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

时间:2023-06-28 10:0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教学与科研

篇1

[5]张茧,刘爱民.教学名师优先晋升教授 湖大率先出台激励措施[EB/OL].湖南:红网,2006-10-8. http:///c/2006/10/08/997398.htm.

篇2

一、引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师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2.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但是,作者认为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三、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3.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1)要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坚持大学人才培养之本的观念。其次,教学作为学术的一种形式而重新定义。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①在组织结构方面,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需要流动的编制,采取院的研究所与教学系单位相结合的流动办法。②评价教师教学的质与量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报送的教学资料等,这样教师教学的内容能更新更好地得到反映。③开发教学与科研资源的潜力需要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利益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优化院系结构、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3.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1)调节教学管理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得到的回报与教学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政策;搞好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加强对教学的监管力度。

(2)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3)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3.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1)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2)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尚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3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进行理论传授和数学实验的活动,即普通教育和专业训练,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只有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体现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取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活动,即发现新知识。学校要培养人才,教学与科研都很重要。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探究科研在教学中的切入点,使得教学和科研能更好地互动与结合。

一 科研能促进教学

1.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校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变化中。高校的教学绝不可以一成不变,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本学科的知识更新,这是赋予高校教师的责任与能力,也是高等教学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实际和社会的需求,了解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以不断追逐学科前沿知识的态度做学生科学路上的领航人。

2.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当今社会,最炙手可热的就是创新新人才。创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大学教育不同于一般基础阶段的教育,大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高校教师如果能把自己科研中获得的思想、经验、灵感、方法传授给学生,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将创新的思维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社会不断发展,也不断涌现出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高校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3.有助于推动专业发展

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有一定周期,教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最新的科技知识。科学研究是对于事物基本规律的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发现新理论、新方法,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可以被积极地运用到指导生产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这种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中,传统学科得到了改造和发展,旧的理论方法被不断更新,新的学科体系产生,交叉学科也不断形成。因此,高校的科研活动大大推动了专业发展。

4.有助于推动高校为社会服务

现代高等教育已不仅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当前,高等教育利用其强大的人才资源和理论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服务,如建立大学科技园、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建立合作研究所等形式。因此,高校的科研活动也深化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探究科研在教学中的切入点

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将科研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1.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师科研过程及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向学生介绍学科的研究现状以及学科发展趋势。教师还可以将自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展开对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探讨,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互动的活动,学生获益,教师也获取了科研的灵感。这种教学过程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实行素质教育。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

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或者利用课余时间组成学科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甚至承担部分实验任务。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意愿,让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实验、科研任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独立设计。这样,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就能综合地运用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活动写成报告的形式,对所运用到得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实验方案进行设计,提出自己的创新设想,总结经验,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撰写或是形成专利。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更为充实、更有意义了。这种学习―思考―实践―创新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此外,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等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本专业综合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学生科研思路的锻炼与训练。学生可以在教师所做的科学研究中选取一部分内容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这样写出的毕业论文有针对性,有内容,还可以切实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高校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与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学与科研质量,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1]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0,(1):94

[2]吴鹏.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关系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1):127-128

篇4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协调

《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但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大学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甚至相冲突的情况。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教学视为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地方。作为学校来讲,顺利和圆满地完成教授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其根本目的。然而,随着各高校功能的扩展,科研在院校组织中占据了首要地位,高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意义与价值日渐突出,而作为教学者的角色却不断地被边缘化。

一、教学是高校的根本使命

高等学校首先是一个培养人的机构或场所,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环节。因此,教学不仅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主体性工作。《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高等学校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应围绕这个中心,而不是偏离这个中心。

(一)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高校教学过程是高等教育系统最基本的活动过程,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高校虽然倡导科学研究,但它与专门的研究院所不同,它以肩负的教育教学职能为显著特征而区别于科研院所。高校的第一要务是育人,教育教学是高校的本质特征。高校的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表征了高校对真理的不懈的探求精神,这也是高校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高校的科学研究,其根本上是以教育教学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为最高境界。

高校是以创造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组织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活动,重点培养的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和组织引领能力。大学生不仅要懂得自己如何开展工作,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且还要善于有效地组织引领他人开展工作。高校人才培养的这种高质量、高端性,决定了高校教育教学必须是由高水平、高素质、创造型教授引领、带动的高级教育教学活动。

(二)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

教师的基本工作是教学工作,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李岚清同志曾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赋予教师以更大的责任和希望。教师工作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一位从教50年的大学教师所说的“在大学教育中,教师的作用重要,教师的影响深远,教师的责任重大,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是每位教师的座右铭”。高校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将教师的一切工作都纳入教书育人活动之中。

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活动。科研是大学教师深化认识、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理的学习过程。因此,科研不应当是大学教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工作,而是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不断探索真理,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的科学研究和学习活动。

大学教师所从事的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可能与所讲授的专业教育教学的某一课程相距甚远。但是大学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却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影响到他的学生。学生从具有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身上,获取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一定包含有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一位能够把专业理论知识讲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易于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的教师,这对学生来讲无异于讲演艺术大师。而能够以科学研究的成果打动学生的教师,那么他将一定是能够唤起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的领航人。然而,这正是大学科学研究不同于专门研究机构的本质功能所在。也就是说,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功能,不仅仅是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重要的是影响大学的人才的培养,为科学技术的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科技人才竞争力资源。

三、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很多学校来讲,为了在科研项目申报和技术攻关上能有显著的成效,教师都分为了两类,一类是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型教师,另外一类是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学型教师。这种看似非常合理可行的人员合理配备的分配却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割裂。首先,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很少甚至基本上不参与学生课堂教学,在科学研究中很多新的科研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直接和学生见面,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参与和了解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其次,教学型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非常的繁重,势必造成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那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很多更新较快的知识可能在学生未毕业之前就已经过时甚至淘汰了,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陈旧,在工作中很难短时间适应工作要求。笔者认为教学与科研不应该是矛盾和冲突的。而应该是相互促进,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一)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在相关的理论课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特别是介绍研究者具体的一些理论成果和学术观点,可缩短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理论教学,不仅丰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而且通过与学生交流,形成新的灵感和论点,促进科研纵向发展,通过指导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形成新的科研选题。科研与教学相互推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学又推动科研,教学科研相长,共同发展。

(二)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和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和所能开展的实验课水平的高低;科研成果的水平高低也离不开实验的具体验证。让学生采用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实验形式,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的积极性,并具有敏锐的科学预见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又可提高学生对科研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改变以往实验只走简单操作过程的验证性实验形式,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

(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变传统的“知识型”为“智能型”、“综合型”和“复合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扩大视野,立足科技前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合到大学教学体系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和成果,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通过指导他们参与科研设计、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可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感性认识,打消他们的畏难心理;带领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进行一些比较系统的专题研究,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研究难题,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把教学与科研联系起来的枢纽。因此,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站在科学前沿,加强自己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萍, 贾天军, 郑文芝.科学研究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管理参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