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2: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生物科研课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物实验在生物科学领域内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案和教学重难点有意识地转到实验上来,广开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多样化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的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一、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激发创新式的教学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下,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将差异的、动态化的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搬入生物课堂。开放式课堂的创立会激发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人员进行必要的创新,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生物课堂教学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等几个方面进行开放。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里有哪些绿色植物”,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带到附近的森林公园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寻找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差异,由此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生物的实验形式有很多种,有演示性的、观察性和制作性实验等。这些实验很多,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纯演示的实验方法,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生物课堂还给学生,将演示性的实验慢慢向制作性的实验进行转换,让学生慢慢地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学习。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种玉米、小麦和花生等农作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且做下记录,顺便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这项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三、拓展课外生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想进一步提高生物课堂的课堂效率,教师就需要在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同时,在课堂之外布置一些学生力所能及并且感兴趣的课外动手操作的作业,这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课外活动作为学生的一个作业,可以补充完善课本知识,激
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完人教版的初中生物的第三单元的“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植物标本来作为课外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学生花时间和精力去户外采集标本、查找资料和制作标本等几个关键环节,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到很多生物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制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尽量拓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生物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生物实验课堂的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进,陈士元.对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规范更要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一、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
1.探究成风,但课堂效率不高
目前,有些生物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了将教学氛围提升,教师们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找到了教学“捷径”,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探究活动。确实,短时间内,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最开始满怀好奇地进行探究,大胆讨论,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探究内容相似,探究结果都已呈现在教材中。长此以往,学生探究热情减少,探究环节形同虚设,学生甚至利用这段时间开小差,课堂又变得枯燥、无趣。归根到底,还是教师们急功近利,没有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其实,教师可以借助教学仪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仪器去观察、分析、总结,让学生有所收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被鼠标和粉笔所替代
目前,由于某些生物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意识不到实验的重要性,常常用多媒体与黑板代替实验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生物作为一门不参加中考的副科而不受重视,大部分学校每周只安排两节生物课。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确实不太容易。因此,大部分教师选择“偷懒”,简化实验教学,以播放实验视频、教师板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形式代替了学生必须的手动操作,机械而枯燥的内容填充了整个生物课堂,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浇灭,课堂效果也大大降低。
3.实验沦为形式
为何实验?因为求知。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的目的却不再是求知,而是应付考试,“求知”二字远远被抛到脑后。实验教学沦为形式,长期滞后,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一些重要的实验,教师确实会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结果。但是,实验结束之后,却将实验中的重点内容汇编成册,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断练习。于是,学生们再也不喜欢实验了,因为做的实验越多,要记的知识点就越多。学生在不断增大的学习压力之下,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甚至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4.农村生物教学不容乐观
首先,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开展条件不足,缺乏经费、实验资源和设备,无法有效地在生物课上开展实验。其次,生物是不参加中考的科目,城里的学校和家长都不重视,在农村学校更是遭到冷落,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也因此而屡屡耽搁。针对此,教师就应该绝处逢生,主动挖掘农村的优势,想尽方法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发挥周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以此来弥补设备不足的缺陷。
二、 实验教学助推课堂发展
1.合理创设实验,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超乎想象的,但是有些中学生叛逆、厌学,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教师没有采用合适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应该了解学生心理,从学生兴趣出发,提前预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对实验深深吸引。例如,在《食物的消化》这一课,胆汁乳化与酶的催化作为教学难点,不太容易让学生区分,而要想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将一只粉笔磨成粉末,然后再将一张小纸片烧掉。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自然好奇教师的所作所为,并认真地观看教师实验,参与到实验现象的观察中,这时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就会形象地掌握胆汁乳化与酶的催化这一知识点了。
2.注重实验教学的有效互动
课堂上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是和谐课堂的一部分。课堂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智力水平,使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求知。例如,在《伸肘和屈肘》的教学讲解时,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模型之外,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演示,依据多媒体图片上对身体肱二头肌、肘关节、尺骨、挠骨等部位名称、功能的解释,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身体上逐一指出,这样边实验边分析,让学生在互动中直观地了解,实现将位置与名称一一对应的目的。下一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探讨,进而完成伸肘和屈肘的动作结论。互动的课堂学生是最愿意参加的,但是互动内容的难易程度需要老师把握好,如果互动内容太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如果太简单,学生又会认为太“幼稚”而排斥。向上述例子那样,学生要想跟着教师指出身体的肱二头肌、肘关节、尺骨、挠骨等部位,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想将位置与名称一一对应,就有些难度了。难易结合,课堂的气氛自然被教师有效调动起来,学生情绪高涨,更容易拓展其思维。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研究内容:
1. 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 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 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 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 的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 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 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 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4-3——4 ) 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 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 (2014-5——2014-11)
第一阶段:2014-5——6 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 3 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14-9——10 1. 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 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 2014-11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11第一阶段:2013-4——11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14-12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4-7——9)
生物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生物实验课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如果课前学习不好实验制度,那学生走进实验室,将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所以翔实的实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翔实的实验制度应包括实验室纪律、实验操作、实验室物品理赔等内容。具体内容有:进入实验室要保持安静,小组讨论时,仅限小组内听到即可;未进行实验操作时不得乱动实验仪器和设备;实验操作期间不得下地乱串,不得串用实验仪器;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如有意外发生第一时间报告老师;实验操作要稳,如有仪器破损,需上报小组长,并记录、理赔;实验操作不清楚的地方,先求助小组长,然后求助老师;实验完毕后所有物品归位,清点好实验仪器方可离开;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扔到指定地点,废水倒入水槽;实验室卫生,按实验小组轮流值日;每节实验课后按小组评出三组优秀小组。有了实验制度后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在没进入实验室前,要让学生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二、加大预习力度是提高实验课效率的保障
为了能上好实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课前学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如何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呢?学案和微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前围绕实验拟定好学案并及时下发给学生,学生或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完成任务,这是从理论层面掌握实验内容;同时课前老师把整个实验过程录制成微课,学生反复观看,掌握实验过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方可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完成实验课教学。
三、鼓励学生大胆实验是提高实验课效率的根本
要想提高实验课的效率,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实验,人人动手实验。如何做到人人动手实验呢?这要从每一个环节入手。首先得让每个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制度,对整个实验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加大预习环节的监督力度,下发学案要有检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播放微课要有观看,现在班级里都有多功能一体机,老师要找个合理时间集体观看,集体指导;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实验操作。只有学生心中有数,才能保证人人动手操作实验。
提问时机往往出现在课堂进展的以下三个阶段:上课之初、上课过程、下课之前.上课之初的提问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他们的兴趣,有效导入新课;上课过程之中,恰当的提问能有助于活跃沉闷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思维;下课之前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归纳方法.如果在一个恰的时机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这将能起到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既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将引导学生思考.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时机不当,就算问题设计非常精巧,也将收效甚微,甚至破坏课堂节奏.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植株的生长》这一节内容时,如果这样导入:
问题1:自然界中,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不起眼的小草,都是由一颗颗刚出土的幼苗发育而来的,那大家知道这一颗颗小小的幼苗要经历哪些变化才发育成能够开花结果的大树或者小草的吗?
问题1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又能引入新课的学习,应该算是一个有效的提问.
在学生探究到了“植物茎的结构”后,也就是整节课到了中间部位,可以择机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2:同样是刚出土的幼苗,有的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有的却只能长成矮矮的小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实践经验表明,一个精心打造的问题唯有在恰当的时机呈现出来,才能充分体现其有效性,发挥其预期的效果.
二、合理掌握问题数量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检测,而是侧重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课堂的问题在精不在多.毕竟,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提问数量过多,必然将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所以,即使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很高,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在这种情形下,问题最终只能由少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解答,这显然违背了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如果问题数量太多,则学生无法区分重难点,这不仅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这也就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所以说,初中生物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堂问题的数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少而精的问题启发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促进学生能力更高层次的提升.
三、适当延缓等待时间
笔者在教学观摩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在教师提问后,无法得到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的认识浮于表面,没有接触问题的本质.仔细剖析学生的应答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学生要集中精力听清楚问题,但问题进入大脑后,学生要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进行分析,有时还需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还需用恰当的方式将答案表述出来.上述每一环节都需要时间,因此教师提问应该勇于放缓节奏,延缓等待时间,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打磨答案,更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消化和吸收》这部分内容时,在学习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之后,提出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问题:为什么说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这个问题应该说难度不小,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怎么办?此时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引导.
追问:小肠的结构如何?是否可以用来解释呢?
经过这样的互动环节,有不少同学回答出“小肠内有小肠绒毛,可以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师提问后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也才会有时间去组织应答的语言.
关键词 课堂讨论;合理分组;课堂提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研究的紧迫性
①课堂讨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讨论来实现。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需要课堂讨论,那些简单易懂、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的问题以及难度很大的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
②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决定效果。在目前的课堂讨论中,存在着以下现象: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能够发言的只有几个学生。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缺乏讨论的勇气,另外,经常出现有学生开小差的情况。
③七年级学生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在课堂上往往把握不住自己,因此,课堂讨论常常演变成了闲聊。
④由于每个小组的情况不同,所以在时间上差异较大,有的小组课堂讨论已完成,可是有的小组还没有统一的结果,学生没有习惯课堂讨论这种形式,造成时间的浪费。另外,老师在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讨论,达不到预期效果。
2.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在课堂讨论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课堂讨论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3.研究的可行性
在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初期,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取了一些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课堂,从中摸索出适合我的教学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七年级一班至六班的学生。七年级学生的显著心理特点是: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刚开始接触生物,还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有效的课堂讨论正可以锻炼他们的这些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总结出课堂讨论的一般方法应用于我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究、改进、归纳总结。
2.调查法。以七年级1-6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
3.个案研究及分析对比法。针对某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形成一些个案。这些个案,是课题研究生动、真实的信息资源,通过对这些个案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四、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的提出
课堂讨论是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是体现学生主体化学习的途径。通过我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在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锻炼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题的申报
针对目前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我提出我的微型课题名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11月得到立项,课题编号为:SWX12-761。
3.参加微型课题研究培训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课题研究意识和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经验。因此,我聆听了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秦德增副所长做的“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报告,从而明确了方向。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研究活动,并且明确了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4.重要文献资料的搜集
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我查找了很多文献,期待弄明白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外最新成果,本学校研究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源在哪儿;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
5.针对班级情况,确定课堂讨论的内容及形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6.认真总结,准备结题
整理课题研究档案性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七年级一共有学生245名,因此本次调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看法以及课堂讨论出现的问题,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目前,学生比较认同课堂讨论,他们普遍认为课堂讨论对他们掌握知识很有帮助,认为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这种方式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占了78%。
2.关于小组人数,有接近46%的学生认为,6人是最佳,其次是4人。目前,在我的课堂上小组人员大约为6人左右,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小组人数为6人比较合理,所达到的效果也最佳。如果人数过少的话,直接的弊端是意见的提出比较单一,而且经常会出现只有一个人持不同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持不同观点的人容易被其他同学所左右,从而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则小组长不好管理,而且可能演变成了闲聊或争吵。
其次,如何决定小组成员?44%的学生赞同关系好的同学一组,另外,有35%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安排组合。七年级学生的行为容易受到感情的干扰,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因此,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我会尽量兼顾他们的情感状况,并且考虑实际情况,以达到最好的分组效果。
另外,在成绩方面,有47%的学生希望本组的其他成员生物成绩能比他们高,这样的话,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能带动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迫切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的。在性格方面,有55%的学生希望小组成员的性格和自己的一样,学生们普遍不喜欢性格偏内向的同学。
有46%的学生认为,每个小组都需要一个小组长,但是小组长不用固定,大家可以轮流当小组长,这样可以锻炼每个学生的领导能力。
3.在讨论的问题方面,有35%的学生希望讨论的问题是比较有趣的思考题,有33%的学生希望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题目,这样才能在讨论中取得更多的成就感。那么,有27%的学生希望能够讨论一些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的题目,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4.在讨论结束后,有52%的学生希望能够自己反馈自己的观点,有35%的学生希望最后由老师总结反馈他们的观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希望能够拥有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这样能够锻炼他们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5.目前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认为存在的问题是,讨论的时候容易转向聊天,从而大大降低了讨论的效果。另外,在每次讨论中,每个小组总是有部分成员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发表的观点往往代表着这个小组最后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性归纳的也往往是这些学生。其次,在课堂上,往往由于讨论时间太长从而影响上课效率。
6.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讨论活动后,有将近95%的学生还是比较赞同小组讨论的,这说明学生们从小组讨论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不光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信心。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我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我认为如果想达到较好的课堂讨论效果,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首先要进行科学分组
目前,在小组课堂讨论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少数学生主导了整个课堂讨论,而一些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这样就会导致讨论结果过于片面,有时会扼杀真正好的观点。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做到合理分组。
首先,在分组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要尽量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意他们之间的互补。同时,在刚开始的时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在小组内设定一个生物学科组长、问题收集记录员、信息反馈员、点评员、学习任务检查员、讨论展示员。小组长负责给各组员分配任务,同时注意这些任务员是暂时的,大家可以轮流上岗。问题收集记录员,要注意搜集小组中其他成员的问题与建议,讨论展示员负责在班级中进行总结归纳,反应自己小组的观点。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课堂讨论有学生开小差的现象,能够真正做到人人参与。
(二)课堂讨论的题目要科学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人的认知结构划分为三个区:“已知区”、“最新发展区”和“未知区”。他认为,课堂讨论的题目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讨论与思考,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价值。如果在学生的“已知区”进行提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如果在学生的“未知区”提问,即使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也探究不出问题的答案,长此以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课堂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开放性”,才能给学生充分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堂讨论题目要具有层次性。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知识,可设计一个问题组,问题组中的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使上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下一个问题有启发。这样才会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讨论虽然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只成为旁观者。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能力还很欠缺,需要老师的指引。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独到的见解时,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
要根据课堂讨论的题目,合理安排讨论时间。如果讨论时间太短,学生往往得不出最后的结论,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时间过长,容易出现课堂松散现象。
(五)对学生的回答要有追问
讨论结束后,小组选派一名成员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在学生阐述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及时追问。老师及时的追问,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问题,进一步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提高回答问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六)有效的课堂讨论评价
每次课堂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及时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优缺点,并且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及个人给予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七)教师要有效的倾听
有研究证实,教师的倾听有利于课堂讨论的开展和深入。Strother通过研究发现,在整个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个人至少有45%的时间是用来倾听的,可见,有效倾听在课堂讨论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带着赏识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并且带有耐心,认真的把问题听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被人欣赏的幸福。
七、问题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讨论首先在于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于学生的分组,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每次的讨论任务要落实到人,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另外,教师要注意把握整个课堂,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避免无效讨论。还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使整个课堂可以一气呵成。现在的七年级学生,没有经过具体的课堂讨论培训,所以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课任老师的共同培养。
参考文献
[1]高艳,郭方玲,陈丽等.有效课堂讨论策略三题.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5期
新课程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基本理念,建议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低效现状,生物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
一、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1.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把生物学基本理论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
2.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价值
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地深刻了解生物知识、事实、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更加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比如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运用文字表达实验结果,可以体验到主动发现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二、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和原因
1.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1)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
新课程改革已在中学实施多年,教师为追寻高效课堂也采取了许多对策,但在生物实验课上,课堂效率仍然比较低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过强,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基本上都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很少有学生能够根据目的要求和实验原理,适当改进实验。在实验课上,教师事先会安排好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上课时以教师传授为主,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能脱离对教师的依赖。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十分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
(2)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上,学生的探究能力未能得到培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但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非常被动,欠缺主动学习的品质,也缺乏发现与探究问题意识。实验形式多以演示实验居多,实验类型单一,实验过程缺乏创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十分注重实验结果的实现,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生物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停留在验证理论知识、应付考试阶段,对于实验过程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课中,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学生的实际动手时间太少。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被重视,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结果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原因
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养,比如先进合理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等。然而很多生物教师依然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未能领会和实践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实验,只关注提高学生的成绩,忽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一些生物教师专业知识薄弱,而新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都是最新的科研成果,比如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蛋白质纯化技术等等,这些教师没有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盲从于教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难以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另外,目前高中的升学压力依然很大,学校领导对于生物实验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虽然一般高中都具有实验教学必备的硬件条件,但是一些学校缺乏专职实验员辅助,导致生物教师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生物实验。再加上学校对生物实验的经费投入有限,实验场所有限,班级多,班额大,而且生物实验室设施和实验材料等条件难以满足,有些落后于现行的教材对实验设备的要求,而仪器设备老化损坏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实验课难以妥善安排,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低下。
三、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生物实验课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基础薄弱或者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却往往只在旁边看或做无关的事情,而一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包揽了所有的事情。这样显然不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实验课的主动性。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小组教学分配给每个学生相应的实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而不是当旁观者。比如让有的学生负责准备好实验材料、仪器、试剂,有的学生负责实验的具体操作,有的学生则负责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在实验后进行总结。每个实验中要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轮流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对个别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化解,倡导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营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
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生物实验课有效教学的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变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平等的氛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实验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实验的兴趣和动机。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选择做本实验的生物材料最好具有哪些特点?是不是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都适合本实验?做质壁分离实验是不是溶液浓度越高越好?通过课前讨论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民主、积极的氛围。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做出什么样的结果,都不要直接否定,而要给予鼓励和关注。并且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和数据主动大胆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3.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心论”是现当代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主张建立“教”“学”并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的基本关系。教师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目的就是要求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比如,在探讨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如何将油渍、汗渍、血渍的衣物洗净的办法,然后再进行实验,让学生尝试应用脂肪酶、蛋白酶对污渍进行洗涤,通过动手操作来探讨洗涤效果。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生物技术的应用和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生物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预习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来丰富相应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用途和操作原理,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意识和技能。比如,在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离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观察该微生物能否分解其他物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讨这类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新课程高度重视对实验的改革,倡导有效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和学生实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实验课的重视,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许桂芬.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模式探析[J].生命世界,2010(01):107-109.
[2]李盛丰,唐清华,崔鸿.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0(06):36-37.
[3]薛庆燎.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230.
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是“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经过两年的摸索我觉得把“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之一。其次,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和讨论,这些都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另外,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有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规律.也可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在具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学校或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并没有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或把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化的推于课外,有的甚至连教材已有的活动就一句话概括。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对于今天我们探讨活动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由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而生物课堂活动教学的种类包括:游戏类、制作类、调查类、探究实验类。那么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几种或更多生动的课堂活动方式,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化呢?经过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一、课前准备活动善于让学生动手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所以,课前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如果课前的准备工作全由老师一个人包办,然后在课堂上枯燥乏味地讲这个探究实验,学生会感到茫然。相反如果课前布置学生亲自去捕捉鼠妇的游戏,学生在捕捉鼠妇过程中就会有比较感兴趣的愿望,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学生更愿意去做他们能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重可以发现鼠妇的生活环境,这样比老师单纯的口述更有意义。
二、课前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很多老师可能都没有做这个活动:设计“生态瓶”.如果就只给学生说要设计这个活动,以学生的意识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可能学生课后也无从下手而使这个活动无效,所以教师可以做一些适当补充,如生态系统的基本条件、活动涉及哪些材料、注意事项等加以说明,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瓶”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中重视教材已有活动
人类获得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新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学生对声音、动画或实际动手操作更容易使课本知识形象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认知能力。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探究、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去发现生物学的价值。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调查校园内的植物”这一节活动课,有很多学校出于老师或学校其他方面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把学生真正带到校园亲身去调查有多少植物,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科,我觉得既然教材已经设计好了的活动,为什么我们不加以利用呢?这个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喜欢生物,还可培养学生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初中生物课的教学,既有教授学生基本生物知识的职责,更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动手等综合能力的职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锻炼学生自学能力,透析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掌握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①。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尽管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整个大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偏差。
1.教学理念不一,对其功能认识不全
尽管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分数为主,依旧在多数的教学理念中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在诸多偏远地区,素质教育依旧只是存在于口头之上。多数初中生物课的教学,主要重点还是放在基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实验课教学的功能。
2.教学投入存在缺口,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很多学校的生物实验课教学投入存在着严重的缺口。
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要做实验就要有所消耗。前期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下基本都比较完备,但是后期生物实验室的维护和实验器材试剂的补充却出现了将就甚至拖延的现象。
此外,现在很多学校生物实验课依旧存在着教学演示和观看考核等现象。课堂上老师只是作以演示,将实验室的步骤一一编号,让学生在观看实验后死记硬背,最后在纸质试卷上完成实验课的考查。
3.把握不住教学重点
即使有了较好的教学投入,对于生物实验课的教学重要性也有比较好的认识,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不同的学校也存在着偏差。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教授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试验。老师演示之后,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一遍,得到的经验和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生物实验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只是增加了学生对于器材使用的熟悉程度。
单纯的检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缺少必要的探究和思考,降低了实验的作用,也起不到很好的对于课本知识的验证。
二、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分析
1.完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观念
对于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不管是学校领导、教课老师还是在校学生,都应该有着正确的认知。完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观念,从思想上彻底丢掉应试思想,把实验当做跟学习课本知识一样的课程来学习。
初中学生处于思想逐渐成熟、对外部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良好的生物实验课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动手、用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对于其一生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2.加大教育投入、端正教学态度
生物实验室的投入不是一次性的投入,它需要学校管理者从资金和关注力上不断投入。这样看似永不间断的投入,其回报也是永不间断的。
生物实验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是所谓的辅课程。其重要程度,就学生个体而言,要远大于课本所学知识。强烈的求知欲和强大的动手能力以及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能力将对学生一生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只有学生不断地进行试验,对试验器材和实验试剂进行消耗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学得知识锻炼能力。只有学校不断的加大实验课的关注程度,端正教学态度,才能形成从校领导倡导、老师教学认真、学生上课积极的良好学习氛围。
3.注重教学方法和实验过程
虽然所处的大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背景我们没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既能够保证学到更多的知识、锻炼更多的能力,又能去的更好的成绩。
充分认识到生物实验课教学的重要职责,抛却对于学习成绩的一味追求。聚集有限的时间、聚焦有意义的过程,在带领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传播知识、锻炼能力。
4.鼓励学生敢于实验、勇于探究
求知是一切文明发展的缘起。在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的措施中,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和演示操作外,还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勇气。
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实验,不要因为是蚯蚓就不敢观察、不要因为怕腥就不敢解剖鲫鱼,只有克服了自己心里上的恐惧才能正视生物实验,才能学得更多知识、锻炼更多能力。
在掌握好几本操作和常规性实验后,要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多做探究性实验,勇于探究。才能把书本上有限的知识作以无限的扩展②。
总结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投入和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区别,不能因为外部的原因而影响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教书育人本就应以学生为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注释】
一、亲身参与,体验出实效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这里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体验参与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的理想方式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考察、调查等途径进行身体性参与。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较少也较难实现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做、外出考察等活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知识链接、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来实现体验。通过同学们的参与体验,让学生置身于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情景体验中,亲身参与的气息浓郁,学习的氛围良好,进入新课的学习水到渠成。
二、联系生活,感悟出实效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有情绪情感的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呢?赞可夫说:“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广阔了。”思品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接触的是鲜活的生活场景,有身临其境的体验,然后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才能愉悦地接受知识理论的指引,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我们知道现在的思品教材的许多内容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往往认为这些场景、图片、事例都是人编造的,半信半疑,所以造成思品课实效性不高。因此我们要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教材走进真实的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把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碰到的实际事例搬进课堂,使事例增强可信度,更能使学生产生同“情”感,有了相似的情绪体验,感情的投入,从而悟出情绪需要控制,进而想知道如何去控制情绪就顺理成章了。
教育的实效不应仅仅停留在老师告诉了学生多少的知识,而更应该是学生从一个故事、一段话、一幅画、一个活动中悟出了有用的知识,有用的观点。又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一节时,许多老师会精心选择一些电视电影报道的模范、典型父母的事例,借此希望学生感悟父母的爱。我觉得还可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准备了某一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一系列相片,此材料一经PPT放映出来,学生们兴趣盎然,在猜测相片上的主人公是谁的同时,更多的是被一张张父母抚育孩子的真实生活场景所打动,一些同学眼含泪光,然后是一阵沉默。学生们入境感悟到天下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的爱,照片上的是同学,何尝又不是我们自己呢?由此,课文中的知识点无需老师过多的赘述,此时是无声胜有声,教学的实效早已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生物实验教学是一种辅的教学,但是在很多老师心中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途径,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1)老师大多重知识轻能力;(2)重视思维能力,轻动手能力。老师所坚持的理念,导致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出现一定问题,以至于出现了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另外,由于大多数老师认为教师是实验的管理者,对实验的过程老师都是步步把关,这种约束行为抹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限制了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
2.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
虽然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在不断地更新和改造,但是教学理念的滞后导致对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不高。据观察可以发现,很多老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都采用相同的实验环节开展,都是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演示,或者是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大多属于验证,都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在这种实验模式下,学生在实验中除了对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根本没有发挥实验创新能力,在实验操作中缺乏思考,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进行灵活的运用。
3.缺乏科学评价方法
书面评价和操作观察是对实验教学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前者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检验,看是否达到其目标;后者是看学生是否能正确地使用显微镜等基本的实验仪器。而这两种评价完全不能够说明学生实验的水平,对实验的能力、创新、态度等都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价。例如,有些学生对实验原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有创新的想法,但是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如果只是看实验结果就否定其实验能力是不全面的。
二、初中生物实验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书本上的大多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通过实验的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是如何对疑问进行探究、认证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讲到“发酵现象”时,老师在课前让学生找些饮料瓶,并且在瓶中分别放入不同等份的白砂糖、干酵母、水,然后在瓶口套上干瘪的气球,过一段时间,会发现气球会变大,并且不同等份原料的水瓶的气球大小不一,有的甚至爆裂,这样的实验现象会让学生感到无比好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如果老师能够把较难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实验演示进行讲解,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例如,在讲解“肺类的气体交换”,如果单凭对书本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不仅会被繁杂的知识所困惑,还会失去一定的兴趣。但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从肺部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可以在课前事先准备一杯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上课时,先让一个学生对着澄清石灰水吹起,直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学生可以知道,从肺部呼出的气体确实是含有二氧化碳的。通过实验演示,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腹部呼出的气体成分,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2.建立开放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多样、个性、动态的实验能够使学生验证各种想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不应禁锢学生的思想,在实验中,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验证,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肯定,也可以进行纠正。例如,在了解“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鲫鱼和水,并且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鲫鱼靠什么来进行灵活的游泳?从鱼的外形来看,胸鳍、背鳍、尾鳍在游泳中具有什么作用,每个学生对每个部位的看法不一致,老师可根据学生对其三点的看法对学生进行分组,观点一样的同学为一组,一共为三组,如果有其他不同想法的也可单独一组,各组再进行观察,例如,坚持胸鳍的学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验证,剪掉鱼的背鳍、尾鳍,看鱼的运动状态。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被剪掉尾鳍的鱼运动状态明显减慢很多,并且鱼身体的方向也是摇摇晃晃的。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明白了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然后加上老师的引导和讲解,能够对其知R进行完整的了解。这样开放性的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所在,还能够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的开展除了本文所提及的两个方面,还可以通过拓展课外实践等实验进行,生物本就是一门自然类学科,并且初中生物是生物的入门,在自然界中就很容易进行生物实验。生物老师应该结合生物的教学特点,在强调生物知识的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325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新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相对于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初中生物学,是基于实验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加深对于该学科相关的理解与掌握,由此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前提下,研究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后提出自己的想法,亲身感受实验中的变化,从而提高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一、教学之效率性
在全国新课程推广的时候,教学有效性对于新课程的效果起到加强作用,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在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高效率理念及意义
教学的高效率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出色、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因而让学生受益,让教师从以前的“授之以鱼”变为现在教学的“授之以渔”,形成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自主学习。
(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影响
对于现在新课程的推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以多元教学为目的的教学目标,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教师通过改变教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得到、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以前的枯燥学习转移到现如今的兴致学习,从以前对于学习是应付心态转移到现如今的热爱学习,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在教师手下学习的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良好改变。
二、关于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法机械单一
现在初中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造成的。在以前,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机械性的灌注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麻木地学习,并不能让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改革传统教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是基于教师观念的改变,从以前的死板教学转变为活学活用教学,因为相对于传统教学中课堂的沉闷,活跃的上课氛围,让学生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刺激学生的脑细胞进行思考,在教学前期,教师充分准备教学课件,精彩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好奇涉猎心思,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投入到学习的海洋中来。
(三)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导
根据人的好奇心理,生物教师精心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生物实验的全过程,相对于只是在以前仅仅观察教师操作实验,学生的实际亲身操作是在更多的感官中熟悉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以前的观望实验到现如今参与实验,成为真正的主导者,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对教学内容记得更加牢固。
(四)多安排自我探究型试验
自主探究型实验是教师给学生在本身基础能力范围内,给予一个研究课题与方向,让学生自我去设计实验,从而来验证实验结果。实验教学中开展自我探究式实验,对于新课程标准下,培养现如今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性、学生综合素质性有重要作用。学生自己对于实验的观察和理解,会从自我的特有的方式和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去涉猎到别的方向实验,从而加深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我头脑中对于实验形成一个真正的系统,加深对于生物学科的认知。
(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
对于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能盲目带领学生一味地去做实验,没有加入思考与研究的操作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实验出现的现象和实验记录的真实情况,在实验后及时指导学生分析、研究、思考实验结果,若实验结果出现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探查实验过程,思考实验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或者考虑有纰漏的方向,也可以让学生多操作几组实验,来验证产生的问题。然后教师带领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讨论思考,教师亲自动手实验一组,在学生出现问题处进行深刻讲解,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养成在实验上一定相信科学、尊重客观真理、尊重事实,让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具有凡事都要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不要对于错误的实验结果报以只是偶然现象,回避实验过程的失误操作问题。
(六)迅速、有效地在教学后进行思考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课后总结和反思,教学课后反思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手段。教师课后对于自己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进行汇理、探讨、研究、查错,从而达到改进提高的目的,从真正意义上来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反思也是教师对于自身的提高,让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良好的提高,有利于使生物教学理论与实际统一,让生物教学一体化,增强生物教学有效性。教师也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反思的良好作为,学生的课后反思,有帮助于现代学生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实验操作能力、对于问题的探究发展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金利銮.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4(4).
[2] 李冰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