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学习范文

时间:2023-06-28 10:0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技术学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技术学习

篇1

1) 专题视频包括学生参与制作的各类专题片、名师教学的访谈及学院重大活动的专题节目视频。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自主创建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流媒体电视台”作品均在这里。

2) 教学视频包括教师的讲课录像、软件学习的视频录像及相关视频学习资料。

3) 学生作品包括学生所上专业课的优秀视频作业及课外制作的视频小品等短片。

该网站专为视频学习而设,分学生和教师两级管理,娱乐性视频均不纳入其中。

4.3精品课程网站

精品课程网站主要包括已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数字媒体专业课数字媒体专业主干课)及由数字媒体专业创建的学校大类基础课程“三大构成”(数字媒体专业基础课)学习网站()还链接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精品课程网站。

精品课程网站相对独立,课程的大纲要求、师生论坛、答疑、专业提交、资料、课件、网络教材、学科竞赛、特色教学、作品展示、教学视频等方面均独立开设栏目,是数字媒体综合学习网的重要补充。

5结语

当前,国家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需要。

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针和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数字媒体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这样将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将技术和艺术相融合、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意能力培养的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海量知识信息的讲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学生和老师创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让学生能享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更便捷的交互方式,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学生交流互动进行教学的平台,收获了较理想的效果。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不断完善,将会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更人性化的交互方式。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科体系也会在这样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辅助下变得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 石冉冉. 学习者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交互研究[J]. 教育技术导刊,2007(4):13-14.

[2] 耿卫东,陈根才. 挑战复合型动漫技术人才的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回顾[J]. 计算机教育,2008(13):38-39.

[3] 周迎春. 数字化学习的几种模式及需注意的问题[J]. 人民教育,2009(9):49-51.

[4] Badrul H.Khan. Dimensions of E-learn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2(2):59-60.

[5] 李学渊. 数字化学习系统支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 纺织教育,2006(2):50-53.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for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Major

GENG Wei-dong, PENG Ren, LI Xiao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943-04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for Rur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Agent Technology

XIE Jing-wei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100, 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for distance education provides a new world, and takes benefit to rural areas. The passag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gent-rural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analysis the current rural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application and status issu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measures, from the view of improving rural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application.

Key words: Rural Digital; Agent; XML; distance learning

信息化应用于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核心内容。目前,全国各学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这本身就证明了信息化对于教学的迫切性和趋势性。农村因为其所处位置的分散,信息资源的匮乏,在教育中成为薄弱的一环,现代远程教学系统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远程教育,学习者可以足不出户地参加网上学习、网上讨论以及网上答疑等。这种教学方式继承了传统远程教育方式中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限制的优点,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从而达到让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实现自我知识获取、自我更新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目标,非常适合在农村普及相关农学知识和技能水平。

1 数字化学习平台主要技术研究

1.1J2EE体系结构

模型-视图-控制器是八十年代Xerox PARC在为编程语言Smalltalk――80发明的一种软件设计模式,最近几年被推荐为Sun公司的J2EE平台使用,并且受到越来越多Cold Fusion使用者和PHP开发者的欢迎。MVC不是一种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而是一种架构模式(Architectural pattern),用以描述应用程序的结构以及结构中各部分的职责和交互方式。它使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强制性地分开。使用MVC应用程序被分成模型、视图、控制器三个核心部件。应用程序被分成了三个主要的部分,每个部分负责掌管不同的任务。J2EE的框架一共分为5层:

1)Presentation(表示层):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用户通过这一层来操纵应用程序。

2)Application(请求层):将Presentatinn层与services层连接起来。

3)Services(服务层):EJB服务器的入口,作为Domain层的,根据不同的用户请求,来调用相对应的商务逻辑处理程序(Domain)。

4)Domain(领域层):处理用户的请求信息,一般以use case为单位。

5)Persistence(持久层):与持久性数据(数据库)打交道,根据Domain层的请求来操作持久性数据。

1.2 Agent技术

Agent理论和技术是在面向对象技术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方法。基于Agent的研究,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区分在传统人工智领域和基于结构主义的方法。方法有两种出发点:在传统的人工智能领域和基于结构主义的方法。传统的人工智能领域具有特定的过程和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认知过程,考察的对象是系统;另一类是基于结构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网络中使用Agent的技术,从基层的Agent及其相互作用来研究系统的整体特性。传统的人工智能领域是商业系统使用较多的方向。

1.3 系统体系结构的选择

1.3.1 C/S模式与两层结构

C/S(Client/Server)结构,即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在早期的应用系统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特点是,客户端运行大部分服务,客户端与数据库完全分开,如数据访问规则、业务规则、合法性校验等应用逻辑。C/S模式通常用于两层结构,它的处理流程可表示为:

两层结构模式=多Client+单/多DataServer

两层结构的应用模型可表示为:

表1 客户机/服务器的两层结构模型

在这种模式中,服务器只负责数据的处理和维护,为各个客户机应用程序管理数据;客户机包含文档处理软件、数据查询、决策支持工具等应用逻辑程序,使用SQL语言发送、请求和分析从服务器接收的数据。这是一种“胖客户机/瘦服务器”的网络结构模式。

1.3.2 B/S模式与三层结构

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其本质是三层结构C/S模式。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从传统的两层C/S(Client/Server)模式发展起来的网络结构模式。其处理流程可表示为:

三层网络结构模式=多浏览器+单Web服务器+多数据服务器

三层结构的应用软件模型可表示为:

表2 浏览器/服务器的三层结构模型

在三层结构中,作为一个应用服务器(又叫Web服务器),应用逻辑程序己从客户机上分离出来。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务器提出访问数据库的要求,Web服务器接受请求后,将其转化为SQL语法,并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验证其合法性,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再将得到的所有结果变成HTML文档形式,转发给客户端浏览器,最终以Web页面形式显示出来。这是一种“瘦客户机”的网络结构模式。

2 数字化学习平台需求分析

2.1 数字化学习平台中常见困难与问题

2.1.1 学习管理方面的问题

基于课程的学习普遍的流程是预定学习目标、确立学习进度、按进度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无疑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而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很可能缺少预定的明确目标;而学习进度也是很难保证的;

2.1.2 知识积累与建构方面的问题

1)一些学习平台所拥有的知识内容是僵化的。

2)交流区好象一个大水潭。什么水都往里倒,问答是不成体系的,一些好的文章、好的思想很快被湮没了。

3)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仿佛是形式上的,让人感觉到其中的隔膜。

2.1.3 在用户专注性方面的问题

对于学习平台的开发者来说,常常理想地认为,学生应该有使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学习的充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过高估计了学生自己管理学习进度的能力。实际上,即使是成人,也常常感觉很难调控数字化环境中的学习,甚至会出现以下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极端是沉迷于娱乐而遗忘学习的原初目的;而另一个极端是,由于资讯的爆炸性增长与缺乏管理,使学习者迷失,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2.2 我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构建

1980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建立,是对传统教育资源缺乏的有效补充,也是在农村教育这方面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尝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这无论是从实际需求还是在长远意义方面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农村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基层干部以及其他城镇力量。数字化教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所以在建设上还应该注意:

1)进一步扩大对现有师资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数字媒体教学的能力;

2)加强数字媒体的宣传,使农民认识、理解、接受数字技术;

3)及时了解农民的需要,掌握需求的变化,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开发适合农民的生动形象的数字教材。

3 基于Agent的农村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实现

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是农村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农村师生建构一个先进、通用、能面向国际化教学的网络教与学环境,使他们在多校区的网络虚拟环境中能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利用教学数字化管理平台 ,通过远程教育管理系统预定远程教育课,各教师在注册了一个用户名之后,便能够登录,即可查阅、下载网络上包括电教馆以及和教育网台的各种资源,也可以向校本资源库的教师个人文件夹中上传各种文件,同时在该系统内预定远程教育专用教室的使用及填写上课后的各种信息反馈。学校管理人员通过本系统对学校每一位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及专用教室使用情况进行监控。

3.1 基于Agent的个性化远程教学系统

系统中必须建立基本类Agent、个性化处理类Personalization Agent、服务器类Facilitator Agent等。基本类Agent主要侦听环境中的事件,并通过Sensor/Effector对事件作出反应。服务器类Facilitator Agent主要登记活动Agent,并协助Agent相互通信。

本系统中的主要类有Student Agent,Teacher Agent,Administrator Agent和Personalization Agent。

1)类Student Agent:主要功能是提交学习者注册时的信息以及学习者在学习某门课程中与本系统交互时产生的一些个人信息,Personalization Agent收到这些信息后,根据这些个性化信息,调整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内容。。

2)类Teacher Agent:主要功能是提供课程内容,可以根据Student Agent对学习者个性信息的处理结果,通过Facilitator Agent向Teacher Agent发送请求,然后Teacher Agent向Student Agent发送符合该学习者个性特征的课程内容。

3)类Administrator Agent和类Personalization Agent:他们使用单独的设计模式,确保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Facilitator Agent和一个Administrator Agent的实例存活。

3.2 在线学习管理

学习系统支持基于学员个人能力的课件学服务在学子系统中指导模块能根据学员的各类信息,分析学员当前所处的状态,灵活的控制学员的学习内容,决定教学策略和方法。其具体的指导策略包括:

1)根据学员的专业及课程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课件;

2)根据学员的学习进度,提供两种学习模式,分别为:是继续进行上次的学习;或是自行选择教学内容;

3)根据学员的学习水平参数,安排相应难度的教学课件;

4)由教学计划和教学知识点之间的依赖关系确定教学课件之间的顺序。

3.3 表现层的实现

表现层的功能是对用户接口进行设计,主要涉及到个性化界面的定制和XML的显示。

1)用户界面:表现层可以让用户自己选择使用的语言、常用的工具条、定制个性化菜单颜色、字体等内容,通过针对不同用户设计不同XSL来达到个性化效果。

2)用户界面的XML显示:HTML规定了统一的格式。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asp语句查询数据库并将结果替换成asp语句嵌入到HTML面中。

3)用户注册:用户可以在登录页面中点击注册按钮,进入用户注册页面,填写信息进行注册。

4)用户登录:用户通过注册时使用的电子邮件和密码进行登录。若忘记秘密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找回。

5)权限管理:权限管理分为三个部分:组策略管理、用户组策略分配、组策略编辑。组策略管理负责策略的添加、命名和删除。

6)课程管理:管理员或教师添加的课题参数有课题名称、课题所属专业、选择图像(课题的图像标识)和课题的描述(对课题的相关简介)等。

7)交流展示:学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交流展示平台上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增进了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日后相互之间的合作奠定基础。

8)学习资料管理:在研究性学习平台中,所有的资料都必须在学习资料管理页面上传,然后将链接添加到相关课程的下载栏目内供学员下载。

9)学习界面:用户通过登陆后,可以进入学习平台,搜索浏览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3.4 数据访问中间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从事政务、电子商务的业务需要,企业、政府越来越需要把不同阶段、不同技术构造的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为一个更大的系统。这就要求应用系统具有多数据源访问的能力。随着电子商务、政务的不断深入和扩展,新建的应用系统也要求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和伸缩性。此外,系统还应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及可维护性以满足我们整合数据库访问的需要。数据访问中间件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方便的数据源连接:在设计和实现信息管理系统时,我们希望尽量做到与使用的数据库无关,即当后台的数据库发生变化时,不需要或者尽量少地修改前台代码。而在这一点上数据访问中间件的应用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

2)管理数据库连接:数据访问中间件应完成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数据库连接管理。用户界面层不用直接与数据库服务器建立连接,而是通过数据访问中间件建立连接,并由中间件管理连接缓存。

3)管理数据库访问:当用户需要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时,首先通过数据库连接管理模块与相应的数据库建立连接,然后由用户调用数据访问中间件提供的标准接口。数据访问中间件将SQL请求转发给相应的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执行SQL语句后,将得到的结果通过数据库连接返回数据访问中间件,再由它返回至用户界面层。经过数据访问中间件处理,数据访问过程中实时出现的错误信息也将一起返回。

4)性能问题:数据库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单元,由中间件完成通信功能。硬件技术快速发展,但其价格反而下降,因此往往通过使用更好的硬件来提升性能问题。另外,当用户数量较少时,由于中间件建立多个连接需要花费时间,是否利用中间件的连接管理功能对数据库的响应速度影响不大,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采用中间件的连接管理功能所带来的性能优势就显现出来。

3.5 基于B/S结构的系统性能改进

B/S结构相对C/S结构有优势。同时B/S结构并非完美,其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B/S结构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弱点。如:页面频繁刷新导致人机交互性下降。

首先要说明的是,页面刷新是B/S结构特有的实现机制决定的,因为客户端既浏览器基本上不处理业务逻辑,几乎所有工作都交由服务器端处理,服务器端处理完毕后,再将结果发回浏览器端,重绘页面,形成所谓刷新。所以,只要应用B/S结构就不可能避免页面的刷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避免页面频繁的刷新,从而尽可能减少给系统的交互性带来不利的影响。

下面仅列举一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Textbox的On change事件会引起页面重新刷新,于是利用了以下的解决办法,使得页面不用刷新。

1)调用简单的前台脚本打开一个新页;

2)把相关参数传递给该新页处理(该新页的前后台均可处理);

3)处理后所得数据再用前台脚本返回;

4)数据处理完毕后被打开的页面自动关闭。

3.6 系统安全策略

系统安全性是指保护系统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而造成数据泄露、破坏或更改,系统安全性是涉及系统各个方面的全局性的问题。系统是一种可共享的资源,在开放共享的环境中,安全与开放共享即是制约,又是相互统一的。系统既是共享的资源,又要适当地保密。只有解决保密问题,才可能更好地实现共享。系统管理要求实行三点基本方针,即预防、检测、恢复。在本系统设计和实现中系统安全性设计的策略主要由:1)权限控制;2)日志使用;3)规范输入信息。

4 总结与展望

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程教育开辟了一片崭天地,农村教育因其地处偏远,教育资源能以跟上而成为普及教育的盲区。远程教学技术的研究,正可以为农村远程学习平台的搭建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随着教学信息化日益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以技术改善教育环境,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引入信息技术后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必然对教学形式、方法、内容的革新与进步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大力发展数字化教学对推动科技和教育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发展网上教学的关键并不是从物理意义上扩大网络范围,更应该重视改善现有网上教学系统的性能和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平红,卢强,张屹.对外汉语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7(6).

[2] 王欢,王贤良,周恕义.“以人为本”―构建新一代网络教育平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2).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27-01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现代化信息技术认识的关键课程,有助于使W生树立良好的信息技术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不断加快,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逐渐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与传统教学相比,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以数字化设施作为依托,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摆脱了理论式教学的局限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电脑作为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是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电脑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为学生将来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奠定相应的基础。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化、数字化正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学生若是不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则会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格格不入。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对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实践性操作,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电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数字化进校园已经常态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运用需要教师发挥组织、指导特长,促成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提升。学校应该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电脑,便于学生根据教师教学内容来进行实践性演练。同时,教师要尽量选取通风、光照较好的教室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场所。

(1)转变教学思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注重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围绕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同时,教师要注重分层异步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使每个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即通过QQ群、微信等通讯工具,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便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

(2)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学习相关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便于学生根据情境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教学“插入图片”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相应的图片和音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教师对学生们讲:“小明有喜欢做音乐相册的爱好,可是小明生病了,无法做音乐相册。但他想制作音乐相册来送给好朋友小亮,他便向天使许下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天使能够赐他一个完美的音乐相册,同学们能帮帮他吗?”这种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作的兴趣,他们运用相应的图片和音乐制作出了相应的音乐相册。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电子报刊、电子贺卡、动物卡通”制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WPS文字软件、ACDSee照片处理软件进行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任务进行自我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提高他们自主习得知识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给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任务。如“管理电子邮箱”教学中,教师就可提供一个优化的邮箱,让学生尝试着优化,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方法,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引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践操作的引导,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篇4

中图分类号:TP391.41

图像是信息载体,是我们人类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是并非所有图像都如人意,就拿我们常见的数字图像来说,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由于投备的硬件条件限制,拍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素质,信息传输过程中信号的干扰等,都会造成信息的丢失,最终影响图像的质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是利用一幅或多幅低分辨图像的额外或互补信息来恢复出一幅具有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这种技术可以打破图像在形成过程中的限制,得到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因此该技术在许多领域(如卫星侦察、数字高清等)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超分辨率重建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重建的方法和基于学习的方法。基于重建的方法是超分辨率技术发展早期的算法,这些算法计算相对简单,复杂度也较低,但是存在重建倍数的限制,目前更多是作为学习算法的辅助算法。

1 基于学习的超分辨率技术

在基于学习的超分辨率技术中,学习方法的通常作法是构建一个训练样本的学习库,在库中包含某种低分辨率图像与其对应的图像的映射关系,然后利用这种映射关系,求出测试样本图像对应的高频细节的最优解。由于学习库的引入,待重建低分辨率图像有更多的先验信息可以利用,因此,基于学习的重建方法能够比基于重建的方法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图像质量。基于学习的超分辨率技术最早是由freeman等[1]提出的,该方法一经提出迅速成为数字图像超分辨率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目前主流的基于学习的方法主要有基于范例学习的方法、LLE方法、虚幻脸方法和稀松表示法。

1.1 基于范例学习的方法

基于范例学习的方法是freeman等人[1,2]最先提出的,他们利用马尔可夫网络建立高低分辨率图像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将高分辨率图像经过模糊平滑处理后下采样,得到对应的低分辨率图像,再将低分辨率图像通过双线性插值或三次插值来得到与高分辨率图像大小一致的图像,然后将它们分块,通过学习获得高分辨率块之间和高低分辨率块之间的变换关系,对于用于测试的低分辨率图像块,只要找到其在马尔可夫网络中的位置,根据马尔可夫网络的对应关系找到其对应的一些高分辨率块,再根据训练得到的变换关系计算出高频分量添加进去。

这种方法是基于学习方法中最早被提出来的,也是其他基于学习方法的基础,该方法相较于重建的方法能利用更多的高频信息,在放大倍数和重建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对于训练样本的选择要求较高,算法复杂度也大大提高,并且这种方法对噪声非常敏感。

1.2 领域嵌入法

Chang等[3]创造性地将流形学习方法引入超分辨率重建中,在该方法中,他们假定高低分辨率图像块在特征子空间中具有的相似的流形结构,待重建图像块通过在低分辨率图像块学习库寻找它的k近邻表示,然后用这些系数与这k个近邻对应的高维流形块加权得到高分辨率块。

领域嵌入法相较于基于例子的方法需要更少的训练样本,并且对噪声的敏感性也有所改善,但是领域嵌入方法的领域保持特性并不总是成立,所以这种方法需要选择合适的图像块的特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3 虚幻脸方法

虚幻脸方法最早是由baker和kanade[4]提出的,他们首次将超分辨率重建算法用于人脸这一特定领域,由于图像数据是人脸,可以较多的隐含先验信息使用,他们的算法中仅从学习库中选择与待重建块最相似的块作为输出,且在放大8倍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虚幻脸方法使用了人脸这一重要的先验知识,在特征脸的帮助下使重建效果大幅提高,但是对于有丰富表情的人脸,重建质量还有待提高。

1.4 稀松表示法

稀松表示是由Yang等人[5]最新提出的图像超分辨率实现方法,这种方法是从训练库的图像中选择图像块组成一个过完备的字典,然后在这个过完备字典中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求得待重建图像块的稀松表示,最后利用这组系数重建出高分辨率图像块。

稀松表示方法相较于领域嵌入方法来说,不用规定领域的大小,系数的多少是由线性规划求解得到的。但是该方法对于过完备字典的选择问题不易解决,随机选择重建质量不佳。

2 基于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展望

基于学习的图像分辨率技术虽然打破了传统方法在放大倍数上的限制,能取得很好的重建效果,但是重建质量严重依赖学习库的构建,而且学习方法的样本训练时间较长,计算复杂度很高。未来基于某一领域的重建方法会得到较大发展(如类似虚幻脸的方法),有了某个领域的信息作为先验,构建的学习库与待重建图像的相关性将大大增强。目前大多数关于超分辨率重建的文章都只侧重了算法重建的图像质量,在重建速度方面提及较少,如果能在时间复杂度上有所突破,将大大推进该技术的实用性。现在学者们对超分辨率技术的研究都集中在了算法的提出和改进,而忽略了对这个问题本身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Freeman W .T.,Jones T.R.,Pasztor E.C..Example based super-resolution[J].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2002(02):56-65.

[2]Freeman W .T.,Pasztor E.C.,Caemichael O.T..Learning low level vi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2000(01):25-47.

[3]Chang H.,Yeung D.Y.,Xiong Y..Super-resolution through neighbor embedding[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 CVPR. Washington,DC:IEEE Press,2004:275-282.

[4]Baker S., Kanade T.. Hallucinating faces[C].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Grenoble,France:IEEE Press,2000:83-89.

篇5

在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迅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适合社区居民学习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有着重要而且深远的现实意义。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原先构建的基于教学的学习系统不再适用于现今的终身教育在全民的推广。因此如何建立满足多种需求,基于学员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成为现实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数字化学习呈现的新问题

1.1新的资源和工具组织无序化:随着教育资源的多媒体化,不断有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资源库涌现,在资源的组织、设计和传播上也百花齐放,但对于社区居民在选择这些形式多样,功能迥异的资源上难免有些为难。同时这些资源虽然种类繁多,但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不少还有错误、还注入了广告甚至恶意病毒,虽然好看但实用性不高。因此居民如何能在浩瀚的资源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利用好手中的资源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好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应该引导用户掌握浏览、查找、判别、追溯相关的信息,甚至能够自动完成资源的合理选择和学习工具的有效匹配,让用户真正享受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实效和功能。

1.2缺乏科学的评价策略和方式:虽然对于传统的课题环境而言,开发出来的评价工具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依托数字化教育的时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评价总是无法做到一对一和实时到位。由于学习者身处不同地域、学习时间和习惯,利用不变的评价工具和模式去评测每个人是不公平的,因此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如何公正可靠的开展评测等方面的问题,阻挠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推广。

1.3数字化平台需体现信息道德素养:互联网使使用者获得了共享、自由、平等地使用资源的能力,但正由于信息获得渠道多样,源头复杂,信息是否包含不符合社会文明的内容,是否因为使用和享受这些资源而付出了过高代价。除此之外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过程、道德行为等都未严格规定。因此需要信息和系统使用者能正确鉴别相关信息的真伪,做符合信息道德的事。但这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因此设计的学习平台要利用系统的功能模块不断强化信息道德概念,并利用技术手段来规范和健康有序地使用平台资源。

2 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目前,社区所覆盖的区域内有不少教育单位、图书馆和企业,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可以使用。同时,在街道党委的指导和领导下,投入必要的建设资金分阶段进行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参与建设和管理的人员一般都长期从事相关信息化和教育管理工作,在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能完成平台的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争取政府相关职能机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引入教育智库和教师,在自动化系统的辅助下开展平台的运营,因此,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3 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目标

学习平台利用Web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具有一定个性化、开放性、参与性的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创设的教育信息接口来共享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有偿服务等机制的促动下可以享受到最好的网络教育服务,提升社区内的居民的信息素养。

4 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各功能模块设计

下面对所要构建的平台的各个主要模块的结构及其相关模块的功能进行详细的阐述。

4.1个性化学习模块:个性化学习模块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模块、选择学习时间并利用系统向导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样就可以解决异地异时学习的问题。该模块有课堂视频教学子模块、资源子模块、评价子模块、现场广播指导子模块和团队协作子模块等。

4.2资源库模块: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教育网络接口,使学习者可以快速链接国内外的图书馆,在购买相关服务的基础上,查询相应的信息和资源。并设置如下子模块:学科研究资源子模块、考试考证资源子模块、休闲娱乐子模块和培训子模块。学科讨论模块、学科资源共享模块、学科导航模块、学科化联合服务模块、学科信息定制模块、学科新闻聚合平台模块、在线帮助模块。

4.3模拟训练模块:该模块由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虚拟仿真系统所组成,可以让相关学员选择课程的时候在自主训练的时候能够身临其境,通过真实的案例结合逼真的多媒体呈现和操作系统来检验、考核使用者。同时包含在线平台教学人员,这些人员按照学科进行了分组和分类,其角色即为网络教师,可以远程参与探讨、答疑解惑和组织远程讨论和学习会议等。针对难以回答的问题,管理人员会存储这些问题,反馈给系统智库的专家求解,并及时反馈给学员。

篇6

汉语写作技能专项训练虽然重要,却常常被学习者忽视。一项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尼留学生的调查显示,除了部分希望获取学位的学生表示出对“汉语写作”有兴趣外,大多学生都不愿意在写作方面下工夫。(郝红艳,张念,2005)这种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态度必然导致写作教学工作开展得步履维艰。早在1996年,吕必松先生就针对汉语写作课存在的诟病提出:“在通常情况下,笔头表达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想写,二是能写”,而一直以来作为写作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的命题作文,“往往是跟这两个条件相违背的,因为老师出的题目不一定是学生想写的,即使想写,在初级和中级阶段也不具备自由表达的能力。”因此,如何让汉语学习者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写作热情并使其实现完整表达,是汉语写作教学目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提供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机遇。2003年,何克抗教授引进了“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混合学习”主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超文本的整合性和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激发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开的方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电脑作为写作工具,以因特网作为写作、传播媒介,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是当下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写作的非物质性便于学习者自然、随意地写作

大多数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笔头表达时,都会有一种如临大敌之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源自于有限的语言能力对思维的羁绊,而且由于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习者的写作过程(包括逻辑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修改),所以,学习者往往在手写表达时更慎重、更紧张。

传统笔纸写作要求学习者必须严格遵守文字表达的线性逻辑。一旦词语由头脑中的形象转变为纸上的文字,就具备了物质性,成为真实具体、冥顽不灵的客观实在。正因如此,学习者对于纸质文本的修改往往建立在对原有文字的抗争和拒绝之上——涂抹或圈除不适合的文字,在旁边加上替换的词语。也正因为纸面大小的限制,容不下蔓延的思绪,受不起肆意地涂改,所以学习者下笔之前常是凝思勾画,在心中先行酝酿。

相较于纸笔写作的“意在笔先”,网络写作基本上实现了文字对思想的同构再现。

网络写作依赖电脑操作而完成。随着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对电脑发出指令,学习者可以将头脑中的语句直接以磷光体像素的形式反映在显示屏上。而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不过是暂时存储的密码,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改写、插入即时发生而不著痕迹。换言之,网络文本仅仅是学习者写作结果的展示,而与写作过程是百般纠结还是兔起鹘落没有任何关系。个体的痕迹从写作中全部抹去,正像德里达所指明的那样,电子写作中产生的文本具有非物质化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点。因此,电脑环境下的写作与说话十分类似,学习者头脑中的语言、书写、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同步发生、合而为一,网络文本成为对于思维着的整体进行的变幻不定的模拟。于是,学习者可以卸下因语言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思想上的包袱,在电脑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不足意之处反复修改、编辑,使随意适心的写作成为可能。

二、网络写作环境的真实性有利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随着信息科学脚步的迈进,“网络现代教育的特征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其学习环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会性。”(李新民,2006)在创建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运用媒体技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学习,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1.创设情境。新学期开始,首先向学生介绍写作教学的总体计划和学习策略,并将由教师预先在局域网或互联网创建的论坛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鼓励论坛中的每位学生彼此关注,形成圈子,第一时间捕捉其他同学的言语信息做出反馈、展开交流,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关注视角,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发放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供讨论主题的同时,将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目标词语、常用句型等一并展示给学生,鼓励其发言时使用本学期课本中新学的词汇。

3.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约定好上网互动的时间、时长,鼓励学生由写短句开始,最终实现段落表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回应或质疑其他同学的看法,抑或就语言问题向其他同学求助、指出其他同学表达上的语法错误等。通过观点交锋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习惯,努力让学生把想说的说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在网络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和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调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讨论主题集中在学生最为敏感的话题上。每个主题以一周为周期。周期末,教师整体评估学生参与网上交流的表现, 集中讲解写作技巧和普遍性、典型性的语言问题,并鼓励学生继续下一个主题的讨论。 转贴于

4.效果评价。讨论结束后,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将讨论的情况与内容整理好上交给老师。由此,学习者能够充分巩固和强化讨论时已涉及的词汇、用法,利用有关经验的同化或重组实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赖以持续下去的情况与条件。具体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环境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造的、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以支持个性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交流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学习场所。”(谢舒潇、黎景培,2002)互联网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无焦虑的写作环境,能够给予学习者最真实的交际场景及各种可理解的目标语使用实例,基于任务的实时网上互动能够加强意义的协商,激发学习者创作的兴趣。因此网络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理想中介。

三、网络写作媒介的多样性宜于学习者扩大写作视野、丰富写作内容

传播学者普遍认同,网络传播集历史上的一切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身;将传统中分置于不同媒介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图画整合在一处。因此,利用网络载体的写作训练必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传统写作认为:写作是人类运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交流、传播信息的语言活动,是排除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符号的创作过程。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写作成果已经不是单一的文字文本,而是融合了表格、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符号的多媒体文本。论坛写作时,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插入上述媒介符号作为文本内容的补充,既丰富了写作内容,又使写作过程生动、活泼起来。

另外,网络文本的超链接功能扩展了写作的内容、延伸了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所谓超链接是指包含在每一个页面中能够点击进入其他页面的链接信息,用户点击链接而跳转到它所指向的页面。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浏览相互链接的页面,拓展阅读的空间,增加写作资料的储备,进而扩大写作视野、实现完整表达。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写作背景资料时,可以将资料中的语言点讲解和补充说明设置为超链接的形式,一方面不会破坏背景资料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保持了页面的整洁美观。同时,学习者也可依照语言能力的不同选择是否需要超链接的帮助,使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学习理念落到实处。就学习者而言,超链接为汉语写作者交流思想、反馈信息提供了跳转阅读、实时交流的可能。网络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没有固定的顺序,不要求读者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阅读,因此,论坛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任意选择阅读的页面对任意内容进行回复,打破传统写作从文字到文字、从开头到结尾、从书面到书面的线性写作形态。

结语

现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发现意义的过程。”应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正是引导写作主体去传播信息、表达思想、发现意义。此种模式下的汉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角色的转变,关注学习者表情达意的逻辑思维,培养汉语书写逻辑形式。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并具备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的写作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估的能力,督促学生用目的语持久参与评说与讨论,鼓励学生用已学或正在学习的词汇表达,对词不达意、内容空洞、衔接不畅的作品给出适当的意见和修改参考。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二十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 网络写作 写作训练 建构主义 

汉语写作技能专项训练虽然重要,却常常被学习者忽视。一项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尼留学生的调查显示,除了部分希望获取学位的学生表示出对“汉语写作”有兴趣外,大多学生都不愿意在写作方面下工夫。(郝红艳,张念,2005)这种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态度必然导致写作教学工作开展得步履维艰。早在1996年,吕必松先生就针对汉语写作课存在的诟病提出:“在通常情况下,笔头表达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想写,二是能写”,而一直以来作为写作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的命题作文,“往往是跟这两个条件相违背的,因为老师出的题目不一定是学生想写的,即使想写,在初级和中级阶段也不具备自由表达的能力。”因此,如何让汉语学习者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写作热情并使其实现完整表达,是汉语写作教学目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提供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机遇。2003年,何克抗教授引进了“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混合学习”主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超文本的整合性和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激发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开的方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电脑作为写作工具,以因特网作为写作、传播媒介,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是当下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写作的非物质性便于学习者自然、随意地写作 

大多数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笔头表达时,都会有一种如临大敌之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源自于有限的语言能力对思维的羁绊,而且由于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习者的写作过程(包括逻辑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修改),所以,学习者往往在手写表达时更慎重、更紧张。 

传统笔纸写作要求学习者必须严格遵守文字表达的线性逻辑。一旦词语由头脑中的形象转变为纸上的文字,就具备了物质性,成为真实具体、冥顽不灵的客观实在。正因如此,学习者对于纸质文本的修改往往建立在对原有文字的抗争和拒绝之上——涂抹或圈除不适合的文字,在旁边加上替换的词语。也正因为纸面大小的限制,容不下蔓延的思绪,受不起肆意地涂改,所以学习者下笔之前常是凝思勾画,在心中先行酝酿。 

相较于纸笔写作的“意在笔先”,网络写作基本上实现了文字对思想的同构再现。 

网络写作依赖电脑操作而完成。随着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对电脑发出指令,学习者可以将头脑中的语句直接以磷光体像素的形式反映在显示屏上。而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不过是暂时存储的密码,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改写、插入即时发生而不著痕迹。换言之,网络文本仅仅是学习者写作结果的展示,而与写作过程是百般纠结还是兔起鹘落没有任何关系。个体的痕迹从写作中全部抹去,正像德里达所指明的那样,电子写作中产生的文本具有非物质化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点。因此,电脑环境下的写作与说话十分类似,学习者头脑中的语言、书写、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同步发生、合而为一,网络文本成为对于思维着的整体进行的变幻不定的模拟。于是,学习者可以卸下因语言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思想上的包袱,在电脑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不足意之处反复修改、编辑,使随意适心的写作成为可能。 

二、网络写作环境的真实性有利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随着信息科学脚步的迈进,“网络现代教育的特征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其学习环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会性。”(李新民,2006)在创建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运用媒体技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学习,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1.创设情境。新学期开始,首先向

编辑整理本文。

学生介绍写作教学的总体计划和学习策略,并将由教师预先在局域网或互联网创建的论坛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鼓励论坛中的每位学生彼此关注,形成圈子,第一时间捕捉其他同学的言语信息做出反馈、展开交流,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关注视角,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发放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供讨论主题的同时,将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目标词语、常用句型等一并展示给学生,鼓励其发言时使用本学期课本中新学的词汇。 

3.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约定好上网互动的时间、时长,鼓励学生由写短句开始,最终实现段落表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回应或质疑其他同学的看法,抑或就语言问题向其他同学求助、指出其他同学表达上的语法错误等。通过观点交锋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习惯,努力让学生把想说的说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在网络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和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调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讨论主题集中在学生最为敏感的话题上。每个主题以一周为周期。周期末,教师整体评估学生参与网上交流的表现, 集中讲解写作技巧和普遍性、典型性的语言问题,并鼓励学生继续下一个主题的讨论。

 4.效果评价。讨论结束后,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将讨论的情况与内容整理好上交给老师。由此,学习者能够充分巩固和强化讨论时已涉及的词汇、用法,利用有关经验的同化或重组实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赖以持续下去的情况与条件。具体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环境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造的、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以支持个性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交流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学习场所。”(谢舒潇、黎景培,2002)互联网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无焦虑的写作环境,能够给予学习者最真实的交际场景及各种可理解的目标语使用实例,基于任务的实时网上互动能够加强意义的协商,激发学习者创作的兴趣。因此网络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理想中介。 

三、网络写作媒介的多样性宜于学习者扩大写作视野、丰富写作内容 

传播学者普遍认同,网络传播集历史上的一切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身;将传统中分置于不同媒介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图画整合在一处。因此,利用网络载体的写作训练必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传统写作认为:写作是人类运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交流、传播信息的语言活动,是排除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符号的创作过程。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写作成果已经不是单一的文字文本,而是融合了表格、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符号的多媒体文本。论坛写作时,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插入上述媒介符号作为文本内容的补充,既丰富了写作内容,又使写作过程生动、活泼起来。 

另外,网络文本的超链接功能扩展了写作的内容、延伸了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所谓超链接是指包含在每一个页面中能够点击进入其他页面的链接信息,用户点击链接而跳转到它所指向的页面。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浏览相互链接的页面,拓展阅读的空间,增加写作资料的储备,进而扩大写作视野、实现完整表达。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写作背景资料时,可以将资料中的语言点讲解和补充说明设置为超链接的形式,一方面不会破坏背景资料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保持了页面的整洁美观。同时,学习者也可依照语言能力的不同选择是否需要超链接的帮助,使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学习理念落到实处。就学习者而言,超链接为汉语写作者交流思想、反馈信息提供了跳转阅读、实时交流的可能。网络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没有固定的顺序,不要求读者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阅读,因此,论坛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任意选择阅读的页面对任意内容进行回复,打破传统写作从文字到文字、从开头到结尾、从书面到书面的线性写作形态。 

结语 

现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发现意义的过程。”应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正是引导写作主体去传播信息、表达思想、发现意义。此种模式下的汉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角色的转变,关注学习者表情达意的逻辑思维,培养汉语书写逻辑形式。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并具备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的写作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估的能力,督促学生用目的语持久参与评说与讨论,鼓励学生用已学或正在学习的词汇表达,对词不达意、内容空洞、衔接不畅的作品给出适当的意见和修改参考。 

 

参考文献: 

编辑整理本文。

;

[1] 吕必松.二十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李新民.构建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篇8

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类、信息类等相关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也要适应社会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完成对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教学,培养出兼具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基础理论教学方面,改善教学效果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是该课程的教学基础和核心,将直接影响后续的实验和课程设计教学,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内容,要从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1.1教学手段的优化

传统教学主要是讲授式,以填鸭式的方式使学生很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内容多、信息量大、图表复杂多样等,使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内容生动形象的动态显示出来,既大大节省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的时间,还使学生轻松、灵活地理解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教学内容的设计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且逻辑性很强,必须要合理安排各教学模块的授课次序,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各个模块处于不同层次,只有以前面的模块为基础,才能学习掌握后面的模块,例如,只有掌握了组合逻辑电路和触发器的内容,才能够继续学习后续的时序逻辑电路部分,它们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关系。另外,由于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目标注重对集成电路和芯片的使用,因此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淡化各类电子器件内部电路的分析,突出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外部特性和应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3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太枯燥、难学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引入问题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是采用创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求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例如在讲授时序逻辑电路时,通过介绍交通灯控制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数字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类集成电路芯片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改善了课堂效果。

二、实验教学方面,提高应用能力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是该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的穿行,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

2.1实验内容的调整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包含验证型和设计型,在基本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适当地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的内容。验证型实验无需自己设计,对选择的集成器件进行连线,根据输出的结果验证器件的功能效果。例如验证TTL集成与非门74LS20的逻辑功能。这类实验只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设备或器件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而设计型实验需根据要求的逻辑功能,设计出逻辑电路图,然后选择合适的集成器件,连接电路并调试运行其功能。例如设计三输入多数表决电路的实验。该类型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电路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2实验手段的更新

常规的实验教学都是在硬件设备上完成的,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硬并重的实验教学平台被不断采用。Multisim软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虚拟器件,具有强大的仿真功能。在实验中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既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设计教学方面,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教学是该课程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设计教学是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选择方案、设计电路、模拟仿真、制作实物、调试运行等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独立完成数字电路的整体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设计为例,要完成该课程设计题目,首先要明确其设计要求,根据要求确定需使用的器材,然后进行整体方案的选择,设计各单元电路,连接构成完整的数字电路,使用Multisim软件进行模拟仿真,最后购买可用的器材,焊接搭建成实物,演示运行,实现设计要求的全部功能。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以上一系列的任务,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掌握通用数字电路的设计方法,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对数字电子产品制作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创新的综合分析设计能力,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各方面教学的分析,改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需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Ver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2]郭玉华,庞学民,岳彩青.“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69-70,72.

篇9

1数字农业技术简介

1.1数字农业技术概念

数字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1]。近年来,国内外在数字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领域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索,进步和成果十分显著,数字农业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武器。

1.2具有数字农业技术基础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农业高等院校中培养具有数字农业技术基础的人才,应该在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数字农业的原理、组成和方法,建立关于数字农业系统框架,了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掌握信息技术与专业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这对推进数字农业进程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农业数字技术课程涵盖农业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庞大繁杂,同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和难度具有较大的差异,课程的复杂性使它更需要一条有效的途径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师生关系、加强教学效果。身处互联网时代,它完全可以创造跨越时空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支持情境,使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具有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优势,课堂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

1.3建构主义

技术支持情境的构建目标的业务领域是知识学习,因此系统设计必须符合先进的学习理论,体现合理的认知规律,适应自主的学习需求。学习理论至今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认知主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对推动教学系统设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学生在知识掌握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具有积极的自我控制、目标导向和反思型特点,通过学习情境中的发现过程和精细加工过程,自己建构知识,建构主义指导的学习方式的环境包括以下四大要素[2]。

1.3.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创建有利于达成意义构建的情境至关重要,是创建教学环境的基础。

1.3.2协作。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贯穿始终。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可以有效地分析收集教学资料、能够及时对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对学习评价和意义构建都很有作用。

1.3.3交流。学习过程必然需要交流。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交流方式是达成最终学习目标的基础环节。

1.3.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虚拟学习环境(VLEs)

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s,VLEs)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领域,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标准化学习与学习管理的系统,主要用于支持络学习过程中内容传递、促进在线师生间的交互。它的概念目前并不统一,还有诸如“整合化学习系统”(IntegratedLearningSystems,ILS)、“内容管理学习系统”(ContentManagementLearningstems,CMLS)等解释。VLEs目的是通过技术提供各种促进学习的有效工具,满足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有效进行协作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以及广泛的资源共享提供有力的教学和技术环境支持。目前的VLEs在技术特性上不同,但设计思路都类似,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时空拓展和资源共享。不难看出,主导思想都是课堂再现与传递,本质在于解决教学资源短缺。这种教学模式仅仅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网络延伸,思考模式基于同一个“尺度”,适用于每一个人,而有效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应该是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适应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拓展网络教学的内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施质量,对网络教学发展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数字农业技术基础》VLEs构架见图1。

2.1知识学习

知识学习在VLEs中通常采用网页文本、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3种形式,组织方式往往是按照章节以树形目录的方式呈现。然而《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不同的知识框架体系,这些框架体系构成了多个子课程。虽然子课程之间知识点侧重不同,但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因此构建时应该遵循课程必须具有一定弹性的原则。把《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知识分解成最小的知识单位即知识点,把每个子课程的学习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然后,将知识点根据知识目标组合成知识单元[3],确保每个知识单元都有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应用目标;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差别灵活设置不同的知识单元,将其组成基本知识框架即子课程。由于《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复杂性,交叉性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目标的差异,每一个知识单元可能被不同方向的子课程应用,因此将知识单元构建成可重用知识单元,以便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知识单元(图2)。

2.2学习路径选择

VLEs中的学习路径是指在网络的环境下,学习者在一定的策略指导下、为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的顺序[4]。面对VLEs中的各种学习信息,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判断从何处开始学习活动。因此在VLEs中为学生提供过程的参考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学习路径的选择是VLEs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教师根据课程中各个子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的经验提供多组学习路径方案,学生自由选择相应的学习路径方案。在遵循学习路径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路径的节点方向,使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便于知识获得、维持、迁移和应用。

2.3角色定位

在VLEs中的角色根据不同的职能被定义具有不同的权限。该系统的角色有管理员、教师、学生3种,主要职责如图3所示。管理员、学生、教师在虚拟环境中各司其职,并且都能够围绕课程的开发与维护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观点。注册模块的注册采取与校园网一卡通对接,通过校园卡的卡号和密码可以直接确认身份,确保实名登录。

2.4参与机制

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关系学习的效果,在VLEs中设置问卷调查、互动评价、投票表决等环节,使学生和教师融入VLEs之中,达成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并依据师生参与的情感度和参与效果,分析教学所处真实状态,形成师生教学状态、学习状态诊断,为学习质量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2.5教学评价

采用开放的、多维度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地记录学生日志并进行跟踪监控,跟踪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过程,包括学习时间、阅读次数、学习路径的选择、参与互动的次数、实验操作评测、作业成绩、单元测评等。根据以上资料,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

2.6教学反思

篇10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强,系统性强,逻辑思维强。本课程作用与任务是:通过学习数字系统逻辑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及常用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使其逐步具备独立分析与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的能力。当前,该课程在网络教学中采用视频录像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只有理论部分,缺少实验评价。

二、基于Mulitism软件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Mulitism软件简介

Mulitism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推出的电路原理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是早期的ElectronicWork-bench(EWB)的升级换代的产品。Mulitism元器件库包含了数千种电路元器件供仿真实验选用,虚拟测试仪器仪表种类齐全。该软件特色体现在它将各种虚拟仪表非常逼真地与电路原理图放置在同一操作界面上进行各项参数和波形的测试,以图形化的方式消除了传统电路仿真的复杂性,它具有详细的电路分析功能,可以设计、测试和演示各种电子电路。

(二)Mulitism在教学中的具体使用

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点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在组合逻辑的教学中,以逻辑代数、基本逻辑门、逻辑函数、基本逻辑电路为基础;在基本逻辑门视频录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真值表进行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通过逻辑门、开关、LED显示器进行直观实验式教学;在逻辑函数视频录像教学中重点讲解公式化简、卡若图化简,规则繁琐通常需6个左右课时进行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利用其逻辑函数转换器实现真值表、逻辑函数、逻辑电路、逻辑表达式化简相互之间转换,因此可大大减少课时。组合逻辑的常用逻辑功能芯片教学中,需掌握编码器、译码器、译码显示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比较器,在时序逻辑的教学中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是重点,也是本门课程的难点,这些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视频录像教学中只能理论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实现实践式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Mulitism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教学示例

以六十进制计数器为例进行Mulitism教学示例。六十进制计数器的讲解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1.在PPT中介绍

Mulitism中典型的计数器芯片74LS161N,74是个系列名,LS是低功耗,161是型号,N表示民用产品。它是一块四位二进制数计数器,可用一块74LS161N设计成十六进制以内的任意进制计数器,用多块74LS161N级联可设计出任意进制的计数器。

2.在PPT中讲解

74LS161N芯片的清零、计数、保持、同步预置数四种功能,结合Mulitism仿真进行教学。在Mulitism仿真中教学能让学生直观接受,达到一边理论教学、一边实验示范的直观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学生可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反复仿真实验。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87-02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使传统建筑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作为培养建筑学设计人才的高等院校,理应适应这种新的形式、新的变化,协调好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和计算机数字技术应用之间的冲突,并对其进行认真的探索、思考,提出应对策略。

一、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概述

2007年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促进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1]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计算机辅助设计系列课程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系列软件一般包括Sketch up、Auto?鄄 CAD、天正、3D Max、Photoshop等,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辅助建筑设计和分析的软件层出不穷,常用的软件主要有建筑信息模型类(Archicad、Revit),渲染表现类(Lightscape、Vray、Piranesi),环境模拟分析类(Radiance、Airpak、Raynoise、cadna / A),节能分析类(Ecotect、DOE-2、Energy Plus、PKPM、BECS2010、IES)等。各种新的辅助设计软件不断冲击着建筑行业的人员。在高校的教学中,应该选择哪些软件进行讲授,如何串起不同软件和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如何开展相关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是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的首要问题。

二、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应用现状

如何使计算机数字技术融入建筑设计过程,真正做到为建筑设计服务是目前各个建筑学专业应该着重考虑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目前,高校建筑学教师对计算机数字技术主要有两个误区,一个是有一部分教师对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充分,他们认为计算机数字技术就是简单的绘图软件的学习,只是画画图而已,对设计影响不大,不用投入太多的精力;另一个误区是有一部分教师非常重视传统建筑学的基本功,他们认为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计算机,会影响徒手表达能力的训练,丢掉了建筑师的基本素养。以上原因直接导致该类课程的专职教师短缺,无从组建教学团队,阻碍了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以AutoCAD为最基本入门软件,辅以天正建筑、SketchUp草模、3D Max渲染出图、Photoshop后期处理等软件作为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的院校考虑本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转向以学生自学为主。或许教师们认为计算机数字技术仅仅代替了图纸,计算机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辅助“绘图”,而并非辅助“设计”。[2]

(三)无规范化教材

目前计算机类的教材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编者都是着重讲解软件的命令,与建筑学专业结合的内容很少。同时教材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无法按照某本教材进行讲解,授课的随意性很大。此外,计算机类书籍定价较高,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最后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上课无教材的情况,仅凭课堂上的听课或笔记,学生很难对所学的内容展开系统性的复习和实践。

(四)课程缺乏衔接

从现阶段的培养计划来看,计算机课程设置大部分都是一个学期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比如大二开设Au?鄄toCAD课程,大三开设3D Max、Photoshop课程,有的在大四或者大五开设建筑数字技术选修课,每门课程都进行单独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与建筑设计之间基本没有有效的衔接,缺乏系统性,导致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无法联系实际,不能贯穿到建筑设计构思和表达的过程中。而且每门课基本上都是逐个命令地讲解,因学时有限,很难有更多的时间与专业结合。比如,有的学生有非常好的建筑设计构思,由于计算机技术有限,无法表达出来,无奈只好改成能直接表达的普通方案形式,限制了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的表现。

三、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改进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只依靠课上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更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课程进行实践。应改变以往以单独讲解AutoCAD、SketchUp、3D Max、Photoshop为主的教学模式,辅以Archicad、Revit、Radiance、Ecotect等设计分析软件的讲解,以建筑设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不同软件的学习融入建筑设计过程中。重点讲授辅助建筑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将软件命令的讲授融入设计过程中,通过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的建筑设计过程来达到综合运用软件的目的,课程的内容可以结合建筑设计的进度来安排。比如,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增加建筑信息模型类软件和环境能耗模拟分析类软件的学习。对以手绘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建筑设计题目一般是功能相对单一、形体简单的小型建筑。计算机课程教师可以在讲授AutoCAD、SketchUp时,以学生设计的作品为主线,用讲解命令的形式自然地贯穿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软件的积极性。

(二)精讲教学内容

在以设计为中心,将命令的学习融入建筑设计全过程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计算机数字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命令非常多,因为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而如果仅仅用于建筑设计的话,所需要的功能就会大大减少。因此,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精简命令讲解,重点突出,这样能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果,然后再扩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广度。比如在AutoCAD的学习中,因其是为了满足所有工程领域,对于建筑设计来说,使用功能和命令更是有限,只占到20%左右;[3]Photoshop在平面设计、广告摄影艺术、网络制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做建筑效果图后期处理所涉及的命令却有限,因此在讲解时,通常有针对性地对建筑总平面、室外效果图、小区规划效果图等实例作为演示直接讲解常用命令的应用技巧;而3D Max软件主要是面对影视动画和游戏领域,在建筑效果图制作中,它的命令和功能使用就更少了。因计算机技术课程学时有限,不可能涉及所有软件的学习,像Ecotect、DOE-2、Energy Plus等环境、能耗模拟分析软件可以结合建筑物理等课程的教授进行系统学习。[4]因此,在常用软件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不同软件进行对比和介绍,总结各自擅长的方面,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学习。

(三)讲义替代教材

目前尚没有一本得到建筑学院校普遍认可的规范性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教材,同时又因为计算机数字类教材种类繁杂,水平参差不齐,价格又相对比较昂贵,所以,对计算机类课程不要求学生购买材。学生可以在资料室、图书馆等借阅相关书籍,能基本满足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求即可。而教师主要以教学团队自编的讲义为主,讲义是各种软件最核心的内容,即使软件版本不断更新,也不会对教学产生太大影响。[5]

(四)组建教学团队

在大部分院校,计算机数字技术课程一般都由年轻教师承担,虽然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但他们对新软件、新技术的学习比较快,另外,他们更方便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实践的开展。因此,应该组建一支以承担建筑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课程为主体的年轻教师队伍,辅以资深教师为督导的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团队成员能及时了解课程欠缺所在,相互沟通、交流,快速提出应对方案。同时,通过进修、培训、经验交流、教学研讨等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计算机数字化建筑设计能力,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以更好地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和教学任务。

四、结语

针对目前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和计算机数字类课程的设置特点,从未来实际工作需求出发,结合当前建筑行业设计的现状,立足本校建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和建议。在注重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同时,锻炼学生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的能力,加强建筑设计和计算机数字技术两大类课程的兼容互补,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我院学生在各种建筑设计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设计院的普遍认可。计算机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教学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建筑设计和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教师共同探索、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 注 释 ]

[1] 谭洁,刘威,王宁.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改革初探[J].山西建筑,2014(24):269-270.

[2] 沈淑红.数字技术影响下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3(3):79-80.

[3] 程娟,景涛.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改革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3(5):118-119,145.

[4] 赵鹏.计算机模拟分析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2.

[5] 杨小峰,邓小军,沈红峰.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1(3):65-68.

篇12

计算机具有人机交互功能,这种交互方式是传统教学过程所不具备的。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近似于玩的过程中,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是否有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激发兴趣,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枯燥的问题生动化。例如在学习整流电路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电路中正负半周电流流向,可让学生直观掌握电路工作原理,再如,在学习OTL电路时,采用PROTEUS软件仿真,用虚拟示波器测量电路输出波形,通过改变基极偏压,虚拟示波器上将显示交越失真的波形。这种方法较传统的电路分析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思考产生交越失真的原因。

1.2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形象,有效地突破电子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把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明,化不可见为可见,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整流电路这一知识点,利用计算机把电路图和正弦交流电在电路中流通和过程做成动画,并加以文字说明和解说配音,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单相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1.3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与互联网有强大的存储和搜索功能,老师把自己开发的教学素材,教学片段,操作视频存于计算机中或职教大学城空间中,学生在课前可查看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预习,带着疑问进课堂,课后还可整理和复习,这样可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熟练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1.4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弥补电子技术实验的不足

在常规的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特别是数字电路部分,需要购买很多集成电路,实训教复杂,费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很多实验都可在计算机前完成,学生在充分理解电路原理,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实训室进行操作训练,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仿真实训过程中,不存在元件损坏情况,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1.5丰富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职教大学城空间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把与教学有关的课件、教案、单元电路原理分析、电路图、作业、授课视频、操作视频上传到空间中,学生在课余,课堂均可学习。通过空间教学,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与练习,教学全过程都通过网络完成,因此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信息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在电子技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旨在优化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传统教学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如果只追求形式,滥用信息技术,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要在恰当的时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进行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些内容通过传统实训不易实现,或受条件限制不能进行实训,如PN结的形成,三极管放大电路的输出特性曲分析,这些内容用传统方式只能是老师讲授,由于内容较抽象,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如将PN结的形成做成动画,演示出PN结内电子运动情况,则很好理解。观察三级管放大电路的输出特性,由于学校没有晶体管特性测试仪,无法演示,而采用软件仿真则很好解决了此问题。

2.2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信息化形式来实现

电子技术教学包含基本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理论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电路原理动画展示、PROTEUS仿真或EWB仿真,这样使内容直观化,学生更易接受。而实训教学中,元件识读可开发专用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如色环电阻识读工具,555定时器计算工具。AltiumDesignerSummer09进行3DPCB仿真,电路组装可采用FLASH动画,这些教学手段都是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2.3发挥空间教学的作用

实施“空间教学”,就是依托职教新干线,教师建立空间,上传课件、任务书、多媒体动画、教学视频,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归纳为9个项目,学生根据空间的资源,课前预习,完成空间作业,课后复习,将课堂得以延伸,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