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29 09:32: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篇1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进行,各高校都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教学环境,以满足高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这就对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外大学的国内招生、民办大学迅速发展,对于本已十分激烈的高校间竞争而言越发严峻,如果高校应变能力不强,内部管理落后,必将严重影响高校自身的竞争能力。

高校虽然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同样是独立存在于市场中的企业。企业管理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高校管理,在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供应链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中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之一,该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高校若能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必将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一、企业管理与高校管理之可比性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管理理论对于每个企业而言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市场竞争中高校是独立的个体,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管理理论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样适用。

(一)从生产要素角度看高校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市场提品和服务,而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样也来自市场,比如资本来自金融市场,原材料、设备等来自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来自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而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高校是人才市场的主体,为市场提供高素质人才,而它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如书本、桌椅、教室、教师等(以下称教育资源)也同样来自市场,所以从市场角度看,高校和企业一样,也就是说,高校也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它的发展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否则就会出问题,甚至无法生存,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完全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和原则。

(二)从竞争形势看高校管理

加入WTO后我国高校面临的竞争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随着国家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扩招,再加上民营学校的异军突起,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国外教育机构纷纷进入,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学校,它们在各个层面上与国内学校争夺生源。很明显,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高校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身经百战,效率很高,值得高校管理者借鉴。

二、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操作、控制、优化、集成,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仓库、配送中心等直到最终用户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对企业采购、供应等环节进行优化组合,来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优化。它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管理方法,体现了一种系统、协调、合作的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精髓就在于追求最小供应链成本。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供应链内部各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传统的生产计划与客户需求的偏离较大,信息传递的长鞭效应使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客户需求之间存在了差异。供应链管理模式则可使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计划决策信息的来源不再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还有来自供应链上不同的企业,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各企业围绕客户需求这个主线,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保证彼此计划之间的一致性,使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间有效地协同合作与控制。

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高度发展的今天,广泛实施供应链管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企业已有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主动地位。

良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将是企业能否以较低成本、较短的前置时间、快速回应顾客需求、获得满意的关键所在。因此,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的实现。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协调并整合供应链中的所有活动,最终实现供应链连接的一体化、无缝化,在诸多方面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供应链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其组成结构及运作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运营过程的好坏,所以在快速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供应链必须具备对市场变化快速响应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运行。而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计划的框架中组织调度各项教学活动,建立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师资力量的配备与调整,课表的编排与制定,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等。引进这个概念对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教学管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变化,使之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学计划调整,排课变化等,只有完善有效的体系运行才能快速准确的做出反应,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合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适应能力

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优化链上成员组合,保持快速的客户反应,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实现供求的良好合作。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沿着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给生产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减和改进、质量的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链上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下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且会影响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断裂。

高校为人才市场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类似,都存在着大量的外部内部供应商和外部内部客户,对于高校来说,其外部供应商是指为高校提供各种教育活动资源的人或组织,如教材出版、生产教学设备的企业等,高校的最终“产品”是各种类型的毕业生。比如说排课是教师上课的供应商,教学计划是排课的供应商。外部客户是人才需求单位,比如说教师在上课时学生是他的客户,而他的供应商则是为他提供各种上课所需资源的部门或工作人员,为他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的人事部门,提供教材的教材科,提供课表的教务处,提供学生名册的系部,提供教室、桌椅的后勤部门,提供教学仪器设备的教辅部门等等。它们彼此相互依赖,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最终都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产生影响。同时,高校必须具备随市场而动的应变能力,这种适应能力能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比如市场需要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毕业生,高校则可以进行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修改,增加相关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供应链管理为高校的灵活运作提供可能,增强了教学管理的适应能力,保证了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及教学秩序的稳定,这对于高校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二)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节约“劳动”成本,减少重复工作、浪费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教学管理费用,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是通过相互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它除去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大大缩短了流通路线,从而减少了库存量和资金占用,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最终使流程简单化、高效化、低成本化。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于成绩录入这一项工作来说,传统的处理方式是教师提交文本的成绩单,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为了统计各种数据,需要根据文本的成绩单重新录入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重复劳动,如果提供一个操作平台,要求任课教师在提供文本成绩单的同时将成绩录入到系统中,这样省去了重复录入工作,不仅节约了大量劳动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基于各成员间的协调,而协调的基础又依赖于信息共享。传统的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不易实现信息共享,处理方式仍然以手工和半自动化为主,各个成员之间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无法更快地向市场供应产品。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改变原来传统的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的优化和重组,实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

信息化、网络化是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趋势。对于高校来说,各级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教务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共同的操作平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完成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比如教师有变动,通过电子网络可以告知所有部门,做出相应的反应,教学计划随之调整,排课也联动,同时教室、教学设备等都可以联动。

四、如何实现良好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保证系统运行良好。

良好的信息渠道是基础。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使信息实现共享和即时更新,可以引进如ERP等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再者要对所有相关部门的员工和领导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并能实现按照供应链管理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适合教学管理的特点,并监督实施。

供应链管理应用于教学管理必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

篇2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分析比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有“供应链”关键词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发现主体内容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重合率非常高。尽管不叫“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应链管理”教材。另外,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来看,物流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课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名称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课程名称统一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促进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规范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的内容说法不统一,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既要有对教师“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对学生“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性质(依据面向的专业而定)、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目的与目标、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等)、教材选用及参考书推荐和其他说明(如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

科学设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应紧密围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并把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章节之中,形成以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以及结合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篇3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55-02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思想与形式,涉及到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信息、物流、资金等整合与规划,强调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终极用户等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以不断优化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凸显,供应链管理的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1供应链管理现状

1.1传统企业的观念制约

以传统企业发展来看,其职能划分明确,如采购、生产、销售等,以“垂直型”管理职能为主,不容职能交叉。同时,这种“垂直型”管理模式,在企业预算中也有明显体现,通过预算加强对各职能的管理工作,避免随意消耗。但是由于整个企业的运行都处于预算控制中,一味增加利润收入,不断增加库存。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企业运行的财政负担,不利于流动资金的优化配置。因此,传统企业的运行观念与供应链管理显然不适应,缺乏必要的“透明度”,组织长期处于高水平的聚集状态,不利于供应链的整体发展。

1.2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一直以来,虽然我国在供应链管理的标准化方面不断努力,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1)虽然我国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具备物流标准体系,但是标准落实不到位,没能真正发挥作用;(2)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设备缺乏标准化。以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卡车大小、集装箱尺寸、仓库货架等,均处于标准的配套设置,但是我国各种标准参差不齐;(3)商品信息化规范有待提高。在电子商务运行状态下,供应链管理离不开统一的商品信息,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当前,虽然我国一些单位建立了数据库,但是缺乏统一标准,字段的长度、类型有所不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1.3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1)条码技术。当前我国大多生产企业没有认识到条码技术的重要性,缺乏对条码技术与条码质量的控制,因此在供应链中应用条码信息比较少;(2)EDI技术。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研究EDI技术,并在海关、交通等多个部门进行尝试,但是企业应用EDI技术的实例较少,尤其是EDI应用的法律问题、安全性问题等有待解决;(3)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的应用问题。以我国当前电子商务发展来看,一方面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根本认识,很多企业利用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并将此与电子商务混为一谈;另一方面物流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商流活动在网络的广泛发展,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因此难以实现转移服务。

1.4 供应链管理人才匮乏

一方面,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再加上涉及到跨部门、跨行业管理,对高新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专业技术人员仍然匮乏,亟需一批既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又具备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流通行业的运行缺乏统一规范,各行业以自己的标准为主,缺乏统一标准,因此不利于物流现代化的发展,也制约了供应链的发展步伐。

2改进建议

2.1积极转变企业发展观念

以我国供应链管理状况来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问题尚不明确,甚至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单位、行业协会以及大专院校等,已经加强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扶持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深入开展供应链管理研究工作,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通过强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让企业认识到市场竞争提出的新变化、新要求,积极转入观念,融入到供应链中,与其他更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企业应转变“贪大求全”的传统观念,追求企业发展的实效性、可持续性,为客户提供更多有益产品及服务,获得自身健康、长久发展。

2.2 加快标准化建设

以国外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有关供应链的推广工作,需要行业协会的支持作用。将更多企业组织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或者社会利益,应用供应链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职能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弱化,而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更不可能由某一政府部门独立实现。以我国发展的形势来看,各个行业协会或者跨行业协会将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供应链的发展与国际惯例更加相符,也利于我国当前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输工具以及物流标识的标准化。虽然在物流标识方面已经有所完善,但是使用情况仍然堪忧。而运输工具标准化的问题则执行力度不足,虽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是我国标准的主要行政部门,但是实际标准却由各部门的技术委员会统一制定。例如,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制定条码标准;由中国包装总公司负责

参考文献:

[1]王继永,孙世民,刘召云.我国供应链合作伙伴竞合关系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8,(7).

[2]朱安东,许淑君.供应链信息流管理与市场响应模式分析[J].价值工程,2010,(35).

[3]祈莉丽,季建华.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4).

篇4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1.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对从原材料的获得、产品制造到最终消费在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包括售后服务和资金回收,以及物料回收整个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它主要涉及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四个领域。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系统观念、共同目标、主动积极的管理、采取新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发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使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群体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2.供应链管理的特点。(1)以顾客为中心:客户服务战略、需求传递战略、采购战略。(2)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3)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4)优化信息流程。

二、我国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信息共享不够。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或部门往往过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周围所有的人看成他们的对手。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大多数企业还是单独作战,企业之间的合作观念淡薄,很少有企业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贸易伙伴集成起来。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合作的意义,各自只想利用对方或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这种做法显然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现行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不合理。现行的企业组织是建立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这种组织形式及其相伴的业务流程适合于市场相对稳定的环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市场环境日趋不确定,顾客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员工强调自我实现,在企业不仅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更强调时间经济的情况下,这种企业流程也就越来越难以使企业满足多方的要求,其组织结构显得越来越僵硬。

3.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在企业的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这种影响使得长期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得不到重视,导致对物流业投资少,发展缓慢,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分布分散,装备落后,物流企业运作水平低,且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企业员工缺乏对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的把握,极少数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平台,目前供应链观念在国内企业中的接受程度还很低。

三、对我国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1.通过利益引导,激励信息共享。要解决信息共享不够的问题,关键在于通过利益的引导去激励方的行为。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价格激励。这实际上为供应商在增加信息共享的成本同时,提供了一定的价格补贴。(2)减少零售商的提前期。降低整体的平均库存水平,使零售商订货模型更加稳定,提高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准确性,实现两者的双赢。(3)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定期对信息共享成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

2.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企业应认真清点自己的业务,精心挑选出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关系,能够发挥其优势的核心业务,将那些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交由供应链中的其他合作企业去完成。在挑选核心业务后,企业应重建业务流程,以使业务流程更连续化,流程界限更模糊化,流程的生产和服务功能更多样化,流程中员工的权力更大化,员工能够自主决策,为了适应重建后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还应调整其组织结构。

3.转变观念、重视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落后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创造外部环境来促进企业观念的转变,增强供应链管理意识, 利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方法, 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针对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理解程度较低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企业经理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研讨,请一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成功的企业介绍经验,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咨询。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培训,让大多数企业及人员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树立供应链管理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3,259~260

[2]程国平.《生产与运作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2:200

篇5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物流的概念

    在新经济时代,物流已逐渐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支柱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物流由四个关键部分组成: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动及管理协调。物流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主要方式是通过仓储克服空间距离。物流是对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而组织社会物质活动的系统活动的总称。物流研究的主体是“物”,“物”是指一切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即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全部社会产品,它包括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各种产品。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所谓物流,就是把消费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有关消费者的广泛活动,也包括将原材料从供给源有效地移动到生产线始点的活动。”有些学者将有形或无形的财物抽象化,将物流定义归纳为:“连结供给主体和消费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差异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指运输、保管、包装和装卸等的物资流通活动和与此相关的信息传递活动。”

    二、物流的趋势及对经济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物流发展的趋势是: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趋势;物资储备量相对下降趋势;物流的一体化趋势。物流业是国家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进入本国市场,促使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物流业还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物流领域几乎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类技术,包括材料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卫星通迅技术、环保技术及人文管理技术等,成为技术革新最频繁的领域。我国发展物流产业的基本途径是:(1)积极创造企业物流发展的政策条件,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2)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体系,实行管理创新;(3)发展科学技术,完善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各物流环节的技术含量;(4)拓宽渠道,积极培养企业物流人才。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必对整体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物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1)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整体上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直接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2)物流改变市场经济中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3)有效的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保证和支持。(4)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健康发展。(5)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加快资本周转,使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生更多的无形货币。(6)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减少由于低水平、条块分割的物流方式造成的巨大物耗。总之物流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物流是生产系统的一个支柱,物流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2][3]。

    三、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对商品、资金、信息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流动的管理,其核心是以供应为基点,将生产、流通直到消费者终端连接起来,实施高度组织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它的三大要素是电脑及通讯网络技术、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表现在: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通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的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做出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简言之,供应链就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所组成的一条链,它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不同的企业(厂商、批发业者和零售业者)都在进行各自的物流革新,建立相应的物流系统,其宗旨是在追求物流系统高度化的过程中,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别化。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际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内企业富有潜力的应用领域。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将成为国内企业步入国际化市场的必由之路[4]。实现供应链管理可带来的内部效益有:可以有效地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手段,达到现代化管理;可降低社会库存,降低成本;可有效的减少流通费用。实现供应链管理可带来的外部效益有: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提高服务质量,刺激消费需求;可产生规模效应,有效的提高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竞争力。总之,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四、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原则与步骤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表现在其与传统的物流管理不同。传统的物流管理只是追求单个企业内部的最优协调,追求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使总成本最低。而供应链管理则是物流管理的超集,其思想的出发点是整条供应链上所有企业总成本最低,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链中所有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还表现在系统集成性,信息共享性,快速响应性,利益共同性,组织虚拟性等方面。供应链系统的功能是,将顾客所需的产品能够以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和正确的质量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且使总成本最小。供应链管理的原则是:(1)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2)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后勤网络;(3)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4)缩短供应链的时间间隔;(5)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6)不断优化供应链的信息系统;(7)建立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考核准则。供应链管理的步骤为:(1)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首先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着弱点,经过改善,迅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探讨、评估全球化新技术和竞争局势,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3)制定从现实过渡到

    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同时评估企业实现这种过渡的现实条件。(4)根据优先级安排上述计划,并且承诺相应的资源。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机制有: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实现供应链管理可带来的内部效益有:可以有效地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达到现代化管理;可降低社会库存,降低成本;可有效的减少流通费用。实现供应链管理可带来的外部效益有: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提高服务质量,刺激消费需求;可产生规模效应,有效的提高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竞争力。总之,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五、建议与对策

    供应链管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实现“两个转变”,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迅速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尤其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可以同步实施,相互促进。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下,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应把握:(1)正确分析企业所处竞争环境,企业应把市场竞争环境分析的工作经常化、正规化,充分利用内联网、外联网和因特网收集分析各种信息,建立动态数据库,随时为决策提供相应支持。(2)制定切实可行的竞争战略,并据此选择合适的竞争伙伴。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共同构建供应链。(3)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供应商的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供应链管理是一个供应商的评估、选择和合作的过程,核心企业应建立起严格的供应商评估程序,确立科学的评估标准,选择到最理想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合作关系。(4)逐步完善网络基础。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必须以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前提,特别是企业内联网、外联网和因特网的集成,是保证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基本条件。(5)加强协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众多的企业和组织,作为供应链的各组成部分,应加强合作与沟通,采取互惠互利、的原则,从全局观念出发,及时化解供应链管理中的矛盾与冲突,是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使各方共同收益的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是21世纪企业管理的趋势,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生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当采取如下对策:(1)加快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理论上超前。(2)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进行试点,不宜盲目推行。(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立法工作,加强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4)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电子技术的发展。(5)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经验。在我国,实现供应链管理还面临着观念、人才、标准化问题、传统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贸易协作问题等。要解决我国供应链所面临的问题,必须转变观念,重视物流,改革组织结构,创建顾客订购管理系统,提高顾客订购管理过程,建立先进的管理体系。总之,供应链管理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在我国既要发展,又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但我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又为解决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带来了机遇。我国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建设我国的供应链。任何有远见卓识的人都会认识到,推行供应链管理应当成为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一次革命,只有把握好这一柄21世纪企业管理的战略利器,我国企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3][4]。

篇7

摘要: 本文针对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不足,引入协同理论对其进行改进。设计了基于协同理论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总流程以及战略、策略、技术三个层面的子流程,最后从设计的流程出发提出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改进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 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协同;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25-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2123);航空科学基金(2012ZG53083);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Z2014185)。

作者简介:郭云涛(1975-),男,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李聪聪(198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白思俊(1964-),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

0 引言

根据中国造纸协会2014年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纸制品生产企业3400家,纸品生产量10110吨,消费量9782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纸大国、第二消费大国。然而,据国家统计局显示,我国2013年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有2934家,其中亏损企业有401家,占13.67%。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着困境与考验。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造纸业“绿色性”不足,曾一度是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失去竞争力的主要原因[1]。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度的提升,许多传统造纸企业开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以及资源效率,将绿色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当中,在生产出高质量、环境友好型纸产品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统供应链管理逐渐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2]。

然而,从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实际来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只是在传统工艺上加入绿色流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由于绿色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利益目标不同,生产能力各异,风险管理认识偏差等,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协调性差、管理成本高、资源浪费、库存增加等矛盾冲突不断加剧,这种状态下的“绿色供应链”无法为造纸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本文把协同理论应用在绿色供应链流程设计中,使绿色供应链流程的自组织程度不断提升,整个绿色供应链系统走向有序和高级[3]。供应链协同对造纸企业之间的同步化的运作状态进行描述,使各节点企业更好地合作,有效避免内耗与冲突,从而产生“1+1>2”的运营效果。

为此,本文从造纸企业的角度出发,设计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帮助绿色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同时强化和突出绿色理念序参量,改进原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不足,从而提高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 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总体流程设计

2.1 战略协同的引入

造纸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包含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由于绿色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不同于传统供应链,其在效益和环保方面均有需求。个别企业的环保意识缺乏,对自身绿色创新技术的保护,信息技术的不对称等都可能导致绿色供应链的合作计划难以达成。为了统一绿色战略、达成双赢共识、加强合作交流,本文在战略层的各个企业之间引入战略协同。

2.2 策略协同的引入

立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终交付物需经过原料绿色回收、产品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在生命周期过程中造纸企业运营目标不仅是利润最大化,同时包括与环境的相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社会总效益的提升等多元目标,其成本也相应增加。只有企业间相互协同合作才能高效利用资源、信息交互、减少库存等,从而节约成本,实现多目标。于是,在策略层生命周期过程中引入策略协同。

2.3 技术协同的引入

最后,在战略层和策略层的活动具体落实中需要相关协同技术的支撑,技术层是保障其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在技术层本文引入技术协同,帮助企业之间和工序之间完成协同绿色供应链管理。

2.4 总体流程

根据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层次划分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的构建原则,本文从战略层协同、策略层协同和技术层协同[4]三个层面设计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3 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分步流程

3.1 战略层协同流程

战略层协同位于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最高层,指明了策略层和技术层的研究程度和范围,是协同理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

战略层协同是造纸企业在整体市场竞争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自身的战略目标,把环境友好放在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位置,寻找与自身的绿色战略观高度一致的合作伙伴。供应链网络中各成员应本着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理念,追求一条绿色的生-产-销的模式。如果合作企业无法达成以上绿色战略协同观,应重新寻找合作伙伴,从而保障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开展。绿色供应链网络建立后,相关的制度建设是防止供应链成员绿色活动偏离的有效措施。绿色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遵循统一的规则保障战略层协同的顺利进行。

3.2 策略层协同流程

策略层协同处于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中间层,具体指导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往来之间的协同。

策略层协同是纸制品企业之间具体活动开展时的业务流程之间的协同。绿色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要在流程上不断地协调改善,达成绿色供-产-运-销的合理分工,制定统一的流程标准,保证策略层协同的优化运转状态。各节点企业在所需求的资源(造纸设备、原料仪器、相关信息等)和自身持有的资源上协调沟通,将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物资和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合理分享利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目标才能实现。在绿色生产流程统一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企业生产活动的协同随即展开。通过库存协同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生产协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协同缩短设计周期等,提高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率和效果。

3.3 技术层协同流程

技术层协同处于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基础层。绿色供应链管理比传统供应链管理实现的目标更多,针对于此,技术层协同需要提供信息共享技术和协同时用到的相关绿色技术把企业之间协同的难度降低,保障绿色供应链实现协同管理。

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协同离不开信息共享。在战略层成员的选择、策略层流程的协同、需求协同、资源协同、生产活动协同、监督的协同都无时无刻不体现信息的传递,尤其是与环境相关的数据信息。只有造纸企业间信息数据交互分析,才能甄选成员、降低成本、优化流程、减少库存、实时监督等。在绿色活动协同管理来看,同样少不了绿色技术的支撑。造纸企业的废料处理、产品设计、采购、加工、销售的过程中都需要绿色技术的采用,否则与传统供应链协同并无差异。

4 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实施建议

对改进后流程在企业的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4.1 企业积极开展协同共赢战略

造纸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改变以自身利益为主的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制定协作共赢战略,绿色供应链协同才能更好开展,从而达到长期目标和收益。企业要从造纸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行合理的深耕布局,拓宽企业的合作对象范围,建立基于产业链供应的相互合作关系,提高企业应对相关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相关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促进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升级。

4.2 改进企业文化理念

将协同理论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需要从造纸企业实际出发,改进原有的企业文化,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造纸企业,优化企业人文素质,把协同合作纳入章程。以团结创新,立德敬业为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倡导、员工认同、长期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精神就象缺了脊梁一样,是不可能长久健康发展的。要树立发展企业,成就用户,造福员工,贡献社会的企业经营理念。所谓经营理念,就是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是顾客、以及职工价值观与正确经营行为的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以此形成企业的优势。这些可称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是指导企业经营的基本纲领。有效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基本要求:首先,对大环境、使命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认识,绝不能与现实脱节。其次,经营理念必须在接受检验中修改、丰富。经营理念不是永久不变的。在公司领导心目中,企业经营的好与坏或者说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否达到,就是以公司是否最终实现了“发展企业、成就用户、造福员工、贡献社会”,这就是追求企业绩效的依据。这四句话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

4.3 强化企业自身优势

绿色供应链流程的改进需要供应链成员进行互补重组。互补重组的前提是各个企业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强化企业自身优势才能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总体竞争力的增强。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就象逆水而行的船,不进则退,甚至被市场的大风大浪冲翻击毁。企业经营的首要目的是发展。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被市场认可、接受,企业发展依靠用户。如果公司的产品质量、价格、服务不能被用户接受,不能使用户满意,不能帮助用户发展,这样的产品谁还会要。因此只有增强企业的自身优势,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4.4 正确引导供应链协同技术

协同技术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协同管理的基础条件。企业只有在战略和策略上进行调整,再根据具体情况理性引进相匹配的协同技术,绿色供应链的竞争力才能迅速提升。

5 结语

在提倡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今天,造纸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本文对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重新设计,使企业从战略、策略、技术三个层面开展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整个绿色供应链系统走向有序和高级。本文最后提出该流程在企业实施的具体建议,增加了该流程在造纸企业实践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朱红霞.绿色供应链在造纸业中的应用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2,18(12):165.

篇8

1.引言

环境问题是全球商业活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众多的企业将环境改善活动集成到其战略计划与日常运营中,商业组织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绩效之间平衡的压力[1-2]。研究者为研究了如何降低制造业对环境的负影响,提出了将环境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两者的研究集成起来,满足商业需要的绿色供应链。

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出较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及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3]。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国内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分析。本文综述体系如图1:

图1 研究框架

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研究综述

朱庆华等(2005)讨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内涵界定、研究内容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等,为企业实施从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到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的转变提供决策支持[4]。董雅丽等(2008)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特征,设计了具体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提供了一种定量的评价依据[5]。朱庆华等(2005)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质量管理对其的影响,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6]。

叶飞等(2010)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绿色设计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说明绿色设计对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黄国青等(2007)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给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8]。张华伦等(2006)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做出了理论探讨[9]。刘威(2010)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韩志新(2010)引入成熟度理论,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

以上文献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但研究有一定的局限,绿色供应链是社会全方位的集成,在对其绩效评价时难免会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有些指标量化时并没有合理的体现出其作用。但其从侧面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常见问题。

3.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王能民等(2007)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回顾的基础上,研究了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特征的环境管理模式。汪应洛等(2003)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认为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与系统开放原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庞燕等(2011)考虑低碳经济环境下,运用钢铁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构建钢铁制造业“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李霞等(2014)认为不断提高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迫使企业重新整合供应链资源,率先在中国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并将其逐步推广至上游供应商。李海萍等(2004)论述了生态工业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并提出了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田中禾等(2007)在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建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提出了关于对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重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

4.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研究方面文献综述

朱庆华等(2009)基于系统观思想,通过对289份企业问卷的分析,勾画动力、能力转换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框架模型。朱庆华等(2010)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压力/动力-实践-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机理进行了研究。郭承龙等(2011)从成本角度探讨林业绿色供应链动力,探讨在整链内追逐更高的利益分配比例正是林业绿色供应链形成的动力源之一。

在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突出显示了针对供应链的协同发展过程中,驱动力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也表明了绿色供应链的强劲动力。

5.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研究,目前绿色供应链发展还不完善,但绿色供应链有着强劲的发展力,绿色供应链满足更快、更具有柔性、更有效率和更具有社会责任的商业需要。作为未来发展中供应链的一部分,企业、中间环节角色以及消费者要以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消费为基本导向,全力协作,共同经营绿色供应链,使整个供应链快速完善,提高经济效益,达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全方位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作者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参考文献

[1] Sarkis, J. A St 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297~ 409.

[2] Khoo, H H, et al. Creat ing a green supply chain[J]. GMI, 2001, 35(Autumn): 71~ 87.

[3] 黄凤文,吴育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前景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52-256.

[4] 朱庆华,赵清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科研管理,2005,26(5):93-98.

[5] 董雅丽,薛磊. 基于ANP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和算法[J].软科学,2008,22(11):56-63.

[6] 朱庆华,耿勇.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5(5):13-19.

篇9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B

电力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其提高竞争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组成的网络。它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完成从采购原材料,到制成中间产品及至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网链结构。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运输、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则称之为供应链管理。

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即电能的生产、传输及消费几乎同时进行,因为发电设备任何时刻生产的电能必须与消耗的电能相平衡。为了保证用户获得安全、经济、优质的电能,电力系统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和不同层次还具有相应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对电能的生产过程进行测量、调节、控制、保护、通信和调度。因而与普通的商品市场相比,电力市场具有较强的协作性和计划性。电力系统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系统中任一成员的行为,均将对电力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求电力市场中的电力生产和传输具有计划性。同时由于电能难以储存,这就要求电力系统要求随时做到供需平衡。因而电力市场中的供应商之间以及供应上与用户之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电力市场的这些特点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做好供应链管理,特别是在电力体制改革后,更需要高效率的供电量管理来降低企业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效益。

二、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这种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把这些企业的分散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中,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从而大大增强了该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获得较大的成本优势。

一是供应链管理的意识薄弱。电力行业的供应链是一个典型的网络结构,核心企业是电网企业,生产供应商发电厂,零售商(供电公司)以及电力客户是网络的重要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普遍薄弱,成员之间关系松散且边界模糊,核心企业电网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的手段,使得供应链成员之间缺乏协调性。

二是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平台。供应链上除物资的流动外还有信息的流动,包括了供应链上的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信息流伴随着物流的运作而不断产生,是对物流活动的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真实反映。我国电力企业内部的物资周转基本实现信息化,但整个行业的信息化还处于基础阶段。此外,由于缺乏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行业标准,不同电力企业的实际信息管理方式差异较大。这些因素造成电力企业很难实现供应链管理所要求的信息流共享,以及物流、资金流与商流的对接,导致电力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对电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作出快速响应。

三是成员企业之间缺乏信赖。电力体制改革后,厂网的分离时的电力企业供应链各参与成员具有不同利益取向,电力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常常会导致各成员间无法协调一致来应对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在参与供应链合作中,由于担心企业的商业机密的泄露,往往会采取一系列保护和防范措施,导致供应链各方信任与亲密程度降低,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四是供应链管理人才匮乏。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要取得明显的进展,人才是关键。由于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引入时间不长,很多企业尚在尝试过程之中,尤其是对于电力企业,熟知供应链管理的员工凤毛麟角。虽然国内高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每年也培养不少学生,但能够胜任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规划,供应链协调、管理的高端人才很少;同时,国内经过供应链管理专业培训、具备专业资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方法,它涉及诸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要求管理人员不仅面对物流或采购等单一环节,还必须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在销售预测、采购计划、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物流输送等方面具备全方位的知识和经验。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复合型知识和技能结构。因而人才培养的难度也较大,使得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三、加强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提升电力企业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要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不同电力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并把这些企业的分散的生产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中,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要做到这一点,电力企业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电网企业的核心成员地位。电力企业供应链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其他传统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从属地位。任何电力企业都不可能包揽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相关的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明确主业,确定核心竞争力。

二是注意电力企业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度的管理。虽然在电力企业供应链上往往存在一个核心企业起主导作用,但电力企业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应该遵循双赢的关系。电力企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应该和网链上的其他电力企业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每个电力企业之间都应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平台,使得电力企业供应链上的信息与信息连接无缝化、实时化、透明化、跳跃化、网络化,从而改善电力企业的库存管理状况,并且能够在供应链异常情况下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预警和智能信息,实现对电力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

四是加强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晚,我国电力企业应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供应链管理的研讨会,在更新观念的同时,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方法。同时与有关机构合作,加强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杨跃琼,吴良器.供应链建设在发电企业集团化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9)

[2]王万迅.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硕士论文,2004

[3]赵柱文.基于电力企业物资供应的供应链管理整合[J].物流技术,2009(2)

篇10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采购模式;双赢;建议

一、绪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核心思想是使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保持密切的配合和协作,并形成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扩大竞争优势,最终达成共赢。其中,采购环节处于整条供应链的上游阶段,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采购作业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以及接下来的生产、销售活动。因此,加强企业的采购管理,降低采购费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模式发展的特点

(一)从普通的交易关系转变为长期的合作伙伴

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只是普通的交易关系,双方在谈判中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段压低对方价格,最后只保证了其中一方的利润,这样的交易关系只会是短暂的,甚至是一次性的。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方除了价格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多种标准,例如质量、交货期、对方信用情况等,双方建立的是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上信息的共享来提高流通速度,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保证产品质量,最后达成采购活动的双赢。

(二)由下游客户的需求订单来驱动本企业的采购活动

传统采购模式下,库存管理显得比较盲目,仓库中一般都要求库存量要始终保持在安全库存值以上,从而缓冲市场需求的实时波动所带来的冲击,在库存不足时马上进行物资采购,来防止缺货而引起的一系列损失。而在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活动是由下游客户(生产商或销售商)的订单来驱动的,接收到客户的订单后才会启动本企业的采购活动,采购完成后直接配送到生产或销售部门,从而大大降低了库存积压,甚至达到0库存,进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从企业内部向跨企业间的资源管理转移

传统采购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跟供应商进行良好的沟通,也缺少对客户需求及时做出积极的响应[1],采购各流程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通过各职能部门的审批、协助来进行采购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还加大经营成本,缺乏与供应商(上游)、需求客户(下游)的良好沟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更要注重对外部市场的及时反应,采购活动逐渐从本企业内部向外部跨企业间的资源管理进行转移,根据外部环境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出调整,构建双赢的发展模式。

三、现阶段转变采购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近几年来,许多企业转变了管理理念,在发展中慢慢接受供应链管理这样的新模式,然而对部分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目前还仅仅是一种理想的管理状态,企业的采购组织结构和采购人员、计划和预算,以及供应商选择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采购组织结构和采购人员

在采购组织结构方面,传统的企业组织层级相对鲜明,机构较臃肿,尤其是大型生产、销售企业,一般都采取职能部门化的模式,该模式运作迟缓,并且采购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协作较差,采购作业效率低下,容易造成采购活动与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脱节,无法有效地配合其他经营活动,沟通成本高。在采购人员方面,采购活动对于采购人员的要求比较严格,其能力、素质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采购人员不仅要控制好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和采购效率,还要维护好与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客户的关系。另外,在传统的管理中,由于采购工作的特殊性,采购活动一般都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亲信或朋友来承担,这些采购人员大部分不具备采购活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仅凭借个人经验做决策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严重制约了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模式的构建[2]。

(二)对采购活动没有科学地设置计划与预算

有些企业的采购模式比较守旧,对将要采购的物资没有明确的分类,采购执行前也没有科学合理地安排计划,例如一些企业没有对采购物资进行市场预估,没有对现行市场价格进行科学对比,没有注意规避市场风险,种种情况使得无法有效控制采购的成本。另外还有些企业的高层直接指定了合作的供应商,或者签订了长期的供应合同,使采购价格与当前市场严重脱离。

(三)对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方式不当

在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处于采购企业的上游,其所提供物资的价格、质量、交货期等因素直接影响到采购方的利益,因此,对供应商选择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采购作业成功与否。但目前有些采购企业不重视对供应商的科学管理与准确定位,使得采购与供应双方关系混乱。例如企业没有稳定的供应商群,而经常在物资短缺时急于搜寻、选择供应商;又如有的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供应商的选择大部分依靠采购人员的人为经验,缺乏科学规范的供应商认证程序和指标体系;再如有的采购方毫无合作共赢理念,把供应商当作自身的竞争对手,谈判和交易中只注重自身利益,利用大量的竞价手段得到最低价,这样既影响了企业对供应商的可选择性,最终也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另外,企业对供应商的控制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实时了解供应商的生产与经营能力,不能对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进行动态的质量监督[3]。

四、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模式发展的建议

在我国,许多企业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才成立的,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采购管理水平比较低下,本文就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希望对其发展有所帮助:

(一)转变理念,构建双赢采购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相对低下,采购活动还局限于从本企业的角度出发,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只是松散不稳定的交易关系,缺乏合作共赢的理念,无法实现供应链信息的高效流通以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值。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供应链管理、运作思想的学习,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认识本企业的采购工作,建立供应链上供需双赢的最佳模式。这样对采购方而言,不仅可以降低库存数量和采购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对产品的市场需求作出实时的反应。而对供应方而言,与采购方的长期合作就保证了稳定的物资输出,另外还能更好地依据采购方的具体需求来改善自身产品的生产流程,提高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利润。

(二)优化采购组织结构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按照职能来划分的,这种模式导致各部门都过分考虑自身利益,却不能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也不利于跨部门的协作交流,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供应链大背景下的采购管理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间要实现无缝衔接,在外部要与供应商以及其他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做到跨企业的业务流程整合和关键信息实时共享。这要求企业必须打破现有传统的划职能组织模式,实现各分部门间的协力合作,从而达成各部门间采购信息快速传递。采购团队中的人员设置,可以大部分是采购部门的人员,但也必须同时吸纳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共同组成跨职能的综合战略采购小组,主要处理货源找寻,价格商议,与供应商的协作等相关问题[4]。采购活动要渗透到企业的各职能部门,要求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集中、协调,另外,企业内部要塑造高层管理者大力推动、全体员工参与的文化氛围,鼓励每位员工积极参与采购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实现“上下互动”的决策过程。只有全员积极参与企业统一的采购目标,协调有序地参与活动、共享信息,才能确保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5]。

(三)加强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往传统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新形势下要加强对供应商科学选择和管理。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不能只凭借采购人员的人为经验来判断,而要制订科学规范的供应商认证程序,并设置系统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采购重要物资时尽可能派专门的采购小组前往供应商内部进行生产环境、产品质量、企业信誉等方面的实地考察,建立物料管理档案,并定期组织考核评估。新形势下选择供应商时,除考虑物资的价格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到产品质量、交货及时性、供应商的能力与本企业的互补性等各方面,这都是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重要指标。采购部门要结合企业制订的定位发展战略,挖掘优质的潜在供应商,为长期战略发展打下基础。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除了挖掘新的供应商外,还要进一步培养和维护与已有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与供应商实施战略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不仅是采购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要定期对现有的供应商进行定性、定量的考核评估,运用科学化、多层次的评价标准进行供应商绩效考核,激励优秀的供应商,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序进行管理。

(四)加快企业采购的信息化建设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往往涉及到四流: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业领域的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但信息流在目前的生产、生活中却依旧相当薄弱。企业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在企业内部跨部门甚至跨企业的传递、共享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的采购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搜寻合适的供应商及相关采购信息,还可以运用数据库和各种软件工具有效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目前,许多大型企业使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进行采购管理,而中小型企业可以科学借鉴ERP的管理,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商平台,并将采购、质量、及供应链管理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中[4]。这样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传递,也可以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其他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达成除了信息流以外其他三流的集成和共享,提高采购效率,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

(五)运用新型的采购管理方式

在以供应链管理为大背景的经济发展下,摈弃原有的传统采购模式,向新型采购管理方式转变将是大势所趋。

1.现代JIT采购。在供应链模式下,供应商可以有效参与采购企业的内部作业,在采购提前期或紧急采购时,及时订立条款,控制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运作的灵活性。在现代JIT采购模式下,通过客户需求的订单驱动采购活动,有效地进行库存控制,大大提高了库存周转率,使得企业在供应链上不断优化整合资源,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2.采购业务外包。目前一些企业对采购业务重视不够,或者企业规模较小,管理人员精力有限,采购流程运作效率低下,导致了一系列不必要的支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要在更加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才能有效促进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企业把采购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心能力上,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专业的采购公司采用的是专业化的操作,无论硬件设施、操作流程还是整体服务上都更具优势,也能更好地掌握物资的采购信息,有助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改善采购质量,提高利润率。

3.精益化库存管理。在传统的采购中,考虑到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防止因缺货而造成的损失,库存是必须存在的,而采购活动就是为了补充库存,但是库存的积压也大大降低了资金利用率,影响到企业利益。实施精益化采购,把物料的采购需求与产品的信息联系起来(物料清单,BOM),利用计算机系统制订相关采购计划,使库存在不影响下阶段作业的前提下尽可能达到最小值,有效控制成本。采购方与供应商双方建立“无缝”的合作关系,供应商可以根据采购方的实时需求主动安排物资,提高双方的流通效率,也能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和运送计划,实现供需双赢。

五、结论

在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现阶段已有的采购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转变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模式发展的特点,以及转变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最后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现状提出几点建议,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保证了供应链的顺利构建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濡萌.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3,38:91-92.

[2]李圣状,韩伟,李晓霞.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采购发展浅析[J].商business,2013,17:30.

[3]张炳涛,石荣宗,张建文,等.浅谈完善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的途径[J].中国市场,2014,30:37-38.

篇11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内涵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见图1)。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在大多数商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的价值与供应链营利紧密相关,供应链营利越高,供应链也就越成功。

1、2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理论是物流管理与系统论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领域,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SCM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分配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减少工作周期,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重构。而笔者将这几个方面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2、1货物的实际流动

货物在物流管道中的实际流动是供应链活动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在分析供应链时,要分析从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的起点开始,通过生产制造环节和分销配送环节,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货物流动。

2、2供应链信息化

电子商务是一种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2、3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精要,是对管理供应链建立一种整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链内部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一同去面对市场竞争。

3中外控制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对比与分析

3、1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可以说,国外的企业发展,很注重企业环境的发展,以下笔者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结构的解决思想。

(1)归核化战略:美国在与日本很多企业都实施归核化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本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包括多个环节,在众多环节中,如何选择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对供应商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3、2国内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目前,很多企业的“现代化的”领导者都已经开始引进外国关于这方面的先进措施。例如,①中国卫通的全面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2006年,中国卫通加强了集群通信业务的专业化管理,同时对IP业务进行了积极调整,已经见到成效,中国卫通在2006年顺利扭亏为盈,并为2007年归核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2003年,红塔集团从中国烟草产业状况、烟草业的演化规律出发,开始了红塔“以烟草为主业,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归核化战略的定位,在中国烟草业引起较大反响。红塔在2003年提前实现了三年内止跌回升‘的目标,而同时,红塔卷烟产品也成功进入东南亚、非洲、欧美和中东等地市场。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可以说在我国普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在探索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结构的改造道路。并且解决的方向与国外有所相似,例如都开始意识到供应商的选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流部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3、3国内关于控制供应链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式的建议

(1)注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的改善。要推进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协议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

(2)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开放思想提高合作意识,努力改革组织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从而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

(3)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重要问题的改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4)在企业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做好项目评估,减少企业高成本的业务和冗余的投入,集中企业核心资源,充分应用业务外包。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26-03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泡沫的破裂使得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甚至美国政府也提出“重塑制造业”政策,希望以此来振兴本国经济。目前,全球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时代,面对各项全新的挑战,我国企业应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方法的作用。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 Christopher认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网络经济时代,产品种类剧增、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顾客需求趋于个性化、供应链所有权分散、全球化深化均致使供应链协调更加困难。本文分别就我国目前供应链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我国企业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提供建议。

一、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逐渐呈现出扁平化管理状态,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也更加分散,同时,“分散资源集中使用,集中资源分散服务”的思想正在普及。处在供应链网链中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企业信息的畅通,并与节点上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以供应链联盟的形态来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各种不确定风险。

二、我国供应链管理不足之处

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理念引入生产实践多年,但是在日常运营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解认识存在误区

供应链管理是对产品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网链系统的协调与控制,而往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仅仅是认识到链式供应链这一层面,简单地把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等一系列企业和公司组成线性组合来控制和管理。在这种简单的链式推动管理模式中,制造商通过物流直接将物品传达到消费者手中,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各种商品的消费市场均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特点,原有的管理机制往往不能及时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反馈,造成库存积压、供求不平衡,缺乏反映市场需求的机制。这种“牛鞭现象”的出现,增加了供应链的库存总成本及各种费用,导致以产品加价来弥补亏损,最终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为企业带来了很大风险。

(二)协同意识不强,影响供应链整体利益

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大部分是对配送、仓库管理有着严格要求的企业,例如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工业等。目前,我国供应链体系构建尚不成熟,供应链联盟中的部分企业的可信度较低,交货不及时与货物出现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更何谈更深层次的信息共享。国内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和营利能力,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更多局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能从全局角度正确对待合作伙伴,没有对外部信息整合及供应链整体效率提升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物流配套体系不健全

在供应链网链中,物流配套服务体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由于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和自身核心产品与业务相关的生产与服务,因此,往往将产品的运输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同时,在网络经济的今天,电商在线上交易往往也需要线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参与,以把商品送至客户手中。但是,目前我国物流配套体系尚不健全,除了几家大型的物流集团具有较好的市场信誉和运送质量、时效保证,其他的物流企业往往由于能力有限或者信誉水平不高,导致物流市场十分混乱。这种现象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供应链衔接不畅、物流停滞时间长,进而延长其他企业付款周期和订货周期,严重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效率。

三、网络经济时代改善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一)要素成本上升,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国家招商引资的政策引导,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自己的制造环节业务外包给中国代工企业。中国沿海大量制造型企业在这时期迅猛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支撑力量,“中国制造”商品也遍布全球。但随着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运费上涨等因素共同影响,我国原有的外包成本优势已严重被削弱。根据AlixPartners的《2011年美国制造外包成本指数》报告,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务外包目的地中成本最高的国家,远超罗马尼亚、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

在中国制造成本优势削减的今天,我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自主品牌建设,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随着以信息科技作为技术支撑的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顾客需求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贯穿供应网链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单凭企业自身资源越来越难赢得竞争优势。全球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已迈入供应链竞争时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和进行供应链整合,形成竞争优势和提高企业绩效,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二)经济全球化致使供应链各环节企业风险增大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基本上都存在于全球整个供应网链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突发事件都将可能通过蝴蝶效应对全球脆弱的经济生态产生巨大影响,企业所面对的风险空前加大。2011年泰国洪灾使英伟达、英特尔、AMD等IT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突发事件对整个产业链带来的巨大风险正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和积极应对供应链运行中的相关风险。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发现,供货风险正成为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风险,其是由于原料、零部件断货,不能足额、按时供货等原因引起的。由于企业自身实力和对风险识别预警的实力不同,使得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承受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若存在一个健康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则可以呈现出“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优化局面,处在供应链各个链端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大型企业健全的风险预警、控制体系及时防控风险或者将风险影响降至最小化。反过来处在中间环节的大型生产厂商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供应商不稳定的供货风险。一个稳定的产业联盟是有效降低该产业单个厂商面对巨大风险的基石,是抵御整个行业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四、我国企业改善供应链管理的途径

(一)增强协同管理,实现共赢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享所在市场的所有资源和份额,各个行业都存在各自的供应网链,各个节点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合作,形成牢固的盟友关系,这样才能增强整体的竞争力。而供应链的生命基础便是协同,良好的协同管理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它要求节点企业树立双赢的意识,各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开展协作,进而获得高的消费者满意度。

(二)共享供应链信息,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现代企业要及时整合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目前,电子商务行业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迅速,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已达8.1万亿元。电商企业起步于信息技术,因此电商行业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及信息系统的管理上具有先天性的优势。目前,电商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也主要依靠于科学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更何况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更需要把原有的供应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企业都应有自己的内部网,并在内部网上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等。然后,各成员的内部网通过互联网实现相互连接。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享用各自获得的资源,从而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而且避免信息扭曲。不仅如此,信息资源上的互通还便于实行快速反应策略。

(三)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

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供应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按层次分类培养。首先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这些职业经理人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观全局的眼光和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他们需要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注重本企业内部及外部供应链体系的认知并熟悉供应链管理。其次是企业的部门经理层次的管理人员,此部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整个培养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由他们直接控制的涉及具体业务的部门既是企业内部管理网络的重要节点,更是代表企业与外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接触的关键部位,他们自身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的好坏和整个网链协同管理的质量。因此,对本层次管理人员的供应链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学府的人才培养作用。建议经济管理类院校开设与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课程与专业,为我国输送更多高层次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

(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

供应链管理系统要求协同管理,达到共赢,在这个过程中,供应联盟分享信息的同时还要分享利益。为了供应联盟的整体利益,势必会有部分企业做出牺牲,增加自身的运营成本,此时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会对受损节点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来自从供应链系统优化中获益较大的那些节点企业,而补偿的比例应当有一个量化的取值范围,可以采用Shapely值法、核心法、MCRS和Nash协商模型等方法来确定补偿的量化标准。利益补偿机制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则基本没有出现该分配补偿机制。总之,只有通过建立精确的可以量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使各节点企业协调一致,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五、小结

供应链网络理念的提出,为企业更加专注自己的核心产品制造与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持,与之相伴的便是对网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高度协同管理的要求。我国虽然目前已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企业,但是真正的供应链联盟鲜有出现。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物流配送行业的逐步完善,云制造、供应链可视化或者建立在虚拟供应链网络基础上的云服务平台的出现必将会对目前传统供应链行业产生更为强烈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企业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的新特征,引进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组建供应链联盟,通过协同作用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增长整体产业的竞争实力,以此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杨山峰,李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9,(3):100-103.

[2] 古川,张红霞,安玉发.云制造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2):122-127.

[3] 平安银行等机构.供应链管理关键词: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N].现代物流报,2013-06-04(A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