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8 10:05: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电学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

篇1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篇2

一、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转贴于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篇3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学习声学、光学等内容,既好学,又新奇,所以兴趣十分高涨,积极性也很强,学习起来劲头十足,成绩也都比较理想.然而学习电学时,知识越来越难了,那种兴奋也逐渐消磨殆尽,所以学生在电学的学习上感觉到了吃力,成绩也渐渐开始下滑。那么怎样搞好电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w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例外。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于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让学生掌握以下要领非常重要。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除了要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2)短路的辨别。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DD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DD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有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4)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由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较多,选取的公式不同,计算的难易就不一样,公式选择要注意技巧,串联时常选电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联时,常选电压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这样解题时思维清晰解题迅速。

(5)解题的技巧:①仔细审题,弄清关系;②简化电路,标明数量;③列式结算,正确求解;④注意检查,及时弥补。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篇4

一、关于电路

电路部分要记住电路的形式、状态、及组成部分。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二)根据电路路径法,此法为识别两种电路最常用的方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始终为一条路径,则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且每条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连接方式为并联;(三)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若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之间相互影响),若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四)开关作用法,并联有干路、支路之分,且开关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异,而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时容易串联,控制作用不同则为并联;(五)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无用电器、电源等,导线两端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认清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电学部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工具使用等知识的辨析程度。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物理量的表示符号要与其他单位的符号区分开来。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1)电流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而从负接线柱流出,禁止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线电源两极上。选择合适的量程。

(2)电压表

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待测电路并联,电流也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

(3)滑动变阻器

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上有四个接线拄使用起来就要注意了,接线柱选择一上一下连入电路,串联在电路中,鉴于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调至阻值最大处。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四)快速识别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

电路图的识别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方法,但是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串联易辩并联难分。因此在分析次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这些相关干扰因素,即可把电压表暂时隐蔽起来,辩清电路后再加回原处,概括为口诀一段:把电压表放一旁,跟着电流走一趟;遇到分支为并联,没有分支为串联。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有的学生感到电学学习困难,有的教师也说电学太难讲了,其实原因在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点散、乱不成体系,没有规律。所以要熟记规律,加深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解起题目来方可得心应手。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经验告诉我们:由于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因此电压越高,电流越大;而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通过具体实验的探究得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此上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它学科联系不大,就象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对他们思维的开发,一节有趣的物理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把书本上的内容灵活化、生活化,学生对知识点会记得比较深刻。在物理教学中,把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转换成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在上课中注意设计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人教版八年级的物理下册课本中,主要以学习电学为主,重难点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做题的时候对于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感到特别吃力。现浅谈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分析学生初学电学知识总的说来主要存在有以下几方面:

的问题:

1、对概念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不透彻,造成混淆。例如学生总是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和电功率的单位--千瓦混淆,而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也容易记乱,使得解题过程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对于电路图的认识不熟、电路图的设计也掌握不够扎实,不会连接实物图、也不会跟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在电路图中,对实际电路的分析不够透彻,比如平常都是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但在练习或作业中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

3、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懂得运用到平时生活中,没有抓住解题关键,容易把知识点混淆。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很多学生不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更不知道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其实,这些内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但由于在的家庭电路线的安装中,没有标明火线和零线。学生在家里看到的只有开关和电灯,很难理解这些线路的流向。

4、在解计算题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物理解题的模式。大部分的学生都停留在数学的定式思维上没有写公式,对于公式的转换使用也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的求法。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类似于有关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不懂得用了W=Q=U2t/R来判断加热或者煮饭,对所要求的功率和发热多少的求法也不知从何下手。主要是对里面的电阻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没有判断好,这也说明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的公式的运用Q=W=Pt=UIt=U2t/R=I2Rt掌握的不到位。

二、根据学生初学电学知识困难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下是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在一定程序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接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认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篇6

2影响农村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成因

农村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环境影响下的教学资源差异,相对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发展都相对滞后,因此,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面临的最普遍问题就是实验设备、实验条件制约。具体表现在:(1)实验器材与教材不配套,实验器材的更新慢,存在着“能用不买”现象,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受资金、实验教学认识等影响,学校配备的实验器材质量差、易损坏,例如电学实验中的电流表、电压表,有的没有用过几次,读数就不准了,一些仪表干脆罢工,任何情况下指针都指一个读数,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难以保障。资金不足是影响实验设备配置和实验条件完善的主要因素,受其困扰,农村中学的实验设备、实验条件等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其次,学校、老师和学生对实验不够重视。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尺度,考试成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唯一目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强调的不是思考、观察实验,而是更重视的知识点,提出重点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很被动,自己参与电学实验的能力很差,要不看着老师做、要么看着同学做、要么自由发挥乱做,如物理关于欧姆定律的实验中,一些学生连接的线路都不通,研究、探讨欧姆定律的效果就更差了。(2)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意识不足,致使物理实验教学成为物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思想上的不重视使教师、学生在心理上对物理实验教学产生了轻视,认为通过做题、死记硬背等手段,一样能拿到较好的物理实验成绩,没必要在做实验上浪费功夫。此外,学校专业的管理实验器材的人员缺乏,一般由任课教师兼任,这就致使任课老师要担负实验器材管理和实验教学两项任务,其精力有所分散,难以确保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最优化。(3)农村学生缺乏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难以发挥。在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70%以上的学生认为物理学习并不难,但学生很难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例如,让学生分析自己家的家用电器是串联还是并联,他们很茫然。90%以上的同学对物理实验课都有浓厚的兴趣,但只有5%左右的同学能积极思考实验目的,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思考实验各个环节及细节,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脱节,学生对于实验的目的认识不清。此外,物理电学教学的知识内容多、概念多,且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再之农村学生知识面比较窄、见识少,导致了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对实验教学的参与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实验的盲目性、无视性导致了电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障。(4)农村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动手参与能力较差,大部分同学能够参与,但参与的深度不够,参与中应学习的知识掌握不充分。例如,物理电学实验中,学生对各类实验器材的认识还较为认真,但对其具体应用就知之甚少,一些同学不知道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方式,致使其在实验中多是观众或旁观参与者,实验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

3提高农村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对策

兴趣是教学有效性的可靠保障,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关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的兴趣。一方面,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在实验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利用语言、情景设置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清楚的明白物理实验的意义,对实验过程有一个条理清晰的认识,确保实验的顺利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实验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演示,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实验的步骤、目的、意义等,在演示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例如提问学生,选几个学生代表进行演示参与,以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其次,针对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物理教学,一方面,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促进其物理学习的进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另一方,要结合学生特点,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于学生的不同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再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其量身打造教学计划,培养每个学生对物理电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农村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4农村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有效教学的策略

4.1目标及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应用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能以自觉、探索的精神来对待物理学习,将抽象的、复杂的物理问题通过实践变得直观、简单,并逐渐加深对物理科学的学习。当前,物理实验教学在中考中的地位越来越关键,且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物理教学改革的要求。例如,以前的物理电学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是差了些,但可以通过做题、强记等手段记忆物理实验原理、结论、步骤等,一样可以拿到较满意成绩。可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与知识的实践应用联系更加紧密,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很难“应付”考试,还会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所以,农村物理教学必须在抓住知识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考核效果,促进农村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4.2农村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有效教学的策略

针对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对于初中物理电学实验的教学应讲究教学的策略和手段。第一,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应用分层教学、问题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第二,启发学生的物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物理学习从感性向理性发展,培养其物理学习的探索精神、自主学习精神,使其在物理教学中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个体物理学习的能力和有效性。第三,重视物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个体发展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符合人才方向发展,树立其对知识的应用、创新意识,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探究物理规律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学的3个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涵盖了探究的3个要素。其中重点是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整个实验,明确用什么方法保证什么物理量不变,用什么方法改变什么物理量。1.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U,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的关系。(1)固定电阻值,可保证定值电阻R的阻值不变。(2)影响导体两端的电压值的改变,可用两种办法:1.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即可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这个电路,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要使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是定值电阻这部分电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为了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2.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1)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可改变电阻R的值。(2)变动电阻R的同时必须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改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使用同一个电源,即可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更换不同的电阻,可直接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但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是干电池,电池有内阻,外接电阻R变化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会随之变化,给实验带来误差。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R时,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电压、电阻都改变,就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流。这一点学生在实验中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使其示数保持不变。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便水到渠成了。

二、电学习题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1.在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时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1:已知甲导体的电阻比乙导体的电阻大,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比较甲的电功率和乙的电功率。简析:求解电功率的公式比较多:P=UI,P=U2/R,P=I2R,学生分析起来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电功率与两个因素有关。可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根据题目意思找到起相同作用的因素,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再分析电功率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并联时,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所以我们可以选择P=U2/R或P=UI。已知R甲>R乙,可根据P=U2R直接得出P甲R乙,由并联电路可知I甲

2.在突破动态电路的难点中运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2:如图3所示电路,试分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简析:引导学生从U=IR入手,电压与电流和电阻两个因素有关,当I、R都发生变化时(R变小,I变大),很难判定U如何变化。此时最好运用控制变量的思路,保证I、R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只改变另一个因素。电路中的电流I肯定要发生改变,所以从定值电阻R入手。电路中的电流I变大,R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R两端的电压UR变大。电源电压不变,UR变大,则UC变小。此电路是电学中的一个典型的电路,很多中考题都是由此题衍生出来的。在分析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准确率低。学生对滑片向左移动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c的变化和电路中电流I的变化比较容易判断。但对于UR、UC的变化就感到无从下手。学生明白了这样分析的原因,就会正确地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突破难点了。

三、用控制变量法来学习电阻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路的两个基本部分:电流及电压;紧接着学习电阻,学生的压力不会很大,但这时学生对科学探究物理的方法还没什么概念。这时教师会根据课程的要求授完这节课,然后引入“控制变量法”安排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典型例题。

例3: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将一根粗细均匀的导体截成两段后分别接入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这是用来探究( )。

A、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B、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C、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D、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从题中所给的条件看,两段导体是同一段导体按不同的长度截取的,即它们的材料、横截面积及温度是相同的,但是长度不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C。

但学生要掌握的是:本题由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演化而来,这是中考试题常出现的命题来源,更重要的是,本题中涉及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在学习电学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

篇8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正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物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接受过程,在这种情况知识学习中兴趣与厌恶是并存的,如果一个开始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就强一些,否则就会差一些。但是无论学生的主动学习如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物理学习观念,增强物理学习的趣味性,积极带领学生走上物理学习的正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答疑解惑是必不可少的,而学习在学生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知识点的过渡引起的,如在人教版2.3节《平面成像》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将平面成像的原理与后面一节《光的折射》原理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对于后面光的折射知识的学习就会显得非常吃力。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设计上增加知识过渡教学的分量。

2.学生形成物理知识体系的需要

物理学是建立在自然现象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为了揭示物质运动变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总结和发展发现物质结构、状态、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在这一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形成物理知识体系,是教师的一个责任。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决非是短时间内就能成功的。初中物理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是学完章节后将知识用框架和表格形式罗列出来,进行比较,这样只能在知识的表面形成体系,而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构建必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而要想在深层次的知识上建立系统的体系,就要教师在知识的连接点上下足功夫,而知识的连接点的教学,与物理过渡教学是一致的,因此知识点过渡教学研究也是形成物理知识体系的需要。

二、初中物理知识点过渡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内心体验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以后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上各个知识点的设计必须流畅自然,才能顺利的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在启发、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点时,应该要做到正确把握授课时各知识点的自然过渡,构建一个流畅的初中物理学习的课堂,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语言解说过渡

语言解说过渡的知识点过渡方式是当前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这一种方式教学设计简单,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语言解说过渡也就是教师与语言表达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捋顺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力的图示》这一节时,教师在在讲完力的三要素以后,就要过渡到力的图示这一部分内容学习上,在这两个知识点的过渡中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向学生讲解.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要素。物体受了某一个力的作用,比如有人用30牛顿的力沿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斜向上拉物体,物体就受到了一个向上拉的力,还受到水平面上的一个摩擦力。这样说比较抽象,如果我们用作图的方法把这个力画出来就十分清晰了。下面我们就学习力的图示法。通过教师的这种语言叙述,使两个知识点得到自然的过渡。

2.实验操作过渡

实验操作过渡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知识过渡方法,这是因为试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式,新课程改革中明确的提出了增加试验课程的比重的要求。这是因为物理学中,许多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出,学生也只有在试验的过程中也能更好的理解理解各个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个知识点讲解结束而转移到另一知识点的研究时往往是通过实验过渡的,这种实验过渡大多数是演示实验,也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堂做一些试验,让学生理解各种物理现象,也可以是学生实验。在这两种实现方式之间最好应用学生实现,因为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的试验结果比老师的演示效果要好的多。例如在初中第二册物理第一章《动能和势能》一节中,动能与势能知识点的过度上,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恰如其分的小实验过渡。

3.生活现象和各种媒体过渡

初中物理学中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中个中关系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知识点过度上可以多多利用物理学知识点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现象向学生进行说明、解释,让他们从生活现象中逐渐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知识点,学生在生活现象中连续的、扎实的实现不同知识点掌握的目的。利用生活现象进行知识点的过渡,可以采用真实的生活现象,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如利用Photoshop、视频等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采取这些方式,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能实现知识点过渡的目的。

三、初中物理知识点过渡教学设计

1、“关键词”的知识过渡教学设计

在物理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总结出一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说是各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关键词,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如在《宇宙和微观世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物质”是贯彻这一节课程始终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就以“物质”为关键词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安排中设计如下的设计思路:宇宙是由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的顺序,这样就能够将整堂课的知识点衔接起来,构建一个“流畅”的课堂环境。如在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这两个知识点之间过渡时,用这样的“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而这些物质在我们周围又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各种物质之间为什么形态和性质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什么?”在这种关键词中过渡到《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2、从生活现象到物理规律,再到理解应用物理知识教学设计

物理学的很多知识都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理现象,如汽化现象、结冰现象等等,在教授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的时候,在教学设计流程中应该更多的考虑社会生活中这些物理规律的表现。现行的初中物理教科书在课程编排上大多是是按照:物理现象→探究→结论→物理概念(规律)→物理知识的理解应用这样的编写规律进行编写的。这样的知识内容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内心体验、认知的物理学中的各种规律和现象,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应该按照编排特点进行。在课堂上要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物理现象中总结出规律,跟据这些物理学规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各种物理学知识。这样的知识过渡设计一般比较自然,条理清晰,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如:《速度》、《二力平衡》、《密度》、《压强》等都可以采用这种知识过渡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3、用前面一个知识点分析现象引出或得到下一个知识点

篇9

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也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也和声音的集中程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可以^别不同的发声体,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例题1(2016・陕西)图1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关于唢呐,用不同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唢呐能模仿鸟儿的叫声,主要是乐音.即选择D.

2热、能与机械能的易错知识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例题2(2016・厦门)如图2所示,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后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 ;长时间挤压在一起的铅块和金块会相互渗透,说明分子 .

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后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也有斥力,只是引力大于斥力,对外表现为引力);长时间挤压在一起的铅块和金块会相互渗透,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

(2)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

例题3(2016・龙东)下列事例(图3)中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的效果上是等效的,其中A、B和D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而C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即选择C.

(3)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例题4(2016・东营)关于内能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块内能为零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解析内能与温度、质量等因素有关,任何物体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因此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还有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也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熔化;而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一定增加,即选择D.

(4)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热量只能说成“吸收或放出”.

例题5判断:温度越高,物体所含的热量越多.

解析由上面分析可知,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是一个过程量,因此不能说成“具有或含有”,只能说成“吸收或放出”,即错误.

(5)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例题6(2016・淄博)如图4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匀速水平飞行的战斗机加油,加油后战斗机仍以原来的高度和速度做匀速飞行,则战斗机的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C.动能增加,势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D.动能增加,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解析加油后战斗机虽然仍以原来的高度和速度做匀速飞行,但是其质量增加了,所以其动能增加,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即选择D.

3机械运动的易错知识

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如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消耗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所以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例题7(2013・宜宾)2013年4月20清晨,雅安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105 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出发50 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 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 min到达指定地点.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

A.126 km/h B.70 km/h

C.52.5 km/h D.30 km/h

解析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全程的总路程除以在这段路程上消耗的所有时间,其中包括中途停留时间,所以v=st=105 km3.5 h=30 km/h,即选择D.

4质量与密度的易错知识

(1)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物理属性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例题8(2016・泉州)小刘在游戏中把乒乓球压瘪了,但没有破裂,对于球内气体而言,没有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A.密度 B.质量 C.压强 D.体积

解析乒乓球虽然压瘪了,但是没有破裂,因此只有球内气体质量没有变化,而球内气体体积变小,密度变大,压强也变大,因此选择B.

(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例题9(2016・湖州)如图5是一只小狗在太阳系不同行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一名质量为50 kg的中学生在火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 N,质量是 kg.

解析根据小狗在太阳系不同行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的图形可知:质量为50 kg的中学生在火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400 N153 N=500 NG,所以G=191.25 N;因为质量不随地理位置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还是50 kg.

5运动与力的易错知识

(1)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而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越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例题10(2016・厦门)动车从启动到离站的过程中,其惯性

A.先不变后变大 B.保持不变

C.先变大后不变 D.逐渐变大

解析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大小、是否运动等无关,因此动车惯性不变,即选择B.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至于大小和方向都是相同的.

例题11(2016・扬州)小华静止站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他对地面的毫和他所受到的重力二力平衡

B.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二力平衡

C.他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的力

D.他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的力

解析对照上面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可知:小华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二力平衡,小华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的力,即选择D.

(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平衡力,此时物体运动状态就不变.

例题12(2016・邵阳)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只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C.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解析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里运动状态的改变不仅指运动快慢,还指运动方向的改变;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选择C.

(4)惯性是属性不是力.所以惯性不能说受到,只能说物体由于具有惯性.

例题13(2016・湘西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说明其科学道理.

解析前排司机和乘客原来和车一起向前运动,紧急刹车时,车由运动突然变成静止,而司机和前排乘客由于具有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容易撞到挡风玻璃发生伤害,使用安全带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5)增大压力摩擦力不一定增大.因为滑动摩擦力跟压力大小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大小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例题14(2016・大连)箱子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工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箱子,但没推动,则与推力平衡的力是

A.箱子受到的重力

B.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C.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

D.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

解析此时箱子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工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箱子,但没推动,是平衡状态,这时箱子所受的静摩擦力等于对箱子的水平推力,即选择D

6浮力与深度关系的理解

(1)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

例题15(2016・大庆)如图5所示,烧杯中装有某种液体,A为圆柱形木块,用外力F缓慢将A压入其中,h表示木块的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下列关于木块所受浮力F浮和h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解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圆柱形木块A没有完全浸没液体中时,木块所受浮力F浮随h(即V排)增大而增大;当圆柱形木块A完全浸没液体中时,木块所受浮力F浮与h(即V排无关)无关.即选择C.

7功与机械效率的易错知识

(1)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也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才能做功.

例题16(2016・湖州)以下四幅图中,克服物体重力做功的是

解析做功的条件是物体要受到力,且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其中A是推力做功;B有力物距离,没有做功;D是提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没有做功;而C是克服货物重力做功,即选择C.

(2)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例题17(2016・鄂州)如图6所示,甲、乙两套装置所用滑轮质量均相等,用它们分别将所挂重物在相等时间内竖直向上匀速提升相同高度.若G1=G2,所用竖直向上的拉力分别为F1和F2,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P1和P2,两装置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和η2(忽略绳重和摩擦),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F1>F2η1

B.F1>F2η1=η2P1=P2

C.F1

D.F1η2P1>P2

解析根据题意:甲、乙装置动滑轮质量相等、且G1=G2,在相等时间内竖直向上匀速提升相同高度,则F1=G1+G动2、F2=G2+G动3,所以F1>F2;

拉力做功的功率

P1=W1t=F1・S1t=(G1+G动)ht、P2=W2t=F2・S2t=(G2+G动)ht,所以P1=P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只与物体重力和动滑轮重力等因素有关,因此η1=η2.即选择B.

8科学方法与安全用电的易错知识

(1)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原理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例题18简答:测电阻和测功率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解析分析上面对测电阻和测功率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分别是:测电阻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减小误差;y功率是改变待测电阻(或灯泡)两端电压,从而测出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例题19(2015・鄂州)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多次实验.

①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

②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实验

③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多次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实验

④在“测量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中,多次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出多组对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属于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绝大多数实验需要多次测量,有的多次测量是为了寻找实验的普遍规律,有的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其中本题中①和④多次测量就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而②和③多次测量是为了寻找实验规律,进而更好地得出结论.因此本题选择C.

(2)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中接地.

例题20(2016・自贡)某家庭电路的部分电路如图7所示,其中甲、乙两处分别装用电器和开关,对此电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线上的保险丝应该改装到零线上

B.甲处应装用电器,乙处应装开关

C.当用电器功率增大时,通过保险丝的电流就增大

D.当保险丝熔断后,可以用铜丝代替

解析本题是家庭电路中部分电路图,其中保险丝应该接到火线上,可以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甲处应接开关,乙处应接用电器;当用电器功率增大时,通过保险丝的电流增大;当保险丝熔断后,千万不能用铜丝代替.

答案C.

9信息传递部分的易错知识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传播),电磁波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都等于3×108m/s.金属容器能够屏蔽电磁波,电磁波能把信息传播得更远.电磁波频率越高,能传播的信息就越大.

电磁波的频率与周期的关系为f =1T;波速与波长、周期的关系为

v=λT;波速、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为υ=λf .

例题21(2015・广州)图8是电磁波家族,真空中各种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相同.某类恒星温度较低,呈暗红色;另一类恒星温度极高,呈蓝色.根据所给信息可推测

篇10

但是有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只是靠课堂上老师讲解,学生接受效果不是很好。当前在“翻转课堂”形式下,微课的出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又带来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它的出现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一种新的形式。微课的“微”有利于教师便捷的制作小的视频片段,解决关键的小问题,也有利于媒体的传播,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终端设备观看学习课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微课可以让教师间互相学习,做到博采众长,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既可以作为学生课前的预习的助力,也可以为学生查漏补缺、强化巩固知识。微课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良好载体,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提供助力,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更适合于知识的传播和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的需求。所以我们借助微课这些优势,探究如何利用微课突破初中物理教学中重难点知识的策略,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针对重难点知识,制作或收集相关“微课”

很多物理知识点是有前后联系的,有时因为前一个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导致后来的知识薄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这将不断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一个个重难点知识,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率,而且可以为学习复习巩固提高便利。例如:在学习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利用静态课件展示,枯燥乏味,学生也不一定容易理解,而我们制作了一段微课视频,配有讲解过程,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也容易理解了。

二、如何使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

1.课前预习中使用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网络,学生也都配有智能手机或电脑,为此,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可以将相关难点知识的微课发给学生,回家预习自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预习课程,为新课指明方向,也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比如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节时,这是一个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在微视频上也可以通过动漫演示,只需要轻轻地移动视频中的蜡烛,就可以轻松地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但是这一重要的物理规律如果让学生只通过微课就能解决,那也是有背实验之嫌。因为学生在鼠标移动之间很难完成这一个很深刻的探究过程,而如果动手做的话,我们不仅能深刻了解,还能进一步拓展一些其它知识,如用凸透镜直接观察窗外的景色,你将会看到一棵倒立的树呈现在你的眼前,那么你的印象将会极为深刻,你可以直接用手遮挡住一分部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也可以上下移动蜡烛,观察成像情况,虽然学生可能做的蜡烛油满桌,但是通过其亲手操作,有许多结论可能终身难忘,那么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用微课进行预习,使上课时有目的性的去完成这一验证性的实验,不至于在动手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在动手实验后也可以用微课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个总结归纳,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对实验结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课堂教学新课引入中使用微课

在新课引入的时候,利用微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阶段,如果放一段与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不但能够使学生快速安静下来,而且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比如在讲授《物体的相对运动》一课时,播放太阳系中的各行星和卫星运动的视频画面,让学生看到太阳、地球、月球、卫星等等天体都是运动的。从而引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在迷茫和渴望中期待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也为判断物理是否发生机械运动奠定基础,也容易突破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了。

3.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借助黑板、粉笔讲授板书新课内容,上课显得生硬无趣,并且座后排的同学可能会看不清楚黑板而影响新课学习的效果,例如讲关于简单机械――杠杆力臂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作图,后排同学不容易看清楚,而且有些实物杠杆不好绘画,现在很多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显示作图过程,形象直观,但是也有弊端,比如学生只是观看了其过程,印象也不深。所以我们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将此知识点做成了简单的微课,教师在图纸上作图加讲解过程,学生看的清楚明白,还可以反复学习,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使用微课

微课教学在物理实验课上的有效使用,可以很好地缓解传统物理实验课“课时少”与“任务多”,“大班额”与“小器材”的矛盾。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课课时有限内容丰富,实验教学必不可少,且其重要性愈来愈凸显出来。如果不是小班化教学,坐在后面的学生很难看清讲台前做演示实验的老师的一举一动。如果能把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做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使学生更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并且?⒔淌?解放出来,在学生中巡视,随时解决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积极高效的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从而使课堂更加充实有效。

如《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教学中,我试图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我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明确了实验的原理,接着利用微课教学视频,细致介绍实验仪器及连接方法,然后利用提前录制的另一个微课视频,分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这个时候,我可以一直在学生身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总结。当然,这些宝贵的“微课”资源,可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应用,也可以在同事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5.课堂教学后使用微课

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感到模糊时,就可以自主独立地回过头来利用微课进行“再学习”。这样,既避免了题海战术,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6.习题讲解中使用微课

篇11

心理学界关于智力的定义众说纷纭,各种学说各有侧重,时至今日仍没有统一的定论。一般认为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并间接的适应环境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综合。其主要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操作活动能力,它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1 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人们善于通过观察活动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能力。通过对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的实验研究,得出观察力与物理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说明了良好的观察力对学好物理的重要意义。物理学习中的观察力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自然观察,就是在自然发生的状态下,对各种事物、物理现象或过程等进行观察;另一种为实验观察,就是在人为设计的实验条件下,对自然事物、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的观察。

古典诗词中对自然的描述,便是作者对现实世界或细枝末节或恢宏场面的敏锐捕捉。虽然作者无意于向人们展示其中的物理知识,但借助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自然的窗口,从这个视角望去,学生可以看到最纯朴、真实的世界,透过诗人“尖刻”的眼睛来了解其中的物理规律。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的本意为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上的亮光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对于这样一幅河水映出天空云影的司空见惯的画面,可能很少有人会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来解释它,当学生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之后便会下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类似的场景。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培养其物理观察能力的基础条件,通过诗词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感受物理的无处不在,调动学生观察时的思维活动,不单纯或盲目注意现象,而是从表面现象深入思考到本质规律,即此时的观察就具有了一定的深刻性,从而使观察力的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2记忆力

与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相比,记忆并不是物理学习中最主要的智力活动,但对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的记忆是物理学习的仓库和智力活动的基础,若没有对这些内容的记忆,仓库空空如也,那么学习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物理学习仍然需要记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物理记忆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记忆。”中学阶段虽然学生开始逐渐具备较强的抽象记忆能力,意义记忆逐渐取代了机械记忆,但他们在物理学习中仍然离不开对直观物理现象的具体形象记忆。形象记忆、表象记忆仍是中学物理学习中记忆的重要形式。

诗词作为一种内容精邃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首先是一门精妙的语言艺术。将物理情景安置在诗词中来进行教学,便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记忆的一种有效方法。《浣溪沙》中“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一句,短短的二十四个字,便给人以泛舟河上、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仿佛也看到了一会儿是山迎,一会儿是船行的情景。寥寥数字把参照物变换了两次,也将有关参照物的知识点也涵盖在了其中,在对诗文理解的同时也完成了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到对物理知识理解的这一过程。由于诗文在记忆中的植入,每当出现涉及此类知识点的问题时,对于诗文中的形象记忆会立即跃然于脑海之中,通过类比,可以对原本遗忘或又模糊的问题重新恢复准确地分析。在这个“回忆-类比-总结”反复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达到记忆是为了不记忆的最终目的。

3想象力

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成份,物理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几乎都与想象密不可分。爱因斯坦的“跟踪光速”“闪电实验”“电梯实验”等想象实验,已经成为他创建相对论的重要理论基础。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同样,物理学习也离不开想象。

王安石的《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远远得便知道那枝头上不是雪,因为已经闻到了梅花隐隐传来的阵阵幽香。我们可以用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但是无法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到这个过程的发生,还有像电荷、电流、压强等都有类似的问题,这就需要形象思维的介入。其实想象过程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而诗词天生就有用静止的文字来呈现流动的画面,引人入胜的功效,对学生建立空间位置关系,形成物理图像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中学阶段是想象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此时的想象有意性迅速增长且更富于创造性,这些特点是引导他们学好物理并发展想象力的有利条件,恰当的诗词引入会让物理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想象的环境。

4思维力

“学习物理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发现。”因此学好物理的关键是要在头脑中形成对物质世界的本质的、完整的、深刻的认识,这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接触到的学习材料在头脑中反复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的心理过程就是思维。思维是物理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力是最重要的物理学习能力。

对于能够体现物理思想的诗词,若想从物理的角度得到深入的理解,便必须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日常现象上升为科学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思维的力量。中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常见的形式是解答物理习题,这是一种限于意象、符号以及用符号表示命题的内部操作,但这些习题无非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抽取和变形,诗词教学中从表象到本质的手段对学生思维力的培养显得不露痕迹且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好的诗词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语言也是人的重要智能,诗词对学生语言的发展能很好地促进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

5结束语

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来,是可以同时满足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方因素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篇12

引言: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既有儿童时期的一些特点,也有成人的一些萌芽,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中学生青春期提前了,性萌发提前了,他们的心理也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儿童对青春期的准备时间在缩短,而大量问题也同时出现了。好多家长说“父母难当”,教师感叹“学生难教”而半大孩子也颇带感触地说“活得好累”,这些现象充分说明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健康的心理是一个适应社会,充分发挥才智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心理学者认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应包括智力正常、思想高尚、乐于学习、施展才智、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意志坚定等方面。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正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1.深挖课本知识潜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

心胸宽广是心理健康的的重要特征,宽广的胸怀可以使人处险不惊和遇挫不馁,中学生在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争强好胜而产生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如嫉妒学习好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这类心理发展下去又会影响学习,甚至身心健康。关于这些许多学生明知其危害性,却又无法摆脱这种心态的困扰,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在生物学课上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首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训练欲望的激发。譬如在七年级“青春期”这节课中利用青春期所包含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以及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的道理,在课堂上首先明白健康心理品质的内容,然后列举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剖析论证,向学生阐述生理、心理健康发育的辩证关系及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并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自己内心比一比,看有无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想不想进行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结果使学生在内心深处通过比较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训练的渴求,许多同学课后都能主动地与教者交谈,剖析心境,这种做法有力地为进行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创造条件。其次加强课本知识挖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学理论渗透,培养学生形成宽广胸襟,例如在讲“神经调节”有关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时,在保证正常教学情况下,从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入手,带领学生剖析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同学的脑的先天发育情况都是基本一致的,而之所以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自身努力、心理素质等后天因素的影响的结果,阐述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具有能动性及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充分成才展智所必须的道理。这样做逐步解除了学生由于认识不足,相互比较而产生心理压力,避免了嫉妒、自卑等心态的产生和发展,经常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能正确对待自己,明辨聪明与努力的关系,正确接纳他人与自己,最终形成宽广胸襟,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开展“珍爱人生初春”系列活动,确保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学生很少有机会从家庭中获得有关青春期的卫生知识,若学校再不向他们传授这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使他们从不正当渠道去探求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此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2.1树立高尚的理想和献身精神

青春是美好的,是一生中最宝贵、最富有特色的时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理想,是青少年的特点,但是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往往富于幻想,情绪波动大,容易接受外来的各种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教育青少年严格要求自己,专心致志,刻苦学习,发奋图强,把自己的理想跟祖国四化建设大业紧密结合起来时刻不忘肩负的重任,使自己早日成才,树立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向学生讲明高尚的理想和献身精神是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2.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青春期的中学生另一个心理特点是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对各种新鲜事物反应快,摸仿强,但思想单纯,对周围错综复杂的事情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往往容易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特别是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更大,所以一定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坚持追求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丑恶的东西。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知识还很欠缺,所以必须不断地得到教师、家长和青少年工作者的指导,要求他们应该主动地、虚心地接受长辈的帮助和教育,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不骄不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自己各方面逐渐成熟起来。

2.3.开展正常的交往

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不愿轻易地表露出来,这样容易产生希望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很自然地在交往中对友谊有所需求,所以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开展正常的交往,力求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促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知识的交流,在活动中教育学生主动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树立集体观念,在同他人交往中要自然、坦率、诚恳,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要做到理智和礼貌,男同学要尊重女同学,女同学要自尊、自爱、尊重,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建立健康纯洁的友谊,这样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而将感情移向同龄伙伴。不仅需要同性的友谊,而且需要异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这种交往是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应注意青少年的交往要以集体活动为主,避免异性之间单独接触。在交往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对各类不健康的行为要保持高度警惕。由于他们的学业未成,事业未就,经济尚未独立,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时期教育他们一定要注意避免某些坏人引诱青少年追求不正当的娱乐活动。

2.4.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