有关问题,在每个问题后面,都对回答该问题应取得的证据类型和应完成的工作内容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帮助审计组确定怎样做出肯定的回答。“质量环节”要求绩效审计人员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审计人员只有在对每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全部回答“是”的情况下,才能开始下一阶段工作。

4、加强跟踪检查工作,评价审计效果

跟踪检查是英国绩效审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保证审计质量、评价审计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该环节工作内容包括确认审计绩效影响和实施建设性的事后监督工作两项。

(1)确认审计影响。英国国家审计署认为,开展绩效审计是为了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实践中应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审计影响的方式有选择地进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影响分为量化的经济影响、量化的非经济影响和质的影响三类。

(2)实施建设性的事后监督工作。事后监督实质上是对绩效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总结,通过总结经验教训,用以促进改进绩效审计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绩效审计水平。事后监督采用新闻媒体报道、外部监督、征求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审计组复核四种方式,其中,审计组复核是根据上述事后监督前三种质量监督方式的结果,开展“吸取教训”式的审计复核工作,多数绩效审计复核均向审计组和国家审计署提出了需要整改的建议,这对提高和改进绩效审计工作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外部监督方式中,英国国家审计署聘请外部机构复核已公布的审计报告,并由外部机构对每份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目前,英国国家审计署绩效审计报告质量的评价工作,由伦敦经济学院的独立专家组承担。评价侧重于以下方面:行政管理背景、结构安排及语言表述、图表和统计资料、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以及审计报告总体上是否成功等。为增加评价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专家组提出的评价意见也会提供给被审计单位。

三、完善我国跟踪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审计制度建设,促进跟踪审计科学发展

我国合规性审计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已经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体系,但绩效审计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对被审计对象管理和绩效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是跟踪审计的重要内容,因此完善绩效审计对跟踪审计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一是借鉴国外政府审计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绩效审计的法规建设,为绩效审计的发展建立准则和依据,建立符合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的绩效审计模式和制度体系。二是总结跟踪审计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建设,尽快编写跟踪审计指南,在做好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跟踪审计的绩效审计内容,探索跟踪审计绩效审计组织模式,并制定符合跟踪审计项目特点的评价标准。

(二)优化审计项目管理,积极创新,扩大跟踪审计影响

跟踪审计的对象除了项目之外,可以是社会关注度高的事项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在事项和政策的跟踪审计中,往往以资金为主线,项目为载体,既要关注资金,又要关注政策,在审计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合规性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管理和绩效方面的内容。一些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审计面对的情况复杂多样,涉及的内容广泛,资金量巨大,时间紧迫,审计任务十分艰巨,客观上要求跟踪审计要不断创新跟踪审计方式,积极探索实践,确保实现跟踪审计目标。因此,实施跟踪审计在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制度,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上,要不断探索创新:一是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整合审计资源,探索审计机关、社会中介组织或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力量协作机制,解决跟踪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不足,审计事项专业性强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之间的矛盾。二是创新审计意见的交换机制,解决跟踪审计周期长和需要及时提出审计建议之间的矛盾,坚持查处和预防相结合,及时发现典型性问题和苗头性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化和造成巨大损失而无法挽回,建立跟踪审计定期督促整改的长效机制,提高跟踪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三是创新审计管理,制定和完善跟踪审计操作规范,以此规范跟踪审计项目计划、实施、报告、结果公布(公告)和审计整改检查等管理。四是创新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跟踪审计成果形成和利用机制,要将审计成果的导向性作用体现于审计管理的全过程,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确保审计成果的及时和有效转化,积极扩大审计影响。

(三)防范审计风险,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篇8

Abstract: the five years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large investment project put forward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rack audit. At present the national audit authority according to the plan, most of them have carried out the major investment projects or major matters of track audit work, part of the local achieved good results. But as an exploratory work, track audit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not perfect, the audit process is larger risk.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risk-oriented audit construction project track audit mod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isk-oriented audit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reas the role of the track audit, to reduce the audit risk, improve the auditing quality, ensure the audit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urpose.

Keywords: risk oriented; Construction projects; Track audit; mode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审计风险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当今世界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其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在于是否把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因此,如何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更好地防范跟踪审计风险,是目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含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以建设项目为审计对象的跟踪审计。审计过程中将审计对象(项目)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与其他类型的审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财务报表审计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方法,以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的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评估中的运用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但就审计机关而言,跟踪审计仍然是审计机关的一种审计监督行为,传统的审计风险的定义至少提供了基本的对于跟踪审计风险的探讨和研究思路。

笔者认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可以表述为: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意见或审计结论,造成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承担相关责任和声誉损害的可能性。

二、建立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它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作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事项的潜在风险作为导向,以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程序为中心,侧重于评估审计事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系统中大胆引用战略理论与系统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这种全新模式要求独立审计师从更开阔的视角发现与报告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谢荣、吴建友,2004)。随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逐步深入开展,审计资源供需矛盾尤显突出,因此推行科学而高效的审计方法势在必行。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1.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风险模式运用于跟踪审计全过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预先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期望风险水平,以此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在各个审计阶段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来评价各阶段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事项置于大的经济环境之中,从建设项目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内控制度、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分析评估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自身的风险评价中去,通过审计程序把自身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2.风险导向审计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审计担负着监管与服务的共同职能,只有不断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促使审计人员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思考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动态地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能够适应这一需求。

3.风险导向审计可以降低跟踪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审计风险的评估贯穿于审计这个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风险高低不同的审计领域,对一些风险大的环节多投入一些,而对于风险较小的环节缩减审计资源。通过风险评估分析,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合理制定审计计划,有效收集审计证据,从整体上降低审计成本、保证审计效果、提高审计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从立项开始,历经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招投标、施工、财务决算等各个环节,是对建设项目详细的、具体的全面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针对建设工程周期长、投入资金多、舞弊可能性大、风险高的特点,在建设前期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判断关键点和控制薄弱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对高风险点进行重点审计。建立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审计模式,可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既能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障碍,又能全面控制风险点,进一步确保审计质量。

1.跟踪审计点的确定形式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慎重确定高风险点,也可以说是审计跟踪点,是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第一种形式是重要的隐蔽工程。隐蔽工程是跟踪审计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内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某些重要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及施工安全有较大影响,而这些工程事后审计难度较大或无法进行审计取证,如大型土方换填、涂装防腐、特殊施工工艺、大型机械进出场等,因此应把其施工过程作为必须审计的内容,而且应将审计跟踪点进行细化,如公路建设项目中的路堤填方段的原地面标高可作为路堤填方工程的审计跟踪点。

第二种形式是重要施工管理活动。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应明确需要审计参加的施工管理活动。设置这类审计跟踪点的目的是便于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情况,并在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程序的情况下,对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审计,使审计工作更有主动性。此类审计跟踪点主要包括单位工程以上的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图纸会审、现场技术交底、设计变更审查、工程建设例会、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进场检验、材料试验的取样、工程款的拨付情况等,通过对上述跟踪点的控制,从而使跟踪审计人员能迅速了解建设项目的动态变化,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第三种形式是专门为跟踪审计设定的独立于施工管理活动的程序。它设定于工程施工的连续两道工序之间,即在某项工序完成,各项检验、验收手续已经履行,下道工序开始之前。此类审计跟踪点设定后,不经审计确认一般不得逾越。设置此类跟踪点的主要目的是对建设管理、监理等工程建设有关各方的职能发挥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抽查审计,同时也可解决一些事后审计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如在基础工程完成后,主体工程实施前,审计人员可以审查基础工程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验收,施工单位有无自检,监理工程师有无按设计图纸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验收,有无签字盖章等。

2.跟踪审计模式选择

跟踪审计的模式就是在进行跟踪审计时,根据被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审计机关应采用何种模式组织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重点,进行审计实施。在实施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时,可采用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1)适时介入式跟踪审计,是选择工程建设活动的适当时段跟踪介入的一种审计模式。在当前跟踪审计的实践中,这种模式大多是把建设工程开工建设点作为介入点,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审计。适时介入式跟踪审计,若能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规模选好介入时间,就能抓住审计对象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否则就可能影响审计质量。

(2)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是选择重点环节实时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采用这种方法,审计机关事先要充分了解、分析审计对象的全貌,找出可能出问题和应该关注的环节作为重点,制定工作实施方案。一般情况下,应将施工中的隐蔽工程、变更工程作为重点。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能将建设项目中审计所关注的所有重点环节纳入跟踪审计的对象,从而达到跟踪审计的目的,但由于这种审计过程有间断性,需要缜密的事前规划和组织,事中配合和协调,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对于不同的审计对象,使用的模式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由审计机关根据项目特点和自身力量,安排每年几次或每季度一次的适时介入式跟踪审计;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小、有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项目,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重点控制环节,如招投标阶段、重大设计变更、重点隐蔽工程、材料设备采购等环节,进行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

3.审计整改意见的表达形式

施工过程跟踪审计必须就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审计意见和决定,以增加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尽量避免施工进度受到审计工作的影响。根据跟踪审计的特点,发表审计意见和做出决定可采取三种形式,即口头、审计底稿与审计整改意见书、正式审计公文。对一般性问题,发现后有关单位立即主动整改的,以及对施工进度安排、施工组织等方面的意见,审计人员可用口头的形式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发表审计意见,并视其重要程度在事后补做审计记录;对因质量问题需要停工、返工和对施工方案及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措施等存在异议,或需要提出必要的审计建议且经初步交换意见与有关部门达成一致的,可用审计底稿和审计整改意见书的形式提出审计意见;对发现重大、有倾向性或经多次提出屡禁不止的问题,以及发现的设计方案存在缺陷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出具正式审计文书,包括审计建议函、审计决定等,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反馈整改意见。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整改意见书应及时登记台帐,做到管理规范。

三、实行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跟踪审计模式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一)加强宣传,正确认识风险导向跟踪审计

在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的宏观环境下,为了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预防和遏制工程建设过程中腐败行为,避免“竖一幢楼、倒一批人”的现象重现,各级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审计身上,希望通过审计的全程把关来预防这些问题。建设单位、其他管理部门也都对审计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希望,这些都可以理解。投资审计应该通过创新和挖潜,在职责范围内为国家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努力把好关、站好岗。但是,审计机关也应该做好宣传、搞好沟通,消除地方领导和其他单位(部门)对审计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强调审计的局限性以及审计与其他部门职责的区别,促使投资相关单位、相关部门自觉履行职责,协同规范投资市场。

(二)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经营战略的能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的收集分析,都需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审计中的职业判断是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根据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职业行为守则的要求,在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决策。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从而有效防范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和审计人员的自身风险。审计机关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确定跟踪审计的数量,强化跟踪审计的管理,提高跟踪审计的质量。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跟踪审计的操作,加强对跟踪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使跟踪审计在国家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以全面评估工程风险为基础,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高风险点入手,对风险高的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加大审计力度,宏观把握审计重点,既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又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期增高的期望值。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前提,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各种隐藏风险化解于前期阶段,为最终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供了新的审计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3〕贾新宇.浅议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4〕时现,朱恒金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思考[J],审计月刊,2006年第2 期。

〔5〕叶茂中.国家建设项目投资跟踪审计[J],财经研究,2006年7月。

篇9

关键词:

跟踪审计;电力审计;应用

一、在电力审计工作中加强跟踪审计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就对电力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相较于以往呈现出规模更大、功能更强、项目投入资金更多、涉及面更广、管理更复杂的特点,使得电力审计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电力审计工作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也带来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中舞弊造假的隐蔽性也更强,这些都增加了电力审计工作的难度。基于此种情况,全面加强跟踪审计的应用,提高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全程跟踪、动态监管,强化对每一环节财务资金运行的有效监督约束,对于及时发现在电力审计工作中存在的违规操作、不良行为等,并及时予以制止,保障电力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工程建设安全、高效、廉洁、环保地运行,提高电力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跟踪审计在电力审计中应用的不足

1.跟踪审计队伍建设滞后

跟踪审计在现代电力审计工作中的确能够发挥出十分巨大的作用,但跟踪审计需要提前介入审计项目,跟踪审计的全程跟踪监管需要依靠较大的人力、资金、时间成本投入才能得以保证,同时对于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审计单位与部门在跟踪审计队伍的建设上投入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基层审计队伍中掌握财务、工程、法律等专业相关知识,且能够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审计工作的人才十分缺乏。另外,审计队伍整体的人力配置也存在着不足,加之审计部门在专业化培训的组织上不到位,审计队伍难以有效满足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一系列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

2.审计计费方式不合理

目前,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一部分工作通过组织社会中介机构来完成,这就面临着审计费用如何计算和列支的问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跟踪审计大多按基本审核费加审减额比例提成的方式计费,于是就出现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好,过程中问题纠正得越多,最后竣工结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的情况。

3.跟踪审计潜在风险较多

跟踪审计是一个动态性的漫长过程,期间所需要进行调节与把握的环节众多,而电力工程建设本身也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工序相对繁琐,其中可能影响跟踪审计质量的因素也相对较多,因此,跟踪审计人员根据跟踪审计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和自身经验所提出的审计建议往往难以充分保证其可靠性与时效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审计建议的价值便可能大大折扣。同时,由于部分电力企业在实际作业中配合不积极,导致一些重要的审计建议得不到落实,这也增加了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

三、新形势下做好电力跟踪审计工作的有效策略

1.在跟踪审计中采取审计要员制度

电力工程项目设立了控制中心,对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把精英人才派到施工前线,辅助和管理相关工作的完成。工程项目部是成本管理中心和成本的载体,在审计管理模式上必须改变传统审计模式,把指挥控制中心对工程项目部的管理连接起来,采取总部审计委派员的方式,长期到各工程项目部开展审计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加强跟踪审计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入掌握电力工程、财务、法律等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担任审计要员的岗位,以充分满足电力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并更好地解决审计工作中发生的各类问题。

2.合理确定审计的计费方式

针对审计计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应加强对审计计费标准的调整,在开展电力企业的跟踪审计时,除关注劳动投入与审减金额等取费的参考因素外,还应加强跟踪审计过程中监管,将审计绩效纳入到跟踪审计的取费指标当中,按照审计过程中实际解决的问题与其所能够产生的效益与价值合理确定取费额度,以此来避免为增加经济效益而不明确指出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的情况发生,既保证跟踪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保证审核单位的经济效益。

3.加强审计风险的预判与防范

面对电力企业跟踪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性因素,必须要加强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对于风险预判与防范的能力,应立足于跟踪审计动态性、周期长的特点,制定长期的审计工作开展方案,并制定全过程、精细化的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从电力企业工程建设与电力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与细节因素着手,对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与整合,形成风险因素数据库,并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各类风险因素发生的几率,针对发生几率较大的风险因素预先制定防控方案。此外,对于跟踪审计人员也应加强其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发电机组等核心设备的造价、安装成本、施工规范流程与要点等更应有明确的把握,从而提高跟踪审计人员对施工条件与审计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应对能力,并保证审计人员所提出的审计建议能够具有可靠性与及时性,并且要增强审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保证实际作业中与电力企业负责人的良好协调,获得电力企业积极的配合,确保跟踪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总结:本文首先针对电力审计工作中加强跟踪审计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之后就当前跟踪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尝试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电力跟踪审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电力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电力工程审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1(07).

[2]丁时勇,朋薇,陈永康,吕炜.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与内容界定[J].审计月刊,2013(03).

[3]周红茹.关于跟踪审计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9.4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也随之逐渐增多,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沪高铁等等。同时,随着国家审计理论和实践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现代效益审计的一部分,是指审计机构根据国家一定时期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运用现代审计理论和方法,以政府投入的资金为主线,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的动态、全面的监督行为。

与传统竣工决算审计相比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过程性三个特点。具体体现在:

(1)审计时间和次数不同

跟踪审计模式把投资项目建设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或若干个重点建设内容采用分阶段分内容的形式进行适时的全面审计。审计次数相较于竣工结算审计大大增加,同时审计介入时间也由原来的项目竣工后提前到项目准备阶段。

(2)审计方式和内容不同

竣工结算审计一般是在项目竣工后再获取项目资料,在审计部门办公室进行审计,其审计内容多是对竣工结算资料的检查校对。跟踪审计则较多体现为现场审计,根据项目施工的先后顺序分别进行审计,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资源浪费,其审计内容贯穿投资项目施工的各个方面。

(3)审计作用和目标不同

传统竣工结算审计主要是对投资项目的合规性审计,主要是审核工程支出是否合理。而跟踪审计则跟注重效益审计,其目的是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基础上,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

(4)审计依据和处理不同

传统竣工结算审计的依据主要是法律和规章,其处理方式主要是采用强制性的审计决定方式。而跟踪审计除了依据法律规章等还加入了经济效益标准、社会效益标准等非强制性依据,其审计结果的处理也主要是采用审计建议方式。

2.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2.1投资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跟踪审计

(1)项目审批程序完整性审计,即审核项目立项程序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和顺序完成了所有的审批环节,手续是否完备合法等。

(2)项目审批文件合规性审计,即项目建设开工前所需的项目建议书、项目选址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批复、环境评估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文件的合法、合规性审计;

(3)项目财务评价的可行性审计,即在财务数据估算的基础上,从投资人和项目的角度出发,根据现行财务制度,对项目财务可行性(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是都客观、真实。

2.2投资建设项目实施阶段跟踪审计

(1)项目招投标审计。包括招标条件的可行性和完备性审查、招标内容范围和方式的审核、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核、开标评标定标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审核等。

(2)项目合同审计。包括合同订立的合法合规性审查、分包转包情况审查以及合同履行情况审查等。

(3)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包括是否建立健全并执行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改进建议。

(4)项目工程物资采购审计。包括审计建设单位和供应商或生产厂家签订的工程物资采购合同是否合规;建设单位实际采购物资的质量、价格是否与订货合同相符等。

(5)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包括审计单位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是否符合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的要求;预算投资是否控制在概算之内;设计变更、调整的合理性以及调整概算的合理性等。

2.3投资建设项目竣工阶段跟踪审计

竣工决算阶段审计包括审核是否按照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约定办理竣工结算;工程量是否真实、准确,结算项目是否与图纸相符,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与中标项目是否重复;工程取费的计算基数是否正确;材料规格、品种、价格实际是否与结算相符等。

3.对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几点建议

(1)政府审计监督与其他专业审计监督相结合

政府投资项目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对其的监督不仅要依靠国家审计内部的力量,还应加强外部监督的力量,把内外部监督结合起来,组成以国家审计内部监督为主体,多部门多方位监督相结合的多维立体监督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国家建设资金的监督,避免资源的浪费,而且可以使社会各界更全面的了解国家资金的去向,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便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2)准确把握审计介入时间,提高成本效益意识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全过程动态审计,合理的审计介入时间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跟踪审计把投资项目建设期间划分为若干阶段或若干重点内容,审计时应根据投资建设项目的规模、重要程度、审计成本和审计人员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综合考虑确定审计介入时间,抓住建设项目的重点环节,在尽可能适当的时间,以尽量最小的成本,达到合理审计的目的。

(3)加强审计独立性意识,合理定位角色

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政府跟踪审计中,处理好审计单位与被审各方的关系,理清审计职责和管理层职责至关重要。审计人员要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介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保持自身独立性。此外,审计人员还要理解审计与监理职能的区分,跟踪审计的重点在于对工程量和造价的控制,而监理的重点在于工程质量,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其结果可以相互参考,有效利用资源,但也应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合理定位各自角色。

(4)注意控制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伴随着审计活动的进行而广泛存在且不可消除只能控制。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审计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一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程序,依法审计,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二是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使其能够准确定位,理解其职责,在审计工作过程中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三是加强审计、监督、监理单位之间的合作,同时引进外部审计力量,进行多维立体监督模式。

4.结语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但是随着我国审计实践的不论深入,跟踪审计理论的逐渐完善,跟踪审计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中必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政府职能的发挥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切实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姜玉玺,盛爱军.浅谈“免疫系统”论下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1,(4):24-25.

[2]张晓红,兰海霞.如何防范跟踪审计风险[J].审计研究,2011,(8):83-84.

篇11

一、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这一概念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审计模式,它提升了国家和公众对政府审计理论的要求,促进了我国审计学术理论的发展。所谓的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依据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和经济技术指标,以跟踪整个投资项目进程的方式,对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进行有效的审核、监督、评价。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立项审计、施工审计、竣工审计。

(二)特点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审计程序也较复杂,因此,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具有广泛、全面、过程三个自然特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静态审计转向动态审计。传统的审计工作是在工程项目竣工后,审计部门根据建设单位送来的决算资料进行一次性集中决算,审计人员将面临审核大量的施工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资料。而跟踪审计可以分时分段进行动态式审计,使审核思路更加清晰,也可以缓解短时间内审阅大量施工资料所带来的工作压力。

2.审计工作重点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审计。传统的事后审计工作常常因为建设单位所送来的审计资料记录细节不详而影响了审计过程中所需数据的质量。而跟踪审计可以通过审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准确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减少因审计数据不真实而与施工方发生矛盾与纠纷的情况发生。

3.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在施工阶段,审计人员跟随施工、监理、建设方一同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实测记录,在施工现场可立即计算出相关工程数据,做到随算随签,避免任何一方推诿不签字,同时也能减轻由于集中审计给审计工作人员所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从而加快了工程项目的审核工作,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无形中提高了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4.延伸了审计工作的重点。传统的审计工作以投资项目的施工阶段为审计工作重点。跟踪审计则是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以全面监督和审核投资项目的造价和质量,使审计工作重点向多元化发展,这样,不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更能为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对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一)政府部门自身的问题决定必须实行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政府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项目决策阶段工作方式、方法不科学、不严紧;项目施工图纸改动大,给工程招投标暗箱操作提供方便条件;项目竣工结算内容高估,严重浪费国家建设资金。只有全面实施政府投资跟踪审计,对第一个投资项目的过程和时点进行跟踪核查,才能解决由于投资项目的施工给政府部门带来的各类问题,为投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投资项目的内容及特点决定了政府投资项目应该实施跟踪审计

政府投资项目所需投资金额一般较大,工期时间也比较长,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只有实行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才能综合地反映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貌。项目的审计工作必须从项目决策开始就介入,全面掌握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对项目施工每一个环节发生的资金流向进行监督,对于不合理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

(三)实施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能够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和决策质量

由政府投资的项目一般建设工期都较长、所需投资金额也较大,因此从项目决策到项目运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偏差都将会影响投资项目的整体质量和运营效果。而全面实施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将有效提升投资项目立项的正确性,保证投资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

(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

自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基础审计建设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中心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需要,要求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应该实施全面审计,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也体现了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虽然现阶段的跟踪审计工作还不是很成熟,但作为审计工作上的一个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五)投资项目的监督工作要求决定了投资项目必须实施跟踪审计

传统的项目审计工作主要是针对竣工结算项目资料的审查。而跟踪审计工作是通过实时实地的检查、监督投资项目的全过程,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审计工作程序,开阔了审计工作人员的视野,使整个投资项目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

(六)加强投资项目管理的客观需要是实施投资项目跟踪审计

随着深入实施拉动国家内需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政府投资项目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基础建设项目的投入,在大量的投资项目中,施工质量的问题如何审查,工程造价如何合理判断,都是审计工作的难点。唯有把跟踪审计落实到投资项目的各个阶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投资项目的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对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实施跟踪审计体系的构建

(一)立项阶段审计

立项阶段审计工作主要针对投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关键环节实施情况的审计。其中包括对投资项目决策的审计;设计概算合法性、时效性以及适用性的审计;对招投标文件的严密性、合规性的审计。

(二)建设阶段的审计

建设阶段的审计工作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开工到竣工之前的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真实性进行审计,其中包括对工程项目签定合同的执行是否符合合同规定条款,有无违法转包、分包工程的情况出现;有无超概算购置个人固定资产虚列工程成本的,调整概算的相关程序是否合法;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健全、有效;项目资金的筹集、使用是否符合投资项目进度,是否有浪费投资资金的情况出现;对于施工过程中变更工程的相关手续和依据是否符合公司章程和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建设过程中所采购的设备、材料是否有以次充优、质价不符等情况出现;对于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量的真实性进行审计;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分项和整体结算时的报价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等问题的审计。

(三)竣工后审计

竣工后审计工作主要是针对投资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审计。主要包括对投资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审计;成本项目的归集是否符合建设单位相关规定制度的审计;竣工决算手续、资料以及剩余资产的处理情况的审计;投资项目竣工使用后如果需要对项目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进行考核,也可以进行实际效果的审计。

四、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明确跟踪审计目标

跟踪审计中根据具体项目的管理或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确定审计目标,并根据风险将审计项目和资金运行,划分为若干关键阶段或关键环节,实现整个项目“不出问题,少出问题,至少不出大问题”的总体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确定跟踪审计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可以利用较少的审计资源,实现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

(二)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

目前,跟踪审计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瓶颈”,包括审计工作量大、专业审计人员不足、审计评价标准难确定、审计介入时点难把握、审计成果难量化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广跟踪审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各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承受能力,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握好尺度和分寸,有重点地开展。

(三)要注意防范风险

在跟踪审计中,要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做到不缺位、不错位。如对有些问题没有及时发现,或者是对存在的问题未能作出正确评价,提出的审计整改意见不恰当等,这些都容易形成质量风险。应加强人力资源配备和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还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参加审计组,统一组织审计,同时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

篇12

《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等项目要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目前,跟踪审计已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款物审计、奥运场馆建设审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跟踪审计改变了以往事后审计“秋后算账”的滞后性和间接性,它要求审计人员从一开始就介入到工作中去,全过程参与、全过程跟踪,能够更好地增强审计的时效性,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然而,由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如何既能较好地促进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又能全面履行审计的监督职能,降低审计风险,确实是一个新课题。笔者通过几年来对重点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实践,认为跟踪审计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以下问题:

一、确定合理的审计目标

跟踪审计是国家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的众多监督方式中的一种,审计不是万能的,它同其他的国家和社会监督一样,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要实现好审计的监督功能,事先必须有着非常明确的、恰当的目的或目标,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耗费大量的劳力、物力,最后却无功而返。实际上,跟踪审计因为时间长、审计环节多、审计关系复杂,往往容易产生审计定位的偏离,从而使审计工作迷失方向。如在跟踪审计中不是从第三方独立的角度来实施审计,而是从建设部门的角度来参与和评价审计事项,甚至与监理、建设主管部门等职责交叉、重复等,就失去了审计监督的意义,或在跟踪审计过程中过分注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绩效情况等的审查,忽视了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从而会影响跟踪审计总目标的实现。

所以,要全面审计职责,实现既定审计目标,就要在搞好审前调查、做好审计计划、把握好审计重点、明确审计目的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规模、重要性、建设周期、力量投入等因素来划分跟踪审计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方案,合理配置审计资源,规避审计风险,实现预期的审计目标。当前跟踪审计目标和重点,应围绕评价公共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开展工作,探索各种投资领域开展效益审计的新路子和新方法,而跟踪审计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全面了解项目决策和实施情况,及时实施监督和制约,避免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能及时发挥效益审计的“效益”,以签证为基础(起点),以评价为中心(节点),以监督为归宿(终点),从而使审计各项职能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

二、审计监督不能越位参与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管理

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往往成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频繁地介入建设现场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促进被审计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而且在主管领导主持的这些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专项会议上,往往要求审计部门参加,并且还要在领导拍板的会议决定事项上签字认可。由于项目管理和审计的工作范围、要求不尽相同,虽然项目顺利推进了,站在审计的角度还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既然当初审计己签字认可了,再查出、揭示问题,等于是在打自己的耳光,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因此,跟踪审计模式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正确的定位而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从而造成审计工作不应有的越位,反而使监督的作用弱化,从审计独立性的角度来说,这是不恰当的。由于介入了项目管理,会产生利益冲突,因而客观性受损,审计风险加大。

因此,在任何环节要把坚持审计的独立性放在重中之重,审计监督都不能替代项目管理。尤其是跟踪审计人员,有时长驻施工现场,但不能成为“万金油”、“挡箭牌”,只能作为审计部门的信息员,收集到情况直接反馈到审计机关研究处理,由审计组对有关问题进行评价和定性,及时向项目建设单位反馈审计意见,及时整改。也就是说,审计人员的职责不能混同于普通项目管理人员职责。比如有一些建设单位提出要求,请审计部门帮助编制标底之类,或要求审计施工单位的月报作为工程进度款支付依据,或有一些具体的事情请审计“拍板”等,这些已超出了审计的职责范围,审计人员或审计机关不宜答应或发表意见。在跟踪审计工作中,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偏离定位成为管理者。

三、正确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建立与被审计单位的和谐关系

跟踪审计只是一种“过程监督”, 审计机关和项目各参建单位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利益博弈原因,在跟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对多”的局面,如果在跟踪过程中配合或处理不好,容易引起项目参建的抵触情绪,出现不协调、不配合的现象,使跟踪审计工作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如果审计人员受审计就是找问题的职业思维定势影响,不是辩证地、发展地而是机械地、教条地看待和处理身边的人和事,审计与被审计的双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更深的矛盾,恶化审计环境,加大审计风险。

应该指出的是,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和审计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是基建项目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后者是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服务者。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审计关系,才能使两者有效配合,才能提高跟踪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审计是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更不是监工,审计机关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在跟踪审计中发现问题,除发现重大违规违纪线索需要移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外,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而不应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审计人员要建立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和谐的审计关系,首先,坚持依法办事,提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意识、法纪意识,体现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依法审计与项目进展之间的关系,在坚持原则不动摇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同时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管理,重大问题的定性和处理要在内部形成共识,要通过充分的沟通、协调和意见交换,使问题得到依法处理;最后,对于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要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反映情况,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四、准确把握跟踪审计的控制点和介入深度

目前,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跟踪审计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要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点和介入深度,要把全天候地跟踪变为“重点关键环节”的跟踪,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审计效益,同时使审计能够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保证它应有的连续性。此外,在审计过程中,要体现跟踪的适时性,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要及时跟进。跟踪审计实际上就是跟踪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工作,沿着项目的建设周期这条主轴展开全程审计。建设项目的重点关键环节一般表现在以下方面:前期决策;设计;招标投标;隐蔽工程验收;材料与设备的采购;重大变更;竣工验收;工程财务决算等。抓住了这些关键点,就可以变全天候的审计跟踪为对关键点的审计跟踪,从而提高了跟踪审计的效率,降低跟踪审计的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每个关键环节又要细化审计事项,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把握跟踪审计的切入点。例如,在某高速路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对该项目工程造价的组成比例以及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的审计经验,将工程量大、隐蔽程度高、事后审计困难的路堤填方工程确定为本次跟踪审计的重点项目之一,并根据路堤填方工程的施工及计量特点,将准确记录路基原地面标高以及填前压实标高明确为路堤填方工程审计的控制点。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恰当选择审计切入时机、合理采用审计方法及辅助工具,提高了审计成效。

五、健全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规、制度

从跟踪审计的外部法律环境来看,现行的审计法主要是规范的财政经济行业,对于工程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比较含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地方或系统有关政府投资审计的规章制度,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如《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没有很好的衔接,就会出现审计时不好把握的现象。如跟踪审计时发现,施工合同结算价款没有按照中标价格确定,跟踪审计人员虽然发现了此事,但找不到法律依据,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如果稍有不逊,就有可能给个人或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甚至还要承担法律责任;从审计的内部管理制度来看,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不同于一般的审计方式,例如,一般的建设项目审计只需要项目审计结束后出具一份审计报告,而跟踪审计为体现审计的时效性,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出具多份阶段性审计报告,因此,审计机关必须出台适应跟踪审计特点的审计规范和准则来规范跟踪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而且跟踪审计中,由于对过程进行了监督,提高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造成在工程决算阶段审计时,很难出现大的工程结算审减额,影响了项目决算审计成果,审计机关内部应建立衡量跟踪审计成果的更好考核机制,来提高跟踪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必须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要在积极探索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建立、完善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各项资金跟踪审计的规范程序和操作标准,对审计的原则、重点、内容、风险评估、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组织形式、审计结果公开及运行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为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提供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