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28 10:05: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优秀的古典作品,能激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健全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每个时代人的本性都会发生变化,但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把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永久的情感内容表达得强烈、生动、感人。(西塞罗: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健全,有赖于个人的健全,文学的熏陶,可以促进个人的健全。古代文学是现代人继承的先祖文化遗产之一,没有文学的熏陶我们只会存在两种人类原始本性,生存本能和物质崇拜,人类没有曼妙的思想火花,那人与人之间就是和动物一样除了需求就是敌意,这与动物就没什么区别。(英国的乔治・梅瑞狄斯说过:“过去”是我们临终的母亲,并不是已经死亡的事物。我们的未来不断使她出现在我们的心目中。)

古代文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授给学生,传授给我们下一代,传授给子子孙孙。让学生明白古人的为人之道,了解古人的学习之路,感悟古人的处事理念,学习古人的治国策略。借鉴古代优秀思想,继往开来,为建设新生活添砖加瓦。(“创造明天的是今天,创造将来的是眼前,当你痴痴地坐等将来的时候,将来就从你的懒惰的双手中畸形丑陋地走出来”――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第一、看看古代文学中有哪些内容与我们休戚相关

(一)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二)古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三)古代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四)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理家思想。

(五)现代人离不开的古代文化现象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古代优秀文明成果。

第二、学校选用优秀古代文学作品用于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主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古代的文化文明,理清汉语文学发展的脉络。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引导学生研习中国古代文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语言是一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基础,想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就必须熟练掌握文言文。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学习古代文学就是要吸收其中的各种精华,抛弃里面不能适合现代社会的内容。把古代文学中精华部分传承给学生,并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与传承。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耀千古,是我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经历史长河洗练与淘漉后沉淀下来的最纯粹的文化精华,其中最核心最灿烂的部分,直接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因此,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是很有必要的。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能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温润儒雅的气质、乐观豁达的胸襟和高洁的人文情怀,这对提升个人的艺术品位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自己性格的形成和如何面对人生的态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选用古代文学中的德育要素来教育学生

篇2

封建礼教讲究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要求广大女性谨守传统女德,不能越礼。如《礼记・内则》中说:“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1]“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2]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女性有时不得不走出家门,进入属于男性的公共领域,这必然与传统社会性别分工产生一定的冲突。为了化解由此带来的矛盾,这时就会出现女子易装现象,女性打扮如同男性,以男性的面目出现。

这样易装后的女性在社会性别上暂时取得了“他”的身份,暂时拥有了进入公共领域、参与社会活动的合法权利。如最早进入文学作品的易装女性木兰,她易装从军征战,展示了女性的勇武精神。其事迹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与此相映的是,在南朝南齐时也出现了女子易装行为,如果说木兰其人其事有一定想象成分在内的话,娄逞则是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女性。《南史》记载:“东阳女子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知围棋,解文义,遍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事发,明帝驱令还东。逞始作妇人服而去,叹曰:‘如此伎,还为老妪,岂不惜哉。’此人妖也。阴而欲为阳,事不果故泄,敬则、遥光、显达、慧景之应也。”[3]娄逞的所作所为表明了女性不输于男性的政治才华。

由木兰和娄逞事可知,这时女子要进入公共领域必须易装。可见,此时“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相当严格。在这里,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虽然“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规范形成于先秦时期,但是,那时男女两性之间的社会性别分工并不如后世明显,因此,虽然政治等领域完全将女性拒之门外,但还是有一些社会活动允许女性参与。如女性从军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当时列国频繁征战,有时连女子也被编入军中,不能幸免,这是男性出于战略需要而对女性的奴役。《商君书・兵守》说:“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徙徙之,不洽而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4]《史记・田单列传》中亦记载:“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5]这时女子并无易装和换回女装的问题。但是,这却成为后世文学中女子易装从军的肇端。

至秦汉之际,女性依旧允许进入军队,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与刘邦交战时,“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6]女子被甲,当与男丁无异,且平时应训练有素,方能迷惑楚军。但汉代以后,随着封建礼教的严苛和社会性别分工的严格,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女子从军被认为不祥,影响士气。《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李陵与匈奴作战不胜,“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后来“陵搜得,皆剑斩之。”[7]结果再战,大胜。但在特殊情况下,女子依然会出现在军队中,《三国志・武帝纪》载,吕布与曹操交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裴注引《魏书》曰:“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8]

此后,女子从军甚为少见。对此,吕思勉先生说:“后世女子罕从征战,偶有其事,人遂诧为异闻;若返之于古,则初无足异也。”[9]所以,后世再没有出现女性大量从军的事情,社会性别分工的严格使女性完全失去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女性必须改装为“他”才能具有进入公共领域的资格。因此,南北朝时的木兰和娄逞不得不靠易装来取得男性身份。《木兰诗》的结尾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表面上是在为女性的才华张目,但是“辨雄雌”的标准是“雄”,女性是靠掩盖自身的生理性别换来行动上的自由。

女性依靠易装进入公共领域并不符合封建礼教的常态,女性易装行为在客观上打破了社会性别分工制度,是向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社会性别规范发出了挑战。因此,男权意识需要对其重新进行加工和改造,以期能使这种行为纳入传统道德的合理表述中。所以,在男权意识的观照下,木兰和娄逞一个受到赞扬,一个受到贬斥,她们的形象在后世的易装故事书写中变得意味深长。尤其是木兰形象,在后世的改造中已经远离了最初的文本意义。

在探究其中原因时,她们易装的目的不能不引起关注,木兰和娄逞都是主动要求易装,但是木兰易装的原因是可汗征兵时,父亲年老,且“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征战归来后的木兰尽管战功显赫,却依然愿意着其旧时裳。相比之下,以男权意识衡量,娄逞的易装动机就显得十分可疑,是无故而诈为男子。娄逞不甘自身才华被埋没的易装要求,实际上包含了朦胧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女性自我意识危害到了传统社会性别制度的稳定,危害到了男权的利益,所以,她就被视为“人妖”,遭到了男权意识的责难。

因此,在对女性易装故事貌似客观的叙述中,包含着男权意识对其的改造,包含着在违背传统道德的故事中极力以传统道德要求的矛盾。男权意识对待木兰和娄逞的态度基本上成为后世易装女性的两极待遇。

自木兰和娄逞后,唐代成为女性易装较活跃的朝代,尤其是在唐前期,女性易装几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11],这时小说中也出现了女性易装的故事。如李公佐的《谢小娥传》,其在后世影响极大。至五代,王蜀出现黄崇嘏易装事,后与娄逞同被收入《太平广记》卷三六七“妖怪九”之“人妖”中,而在民间传说中几乎家喻户晓的祝英台事,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宋代张津的《四明图经》。此后,宋金元时期很少再见女性易装事迹,这与理学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文学作品中演绎的多是前代易装女性的故事。女性易装事迹重新出现是在明初,与前代不同的是,这时女性易装的目的已经是为保持贞节,沾染了明代特有的社会文化氛围。

不管女性出于何种原因而易装,这种行为都属于非常态的做法。因此,历史上关于女性易装故事的记载并不多,由于女性易装是对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反叛,男性文人大多也不会主动创作与虚构这类人物形象。他们对理想女性的表达自有其常规方式,这只不过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所以,至明代,进入小说作家视野的易装女性很少,多部笔记小说中反复记载的都是同一个易装女性的故事。但是从作品数量不少而易装女性很少的矛盾中,也可以窥见明代真实的两性文化原貌。

而在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易装成了女性成就美好姻缘的手段,具有绝世才华的女性,同时也具有“三从四德”的传统女德,甘心伏于男性之下。即使对女性才华持颂扬态度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给女扮男装的才女颜氏安排的结局依旧是换回女装,闭门雌伏。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易装现象的记述,可以看出,扮成男装的女性具有不亚于男性的才华,这无疑对“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性别制度构成了严峻挑战,但是经过改造,这些女性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换回女装,相夫教子。而对于不愿换回女装的女性,则给予严厉的批判,称之为“妖”。

女扮男装实际上表明了传统社会性别制度的不合理,但是在男权意识占主导的封建社会中,是绝不允许女性萌发自我意识的。对女性易装的评价标准是以男性的眼光来衡量的,并以此对她们做出符合男性利益的评价。封建礼教要求女性遵守女性性别规范,不能进入公共领域,参与社会活动,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又不断出现女性易装,走进公共领域的现象。男性作家在记载这些现象时,不得不对“她们”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男性对理想女性的一种另类表达途径,这是礼教的矛盾和尴尬。

参考文献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卷,第518页。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8卷,第531页。

[3](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卷,第243页。

[4]高亨注译《商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1页。

[5](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2卷,第2455页。

[6](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卷,第326页。

[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4卷,第2453页。

[8](晋)陈寿撰、裴松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卷,第12页。

[9]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03-304.

篇3

【关键词】美学;先秦;工艺美术;古代哲学;文学

一、学习中国美学思想时需把握的特点

讨论美学思想学习的特点前我们要先明确一点,即美学与美学思想是不同的,朱光潜在其晚年著作《美学拾穗集》里,作出了这样一种用语上的区分:“美学”与“美学思想”。他认为, 1750 年鲍姆加登的《美学》这本书出版,“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而“美学思想”却与“人类历史一样的古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美学作为学科的时间并不很长久,但美学思想却一直都存在,无论是魏晋六朝时代的诗歌、绘画还是书法,比如谢灵运、顾恺之、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后世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而这个时代所酝酿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等都为后世的文学、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过去对于美学思想的研究就从魏晋六朝开始。而先秦两汉时的美学思想则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其实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这段时间里,美学思想也曾如花朵般静静绽放过,并且这些思想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后世。因此,为了对中国的美学思想有更全面与深刻的了解,我们在学习美学思想的时候就要注意两个特点:第一,中国历史上,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存在于哲学作品中,而且历代的诗人、建筑学家、画家……所留下的各种理论中也都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美学思想时要开阔眼界,广泛涉猎,搜寻更丰富的材料来分析研究;第二,各门传统艺术,比如绘画、诗文、戏剧、建筑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独特体系,而且各门艺术间相互影响,有时候甚至会相互包含。因此,在学习美学思想时要充分认识到各门艺术之间的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的难处变为它的优越之处,并且赋予这一研究更特殊的意趣。

二、先秦时期的工艺美术及其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若论造物工艺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由于生活的需要,人类对各类的石、骨、角进行加工制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在脑子里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器物形态,形成了造型的观念。

先秦时期的雕刻艺术充分展示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如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石峡遗址出土的几件玉琮,其中一件就是在简单的转动轴上机械操作得来的,这证明当时的人类已有了简单的玉饰钻孔打磨的技艺了,并且对于玉饰的造型有所考虑,尽管只是处于极简的形态。到了商周时代玉器的制作则不仅是只考虑其用途,其外形也更加精美,如河南殷商妇好墓中出土的755 件玉器,有各种礼器、柄形器及配饰等,其中多是平雕、圆雕的动物、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先秦时代的陶器制作也是艺术与美学的巧妙结合。人们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矿物颜料描绘,再经高温煅烧,经过这般制作纹饰色彩愈加鲜艳,与器物的造型形成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了美化装饰的效果。原始陶器的造型并没有很大的突破,直到快轮工艺的出现,陶器的造型才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杯”,造型挺拔规整,器壁匀薄。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技艺均是原始审美进一步发展的体现,因为人们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技巧,同时还表现了他们自身的艺术构思以及对美的理想追求。陶器在商代后的发展,又出现了贵族专供的高级陶器,如白陶,是由高岭土烧制而成的,扣之有声,色泽皎洁,代表着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瓷器的前身。在这些陶器的制作中,工匠们从技术结构的设计到外形的设计都必须达到合理、美观,这就要求他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艺术使得作品既要体现出工艺美、形式美,又要具备时代的特色。因此在先秦陶器制作工艺中,美学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美与生活在工艺文化中相互结合,相互发展。

青铜器是先秦时期人们的又一重要发明,主要是利用采冶或铸造的方法制作。青铜礼器的制作在商代可以说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1939 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做工极其考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剂)。”即铸造钟鼎一类的器物,铜与锡的比例应为6 : 1( 铜占85 .7% ,锡占14 . 3% ) ,这样可使器物呈橙黄色,比较美观,并且可以敲击出美妙的音响。由此可见,古人在青铜器的制作中,首先考虑的是其造型、色彩是否符合审美,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追求更高的理想即创造新技法力求使青铜器的敲击声响亦达美境。

先秦时期虽无明确美学思想提出,但每个人、每件工艺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发展、新作品的创作。而通过对各种新作品的外形、原料、合理性的考虑,工匠们在先秦工艺作品中不断融合了文化的精髓以及审美的观念,从而使每件作品都成为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三、古代哲学文学及其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民不仅在创造新式器具上展示了高超的技艺,在哲学文学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体验。在先秦时期就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自己的人生哲理中不可或缺的都有探讨关于美的问题,谈到对艺术的理解。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和孟子,以及先秦著作《淮南子》《礼记》等都提出了各自对于艺术及美的个性理解,比如孔子善用绘画来比喻礼,用雕刻来比喻教育。当然中国哲人的思想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与西方哲学中的美学有着相当大的悬殊,中国古人惯以自身的生活与自然结合的体验而得出哲理,而西方人则非亲身感受,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规则利用严密的逻辑来演绎推导出观念与哲学体系。在先秦诸子哲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与自然相契合的浑然天成的大气之美,即美学中的“自得”思想。从美学的角度看,“自得”意味着审美体验的超越前人,不依藩篱,更意味着个性的独立,破除已为僵硬外壳的既成模式。当这种自得思想被先秦诸子百家所吸收后,表现出来的就是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孔子之类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此类尊重艺术尊重美,寻求礼乐的本质和根源,于自然之中体验大道而得真理。另一类则是墨子、庄子之类的“非乐”、“见独”思想,他们对于艺术与美持有的是一种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对于艺术与美的追求是物质欲望的表现,应该坚持精神的朴素与升华。但是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尊重美和艺术,积极探寻美,还是持否定批判的态度,都为先秦时期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对后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总结

中国历史的划分使得中国美学的研究呈现出阶段性,先秦时期中国虽未正式出现美学的分类,但美学思想已然萌发。诸子百家常用艺术作比喻来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工艺品中所表现的无论是《考工记》中所形容的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一种状态,还是魏晋六朝之后“初发芙蓉”以素为美的理想追求,都是中国古人对美的感悟与理解。乃至后世其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重叠交织共同演变发展出今时中国的独特美学思想。可见,先秦时期的工艺美术与哲学、文学是中国美学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出版社,1980.8页.

[2]范琪. 论先秦工艺文化中的科技与艺术.焦作大学学报,2011 年第4 期.

篇4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古代文学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1.1有利于找到民族的思想根源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思想。现代经济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世界的认识,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并不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人们长期处于繁华的世界中,忘记了民族的思想根源,容易犯先人曾经犯过的错误。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找到民族发展根源,找到自己的根,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1.2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古代文学中体现了我国先人们的思考,并且在思想境界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古至今,我国不缺乏各个行业的精英,不缺乏创新发明的先行者。这些智慧来源于先人们较高的思想境界。文学典籍中详尽地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圣贤的思想。对这些内容的解读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思想视角,辩证地看世界。古人留下的文学典籍是他们思想的精华,是探究挖掘的主要依据。只有成为思想上的巨人,才可以引领时代,走在世界的前列[1]。

1.3有利于探求民族发展的未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现代人需要从古代文学中获得养分,吸收先人的宝贵经验,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跨步进入大发展时代。古代文学虽然没有对当前形势和问题做出处理,但是,从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自身发展的足迹,看到民族的优劣,看到民族可以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古代文学中的追求真理、追求自我的思想将鼓励人们寻找复兴之路,鼓励人们实现中国梦。

2古代文学课堂教学难点

2.1社会环境过于功利现代社会环境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探索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首先,在物质世界中,古代文学转变为现实经济的速度比较慢,并且获得的收益比较小。低收益减小了人们对古代文学的追求,转而投入到对经济活动的追求;然后,古代文学内容相对枯燥,难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单位或者周围人的欣赏,使得其学习者不断减少;最后,古代文学中涉及到很多传统腐朽的思想,人们难以将优秀的思想和腐朽的思想完全区分开,容易在古代文学中找不到自我,导致影响个人对现代世界是非观的判断。现代人出于功利心淡化了古代文学的美,将白话文和简笔字视为民族根源,大大减弱了古代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2]。

2.2高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高校教学内容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改革,使得古代文学的研究地位不断下降,新型理工类科目活跃起来。从近代看,我国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发展到了顶峰,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撰写文章,具有良好的文学素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校将理工类教学科目的重要性再一次提高,淡化古代文学的传承,一直发展到今天。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遵循传统理念,采用传统方法,并没有进行更新发展。长期发展而来的差距使得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活动质量不断下降,甚至部分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体系不再完整,学生无法获得完整性的知识体系,无法获得继续研究的能力。高校将古代文学从必修基础课程中删除,成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并且删减大量的课时,给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3教学评估制度过于宽松从目前教学评估制度看,古代文学中几个主要学科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估制度,教学指标评分不明确,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法没有量化处理。宽松的评估制度让讲师淡化了自身的教学职责,降低了教学水平,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较大的伤害。现代高校对古代文学的教学评估制度仍然没有改善,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的态度也不端正,部分学生无法学习到古代文学的精髓。教师和学生双方对古代文学探究深度的降低,导致整个教学水平急剧下降。现代大学生古代文学素养十分低,对古代文学了解十分有限,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和教师的反思。

3提高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质的措施

3.1提高古代文学的地位我国古代文学由必修课程转变为选修课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学生古代文学素质倒退十分严重。学生对“仁、义、礼、智、信”等文学内容缺乏必要认识,没有欣赏古代文学的能力,无法从古代文学中获得心灵体验。高校需要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内容和经典课程转变为必修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都对民族的文化有所体会,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比如:学生可以从汉语言文学角度学起,让学生懂得语言的组成和具体运用,习惯古代人们对语言的运用方式,探究其中的儒雅姿态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将古代文学的部分转变为必修就可引起更多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重视,从中体会先人智慧,进而产生兴趣,进行独立研究。

3.2完善教学评估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对于教师而言,高校应该对教师的多项课堂教学表现让学生匿名打分,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对教师工作的不足提出批评建设,让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身的缺点并及时改正;对于学生而言,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作答表现以及对古典文学的认知表现进行综合评判,并将每个指标进行量化,确保评判的正确无误和相对公平、公正。这些方法都是高校建设的外力作用,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对其发展和生活产生的意义。

3.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大学教师是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专家,对古代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很多讲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课题。讲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判断,使得自己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理解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失去授课的目的。从现代教学的情况看,高校管理层还需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监督,确保教师的教学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也可以对讲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请教,让教师得到心灵的满足感。总之,教师应重视教学工作环节,加强对教学活动的投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距离,确保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