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课堂活动范文

时间:2023-06-28 10:05: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秋节课堂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秋节课堂活动

篇1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收集节目的信息,了解民族风情和节日特色,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汇报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3.调动各种感官,回忆、交流自己和家人及亲朋好友过中秋的情景,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资源利用

1.学生:

A.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回忆去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了解各地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

B.背一背关于月亮的古诗。

2.教师:

A.课件;

B.心愿卡、球、手鼓、小镜子、手电筒;

C.布置教室,悬挂小灯笼。

三、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仔细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节日?

生:中秋节。

师:(点击: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中秋节还有哪些名字?

生: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师:你知道这么叫的原因吗?

师:同学们,去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我和爸爸妈妈去乡下看爷爷奶奶,我们包饺子,做圆子,还吃月饼。

生:爸爸妈妈带我到东洲公园赏月。

生:我们一家人到文化馆猜灯谜。

师:月圆人圆,和父母家人一起过节确实令人高兴。今天老师把这一轮中秋的圆月请到了课堂上,我们全班来过一次集体的中秋节,好不好?(补充课题)

师:说到中秋节,我们就会想到月饼。瞧,善解人意的嫦娥姐姐就给我们送来四个大月饼,(点击:嫦娥)每个月饼后面还藏着秘密呢!谁想第一个揭开月饼后面的秘密?

生:(点击秘密一: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

师:(点击图片)吃月饼、赏明月、挂灯笼、猜灯谜是中秋节里最普遍的习俗。就说这月饼吧,小小的月饼里就有大大的学问。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生:工人把面粉柔软,加入各种各样的馅料,再烘烤,就变成月饼了。

师:你吃过哪些品种的月饼?(师运用图片相机补充资料)

生:我吃过豆沙月饼、火腿月饼和冬荟月饼。

生:我吃过又香又咸的蛋黄月饼。

生:有一种飘着茶香,叫绿茶月饼,很特别。

生:元祖月饼中的雪月饼最诱人,薄薄的透明的皮儿里是甜甜的冰淇淋,实在太好吃了。

师:一个圆圆的月饼就是一份圆圆的祝福,也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其实我国各地各族都过中秋节,中秋活动可丰富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一组各地过中秋的图片)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闹月”、“追月”、“行月”、“跳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祖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同一个节日就有不同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生:(点击秘密二: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故事吗?)

生:(讲《月亮姐姐做衣裳》)

师:是呀,月亮有时弯弯,有时圆圆,经常变化。瞧,这是老师记录下的去年农历八月份月亮的变化,(点击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月亮先弯弯的,像眉毛。渐渐地,“眉毛”变粗,越来越粗,变成半圆,

再大一点,大一点,直到变得圆圆的。后来,月亮又渐渐变小,最后又变成眉毛了。

师:月亮的不同变化还有好听的名字呢!(介绍“上弦月”、“下弦月”等名称。)

生:(点击秘密三:你会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词吗?)

(很多人举手)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名字就叫“击鼓传球”。怎么个玩法呢?鼓声响起,球迅速在同学间横向传递,鼓声一停,球在谁手中,谁就获得一次朗诵月亮古诗的机会。谁愿意上台当鼓手?

(进行游戏。学生随机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师:是啊,皎洁的月光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那月亮真会发光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小镜子,想象一下,假如这里一片漆黑,小镜子会发光吗?现在我用手电筒照一照小镜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镜子一开始是没有光的。老师用手电筒照小镜子的时候,小镜子闪闪发光。

师:这小镜子就代表月亮,手电筒好比太阳。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当太阳照射到月亮上时,月亮就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光。

生:(点击秘密四:猜灯谜)

生: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一个民间习俗,每年它都吸引许多人参加。(师摘下一个小灯笼,示范展开灯谜纸)今天让我们小组合作,也来猜一猜吧!你们是第几组的就猜哪一条灯谜,看哪组同学脑筋转得快。猜对的可以摘下谜语纸条回座位。(放音乐,小组下台活动,猜中的可以把谜面摘下来回座位。)

小组汇报成果(猜对的奖励各种不同的月亮造型)

师:看,猜灯谜的确很有意思,它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增加节日的气氛,难怪它能成为中秋节的保留节目呢!

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组圆月图,放音乐)瞧,天上的月亮照着你,照着我,在这月光如水的中秋夜,你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什么?

生:在这如水的月光里,我想起了在北京工作的爸爸,我想对爸爸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我们共同拥有一轮圆月。

生:在静悄悄的月夜,我想起了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伙伴们,你们有月饼吃吗?在中秋团圆之夜,也许你们没有丰盛的晚餐;也许你们没有香甜的月饼;也许你们不能在漂亮的大厅里猜灯谜……但是,你们有坚强的性格,有打不垮的意志,还有千千万万为你们祝福的同胞。遥祝你们中秋快乐!

生:我刚刚从上海转来。中秋之夜,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我深深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合家团圆,永远幸福。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传递你对他的思念呢?

生:我想打电话。

生:我可以上网发邮件。

生:我想写信。

……

师:电话诉衷情,鸿雁传心声,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表达了你的思念之情。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漂亮的心愿卡,这样吧,把你们最想对亲人朋友说的话写在心愿卡上(播放音乐)。

生:亲爱的外公,今夜的月儿是如此美丽。月亮高高挂在空中,像一个大银盘。我坐在如水的月光里,不禁想起了您。您常年不在家。我和爸爸妈妈是多么想念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回家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

生:在这皎洁的月光里,我最思念的就是爷爷。爷爷呀,我有好多好多话要对您说。您一直在外地辛勤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回来团圆。我真的好想您。爷爷,我真希望您早点退休。我每天晚上能偎依在您的怀里,在月光下听您讲故事。

……

师:中秋节,团圆节,可是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让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他们。(点击课件)

师: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幕,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交警叔叔,你们真是太辛苦了。在大家团圆的时刻,你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维持交通秩序。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交通状况一定不理想,我代表少先队员向你们敬礼!

生: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你们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坚持工作,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从心底里感谢你。

生:医生们,你们好!你们节日里坚守岗位,为患者服务。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患者就麻烦了。谢谢你们!

师:是呀,千言万语早已汇成一句话――

生:(齐说)叔叔阿姨,你们幸苦了!

师: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提前过了一个中秋节,一起赏月、讲故事、背古诗、猜灯谜,还了解了祖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过得可真有意义。最后,老师祝愿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课以后,别忘了把这张心愿卡带上我们的祝福送给那个你最思念的人。

四、教学反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佳节以她们动人的传说故事、丰富的民俗习惯,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这颗明珠的光芒日益被各种各样的洋人节所掩盖,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二单元就专门设计了《中秋与重阳》这样的课。这两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节日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同时懂得要尊老敬长。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将本该在一课中的两个节日分开来,作为独立的两个课时。并在两节课前分别开展“家乡的中秋节”和“家乡的重阳节”的小采访活动,收集当地有关的各种喜庆活动,了解市场的供应情况,组织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画报、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有关“月亮的传说”、“月饼的传说”、“月球的小知识”等信息和资料,组织慰问、“请爷爷奶奶进课堂”等活动。并在课前组织学生布置好教室,营造节日的气氛。

通过《中秋佳节话中秋》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课堂要吸引学生,必须充满活力;课堂要充满活力,就应该活用资源,综合开发,让课程和生活走得更近。而新课程实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挖掘与运用。那么,如何让“品德”真正走进“生活”?我通过不断的尝试,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

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课堂模式已不再存在,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听故事、猜灯谜、写心愿卡,打破了课堂里单一、呆板的师生相对立的空间关系,使师生双向互动,彼此融合,课堂充满活力,并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情感体验,觉得学的知识多,朋友多,快乐多。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新课程中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二)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因此,品德课应该创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如本课中七嘴八舌话中秋、你言我语讲传说、感恩知报诉真情、诵读吟背颂月亮及辨辨做做识月球等活动,就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让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唱一唱、做一做等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不仅学生有所收获,作为老师的我也有很多收获,相信这样一节课后,孩子能真正理解“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也理解了“月圆人团圆”的真谛。

五、教学评价

篇2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为学生设置各种有趣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让学生在快乐中生成新的知识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以前很难实现的教学愿望,现在制成课件,通过课件演示,终于能实现了。

一、通过课件演示食物激趣

食物人人都需要,特别是孩子在课堂上看见自己喜欢的食物,那更是乐不可支,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在教学“倍数”时,带着甜蜜的微笑走到讲台上,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苹果有什么用处吗?”一个学生说:“苹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妈妈说是儿童的金果。”另一个学生说:“苹果还可以卖钱,为家庭增加收入。”……我高兴地说:“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让同学们看看苹果还有什么用处?请看课件演示。”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苹果。这下,孩子们可高兴了,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我抓住时机开始教学“倍数”。我利用课件进行了许多倍数关系的食物演示,学生在快乐的欣赏中学懂了“倍数”。我在结束时对同学们说:“苹果是香甜的,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香甜的,愿同学们学习愉快。”

二、利用课件演示美好的节日激趣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我们把这些节日情景制成课件,通过演示,即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时,先用课件演示中秋节人们吃团圆饭,夜晚一起赏月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就中秋节各种形状、各种价格的月饼,各层人们中秋吃月饼所表达的意义相同――即“团圆”,引发开去,通过课件演示月饼价格的变化和分月饼,把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融为一体,即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最后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不但懂得了中秋节的意义,感受到了团圆时的快乐,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数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多发现数学问题,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你的数学一定会学得很棒。”

三、利用课件演示优美的景物激趣

优美的景物会使人心情舒畅。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利用优美的景物,可以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发他们观察、思维的能动性。我在上“倒数的认识”时,用课件放映了许多优美的山水图,让学生观之心悦。边看图边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课题,很自然地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打好了基础,受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课件演示游乐情景激趣

篇3

在教《我和同学交朋友》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共栽一棵朋友树”,要求学生把自己和好朋友的名字写在朋友树上,由于儿童刚入学不久,拼音尚未学完,不能拼写,汉字也不会写,怎么办?我灵机一动,不如把结识新同学和共栽朋友树这两个环节合并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找朋友》的乐曲中主动下座位结识同学,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并请好朋友互相帮忙把他的姓名写在自己的书上,这样的设计不仅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且儿童在相互签名中接近了距离,同时也在体验着朋友之间就应互相帮助的道理。

本课我试着把结识新同学和共栽朋友树整合起来,既突破了学生不会写好朋友姓名的难关,又让儿童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彼此间沟通,课堂氛围很是活跃,学生们都在争先恐后地主动结识着朋友,极其认真地为朋友签名,连我也融到了这个活动中,本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根据需要,是完全可以打破教学环节的顺序,合理地进行调节和整合的,这一启示将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增加内容 ,拓展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进行换位思考 ,去揣摩他们的心理从而正确引导。 一年级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他们大多认为哪位教师批评我,那么这位教师就不好,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我爱教师》一课时,我增加了一版块“老师的批评也是爱”我特意创设了一位学生犯错误教师批评他的情景 ,并反问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说老师好,可现在我这样的严历,你们还认为我好吗?”,那位受批评的孩子坚定的说:“我还觉得你好,因为你说我是为我好。”那位孩子仿佛成人话的话语一直在我耳畔回荡。

我觉得本课最让我满意的就是“老师的批评也是爱”这一环节的设计,它让儿童对师爱的内涵有了更宽泛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我想,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努力的从儿童生活中挖掘各种资源,只有源于他们实际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其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感悟。

我把教材作为一种范例,在教学中努力的超越教材,丰富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尤其是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如:在讲《中秋节》一课时,我安排了一节“中秋节真快乐”活动课,在活动中,有的同学回味着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明月的其乐融融的情节,有的同学背起了《中秋节》的儿歌,有的同学讲起了中秋节的传说,有的同学唱起了《爷爷教我打月饼》的歌曲,师生都沉浸在中秋节的快乐中……

3.亲身体验,及时反思

《我爱五星红旗》一课,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首都“等概念较为抽象,为了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也曾努力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如让学生从地图中观察中国的位置,从硬币上观察国徽的样子,通过《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儿歌帮助学生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但我感觉这些资源还远远不够。

篇4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社会中有效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生存能力,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和考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多角度思维。在高一学习《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一节时,我以这样的提问导入本节课:“同学们,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已有悠久的历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亦是流传千古的绝句,大家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你能够利用网络很快找到答案吗?”学生大都喜爱过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再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迅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种方式很快就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之中。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贴近生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一定要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下功夫,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探索和实践,适时、准确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法、科学探究法、分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高二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一节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图片和相应的文字材料,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奥运”为主题,分组协作来制作一份多媒体作品,教师进行指导。每组学生在接到任务后,积极进行了讨论和探究。学生完成作品后,依次让每组代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并说出设计作品的主题含义。而后学生对每组作品进行了互评,教师最后进行总评。在这种竞争的激励下,每组同学都协作得相当出色。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既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团体协作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注重学科整合,开阔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联系,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比如:在学习网站制作时,设计网站颜色的搭配就要结合美术知识(如色彩、审美等等),文字处理可以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网络教学可以和查找资料、写信相结合,有时我们可以请美术老师、语文老师等来上信息技术课。注重学科整合,让学生摆脱了单纯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习以致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篇5

    近段时间,我突发灵感,想与大家分享--新点子,燃点学习欲望。

    (一)《挑山工》与《龟兔赛跑》

    新学期开始了,翻翻语文书的目录,啊?!又有《挑山工》这篇课文。我紧皱双眉,因为这课很长,趣味性不大,教了几届的学生,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反映不怎样,反而有种厌烦的感觉,怎样才能把这篇课文教好呢?

    对,就这么办!几经思考,我终于想到了。

    上课了,我微笑着与学生交谈。

    "同学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龟兔赛跑,兔取胜十拿九稳,但他骄傲了,在半路上睡着了,结果让坚持不懈,不甘落后的乌龟得了冠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骄傲,要坚持不懈,勇于攀登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今天,我们来学一个新的龟兔赛跑故事--挑山工的故事(板书课题:挑山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请找出故事中的'乌龟'与'兔',并说说你的依据!"

    话音一落,"哗啦啦",就传来一阵翻书的声音。三四分钟后是"咚""咚""咚"……的举手声,一双双急切盼望回答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在说:"老师,我来,我来!"

    "那,你们知道挑山工为什么会赢,游客们会输吗?"

    "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请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轰!教室一下子像炸开了的油锅,叽哩呱啦付出了学生们激烈的讨论……

    短短的十分钟,在一个龟兔故事的引发下,在一个新点子的激发下,学生知道了课文的内容,懂得了课文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学习欲望受到了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去读课文,理解课文,从而成功地接收了本节课的教学点。

    (二)追月会

    八月十五--中秋节,每到这段时间,有关部门总喜欢搞搞征文活动,老师们也就照旧让学生写一写赏月的情况,每年如此,太没意思了。

    八月十六,我大踏步进入了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月好吗?"

    "啊?老师,追月不是今天晚上在家做的吗?"

    "是的,但我们今天的追月跟家里的不同,是一起来追想来讲讲你昨晚的中秋节,好吗?"

    "好!"

    "请找你的好朋友与你分享!"

    学生们三个一群五个一堆马上在教室里眉飞色舞地讲开了。看着学生们时而紧张,时而放声大笑,时而屏息倾听,时而滔滔不绝,我被深深地感染了,也投身到学生的行列中去了……

    "请各队选派一位同学与我们大家分享!"

    一翻激烈的推荐与自荐后,代表们一个接一个上台来了,看着他们绘声绘色的介绍,听着台下一声声的赞许声,一阵阵的欢笑声,我被融化了……

    "还想说吗?还想听吗?"

    "想把这次追月会告诉别人吗?"

    "好,那就请大家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部分写下来吧!"

    沙沙沙……接下来的是学生埋头写作的声音。

    附学生习作:

    追  月  会

    五年八班  褚海敏

    今年的中秋节过得特别有意思,但不是中秋节当晚的赏月,而是八月十六的追月。我想这个追月可以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早上的语文课堂全班同学一起追月的。

    这个追月会的节目特别有趣!

    有小怡的"拜神不见鸡":我昨天去了奶奶家过中秋。奶奶要拜神了,惊呼拜神的鸡不见了。全家大动员,马上进行地毯式搜索。结果,鸡原来安然地端坐在电视机旁。原来,是叔叔以为那是晚上烧烤用的鸡,就把鸡放在那儿了……

    有何俊龙的"点香":我要点香了,走到神台拿起一捆香,随手点着,怎么想也没想到,不是看到轻烟袅袅,而是恐怖的"噼哩啪啦--",吓得我落荒而逃,爸妈闻声赶来,原来是我错乱之中,居然把鞭炮错当香来点了……

    接着,还有小倩的"找鸡",小苏的"很很很",小谢的"假蛇吓人记",小彤的"烤龙眼",小萍的"群魔乱舞",小杰的"梦游星河湾"……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艺术;教师;情态;语态;形态

艺术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型课程,它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综合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要告诉孩子,艺术并不神秘,并不遥远。怎样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教法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艺术课一阶段的教学、探索,我把它总结为“三态”。

1 情 态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韩愈老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下,每个老师都模式化为一个“领导者”了。身为“领导者”,自然就想着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听自己的,自己必须强于学生,这样才“师道尊严”。本来该属于孩子的金色童年失去了灿烂的光辉,本来该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来孩子灵动的双眼化作了呆滞的一潭死水。 新艺术课程的诞生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的活泼而又丰富,既有感性认识,理性反思, 又具心灵感悟,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唱歌、画画、跳舞、表演,让学生在艺术的感召下迁移学科能力。所以,我们不应再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而应饱含情感,充满激情,与学生一起投入艺术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设令人陶醉的艺术乐园?我在《中秋节》这一课上,尽情让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氛围,感受节日的意义。我首先深情地演唱了一段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同学们已被深深地打动,轻声跟随着节奏唱了起来。当谈到中秋的情感与色彩时,他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认为“中秋节”有甜蜜,有伤感,所以色彩应该很丰富。A组学生认为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应用粉红色,桃红色,表示甜蜜,幸福。B组学生认为中秋佳节,是丰收的节日,应用黄橙色。C组学生认为“中秋”也是常娥与后弈分离的日子,充满了无耐、幽怨、哀愁,所以,用深深浅浅的蓝与紫来表达也不为过……小小的课堂,就象一个演讲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在讨论中感觉到中秋节是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除了用色彩表达外,诗歌则不失为一种美好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师生共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时,我身边的一位学生不经意中拉住了我的手,眼中含着感动的泪水。此时此刻的我仿佛沉浸在与亲人团聚地幸福之中,眼前的孩子是多么真诚、可爱、亲切,我感到人间充满了真情、热情……我们在亲密的合作中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可见,教师的情绪相当重要。当教学活动需要温暖、柔和、优美的情绪时,教师应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爱意地“发出信号”去感染学生,当学生的情绪高涨,到了将无法自持时,那么,教师必须“冷静”。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一起产生和谐“共鸣”时,学生才会被你的“情”所打动。教师的情态随时都处在被学生的感知过程中,当你微笑,点头,轻拍学生的背或握拳以示鼓励,赞赏或又扬眉,摇头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更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欣赏的热情,让他们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

2 语 态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一个“情”和“美”字。课堂教学中,精练的语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激情,在表演中让学生动情,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声音把学生带入艺术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比如,在《走进大师》这一课中,为了介绍了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在背景音乐(《伏尔加船夫曲》)的伴奏声中,我满腔悲愤地朗诵着诗人涅克拉索的诗句:“到伏尔加河边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这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纤夫们在痛苦地行进。”婉转悲切的语调立刻把学生们带入了那遥远的19世纪沙皇统治之下的俄罗斯——伏尔加河畔,一群衣衫褴褛,蓬头诟面的纤夫们,顶着烈日迈着沉重的脚步,擦着地皮艰难地行进着。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他们心潮澎湃,怒目圆睁……我注意到他们的小手都拽地紧紧地,满腔悲愤,他们为纤夫们的命运表示不公,他们对沙皇的统治表示痛恨!当《伏尔加船夫曲》再次响起 ,“哎嗨哟,嗬……”沉重的歌声中同学们模仿着纤夫的形象拿起了身边的绳索,勒在肩背上,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歌声忧郁、深沉、浑厚、有力!画面赤黄的色调弥漫着一种焦躁,凄凉而悲壮!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纤夫的生活是多么苦难,他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踏平这世界的不平之路!这种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给学生创造了鲜活地生命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义。这就是精练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许多学生缺乏信心羞于表现时,教师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更尤为重要。在《健与美的丰采》一课中,我曾设计了形体创作这一环节。“同学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伟大的,我们班的同学都比较有个性,有才能,下面就是你们展现自我的时候,让我们共同领略你的丰采。”话音未落,同学们早已摆出各种各样的健美姿态……教师正确、适当的评价语言又能使学生充满信心,激发广大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成为美的创造者。

3 形 态

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最终目的。马克思主张培养“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全面发展的人。现在,艺术教育的综合化为人才培养,学习渠道的多样化提供了保证。越来越多的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秧田”式课桌椅摆放,尝试让学生以小组(友情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讲究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可以增加学习效率。这种“合作学习”在现在的艺术教学中为天性好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机会,虽然偶尔会让课堂纪律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但只要以学生为主体,达到体验感受艺术的目的,教师以一种亲切、自然的教态,多一个鼓励性的微笑,多一次肯定的颔首,多一个表扬的动作,课堂上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显示自我的才能与个性。期末时,陈开灵同学说:“没想到艺术老师是那么亲切,自然,上课时如沐浴在和暖的春风中……”。同时,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艺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组织学习活动时,要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例:在介绍喜剧艺术大师卓别林这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完整地欣赏影片《城市之光》,并设疑卓别林的形象?卓别林的表演风格等?要求课后学生们分组搜集有关卓别林的资料以备下节课的抢答活动。在第二节课中,由于同学们准备充分,抢答异常激烈。题目的设置由简至繁,由浅入深,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并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在最后评选“模仿秀”时(模仿卓的形象或哑剧片段),他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一展自己的模仿才能,每一个“模仿者”都迎得了阵阵掌声。同学们通过欣赏、搜集资料、理解、阐述、表演等这一学习过程了解到卓别林机智、幽默、具有讽刺意味的表演风格并体会出他善良、真诚、坚强、对艺术充满了热情,执着!现在,每次轮到上艺术课时,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赶往教室,因为又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畅游艺术世界,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的感受是一样的,学生正是用自己喜欢的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有一次我在批阅小组作业时竟然发现在落款处出现了文案、策划、设计思想等专业词汇。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方式、灵活多变的教法、亲切自然的教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相互间的合作团结精神,还可以调动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知识的探索兴趣。

参考文献:

篇7

艺术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型课程,它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综合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要告诉孩子,艺术并不神秘,并不遥远。怎样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教法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艺术课一阶段的教学、探索,我把它总结为“三态”。

1情态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韩愈老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下,每个老师都模式化为一个“领导者”了。身为“领导者”,自然就想着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听自己的,自己必须强于学生,这样才“师道尊严”。本来该属于孩子的金色童年失去了灿烂的光辉,本来该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来孩子灵动的双眼化作了呆滞的一潭死水。新艺术课程的诞生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的活泼而又丰富,既有感性认识,理性反思,又具心灵感悟,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唱歌、画画、跳舞、表演,让学生在艺术的感召下迁移学科能力。所以,我们不应再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而应饱含情感,充满激情,与学生一起投入艺术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设令人陶醉的艺术乐园?我在《中秋节》这一课上,尽情让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氛围,感受节日的意义。我首先深情地演唱了一段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同学们已被深深地打动,轻声跟随着节奏唱了起来。当谈到中秋的情感与色彩时,他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认为“中秋节”有甜蜜,有伤感,所以色彩应该很丰富。a组学生认为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应用粉红色,桃红色,表示甜蜜,幸福。b组学生认为中秋佳节,是丰收的节日,应用黄橙色。c组学生认为“中秋”也是常娥与后弈分离的日子,充满了无耐、幽怨、哀愁,所以,用深深浅浅的蓝与紫来表达也不为过……小小的课堂,就象一个演讲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在讨论中感觉到中秋节是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除了用色彩表达外,诗歌则不失为一种美好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师生共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时,我身边的一位学生不经意中拉住了我的手,眼中含着感动的泪水。此时此刻的我仿佛沉浸在与亲人团聚地幸福之中,眼前的孩子是多么真诚、可爱、亲切,我感到人间充满了真情、热情……我们在亲密的合作中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可见,教师的情绪相当重要。当教学活动需要温暖、柔和、优美的情绪时,教师应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爱意地“发出信号”去感染学生,当学生的情绪高涨,到了将无法自持时,那么,教师必须“冷静”。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一起产生和谐“共鸣”时,学生才会被你的“情”所打动。教师的情态随时都处在被学生的感知过程中,当你微笑,点头,轻拍学生的背或握拳以示鼓励,赞赏或又扬眉,摇头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更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欣赏的热情,让他们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

2语态

篇8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也有句话说:“万事开头难”,精彩的导入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还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导入设计得好,能起到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所以导入一定要新颖别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能。下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激发兴趣法

兴趣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一堂成功的课不是老师讲的有多精彩,而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表现积极活跃,都能参与其中,从而掌握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我常采用riddles(设谜),interesting pictures(图片),guessing games( 游戏),stories(故事)来导入新课。

如:八年级上lesson13:I Love Autumn,课文中提到两个重要的节日-中秋节和感恩节,我先让学生讲中秋节的来历,完了之后再补充感恩节,让学生明白这两个节日的时间都是秋天,从而引出autumn这个单词。

二、发散思维法

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思维促进语言的发展。发散思维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积极调动已有知识,学会用英语思考问题。比如冀教版八年级上Lesson25 I Want to Be a Teacher,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去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职业,另外的搭档猜,这样可以聚焦知识,全员参与,给内向和后进生机会,增加自信。

三、创设情景法

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际情境。情景源于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

比如七年级上lesson18:We All Look Different,我会找两个学生,一男一女,站在讲台上,问谁高谁低,皮肤,长相,头发长短颜色等,准备一些道具,让学生装扮一下,然后我会问: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学生会明白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Lesson22:In the Restaurant,教师准备一碗饺子,面条的图片并标有价格,让学生扮演服务员和顾客,结合前面所学知识:Would you like sth.please?How much for...?学生自然明白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话题了。

四、温故知新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复习旧知识,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由上节课的思路引出今天的话题。这种方法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如:七年级上册Lesson25:Jenny’s Family,在学习LI Ming’s Family 的时候,可以先复习Jenny的家庭成员和职业情况,后引出李明家的情况。

五、视听导入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music,songs and videos (flash/movies)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的话题。

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Spring Is Coming!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春天的视频、图片等活动(鸭子、踏青活动、放风筝及大自然的美景),并且以Spring Is Coming!这首诗歌作为背景音乐,学生会通过试听效果爱上春天。

再比如有一节课是关于节日的,重点的语法知识是名词所有格,我会播放一些有关新年、儿童节、教师节、春节、劳动节等节日的歌曲,让学生听出歌曲并能用英语写出来,学生会很努力地尝试。

六、悬念预测法

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地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用图片、视频、提问等方式,通过造悬念、巧妙地设疑、做预测,激发学生好奇心,学习欲、探索欲,关注新话题。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的环境,从而满足学生“乐意参与、乐意创造”的心理需求。

如九年级上lesson 25:let’s Do an Experiment,教师先启发学生:如果我把广口瓶装满水,用硬纸板盖住,然后倒翻过来,问学生水会不会流出来?这时的学生会想出不同的答案,那么教师会进一步去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七、文化背景导入法

篇9

虽然近几年计算机的普及率大大提升,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里还是没有计算机。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极少使用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

针对这种现状,怎样才能上好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呢?

首先,教师的态度。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其次,教师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喜欢了这门课,才能学好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几年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方法如下:

1.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乐于去学习新的知识。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2.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3.小组合作学习

我校近几年正在试行小组合作学习,我在信息技术课上也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互帮互助,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上机操作过程中,我经常利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4.联系实际,贴近现实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联系实际,会活学活用。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Word2003教学时,正值中秋节前夕,我就让学生们利用Word2003所学的知识制作中秋节卡片,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给同学或老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Word2003的有关知识,还教会了学生使用电子邮箱的方法。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

因为信息技术课不同于普通课堂,农村中学生可能在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纠缠于打游戏、聊QQ等娱乐活动,而对教师讲的知识感到缺乏兴趣,这可能会是很多信息技术老师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期伊始就建立好严格的规章制度,杜绝学生“上信息课就是玩”的想法。

总之,教师在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积极创设条件,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要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这样,农村的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面艺课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我对教学中的导入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部分导入方法概述如下。

一、激起兴趣,诱发求知

学生是否喜欢某次活动,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其是否有参与这次活动的内在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开始的短短三到五分钟之内,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在“奇趣饼屋”这一活动中,开场我放了一段生动的烙饼视频:伴随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一个人推门而入,一把抓住从天而降的蛋抽,平底锅,此时,一包面粉自动倒在案板上,变成了小人的形状,顺势钻进了玻璃盆里,自动打开的冰箱门快速飞出了牛奶……有趣的画面、烙饼材料拟人化的表演完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这样的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全神贯注地观看的同时,心中也在暗暗地想着做饼的有趣之处。这种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自然地带入课题,让学生在无意中关注学习内容。

二、巧设情境,诱发探究

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学习。“情”要求我们要“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一上课,教师就要想办法把学生快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

在教学“蛋糕送祝福”这一课,我先用声情并茂的话语引入:今天同学们有过生日的么?咱们一起来做蛋糕为他祝福,也祝同学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同学们能取得好的成绩祝福。当时很多双眼睛里透射出光彩,有惊讶、有期盼、有喜悦,一张张脸上显露着求知的欲望。可见,若要学生的心,教师必须先动情,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努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另外,要在课堂上利用视频、图画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新旧知识的对比,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创意花馍show”教学中,我剪辑了一段“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经过修整,加上了喜洋洋的音乐,配上写春联、贴窗花、吃年夜饭等片段,创设了一个过年的合家团圆情境。这种设计很染了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调动了他们在情感和行动上的参与意识。

三、设置疑问,诱发创新

在活动课开始,教师若能把诱发学生创新兴趣的思想贯注于心,就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定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自始至终都会乐于创新,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在“创意花馍show”活动设计时,开场我先设问:“同学们,视频播放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视频里的馒头跟咱们平常吃的馒头有哪些不同?”然后播放一段经过我精心修整的视频:伴随着喜洋洋的音乐,老奶奶、小媳妇从和面到揉面,再到捏花,最后上笼蒸,做出来的馒头有各种动物图案,如蛇、刺猬、龙、小兔子、猪等,学生马上被吸引,他们在看的同时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视频刚放完,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争相发言。(1)用梳子、筷子等进行了装饰。(2)做出了不同的造型。(3)做出了各种花样。师:对,他们做的是花样馒头,也称为“花馍”,希望同学们在稍后的制作中能做出更多的、有创意的花样。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还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内容,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引用故事,诱发思维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故事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可以巧妙运用故事。如在中秋做月饼时,先讲一讲故事“月饼的由来”:是由朱元璋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饼子演变而来,后来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接下来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出学习制作月饼。这个故事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1

一、特殊的语文课堂模式

《弟子规》开篇训诫:“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德才兼备,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因为德影响着才的运用,起着统帅的作用。因此,我制定了特殊的课堂模式。早读时的“国学讲堂”讲授十分钟的国学经典名著《论语》《孟子》《弟子规》等的精华部分,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午上课前的“文学下午茶”讲授十分钟的小故事大道理,让学生从中体味人生百态,从而学会做人。下午放学时的“中外课堂”讲授十分钟的中外名著精彩片段,让学生在赏析中开阔眼界,提高文学修养。每节课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内容自定,要求积极健康向上,表达用标准的普通话,时间限制在三到五分钟(机会均等,按学生的学号轮流,即使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必须参加)。通过种种形式的学习,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提高其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其个人素质,陶冶情操。

二、“每周一诗”与“诗词擂台赛”

出于引导学生热爱诗词的目的,我组织了“每周一诗”活动。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引导学生了解所学诗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课下查阅所学诗歌的相关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做指点补充,让学生对其有充分的了解。2.了解诗歌内容,读熟并当堂背诵默写。让学生参考课下注释,了解诗歌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当堂背诵,并让男女生进行背诵比赛。3.赏析诗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并且把自己的赏析形成文字,当堂朗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每周一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我班又开展了“诗词擂台赛”。比赛分为男女生两个大组。比赛内容包括:诗词背诵,诗词默写,诗词赏析和诗词习作。比赛采取十分制,诗词背诵和默写各占两分,诗词赏析和习作各占三分。评委由班里同学选举的语文素养好、公平公正的三名男生和三名女生担任。每个项目限三名同学参加,评委打分,合计后算出两队的总分,分出胜负。学期末还将评选出最佳诗词朗诵者三名,最佳诗词创作者三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学生的诗词积累量大幅提高,也有较好的作品出现。

三、每逢佳节,怀古论今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春节(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很多传统佳节,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学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这给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我抓住这些机会,和学生一起过节,进行怀古论今的活动。让他们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节日的相关习俗、相关诗句等,让他们在优美的传说、美味的传统食品中感受节日的美好。并且让学生调研,现在这些习俗我们是否还保留着。如果不是,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留这些传统节日习俗。在活动中让学生既能体验节日的浓烈氛围,又能了解我们渊源的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篇12

一、故事引入, 激发求知欲望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可将一些数学内容编进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去,而且能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可用到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和欲望。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始,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中秋节的晚上,奶奶给两个小孙子分好吃的,奶奶先拿出4个柿子平均分给两个小孙子,每人分得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生:用数字2表示。)奶奶又拿出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孙子,每人分得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生:用数字1表示。)接着奶奶拿出一块又大又圆的月饼准备平均分给两个小孙子,每人分得多少?(生:每人分得“半块”。)“半块”用数字几表示?(生面面相觑)想知道吗?你们读读课本就知道了。

创设“中秋节奶奶给两个孙子分好吃的”这一故事情境引入新知,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课的前一两分钟,学生还不能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这时,如果直接讲解新知识,将很难取得最佳的效果。为了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刺激,将他们极度兴奋的精神状态转移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尝试着用一些谜语来导入新课。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课始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好吗?”学生听说要猜谜,个个跃跃欲试,精神抖擞,注意力集中。“一件东西真希奇,再难的计算它不急,只要正确来按键,得数立即就出现。”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马上猜出谜底是“计算器”。通过猜谜活动引出新课,不仅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学的知识上来,而且自然地引出新课。

三、以旧引新,化难为易

有些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堂上,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不仅感到枯燥乏味,而且积极性不高。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设计复习题,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还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始,我设计了以下复习题:

l、让学生口述商不变性质。

2、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数。

(1)1640÷80=164÷( )=( )÷0.8

(2)12÷0.4=( ) ÷4=( )

学生正确填写后,引导学生讨论:第(2)题中最后所得的商“30”是谁的商?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节课的导入,通过导入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新知识教学环节,要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和促进者。要创设使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手、脑、口并用,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除了可以借助学具操作帮助理解知识之外,还可以结合知识、概念的含义让学生用各种体态语言作辅助,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此外,在教学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概括,编成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的儿歌、口诀等,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如,为了让学生熟练、准确地掌握画角、量角的方法,并能促进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我与学生一道编了如以下的儿歌:“(量角法)点对点,线对边,看清里圈和外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画角法)点个点,画条边,量角器摆正端,找到度数点个点,沿着两点连条边。”儿歌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领会、牢固掌握。因此,学生边说儿歌边操作,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