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服装设计调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一,师资来源仍过分依赖校内教师和本学科专业教师,对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专家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吸引与吸收力度不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获取相关领域知识资源的渠道和成为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真正融入社会与市场参与实践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第二,传统研究生教育中单一导师具有专业局限和个人喜好的偏向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架构与理论积累的多元化发展,容易框定和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课程设置在划分配比上尚不平衡,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实践,或者过于集中和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理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并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得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式上虽然有别于本科阶段,鼓励学生以“自讲”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学习,但教师的“放手”程度依然有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持程度仍不够高,限制较多。
第五,考核方式仍过于单一,尤其是毕业时存在流于形式的论文或设计成果,而评判标准的不统一,以及评判人员在范围与对象选择上的局限,也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无法获得客观、全面地反映和认定。
第六,就业走向分配不均匀。由于关联性实习基地或具有长期合作性的实习单位的缺失或不稳定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真正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毕业后对于相关服装用人单位的融入性和适应性较差,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认可。综观整体,虽然较之以往江苏地区相关艺术院校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以上一些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高层次服装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改革迫在眉睫。
二、思考与探讨
通过对江苏省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似乎已是老生常谈。虽然近年来很多院校都有意识地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但很多具体事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效果也因此难以保证甚至大打折扣。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合理有序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相关机制。
第一,在师资配置上,实行校内与校外、单一学科与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予以整合,同时补充与本学科关联性较强的其他学科的教师配合教学,让学生能够突破单一学科学习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局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多学科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逐渐形成以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为主体且包含跨学科内容的复合型知识储备。
第二,在导师制度上,充分开展与推行双导师制,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校内方面,可以分别将擅长理论研究与擅长实践的导师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辅理论的双向学习中获得进步;校外方面,物色并筛选相关服装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专家或杰出人才,以兼职导师的身份帮助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解决出现的问题,联合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比重,并有选择地增设与自身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围绕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建设以实践内容为主、理论内容为辅的课程体系,合理调配二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关联度,让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选择与服装专业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的专业视野与分析能力。
第四,在教学方式上,建立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研讨为主的课堂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研究生阶段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言与相互切磋的机会,压缩以“我教”“你学”为主的教学比重。教师应转换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进而建立和形成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善听、多言,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意识。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0-0127-04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SHI Hongrui ZHANG Ying GUO Xiaoyan ZHANG Feng
Nursing College,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n Changzhi city.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hose contents included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motion factors, were conducted in 49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in Changzhi city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4. Results 15(30.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hospice care, and 26(53.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were planning to conduct hospice care. 17(34.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propaganda, and 27(55.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planned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Ideal service places were mainly nursing home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mplementers of hospice care were mainl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milie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hospice care, such as diverse service requirements, lack of funding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experience deficiencies, and cognitive deficiencie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ies of Changzhi city is not optimistic.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nding and personnel investment should be enhanced, and awareness and outreach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Present sit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临终关怀倍受重视。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惠及民生,基层医疗单位发展尤为迅速,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场所,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向社区医疗机构转移,如何推动社区临终关怀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区医疗的重要课题[1-5]。把握好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这也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旨在进一步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2~6月选取长治市4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社区老年临终关怀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进行严格的培训,以现场调查和人员访谈为主要调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100%。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15所(30.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经开始实施临终关怀,有此打算的26所(53.1%),没有此打算8所(16.3%)。17所(34.7%)对所管辖社区的居民进行过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27所(55.1%)计划进行,5所(10.2%)没有计划。见表1。
表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2.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工作人员理想的临终关怀场所问题回答256人次,理想场所回答为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的46人次(1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8人次(26.6%),综合医院41人次(16.0%),养老院55人次(21.5%),居家病床46人次(18.0%)。多数(82人次,46.3%)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由医务人员和家属共同实施更好,其次为家属(55人次,31.1%)。见表2。
表2 工作人员对社区临终关怀的定位
2.3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
对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困难调查共437人次,主要体现在缺乏经费支持(83人次,19.0%)、政府重视程度不够(82人次,18.8%)、专业知识及专业人员缺乏(82人次,18.8%)等方面。对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措施调查共422人次,主要体现在增强政府行为力度(92人次,21.8%)、制定相关法律法规(90人次,21.3%)、增加服务机构(84人次,19.9%)等。对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安静舒适的环境(26.4%)、亲属陪伴(26.4%)、维持一般治疗至患者去世(21.0%)等。 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近年来,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陆续开展,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6,7]。国内学者对上海市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8]。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在区域间发展并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临终关怀服务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本次调查旨在为加强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3.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临终关怀在社区的开展和宣传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查中仅有30.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34.7%进行过相关宣传。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的社区,被服务的对象较少,多数是在社区进行一般性治疗,并不住院。社区所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包括一般诊疗、转诊、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健康讲座、慢性病随访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改革力度的加大,社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临终关怀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宣传不到位,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设备、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专业医务人员的缺乏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9];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
3.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目前临终关怀的实施场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并不相同,我国主要以宁养院、社区医院、家庭病床等为主。本次调点访谈临终关怀建设的参与者及实施者,结合本地情况,多数工作人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作为理想的实施场所。选择医护人员和家属为理想的临终关怀实施者。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选择就近医疗的家庭逐渐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成为重要的医疗服务场所。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虽然可能更加专业,但经济负担也相应较大。虽然很多医疗机构将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关怀实施的主导,但由于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家属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家属的参与不仅能够解决被实施者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利于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
3.3 社区临终关怀开展的影响因素
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认为主要在缺乏经费支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缺乏规范的管理、公众的认知不足等方面。促进因素方面基本与影响因素相互契合。虽然政府在新的医改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向基层倾斜,扩大了投入,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社区医疗机构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这种制约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10]。本次调查在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了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内容。与相关报道[11,12]相似,本次调查显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内容需求较多、范围较广。“尽力抢救并治愈”、“条件允许则应用先进手段、药物延长患者寿命”等部分需求已经超出临终关怀的范围,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临终关怀知识,才能有效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服务在长治市社区开展情况不乐观,亟待加强宣传,需加大经费和人才投入,扩大认知度和服务范围。社区实施临终关怀虽然有自身便利条件,但也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必定是临终关怀发展的重点[13-16]。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争取多方支持,科学管理,相信经过积极的努力,一定能够探索和建立适合本地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晶,刘素珍.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3):758-759.
[2] 孙晓峰,孙金海,郭强.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J]. 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84-85.
[3] 王丽萍,李亚洁. 临终关怀态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66-69.
[4] 杜伟华. 浅谈临终关怀所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58-159.
[5] 辛婵滢. 社区临终关怀护理进展[J]. 上海医药,2014,35(18):38-42.
[6] 钟敏,孙伟,钟宁,等. 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况分析[J]. 上海医药,2013,34(8):46-49.
[7] 高茂龙,王静,王进堂,等.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9):2262-2264.
[8] 袁炜. 上海市社区临终关怀2012年和2013年调查主要数据比较分析[J]. 上海医药,2014,35(22):13-17.
[9] 马娉,苏永刚.中国临终关怀困境及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44-46.
[10] 何静,徐蓉,陈慎,等. 社区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6):73-75.
[11] 唐争艳,张永爱. 关于西安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认知度及需求现状的调研[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81-683.
[12] 钟宁,孙伟,王海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1):3589-3591.
[13] 钟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现状,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 吉林医学,2014,35(6):1287.
[14] 李霞,付伟.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 健康研究,2012,32(2):143-146.
[中图分类号]R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9-0007-03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中医药服务是我国认真贯彻党的“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由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当地卫生局负责管理、社区全科医师团队负责实施,以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运用为抓手,针对社区全体居民的福利型卫生保健服务。《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中指出,要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加强社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笔者对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2007年4月~2008年10月由广州市白云区卫生局向本区内的32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发放书面调查问卷和电子调查表格,统一回收。在数据整理期间,遇到数据填写不正确的问卷,由书面调查结果与电子调查问卷进行核对,发现错误或疑问,利用电话进行询问纠正。数据整理完毕后,选择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实地调查,并检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描述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和现有资料为基础,运用比率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2 结果
2.1 发展概况 广州市白云区共设置3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已有28个机构开展了中医药服务(其中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停业装修,未能参与此次调查),有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未纳入广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由政府医院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由个人、社会团体举办。见表1。
2.2 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 参与此次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40人,其中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70.21%,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占29.79%。医师与护士的比例为1.02:1,其中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与护士的比例为1.03:1,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与护士的比例为1:1.04。中医执业医师共有85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04%,占执业医师总数的22.67%;其中13个社区服务中心有中医执业医师50人,占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8%,占服务中心执业医师总数的17.99%,占社区机构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58.82%;18个社区服务站共有中医执业医师有35人,占服务站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2.50%,占服务站执业医师总数的37.23%,占社区机构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41.18%。参与此次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85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人员素质构成呈以下特点: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30-和40-年龄段人数占较大比例;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和大专学历,人数随着学历层次的降低而减少;职称主要集中在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见表2。
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参加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人数仅占中医医师总数的35.29%,培训的合格率相对较高,取得省统考证书人数占参加过培训人数的76.67%,见表3。
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现状 参与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有17个机构开展了慢性病中医保健服务,有20个机构已经开展了慢性病中医康复服务;在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方面,目前主要是以中医理疗、针灸、推拿和火罐等基本项目为主,其他服务项目只有小部分服务机构已经开展。参与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门诊人数仅占总门诊诊疗人数的11.60%,其中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门诊人数占社区服务中心总门诊诊疗人数的9.35%,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门诊人数占社区服务站总门诊诊疗人数的17.11%。
3 讨论
3.1 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对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情况进行SWOT分析如下。
3.1.1 优势(strength)主要表现为:(1)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贴近社区居民,有较强的可及性;(2)中医药资源丰富,具有的简、验、便、廉的特色并能够很好地契合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3)政府对中医药服务投入逐渐加大,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4)白云区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较强烈;(5)中医药服务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6)中医药对老年病、慢性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小;(7)中医药服务提供连续、协调、综合性辩证施治的服务,较有特色。以上所提及的这些优势,部分优势在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中医药服务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但白云区社区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中医药服务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提供理疗、针灸、推拿和火罐等较为常用的中医药服务。
3.1.2 劣势(Weakness) 主要有:(1)政府投入力度还较小,资金缺乏;(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3)中医药管理工作相对薄弱;(4)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5)中医药服务项目尚不能满足白云区社区居民需求。从白云区社区机构中医药人员素质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中医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方面的劣势较为突出。
3.1.3 机会(Opportunity)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外部环境机会主要有:(1)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2)疾病模式的转变;(3)人口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4)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目前,医疗服务体系逐渐从传统的三层服务体系向“城市一社区”二层医疗服务体系转变,这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服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3.1.4 威胁(Threat) 目前,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1)西医诊疗的强大优势;(2)中医药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3)经济利益的
影响;(4)中医药适宜技术问题突出,特色疗法逐渐减少;(5)中医药天然药物数量减少。从此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白云区社区服务机构的中医门诊人数仅为总门诊诊疗人数的11.60%,西医诊疗的强大优势是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服务最大的威胁之一。
3.2 建议
3.2.1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托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不断加强中医药服务的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和健全中医科或中医诊疗室,设立中药房,配置中医药设施设备,配备中医药人员,积极创办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3.2.2 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队伍建设的投入,加快落实培养与培训的专项经费,并形成制度。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广州市白云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严重缺乏。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04%。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应把培养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补充来源问题,鼓励中医药大学生毕业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另外,目前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中医执业医师的培训力度还远远不够,参加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人数仅占中医医师总数的35.29%。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中医执业医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
3.2.3 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政策制度政府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工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有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应配合专(兼)职中医药工作人员,行使政府职能,对中医药事业和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
3.2.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工作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相结合的策略,设立中医药服务的专项基金,落实政府对社区卫生的中医药服务的财政投入,明确中医药服务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建设,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服务,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评比表彰活动,逐步建立制度化的奖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中医药服务工作和单位、个人的积极性。
3.2.5 重视中医药社区科普宣传。加强群众健康教育工作
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新形式的情况下,如何开展适合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社区中医药文化氛围,加大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力度。
3.2.6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有效运作机制
3.2.6.1 SO策略 利用外部机会,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社区中的自身优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模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重视而导致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贴近社区、了解社区的优势,提供便捷、质优、价廉、综合、连续、整体辨证施治的中医药服务,开发社区居民潜在的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居民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87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是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主要反映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状况调查情况,对针对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以期给大家提供参考。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状况调查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相当迅速。各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保障人口的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改进提高等为我国的国民体质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医疗资源的投入分配不当,且费用高,服务下降。先前调查,我国目前对城市的医疗资源投入已近8成,且绝大多数是在大型医院中。据2009年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国内很多基层卫生机构在一些硬件医疗设施方面已大有提高,然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依然有较大问题。在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学历偏低,有一半多的人员学历是中专以下甚至无学历,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尚缺乏良好的途径。其次,医疗服务及保障体系建立不全。其次,在卫生保健方面不够合理公平。世界卫生组近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第188,即列第4。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召开了多项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大会,并指明了要尽力解决普通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质量及普及范围,并且强调了其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城市维系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保障大众卫生服务及保健等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同时也将其纳入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程当中。
当然,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地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环境、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等,但是,目前的建设情况尚未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要,依然有大部分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太信任,生病也不愿进社区治疗,全部涌进大医院,从而导致大医院患者爆棚,医院高涨费用,致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进不了医院、看不起病,实现全民卫生服务保健治疗难以顺利开展实施。
在我国,目前主要是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为社区的医疗提供服务。外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他们有非常好的方法,全科医生与其他医生一样,岗前都是要受到很正规的培训,与国内的相比,仅仅是在服务的模式及工作环境场所上有所不同。其次,外国的全科医生的医疗专业技术与水平上相差不多,还有医疗保险保障,所以全科医生在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诊疗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不大,加上医疗保险的投入,所以全科医生对居民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居民对他们十分信赖。然而我国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学历低以及造成可前段所讲的多方面问题,所以说,如何解决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是目前非常迫切的。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开始着手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调查及研究,但进展速度较慢,难以满足更多社区居民当前医疗健康需求。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对策
要解决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作用的加强:①制定政策及策略,系统规范培养人才:政府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着领导作用及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要坚持快速制定各种有效政策及策略,与此同时,要注重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素质及水平的提高,要将其纳入重要的工作议程当中,系统规范的培养卫生服务人才。②加大投入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大投入力度,适当的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福利,包括提高工资及待遇水平等;积极制定一些好的措施,以吸引一些好的人才进入社区;对全科医生的岗前及上岗后的各类培训及进修、学习的费用设立专项经费进行补偿和申报。③制定全方位机制,促进互相学习交流:制定全方位机制,促进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如人员培训、专项技术指导、患者的双向就诊等,展现出一个和谐、互助的发展前景。④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引导支持人才发展:加强管理,严格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执法监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正确引导、促进其专科医生发展为专业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技术资格制度的完善:首先,由于目前我国的全科专业尚未设置初级资格考评,以致全科医学专业的资格制度的不够全面,这已经对我国全科医生的规范系统培养及发展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其次,将全科医生称号划分回其执业范围之内,通过对执业注册的判定,使其能够横向的其他各类专科医生进行划分。此外,全科专业技术资格按级别进行划分,纵向区别,做好全科医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素质水平较高医资队伍。⑴全科医生技术资格考评制度的健全:①制定各类政策,保证全科专业岗位及技术资格相应:应该制定出各类优惠政策并全面落实,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全科专业岗位,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约束政策,对全科专业岗位的升职及专业技术资格提出规范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全科专业技术的资格人员与专业岗位之间的相应及匹配。②规范晋升资格要求,保证全科专业系列的规范和严肃:应当保证那些经过了执业注册的全科医生才能有晋升更高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的一律除外,以此来是全科专业系列更加的规范和严肃。③大力发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扩大队伍规模:应大力发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扩大规模,保证更多优秀的基层人员能早日
为全科医生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④快速开展全科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提高评审专家水平:由于目前各地对于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进行的不是很全面和顺利,又近5成及以上的大块地区还没有进行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所以,一定要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尤其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重要关键问题制定适合规范的评审制度,提高全科医学评审专家的素质及加快培养,以使各地快速开展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⑵强化全科医生执业注册及教育培训制度:要全面执行及落实全科医生的执业注册制度,全面统一制定全科医学专业执业注册规范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全面开展各类注册工作;严肃执法监督检查,快速有效的开展全科专业执业注册工作。对全科医师的教育培训也要加强,如大范围内开展调研活动,使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制度得以完善;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时加大投入,使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规范化和严肃化;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及水平,积极宣传和促进各项教育,使更多的社区居民相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提升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要在全社会加大力度进行宣传,让广大人民了解全科医学、信赖全科医生、提升我国的全科医学相关专业及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为全科医生的医资队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带来好处。
参考文献
1 第一届中澳(2011.5・深圳)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暨全国全科医生高级师资培训班内容摘登[J].中国全科医学,2011,19.
[摘要] 目的 探究太原市目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方法 以太原市5家社区为例,随机抽取20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问卷自拟。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78.5%的人认为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9人均对继续教育表现出认可态度,占100%,而大专及以下则仅占6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2.0%的人认为临床进修作为继续教育的方式效果更好;而影响社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原因中工作因素占49.5%,占据首位。结论 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应当根据社区医务人员的具体状况选择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方式,适当调整工作时间,恰当利用业余时间展开针对性较强的培训。
[
关键词 ] 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需要在职的医务人员不断的去学习和补足自身[1],为了探究目前太原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状况,为在职培训提供必要的依据,笔者于2013年4月—2013年6月期间进行了太原市5家社区的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2013年4月—2013年6月期间调查的太原市5家社区为例,随机抽取20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工作类别包括医生、护士、医疗管理人员及药房管理人员。包括男89人,女111人,年龄22~52岁,本科及以上学历59人,大专76人,中专及以下65人。
1.2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由山西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组成,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要求调查人员了解调查内容,能够对调查对象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清晰解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建议进行自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对继续教育的态度(是否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希望继续教育的形式(临床进修、参观学习、现场讲座、网络授课等)、影响继续教育的原因(工作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健康因素、其他因素等)等,除基本资料外,均以问答形式体现。共发放问卷200份,采用不记名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回收200份问卷,问卷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率对比用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继续教育态度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157人认为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占总数的78.5%,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9人均对继续教育表现出认可态度,占100%,而大专及以下则仅占69.5%,本科及以上学历对继续教育的认可度要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继续教育形式调查结果
在希望继续教育的形式调查方面,104人认为临床进修最合适,占52.0%;其次是参观学习,共65人,占32.5%;赞同现场讲座形式的共22人,占11.0%;认为网络授课较好的仅9人,占4.5%。见表2。
2.3 影响继续教育的因素
影响社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原因调查中工作因素占49.5%(99),占据首位,其次则是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健康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分别占21.5%(43)、18.0%(36)、7.5%(15)、3.5%(7)。见表3。
3 讨论
医学是一门基于临床经验的发展性学科,继续教育对于提高各个岗位上的医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状况来看,医学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国内外医学发展的不同步,导致医学教育内容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缺乏一些新知识的引进力度和深度,加上继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学员对于继续教育的内容往往一知半解,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尤其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而言,单位条件限制和繁重的工作是目前限制在岗医生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78.5%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都是有继续教育的期望的,这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整体的继续教育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不同文化程度的医务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学历越高则对继续教育的态度越积极,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9人均对继续教育表现出认可态度,占100%,而大专及以下则仅占6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调查结果与艾红梅的调查结果相近[2],这说明学历越高越能感受到现代社会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关注和期望,对于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在相应提高。
从希望继续教育的形式调查来看,52.0%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应当以实践较多的形式展开,这说明在职医务人员更注重一些临床新技术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不希望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止于理论,在与调查对象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希望采取网络授课的多为年轻人,而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授课这种非接触性质的继续教育方式很难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没有现场的互动来加深记忆,这和丁原全[3]的研究结果相近。同样,大多数人认为临床进修是最能提高自身的方式。因此建议在相关单位在保证自身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可以有计划的安排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修[4]。
而从影响继续教育的因素方面来看,各方面原因都有,但是工作因素则是最主要的,占总体的49.5%,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是负责群众保健、预防以及基本医疗的第一线,工作繁重,很难抽出时间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建议单位可以考虑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有层次的展开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此外,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分别占21.5%和18.0%,这个结果与陈妍茹等人[5-6]的研究结果不同,考虑原因是因为调查对象年龄层分布问题,而针对经济问题王蓉等人提出的由社区医院组织,聘请上级医院医师定期进行讲座及临床示范,并不定时安排医务人员参加会议进行学习,为在岗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7-8]。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应当根据社区医务人员的具体状况选择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方式,适当调整工作时间,恰当利用业余时间展开针对性较强的培训。
[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9-60.
[2] 艾红梅.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2):91-94.
[3] 丁原全.基层卫生士官继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0):1158-1160.
[4] 邱小雪,陈玉蓓.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结合护理岗位管理的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7):3642-3644.
[5] 陈妍茹,韩大海,张满银.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模型[J].继续教育,2013(9):9-13.
[6] 王蓉,高红,赵玲,等.成人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56-57.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88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volunteer serv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trengthening national unity, promoting national culture blend, and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study mak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the student volunteers of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ed,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care of minority students, build the social practice motivation mechanism, and adhere to the multiple subject on volunteer service advanc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at home and abroad.
Keyword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volunteer service; countermeasures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成为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不仅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具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许多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但其运行面临项目开发、社会支持、资金政策保障、组织激励、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选择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问卷调查,调查人数150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86人。本研究将以86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表为研究材料,分析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其解决的对策。
1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
1.1 问卷调查方法
我们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采用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QQ邮箱和公众微信号的基础上调查等方式进行,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研究问题相同。大学生志愿者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78.67%。少数民族大学生86人(72.88%)。大学生志愿者问卷调查的内容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在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志愿服务的招募情况、服务经费的来源、服务的类型、家人的支持情况、参与志愿服务的感受等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基本信息:被调查大学生平均年龄22.5岁;从性别分布上看,男生20人,占16.95%,女生98人,占83.05%,女多于男,比例失衡。少数民族大学生86人,占72.88%;从民族比例看,被调查8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排名在前五位的是土家族(22.20%)、苗族(16.90%)、壮族(14.94%)、蒙古族(12.33%)、维吾尔族(9.98%),其他25.66%,即土家族、苗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最多,而藏族、维族学生比较少。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问卷调查结果
(1)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名(95.35%)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因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增长知识和能力;79名(91.86%)帮助所需要的人;74(86.05%)认为是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51名(59.30%)认为是自己的社会责任;35名(40.70%)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个人目标。(2)参加志愿服务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与认可。34名(39.53%)参加志愿服务得到家人的支持与认可;27名(31.40%)家人未表态,而有16名(18.60%)家人坚Q反对参加。(3)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21名(24.42%)认为社会对志愿服务不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理解;17名(19.77%)认为缺乏有效的管理。12名(13.95%)认为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11名(12.79%)认为志愿组织太少;7名(8.14%)认为政府重视不够;5名(5.81%)认为对志愿者的表彰机制不够。(4)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14名(16.28%)认为资金有点,但不足;35名(40.70%)认为资金太少,起不到作用;83名(96.51%)认为应呼吁企业及个人捐赠。(5)志愿者的招募情况。在问及加入志愿者组织的要求时,56人(65.12%)选择只要报名就行;25人(29.07%)选择报名加面试;仅3人(3.49%)选择报名、面试,再加培训。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积极性
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不高。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较艰苦的农村和较偏僻的山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课堂学习,且自己孩子的专业知识基础本来就与其他同学有差距,有合格的学习成绩能够顺利毕业才是最重要的事,没有必要参加其他的活动。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2.2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无法培训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受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本次调查中94.19%的志愿者只要报名就行,没有接受志愿服务理念的教育,更没用工作方法技巧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与知识,凭着满腔热情和爱心从事志愿服务,他们在从事志愿服务时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很容易暴露出自身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影响了服务的效果与质量。
2.3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领域狭窄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着服务领域狭窄,有79.15%的志愿者选择帮助敬老院、福利院,27%选择其他志愿服务。受传统观念影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志愿活动上面,而不能将服务视野扩大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其实,志愿服务的基地可选择的不只有敬老院、福利院,还有医院、博物馆、展览馆、交通要道、旅游景点等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场所使服务的服务领域更广泛。只有扩大服务的领域,才不会出现“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状况。
2.4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社会的认同
由于我国志愿者组织活动起步较晚,只是简单地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学雷锋做好事,低估了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意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每年的招聘会,大学生能力的象征就是党员、学生干部,而忽略从事志愿活动的经历。本次调查显示23.5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寄希望于将志愿服务工作经历作为个人今后就业过程的一项竞争资本。如果志愿者组织得不到企业界的认同,这23.5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可能会随时退出志愿者队伍。
3 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近几年西南大学采取丰富多样的沟通手法取得彼此信任,例如“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论坛”既为少数民族同学搭建了学习、成长的平台,又在交流中见贤思齐,找准了自己奋斗的方向;“少数民族艺术节”既通过动态的才艺大比拼、游园小游戏,又通过静态的民族文化风情展全方位介绍了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呈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景象;“运动会开设板鞋、蹴球等项目”既挽救这些濒危的民族活动,又提高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全校7个学生园区都有自己独立的食堂,可以吃到各个地方的风味美食,特别“民族餐厅”,专门为少数民族同学或者是清真的同学准备的民族食堂。“自觉自愿”的原则是志愿者行动区别于其他教育或管理活动的一个最突出特点。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以阳光健康心态“自觉自愿”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3.2 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必须构建起有针对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完善的奖惩体系。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少数民族学生应给予精神奖励等内在激励,使其具有因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而产生一种满足感,为能够展示自我而高兴。还可加强外在激励,例如,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奖学金等其他考评的重要依据,为志愿者提供纪念品、奖章、证书等鼓励其参加社会实际活动。而对于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不合格的少数民族学生,设计力度合理的惩罚机制,做到奖罚制度相适应,共同推进社会实践教育健康运行。通过开展“优秀少数民族志愿者”评选活动、社会实践先进少数民族个人宣讲会等活动,利用优秀的学生事迹来激发和感染其他少数民族学生。
3.3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
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目前,在我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缺乏协调统一,服务效果欠佳。各志愿活动各自进行,每年学雷峰的时候,到处是雷峰叔叔,而某个特殊志愿活动日或者服务对象要电视、报刊报道后,才能得到集中式、临时性赞助和支持。所以说,高校志愿服务的实施必须有,学校与地方党政机关、校内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应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大学生志愿者服湛梢允巧缜内开办“市民学校”、山区支教,也可以去敬老院关爱老人。当前,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志愿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院经费,社会捐赠基本上是空白,使我们的志愿服务资金的匮乏。所以,争取基金会、企业捐赠以及个人捐赠等资金资源支持志愿服务,使效率和效用最大化,对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大有裨益。因此,针对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志愿服务的现状,建立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和指导规划,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规范、有效而快速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靠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融于具体的实践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学生以实践的形式去亲自接触社会、体验社会,传递更多的爱和温暖,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的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大脑,并内化为他们的行为指南。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扮演自己平常在校园里无法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丰富了大学生的经历,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之后将会收获和体现自我价值,为将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承廷,徐建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0.
护士的核心能力指的是:学习了基本护理教育的课程,并且经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允许,在其所在的国家之内从当一些护理的工作,能够自主地在所有的相关机构之中进行三级保健[1]。
近些年来,我国的卫生服务的新趋势便是社区的卫生服务,但是我们都知道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行业起步比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的测验标准。为了保证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地发展,相关的管理者要着重加强对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的考核和培训,而国内对于相关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的考核研究甚少。所以,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及分析我国部分的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通过量化的分析,比较了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测评成绩在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我国今后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与提高来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
一、调查的方法
1.调查对象
这次的研究调查是2015年1月到2015年6月进行的,运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将近4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作为这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其性别都是女,年龄大概分布在24岁到50岁之间。研究对象的标准为:(1)拥有社区护士执业证书;(2)护士及以上的职称;(3)有至少2年的工作经历;(4)年龄是在50岁以下;(5)自愿地参加这次的调查[2]。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的项目是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工作年限、技术职称、文化程度等一些的特征。对调查的结果运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以上的特征做百分比的统计学的描述,并进行相关的比较分析[3]。
二、调查的结果
本次调查的对象的一般资料如下:所调查的护士都为女性,总人数为110;她们的年龄大概分布在24岁到50岁之间,平均的年龄是35岁左右;工作年限跨越在3年到31年之间,平均年限是16年左右;文化程度有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有21位中专学历,69位大专学历,20位本科学历;职称的分布情况是56位护士,49位主管护师,5位副主任护士。
1.把各个能力维度的得分平均数除以所在的维度的满分之后,再将其进行排序,然后其从高往低的顺序是:伦理/法律的实践、人际的关系情况、专业的发展潜力、教育/咨询情况、评判性思维/科研的情况、领导能力的体现、临床护理的情况。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年龄段的得分状况为:年龄越大,核心能力的得分越高,但是这种情况在40岁之后是相反的,年龄在31岁到40岁的护士的核心能力的得分是最高的。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工作年限的得分状况为:工作年限越长,护士核心能力的分数随着越高。工作年限在3到5年的与11到20年的社区护士相比,两者在领导能力项的得分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三、影响因素分析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现状。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可知,这次调查中将近4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的核心能力整体水平挺高的,他们有能力担任并胜任其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但是普遍上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在伦理/法律实践方面、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与医院的护理工作相比较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所针对的对象比较广泛,所进行的工作比较繁杂和琐碎,但是又有比较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技术性。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护士要比医院专业的护士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且具有更大的知识面,而且她们呢的耐心与责任心都比较强。但是她们的评判性思维、领导能力方面都比较落后,这种情况是由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起步晚,发展不成熟导致的。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在以上这几方面的能力实践较少,所以还需要更大的提高与发展。
2.年龄对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影响的现状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核心能力跟其年龄有着相关的联系。以上的调查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在其刚工作的10年期间,她的核心能力一直都呈现一个连续上升的态势,这个包括临床护理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评判性思维这些方面的能力都体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高,一直到31岁至40岁的时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核心能力都到了一个最高最好的状态。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管理者应该着重加强培养年轻护士的核心能力。31-40岁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核心能力的最佳阶段,相关的管理者要着重这一年龄段的护士工作在比较重要的岗位上,用来提升整个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及社区护理事业的提升。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护士,她们的职业素质处于一个逐渐减退的阶段,相关的管理者要注意加强这一些护士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保持,并且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3.不同职称的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分析。护士职称的不断提高,她们的临床经验就越多,所以护士的核心能力也随之逐渐地提升。调查研究表明,随着职称的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月强。高职称的护士在自己的工作中的工作效率与质量都要高出其他的护士[4]。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综合地考虑护士各个方面的素质,对她们进行岗位分配,尽量地让高职称的护士在比较高的岗位上。
4.不同学历的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分析。随着护士学历层次的不同,学校对受教育对象的定位便随之不同,培养目标也有多不同。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本科学历的护士有较强的评判性思维与科研的能力。
5.研究的局限性。(1)样本的总量没有充分的代表性。因为受到人力与物理的限制,这次研究所提取的样本总量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没有很强的说服性。而且选取的样本覆盖的地域比较小,这就导致调查的结果仅能代表该地区的情况,而不能反映全国整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所以,要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体现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核心能力,那么在今后的研究调查之中,要尽可能地涉及更大的样本总量和地域的广度,从而提升样本的质量及研究性。(2)评判的方式缺乏客观性。这次研究只是用了社区护士自己的评价资料来作为评判依据的,没有采用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如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对护士的评价,护士之间的相互评价等等。所以,要使评判结果的准度性和客观性提高的话,就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主要采用他人评价然后辅助一些自我评价,这样取得的评判结果会更加的客观。(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基金项目:贵阳医学院教改项目 项目编号:0212002.
参考文献:
[1] 王敏,尚少梅.国外社区护士“核心能力”概况[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2):121一131.
一、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大学生家教现状调查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29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83%,其中女性171名,男性29名。调查对象为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本科生。经过仔细研究分析问卷,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从事教教社会服务兼职现状如下:
(一)四川省成都地区中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普遍比较大,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基本完不成他们的学业要求,而家长通常十分重视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家长应对学生学业过重的解决方式大多数是聘请家教。以前家长为孩子请家教通常是给孩子“补差”,然而近些年来,有很多家长是为了给孩子“培优”。调查显示,聘请家教补习最多的科目是英语,在成都地区,家长选择最多的家教老师便是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因为他们既懂英语又懂教育。通过分析问卷可以发现,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共有76人有过家教经历,比率为38%,对比普通高校的从事家教比率,师范院校远远高出20%左右。
(二)问卷显示,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家教兼职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36%的学生是通过家教中介机构进行的家教活动,通过亲朋师长等介绍的占40%,还有18%的学生是自己通过宣传去寻找的,还有6%的学生是通过其他途径找寻家教兼职的。由此可见,大学生从事家教兼职的渠道多种多样,而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就不容忽视。如今的家教中介机构良莠不齐,他们自身的管理可能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旦遭遇黑中介,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便很难得到确保,尤其是在女生占多数的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家教安全问题依旧存在。
(三)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到,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家教兼职的原因是缓解经济压力,处于这个原因的学生占45%,有32%的学生是想锻炼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为今后从事的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23%的学生是出于其他原因。成都地区英语家教的平均薪资为每小时50元,最低是每小时30元,最高的是每小时150元,薪资的高低一方面和大学生家教本身的能力相关,也与被家教方的家庭情况有关。
二、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从事家教兼职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大学生从事家教兼职的渠道多种多样,存在的安全问题也就不容忽视。在校的大学生一般缺乏社会经验,虚假广告充斥着市场,有时候学生们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自身的合同意识也不强,所以被中介公司欺诈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问卷显示,大学生在家教中多少都遭遇过权益被侵,其中遭遇中介收费后未能提供家教机会的占21%,受到学生家长无故终止家教活动的占28%,被学生家长拖欠薪资的占21%,还存在其他问题,譬如人身安全等。
(二)在校大学生的教学水平层次不齐,对待家教兼职的教学态度不一,他们采取的也许是一种不科学的授课方式,这样反而不利于被家教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所有英语能力都过关,而那些英语自身水平不过关的大学生在讲课方面呈现出来的便是系统知识的漏洞、授课条理紊乱、有时候讲的知识还是错误的,这样然而误人子弟。
(三)学生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家教时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只要重本211、985院校的大学生才有能力给他们的孩子讲课,实则不然。四川师范大学在四川省属于省属重点高校,是一所二本院校,很多家长就因为不是重本院校而将川师的学生拒之门外,他们很多没有看到的是川师作为师范大学,重点培养的便是学生的师范技能,所以在授课方面比重本学生可能要好很多。还有一点,很多家长衡量家教工作的成功与否只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是否有提高,而不关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对策分析
(一)规范家教市场,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切实保障在校大学生的利益,必要时可以设立一个统一的资费标准,为大学生提供家教证明,营造一个纯洁的人文知识市场。
(二)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基本的授课素质和健康的身心。问卷显示,大学生家教的对象通常是初高中学生,而初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阶段,如果大学生家教的辅导出现偏差会对青春期孩子产生较大影响。大学生家教应当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了解中学生心理状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家长应当转变以往不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高校大学生家教;同时家长需要多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孩子提供及时的帮助,与孩子一起度过骄躁的青春期。家长不应当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应当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谭平,刘彬.浅谈大学生家教问题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单纯的服装设计时期,转向市场因素、流行因素和技术因素等综合控制和发展阶段。服装设计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象征。服装是商品,从产品设计到市场消费都应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所以,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服装创作的设计激情和创作天赋,更应是一个市场策划者,具有找准自己的消费人群、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把握产品的设计方向、延长服装生命周期的能力。所以,必须针对服装设计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喜好和品牌风格等市场调研。良好的服装市场调研,不仅可以增加服装产品进入市场的好评度,提升消费者的服装品牌忠诚度,达到服装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而且是服装企业依据市场反应,及时调整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服装市场调研目的及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服装市场调研是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文案调研、走访市场调研、观察法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服装市场数据,进行归纳、筛选、分析和总结,依此把握市场潜在需求、探求服装市场变化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应对服装市场的设计方案,并为未来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服装设计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追求和定位,他们的审美情趣主导着服装市场的款式、色彩等风格和流派,服装设计深深根植于消费人群和社会文化才能跟随时代的脉搏而焕发活力。基于市场调研的新颖的服装创意永远是服装设计的主导思想和灵魂。只有典雅别致的服装款式,才能被消费人群认同、接受并购买。良好的服装创意不是凭空杜撰和幻想获取的,服装设计必须建立在对服装市场科学的、深入的、精准的理论研究和资讯分析基础上,才能与市场形成良好互动、符合市场美学与文化特征,获得良好的服装市场响应和使服装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服装市场调研方法与定位分析
(1)调研方法
文案调研法。文案调研法是通过网络、报刊、销售报表等对服装企业内部和外部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加以分类、整理和统计,通过服装的供求、消费状况、顾客的意见反馈和满意度记录等,挖掘服装真实的市场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体的步骤分为:对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进行筛选、分门别类作出标志、对关键内容和重要文字进行详情摘录、有效甄别并判断其历史价值、分类登记入册以备服装设计时参考。
访谈调研法。访谈调研法是直接与调查对象,通过小型座谈会或邀请客户代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挑选一组在服装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人群或个人,营造一个宽松温馨和谐的访谈环境,诚挚地请客户对市场服装进行评价,准确地寻找与市场上同类产品在款式、色彩、包装等外在风格及服装所蕴含的内在品质等的异同,客观地预测新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依此调整产品设计策略。
观察调研法。观察调研法是通过调查人员直接进入服装市场,以一个普通顾客的身份直接对服装销售情况进行摸底。在销售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可利用录音笔、摄像机、手机等现代通讯装置,直观地收集服装销售过程中第一手资料,加以汇总和分析,总结出服装设计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等服装企业设计、经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所需的信息。统计数据可以是计算单位流量顾客进入商场的行走路线,也可以是顾客对某一品牌的平均滞留时间,还可以是顾客驻足着意欣赏的服装种类,以及顾客对价格的顾虑等等。对顾客流连最多的服装进行分析研究,和对商场中无人问津的灰尘沉积过多的滞销服饰进行深度剖析,都可作为服装设计师调整服装设计方向的有力依据。
此外,问卷调研法、实验调研法等也是服装设计市场调研中使用最广的方法,是服装设计师推陈出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服装企业顺应市场潮流,获得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定位分析
市场调查后,对服装市场准确定位,才能制定品牌战略,赢得消费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根基,进而取胜。
文化背景定位。服装设计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和制约,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和风土人情,将日趋显著的因文化差别带来的层次化差异等服装消费行为、消费者年龄、经济水平以及消费群体各阶层的分析,以及大众化的粗略或个性化的细致等,融入服装品牌策划和定位。
扬长避短定位。服装设计应依据市场调查,对自身进行合理、明确、独具个性的品牌设计和定位,在市场上认清并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市场。历史上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雄踞时尚殿堂顶端的,克里斯汀·迪奥创办的,著名的女装、男装、化妆品等法国时尚消费品牌Dior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服装设计必须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市场目标,在不断丰富设计创意和服装设计内涵的同时,于张扬个性中展现自我,把独特的设计魅力转化为市场形象,并将自身的风格和特性内化到服装设计。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师是服装品牌的灵魂人物,其优秀的设计风格只有凝固在服装上才能形成久远的文化力量。只有在服装设计时注重市场调研,洞察服装市场主流文化和发展趋势,才能创造出尽显艺术气质、自信成熟,具有独到艺术风格和情趣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蓓菲. 浅论市场调研与品牌服装产品设计[J]. 轻纺工业与技术,2010,39(4):76-78.
[2] 周裕兰. 市场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31(1):47-49.
(一)优化服装设计教学
服装设计的实现注重对实用美术的应用,具体要求服装设计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艺术和服装设计手工技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教师着重对学生的商品意识、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进行培养。这三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优化服装设计教学,具体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服装发展市场展开调查研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实现对服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清楚定位,之后结合现阶段流行的服装设计图案、色彩搭配理念等,将这些内容更好地体现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服装设计学习的时候,提升学生对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教学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服装设计工艺知识技能,教师可将学生设计出来的服装在虚拟平台上进行展示。
(二)优化服装结构设计教
学在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构图制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服装设计和工艺的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有意义的作品和实际的成衣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制图裁剪操作。
(三)优化服装材料工艺教学
服装设计材料是将服装设计意图变成实际的重要实现途径。优秀的服装设计需要良好的服装设计材料支持。为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服装设计材料,加强服装材料工艺教学。服装材料工艺教学不仅包括服装面料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各种不同服装面料的性能、呈现状态等,从而在实际的服装设计中采用合适的材料开展设计教学。
二、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完善服装设计平面图的要求标准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服装设计效果图和服装平面图的重视,特别是不能忽视服装设计平面图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向学生仔细讲解服装设计平面图的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服装平面图和服装设计呈现效果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服装平面控制图的标准来指导教学,对完成的服装设计平面图进行反复的审查。
(二)模糊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之间的学科差异
现阶段,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从而能够将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加工中,制作成服装设计模型。服装工艺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人对服装的需求,随着社会大众审美的发展变化,服装工艺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在实际的服装工艺教学中要体现时代性特点。同时,为了提升服装工艺教学的时代前瞻性,教师在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拥有敏锐度洞察力,能够把握市场发展变化下的服装设计方向,及时把握和预测服装市场的流行发展方向,为此,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中要坚持以逻辑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的发展原则。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模糊原有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差异,采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
(三)结合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
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模式,是运用虚拟的信息化资源,再现现实服装设计、试穿服装、制作服装的过程。结合真实的实训场所,实现服装教学与岗位工作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衔接。该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虚拟的试衣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评价。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和社会发展对服装品质、服装质量等要求的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更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社会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索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和革新中不断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水平,提升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支持。
作者:孙巧巧 单位: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趋完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岗位为目标,从而在相关的教学与培训中以培养适应于市场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这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高校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最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所以,对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并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服装设计教学现状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各种传统因素的影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服装设计只要构思独特,效果图画得潇洒,时装画得技法掌握熟练,所画出来的作品就是优秀的,这种想法使得学生对服装的工艺技术了解不深,只能画图却不会工艺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毕业后许多学生到企业总想着搞理想化设计,虽然设计图画得很好,但是由于忽略了客观现象所设计的款式采用率并不高。此外,当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过于注重艺术性,轻视工艺技术性,这不利于我国的服装业发展,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全面的结构设计、款式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只有这样,随着中外合资、独资及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企业用人才能尽可能选择技术较全面的能手,而且是上岗后能很快在一线独当一面的应用型人才。
由此可见,服装设计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授予学生较先进、科学的结构设计理念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多练、多实践的机会,使其真正了解服装设计的本质,确保在服装的款式设计出来后,就将它们融入工艺设计中。
2.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结合的教学内容
(1)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设计教师应在学生上交的作品中挑选出2―3款有代表性的服装,通过与成衣课程的结合,运用服装的原型比例对制图方式进行裁剪,从而由浅入深地进行服装设计的学习。采用结构制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服装的结构制图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对各种服装形成制版打板的技能。通过服装结构设计在款式变化应用,与作缝加放、放缝与样板的要求相对应,衣片纸样各部位线条的调整等实际纸样的有效训练,加大学生在作业,以及服装结构灵活变化应用量比,实行1:1建材,采取看图打板、自行设计打板和结合样衣打板的模拟训练,从而使学生切实掌握服装技术技能。
(2)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注重对学生实用服饰的市场调查和研究,通过服装的设计定位,服装设计的图画表现、色彩的搭配等方面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经营观念,从而正确认识服装设计及相应设计工艺之间的关系。通过从将绘制好的衣服款式图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裙装、衬衫、女式春秋装,虚拟平拍或是企业进行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训练,为服装结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服装材料工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设计题目选用面料,进行面料、辅料及其他服装材料方面的知识学习,讲授有关各类服装面辅料的服用性能、织物结构、特点、风格特色及成型状态等。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将面料知识的学习与使用工艺效果联系起来。确保缝制工艺过程中的每个部位制作都让学生按要求独立操作。例如,缝制一套礼服,先依照1∶1纸样进行排料留出放缝量并剪裁,然后按照所给的工艺流程完成裙子的缝制,此时确保缝制线条顺畅平整,拉链处平整且线路均匀等,达到专业基础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各种优良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最好理解、最能直接感受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翁志珍.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多视角结合的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政治、文学、自然、数学、历史、地理、美学、心理学、人文学、商品学、市场营销学、美术史和服装史、材料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一体。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只有根据学校师资、生源素质、设备现状加强学生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教育,正确定位,深入了解企业生产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服装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服装设计专业技术人才。
一、借鉴国外经验,正视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师资、生源现状。
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由于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起步,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服装教育,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我们起步晚了近二百年,因为起步晚,所以我们的服装专业师资非常短缺,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相关的学科转型而来的,如由美术教师转成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或由其他学科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型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等。老师缺乏全面的专业训练与学习,势必导致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全面,动手实践能力不突出等弊端,同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教育相比,我们缺乏一套完整成熟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老师缺乏直接与一线生产接触的机会,无从了解当前企业和市场的真正需求,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服装设计教学往往变成了“纸上谈兵”,片面的讲究画面效果,而不注重服装款式造型的合理性,以及服装的商品性和市场运作性。
中职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我省乃至全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文化基础薄弱、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厌学思想较重,有特长特别是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很少,综合素质明显低于普通高中(中专)的学生,中职服装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这样一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由零开始,导入学习服装设计的正途。
二、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向.
中职毕业生的毕业就业定位历来是众多职业教育者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定位上出现了一些矛盾的局面,陷入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学生学习时就是冲着“设计”两个字来的,学生就业定位往往好高骛远,不愿从小事做起,轻视企业相对较基础的初级劳动,比如车位、熨烫等工种,有相当一部分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认为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自己已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完全能胜任企业或厂家的设计、管理等技术工作,在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下,由于缺少工厂实践经验从而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不能完全胜任企业或厂家的工作,进而导致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形成就业障碍。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向,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培养,使得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万丈高楼平地起,做服装设计师也是从最基本的岗位做起的,妄想刚走出校门就能做一个风风光光的设计师,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写写画画就能拿高薪是不太可能的。
另一方面,中职学生与教师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职服装设计教育是培养具有中等技能的技术人才,办学与教学应更注重与企业的衔接,着眼于服务企业,加强中职人才的培养,走实用型路线,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任务和目标,中等职业服装设计教学就要以服装企业的需求来定位。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供应什么样的人才,很多大型服装企业,并不特别看重设计人员的艺术思维与绘画功底,更看重服装从业人员的了解市场和快速捕捉商业信息的能力,他们看重的并不是服装的纯艺术价值,而是商品的市场流通性能,说到底就是要商品化、大众化,因而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要做一个“实践派”而不是只会动嘴巴和笔头的空谈理论的实践经验少得可怜的所谓“学院派”。
三、以能力为本位,改进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方法
(一)根据能力培养需求,合理设置服装设计专业课程
通过本人市场调查和亲历服装企业学习,总结近l 0年的服装设计、教学经验,我认为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般以素描、色彩、基础图案、速写、服装画技能等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课程。当然,必要的结构造型与缝制工艺课程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与构成原理,才能做到艺术与商品的有机统一,才能跳出学生只能在服装设计大奖赛上获奖、只能搞一些艺术性、文化特征鲜明的表演装,而不能很好的设计出实用的、商品化的生活装的“怪圈”,突出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
(二)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资源现状,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就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体现以绘画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
设计的美感与独创性思维的表现,往往要借助绘画特别是服装画的形式来体现,而绘画技能的提高来源于刻苦勤奋的绘画训练。只有注重艺术素养的培养,才能借助纸与笔快速、形象、具体、经济地体现出服装的整体效果。当然,在传统设计教学一味追求纯艺术和带有幻想主义思想的所谓“高雅教育”的基础上,现代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应把工艺技能与艺术素养并举,才能使设计与工艺两方面协调统一、和谐发展。
第二、强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
富有激情的创造力不是偶然的,正如蔚为壮观的火山喷发一样,需要长期能量的积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牢记自己的使命:美化自己、美化他人、美化社会。从点滴实事做起,在学习生活、体闲、工作当中,时刻做有心人,积极收集设计素材,碰到好的服装式样、流行包袋、鞋帽等服饰品,及时用款式图或其他方法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速写本上,在设计专业课学习之余,多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如美术欣赏、建筑、音乐、戏曲作品等,融会贯通,促进思维的横向发展。
第三、注重实效,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应在课堂内外灌输重实践的思想教育,设计不只是画画服装款式图与效果这么简单,应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多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与设计专业大赛,实现服装设计由抽象的纯艺术理念转变为畅销的商品,彻底解决有些学生款式设计和效果图在画面上时很美观,但真正变为成品时却与纸面效果相去甚远的难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中小企业实习,进行实地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第四、利用校本资源,为学生提供“练兵”场所和机会。
我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值得向广大中职学校推荐:一方面定期开展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在第五学期期末必须完成中专阶段的毕业设计,利用所学设计专业知识,学生自己画设计稿—老师定稿—打样板—采购面料—剪裁—缝制—试穿—修正—老师、学生集体评价,基本把工厂的设计流程运用到了课堂教学,加强了与服装实际生产的联系;另一方面,为充分培养学生对服装的领悟力与表达力,学校有专门机构的服装设计形体老师,组织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形体训练与时装表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