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2: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进行,各高校都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教学环境,以满足高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这就对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外大学的国内招生、民办大学迅速发展,对于本已十分激烈的高校间竞争而言越发严峻,如果高校应变能力不强,内部管理落后,必将严重影响高校自身的竞争能力。
高校虽然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同样是独立存在于市场中的企业。企业管理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高校管理,在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供应链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中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之一,该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高校若能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必将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一、企业管理与高校管理之可比性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管理理论对于每个企业而言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市场竞争中高校是独立的个体,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管理理论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样适用。
(一)从生产要素角度看高校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市场提品和服务,而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样也来自市场,比如资本来自金融市场,原材料、设备等来自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来自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而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高校是人才市场的主体,为市场提供高素质人才,而它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如书本、桌椅、教室、教师等(以下称教育资源)也同样来自市场,所以从市场角度看,高校和企业一样,也就是说,高校也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它的发展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否则就会出问题,甚至无法生存,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完全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和原则。
(二)从竞争形势看高校管理
加入WTO后我国高校面临的竞争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随着国家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扩招,再加上民营学校的异军突起,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国外教育机构纷纷进入,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学校,它们在各个层面上与国内学校争夺生源。很明显,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高校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身经百战,效率很高,值得高校管理者借鉴。
二、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操作、控制、优化、集成,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仓库、配送中心等直到最终用户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对企业采购、供应等环节进行优化组合,来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优化。它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管理方法,体现了一种系统、协调、合作的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精髓就在于追求最小供应链成本。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供应链内部各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传统的生产计划与客户需求的偏离较大,信息传递的长鞭效应使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客户需求之间存在了差异。供应链管理模式则可使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计划决策信息的来源不再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还有来自供应链上不同的企业,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各企业围绕客户需求这个主线,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保证彼此计划之间的一致性,使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间有效地协同合作与控制。
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高度发展的今天,广泛实施供应链管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企业已有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主动地位。
良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将是企业能否以较低成本、较短的前置时间、快速回应顾客需求、获得满意的关键所在。因此,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的实现。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协调并整合供应链中的所有活动,最终实现供应链连接的一体化、无缝化,在诸多方面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供应链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其组成结构及运作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运营过程的好坏,所以在快速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供应链必须具备对市场变化快速响应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运行。而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计划的框架中组织调度各项教学活动,建立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师资力量的配备与调整,课表的编排与制定,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等。引进这个概念对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教学管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变化,使之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学计划调整,排课变化等,只有完善有效的体系运行才能快速准确的做出反应,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合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适应能力
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优化链上成员组合,保持快速的客户反应,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实现供求的良好合作。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沿着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给生产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减和改进、质量的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链上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下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且会影响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断裂。
高校为人才市场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类似,都存在着大量的外部内部供应商和外部内部客户,对于高校来说,其外部供应商是指为高校提供各种教育活动资源的人或组织,如教材出版、生产教学设备的企业等,高校的最终“产品”是各种类型的毕业生。比如说排课是教师上课的供应商,教学计划是排课的供应商。外部客户是人才需求单位,比如说教师在上课时学生是他的客户,而他的供应商则是为他提供各种上课所需资源的部门或工作人员,为他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的人事部门,提供教材的教材科,提供课表的教务处,提供学生名册的系部,提供教室、桌椅的后勤部门,提供教学仪器设备的教辅部门等等。它们彼此相互依赖,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最终都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产生影响。同时,高校必须具备随市场而动的应变能力,这种适应能力能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比如市场需要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毕业生,高校则可以进行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修改,增加相关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供应链管理为高校的灵活运作提供可能,增强了教学管理的适应能力,保证了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及教学秩序的稳定,这对于高校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二)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节约“劳动”成本,减少重复工作、浪费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教学管理费用,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是通过相互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它除去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大大缩短了流通路线,从而减少了库存量和资金占用,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最终使流程简单化、高效化、低成本化。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于成绩录入这一项工作来说,传统的处理方式是教师提交文本的成绩单,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为了统计各种数据,需要根据文本的成绩单重新录入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重复劳动,如果提供一个操作平台,要求任课教师在提供文本成绩单的同时将成绩录入到系统中,这样省去了重复录入工作,不仅节约了大量劳动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基于各成员间的协调,而协调的基础又依赖于信息共享。传统的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不易实现信息共享,处理方式仍然以手工和半自动化为主,各个成员之间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无法更快地向市场供应产品。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改变原来传统的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的优化和重组,实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
信息化、网络化是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趋势。对于高校来说,各级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教务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共同的操作平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完成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比如教师有变动,通过电子网络可以告知所有部门,做出相应的反应,教学计划随之调整,排课也联动,同时教室、教学设备等都可以联动。
四、如何实现良好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保证系统运行良好。
良好的信息渠道是基础。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使信息实现共享和即时更新,可以引进如ERP等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再者要对所有相关部门的员工和领导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并能实现按照供应链管理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适合教学管理的特点,并监督实施。
供应链管理应用于教学管理必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分析比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有“供应链”关键词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发现主体内容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重合率非常高。尽管不叫“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应链管理”教材。另外,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来看,物流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课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名称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课程名称统一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促进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规范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的内容说法不统一,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既要有对教师“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对学生“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性质(依据面向的专业而定)、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目的与目标、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等)、教材选用及参考书推荐和其他说明(如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
科学设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应紧密围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并把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章节之中,形成以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以及结合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55-02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思想与形式,涉及到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信息、物流、资金等整合与规划,强调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终极用户等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以不断优化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凸显,供应链管理的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1供应链管理现状
1.1传统企业的观念制约
以传统企业发展来看,其职能划分明确,如采购、生产、销售等,以“垂直型”管理职能为主,不容职能交叉。同时,这种“垂直型”管理模式,在企业预算中也有明显体现,通过预算加强对各职能的管理工作,避免随意消耗。但是由于整个企业的运行都处于预算控制中,一味增加利润收入,不断增加库存。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企业运行的财政负担,不利于流动资金的优化配置。因此,传统企业的运行观念与供应链管理显然不适应,缺乏必要的“透明度”,组织长期处于高水平的聚集状态,不利于供应链的整体发展。
1.2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一直以来,虽然我国在供应链管理的标准化方面不断努力,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1)虽然我国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具备物流标准体系,但是标准落实不到位,没能真正发挥作用;(2)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设备缺乏标准化。以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卡车大小、集装箱尺寸、仓库货架等,均处于标准的配套设置,但是我国各种标准参差不齐;(3)商品信息化规范有待提高。在电子商务运行状态下,供应链管理离不开统一的商品信息,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当前,虽然我国一些单位建立了数据库,但是缺乏统一标准,字段的长度、类型有所不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1.3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1)条码技术。当前我国大多生产企业没有认识到条码技术的重要性,缺乏对条码技术与条码质量的控制,因此在供应链中应用条码信息比较少;(2)EDI技术。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研究EDI技术,并在海关、交通等多个部门进行尝试,但是企业应用EDI技术的实例较少,尤其是EDI应用的法律问题、安全性问题等有待解决;(3)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的应用问题。以我国当前电子商务发展来看,一方面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根本认识,很多企业利用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并将此与电子商务混为一谈;另一方面物流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商流活动在网络的广泛发展,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因此难以实现转移服务。
1.4 供应链管理人才匮乏
一方面,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再加上涉及到跨部门、跨行业管理,对高新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专业技术人员仍然匮乏,亟需一批既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又具备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流通行业的运行缺乏统一规范,各行业以自己的标准为主,缺乏统一标准,因此不利于物流现代化的发展,也制约了供应链的发展步伐。
2改进建议
2.1积极转变企业发展观念
以我国供应链管理状况来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问题尚不明确,甚至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单位、行业协会以及大专院校等,已经加强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扶持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深入开展供应链管理研究工作,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通过强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让企业认识到市场竞争提出的新变化、新要求,积极转入观念,融入到供应链中,与其他更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企业应转变“贪大求全”的传统观念,追求企业发展的实效性、可持续性,为客户提供更多有益产品及服务,获得自身健康、长久发展。
2.2 加快标准化建设
以国外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有关供应链的推广工作,需要行业协会的支持作用。将更多企业组织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或者社会利益,应用供应链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职能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弱化,而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更不可能由某一政府部门独立实现。以我国发展的形势来看,各个行业协会或者跨行业协会将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供应链的发展与国际惯例更加相符,也利于我国当前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输工具以及物流标识的标准化。虽然在物流标识方面已经有所完善,但是使用情况仍然堪忧。而运输工具标准化的问题则执行力度不足,虽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是我国标准的主要行政部门,但是实际标准却由各部门的技术委员会统一制定。例如,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制定条码标准;由中国包装总公司负责
参考文献:
[1]王继永,孙世民,刘召云.我国供应链合作伙伴竞合关系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8,(7).
[2]朱安东,许淑君.供应链信息流管理与市场响应模式分析[J].价值工程,2010,(35).
[3]祈莉丽,季建华.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4).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1.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对从原材料的获得、产品制造到最终消费在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包括售后服务和资金回收,以及物料回收整个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它主要涉及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四个领域。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系统观念、共同目标、主动积极的管理、采取新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发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使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群体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2.供应链管理的特点。(1)以顾客为中心:客户服务战略、需求传递战略、采购战略。(2)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3)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4)优化信息流程。
二、我国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信息共享不够。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或部门往往过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周围所有的人看成他们的对手。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大多数企业还是单独作战,企业之间的合作观念淡薄,很少有企业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贸易伙伴集成起来。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合作的意义,各自只想利用对方或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这种做法显然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现行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不合理。现行的企业组织是建立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这种组织形式及其相伴的业务流程适合于市场相对稳定的环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市场环境日趋不确定,顾客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员工强调自我实现,在企业不仅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更强调时间经济的情况下,这种企业流程也就越来越难以使企业满足多方的要求,其组织结构显得越来越僵硬。
3.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在企业的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这种影响使得长期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得不到重视,导致对物流业投资少,发展缓慢,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分布分散,装备落后,物流企业运作水平低,且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企业员工缺乏对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的把握,极少数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平台,目前供应链观念在国内企业中的接受程度还很低。
三、对我国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1.通过利益引导,激励信息共享。要解决信息共享不够的问题,关键在于通过利益的引导去激励方的行为。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价格激励。这实际上为供应商在增加信息共享的成本同时,提供了一定的价格补贴。(2)减少零售商的提前期。降低整体的平均库存水平,使零售商订货模型更加稳定,提高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准确性,实现两者的双赢。(3)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定期对信息共享成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
2.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企业应认真清点自己的业务,精心挑选出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关系,能够发挥其优势的核心业务,将那些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交由供应链中的其他合作企业去完成。在挑选核心业务后,企业应重建业务流程,以使业务流程更连续化,流程界限更模糊化,流程的生产和服务功能更多样化,流程中员工的权力更大化,员工能够自主决策,为了适应重建后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还应调整其组织结构。
3.转变观念、重视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落后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创造外部环境来促进企业观念的转变,增强供应链管理意识, 利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方法, 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针对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理解程度较低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企业经理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研讨,请一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成功的企业介绍经验,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咨询。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培训,让大多数企业及人员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树立供应链管理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3,259~260
[2]程国平.《生产与运作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