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会计职业路径评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简介]于洪丽(1979- ),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79-02
近年来,由于会计职业犯罪越来越呈现出执业人员年轻化的趋势,这就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凸显其在学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弊端。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实践会计人才的教育平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问题,探索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路径。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对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
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职业品德培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是相互融合、彼此协调的统一整体。当前,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类似,都开设了如会计学原理等专业课程,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专业技能,但仅仅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远未达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高就业率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从短期来看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但从长期来看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相对于国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发展,我国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比较缺乏,很难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的有效衔接,阻碍了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忽视会计业务素质与道德品质培育过程的有效整合,这成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许多高校的一个共同现象。
(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有不少是毕业后就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这些教师会计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往往会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高职院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师也迫于“以科研评职称”的制度压力,大部分精力都集中于会计科研上,而忽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程的道德教育显然是不够的。
(三)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层次界限不清晰,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在理论深度和学术研究层次上不及本科教育课程,学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但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基本上就是本科院校的“专科型内容”或者直接将其“压缩”,专业目标层次界限不明确。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性更加深化,而实践教学的广度却远远不够。会计专业的学生直到实习时,还不能准确填写会计的各种票据和凭证,无法熟悉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会计教学缺乏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应用性课堂,拉大了学生与企业经济活动的距离。
(四)考评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考评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考试成绩,教学大纲中,该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否通过该课程的考试,对于课程实践环节的要求涉及不多,道德品质的考核所占的分值比例较小。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考试通过了,那么该课程的学习任务也就结束了,对于考试中出现的作弊行为并不认为是有损道德的。这就无形中纵容了“唯成绩论”,忽视了不良道德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成为今后职业生涯中、欺诈瞒骗行为滋生的土壤,十分不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主体职业素养的差异,加大了教育效果的差异性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均衡。首先,高职院校在发展初期,大部分是通过中职转型、重组合并等形式组成的,因此师资的层次、水平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有较大的距离,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任教而与实际脱节,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在传统观念中,高职教师在整个高校教师系列中容易被忽视,一些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仅将授课作为谋生的手段,对学生缺少耐心,只“教”不“育”现象较为普遍。
(二)专业知识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知行脱节”
高职院校必须直面市场竞争,使得教育责任成为更高层次的社会义务,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会计专业人员。当前受经济全球化以及会计国际化潮流的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职业实践技能的结合上,体现出“知行脱节”的弊病。会计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在教学工作中留给模拟实践的课时较少,甚至不安排实践课程。高职院校的校内实习设施和条件没有及时更新,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学生将模拟实习看成是简单的作业练习应付了事,实习成绩考核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实习监督管理制度混乱,缺少对典型会计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未能与实习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缺乏正确科学的职业指导,为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埋下了隐患。
(三)教育内容和方式无法适应法律素质、心理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职业道德知识内容的传授,相关的教材在编写时只是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缺少鲜活的案例作为强化和补充。加之会计教材更新周期长,既不能及时反映其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无法体现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更缺少对国外优秀成果及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所包括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能与各行业的特点充分结合。所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无法真正满足现代会计专业发展的要求,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社会主导价值观缺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案例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路径
(一)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与道德目标的积极互动
首先,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拓展其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以社会热点道德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案件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多视角认识,提升其对会计问题的职业道德判断。
其次,丰富教育内容。可设立“会计职业道德模拟实验”课程,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通过虚拟的会计实践,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切实领悟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价值;可设立“会计舞弊道德剖析”课程,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掌握会计人员应有的道德操守和法律规范,以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结合法制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巩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创建完备科学的教师培养体制
第一,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知识构建和道德水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既要吸纳来自高校的会计及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又要广泛聘请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等一线的会计工作者,保证会计专业的教师团队本身就是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队伍。
第二,拓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在加强教师岗位培训的基础上,积极促成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短期实践锻炼,鼓励其到对口企业进修,以了解最新技术,切实体会当前会计实务中所遇到的职业道德教育难点问题,通过结合课堂教育的理论知识,提高道德体验教育的时效性和生动性,为学生的职业教育打好前站。
第三,提升育人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既是学生的培养人,也是其职业道德教育的人生导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细节教育,恪守职业操守,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断渗透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强调职业理念与规范操作相结合,促进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的双重构建
会计人员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是否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会计人员容易在利益机制和功利主义的侵蚀下,歪曲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操守。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职业道德品格的发展,才能将“诚信、公正”的职业理念与各种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相结合,实现提高专业技能与培育道德素质的双重构建。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道德需要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在传授会计知识的过程中,及时丰富并完善社会转型期反映新风尚的道德内容,结合我国法律法规,在会计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政治、社会、伦理、经济取向,并将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上升为制定高职院校会计目标、学习准则的道德标准。
(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评估的有效性,改进测评方式
第一,增加测评方式,加大实践环节的职业道德表现。积极采用实习实验、指导教师测评、专业教师测评、企业单位测评及学生互评等形式,将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总成绩中,制定理论考试和行为评价的双重职业道德品质评定标准,通过理性的评价来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责任感。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和公示制度。逐步建立可量化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会计道德评估标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数据库,并定期公布信息。对于诚信良好、道德品质优秀的学生,将此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资料,增强学生对自身道德品质的重视度,加大道德缺失行为的成本,以此来推动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第三,利用社会媒体的影响力,促使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通过会计道德评价体系,在学校的范围内,建立一个模拟的社会评价平台,形成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舆论。一旦某种行为背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就会受到其所在的群体环境舆论的谴责,起到抑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作用。
总之,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促进我国德才兼备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会计职业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大健.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J].教育研究,2008(9).
[3]高育奇.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3).
[4]陈玲.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8102198.nh&db
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v=MDY3MjlOREZwNU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VJzRnkvbFY3ek1
WMTI3RnJLNEg=,2008-05-01.
[5]李杏梅.浅析高校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消费导刊,2008(11).
由于会计诚信的缺失,导致假账林立、造假成风,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交易失真。即企业通过资产(账面)重组、关联方交易来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评估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核算失真。即会计核算过程中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费用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手段,不客观,不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甚至通过做假账、假报表的方法,虚增或隐藏收入、虚增或隐藏成本费用,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即管理层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会计信息,误导利益相关方。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利益驱使。企业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使利润最大化,但当企业追求不当利益时,就会诱发造假动机。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方式以骗取投资、贷款和税金支出。企业负责人为了自身或企业的局部利益,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得利益,而损害社会经济的利益。会计人员因为薪金、职务升迁,奖励或企业负责人的压力等原因不当的改写会计报表,虚增业绩、隐瞒亏损等。
2.信息不对称。在相关信息方面,经营者相对处于优势,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控制着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拥有各种企业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只能依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失信成本低。失信成本低是指会计道德缺失后,其所受处罚力度较轻。企业不断上演会计造假的闹剧,很大原因就是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预期成本。尽管近年来我国针对会计舞弊问题出台了很多法律,但真正受处罚的却较少,使得更多的企业敢于更大利益的追逐,不畏惧法律的制裁。
4.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部门和人员应遵守严格的审计程序,实施合理的审计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造假行为。审计部分是会计信息真伪的评判者,然而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使审计部门独立性受到损害,其所得结果的真实性也受到损害。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职业信念、规范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教育中不应仅仅是对业务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明确会计人员的自信信仰,增加会计人员的自主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增强每名会计人员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
2.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靠会计人员自身努力。一个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道德修养的程度。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养,其自我意识、道德需求会有新的要求,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公正、精心理财,扎实做好会计工作,不断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实现职业理想。
3.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业务技术水平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名会计人员自信的来源。会计人员不会处理账务,不会理财,即使有良好愿望和大公无私的心胸,也不能将会计工作做好,难以发挥会计的反映、核算和管理的职能。只有加强会计业务技术学习,在会计人员能够准确、真实的反应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才能使技术与品德相结合,优良的职业道德才能得以体现。
一、引言
国务院总理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做到学以致用。从此次会议的精神看,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应用技术型大学缘起上世纪70年代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对实体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
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应用能力。会计应用能力是指能胜任会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它是在实际职业岗位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实训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活动。会计实训教学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当然,课程实训需要精心设计,决不能把课程实训转化为简单的作业课。
调查发现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行业大多是制造业、商业、物流、金融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毕业后前三年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出纳、会计核算、审计、税务等。然而,大多数学校的实训项目仅涉及一个制造业,而且会计核算环节缺乏岗位分工,缺乏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联系,造成学生对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不连贯、不系统,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胜任工作。
为此,我们构建了不同行业背景下的“会计审计一体化实训项目”,可以弥补当下以一个行业、不分岗位实训以及课程间缺乏联系的不足。主要内容是创建不同行业及企业彼此间相互关联的经济业务,将工作任务按不同岗位(出纳、会计核算、主管会计、审计)进行分工,由学生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上进行能力训练。这一改革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会计综合实训的内容,而且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会计实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不难否认,现行会计实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还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1)课程实验较多,缺乏综合性实验。高校会计模拟实验多以课程实验为主体,各课程实验之间,实验背景资料不统一,缺乏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联系,以验证本门课程知识为主,对学生从核算能力到财务管理能力,再到审计监督、鉴定、评价能力等整个“能力链”的综合培养和训练不足,造成学生对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不连贯、不系统,没有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
(2)缺乏行业知识及企业间业务的关联性。现行《会计综合模拟训练》业务内容仅局限于一个制造业企业,缺乏跨行业企业,撇开了该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联交易,未能将其他行业融入进来,对不同行业企业账务处理的特殊性要求不够了解,这些都需要通过系统化的业务设计和实际操作进行训练。事实上,一个制造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商业、物流业、银行以及其他服务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无法生存。
(3)缺乏对会计岗位的认知。现行会计实验是学生每人一套实训资料,两周内要做将近200笔业务(凭证编制、账簿登记,编制报表),一个人既是会计又是出纳,给学生感觉混乱,理不清头绪,做起来也很繁琐,在老师辅导下算是能勉强完成,但要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企业财务是如何运作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甚至有一些学生还对做财务人员产生了畏惧逆反的心理。
(4)缺乏对学生实训成绩的科学评估。实训成绩评估是实践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对保证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至关重要。然而,传统实训大多数指导老师在对实训教学环节的成绩评价时,普遍感觉比较困难,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会计审计一体化实训的实现路径
(一)改革内容与改革目标
1.改革内容
本项目一方面将会计实训与审计实训设计成分段进行与整合运行相结合的模式,另一方面将改变过去以单一制造企业为对象进行的“三无”实训(无凭证传递、无岗位分工与轮换、无行业区分),设计了包括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金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五家不同行业企业及彼此相互关联的经济业务,构建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场景,将会计与审计工作任务嵌入到各工作领域,并进行行业轮换实训。改革内容大体从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将原来三门课程的实训整合为一门综合实训。将现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与审计模拟实验整合为《会计审计一体化实训》课程。具体内容是将原来分别进行的会计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进行合并,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会计实训资料又成为审计实训的具体内容,构建一体化的综合实训项目。
第二,将原来对一个行业的实训扩展为五个行业实训。改革现行以单一制造企业为实训背景为按毕业生工作行业创建制造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四家相互关联的企业及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分别为其设计各自不同的会计与审计业务(包括彼此相互关联的会计业务设计)。具体内容包括每个行业企业的基本背景资料,经济业务设计、行业间内部交易的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会计政策与方法选择、会计科目设计,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的选择。
第三,将原来不分岗位实训分解为多岗位实训。改革现行混岗实训模式为分岗实训(出纳岗、会计核算岗、主管会计岗,审计岗),将会计与审计工作任务嵌入不同工作岗位,按照岗位分工进行账务处理,实现行业轮换实训。具体内容是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岗位职责、会计凭证传递路线与传递时间、会计凭证、账簿的设计样式、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的组建、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报告的具体要求;行业轮换的具体规定。
第四,将原来一人评价变多人的动态评价。改革现行教师主观考核为“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三位一体的动态考核方式,制订全面、规范的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具体内容:指导教师评价指标包括出勤、团队合作、岗位胜任情况、知识迁移能力与综合能力及实训报告质量;学生互评指标主要是就会计凭证传递、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自评指标主要就自己通过实训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2.改革目标
(1)建立会计审计一体化实训的长效机制,促进会计实训教学的实质性改革。学生通过本项目可以系统地梳理会计与审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与审计专业技术、提高操作技能,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岗位及分工,使其在走出校门后能直接上岗,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重构”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以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为内容起点,按会计岗位业务构建新的会计实训的内容体系,实现手工实训与信息化实训的对接。因此必须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多方面以工作流程为主线重新构建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3)建立“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动态考核方式。“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是由原来单一的指导教师考核转变为指导教师、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共同参与的动态考核方式,对学生整体实训效果进行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
(二)实现路径
根据毕业生主要涉及的工作行业,本项目设定为五个行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目的,开发一体化的会计与审计综合实训项目。
会计项目: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财务软件的操作与运用、会计档案归集与保管。
审计项目:审计业务接受、经济业务循环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审计报告的模拟实训,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纳税申报、审计等岗位工作方法和程序,加强学生对财务、税务审计工作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审计全过程的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步,按照工作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构建实训内容的“三维”架构
工作行业:为处理不同行业企业会计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将会实训行业分解为: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金融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将工作任务融入到上述各行业的工作岗位中,由学生处理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审计业务,以掌握不同行业会计与审计业务处理的特点与区别。
工作任务:我们将每个行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分解为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与报送、财务软件的操作与运用、会计档案的归集与保管以及税务和审计报告的编制等工作任务。并设计不同行业之间相互关联经济业务及各行业企业内部发生的经济业务,由参与实训学生进行各行业企业经济业务交易凭证的传递处理,完成会计核算的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岗位:根据实训时间,我们将所涉及企业界定为中小型企业,将会计岗位分为出纳岗、会计核算岗、主管会计岗和审计岗。由参与实训的学生扮演不同行业企业中不同的岗位角色,熟悉会计与审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操作要求,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
第三步,以提高核心能力能力为目标,创建“岗位分工、凭证传递、行业轮换”的课程实训模式。
岗位分工:每个小组就是一个企业,设有出纳岗、会计核算岗、主管会计岗和审计岗,每个岗位都有其明确的岗位职责。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承担税务和审计业务,分别对本交易区域内四家企业进行审计服务。根据获得的会计资料,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查、评价工作。
凭证传递:将实训学生进行分组定岗(每组3人,每人1个岗位),每个小组每轮实训必须完成一个行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按照分岗情况由相应岗位的学生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情况亲自操作各行业之间的票据传递。
行业轮换:每个小组在完成一个行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后进入另一个行业企业进行实训。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可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在项目训练设计上,我们将会计工作的岗位分工通过行业循环进行体现。也就是说在行业循环时小组成员内部同时变换岗位,使学生熟悉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以此类推,以使每个小组均有机会处理不同行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每个学生均有机会扮演每个会计岗位与审计岗位的角色。
四、结论
综上可见,会计审计一体化实训项目以培养会计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应用能力分解为不同行业背景下的会计核算能力和审计监督、鉴定、评价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这种一体化的实训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了传统会计实验主要局限于单一课程内容以及验证性实验居多的弊端。
[参考文献]
[1]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3(4).
[2]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
[3]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
[4]彭峥.“会计学”实验课程创新的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4).
本文基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ccountant,IFAC)的会计教育准则研究资料,会员团体的实践报告和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制定小组的研究成果,结合参加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AccountingEducationStandardsBoard,IAESB)咨询顾问专家组(ConsultativeAdvisoryGroup,CAG)2011年-2014年6次咨询会议要点加以整理,提供了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制定的前沿。并且通过对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提高会计胜任能力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案。
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会计教育带来的挑战
会计准则总是在经济和会计的互动中不断演进。经济全球化也不断带来会计职业的全球化,这种影响已经被各国监管者认识并通过相关的制度固化下来,体现为监管的趋同。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Accountant,IFAC,2012),监管的趋同体现为:制订高质量国际认可的标准、各国团队持续的采用和执行这些标准、基于合作和共识的全球一致的监管制度安排。监管趋同为会计师行业带来了机遇,包括增加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信息成本、降低监管套利机会,但同时也为各国会计行业带来了挑战,体现为国际同行竞争、文化政体差异冲突,以及经济风险的多元化。
中国在会计和审计国际趋同方面塑造了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典范。2009年,财政部与世界银行联合《中国会计和审计评估报告》,肯定了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和实施以及行业立法、市场环境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会计审计改革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认为“中国改进会计审计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可供其他国家效仿。”同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IFAC2009)公布了《世界各国(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世界各国(地区)对国际审计准则的采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已有126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或将其作为制定本国(地区)准则的基础,并对中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遗憾的是,准则的趋同虽然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国际化职业的可能,但是并不一定直接带动会计师培养的国际化。从供给的角度,可能出现会计师数量不足或者会计师胜任能力短板的情形。中国会计职业教育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
与其他国家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相比,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等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选择了慢进程的方式,每年对会计准则做出适当更改,并且这样的更改缓慢融入会计学基础教育和职业会计考试(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当中。而中国趋同的进程更快,历程更短,已进入全面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阶段。由于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原则导向,在会计工作中增加了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因而对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会计教育而言,变化的是知识,不变的是核心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侧重于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会计师职业教育,能够使会计师在职业生涯中迅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保持竞争力。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判断的增加,越发提高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会计工作中更需要克己律己,以保持职业判断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在整个行业中的加强,能够提升我国会计师的职业声誉和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谈判力。
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中国会计职业也践行着“引进来”和“走出去”。近十年的国际化进行中,中国会计师职业更多的强调了引进来,但在走出去方面,还远远不足。强调中国会计走出去,不仅能够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工作平台,还能够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增强我国会计职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大学和监督者要适应和引领不断的变化,职业团体和大学应该加强联系。为了适应国际化进程,教师需要加强培训;商业环境的变化需要高水准可以管理压力的人才;并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无论来自内部还是外部的竞争,都不应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为中国的会计师职业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应对挑战的通用框架
根据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实施的“关于遵守标准和守则的报告”(ReportsontheObservanceofStandardsandCodes,ROSC,2009)的基本思路,评价一个国家在基础性市场规则方面的遵循情况有12套核心规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是其中之一(1)。而在1977年IFAC成立之时,就确定了会计领域的四大准则,分别是:审计和鉴证、教育、职业道德、公共部门四大准则。其中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是重要的一部分。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试图通过结果基础,原则导向的教育准则来界定职业会计师(ProfessionalAccountant)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国际教育准则中将职业会计师定义为:一个职业会计师是一个获取、展示和维持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并且遵守伦理准则的个人。准则对于能力的解构和对职业道德的重视是本次准则修订的亮点。根据McPeaketal.(2012)的研究,国际会计教育准则正成为影响全球会计教育的重要力量。
IAESB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制定和准则。IAESB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会计职业教育。这将加强职业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增强公众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信心。
(一)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本原则
各国的会计行业运行的方式千差万别。根据McPeaketal.(2012)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制度背景类似的国家比如英美之间,对于职业会计师的准入条件也是不同的。美国的大学在会计师培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成为注册会计师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经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大学培养有影响但是不能决定,其主要的影响就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职业会计师的准入条件,培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都给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趋同带来挑战。准则必须对不同的角色给出不同的胜任能力界定。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础是能力培养。无论培养方法和执业环境如何不同,开发胜任能力,进而服务公共利益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是一个成立于1977年独立的标准制定团体,目前有来自于129个国家和地区的173个组织会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会员之一。该团体是通过发展和提高会计教育(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道德以及态度),强化全球会计从业者的专业技能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组织。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本原则为:基于公共利益的目标,寻求胜任能力基础。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相应的战略目标包括:一系列高质量准则以及反映教育、发展、评估职业会计师良好实践的出版物;促进国际教育准则的采纳与实施;开发度量国际教育标准实施效果的基准;加强对会计师教育、发展以及评估等新兴主题的国际讨论。
(二)准则修订技术原则与准则框架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修订坚持以下基本技术原则:关于准则的范式,工作团队按照2009年10月IAESB批准的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FrameworkforInternationalEducationStandardsforProfessionalAccountants)执行。IAESB确定了3个原则:提高清晰度,保证相关的概念与修订框架文件的一致性,阐明IFAC成员组织在实施准则过程中的经验和会计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准则确定评价体系以结果导向为核心,该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个特征:有效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公平性(equity)、透明性(transparency)、充分性(suf-ficiency)、经济性(resource-efficiency)和适应性(A-daptability)。
新修订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8个教育准则和3个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InternationalEducationPracticeStatements,IEPSs)旨在帮助IFAC的成员组织共享各国在职业教育和发展方面认可的经验。如表1列示。
三、职业会计胜任能力与中国会计师国际竞争力
(一)职业胜任能力解构
IFAC的会员团体应有可靠的程序保证职业会计师具备职业胜任能力,并且把胜任能力解构为三个部分:技术胜任能力(TechnicalCompetence)、职业技能(ProfessionalSkills)和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ProfessionalValues,EthicsandAttitude)。准则中增加了职业经验(ProfessionalExperience)要求,并且加强区分了职业经验和实践经验(PracticalExperience)的不同。表2列示了结果导向的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解构。
(二)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竞争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的解读详尽而具体,为中国会计教育中的职业胜任能力提供了明确的标杆。然而,国际教育准则的本土化应用,并非生搬硬套,全盘引入,中国对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引入,要考虑到资源的约束、制度和文化的差异等多方面,这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过程。
中国会计学的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从职业胜任能力的技术胜任能力维度来分析,会计职业人员需要的职业技能是综合性的。在进行学习之后,会计职业人员能够对财务报表审计、财务会计和报告、治理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决策。从知识的综合性而言,中国的会计教育没有达到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要求。对于会计证书的强调,导致了会计人员仅仅重视考试科目,忽略了综合能力。在这一方面,限制考证的门槛,强调学习本身的过程可以对这一现象有所缓解。比如说,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前,强调对学分的认证,参加考试的学员,必须满足学分要求。其中,对学分又进行分维度、分学科的详细比例要求,对综合商业知识、基本技能、法律知识、税务知识、会计知识等各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要求。这确保了职业会计师的最基本能力要求。而中国的要求过于笼统,缺少对每一个维度的细致考察。另一方面,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难度逐年增加,但是并没有对提高整体行业胜任能力起到显著作用。相对于考试难度而言,针对会计职业考试设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能力门槛,降低对于特定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关注,强调个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是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能力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当然,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根据孟焰和李玲(2007)对于中国会计专业学位本科课程体系的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对会计专业学位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在课程设置方面,包括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专业课与基础课比例失调、课程设置中存在遗漏等显著性的问题。这一基于市场定位的研究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研究不谋而合。根据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职业能力解构,技术胜任能力要求财务报告审计、财务会计报告、智力和风险管理、商业环境、税务、信息技术、商业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多方面的技能。为了提高中国职业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强调全面发展的理念,包括系统学习会计、商业环境、信息技术、法律、税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使用高科技教学手段,增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试验教学、信息化技术教学等模块,在教学中强调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的整合,在专业教育中潜入通用能力的锻炼,利用学生团队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以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胜任能力(杨政等,2012)。
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职业技能维度中可以看出,职业技能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还包括了人际交流、个人(自律)和组织的能力。而我国对知识维度的强化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还是工作阶段,证书已经成为了会计职业中至关重要的评价标准。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这种导向影响了作为未来会计师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降低了学生对于自身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要求。强调会计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适应极度细分的工作环境和高度协作的组织氛围,人际交流、个人(自律)和组织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的社会互动获得,一定的社会活动和实习能够帮助处于会计职业初期的学生取得这些技能。
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入门开始提供职业胜任能力的锻炼平台,并且提供反馈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指引。对入职业入门者而言,并不清楚这一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如果在入门阶段就为他们提供指引,将为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树立目标,从而提高入门者成功的机会。当然,这需要职业团体(如: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教育机构和各实体(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企业、政府机关)的各方面合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职业团体和学校建立稳固的关系,在一些学校中有职业团体提供的顾问委员会,为学生提供职业建议和发展的指引,这一方式可以借鉴。各机构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便利的学习渠道,为职业团体建立职业标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实体机构提供了人才储备。建立这样一个稳固的关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也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中国会计师职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国际视野的培养应该从入门开始。这一方面,中国的会计教育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譬如,注册会计师考试引入英文题目,各高校开设会计国际班级等。在这一方面,中国大陆地区相比周围的地区和国家(比如香港、印度等),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一现象,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国际化人才的缺乏。在广大的高校和其他职业教育渠道中,国际化人才稀缺,尤其缺乏会计国际化教育的领军人物,因而国际会计教育难以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其次,缺乏对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理解。在广大的会计教育中,除了一些独特的班级,很少有单独对于国际商业环境进行介绍的课程。因而,导致了中国会计职业中一些独特领域的人才缺乏,例如,懂得其他国家税法和商业法,并且能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人才。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教育仍然需要得到广大海内外人才的大力支持。
四、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及职业态度
为了保持准则的简明和清晰,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一般不会对同一内容重复解释和强调,但是职业道德部分是一例外。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EthicsStandardsBoardforAccountants)已有单独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CodeofEthicsforProfessionalAccountants,IESBACode),而且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中多次提到职业道德问题,并且制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1号。目的是为成员团体提供指南,使之能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职业会计师在职业生涯和后续学习中,持续发展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及职业态度。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意识到,虽然成员组织的文化、语言、教育、法律和社会体系不同,会计师角色不同,职业道德教育所处的阶段不同,但是面临着同样的来自职业道德方面的挑战。会计师的行为会影响其他会计师,会计师必须要有实现公共利益的承诺,公众依赖行业和从业者的道德正义来保证职业的正义和公共利益。
职业道德由五大原则组成,包括诚信(Integrity)、客观(Objectivity)、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ProfessionalcompetenceandDueCare)、保密(Confidentiality)和职业行为(professionalbehavior)。相应的也会遇到威胁职业道德准则的情形,包括:自身利益的威胁(Self-interestThreats),往往在会计师或者家庭成员与财务或者其他利益相关时发生;自我评价的威胁(Self-reviewThreats),当以前的判断需要自己去重新评审和判断时发生;过度推介的威胁(AdvocacyThreats),即当会计师过度倡导某个立场或者观点会失去客观性;密切关系的威胁(FamiliarityThreats),密切关系会使会计师同情其他人的利益;外界压力的威胁(IntimidationThreats),感知或者实际面临威胁的时候会计师会不能客观的执业(2)。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应该要有切实的防范(Safeguard)机制,把威胁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防范机制包括:职业、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提供的保障,以及工作环境中的保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在入职和后续教育阶段的教育、培训和经验要求。
(一)发展职业道德胜任能力(DevelopingEthicalCom-petence)
发展职业道德能力的核心是统一连续的职业道德教育(theEthicsEducationContinuum,EEC),包括四个步骤:提升职业道德知识;发展职业道德敏感性;改进职业道德判断;保持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既有承诺。
(二)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方法(ApproachestoImple-menttheEthicalEducationContinuum)
国际教育实务声明提供了两种方法实施连续统一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主题法(TopicApproach),一是分步法(Stage-by-stage)。成员组织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或者两种方法组合。两种方法都强调职业道德现场学习和职业道德形成过程评估的重要性。主题法的相关内容见表3。
(三)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为中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的指引
近年来,国内外存在的会计舞弊案例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会计行业的反思。在中国,个别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案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导致了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不信任。虽然中国会计教育从入门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这一方面的投入收获甚微。针对这一问题,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为中国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指引。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传达和评估(DeliveryandAssessmentofEthicsEducation)。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整合现场学习和正式教育,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实现以下目标:增加职业道德敏感性、养成职业责任感、提升职业道德决策技能。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提供和评估(DeliveryandAssessmentofEthicsEducation)。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整合现场学习和正式教育,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实现以下目标:增加职业道德敏感性、养成职业责任感、增强职业道德决策技能。
1.现场学习
现场学习是重要的职业道德形成场所。职业会计师的行为对他人有重要的影响,他们应该展示道德勇气并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
道德领导力(EthicalLeadership)在一个组织当中对所有的成员都有很强的正面示范和影响作用,可以带动其他人形成道德勇气。职业会计师和培训生在把主管和同事的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和修正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态度。处于领导位置的职业会计师应该要确保与培训生和其他职业会计师共同面对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和职业道德问题,并强调遵守道德规范的益处。
在认证前的培训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习。和导师的关系在很多方面将帮助学生,包括把导师作为行为楷模,培养职业会计师所需的技能、培养道德敏感性和判断能力。职业会计师和学生应该在有常规的行为反馈和评估的环境下工作。成员组织应该鼓励职业会计师得到关于职业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反馈意见。
2.职业道德讲授方法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的国内外实践,教学职业道德的方法包括:讲座、职业道德讨论、小组或者集体学习、职业道德威胁和挑战的案例学习、角色扮演、嘉宾演讲和在线学习。杨政等(2012)的研究表明,对于中国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产生显著不同的接受程度,并且会影响学生对于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觉参与,提高中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采用参与方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从职业生涯的最开始,运用职业判断来和道德判断来处理未来职业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道德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嘉宾演讲等方式,能够运用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来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道德约束感。
3.职业道德的评估方法
判断学生或者职业会计师是否形成一定水平的职业道德敏感性和判断能力,一般可以通过正式评估、现场评估和自我评估实现。评估方法大致分为总结性评估(SummativeAssessment)和形成性评估(FormativeAssessment)两种类型。其中,总结性评估能够分析在学习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表现情况,这种评估方法一般应用于某一课程结束时。总结性评估适用于评估道德理论和观念的接受和理解。形成性评估是一种持续性的评估方式,能够提供关于目前学习进展的信息,以便于对进一步的学习进行支持。形成性评估更适用于在工作场合中对于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和判断的评估。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专家咨询组委员一致认为,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理事会的职业道德守则(CodeofEthics)是十分重要的参考。各国的监管要求如果高于职业道德准则,就应该应用本国较为严格的要求。我国会计职业教育中,应该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守则的作用。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接触职业道德守则并且了解其重要性,将会为会计职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的道德形成奠定基础。
同时IFAC的成员组织应适当建立有关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的职业能力考评程序(appropriateassessmentprocesses),为形成最合适的评估方式,IFAC的成员组织、教育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适当考虑投入、产出和过程等方式的组合(appropriatemixbasedoninput,output,andprocessmeasures)。而在我国的教育中,无论是学生阶段还是工作中,鲜有对职业道德的评估。对于职业道德的评估,一方面能够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够淘汰部分不合格的会计职业人员,从而保持会计行业总体的职业道德标准。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