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5: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数学是基础性的课程,它要提供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素养。我国的数学教育历史悠久,具有很多优势,但是,面对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育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学内容偏窄、偏繁、偏旧;教师学历偏低、素质偏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数学应用意识薄弱;动手能力较差;数学创造能力弱;数学教育仍是“英才教育”模式,而未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如何突出我们的优势,改进我们的不足,吸取国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小学教育体系是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
1.教师只顾自我的教学,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中刮起了一阵风,数学教育讲究情境的设置,只是盲目地跟风,甚至为了创造个性的情境设置而不顾学生是否能理解,已渐渐脱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感觉莫名奇妙,已经脱离小学数学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教师不懂变通,没有启发性
一般教师授课都会事先备好课,预设这堂课如何教,可是一旦出现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比如,学生回答问题不甚满意或有偏差),教师就一味想着按预设的去做,一直问到有学生答到预设的答案为止,方才满意,甚至课程都上不下去,却不知去根据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去启发学生或为学生多讲解问题。
3.教师重视正确的答案,忽略解题过程的重要性
大多数教师在为学生检查题目时,只会先看结果正确没有,没有回答正确的才会去看解题的过程。如果答案正确,教师就不会去管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解题的。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删减偏窄、偏繁、偏旧的内容,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
由于先进的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对笔算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变化的信息,对口算和估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一些繁难的笔算教学和练习可适当删去,对计算知识的算理、算法可以从相应的较少位数或较少步数的计算知识类推出。在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很早就了解学数学的用处,同时要加强搜集数据、选择条件的训练,使学生学会一些搜集、处理数据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题目的形式要呈现多样化,如表格、图画、文字叙述等形式反映数量关系,这样既可提高学习趣味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双基”训练达到科学的平衡。
3.激励学生多样的、独立的思维方式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的思维特点,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形成高效的、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外,也要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多样、独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4.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与数学学科课最大的区别在于,“活动”既是它的形式又是它的手段。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更加开放、轻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参加。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自,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不仅要有生动活泼的形式,更要重视活动的内容。数学活动课不是数学学科课的延续,更不是它的重复,学科课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已为活动课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在活动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采用直观的形式,用现代的数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有关数学知识中受到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5.大力提高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所传授的主要是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只有掌握较高水平的数学知识,才能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透彻地分析,弄清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更好地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但我国目前小学教师的水平及学历层次还相对较低,大中城市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虽有所提高,但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没有经过大学的数学课程培训,拿的只是中文、文秘、学校管理等文科类大专(本)毕业证书,学历虽已达标了,但所拥有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水平却远不能胜任现代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为此,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已停止了中等师范学校的招生,将小学教育专业纳入了高等师范教育的体系,还有的省市在师范院校专为小学数学教师设立了数学专业第二学历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水平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在问题化教学过程中,能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支持数学的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又受到学生自己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制约,所以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方法、技术和知识等等各方面的困难,如何保障学生能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有效的探究学习呢?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问题化教学提供了各个方面的支持。
问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经历一个“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一般的问题化教学要求学生去寻求预定的、唯一的答案,而不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真正的问题化教学,答案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经常没有固定的答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信息技术的支持降低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的难度,网络资源又帮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可以完成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真正在运动变化中研究数学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解决数学问题。在教材中很多课题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感兴趣。课题中涉及的生活情境,很多方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同时,网上有关课题方面的信息又十分丰富、充实,查找收集也比较方便。这就很好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为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心得交流提供了便利。围绕此课题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如何利用数学知识策划和组织课题中涉及到的具体事情”,作为思考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将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分小组讨论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案。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电子演示文稿或者网页的形式进行制作、整合,为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做准备。
二、问题化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问题: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数学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从生活中数字化、符号化、形式化、公式化、抽象化得到的材料。所以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参与性以及主体性很难实现。如何将抽象化和公式化的数学问题还原于现实生活,让问题形式的呈现情景化、活动化、生活化变得尤为重要。应该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构建课程。
2、优化问题序列:帮助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特点,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个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难点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操作化。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规律,攻克难点。
如《鸡兔同笼》中的假设法教学,题目:“有一个笼子同时关着鸡和兔子,从上面看共有10个头,从下面看共有32只脚。问鸡和兔子各多少只?”传统的讲解法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我先让学生充分画,一直把答案画出来。学生画图发现不难,但速度慢。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有学生说道:“要是鸡和兔子脚数相等就好了”。自然想到了给鸡添脚和给兔子去脚,这其实也就是假设法。不过有了前面的画图,再加上课件演示。给所有鸡填上两只脚,总脚数是4×10=40(只)比原来多了40-32=8(只)脚,原因是给所有的鸡填上了2只脚,算鸡就是8÷2=4 (只) 。也可采用去兔子脚的方法,总脚数是2×10=20(只)比原来少了32-20=12(只)脚,原因是把所有的兔子去了2只脚,算兔子就是12÷2=6(只),理解起来非常简单。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假设法”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融入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其中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所以要求老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全面地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探索的工具由原来的铅笔和练习本变成了计算机以及软件,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资源由教材变成了整个网络,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如我们在进行《可能性》教学时,教材说扔一枚硬币得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让学生去自己动手试验,如果次数足够多的话也能接近二分之一,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甚至全年级同学的试验结果统计到一块儿进行分析,学生终于发现试验次数越多结果就越接近二分之一。又如《鸡兔同笼》问题,教材上只出现了列表法,由于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学生会从网络上了解到画图法、方程法、假设法、减半法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达到了一题多解的目的,而且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数学问题设计应注意什么
1、数学问题的设计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三结合”:
(1)结合课标
新的课程标准全面对任何教学活动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设计问题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问题到高层次问题,低层次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课题所要学习的知识,高层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该课题的基础上开拓知识面,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解决高层次问题,这就有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问题设计过程,正好对应了课新标准的三位目标。
(2)结合教材
教材结构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数学问题设计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就要求我们深层次备课,让老师彻底的吃透了教材;让学生能更好、更快的接受所讲知识,领会方法,拓展思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3)结合学生
前面我提到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受到学生自身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制约,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与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给学生以技术支持和方法上的引导和知识上的补充,这都是在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的。
2、数学问题的设计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
在我国课堂教学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认为问题的设计应该集中在课堂上。在课堂上怎样实施以高层次问题为核心进行的教学设计的问题,怎样帮助学生“围绕高层次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怎样安排教学时间?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去思考,去实践。也需要专家给以指导。
3、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
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语句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终目的。
创设情景的教学模式,将生活情景列入课堂教案之中,在课堂教学中以景生情的方式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通过互动实践提高数学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原则
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景的时候要把握五个原则,首先就是创设的问题情景一定要有新意。好奇心是低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因此,新鲜有趣的趣味问题会提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第二点就是问题情景要与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找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情景设置,更能达到创设情景的效果;第三点则是问题情景要非常清晰。问题需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并且非常具体,突出创设问题情景的主题,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含义,提高学习能力;第四点是问题情景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更具有吸引力,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第五点则是需要选择与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相符合的问题情景。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情景的设置不要过于繁琐,通过故事、游戏等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更易理解。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对策
(一)巧设导入情景,让学生以景生情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情景、以景生情的教W方式首先要做到巧妙地在教学内容中导入一个真实情景,让学生以景生情,也就是因为这个实际情况去自主思考分析情况的结果,从而引出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实践认知。因此,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占据着引起学生共鸣和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
趣味性的生活情景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电子白板的配合下,投影到白板进行互动,呈现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说,在小学二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上,“几何图形――钝角与锐角”的课程中,将生活中的钝角和锐角列举出来,比如扇子的下端是钝角,剪刀的前端是锐角等,将这些情况组成一个趣味性的情景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小明同学的身上举例,今天小明同学拿着剪刀去修剪扇子,把扇子剪成了一朵花的形状,问这里面有哪些钝角、哪些锐角,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通过电子白板观看视频或者图形文字的时候,引发了大脑运作思考,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最后教师的指导牵引都会让学生对几何图形中的钝角和锐角记忆深刻,在生活中时刻关注,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深入记忆。
(二)巧设互动情景,让学生以情激思
巧设互动情景,在互动的模式下,引起学生兴趣而产生自主思考。在上述第一部也讲到,因为兴趣学生会引发自我意识的思考行为,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直接进行互动,达到理论知识传授的目的。借助电子白板等新媒体设备,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生活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协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发现数学规律等。
在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可以借用图片放映的形式,结合学生熟悉的情景进行引导教学,引发学生思考。打个比方:小明同学与妈妈去坐公交车,在起点加上他和妈妈一共上去了6个人,过了一站下去了4个人,再过一站上来了15个人,问车上现在一共几个人。这样的情景带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情景中以情激思,自主进行思考探索,达到教学目的。
(三)巧设开放情景,学生以思导行
巧设开放情景,让学生自主进行理论知识和生活情景的串联,将二者合理地链接起来,达到学以致用、以思导行的目的。学生大多通过教师协助能够理解数学理论的含义和正确答案,但是学以致用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以思导行,理解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在电子白板的运用下,教师应该通过知识的实践性让学生思考举出对应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创新思维模式。
比如,提问学生锐角、钝角在生活中有哪些使用情景,学生可以回答,锐角在生活中可以是剪刀,很锋利,可以用来打开食品包装等;钝角在生活中可以是扇子,可以用来扇风,很凉爽,夏天经常会用到等。逆向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识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经过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恰当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呢?下面,结合教学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儿童生来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天生具有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的内容适时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奇”中产生疑问、产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当老师,随意出考题让教师回答,当看到每次教师的回答都很顺利时,不仅产生了疑问,自言自语道:“真奇怪,怎么回事?老师有特异功能?”此时笔者故意卖了关子,对学生说:“老师就是厉害吧。”然后告诉他们想不想何老师一样有这本领?此时的学生激情被教师调动起来了,“想,老师,快教我们吧!”就这样这节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认真,课的教学收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的内容时,笔者就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了设“疑”,适时设“疑”:“同学们,你们当中的多数同学都已经12岁,并且过了12个生日,可是有一个同学今年也是12岁了,却刚过了第4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言一出,学生哗然,激发学生强烈兴趣和渴望解开“12岁却刚过了4个生日”这个神秘的问题激情,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强烈探求知识奥秘的积极性。
三、给学生留有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悬念是牵引学生思维的“线”,因为新时期的小学生具有好奇又好胜的特点。为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前一课时,笔者就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不过在学之前教师先教你们一招,同学们,你们随意画个三角形,然后量出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果不其然,有同学这么做了,笔者也随口说出了第三角的度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的内容,下课”。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这样一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课下学生会提前预习,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四、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创设质疑情境
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笔者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上课时笔者随手拿出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信封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钝角的那一部分,那么能否判断呢?出示含直角的那一部分呢?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后,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能判断呢?这一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智力也到了最佳状态,教师的讲课也会被学生的情绪感染,有效课堂就这样生成了。
学习模式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建模、知识点运用、解决等过程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增强对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加以说明,另一方面提高知识点与实际案例之间的对应与整合,进而实现对知识点逻辑的扩展与运用。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运用时,一定要做好对问题本身的设计与控制,增强问题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对应,让学生能够分析、思维、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一、加强对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控制好数学问题的难度、数量
1)做好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应度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让数学问题教学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之间对应起来,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分析,才能保障实施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联动,保障数学教学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2)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法中数学问题的难度与数量,做好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延伸
老师应该主动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难度与问题数量,要避免所有学生都难以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况出现,也要避免因为数学问题的数量多而造成的教学重点不明确、教学意图不突出的情况,因此老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法时一定要做好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工作,让学生可以充分融入到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中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二、开展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性
1)采用多媒体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是分析数学问题过程中的形象化
老师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逻辑关键点与思维要求的侧重点的认知,进而增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导向性与目标性。比如在进行相遇问题的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动态图片或者是视频的方式进行相关数学参数的展示,同时通过多媒体软件中的标记作用加强对路程与速度的标记,进而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逻辑关键点。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广度
老师应该积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思维过程,梳理解题思路并在相同思维能力的学生群体之间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效益。比如老师可以将“鸡兔同笼”的问题交给学生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方法与解题思路,发现与整理两个重要的数学关系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与扩展能力。
3)使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逻辑的理解与分析
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进行数学问题的情景创设,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关键与思维突破口,提高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可以将梯形的面积计算与堤坝表面积的计算结合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设计需要多少平米的草坪进行装饰作为数学问题的终点,加强学生对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堤坝装饰面积以及四则运算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解题思路的总结,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老师应该主动将数学问题的分析讲解过程安排给学生来进行,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公式、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解题思路的巩固,提升学生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数学能力,全面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解决多少的数学问题,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逻辑与思维重点,进而以思维为出发点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现学生综合数学技能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素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优化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5(z1)59-61
[2]徐兵玲《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1)
1.充分分析数学教学内容,挖掘数学教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教学思维重点老师应该充分分析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挖掘数学教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数学思维模式的重点,找到数学教学任务中与数学思维、数学逻辑之间的关联,然后结合这些数学教学要求,选择、制定、优化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点,进而提高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1]。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保障学生充分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老师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问题以及学习需求,然后在设计有偏向的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保障学生可以理解数学问题并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过程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主导性,让数学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融为一体,保障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问题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理解与运用
1.结合生活实际,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老师应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来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更加真切、更加容易、更加准确的理解数学问题,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与掌握[2],比如在进行小数的简单运算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将每一个小数与实际生活中的物品价格对应起来,通过花费的金钱总额来进行小数加法教学,通过剩余多少钱来进行小数减法教学,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数学教学情境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活跃度。2.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理解与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进行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理解与思考,让学生成为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施者,而不是被动接收者。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追击问题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问题关键点的分析,掌握时间相同、距离一定的问题思维关键点,进而提高学生对该类问题的掌握[3]。3.老师做好引导工作,保障学生可以正确有效地完成数学问题解决过程老师应该做好引导教学工作,尤其是应该激发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积极性与有效性,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要点,熟悉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单一的数学知识点。比如在进行相遇问题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要点的分析,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掌握在相遇过程中花费的时间相同、距离一定,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模式以及解题技巧。4.控制好数学问题的难度与个数,保障数学问题对数学教学具有促进辅导作用老师在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应该控制好数学问题的难度与数量,避免因为数学问题的难度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数学问题的数量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难度,选择好数学问题的提问方式、问题数量、问题难度,进而提高学生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4]。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老师应该主动利用问题教学法的教学优势,通过设计数学问题、创造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扩展数学知识点的运用与实践,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准的掌握数学知识点,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增长。
作者:白丽慧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哈日诺尔中心校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实施》[J].软件教学,2015(2)174-174.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科学有效、合理有序的整体规划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与系统性,其中包括很多教学导入形式,如,问题导入、情景导入、游戏导入等 [1]。总的来说,课堂教学设计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具有趣味性、吸引力以及新鲜感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就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环节来看,目前的教学问题设计方法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现状
1.问题堆积现象严重
在数学教学上,以提问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是非常好的导入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教师习惯用一连串的问题累积去铺垫教学内容。例如,对“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教学中,教师会用这样的问题叠加开启整堂教学内容:“同学们,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体呢?”虽然这些问题设计的确是课堂教学内容,但是过多或过于叠加的问题设置,一方面会使学生对知识点混乱。如,上述例子中的长方形、长方体、正方形、正方体,完全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接受所学内容。
2.问题缺少一定连接性
小学数学课堂不同于初中、高中课堂,小学生的注意力与自觉性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对于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必须具备层层连接性,强化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自觉跟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然而,大部分的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一次收尾”的形式抛出问题,缺乏对问题的连接性与针对性。例如,教授“1-5数字的认识”时,只是简单地以视觉效应刺激学生产生问题:黑板上这个数字是什么啊?等等,那么学生只对数字产生了印象,而缺少了对数字运用的思维链接。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连贯性的运用,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
二、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措施
1.将问题堆积转变为问题吸收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优化处理好当堂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小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 [2]。问题设计并不代表着问题的堆积,笔者认为问题设计是将实际问题化为无形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带着这种思想意识,从而在教师的辅助与自主思考下找寻出问题的答案、吸收问题中的数学知识点。因此,将问题堆积转变为问题吸收,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
例如,在对“长度单元”中“厘米”与“米”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这样的问题设计:大家知道厘米吗?或者米是什么单位呢?教师应该根据厘米与米的知识点实质设计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将数学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吸收。比如,“同学们知道自己多高、多长吗?”学生肯定会七嘴八舌的回答问题,我一米二或者我130厘米等。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推进知识点的实际教学内容。
2.注重问题设计的连接性
这里以上文中“1-5数字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到,在认识1-5数字后就是对加减法的运算,那么在进行教学时,问题设计就可以为加减法的教学设置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做好知识的链接。例如,教师可以请五位学生到讲台上,首先分为两个一组与三个一组,提问:“这是几个同学?”同学们答:“两个。”提问:“这又是几个同学?”回答:“三个。”提问:“这一共几个同学。”答:“五个。”提问:“两个同学和三个同学合在一起是几个同学?”学生可能会思考一下,但肯定会有同学反映出来:“五个。”接着教师再将五位同学以一个一组与四个一组分开,以相似的形式考验学生,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既对数字有了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加法有了提前的预知认识,从而对知识点形成了高效连接。
数学是一个重视独立思考的学科,小学数学旨在为学生开启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与兴趣。教师通过对知识点的有效问题设计,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疑惑去解惑,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思考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铺垫,也有利于在新形势下,紧跟时代步伐与教育改革宗旨,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通过情境创设,小学生可以自主地去思考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教师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这对数学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目前存在三点问题,第一点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目的性不是很明确。虽然教师也进行了问题情境创设,但是在选择素材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去寻找一些素材,大多教师会在网上选取一些素材内容,缺少目的性,这样在进行讲课的时候,取得的效果固然不是很好。第二点是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没有通过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对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情境创设的时候,大多会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情境创设,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对所讲的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就可以了,而没有让学生通过情境创设去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知识,没有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深刻理解知识,那么这样学生就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教学目标相违背。第三点是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存在于形式化。教师在讲课时,对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大多是简单地完成了情境的创设,而情境创设的细节没有很注意,那么这样情境创设就失去了创设的意义,导致问题情境的创设就会只是一个形式化的存在。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思考
1.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应该结合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出发
数学知识理论性很强,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感受到学习的枯燥,乏味,而且会感觉数学知识很陌生。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而且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把生活中的素材作为问题创设的内容,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那么这样既可以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再会感觉到数学知识很陌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得到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注意使问题情境具有思考性
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使问题情境具有思考性,就是说要让问题情境具有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可以得到训练。而这个思考空间的大小要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空间的设置也不可过大,或者过小,思考空间过大势必会让小学生感受不到成就感,如果思考空间过小,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会得到很好的提高。教师在使问题具有思考性时,可以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或者是在问题的理解上等方面去设置,目的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进行深刻的理解知识,更好地去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3.在进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目前小学生处于自制力不强的阶段,在上课的时候比较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应该要使情境创设具有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比如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展开,动画的形式就可以很好地增加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富有乐趣,具有意义,小学生也会感觉到很快乐,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在快乐中去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趣味性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中的情境创设,对小学生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但是教师在运用时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要使情境创设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存在,同时注意使问题的设置具有思考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任婷.数学问题情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创设与应用[J].今日科苑,2007.
新近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概念和原理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所以问题教学法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是适应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需要。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具体问题,以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探索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探讨的空间。小学数学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让大部分学生有探索的空间,有解决的可能。如在教“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时,小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于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易拉罐饮料装在纸箱里,每箱共放3层,每层放的瓶数相同。一个纸箱里已经放了2层,这2层放了16瓶,这种纸箱共装多少瓶?”
六年级学生当然会用整数应用题的解法完成该题。这时问:“16瓶饮料占整个一箱饮料的几分之几?”接着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情节编成一道分数应用题“一箱饮料的2/3是16瓶,这箱饮料共装多少瓶?”
这时学生对问题情境认识清晰,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研究“16÷2/3”的计算方法,并提示学生可以摆弄物件或画图。这时候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经过一番探索和讨论提出了以下三个结论:
16÷2/3=16÷2/3 (式A)
16÷2/3=16×1/2×3 (式B)
16÷2/3=16+16×1/2=16×(1+1/2)(式C)
这时教师把A、B、C三式都扳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研究。这时,由学生自己发现三个式子都可推导出16÷2/3=16×3/2。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计算方法: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观察图形来探索,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透彻地理解了计算法则,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分析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提问题。如老师教学“年、月、日”一课,为了给学生指明看书学习的方向,说“老师要让你们看课本后,自己来说年、月、日有哪些知识,这一课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意见?”并用4分钟时间让学生认真地看和读。接着,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有的学生问:“今年是2004年,为什么书上画的日历还是1993年的?”“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此时,老师不要急于解释,而是以“年、月、日”知识进行讲解。最后抓住学生提出的几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讨论、释疑。这样,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3、教学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留有空间。
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般都是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对问题的再发现再探索的能力,不一定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为了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先预习,使学生先领会新知识并发现一些问题,教师根据了解到的学情,灵活调度和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
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作业:请你计算你家的实际居住面积。看上去问题很简单――只是求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和。其实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是遇到并要解决很多更具体的问题。比如,房间里有家具等物品,要去考虑如何设法准确地量出这个房间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的过程中,他们还可能发现这个房间的长度却是另一个房间的宽度,或者这两个房间宽度的和加上隔墙的厚度正好是客厅的长度。还有的同学家的客厅地面不是一个长方形,而是一个大的长方形减去角上一个小的长方形。学生在解决这些真实而具体的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对综合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强大为有益。
二、分层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知。
在进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各类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的问题也随着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而有所区别。
1、低起点。在每次开课时,针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通过新旧知识对比与联系的方法,降低问题的难度,引出新的知识。另外采用一些经常使用的,比较熟悉的思想方法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使这部分学生能较快地介入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引导他们层层深入,达到学习目标。
2、高要求。在“低起点”的基础上,针对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较高的问题,由于问题的思维跨度加大,这样的问题就成了一个强烈的刺激物,激起了这部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用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激发和影响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思维水平。
3、分层次。针对全体学生。在分层次设计教学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思考在先,教师讲解在后,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新知识的产生及解题思路都是从自己头脑中产生出来的,充分感受到了问题解决后的成就感和快乐。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是值得一试。问题教学法是符合新课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既能活跃课堂,又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以及思维的灵敏性、独立性等个性。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问题教学法不只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更重视思维的合理程序,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并增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64-01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轻视培养数学能力等,单向式的知识灌输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创建问题情境,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首先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引导,高水平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究性,这里的探究性指的是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相当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能够让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解决,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实现发展和提高;问题还应倾向有多种解决方法,也就是半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求不同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巩固已经了解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扩展性,也就是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个问题去寻求更多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问题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关联,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作用;问题应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学生通过写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分数的加减法》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分数分母不同,那么同学们能够想出几种方法来比较大小呢?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讨,学生们总结出通分、约分等若干种方法, 教师接着可以进一步提出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2)通过创建情境开展教学,课堂教学情境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也可以是根据当前社会热点创建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最小公倍数”这部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长方形小纸片,在教学时教师询问学生:现在我们有若干个长方形小纸片,我们假设这些是长方形瓷砖,那么如果将这些瓷砖拼成正方形,可以得到的最大边长和最小边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呢?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共同拼接并探讨正方形边长的范围。
二、问题导入的策略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导入问题,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内容要以学生最近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能够让大多数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导入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思考认清问题的本质,根据教学内容涉及不同类型的问题,通过多样化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和理解知识。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问题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提炼问题,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设计出难度适中并且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教师提示,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恰当的提示,让学生对问题更加明确,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分析问题情境,通过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假设学生是情境中的某个角色,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去分析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4)确定问题范围,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哪些知识有关,能够运用哪些知识去解决,这是确定的问题范围决定的。
三、问题的转化策略
问题转化就是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将已知对象和未知对象进行比较,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步骤主要是:转化问题,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未知对象转化为已知对象,将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形象的问题,以及数字和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等;通过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将问题与知识作比较,从中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恰当地使用公式和定理、性质等。
对于问题的“试误”策略,也就是针对某个问题或者话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归纳总结解题思想。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想法、意见不能轻易否决,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完成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结语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是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要求,如何提高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一、把握问题教学主要的要求可提高有效性
1.问题教学主要要求。小学数学开展好问题教学,教师应知晓“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教学环节的主要要求,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了解问题是问题教学的首先环节,研究表明: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动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开展好教学。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设计教案,突出问题教学的路线图,将一个一个的问题设计得具体、有阶梯性和合情合理。分析问题是问题教学的中间环节,要求教师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开展预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对数学问题粗知,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围绕问题,开展分析,各抒己见,明确问题的实质所在。解决刘邦题是问题教学的最后环节,要求针对学习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相关问题,师生共同总结评价问题解决的效果。
2.有效性提高理论。提高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师应该学习掌握好三个理论。一是学习掌握好信息论在数学问题教学中的应用。信息论认为,知识是由一个又一个微小的信息概念而构建成的。要开展好数学问题法,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中每一个信息概念,即知识小点。二是学习掌握好系统论在数学问题教学法中的应用。数学教师应该了解,数学是一个大的知识系统,而各年级各册各单元,包括每一个练习题都各自行成自己的小系统,但各个大、小系统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三是学习掌握好控制论在数学问题法中的运用。数学教师的每堂课,每10分钟,每1分钟都在教师的控制下开展教学,开展问题教学,都需要在教学控制中才能开展的有效果。
二、注重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可提高有效性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其教学法的实质在于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题教学的运用,主要有:
1.激活学生思维。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他们或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等。
2.讲究“布白”艺术。布白“艺术”,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惟有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4.指导学生评价反思活动。在问题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
三、问题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建议
1.提问具有科学性与针对性。一是问题教学的课堂提问内容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该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所提的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的提问都应该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提问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更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提问切实为教学目的服务。二是课堂提问次数要少而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科学知识的关键,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出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细小繁琐,以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性,以达到“精问”的目的。三是课堂提问要抓好时机,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视角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四是提问难易要适度,问题要考虑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的问题不超出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五是提问要切中要害,要根据具体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如在课堂铺垫环节,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