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路径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28 10:0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职业路径评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

篇1

[作者简介]于洪丽(1979- ),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79-02

近年来,由于会计职业犯罪越来越呈现出执业人员年轻化的趋势,这就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凸显其在学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弊端。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实践会计人才的教育平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问题,探索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路径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对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

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职业品德培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是相互融合、彼此协调的统一整体。当前,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类似,都开设了如会计学原理等专业课程,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专业技能,但仅仅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远未达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高就业率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从短期来看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但从长期来看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相对于国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发展,我国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比较缺乏,很难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的有效衔接,阻碍了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忽视会计业务素质与道德品质培育过程的有效整合,这成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许多高校的一个共同现象。

(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有不少是毕业后就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这些教师会计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往往会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高职院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师也迫于“以科研评职称”的制度压力,大部分精力都集中于会计科研上,而忽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程的道德教育显然是不够的。

(三)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层次界限不清晰,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在理论深度和学术研究层次上不及本科教育课程,学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但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基本上就是本科院校的“专科型内容”或者直接将其“压缩”,专业目标层次界限不明确。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性更加深化,而实践教学的广度却远远不够。会计专业的学生直到实习时,还不能准确填写会计的各种票据和凭证,无法熟悉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会计教学缺乏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应用性课堂,拉大了学生与企业经济活动的距离。

(四)考评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考评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考试成绩,教学大纲中,该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否通过该课程的考试,对于课程实践环节的要求涉及不多,道德品质的考核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小。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考试通过了,那么该课程的学习任务也就结束了,对于考试中出现的作弊行为并不认为是有损道德的。这就无形中纵容了“唯成绩论”,忽视了不良道德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成为今后职业生涯中、欺诈瞒骗行为滋生的土壤,十分不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主体职业素养的差异,加大了教育效果的差异性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均衡。首先,高职院校在发展初期,大部分是通过中职转型、重组合并等形式组成的,因此师资的层次、水平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有较大的距离,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任教而与实际脱节,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在传统观念中,高职教师在整个高校教师系列中容易被忽视,一些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仅将授课作为谋生的手段,对学生缺少耐心,只“教”不“育”现象较为普遍。

(二)专业知识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知行脱节”

高职院校必须直面市场竞争,使得教育责任成为更高层次的社会义务,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会计专业人员。当前受经济全球化以及会计国际化潮流的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职业实践技能的结合上,体现出“知行脱节”的弊病。会计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在教学工作中留给模拟实践的课时较少,甚至不安排实践课程。高职院校的校内实习设施和条件没有及时更新,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学生将模拟实习看成是简单的作业练习应付了事,实习成绩考核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实习监督管理制度混乱,缺少对典型会计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未能与实习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缺乏正确科学的职业指导,为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埋下了隐患。

(三)教育内容和方式无法适应法律素质、心理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职业道德知识内容的传授,相关的教材在编写时只是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缺少鲜活的案例作为强化和补充。加之会计教材更新周期长,既不能及时反映其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无法体现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更缺少对国外优秀成果及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所包括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能与各行业的特点充分结合。所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无法真正满足现代会计专业发展的要求,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社会主导价值观缺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案例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路径

(一)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与道德目标的积极互动

首先,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拓展其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以社会热点道德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案件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多视角认识,提升其对会计问题的职业道德判断。

其次,丰富教育内容。可设立“会计职业道德模拟实验”课程,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通过虚拟的会计实践,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切实领悟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价值;可设立“会计舞弊道德剖析”课程,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掌握会计人员应有的道德操守和法律规范,以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结合法制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巩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创建完备科学的教师培养体制

第一,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知识构建和道德水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既要吸纳来自高校的会计及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又要广泛聘请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等一线的会计工作者,保证会计专业的教师团队本身就是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队伍。

第二,拓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在加强教师岗位培训的基础上,积极促成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短期实践锻炼,鼓励其到对口企业进修,以了解最新技术,切实体会当前会计实务中所遇到的职业道德教育难点问题,通过结合课堂教育的理论知识,提高道德体验教育的时效性和生动性,为学生的职业教育打好前站。

第三,提升育人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既是学生的培养人,也是其职业道德教育的人生导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细节教育,恪守职业操守,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断渗透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强调职业理念与规范操作相结合,促进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的双重构建

会计人员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是否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会计人员容易在利益机制和功利主义的侵蚀下,歪曲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操守。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职业道德品格的发展,才能将“诚信、公正”的职业理念与各种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相结合,实现提高专业技能与培育道德素质的双重构建。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道德需要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在传授会计知识的过程中,及时丰富并完善社会转型期反映新风尚的道德内容,结合我国法律法规,在会计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政治、社会、伦理、经济取向,并将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上升为制定高职院校会计目标、学习准则的道德标准。

(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评估的有效性,改进测评方式

第一,增加测评方式,加大实践环节的职业道德表现。积极采用实习实验、指导教师测评、专业教师测评、企业单位测评及学生互评等形式,将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总成绩中,制定理论考试和行为评价的双重职业道德品质评定标准,通过理性的评价来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责任感。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和公示制度。逐步建立可量化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会计道德评估标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数据库,并定期公布信息。对于诚信良好、道德品质优秀的学生,将此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资料,增强学生对自身道德品质的重视度,加大道德缺失行为的成本,以此来推动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第三,利用社会媒体的影响力,促使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通过会计道德评价体系,在学校的范围内,建立一个模拟的社会评价平台,形成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舆论。一旦某种行为背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就会受到其所在的群体环境舆论的谴责,起到抑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作用。

总之,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促进我国德才兼备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会计职业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大健.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J].教育研究,2008(9).

[3]高育奇.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3).

[4]陈玲.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8102198.nh&db

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v=MDY3MjlOREZwNU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VJzRnkvbFY3ek1

WMTI3RnJLNEg=,2008-05-01.

[5]李杏梅.浅析高校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消费导刊,2008(11).

篇2

由于会计诚信的缺失,导致假账林立、造假成风,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交易失真。即企业通过资产(账面)重组、关联方交易来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评估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核算失真。即会计核算过程中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费用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手段,不客观,不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甚至通过做假账、假报表的方法,虚增或隐藏收入、虚增或隐藏成本费用,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即管理层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会计信息,误导利益相关方。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利益驱使。企业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使利润最大化,但当企业追求不当利益时,就会诱发造假动机。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方式以骗取投资、贷款和税金支出。企业负责人为了自身或企业的局部利益,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得利益,而损害社会经济的利益。会计人员因为薪金、职务升迁,奖励或企业负责人的压力等原因不当的改写会计报表,虚增业绩、隐瞒亏损等。

2.信息不对称。在相关信息方面,经营者相对处于优势,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控制着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拥有各种企业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只能依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失信成本低。失信成本低是指会计道德缺失后,其所受处罚力度较轻。企业不断上演会计造假的闹剧,很大原因就是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预期成本。尽管近年来我国针对会计舞弊问题出台了很多法律,但真正受处罚的却较少,使得更多的企业敢于更大利益的追逐,不畏惧法律的制裁。

4.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部门和人员应遵守严格的审计程序,实施合理的审计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造假行为。审计部分是会计信息真伪的评判者,然而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使审计部门独立性受到损害,其所得结果的真实性也受到损害。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职业信念、规范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教育中不应仅仅是对业务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明确会计人员的自信信仰,增加会计人员的自主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增强每名会计人员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

2.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靠会计人员自身努力。一个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道德修养的程度。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养,其自我意识、道德需求会有新的要求,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公正、精心理财,扎实做好会计工作,不断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实现职业理想。

3.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业务技术水平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名会计人员自信的来源。会计人员不会处理账务,不会理财,即使有良好愿望和大公无私的心胸,也不能将会计工作做好,难以发挥会计的反映、核算和管理的职能。只有加强会计业务技术学习,在会计人员能够准确、真实的反应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才能使技术与品德相结合,优良的职业道德才能得以体现。

篇3

一、引言

国务院总理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做到学以致用。从此次会议的精神看,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应用技术型大学缘起上世纪70年代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对实体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

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应用能力。会计应用能力是指能胜任会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它是在实际职业岗位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实训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活动。会计实训教学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当然,课程实训需要精心设计,决不能把课程实训转化为简单的作业课。

调查发现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行业大多是制造业、商业、物流、金融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毕业后前三年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出纳、会计核算、审计、税务等。然而,大多数学校的实训项目仅涉及一个制造业,而且会计核算环节缺乏岗位分工,缺乏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联系,造成学生对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不连贯、不系统,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胜任工作。

为此,我们构建了不同行业背景下的“会计审计一体化实训项目”,可以弥补当下以一个行业、不分岗位实训以及课程间缺乏联系的不足。主要内容是创建不同行业及企业彼此间相互关联的经济业务,将工作任务按不同岗位(出纳、会计核算、主管会计、审计)进行分工,由学生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上进行能力训练。这一改革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会计综合实训的内容,而且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会计实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不难否认,现行会计实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还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1)课程实验较多,缺乏综合性实验。高校会计模拟实验多以课程实验为主体,各课程实验之间,实验背景资料不统一,缺乏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联系,以验证本门课程知识为主,对学生从核算能力到财务管理能力,再到审计监督、鉴定、评价能力等整个“能力链”的综合培养和训练不足,造成学生对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不连贯、不系统,没有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

(2)缺乏行业知识及企业间业务的关联性。现行《会计综合模拟训练》业务内容仅局限于一个制造业企业,缺乏跨行业企业,撇开了该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联交易,未能将其他行业融入进来,对不同行业企业账务处理的特殊性要求不够了解,这些都需要通过系统化的业务设计和实际操作进行训练。事实上,一个制造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商业、物流业、银行以及其他服务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无法生存。

(3)缺乏对会计岗位的认知。现行会计实验是学生每人一套实训资料,两周内要做将近200笔业务(凭证编制、账簿登记,编制报表),一个人既是会计又是出纳,给学生感觉混乱,理不清头绪,做起来也很繁琐,在老师辅导下算是能勉强完成,但要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企业财务是如何运作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甚至有一些学生还对做财务人员产生了畏惧逆反的心理。

(4)缺乏对学生实训成绩的科学评估。实训成绩评估是实践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对保证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至关重要。然而,传统实训大多数指导老师在对实训教学环节的成绩评价时,普遍感觉比较困难,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会计审计一体化实训的实现路径

(一)改革内容与改革目标

1.改革内容

本项目一方面将会计实训与审计实训设计成分段进行与整合运行相结合的模式,另一方面将改变过去以单一制造企业为对象进行的“三无”实训(无凭证传递、无岗位分工与轮换、无行业区分),设计了包括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金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五家不同行业企业及彼此相互关联的经济业务,构建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场景,将会计与审计工作任务嵌入到各工作领域,并进行行业轮换实训。改革内容大体从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将原来三门课程的实训整合为一门综合实训。将现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与审计模拟实验整合为《会计审计一体化实训》课程。具体内容是将原来分别进行的会计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进行合并,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会计实训资料又成为审计实训的具体内容,构建一体化的综合实训项目。

第二,将原来对一个行业的实训扩展为五个行业实训。改革现行以单一制造企业为实训背景为按毕业生工作行业创建制造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四家相互关联的企业及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分别为其设计各自不同的会计与审计业务(包括彼此相互关联的会计业务设计)。具体内容包括每个行业企业的基本背景资料,经济业务设计、行业间内部交易的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会计政策与方法选择、会计科目设计,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的选择。

第三,将原来不分岗位实训分解为多岗位实训。改革现行混岗实训模式为分岗实训(出纳岗、会计核算岗、主管会计岗,审计岗),将会计与审计工作任务嵌入不同工作岗位,按照岗位分工进行账务处理,实现行业轮换实训。具体内容是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岗位职责、会计凭证传递路线与传递时间、会计凭证、账簿的设计样式、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的组建、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报告的具体要求;行业轮换的具体规定。

第四,将原来一人评价变多人的动态评价。改革现行教师主观考核为“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三位一体的动态考核方式,制订全面、规范的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具体内容:指导教师评价指标包括出勤、团队合作、岗位胜任情况、知识迁移能力与综合能力及实训报告质量;学生互评指标主要是就会计凭证传递、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自评指标主要就自己通过实训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2.改革目标

(1)建立会计审计一体化实训的长效机制,促进会计实训教学的实质性改革。学生通过本项目可以系统地梳理会计与审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与审计专业技术、提高操作技能,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岗位及分工,使其在走出校门后能直接上岗,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重构”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以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为内容起点,按会计岗位业务构建新的会计实训的内容体系,实现手工实训与信息化实训的对接。因此必须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多方面以工作流程为主线重新构建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3)建立“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动态考核方式。“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是由原来单一的指导教师考核转变为指导教师、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共同参与的动态考核方式,对学生整体实训效果进行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

(二)实现路径

根据毕业生主要涉及的工作行业,本项目设定为五个行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目的,开发一体化的会计与审计综合实训项目。

会计项目: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财务软件的操作与运用、会计档案归集与保管。

审计项目:审计业务接受、经济业务循环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审计报告的模拟实训,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纳税申报、审计等岗位工作方法和程序,加强学生对财务、税务审计工作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审计全过程的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步,按照工作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构建实训内容的“三维”架构

工作行业:为处理不同行业企业会计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将会实训行业分解为: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金融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将工作任务融入到上述各行业的工作岗位中,由学生处理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审计业务,以掌握不同行业会计与审计业务处理的特点与区别。

工作任务:我们将每个行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分解为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与报送、财务软件的操作与运用、会计档案的归集与保管以及税务和审计报告的编制等工作任务。并设计不同行业之间相互关联经济业务及各行业企业内部发生的经济业务,由参与实训学生进行各行业企业经济业务交易凭证的传递处理,完成会计核算的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岗位:根据实训时间,我们将所涉及企业界定为中小型企业,将会计岗位分为出纳岗、会计核算岗、主管会计岗和审计岗。由参与实训的学生扮演不同行业企业中不同的岗位角色,熟悉会计与审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操作要求,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

第三步,以提高核心能力能力为目标,创建“岗位分工、凭证传递、行业轮换”的课程实训模式。

岗位分工:每个小组就是一个企业,设有出纳岗、会计核算岗、主管会计岗和审计岗,每个岗位都有其明确的岗位职责。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承担税务和审计业务,分别对本交易区域内四家企业进行审计服务。根据获得的会计资料,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查、评价工作。

凭证传递:将实训学生进行分组定岗(每组3人,每人1个岗位),每个小组每轮实训必须完成一个行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按照分岗情况由相应岗位的学生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情况亲自操作各行业之间的票据传递。

行业轮换:每个小组在完成一个行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后进入另一个行业企业进行实训。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可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在项目训练设计上,我们将会计工作的岗位分工通过行业循环进行体现。也就是说在行业循环时小组成员内部同时变换岗位,使学生熟悉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以此类推,以使每个小组均有机会处理不同行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每个学生均有机会扮演每个会计岗位与审计岗位的角色。

四、结论

综上可见,会计审计一体化实训项目以培养会计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应用能力分解为不同行业背景下的会计核算能力和审计监督、鉴定、评价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这种一体化的实训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了传统会计实验主要局限于单一课程内容以及验证性实验居多的弊端。

[参考文献]

[1]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3(4).

[2]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

[3]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

[4]彭峥.“会计学”实验课程创新的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4).

篇4

本文基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ccountant,IFAC)的会计教育准则研究资料,会员团体的实践报告和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制定小组的研究成果,结合参加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AccountingEducationStandardsBoard,IAESB)咨询顾问专家组(ConsultativeAdvisoryGroup,CAG)2011年-2014年6次咨询会议要点加以整理,提供了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制定的前沿。并且通过对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提高会计胜任能力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案。

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会计教育带来的挑战

会计准则总是在经济和会计的互动中不断演进。经济全球化也不断带来会计职业的全球化,这种影响已经被各国监管者认识并通过相关的制度固化下来,体现为监管的趋同。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ccountant,IFAC,2012),监管的趋同体现为:制订高质量国际认可的标准、各国团队持续的采用和执行这些标准、基于合作和共识的全球一致的监管制度安排。监管趋同为会计师行业带来了机遇,包括增加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信息成本、降低监管套利机会,但同时也为各国会计行业带来了挑战,体现为国际同行竞争、文化政体差异冲突,以及经济风险的多元化。

中国在会计和审计国际趋同方面塑造了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典范。2009年,财政部与世界银行联合《中国会计和审计评估报告》,肯定了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和实施以及行业立法、市场环境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会计审计改革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认为“中国改进会计审计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可供其他国家效仿。”同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IFAC2009)公布了《世界各国(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世界各国(地区)对国际审计准则的采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已有126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或将其作为制定本国(地区)准则的基础,并对中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遗憾的是,准则的趋同虽然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国际化职业的可能,但是并不一定直接带动会计师培养的国际化。从供给的角度,可能出现会计师数量不足或者会计师胜任能力短板的情形。中国会计职业教育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

与其他国家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相比,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等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选择了慢进程的方式,每年对会计准则做出适当更改,并且这样的更改缓慢融入会计学基础教育和职业会计考试(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当中。而中国趋同的进程更快,历程更短,已进入全面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阶段。由于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原则导向,在会计工作中增加了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因而对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会计教育而言,变化的是知识,不变的是核心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侧重于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会计师职业教育,能够使会计师在职业生涯中迅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保持竞争力。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判断的增加,越发提高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会计工作中更需要克己律己,以保持职业判断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在整个行业中的加强,能够提升我国会计师的职业声誉和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谈判力。

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中国会计职业也践行着“引进来”和“走出去”。近十年的国际化进行中,中国会计师职业更多的强调了引进来,但在走出去方面,还远远不足。强调中国会计走出去,不仅能够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工作平台,还能够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增强我国会计职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大学和监督者要适应和引领不断的变化,职业团体和大学应该加强联系。为了适应国际化进程,教师需要加强培训;商业环境的变化需要高水准可以管理压力的人才;并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无论来自内部还是外部的竞争,都不应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为中国的会计师职业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应对挑战的通用框架

根据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实施的“关于遵守标准和守则的报告”(ReportsontheObservanceofStandardsandCodes,ROSC,2009)的基本思路,评价一个国家在基础性市场规则方面的遵循情况有12套核心规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是其中之一(1)。而在1977年IFAC成立之时,就确定了会计领域的四大准则,分别是:审计和鉴证、教育、职业道德、公共部门四大准则。其中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是重要的一部分。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试图通过结果基础,原则导向的教育准则来界定职业会计师(ProfessionalAccountant)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国际教育准则中将职业会计师定义为:一个职业会计师是一个获取、展示和维持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并且遵守伦理准则的个人。准则对于能力的解构和对职业道德的重视是本次准则修订的亮点。根据McPeaketal.(2012)的研究,国际会计教育准则正成为影响全球会计教育的重要力量。

IAESB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制定和准则。IAESB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会计职业教育。这将加强职业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增强公众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信心。

(一)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本原则

各国的会计行业运行的方式千差万别。根据McPeaketal.(2012)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制度背景类似的国家比如英美之间,对于职业会计师的准入条件也是不同的。美国的大学在会计师培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成为注册会计师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经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大学培养有影响但是不能决定,其主要的影响就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职业会计师的准入条件,培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都给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趋同带来挑战。准则必须对不同的角色给出不同的胜任能力界定。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础是能力培养。无论培养方法和执业环境如何不同,开发胜任能力,进而服务公共利益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是一个成立于1977年独立的标准制定团体,目前有来自于129个国家和地区的173个组织会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会员之一。该团体是通过发展和提高会计教育(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道德以及态度),强化全球会计从业者的专业技能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组织。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本原则为:基于公共利益的目标,寻求胜任能力基础。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相应的战略目标包括:一系列高质量准则以及反映教育、发展、评估职业会计师良好实践的出版物;促进国际教育准则的采纳与实施;开发度量国际教育标准实施效果的基准;加强对会计师教育、发展以及评估等新兴主题的国际讨论。

(二)准则修订技术原则与准则框架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修订坚持以下基本技术原则:关于准则的范式,工作团队按照2009年10月IAESB批准的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FrameworkforInternationalEducationStandardsforProfessionalAccountants)执行。IAESB确定了3个原则:提高清晰度,保证相关的概念与修订框架文件的一致性,阐明IFAC成员组织在实施准则过程中的经验和会计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准则确定评价体系以结果导向为核心,该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个特征:有效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公平性(equity)、透明性(transparency)、充分性(suf-ficiency)、经济性(resource-efficiency)和适应性(A-daptability)。

新修订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8个教育准则和3个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InternationalEducationPracticeStatements,IEPSs)旨在帮助IFAC的成员组织共享各国在职业教育和发展方面认可的经验。如表1列示。

三、职业会计胜任能力与中国会计师国际竞争力

(一)职业胜任能力解构

IFAC的会员团体应有可靠的程序保证职业会计师具备职业胜任能力,并且把胜任能力解构为三个部分:技术胜任能力(TechnicalCompetence)、职业技能(ProfessionalSkills)和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ProfessionalValues,EthicsandAttitude)。准则中增加了职业经验(ProfessionalExperience)要求,并且加强区分了职业经验和实践经验(PracticalExperience)的不同。表2列示了结果导向的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解构。

(二)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竞争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的解读详尽而具体,为中国会计教育中的职业胜任能力提供了明确的标杆。然而,国际教育准则的本土化应用,并非生搬硬套,全盘引入,中国对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引入,要考虑到资源的约束、制度和文化的差异等多方面,这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过程。

中国会计学的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从职业胜任能力的技术胜任能力维度来分析,会计职业人员需要的职业技能是综合性的。在进行学习之后,会计职业人员能够对财务报表审计、财务会计和报告、治理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决策。从知识的综合性而言,中国的会计教育没有达到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要求。对于会计证书的强调,导致了会计人员仅仅重视考试科目,忽略了综合能力。在这一方面,限制考证的门槛,强调学习本身的过程可以对这一现象有所缓解。比如说,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前,强调对学分的认证,参加考试的学员,必须满足学分要求。其中,对学分又进行分维度、分学科的详细比例要求,对综合商业知识、基本技能、法律知识、税务知识、会计知识等各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要求。这确保了职业会计师的最基本能力要求。而中国的要求过于笼统,缺少对每一个维度的细致考察。另一方面,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难度逐年增加,但是并没有对提高整体行业胜任能力起到显著作用。相对于考试难度而言,针对会计职业考试设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能力门槛,降低对于特定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关注,强调个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是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能力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当然,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根据孟焰和李玲(2007)对于中国会计专业学位本科课程体系的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对会计专业学位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在课程设置方面,包括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专业课与基础课比例失调、课程设置中存在遗漏等显著性的问题。这一基于市场定位的研究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研究不谋而合。根据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职业能力解构,技术胜任能力要求财务报告审计、财务会计报告、智力和风险管理、商业环境、税务、信息技术、商业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多方面的技能。为了提高中国职业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强调全面发展的理念,包括系统学习会计、商业环境、信息技术、法律、税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使用高科技教学手段,增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试验教学、信息化技术教学等模块,在教学中强调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的整合,在专业教育中潜入通用能力的锻炼,利用学生团队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以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胜任能力(杨政等,2012)。

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职业技能维度中可以看出,职业技能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还包括了人际交流、个人(自律)和组织的能力。而我国对知识维度的强化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还是工作阶段,证书已经成为了会计职业中至关重要的评价标准。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这种导向影响了作为未来会计师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降低了学生对于自身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要求。强调会计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适应极度细分的工作环境和高度协作的组织氛围,人际交流、个人(自律)和组织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的社会互动获得,一定的社会活动和实习能够帮助处于会计职业初期的学生取得这些技能。

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入门开始提供职业胜任能力的锻炼平台,并且提供反馈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指引。对入职业入门者而言,并不清楚这一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如果在入门阶段就为他们提供指引,将为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树立目标,从而提高入门者成功的机会。当然,这需要职业团体(如: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教育机构和各实体(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企业、政府机关)的各方面合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职业团体和学校建立稳固的关系,在一些学校中有职业团体提供的顾问委员会,为学生提供职业建议和发展的指引,这一方式可以借鉴。各机构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便利的学习渠道,为职业团体建立职业标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实体机构提供了人才储备。建立这样一个稳固的关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也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国际视野的培养应该从入门开始。这一方面,中国的会计教育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譬如,注册会计师考试引入英文题目,各高校开设会计国际班级等。在这一方面,中国大陆地区相比周围的地区和国家(比如香港、印度等),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一现象,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国际化人才的缺乏。在广大的高校和其他职业教育渠道中,国际化人才稀缺,尤其缺乏会计国际化教育的领军人物,因而国际会计教育难以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其次,缺乏对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理解。在广大的会计教育中,除了一些独特的班级,很少有单独对于国际商业环境进行介绍的课程。因而,导致了中国会计职业中一些独特领域的人才缺乏,例如,懂得其他国家税法和商业法,并且能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人才。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教育仍然需要得到广大海内外人才的大力支持。

四、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及职业态度

为了保持准则的简明和清晰,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一般不会对同一内容重复解释和强调,但是职业道德部分是一例外。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EthicsStandardsBoardforAccountants)已有单独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CodeofEthicsforProfessionalAccountants,IESBACode),而且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中多次提到职业道德问题,并且制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1号。目的是为成员团体提供指南,使之能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职业会计师在职业生涯和后续学习中,持续发展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及职业态度。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意识到,虽然成员组织的文化、语言、教育、法律和社会体系不同,会计师角色不同,职业道德教育所处的阶段不同,但是面临着同样的来自职业道德方面的挑战。会计师的行为会影响其他会计师,会计师必须要有实现公共利益的承诺,公众依赖行业和从业者的道德正义来保证职业的正义和公共利益。

职业道德由五大原则组成,包括诚信(Integrity)、客观(Objectivity)、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ProfessionalcompetenceandDueCare)、保密(Confidentiality)和职业行为(professionalbehavior)。相应的也会遇到威胁职业道德准则的情形,包括:自身利益的威胁(Self-interestThreats),往往在会计师或者家庭成员与财务或者其他利益相关时发生;自我评价的威胁(Self-reviewThreats),当以前的判断需要自己去重新评审和判断时发生;过度推介的威胁(AdvocacyThreats),即当会计师过度倡导某个立场或者观点会失去客观性;密切关系的威胁(FamiliarityThreats),密切关系会使会计师同情其他人的利益;外界压力的威胁(IntimidationThreats),感知或者实际面临威胁的时候会计师会不能客观的执业(2)。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应该要有切实的防范(Safeguard)机制,把威胁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防范机制包括:职业、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提供的保障,以及工作环境中的保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在入职和后续教育阶段的教育、培训和经验要求。

(一)发展职业道德胜任能力(DevelopingEthicalCom-petence)

发展职业道德能力的核心是统一连续的职业道德教育(theEthicsEducationContinuum,EEC),包括四个步骤:提升职业道德知识;发展职业道德敏感性;改进职业道德判断;保持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既有承诺。

(二)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方法(ApproachestoImple-menttheEthicalEducationContinuum)

国际教育实务声明提供了两种方法实施连续统一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主题法(TopicApproach),一是分步法(Stage-by-stage)。成员组织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或者两种方法组合。两种方法都强调职业道德现场学习和职业道德形成过程评估的重要性。主题法的相关内容见表3。

(三)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为中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的指引

近年来,国内外存在的会计舞弊案例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会计行业的反思。在中国,个别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案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导致了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不信任。虽然中国会计教育从入门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这一方面的投入收获甚微。针对这一问题,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为中国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指引。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传达和评估(DeliveryandAssessmentofEthicsEducation)。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整合现场学习和正式教育,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实现以下目标:增加职业道德敏感性、养成职业责任感、提升职业道德决策技能。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提供和评估(DeliveryandAssessmentofEthicsEducation)。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整合现场学习和正式教育,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实现以下目标:增加职业道德敏感性、养成职业责任感、增强职业道德决策技能。

1.现场学习

现场学习是重要的职业道德形成场所。职业会计师的行为对他人有重要的影响,他们应该展示道德勇气并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

道德领导力(EthicalLeadership)在一个组织当中对所有的成员都有很强的正面示范和影响作用,可以带动其他人形成道德勇气。职业会计师和培训生在把主管和同事的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和修正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态度。处于领导位置的职业会计师应该要确保与培训生和其他职业会计师共同面对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和职业道德问题,并强调遵守道德规范的益处。

在认证前的培训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习。和导师的关系在很多方面将帮助学生,包括把导师作为行为楷模,培养职业会计师所需的技能、培养道德敏感性和判断能力。职业会计师和学生应该在有常规的行为反馈和评估的环境下工作。成员组织应该鼓励职业会计师得到关于职业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反馈意见。

2.职业道德讲授方法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的国内外实践,教学职业道德的方法包括:讲座、职业道德讨论、小组或者集体学习、职业道德威胁和挑战的案例学习、角色扮演、嘉宾演讲和在线学习。杨政等(2012)的研究表明,对于中国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产生显著不同的接受程度,并且会影响学生对于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觉参与,提高中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采用参与方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从职业生涯的最开始,运用职业判断来和道德判断来处理未来职业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道德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嘉宾演讲等方式,能够运用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来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道德约束感。

3.职业道德的评估方法

判断学生或者职业会计师是否形成一定水平的职业道德敏感性和判断能力,一般可以通过正式评估、现场评估和自我评估实现。评估方法大致分为总结性评估(SummativeAssessment)和形成性评估(FormativeAssessment)两种类型。其中,总结性评估能够分析在学习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表现情况,这种评估方法一般应用于某一课程结束时。总结性评估适用于评估道德理论和观念的接受和理解。形成性评估是一种持续性的评估方式,能够提供关于目前学习进展的信息,以便于对进一步的学习进行支持。形成性评估更适用于在工作场合中对于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和判断的评估。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专家咨询组委员一致认为,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理事会的职业道德守则(CodeofEthics)是十分重要的参考。各国的监管要求如果高于职业道德准则,就应该应用本国较为严格的要求。我国会计职业教育中,应该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守则的作用。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接触职业道德守则并且了解其重要性,将会为会计职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的道德形成奠定基础。

同时IFAC的成员组织应适当建立有关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的职业能力考评程序(appropriateassessmentprocesses),为形成最合适的评估方式,IFAC的成员组织、教育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适当考虑投入、产出和过程等方式的组合(appropriatemixbasedoninput,output,andprocessmeasures)。而在我国的教育中,无论是学生阶段还是工作中,鲜有对职业道德的评估。对于职业道德的评估,一方面能够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够淘汰部分不合格的会计职业人员,从而保持会计行业总体的职业道德标准。

五、结语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41-01

一、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工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

由于会计人才的不可或缺性,越来越多的企业高薪寻求该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虽然高校每年都输出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生,但这些学生常常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究其原因,各高校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实训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致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均达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近几年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位,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着力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中应用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是指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包括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一线骨干教师和一线技术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企业工作岗位职责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获得主要任务,归纳成典型工作,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及实际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打破传统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推进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解放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禁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为宗旨,从会计专业职业分布情况和学生就业方向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有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向导,进行科学路径专业课程开发

通过市场调研,获得会计专业工作岗位并对其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之对应的职业能力和教学任务。(如下图)

针对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情况,对专业技术岗位群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和整合职业能力设置专业课程项目,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商业会计》、《成本会计》、《出纳实务》、《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在内的十多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在职业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将每个教学情境设置为若干个理论和实践一体的工作任务和项目任务,以项目为导向,按照具体项目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过程来开展教学,学生从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和集体团队意识。

(三)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篇6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企业财务管理》课程设计以会计职业岗位的“资金的筹措与运营管理”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课程,体现职业性;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定位于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开发与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来源于企业真实的经过提炼的工作任务,课程实施做到“教、学、做”合一,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课程及时补充最新职业动态、课程资源对社会开放、教学方法自主持续创新,以满足高职课程教育的开放性要求。

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以会计职业岗位的“资金的筹措与运营管理”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起点,遵循“职业岗位分析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取载体选择学习情境设计考核方案设计课程实施职业岗位分析”的开发路径,实现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螺旋上升。通过专任教师与企业财务专家共同提炼实际工作核心技能,归纳转化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的原则选取学习内容,课程的实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达到会计主管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载体选择

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是相同的,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企业财务管理的日常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活动等。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运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微型企业资金筹集的方式和渠道少,主要是民间借贷,亲戚朋友借款,小型企业资金筹集的方式和渠道较多,可以是民间借贷、银行借款,吸收投资,中型企业资金筹集的方式和渠道多,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有些企业还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债券。中型企业的投资活动也比微型企业多,比如:中型企业可以进行项目投资。以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运动为课程载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三、学习情境设计

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来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总要求设计学习情境。本课程的学习由三个情境完成。情境一微型企业财务管理以白浪汽配城康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业务为依据,设计现金预算、日常现金运营管理、利润分配的管理三个学习内容;情境二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以十堰金路通汽车贸易公司的业务为依据,设计现金预算、日常现金运营管理、利润分配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四个学习内容;情境三中型企业财务管理以湖北三环车身有限公司为依据,设计应收账款的管理、现金预算、日常现金运营管理、利润分配的管理、项目资产投资管理五个学习内容。每个学习情境的任务包含了完成对应实际工作任务的主要业务,三个情境学习任务则涵盖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财务管理的内容,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达到课程能力目标的要求。三个学习情境为递进加包容的关系,通过典型任务复杂程度增加、难度递进的三次过程重复而内容难度递增的情境学习,让学生练就经验性技能。情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估等六步法设计,体现六要素,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以情境三为例

三个学习情境依托地方产业进行设计,学生学习之后能够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三个学习情境在实施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情境一运用EXCEL软件和案例教学法、情境二运用用友软件和小组讨论教学法,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境三运用金蝶软件和引导文法,体现教学六要素的不同。另外,学生开始上课时,制定自己生活费的理财计划,每个月汇报一次理财计划的实施情况,强调量入为出的原则,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训练学生个人理财的能力。将个人理财融入企业理财中,使学生具备理财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的胜任将来的工作。

篇7

一、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一)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产生背景 20世纪90年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中与工作一体化的学习态势增强,基于终身学习的企业继续教育日益扩展,“模块化”课程模式日益受到欧洲职教的推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面临时着自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压力。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颁布了基于学习领域《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的新课程模式,首次提出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取代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模式,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而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1999年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二)学习领域的定义 所谓学习领域,是德文Lernfeld的意译,由两个德文单词Lemen(学习)与Feld(领域)组合而成,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姜大源,2007)。按照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

(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特点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有如下特点:(1)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工作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过程是指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物质产品生产的。德国不来梅大学劳耐尔教授将工作过程定义为: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赵志群,

2003)。其特点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2)通过“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行动领域是指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职业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任务。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其指导思想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的参照系。对指向当今和未来职业实践的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反思与处理,便产生了“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弗伦斯堡大学彼特森教授描述了从“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三种途径:一是确定该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以设计工作导向的学习领域,即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二是确定该职业工作过程的典型活动领域及行动领域,以设计工作导向的学习领域,即以工作过程中的行动领域为基础;三是确定该职业典型的经营过程和工作过程以及交叉的工作内容和技术内容,以设计工作导向的学习领域,即以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为基础。(3)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下组织教学。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行动情境中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简言之,学习情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下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因学校、因教师而异,具有范例性特征,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实际上,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而学习情境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课程方案。在学习情境下组织教学,其特点是: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过程应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似;教学方法应创设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主动发现和探索。(4)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范例指向的,放弃了学科的系统性。这里所讲的范例不是从工作中选择的例子,也不是以例子说明的工作,而是在体现与之相关的认知原理,即在对本质现象、整体与局部、结构与过程的观察、解释和归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论目标的案例。“范例性”也不是对学习内容及其复杂性进行的简约处置。客观事实的复合性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应该简约的,而应该被学习者所洞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内容的减量要通过范例的突显才能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

二、《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课程的目标定位

(一)学习领域职业描述 会计职业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管理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1894年,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成立,标志着会计开始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而存在。现代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合法凭证为依据,采用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连续、系统和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会计人员将紧紧围绕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开展工作。而所有会计工作必须置于一定的会计工作组织之中。我国耳前的会计职业专业技术资格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从事会计职业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从一般意义上讲,会计职业就是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并传输信息,其表现过程和工作载体主要是填制和审核凭证一设置和登记账簿一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

(二)学习领域课程定位 《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取代了原《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了113个学习情境和48个项目任务,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对会计职业最基本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进行介绍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认识会计工作的一般流程,理解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使学生具备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三)学习领域目标 通过对《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1)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核算能力;具有会计职业的就业能力和会计岗位(群)初步职业判断能力;在老师指导下,能制定会计职业学习情境方案并进行实施;能独立完成从填制和审核凭证一设置和登记账簿一编制与

报送会计报表;具备与客户、同事、领导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能够与交流对象说明工作内容及原因,并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具有严格执行会计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遵纪守法的工作态度和“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2)社会能力。具体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会计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根据学习目标,具有独立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3)方法能力。能自主学习会计新知识、新技术等;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三、《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情境设计与能力测试方式

(一)学习领域情境设计应考虑的原则“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由13个学习情境组成。在设计应主要考虑如下原则:(I)要符合基于会计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的要求。学习情境是在仿真会计职业环境中对真实会计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双证就业”的办学要求:(3)要兼顾后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力求符合教育部的“注重基础、突出适用、增加弹性、精选内容”的要求。

(二)能力测试方式 《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情境划分和能力测试方式如(表1)所示。

(三)学习领域情境的具体设计――以“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学习情境为例 每个具体的学习情境是由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与评价等要素组成。现以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为例来进行具体的情境设计。(1)学习目标。根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课程开发理念,本学习情境设计的目标是:第一,旨在该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第二,以项目为导向,老师应合理引导学生完成小组分工,讨论并确定工作方案。第三,旨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体目标有: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需要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识别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制定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方案并进行实施;掌握原始凭证的分类、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掌握记账凭证的分类、填制方法和审核内容;学会各种会计凭证的装订;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3)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要求;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和审核内容;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和时间;会计凭证装订前的排序、粘贴和折叠;会计凭证的装订、编目和归档保管;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方案实施后的质量评估。(3)教学方法和建议。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讲述法、项目教学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操作法等。具体操作建议如下:第一,将该学习领域分作六个项目,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在老师指导下制定和实施方案并最终评估。第二,学生通过各类真实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在不同会计岗位上的角色转换,以此来体验会计核算的起点状态、会计凭证填制及凭证传递与保管的整个过程。第三,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各种教学材料、工具、媒体资源及教学场地、设备。(4)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具体包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文件、不同类型的真实原始凭证的复印件若干、较为完整的模拟经济业务1―2套、空白原始凭证若干、空白记账凭证若干、钢笔/签字笔、各种印鉴章、打孔机、白色棉线、棕色牛皮纸、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软件、视频教学资料和网络教学资源等等。(6)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具体包括:具备认识不同类型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书写数字能力;具备识别真假人民币的能力;具有对经济业务的概括能力;能正确编制会计分录。(6)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这种课程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具体包括:能正确填制会计凭证并进行演示;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并组织教学;熟悉会计凭证的审核内容;熟练掌握会计凭证的粘贴、折叠与装订;能指导学生填制各类凭证并及时纠正各种错误等。(7)考核与评价。评价内容有:会计凭证基本知识掌握水平;方案设计能力评价;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能力评价;会计凭证粘贴、折叠和装订能力评价;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工作态度评价。具体评价时,可采用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四、《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79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125- 02

1 引 言

近年来世界上非常流行的一种职业教育思想是“能力本位教育”(Capability-based Education),这种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结合企业的需要,立足实践,提高相关专业人员的执业动手能力,在教学中,不再将专业知识仅仅局限于理论观念的灌输,真正使得课堂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这种教育模式的开展以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为前提,根据提升能力的标准对现有课程进行再开发,建构一种寓理论知识于实践操作技能的嵌入式课程结构。我国目前对于能力本位教育的观念理解与评价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在部分课程改革深入方面尚处于论证和徘徊阶段。相对于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我国的会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还基本上是在对以往的学科体系进行沿袭,过于偏重理论传授,比较忽视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初衷相背离的,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职会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对基于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有着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2 能力导向基础上的会计课程开发思路

2.1 以能力为主要线索进行会计课程开发

作为一门非常注重实践应用的专业学科,会计学不仅要求学习者拥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求学习者可以进行有效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具备较好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然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现状是对理论和实践的排列重视严重偏倚,即过分地沿袭学科观念,专业知识设置过难过深,同时学生几乎没有实践业务操作的机会,操作能力提升更无从谈起。基于能力导向进行会计课程教育理念的改革,现有的学科偏倚现象必须得到消除,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被重新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会计学科的培养范围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学科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必须得到有效整合,真正做到依据社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对系统化的“低中高递增”的会计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改革,术业有专攻,不同水平的专业人才服务不同经济体,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理论和操作技能在岗位培训和体验的基础上得到有机融合[1]。

2.2 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实地调研,课程内容灵活应变

要实现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上的高职课程重构,必须对会计职业现状和社会对会计的需求进行深入、广泛和科学的调研,实地调查的内容应该涵盖各类企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资格证书认证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实地对会计人才市场进行调研,高职院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可以分析会计从业者的优势与劣势,确定应该进行培养方向改善的方面,对所培养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业务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这样可以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尤其是对于会计这样一个经常面临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实务记录核算规则发生改变的学科来说,更是非常必要。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达标能力,满足会计行业中的岗位转换以及工作区域变化的需要,使得会计人员与所在单位的财务、出纳以及营销人员工作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使从业人员能够具备信息分析、业务创新以及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符合社会对多功能人才的定位需求。

2.3 注重会计课程设置之间的联系,打破分支课程各自为政的局面

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一般都是按照学期初制订的教学计划“走格子”式地完成教学目标,各门课程的开设之间各自为政,对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配合几乎没有发现和运用,这样就很难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综合会计素养的效果。由于开设的课程之间各成体系,缺乏交流沟通,而不同课程的内容之间又存在重叠和互补的现象,使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具体来讲,例如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两门课之间在存货管理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内容方面存在大量重复,若不对其进行梳理,会计专业的岗位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体现。有效地改革方法必须以相应的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为基础,将相应的重复和能够互补的内容在多门教材中进行精简,另编专门教材,按照知识模块进行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中的难点简单化,将专业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读,注重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各个分支课程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融会贯通,克服会计学科在培养课程开设上的无协调的弊病[2]。

2.4 院校建立与企业的合作,使会计专业学生有实践实习的机会

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税法细则、法律知识及宏观经济动态,这样才能精通自己的工作内容,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企业的生产与流通制订科学合理的财务计划,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是会计从业人员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最好机会。因此,高职院校进行能力导向的课程重构就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学生的实习,学生自己会对专业有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可以对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与运用。在实习中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的距离,然后做进一步的学习,更深层次地理解现在的企业会计,并且对会计分录、记账、会计报表的应用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对会计实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发现能力上的不足,也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补足,因此,实习机会的提供是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

2.5 构建全新的能力导向会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无论是大学通识教育,还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其评价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质量标准都是卷面分数这一个指标,学期末的考试测评是评价课程开设绩效的唯一凭据。这样做虽然强化了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背记本领,但对于其实践业务操作能力提升效果几乎为零,因此,构建一种全新的能力导向课程绩效评价体系很有必要,着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估与考查。构建这一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课程分数评价机制,将课程传授的过程与考试结果相结合,尤其要注重过程评价,教师要保证在教学计划的每一步实现后对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与抽样考核,了解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行改革。其次通过学生的实习表现,将学生的理论考核结果与实习考核结果加权计算,将实习分数也作为学分计入学生成绩,以此来侧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考量[3]。当然,在构建新的能力导向课程绩效评价体系时,不能仅仅注重外部教育资源的改革,也要注重学生内部的自评、互评以及自我缺陷发现,这样才能保证新的评价体系测评出来的课程效果不会有失偏颇,而是比较全面的考核。

3 会计职业三大能力之间的一体化课程构建指标

会计职业类型定位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结合,它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具备处理各种复杂的会计实务的应变操作能力,与注册会计师等高级会计从业人员不同的是,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会计职业的一线岗位人员为己任,这些人员广泛分布在众多的公司和企业中,肩负着规范我国市场经济工作的使命。高职院校和领导部门要通过精简和增设等路径来促进会计职业能力优化的任务完成,突出对会计职业三大能力即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以及职业基础能力的区分和强化。

3.1 会计专业职业基础能力

这一部分能力包括从业人员对国家基本经济形势的解读能力、基本会计理论掌握能力以及从业后对所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等,之所以称为“基础”,是因为这些能力是经济管理类工作中所共同要求的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改革不应忽略大类教育思想的输入,因为这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培养需要,也是基于能力提升的、培养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及金融财务等综合全面财会人才的需要,这种专业内、学科间的职业转移能力可以为学生将来可能会面临的在企业范围内进行工作岗位替代或转换提供提前的素质准备,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因此是会计实践课程重构需要注意的能力培养方向之一。

3.2 会计专业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要求教师的教学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及自然科学爱好的培养,这样一方面不至于造成学生学习的片面性,可以提高情商,辅助专业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设置法律、计算机以及专业外语等科目,使得学生的能力延伸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财会人员的多层次要求。

3.3 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

基于能力的培养目标实现是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最需要强化的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定,企业一般最简单的财务岗位只需设置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即可,通常情况下成本会计负责公司的成本核算,整理各项费用并进行归集和分配;管理会计进行公司的成本分析,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而报表会计则负责有关报表的报送工作,向部门经理报送月销售明细、应收账款明细和费用分类、罚息明细等;出纳会计负责现金与支票管理,保管单据(支票、支票报销单、支票申请单、收据等)、财务专用章及现金以及开立还款收据、交款收据及客户回款收据等[4]。学生必须对会计岗位职责非常熟悉,这一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会计从业人员所服务企业的财务工作进展情况,高等职业院校会计课程改革时应充分重视。

会计职业的3种能力相辅相成,职业通用能力是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职业基础能力是财会专业人员具有共性的涵养,正是基于这一基础才使得财会人员可以在企业财务工作岗位上灵活切换;职业岗位能力综合反映了会计系统内部的低中高层次以及“术业有专攻”的核心会计能力分配趋势,是学生进入社会需强化练习的素质。高等职业院校要开展能力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参考指标,必须灵活地进行搭配和组合[5]。

4 结束语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行业、企业、教育科研机构以及职业院校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制定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而基于能力的提升是改革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亟需政府部门的支持,从能力分析、课程体系研究、专业标准设定、课程标准设置以及项目设计等方面,综合提高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效益,加快高职教育改革的速度。总而言之,职业院校的会计实践课程重构需要注意新形势下对从业人员能力考查的变化,要按照新的课改思路和实践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动会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向基于能力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美丽. 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5):68-71.

[2] 李雯.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研究和实践[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篇9

继续教育属于应用型在职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本质区别,主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充实、更新相关知识,以“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为导向,对在职会计人员实施持续性教育。从实际情况看,由于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较短,举办者往往对继续教育内容缺乏充分市场调查和需求论证,仅凭主观愿望设计培训课程,继续教育内容多以“热点”为主,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与学习者的需求相脱节;有些参加学习的会计人员也认为继续教育仅是制度安排,以应付“过关”为动力。如此以往,则有违继续教育制度初衷。应当看到,参加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持续保持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国际通行做法,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有义务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者更有义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继续教育规律、适应会计行业发展需要。为了科学指导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制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行业提出的要求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区别对象,科学论证担任不同专业职务(岗位)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道德标准、能力要求以及实现路径,形成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作为担任相应专业职务(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规范,同时也是实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依据。

根据我国会计行业实际,笔者建议,第一,应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会计行业组织、会计职业教育机构、会计人员,共同研究制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由政府主管部门,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对会计行业要求的发展变化,定期组织对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进行修订,指导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第二,突出重点,抓紧研究制定高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我国会计队伍非常庞大,专业层次和专业胜任要求差别较大,继续教育必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现阶段,应重点抓好高级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此带动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为此,应首先研究制定高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突出高级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领导能力、资源管理能力等的培养,以缓解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第三按照高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部门对会计学历教育的教学改革,着力解决会计学历教育脱离实际、应用性不强等现实问题,从而为会计行业输送更多合格的高级后备人才。

二、重视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突出诚信教育、专业知识更新和管理能力提升

针对目前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系统性、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应重视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强化对课程开发工作的指导。在对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指导方式上,可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的继续教育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以高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为指导,结合会计行业发展要求,组织有关力量重点开发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核心课程和教材,定期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纲,规范、引导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系统性、适应性,同时,定期组织对继续教育课程和教材进行质量评估并公开质量评估信息,督促和引导继续教育教材不断提高质量。在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上,应突出三大模块,一是会计职业道德模块,主要以《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为指导,系统传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职业要求及相关案例;二是专业知识模块,主要以更新会计、财务以及与会计相关的财税、金融、证券等专业知识为主;三是管理知识模块,主要包括企业管理、领导能力等拓展型知识。同时,国际化的内容应贯穿上述三大模块之中。通过持续教育和培训,引导和培养高级会计人员熟悉金融、财税、法律、管理以及国际市场规则等方面知识,能够参与经营决策和解决复杂经济问题,能够进入管理决策层有效实施企业战略和价值最大化,为会计行业的转型奠定人才基础。

三、完善继续教育组织形式

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以在职学习为主,应充分考虑会计人员工作任务重、脱产学习时间不可能太长等特点,合理设计、安排继续教育组织层级、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避免多头组织、重复培训,避免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一是在继续教育的组织层级上,不同层级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合理分工、明确重点。以财政部组织、依托国家会计学院实施的会计行业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以及由国资委、财政部等部委组织实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岗位知识培训为例,上述培训面向全国、面向会计行业领军型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和行政资源优势,有利于充分发挥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标杆和示范效应,定位明确、组织严密、要求严格,已成为重要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果中央级主管部门直接组织面向一般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效率和效果都不会理想,而县市级主管部门办此类培训,则更有针对性和优势。二是在继续教育组织方式上,可以合理设计继续教育周期,将需要系统化、长期化培训的内容分解到不同年度或周期之中,以缓解参加继续教育人员面临的工作与学习矛盾,同时,通过定期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纲,鼓励和引导会计人员通过自学等形式完成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三是在继续教育形式上,对于各单位的会计负责人等高级会计人员,应引导、鼓励其脱产学习,以较系统地掌握会计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更好地带动本单位会计人员及时

更新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计算机网络进行异地同步图像、声音以及教学互动的远程教育,带来了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以简便、快捷、新颖、安全等优势受到普遍青睐,尤其受到无暇脱产学习、交通不便等学习群体的欢迎。在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学这一现代化手段,给会计人员提供更加便捷的继续教育形式。

四、重视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篇10

低可得性环境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发展负责任金融的契机(一)

小额信贷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三)

公司治理与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及《OECD公司治理原则》执行过程中的好做法(四)

《社区再投资法》:过去的成功及未来的机遇(中)

信用评级市场培育、监管实践与思考

企业资信评估体系研究——基于评估基础和评估环境变化的考量

三季度银行间市场走势分析

新加坡金融业争议调解机制

陕西信贷市场运行的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非诉讼方式解决金融纠纷问题研究

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繁荣”现象简析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和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的分析

有效防范基层央行货币金银业务风险的思考

优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行员绩效考核机制的研究——基于对陕西省辖区干部职工的问卷调查

对金昌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绩效的调查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预定利率市场化必将促成寿险市场多赢局面

充分发挥金融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

关于加强陕西省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意见

以原则为基础重新设计《住房抵押贷款披露法》和《社区再投资法》数据(上)

建议采用“综合调控法”摆脱住房困境

对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与实证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综述

电子金融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英国支付体系风险监管的启示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生态金融产品发展综述及启示

国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对西北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情况的调查

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核算监督一体化的初步探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调查——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为例

陇南私营个体企业发展与贷款融资情况调查

反洗钱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调整中的产业区域间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美国《社区再投资法》(1977—2009):三十年来在争议中的不断变革、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下)

国内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综述及启示

经济欠发达地区惠农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防范我国上市公司第四季度利用新准则操控利润的方法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支持探讨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及思考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熟模式及成效——来自陕西省商洛市的调查

对巴州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协调性的分析与探讨

支农再贷款政策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前景广阔——基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证调查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股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经济刺激计划对西部现金供应的影响——基于宝鸡市的实证分析

延安石油企业与金融业关联性分析

对严密防范虚假投资行为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危机下促进安康蚕桑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篇11

显然,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既有会计环境的诉求,也有现实的客观需要。

但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与其表现形式具有天然的联系,若以基本准则来展现概念框架的阶段性设计,可能导致其实质和形式的内在冲突。本文的主旨是分析这种冲突形成的根源及其影响,并在关注现实国情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缓解对策。

一、冲突的由来及其根源

1.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

直到今天,著名会计学家:Paton和Littleton在其经典名著《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提出的“会计理论的框架应当成为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的观点不仅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认可,也得到各国以及国际准则制定机构的积极认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0年发表的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2)指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导致前后一贯的准则。通过制定财务会计和报告的结构与方向,促进公正的财务会计信息和有关信息的提供,以便有助于协助资本市场和其他市场的有效运行。该框架将能为公众利益服务。

确定目标和识别基本概念并不是为了直接解决财务会计和报告中的各项,而是要求目标指出方向,用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自FASB发表SFAC No.2之后,理论界关于概念框架本质的认识还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包括“宪法”和“章程”观点:“法”和“理性编纂”观点:“结构化的理论”观点;观点:“自圆其说的文件”观点等。总体而言,概念框架是一种具有指南作用的共识性的会计理论(孙铮,朱国泓,2004)或实用性理论(葛家澍,2005)的观点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因此,最符合其本质的表现形式只能是会计理论和共同的会计理念。

2.概念框架的适用形式及其国际实践支持

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要求有其适用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框架除了深入、系统地揭示事物本身的内在性外,还需要相应的表现形式来加强其理论效果,这些表现形式包括理论的推理、结构图形的巧妙运用、类比与比喻的措辞选择等。从其载体来看,IASC、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尽管将其归集于国际会计准则或各自的权威手册中,但都强调了概念框架的非准则性质。

3.概念框架理论本质与会计法规形式的冲突

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的第一次转换实际上是通过基本准则吸纳概念框架的部分内容,力图实现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对概念框架而言,它经历了一种形式上的转换,即不再是理论性的权威文件,而是内化于我国基本准则的会计法规。法规的表现形式是条文化的,重结果,只规定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一般不讲究条文之间的内在逻辑推理,更不可能采用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层次结构图。为保证法规的严肃性,一般不会采用通俗易懂的比喻、类比措辞等。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与会计法规的条文形式之间难免存在冲突。其结果是,一个缺乏内在逻辑的条文很难成为使用者的共识,不利于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有关主体在充分博弈的基础上更好地制定或修改准则,也不利于会计人员更好地做出职业判断。

另一方面,第二次转换若以基本准则为出发点的话,更有可能偏离概念框架理论本质所需要的表现形式,最终影响概念框架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

4.冲突的主要根源

概念框架形式转换过程产生的冲突根源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挖掘。从供给方面来看:(1)概念框架权威文件的推出首先需要有系统、成熟并得到公认、能形成共识的概念框架理论。截止,既反映我国具体国情,又体现其内在规律性的会计理论体系并未形成。(2)会计理论、规范制定的政府导向比较明显,会计理论研究独立性较低,加上概念框架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概念框架的推出面临众多困难。(3)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通常会促使准则制定机构偏向于以《会计准则》这一法规形式表述国外对应的理论性文件。(4)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维与语言体系,学科之间的沟通通常会制约法律法规的出台,概念框架必然面临法律的程序困难以及准则制定机关和法制部门的沟通问题(葛家澍,2005)。

另一方面,现实对概念框架的形式转换提出了需求:(1)我国1992年出台的《基本准则》经过实践检验,在对具体问题的指导上,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又要求《基本准则》与时俱进,以更好地满足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概念框架在现时部分地进入会计法规已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2)人们很难挣脱的路径依赖习惯使我国概念框架要在“只认法律、法规或规章”的会计环境下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并起到指导人们实践的作用存在着相当的困难,所以采取《基本准则》这一法规形式是比较合适的权宜之策。

现阶段我国的概念框架建设必须进行相应的形式转换,概念框架的理论本质与会计法规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冲突由此形成,并在当前这一特定阶段内无法回避。

二、冲突的可能影响及其经济后果

1.表现形式制约其实质作用的发挥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新增加的第二条“本准则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是本次《基本准则》修订中最大的变化和亮点所在,它界定了《基本准则》所追求的目标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但《基本准则》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原因是,作为会计法规的具体表现形式,《基本准则》存在众多局限性,比如法规的强制性、封闭性,法律条文为迎合法律的表述形式可能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以及它与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协调的现实要求都可能影响作为会计理论共识的概念框架的开放性与独立性,此外法规所要求的结论性文字表述,以及比喻、类比措辞的极少使用都可能影响准则制定者、参与者及具体人士对它的理解,和它的被接纳程度。

2.理论准备不足影响其权威性和可接受性

会计法规的表现形式影响《基本准则》实质作用的展开,实际上有一个暗含的假设,即我们的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高度共识,并成为指导人们准则制定、职业判断的共同理念。在概念框架理论尚未形成共识时,通过基本准则这种形式加以转换,以实现“实质重于形式”的目的,会面临更多难题。对于《基本准则》而言,在概念框架理论尚未达成共识时仓促修订《基本准则》很可能影响《基本准则》的权威性及其被接受程度,并进一步影响其所追求的实质性目标。尤其是当第一阶段转化后,若理论界和准则制定机构放松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基本准则》的适时修订及其权威性保障就可能面临重大的危机。

3.形式转换降低效果

国外概念框架权威文件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及其对认知规律的强调通过人们对相关共识的认可而对其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其影响之深远往往是法律法规、准则、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影响范围之大,受众对象之多,也可能是已有会计规范无法比拟的。它的构建与合理表述还使它具有非常典型的、深远的教育含义。这种教育含义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正规教育、会计职业教育,而且还体现在那些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群的自由阅读中(孙铮,朱国泓,2004)。一旦让概念框架的某些内容进入《基本准则》,由于上述表现形式的约束,必然导致其教育效果的降低。

4.路径依赖造成概念框架出台的拖延乃至偃旗息鼓

国内理论界及准则制定机构试图将概念框架的某些内容内化到《基本准则》的修订稿之中,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和认识: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只有法律法规才具有相应的权威性。很显然,上述思维更多地认同了路径依赖对规则制定的影响。如果不能对此进行系统思考,这一权宜决策可能会加重这种路径依赖——人们更多地关注《基本准则》具体条文本身,而忽视整个《基本准则》所依托的概念框架理论及其背后的会计理念。可能的结果是,概念框架理论研究被延缓乃至偃旗息鼓。路径依赖的增强很可能造成未来概念框架权威文件出台的久拖不决。

5.权宜决策影响会计国际化的方向与节奏

作为一种建立在经济理论逻辑基础之上的实用性会计理论,在不同国家之间仍然具有典型的相同相通性。尽管各国的会计环境存在差异,并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强调重点的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与会计实务的差异相比,终究是比较小的。所以,概念框架有助于一国会计国际化方向与节奏的整体把握。作为一种权宜决策,将概念框架的部分内容置于《基本准则》之中,由于法规自身的形式要求,以及上述的路径依赖,有可能影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方向与节奏。

6.可能的经济后果

尽管概念框架的形式转换(《基本准则》)并不像具体准则的经济后果那样直接和具体,但它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评估及修改以及为人们提供相关的背景共识使得它在经济后果方面具有极强的杠杆特征。其经济后果可以从直接经济后果和间接经济后果两方面加以分析。就前者而言,上述形式转换所产生的冲突将增加《基本准则》的修订成本,包括人们与应用《基本准则》的成本、具体准则的制定及修订成本、为达成具体准则的讨价还价成本等。至于后者,则是因具体准则试错和频繁修订所导致的一系列经济资源的不当配置及其财富的漏损造成的。

三、冲突的缓解:《基本准则》修订的若干基点及其两难的排解

1.修订《基本准则》的若干基点

在概念框架尚未取得广泛共识前,为《基本准则》修订设置合理的基点尤为必要。

第一,关于《基本准则》的定位。征求意见稿第二条将《基本准则》的作用定位在“规范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规范时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由于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信息的生产,更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加以及时的传递。

上述定位应修改为“……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信息的列报与披露”。

第二,关于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目标。我国主义市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要求我国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目标是“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的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以,应坚持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兼顾的观点。

第三,关于《基本准则》的模块设定。现行《基本准则》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和“附则”共十章。若将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化到《基本准则》中,上述模块结构必须加以调整。为更好地体现概念框架的实质,建议国外概念框架的体例:首先强调《基本准则》的重新定位;其次列明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再次就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做出规定;随后分别对六大会计要求加以简单的定义,并就其确认与计量提供简明标准;最后就会计信息的列报与披露做出相应的规定。

2.《基本准则》修订的两难及其排解: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例与现有的《基本准则》相比,征求意见稿专列了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该说,这种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概念框架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实现其目标定位。

但是,会计法规的形式要求与基本准则所追求的实质性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再加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共识,使得《基本准则》修订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修改同样面临着两难困境,必须及时排解。

(1)“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合与分”。征求意见稿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仍然沿袭了现有《基本准则》中“原则”与“质量要求”不分的体例。但二者混为一谈,必然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充分理解。所以,建议将“权责发生制原则”、“成本原则”、“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四大基本原则放到“总则”会计假设之后,更加突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会计信息质量的“多与寡”。现行《基本准则》谈到了“如实反映”、“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等质量要求。征求意见稿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和“反映受托责任”的基础上提到了“如实反映”、“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相关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充分披露”、“及时性”、“可理解性”、“重要性”等信息质量要求。二者相比较,征求意见稿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实现了“大扩容”。按照法规表述,这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能采用罗列式表述,而不太可能采用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图。其结果是,不便于阅读者理解这些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为什么是这么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不是更多或更少?哪些质量要求是主要的质量要求?哪些质量要求是主要质量要求的构成要素?可见实质与形式之间存在着两难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要排解这一两难,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首先确定哪些质量要求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的子要求。建议借鉴英国ASB(1999)的最新成果,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与可理解性作为最主要的四种质量要求,然后分别就它们的子要求加以规定。

(3)会计信息质量的成本约束与重要性权衡。现行《基本准则》和征求意见稿都提到了重要性,但为什么要提重要性,并没有相应的解释。实际上,之所以会计信息的生产要有重要性标准,其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信息的生产存在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约束。就会计法规而言,它不太可能讲述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约束条件。另一方面,它也不会解释为什么会计信息要讲重要性。要解决这一两难问题,《基本准则》必须在揭示会计信息局限性的基础上展开重要性的基本内涵及其适用情形。

(4)各质量要求之间如何进行权衡?通常而言,会计法规只可能罗列各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不可能讲述各质量要求之间的权衡问题。然而,在准则制定和评估以及职业判断过程中,各质量要求之间的权衡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准则或者职业判断的优劣。要排解这一两难问题,理论界和准则制定机构首先要在质量要求之间的权衡上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表述。

四、冲突的缓解:配套支撑系统的建构

要使《基本准则》部分地起到概念框架的作用,除了《基本准则》按概念框架的实质修订之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支撑系统。

1.舆论的引导

尽管概念框架的地位和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实践所证实,但理论界仍有部分人士在概念框架的认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因而有必要通过主流媒体和会计类报纸、期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目的是不仅要让会计界知道概念框架的积极作用,更要让社会各界关心会计的人士知道概念框架的本质、作用及其基本构成等。

2.理论准备与应循程序

我国设定的概念框架两阶段形式转换策略选择的根本瓶颈在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为此,理论界要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寻求符合我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准则制定部门应积极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公开讨论,在逐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备忘录,有序推进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为形成共同的会计理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上述研究成果加以集中整合,形成的概念框架草案。随后组织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业内人士就草案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形成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最后,就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形成符合中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

3.方式的创新

《基本准则》是会计法规。除了这种表现形式外,准则制定部门和会计学术界仍有较大的伸展空间和多种具体表现形式来缓解概念框架形式转换所带来的内在冲突。比如,在《基本准则》(修订稿)时,拟订发行相应的“指南”和“基本准则讲解”,为每一个对会计特别是对基本准则感兴趣的人士讲述《基本准则》背后所隐含的会计理念。其二,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印刷“基本准则修订的背景、重点及其理论说明”单行本,让会计职业界人士理解《基本准则》的实质性目标,促进《基本准则》实质性目标的真正实现。

4.的深化

要缓解我国概念框架形式转换所带来的冲突,必须通过会计教育加以弥补。从教育的具体形式来看,无论学历教育还是职业化的继续教育都需要加入概念框架方面的理论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关于中国概念框架的教育内容。在中国概念框架还不成熟之时,可以采取上述创新所形成的具体载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会计教育的对象是多元的,它针对的应是关心会计、与会计有着切身利益关系的所有人士。

5.修订的动态化

由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更好地发挥其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基本准则》必须随着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和会计共识的渐次形成进行积极的修订。如果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取得全面突破,那么出台概念框架理论性权威文件就应该是—个正确而重要的战略决策。

五、结论与建议

首先,在当前环境下通过《基本准则》吸纳概念框架的内容与基本精神,实现“会计理论一基本准则”的第一阶段形式转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现阶段《基本准则》对概念框架实质性作用的追求与其法规形式之间的冲突无法回避。在当前概念框架形式转换的过程中,概念框架理论研究不仅不能松懈,反而应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框架理论研究-概念框架”的成功转换。

第三,《基本准则》要实现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在修订过程中应设定合理的基点,并按照“基本共识先行进入基本准则,更多共识陆续进入基本准则”的原则进行动态化的修订。

第四,要缓解上述冲突,有必要建立起包括舆论引导、理论准备、方式创新、教育深化与动态优化在内的配套支撑系统。

最后,《基本准则》不能取代概念框架,更不能取代对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尽早推进适合我国具体环境的概念框架理论性文件的出台是我国未来会计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Z].2005.

[3]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6):3~9.

[5]孙铮,朱国泓。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验证与暂行结论(财政部重点课题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4.

[6]AASB.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Z]. 1990.

[7]ASB of UK.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Z]. 1999.

[8]CICA. 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Z]. 1991.

[g]FASB. Analysis of issues related to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their measurement[Z]. 1976.

篇12

银行是一个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等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它的业务和性质使得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会面临很大的金融风险。在票据结算方面,随着支付行为和数量的不断上升,成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票据结算给银行结算业务带来隐患;在会计核算方面,由于无法做到确保核算各个环节的到位,使得核算的准确性和资金的控制度都存在风险;会计监督方面,金融会计监督力度不够,无法对风险进行及时的防范和有效的规避;由于联行核算工作做得不够成熟完善,联行也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面对这一系列的金融风险,找出这些风险所以产生的原因,并从会计工作方面着手找出防范的措施是确保银行稳定持久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银行的会计风险首先是在制度方面,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内部监管体系的不健全,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目前银行的记账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没有依据会计谨慎原则来全面指导银行的会计行为,给银行带来金融风险;银行的内部监管不力,银行的会计内容控制环节分散,没有系统地对整个银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同时,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都只对主要负责人负责,缺乏内部管理和监督的制度约束,无法有效地防范风险。

其次,业务繁杂,没有适时根据业务种类进行合理确的职能划分,管理混乱。银行的工作中不仅仅包括日常的柜台业务、贷款业务,还有一些信用卡、网银、校园卡等零售业务,这些业务分散地夹杂在其他的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后续管理工作的规定,无法进行有力的管理。

同时,银行人员的素质也是风险产生的一个方面。银行的工作基本是下放基层,主要是由各个分支机构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处理和会计的初步工作,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会计业务人员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是真正具备银行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人才不足成为银行风险防范的隐患。

二、防范风险的会计对策

(一)完善银行会计制度

加强内部控制,根据银行的规模和业务特点,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把握银行的实际会计信息,并有效地控制风险;规范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确保各项会计工作的流程按制度规范进行,保证操作环节的透明度,通过过程控制规避风险;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对于重要的空白凭证的领、用、存行为做好严格的登记管理,对于涉及款项较大的业务处理要通过严格的审批制度来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银行资金的安全;建立健全值班守库制度、岗位制度、押运制度以及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避免出现制度上的漏洞。

(二)加强内部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

1.以内部评估制度的推进来提高全行内控管理水平。从业务部门检查、外部监管和稽核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会计工作,如果在监管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对整改的效果进行后续的跟踪,直至该环节的问题不再出现;差别化设定评估的频率,即在进行风险状况评估后,根据风险级别的高低、内部控制状况好坏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来对具体出现的状况设定估计的频率。

2.加强过程控制,加强各级员工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业务流程中的问题。把流程控制做为监管的核心工作,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来推动银行业务流程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多方的探讨解决方案,及时反馈业务信息,不断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

3.赏罚分明,通过奖惩政策来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规范,并激励员工在会计工作中对金融风险预防的积极性。

(三)严格档案管理

会计工作以原始凭证为核查的基础,会计档案作为银行各项业务的经营、财务工作的处理等行为中的重要证据和史料需要严格保管,应该统一集中保管,不宜外借。对此,银行应该安排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管理,按照档案的类别和年限进行整理入柜;如有内部人员需要查阅,需在会计档案查阅登记本上进行登记,如外部人员需要查阅,需要经过银行行长的批准。通过严格的档案管理,保证原始档案的完整和真实。

(四)打造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员工素质决定着工作质量,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有效的改善。对此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1.合理聘用和选拔会计人员。根据各岗位的工作需求,聘用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较高并且无不良记录的人员从事银行的会计工作,从人员的选拔开始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2.增加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敬业精神融入到日常会计工作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树立起坚定的会计职业道德信念。

3.重视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对自己岗位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对于新进员工,要通过专项的岗位培训结合会计骨干实践辅导以及定期测试的方式,快速的学习和掌握自身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其次,要及时了解和学习新的经济、金融、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时俱进,及时地调整和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有效地防范风险;最后,还要加强会计人员间的学习和交流,通过一个良好活跃的学习氛围来不断提高整体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小结

银行在的运营管理过程中,要严格各项制度的制订和落实,并且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通过有效的内控措施来防范银行的金融风险。只有最大化地加强管理、规避风险,才能确保银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健康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