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安全教育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对高职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课的必要性
1.贯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定各高等院校必须维护学生在校园里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法律法规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依法治校,确定为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法定义务,所以学校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课,实际上是贯彻了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
3.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要求。对高职学生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课,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有效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和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大都认为校园是一方净土,环境比较安全,所以也就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其次对于学校来讲,大多数学校管理者注重对学生的管理而轻视对学生的教育,对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投入少,很少开展实质性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工作也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
2.高职院校开展安全教育课的内容比较单调。一方面高职院校开展的安全教育课内容还不是很不明确,学校校园内有哪些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学校要教给学生哪方面的安全知识等,学校管理者都需要仔细研究和分析。二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课的内容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导致安全教育的内容落后。
3.高职院校开展安全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安全教育是学生进校以后首先要接受的一项基本的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一样遵循教育的规律,但安全教育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走访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课开展得不够且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很少进行真实情景的演练,各种逃生和自救技能比较欠缺。
三、高职院校开展安全教育课的对策
1.提高认知,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高职院校管理层要加强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同时也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通过安全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秉承“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各级管理部门要从“稳定压倒一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工作中、制度贯彻上高度重视。同时作为高职院校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保卫处,不仅要抓学校的安全管理,更要抓安全教育,注意防患于未然,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课促进学校的安全管理。
2.突出特色,开展多种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课的开展应形式多样,例如可以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补充、再配合真实情景演练“讲练结合”的安全教育模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相互配合来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以讲授为主,结合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方便学生掌握安全知识;主题教育活动可以以讲座、主体班会、辩论会等形式开展,使安全知识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真实情景的演练要经常开展,由专业人员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各种逃生、紧急情况的处理,让学生通过演练学会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3.紧跟时代,规范安全教育课的内容。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注意适时调整安全教育的内容,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安全教育要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高职院校要将这些新的要求和内容纳入到学生的安全教育中去;二是要将安全教育内容同学生的专业实习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课堂。同时,学校还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31-02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从封闭化教育逐渐变化为开放式的小社会[1],高等院校的人员数量、结构和素质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校园内外的环境也在日益复杂化,从而增加了校园的不安全因素。尽管较多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将安全教育视为重要教育点,但安全教育中师资队伍短缺、没有专门负责的安全教育教师等问题使得安全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一、国内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内安全教育教学现状。我国目前的安全教育模式多是采用课堂教学或者专题讲座的模式来实现的[2]。也就是说主要是采用课堂上以老师的活动作为主导,向学生灌输安全教育的方式。根据调查,大部分国内的高等学府,安全教育课程都是没有正式被采纳入为教学计划之中,而这所谓的安全教育单单是指一个学期以年级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大会,请学校保卫处负责人员或者其他专家进行安全知识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使一些学生知道安全常识,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国内安全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1)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积极性较低。目前的安全教育方式缺少创新,大部分采用简单的课堂传授方法,学生在极为被动的环境下接受安全教育,导致高校谈及安全教育就普遍反映教学效果不显著。相反,在其他的专业课程讲授中,教授老师都会采取先进的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而安全教育课堂则没有,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是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的。(2)教学方式的普及力度不强。高等院校的安全教育方式普及力度不强。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安全教育教学主要是采用课堂教学,但是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固定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致大部分学生不可能接触到安全教育课。据调查,在国内高校中,没有开设任何安全按教育课程的就占到31%。每个学期只有一次安全教育课程的占40%,每学期开设3次以上安全教育课程的仅有12%。学生中,36%是通过课堂教学接受到安全教育的,而80%的学生没有经过网络安全教学模式接受安全教育,4%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过任何一种安全教育方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虽然目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式总体是和平稳定的,我国正面对着健康向上的发展好时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国内外依然存在的各种敌对势力。他们对我国和平稳定的破坏、分裂、渗透和颠覆从来没有停止过。
2.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不间断地完善自我,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需要。大学时期是人格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3]。大学作为教育机构,负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引。
3.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改善校园安全状况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全方位加强校园安全保护,更要切实强调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安全免疫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意识,维护校园安全人人有责,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感,为改善校园安全一起努力。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1.设《大学生安全教育》为必修课。各学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并且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样,大一新生可以接受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用最快的效率增强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次数,以致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入学后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选择合适的教材。市面上目前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参考书非常多,像由赵升文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这些参考书有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知识性读本,也有是普通高等教育公共课系列规划教材,由此可见,不是每一类教材都适合用在课堂教学中。由此,安全教育教师在挑选教材的时候需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出版年月:通常来说要选择最新出版的读本。举例来说,在财产安全教育中如何预防诈骗和防止抢劫这一部分,新版教材往往会举出当代最新的诈骗和抢劫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新兴的诈骗和抢劫方法相应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2)教材的层次:不同的书本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举例来说,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可能倾向实践,而理论内容可能偏简单,从而不太适应本科生使用。此外,读本类的安全教育书籍不宜当成大学本科生的教材。(3)教材的内容:应该选择内容丰富,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教材中需要出现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案例,便于吸引学生注意。本文推荐由郭凤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生的安全教育课教材。
3.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会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部分重叠。授课时,为了提高效率,在讲解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部分与社会实践安全时,我们可以简要概括,而要着重强调交通安全、财产安全、自护自救与网络安全等内容。举例来说,比如某地的抢劫和盗窃现象很多,很多外来学生是不了解当地的治安现状的,那么财产安全则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4.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1)案例教学法: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关系,在讲课中要随时结合当地或者学校的现状,引用发生在学校内外的典型案例,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来开展安全教育,在学习中让学生分析、评价、总结,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的目的。(2)互动式教学法:在安全教育课堂上,强调师生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安全案例的看法。而在这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要化被动为主动,作为参与者来参与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融合,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得到提升。(3)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黑板板书组成的,虽然多媒体教学不断进入课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工具观看安全知识的视频,让学生可以得到更直观的体会。但此时应该主要播放内容不能偏离安全教育的主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聘请专家讲解等方式,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让学生迈出课堂,参观消防局、警察局、戒毒所等等。
参考文献:
[1]杨红.行为注意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68-71.
安全教育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的永恒主题。随着越来越多高校把游泳课作为体育的必修课,安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游泳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任务更加繁重、复杂,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因此,在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工作,需要从诸多方面做出努力。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是高校游泳课中一项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工作。
1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内容
1.1加强安全教育
应在第一次水上课前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游泳安全教育知识(如要求学生要做到不在游泳课中潜泳,不在水中打闹和嬉戏,不在泳池中跳水,学生起水离队和归队下水时须向老师报告经同意)。利用互联网和墙报开展游泳安全教育,宣传游泳的安全知识及安全的重要性。
1.2游泳课前了解清楚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游泳课开课前应对学生的身体进行常规性检查,凡对游泳教学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生应禁止他们选修游泳课。如果这样的大学生选修游泳课会大大增加游泳课的安全隐患,所以应把大学生的病史调查和常规性健康检查落实到位。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身体实行网络化管理,让游泳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身体情况。对于例假不能下水的女生任课老师安排见习内容。
1.3了解场地情况
上下课前游泳教师应对游泳池底池边的坡度、水温情况、形状和深度等进行全面了解,并标出深浅区的范围,让学生了解,并提出注意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还要对损坏和不符合要求的用具要坚决及时更换,跟学生讲解注意事项和教学用具的使用方法。
2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意义
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游泳课安全防范能力的需要。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游泳安全意识薄弱,忽视游泳安全防范。在没有救生人员的情况下游泳,在不知深浅的水域跳水,在没有安全保障设置的野外水域游泳,在水中与同伴毫无顾忌地嬉戏打闹,在天气情况极差时下水游泳,等等。在各种溺水事故中,由于缺乏游泳安全知识,不会判断或自救,结果导致溺水死亡。大学生因缺乏安全游泳知识导致溺水死亡的教训是非常沉痛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游泳的教育,使他们在溺水事故中学会自救,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学校对游泳课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游泳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在游泳课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对游泳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更没有在下水课前将游泳安全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一次课进行施教。
3.2游泳安全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只是表面功夫
游泳安全教育目标是有效地实施安全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开展游泳课安全教育的根本保证和方向。游泳课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向大学生普及游泳安全知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游泳安全防范知识,使他们逐渐形成游泳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游泳课时是游泳课安全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课时不充足会对游泳安全教育形式有影响,对其内容有所限制,更不能保障教学质量。因此要做好游泳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先保障课时充足。
3.3游泳教师的安全素养与业务能力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
游泳教师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总结。游泳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让学生思想上多重视,安全知识与技能传授较少,这也导致大学生只能从其他途径获得游泳安全知识。大学生游泳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总结、媒体手段、宣传栏,游泳教师的讲授排在了后面,游泳教师在游泳安全教育方面未能发挥主导作用。游泳教师不单单只要做到对学生的游泳安全保护,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第一,选择合适的游泳场馆参与游泳活动;第二,选择合适的游泳服装与装备参与游泳活动;第三,了解自身的基本情况,科学地进行游泳锻炼;第四,遇到紧急情况能处理,懂得如何应对溺水的特殊情况。如果大学生掌握了这些游泳安全知识与技能,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体育活动中。当然,这对游泳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高校游泳池管理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学校制订游泳池规章制度,如游泳池(馆)使用制度》和《紧急情况处理制度》,用制度和严谨的工作程序来确保学生在游泳课中的安全。游泳池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发挥其管理的最大功能,还必须严格遵守才行。然而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例如,为大学生建立身体健康档案可以让游泳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高校仅有很少的学校为学生准备了医疗箱。对于游泳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方面,有很少有学校能够认真制定和执行。
4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4.1最为有效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方式
保证一定时间的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把游泳课安全教育纳入游泳教学大纲,由游泳教师在游泳课程中完成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传输。课程缺乏系统性、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检查监督是当前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变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的薄弱状况尤其值得思考。该研究尝试提出将游泳课安全教育融合在大学生游泳课程之中,并从教材、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与游泳课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展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体系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4.2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
学校必须根据游泳课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游泳教师学习或者进修游泳课安全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具备传授游泳课安全教育的专业能力。在游泳课安全教育实施环节,安全教育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特点要符合大学生层次学生的需要和身心特点;避免单调枯燥的说教,而是利用易于为大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以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结合发生游泳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景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以掌握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的内容:加强安全教育、游泳课前了解清楚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了解场地情况等3个方面。(2)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游泳课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游泳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只在于表面功夫;游泳教师的安全素养与业务能力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高校游泳池管理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4个方面。
5.2建议
(1)保证一定时间的游泳课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2)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游泳教师不光肩负着安全教育与安全监督的任务,也肩负着让学生学会游泳的任务,同时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还要向学生传授游泳安全的技能。所以这对高校游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加强游泳池管理和安全的警示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在对大学生加强游泳安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在容易发生游泳伤害事故的地方悬挂安全标语,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注意,禁止学生在游泳池进行危险的行为。例如:在湿滑的游泳池里,在做好防滑工作的同时,张贴“小心地滑”的警示语,有助于提高安全注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警示宣传工作确能起到提醒安全注意的作用,在减少游泳风险、保障游泳课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惠 梁超英 符壮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王雯霞.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2]荣悦.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多数大学生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迈进大学校门,从小生活在家长的保护下,人生阅历少,思想比较单纯,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而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一般不长,学校选址大多在市郊,或较偏僻的地方,周边环境较荒凉,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富裕,思想比较单纯,个别学生更有炫富心理。以上这些原因,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行骗或实施不法行为的对象。安全教育,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显得十分必要。所以独立学院近年开始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把该课程列为必修考察课,适用于各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安全知识。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为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一层保障。课堂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渠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课堂讲授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切实落实。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从当代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校园所处周边环境及安全问题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着重选择以下几点:
(一)防火知识,消防安全
近年新闻报道,高校发生多起消防安全事故,导致学生的财产遭到损失,甚至有学生在火灾中失去宝贵的生命。生活中可以引起火灾的因素很多,一时疏忽就可能引起火灾,消防防火安全知识在独立学院学生中的普及非常重要。通过防火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懂得火灾的多发性和巨大危害性,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消防法律法规;掌握正确的用火、用电、用气的安全知识。掌握在各种场所突发火灾的消防逃生知识,了解消防报警、消防处置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物品保管,财产安全
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少,防范意识差,而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给予的物质、财物也不少。现今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已经将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通过各种手段骗取或盗窃大学生的财物,我院已经发生多起学生被骗钱或财物被盗窃事件,物品保管及财产安全知识的推广也十分必要。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财产不法侵害行为,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管理好自身的物品和财产,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财产物品遭到侵害时的权益维护方法和途径,保护好个人的财产安全。
(三)珍惜生命,人身安全
大学生在读大学前大都是处于家长的保护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很容易一时想不开,做出伤害自己身体或生命的事。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生命,提高自身的国民素质。
(四)饮食卫生,食品安全
近年有不少食品安全方面的报道,国民的食品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日三餐除了学校饭堂就是校外的饮食店,饮食方面的卫生安全问题是经常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卫生法规,选择就餐地点懂得注意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并掌握发生食物中毒时该采取的营救措施。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本上的内容多,而且相对较枯燥,难以引起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讲课,难以取得好的授课效果。笔者认为,讲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课前需查阅大量,寻找相关案例,制作好生动,图文并茂的课件,讲授的时候能以大量的现实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并可采用如PBL(Pl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教师教学引导两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消防知识的时候,还可将课堂挪到操场等空旷的地方,采用实地操作演示的方式,将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讲解,使学生印象深刻。
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找到更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在独立学院取得真正的实效,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减少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
一、总体思路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2]。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如何把课教好,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传统教学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在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必然迎来大变革,其核心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W探究模式。
1.模块化的教学设计。课前教师应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制定教学任务和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之后再确定教学策略[3]。该教学模式包括两大模块,即课外线上交互式学习模块和课内展示式讨论教学模块。
第一,课外线上交互式学习模块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平台,在线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和官方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整合,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及和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
第二,课内展示式讨论教学模块主要是把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做到有精讲、有解惑和有个性化的指导。在课堂上让学生登台展示自己对安全相关知识的理解,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和收获,组织学生们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亮分式讨论,教师点评等环节,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考核成绩可以由三个方面形成,一是把线上学习情况;二是课堂安全教育作品展示、参与发言的情况;三是调研报告或学习心得的完成情况。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增强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把对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的掌握融入整个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中。
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二、实施过程
基于混合式教学实施包括三个阶段:教师的教学准备阶段;学生的课外自学阶段及课内的知识内化和提升阶段。
1.教师的开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开课前要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平安校园QQ群”,主讲教师和学生加入该群;按照课程内容将相关微视频、PPT课件、制作展示作品的要求和课程考核方式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同时每周一次学生自学任务单,明确学生阶段性要完成的学习内容,以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课外自学阶段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学生根据下达的任务单进行学习,并就难以理解的问题提交线上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解答。此外,在这个阶段还采取了以5―6人为一个单元小组的学习方式,布置相关专题,如搞一个小型的调研活动、一个专题的PPT或微视频制作等,由小组合作完成。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必须时时在网络平台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课内的知识内化和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一个重点的环节,分成三个步骤:一是展示,每个小组对自己讨论的主题所形成的结论登台向全班进行展示,以供其他小组评判和分享;二是点评,首先由其他各组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亮分,并将其结果作为是否入围评选最佳作品的依据之一。然后再由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三是精讲,由教师对学生线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精讲,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具体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三、取得的成效
本次课程教学实践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主讲教师通过参与课革实践提升了教学成就感,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和互动的学习,更好地提升认知效果。通过开展最佳安全教育展示作品的评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发展,达到了安全教育课的育人效果。
1.通过构建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环境,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精神。将“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结合起来,是一种将时空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2.互联网环境为课堂提供了全方位的交流平台,比传统的教学环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网络学习环境的不断提升,安全教育还将整合相关部门的网络资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3.翻转课堂颠覆了“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的教学过程[4],在线课程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的“单向输血”方式,学生拥有了话语权,让课堂变成了学生可说可做的舞台,最终实现将安全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1)基线调查。首次上课前,用食品安全问卷进行调查。
(2)教育活动开展。参加食品安全选修课的106名学生为教育组,参加其他选修课的146名学生为对照组,对教育组开设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来源、食品安全防范等内容,共10讲,每周1次。
(3)教育评价。结束后用相同问卷再次调查,观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与行为的变化。
(4)评价指标。
①食品安全认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消费环境安全、油炸食品安全等。
②食品消费行为:消费食品环境选择、食用油炸食品频率、食品放置时间等。
2.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和调查对象培训后,填写调查问卷,上交问卷时当场核对;回收调查表后,进一步核对准确无误后,进行计算分析。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双录入法进行录入,用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二、结果
1.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教育组男13人、女93人;对照组男22人、女124人,两组男女构成无显著差异(2=0.854,P>0.05),年级构成也无显著差异(2=6.011,P>0.05)。
2.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教育前两组学生对食品安全认识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对食品安全存在有问题、油炸食品不安全等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校外早餐不安全、超市食品安全的认知无显著差异。
3.食品消费行为改变
教育前两组学生消费食品的行为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学生每周食用3次以上油炸食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学校用早餐、食品放置≤3天等比例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与行为存在相关性,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行为是知识掌握应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能力强,能注意用知识指导行动,因此,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应能取得理想效果。
1.选修课教育切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教育前学生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部分饮食消费不安全。教育后,教育组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也大为增多。因为选修课具有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双重特点。选修课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还需要进行考核,故与健康教育讲座相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知识传授有一定的体系,教学内容较丰富,授课形像生动,利于学生接受。但它又不同于正规教学,不需要讲授全部知识,形式灵活多变,通过大量视频观看、讨论等,澄清认识与行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这种活泼的教学方式切合学生的需要,学生能很快接受知识。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与接触愈发频繁。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西方大国企图利用其文化上的优势,对其他国家实行文化渗透,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为了捍卫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加强文化安全建设。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高校进行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丰富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抵制西方大国的文化入侵,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不良现象,这极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建设。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进展情况。
一、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及必要性
近年来,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积极向学习者灌输西方文化,讲授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鲜有教师关注中国文化成分,换而言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被打入了“冷宫”,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视。这种文化教学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2】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之,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输入意识薄弱;重视英美等“精英文化”,摒弃多元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忽视母语文化;学生无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表达母语文化等。【3】
众所周知,任何交际都不是单向进行的,而应该在交际双方循环往复。跨文化交际亦是如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将本土文化用英语恰当表述的能力。不难想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有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而缺乏适量的中国本土文化教学,长此以往,大学生势必会形成崇洋的思想,导致自我身份意识模糊,民族自豪感降低。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4】古今中外外语界泰斗无不是在外语和本国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浸泡下成长起来的。我国的钱钟书、傅雷、许国璋、梁实秋等无一不是从小熟读诗歌散文,具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后习得外文,最后成就一番事业。他们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学习外语,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部分。【5】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成分,培养学生有效地使用英语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竞争与合作愈发频繁。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间的碰撞、摩擦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各民族历史、经济发展、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交流逐渐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这种形态进行的新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6】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高校作为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安全建设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总之,大学英语课堂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教学。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本土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文化平等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1、文化平等原则。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西方文化输入和中国本土文化教学。我们强调加强本土文化教学但不等于否认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也不是说母语文化优于目的语文化。我们应该明确,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只是不同社会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信仰、法律,及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以宽容、辩证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既要避免崇洋思想的产生也不能“为中国文化独尊”。只有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才能消除教学中的文化歧视,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实用性原则。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与专门的文化教学不同。专门的文化教学其内容更为广泛,涉及面更广;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本土文化教学也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此外,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7】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内容实用、可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循序渐进的原则。文化的积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绝不能操之过急。过量的文化输入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难以吸收,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相辅相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宜的进行中国文化教学。
三、中国文化教学方法
1、对比法。在文化教学中应该提倡对比的学习方法。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形成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的文化敏感性。对比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因为异同的反差能有效加深学生记忆并提高理解能力,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8】通过文化对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Unit One为例。该单元涉及到西方节日:万圣节(Halloween)。教师可以
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中国的“鬼节”与之联系,进行对比教学。在介绍完万圣节的相关习俗后,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回忆“鬼节”的传统习俗,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随后,教师将“鬼城”——丰都介绍给大家。通过这样的教学,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既了解了传统节日,又对旅游景点有了大致的了解。
2、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母语文化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提供了众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以所学教材内容为基准,以专题的形式,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3、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日常饮食、名胜古迹、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假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大家分享;可以安排duty report,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母语文化相关的知识及时介绍给大家。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题讲座等。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积极提升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实施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底蕴,提升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楷模。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2
[3]郭姗姗,潘冬.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9):96-98
[4]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5]苟丽梅,姜焕文.“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7
[6]陈树文,郑士鹏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 【J】中州学刊 2012(3):100-1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46-02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身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史上最严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1日的实施,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使得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尤为重要,其中食品微生物检验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大学实验教学环节努力的方向。[1]
《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综合大实验》是一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先修完食品微生物学理论和课程实验,综合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整合已学的各种微生物实验技能。在以往课程实验教学中,一般是由教师准备好实验后,学生按照教师讲解与示范中使用的实验方法、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流程的总体把握。[2]因此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综合大实验》,自2013年初次开设该课程以来,经过几轮课程教学实践与调整,初步系统建立了课程的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综合大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并以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的实验技能为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对给定的食品样品进行特定微生物指标的检测,课程的学习过程包括资料的查阅、实验方案的建立、实施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则主要发挥引导与监督作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技能,如无菌操作、细菌染色涂片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等技能。[3]在每一个微生物项目检测的过程中都是对微生物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为了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和重要性进行介绍,让学生清楚这是一门综合运用微生物实验技能的实践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实验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均是学生,学生以实验的实施者参与到全部实验过程中。当然,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是课程的引导员与监督员,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需要教师把关,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实施实验方案时给学生实验日程安排指导,最后对学生结果分析的正确性做出评判,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总结。
(一)实验分组、样品的准备
本课程为学生准备的样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选择性,涵盖了常见的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蛋及蛋制品、粮食制品、调味品、冷冻饮品及饮料等常见的几大类食品,每种样品至少两个品牌。一般三人一小组,六人一大组,每组设计一个样品的常见微生物指标测定的实验方案,每大组的两个样品中必须含有一个固体样品和一个液体样品,这样可以保证每大组六名同学都熟悉固体样品和液体样品的处理方法及实验过程。
(二)实验要求及实施案例
1.实验要求:每小组要求提供国标中要求的全部微生物指标检测报告,并且要与其他小组的同类型不同品牌样品的检测结果和国标中规定的微生物限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报告中要明确指出样品的不同微生物检测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对于样品每个微生物指标要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最后要结合指标的检测结果对样品做出综合性评价。
2.实施案例:下面以糕点中常见微生物指标的检测为例,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国家标准查阅:学生首先要查询糕点的国家标准,目前适用于糕点的国家标准为GB/T4789.24-2003,糖果、糕点、蜜饯检验,GB7099-2003糕点、面包国家标准和GB29921-2013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用于糕点中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参照GB4789系列国家标准,包括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计数、沙门氏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以及霉菌和酵母计数等。教师负责为学生核查所查国标的适用性与准确性。
党的18大报告中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进一步明确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有着深切的指导作用。对比“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发展主要强调质的概念,注重结构、质量和效益提升。
(一)安全教育应摆在重要位置
2010到2014近五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依次是631、660、680、699、727万,而十年前毕业生人数仅为280万。以上数据从侧面可以反映出通过外延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在校生总规模逐年攀升,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带来的问题是管理与教学主体落后、制度建设与治理方式不完善、环境塑造和设备投入不足等衍生问题。如果只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忽略了发展中的矛盾,只把工作重点放在外延性的教学与科研,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忽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会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还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大局埋下毒瘤。正因为缺乏从源头的有效遏制,缺乏从管理内部的正规治理,高校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殊不知,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身保障的根本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等教育法》等多个法规中均明确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基本形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培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具备智慧头脑和创新意识,兼有安全素质和防范技能的人,才能促进教育整体协调、全面稳固地发展。
(二)安全教育应回归课堂
据调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由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工作处、二级学院、保卫处与有关人员如党委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承担,一般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宣传板报、广播通知等形式进行教育实施,选择的时期分为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毕业生就业前夕,节假日前后,典型事件发生之后等。此种做法的优点是时间较分散、普及范围广,缺点是学生体验和参与性不足,时间一长容易遗忘。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进入学生第一课堂,同时成立安全教育课教研团队,联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有理论知识的教师共同备课、教学、考核与评估,影响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程度,通过系统的科学的学习,使其常规化、标准化、长效化、精细化,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位置。也有相关学者质疑安全教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认为现今开设的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内容不完整,形式不多样,形同鸡肋。安全知识属于应急知识范畴,是一种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通常不会主动学习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载体,没有足量的课堂教育,没有学分制落实的有力措施,仅凭专题讲座和宣传活动并不一定能将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全面得到落实。当前部分高校在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海南大学开设的安全教育选修课,相比其他学生,经过课程学习的学生普遍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升,并掌握了基本的安全防范技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伤害率。又如清华大学开设的实验室安全必修课程,授课内容涵盖消防常识、逃生演练、化学危险品使用、电气火灾的预防等,采用计入学分的方式来检验大学生应对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以提高安全教育实效性。所以,安全教育应该回归课堂。最佳的做法是建立以教务处管理部门组织第一课堂安全教育为主,联合学工与保卫处部门组织第二课堂安全教育与管理为辅的教育体系,结合两大部门和教育内容,摒弃以往分而治之的做法切实做好安全教育改革。
(三)安全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
社会发展已经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主体选择产生多样性变化,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结合其关注度和兴趣度设置安全教育内容与课程,使“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有效行动。有学者对广西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查,发现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财务安全、食品安全等传统领域,而对新时期的社会交往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涉及较少。这也是造成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安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原因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以学生的生存与安全、自尊与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肯定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内在价值尺度。高校的安全教育应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地位,使学生拥有主体地位和完整人格,自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是根据现有安全问题简单罗列,强调量的堆砌,重视安全知识的理论灌输,忽视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的培养,没有将主动权、话语权交由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极大差异性,使学生出现学了就忘,遇了就懵的情况。简而言之,安全教育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深入观察和适时交谈掌握他们的需求,了解并接受学生内心的想法,结合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与内容编排,共同推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如美国消防协会在全美中小学生中开设的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其用玩游戏、绘画、表演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教学收益甚佳,就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心理的做法。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验式课程建设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效率理论,传统讲授法的教学效率很低,原因在于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参与其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可通过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可试听的方式呈现,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学习、实践应用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体验式安全教育教学正是教学者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经历,通过参与、互动、内省等方式,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重视个人体验,强化实践和操作是体验式安全教育的特点。
安全教育课程内容不同,教学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适合课堂教学,有的适合实践教学,有的合适课外安全文化渗透教育。但是,不管是侧重于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安全意识的提高,还是侧重于大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和自救能力的锻炼,安全教育均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教育手段。首先,加强善于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以学生为本,积极运用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引导教师关注网络信息,提升网络运用能力。其次,设置丰富的课堂体验式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主题演讲、开展讲座及案例教学等,建设多样的体验式教学资源条件。最后,构建科学化的体验式教学评价机制,以此来检验和促进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学习效果。从而将体验式教学融入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加强体验式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安全教育与管理团队里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安全教育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因此,高校除了组建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小组与教学团队以外,要将加强师资培训放到重要位置。首先,以学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组织展开安全教育课教师教学动员会议,在指明该课程教学意义与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了解他们对培训需求和期望,尊重教师对安全教育问题的看法和设想。其次,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案例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教学课堂引人入胜,除了教师本身应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高校安全教育课教师年龄呈现梯队特征,年轻教师拥有较大热情,能敏锐地接受新鲜事物但在经验积累上有所欠缺;资深教师拥有丰富学识,但往往案例过于陈旧提不起学生兴趣。实践证明,在教师提出的案例分析或事件阐述时,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情关注度极高,教学过后记忆犹新。最后,深入社会各界进行专业学习。要想对学生采取体验式教学,教师应先自己去体验。安全教育的理论素养可以通过书本上、报刊杂志上的研究与归纳获得,实战水平需要亲身经历才会巩固提高。有条件的高校应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走出去即选派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驻相关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体验;请进来即邀请有经验的交通警察、消防武警、刑警、实验技术人员、医生、户外培训师、律师等社会各界一线工作人员为教师普及本行业相关知识,培养安全意识,注重从参与、体验中掌握技能。
(二)设置丰富课堂体验式教学方法
在高校环境充分开放的前提下,如何确保大学生身心安全,是管理者长期思考的问题,但是该工作纳入必修课时间却不长。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次把“安全逃生课”纳入必修学分,广西多所高校于近年开设安全教育类课程。以广西大学为例,2011年起,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成为全校公共必修课,但是这门课程尚存不足。为分析问题,笔者深入课堂,在课堂随机发放180份调查问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与课后学习四大部分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如下。
(一)师资队伍有待完善,教学理念有待改变
对于谁适合教这门课程,国内教育界有两种声音,一种支持由学校保卫部门人员教,他们经过专业培训,有丰富的校园安全事件处理经验,能够从实践上指导学生。另一种支持由大学辅导员教,持此论者认为保卫部门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备教师资质,缺乏授课技巧,学生旷课严重。当下大学生经受的不仅是传统威胁,还新增网络谣言、心理危机等问题,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的思政辅导员比保卫人员更适合。目前,广西各大高校主要由辅导员教授该门课程。
但是,目前由辅导员教授效果不够理想,原因是:开展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缺乏专业职业化,课程运作粗放、不系统。辅导员大多不是安全专业出身,未接受课前统一培训,尚不具备安全逃生和安全实践能力。多数辅导员上完理论课就结课,实践环节成空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存在偏差。辅导员平日有大量学生管理事务要处理,对于课程敷衍了事。安全教育课常常变成视频课,教师放完多媒体就下课的情况屡见不鲜;又有辅导员把课堂变为班会,约束学生行为。
(二)课程设计本身存在缺陷,课程策略、内容有待改善
问卷结果表明,37%的同学提出课程内容很令人失望,理论多技能少,所选事例过时,远离生活实际,大部分知识为从中小学就被灌输的规范;90%的同学反映授课方式主要是放视频,此部分学生中又有78%认为,教师大多放弃讲授,由学生自己看视频学习,授课方式单一、不深入。学生提出采取课堂小组讨论、开展安全演习、课后调查等建议,但是由于师资队伍原因,课程普遍缺乏实践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广西大学安全教育课划分为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灾避险、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社交安全十个模块,共设置12个课时,要通过视频教学将十个模块在固定课时完成不容易。65%的学生表示,授课老师每个模块都播放相关视频,但是视频之间没有逻辑关联,缺乏侧重,仅是看着有趣,没有帮助理解。由于该课多为考查课,教师仅仅以课上作业作为考核结果,具有随意性,不利于有效地评价学生所学。
(三)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后学习不被重视
该课以传授知识为课程目标,意图通过丰富的模块,在课堂架构学生的安全知识体系。授课老师对于课后探索、结课考试较为忽视,重授课轻课后考核,这是误区。该课涉及内容多,目标不应求大求全。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才应是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问卷调查显示,68%的同学表示平时不会主动对安全知识进行学习,接受知识是被动的,这充分说明其意识极其薄弱。与其薄弱意识相对应的是,他们正面临着多重身心威胁因素,单一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要做好安全教育,必须把安全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抓,通过板报、宣传栏、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日常化教育。要达到植入人心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当前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寻找网络资源能力很强,具备课后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他们自我意识强,对于刚性管理有反抗意识,延续中学行政管理方式强调安全重要性,只会适得其反。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改良策略
(一)转变“管理模式”,换为“学习模式”的教育理念
在管理模式的安全教育课上,课程实现的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改变这种模式,教师要改变观念,主动切换为“学习模式”。通过趣味性和逻辑性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塑造安全习惯。问卷调查显示,在面对“你认为最愿意接受的安全知识学习渠道”这一问题时,58%的学生填选手机网络,其次是电视媒体(32%),愿意接受长辈教育的不足10% 。这表明教师应当抓住年轻人关注网络的特点,在课堂注意建构知识与网络传媒的联系。通过提供开放性、线上课后作业设计,让他们在网络寻找材料,做调查,形成课堂自然延伸。
(二)精选课堂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1.强化课堂内容选取。安全教育涉及多方面,单对多模块做蜻蜓点水,不如侧重地做课外延伸。在选择内容方面,要有辩证意识,授课者既要对课本知识模块有基本了解,不脱离基本模块;又要跳出模块寻找网络资源,做安全事件的有心人,密切关注网络热点事件。比如复旦大学生投毒事件对应社交安全、心理安全模块;2014年8月全国多地报道的少女返校遇害事件对应人身安全;网络“大V变大谣”事件对应网络安全等。以相关新闻段落取代生硬的模块作为课程内容衔接点,引起学生兴趣,再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传授安全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其次,要以区情为基点进行举例阐释。安全教育毕竟是实践性课程,要结合学生周边实例才更引起重视。笔者在课堂调查过程所见,一起发生在广西高校的视频事件引起的热度远大于发生于上海高校的事件。广西在地理地貌上有沿江沿边、多山多水的特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在社会风貌等多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深入其中进行探讨,结合本身高校、学科特点进行重点选择。例如:少数民族学生、东南亚国际学生聚集的学校要把国家安全板块放到一个重要位置;面向有大量野外作业的专业学生,地理灾害、野外避险部分更应仔细讲解。
再次,尊重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与其他课构成课程体系。大学教育与中学教学 差别应该在于创新性,高校教育应更注重对学生知识层次的深化。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一些安全板块(心理安全、国家安全)表现出更高兴趣,因为这些板块相对于教条性的人身安全而言更有新鲜度、纵深感。笔者在课堂通过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等心理学专业知识进行剖析,辅以案例,取得不错的效果。深入的讲解而非肤浅的介绍,不仅教授他们心理安全的保护措施,同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入门,形成课与课之间的体系链条,有助于引导学生去开拓知识的新领域,充分调动其对知识的渴求。
2.采取情境教学增强互动。单向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在集体演练难以实践的前提下,课堂要多采取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即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调查问卷显示,超过50%的学生提出了加强情境教学的要求,可见教师应更多考虑师生互动。比如进行经典的心理游戏;在人身财产安全、防灾避险安全方面则更适于小组学习,通过分角色饰演情境小品的方式来达成;国家安全则可安排小组之间进行辩论赛,通过辩论明晰安全问题。
(三)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进行队伍优化结构,改变目前只由某一类教师全程上课的局面。教师队伍应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保卫部门人员。通过汇编校园案例,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的方式参与课程;二是大学辅导员、思政干部作为课程主讲人,运用本文的思路,以激励方法为核心理念,对安全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同学深入学习;三是心理健康中心、安全部队专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比如 “消防日演习”、“525心理活动”等,将课堂实践环节分解到日常活动中去,并且规定算入课时。
其次要加强师资培训。安全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授课者既不需安全专业出身,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大部分辅导员不具备相关的资质。可由各高校学工处在辅导员职业培训中通过开设讲座,辅导员参与演习等方式,使其具备一定的传授安全知识的基础。
再次,授课者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查方式不宜敷衍了事,应精心准备。通过设计安全课题,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组织问卷、进行采访等方式,了解潜藏在学生身边突出的安全隐患。既避免理论考试、论文这种不适于本课的考核方法,又借此加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张继延.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交教育版),2010(12)
[2]刘尧飞.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西某高校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09(11)
[3]郑玉莲.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法改革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2011(4)
[4]黄龙.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2008(30)
理论上讲,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该具有比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应试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安全教育缺失或不足的问题,使众多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却依然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或不法分子所设置的圈套时,不少大学生存在警惕性低、防范意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差等问题,这也是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之时许多大学生不知所措、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与他人的重要原因。高校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落实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会有效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其安全素质。
2.有利于平安、文明高校的建设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潜心向学,都离不开平安的校园环境的支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加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安全校园面对的挑战也因此而逐渐升级,平安高校的建设任务刻不容缓。平安高校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安保部门的努力,还应该放手发动广大学生来共同参与,在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就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大学生可以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接受到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使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或不法分子的挑战时,就可以做到沉稳应对,有效自救。
3.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只有在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中,才可能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特征。作为社会的高素质群体,走出高校大门的大学生应该是安全素质高、意识强、知识和防范技能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者,是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做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无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安全建设和社会主义“安全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培养出具有高安全素质的大学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先进教学资源,搭建起全校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的平台,真正的培养出具有高安全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二、开设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具体实施办法
1.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
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两个学期,主要进行最基本的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学习。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贯穿至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主要是根据各个不同院系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指导与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可以由各高校教务机构将其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时间、地点和师资面向全体大学生授课;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相对灵活一些,选择周六、日高校素质课教学时间来进行设置,在学生选课的基础上由教务系统统一设置或由学生所在院系来进行统筹设置。无论是公共必修课程还是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安全教育课程都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更侧重于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安全意识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则更侧重于大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
2.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具体实施办法
安全教育课程具体实施方案可以根据各个高校不同的特点来进行设置,总体来讲安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的安排应该属于新生入学教育的范畴,在大一上学期(最迟不超过大一下学期)开设比较合理。教学内容除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户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用电用气安全、易燃易爆及剧毒化学药品安全、校园设施设备安全等常规的安全教育项目之外,还应该有网络安全、国家与国防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与现阶段国家形势或大学生自身相契合的安全教育项目,以及包括面对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如何紧急撤离、疏散、逃生,突发疾病如何采取紧急救助措施,社会活动时如何有效防骗防盗防害等方面安全技能的强化与培养。高校安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可安排12~24个学时进行理论教学,6~12个学时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面可以利用高校课堂现有资源由专业教师进行安全知识的理论讲解,或邀请安全专家做相关知识的讲座;实践教学则可以尝试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社区的模式,通过模拟演练、参观安全教育基地、组织社区安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使其安全意识的加强和培养及安全防范技能的掌握和锻炼真正的落到实处。
高校安全教育不同专业选修课程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因为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专业的特色和不同的针对性,在安全教育方面也应该有其不同的侧重,因此这个问题不应该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与各院系、各专业相联系,在保障其安全教育的功能之外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做到既求实效,又不失客观,可单列教学安排,也可将安全教育渗透至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例如实验室安全教育,职前安全教育等,就可以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选取不同的阶段进行恰当的对应。
高校安全课程既包括理论教学又包括实践教学,既有公共必修课程又有不同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不同、性质不同,这就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公共必修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以试卷形式为主,包括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实效来进行,主要的考核依据包括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参观心得、演练总结、社区活动的组织文案等。面向不同院系、专业学生开设的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应以课程论文考核方式为宜。总之,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是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技能为其终极目标的,因此,考核方式也应体现其素质教育本身的实效性,不要给大学生增加过多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三、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主要障碍与建议
1.课程容易被忽视,流于形式主义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内,这本身就是体现着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加强和重视。但是,由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认识不充分的因素,例如认为高校本身就是相对安全的,加上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不需要在安全教育问题上下太大功夫等。基于这些对安全教育认识不够的心理,有些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形式主义色彩,搞突击教育、搞敷衍上级检查教育的做法屡屡可见,这些做法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学生认为安全教育并不是教育部门统一要求开设的课程而不必太过于重视,从而对该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使课程起不到真正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的作用。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教学教育管理部门、课程负责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教育管理部门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总学时,按相应的学分计入大学生学习档案,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并努力为该课程的开设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负责安全教育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更应该将课程的重要位置摆正,积极组织课堂资源、探索更为机制灵活的授课模式、合理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努力把安全教育课程打造成为更灵活、生动、形象、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吸引力的精品课程,使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落到实处。
2.专业师资缺乏,影响课程实效
专业师资缺乏是影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和课程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正式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大学尚不太多,除北京市教委统一要求其所属高校普及安全教育课程,记入学生学分考核,并统一下发《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培养》教学课件、教材之外,其他省市教育部门尚未对其所属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做统一的要求,各地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基本都是依靠高校自主安排,专业师资、系统教材不足的现状仍是普遍现象,这势必会影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效。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02-02
1 问题的提出
安全问题是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安全意识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的安全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威胁国民安全的因素范围越来越广,来自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生态环境、疾病流行、犯罪行为、恐怖活动等方面。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安全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作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希望,安全教育尤其重要。让国民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通过安全教育的学习,根据自身知识、身心发展的水平,逐步适应各阶段有针对性设置的相关安全教育课程,达到提高在校学生安全意识、生存技能的目的,从而有效地避免各类意外事故的发生。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为了充分地了解现阶段我国对国民进行安全教育的情况,发现安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随机抽样调查了河南师范大学的部分学生。共发放问卷976份,收回976份,收回有效问卷100%,完全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该样本具有代表性。我们认为这次调查,基本可以看出学生在各阶段学校,进行安全教育的基本情况,大体反映了我国有关安全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学校安全教育文件、现状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设制《国民安全教育问卷调查表》,于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河南师范大学《野外生存》选修课上进行了25题92个单选题和多选题的调查。
(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教育、公安、交通、消防、医疗卫生、地震等相关部门的专家进行采访,针对安全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并请专家对问卷的可信度进行了检验。
(4)数理统计:运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汇总调查问卷,整理和提取,得到了大量、准确的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1)此次调查为随机抽样调查,学生来自于河南各地以及部分其它省份的学生。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来自农村和城镇人数的比例不平衡。城镇尽占19.77%,城镇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人数比例高于农村。
(2)通过表1得知:受调查者在小学阶段接受过安全教育只有37.57%,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的已远远超过了调查人数的一半之多;在中学阶段,安全教育情况有所好转,接受过安全教育的学生提高到50.28%。也就是说,现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接受过安全教育的仅仅只有接近一半,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安全教育的重大缺失,也是我国青少年安全问题存在的重大隐患。
①中小学接受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有35.07%,宣传板报有31.88%,走廊标语有11.88%,以观看视频有8.70%,以模拟演练形式开展的只有6.90%。理论结合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只采用单纯的嘴上说教“要注意安全”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多组织一些演练,才能遇到真正危险的时候临危不乱。[2]
②调查中发现,在个人安全意识伴随在校期间的安全教育开展情况有所提高,但提高不明显或者说安全意识没有显著提高的达71.17%。曾经有42.09%的人曾出现过人身安全问题,这对于国民的人身安全是一件岌岌可危的事情,国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见表1)
(3)被调查人员在对学校安全教育情况上看出,满意的只有31.48%,我国9年义务教育规定6岁以上人人都上学,而现在只有1/3左右的学生对学校的安全教育表示认可,这种状况表示,我国的学校安全教育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国家应该加大学校安全教育的力度。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有99%以上的认为,安全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是我们生命安全保障的一部分,只有受过安全教育,我们才能安全成长。在调查中只有3人认为安全教育不重要,可见国民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是非常高的。
(4)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或者家里,从调查学生安全知识主要来源显示只有18.08%的学生是从学校接受到安全知识教育的,25.42%来自于家庭。宣传媒体或其它来源占56.5%。可见,我们没有很好的运用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阵地,学校教育是国民接受知识,形成意识的重要阶段。如今我们并没有在学生教育时期,系统的安排有关安全的教育课程或知识,这不能不说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缺失。
(5)在调查学生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中,交通安全占77.97%,其它意外安全事件的有6.5%,人为暴力事件有7.62%,野外安全事故有3.11%,火灾有3.67%,地震、洪水见交、台风等自然灾难有1.12%。
交通事故是最让人担心的,事实上不懂或者不遵守交通规则,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我们在马路上随时可见,走在快车道上的行人,毫无准备和表示就穿越马路的人,闯红灯的人。造成人身伤害的报道天天可见,据2012年有关部门统计,仅1至10月就有798的行人因违反交通规则死亡。全国每年1.6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交通事故在其中占了相当的比重[3]。
(6)被调查者认为,安全教育的最好形式是专设安全教育课的有64.97%;播放安全教育录像、张贴海报宣传的占29.37%;班主任平时进行教育、开会进行安全教育有5.66%。大部分学生认为,专设安全教育课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形式,而我们平时所做的安全教育方式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认可,说明我国现行的安全教育形式和方法有待改进。安全教育应具有针对性。
(7)由表2可知,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身心发展的水平,有针对性设置的相关安全教育,从而提高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存技能,才能有效避免各类意外事故的发生[3]。就近期教育部提醒“各地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对学生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特别要根据节假日多发易发事故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滑冰安全、用火用电安全、燃放鞭炮安全和乘坐车辆安全教育”。就河南光山县小学砍人事件也能看出小学生勇敢合理的自卫防范是可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调查显示,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对女生进行防身自卫训练的有53.67%和42.09%,占调查总人数的95.76%,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的分别仅占2.54%和1.70%。女性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是容易遭到人为伤害事故的人群。因此,加强对女生有关自我保护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8)大学生在各方面已经趋于成熟,有能力接受更高层次的安全教育训练,除中小学生开展必要的普通安全教育外,还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适当高层次的安全教育。如野外生存、防恐怖、防欺诈、意外灾难的求生方法等有关的学习与训练。
调查学生最担忧的大学校园治安问题中显示:盗窃事件放在首位,依次是诈骗事件、火灾事故、意外事故、打架斗殴、传销。学校应该对有关校园治安问题进行有效预防,解除和防范这类事情的发生。(如表2)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我国的国民安全教育不够普及、深入和规范,在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小学教育阶段,也只有偶尔在节假日里才会受到老师、家长们的安全教育,很多学生的安全知识不完善。
(2)国民的自我防御和预防危险发生的意识较为薄弱。
(3)我国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比较分散,而学生认为最好的安全教育形式是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
(4)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的学校安全教育,虽然采取某些措施,但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实位。
(5)有85%的人认为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有必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性别,分别在小学、中学开展普通的安全教育课;超过1/2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在大学开设适合大学生更高层次的安全教育课程。
4.2 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在安全教育途径主要来自于国家教育、家庭教育和少量的学校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标语等形式;家庭主要以口头告知等;学校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大会形式展开,个别学校也组织过演习。如今科技不断的进步,交通逐渐发达,以往的安全教育形式,显然效果不够明显,现在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所以这种安全教育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再保护我们的安全。我们提倡“和谐社会”,就应该做到时时刻刻都有安全意识[4]。我们应该在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加强对安全意识的培养,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并通过演习、演练,形成系统的认识,使安全防范意识根深蒂固的存在在国民的头脑中。
(1)安全教育制度化。
把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编写教材,使安全教育正规化,让其在占有教育内容的一定比重;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构建安全教育分级模式,明确每一级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建立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体系,将安全教育始终贯彻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去[5]。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使国民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全面系统的接受安全教育,以彻底扭转现存的安全教育缺失。
(2)安全教育实际化。
学校可以在开展安全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与有关部门联合,请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多进行模拟灾难的演练,抛弃现行的板报、标语、广告等形式的口号式教育方式。把安全教育知识化,行为化,切切实实的把安全教育落在实处。
(3)安全教育素质化。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安全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面对危险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让自己安全脱身。正如罗斯福所说:“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
参考文献
[1]二00七年二月七日国务院办公厅〔2007〕9号转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Z].
[2]姚云.扎实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有感于桑枣中学师生在汶川地震中无一伤亡的奇迹[J].教育科学,2008(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