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6: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研究课题价值的判断要求研究者应具有宽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道德和逻辑思维,了解历史和当今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条件等,在命题之前有着对价值判断的不断反省,才能对研究对象做到客观真实。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于克服他人的异己性,但克服不是为了同一,把对象消灭掉,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成共识。今天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探寻各类人群生活意义的自在逻辑,而不是以现代的、西方化的标准或其他标准来评判世界上非文明的部落和国家,价值观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评判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标准。只有在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中,存在可发现的及客观的真实时,牵涉到理论建构的议题才会有趣,结果才是有用的。《中国汉代图像信息综合调查与数据库》把所有汉画全部整理出来,让每一个人都能很方便地找到资料,这样任何人只要对中国文化何以发展到如今感兴趣,就可以马上进入这个数据库。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汉画和我们了解的文化有关系,也是我们学习美术史的另外一种思考,我们学习艺术的历史,其实艺术有另外的定义,就是透过艺术来看历史。如果我们像看电影一样透过图像能够回观社会历史文化与人性,我们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信息会更多、更微妙。当然汉画研究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学术政治问题,也不是一个学术的民族精神问题,更多的是研究者为这个学术开拓了跟当代活动相关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通过图像和形象来观察历史、观察人性。这才是做汉画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科学研究的道路注定是艰苦的,在学术上有建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是学者毕生的追求。科学研究的每一点突破,都是对有关领域的拓展,都是对人类的贡献。前人有过比喻,人类的认知领域犹如一个圆,圆内是已知的,圆外是未知的,当已知的边界向外拓展的同时,未知的边界也随之扩大。数据得到解释、成果得到发表与分享意味着某个研究的结束,但一个研究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往往会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意味着另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
(注:本文为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资助项目和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2130)成果之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暨高等教育孵化策略研究》(编号SQSM201211417010)成果之一)
注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课程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的兴趣。“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和指挥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多门先修课程,是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概念抽象,数学公式推导多,与基础课联系紧密。“通信原理”课程实验,能够实现加深学员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起完整的通信系统概念,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提升课程实验教学效果已成为专业实验室研究探索的目标之一。
1 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大致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目前,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是依托现有的通信原理实验箱开设相应的验证性实验,硬件实现较多,学员动手操作范围受到限制,创新性思维训练不足。综合性实验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及与其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要求学员运用多方面理论、多种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设计性实验不但具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的性质,还具有项目(工程)设计、优化、改进等特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是课程实验改革的主流,对全面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作用。
现工科各专业进行科研探索和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系统建模与仿真。而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恰恰缺少这一环节。随着通信与信息处理专业函数库和专业工具箱的完善,仿真软件在通信理论研究、算法设计、系统设计、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验证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为广大通信技术领域专家和工程师的日常工具。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可以满足部分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在实验箱的基础上对硬件进行编程控制,缺少对仿真应用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在实验课上掌握一种或两种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对学员开展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具有帮助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此外,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课均是开设在本学期理论教学的全部内容结束之后,利用10学时进行实验。而当学员着手实验时,往往对开始所学习的原理有所淡忘,实验效果不好,对原理的认识理解也不够深刻。另外,现有的课内实验学时量不能够保证设计性实验课的开出,所以,将这部分实验课开设在通信原理课程结束后的第二个学期,在“信息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中加入通信系统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仅使学员的动手实践环节有了连贯性,加深了对整个通信系统的认识,而且会使学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大幅提升。
2 多种实验方法的融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实验环节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在现有的实验学时的条件下,将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融合,不但能够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综合技能和工程基础。
在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中我们选用的实验箱是南京捷辉公司的J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该实验箱能够满足验证性实验的基本要求。验证性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十分紧密,在什么时候开设哪些实验,应该是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的,由主讲教员根据理论课的教学的需要与实验教员共同商定。为了形象地说明理论课程中的原理,加深学员对原理的理解,主讲教员可以将部分实验在课堂作以仿真演示,然后在原理课程学习完之后,马上安排学员利用实验箱进行实验,让学员自己动手具体验证这部分原理,进一步加强学员对这部分理论课程的理解。比如用户环路接口实验、PAM编译码系统、帧成形及其传输实验、帧同步实验等,都可以安排在该课程内容讲解完相关原理之后立即安排学员着手实验,使得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相得益彰,两方面的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在利用通信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及信息通信类综合创新实践平台的综合性实验中,以实验箱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实验开始前为学员提供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以及部分实验步骤,让学员根据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解决实验问题,采取硬件、软件或硬软件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使学员了解FPGA/CPLD可编程开发技术、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电路仿真技术等,提高学员的综合开发能力。
在全部理论课内容结束之后,由教员给出实验应完成的设计指标,让学员利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设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任务。设计性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员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学员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这使学员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学员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在满足实验预期的设计指标后,选择部分仿真效果好,电路设计合理且易实现的电路独立制作成电路板,通过仪器测量,进行可变参数器件的调整,使电路达到设计要求。例如:电话机呼叫处理系统的设计、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测试以及单边带调制系统的调制、解调和抗噪声性能的仿真等,通过设计性实验这一环节,让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并反复实践,促进了学员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3 仿真教学内容的构建
在通信和电子工程领域,系统仿真技术一直是新型通信协议研发、通信体制的性能研究、通信系统设计、信号处理的重要手段。仿真软件,提供丰富的部件资源可方便、直观、形象地构建通信系统,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可对硬件开发提供方案论证和实践指导。在通信原理实验中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可以把系统性能和参数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可以将实验箱和仿真软件结合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使学员对通信系统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目前,各高校用于通信原理仿真实验的软件主要有两款:Systemview和Matlab/Simulink。这两款软件都可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有助于学员构建系统的整体概念,可让学员对常用的模块自己编写文件,从具体模块的实现到整体系统的架构。
以System View为例,它是美国ELANIX公司的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设计、仿真和分析的可视化设计环境,是一个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工具平台,提供开发各种系统的模拟和数字工具,包括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控制以及构造通用数学模型。该软件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只通过点击图标和参数输入的方式来完成复杂系统的建模、设计和测试。在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中,利用System View进行仿真实验的步骤一般为:
①根据2ASK的调制解调原理进行系统分析,画出系统框图;
②根据原理图,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③进行2ASK调制参数设置;
④系统仿真,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评估和改善。
它要求学员在把课堂上讲授的抽象的理论进行消化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建立系统模型,有利于克服硬件实验箱电路固定、学员缺乏参与性的弊端。利用SystemView可以完成验证性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参数及相关模块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能够很好的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将仿真软件应用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为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机会,增强了实验的多样性,扩大了实验范围。不但将通信原理课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通过软件仿真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使学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自主性实验模式的探索
传统的实验模式往往受到学时和资源的制约,而自主性实验模式是一种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类似,是指学员在课程实验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确定自己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实验,不占用实验教学学时,但是实验室对学员全天候开放,学员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实验教员全程跟踪给予保障和指导。对于自主性实验,自行命题这一环节至关重要,首先是学员要想到什么?这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的积累,也是钻研精神的体现。因此,“命题”是学员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这一环节,实验指导教员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和论证,帮助学员改进命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验。其次是如何做?在学员命题后,要进行方案设计、选择仪器设备、建立实验方法等,这是实验过程的再造,是在科研技术方法上的提高。最后由实验指导教员给出实验评价,通过自主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总结,检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验方法的合理性,这对培养学员的科研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这部分实验要在学有余力的学员中开设。将科学研究融人实验教学中,会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5 结束语
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实验仅采用实验箱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方式单一,效果较差,未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的情况,将多种类型的实验平台进行整合,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目录框架下,将课程内容调整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使实验内容既配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又与现代通信技术同步发展,使课程实验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较大改观。总之,通过采取多种实验模式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使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鸿雁,刘敏.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2003(23).
[2]王卫红,袁少强.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型自主性综合实验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6).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8、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
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9、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0、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
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11、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13、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4、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
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5、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6、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7、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18、思维方法
0 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广泛的共享性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形象地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而多媒体课件要想体现出其优越性,关键在于学习者也就是用户的积极参与。要想把学习者吸引到多媒体课件的学习中,对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Jonassen(1988)所提出的,“课件的交互本质在于,它是学习者响应与计算机反馈之间的一种内在功能。如果这种响应包含了学习者对信息的处理需求,那么交互才变得有意义。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内容时持续有效地与课件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把学习者吸引到多媒体课件的学习中。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其设计方法更多的是以技术和教学理论为依据,基本没有考虑用户体验的重要作用,缺乏对用户也就是学习者个人体验的分析和设计。以下就从现有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分析和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基本流程这三个方面对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 现有多媒体课件设计问题
1.1 缺乏多媒体认知模型的构建,导致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和层次不清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的辅助学习工具,其主要目标是将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分类组织和构建,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以及虚拟环境等多种形式来“直观、结构化”呈现教学内容。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很多是对教学内容简单的数字化,书本搬家,没有体现出多媒体课件多通道传递信息的特点。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结构和层次混乱,使得学习者不能通过课件的学习快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课程的内容。正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教授所认为的“PPT 的使用已成为一场灾难,是该抛弃它的时候了”。斯威勒教授认为很多人对于PPT使用,不但没有促进对其演讲内容的理解,反而会妨碍他们对演讲内容的理解。PPT只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经常使用工具之一,问题并不在于使用何种工具本身,而在制作时对它的使用方式。我就看到过一个讲授股票课程的老师,使用PPT制作的课件,将课程的内容配合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非常清晰。出现多媒体课件中结构和层次不清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在设计课件的时缺乏对学生认知模型的构建,也就是缺乏用户认知模型的构建。正如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所提出的“多媒体呈现的目的不是要把学习者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而是要帮助人们理解呈现材料中的那些重要的内容。”要想让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内容,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认知模型。从而通过认知模型来设计和制作符合学习者认知模型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认知模型的构建需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构建。“认知心理学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1967年Neisser在著名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如图1所示,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层次,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构建学习者的多媒体认知模型。从而设计出符合多媒体认知模型的多媒体课件,避免出现多媒体课件中结构和层次不清的问题。
1.2 缺乏行为模型的构建,导致多媒体课件增加冗余信息
有些多媒体课件一味追求形式的丰富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的课件中文字效果、图像(动画)、声音等色彩丰富,页面的颜色有时超过了四、五种,同时还插入大量动画内容和图片,大大超过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产生了大量的冗余信息。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对冗余效应是这样解释的“它指任何从动画(或插图)加解说的呈现中进行的学习都由于从动画(或插图)加解说再加与解说相匹配的打印文本的呈现中进行的学习的多媒体情景。”由此可见多媒体工具的过度使用不但不能使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还会给影响和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出现多媒体课件冗余信息过多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用户行为模型的构建。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其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如图2所示。因此,要想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避免出现冗余信息,构建学习者的行为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2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3 缺乏用户需求分析,导致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不好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交互形式层出不穷,从简单的人机互动到被广泛应用的虚拟现实环境的模式。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多媒体课件在交互模式上缺乏创新,有些也不能满足学习者对交互的需求,还停留在简单的人机交互模式上。还有些多媒体课件在交互模式上很丰富,但却忽视了课程的内容,没有能够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出现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不好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前期缺乏用户需求的分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群体是学生,学生是这个产品的消费者。如果没有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产品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 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分析
要体现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上的优势,关键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学习者能否积极投入到课件学习过程中,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媒体的交互性是如何进行体现,Damarin(1982)曾经列出了一系列课件的交互功能,包括了:学习者的观察(watching)、查找(finding)、实践(doing)、使用(using)、建构(constructing)以及创造(creating)行为。良好的交互性实现,是离不开对于用户体验的分析。
针对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的层次分类,更加符合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中的观点,分别是:感官层面(Visceral level)、行为层面(Behavioral level)和反思层面(Reflective level)。根据其分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层次为认知层面、行为层面和学习者需求层面,以下就从这几层面对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进行分析。
2.1 认知层面
对于认知模型的构建首先需要了解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按照知识获得的心理加工过程的性质提出了关于知识的分类。JR安德森等人为,人类的知识可以分类两大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依据《认知心理学》一书中的定义:这两类知识之间的差别可以用两个短语加以总结:“知道怎样”和“知道那个”。“知道怎样”是指个体完成对某对象所使用的非语言程序性知识。无论何时我们反手击球,骑车或煎饼,我们使用的均是程序性知识。“知道那个”是指或多或少可以用一系列陈述句进行详尽描述的知识,当我们描述如何编电脑程序或解释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时,我们表达的是就是陈述性知识。
通过以上对知识的分类,可以看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有不同的学习过程与规律。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需要考虑和遵循不同知识的学习规律进行设计。如表1所示依据知识类型和认知规律来分析的实现方法。
2.2 行为层面
用户行为研究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用户的行为,通过对用户行为的研究来更好的了用户、了解需求。在多媒体课件中,学习者通过使用课件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构建。针对多媒体课件的用户分析是指在获得课件使用量的基本数据的情况下,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使用课件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课程的知识结构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课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为设计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课件提供依据。用户行为分析应该包含以下重点分析数据:(1)用户使用选项,内向型的选型,用来停止或退出系统的行为,用户注册,系统设置,快捷键设置等。(2)用户使用课件浏览内容的数量和次数。(3)用户在不同时段的浏览量情况。(4)用户使用课件的流程,用来分析页面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这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用数据、模型去解读用户,还原出屏幕对面发生的真实的事情。
2.3 学习者需求层面
多媒体课件需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过程中,明确用户也就是学习者的需求是整个多媒体课件的起点。多媒体课件所面对的用户在年龄、知识层次和技术技能方面都基本相同。但是在个人需求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只有尽可能多的获取学习者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多媒体课件。而针对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对于需求分析更加高效和快速。
3 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设计基本流程
通过以上对多媒体课件现有问题的分析以及用户体验分析,对多媒体的交互设计归纳和总结出一个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基于用户体验的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流程图。
以上的设计流程可以广泛的运用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上,依据课程进行分析后可以设计出符合用户学习需求的课件,从而达到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并构建知识的目标。避免因缺乏用户体验分析而盲目设计课件的所出现的问题。
4 结束语
对于基于用户体验的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的方法依旧在探索和研究阶段,从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上有很多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从这个角度去研究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更好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上,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极大的共享性。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E・迈耶(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闫志明.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及其定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6):1115.
[3] 李红真,杨占力.多媒体课件及教学过程存在问题与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162163.
[4] 杜婧,李绯.网络环境中多媒体课件交互性研究及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8588.
[5] JohnB.Best(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可靠性;局域网络;服务器机群;防火墙系统
计算机系统长久稳定的工作,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网络使用功能,这是目前网络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不受干扰,增加计算机网络的稳定性这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所以,计算机网络稳定性的探讨和设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是通过数据通信系统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自从上20世纪中期开始,第一台计算机,便产生了单台机远程交换信息的系统。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计算机网络已经由单台机远程交换信息变成了分组交换网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的因特网是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产品。第三代网络产品是计算机网络的杰出成就代表。21世纪的今天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产生了,他就是三合一体的综合数字网络。并且计算机网络近年来向可靠性和综合性业务的发展更加迅速。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局域网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成就。计算机局域网能够使几台计算机终端的用户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一个或几个计算机的控制设备和安全软件实现信息互换。1980年2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组织颁布的IEEE 802系列标准,对局域网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设计准则
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在论文中曾声明:“在提供通信的英国天网系统的设计研制中,中心课题首先是可靠性”。应用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网络,它能够实现内部网络对外部网络的信息访问,还可以实现单位内部的信息交换。现代网络的应用广泛,这既为社会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量的进步也为现代社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威胁,因为一旦网络系统发生了事故或是受到恶意侵害,就可能给企业或单位带来灾难性损失,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
(一)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简单的说就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网络系统能够持续保持网络稳定运行的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是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者在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使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有条理有系统,这是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提高计算机网络的任务可靠性
提高计算机网络的任务可靠性通常采用余度设计和容错技术,具体表现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彼此互为后备机。这样一来,即使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一台出现了问题,其他计算机也可以正常工作,并且故障机未完成的食物可以有其他计算机代为解决,避免了有一台计算机引起的整个网络瘫痪的情况,增强了计算机的可靠性。
(三)加强计算机可靠性需要适当的采用新的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虽然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至于落后,但是随时可能会有更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所以如果要保持计算机网络的可靠稳定性最好要确保该计算机网络不会被淘汰。适度的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设备,使设计的计算机网络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既满足了业务的需要也能够降低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风险,增强计算机网络的兼容性和扩充性,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升级。
(四)在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的同时也要考虑计算计网络系统的造价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提高是实现计算机系统升级改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也要尽量的降低整个网络系统的造价,争取用最少的维护和开发费用达到最高的性价比。
(五)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应根据现有的实际条件,在设计中选择质量优秀、有良好声誉的网络产品,并且所用的网络产品都应满足可靠性设计指标要求,严格遵守计算机网络的相关规范,所有器件及子系统均需满足最新、最高的国内标准(例如1995年通过的国际标准:ISO/IEC 11801;欧洲标准:EN 50173;北美标准:ANSI/EIA 568A;中国标准:GB50173-1993、GB/T 50311-2000等)。
(六)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需要对网络进行定期检查。现代网络大规模应用并且每个网络之间具有很大差异性。错综复杂又庞大的网络系统很容易出现故障,要想保持网络的可靠性,必须定时的对网络进行人工检查或自动检查,这样才能够在网络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并维护,避免由于网络中断和瘫痪带来的巨大损失。对网络进行检查不仅更方便系统恢复而且能够优越系统性能,使网络更加具有可靠性,优化网络功能。
三、高可靠计算机网络的工程实例
计算机网络是组成单位信息的基本元素,是实现数据传递功能的载体,他不仅关系着计算机用户的眼前利益,而且影响着计算机用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信息化水平和网络使用的成败,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促使计算机网络系统不断的升级变得更加可靠和经济。
举例来说,例如计算机网络在地震观测当中的应用。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是全国地震行业信息服务网络,是整个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地震应急指挥的技术基础平台,该观测网络项目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它的建设规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其中,某省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主要节点之一,该省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在中国地震监控服务的60个城市的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中,网络平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防震救灾的重点建设项目,因此我国地震局对于该项目中的计算机可靠性有较高要求并且也对该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投资建设。在软硬件设施和服务器的选择上都选择了性价比比较高的基于AMD Opteron处理器的曙光服务器。
计算机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是国家实现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是产业建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企业不断自我进步和完善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实际应用性强,因此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是计算机网络正常工作的保障,防止网络稳定运行受到干扰和破坏。可靠性高的计算机网络能够克服网络本身缺陷,减少网络的中断和计算机网络的瘫痪。计算机网络稳定措施能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配置。我国计算机网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看计算机网络的稳定性如何,换句话说,计算机网络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我国整个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新民,耿红琴.网络工程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罗跃川.计算机网络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刘永华,张峰庆.计算机组网与维护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甘登文,叶继华,万宇文,等.计算机网络及通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主体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发展,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逐渐被现代化教学所替代。当今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也越来越丰富。在大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实践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代化教育思想中,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能力教育,是思维教育,是道德素养教育。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从实践教育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应用到生活中。
二、从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加强实践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加强合作教学
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的最好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更好的实践锻炼。合作化教学管理模式是素质教育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很多大学生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喜欢探讨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合作教学法的应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使其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小组内得到锻炼。分组完成后,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分析,尤其是在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的时候,要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二)加强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举一反三,很明显是自主思考不颍经常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很少进行主动思考,只会呆板地学习。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加强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总是依赖教师。
比如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问题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的应用,以学生的实习为载体,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入到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护理工作,可以由1名教师带3~4名学生,结合医生的治疗工作,配合进行护理管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习经历,对护理过程中的要点进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将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丰富教材,实现自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给学生太多限制,很多时候反而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大学生的想法往往比较丰富,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从而实现自主教学。教师应该对传统的大纲教材进行拓展,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辅助材料。比如医学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常见的医学病例,让学生根据这些病例的情况对各种临床医学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刚开始不能太难,要循序渐进地增加教材的难度,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断巩固。
(四)加强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定位出现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各种知识,缺乏存在感、参与感,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单向的,缺乏互动。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传统的教与学变为学与教,将知识灌输变为学习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多参与,多沟通,多互动。
参与式教与学的重要特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胆小,不喜与人交流和沟通,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我。教师要着重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引导,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发言,对医学问题进行分析,不断锻炼,从而克服心中的恐惧,提高学习能力。
三、从课堂教学工具入手,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
传统课堂教育是单纯的知识讲解,很多学生对枯燥的知识并不感兴趣。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应该要加强各种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使得医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在教育教学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尤其是对于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的传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信息化教学、智能化教学。比如在医学护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对医学护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实验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应用,可以将课堂搬到互联网上,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学生实行多样化、灵活的教育。比如可以尝试每周开设一两节网络课程,让学生上机学习,完成相应的课时,并且要将这部分学习纳入最终的成绩考核中,让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引起重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另外,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平台还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传递的渠道。教师可以借助邮件、自媒体平台等将各种学习资源传递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布置作业,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从课堂教学主体入手,提高教的综合能力水平
当前很多教师虽然在尝试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综合能力高的教师要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还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去完成各种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学会从一般性的备课转移到教学思路的设计上来,实施策略性教学。
课堂教学依旧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尝试角色互换,让学生扮演教师,自己则扮演学生,学生自主备课,讲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体会。这样,教师就能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效率。
当今社会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学会进行理论教育,还要学会进行实践教育,尤其是对于一些实践性较高的课程,必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些提升平台。如高校可以和医院合作,让教师借助医院平台进行科研。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和任务,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除了注重提高教学水平,还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大学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大学教育是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颖.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172-173.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具体分析
1.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科学事实方法
(1)观察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或者是借助相关的机器仪表来观察研究相关的对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观察法包括观察化学实验、模型、化学图表等.比如,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学习,在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实验中,让学生触摸试管壁,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观察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化学反应过程,有利于积累学生的化学经验.
(2)实验法.在实验法的运用上侧重于实验建议、信息提示以及思路启发和技术支持等,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合作以及探究的机会.比如,在实验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巧妙地渗透了科学实验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的思想,如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对比,溴水在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前后的现象对比等.
(3)调查法.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记录、整理并分析调查结果.比如,对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实验等获取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体验有效转化为经验.
(4)模拟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微观世界,从而形象具体地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比如,以动画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化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内容,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理性思维方法
(1)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合,得出一定的经验或者结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高中化学知识.比如,对于“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结论.
(2)归纳演绎法.一般来说,归纳法是从特殊事实到一般理论的具体应用,而演绎法是从一般理论到特殊事实的演化过程,归纳与演绎是完全相关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如,对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是采用的归纳演与绎法.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积极意义:
①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对教学进度可以提出建议,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对教学过程可以适当调控,同时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
②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好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条件是互动、民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从而使师生都体会到教学是一种人生的良好享受。
③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主体型课堂教学设法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有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
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承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它们二者谐振的有效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融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地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⑤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社会性,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合群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社交技能。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方法步骤:
1 课前导学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载体:导学提纲教学案一体化个体二次备课优化各种教学要素(主要是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
1.1 创设问题情境。
1.1.1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知识体系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1.1.2创设问题情境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集中注意力,使学习得以顺利开始。
②明确教学主题,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领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
③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价值,得到明确的意识信号,形成一种价值倾向,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④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智能水平,创设问题情境就要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
⑤创设问题情境的工作不但在学习过程中的前期要予以重视,而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加强,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
1.1.3 创设问题情境应着力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1.1.4 如何进行课前问题设置(课堂问题设置)。
①课前问题设置应紧扣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及高考命题改革方向,紧扣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和办法。
②课前问题设置要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的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的层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不要太易也不要太难。
③课前问题设置要便于课堂上展开“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设置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探求。同时便于在课堂上讨论,以便在师生之间进行多次质疑、讨论、交流和评价。
④课前问题设置要新而有趣,特别要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背景和有价值的史料。
1.2 激发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1.2.1 激发学习动机,应达到下列要求:
①学生在情境体验和教师的诱导下,表现出具有情绪感受色彩的集中注意,并因主观奋发而导致活动的力度增加。
②学生在奋发的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材料的区分和选择将变得易于进行。他们会对学习材料作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重要还是次要的判断。这时学习的行为的方向和目标就具有决定的意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目标的激励,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意向(认知内驱力)。
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
1.2.2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科技期刊的初审是整个审稿活动最基本的工作,是三审制的基础,其职责是对稿件的总体水平进行初步评价,决定是退稿或是送专家评审,工作量较为繁重。初审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他审稿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笔者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负责本科技期刊稿件的部分初审工作,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学科专业知识、编辑专业知识及编辑学方法和技巧、网络学术资源等方面对提高科技期刊稿件的初审质量进行研究。[1]
初审编辑对稿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稿件的命运,对此,初审编辑必须本着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期刊负责的观念,认真审定每一个稿件,而《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提高初审编辑的责任意识是其做好初审工作的前提。现在,我国的科技期刊执行的是三审制的审稿制度,其中初审编辑的主要职责是:第一,检查稿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第二,检查稿件是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办刊宗旨;第三,检查稿件是否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第四,对稿件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初步评价,以决定是修稿、退稿还是送专家复审。
论文初审作为三审制的基础,是保证《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道防线,是决定期刊科技水平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科技期刊的初审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责任意识淡漠,从而对稿件的初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对初审工作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办刊宗旨,就可以送到专家评审,缺乏对稿件的内容质量的考量。该工作方式的实质是省略了初审程序,直接将稿件送去专家评审,这不仅加重了审稿专家的工作量,也浪费了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对《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形象有所下降。通过工作4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了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效率大为提高。[2]
二、丰富学科相关知识
《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都是对冶金领域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其包含新观点、新结论。《冶金经济与管理》编辑初审的任务首先是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学术性进行价值判断,根据《冶金经济与管理》的期刊办刊宗旨及编辑思想对来稿进行鉴别、评价和筛选。这就对初审编辑的相关知识结构和把握学术动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初审编辑不仅要丰富相关的学科知识,还应逐步向专业化学者的方向努力。因此,必须重视编辑的继续教育,通过网络、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丰富知识结构,不仅对本门学科有一定造诣,对临近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笔者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发展战略、技术经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资本运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降本增效等。在从事编辑工作前,笔者就读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对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熟悉,经常参加学院博士生导师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会,关注经济管理这一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稿件能够做出相对客观的价值判断,而对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等栏目的来稿,由于笔者缺乏冶金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导致对这些栏目的稿件认识模糊,很难对其学术价值做出客观的评断。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信息的积累,以及与冶金专业学者的交流,经常参加冶金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以及钢铁学会举办的各种的报告,逐步丰富了冶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编辑初审的工作水平。因此,要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笔者需要比较系统地掌握《冶金经济与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冶金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关注“我的钢铁网”、《中国钢铁业》等媒体报道的相关动态,以对稿件中涉及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内容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
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稿件的初审工作,不仅要具有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初审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初审的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80%以上都不是编辑出版专业,笔者也是在取得东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后直接从事了编辑工作。笔者虽然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具体的初审工作中,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应采取什么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对初审的职责和主要任务也认识模糊。但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中,笔者参加了新闻出版在线组织的编辑出版专业在线学习课程,以及各类编辑相关的研讨会,系统学习了政策法规、编辑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等,对编辑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笔者在初审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积极参加编辑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认真学习《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编辑工作论丛》、《编辑学刊》等编辑学期刊,丰富了编辑专业相关知识,提高了初审编辑的业务能力,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初审评价方法,从而使稿件初审的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3]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工作要求初审编辑的知识涉猎范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快,信息的判断力强。随着期刊网络化的发展,各类期刊基本都上网,如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运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当前的冶金领域方面的发展动态和特点信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的初审工作中,借助这些网络学术资源可以评价稿件的质量创新性、寻找对口的审稿专家、发现作者的学术抄袭现象等。在稿件初审工作中,笔者主要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一,将研究对象设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比分析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二,对于不太熟悉的稿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专家学者;第三,借助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
参考文献: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课标”,把握“课标”理念的实质,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全面贯彻理念的四个方面,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笔者语文教学努力让学生手脑并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把客观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的“我要学”,改变被动消极的学习局面。如在学生自编话剧《变色龙》中,警官的扮演者是一个语文学习的“后进生”,然而在剧中他用幽默滑稽的神情、动作,将“见风使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阿谀奉承,恬不知耻”的“变色龙”的个性表演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他故作谄媚状地模仿警官讨好将军的语言,真是入木三分,令师生捧腹大笑,大家无不惊叹他的表演极具创新性。整节课,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兴趣盎然,对《变色龙》的内容掌握得很快,几乎人人都能熟背。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把“活动内容”这根弦调谐到学生主体“特长”弦的频率上,才能产生谐振,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对这节课需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备课的时候更应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用什么办法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等。所以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但是老师们千万别忽视了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比如:低年级语预习我就要求将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出现的生字词;中年级做预习我就要求在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自己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生字和生词;高年级做预习,又在中年级的基础之上,加上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想上课的时候弄明白的等等。
二、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要能吸引学生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应以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文的起伏节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结束时,注意增强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开头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或者利用故事导入,或者利用挂图导入,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音乐电影导入……一次,我上《自己去吧》一课,就给学生边播放小鸭自由自在在水里游泳的动画,边让学生跟着唱《母鸭带小鸭》的歌曲,课堂上一开始小孩子们各个活跃兴奋,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小鸭子。随即我提出:你们知道小鸭是怎么学会游泳的么?想知道就快去读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全神地投入到读文的环节中去了。总之不论哪种都要注意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中。
斯霞老师说“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个好的结尾就给一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设计新颖有趣的结课可产生“课虽尽,趣味犹存”的境界,以收融会贯通之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激起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比如我在讲《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课时,结束的时候,我说:“同学们植物妈妈的办法真多,也真有意思!你还想知道更多的植物妈妈想出的好办法么?那就请你们回家去后,多去了解了解好么?”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从课内知识的学习引向了课外知识的学习中。
三、课堂上要给学生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连续的、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疲劳、分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想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为老师这时你如果能适时地给他们一点称赞,这无疑是给他们来了一针“兴奋剂”,让他们精神倍增,更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过程中去。而如果是在课堂上已经思想“驰骋塞外”的学生,在给了暗示也要给予一点暗示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27.33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变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是社会的发展需要,现在不是需要限定人们思想的年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不只是满足于书本,更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对自身的要求,我认为首先就是教师要拥有稳定的精神状态。一个教师稳定的精神状态来自对自己职业教学的理性把握。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他没有正确的认知与思考支撑,没有独立的审视精神,没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就很容易在世俗的浪潮中湮没自我。所以我们自身不仅要用更加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还要从阅读过的经典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著作中做出一定的理性思考。唯有如此,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才不至于只学会单方面接受语文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要想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状况是不乐观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批改学生的作文非常耗时间,而批改的内容不能被学生很好地了解,这样只会使得写作教学事倍功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语言组织能力不够,也就开始厌烦写作,他们写出来的内容空洞、无意义。写作中,句子错误,而且结构明显混乱。教师要设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也在于师生的相互促进。
二、注重活泼课堂,显示教师风采
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创设丰富、生动、高效的课堂也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发展。同样,我们可以从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身上吸取营养。卓越的课堂管理能力,大气从容的课堂境界,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有位优秀教师曾说过,读是学习语文第一教学法,在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以更多方式找我索要教学的知识是必要的。这样的语文课程视角很新颖,催促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语文教学,学习给自己的课堂定位,语文教学是需要内外兼修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经验可以让我们能够走出教材、走出刻板化解读的阴影,尽力表现出课文的真正价值。当然,任何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复制它是不明智的。我们必须探寻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出众。应该以“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活力、提高语言学习基础”的教学风格为目标。
三、培养学生学习自主,彰现语文魅力
语文教师又一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自主化的学习中得到锻炼。语文教师存在有着自身的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锻炼。为了到达这一目标,我们经常都会做一些计划,比如说,将班级学生分组,每周每组出一次组内学习海报,选择积极地学习内容,一月后评比。每天都写名言推荐,挑选出优秀的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每周评出最受欢迎的名言张贴在班内。每天不少于500字的随笔,有命题随笔和自由写作,最主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与学生进行讨论关于每次随笔内容也很有必要。每月组织一次全班参与的语文活动,包括朗诵、辩论、课本剧等形式,最好是以组为单位,这样能锻炼学生自身时,也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或者利用假期读一些经典,开学后以随笔的形式展示。我们已经习惯一周一次作文训练,这让一些学生头疼,但是我更多要求学生随笔写作。我觉得,在随笔中学生更能做到“我手写我心”,保证写作中真情实感的表达。
四、营造师生关系和谐,促进人文发展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面对不同的学生,老师遇到的是不小的挑战。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批评,这也会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批评学生,学生就会渐渐失去自信心。在中学生这样的年龄,一般都是靠周围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学生觉得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师生关系自然就无法和谐。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舞台,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的平台。教师合理把握课堂的氛围,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学生的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喜欢,学生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加深了解,尊敬老师的教学成果。热烈的课堂气氛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表现。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的交流中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愿意和某个老师发自内心的打招呼,这也是一种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