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存款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29 09:3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村镇银行存款风险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

篇1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村镇银行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目前村镇银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须引起关注。本文基于海南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海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10年4月,海南首家村镇银行——文昌国民村镇银行挂牌开业,之后村镇银行这一新兴金融主体陆续进入海南。截至2013年9月末,海南共有9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2.2亿元,资产总额20.79亿元,负债总额18.4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10.69亿元,存款余额11.35亿元。全省村镇银行存贷款总额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均低于0.3%。不良贷款余额34.04万元,不良贷款率0.03%,贷款质量良好。2013年1-9月累计实现净利润2037.86万元,实现盈利的村镇银行4家,亏损5家。

海南9家村镇银行均由中小金融机构发起,其中7家为外地银行发起。目前全省各村镇银行管理流程基本参照发起行的模式建立起来。相对于其他银行机构,海南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内部组织架构较为简单,人员相对较少,除1家村镇银行有2个网点外,其余均仅有1个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城区。

各村镇银行发展不平衡。从存款市场份额看,存款最多的为海口苏南村镇银行,占全省村镇银行存款总额的82.03%,其他8家村镇银行存款都少于5000万元,其中存款少于1000万元的村镇银行有2家,最少的村镇银行存款仅有539.05万元,存款增长较慢。从贷款市场份额看,海口苏南村镇银行贷款余额7.11亿元,占全省村镇银行贷款余额的66.51%,其他8家村镇银行合计仅有3.58亿元,其中少于5000万元的有5家,最少的村镇银行仅有528.22万元。村镇银行以短期贷款为主,短期贷款余额占77.38%。贷款主要支持小微企业,全省村镇银行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86.12亿元,占成立以来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的79.69%。贷款投放行业渐趋扩大,分布在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个人贷款、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宅和餐饮业、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金实力较小,业务难以有效拓展

截至2013年9月末,全省9家村镇银行中有5家机构注册资本均仅有1000万元,在吸收存款时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金融供给能力有限,风险抵御能力较弱。近年来其他省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资本金最高达2亿元。

(二)吸存能力偏弱,发展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社会各界对其缺乏了解,社会认知度偏低,客户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地区群众对农信社、农业银行等传统涉农金融机构更为信任,对相对陌生的村镇银行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加之信贷业务之外的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及其他银行机构,农民不愿把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目前,海南村镇银行只有一家存款达到九亿元以上,其余村镇银行存款均少于5000万元,甚至有2家村镇银行存款不足1000万元。吸存能力弱、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存贷比高位运行,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

截至2013年9月末,海南9家村镇银行有8家机构存贷比超过监管标准,其中有2家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分别高达555.22%和426.91%,分别超过监管标准480.22个百分点和351.91个百分点,流动性风险隐患大。发起行通过同业存放款项方式给村镇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以及村镇银行自身吸存能力弱是村镇银行存贷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村镇银行处在贷多存少、资金超负荷运转状态。

(四)“三农”服务力度有待增强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村镇银行存在贷款“脱农化”现象。截至2013年9月末,全省村镇银行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仅占27.62%;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农户贷款金额仅占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的8.05%。

(五)业务发展过多依赖主发起行,业务种类和服务方式单一

村镇银行设立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家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财务状况良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行。主发起行在村镇银行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支持作用。虽然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机构,但村镇银行在管理和经营上还是较多依赖于主发起行,自主经营权难以有效发挥或缺乏独立经营意识。村镇银行目前主要办理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还未开展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保险等中间业务,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能力不足,盈利模式单一。

三、建议

(一)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存款营销力度

一是通过各类银企对接会、村镇银行股东网站、“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等渠道,开展多方位宣传,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二是积极与当地各大商会、行业协会进行交流合作,维护和发掘有价值的客户资源。三是动员股东资金结算和留存,信息渠道广泛的优势,拓展其上下游企业群体。四是合理运用利率杠杆,灵活做好存款利率定价,提高吸存竞争力。

(二)多方式提升自身经营能力,扩大业务范围

一是提高资本实力,扩充村镇银行股权规模,构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努力吸引各类投资者投资入股,提高村镇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二是走特色化、差异化模式,主动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如在贷款方面,应积极探索开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农产品订单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金融产品,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扩大业务范围,逐步开展理财产品、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三)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方面,建议地方政府适当向村镇银行提供一些财政性存款、征地拆迁补偿款等存款资源,以增强村镇银行资金实力和提升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加强优惠政策及风险分散补偿配套机制的整体设计,从机构设立、业务经营、利息补贴、税收征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健全农业担保和保险体系,降低农户因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损失,实现风险分担。

(四)加强金融监管,及时提示风险

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对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关联交易等方面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及时提示风险。

参考文献

篇2

仁怀蒙银村镇银行由内蒙古银行于2011年发起设立,吸收贵州省1家企业法人及8个自然人为股东,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

目前,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仁怀市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和村镇银行自身的缺陷,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吸收存款相对困难。存款是村镇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存款的多少制约着村镇银行的资产经营能力。目前仁怀蒙银村镇银行存在吸储难的问题。截至2013年2月末,仁怀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79.67亿元,其中仁怀蒙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0.9亿元,仅占全市存款余额的0.32%。究其原因,一是村镇银行作为新型机构,成立时间短,社会认同不足,也缺少政府主导的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社会公信力不足,难吸引当地城乡居民存款。同时,一部分客户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存在误区,担心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是未开通网银及其他现代化银行业务,只能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只能满足部分客户的需求。

存款稳定性较差。仁怀蒙银村镇银行存款的质量和增长速度跟不上业务扩张的需求,存在风险隐患。首先,从存款期限看,仁怀蒙银村镇银行的存款以活期为主,活期存款所占比重约为75%,说明存款的稳定性较差。其次,还存在年底冲刺、年初撤资的现象,也对资金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在存贷比指标上,2012年末存贷比高达133.21%,比去年增加了77.27个百分点,远超过监管标准。

人才建设需要加强。一是由于规模制约与开业初期的经营压力,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难以招聘到及留住高素质的人才。2011年成立初期,该村镇银行有员工34人,至2012年末有8人辞职,流失率达23.5%。

内部管理制度有待健全。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加强。该行虽已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但董事会未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责履行难以到位。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仁怀蒙银村镇银行积极健全制度,但截至目前其专项审计制度、关联授信制度和高管评价制度等尚未建立,在科学合理评价高管履职、强化专项审计的执行力和关联交易监督机制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建议:外拓资金来源,内抓制度建设

广泛拓展资金来源。一是监管部门应适当放宽发起人门槛,调动民营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壮大资本实力。二是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社会宣传村镇银行的性质及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和信心。三是加强产品创新以拓展生存空间,以“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为主要目标,发挥小银行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吸引客户资源。

篇3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073-02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06年12月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拉开了村镇银行的帷幕。至2011年5月,全国共组建了536家村镇银行。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各地的村镇银行试点发展各有千秋,不同的地域情况和发展战略,培育了不同的运营模式。因此,村镇银行运营模式的研究对深化村镇银行运营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为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对于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化、种类多样化、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进而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如何协调村镇银行的商业化运作与政策导向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探究现有村镇银行发展的运营模式,对促进相关政策完善,实现村镇银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完善村镇银行运营模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2 运营模式研究框架

村镇银行的运营模式并没有确切和具体的定义。概括来说,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既包含着一般商业银行宏观的发展战略,又考虑了微观的管理模式和银行业务。另外,村镇银行又具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其运营模式的成分中更有相当比例的支农效应。对此,我们提出研究村镇银行运营模式的一般框架如下图。

3 村镇银行运营模式实证分析

根据前文所设计的运营模式框架,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对朝阳柳城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长信联合村镇银行和荥阳利丰村镇银行进行对比分析。

3.1 准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决定村镇银行的竞争力

不同地域、经济基础条件、农业发展等基本条件都会影响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所以,村镇银行不应该囿于银监会对于村镇银行的定位,而应因地制宜地思考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

第一,柳城村镇银行所面对的农村金融市场条件比较恶劣,农业经济相对脆弱,金融基础十分薄弱。自身资金实力有限,并且农涉农贷款资金的回报率偏低而违约风险较大,对于自负盈亏、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村镇银行是个考验。对此,柳城村镇银行定位于开辟城郊周边市场,采用“夹缝生存”的竞争策略,既规避风险,又有效地避开了商业银行的竞争,积极开拓周边金融服务盲区,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位于农村经济条件较为良好的四川省,由于农业金融市场较为完善和发达,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农信社竞争压力较大,所以选择了“联合生存”的模式。通过参股资金互助社、打造银行服务链、加强与政府合作的方式,更有效地保证了村镇银行的竞争效力。村镇银行充分利用了一级法人的法律优势,有效地促进合作,促进长远发展。

第三,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也面临着更富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市场。由于资金实力雄厚,竞争对手较弱,长兴联合村镇银行选择“直接竞争”的策略。另外,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将业务目标定位于农户,充分利用了当地的金融市场条件。

3.2 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较为合理

综观上述村镇银行,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充分发挥了村镇银行的优点。

第一,村镇银行的机构设置较为简单,职工人数较少。但是村镇银行的发展仍然需要一定的规模,例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有5家业务机构场所,扩大了村镇银行的业务覆盖范围,增强了村镇银行的竞争力。

第二,员工的素质也是村镇银行管理中的重要一点。柳城村镇银行目前总体员工素质和水平相比其余三家所列示的村镇银行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员工和管理层“人人皆兵”,需要共同的努力。从业务差距中也看出,较高的员工业务水平、教育程度对于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在对于员工的考核评价上,四家村镇银行都采用了绩效工资制模式,这对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村镇银行应该探索有特色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业务的方向、创新与学习等方面晚上考核评价系统。

总之,现阶段村镇银行的在管理模式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应在以后的规模扩大中,选用适合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模式和具有可持续的评价考核方式。

3.3 村镇银行的存贷款结构需要适当改变

村镇银行受限于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村镇银行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存贷款结构。在存款方面,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存款结构较为合理,较多的企业存款保证了银行资本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较大的周期缺口;而有一定比例的同业拆借款项保证流动性。相比之下,柳城村镇银行需要积极思考应对策略,力争改变现阶段的存款来源不稳定的状态,同时加强资本的流动性。

贷款结构取决于业务和客户。较为合理的贷款结构应该最大化利用资金,同时最小化违约风险。保证合适的收益和风险结构对于村镇银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相比之下,企业客户以及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户更具有相对稳定偿还能力,贷款策略的倾斜对于保持较稳定的贷款结构也应该是成熟的村镇银行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存贷款比已经出现倒挂,远远超出国家75%的警戒水平。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注意存贷款比这一指标,保证贷款资金的连续性和存款的可偿还能力才能加强银行的竞争力。

3.4 村镇银行的支农效应有局限

现阶段村镇银行支农效应局限于支农贷款的额度和支农贷款流向。除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外,其余所示三家未能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的资源配置作用。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支农”贷款变为“涉农”贷款,支农贷款有补贴的政策成分,而涉农贷款只考虑贷款对象是否在县域经济圈内,两者对三农的实际影响力有着很大的差别。

影响支农效应另一关键因素是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村镇银行的支农效应通过一系列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连通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现阶段该类金融产品的设计思路可概括为抵押方式创新、业务组合创新、农业契合创新等。但是,相对更多的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仍是不够的,大多数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实际脱钩、金融产品风险未能合理估量以及业务契合程度低,这些都成为村镇银行发挥支农效应的软肋。

4 运营模式框架探究结论

4.1 发展战略

成熟的村镇银行应具备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准确的竞争策略。村镇银行管理层应充分考虑到村镇银行所属金融市场环境、所在县域的自然条件基础,确定合理的市场定位;考虑到控股股东权益要求和注册资本等自身因素以及竞争对象实力,制定准确合理的竞争策略。由前文分析可得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参考矩阵,如下表。

4.2 管理模式

治理结构——村镇银行是一种特殊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践表明,村镇银行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并协调好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组织规模——组织规模的发展取决于银行的扩展能力和实际需要。只有唯一网点的村镇银行辐射能力差,业务覆盖范围小,未来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而具有分行或机构的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员工素质——职员的教育程度、从业经历和业务水平都是村镇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核心部分。事实经验表明,受过高等教育、具有金融从业经历的人才对村镇银行有较大影响。

4.3 村镇银行业务

(1)村镇银行存款业务。村镇银行存款结构应该注重存款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在稳定性方面,村镇银行应关心存款来源的周期和数额,保持足够的企业存款的份额。在流动性方面,村镇银行可以利用同行业拆借市场保持资金流动性。有能力的村镇银行也可以考虑开展银行卡和ATM机服务,以吸引存款来源。

(2)村镇银行贷款结构与风险。村镇银行应保持合适的存贷款比,保证流动性,降低经营风险。同时,村镇银行为了降低风险,需要保持一定的合理风险和收益的贷款组合,村镇银行结合应实际情况,需要向优质客户资源发放一定额度的贷款,保证银行赢利和控制风险。

(3)村镇银行其他业务。村镇银行系统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应做大做好中间业务。包括提供理财服务、提供国债买卖交易平台等,寻找新的可持续利润增长点。

4.4 支农业务

村镇银行在支农业务的开展上应做到“适度、适量、风险可控”的原则。不考虑风险与收益的业务与金融产品是不符合村镇银行长期发展原则的。

村镇银行应考虑支农贷款的实质性,避免为了政策性目标而混淆贷款的特性。在研发和推广金融产品时,应综合考虑抵押方式、业务组合和实际契合等情况,减小业务冗余,有效发挥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作用。

篇4

为破解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银监会出台了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双鸭山市集贤润生村镇银行在这一政策背景下组建设立。为了解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集贤润生村镇银行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发现,集贤润生村镇银行在改善农村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内部风险控制较弱、市场定位不清晰、法人治理不完善,影响了村镇银行的良性发展。

1. 基本情况

集贤润生村镇银行于2010年12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龙江银行出资1530万元占51%股权,企业股东5家出资1200万元占40%股权,自然人股东9人,出资270万元占9%股权。董事会共有董事5人,其中3人来自控股银行。截至2012年5月末,集贤润生村镇银行存款余额3179.9万元,其中,储蓄存款为2535.18万元,对公存款为644.72万元,共发放贷款1030笔,金额8373.27万元。

2. 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操作风险隐患。

一是新员工合规意识不足。集贤润生村镇银行是控股银行由异地派遣行长、副行长,前中后台工作人员在当地招聘,经培训后上岗。该行共有员工28人,新招录25人,其中有银行实际工作经验6人。新录用员工工作经验匮乏,合规操作意识差。二是风险内控机制缺乏独立性。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内设机构少,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理念未根植人心,不能做到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贯穿到信贷及全员的实际工作中去。三是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环节没有进行标识和区分。在通过询问、谈话等方式对业务人员了解时,部分人员无法准确描述业务办理流程中的风险点。关键风险点和风险控制措施不明确,业务操作人员难以识别风险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四是重营销轻管理。由于村镇银行刚刚起步,业务发展和同业竞争压力较大,存在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忽视风险管理和防范的问题。

2.2流动性风险隐患。

广大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程度不够,对村镇银行陌生,加上村镇银行刚进入农村市场,开设网点较少,缺乏品牌效应,同时面临着老牌银行的竞争,吸收居民存款难度较大。吸储能力的困难直接造成了村镇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集贤润生村镇银行开业以来存款余额仅为3179.9万元,贷款余额为8373.27万元,存贷比例达263.32%,流动性比率66.08%。目前,集贤润生村镇银行是龙江银行按分支机构进行管理的,如果该行真正以独立法人运作资金,其流动性捉襟见肘。

2.3利润压力大。

该行面临发起行与出资人的多方压力,将短期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例如:集贤润生村镇银行按照控股银行的要求,要在2011年实现利润总额200万元,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投放8,000万元左右的贷款可以实现,但由于资金不足向龙江银行总行拆借资金8000万元,拆借年利率为4.5%,导致资金成本增加。同时,短期盈利的压力使部分村镇银行对投入成本高、利润小的支农贷款投放意愿产生了影响,对支农产生“惜”贷“畏”贷情绪,选择发展非农业务及大额贷款业务,该行发放的小企业贷款中涉农贷款不足50%,严重违背了“小额、分散,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宗旨。

2.4治理结构不清晰。

调查发现,该行总是以控股银行的分支机构自居,成了控股银行的附属机构,法人治理形同虚设,不能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当地政府将村镇银行的控股银行作为该行的上级领导,集贤润生村镇银行的部分优惠政策是依靠龙江银行设立分支机构而获得,仅仅包括一些行政事业收费减免和一些口头承诺(存款支持、地税返还等)。

3. 村镇银行完善风险管理的路径

3.1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首先,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仅要培训其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所有员工了解操作风险,提高对风险的敏感性,使其在业务拓展的同时重视风险识别与控制,将“操作风险管理”融入到日常业务操作和管理过程中。而且要加大对业务的培训力度,使其尽快熟悉岗位各项要求、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把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落到实处,从而真正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其次要梳理关键风险点。根据村镇银行业务操作流程,排查易导致风险损失,或对造成损失有显著影响的关键业务环节中的重要风险点,并依据有关规章制度,制订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2加强政策引导,改善发展环境。

一是当地政府部门应将一些涉农部门的资金账户开设在村镇银行,尽快得到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扶持,以解决资金上的问题;二是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村和农户的金融服务;三是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和债务人承受能力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实行略低于农村信用社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增加村镇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3.3充分利用控股银行及股东资源。

一是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此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发展,但不能过分依靠控股银行,否则村镇银行将变成控股银行的附属机构,这可能导致村镇银行管理过程中行为扭曲,从而丧失灵活性。二是村镇银行应依托控股银行已形成的良好管理理念、机制和办法,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和特点的管理制度及控制措施。三是积极与控股银行合作,联合开展银团贷款等服务,满足贷款金额较大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利用控股银行较高的金融政策水平、更为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采取选派、联合培养等方式,提高村镇银行员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五是充分利用村镇银行股东的地缘优势,使股东为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予有力的帮助。

篇5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应当明确。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诞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型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在发展时处于明显的经营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具体而言,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第三,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第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并考虑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最后,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首先,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第二,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可以在试点村镇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在农民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第四,要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第二,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使存款人方便查阅,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五)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比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等。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第三,可以不断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第四,村镇银行应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六)加强金融手段创新

从长远来看,发展村镇银行仍然需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首先,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通过对大中型项目的联合贷款,或者为县域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扩大金融供给规模;其次,可以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对象;第三,应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帮助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其资金需求,如经济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并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童.首家“草根银行”的标本意义.农民日报,2007-3-30

篇6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75-02

自2007年3月国内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以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年底,村镇银行已发展到349家(见表1)。如今,将近五年过去了,村镇银行是否如期发挥了作用,实现了效益,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湖北多家村镇银行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喜忧参半。

1 湖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

2007年开始,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开设村镇银行,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末,湖北已成立10余家村镇银行,数量居全国第二。不过,调查显示,当前湖北村镇银行效益有喜有忧。

1.1 部分村镇银行效益不佳

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13日,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2008年4月,汇丰集团将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人民币增至4000万,2009年5月开始办理外汇业务。2009年1-6月份,曾都汇丰村镇银行营业支出376.55万元,其中工资福利165万元,占43.8%;固定资产折旧94万元,占25%;计提贷款损失准备58万元,占15.4%;房租水电16.8万元,占4.5%,而营业收入仅131.25万元,账面亏损245.3万元。

恩施村镇银行开业以,立足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微小客户的市场定位,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10月,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的存款虽已达12033.85万元,但储蓄存款仅1818.33万元,其中定期储蓄616.32万元,存款的稳定性极差,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可能还会持续下去。目前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仍不能办理银联业务,快速的支付结算受到影响;同时,两家村镇银行都只有一个营业网点,更加大了客户办理业务的不方便性。

1.2 一些村镇银行效益逐渐显现

近年来,随着湖北村镇银行发展逐渐走上正轨,一些村镇银行效益初现。

截至2010年9月末,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16323万元,占当地金融机构总存款2.52亿元的64.7%,比年初上升9719.24万元,其中活期存款12915万元,占总存款79%;各项贷款余额8265万元,占当地金融机构总贷款59.7%,比年初净增4149.5万元,当年累放15118万元,累收10968万元;各项收入500万元,各项支出252万元,实现账面利润248万元,同比增加146万元。

嘉鱼吴江村镇银行效益表现颇佳。截至2009年12月末,该行发放银保贷款250万元,带动发放其它小额农户贷款1357万元,贷款净增2384万元,占嘉鱼县金融机构贷款增量的26.9%;支农贷款占比达49%,比全县银行类金融机构支农贷款平均占比高出14个百分点,在全国首批试点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率先实现盈亏平衡。

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发展迅猛。截至2008年3月,该行的存、贷款余额分别只是2000万元和1130万元,到2008年12月24日,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已超过6000万元,累计投放贷款3404万元。如此算来,9个月时间里,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日吸收存款约为14.8万元,日均发放贷款8.4万元,作为一家开业一年半的小型金融机构,三年内实现盈利的目标提前达到。

2 湖北村镇银行盈利的制约因素

据行业测算,要实现村镇银行的盈利一般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因此,当前湖北村镇银行整体效益虽难称上佳,也属正常,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村镇银行一致反映,自己在金融竞争格局中是“弱势银行”,制约发展的瓶颈很多。

综合湖北各地村镇银行反映的情况,下面讨论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

2.1 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规定申请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由于这个“条件”至今未明确,村镇银行尚无法以直联方式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导致其客户无法在银行之间直接划账、全国支票不能结算,企业愿意到村镇银行存款的很少。

2.2 银联入网费用高昂

银行卡业务进展缓慢,目前浙江还没有一家村镇银行发行自己的银行卡。一张银联卡从申请到初审,到系统验收,再到卡验收、ATM机验收,没有一年时间程序都走不完,而没有银行卡,村镇银行就永远无法成为现代银行。

2.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村镇银行能享受的优惠政策主要是财政部规定的对上年末存贷比高于50%的村镇银行,按其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但补贴期限仅为2009年至2011年。另外,由于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也无法使用。

3 提升湖北村镇银行效益的对策建议

3.1 尽快打通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渠道

由于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通存通兑、转账结算功能不健全,因此缺乏必要的社会认同,很多群众误认为是“贷款银行”或私人银行,不愿意甚至不敢贸然去存款,存款不能有效增加,村镇银行就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所以支付结算渠道畅通与否已经到了事关村镇银行这项改革成败的地步。

3.2 加大村镇银行的形象宣传

正确树立村镇银行正规金融机构的形象能有效解除老百姓存钱的后顾之忧提升村镇银行的业务竞争能力。从长远看,如果国家能建立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无疑会增强客户的信心。

3.3 建立健全支农支小风险补偿基金

村镇银行自身及其服务的客户都是弱势群体,因此建立健全支农支小风险补偿基金格外迫切。当前村镇银行90%以上的客户都是微小企业和农户,经营成本高,贷款利率低,平均比基准利率上浮仅20%-30%,比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要低。如此低利、高成本的经营方式要延续下去,必须由地方政府按支农支小余额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此外,一些有条件的村镇银行所在地地方政府还可以在经营场地、费用补助、财政性存款等方面提供进一步支持,建立地方奖励基金,对支农扶贫成绩显著、贡献较大的村镇银行进行一定比例的物质奖励,以鼓励村镇银行加大“三农”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何自云.商业银行的边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7

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存款准备金管理、考核与检测分析等工作,有利于基层央行防范区域金融风险、合理调节信贷规模。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人民银行在进行存款准备金管理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制约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有效发挥。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研究目前存款准备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当前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存在的问题

(一)存款准备金性质以及范围存在的问题

1.存款准备金账户内资金性质存在的问题。由于1998年3月21日起实施存款准备金改革制度,将现行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缴来一般存款”与“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且准备金存款账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金融机构自行确定。这样不仅难以区分两个账户的边界,而且容易侵蚀法定存款准备金,致使法定存款准备金低于应缴存的额度。

2.金融机构缴存存款范围具有一定弹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核定金融机构缴存款范围的基本原则是: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实行统一会计科目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缴存范围,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核定,其它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缴存款范围,由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比照总行确定的原则核定。这就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的金融机构的缴存范围有可能不同,也就是说各省份地市都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这样可能使得一些人不惜铤而走险。

(二)金融机构存在拖欠行为

随着国家政策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近几年,一大批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有效填补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空白。然而,大部分村镇银行刚刚成立,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这就使得金融机构欠缴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的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基本上是因为存款准备金错算、错报等这种低级错误。而深层次原因由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管大部分聘请的是金融机构支行的行长,这些高管虽然熟悉业务,但是非常缺乏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大部分村镇银行处于初创阶段,高管只注重企业的盈利情况,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内部管理根本不重视。

(三)存款准备金中罚款存在的不足

1.立法的不严密影响执法效力,造成执法困难。随着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金融业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而现行的人民银行规范性文件,如《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制定于2004年,其中引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规已经废止,但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仍是目前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处罚执法的主要依据,给执法者和相对人实施法律造成一定困难。

2.法规之间存在不协调,导致同一违规事实因主体不同而处理结果相去甚远,有违公平原则。一是处罚标准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七条对商业银行欠缴存款准备金制定了“处20万以上50万以下罚款”的标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对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欠缴存款准备金制定了“处50万以上200万以下罚款”的标准。二是减轻处罚的的标准不尽合理。实践中按照缴存不足部分每日万分之六的比例处罚,有些违法案例的处罚金额仅有数百元甚至更低,惩戒力度过小,削弱了上位法律罚则的严肃性。且按照《行政处罚法》的程序实施处罚,程序复杂,成本较高。

二、完善存款准备金的对策

(一)尽快修订完善存款准备金管理相关制度

人民银行应当对存款准备金的缴存基数、缴存期限、缴存方法、缴存科目、核算手续、考核办法等方面做统一规定和要求,如核实法定准备金缴存到分,防止应缴法定存款准备金数据发生不真实的情况。同时订立金融机构定期报备制度,及时掌握其新业务、新产品是否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会计财务部门定期报备开办新业务、开发新产品、会计科目变动等相关情况,以便于人民银行及时调整其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防止因开办新业务、开发新产品、会计科目变动等造成存款准备金少缴漏缴。

(二)强化地方金融机构准备金考核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人民银行要强化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考核机制,利用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方式手段,可以根据考核机制对准备金业务管理的处罚采取教育惩戒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做好违反存款准备金缴存的各种情况性质的界定,可以参照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对批准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相关规定,依据欠缴、少缴、漏缴、动用等不同层面的违规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和细则,并依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做好精准的划分和界定、处罚,必要时在辖内监管部门和金融同业间通报处罚结果,以保证存做好考核工作,出台界定违规情况性质的处罚细则。

(三)完善立法,消除行政执法的制度风险

针对存款准备金行政执法中相关法律规范不严密、效力层级低等问题,建议总行全面梳理现行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查漏补缺,及时修改并统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中有关存款准备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要做到大、小金融机构处罚标准统一,或者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较高的处罚标准、对小型金融机构实施较低的处罚标准,增强各项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构建起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协调统一、体系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存款准备金行政执法活动提供完备的法律法规依据。同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总体原则是根据欠缴机构的欠缴次数、欠缴金额及其相对于一般存款规模的比例大小,来判断欠缴行为造成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通过建立清晰明确的自由裁量标准,避免执法困难和执法风险,是依法行政自我完善的体现。

参考文献

篇8

1.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监管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借贷人的贷款偿还不及时,银行客户多为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这些特征使得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较为严峻。具体来看,村镇银行信用风险较为严峻的影响因素有几个方面:一是村镇银行政策导向的因素。村镇银行的本质特性,决定了银行放款的客户主要是农户或中小微企业,其流动资金无法与大型企业进行比较。同时,银行需承担自负盈亏,也就决定了银行的运营须以盈利为目标,而银行为了谋求更多的客户则可能出现信用不良的客户。二是客户诚信的因素。村镇银行的客户大多难从大中型银行取得贷款,因此缺乏信用观念,加上社会征信系统的不健全,则使客户信用难以受到约束。三是客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村镇银行的客户,其抵押品主要为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农业生产用具等其他,而小微企业的机器设备为了节约成本未索取发票,或从二手市场购买没有发票,这些抵押产品均难以被估价,且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同,这就使得依靠信用成为银行放贷的主要形式。

2.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第一,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在乡镇等农村地区发展村镇银行,需要同邮政储蓄银行等其他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竞争,由于这些金融机构设立早,发展时间长,大部分客户倾向于向他们进行存款,这就对村镇银行开展存款吸收工作没有明显的优势,从而造成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仅依靠政策性支持,难以获得较大发展空间。第二,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决定了银行流动性资金也存在季节性。春季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繁忙季节,大部分客户都需要从银行提取资金或向银行进行借贷,这就使得银行在该季节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

3.村镇银行的操作风险。村镇银行的操作风险发生主要是由业务流程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和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及能力不足所引起的。村镇银行发生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村镇银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没有一批具有村镇银行工作的相关经验,大部分业务员都是来自于传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对村镇银行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在操作管理意识上也就会存在放松,从而导致管理上的偏差与失误。二是村镇银行的信用评级依靠的是其他部门所提供的信用评估,比如依靠房贷信用进行评估,这难免使得村镇银行的业务人员因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差异导致操作性风险的发生。

4.村镇银行的其他特殊风险。村镇银行之所以存在和面临其他特殊风险,是由该银行的市场是面向“三农”问题决定的,难免会受到弱质性的牵连。第一,客户特质性风险。村镇银行的客户特质性风险,是指银行客户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存在季节性和分散性特质,从而使得银行存款规模小、放款需求大,贷款成本高于工商企业,在相同利率水平条件下,村镇银行要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第二,信息不对称。村镇银行所拥有的客户信息远无法全面反映客户的真实情况,比如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是银行第一位的不可知信息。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村镇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做好风险防范和规避工作。本文认为可以从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等其他方面展开。

1.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确保银行资产质量。村镇银行的特质所决定,其所投放的贷款均为小额信贷。首先,应建立健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岗位,并完善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其次,应建立与当地经济所适应的具有独立性和实用性的授信管理体系,开展授信尽职评价。探索和制订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群体的授信调查、授信审查、授信审批、授信后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内容、责任主体及职责,建立授信后尽职评价细则,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完善内控机制。再次,定期开展贷款风险排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保证银行流动性。对村镇银行而言,最重要的流动性风险管控目标是加强资金头寸管理;其次是合理制订流动性风险管理过渡期规划,村镇银行应抓住政策规定的“开业五年内逐步达到75%”有利因素,在量力可行的范围内,先保规模再攻存款,先保吃饭再图市场影响力;第三是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和加强对流动性指标的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应急预案和定期实施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当流动性指标未能达标或出现剧烈波动时应提出预警,并实施应急预案积极防范流动性风险。

3.注重操作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意识。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表明操作风险也能使一个银行破产倒闭。村镇银行要积极开展检查,认真排查、梳理风险点和风险源,并深入分析各个风险点形成的原因,系统地提出相应的弥补措施和纠正建议。要按照“流程设置风险点排查管控措施流程完善”路径,不断完善制度、完善操作规程。同时建立重要岗位包括客户经理定期交流制度,对在同一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都要实行岗位交流(轮岗)。

4.完善法人治理,提升董事会风险管控能力。村镇银行完善法人治理,提升董事会风险管控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并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及人员组成。二是要明确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的职责与职权。三是经营管理层实行相互监督。

篇9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是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必然出现的新型产物,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构成部分,建立村镇银行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满足当前农村资金供给不足、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设立填补了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空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村镇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凸显出来。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10年3月延安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安塞农银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延安市村镇银行的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发展到三家,占陕西省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延安市村镇银行从业人员57人,注册资本6500万元。截止2012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9254万元,各项存款余额32125万元,较年初净增1.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329万元,较年初净增1.12亿元,存贷比,不良贷款余额0,利润总额为481.11万元,净利润429.37万元。

三、制约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延安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对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其在发展中面对的难题。

1、资金筹措难。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储蓄存款的增长。最主要是由于延安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社会认可度、知名度较低,农民缺乏了解和信任,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不能通存通兑,没有电子产品业务,这些客观劣势条件使得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竞争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同业,加大了村镇银行资金筹措难度。

2、贷款投放难。“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而且农民信用度无法得到系统性监控和监督,造成“三农”贷款投放较难。

3、风险控制难。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由于农业固有的弱质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给资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危险。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在人才、技术、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也导致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受到削弱。

4、业务发展难。由于村镇银行IT系统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通存通兑、银行卡、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等基本产品和服务功能,只能办理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和贴现业务,加之竞争力弱,难以赢得客户,使得业务发展较为困难。

5、缺乏政府扶持。目前延安各级政府对村镇银行没有出台系统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同是服务“三农”,但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均缺乏优惠政策。

6、监管指标无偏重。监管部门在存贷比、不良贷款容忍度、母行负债依存度、单户贷款比例等监管指标方面没有对村镇银行实行差别化政策,人民银行也未对村镇银行在缴存准备金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这将削弱村镇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能力的发挥。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信贷规模调控政策方面。人民银行、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规模控制应从松控制。主要解决“三农”资金供需矛盾、新银行业务拓展和资本金保本增值等问题。建议对开业前五年的村镇银行给予适当“宽限期”不受存贷比和规模控制,即使控制则是宽松的政策,这样有利于村镇银行前期积极拓展县域市场、稳定客户和提高自身知名度。

2、银行业监管政策方面。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监管政策,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村镇银行经营实际的监管办法,不宜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实行差别化监管。其主要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其业务规模、业务产品、服务对象、风险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还有所不同。因些,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村镇银行的微型银行特色,应实施差别化监管,对其监管的框架应尽量

简洁,对其监管力度、要求、标准适当放低。

3、国家财税政策方面。建议对开办前三年的“三类”金融机构补贴政策和条件适当再放宽些。其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同农信社相比,同是服务“三农”且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农村中弱势群体,由全体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有点力不从心;同时,农信社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其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均优于目前的村镇银行。建议对村镇银行开业后一定时期内采取税收保护政策,让村镇银行前期有一个自身积累期,以便增强支农的实力、生存能力和未来潜在的纳税能力。

篇10

(一)机构发展状况。2008年9月2日,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至2010年9月末两年时间,重庆市正式开业营运的村镇银行已达6家,即: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丰都汇丰、璧山工银、巴南浦发村镇银行。

(二)经营发展状况。2009年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1亿元,贷款余额0.88亿元,全年实现利润-1149万元,6家银行全部为亏损。截止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06亿元,增长2.1%,贷款余额5.8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亿元,增长544.4%,2010年1-9月,6家银行实现利润-339万元,比上年减亏810万元,亏损数由上年的6家降为3家。重庆市村镇银行经营状况详见下表。

(三)支持经济发展状况。重庆市村镇银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多数银行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但在支持“三农经济”、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及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0年9月末,6家银行农户贷款余额1.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亿元,增长605%,占贷款总额的24.1%;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余额0.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56亿元,增长560%,占贷款总额9.8%;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亿元,增长480.4%,占贷款总额的44.5%;其他贷款余额1.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亿元,增长447.8%,占贷款总额的21.6%。重庆市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及构成情况详见下表。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对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的调查显示,当前,有六大因素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公众认知度不高。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才开始成立的新型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经营规模较小,营业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据对1000户居民和农民的问卷调查表明,86%的城乡居民和农民对村镇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93.5%的城乡居民和农民都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认为村镇银行规模小,把钱存在村镇银行风险大,不安全。公众认知度不高,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的拓展。

(二)资金来源不足。资金来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其信贷投放量。由于公众认知度不高,营业网点少,除大足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早,有一个分支机构外,其余5家村镇银行都只有1个营业网点,村镇银行在组织存款上较为困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是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的特点,而在存款组织方面,就是村镇银行的弱势,不仅机构网点少,也没有ATM机,而且存款品种单一,没有理财产品业务,导致村镇银行吸储能力较弱。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只比上年末增加600万元,而存贷比已达196.4%,也就是说,不仅把可用的存款、资本金用完了,而且还借用了部分其他资金。资金不足,制约了贷款的有效投放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三)结算渠道不畅通。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直接接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都采取委托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办理资金汇划,无法享受到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带来的资金汇划便捷,人为压票的情况时有发生。支付结算业务渠道不畅,不仅制约了村镇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也制约了其他业务的发展。同时,村镇银行不能发行银行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联规定,加入中国银联需入股300万元,而目前村镇银行刚刚成立,经营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没有资金实力来入股,因而只有暂时不发行银行卡,部分储户因不能办理银行卡而不得不中断与村镇银行的业务往来。

(四)征信系统不通。征信系统未开通,制约了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据调查,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一方面,村镇银行信贷数据不能纳入人行征信系统,影响了人行征信系统信贷数据的完整性,不利于其他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不能查询人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中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贷款的投放。目前,村镇银行贷款审批所需企业、个人的信用记录只能通过借款人到当地人民银行去查询,增大了人民银行基层行的工作量。据了解,村镇银行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较高,超过10万元,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盈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在征信查询系统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五)盈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资本金额度不大,资金实力不强,决定了村镇银行的客户是以农民、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这样的客户群,决定了每个客户的贷款规模较小,业务经营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盈利水平较低。2009年,6家村镇银行全部为亏损,亏损额在3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下的2家。2010年,村镇银行盈利水平虽有好转,但据测算,至年末,6家村镇银行中仍将有3家银行是亏损。较低的盈利水平将制约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六)员工素质不高。调查显示:6家村镇银行的人员主要是从其他商业银行选调和对外招聘来的,其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业务水平相对较低。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4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106人,占72.6%,专科38人,占26%,中专及高中2人,占1.4%;从专业技术职务上看: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28人,占19.2%,没有专业技术职务的117人,占80.2%。据调查,员工中熟悉信贷、会计、农村金融业务及金融新业务的人员较少,各项差错时有发生。员工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必将制约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村镇银行的可用资金量。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参照农村信用社的缴存比率,相对较高,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向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实力。一方面建议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准入门槛,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70%降低到50%,使更多村镇银行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能够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支农再贷款最高限额仍然控制在不超过其资本金总额以内。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标准,可在现有支农再贷款利率标准的基础上下浮10-20%。三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的费用,使其能够享受到人民银行提供的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现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银联的入会费。对村镇银行实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入会费降低到20-50万元,以便于村镇银行能够发行银行卡,推动其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五是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存贷款比例的限制,促其业务快速发展。建议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当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建议地方政府根据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将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以增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实力。二是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建议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发放的“三农”贷款给予贴息,贴息率为2-3%,以降低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的成本支出。由于“三农”贷款户数多、额度小、距离远、费用高,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有些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发放,所以对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贴息,适当增加其收益,增强其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三是建立“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建议地方政府建立“三农”贷款、中小贷款损失补偿基金。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拨付贷款损失补偿基金,用于对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三农”贷款、农业产业化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因自然灾害、政策性因素等造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以减小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风险,增强其放贷的积极性。

(三)强化宣传推介。针对村镇银行普遍公认度不高的状况,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开展的相关业务等,并用支持“三农”、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开展宣传,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和认知村镇银行,通过良好的服务使社会公众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48 -02

近期,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并且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又迈出了一大步。为了解存贷款利率调整产生的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策略的调整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利率政策调整的执行情况

2012年6月8日起,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且首次允许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同时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6日起,人民银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且采取不对称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同时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存贷款利率政策调整后,辖内各大银行利率执行基本保持一致,中小银行利率执行有所差异。

(一)存款利率上浮为主,定价呈现差别化

自人民银行宣布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之后,各银行纷纷作出调整,利率以上浮为主,中小银行存款利率基本一浮到顶,大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相对较小。各大银行机构存款利率定价趋同,但多数保持了降息前的利率水平,并未达到1.1倍的利率浮动上限。6月9日,辖内五家国有银行及邮储银行利率基本保持一致,一年期存款利率执行3.5%,较基准利率上浮约8%,与降息前保持相同水平。二次降息后,辖内五家国有银行及邮储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执行3.25%,上浮约8.33%,与7月6日降息前一年期基准利率相同,二年、三年、五年整存整取仍执行基准利率。其他类别存款执行略有差异,如工行活期存款上浮10%,中行、邮储活期存款执行基准利率;中行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一年期上浮0.25个百分点,三年期上浮0.1个百分点,五年期执行基准利率,而邮储的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一年期上浮0.285个百分点,三年期、五年期执行基准利率。

江苏银行存款利率在利率政策调整初期与各大银行保持一致,后几经修改,至6月19日执行一年内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均较基准利率上浮10%,二年、三年期定期存款实行有条件上浮,五年期定期存款按央行基准利率执行。

农村金融机构6月9日起存款利率参照省联社的存款利率执行,即活期和一年期内定期存款上浮10%,二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执行基准利率。之后,各银行根据自身情况有所微调。目前,除泗阳农商行二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外,其余各农商行和村镇银行各档次存款利率均上浮10%。

(二)贷款利率维持原有政策,无明显变化

从贷款利率执行情况看变化不大,继续执行各行原有信贷政策,监测数据显示,6-8月宿迁全辖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8.75%、8.35%和8.77%,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目前各行贷款利率基本维持原有政策,原则上执行基准利率及上浮标准,目前除住房贷款外,贷款尚未出现下浮超过10%的现象。工行贷款利率执行中要求根据人民银行利率规定和客户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确定不同的贷款价格。农行、建行等均要求对于下浮超过10%的贷款需逐笔上报总行审批,目前尚未发放下浮超过10%的贷款。

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执行上以上浮为主。除存单质押贷款、扶贫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执行人行基准利率外,新居乐贷款、大联航贷款(房产抵押)、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房产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优质信用户贷款、农业贷款、小企业贷款、工商业贷款、公务人员贷款,分别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45%、50%、60%、60%、60%、80%、90%、90%、110%、110%。目前,一年期贷款最高利率执行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高6.941个百分点。泗阳农商行反映,由于该行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根据存贷利差收入、存款利率上调和市场竞争需要,部分贷款品种利率比调整前的上浮浮动比例增大8%左右,但调整后的利率比调整前整体下降。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对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反应强烈,普遍认为利率政策调整将对其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存贷款利差收窄,盈利能力面临较大挑战。利率政策调整后,各商业银行对存款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浮,再加上二次不对称降息,存贷款利差收窄。银行机构认为,受重新定价周期影响,利率政策调整对商业银行当期损益影响不大,但随着资产负债业务重新定价的逐步到位,存贷款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将在明年快速体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面临一定挑战。

二是经营管理压力加大,客户管理能力有待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有效细分产品和客户,进行差异化服务和定价,有效提升客户贡献和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利率上浮幅度较大,加剧了银行存款的竞争,增加了储蓄存款在银行间的流动,对存款的稳定性带来挑战。此外,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也将加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行业竞争压力增大,银行业务转型在所难免。这次利率调整给储户提供了选择空间和议价能力,哪家银行利率高,客户就更愿意把钱存在哪家银行。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不同,必然带来资金成本压力不同,这就要求银行在吸收存款的同时加强资金管理使用效率,单一依靠存贷款利差的方式已难以为继,需要拓宽中间业务等其他渠道。如,村镇银行反映盈利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除了汇划业务手续费,中间业务微乎其微。由于科技创新等力量不足,只能依托于发起行苏州银行,而苏州银行暂未开发针对于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因此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从长远看,此次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将促使其尝试转变经营方式,把过度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转变到拓展中间业务等多渠道盈利模式上。

四是自主调控空间加大,面临业务发展新机遇。针对此次利率调整要求,部分农商行反映,自主调控空间加大,面临业务发展新机遇。银行可自主将一年期存款利率定位不超过基准利率的1.1倍,如监管部门对银行存贷比监管的指标不放松,银行对存款需求量加大,会导致部分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执行一浮到顶的政策。如第一次降息时可执行3.575%,10万元一年期定期存款可获得利息3575元,而部分银行执行基准利率3.25%,10万元一年定存获得的利息仅为3250元,在不同银行的存款利差325元,会吸引客户到利率较高的银行办理业务,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存款市场份额的扩大,从而带动此类银行的理财业务、中间业务,甚至贷款业务的扩张。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此次利率政策调整,是央行推行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大举措,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更大,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银行机构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一)调整业务品种,提高信贷资金使用价值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将信贷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利率定价水平较高的实体企业,加快向拥有较高风险定价权的中小企业倾斜,提升贷款收息水平。通过业务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更好地服务客户,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营造存款来源综合渠道,通过贷款、财富管理、代收付等多项业务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保持存款稳定增长。

(二)开展业务转型,提高中间业务结构占比

目前,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占主导地位,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有限。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差缩小,严重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银行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使银行改变单纯依靠资金量获取利息收入的局面,增加银行经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稳步扩大业务范围,从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深化相关金融产品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消费心理,分析发展趋势,设计开发符合区域经济特色的中间业务品种,不断优化盈利结构,提高收益水平。

(三)探索定价模型,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有必要立足自身情况,结合成本收益分析、客户盈利分析等科学方法,不断探索能综合反映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违约和展期等因素的定价模型,做好自主定价和维系客户之间的平衡。主动参与银行间交易市场,将资金更多地运用到那些效益好、风险低的资产上,寻求既符合效益最大化要求,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资金营运管理模式。

(四)找准市场定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放开,价格工具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手段,但是金融机构绝不能将价格作为唯一的市场竞争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机构以服务为主要内涵的“软实力”将会比以资本为内涵的“硬实力”更为重要。金融机构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根据自身发展定位,更加关注对利率敏感度不同的客户需求,通过价格调整及非价格竞争手段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通过金融创新和流程优化为特定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更大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五)关注利率风险,提高利率风险控制能力

篇12

第一,资金来源不足。首先,村镇银行主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设立,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给村镇银行筹集资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次,村镇银行这类新型金融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它的认可程度远远低于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这类在农村开展业务时间较长的金融机构。对重庆市1000户居民和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村镇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的占调查对象的86%;93.5%的调查对象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认为把钱存到村镇银行不安全。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较少、规模较小、现代化服务手段缺乏等,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吸储难度大,资金来源不足。即便有一些居民将储蓄存到村镇银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由于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的可贷资金明显不足,限制了信贷支农业务的开展。

第二,一些村镇银行偏离办行宗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指出,村镇银行主要是为当地的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的宗旨是服务“三农”。但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农村经济是一个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再加上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不到位,在利益的驱动下,村镇银行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目前,村镇银行在全国大范围组建,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于扩张规模、高速发展、创造收益的现象,直接造成信贷投向偏离“三农”,偏离村镇银行的办行宗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2009年11月在杭州举行的村镇银行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村镇银行偏离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偏离“三农”;二是倾向于在相对发达的县城设立分支机构;三是求大求全,最后演变成趋同、同质化的经营。

第三,村镇银行资金清算渠道不畅。从功能上说,村镇银行可以经营吸收居民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是,目前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取得进人全国清算系统的“行号”,其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无法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常联网,所以村镇银行也就不具备开具票据、银行汇兑、发行银行卡等基本功能,更不能办理房贷、基金理财等金融延伸业务。同时,因为村镇银行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结算系统,所以也就进入不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大网”,导致对公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这也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目前除了储蓄和小额贷款,其他银行业务村镇银行几乎都做不了。浙江苍南建信村镇银行董事长叶建勇曾说,由于村镇银行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没有网络平台,钱进不来,出不去,感觉像孤岛。因此资金清算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村镇银行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全国数量较少,还没有自成一体,系统内通存通兑也无法实现,与客户的结算需求差距很大,严重影响村镇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风险控制盲点较多。首先,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是村镇小企业和农户,他们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更没有完善的财务和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不利于信用风险的控制。其次,我国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利于风险控制,一些贷款人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使信贷资12金的安全面临很大的挑战。再加上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很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第五,员工不足,素质不高。村镇银行与银行分支机构管理存在着本质区别,村镇银行是一级法人,不但要与当地政府各级部门沟通协调,还要拓展业务,从业人员承担的责任更重。但是,现在村镇银行普遍人员配备不足,岗位设置较少且兼岗较多。另外,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村镇银行在组建、经营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优秀人才较少,现有员工大多是从别的商业银行选调或者对外招聘来的,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据统计,到2010年9月末,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46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28人。熟悉各项业务的人员较少,各项差错经常发生。员工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不利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

第一,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现有的村镇银行均存在存贷比例过高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村镇银行存款不足问题,首先基层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将扶贫专项款转变为提供给村镇银行的贴息贷款,给予其一定的支农再贷款额度,从而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村镇银行应该得到国家一些涉农性财政资金的对口支持,如农田水利建设、以工代赈等。其次,村镇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其优质股东的实力,在股权融资的同时考虑债券融资,通过定向发行融资债券,拓宽其融资渠道。最后,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存款。应该在居民中广泛宣传国家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在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时,要因地制宜地选址,扩大服务半径;要采取现代化的管理和业务手段,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让居民愿意把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第二,控制风险,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首先,应该在市场准入上加以控制。要对村镇银行的股东成分严格审查,对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核;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审核村镇银行的各项指标,对不符合要求的要责令整顿。其次,应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为了保障村镇银行更安全地运营,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同时,在村镇银行内部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其内控水平。最后,为了能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增强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信心,应该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合理分摊因村镇银行倒闭而产生的存款和财产损失。

第三,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村镇银行发展的信心。为了使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和监管部门首先要改变村镇银行面临的政策上不公平的现象,给予必要的倾斜性政策支持,如可以实行定向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对于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引导村镇银行积极开展针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其次,应该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如支农再贷款资金、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捆绑发行金融债券等,使村镇银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另外,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等情况自主浮动利率,以增强其经营的灵活性。最后,要支持村镇银行积极参与当地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提升其在村民中的影响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