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题的制作范文

时间:2023-06-29 09:3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专题的制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专题的制作

篇1

匠心独运的风格定位凸显时代特征。三十年,人生可称而立,国家可见枯荣。如此深远的意义必定要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专题要体现恢弘的风格,彰显磅礴的气势。而这种风格定位的传播必定要通过符号化来实现,即构建一套完整的符号识别系统,通过具体符号系统化的视觉传达,直接进入受众的大脑,使其在进行符号解读的过程中留下对该风格的视觉影像。人民网和新浪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朱红和深蓝作为网页的主色调,在喜庆中透出庄重。人民网在醒目位置浓墨重彩地引用了一段主席的话,开宗明义地概括了专题的核心,专题中配发的文字、图片等传播符号也多着眼全局;新浪网则在专题标题的背后极尽磅礴地涂一道滔天的巨浪,并将《改革开放30年影像记录》与《中国时尚30年变迁》的幻灯片一起在醒目位置上流动展示,表现出该专题见微知著、轻松活泼的风格。这些带着浓厚时代气息的视听符号经过系统化的传播,恰到好处地使受众对这两个专题的风格定位心领神会。

动态多元的报道形式丰满专题内涵。网络媒体特有的“超文本结构”将图、文、声、像交错互联,让网络专题图文并茂、视听共赏。这种传播符号的集成及其通过超链接实现的平行、交叉结构的使用,使网络专题的内涵愈加丰满,增加了受众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人民网的“在线视频”栏目,就是用一个个小短片的形式展示三十年来中国各行各业取得的显著成就;新浪网的“龙跃于渊”栏目与其说是网络视频,不如说是可以手动的电视节目;新浪网还推出电子杂志《中国志》,逐年追溯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迁。另外,在专题的组织报道上,两个网站都注意到了不同题材稿件、不同来源稿件、不同时态稿件之间的配合,涵盖了新闻报道、讲述、评论、博客等多种。多种报道形式让专题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为受众奉献了一道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纵横捭闺的专题内容深化议程设置。根据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因而网络专题议程设置的成功、深化与否,直接关系到该专题的传播效果。而网络的广容性使背景性信息、前瞻性信息等多种新闻资源的交叉运用成为可能,这就使网络专题内容无论是从横向上还是纵向上,都显得十分丰富,体现出一种“拟态环境”的“强势”,并以此来设置并逐步深化人们心中的“议程”。人民网和新浪网突破了其他网站同质性专题的“晒历史”、“说现在”、“访人物”三部曲,在纵向上增加了对改革未来形势的剖析。例如人民网的“评说”栏目中的相关文章就以评论的形式关注下一个发展周期,新浪网更是开辟专栏“改革的未来”来建言献策。此外,两个网站都着眼国际,又从横向上拓展了专题的外延。如人民网的“看世界”栏目和新浪网的“国际关注”栏目,梳理三十年来世界的风云变幻,透视国际媒体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相关报道,将中国的发展以全球化、战略化的角度对受众作了集中的展现。

细看却多寻味处:两个专题存异之处辨析

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新闻报道的重叠度日渐增大,寻求报道的差异化成为媒体在同质化报道中克敌制胜的途径。对于网络媒体专题而言,同质化现象既然无法完全规避,那么策划者完全可以在凸显网站风格特色上做文章。人民网和新浪网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即是一个深刻理性、一个轻松活泼、一个依托《人民日报》注重原创、一个组织“媒体联动”善于整合,将各自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人民网――理论“搭台”,深度“唱戏”。比较人民网和新浪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不难发现,人民网比新浪网等商业性网站的同质性专题多了许多理论性内容。这不仅体现了人民网“权威性”、“公信力”的宗旨和特色,更达到了深入人心、振聋发聩的传播效果。

源头活水,玉汝于成。由于人民网以《人民日报》为依托,评论员以《人民日报》评论部、国际部和国内政治部的资深编辑、记者为主体,他们既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十分熟悉,又十分了解读者的需求,有了《人民日报》的“源头活水”,人民网就得以拥有大量原创、独家而深刻的栏目、报道和评论。例如“拓印”栏目,回顾了《人民日报》30年30篇重点言论和重点报道,成为人民网该专题的一个极具特色的亮点。

新浪网――亮点“识锦”,互动“添花”。与人民网相比,新浪网的专题虽有理论方面的缺失,但仍呈现出异彩纷呈、亮点迭出的特色。例如《中国交响乐》栏目,用贝多芬经典交响乐名做题,配以相应的音乐,从5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点滴记忆,别具匠心;又如很多栏目中都有相应的点击量排行榜,集中展现优势资源,节省受众时间,于细微处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而在诸多同质性专题网站中,新浪网的互动无疑做得可圈可点:在线制作家庭相册、改革开放知识竞答、主题小游戏等栏目中,突破了一般性的征文、留言形式,为新浪网的专题锦上添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人民网不同,新浪网用“媒体联动”的方式,借用其他网站资源,重磅推出“全景中国:全国媒体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报道联盟”,广开源流,大大丰富了专题的外延,从而得以实现“人无我有”;然而新浪网并未实行“拿来主义”,而是通过新闻资源的整合,使一些报道甚至焕发出了在原网站没有的光彩,实现了“人有我优”,做到了“于同质中见宽广,于整合中见特质”。

殷勤前问知何路:探索网媒纪念性专题制作要义

结合人民网和新浪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的成功之道,我们可以对网络媒体纪念性专题的制作要义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发挥网络优势,使专题丰满灵动。首先要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符号,如文字、图像、色彩等对专题进行整体风格乃至具体内容的准确定位;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超文本结构和新闻聚合等功能,以及大容量、多媒体、交互性等特征,营造“纪念”的氛围,构建明晰丰满的专题架构,让专题“动”起来;同时,一个网站纪念性专题的报道离不开“人”的参与,传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已经不能表达受众同时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需求。因而网媒的专题策划要在网络的互动性上大做文章,出奇、出新,才能尽量多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使纪念性专题的传播效果达到最佳。

篇2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专业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而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系统的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也能在IT行业从事网络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更加强调职业素质,更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那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何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成为了高职教育和实践的重要任务。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研究所在院校——北海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

1.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指“在组织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备特有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北美CBE、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英国的BETC与国家职业资格(NVQ)证书、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AQF)和培训包(TP)等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汲取其精华,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的有力创新。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按工作过程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串联整合。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体系,重新定义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重大的转变。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习兴趣,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大大提高;教师也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变成了导演,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

2.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的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它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能力标准的集合。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的、个人的和社会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行动情境中的任务。行动领域的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开发的主导思想,以专业定位——职业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经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工作岗位调研,典型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等最终确定具体岗位或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开发的基本平台。

3.学习领域。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题单元”,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院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学科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相对孤立、自成体系,缺乏融会贯通。而学习领域包括了学科课程体系中相关的课程知识,将相关课程知识融合于一个学习领域,在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实际。它包括实现该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和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

4.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也即实施方案,或称作实施单元。它是设定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1.调查和分析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任务就是满足社会对这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设计起始点时,首先就要调查和分析社会对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根据高职教育应先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在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对企业现有的专业岗位和新的岗位对从业人员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调查。通过职业能力的分析,使我们知道学生职业发展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只有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体系设计工作。

2.岗位工作过程分解。工作过程是指一个完整的工作进程,即完成企业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一个完整的劳动进程。针对具体的岗位和岗位群,必须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专家、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分析调研,并将其分解成为完成这一岗位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进行排列整理,从而形成一整套从业人员所需岗位能力的标准。

3.工作任务向课程方案进行转换。将工作任务向课程方案进行转换的过程实际就是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这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关键。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将具体工作过程所需岗位能力一一进行分类转化成多个具体的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即每一节课的理论和操作内容,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专业技能转化为学习、训练内容,并以此作为依据制作具体的课程方案。

4.设计学习情境。通过与精通岗位技能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合作,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设计指导思想, 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并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情境的顺序,设计出具体的学习情境。

5.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建立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而由于不同工作行业、工作地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因素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不同。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地企业行业的具体情况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同时密切与企业的沟通联系,让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当中,并同步收集更新企业的生产知识、技能要求,迅速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和调整。

四、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及实践方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真正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要求,分析研究本校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与特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由职业相关的工作任务按教学论要求,进行归纳总结,设计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共同构成教学计划的四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彰显了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并鲜明地表现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网站建设能力”、“网络建设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设置课程。其中,在“网站建设能力”模块中开设了网页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网站测试、网站运营等核心课程,使学生熟悉网站架设。了解网页设计构件,既具备网站前台设计技能,又具备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既能从事有关网络程序设计、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处理、页面设计及美化等相关工作,又具备网络自主创业能力。在“网络建设能力” 模块中开设了网络服务器管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Linux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测试与故障诊断等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安装、配置和维护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常用的网络设备,培养学生把各种设备和不同的技术整合起来,提升整体的网络集成能力。在“网络管理能力”模块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操作系统安全、安全审计与风险分析、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等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掌握一般的防黑客技术及防病毒技术,掌握主流操作系统安全机制,能够规划计算机网络安全平台,具有信息安全分析与实施能力,并具备快速跟踪信息安全新技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意识和方法。此外,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教师应适当地安排各部分课程的学时比例。在突出实用性的基础和够用的原则上,各专业模块课以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理论知识为主,尽可能安排的学时数少些,门类多些,范围广些,内容新些。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由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1:1比例。

同时,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生动的动画形式来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到知识。二是将类比法、启发引导法、讲练结合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以行动作为学习的起点,以实践教学为先导,以校内实训室作为主要教学场所,将基本理论渗透到实践训练过程中;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进入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工作。四是构筑网络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网上教学、网上练习和网上答疑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课程中的疑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五是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做出实验方案,实施后写出分析报告,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六是开展通过走访企业和举办“技术论坛”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找到学习的切入点。

五、体会与思考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学科体系建设中的课程设置的方式,成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明显区别。

2.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能力培训和培养,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双师型”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项目则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理念,很好地解决了实际教学和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矛盾。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为导向,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来学习,能帮助学生在工作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并能将学习的知识及时地应用的实践中,对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赵志群.对工作过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

[3]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9.

[4] 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

篇3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近几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在理论研究上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为例,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可在各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外资企业、电力、电信、汽车、房地产、金融、保险、税务、教育、科研等各个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各类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网页制作、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等工作。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网站设计与开发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

首先,通过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工学结合、“双证”课程的融合。

通过市场调研与毕业生访谈,我们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三个核心岗位: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和.NET开发人员。上述三个岗位的从业人员可参加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要进行行动领域分析,必须先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以及他们的职业发展历程,以进一步明确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一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net开发人员、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这几类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进行凋研.汇总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

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方法、对象、成果相似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子任务,进一步分析技术人员或工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能过归纳,可划分出网络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进一步划分出相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职业能力目标,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织起来,形成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于某些学习领域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各个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工作,进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情境由一些任务或项目作为载体,老师应该对实际的工作情境非常熟悉才能完成相应工作。因此,要做企业情境分析:了解职业能力;收集工作任务和项目;了解企业生产对象、流程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变动.应深入到工作岗位的细节,考虑潜在的因素。以《局域网网络组建》学习领域为例,我们通过分析,将其划分为三个子情境。分别为:办公室局域网组建、中小型公司局域网组建、校园网组建。

确定学习情境以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选取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本文推荐以行动为导向的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时,可以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分大班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作为准员工。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降低班级人数多造成的管理困难。而小组工作方式则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加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在评估时,要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仿真与现场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等。

总而言之.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我院要继续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带动专业建设。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篇4

聚合的优势

表现手法的式样性是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重要标志所在。其形式包括文字稿、新闻图片等形式以及FLASH、音频、视频等形式。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增加新闻专题的可读性,加强传播效果。

对于一般的报纸来说,新闻的刊登有版面的限制;对于电台和电视台,也有时段的限制。而拥有“信息海量”特点的网络,则基本上不受上述的限制,它可以在编辑的布局下,全面对相关事件的最新动态,以及前因后果等,而页面上“更多内容”的运用,则基本上可忽略版面的限制。但这并不等于将网络成为“信息垃圾站”,网络编辑在发挥此特点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精品意识,仔细挑选相关的稿件。

对于受众来说,他不可能轻易地找到一个月以前登载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事件,但在网络专题上,他们发现一切都是如此地容易,就像在大型图书馆熟练地查找资料一样十分方便。

在同一角度看,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网上实现较长时间的,一个月,半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按网站的新闻价格取向,它们可以长时间地存在,并且不断地进行第一时间的更新,永远以“最新”的形象出现。

互动是网络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之一,也是网络新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BBS(论坛)、新闻跟贴等形式可以让网民在阅读了某个新闻专题后,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新闻专题编辑亦可第一时间了解到受众的喜好,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双方互动和双赢等良好的传播效果。

选题应抓热点

什么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热点?可以简单分为新闻热点和宣传热点,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作为重点新闻网站,绝不能单纯强调“新闻性”而忽视舆论引导作用。南方网近年来,对党的十六大、抗击非典、广东两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重大新闻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报道,正是由于抓住和做好了这些热点,才有效地确立和提升了网站的权威性。

比如《2005广东警民心连心》专题,围绕着当前市民普遍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这个热点问题,既有公安机关加强整治的力度等正面宣传内容,也有省公安厅领导与市民在网上聊天的互动访谈,还结合了原创的公安练兵图片集,使此专题获得了极高的点击量,传播效果十分突出。

还要避免重复制作和无用功,改正“做专题才能显示水平”的观点。目前存在一种观点,好像不做专题就显示不出编辑的水平,此种认识并不科学,专题的选题必须精,不能过滥,如果一味单纯强调专题的数量,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专题制作前应有充分的准备和相关资料的积累、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及对今后更新的考虑等内容,还有与相关专题的链接、制作人力的安排、工作的周期、挂出的时机、相应的推广、扩大影响的实施等内容,均需要一个通盘的考虑。其实这就是在强调策划。新闻专题一定要在事前进行策划,没有策划的专题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同时也要求网站内部要有良好的沟通机制,避免重复,集中资源,更有利于做出精品。

南方网制作的《广东2005年两会》的专题报道中,除了有最新的新闻报道,更是策划了《热点话题》的栏目,每日推出一个精品专题,针对每日的新闻热点,由编辑共同商定当天的热点,以整合其他媒体的资源和自主采访为新闻来源,相当于每日掀起一个宣传,成为颇受网民欢迎的一个热点栏目。如果没有相应的策划,仅仅是罗列当天的报道,则根本不可能有这样和效果出现。

南方网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进行成就宣传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制作出精品。我们将广东省在外经贸、城建、基础设施、工业、开发区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动漫和FLASH等形式整合起来制作了《广东人的幸福生活》专题集,有效地进行了成就报道形式的创新,也受到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友的热烈欢迎。

新闻专题表现手法多样,但更要注意内容的提炼和分类。不能单纯罗列,让人家害怕。要注意唯美和唯实的统一。如果一个专题将所有的新闻从头到尾简单罗列摆放,读者所看到网页上仅是密布着的一条条新闻,试问谁会有兴趣和耐心仔细看下去?

互动与沟通

网站新闻资料来源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引用其它媒体的内容是相当多的,从网站目前的编制上来说,也无法在短期内像传统媒体一样拥有一批遍布社会各个层面的记者队伍,但是不是说网站仅仅复制一下别人的作品就够了呢?笔者认为网站应该有重点新闻地积极进行采访,一方面可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成为名符其实的“首发”;另一方面,第一手资料更增加了所发新闻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网站自己的编辑在现场采访新闻,亦可令到本人对新闻事件有直观的了解。网络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来源可以由自己的记者、编辑采访得来,也可以是由自己的通讯员投稿所得。在南方网所做的《广东首次反恐演练》专题,就是网站派出了两名编辑,直接在演习现场拍摄的,整个专题了近200张生动的现场图片,由于专题在演练结束的半个小时之内马上挂出,稿件和照片纷纷被国内外各大网站和军事论坛等多方转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篇5

本文拟以较具有代表性的新浪网为例,从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特点、选题、报道形式、报道角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我国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现状;同时对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作一些思考,探讨能够更充分的满足受众需要、更好的体现网络新闻专题价值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现状

为了满足规模日益庞大的网民的新闻需求,我国各大网站的网络新闻专题做得越来越具体、细致,数量有增无减,形成了网络新闻专题的一个大繁荣。就新浪网而言,点开新浪网的新闻专题首页,就可以发现各种新闻专题被分成了许多具体的类别,包括了国内专题、国际专题、体育专题、娱乐专题、财经专题、科技专题等。

但是目前,网络新闻专题还没有公认的分类标准,一般将其分为事件类专题、主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和栏目类专题。

事件类专题一般信源来自于突发事件。如新浪网2008年1月25日的“科索沃宣布独立”、2008年4月28日“山东发生旅客列车相撞事故”、2008年5月5日“缅甸遭受强热带风暴袭击”等。这一类新闻专题通常新闻性较强,由于信息本身的动态变化,所以在策划上偏于被动,持续周期由新闻事件的本身特性决定。事件性专题往往是受众比较喜欢爱看的专题。

主题类专题一般为一些可预见的主题。如新浪网2008年4月17日“2008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8年5月8日“2008俄罗斯红场阅兵”以及一些常规性的颁奖和会议等。这一类专题具有宣传性、服务性较强的特点,在策划上更为主动,持续周期由策划或者主题进程共同决定。此类专题在信息接受益加小众化的今天,往往会得到一部分“铁杆受众”的期待和衷爱。

二、对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思考

(一)充分运用网络传播新技术进行创新

网络新技术是影响网络专题发展的重大因素。网络新技术作为网络专题的新的表现手段,能更好地反映专题的内容。新技术的应用一直在影响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对网络专题也不例外。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对于网络传播技术的更新和利用,不仅仅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受众的迫切需求。

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同之处,就是网络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是建立在网络传播技术的创新和不断发展之上的。

相比传统媒体中纸质媒体只有文字和图片,广播电视媒体只有声音和视频;纸质媒体只有有限的版面,广播电视媒体只有仅有的时间段而已,网络媒体则在这方面体现出极大的优势。它除了有无限的网络传播空间之外,还有着丰富的传播方式。除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之处,它还有着flash、模拟动画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还将有更多的传播方式会运用到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当中。

这些网络传播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不仅仅使得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更加快捷、形象,同时也使其传播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统筹联动,加强品牌战略实施

自从网络媒体出现以后,它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就没有停止过。在我国,目前商业网站还没有对新闻事件的直接采访权,这就造成了其要信息来源方面的缺失。而在网络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传统媒体也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都意识到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使彼此更加强大。

在市场上明显出现“马太效应”之后,仅靠单打独斗难免落得伤痕累累,甚至难以在竞争大潮中支撑。因此,“合纵竞争”势在必然――联合互动、统筹运作、内容共享、错位竞争。这样有利于在重大活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使得不同媒体之间的特色相互交叉融合,产生多家媒体力量叠加的“1+1>2”的传媒效应。通过内容交换,取长补短,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整体竞争力。统筹联动不是简单的组合与拼装,而是一种建立在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同作战关系。统筹联动既可以是与其他网络之间的联动,也可以是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同时进行的联动。由于统筹联动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竞争成本、形成舆论强势,因此它能使媒体在竞争中占据相对优势,使自身的影响力波及到合作媒体覆盖的范围之上。

(三)网络新闻专题要注重策划

网络新闻专题并不应该是单纯的将新闻报道在网络媒介上进行“堆砌”,而应该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网站能否吸引住受众,能否从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

因此,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要着重增强策划意识,提升新闻专题的竞争力。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要求能够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配置与运用网络新闻资源,办出网站特色,提供更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策划

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要注重策划。众所周知,并不是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制作成为一个新闻专题的。能够作为专题来进行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是具有重大意义,或是在社会当中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2.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策划

数字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没有过时,传媒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是否为受众提供了满足他们需求的内容。在当今获得独家报道越来越困难,网络新闻专题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需要在内容上进行精心的策划,深度开发新闻信息资源。

三、结论

现代社会,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中只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正视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推动网络新闻专题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几乎所有的评选标准都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也不例外。经过六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可谓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我国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产业这条高速列车上也发生着自身变革,从体制到规章,从内容到形态,从传播理念到传播渠道都经历着无形的变化。固然,作为网络媒体的内核--新闻信息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演变: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广告客户不再是网站vip 包房唯一的常客,因为网站负责人都非常清楚,哪家网站内容做得好坏,网民用鼠标在投票,过去一味迎合广告客户的做法已经受阻。因为网络媒体不得不遵守互联网的一个定律:广告跟着流量走,流量跟着用户走!只有充分尊重网民,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紧紧粘住用户才是网站发展的制胜之道。所以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到地方新闻网站,根据各自网站特色的以新闻信息为核心的内容发生了悄然变化。而衡量中国网络新闻作品优秀的标杆,是中国新闻奖。什么样的网络新闻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标准”是什么?“好作品”又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呢?当然,“好作品”的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个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看“好作品”的标准和结果也不同。2012 年7 月,《网络传播》杂志在对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业涵盖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采访调研,分别就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中的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络专栏四大类别进行逐一探讨。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奖的归属

 

“现在的新闻奖评选,不论何种作品的评奖标准,都带有太多非新闻专业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个别的)就算不上是新闻,新闻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写作规范,套话空话很多,形容词副词连篇。”针对当前各类新闻奖评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说。

 

现在很多新闻奖评选都把时效作为第一条,因为时效是新闻的标尺,但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评选新闻奖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闻,有些作品不是新闻,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与时事没有直接的关联。”针对网络评论的评选,陈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网络新闻中当然要有时事评论,评论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网络新闻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这是衡量标准的首选。

 

新闻价值与选题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直接对应关系,“在新闻评选时,仍然要防止以选题的大小来论英雄,并非报道重大政治新闻就是好新闻。”陈力丹教授在接受《网络传播》采访时指出,其实这类报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为均是事先计划中的事实;非计划事实的发生和对它的评论,能

 

够写出水平、写出新思维是最难的,如关系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就是对整个媒体、对记者乃至整个团队的一次考验。

 

关于新闻评选标准,陈力丹认为,其他的标准可以适当提出,但不要喧宾夺主,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如果这些都不谈,只说时效,以及语言生动、角度、导向等等,结果就是主观主义盛行。网络评论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

 

陈力丹的观点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标准的前面,“要突出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我们不是在评政治先进,这是专业评奖。”专业主义的标准确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网络报道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要客观,不能使用诸如“顺应时代背景”、“政治意义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话作为标准。

信息精准:专题以小博大

 

网络专题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它与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对应,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网络专题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常用的制胜武器之一,也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网络媒体日常运营中,遇有重大事件的报道任务,网络专题常常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项目。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指出,网络专题是最适合于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常常表现为微型网站频道的状态,这样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等等表现形式很容易就能放进专题中,只要这些素材是围绕专题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网站内容管理层的决策中,其他网络表现形式往往以网络专题的子集或者从属物而出现。这样看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中的首选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长期致力于网络媒体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斌艳总结出当前网络专题信息泛滥的三大形式:一是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主题的选择泛化,一些专题不能有效凸显重大性或重要性;二是所谓的专题只是信息的简单堆砌和大量链接的跳转;三是专题制作通过统一模板生成,除了换颜色或配图,页面的其他形式几乎没有变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杨斌艳开出的“处方”是:首先得明确建立新闻专题的目的和够得上建立专题的标准。2002 年左右,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流行,当时,主要是想借用互联网大容量和超链接的优势,把重要的、历时比较长的、过程比较波折的新闻事件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跟踪,一方面为网民提供重大事件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网络聚合技术的普及,使得汇聚新闻和信息变得容易,所以很快在网站上处处可见新闻专题,事事可成新闻专题。然而,主题重大( 重要)、历时较长、过程波折仍然应该成为是否建立网络新闻专题的基本衡量标准。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胶东在线总编辑邓兆安认为,新闻专题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即使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仍然要有所取舍。

 

邓兆安说,要把握好海量与精准这个度,首先编辑要有敏锐的感知和清晰的思路,熟练进行信息筛选。要有对新闻事件发展的预知能力,抓住事件的主线,在海量信息中,做到主题突出,不迷失方向,以受众的需求为前提传达最为关键的信息;第二,专题的表现形式要有吸引力。好的表现形式能使整个专题锦上添花,合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甚至色彩等表现元素,通过页面的巧妙布局编排,形成极具美感的专题页面,能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注意点,避免视觉疲劳;第三,栏目设置要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位置恰当。栏目设置不一定多,专题在呈现上要尽可能简洁,能让受众一目了然,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四,增强原创和深度报道。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网民,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获知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触摸独家的新闻视角;第五,合理运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延展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受众感知事件的整个过程及进展情况,保证专题内容的完整性。

 

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过程中,信息的筛选极为必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者在策划专题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筛选同专题栏目设置、内容排列和表现手段等结合起来,精确地筛选出专题中各栏目准备向网民传达的意思,不符合专题设计思路的信息给予放弃,这也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精准所在,即选择能表达专题策划者策划思路的信息、摒弃冗余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专题的更新和维护对于专题上线后仍旧保持信息的精准极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进入过剩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的标准显然已经不能用“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来评判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认为,网络新闻专题的评判一是专题是否能对海量信息进行独特的梳理,二是能否有针对专题的策划和创意,三是能否设计出有互动力的互动栏目或活动,四是内容与形式要和谐搭配,甚至内容能为形式服务,让形式的创新带动浏览的愉悦。

 

针对网络专题的海量与精准,怎么把握这个度,红网董事长舒斌认为应该从制作专题的最初目的说起,制作新闻专题的目的在于几点: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事实,突出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及时传递最新动态,揭示最本质的意义。因此,网络专题应该是围绕主题做文章,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应该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对网友有用的”、“网友最感兴趣”的内容。总体来说,精准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海量。舒斌举例说,红网制作的《湖南抗击冰雪十问》专题架构则特别简单,内容非常简约,但针对性非常强。直到现在,这个专题的简约形式,都堪称经典。

 

网络新闻专题关键在于全面和深度,全面不等于所有相关报道的汇总,深度不等于所有意见和观点的罗列。全面应该避免重复,尤其是虚假信息和不准确信息的混淆视听;深度应该是理性思考后的意见和观点,是对新闻事件的权威解读和分析。杨斌艳指出,评价一个网络新闻专题的好与不好,最基本的应该是:主题重大、意义深刻;信息全面真实,无虚假信息,无重复信息;观点和意见清晰明确,是权威的解读和分析,或者是网民意见和观点的分类整合和客观反映。当然中国新闻奖关于新闻专题的界定和评价有一系列的标准,除了这些已有的标准,访问速度、访问量等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考量。同时她建议,在网络新闻专题的设置中,角度的选取和立意的新颖也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可能各家网络媒体都需要做专题报道,那么关键就在于同一新闻事件如何选角度,如何立新意。专题的角度和立意除了该考虑的常规要素外,应该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网民阅读特点、自身网络媒体的定位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 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和重点目标受众的特点,做出特色,做出新意。 普利策新闻奖的启示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普利策新闻奖已经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也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成为世界各国新闻奖的一个标杆。

 

在我国,自从2006 年网络新闻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网络作品的评价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由于网络新闻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邓兆安认为网络作品的评价不能完全按着传统媒体的标准来进行,而是一定要尊重互联网新闻的发展规律和互联网新闻的价值性,尊重网络作品表现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既要考虑网络作品题材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作品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既要考虑报道的深度、及时性,还要注重对公众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离不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准。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的评选在评价标准上无法脱离我们的“中国特色”。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同时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显著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应在充分理解和适当借鉴的基础上,站在中国特色文化大背景下,确立能够契合当代需要并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评选标准。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世界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在两者的交集上多下功夫;二是要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三是评选立场上要做到“公正、客观、亲民”,要有助于保护和发扬网络“大众舆论场”的作用;四是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网络新闻产生于网络,服务于网络,更应代表普通网民的心声;在评选中,应以包容的心态采纳各种不同的观点,网络新闻需要传达更多不同的声音。

 

优秀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要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诚然,中国新闻奖评选无法体现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却起到了确立新闻价值的标杆作用。李钢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新闻媒体将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正如宋代张载的一句诗所云:“江山自古多雄杰,代有英豪振素风。”网络新闻工作者,作为网络中权威信息的制造者、者以及传播者,更应该把握自身在增强网络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言论环境中的特殊使命。

 

国外网络新闻获奖作品注重独特的设计,风格多样,评选标准多元,特别突出个性特征。钟瑛对此说:“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网络作品具有较明显的同质性,缺乏明显的个性风格,尤其是在统一的评选标准之下,获奖作品更会显得一定程度的雷同。”针对新闻奖网络作品评选标准,她建议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评奖标准多元化,在基本的标准之上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评选活动注重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鼓励网络作品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三是网民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选可适当考量网友的意见;四是目前对网络作品设置分类,类目过于宽泛,可细化设置的类目;五是评选标准注意与时俱进,与当下网络作品的发展匹配。

 

篇7

网络新闻专题通常围绕某一时间内的特定主题或重大新闻事件,设定专题页面、栏目,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及多媒体音频、视频等表现手法,对新闻事件进行较全面、深入和多角度的报道。网络新闻专题吸收了传统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法,同时融合了网络表现形式。

网络新闻的专题强势是通过选题策划和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组合实现的。网络新闻专题在选择主题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事先策划,主要用于可预见、可控制类新闻事件,如重大会议、文体赛事、年终盘点等。二是临时组织,主要用于应对天灾人祸等重大的突发新闻事件。如新华网的“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发生地震海啸”(2004.12.27)专题。

网络新闻专题具有明显的“整合”优势。所谓“整合”就是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最终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如果新闻报道零散地混杂在“信息洪水”中,很容易被淹没,但通过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整合报道,信息量、重要性、易读性和传播效果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一、内容的整合。专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得益于对海量信息的筛选、整合。如新浪网“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专题中,内含“最新消息、我国同胞情况、图文报道、视频报道、各方反映、相关资料、滚动新闻、发表评论”等子栏目,不但提供关于海啸的最新报道、现场目击情况,还有背景资料、专家解读等。

二、编排手法的综合利用。各大网站的网络新闻专题几乎都有效使用了文字、图片等常用方式,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在报道“印度洋地震海啸”专题时不但大量使用图片报道,还使用了“最新视频报道”,把传统的纸质媒体和广电媒体的优势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网络传播的特色。

三、网络新闻专题的特色是通过“平面视野+立体思维”综合体现的。由于网络数字化、超文本、超链接优势特征,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没有空间限制的顾虑,可以轻松搜索专题所需的相关资料并加以利用,这使网络新闻专题成为某一新闻事件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的大型“资料库”。深度报道本是传统纸质媒体的强项,网络新闻专题则凭借“平面视野+立体思维”报道方式开掘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和纵深度。网络新闻媒体具备超链接和海量信息的优势,综合了文字、图片乃至多媒体音频、视频多种表现手法,把复杂的新闻事件用多种手法进行立体化展现。这种既有新闻事件进程的纵向展示,又有观点评论的深度开掘,更有相关资料横向拓展的全息式、立体化的报道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独特优势,其带给受众最大的便利就是可以从多角度理解某一新闻事件。

当前网络新闻专题的美中不足

网络新闻专题在展现特色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

一、主题缺少策划。大多数网站的新闻专题都是“应急与跟风之作”,新闻事件发生后,再实施“拿来主义”,仓促从各家媒体剪切一些相关新闻消息,列几个栏目,把他们各自“堆放”整齐。这种跟风之作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自己的编辑思路,因此也就没有特色和思想。

二、编排缺少整合。目前可见的网络新闻专题除了几家大型网站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外,许多都不太讲究编排的整合。没有好的形式同样会影响内容的表达。

1.版面混乱。栏目设置单调,有的甚至只有“最新消息”“背景链接”两三个栏目。单调的栏目设置和混乱的版面安排都是阅读的大忌。

2.表现手法单一。一般的网络专题使用最多的就是文字和图片,网络在表现手法的使用上应比纸质媒体有更多的选择。

3.互动性不强。方便的互动性本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巨大优势,但是从网络新闻专题现状看来,这一优势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发现,很多网站的新闻专题中提供的互动方式比较单一,更多的新闻专题甚至根本没有提供互动的园地。

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

以4Cs理论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中的整合传播的基本概念就是协力。与传统营销概念相比,整合营销传播提倡一体化、组合化、优化的营销理念,在传播模式上,整合营销传播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循环沟通,使交互双方在交换中实现价值增值。这一理论对于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如前所述,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海量信息的内容进行有主题整合;二是对编排手法和问题形式的综合利用。三是构建传受双方的良好沟通与互动平台。目前,除了几个大型的新闻网站外,网络新闻专题真正做出特色的还为数不多。而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网站的新闻专题必须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才能取得先机,赢得受众。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需重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整合思维在专题策划中的应用。现在的新闻竞争已进入一个策划制胜的时代。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常用的策划在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专题的策划是“整合”的起步阶段,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可以预设议题、初步遴选内容、构思制作、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问题的发生。整合思维贯穿于专题实施全过程,体现在对海量信息资源的遴选分类、提炼升华上,这种策划能不断完善新闻专题制作的细节,争取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应包含两个主要环节:主题选择的策划、专题制作过程的策划。选题策划中选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如果选题的范围很大,则应分为若干子题。如新华网年终系列报道“盘点2004”专题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选题,它把大选题分成了若干个子题――首先划分为“时政、国际、财经、体育、图片、言论、娱乐、新华访谈”等子频道特别策划,然后在各个频道中细化、筛选各自的子题。其“时政频道特别策划”中的“回眸2004・海外中国人安全问题凸显”(2004.12.28)、“2004重大问责事故回顾”(2004.12.16);“国际频道特别策划中”的“2004中国外交新看点”(2004.12.23);“财经频道特别策划”中的“入世三周年,中国交给世界的答卷”(2004.12.12)等。因为有了一个统揽全局的策划,编辑思路变得清晰,选题不但具有代表性,而且具备了可操作性。

网络专题的策划还得充分考虑专题设立过程的各个环节,特别应把细节和可能出现的困难考虑周详。网络编辑应该初步形成独特的编辑思路,构思专题的基本构架。这一环节包括专题具体的分工,栏目、版面的设置与编排及相关资料的搜索与查找。

二、重视编排形式的整合利用。整合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网络传播的优势,以网络为平台的新闻专题,更应综合新旧媒体的优势,凸显自身的特色。具体来说,网络新闻专题对编排手法的“整合”主要包括:新闻来源、报道手法、编排方式、资料分类的综合利用与协调。

篇8

一、专题策划的流程

专题策划的流程我认为是发现选题、汇总资料、填充资料、延展资料、展现独家。我个人认为,第一点和最后一点最重要,也最能看到一个人或一个媒体的功底。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表达自己的独立的观点最重要。其它的所谓版面和结构无非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核心,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观点是核心。我们常说编辑也是有观点,有倾向的,但是关键是你的观点和倾向是站在网民的角度的,因为你的用户就是网民。我觉得独特、独家、以小见大、切入另类,就是好选题。看好的专题是以事件表达观点的,假如只停留在事件上,那就是垃圾专题。网络编辑要学会逆向思维,不要总随着大众的思路走,要比大众看得更远、更深刻。

专题策划准备

专题策划如何选题,是关键,不能尽早确定主题,就没办法进行下面所有工作的进行,当然更谈不上资料的收集整理或技术上的设计制作了。选题可以从所负责的网站或频道主题及延伸开始,也可以从网站或所负责的频道的统计计数器中开始,也可以从最近发生的与网站或所负责的频道相关的新闻、娱乐、事件、政策等开始。专题选题一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而不是大而广泛泛而谈的去整理收集信息,一定是清晰具体的。所谓“专题”就是在“专”上做文章,做到专一、专注、做精、做细、做深入,进行深度挖掘,这样才有专题的意义。

二、专题策划的分类

(一)新闻类专题策划

针对新闻性质的专题,就是要及时快速,信息全面,对一个新闻点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制作推出,刚开始可能因为要抢占信息的第一性可以不需要太深入挖掘, 但S着时间或新闻点的推进,此专题一定是可以扩展可以维护可以再操作进行随时更新的;这一类的专题无需要页面太精美,也无需要太详细的规划整理,就是做出 “信息拼盘”,“大杂烩”就行了,把各方面信息整理起来,做成一个新闻源或者聚合,是最好的方式。这也是新浪等大的新闻类网站常采用的手法。

(二)计数器关键词类专题策划

此类专题目的就只有一个,不在于专题的内容实质,而在于能达到带来流量,提升此专题主推的主关键词或者辅助延伸关键词的搜索引擎结果页的排名,进而提高访问量,也就是编辑人员常考核的流量标准,为了把自己所负责的频道或栏目有更高的流量,不得不做很多信息的更新,但由于信息的更新不如专题制作的权重 更高,因而产生了计数器关键词专题策划制作。这类专题重要优化推广,重要针对某一个关键词做深入做专做到小而精,就是围绕一个关键词相关的信息聚合,让浏览者或搜索引擎都喜欢这个专题,因为有内容可看,自然流量提高就不是问题了。

(三)事件类专题策划

围绕一个热门事件进行做专题,这个和新闻类专题比较相似,但又有不同。新闻类专题突出一个“快”,而事件类专题突出“事”,是围绕这个事件的来笼去脉、前因后果等谈清楚,以更丰富的图片,文章信息,甚至更多的视频来辅助。为了突出专题的水平,有时需要更多方面的访谈访问观点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谈事件,而专题制作人,只是从另一个或者局外人来看来制作,不搀杂任何个人主观色彩。让浏览者或网民来评判来审视此事件。

(四)政策类专题策划制作

这个就比较好做一些,比较严肃认真,把一个政策介绍清楚,有时需要多方的解读,比如政府机构的解读,比如受益人的解读感受访问视频图文等;再根据需要配以相关连政策的信息。

(五)游戏娱乐类专题策划

篇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对资讯的需求十分注重实效,要求阅读即获得。尤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是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新闻传播平台和舆论宣传阵地。人们对所需要的讯息通过快速的浏览标题进行筛选,因此新闻标题对于网络媒体视为生存根本的点击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闻标题既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也是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讯海洋中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呢?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网络新闻标题创作的基本原则,制定出写作标题的新策略,探索出适合网络新闻标题的新路子,促进网络新闻的传播。

一、实题为主,真实、准确、简洁,突出新闻的核心要素

网络新闻主要以实题为主,如《国家赔偿法拟规定依法刑拘后放人不予赔偿》、《青海成立监督组跟踪近80亿元涉灾款项用途》都是最新国家的和社会的热点,这两则新闻标题都直接点明新闻内容,实实在在。让受众一目了然新闻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素。网络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媒体,因此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假信息和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尤其是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虚假新闻,导致受众对于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同时有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采用一些扭曲新闻事实或者将个别新闻要素孤立现象放大为全局性问题,故意制作与新闻内容完全无关的耸人听闻的标题,欺骗读者等等手段,导致网络新闻的诚信受到人们的怀疑。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新闻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尤其在诚信有待提高的网络上,新闻的真实性更应该为我们所重视。

由于网络新闻大部分采用列表式,没有报纸标题的主题、副题,且题文分离,而网络新闻的标题要在一二十字内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使标题准确地传达的信息,并对受众产生吸引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准确把握新闻事实,并能够将新闻中所蕴含的感情倾向和逻辑表达清楚。否则就容易产生误导受众的问题。另外,因为网络排版为了网页美观,相同栏目的标题要求字数相等,而且因为图片和一些动态图像的原因,网络新闻也很少使用字体、字号和色彩等来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这就要求在制作网络标题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实题明意。

二、善用网络标题群,树立网络新闻专题意识

“新闻专题是对某个关注程度较高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事件、人物、现象、问题等进行的集合式报道。”十分适合网络这种容量大、超链接、多媒体的传播手段,因此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克服新闻标题字数少,文题分离等弊端的利器。网络新闻专题可以通过新闻标题的大量集合来实现,编辑可以根据新闻的关联性给新闻进行分类整理,也是网络新闻标题专有的一种标题样式。这种样式能够实现空间结构的层次感,还能够形成新闻专题,形成合力,实现受众的关联阅读和深度阅读,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如在腾讯网站上的《日本赔偿中国劳工是大误解》将有关中国劳工赔偿问题的有关新闻进行了整合汇总,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当然这种标题集群的构建较单一修改标题而言更加复杂,需要高度的策划意识,更具有挑战性,这也要求网络编辑能够树立专题意识,不断加强新闻专题策划的能力,实现网络新闻的价值整合。新晨

三、善用超链接,文本、视频一个都不能少

网页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浏览者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有更广阔的信息选择范围,而网络页面的版面设计没有报纸那样灵活,也没有电视媒体的主持人和播音员,好似缺少了他们的自由度和可观赏性,但网络媒体的时效性和多媒体性却是以上二者不能比的。网络媒体的超链接更是以上两种媒体所不具备的,因此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时候应该善用超链接,运用层次化的方式把复杂的新闻报道变成多种《视频:北方多省市遭遇罕见沙尘2300万人受影响》第一部分用“视频”增加形象感,紧接着用文字部分说明影响,构成一个连续报道的组合;从形式看,有视频和文字的相互印证、补充,又是一个多媒体组合。“这样的“组合”既适应网络受众浏览新闻扫描、跳跃式阅读的习惯,又发挥了网络媒体超链接的便捷、即时更新的优良传统。”要成功的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对新闻内容有很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并具有良好的整合能力,突破传统的创新意识。

网络新闻的标题是网络新闻存在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较与其他新闻媒体的标题来说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标题其作用要大于“题好文一半”,但由于其只能做一行题,可能还要根据网页版面的要求来进行制作,且字数有限,因此网络新闻标题拟制的策略就要成为网络新闻质量提升的切入点和关键点。网络编辑更要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探索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新策略、新方法,不断提升网络新闻的传播时效性,为受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资讯。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传输速度和数量的增加,媒体技术的不断改进,网络上发表的新闻消息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获取的主要信息,因此,网络新闻的内容、标题、页面排版、记录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这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而言,更多的是责任和机遇。所以,要在垃圾信息俱增、信息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中,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职责,进一步促进网络新闻采编、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规范化。对于新兴的网络新闻,应该根据互联网特有的新闻呈现形式来对新闻内容、标题、排版、句式等进行调整,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达到最佳。因此,网络新闻的标题也具有其自身特点,需要在标题制作中加以注意。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实题化

门户网站信息量大,新闻标题以矩阵式单行标题呈现,需要在受众快速浏览网页时抓住受众眼球,并获得点击。所以,网络新闻标题要求内容实题化,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当中,网络新闻在信息传播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必须将标题实题化,满足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实现新闻价值。另外,网络新闻标题的实题化具有集群性,在集群化的新闻标题设计中,需要对标题进行层次设计,为受众提供有逻辑的信息集群,这就要求新闻标题在实体化的基础上具有策划性逻辑性,得到受众的连续点击。但是,网络新闻标题的实题化出现了“妖魔化”现象,许多网络新闻标题确实保证了实题化与吸引力,但是却将标题内容进行了夸张化处理,使标题的实题化失去了原有意义,违背了新闻真实客观的原则。如一则社会新闻,《女老板被刺身亡 疑犯曾欲调戏》。这样的网络新闻为了争取点击率将嫌疑犯与女老板的关系“妖魔化”,但实际新闻内容中,“调戏”与背刺可能并无直接关系。这种标题制作方式仅仅为了吸引眼球就使新闻标题干扰受众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所以,在网络新闻标题实题化的情况下,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要找对核心要素,减少干扰误导。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单行化

网络新闻标题的单行化与当前网站采用的页面技术有很大关系,也更符合满足受众阅读习惯。另外,门户网站在对新闻之前都需要对新闻标题、新闻内容进行调整,使稿件更加符合网站技术需求及受众阅读习惯。所以,大多数门户网站上的新闻标题都是以单行化形式呈现。比如像新浪网、腾讯网等对新闻版块划分十分清晰,每个版块内的新闻标题就是单行矩阵呈现。从目前网络新闻情况来看,单行化的新闻标题制作的确符合网站的技术要求与受众阅读习惯,但是却将新闻信息过分碎片化,难以实现新闻信息的连续报道,满足新闻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和客观性。这是需要网站对单行新闻标题进行改进的地方,也是网络新闻编辑谋求突破的机遇。

三、网络新闻标题的多媒体化

(1)以实题为主,抓住新闻的核心要素。在网络新闻标题的中的标题实题化中并非在标题中有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做到了所谓的标题实题化,而是要在标题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本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有些网站试图靠编辑扭曲的新闻标题来获取点击率的行为等于是扼杀了新闻信息的传播与生长,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度。另外,在新闻标题实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有价值的新闻要素,故意制作与新闻内容偏差较大甚至无关的新闻标题,以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只能引起受众对网站产生更多的质疑,进而降低了媒介的诚信能力。所以,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全方位改进,从净化标题做起,逐步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2)利用网络标题群,树立专题意识。网络新闻的标题一般以“目录”的形式展现,标题以单行的、统一的字体和字号呈现在受众面前,在门户网站上成为“新闻标题方阵”。那么如何使新闻标题在单行中取胜,就需要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克服浮夸、虚拟的弱点,以专题式新颖的报道方式,在矩阵中获胜。在对新闻事件进行专题性报道时,应该掌握标题与内容之间的层次感,形成新闻专题,这样能够让虚拟网页实现深度体现,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网络编辑要同传统媒体编辑一样具有一定的策划意识。在腾讯网图片栏目中,进行了每日专题设计,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类似事件进行有效整理,增强了网络新闻的信息整合与价值实现。(3)调动受众多重感官,标题多媒体化。在对网络新闻标题进行多媒体化处理时,应该注重标题的交互性与新闻内容的关系,不能为了体现内容的多媒体性,而对网络新闻标题进行强制附加,可以运用层次化的方式把复杂的新闻报道变成多种媒体的综合,为新闻信息传播相互支撑。

篇11

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微博是新闻、思想交流、观点表达的重要平台,而微博专题则通过制度化手段完成了微博从自说自话到合力发声的转变,与大众传播媒介既融合又分庭抗礼,这种关系建立在三个极点上:用户的参与、交流、实现。

微博专题借鉴了网络专题成熟的策划模式,在内容上,微博专题和网络专题差别较大,前者侧重各类信息和观点的集纳(包括草根阶层的观点和精英的观点)以及受众的参与,后者侧重新闻信息的集纳。微博专题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专业机构批量生产的讯息,如“两会”期间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微博的新闻;另一个是手工制作的新闻,即用户的参与,如“两会”代表、记者等参会时的“不见报的采访”,这意味着新闻实务传播从大众传播走向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模式。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中,新闻产品的源头单一,且面向多人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区别明显。微博专题则在新闻传播中引入了人际传播的模式,一个人在专题微博上发最新消息,其他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还进行转发,通过私信或者评论,用户之间可以自由交流,收信者很容易转化成为发信者。因此微博专题的用户有如下特点: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内容制作者多为非专业人士,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题内容,用户之间呈现出弱连接的特点,即通过关注或取消关注就可建立或消除相互之间的关系。

分析“两会”微博专题后发现:一是专题内容全部来自微博,最新动态来自“两会”代表、参会记者微博上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突破了采访权的制约;二是新闻同质化在微博专题上不存在,由于内容来自不同的微博,即便话题相同,观察视角、观点也会差别很大;三是专题的受众规模庞大,动辄几百万,多者能达两千万。因此,这种传播模式使新闻内容更加具体和具有感彩,使得最新动态不再依赖传统媒体,也有助于克服新闻同质化问题。

改变新闻资源整合的模式

用户生产的内容、网络专题的架构、社交网络的传播特质和粉丝型受众,微博专题将这些传播要素融为一体,使新闻产品成为经过协调的众多个人视角的整体。从新闻传播实务角度而言,新闻资源的整合发生了如下变化:

首先,整合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从网络专题对传统媒体内容的整合变成对用户微博的内容整合,传统媒体被边缘化。由于缺乏采访权,大部分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来源于传统媒体,无论是最新报道还是图片新闻,都是经过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程序生产出来的,而到了微博专题,传统媒体的内容占专题的比重大大下降,比如在专题“楼市往何处去?”的六个栏目中,仅有一个栏目内容是各媒体报道,而且这些内容均来自于传统媒体所开的微博。占微博专题内容比重最大的是来自各个微博的原创观点、视频或者图片等材料。

其次,整合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容上,从以新闻事实为主导变成以观点为主导;对象上,草根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和网络专题相比,在微博专题的稿群中,各篇稿件在稿群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重要性和主次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事实居主,观点居次,即新闻事实占有的比重最大,观点和言论屈居一隅,受众的评论在网站后台要经过严格的把关处理。而微博专题的内容变成观点居主,事实次之,即微博专题的本质是让普通受众说话甚至发泄,新闻事实的作用只是给人们提供表达观点的由头,因此整合的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网络专题中,整合的对象是传统媒体经过严格把关生产出的产品,而在微博专题中,整合的对象是成千上万个就同一内容言论的微博,这其中既有精英话语,也有草根话语,首次实现了不同阶层在同一媒体中的多元表达。

再次,整合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这里的方向指的是信息传播方向的改变。无论是报纸专题还是网络专题,信息传播都是从大众媒体流向受众。微博专题使信息传播的倒流成为可能,即从受众传向大众媒体。同时,信息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新闻资源整合注重信息的质量,即是否有新闻价值,而对于信息的传播者则不作突出处理,微博专题恰恰相反,信息必定是紧随着传播者的名字出现,甚至可以说,人相比信息的质量更不可或缺,成为此类专题的一大亮点,即便草根微博传播的信息质量不高,但是必定会在专题里显示名字和所传播的内容,其样本意义不在于专业的新闻素养,更难能可贵的是首次实现了自由度相对宽泛的表达权。

最后,整合的主体和受众界限模糊。网络专题的内容是各类媒体的新闻产品,新闻资源整合的主体是专业的新闻职业者,受众是视、阅、听者。在微博专题中,人成了资源整合的内容,传播主体、受众和新闻作品中的人物三者之间界限模糊、交互影响且以社交网络为存在基础,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三方互动越频繁,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就越能灵活跨越边界,摆脱现实中的身份差异,虚构出一个“共同体”。

篇12

扶沟电视台局域网是以新闻、广告文艺、专题制作为主的网络系统。节目以自摄内容制作为主。目前,新闻节目每周为6+1,即周一至周六每天播出新闻15分钟,星期日对重要节目重播;广告文艺节目量也比较大,每天不重复播出的广告内容在15分钟以上;每周还要播出三个专题节目以及电视剧等文艺节目。因此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工作量大,网络运行过程是尽可能减少人机等待时间,所有A/B卷编辑操作全部实时,尽量不使用粘贴、打包合成等耗时的数据传递方式,而采取网络并行编辑的流程提高制作效率。

我们电视台的数字化局域网络包括非编制作、播出、存储三大部分。

现在就每一部分应用情况予以叙述。

一、非编制作

非编制作网络结构的构成是由新闻制作、广告文艺制作以及配音工作室和编审工作站四个小网组成。

(一)新闻制作网

新闻制作网主要用于新闻串片及整个新闻的流程化制作和专题的制作。网上各工作站均配有专用软件,针对不同的应用,界面设计化繁为简;无论是网络工作站上的制作过程中还是最终下载,包括编辑、配音、字幕、过渡特技,二、三维特技全部实时,无须打包生成。

网上非编工作站点在软件方面采用的是北京大洋公司的ME系统,ME沿袭了大洋广播级产品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优点,经过优化的工作流程完全满足DV及HDV的应用,是专为影视从业者及专业影视机构打造的。采用高质量视音频I/O板卡,构成高效、稳定、强大的桌面制作平台。其强大的功能、开放的插件式结构以及持续的可升级性,足可从容应对业务流程的变化。ME可通过IEEE1394接口采集DV/DV25/DV50 native格式素材,兼容Panasonic DVCPRO/DVCPRO 50,Sony DV/DVCAM,JVC Professional DV以及民用miniDV设备。通过复合/S-Video接口采集高质量视频信号,支持立体声线路输入;并且提供MIC输入接口,无须调音台或前置放大器即可进行画外音录制。编辑制作过程中可实时监看、监听。ME200还能提供额外的分量监看和5.1环绕声监听。ME制作完成的节目,可通过IEEE1394回写到磁带,兼容Panasonic DVCPRO/DVCPRO 50,Sony DV/DVCAM,JVC Professional DV以及民用miniDV设备。ME的高质量视音频输出接口允许用户将节目输出至任何录像设备。ME200额外提供的分量接口可以连接至Betacam录像机。该系统已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运行安全可靠。各工作站均采用多媒体专用机箱,高稳定性的开关电源,箱内散热装置布局理想,实测机箱内温度最高时不超过35℃,经抗震处理的19”标准机箱,可直接装入机架机框,内部电缆布局,标准视音频背部接口板,保证与其他设备物理连接的可靠性。

新闻制作网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①新闻、专题素材的采集:上载收集本台记者拍摄的画面、同期音或带库存储的资料等素材。

②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对新闻、专题中需要播出的各种素材进行音画组合、特技转场处理、叠加常用字幕(滚屏、唱词、动画等)、文件合成等。

③新闻、专题节目文稿管理:对新闻、专题节目中需要的稿件进行编写、审查、编辑、查询、传递等。

(二)广告文艺

广告文艺网主要用于扶沟电视台画面广告、文艺节目的编制。广告文艺网的网络结构与新闻制作网类似,机器配置相同,软件方面同样使用的是北京大洋公司的ME系统,能很好的满足广告客户对于广告内容频繁的修改及更换。

(三)配音工作室

音频是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技术发展到今天,它的作用已经日渐重要,对节目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不容忽视。配音工作室的功能就在于为新闻制作和广告文艺提供优良的音频素材。局域网的连接,便于配音工作室能及时、方便的为新闻专题和广告文艺提供素材,以制作出优秀的节目。

(四)编审工作站

编审工作是是播出前最后一个环节。编审工作主要是编排新闻、专题、广告、文艺的播出时间及播出次数;同时严格审查新闻、专题、广告、文艺的内容是否合格、合法,有没有错误。因此同样至关重要,不能马虎大意。

二、播出网

播出网对扶沟电视台局域网来说是最重要的核心。所有的其他小网都以它为中心运转,均是为它服务。

播出采用的格式对播出的质量影响很大。我们电视台采用的是硬盘播出技术,而播出的标准就是MPEG2的压缩格式(我台传输网为数字、模拟两种)。

播出网络承担非常关键的播出任务,播出网络是全台各种信号以及外来信号的终端,所以一个完善的播出网络应考虑到电视台所有信号的接入,其中有些信号需要上载到播出服务器,有些信号必须要随时切入,有些信号是要与正播出的信号合成,如何处理这些各式各样的问题,实现播出过程中的无缝连接,并按照播出的要求实现系统各个环节的应急备份,都是播出网络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扶沟电视台局域网作为一个完善的播出网络具有以下功能:

①稳定可靠的播出服务器。具有部分故障自动恢复技术;

②采用双机备份同步播出,主机出现故障时备机自动倒换播出;

③稳定可靠的播出控制系统(备份),对节目的播出可实现自动或手动的全面控制;

④对在节目服务器上的节目实行被控播出。可实现直播画面的延时播出;

⑤对节目的播出,提供字幕、电子背景、和其他静止或活动的画面的支持;

⑥在节目播出工程中可以实现对播出节目的同步记录,为节目存档或复播提供服务;

⑦具有符合、分量、SDI、MPEG2、DV、DV50等多种信号的输入接口,并有效地解决好各种信号切换时的同步问题。

三、存储网

友情链接